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書】西方樂壇趣聞
你知道巴哈有幾頂假髮嗎?韋瓦第何以被人稱為「不望彌撒的神父」?愛惡作劇的海頓,又怎麼會敗給長毛狗?古典音樂常被視為嚴肅、不易親近的小眾藝術,但是當我們看到取下厚重假髮的巴哈,在小酒館與友人把酒言歡的莫札特,向皮革店主詳細解說指揮棒質材的孟德爾頌……這些偉大的音樂家,彷彿走出了樂壇聖殿,一一向人說著其罕為人知、莞爾有趣的生活片段。透過書中三十八則側寫音樂家群像的小故事,或許可以拉近古典音樂和你我的距離,進而發現:古典樂曲不一定非得要在音樂廳內正襟危坐地聆賞,它的多樣風貌能伴隨我們度過生命中的每一刻。
【電子書】想樂
遙想音樂的古典年代,經典名曲的深邃與悠揚,彷彿穿透紙頁而來……楊照介紹了自己喜愛的五○首經典曲目,包括晶瑩清響的鋼琴獨奏曲、深沉雋永的大提琴曲、層次豐盈的小提琴協奏曲、浪漫精采的鋼琴協奏曲,以及氣勢澎湃的交響曲。他透過長年累積的音樂深度,書寫樂曲創作故事、時代背景和樂段精華,讓人得以感受樂聲下的豐富與感動,享受一方悠揚時光。「這裡記錄的,是我自己在音樂中尋找意義的過程。用心、用身體主觀感受音樂的經驗,很難轉手傳給別人;相對地,用大腦思考過的材料,或許比較有機會可以提供作別人聽音樂時參考,增加從音樂中找到意義的機會,也就是增加『聽懂』音樂的機會。「我從來不主張有什麼『正確』的聽音樂方法,我也無法接受有人主張一定只能用什麼方法、一定不能用什麼方法聽音樂。唯一的標準,是如何從音樂中得到最大的收穫吧!什麼準備都不做,光靠聽力與直覺,顯然不會是好辦法。「了解樂理會有幫助,明白樂曲結構會有幫助,感應樂曲背後作者的生命與思考也會有幫助。我能做的,就是攤開一些對我發揮過作用,又能以文字表達出來的知識,呈現給大家。」——楊照
【電子書】關於世界名曲的100個故事
尼采說:「如果沒有音樂,生活就是一個錯誤。」一首好音樂也可以昇華一個人甚至整個世界的靈魂。 100個動人的故事,讓您認識音符背後所蘊藏更本質的東西,提升生活的知性品味與對美的深切渴望。音樂是最抽象的藝術,也是最簡單也最能震撼人心的魔咒,它總能在不經意的瞬間觸動您我心中的某一根弦,就像水面上忽起一圈漣漪,一圈一圈地蕩漾開去,替我們向所愛的人,也向我們自己,表達和傳遞心中所感、所想、所愛、所悟。美好的東西總能引起人的共鳴。其實,每一首音樂都有關於「情」——親情、友情、愛情。是音樂把狹義的愛拓展得更為寬廣、更為美麗。作曲家們把感悟化成音符記錄在心弦之上,演奏家用手指把旋律敲打進時光長廊,歌者讓歌聲傳遞向哪怕最貧瘠的荒野,聽眾則用它們來淨化內心的情感世界。讓我們攜手漫步,共同賞味這100首名曲背後的傳奇。然後,您會發現世界更美麗了。
【電子書】中國器樂作品巡禮:老唱片資料彙編
本書是一部資料集,記錄了作者近三四十年蒐集得來及所知見的中國器樂作品「老唱片」資料。全書分為上、中、下三編,上編以「彈撥樂」、「拉弦樂」、「吹管樂」及「仿奏樂」為綱,記存各種被蓄錄的中國民族樂器獨奏條目;中編以「小型的合樂」、「鼓吹樂」、「絲竹樂」、「民間音樂」、「戲曲音樂」、「梵樂」、「器樂合奏(創編)」為綱,記錄由兩件以上的中國民族樂器演奏的合奏條目;下編則專門記錄由外國樂器演奏的中國器樂作品,包括獨奏及各種類別的合奏條目。本資料集已將香港中文大學音樂系中國音樂資料館的「老唱片」藏品收記,為有志研究中國傳統音樂的人士,提供了一份「傳統中國音樂」的重要音響記錄。望有志者能藉此瞭解并進入薪傳的門檻,並修補近百年來「傳統中國音樂」與「現代中國音樂」之間的斷層。
