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刷新了我對人性的長久信念。」——《人類大歷史》作者97%的人認為,人性自私又貪婪,但當危機來襲,我們展現的是人類最好的本質。★《衛報》:本書無疑是今年的《人類大歷史》。★ 榮獲《華盛頓郵報》年度50大非小說類好書;2021年安德魯卡內基獎章提名。★ 最年輕的思想家《改變每個人的3個狂熱夢想》作者最新巨著。★ 版權售出46國,上市首週空降各大暢銷榜冠軍。 ——世界遠比我們想像的美好,真正的威脅,是我們對於自己太悲觀二次大戰期間,德軍試圖用轟炸瓦解英國人的抵抗意志,他們認為,一旦恐慌與暴力蔓延開來,人類便會顯露低劣的本性。然而,德軍的劇本並沒有上演。接著,英軍採用同樣的轟炸戰略回敬德軍,他們認為,在轟炸之下展現的韌性,是英國人獨有的美德,德國人連他們挨過的一半都挨不住。英軍的盤算也落空了。事實上,不只德、英雙方對人性有如此悲觀的看法,而是高達97%的人皆然。但眾多的歷史事件證明:當危機來襲——不論是炸彈落下或洪水成災,我們展現的都是人類最好的本質。 是時候,換個視角來看待自己了。 ——如果你曾對人類感到灰心,這本書將為人性的光明扳回一城有太多以性惡為題的研究與著作,贏得喝采且歷久不衰。還有那一道我們無法視而不見的歷史傷口:人類可是唯一能打造出集中營的物種啊。到了近代,更加上新聞、社群媒體的推波助瀾,人性醜惡似乎成了我們洗刷不掉的烙印。然而,人類如果真的嗜血好戰,為何在戰爭中造成最大傷亡的,都不是於前線奮戰的士兵;而是遠離前線、不會與敵人面對面的那一小批人?人類如果真的難以教化,為何挪威將重刑犯送進宛如度假村的監獄,反而造就世界最低的再犯率?羅格將在書中以扎實的論證、生動的敘事,一一為我們平反。.我們在五萬年前有五種人族兄弟,今日卻只有我們倖存,《人類大歷史》作者推測,是因為我們比較狠:?當智人遇上尼安德塔人,造成史上第一場也是最大一場的種族清洗行動。?賈德.戴蒙也贊同:?間接的證據判定智人謀殺有罪。?但羅格認為,是智人的其他特質占了上風。.賈德.戴蒙在《大崩壞》中推論,復活節島島民因資源不足而相殘,甚至以人為食,是以殘酷自私的人性為導火線。但新的人口證據卻有截然不同的解釋。.《蒼蠅王》作者獲頒諾貝爾獎,被盛讚為「生動刻畫了真實人性」;但是當虛構小說在現實中上演,
《小人物的思想史:明代江西思想、文學與制藝》從明代中期的陽明心學、文學復古運動與明末的制藝風潮三股風潮的遞嬗變動中,將視角轉向一群常被忽略,卻可能左右時代思潮的隱形推手──小讀書人及其社集活動。 當十六世紀的陽明心學與文學復古運動從巔峰走向中衰,思想界迎來了何種轉變?全書跳脫傳統以大儒為中心的視角,深入探討這群在理想與現實間掙扎的小人物。他們並不只是大儒學說的被動傳播者,而是鄉里風氣的真正塑造者。面對科舉功名的壓力與未來生計的不確定性,他們的集體焦慮與務實抉擇,最終將時代風潮從心性義理的講說,導向與科舉功名相關的制藝寫作。 本書以江右陽明學派所在的江西為場域,剖析三股風潮的交織與消長,並指出小讀書人在大儒之外,走出自己的道路,匯聚成一股足以牽動明末思潮走向的力量。這部從基層出發的「小人物思想史」,為理解明代思想文化史提供不一樣的視野,也讓我們看見一個時代的變遷,往往始於無數小人物在生存與理想間的微小抉擇。
