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書】香港傳媒新世紀(第二版)
近年,一國兩制在香港的實施受到空前嚴峻的考驗,香港傳媒也踏入了新的時期。回歸後的傳媒生態經歷了哪些重大的改變?網絡媒體的出現怎樣影響政治訊息的傳播?在中港融合的過程中,香港人如何看待自己的身份認同?媒介的專業操守與市場的關係若何?這些都是本書所關注的課題。 本書網羅了本地傳播學者及資深傳媒工作者,就香港傳媒的各個專題進行探討,文章各具特色,理論與現實並重。透過本書,讀者可以了解香港傳媒的現況和存在的問題,並且以批判的角度,分析本地媒介在一國兩制下與國家及市場的政經關係。
【電子書】Preserving Local Documentary Heritage:Conversations with Special Library Managers and Archivists in Hong Kong
Archival records are meant to serve as evidence of responsible governance, and in addition to their undeniable political value, they also serve as the basic component of a&nation’s documentary heritage. Records today are history tomorrow. However, with the absence of an Archives Law in Hong Kong and the significance of keeping records being overlooked or actually not understood by people of Hong Kong, there are heightened concerns that government records would be destroyed for unjustifiable reasons and that public’s rights to access well-preserved government records would be deprived of.This book in 16 chapters is based on a series of direct face-to-face interviews with different practising archivists and special library&managers&in Hong Kong. Their conversations recorded in the book not only enable readers to understand the urgency of approving the Archives Law, but also reveal the details about their profession, as well as the richness of the local heritage that is uniquely Hong Kong. While the role of archivists is always being confused with that of librarians, this book clarifies the function and job nature of the two professions and demonstrates the prospects they have and challenges they face. The book also serves as a reference guide for current students and graduates who are considering choosing the archival science or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cience profession, providing them insights into the life and work of archivists and special library managers.
【電子書】改變世界的10本書
書蘊藏著無可忽視的力量,10本撼動世界、創造歷史的書。& 池上彰 日本知名作家、媒體人、時事評論家& 從《資本論》、《可蘭經》、《安妮的日記》,到凱因斯、傅利曼、韋伯……& 透過他的精闢分析,從現代眼光解讀10本撼動世界的經典作,讓你一次搞懂!& 日本讀者好評迴響、不斷加印,擴展國際視野的好書!& 家喻戶曉的10本重要書籍,背後竟隱藏著驚人事實!& ◆《安妮的日記》為什麼能影響中東問題?& ◆ 你所不知道的《聖經》內容與歷史& ◆ 從《可蘭經》教義一窺溫和的伊斯蘭教& <span style="color: rgb(51, 51, 51); font-family: Verdana, Arial, Tahoma, 'Lucida Grande', 'Lucida Sans Uni
【電子書】符號學:傳媒學辭典
A DICTIONARY OF SEMIOTICS MEDIA STUDIES & 符號學與傳媒學都圍繞著「意義」的核心概念展開 & 符號學研究的是意義的產生、傳送以及理解;傳媒學關心意義在當代社會文化中的傳播與接收的方式、途徑、效果,兩門學科相互補強,使得各自的研究得到豐富。 & 本書以400餘條目,討論了30多個「符號學──傳媒學」門類,以及一個世紀以來該領域的主要思想成就及其代表人物,著重介紹了中國符號思想遺產。 & 「符號學──傳媒學」是一個學術連續帶。這兩門學科都誕生於二十世紀初期的現代性壓力之中,都圍繞著「意義」這個現代社會與現代人賴以安身立命的核心概念展開。符號學研究的是意義的一般規律,偏向理論:傳媒學更關心意義在當代社會文化中的傳播與接收的方式與效果。 & 由於歷史的原因,符號學與傳媒學一直被割裂為兩個不同的學科。當今的文化實踐證明,這兩個學科都需要對方的支持:符號學必須由傳媒研究確證其實踐價值;傳媒學則需要符號學提升學理。 & 本書特色 & 本詞典試圖通過對經典文獻的全面梳理和綜述,從術語關鍵字和人物流派角度,對這學科百餘年發展作一個較為客觀與全面的總結,是一本綜合性的參考工具書。