【電子書】聽見蕭邦
鋼琴出現僅有形體,直到蕭邦降世才有了靈魂《遊藝黑白》遍訪五十五位鋼琴演奏家長年與世界最頂尖音樂家與音樂學家的交流焦元溥四處搜尋蕭邦所布下的音樂密碼亟欲希望讓大家都可以真正聽見蕭邦★購書獨享專屬珍藏CD 國際名家盡出 焦元溥親選環球音樂製作★★憑書腰享20X10蕭邦CHOPIN 國際音樂節音樂會門票95折優惠★20X10蕭邦CHOPIN 國際音樂節超過三年策畫 耗資千萬打造 世界名家齊聚2010年 11位鋼琴家,奔騰與鍵盤上的震撼,演出25場無懈可擊的蕭邦饗宴詳見官方部落格:http://blog.yam.com/CHOPIN2010藝術總監 焦元溥 策劃最堅強的演出陣容 最經典的蕭邦鋼琴作品 盡在20X10蕭邦CHOPIN 國際音樂節2010年4月1日起,憑本書腰摺頁至年代售票系統端點購買—20X10 蕭邦CHOPIN 國際音樂節音樂會票券,即可享九五折購票優惠,每張書腰限購兩張。主辦: 台灣愛樂協會 亞藝藝術內容簡介蕭邦誕生,聆聽的藝術也自此昇華。他是天生的藝術家,只要鋼琴在手,浪漫、悲憤、壯烈、輕鬆、叛逆、夢幻,無不從絕妙音響中奔流入耳。他是史上最少露面,卻又影響最大的「演奏作曲家」,穿越時空到今日仍然魅惑眾生──但可別看他深情溫柔,蕭邦也是大膽銳利的革命家:他的作品大多遵循既有曲式,卻讓原有格局獲得新生。重新定義又彼此融合的形式與曲類,不只是蕭邦作品的特色,更是劃時代的創意;而那創作努力是何其強悍,彈指就成音樂藝術的歷史新局。 只是這無所不能的浪漫王子,卻心甘情願為鋼琴貢獻一生;而鋼琴也忠實回報演奏藝術的一切祕密,將靈魂與蕭邦合而為一。蕭邦創作無法與鋼琴分離,若要真正認識蕭邦,也就必須要了解鋼琴演奏技法,輔以鋼琴發展歷史,才能清楚聽見蕭邦的歷史地位及非凡成就,以及人與樂器之間的心靈互通。 焦元溥希望接觸本書的讀者,可以「從蕭邦認識音樂」,更可以「從演奏認識蕭邦」。讓愛樂者與學琴人可以跟隨蕭邦的靈魂,讓耳朵、眼睛,甚至身、心、靈都充滿著蕭邦曠世的藝術感動。《聽見蕭邦》專屬 CD 演出陣容包括: 大賽得主:第二屆蕭邦大賽冠軍尤寧斯基(Alexandre Uninsky)、第四屆蕭邦大賽冠軍戴薇朵薇琪(Bella Davidovich)、第五屆蕭邦大賽冠軍哈拉雪維契(Adam Harasiewicz)、第十屆蕭邦大賽特別獎波哥雷里奇(Ivo Pogorelich)、第六屆柴可夫斯基大賽冠軍普雷特涅夫(Mikhail Pletnev)、1987年布梭尼大賽冠軍齊柏絲坦(Lilya Zilberstein)。 世界名家:俄國巨匠李希特(Sviatoslav Richter)、法國大提琴泰斗傅尼葉(Pierre Fournier)、蕭邦權威馬卡洛夫(Nikita Magaloff)、匈牙利超技大師季弗拉(Gyorgy Cziffra)、波蘭著名女高音辛姆特嘉(Elzbieta Szmytka)。1. 皆為世界頂尖名家或蕭邦鋼琴大賽得主演奏,並含多首罕見絕版錄音,極具收藏價值。