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書】怎樣臨帖
《翰墨大家系列》由當代書法名家執筆,旨在幫助讀者提升書法欣賞水平和提高書法技能。本系列承接前期繼續推出《怎樣臨帖》,作者鄧散木為中國近代著名書法家、纂刻家,旨在發掘和教授臨帖要訣,作爲初學者步入書法殿堂的敲門磚。 & 《怎樣臨帖》是作者博采廣搜、涉獵各體、積累數十年臨帖經驗概括而成。臨帖被歷代書家一致公認爲習字必經過程和有效方法,本書以帖為本,重點分析對比六朝造像碑誌、唐五家楷書碑帖、各書體的點畫形態,讀者讀帖習帖猶如專人指導。作爲臨帖的指引之書,除了逐筆分析點畫、筆法,本書還深入淺出的結合作者自己的經驗之談,講述執筆、運筆、摹臨帖秘訣,寫字工具的選擇和使用方法,及例舉切合實用的碑帖簡介,圖文並茂,側重闡發,言之有物,使讀者能形象具體的快速領會書法的精華妙義和個中技巧,避免彎路。
【電子書】張大千:三千大千
大千乃大千世界 即三千大千 & 與逸琳法師有緣千里在上海禪定寺相會,給俗名張正權改法號後,大千的一生起了重大轉折。這位中國近代繪畫史上,赫赫有名大畫家——張大千,其藝術創作震驚畫壇,尤其晚年的潑彩畫作讓他享有世界頂極大師尊崇之譽。 & 筆者對大千先生藝術創作和生活軼事,有很多想寫的衝動和靈感,提筆為文在溫哥華世界日報藝文采風發表十篇,此際也正是在中國、香港、台灣各中國字畫拍賣場,大千先生畫作屢創高價紀錄時刻。 & 「三千大千」即「大千世界」,也是「大千」也。將胸藏萬物,觀廣探微,包羅萬象,納入自我之「大千世界」,再融入世界之大千,再將世界之大千,融會入自己之「大千世界」。可以這麼說:大千乃大千世界,即三千大千!
【電子書】墨舞之中見精神:文人墨客與書法文化
作者以現代文化研究視野觀照古代書法文化與文人間的關聯,側重在古代文人──士人及士大夫階層的書法及其精神,尤其注重此階層中著名書法家的分析,書中述及王羲之、王獻之、趙孟頫、顏真卿、董其昌、米芾、柳公權等書法名家,在考察古代文人借書法抒情冶性這一雙向性的精神現象時,力求結合宏觀的文化分析和微觀的心理分析,希望貫通古今文人與書法文化的脈絡,並拓展書法美學研究的新視野。
【電子書】寫給愛:楊佴旻的彩墨世界
宣紙上彩墨新語言的拓展先鋒 南京藝術學院新水墨畫研究所所長& 楊佴旻 交融東西藝術精髓的56件當代經典作品 中國現代派水墨& 絕美驚豔世人 楊佴旻的畫華麗而又幽淡,紛繁而又單純, 兼有西畫的體格與中國畫的神韻。 在中西藝術交融中, 他把自己的水墨推進到「現代的格式」之中。 ──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員、中國著名藝評家& 陶詠白
【電子書】崇高之美:彭明輝談國畫的情感與思想
