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星塑形、板塊漂移、海洋形成……地球如何從一片混沌中誕生出生命?從冥古宙到顯生宙,跨越五次大滅絕的演化歷程32個演化大事紀,揭開地球孕生文明的壯闊編年!▎從星雲到行星的誕生 本書以生動易懂的筆觸,從45.72億年前太陽系的誕生展開,描述一團原始星雲在重力與外力擾動下逐漸坍縮成盤狀,點燃中央的太陽,並在殘餘物質中孕育行星。作者介紹了傳統行星形成理論與「大遷徙理論」,解釋為何太陽系內有類地行星與氣態巨行星的分布,以及小行星帶與隕石的成因。隨後,地球在早期經歷與「特亞」的巨型碰撞,生成月球、傾斜地軸,賦予地球四季與潮汐,也為地球日後的穩定演化奠定基礎。▎冷卻、分層與海洋的形成 在月球誕生後,地球進入快速冷卻期,岩漿海逐漸凝固並出現地殼、地函、地核的分層結構,開啟板塊運動與地球磁場的形成。海水則主要來自岩漿釋放的水蒸氣冷凝,加上部分小行星、彗星帶來的水分。最古老的海洋可能在44億至43億年前便已出現,提供了穩定的液態水環境,這成為生命誕生的重要前提。書中透過礦物鋯石的同位素證據,揭示當時海水已在地表流動,並開始參與地質與化學循環。▎生命的起源與早期演化 作者討論生命起源的多種假說,包括地外起源與地球本地的化學演化理論。透過米勒實驗、深海熱泉「黑煙囪」與「白煙囪」的探討,指出深海熱泉可能為生命化學演化的溫床,提供持續的能量、催化表面與穩定環境。最早確鑿的生命證據來自約35億年前的疊層石,而生命可能早在38億年前甚至更早便已出現。這些早期微生物的代謝形式多樣,逐漸出現能利用光能製造有機物的光合作用生物。▎大氧化時代與環境巨變 光合作用,尤其是藍藻的產氧光合作用,改變了地球的化學平衡。最初氧氣與海水中的二價鐵結合,沉澱形成條狀鐵層,這些礦層成為今日主要的鐵礦資源。當鐵離子被消耗殆盡,氧氣開始逸入大氣,地球進入「大氧化事件」,大氣中氧含量急劇上升,促成更複雜生命的演化,也引發對厭氧生物的滅絕衝擊。本書將地球從無到有、從混沌到孕育生命的過程,編織成一部兼具科學性與故事性的壯闊史詩。【本書特色】:本書以時間為主線,結合最新科學研究與生動敘事,完整呈現地球從太陽系星雲誕生、行星形成、月球形成,到生命起源與大氧化事件的壯闊歷程。作者善用簡明比喻化解艱澀的地質與天文概念,並輔以豐富插圖與礦物、化石實例,讓讀者彷彿置身數十億年前的地球現場。全書兼具科學性與故事性,是探索宇宙與生命源流的精彩科普之作。
詳述韋伯太空望遠鏡計畫緣起,與上線至今三年來取得的輝煌成果。 看這座史上最銳利的太空之眼,如何讓我們窺見宇宙的第一道光。 揭開宇宙前所未有的視野,近至太陽系行星風貌,遠達接近大霹靂的早期宇宙。 大開本全頁滿版天文照片,盡情探究天體細節。 詳盡的構造與技術解說,了解這項太空工程創舉。「詹姆斯・韋伯太空望遠鏡取得的每一筆資料都令人感到不可思議……但無庸置疑的是,這樣的驚奇才剛剛開始。」──布萊恩・格林,美國理論物理學家在宇宙塵雲氣中誕生的恆星;木星環和衛星;超過100億年的星系──還有其他許許多多影像,都是詹姆斯・韋伯太空望遠鏡(JWST)上線至今短短三年創下的觀測里程碑,不僅震撼世人,影像中蘊含的新資料更使科學家驚歎。多虧了韋伯望遠鏡,我們現在能望向更深處的太空,回溯到更久遠的古老時光,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接近大霹靂。本書為韋伯望遠鏡進行了最新、最全面的介紹,詳細描述了這座巨大太空望遠鏡的數十年傳奇故事,從規畫、建造到測試、升空,最後抵達距離地球約150萬公里軌道上完成部署的完整過程。而後續回傳的一幅幅驚人影像,為我們揭露了宇宙前所未有的面貌,作者伊森・西格是鑽研大霹靂的理論物理學家,透過輕鬆的文字和精細的資訊圖表,說明韋伯望遠鏡這些影像的重要性和從中獲得的新發現。《無盡的宇宙》為韋伯的劃時代成功留下了權威性的記錄,將在任何喜愛星空的讀者心中留下無限的嚮往。