2. 曲目類型包括敘事曲、詼諧曲、前奏曲、即興曲、協奏曲、奏鳴曲、練習曲、夜曲、圓舞曲、馬厝卡舞曲、波蘭舞曲、歌曲、室內樂與鋼琴獨立性格作品,幾乎涵蓋蕭邦所有曲類,更包含蕭邦最早(七歲所作波蘭舞曲)與最後(大提琴奏鳴曲)出版作品,具體而微呈現蕭邦一生創作。3. 作品順序按蕭邦時代音樂會風尚編排,將室內樂作品穿插於鋼琴獨奏之間,最後以鋼琴和管弦樂作品結束。《聽見蕭邦》專屬 CD 曲目1. 《A大調變奏曲「帕格尼尼紀念」》 Variations in A major, Op. Posth, "Souvenir de Paganini"演奏:齊柏絲坦(Lilya Zilberstein)2. 《升c小調幻想即興曲》,作品66* Impromptu-Fantaisie in c sharp minor, Op. 66演奏:尤寧斯基(Alexandre Uninsky)3. 《a小調馬厝卡》,作品59之1* Mazurka in a minor, Op. 59 No. 1演奏:尤寧斯基(Alexandre Uninsky)4. 《降D大調搖籃曲》,作品57* Berceuse in D flat major, Op. 57演奏:尤寧斯基(Alexandre Uninsky)5. 歌曲《春天》,作品74之2 “Spring,” Op. 74 No. 2演唱:辛姆特嘉/女高音、馬替諾/鋼琴伴奏(Elzbieta Szmytka, Malcolm Martineau)6. 《降A大調第三號敘事曲》,作品47 Ballade No.3 in A flat major, Op. 47演奏:李希特(Sviatoslav Richter)7. 《c小調波蘭舞曲》,作品40之2* Polonaise in c minor, Op. 40 No. 2演奏:戴薇朵薇琪(Bella Davidovich)8. 《降A大調華麗圓舞曲》,作品34之1 Valse brillante in A flat major, Op. 34 No. 1演奏:馬卡洛夫(Nikita Magaloff)9. 《g小調大提琴奏鳴曲》第三樂章,作品65 Sonata for Cello and Piano in g minor, Op. 65 III演奏:傅尼葉/大提琴、傅達/鋼琴(Pierre Fournier, Jean Fonda)10. 《g小調波蘭舞曲》 Polonaise in g minor, KK 889演奏:哈拉雪維契(Adam Harasiewicz)11. 《降G大調練習曲「黑鍵」》,作品10之5 Etude in G flat major, Op. 10 No. 5演奏:馬卡洛夫(Nikita Magaloff)12. 《升g小調練習曲「三度」》,作品25之6* Etude in g sharp minor, Op. 25 No. 6演奏:普雷特涅夫(Mikhail Pletnev)13. 《降D大調夜曲》,作品27之2* Nocturne in D flat major, Op. 27 No. 2演奏:季弗拉(Gyorgy Cziffra)14. 《升c小調前奏曲》,作品28之10 Prelude in c sharp minor, Op. 28 No. 10演奏:波哥雷里奇(Ivo Pogorelich)15. 