透過千年來的國畫史 我們就像是在見證中國人的情感變化和生命歷程 彭明輝(心靈勵志暢銷作家,《生命是長期而持續的累積》作者): 我開始認真研究國畫,原本是想要從國畫去體驗,中國人在數千年歷史內有過哪些偉大的情感與人格,以便回答自己「人活著有什麼值得追求的?人活著有什麼值得珍惜的?」 後來,我在范寬與五代的山水畫裡,領略到國畫背後莊嚴、崇高的情感世界與思想,也藉此看見自己內在世界裡,那一份莊嚴、崇高而近乎神聖的情懷, 因而確信:人活著,有遠比名利更值得追求、領會的精神世界等待我們去開發。靠著這份信念的引導,我才走出虛無。 跨出狹義的繪畫藝術, 心靈勵志暢銷作家彭明輝援引書法藝術的精神、 《史記》記載中孔子與季札的音樂美學, 以及彩陶、青銅器的特色為佐證,相互發明, 結集成《崇高之美:彭明輝談國畫的情感與思想》,勾勒出先秦以降的中國美學精神。 藝術保留人類數千年的情感變化,直透、鮮活有如往昔,認真揣摩可以感受到許多超乎言詮的情感、胸懷,有如跟千年前的古人當面對話。 周朝以來中國有其一脈相承的美學精神,特別重視藝術形式、內在情感和人格三者不分的緊密關係,使得藝術創作突破「雖小道,必有可觀者焉,致遠恐泥」的格局,變成一個值得以生命相許的終生職志,也因而讓我們有機會藉由國畫名作而看見前人偉大的生命丰采。 彭明輝新作《崇高之美》力求深入淺出,論述的視野也遠比傳統國畫更寬廣:它以國畫為探討的焦點,但是把討論的背景安置在中西繪畫的對比,以及彩陶、青 銅、先秦音樂美學與書法的精神面貌。本書視野橫跨古今中外,用以相互發明,企圖藉此較周延地掌握中國繪畫的美學與文化特質,從而釐清在這中西文化衝突的時 代裡,我們該如何進行藝術、美學與文化的取捨與傳承。 【隨書附贈】范寬《谿山行旅圖》、李成《寒林平野圖》複製版海報各一張
【電子書】畫語錄:王季遷教你看懂中國書畫
首次為中國傳統筆墨揭密的世紀對談華人藝術史界筆鋒最犀利的徐小虎,與當代最富盛名的書畫收藏家王季遷,精彩訪談問答實錄!揭開中國書畫千年筆墨奧祕的經典之作!掌握筆墨要義,等於成功進入書畫鑑賞的第一步;懂得筆墨鑑賞,你也能看懂古代大師的曠世巨作!【精彩摘錄】.多數人賞畫是在「看一幅畫」,唯有「讀筆墨」才能真正了解作品的精髓。.好的用筆特質在時代的演變中必然是不變的,而外在的美感卻會隨著時代而改變。.「美」是一個整體,源於自然,被限制或改變的只是我們的看法,而不是美的本身。.人的天性是美好的,生來就具有純淨、天真無邪的本質……但是當他長大,知道物質的誘惑,可能就開始變俗了。讀懂筆墨就能看懂書畫!.面對真假難辨的書畫拍賣市場,如何洞燭機先?具備鑑賞的眼力及能力? .走進書畫展場親睹大師畫作時,如何感受大師們的創作精髓及奧祕? .對中國書畫鑑賞、收藏有興趣,卻苦無指引,不得其門而入?.喜愛書法、繪畫,渴望對筆墨的氣韻生動,能有更精準的體悟與感動?一位是在中國古書畫鑑定斷代堅持五十餘年的徐小虎,一位是當代極富盛名的旅美書畫收藏家王季遷,透過作者徐小虎歷時近十年的精彩訪談,兩人以時而直言犀利,時而幽默風趣的提問對答方式,對中國古書畫的各種疑難,一一提出精闢的觀點與見解。書中王季遷以其個人的藝術創作經驗和多年來在中國繪畫史的研究及鑑藏心得,分別針對用筆、墨跡、紙張,乃至書畫品評、等級、收藏心態等等,作了具體的分析與說明。他強調:唯有以自己的眼、手,親自去「看」、去「畫」、去「模仿」每一位大師的獨有筆法,才是奠定書畫收藏鑑賞方法的不二準則。此外,針對中國書畫筆墨的分析與探討,更是貫穿全書,引人入勝。