【電子書】東方化
美歐衰弱,中印成為世界重心, 《金融時報》首席外交事務評論員拉赫曼, 親身接觸全球世界級領導人, 剖析詭譎國際現況、洞悉未來30年世界布局 →特別收錄台灣新版序,解析台灣在美中角力裡扮演的關鍵地位← ■美國與歐盟正在衰弱,財富權力正轉移到亞洲? 二○一三年,英國首相、前義大利總理在內等各國菁英,在北京人民大會堂等待習近平的接見。當習近平與外賓一一握手,就連知名政治學者法蘭西斯‧福山,都不禁脫口而出「我摸到他了,」假裝敬畏有加。 二○一四年,中國取代美國,成為世界上最大的經濟體。 當上海與德里的房價直追紐約、倫敦,中國透過「一帶一路」欲主導世界經濟,種種趨勢皆使得眾人無法否認:亞洲的經濟力愈來愈強。 從前,政治經濟的主力重心歐美,各國都嚮往「西方化」;但在未來,美國國力衰頹、歐盟政經混亂,西方強權再也無力主導國際事務,財富與權力將加快移往東方。 ■《金融時報》首席外交事務評論員,解開錯縱複雜的國際情勢 在本書,《金融時報》首席外交事務評論員拉赫曼,以一場習近平接見外賓、氛圍卻宛如蠻夷晉見古代皇帝的外交盛會,展開了論述中國崛起的序幕。他絲絲入扣地描繪了亞洲各國如何被捲入中美兩大強國的角力,並在東方化的過程裡各自謀求最大利益。而衰退的歐盟、安穩如化外之境的澳洲、以及無力表態的德國,也在這場強國競逐中各占一席之地。透過耙梳各個國際事件與第一手觀察,拉赫曼帶領我們一覽國際新聞背後錯綜複雜的運作角力。 當南海漸趨緊張、中國「一帶一路」搶占全球主導地位、各國強勢領導人崛起,我們需要如拉赫曼的眼光來洞悉情勢,看清這個權力轉移的過程。
【電子書】歐盟全球經濟治理
歐盟歷經一甲子以上的統合發展,至今仍屹立不搖,歐盟結合了28個會員國的經濟實力,迄今成為全球最大的經濟體,在國際經貿社會舉足輕重,並扮演領頭羊的角色。歐盟實際上積極參與全球經濟治理,而影響著全球的經濟發展。 本書詳細闡述歐盟新的經濟治理趨勢,台灣企業了解歐盟經濟治理的內容與趨勢,有助於拓展歐洲市場,並與國際接軌。 本書內容新穎,洞悉歐盟經濟治理的新趨勢,非常有出版的價值,可供我國政府、產業界與學術界研究歐盟經濟暨產業政策的參考。
【電子書】澳門一二・三事件:細說六〇年代的反殖鬥爭
一二.三事件是澳門去殖民化的開始,也是現代澳門的開端,塑造了今天的澳門,也對澳門的政治、社會、民眾生活有著重要的影響。本書以屬民研究的視野,口述歷史的方法,探索五十年前在澳門發生的一二.三事件,重新檢視二十世紀六〇年代港澳的反殖鬥爭/暴動,並處理了三個題目:文革輸入論、民族主義、澳葡殖民統治的特性,同時約略地討論了澳門回歸前夕,中葡兩國的文化政治,以及事件對於當事人的實際意義。 在一九九九年澳門回歸前夕,李孝智以「邊緣認知」,從事「邊緣書寫」工作,整理了報章報導的流變,訪談了十六位當事人所見所聞的親身經歷,將當時一些具體過程與細節,事件的氣氛與味道,豐富立體的感覺找回來。細緻地呈現十六位當事人的口述史,拉近讀者與當事人的時空距離,讀者得以運用歷史想像與同理心閱讀一二.三事件所提供的一些訊息,去感受歷史的氣息,消除今日因時空變換而產生種種人和事的誤解,不僅對澳門當地的生活處境、對於「文化大革命」、「民族主義」以及「殖民統治」這些大題目能有所反思,且重新思考民族主義敘述/國族歷史及文革輸入論的事件版本不合常理之處。 在一二.三事件屆滿五十周年,文章內容因應時日轉變,李孝智針對二○○○年著述文稿作一些修改的同時,盡量保持了事件的原味。本書是在庶民研究群的書寫經驗及Shahid Amin的Event, Metaphor, Memory: Chauri Chaura 1922-1992等細緻史誌重構的努力上,無疑是替東亞及其庶眾增添了非但求乾淨俐落、單調扁平的敘事書寫,保持了對澳門一二.三事件的多聲道及立體視野。
【電子書】台灣國際關係史:理論與史實的視角(1949-1991)
強國建構下的台海關係, 台灣如何謀求出路, 成為最重要的外交課題! The History of Taiwa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兩岸前景混沌不明!層層剖析撲朔迷離的美、中、台三角關係,梳理台灣國際關係發展走向! 韓戰建構起東亞冷戰體系,台灣成為美國圍堵共產陣營的要角,但越戰挫敗後,美國的亞太戰略轉為拉攏中國以制衡蘇聯,無疑影響了敏感的美中台三邊關係。 本書從國民黨政府遷台開始,敘述台灣國際關係的變化。從美蘇冷戰開始之後,因為韓戰的爆發,台灣安全與美國冷戰戰略連結,美國負擔起台海和平的責任。但到了七○年代,東西冷戰格局出現微妙的變化,中共國力崛起,台灣在聯合國內的國際地位受到挑戰。而直至八○年代兩岸關係和緩,台灣國際關係出現了全新的面貌。本書從國際關係理論出發,輔以五○至八○年代不同的國際關係實例,結合理論與實務,梳理出台灣國際關係發展的走向。 本書特色 ★從東亞冷戰到韓戰,再從台海危機到越戰,層層剖析背後錯綜複雜的台灣國際關係!