日常的天空,藏著不平凡的科學與浪漫! 一上市即再刷萬本!榮登AMAZON地球科學類暢銷榜TOP 1! 《朝日新聞》《週刊鑽石》《日刊工業新聞》專欄報導,引爆熱烈迴響! 動畫電影《天氣之子》氣象顧問──荒木健太郎, 以第一手觀察帶你探祕雲、雨、風的世界, 在讀完天氣故事的瞬間,將看見前所未有的天空之美! 教育部國家講座教授郭鴻基、前中央氣象局局長鄭明典、 臺灣大學大氣科學系講座教授吳俊傑、「天氣風險管理開發」副總經理簡瑋靚、 全國師鐸獎得主洪進益、「阿魯米玩科學」FB粉專版主盧俊良,共同推薦! ‧為什麼雲可以浮在空中?為什麼會發生局部豪雨? ‧電影《天空之城》中神祕的「龍之巢」巨型雲,真實身分是什麼? ‧從雲縫灑落而下的「耶穌光」,究竟在什麼時候才看得見? 40萬人追蹤!「最會說故事的雲研究家」荒木健太郎, 多年來,憑藉著讓人驚嘆的天空攝影照、融合詩意的科學知識,吸引了無數天氣迷的關注。 在這本新作中,他以餐桌上的熱湯、晨間公園的霧氣等日常生活, 深入淺出地解構「雲、霧、虹、雨」的科學與美學。 從雲和雨的形成原理、捕捉彩雲或彩虹的方法、如何拍出美麗的天空、 到氣象學的發展歷史,以及未來的防災技術等等, 透過200張實景照片與插圖,將艱澀的氣象學變得親切又好懂, 且充滿溫度且趣味的文字,不論大人小孩都能輕鬆吸收。 無論你是天氣愛好者、自然科學新手、還是攝影迷, 這本書都將成為你認識氣象的起點, 從此每一次仰望天空,都充滿期待與驚喜! 本書特色 ◎讓人打開眼界的天氣奧祕,喚醒你對天空、雲、雨、霧的無限好奇! 你知道雲的種類超過四百種嗎?早晨在公園散步時,大樹附近為什麼總飄著白霧?除了常見的彩虹,你看過白虹、紅彩虹嗎?本書超過一百個精彩的天氣知識,將帶你重新認識頭頂上的那片天空。 ◎從日常生活觀察出發,結合知識性與趣味性,輕鬆進入氣象學大門! 從一碗味噌湯探索雲的形成、從熱咖啡漩渦認識氣旋、從冰棒了解冰的結晶、從浴室鏡子認識結露現象……其實氣象就在我們的身邊,利用這些日常情境說明各種變化,氣象學會變得更親近。 ◎真實攝影照片╳生動插畫圖解,大人小孩都能快速理解的科普讀物! 除了豐富的氣象知識,本書結合攝影照片帶你看見天空之美,並以插畫圖解協助解說科學理論,讓閱讀過程不再枯燥。每一次翻頁都像是在進行一場穿越雲層、探訪天空的奇幻旅程。 ★日本名人‧鼎力推薦 鎌田浩毅(京都大學名譽教授): 「從美麗的天空與雲的故事,到最先進的氣象學,內容非常有趣。這是一本文科出身、數學不好的人更應該讀的驚人之作。」 西成活裕(東京大學教授): 「這是我想推薦給所有人的書。它以壯闊的視野滿足我們的『知識好奇心』,非常精彩!」 斉田季実治(NHK氣象預報員): 「這本書告訴我們,天空是一種無論何時、何地都能享受的最佳娛樂。你會開始期待明天的天空。」 川端裕人(作家): 「作者主張『仰望天空的喜悅,不僅能豐富我們的日常生活,還能有助於防災』,這一觀點極具說服力。」 ★臺灣專家‧好評不斷(以姓氏筆畫排序) 吳俊傑(國立臺灣大學大氣科學系講座教授): 「此書教我們用理性及詩意來看待美麗的大自然律動:雲聚雲散、氣象萬千。」 洪進益/小益老師(澎湖縣石泉國小教師): 「這本《讀一個天氣的故事》,是自然課最棒的延伸讀物!用孩子看得懂的語言,解開雲、雨、彩虹的祕密,讓課本知識在生活中真實發生,讓學生愛上氣象觀察!」 郭鴻基(國立臺灣大學大氣科學系講座教授): 「以生活觀察照片與圖,串聯科學知識,從風雨雷霆中揭開大氣奧祕,回顧氣象里程碑,這是一部喚醒好奇心的科普之書。」 鄭明典(前中央氣象局局長): 「完美的一本氣象科普,平易近人,又有充足的氣象知識內涵,令人讚嘆!」 簡瑋靚(天氣風險管理開發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 「打開這本書,天氣不再只是天氣,雲、雨、颱風變得活潑又有趣!一本讓大人小孩都能愛上的天氣知識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