《升c小調第三號詼諧曲》,作品39 Scherzo No.3 in c sharp minor, Op. 39演奏:波哥雷里奇(Ivo Pogorelich)16. 《f小調鋼琴協奏曲》第三樂章,作品21* Concerto for Piano & Orchestra No. 2 in f minor, Op. 21 III演奏:戴薇朵薇琪/鋼琴,馬利納指揮倫敦交響樂團/協奏(Bella Davidovich, Sir Neville Marriner & London Symphony Orchestra) *記號2、3、4、7、12、13、16軌為絕版錄音,市面無售。
【電子書】布農族音樂與文化傳達
本書以各方面角度來探討台灣布農族的音樂和文化,將布農族音樂視為一種傳達的「語言」,佐以文獻和田野之驗證,以人類學角度探討布農族音樂、文化研究,並用「符號學」論點驗證布農族音樂如何反應文化內涵與社會的互動關係,了解布農族音樂如何在文化機制中被使用,進而探討其所反應的文化議題。
【電子書】跨文化劇場:傳播與詮釋
本書聚焦在劇場藝術的跨文化傳播與詮釋這兩個議題上,分別探討了台灣與西方戲劇史上出現的跨文化傳播/影響、戲劇史書寫與詮釋的面向。 第一章到第五章,探討台灣現代戲劇發展史上出現的跨文化改編與政治抵拒,反思既有的歷史書寫與詮釋,以及現代與傳統劇團的跨文化詮釋。第六章至第八章論述了英國戲劇對德國戲劇的跨文化影響,德國劇作家廉茲與布希納的戲劇理論如何接受莎士比亞,並影響到歐美現代戲劇,以及莫里哀與莎士比亞如何激發俄國戲劇建立自己的民族戲劇。
【電子書】眾聲喧嘩之後:臺灣現代戲劇論集
劇場曾經是最敏銳的一雙眼睛,它洞視發生過的和正在發生的一切備受矚目的重大事件和一切乏人問津的蛛絲馬跡。充斥著亂象的臺灣社會引起的無止盡的騷動,無疑為劇場帶來豐沛的刺激。有人迎面痛擊,有人逃遁隱晦,舞台上的千言萬語,在「以大師為尊」的表相下,「世代交替」正悄然進行。長期以來,緣自文學研究的傳統,深深影響著臺灣戲劇研究論文的書寫和評價,但戲劇研究自有不同於文學研究的重心和方法,建立一個專屬於戲劇研究的書寫方式,是本書的主要想法之一。戲劇人可以有自己的表述方式,我們愈嘗試,答案就愈靠近。本書為台灣大學戲劇學系「眾聲喧譁之後:2006臺灣現代劇場研討會」論文結集。書中收入論文十四篇,概分為「理論篇」、「表導演篇」、「技術設計篇」三大類別。有從當代製作文本出發,探求劇本創作、表演方法、設計美學的可能性;有從文化理論發想,試圖解讀屬於當代臺灣社會的意識型態與歷史書寫;有關注當前的劇場設計與技術及教育,指出既有和可能的概念和方向;有以「文化創意產業」的視野,討論劇場藝術作為產業的經營前景。各論對於進入千禧年後的臺灣劇場皆提出了新見,有助於思考臺灣劇場的下一步。
【電子書】關於音樂學的100個故事