【電子書】補上一堂國際關係課
在台灣,國際新聞美國化,國內新聞綜藝化; 在台灣,不看新聞,與世界脫節,看了新聞,又和事實脫節…… 承認吧!你正處於「集體弱智」的迷霧中,還渾然不知! 我們的周遭有太多垃圾訊息,讓我們眼睛張開著,腦袋卻休眠了, 與其這樣,不如關掉電視、拔掉網路, 把腦袋重新開機,和外界再次連線! 當你的眼裡不再只有自己時,代表你已站在夠高的地方俯視世界 而你能理解的世界有多大,能預見的未來就有多遠! 補上一堂國際關係課,才有辦法脫離小確幸、追求大滿足! 世界越來越混亂、越來越瘋狂, 我們卻始終「以不變應萬變」,這樣對嗎? 油價漲翻天 ╳ 薪水在縮水 ╳ 失業率上升 ╳ 氣候熱烘烘 你還要繼續「視而不見」,假裝我們是不受國際影響的桃花源? 北韓多次試爆核彈,台灣媒體卻把焦點放在金正恩的髮型上? 眾人皆醉你必須要醒,擺脫「集體弱智」,就該了解國際關係! 台灣媒體亂象橫生,為了收視率不擇手段,犧牲國際新聞的同時,也一併犧牲掉觀眾的智商,不僅讓我們變得「無知」,也變得「無感」,所以才會對北韓屢次試爆核彈的恐怖行為視若無睹,這才真正可怕!了解國際關係,讓你對世界局勢超有感,從此不再成為國際愚民! 川普當選美國總統,你當笑話看,殊不知最後可能會樂極生悲? 懂得客觀分析,減緩國際震盪帶來的影響,就該了解國際關係! 你總是覺得「事不關己,己不操心」嗎?在這個全球化的世界裡,每隻蝴蝶拍動翅膀,都會在各地產生大風暴,何況是美國總統這隻巨無霸級大蝴蝶!或許我們無法控制川普的瘋狂舉動,但了解世界動態,抓住風向,就能先作好應對措施,不會因為突來的衝擊而樂極生悲! 東亞、東協陸續組成小團體,我們快要成為世界級的邊緣人? 想要融入亞太大家族,不受大家到排擠,就該了解國際關係! 從小我們在家中、在學校、在職場就不喜歡被排擠,但為什麼在國際上,我們反而願意屈就成為世界孤兒呢?當亞洲地區各國陸續進行經貿整合與關稅協議時,被孤立在角落的我們,其實更應該了解國際關係,不要劃地自限,或許哪一天我們也有機會融入這個大家族! 國際經貿、科技、工業大進化,我們卻還在為小確幸沾沾自喜? 擺脫消極的阿Q心態,追求真正大滿足,就該了解國際關係! 在口袋撿到200元是小確幸;放了無風無雨的颱風假是小確幸,小確幸就像一種毒藥,它讓你上癮、讓你沉醉在其中,而無力去追逐真正的大滿足!戒除矇蔽你視野的小確幸吧,站在高處看看這個世界,吸吸新鮮空氣醒醒腦,看清國際關係,才能得到比小確幸更有價值的成長!
【電子書】關於外交的100個故事
今天倒運,也許明天走運, 外交總能給未來留下餘地。 & 透過錯綜複雜的國際關係,直擊政治背後的大國博弈。 讀國與國之間的故事,看外交家的華麗表演,有趣更有益! & 每一個讀過這本書的人, 最後都成了時事評論員和人際關係大師。 & 外交古已有之,甚至在國家產生之前就已經有了外交的萌芽,這在外交史上通常稱為「原始外交」或「神話外交」。 & 到了中世紀末期,義大利人成為了西方外交的鼻祖。 & 17世紀以後,注重禮儀和尊嚴、講究持續和漸進、重視知識和經驗的法國式外交成為了主流,並且在西方外交中稱雄了300年。 &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以後,以美國總統威爾遜提出十四點和平計劃為標誌,法國式的舊外交演變成了美國式的新外交:由過去宮廷的、個人的、秘密的方式變成了民主的、多邊的和公開的方式。 & 如今,越來越多的國家正在展開積極的對外交往,外交關係迎來了新的時代……
【電子書】地緣政治與中美博弈
從地緣政治徹底解析亞洲戰略熱點,讓你看懂檯面下的國際局勢! & 叱吒半世紀的美國能否繼續稱霸世界? 中國是否能真正崛起和美國平起平坐? 大國權力的轉移是歷史性的大事,未來五年,是中美兩國消長的重要關鍵! & 超人氣部落格「YST2000的網誌」部落客YST(海天)首次以真名寫作! 從客觀的地緣政治,看未來五年中美如何較勁! 美國重返亞洲是真有實力,還是虛張聲勢? 中國是韜光養晦,還是奮起有所作為? & 美國的「重返亞洲」、「亞太再平衡」都是為了遏止中國崛起, 中國會默默承受,繼續韜光養晦?還是蓄積實力,強力回擊? 中美關係是二十一世紀最重要的國際關係,也是最複雜的國際關係, 一個是崛起中的新興大國,一個是已經呼風喚雨超過半世紀的世界霸主。 兩者之間的政治、經濟、意識形態、國家組織,充滿著千絲萬縷的糾葛, 中美競爭究竟是走向合作還是對立,關係著世界歷史的發展。 & 從地緣政治角度出發,徹底分析中美博弈 無論是軍事專家或是政治人物,分析國際局勢都帶著強烈的主觀意識,本書從地緣政治角度出發,針對美國的全球戰略與中國的對應策略一一分析,不僅最客觀,而且最科學,也最具說服力。 & 本書重點內容 ◎美國的戰略布局:從外交、軍事,到影響全球的中東戰略,美國究竟要什麼? ◎中國面臨的挑戰:經濟、產業、金融、外交、軍事,中國究竟有什麼對策? ◎朝鮮半島局勢:金家王朝將何去何從?中日美韓未來將如何面對朝鮮? ◎南海問題:中國的填海造陸與美國的圍堵政策是否會引爆戰爭? ◎東海問題:釣魚台、東海油氣田的爭議未來將如何發展? ◎中美未來:走向決一死戰?還是雙霸並存? & 從朝鮮半島、東海油田、釣魚台,到南海紛爭, 本書清楚說明中美兩大強權在亞太地區的戰略布局, 讓你不再霧裡看花,立刻看懂中美兩國的所作所為!
【電子書】橫觀東亞:從核心現場重思東亞歷史
倡導東亞視角之必要性 這個視角超越以民族國家為單位的思考框架 & 《橫觀東亞》是白永瑞回顧多年來的東亞論述和連帶運動 在朝鮮半島、台灣、沖繩等核心現場 摸索東亞共生社會之路的省察成果 & 白永瑞長期以來與韓國、中國、日本和台灣等地的知識分子建立連帶,引領東亞論述,這是他向華文世界推出的第二本史論集。 & 白永瑞所說的共生社會是朝向能更充分體現人性尊嚴的區域共生社會的「作為過程的東亞共同體」,並且從這個視角對當代中國思想界、中韓關係史及台灣人認同進行梳理。突破既有的分科學術的界限,繼而探索新的學術理念和制度。 & 白永瑞長久以來同時身兼研究者、教育者和編輯者,這三種角色形成的自我認同,讓他遊走於作為制度的學術和作為運動的學術之間,構思革新學術體系的學術論。並且試圖透過「社會人文學(Social humanitie)」這個新思路對歷史學、韓國學和中國學進行重構。