筆墨可謂畫家個人獨一無二的內在天賦與創作靈魂,翻開中國書畫史,對於筆墨的探討幾乎微乎其微,本書精彩記錄王季遷關於筆墨鑑賞的獨到觀點及看法,彌足珍貴。誠如王老所言:「如果你不看一個畫家基本表現潛能之發揮(即透過筆墨),那麼你將看不到中國畫的精髓。書法就更不用說了。」本書同時也深入剖析中國書畫史上萬古流芳的大師們,如黃公望、夏珪、沈周、唐寅、石濤、八大山人、倪瓚、四王、牧谿、陳洪授……等藝術家的精彩創作,針對作品的時代風格、用筆技法、筆墨特質、構圖布局……等等,提出鑑賞的方法與準則。讀懂大師筆墨,掌握箇中精髓,只要用心觀照,你也能細品中國文化之美,看懂書畫的玄祕奧妙!本書特色1.進入拍賣市場的最佳書畫鑑賞入門書2.第一本揭開書畫千年筆墨奧祕的精彩著作3.書中內容以對談問答形式呈現,大師觀點立即掌握4.針對古代書畫大師(沈周、唐寅、石濤、八大山人、倪瓚……)等藝術家的畫作進行深入剖析5.一本適合作為藝術研究與欣賞中國書畫的參考書籍及教材
【電子書】藏心:一個科技人的書法隨想
這是一本將書法藝術融入平日生活的隨筆隨想。出身書香世家的資深科技人,自幼耳濡目染,練就一手好字,其書法藝術的知識更是充沛,加之對生活事物的敏銳觀察,架構整本書「信手拈來皆書法」的主軸。這本書為台灣人而寫。它是一本有溫暖、有創意的書,在許多時空交錯的反省及已故世的形態中,寫出許多愛的不同面向。也希望讀了這本書以後,心中烙印堅定的信念:歌頌愛,讓美的故事,再接再厲,傳遞給我們的後代。全書共分三部分,第一部分是作者平日生活所見所聞,融入書法藝術精神後的分享。第二部分是作者與書法結緣、家族歷史相關的文章。第三部分就像朋友話家常一般,看作者信手拈來的種種隨想、記錄。這本書並不像一般的書法專輯,專以書寫各體書法的彙集一樣,只展現個人書法的功力而已,而是使用另一種新的創意手法來表現中國書法的美及其藝術價值。而其圖片與註解,更可使讀者更加認識中國文字的趣味性,以窺探中國文字的奧妙及其藝術價值,進而了解中華文化之精髓。本書是一本與書法有關的散文集,其中內容到處可見作者對父母親、師長、家人、友人的愛。他小心的把愛的真諦藏在書法、文字與照片中。這是一種謙遜的省思與真心的反哺,對曾經有愛的人做一種虔誠的感謝,字句中帶著豐富的感性。本書特色系列主軸:透過圖文,傳遞文化藝術之美。
【電子書】劉國松-藝術的叛逆 叛逆的藝術
中國水墨的新生與突破,現代水墨之父獨家技法大公開!劉國松(1932年-),台灣畫家,祖籍山東青州,1949年隻身隨國民革命軍遺族學校遷移到台灣,進入師範大學美術系後,在東方美學薰陶,及西方藝術思潮與繪畫技法的激盪下,隨即發起創立「五月畫會」,倡導「中國畫現代化」掀起現代藝術運動,是現代水墨運動重要的推手,享有「水墨現代化之父」美譽,不僅在世界各地舉辦過上百次的展覽,更獲多項國際性大展及殊榮,藝術成就斐然。儘管畢生致力於現代水墨創作,劉國松還是首次應邀,拍攝這跨越一甲子的藝術創作全記錄。影片中,劉國松詳細解釋如何用各種紙材入畫,他準備材料,在斗大的畫室開始工作,不僅不藏私,還準備把這一甲子功力都奉獻出來。為了呈現完整教學,從拓墨法、漬墨法、水拓法,到號稱劉國松專有的「抽筋削皮皴」,他不厭其煩,詳細解說。劉國松認為:「這些技法,只是技術。