【電子書】多元文化主義與族群傳播權:以原住民族為例
◎ 當代政治正義及倫理哲學重鎮羅爾斯(John Rawls, 1971)主張,社會正義是要在「平等」權基礎上,讓最弱小階級也能受益。一個國家的文明程度,不是展現在高樓大廈與高科技發展,而是端視其如何對待其最弱勢的族群。 本書希望以「多元文化主義新聞學」提醒傳播工作者和社會優勢者,在臺灣當前多元族群的社會中,如何重視弱勢者的傳播權和社會正義,進而促進主流社會理解族群差異,肯認族群文化。具體的做法,就是必須培養進步的人權意識,提升多元文化的敏感度。少/弱勢族群則需藉由「民主參與媒體」的模式普及,培力個人及族群主體性,成為《行動者歸來》一書作者杜蘭(A. Touraine,2002)所期許的「歷史主體」,轉變整個時代的文化取向(cultural orientation)。 事實上,無論是「行動主體」或「歷史主體」的實踐,許多原住民族朋友們已在政治、社會、文化、藝術、和媒體(包括公民記者)等各個領域持續深耕,見證改變!讓我們持續努力! ◎本書首先從多元文化理論的學術脈絡,爬梳批判理論和自由主義相關的論述,討論「差異政治」和「肯認政治」等概念,提出「批判觀點」的多元文化主義。接著從人權、傳播權的概念,分析族群傳播權的內涵和價值。 然後,根據以上理論脈絡來回顧加拿大、澳洲及美國三國的歷史經驗,了解弱勢族群長期遭受歧視的傷痛歷程和堅持不懈的抗爭奮鬥;並分析這些國家如何逐漸發展出多元文化觀點的權益內涵和法規制度,採用何種傳播政策和實踐模式,以及對我國的啟示為何。後兩章聚焦我國原住民族群和臺灣多元文化的發展歷程,從族群傳播權觀點來檢視目前的進展及其不足;接著討論何種傳播模式才符合多元文化主義和族群傳播權的理念,以及多元文化新聞學應有的內涵為何。本書希望提供大學部多元文化和新聞傳播相關課程參考,同時,研究所同學亦可藉由本書了解當前多元文化傳播研究的重要成果和趨勢。
【電子書】美國大眾傳播〈增修本〉
美國大眾傳播對美國民主政治發展的影響,被譽為是「第四權」,以監督權力的腐敗為己任,並自許是「天生的反對黨」,貢獻重大。由於媒體影響力大,美國對大眾傳播之專業的要求相對亦高,對新聞自律與新聞倫理道德方面亦有甚高標準,以期「新聞自由」與「社會責任」同時落實。 所以,論述美國的大眾傳播有幾個特點是不能忽略的: 一、法律保護: 美國憲法第一條修正案:「國會不得制訂關於下列事項的法律,確立國教或禁止信教自由;剝奪言論自由或出版自由;剝奪人民和平集會和向政府請願的權利。」這條法律雖不足百字,但一百多年來一直被美國新聞廣泛而成為一張有效的保護傘。 二、媒體監督政府: 媒體監督政府,在美國是天經地義的事,他們深信政治學的一句名言:「絕對的權利造成絕對的腐敗」。所以政府受選民之所託,執行政務,必須有第四權監督行政、立法、司法三權。 本書特色 ★以作者在淡江大學美國研究所與文化大學中美關係研究所,所開設的「美國大眾傳播」一課為藍本, ★記述美國各主要媒體歷史沿革與其發展概況,兼及對新聞教育的發展歷程。 ★大眾傳播學系必備的教科書(最新增修本)。
【電子書】傳播大師
「傳播學」在學術領域中,屬於後進而又發展迅速的學科,今已漸成「顯學」;由於傳播涉及多種社會學科領域,致有不同學科權威教授從不同角度研究與人類傳播 之相關行為,且有重大發現,為「傳播學」之研究奠定堅實基礎,他們可謂是「傳播學」之先驅者、組織者與研究者,對此一學科提供重要貢獻;如同其他學科一 樣,傳播學也有許多大師,他們在形成傳播學與其相關學科的領域中,提出許多有價值的理論,為學術研究做出重大貢獻;這些理論,或有不同爭議,但都在傳播研 究中提供不同的價值。 這些重要人物包括:拉查斯斐(Paul F. Lazarsfeld)、拉斯威爾(Harold Lasswell)、李溫(黎文)(Kurt Lewin)、索緒爾(Saussure)、霍克海默(M. Max Horkheimer)、麥克魯漢(H. Marshall Mcluhan)、賀夫蘭(Carl Hovland)、克拉柏(Joseph T. Klapper)、羅傑斯(Everett M. Rogers)、霍爾(Stuart Hall)、諾爾紐曼(F. Noelle Neumann)、施蘭謨(Wiber Schramn)、威廉斯(Raymond Williams)、布迪厄(Pierre Bourdieu)與馬克斯(Karl Marx)。 本書特色 ★臺灣重量級傳播學者鄭貞銘親撰整理,是進入傳播學領域不可或缺的領航書。 ★一次瞭解全球15位奠定傳播學新聞學基礎重要人物,及其理論的傳播學專書。
【電子書】編輯到底在幹嘛?:企劃、選題、行銷、通路、電子書全都得會
史上最完整出版人の養成祕笈! 台灣出版產業完全攻略! 編輯工作真輕鬆,只要盯著文字看? 寫書編書真簡單,印好就能躺著賺? 網路社群電子書,是什麼?能吃嗎? 面對新時代與無法複製的每一本產品,你該怎麼成功?資深出版觀察家王乾任帶您在書中深入企劃、選題、行銷、通路、電子書等環節:掌握上游「出版社」的 編輯、企劃、美編、排版、印務,中游「經銷商」的業務,下游「通路書店」的一線服務,回顧出版政策,展望數位趨勢。身為編輯或出版從業人員,每一個出版環 節你都得知道! 本書特色 1.第一本完整介紹『台灣出版產業』的專書!本書詳細介紹出版產業的各個環節,具實用性,從作者、讀者、書店店員、經銷業務、行銷企畫編輯,都涵蓋在內,讀者群廣。 2.作者王乾任長期在「台灣出版資訊網」的定期電子報發表專文,對於出版產業的觀察深獲專業肯定。 3.本書獲聯合發行公司總經理林建仲、逗點文創結社總編輯陳夏民、中華民國圖書發行協進會理事長羅愛萍聯合推薦。 名人推薦 林建仲,陳夏民,羅愛萍
【電子書】典瑞流芳:民國大出版家夏瑞芳