【電子書】民族主義與近代中日關係:「民族國家」、「邊疆」與歷史認識
中日的近代交往,是一段兩國民族主義和民族國家利益相衝撞、相廝殺的歷史。中國為何選擇了一條與傳統「天下」思想截然相反、按照「民族」的範圍確定國家疆界的形式?要想回答這個問題,不得不承認是因為中國接受了自稱為單一民族國家的日本的近代國家思想的強烈影響所致。為了尊重歷史事實,本書作者使用了當年日本政府、外務省、陸軍省檔案等大量日文原始資料,以探討中國民族和邊疆問題與日本的關係。
【電子書】誰說弱國無外交:四○到八○年代台灣外交奮擊
孫運璿英文顧問回憶錄 & 從一九四九年國軍撤退台灣,到一九七○年起擔任前經濟部長孫運璿英文秘書的卓殊經歷; & 從一九七○年代台灣遭臨一波波的外交大地震,到一九八○年代台灣的外交拼搏艱苦歷程。 & 他,見證了不一樣的台灣外交奮鬥史 & 作者見證台灣近五十年最艱困的外交歲月。寫出的不只是自身的回憶錄,更是台灣軍政外交的歷史紀錄。 & 作者在1946參加海軍,並被派赴至英國皇家海軍受訓。自一九七○年代起,先後擔任過駐美大使館一等秘書及參事,退休後亦出任中歐貿易促進會秘書長與顧問等職,見證了台灣近五十年在外交上的興衰。 & 本書內容記錄作者如何為台灣在外交困境上尋思突圍之路,是作者自身的回憶錄,更是台灣軍政外交的一段歷史紀錄。附錄更收錄許多當時的珍貴書信資料。
【電子書】美國重返亞太戰略對亞洲權力結構的影響
歐巴馬政府要遏制中國在亞太地區逐漸增長的影響力,美國要重新奪回他在亞太地區的地盤。本書以戰略研究途徑做為切入點,透過相關國家決策者的戰略選擇和相對應國家的應對決策選擇以及其相互作用,觀察亞太地區權力結構的改變過程。 本書特色 本書以戰略研究途徑做為切入點,透過相關國家決策者的戰略選擇和相對應國家的應對決策選擇以及其相互作用,觀察亞太地區權力結構的改變過程。
【電子書】Managing Regional Security Agenda
Introduction & Toward the end of his first term, President Barack Obama's election promise to reduce the American military presence in the Middle East and Afghanistan led to a general re-evaluation of priorities. What eventuated was a series of phrases to describe the new foreign policy posture. These included &rebalancing to Asia&, the &pivot to Asia& and the &pivot to the Pacific&. & The two principal drivers of the new posture were identified by then Secretary of State Hillary Clinton in a key November 2011 Foreign Policy article as winding down of the military engagements in Iraq and Afghanistan the &new global realities& of the Asia-Pacific Century. The juxtaposition of the two elements gave the American policy objectives a balance of power orientation with a military emphasis. The logic of &rebalancing& the balance of power in the Asia-Pacific in the wake of the growing ascendency of China is basic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101. The repositioning of US military assets into the Pacific has all the essential characteristics of classic geopolitical balance of power theory. A conservative American think tank phrased the pivot to Asia in just these terms in a recent assessment when it concluded, &the most significant problem for the United States in Asia today is China's & rising power, influence, and expectations of regional pre-eminence.&
【電子書】2020中國與美國終須一戰