知道的人愈多,中國水墨的創作,就會有更多作品出現。我們要形成大流,才能和文人畫的巨大傳統抗衡」。本書收錄六大主題作品:一、學生時期;二、狂草抽象系列;三、太空系列;四、水拓系列;五、漬墨系列;六、西藏組曲系列。劉國松所使用的創作材料,水、墨、宣紙、色彩等的運用,都是傳統的,但思想風格創新,已非舊傳統,而是中華文化的「再創造」。他以報紙、紙板、塑膠布、各種布料等為畫筆,以拓墨、漬墨、水拓等手法,展開全新的實驗。同時他也嘗試不同質料的紙,甚至製作獨家的劉國松紙,展開他的「抽筋剝皮皴」創作。有別於明清民國的傳統水墨,它是一種新的現代性的水墨,劉國松很自覺的名之為「中國現代水墨」。本書詳介由劉國松所歸結的四大現代水墨創作技法:一、拓墨法:把刷在皺紙或布上的墨移印到畫紙,產生類似樹石的形狀或肌理,然後經過拼貼加工,完成富有自然意趣的畫面效果。二、抽筋剝皮皴:首先大筆揮寫出富有動感的書法線條,然後在筆觸上略施花青,再配以淡墨渲染以及紙筋飛白的處理,使簡潔的畫面不乏肌理與質感的變化。但這技法需搭配特別訂製一種表面附有粗紙筋的棉紙,當加墨添色後若把紙筋抽掉,就會產生類似傳統書法筆觸中的飛白線條。三、水拓法:把墨或顏料滴入水中,取其於水面飄浮游散的效果,以紙吸附後再進行畫面的加工處理。不過這種技巧有很大的隨機性,劉國松經過了數年的琢磨,才逐漸掌握其中的竅門而能適度地控制浮動於水面的墨與色。四、漬墨法:把相疊的兩張紙弄濕而令紙間出現氣泡,再於氣泡邊緣加墨使之滲入紙中與水交混相融,然後待紙乾透即可產生濃淡變化豐富的水墨肌理。
【電子書】中國書法概述
本書作者為當代佛教書畫家,本其數十年實際研習、教學之經驗,並融會先賢書法論據,有系統的將書學精義,書體源流,書法圭臬,分門別類,擇要詳述,並附以碑帖圖版,既有利於初習,復便於已學者之參考。全書內容充實,體系井然,可作為各級學校書法教材。
【電子書】浩氣長流-國畫的誕生
巨幅長卷史詩國畫《浩氣長流》原計劃總長度480米,定稿長度為728米,人物808位。2004年歲尾,國畫家歐治渝來到位於沙坪壩 的重慶陪都文化有限公司,與公司負責人王康商量。將抗戰中陣亡將領繪製成畫卷,是歐治渝縈繞心頭已久的一個想法,只是苦於沒有場地和資金。王康是抗戰史研究者,對歐治渝的這一想法,王康大力支援,王康公司辦公室正好有一個房間閒置著,就給歐治渝用作臨時畫室。王康的想法非常簡單:研究抗戰的我都支援,只 要不帶偏見的,都是好事情。有了這個想法之後,王康和朋友專程開車去了南嶽衡山。氣勢磅薄的衡山忠烈堂修建於1943年,當時中國軍隊陣亡人數超過140萬,陣亡將領140余位,蔣介石為了激勵士氣,批准建立忠烈堂。王康看完之後,覺得非常震撼,他聯想到,抗戰既是全民抗戰,也有國共合作,參與者不僅是軍人,於是決定把歐治渝最初的想法擴大。《浩氣長流》共由六個部分組成,即卷首「故國」、卷一「山河歲月」、卷二「血肉長城」、卷三「精神堡壘」、卷四「信義和平」、卷尾「祈禱」。整個畫卷全長805米,畫寬2米,按真人比例實錄歷史人物共838名,由重慶民間學者王康聯袂著名畫家江碧波、歐治渝、張春新、馬一丹等50餘人繪制完成。