透過歷史、文化與美學的交織分析,我們將得以更全面理解——何謂漫畫,何謂「台灣漫畫」!「漫畫」到底是什麼?是故事的延伸、藝術的形式,還是一種文化的語言?從創作、出版、到閱讀與消費,漫畫早已滲入我們的日常。本書不只是回顧一百年間的作品與事件,更是一場對「何謂漫畫」的深度追問。在這裡,我們從台灣出發,看見漫畫如何與歷史、科技、社會與市場交錯;也看見創作者如何在限制與可能之間,描繪出屬於這個時代的想像與現實。翻開本書,讀到的不只是漫畫的記錄,而是關於「我們如何透過漫畫理解世界」的故事。~好評推薦(依姓名筆畫)~王佩廸(南應大漫畫系助理教授&台灣ACG研究學會常務理事)左萱(漫畫家)李衣雲(政大台灣史研究所教授& 台灣ACG 研究學會理事)翁稷安(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歷史學系副教授)陳國偉(中興大學台灣文學與跨國文化研究所副教授)劉定綱(漫畫研究者)謝仕淵(成功大學歷史學系副教授) 蘇微希(台灣動漫畫推廣協會理事長)蘇碩斌(臺大臺文所教授) ★持續增訂的完整年表,將台灣漫畫史的縱深與廣度推到最新高點。~王佩廸★最詳盡最華麗的台灣漫畫年代記盡在此處。~李衣雲★本書對台灣漫畫有著難以想像的貢獻,日後對台漫不管在典藏或研究上有多少突破,最終都還是要回歸本書立下的框架。~翁稷安★透過本書細緻且立體的時間軸,清楚映照出台漫在世界漫畫歷史長河中的獨特位置。~陳國偉★台灣第一部並列台灣、日本與世界漫畫史的權威年鑑,漫畫研究必備!~蘇微希★不只是對編年史的細緻琢磨,仲偉老師也運用獨特的呈現方式,讓讀者能一窺台灣漫畫發展過程中其他不可不知的面向。~劉定綱
王室之於現代國家的意義為何?一本以最辛辣筆調,揭露英國王室二十五年權力、婚姻,與媒體糾纏的終極真相,徹底顛覆你對溫莎家族的想像。 空降《紐約時報》、Amazon暢銷榜第一名入選《華盛頓郵報》、《ELLE》雜誌、《Town & Country》2022年度最佳書籍被譽為「令人上癮」的王室內幕巨作! 從黛妃車禍引爆的悲劇,到「夠了」(Never again)成為女王的口頭禪,誓言不再容許任何家族成員因光芒過盛而動搖王室──卻未料二十一世紀,仍以哈利與梅根的另類出走,揭開全新危機的序幕。本書縱橫二十五年,看卡蜜拉如何從全民敵人到加冕王后、威廉與哈利在不同道路上漸行漸遠、凱特以優雅手段穩固地位、安德魯的醜聞如何摧毀自我,及梅根如何攀權附貴力爭上游…… 作者堤娜.布朗是觀察英國王室超過三十年的王牌資深記者,曾任《紐約客》總編輯。她以銳利的洞察、華麗卻帶冷嘲的文字,解構女王、王子、王妃與整個家族如何在權力、媒體與情感間步步為營。 《宮廷風暴》是一份殘酷真實的宮廷生存筆記,更是一封寫給權力與家族神話的冷酷情書。布朗讓人思索:王室之於現代國家的意義與角色為何?英國王室在後伊莉莎白二世時代如何走下去?她讓我們看見皇冠背後,不只是童話,而是一面映照人性、欲望與時代轉型的巨大鏡子。 