各國鷹派人士相繼掌權,亞洲軍事衝突倒數計時! 中、美兩國劍拔弩張,已進入真正的備戰狀態! 歐巴馬在國會宣示絕不會讓美國當老二,並囤積數量驚人的精準制導炸彈; 習近平強調解放軍的要務是「能打仗,打勝仗」;日本使盡渾身解數要通過「集體自衛權」; 加上越南排華暴動、南海問題持續升溫、各國鷹派人物全面得勢,這一切都是戰爭爆發的前兆。 瀏覽人次累計超過三千萬、超人氣部落格「YST2000的網誌」 ──部落客YST首度公開出書! 中美兩國檯面下的勾心鬥角,正是為了爭奪亞洲主導權! 亞洲目前的問題,在於沒有絕對的強權。 中美兩國的明爭暗鬥和持續角力,不僅讓亞洲其他國家不知靠向何方,更不知道如何定位自己。 各國的觀望和搖擺,造成了混沌不明的亞洲局勢,更讓世界長期陷入不平靜的狀態。 亞洲是全世界最有活力的地區,亞洲的霸主就是世界霸主 中、美之戰的開端,必然是代理人戰爭,之後的戲碼則是,美國何時要跳下來以救世主之姿收拾殘局。 但是,美國的軍事力量足以制衡中國嗎?中國目前的軍事實力究竟如何? 東海或南海發生戰爭,美國有把握打贏嗎?台海發生戰爭,台灣島可以守幾天? 美國願意與崛起的中國分享亞洲權力? 還是聯合亞洲「恐中」國家,把中國打回三十年前? 本書提供全新的戰略分析,直指中美戰略平衡改變的關鍵,在於中國成功發展出「彈道導彈攻擊大型海面船隻」的高科技作戰系統,導致美國傲視全球的航空母艦戰鬥群將無法稱霸世界,而其亞洲戰略更因此從第一島鏈,直接退到第三島鏈。 作者大膽預測, 2020年以前,美國若不能製造事端與中國開戰,將喪失先機,就此退出亞洲,讓出世界霸主的寶座! 未來十年的亞洲局勢,將決定新的世界霸主究竟是誰?
【電子書】再見亞洲:全球化時代的解構與重建
● 向「亞洲」告別 亞洲這個概念原是歐洲人的構想,從誕生以來一直未能逃脫殖民主義和民族主義的雙重騎劫。 ● 「亞洲」的再發現 本書集結中日韓印等亞洲各國學者,嘗試建立一種既不依仗西方思想理論、亦不以國族利益為主導的「亞洲」視野。 ● 對香港的啓示 香港是否可以跳出港英、港中的二元論述,選擇在亞洲視野中尋找建構自我的另一種可能?
【電子書】奇跡之後:東亞世紀的挑戰
東亞經濟危機之後十多年,「東亞世紀」之聲再次鵲起。回顧早期的東亞研究,多着重於各國的發展與西方的標準成就的契合。而今天,東亞各國所面對的挑戰不能被輕視的原因,在於各國在發展中衍生出的各種困難,影響着東亞社會的共存,甚至國際局勢的維持及變遷。 & 本書可謂「認識亞洲系列」的里程碑,就東亞崛起的形勢,並近年東亞各地在發展中所遇到的困難作剖析。本書分為三部分,每一章由各地學者撰寫文章,所論及的國家及地區包括中國大陸、新加坡、台灣、澳門、香港、馬來西亞、泰國,以及老撾等,讓大專生、工商界人士、以及對東亞各國有興趣的市民,能就亞洲的現況和未來,有更進一步的了解。
【電子書】誤讀異邦:20世紀美國人與中國、俄國的關係
本書通過對20世紀美國對華、對俄關係史的梳理,強調美國對中俄兩國長期形成的文化立場影響了美國對中俄兩國外交政策的形成,而非美國對上述兩國的外交政策影響了這種文化立場。本書認為,縱觀20世紀美國對中俄兩國的關係史,美國人對中俄兩國的固有文化立場始終影響了美國對中俄兩國外交政策的制訂,而且這種觀念的影響對21世紀的美國對華和對俄關係仍然是重大的關鍵。假如這種固有的文化偏見再度出現的話,那麼美國對中俄兩國外交政策的制訂仍將受到它的莫大影響和牽引。
【電子書】Policing Hong Kong 1842–1969:Insiders’ Stories
Hong Kong began its colonial history in 1842 when China ceded Hong Kong Island to Britain. The Hong Kong Police Force was formally set up in 1844 to maintain law and order. To recognise its contribution in handling the 1967 Riots, the Hong Kong Police Force was renamed the Royal Hong Kong Police Force in 1969, turning a new page in the police history. This volume mainly delineates the Hong Kong policing history from 1842 to 1969 through the frontline stories of many police officers. Eighty retired policemen and policewomen, representing different generations, races, ranks and lines of duties, share the views and memories of their police service through individual oral history sessions and group discussions. Their personal recollections and lively anecdotes enable readers to enjoy the excitement and relieve the challenges, the good days and hard times of the police throughout the eras.These accounts mirror the evolution of the Hong Kong Police Force in the decades after the Second World War, a time which drastically reshaped Hong Kong from a British colony to a world city and a Special Administrative Region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This book is a compelling read for anyone interested in policing or the history of Hong Kong at large.