100個故事,帶您進入音樂學領域,增進生活與心靈對美的感受度! 認識音符背後所蘊藏更本質的東西接近生活中隱含在心靈深處的藝術規律提升生活的知性品味豐富心靈對美的渴望 音樂學不僅是一門學科,也是一種觀念、一種思維、一種思想。它是把音樂作為研究主題,從音樂的角度來認識音樂自身的規律、人和音樂的關係、音樂和社會的關係以及音樂作為一種文化的特殊價值和作用的學科。 在傳統意識裡,人們對於音樂學的關注,在於音樂作品本身,也就是音與音之間的相互關係,人們關心的是音樂「是什麼」。隨著人文思想的發展,人們開始對那些單獨、孤立的認識事物的方式不再滿足,觀念、思維方式和思想認識都開始改變,對音樂的理解也隨之改變。 現代音樂學的思維視角開始從較為廣闊的意義上來詢問音樂「是什麼」,音樂是「怎麼樣」產生、傳播和作用。 這樣的理解角度是思維和觀念的問題,而不單純是學科、領域或方法論的問題,為的就是希望對音樂複雜的現象有更深入的瞭解,幫助人們去認識音符背後所蘊藏著的更本質的東西,來接近人類生活中隱含在心靈裡的普遍文化藝術規律。
【電子書】從貧窮劇場到藝乘
葛羅托斯基留給後世最大的資產,就是「貧窮劇場」及「走出劇場,直指生命/創作」。葛氏自稱是表演者的老師,致力於發掘「無作者的行動」(action without doer)的可能性與方法,以及從「無為狀態」到「無我行動」的藝術法門。他對藝術的精神性探索,啟發了無數藝術工作者,影響力延續至二十一世紀的今日。
【電子書】影響世界的人:莫札特
1756年1月27日,是個細雪紛飛的日子,在奧地利薩爾茲堡的吉特雷德街9號,小莫札特在父親的期待中呱呱誕生。三歲就奇蹟似的會寫鋼琴協奏曲,五歲即開始他遊歷世界開演奏會……在古典音樂的世界中,莫札特是大家公認的天才,他記憶力驚人,鋼琴的技藝更是高超,無論他生活多麼潦倒,他的作品還是那麼純淨、充滿著歡樂的氣氛,即使是後代的音樂大師柴可夫斯基,也尊稱他為「音樂的救世主」。 250年來,全世界的人將莫札特推到「天才音樂家」的地位,連知名兒童文學家羅爾德˙達爾都讚不絕口。「假使莫札特今天還活著,我懷疑他是否能夠作出那種如江河般的偉大音樂。像他那樣的天才,很快就會被好萊塢重金禮聘去寫電影音樂,或者被電視邀請到成千百萬的觀眾面前炫耀,或被舞臺經理委託寫些無聊的音樂喜劇。但是,我們很慶幸,我們看到莫札特的堅持,因而擁有這些曠世的鉅作。」在古典音樂的世界中,莫札特是大家公認的天才,他記憶力驚人,鋼琴的技藝更是高超,無論他生活多麼潦倒,他的作品還是那麼純淨、充滿著歡樂的氣氛,即使是後代的音樂大師柴可夫斯基,也尊稱他為「音樂的救世主」。 本書以活潑的口吻將莫札特一生精采的描述,並將他重要的創作曲目作了介紹,對青少年來說,是一本可以輕鬆閱讀莫札特故事,又能賞析音樂劇作的絕佳讀物。本書特色1. 邀請台灣知名兒童文學作家以故事形式完成,最新的寫法、最完整的描述。2. 適合所有中年級以上孩子閱讀。3. 故事情節分章清楚、饒富趣味,最適合老師課堂上說故事運用。也合適家長親子共讀。4. 內容搭配插圖,雙套色印製,軟皮精裝,質感高雅,適合家家戶戶珍藏。5. 以歷史的觀點,詳細描述該人物的成長,並搭配相關時代的重要事件與影響。讓孩子可以清楚認識時代的演進,以及人生成長歷程的變化。6. 讓孩子追隨偉人的軌跡,以成就為目標,以挫敗為戒,作為未來人生的?考。7. 每本都由知名學者專家專文導讀。
【電子書】崑曲歌唱的口傳與書寫形式