這幅畫具有多重特殊的意義,一是有史以來長度最長、畫中人物最多,畫家參與最眾的中國畫畫卷;二是1949年以來在歷史真實上走得最遠的一幅畫。本書內容則是著墨在畫的內容、歷史,以及成畫過程爬梳的抗日文獻資料。 描寫全面抗戰的巨型長卷史詩國畫《浩氣長流》,2009年2月重慶正式展出。該長卷耗資300萬餘元,由原中國國民黨主席連戰題名,定稿總長度為805米,寫實人物多達838名,其中包括數十名反派人物──戰犯、漢奸。巨型長卷史詩國畫《浩氣長流》由六個部分組成,即卷首「故國」、卷一「山河歲月」、卷二「血肉長城」、卷三「精神堡壘」、卷四「信義和平」、卷尾「祈禱」。整個畫卷全長805米,畫寬2米,按真人比例實錄歷史人物共838名,由重慶民間學者王康聯袂著名畫家江碧波、歐治渝、張春新、馬一丹等50餘人繪制完成。巨幅長卷史詩國畫《浩氣長流》原計劃總長度480米,定稿長度為728米,人物808位。2004年尾,中國國畫家歐治渝與重慶陪都文化有限公司負責人王康商量。將抗戰中陣亡將領繪製成畫卷,是歐治渝縈繞心頭已久的一個想法,只是苦於沒有場地和資金。王康是抗戰史研究者,對歐治渝的這一想法,王康大力支援,王康公司辦公室正好有一個房間閒置著,就給歐治渝用作臨時畫室。王康的想法非常簡單:「研究抗戰的我都支援,只要不帶偏見的,都是好事情。」在歐治渝之外,王康邀請了另外三位重慶著名畫家江碧波、張春新、馬一丹分別擔任四個主題的領銜畫家。長卷的開頭是連戰的題詞「浩然長流」,緊接著是兩行文字:「謹以此畫莊嚴紀念抗戰勝利六十週年虔誠祈禱中華復興與世界和平」。在長卷中出現的800多個人物,原則上每個人物出現一次,只有個別極其重要的人物,必須在不同的主題下重復出現的例外,毛澤東、蔣介石、周恩來是出現最多的,分別出現了三次,西安事變、延安組群、重慶談判就都離不開周恩來。繪製國民參政會的畫家馬一丹說「孫中山和三民主義是海峽兩岸惟一能夠共同接受的政治理念和符號,在這幅畫上打破了階級的界限,黨派界限也被淡化…。」長卷的與眾不同之處並非重寫歷史,而是努力復原民族記憶,還歷史以本來面目,包括對歷史人物和歷史事件的評價。
【電子書】墨魂:臺灣當代書藝家徐永進
他,徐永進,能把書法由熟寫至生,愈寫愈年輕,他的書藝魅力究竟何在?他又是如何的一個人呢? 電影導演鈕承澤說他生猛有力的書法,就是符合電影要的力道與活力;廣告達人孫大偉也醉心在他的創意、他變的本事;連外國人也喜歡他的作品,一如台灣通閔傑輝;藝評家石瑞仁說他是怪咖但怪的有理,音樂家林谷芳讚他人自然作品也自然。 生命原是一場冒險,人生不只是被命定,值得你出手闊綽,揮霍一番,且把它揉成知己。徐永進的書寫創作注入了他個人強烈的愛與信仰,書法不只是書法,它可以是由書寫出發的各種越界整合。如今他已由早年的搏命書寫乃到放鬆,書寫不再是寫過去的傳統,他只是寫當下的感受,與當下的應對心境。他覺得以前他太叛逆,慢慢地他希望能夠寫得天真、自然,保有小孩的遊戲心,享受書寫創造性喜悅;他更希望有志於書藝創作的年輕朋友能細細品嚐,走出自己的創作之路,玩出自己生命的無限面向。本書特色 ★電影「艋舺」二字令人驚艷的題字者、臺灣觀光標誌「TAIWAN」的設計者,當代最夯的臺灣書法大師──徐永進的創造心法、書法秘訣,毫無保留完整呈現!