【電子書】如何解讀和運用外交辭令:外交官的談話技巧
外交官在發表談話時必須衡量事件的本質,瞭解自己國家的實力與國內外情勢而作出的適當語言表示,就如同一個醫生所開出來的處方看起來很簡單,藥房老闆也懂得那些藥的功用,但除非是醫生,一般人是不能亂開處方的,因為醫生他有專門的學識作基礎,他必須衡量病人的病情及生理狀況來選擇適當的藥方,否則不但治不了病甚至使病情更加惡化。然而醫生用錯了藥,僅是危害個人的生命,而外交官對外交涉或發表不當則將損及國家之生存與發展,其重要性不言可喻,外交官談話攸關國家利益至鉅。本書內容主要在闡述外交官所必須具備的談話技巧,即如何運用適當的語言文字,以期能維護國家利益。作者從三十年的外交工作經驗中,蒐集不少實際運用外交辭令的案例,加以系統的整理和分析,如拜會、交涉、談判、發表聲明、面對媒體等各種不同場合予以分類解說,讀者若能細心研讀必將有助於瞭解國際外交事件之發展。
【電子書】前進朝鮮:與北韓交流二十年
後冷戰時期,東北亞形勢風雲變幻,臺灣面對南韓與中國建交的不利情勢,亟需尋求外交出路。時任監察委員的林秋山先生多次密使朝鮮(北韓),積極促成雙方政府首次會談、協商彼此經貿往來與建立雙邊關係,並致力於我國對朝方針,協助促進朝鮮改革開放、緩和兩韓關係,使朝鮮進一步融入國際社會。本書詳盡披露作者前進朝鮮的第一手資料,從兩韓歷史、政經體制、外交關係等角度層遞深入,剖析朝鮮半島的情勢與未來展望。作者的真實經驗將帶您穿過神秘朝鮮的重重帷幕,一解韓、中、日、美利益交錯的複雜真相,還原臺灣與朝鮮交流的曲折歷史!
【電子書】星軺東來:記美駐華十位大使及一位特使
本書為前駐美大使沈劍虹夫人魏惟儀女士,跟隨沈大使外交生涯數十年,和美國駐華大使特使,及其夫人們之間的互動,所做的紀錄。 這些大使們的生平、個性、家庭、生活、喜好等等,一般人無法窺見,沈夫人觀察細微,文筆優美流暢,和大使及夫人們的相處,融入了深刻的情感,全書讀來彷彿這些人物就在身邊,令人回味再三。
【電子書】中華崛起未?全球化時代中軟實力的競賽
中華崛起了嗎? 從硬實力來看,中國、台灣、香港的崛起已是有目共睹。然而要成為全球化世界的領袖,仍需民主、法治、公義、文化等軟實力的支撐。此外,能在台海兩岸和平共生,是中華民族在世界上持續崛起的一重要條件。 作者指出全球化世界的三個要素:民主化、技術化、國際化,及其對中華民族的影響。他分析軟實力的中國文化源頭,突現先賢老子、孔子、孟子對軟實力的主張,指出誠信及民本是他們對政治的共同理念。作者分析台灣過去在全球化中的技術經濟及社會發展,是以中華傳統軟實力為基礎。他檢討香港在回歸中國主權後的內部演變,指出對領導軟實力的憂慮。作者觀察中國大陸硬實力的迅速崛起,呼籲必須建立軟實力為配合,才能奠定在全球化競賽中的領導地位。作者並以對美國、中東、及兩岸領袖人物的觀察,引証軟實力領導風格的重要。
【電子書】中國躍向世界舞台:從參加歐戰到出席巴黎和會
中國走向世界的道路是崎嶇曲折的;同樣的,中國躍向世界舞台的過程也是艱辛險阻的。自鴉片戰爭以後,中國在連番遭受屈辱中跨進了廿世紀。參加歐戰與出席巴黎和會,為中國提供了「奮飛」、「奔騰」的機會,第一次勇於向西方舊世界說「不」,對強權表達憤怒不滿的聲音,開啟一個外交的新時代。本書詳實記錄了國家和民族這一段奮鬥的歷程。
【電子書】話中有劃:美中戰略經濟對話
二○○九年美國新任國務卿希拉蕊‧柯林頓訪問北京前宣布,華府與北京將擴大官方會談範圍。由原來之「戰略經濟對話」提升為「戰略對話」。內容包括安全、外交、經濟、環保等多項領域。對話層級也將由財政部長層級將向上提升。巧的是,本書作者在二○○八年十一月已經預言此一重里程碑,並針對未來美中戰略對話的發展對台灣提出建議。
【電子書】直言:駐瑞士六年實錄