【英國王室大事記】1981.7.29 查爾斯、黛安娜 結婚1992 「卡蜜拉錄音帶門」事件曝光1995.11.20 英國BBC電視節目播出黛安娜獨家專訪「我們婚姻裡有三個人,太擠了……」1997.8.31 黛安娜 車禍身亡2005.4.9 查爾斯、卡蜜拉 結婚2011.4.29 威廉、凱特 結婚2016.11.4 Netflix影集《王冠》第一季開播2018.5.19 哈利、梅根 結婚2020.12 哈利、梅根(即薩塞克斯公爵暨夫人)宣告自2021年1月起脫英(Megxit)2021.11.7 哈利、梅根接受美國主持天后歐普拉獨家專訪2022.9.8 女王伊莉莎白二世駕崩、查爾斯王子登基為查爾斯三世2022.12.8 Netflix紀錄片《哈利王子與梅根》上映2023.1.10 哈利著作《備胎》出版2023.5.6 查爾斯三世加冕典禮 【作者的話】要理解今日的溫莎王室,必須理解將其形塑成今日樣貌的各種力量,其中有人性的力量,也有歷史的力量。我把《宮廷風暴》分為不同章節,各自以塑造王權近期歷史的關鍵個人為中心:黛安娜、卡蜜拉、查爾斯、菲利普、瑪格麗特、安德魯,以及稍後的威廉、哈利、凱特、梅根,還有他們的家人。我們要在時光中回溯,從第二次世界大戰到驚世駭俗的九○年代,從現代化進程的千禧年英國到主辦奧運的「巔峰倫敦」時期,從英國脫歐的憤怒撕裂到全球疫情的集體傷痛。 【本書特色】★ 王牌資深記者布朗親筆執筆,筆力撼人著有《黛安娜大事記》的堤娜‧布朗,三十年來持續投注於王室與權力場的研究與書寫,是當代最懂溫莎王室的人。她筆調聰慧、用語辛辣、譬喻神妙、嘲諷功力一流,把這本書寫得既優雅又帶著暗潮洶湧的八卦張力。★ 最完整、最具戲劇性的當代英國王室全景敘事從黛妃車禍後王室聲望跌落谷底,卡蜜拉如何一步步被社會接受,到威廉與凱特的婚姻計算、哈利梅根與媒體的角力,再到查爾斯面對母親逝世後的迅速布局。這既是一場家族倫理劇,也是現代君主體制的生存戰。★ 第一手的珍貴細節與內幕觀察作為橫跨上流社交圈與媒體圈的老牌觀察者,布朗能取得許多罕見的細節:從侍從、管家到貴族們如何談論王室八卦,揭示在Netflix劇集中看不見的細微人性與算計。★ 以時尚、博學的語句包裹精密的權謀故事布朗擅長以她的學養與社會閱歷,讓文字既像頂級訂製服般華麗,又帶著英式冷嘲熱諷,讓權力與醜聞聽來彷彿是一道道令人垂涎的美味。★ 即使錯過黃金熱潮,依然不會過時女王已逝、查爾斯加冕、Netflix《王冠》也步入尾聲,反而使本書全景式的歷史縱深與系統性觀察更顯珍貴。對渴望理解權力、媒體與人性如何交織的讀者,仍極具吸引力。 【全球媒體好評】◆ 【華爾街日報】__橫飛的金句如曳光彈般在書頁間交錯閃爍……堤娜.布朗是最理想的嚮導:機智、觀點鮮明,能帶領我們在臥室與僕役房之間自如穿梭,還順道探訪小報媒體的臭水溝、二線名流的奮鬥場,以及宮殿多餘編制人員寒酸的住處。◆ 【今日美國 USA Today】__布朗調動她頂尖的人脈與深藏的消息來源,加上對英國皇室歷史的熟稔,和與王室成員、宮廷侍臣、政客及記者的直接往來,端出了一場豐盛的饗宴……是的,八卦,沒錯。但在布朗時尚的語句與博學的點綴下,這成了一道多麼高雅的八卦佳餚。◆ 【城鎮與鄉村Town & Country】__多汁、令人心滿意足的娛樂饗宴。◆ 【野獸日報The Daily Beast】扣人心弦……本書最強大的地方,在於它逐步拼湊出一幅幅人生圖景:那些必須在溫莎宮的規矩與傳統中,被迫如此度過的人生。◆ 【洛杉磯時報】__布朗是一位靈巧又狡黠的王室紀實高手,將滿滿的細節編織成一則邪惡迷人的敘事。