【電子書】山水畫技巧‧樹
國畫家歷來常以畫譜的形式開課授徒。但是,「筆墨當隨時代」,時代進步了,觀念發生了變化,表現領域在擴展,技法也有所豐富,舊畫譜便顯露出一定的局限,新畫譜的出版問世,正應時所需。 山水畫譜,即是學習山水畫的教科書。內容以講基本技法、基礎知識,讓初學者可以叩啟深造的大門。
【電子書】李聰明書法藝術作品選集
現代書法的實例,在台灣尚屬少見,現代書法乃是從傳統書法轉型的一種新式書法。它與古典書法、傳統書法有連續承襲關係。古典書法與傳統書法既是現代書法的重要材,又是現代書法的基石。本書選集現代書法作品33幅、傳統書法作品25幅、古典書法作品37幅,可資觀察比較,也可參考應用。
【電子書】書法藝術作品的賞析評論與收藏
本書主要是在介紹「書法藝術的賞析、評論與收藏的問題」,藝術是一種情從中國文字起源一直到現今社會,可以說自從有文字──漢字,也就有書法藝術;書法絕對不僅僅是傳達意思的工具,它可以是情感的升華或是藝術的傳達。
【電子書】道家天文的書法藝術:自然無極的書道
道教成立之後,本於道家「道法自然」的思想,創天文(或稱天書),畫符念咒,加入宗教的神秘感,根據天文畫符,作龍章符篆,統稱符籙。道符畫的是天文或寫天書,是另一種書法,本書不但深入探討天文的書法藝術,而且仿照天文的書法術創作新穎的點畫線條造形作品,期以開創書法藝術的另一片天地。本書所附的天文書法藝術作品,有的大膽改動漢字的書法作品,有的完全不是漢字的書法作品,但都是書法藝術的創作。這種書法藝術創作,既不是漢字,那已不是專屬於華人的書法藝術,而是屬於全人類共有的書法藝術了。作者希望用這方法,將書法藝術推向全世界。
【電子書】佛經寫經的書法藝術:寫經的修行妙法
佛經是佛教的經典,書法是寫毛筆的道理,佛教與書道,本來是不相干的事。但是中國書法史上,書法融入佛教,留下無數的寫佛經與佛學思想、哲學書法與偈語、真言等佛教書法文物。佛教的傳入--紫氣東來。譯經,興建佛寺,抄經,學佛信眾的請經。寫經,有修佛者淨心祈福寫經、大乘佛教與寫經、文人雅士的寫經、書法家的寫經。學習寫經書法的準備,首先瞭解經文與決定寫法,尋找參考範本,熟練執筆與運筆方法。另外本書附有梵文佛經書法藝術,及梵文書法藝術作品實例。
【電子書】岣嶁碑的書法藝術:托古創新的書法
作者寫這本書,不是偷懶,而是想用這本小著作告訴書法界應該懂得創造的重要性。岣嶁碑出現,推想它是晉唐時代的書法家,托夏朝禹帝之名創的書法藝術。以禹碣、舜碑之類托古方法寫出與當代不同的書體,創造一種又古又怪的篆書。這種托古創新的方法,考其用意,乃在提醒書法界守古、尊古,也要創新。書法原不應完全在臨摹古人的字跡,書法藝術也不是一定要寫約定俗成的具像文字,也可以寫得抽象文字,就像繪畫,不一定要作寫實畫,具像畫(包括寫意畫)等,也要畫抽象畫或超抽象畫等。這就岣嘍碑啟發創新的本意。作者用心拿這塊神禹碑來作文章,就是希望學書法的人士要懂得創新與創造。
【電子書】甲骨文的書法藝術:最古典的書法
[最古典的書法] 殷商甲骨版契刻文字,到西元一八九九年清光緒二十五年才被發掘。這以前的二千多年書法教育史上並沒有甲骨文書法存在。甲骨文字出土後,清末的羅振玉、王國維等人,曾經提倡甲骨文的書法藝術,但中國書法教育以「碑帖」為主要教材,甲骨文書法沒有碑帖範本,所以沒有發展起來。本書作者在文化大學擔任書法與書藝通識課程編寫的教材,內容包括:漢字源流與發展、甲骨文的成就、甲骨文書法藝術的成立、甲骨文書法藝術的學習與創作實習等,為發展書法教育新領域的重要參考書。