王世榕出使期間,在瑞士經歷十個人為此案離奇死亡的世紀大案——拉法葉艦案的訴訟審判,從種種台灣的外交困境,更去思考在活力與混亂之中,混沌與秩序之間, 台灣如何發展?如何邁入秩序?如何迎向全球化潮流? 2002 ~ 2008年,王世榕憑藉豐富的涉外經驗,奉派擔任台灣駐瑞士代表,六年期間,歷經拉法葉艦案瑞士帳戶贓款的審理、尋求成為世界衛生組織(WHO)觀察員的努力、台瑞雙方承認駕照,以及台瑞避免所得稅雙重課稅及杜防逃稅協定等重要外交事件;在台瑞雙方沒有正常的外交關係下,處理這些重大的外交業務,作者發現,來自國內媒體與官僚體系的壓力,竟然比瑞士方面執行「一中政策」更具阻撓力,也感嘆台灣年輕外交官的活力與創造力,可能要在僵化的官僚體系中被埋沒,因此將這六年的駐瑞士經驗撰寫成此書,期待能發揮實質上的影響力,提升台灣在國際外交上的能見度。本書特色◎拉法葉艦案在瑞士法庭的審判過程與各方角力,首度完整曝光。◎我國第一線外交人員的工作實錄,直言國內體制的官僚作風經常扼殺外交人員的鬥志,希望能藉此引發反思,從事改革。◎前台灣駐瑞士代表回憶錄,闡述六年駐外經驗,點明台灣在面對國際困境時該如何因應。
【電子書】戰後日本與東亞的經濟發展
本書的目的主要為探討東亞出口導向工業化發展的近代經濟成長模式、中國經濟崛起的意涵以及雁行形態發展理論與東亞的經濟發展等三個層面的問題。內容分為以下五點。其一,檢視戰後東亞經濟的出口導向工業化經濟發展策略的演化及成長模式。其二,確認東亞出口導向經濟成長與投資特別是外資間的關係。其三,確認東亞間的連鎖性產業結構變化。其四,探討東亞國家間經貿關係的競合演變。其五,檢視東亞製品出口比較利益與特化型態的演變,並據以檢證雁行理論追趕演繹過程中需求面的海外市場再利用假說。
【電子書】龍鷹共舞:中共與美國海事安全互動
《龍鷹共舞》不僅研究中美軍事交流學者必看,研究海事安全合作學者更不可錯過。 ◆多數學者從對抗的角度,探討中美軍事關係。本書作者則以銳利眼光,挑了一個冷門、卻在緩慢成型的潛流,也就是中美海事安全互動,去探討此議題。 ──林中斌(淡江大學國際事務與戰略研究所教授、前國防部副部長) ◆值此台灣強化海洋國家事務的時刻,書中有許多的分析或可供政府決策參酌,特別值得推薦給更多有興趣的讀者。 ──劉復國(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研究員、亞太安全合作理事會中華民國委員會執行長) ◆本書是國內第一本探討美中海事安全互動的專書,全篇資料蒐集面向之廣泛、議題之深入,非常值得鼓勵與推薦給研究美中關係的學者閱讀。 ──黃介正(淡江大學美國研究所所長、前陸委會副主委
【電子書】中華民國在聯合國的最後日子─一九七一年台北接受雙重代表權之始末
本文除作台灣與聯合國歷史問題研究外,更聚焦於一九七一年第二十六屆聯合國大會前,台北最後決定接受「雙重代表權」的這段史實還原;由於事涉當年我國策宣示,多年來說法一直諱莫如深,然陸續自台、美國史館及國家解密資料顯示:台北高層當年對美所擬「雙重代表」案從抗拒到最後接受的折衝過程中,所顯現的理性與務實,並非如正式對外公佈般地頑固堅持「寧為玉碎,不為瓦全」,也決非如一般人士謂:聯合國之退出歸咎於蔣介石固執「漢賊不兩立」、「台灣代表全中國」或「堅持一個中國」等神話立場作祟所致。耐人尋味是,九三年,當台北主張「平行代表權」,重新參與聯合國,內容與「雙重代表權」竟如出一轍;就台北言,歷史繞了一圈,又回到起點。
【電子書】反恐戰略與文明衝突
八、九十年代之交,冷戰結束固然意味著歷時45年的共產主義、資本主義意識形態鬥爭的終結,但接踵而來的卻是以「反恐」、「文明衝突」、「人道干預」名義而發動的全球性軍事征戰。作者從宗教、文化、經濟、地緣政治、國際戰略、國際法等角度論證,後冷戰時期紛爭不息的根源在於霸權主義、經濟利益的擴張,以及,兩千年來宗教文化圈之間的積怨。
【電子書】天下、東亞、台灣(思想3)