★民初刺殺時代犧牲的大出版家。 ★民國一代傑出CEO。 ★當代中國教育普及化的推手。 ★兩岸忽視的文化傳播彗星。 夏瑞芳是商務印書館創辦人之一、第一任總經理,在「商務」的角色,相當於今日的CEO,他廣納賢能之士,共創大業,開中國印刷事業之先河。民國建立, 中華民族百廢待興的大時代,他洞察局勢、放眼民族未來,和夥伴張元濟、蔡元培等定下商務「從教育著手,改變中國」的方針大計。 名人推薦 作者精闢地分析了夏瑞芳在百年前,正當英年有為而罹遭殺害的前因後果。這是我近年來看過的一本特別傑出、引人入勝的傳記,對中國文化教育史以及中國現代史有興趣的讀者如我,確是一本不可不讀的好書!──文學家白先勇
【電子書】江戶時代經學者傳略及其著作
中國經學在日本流傳可謂久矣,且國內亦不乏研究日本的學者。然而,就經學而言,除了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林師慶彰先生所主編的《日本研究經學論著目錄 : 1900-1992》(臺北市: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1993年)為近、現代之作外,至今尚無一本較完整的書可以介紹江戶時期有哪些學者研究中國經學,又有何研究成果,殊為可惜。職是之故,編譯者不自量力,根據關儀一郎、關義直共編的《近世漢學者傳記著作大事典》第四版(東京:琳琅閣書店,1981年)從中選出有經學著作的學者834名編譯成冊,以供經學研究同好者參考。 本書由「傳略篇」及「著作篇」、「索引」三部分所構成。「傳略篇」中的學者依學派分為九派及其他,每一學者依序著錄姓號、日語發音、羅馬拼音、生卒年、學派、名字稱號、籍貫、師承、事蹟、資料依據、經學著作等項。「著作篇」中的十三經相關書籍依《易》、《書》、《詩》、《禮》、《春秋》、四書、《孝經》、《爾雅》、群經總義類等順著錄,共三一三六種。「索引」部份,分為作者姓名及經籍名兩種,作者姓名又有漢字筆劃順、日語發音順、羅馬拼音順、名字稱號筆劃順等四種索引方式。經籍名則依漢字筆劃順排列。
【電子書】別輕易相信!你必須知道的科學偽新聞
科學與我們息息相關,嚴重者甚至影響我們的生命、財產與健康,從塑化劑、瘦肉精、毒奶粉等食安事件到核能問題,科學與我們密不可分。 科學是一個很長的故事,但是新聞在意的卻是快門的一瞬間。 當科學新聞遇到臺灣媒體,不免出現失真,再加上名嘴們的推波助瀾,讓台灣社會一直陷在淺碟科學思維的泥淖中。 你我是不是都被似是而非的「科學新知」給誤導了? 或者,你一直認為科學只是科學家的事? 請試著思考以下問題: 1.如果有一間藥廠想要大力推銷他們新研發的一種新藥,它會不會想要透過與媒體的串連,有形及無形地行銷這件不一定是必要的產品? 2.如果有一個財團想要進軍綠色能源產業,它可不可能在媒體中刻意透過「全球暖化」概念的渲染,製造某種恐慌性的消費,以成就這個新產業? 3.如果有位整型醫師想要藉由一項新型美容技術大撈一筆,他可不可能透過媒體的包裝來推銷新的美感指標,乘機掏光你的荷包? 4.如果政府或公部門想要保障某種特定的發電方式,他可不可能與媒體聯手,製造能源短缺、電價上漲的煙霧彈? 如果你有判斷科學新聞正確與否的基本能力,你就能在媒體誇大的報導下,因為存疑而有進一步瞭解真相的機會。 作者累積了十年來對於台灣「媒體中科學」的觀察資料及解析,歸納了國內科學新聞報導中最常犯的十種錯誤類型:理論錯誤、戲劇效果、名不符實、便宜行事、多重災難、關係錯置、忽冷忽熱、不懂保留、官商互惠、忽略過程,期待讀者能輕鬆明白什麼是科學「偽新聞」,讓民眾能活得安心、活得無懼,不再輕易地被媒體操控。也因為民眾堅強的心理素質,使媒體能認真思考報導科學新聞的三要素:正確、普及、反思。讓每一個人都能乘著科學新聞去旅行!
【電子書】別輕易相信!你必須知道的科學偽新聞
科學與我們息息相關,嚴重者甚至影響我們的生命、財產與健康,從塑化劑、瘦肉精、毒奶粉等食安事件到核能問題,科學與我們密不可分。 科學是一個很長的故事,但是新聞在意的卻是快門的一瞬間。 當科學新聞遇到臺灣媒體,不免出現失真,再加上名嘴們的推波助瀾,讓台灣社會一直陷在淺碟科學思維的泥淖中。 你我是不是都被似是而非的「科學新知」給誤導了? 或者,你一直認為科學只是科學家的事? 請試著思考以下問題: 1.如果有一間藥廠想要大力推銷他們新研發的一種新藥,它會不會想要透過與媒體的串連,有形及無形地行銷這件不一定是必要的產品? 2.如果有一個財團想要進軍綠色能源產業,它可不可能在媒體中刻意透過「全球暖化」概念的渲染,製造某種恐慌性的消費,以成就這個新產業? 3.如果有位整型醫師想要藉由一項新型美容技術大撈一筆,他可不可能透過媒體的包裝來推銷新的美感指標,乘機掏光你的荷包? 4.如果政府或公部門想要保障某種特定的發電方式,他可不可能與媒體聯手,製造能源短缺、電價上漲的煙霧彈? 如果你有判斷科學新聞正確與否的基本能力,你就能在媒體誇大的報導下,因為存疑而有進一步瞭解真相的機會。 作者累積了十年來對於台灣「媒體中科學」的觀察資料及解析,歸納了國內科學新聞報導中最常犯的十種錯誤類型:理論錯誤、戲劇效果、名不符實、便宜行事、多重災難、關係錯置、忽冷忽熱、不懂保留、官商互惠、忽略過程,期待讀者能輕鬆明白什麼是科學「偽新聞」,讓民眾能活得安心、活得無懼,不再輕易地被媒體操控。也因為民眾堅強的心理素質,使媒體能認真思考報導科學新聞的三要素:正確、普及、反思。讓每一個人都能乘著科學新聞去旅行!
【電子書】編輯樣
由知名設計家聶永真設計封面 + 一次刷新文學雜誌的編輯術 以及挑戰創意發想的歷程 & 讓喜愛文學的讀者了解文學這一行的種種面貌, 讓對雜誌充滿想像與期望的讀者,獲得最大的閱讀樂趣! 雜誌編輯人就是這樣! 今天起,讓我們練習編輯一本雜誌, 也整理自己的心。 一期一次,重‧新‧開‧始。 史上最受歡迎《聯合文學》編輯室報告+「Guide Book」核心創意編輯術+總編輯現場分析MEMO 《編輯樣》是知名小說家王聰威,以雜誌人身分主導《聯合文學》雜誌改版的創意紀錄。 內容包括史上最受歡迎,完整55期動人又幽默的「編輯室報告」一口氣結集! 加上王聰威為每期雜誌所撰寫的反省備忘,專注分析專輯企劃、封面設計、改版進程等等成敗得失,以及與FHM總編輯高翊峰長篇對談,深入討論雜誌編輯的各式技術、創意概念、理想性、未來性。 全書以「Guide Book」為核心的創意編輯術,足以作為各類雜誌編輯的進階參考指南。從今天起,大家一起來編一本有趣厲害的雜誌吧!