她憤世嫉俗的眼光、自由間接的敘述手法,統合了多種視角;她仍保有編輯般能一語擊破的精準本事……是理解未來變局的絕佳入門讀物。◆ 【泰晤士報The Times (UK)】__聰慧、博聞,且令人欲罷不能地娛樂。◆ 【獨立報The Independent (UK)】__一座取之不竭的王室八卦寶庫……布朗寫出一部既嚴謹又滿載醜聞的著作,讓我們思考「後伊莉莎白時代」可能帶來什麼,既令人愉悅,也讓人心驚……是一幅鮮明且繁複的華麗刺繡。◆ 【電訊報The Telegraph UK】__讓人欲罷不能……布朗在《Tatler》與《紐約客》累積數十年的文字功力,寫出的語句正是《女王》與《王冠》編劇彼得・摩根夢寐以求的素材。◆ 【每日郵報Daily Mail】__魔鬼就藏在那誘人的細節裡……布朗以她作為重量級雜誌編輯多年所累積的敏銳與幹勁,投入書中主題。她能觸及那些環繞王室遊走之人,使文字透著一股銳利而真實的氣息。◆ 【星期日泰晤士報The Sunday Times】__自1997年布朗前一本著作結束以來,她幾乎把王室家族所發生的一切全盤托出……查爾斯與卡蜜拉更在一段段細膩考證的故事與軼事中活靈活現。◆ 【衛報The Guardian】__當堤娜・布朗揭露她深入調查數十年的皇室醜聞時,讀者幾乎無法移開視線。
文人最大的禍患在於有一個不合時宜又能說出點名堂的舌頭官場的感情,多半是堆出來的但是大家習以為常,最後則弄得真假不分【從歷史逸聞切入社會觀察】本書以歷史故事為起點,採用輕快卻犀利的筆調,觀照中國社會的思想與行為模式。作者善於觀察社會細微處,揭示制度與人性間的荒謬連結。藉由一篇篇故事與隨筆,作者張鳴展示了中國人面對權力、金錢與信念時的複雜心理,讓讀者在趣味中反思深層問題。【以諷刺筆法揭露人性與體制】書中充滿對權勢與虛偽的冷嘲熱諷。從古代言官的奏章笑話、門客的逢迎取巧,到詩人與官場的糾葛,作者以戲謔筆觸描繪出歷史舞台上的人性縮影。這些看似遙遠的故事,其實指向一種歷久不變的文化病灶──權力崇拜、責任轉嫁與盲目虛偽。這些篇章如同一面鏡子,映照出制度化的荒唐與人心的僵化。【文化性格的延續與困境】透過歷代人物與現象的對照,書中勾勒出中華文化中一種持續性的思考模式:崇權畏上、重名輕實、擅長模仿而缺乏創造。無論是門客對主子的奉承,還是詩人仕途的悲劇,背後皆顯示社會階層的固化與價值的失衡。作者以故事引導思考,使讀者自行體會歷史如何滲入現實,使本書成為一部關於民族性格與文化慣性的深層省思。【笑談之下的清醒與悲憫】雖然文字充滿諷刺與幽默,作者筆底卻隱含深刻的悲憫與清醒。他並非單純嘲笑自己所觀察到的社會現象,而是希望以理性的態度與視角,喚起讀者對生活周遭的省思。書中的文章讓人看到歷史的循環性與人性的局限,也啟發對當代社會的重新審視。許多看似屬於過去的荒謬事件,其實正發生在當下每個人的生活裡。本書特色:本書以幽默而犀利的筆觸,從歷史軼事與人物逸聞出發,嘲諷社會的現實與人性弱點。作者張鳴以不同的社會現象為觀察對象,揭示權力、金錢與道德之間的糾葛與矛盾。有些故事看似輕鬆,實則暗藏深意,讓人於笑談中體悟世態炎涼與時代變遷。全書映照中國社會百年來的習性與迷失,是一部充滿智慧與諷刺力量的社會寫實筆記。