音樂文化的傳承形式有二,一為口傳形式,一為書寫形式。而現今的音樂文化,均是藉由這兩種形式傳續下來。此外在不同的音樂文化下,傳承的過程,有只以口耳相傳或書寫樂譜的形式來延續;也有既具書寫樂譜,又具口耳相傳的承續。其中在口傳與書寫形式兼備的音樂文化裡,有些特重書寫的形式,其樂譜發展得完備且繁複,口傳形式反倒只具輔助功能;有些音樂文化中,特重口傳形式,樂譜則只是輔助工具。本書首先將分析探討口傳與書寫音樂形式的種類、功能、特色和意義,而後以口傳與書寫形式二者兼備的音樂文化之一:崑曲音樂文化,作為主要的研究對象,研究崑曲歌唱與其傳承形式之間的關連性。 & 在此選擇崑曲歌唱作為探討主題,原因有二:崑曲在戲曲史上起起伏伏,但是它在歌唱聲音的表現,和實際演唱方法上,卻是一直以來,中國四百多種地方戲曲爭相學習擷取的標竿(董榕森1981:212;梁谷音訪談1999;張洵澎訪談1999)。這表示了此種戲曲在中國戲曲史中的代表性,並且在中國音樂裡具有相當重要的地位,故研究崑曲歌唱有其意義與價值。 & 其次,「崑曲在大陸,觀眾在台灣」,這是二十世紀末大陸崑曲界廣為流傳的一段話。崑曲流傳到台灣以後,雖然一直沒有職業的崑曲劇團,但業餘崑曲團體劇團相繼成立,諸如台灣水磨曲集劇團、台灣崑曲劇團、台灣絲竹京崑劇團、蘭庭崑劇團等;此外相繼有崑曲相關大小活動的舉辦,諸如台北有每星期日的曲會、崑曲傳習計劃,甚至大型崑劇表演等,崑曲的愛好者與參與者在這些團體和活動當中則日漸增多。故以崑曲歌唱為主題,有助於更多人了解此門精緻藝術。 & 本書以崑劇牡丹亭「遊園」中最膾炙人口的曲牌【皂羅袍】為例,試圖對崑曲音樂文化中這兩種傳承形式的理論與實踐,進行描述、比較與分析。探討的範圍,在口耳相傳方面,包括錄音採譜工作、裝飾唱法分類,和實際演唱的風格比較。而書寫樂譜方面,則包括樂譜分類、譯譜理論與實踐,及多種樂譜的比較等。此外口耳相傳的演唱與書寫樂譜間之實踐與相關性,也是本論文的研究重心。其探討的層面有三:從樂譜到實際演唱、師承之下的實際演唱風格、師承之下的樂譜,以及從實際演唱到重建樂譜等。在此希冀能對崑曲歌唱,作另一種角度的探討,藉此提供中國戲曲研究另一視角的論述觀點,擴展中國戲曲更寬廣的思考空間與視角取向。
【電子書】台灣現階段箏樂主修教學實務新論
目前國內的音樂教育與演奏藝術存在著很大的分歧,一般大學音樂科系裡,多以培養演奏人才為重,對於教學的專業訓練,則較缺乏教學性的指引。 & 筆者自1997年由學生轉變為教師的角色,首當其衝的問題即是:面對不同的學生屬性,該如何教?針對各類箏樂演奏技巧,該如何說明與示範,學生才能充分了解?如何與學生經營良性的溝通?在教學實務上總有以下的情況發生:相同的演奏技巧以相同的教學方式,分別示範與說明給不同的學生,則往往產生不同的結果。教師就像是一位心理醫生,所面對的是不同環境的產物,而箏樂主修教學的藝術就在於針對不同的學生個體,量身訂作適合他們的上課模式,本書即為筆者從事箏樂主修教學工作數年來教學相長的實戰經驗。
【電子書】世界級的台灣音樂家‧蕭泰然
蕭泰然,這位說起話來輕柔溫雅,創作出來的音樂卻撼動人心的台灣音樂家,被譽為「台灣的拉赫曼尼諾夫」。他曾經因為家庭變故被迫遠赴美國,因為創作《出頭天進行曲》被列入黑名單,長達十八年無法返回摯愛的故鄉,也曾因為病痛而陷入黑暗的死亡幽谷,但他總把這些磨難看作是上帝所給予的試煉,然後轉換成音符,用音樂表達所有的情感。旅美鋼琴家陳芳玉曾經這樣剖析蕭泰然的音樂:「在他的音樂中,友情、思鄉與信仰在紛亂衝突的情感中散發出來,他所創造的,乃是深入反映其純真與個人靈感的結晶,他所成就的,如同指向永恆勝利的巨人。」 