【電子書】快乐的人生
成功學大師卡耐基獻給讀者贏得快樂人生的終極指南——《快樂的人生》這是一本告訴你人生如何才能變得快樂的生活哲學書,它的寫作背景是當時的美國正面臨著社會經濟蕭條和民眾情緒低落,戴爾?卡耐基為了重新讓人樹立信心、重新充滿力量、重新開始新的生活,于是進行了一系列勵志演講,這本書就是這一系列演講的文集。本書通過平凡而積極的眾多勵志故事探索人生法則,告訴人們在面對挫折和困境時,應該具有的積極心態和正確做事方法,其中提到的眾多信念和思想對美國社會影響深遠。
【電子書】当下的力量
本書作者的筆觸以普通讀者為對象,議題涉及人生哲理及日常生活的種種問題,通過對人生的感悟和對生命的思考,旨在幫助人們掙脫苦難,過上幸福的生活。本書自問世以來不斷再版,被譯成多種文字,為普通大眾指點迷津。
【電子書】做你想做的人
讓“堅持做自己”不再變得另類和不合時宜《做你想做的人》這本書是英國著名作家詹姆斯·艾倫的代表作,作者通過自己的人生經驗和知識積累希望告訴青年讀者樸實而又真切的人生道理,告訴讀者在面對成長的過程中需要堅持和學習的人生哲學,全書詮釋了“要從小事做起,你想成為什么樣的人,就用什么樣的要求要求自己”的理念。作者尤其提倡年輕人從點滴的細節做起,從身邊的小事做起的生活哲學。
【電子書】匆促的記者:公民新聞、媒體與社會
公民新聞,是現代社會的產物與操作,更是網絡與個人傳播設備普及後一個方興未艾的現象。公民記者的出現,代表專業記者在報導和評論公共事務上已脫離人民的期待。 不管是民主或集權國家,跟傳統新聞記者一樣,公民記者在人民日常生活中的所見、所聞和所思方面,都不可或缺,只是角色及功能有別。公民,而為記者,這是另類新聞的建構,對建制新聞的一種不滿和挑戰。 「匆促的記者」有雙重含義,一方面著重公民記者「捨我其誰」的急迫感,另一方面批判專業記者「唯利是圖」的急就章。兩者的互動牽涉公民社會與主流新聞媒體的為與不為,關係人民對現實世界的認知和生活經驗的取捨。 由於歷史因素、結構和環境使然,中港台的新聞媒體與公民社會呈現不同的形式和内容。不論是追求利潤的異化,或依附權勢的腐化,主流新聞媒體的墮落都有脈絡可尋,公民新聞的理念和實踐也因此有相當差異的走向,反映出整體需求與個人機會安排的分野。 這是第一本比較中港台公民新聞、媒體和社會的專著。透過理論探討和實證分析,「匆促的記者」嘗試在名詞和行動之間,檢視公民新聞的促因、守門人和新聞界限、公民社會的擴張、微博與新聞自由、獨立媒體和財團壟斷、公民記者和國家機器、與新聞何去何從等問題。
【電子書】報人報國:中國新聞史的另一種讀法
面對「媒介黨國化」和「媒介商業化」排山倒海之勢,中國報刊的「文人論政」有何時代意義? 本書以「結繩記事」的方法,選取中國新聞史上的關鍵人物、關鍵事件、關鍵節點,串起一部曲折而複雜的中國新聞史。以這樣的方式進入歷史,既觸碰了交錯生動的人與事,深入探究其間的文化肌理,又提供了新聞史脈絡的整體圖景。本書兼收史學、傳播學與社會科學的研究方法,試圖打破學科壁壘;同時涵括學界新銳及中堅,博採各家所長,為中國新聞史,乃至近現代史提供另一種讀法。 「新聞史的研究不能抱殘守缺,必須從人文和社會科學吸取理論和方法的資源,同時從新聞史迴向給人文與社會科學,保持一個開放互動的態度。 歷史真相是曲折、複雜、具體而矛盾的,更不可能「一語定乾坤」,唯有多視角多維度探索,切磋琢磨,才能慢慢地還原歷史場景,逼近歷史「真相」,配合時代的呼喚以獲致更真切而有意義的瞭解。我們願意在這個平台上對話下去,有志者盍興乎來!」——李金銓
【電子書】还他一个“不过如此”:谈国故与文明
本書講述胡適先生的國故與文明情節,本書收錄了整理國故與打鬼、我們對於西洋近代文明的態度、文學改良芻議、打破浪漫病、眼前世界文化的趨向、當前中國文化問題等文章。本書宣傳了胡適對世界最本真的態度和胸懷。生存在這個年頭,看見的、聽見的,往往都是可以叫我們悲觀、失望的,有時候竟可以叫我們傷心,叫我們發瘋。面對國故與東西方文明,應該懷有什麼樣的氣度和眼界,什麼樣的情懷和精神,胡適先生一一解說。
【電子書】做一个像样子的梦:谈人生
本書收錄其談人生的36篇文章,是胡適罕見的談人生的專門散文集,展示了胡適先生用赤子之情與悲憫之心書寫出的一位知識份子的天下情懷,通過文字可以看到一個國學功底無比深厚,同時又能跳出故紙堆、清醒地思索“人生問題”的學者胡適。再讀胡適,從此做一個有夢想的人,執著、堅毅、理性,勇敢地去追求人生夢想。
【電子書】臺灣圖書出版年表(1912-2010)
本書起訖時間為西元1912-2010年為止,橫跨日治時期與中華民國時期。採用編年體,以年代(時間)為經,以相關人物、事件、出版品(空間)為緯,勾勒出近百年來臺灣圖書出版發展脈絡。本書編纂目的,在於從文獻中找尋記憶,從記憶中尋求感動;並紀錄臺灣近百年圖書出版發展過程中相關的人物、事件、出版品。條目以簡明扼要為原則。「讓文獻重見天日」、「讓文獻說話」,這是本書編著者的最大初衷。本書期待能夠提供做為學術研究之參考;並希望透過本書,做為將來撰寫臺灣出版史的粗胚;進一步掌握「歷史解釋權」,用自己的出版資料,寫自己的出版歷史。本書可視為近百年臺灣圖書出版的縮影,也可視為簡明版臺灣圖書出版史,更可視為臺灣圖書出版史的一種另類彙整與集成。不但提供讀者了解近百年臺灣圖書出版的發展脈絡,也可做為從事臺灣圖書出版史研究者之研究參考資料。