韓國「12·3戒嚴政變」一周年!第一手戒嚴記錄 ╳ 專業法學視角解讀★★中文版特別收錄——寫給台灣人的「作者序」與「事件後記」★★首爾大學法學權威韓寅燮教授——全面剖析尹錫悅之亂的幕後衝擊韓國史研究權威朱立熙教授──專業審定★當總統成為內亂的主謀,誰能守護憲法?重新思考「戒嚴」一詞背後的歷史陰影,發現憲政體制在關鍵時刻的韌性;以法學視角,記錄人民如何在危機中守護民主!本書不只是韓國戒嚴周年啟示錄,更是獻給東亞憲政發展的行動指南!=============【12·3韓國戒嚴大事記】▶2024年12月3日:尹錫悅總統於晚間發表緊急談話,宣布全國戒嚴▶2024年12月4日:國會深夜以190票贊成全票通過解除戒嚴法案▶2024年1月15日:公調處強制進入總統官邸拘捕尹錫悅▶2025年1月26日:檢方正式起訴尹錫悅涉嫌領導內亂▶2025年4月4日:憲法法院經過十次辯論通過尹錫悅總統彈劾案▶2025年6月3日:舉行新任總統選舉,由共同民主黨候選人李在明勝出▶2025年7月3日:國會通過戒嚴法修正案,禁止軍警妨礙議員進入國會▶2025年12月:目前,尹錫悅面臨內亂罪的刑事審判仍在進行中……2024年12月3日,韓國總統尹錫悅突然宣布緊急戒嚴,全國瞬間陷入混亂。就在政權試圖發動「親衛政變」之際,國會議員不顧安危翻越圍牆、市民徹夜奔赴國會,最終讓這場原本可能演變為內亂的戒嚴政變,在短短一百五十分鐘內瓦解。本書從這個歷史瞬間出發,記錄市民、國會與司法體系如何合力守住憲法,以「集體智慧」抵擋獨裁的擴張,將民主從危機邊緣拉回,最終完成歷史性的彈劾。■以歷史現場為基礎,結合法學專業與公民行動的民主見證錄!本書《超越戒嚴與內亂》正是這段重要歷史過程的全記錄。作者韓寅燮為首爾大學法學教授,長期關注刑事法、憲政危機與人權議題,亦是1980年光州事件時身歷戒嚴恐懼的青年,深知軍事獨裁與國家暴力留下的創傷。四十多年後,他以即將退休的學者身分,再次面對戒嚴內亂的現實衝擊。韓寅燮在得知戒嚴宣布的當下,創傷記憶再次浮現,他意識到,自己的學術生涯絕不能以戒嚴時代的回歸作為結束;當政權赤裸裸地顯露出獨裁化的症狀時,國民身為憲法守護者,有義務挺身而出,找回憲政秩序。從戒嚴宣布的第一時間起,韓寅燮便開始在社群媒體發表文章,以法律人的筆,記錄下局勢發展、整理相關重要文件,並針對「戒嚴」與憲法的法律知識回應市民們的疑問。本書便是集結了直到尹錫悅遭彈劾為止,韓寅燮在此過程中所留下的文章,並獨家收錄中文版序及增補後記,持續追蹤後續總統的補選過程,構成一部當下仍在進行中的韓國憲政演變的文字見證。■韓國快速守住民主的依據,是來自過去憲政史累積的憲法精神!書中不僅跟隨事件發展,及時寫下時局分析,更具體從憲法法條深入探討「戒嚴」與「內亂」的定義,以及彈劾尹錫悅的正當性。「一二三內亂」之所以失敗,首要原因即是韓國憲法規定:「當國會以過半數決議要求解除戒嚴時,總統必須遵從。」為此國會議員們深夜翻越圍牆進入議場表決,才得以迅速終結戒嚴。自1948年成立以來,韓國堪稱是東亞經歷戒嚴次數最多的國家。韓國憲法也在戒嚴、內亂與威權統治下不斷扭曲與重生,才形成如今完備的樣貌。既有李承晚強行修憲延任、朴正熙以「維新憲法」鞏固獨裁,使憲法淪為權力工具;也有「四一九民主革命」、「光州民主化運動」等,人民以抗爭逐步實踐憲法精神,為民主化累積能量。到了1987年的「六月抗爭」,國民終於迫使全斗煥讓步,無法像過去那般強行發動戒嚴;隨後實現的第九次修憲,即加入了包含總統直選、國會過半數決議可解除戒嚴,以及設立可審理總統彈劾案的憲法法院;而2017年的朴槿惠就是韓國史上首位被憲法法院裁定罷免的總統。