秉持著音樂家的責任,在於將過去流傳於斯土的民謠、通俗歌謠妥善整理的信念,蕭泰然的音樂充滿濃濃的台灣味,客居美國十八年雖遭思鄉與病痛所苦,但也創造出他音樂生涯中的黃金歲月,從鄉土的民族音樂家,蛻變成國際級的音樂家,不但贏得世界級的掌聲,也將台灣的文化藉由音樂傳播到世界各地。 這樣一位雖然遭逢生命無數轉折,卻始終用音樂傳達他對故鄉台灣的愛的世界級音樂家,他的生命故事絕對?得細細品味。
【電子書】楊佩璇箏樂作品集I:台灣歌謠采風篇
2000年9月筆者受財團法人台南市文化基金會之邀,於府城台南古蹟大南門公園舉辦數場戶外音樂會,其中一場《箏樂、茶道與陶笛的對話》,筆者首次與陶藝工作者官鋒忠先生、以及茶道展演者葉東泰先生聯合展演。樂曲內容為《農村曲》、《牛犁歌》、《望春風》、《四季謠》、《六月茉莉》、《雨夜花》、《桃花過渡》、《安平追想曲》、《阮若打開心內的門窗》,由於陶笛的音域有限,故在和官先生合作的過程當中,為了適應與協調彼此樂器中音色、音域以及力度等的搭配,筆者特別將所有樂曲以即興演奏方式重新改編與創作。 & 演出後,民眾反應熱烈,許多民眾詢問是否有任何有聲出版品。也促使筆者思索如能藉由引起社會廣大民眾共鳴的台灣歌謠為創作題材,運用古箏特有的演奏技法與音樂語彙,使之成為古箏獨奏曲的曲源之一。一方面讓一般民眾藉以對歌謠的熟悉而重新認識古箏這一古老樂器的音韻之美;另一方面亦可讓現階段習箏者或箏樂演奏者,透過這些箏曲的演奏,了解台灣歌謠的藝術之美。 &
【電子書】躍動的音符:浪漫的古典樂史
有人將古典音樂與哲學結合在一起,古典音樂似乎是一面鏡子,依稀可以照到內心的影像。在一樣的城市裡,形形色色、風采紛呈的事物讓人目不暇接,無暇思索,我們什麼也看不清,什麼也想不明白,一切都因愉悅而變得空白。我們渴望找回自己,安撫心靈。小夜曲的幽靜、圓舞曲的歡暢,古典音樂正是淨化自我的良藥,古典音樂的魅力毫無阻礙地將我們遠離茫然的迷思,讓我們在安祥的靜謐中沉澱自己。 親愛的朋友,此時此刻,讓我們給彼此一個機會,我會給你一把鑰匙,好讓你開啟這扇大門,窺探古典音樂的美妙!
【電子書】音樂的遐思
作者以一個愛樂者的身分出發,將自己真切的音樂感受、獨特的音樂體驗以及個人的音樂往事,譜寫成一篇篇精闢的音樂散文。而那字裡行間卻充溢著對人生的體認,蘊含著歷史的遙想,浸透著對文化的思索。正如文學研究界奇才陳子善先生說:“這些賞樂文字不故弄玄虛,不故作高深,而是真誠、平實,以自己對古典音樂的深切感情來見證歷史、思考人生,折射對東西文化的反思。”
【電子書】真心論樂攬樂隨筆
作者以音樂愛好者的身分,將多年來對音樂欣賞、國內音樂發展、音樂教育、音樂創作、音樂評論等議題的見解所撰寫的文章,整理匯集而成。這些文章都曾發表於國內知名雜誌、報紙,獲得許多迴響與肯定。目前國內談論古典音樂的散文集並不多,清華大學出版社有鑑於此,希望藉由本書出版以彌補此類書籍之不足。最特別的是,本書不僅含較短的散文,還包括以嚴謹邏輯推論所撰寫的申論文章,這個特性正如同書名「真心論樂,覽樂隨筆」所蘊含的意義。本書兼具感性、知識性與啟發性,值得與愛樂及關心音樂的朋友一同分享。
【電子書】沈遠《北西廂絃索譜》簡譜