【電子書】當代東亞人文經典100
為了新的書籍之路、文明之路創造新的思想之路、精神之路出版人都有一種信念:一本書可以使人和世界變得更美麗。參與東亞出版人會議的成員,信賴書的思想和力量。為了一本書的權能和美學,大家對圖書出版的事業鍥而不捨。東亞出版人會議選定20世紀中葉以後,東亞各個國家或地區出版的名著和具影響性的作品,互相翻譯出版這些作品、刊行導讀本,是東亞文化史上的重大事件。這是超越國界和領域、構築橫跨東亞的出版共同體、讀書共同體的文化、學術、理論試驗。經過熱烈討論、認真研究,所推進的「當代東亞人文經典100」叢書項目,應該會突破東亞出版的域限,引起世界出版人的關注。東亞各國出版的諸多作品,其內容和理論應該被正確認識、評價,東亞出版人會議發起的「東亞的書」運動也是東亞文明和文化被正確認識、評價的人文學運動。東亞地區(台灣、香港、中國、日本、韓國)透過100冊經典人文圖書的交流,及人文思想的相互傳播,重新理解東亞的歷史與文化,呈現東亞的價值與理念,建立東亞讀書共同體及東亞文化人、知識分子對話的基礎。東亞出版人會議選定20世紀中葉以後,挑選東亞地區100種值得分享和具爭議性的名著,互相翻譯出版這些作品。本書即為上述100冊東亞經典人文圖書的導讀本。
【電子書】神經傳播學札記
書中第一部緒論,臚列傳播研究的十大宗師,包括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賽蒙(他也是人工智慧的先驅)、神經生物學家卡夫勒、民意學家李普曼、政治學家拉斯威爾、社會學家派深思、拉查斯斐爾、米德,心理學家魯溫、賀夫蘭,傳播學家宣偉伯等人。敘述他們的理論精華,及其對傳播研究的貢獻。第二部資訊、大腦與傳播系統,是本書的主題,析論近代神經科學的發展,已經証實,大腦就是傳播網,神經元為傳播站,形成奇妙的資訊系統;而隨著分子生物學的發展,基因的解密,費洛蒙的發現,證明了基因與傳播的關係,如影隨形,終身不離不棄。使人類對傳播的效果,有了新的解讀。第三部傳播另一章──書海散記,廣泛蒐羅近代科學的發展,包括物理學、分子生物學、心理學、精神分析學、人類學、經濟學、管理學、社會學,歷史學等,與傳播有關的經典,析述其內涵,說明其影響,以強化神經傳播學的養分。實際上,這些經典著作,也正是資訊與知識傳播的利器。第四部,說明傳播研究的演進與展望。從興起以迄網際網路、地球村的形成,在在說明資訊革命的浪潮,沛然莫之能禦,正引領人類奔向嶄新的境界。誠如傳播學家麥克魯漢所說的,傳播科技創造了文明,更創造了歷史。他不愧是位先知。他的許多預言,今天都一一實現了。像「地球村」這名詞,就是他的傑作。總之,現代神經科學,已給資訊傳播,帶來了極高的滋養成分。傳播理論與神經科學結合,必將使其研究登上喜馬拉雅山的高峰,這是不言可喻的。本書特色★ 國內第一本「神經傳播學」專書。★ 把傳播理論與神經科學緊密結合,冶於一爐,開創大眾傳播學里程碑。
【電子書】負面報導不是壞東西:中國新聞實踐中的真命題
華文世界首部論述負面報導的著作。在本書中,提出負面報導的新定義:「它是指針對可能或已經造成人員傷亡或重大損失的自然災害,政治、經濟和社會領域重大違法、違規現象以及異議(不同觀點)的報導。這些報導可能引起人們對報導對象(個人、組織∕機構、國家或政策等)產生負面評價。」 本文作者還首度對中國的負面報導的歷史進行了全景式的掃描,並加以整理和提煉,認為中國負面報導的歷史其實昭示了新聞訊息傳播禁止與傳播許可之間博弈的軌跡,以及媒體負面報導權利爭取的歷程。
【電子書】毛澤東與《文匯報》
《文匯報》創辦於1938年。1949年新中國成立之前兩度因政治原因而停刊。中共建政以後,《文匯報》仍保持「民間報紙」的色彩,被視為一份知識分子的報紙,得到毛澤東的重視。毛澤東經常把《文匯報》上發表的報道、社論、文章、調查報告等,順手拈來寫上批語,在全國範圍內製造出一個個政治宣傳攻勢。1957年7月,毛澤東發表重頭文章〈《文匯報》的資產階級方向應當批判〉,為反右運動掀起波瀾;1965年11月,《文匯報》發表了姚文元的〈評新編歷史劇《海瑞罷官》〉,拉開了文化大革命的序幕,都可看到這份報紙與政治的關係。 本書從報史的角度,記錄了1949–1976年間毛澤東、《文匯報》、知識分子和多宗重大歷史事件的關係,以及各派知識分子被操控、被改造時的不同反應,既可見到國家政權在意識形態層面的諸多運作方式,也可見到徐鑄成、浦熙修、欽本立等一代文匯報人的風骨。
【電子書】媒體與全球在地化
全球在地化研究為臺灣元智大學通識教學部主任王立文教授首先提出,並且王立文教授還在元智大學創辦《元智全球在地文化報》,每兩個月出版一次。 2000年陳水扁就任總統後提出臺灣化與本土化,但問題在於如何臺灣化和本土化,最後前總統李登輝先生認為陳水扁的臺灣化與本土化只是流於口號和形式。 2008年馬英九先生就任總統後,在兩岸外交休兵的前提下,臺灣的外部環境開始變得穩定,並且給予臺灣免簽證的國家將會越來越多,臺灣開始進入全球在地化進程。臺灣在全球化進程中開始的雖然早,但過程複雜,現在情況處於穩定當中,本研究的重點在於提供媒體全球在地化的基本發展特點。