【電子書】新編王庭筠年譜
:《新編王庭筠年譜》見證了十二世紀中國北方在金人統治下一位極重要的文人書畫家—王庭筠,其人生歷程與創作生命如何深受時代與政治環境的影響,以及他如何以其文學與藝術作品超越了他的人生困境。王庭筠的作品留下來的不多,其〈幽竹枯槎圖〉雖然在中國繪畫史類的書上廣被刊載,但討論不多,且有誤解。他的人生既有冤屈,他的傳記更有訛誤。作者撰成此書,意在去偽求真,還其應有的認知。王庭筠(1151-1202A.D.)是十二世紀下半期中國北方在金人統治下一位極重要的文人書畫家,他留下少量的書法、繪畫和詩文作品,已足以讓我們看到他在藝術與文學上傑出的造詣。從他的文學作品中,也可以看到他的藝術觀和仁政思想。他出身世家,自小聰慧好學,二十六歲中進士後,任恩州軍事判官,計獲謀為不軌的郡民鄒四,開釋無辜受牽連的百姓千餘人。但是在以嚴刑為尚的政治環境下,卻不昇反降,再調館陶主簿,仍困於簿書期會,通檢推排的工作。任滿後遂隱於黃華山,自號黃華真隱。在這段隱逸的生活中,黃華飽讀詩書,在藝術與文學方面,能自由創作,而又父母雙全,兒女盈膝,是他一生中最快樂的一段時期。他在藝術與文學上的創作與成就,更使他名滿天下,以至於深愛中國文學與藝術的金章宗一再要他加入翰林。明昌二年他就任書畫局都監,為章宗鑑識收藏書畫,分入品者為550卷。他在金代書畫鑑識的權威地位,自不待言。黃華有文集40卷,《藂辨》10卷,殆皆散亡於金末衰亂之世。近世遼陽金毓黻編王氏《黃
【電子書】元氣淋漓:元畫思想探微
元朝畫像一首詩,其中充滿著智慧的靈光,處處有引人入勝的境地。元朝繪畫史也 像一部詩集,而研究元朝繪畫史就像讀一部詩集一樣,每一幅畫、每一位畫家所開拓的 境界--詩情畫境--都容你盡情地馳騁;雖然那帶有幾分荒寒的廣漠會讓人感到寂寞 ,而且勾引著陣陣的愁思,或許也跟著倪迂嘆聲「獨聽鐘聲思惘然」吧!本書意圖通過作品的分析來探索元朝畫的境界,同時經由文獻的考證研究元朝繪畫 這簇簇幽蘭成長的內在、外在因素。我們會發現:當歐洲還籠罩在中世紀基督教文化下 的時候,在中國的元朝,一個受盡歷史家批評的朝代,竟然培育了舉世無雙的,具有最 高人文思想的文人畫、畫工畫、工藝畫和宮廷畫!這個事實似乎傳達了一些重要的訊息 ,不是嗎?
【電子書】書法與認知
本書首次對中國書法的深層領域--書者在書寫過程中的注意、思維﹐大腦功能的本質以及其與漢字特性之間的關係--以實驗方法作出了初步的探討﹐並對書法操作的積極作用如書者的認知活動與認知能力的影響﹐也開展了 原創性的科學檢驗。重點研究發現表明﹐毛筆書法的操作對書者的認知活動能產生促進作用﹐長期的實踐亦能增進書者的認知能力和效用。這些結果符合歷代書法的「啟思」與「益智」作用。並為這些主觀的傳統體驗﹐提供了科學 的依據和理論的基礎。
【電子書】黎簡先生年譜
有清一代,廣東以詩書畫篆刻四藝兼擅者,首推順德黎簡二樵。本年譜以五百四峰堂詩為經,以先生書畫題跋為緯,旁搜故實,徵顯闡幽,對愛好黎氏藝事者,尤有其一定之參考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