元王實甫作《西廂記》劇本,而依王實甫原作配合北曲者,稱為北西廂。北西廂弦索譜即唱北西廂時以三弦伴奏之樂譜。原著者沈遠,明末人,此曲譜定稿於清順治年間。張世彬先生於譯為簡譜時,有意將之改為歌唱譜,使全曲可以演唱。
【電子書】臺灣音樂辭典
臺灣與大陸板塊相連,歷古生代末期「造山運動」,中生代及新生代更新世冰河期「滄海桑田」現象後,數度與華南陵地接壤,地緣、血緣、史緣上多受大陸影響,是以大陸為根生之島嶼,有千多處史前時代遺址。 先民多於不同時空間渡海來臺,艱辛之拓墾過程及時代背景,無不反映於歌樂聲中,富民族性、傳統性、鄉土性、群體性、語言性、及通俗性,豐富多姿,樂聲平易,歌謠、說唱、器樂、劇樂等樂種,自然天成,各皆齊備,極具特色。中國地區性音樂辭典以本書首開先例,收條目逾五千,四十餘萬字,史證確歷,文詞嚴謹,分門逐類,編輯以方,為本學科重要工具書之一。
【電子書】樂海無涯:音樂大師黃友棣的抗戰記憶
全書內容分為二部分:(一)往事憶述-對日本抗戰期中的樂教生活﹐敘述甚詳而富趣味。生命歷程以及作品彙誌﹐詳說所作各首樂曲的時代背景﹐深具歷史價值。(二)作品解說-近作之中﹐金剛經摘句合唱曲﹐王陽明大道 歌與四句教﹐孔子紀念歌等樂曲內容及創作經過﹐以及各首合唱新歌與清唱劇「曹溪聖光」之全部旁白﹐均富參考價值。
【電子書】伴我半世紀的那把琴:「台灣樂壇的時代推手」鄧國昌的生命記述
本書為作者歷年來對工作及生活的感懷之作。作者以深厚的音樂素養和經歷,娓娓細訴生命中的點點滴滴。一把琴,陪伴走過半世紀的歲月滄桑,樂音寄託壯志,也撫平了激越胸懷。
【電子書】音樂創作散記(一)
國內外知名作曲家友棣教授親撰的這部〞音樂創作散記〞,是他學習音樂一生從事音樂教育工作的實錄。主要內容:樂教經驗與樂曲創作海外求師與詳研理論各類樂曲創作的過程舞蹈劇與清唱劇的創作編作組曲構想之實 踐民歌串珠與兒童歌曲的設計音樂理論與音樂隨筆;共60篇。古典音樂的欣賞要用心靈,至少要用腦子,純用手足則不夠樂味耳。該書勿論是音樂教師,學生,或愛好者,允宜人手一冊,極具參考價值。
【電子書】樂圃長春
《樂圃長春》是音樂作者站在教育立場詳細分析如何可使人人生活音樂化,同時使音樂生活化。作者以簡練的文字,趣味的敘述,將古今中外的聖賢哲理,一爐共冶。集內諸篇,例如,和而不同,酥炸草鞋,樂教本義,驚蟄的敲擊,纔上一層樓,口琴走了音,五指山下等篇,皆是深入淺出地,在小故事中,說大道理。全書分為三部份,就是「創作與欣賞」,「樂教與修養」,「樂曲與解說」;其目的皆為表揚中國正統文化精神。書後並記述抗戰期中華南樂教概況,實為珍貴的史料。本書與其姊妹篇(《音樂人生》、《琴台碎語》、《樂林蓽露》、《樂谷鳴泉》),皆為闡釋生活藝術化的原則;這是音樂教育的總目標。
【電子書】音樂創作散記(二)
國內外知名作曲家友棣教授親撰的這部〞音樂創作散記〞,是他學習音樂一生從事音樂教育工作的實錄。主要內容:樂教經驗與樂曲創作海外求師與詳研理論各類樂曲創作的過程舞蹈劇與清唱劇的創作編作組曲構想之實 踐民歌串珠與兒童歌曲的設計音樂理論與音樂隨筆;共60篇。古典音樂的欣賞要用心靈,至少要用腦子,純用手足則不夠樂味耳。該書勿論是音樂教師,學生,或愛好者,允宜人手一冊,極具參考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