文化與政治的滲透合一,影響非常廣遠。「文化政治」成為時尚之後,原有的政治形式與文化意識,都被迫有所調整。例如,身分認同議題在今天的支配力量,早已取代了階級鬥爭、資源分配等傳統訴求。認同議題所帶出的後殖民反思,也正在重整傳統的國族、區域與帝國的意識。文化主體的無形多變,甚至於剝奪了政黨與社會運動的代言資格。最重要的是:由於文化在本質上具有特殊性,文化政治所孕育的政治訴求,往往注定成為以「特殊」為訴求的政治,挑戰「霸權」的「普遍」姿態。從北美洲的多元文化主義,到中國大陸新興的大國意識,都反映著這個趨勢。中、日、韓有關亞洲或東亞的意識,同樣是文化政治的一課,近年來喧騰一時,台灣卻只有陳光興等少數學者出力耕耘。台灣豈不是東亞的一環嗎?可是「台灣意識」卻始終無法坦然地面對自己的東亞身分,東亞也不清楚如何面對台灣的真實存在。說起來,東亞意識的歷史,同樣充斥著普遍性與特殊性的撕扯:它的用意是在抵禦西方現代性、建立區域霸權,還是「為東方王道之干城」,似乎注定是曖昧的。本期《思想》所收錄的專輯文章,當然無足以呈現問題的全貌,例如孫文所強調的大亞洲主義、尤其近年中國大陸學者的熱烈討論,都告闕如。不過介紹韓、日的觀點、插入台灣的反省,多少可以顯現這個問題的豐富與迫切,或可望引起台灣知識分子的興趣。
【電子書】意識型態和美國外交政策
「意識形態」是構成美國國家認同重要的因素,就美國外交政策而言,意識型態就是美國人怎樣看這個世界,以及美國在與其他國家的關係上,究竟要扮演什麼角色的問題。對其他國家來說,不了解美國人民便無法了解美國,不了解美國的意識形態也無法解釋美國的外交政策。本書透過對美國意識型態的分析,提供研究美國外交政策的背景資料。
【電子書】俄共中國革命祕檔(一九二六)
本書是繼《俄共中國革命祕檔(一九二0~一九二五)》之後﹐以俄共祕檔為主敘述一九二六年的中國革命;共有三個主題:中山艦事件、北伐及汪蔣合作。俄共祕檔所透露的具體訊息是:鮑羅廷與維廷斯基在國共兩黨關係問題 上的兩條路線鬥爭、上海共產國際遠東局在「第一次大革命後期」對於中共在政策上的直接影響以及蘇共中央政治局全面支持鮑羅廷﹐也就是默認「鮑羅廷路線」。莫斯科堅持以國共兩黨黨內合作形式的統一戰線﹐是「第一次大革 命」失敗的「歷史根源」。對於策略上的「右傾錯誤」﹐蘇共中央政治局應負全責。一九二六年的俄共中國命祕檔﹐對於瞭解所謂「第一次國共合作」﹐具有高度史料價值。
【電子書】近代中國外交史事新研
本書係著者近二十多年來,所撰寫有關代中國外交史事之論文集。自清末民初國人之開始探究我國外交史事的真蘊與其性質,以及以了解近五十年來美國哈佛大學費正清教授研究中國近現代(外交)的一些特徵,作為開端。其後,在簡略研討了清初康熙皇朝早期有效遏制住俄羅斯自西伯利亞南侵黑龍江流域的尼布楚條約(1689)之後,即進而探索清季自強活動期間(1860-1894),由於中國在應付外交、內政諸問題時所標榜奮鬥的目標不高與所獲的成就不大,導致為同時期內也在自強變革勝我一籌的東鄰日本所暗算而被擊敗的一些因素──這就是本書第四篇論文的探討主題之所在。此外,本書也對1895-1899年間列強在中國的「利權爭奪戰」,以及1911-1928年間北洋政府的「條約外交」與南方諸軍攻府的「革命外交」與1928-1937年間南京國民政府致力廢除不平等條約的諸項外交努力,分予探究。在最後的四篇論文中,著者也就第二次中日戰爭期間(193-1937-1945)與戰後國共戰爭中的一項關鍵性事件以及中共建國後對東南亞華人的新政策等問題,予以探討。
【電子書】從博愛路162號到介壽路2號:外交史話
民國38年國府遷台後,外交部落腳於博愛路162號,而後再喬遷至介壽路2號〈今凱達格蘭大道〉的現址。展望雜誌社社長、資深媒體人卜幼夫,將半個多世紀以來,採訪我國重大外交事件的親身經歷所聞,按照政府遷台後15位歷任外部長的任期序列,以詳實之筆記載還原了諸多外交事件的經過始末。歷史是以兩個不同的階層進行,一個是事件階層〈是由新聞事件組成〉,也就是法國歷史學家布勞岱所稱的事件歷史;另外一個是趨勢階層,布勞岱稱其為『長時間』。卜幼夫將每個影響當時時局甚鉅的新聞事件,予以彙編集結後,就浮現了大時代的長時間脈動。
【電子書】戰爭沒有發生?