【電子書】全球傳播與國際焦點
美國在發生百年罕見金融危機後,在國際間的地緣政治霸主地位迅速被挑戰,並且開始在全世界範圍內退縮。俄羅斯與中國大陸快速崛起,在國際間扮演重要角色,此時,同樣作為金磚四國的印度和巴西在國際間的戰略規劃卻十分模糊。在中國大陸日益崛起的今天,中國與周邊國家的關係成為世界各國關注的焦點,與此同時,國際問題中的中國因素日益明顯,其中中國在處理問題中也出現了若干問題。筆者一直試圖在國際關係、國際新聞和國際傳播學科上的融合上找出規律,如果在具體的國際事務中闡明國際新聞和國際傳播,似乎更有利於整體學科的融合。 國際新聞主要是指國際間發生的重大新聞,國際傳播則更加傾向於按照國際傳播理論將國際新聞進行整理和研究。這樣國際新聞和國際傳播就整體配合了國際關係的學科研究。
【電子書】收視率新聞學:台灣電視新聞商品化
收視率影響電視新聞製作,屢受輿論詬病,在國內卻缺乏系統性的學術討論。本書關切電視新聞受收視率支配現象,以「收視率新聞學」為系統概念,深入剖析收視率介入電視新聞製作的過程與原因,以探索收視率與電視新聞產製的深層結構。本書詳述「每分鐘收視率」對電視新聞製作的影響,書中分析四家有線新聞台之電視新聞文本;另又以無線台華視為參與觀察個案。本書採政治經濟學研究取徑,忠實還原收視率主導電視產業的商品化過程,並述及收視率、電視、廣告三產業間,共同構築的綿密商業關係。
【電子書】前事今識:中國近現代的新聞往事
《前事今識——中國近現代新聞往事》係作者就中國近現代新聞史撰寫的隨筆集。作者評說前人──如《大公報》的張季鸞、王芸生,《申報》的史量才,以及林白水、邵飄萍等前輩報人,並透過介紹他們的行事、辦報理念,爬梳近現代新聞發展的思潮和路徑,冀望重新呼喚起新聞的良知與激情。文筆所涉,既有懷古之幽思,又有現實之喟嘆。
【電子書】新聞工作者與媒體組織的互動
一直以來,新聞被視為專業,新聞工作從業人員則被期待做為專業工作者。只是近年來,台灣媒體產業情境的快速改變,直接造成媒體組織與新聞工作者互動關係的重大改變。在組織內部工作的新聞工作者,除了需要處理傳統工作自主與能動性問題外,還得開始面對新聞專業論述崩解後,更為深層的工作意義與自我認同問題。對於關切自己存在價值、具有自我超越企圖的新聞工作者而言,這些問題是寫實、更是需要積極面對的。而本書便在於回到實務情境,寫實觀察與論述新聞工作者如何與媒體組織互動?如何與組織共謀控制住自己?又如何在工作中失去工作意義與自我認同?最後期待可以提供實務工作者在組織內部持續自我追尋、自我超越的線索。
【電子書】集書人
從一個沒有人有過的角度與高度,觀察、刻劃全球的出版世界,這是他就任主席後的回憶錄,也是他收集的恩人、敵人、友人、情人的故事。每年十月在德國舉辦的全球最大的圖書盛會「法蘭克福書展」,不僅提供了一個全球圖書交易的平台,讓來自世界各地的書客族們在此往來、對話,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它更提供了一個全球文化思想交流的場域,儼然是一個小型的聯合國。在這裡,人與人之間,有友誼,也有猜忌;企業與企業之間,有合作和夢想,也有商業鬥爭;國家與國家之間,有文化團結,也有政治打壓。衛浩世,曾擔任法蘭克福書展主席達二十五年之久,既是書展的象徵,也是精神領袖。在這本書中,他詳實地記錄下擔任書展主席二十五年來的種種愛恨情愁。透過他的眼睛,我們看見這四分之一個世紀以來,出版界的發展與趨勢。我們得以一窺書展公司內部不為人知的權力爭鬥、強勢出版國對弱勢族群的打壓、「魯西迪事件」的全球效應、電子科技對出版業的衝擊、甚至媒體對書展的評論如何影響輿論。此外,跟隨著衛浩世踏遍全球的圖書考查,我們也有機會對拉丁美洲、日本、台灣、印度、中國大陸、東南亞等地的書界人事,有概略的了解。《集書人》,不僅是衛浩世的個人自傳,也是他與圖書界裡遭遇的恩人、敵人、友人、情人的故事。
【電子書】公共圖書館事業與利用
公共書館對於促進國家文化、教育事業及提昇全民素質之水準均發揮極重要的作用,因此也是各國重要的社會教育機構。本書乃作者服務公共圖書館十餘年來所撰論文的合集,內容涵蓋公共圖書館事業與圖書資訊利用兩大主軸。本論集係從各種層面探討公共圖書館之事業及資訊之蒐集與利用,對於讀者在資訊蒐集利用及圖書館員之服務理念均能有所啟發。本書可作為大學圖書資訊學系專業學生及公共圖書館館員閱讀的參考著作。
【電子書】文化創意產業的思考技術
你想過嗎? 你可以這樣想! 怎樣經營文化創意產業?你想過嗎? 怎樣經營出版業?你可以這樣想! 出版達人公佈了他的120道經營練習題,每一則都是問題的線索,每一則都是經營的思索。這是出版業的經營秘笈,對策從這裡來,創意從這裡來,本事也從這裡來!這也是文化創意產業的思考技術,想法做法更可以從這裡來! 不止文化創業產業,這更是所有職場人的經營題庫、重點提示與筆記MEMO,反覆練習,你會找到自己的答案,找到未來。這是讓妳走進下一輪光明的關鍵備忘錄。
【電子書】近五十年台灣地區修辭學研究論著目錄〈1949─2005〉
二十世紀以來,闡述修辭理論、探討修辭方法的專著紛紛問世,研究成績也斐然可觀,修辭學不但已成為一門有系統的學問,也位居語文與教學研究的重心。「近五十年台灣地區修辭學研究論著目錄(1949-2005)」一書,不但彙整展現了五十多年來台灣在修辭學探索、發行的總成果,也可有利於日後研究人士檢索參考之便,為修辭學的重要工具書。