「戰爭」一詞多少帶有勢均力敵,或交戰各方對彼此仍有強弱的還擊能力,但,美英出兵伊拉克這場武裝衝突的雙方,力量懸殊,伊拉克並無回手之能,世人皆知。既然如此,與其說是波灣、伊拉克或美英第二次戰爭,不如說這是一次狩獵,既然是狩獵,那戰爭也就沒有發生,雖然伊拉克的生靈與國土受創既重且深。 台社研季刊社盡其所能密切助益臺灣內外局勢的發展、盡量保留並編輯這段期間的電郵通訊及文件,將3月起《中國時報》、《自由時報》、《臺灣日報》與《聯合報》的相關報導與評論逐次蒐集剪貼,以做為編輯本書的重要參考。 期望能以文字的保存與傳播,盡量廣泛且深入地提供認知事局的角度,逐次累積與建立臺灣對戰爭的反省與批判之傳統,以國際主義的金懷與行動,抵抗強權,關注各地的受害生命,培育感同其苦楚的移情能力。
【電子書】雅爾達密約與中蘇日蘇關係
1945年2月11日,美國總統羅斯福、英國首相邱吉爾為了誘使蘇聯協助中、美、英三國在亞洲擊敗日本,與蘇聯政府主席史達林簽訂「雅爾達密約」,允許蘇聯恢復帝俄時期在中國東北的利權,並默許外蒙古獨立。國民政府在美國的壓力下,派代表赴蘇聯談判,欲訂立「中蘇友好同盟條約」,俾促使蘇聯迅速對日宣戰。但蘇聯以種種理由遲不出兵,及至美國以原子彈投炸廣島、長崎,日本擬委託蘇聯出面斡旋投降,蘇聯乃率然進兵中國東北。抗日戰爭勝利後,除外蒙古獲得獨立外,蘇聯盡獲東北利權,並協助中共阻止國民政府接收東北,使中共有發展壯大之機。此中經過,秘辛甚多。作者參考中、美、俄等國外交檔案,旁及其他資料,言人所未言,是關心歷史及國際政治者不可不讀。
【電子書】南海諸島爭端與漁業共同合作
南海之所以重要,除了有潛在豐富的資源之外,更是控制太平洋及印度洋間海空國際航線的要衝,因此南海週邊國家興起爭奪島礁、擴張對資源控制的野心,而對「主權」的各種法理主張不過是爭奪的工具而已。南海諸島主權爭論多時,本書特針對此問題做深入的探討,並以「共同開發」為基本精神,闡述漁業合作的方式。
【電子書】美國對華「一個中國」政策之演變:從尼克森到柯林頓
本書雖然以分析尼克森總統到柯林頓總統的美國對華政策史為重點,實際上卻敘述了自1949年到2000年共五十一年的中美關係史。涵蓋如此長的時間,說明如此複雜的題目,在國內作品中並不多見;其次,本書參考了豐富的中英文一手文獻,包括大量引用美國1999年才編輯的二千多個中美關係微卷檔案,在學術界價值甚高;第三,坊間關於中美關係史的中英文著作固然不少,但多忽略了我國立場,本書從頭到尾均顧及中華民國的角色,彌補了中外學術界在此方面的空白;第四,作者不但是長期以來中美關係的觀察者,也是參與者,因此分析事項多能切中要害。本書的問世,不但對國內學界是一大福音,對國內外對此問題有興趣的人士,這都是一本不可或缺的參考書。
【電子書】北京政府與國際聯盟(1919~1928)
北京政府與國際聯盟 到目前為止,近代中國外交史研究的主要典範是「民族主義」;主張國與國之間互相瞭解,彼此合作的「國際主義」則常被忽視。其原因與近代以來,中國國勢積弱不振,長期受到帝國主義的壓迫密切相關。 為謀求國家生存,民族主義而大盛,強調祖國種種優美,以凝聚國民愛國心,抗拒外國壓迫,爭取整個民族國家之自主獨立。 從好的方面來說,民族主義齊一了中國人的心志,共同挽救了國家的危亡;但民族主義太強,則會對外國人常抱有敵視的態度,對主張與外國合好的國人,也常以漢奸目之。 作者介紹 唐啟華 出生於基隆,東海大學歷史系及歷史研究所畢業,1991年獲倫敦政經學院歷史學博士。現任國立中興大學歷史系副教授。近年主要研究領域為「北洋外交」,致力於一手史料的建立。
【電子書】美國與中國政治(1917~1928):以南北分裂政局為中心的探討
本論述1917至1928年民國史上的分裂時期,美國與南北兩政府的關係;從承認北洋政權到承認南京政府之間的演變,美國對中國政治的回應與涉入。由於近代以來中美友好關係的傳統,使得中國人對美國普遍存有怕又愛的心理;本書主要利用美國國務院出版的外交檔案,試圖剖析美國與中國南北政權實質關係的基礎,以及美國對華政策中理想與現實的糾葛。
【電子書】中共與莫斯科的關係(1920~1960)
本書旨在通過具體事例說明:第一,莫斯科影響中共乃至中國革命的具體工作方 式究竟是怎樣的;第二,莫斯科對中共的干預能力始終是受到一定條件限制,並且是 注定會走向反面的。據此,本書著重描述了莫斯科派駐中國的代表和機構的工作方式 ,它在複雜多變的國共關係中如何決策?它著力於培養親蘇幹部和扶植工人領袖的結 果?不同的中共領導人如何對待來自莫斯科的幫助?這些幫助和援助對中共的意義有 多大?他們在哪些問題上總是難以真正溝通?毛澤東對斯大林為什麼又恨又愛?他到 底是怎樣走上與蘇聯分裂的道路等等。
【電子書】台北‧東京‧北京
台北.東京.北京 李登輝總統六月訪美一事,的確令人感到亞洲不僅在經濟方面有所進展,政治潮流也有重大變化。在中美斷交後第十七年,首次站在美國這個受矚目的舞台上,向全世界強而有力地展現了中華民國在台灣不可動搖的存在之事實。 本書是由日本政論家、教授等知名人士所撰,文內除推崇李登輝總統領導中華民國政府之各項成就外,並從不同之角度評論台北、東京及北京之三角關係,對台灣戰略地位及重要性有所闡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