【電子書】透視蘇俄傳媒轉型變局
俄羅斯媒體在上個世紀整個十年的發展過程當中,面臨了轉型的迷惑與探索,因此俄羅斯媒體人與政府官員一直在尋求媒體永續經營與國家有序發展之間的平衡角色。前蘇聯新聞學研究相對缺乏對新聞與政府之間的互動研究。蘇聯解體之後,俄羅斯媒體與政治權威者之間的互動問題被提上討論的議事日程當中。在時光進入二十一世紀之際,危機處理能力成?檢驗政府高效與否的主要標誌。在葉利欽執政末期與普京主政期間.俄羅斯政府如何在尊重傳媒專業化運作的基礎之上向民?與世界各國傳達俄國政府的聲音?這一直是俄羅斯智庫與媒體人探討的主要課題。暨南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副教授吳非和胡逢瑛合著的《透視蘇俄傳媒轉型變局》一書,充實了我國在蘇聯解體之後對俄羅斯大眾傳媒研究的某些薄弱環節。這部力作,可看作是當代俄羅斯新聞事業簡史、當代俄羅斯廣播電視簡史與當代俄羅斯媒體改革綜述。他們曾在俄羅斯進行了大量的資料搜集與實地調查。因此,本著作呈現在我們面前的是:充分的論據,翔實的資料,獨到的見解與精闢的分析。例如有分析家認為,戈巴契夫執政六年的改革失敗與蘇聯的解體,是因為戈氏的“公開性”改革對媒體的過度開放,媒體成為國家發展中的不穩定因素,導致維繫蘇聯一體化的意識型態遭到破壞,亦即將蘇聯解體相當一部分責任歸咎于蘇聯媒體。這種觀點曾影響到我國新聞界。而本著作在第三、四章部分,用事實駁斥了這種說法。又如作者用在莫斯科大學讀書時的親身經歷告訴讀者:在戈氏執政期間,蘇聯新聞理論並沒有太大的發展,整個國家對於馬列主義新聞理論的研究基本處於停滯期,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在於,莫大新聞系的理論研究者並不贊同戈氏簡化馬列主義的新聞觀,也不贊同政府的新聞報道以近似戲劇式的方式進行,最後導致蘇聯讀者對政治、政府失去信心。本著作重點還在於,對於1991年12月26日蘇聯解體以後,在葉利欽、普京先後兩任俄羅斯總統執政期間,隨著政治轉軌俄羅斯傳播體系的形成與發展的系統描述;對俄羅斯《大眾傳播媒體法》的分析與評價;對俄羅斯廣播電視體制與產業發展的總結;對俄羅斯媒體形態轉變的分析;對俄羅斯寡頭媒體興衰的總結;以及在俄羅斯人質事件中電視媒體與總統電視演說的互動模式的研究等等方面,展開了全方位的深入的探討。很顯然,這樣全方位多角度地從各種互動關係中較深入地研究俄羅斯傳媒轉型,當前我國新聞傳播學術界還是罕見的,也是彌足珍貴的。《透視蘇俄傳媒轉型變局》是一部史論結合的著作,有相當的學術性與系統性,可以作為外國新聞事業史的補充教材。
【電子書】CRM與圖書館讀者服務
「顧客關係管理」(CRM) 在整合與利用顧客的知識資源,讓企業組織做適當的調整來創造競爭優勢。圖書館為了達成有效地管理讀者關係、做好讀者服務品質並加強讀者滿意度以及忠誠度,可藉助企業界CRM的概念和做法,但是在導入CRM之時無可避免會碰到一些問題,也會對圖書館造成相當之衝擊,因此本書在探討圖書館讀者服務可以如何應用CRM並介紹應用於圖書館的CRM系統軟體實例。
【電子書】臺灣新聞工作者與藝人:解析市場經濟下的文化勞動
當文化勞動的價值向市場靠攏,在市場經濟的夾殺下,專業勞動本質所受到的挑戰,除了險峻,更多的不堪。居處其間的文化工作者其生存、堅持、妥協或對抗之作為與框限何在?本書將以近年在台灣所進行的研究成果,提呈台灣新聞工作者與藝人,居此產製環境之能動性的可能與限制所在。企盼透過實證研究的揭露、耙梳,行破而立之效,拋磚引玉,讓同關心此一問題者,共思有效方略。
【電子書】中國新聞改革論
新聞事業是上層建築,它總是受一定的社會經濟基礎的制約。大陸當代的新聞事業是由大陸當代的社會經濟基礎決定的。時代在進步、社會經濟基礎在變革,作為上層建築的新聞事業也必然會隨之變革,新聞改革就應運而生。 大陸的新聞改革是一項艱巨複雜的社會系統工程,涉及許多重大的新聞理論問題與新聞實踐問題,從新聞改革的內涵看,包括:新聞傳播模式的改革、新聞觀念的改革、新聞內容的改革、新聞報導方式方法的改革、新聞體制和經營管理的改革等等。 本書對大陸新聞改革的歷史、現狀及其展望作出論述,以期新聞傳播界進一步探討。 &
【電子書】新聞傳播實務研究
新聞學曾是傳播學的前身與源頭之一,而傳播學一旦形成獨立的學科以後,與新聞學形成相互交叉、相互滲透的關係。大陸的情況又有些特殊,無產階級新聞學是在大陸共產黨領導革命根據地新聞事業的過程中形成的。1956年以後西方傳播學陸續傳入大陸,給大陸新聞學帶來了衝擊;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傳播學對大陸的新聞改革帶來了新的理念與改革動力。目前,大陸的傳播學已成為21世紀的朝陽學科與基礎學科,與大陸的新聞學互相交融,取長補短,共同繁榮。
【電子書】蘇俄新聞傳播史論
2000年前夕,普京在葉利欽總統的拔擢之下接掌了政權,一夕之間在俄羅斯從默默無聞的政治官僚變成了家喻戶曉的政治明星。筆者發現,大眾傳播媒體正是在普京的治國方略中扮演著最關鍵的輔助角色,普京對媒體體制的一系列改革,一方面結束了寡頭媒體動搖國本的紛亂年代,另一方面開啟了媒體國家化與社會化的進程。 俄羅斯媒體國家化進程最明顯的特徵就是國家資本進入金融寡頭的媒體,以及國家電視廣播媒體監管機關和領導集團─全俄羅斯廣播電視公司的中央集權管理形式的建立。在俄羅斯是否在足夠的公共領域空間成為西方關注的一項的焦點,國家與社會的區隔性是界定媒體是否有哈貝馬斯(J.Habermas)所稱的公共領域的標準。若是將國家社會型態以政府、社會團體與公民個人在公共領域中的互動關係來看,那麼政府介入媒體專業化運行越多,導致社會團體與公民在媒體發聲的權力就越小,也就形成了一種「國家社會化」或是「社會國家化」的重疊狀況,這一種缺乏公共領域的狀態,例如蘇聯時期,另一種沒有公共領域的狀態是媒體在體制內由於非專業化的介入因素而完全失效,媒體脫離社會團體與公民個人,導致上層建築與下層建築完全脫離,媒體沒有發揮聯繫協調的作用,例如蘇聯末期最為明顯。因此公共領域的範圍大小與媒體是在國家社會中運行的範圍有關。目前在俄羅斯媒體的公共領域當中仍存在相當大的新聞自由的論述空間,媒體各有自身的政治立場,包括批評普京總統的媒體、支援普京的媒體和中立的媒體,他們都有各自支援的媒體集團與讀者群,那麼媒體與政府互動的空間範圍與關鍵尺度在哪??筆者在研究中發現,從蘇聯到俄羅斯政治改革時,其中有一個重要的因素一直存在於媒體改革當中,就是當主流媒體在國家資本的控制之下,任何普京的政敵,若是想利用國家安全系統泄密給媒體的方式來操作政治鬥爭或針對普京進行人身攻擊的話,這種事情是可以避免的,例如在戈爾巴喬夫執政末期與葉利欽執政時期在媒體中出現過多的人事鬥爭與政府醜聞,因此普京不完全是為了控制新聞或言論自由才發展國家媒體,更重要是避免媒體在國安系統介入後可能出現過多的政治鬥爭的新聞醜聞,普京是國安系統出身,深知這種操作的利害程度。當然,普京的強國作為與他對媒體回歸國家社會的規劃,更避免了本可能在俄爆發的顏色革命,這也就遏制了俄羅斯被肢解成為一個能源供應地弱國的可能性。本書架構如下: 第一章--關於俄羅斯報紙的市場化趨勢與管理;第二章--對於俄羅斯廣播電視的管理問題;第三章節--探討全俄羅斯國家廣播電視公司集團所有權中化的困境與前景;第四章節是探討俄羅斯金融寡頭、跨媒體集團和普京的能源外交關係;第五章是比較分析美英自由主義新聞觀與蘇聯列寧主義新聞觀體系建構與僵化問題;第六章節是探討蘇聯解體與媒體的互動關係;第七章節是探討普京媒體改革與意識形態的關聯性。 本書從探討普京重建意識型態體系到回溯列寧、史達林建構的意識型態帝國,一共分為七章,反覆探討俄羅斯媒體體制的改革問題,可以說每個章節既可自成體系,但又一脈相承。 &
【電子書】《聯合報》企業文化的形成與傳承〈1963─2005〉上冊
本書是第一本完整解析王惕吾及其家族成員報業競爭策略的專著!第一本嚴謹解析王氏報業集團及正派辦報理念的個案!內容介紹如下:針對《聯合報》及其旗下文化事業五十多年來如何躍居全球第一大中文報系之重要轉折歷程,分析王惕吾及其家族成員自其前身《民族報》、三報聯合版轉型變遷迄今之經營路線、競爭手段與成敗關鍵,並依據其內部長期發行之社刊、系刊內容,對照聯合報系重要幹部接受訪談之綜合所得,總結其企業文化的特色,及值得深省的諸多新聞傳播方面的專業問題。讓本書告訴您:★民國三十八年來臺的浙江東陽火腿商後代,如何掌握機運並運用巧智,在原本陌生的領域締造了奇蹟?★民國六十一年底臺塑老闆王永慶一度入主成為《聯合報》董事長,其後又如何義助王惕吾取得獨霸地位?★陸軍上校退役的王惕吾如何影響子女個性及接班表現,又如何形塑《聯合報》強調倫理、和諧的企業文化?★向以高薪、挖角吸納人才,並強調不斷投資、進步的聯合報系,如何因應業務萎縮及企業文化失調的危機?★臺灣戒嚴期間聯合、中時兩大報系互爭雄長,近年因榮景不再而相濡以沫,《聯合報》該如何改造迎向明天?
【電子書】《聯合報》企業文化的形成與傳承〈1963─2005〉下冊
本書是第一本完整解析王惕吾及其家族成員報業競爭策略的專著!第一本嚴謹解析王氏報業集團及正派辦報理念的個案!內容介紹如下:針對《聯合報》及其旗下文化事業五十多年來如何躍居全球第一大中文報系之重要轉折歷程,分析王惕吾及其家族成員自其前身《民族報》、三報聯合版轉型變遷迄今之經營路線、競爭手段與成敗關鍵,並依據其內部長期發行之社刊、系刊內容,對照聯合報系重要幹部接受訪談之綜合所得,總結其企業文化的特色,及值得深省的諸多新聞傳播方面的專業問題。讓本書告訴您:★民國三十八年來臺的浙江東陽火腿商後代,如何掌握機運並運用巧智,在原本陌生的領域締造了奇蹟?★民國六十一年底臺塑老闆王永慶一度入主成為《聯合報》董事長,其後又如何義助王惕吾取得獨霸地位?★陸軍上校退役的王惕吾如何影響子女個性及接班表現,又如何形塑《聯合報》強調倫理、和諧的企業文化?★向以高薪、挖角吸納人才,並強調不斷投資、進步的聯合報系,如何因應業務萎縮及企業文化失調的危機?★臺灣戒嚴期間聯合、中時兩大報系互爭雄長,近年因榮景不再而相濡以沫,《聯合報》該如何改造迎向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