■憲法並非冷冰冰的條文,而是活在每一位公民心中的共同契約!本書同時也是一部「公民哲學書」,展示了法律不僅是冷峻的條文,也是一種集體意識的展現:當人民理解憲法、捍衛憲法,民主才得以存續。作者強調「國民守護國會、國會守護國民」的信念,為12月3日當晚國民與國會罕見地打破意識形態的分裂團結一致,下了最合適的注腳。從戒嚴現場到憲法法院判決彈劾,從社群媒體發文到國會現場見證,韓寅燮將法律語言轉化為民主語言,讓複雜的法理變成人人可懂的公民對話。2025年4月4日,韓國憲法法院以八比○票數通過尹錫悅總統彈劾案。尹錫悅的「一二三內亂」讓世界各國看見:民主從來不是理所當然,而是必須世代守護、隨時抵抗權力濫用的成果。歷史往往在不經意間重演,但本書證明了人民的選擇能改寫命運。■對照台灣與韓國的民主化歷程,兩國的歷史幾乎互為倒影!1987這一年,韓國終結了二十七年的軍事獨裁、台灣則是結束了持續三十八年的戒嚴體制;韓國與台灣的總統都是透過直接選舉,累積了數次的政權交替;再者,也都各自致力於「韓國五一八」與「台灣二二八」的轉型正義工作。韓國長期存在南北之間軍事對立的問題,而台灣也因兩岸關係形成長期緊張的局面。正因如此,作者在中文版序中特別寄語台灣讀者:如此相似的歷史軌跡與民主化抗爭過程,確實需要彼此透過市民與學術交流交換資訊,互相產生正面影響;願韓國的此一案例可以成為反面教材,讓戒嚴成為兩國博物館裡展示的記憶,也願韓國與台灣的民主化經驗互相照亮,彼此形成模範。本書不僅屬於韓國,更屬於所有正在思考「如何守護民主」的世代,包括了同在亞洲的台灣。它是一面鏡子,映照我們是否有勇氣面對權力失序的瞬間。透過本事件與本書所反思的韓國與台灣從戒嚴到民主的平行歷程,也為東亞民主發展提供了珍貴的歷史鏡像。
剖析以巴衝突最雄辯的聲音薩依德震動世界的不朽經典為巴勒斯坦人發聲,批判霸權的力作中文版重磅問世!「巴勒斯坦作為一個民族,我們的經驗有其存在基礎。」——愛德華.薩依德以巴的戰火為何綿延百年?和平又如何可能?近半世紀前,薩依德已給出深刻的答案。本書探究猶太復國主義的殖民根源,與巴勒斯坦人的離散流亡、民族自決的正義性。 20世紀最具影響力的公共知識分子、後殖民思想家愛德華.薩依德,在1978年出版其代表作《東方主義》後,隔年續以其犀利的筆鋒與流亡者的心境,寫下第一本完整闡述現代巴勒斯坦經驗的經典──《論巴勒斯坦》。 在西方對阿拉伯世界充滿偏見的背景下,《論巴勒斯坦》一舉將巴勒斯坦問題帶入知識界和公眾的視野,揭示了巴勒斯坦民族的歷史、巴勒斯坦人面對猶太復國主義時的創傷與掙扎,並剖析以色列立國意識形態與帝國主義、種族主義的關聯,駁斥西方對巴勒斯坦和阿拉伯人的再現,進而提出化解以巴衝突的方案。 從1917年的《貝爾福宣言》到1948年巴勒斯坦人經歷的「大浩劫」,從1967年的六日戰爭到1978年的《大衛營協議》,薩依德以穿透歷史和現實糾葛的宏觀眼光,與身為巴勒斯坦流亡者的切身體驗,真摯地書寫了一部巴勒斯坦人關於身分、正義與抵抗的故事。 《論巴勒斯坦》自1979年問世以來,始終是理解中東、以巴問題與薩依德思想的重要經典。如今,以巴衝突仍不見盡頭,巴勒斯坦的自決遙不可及之際,這本書的深刻洞見與關懷仍照亮著現實。◎收錄薩依德1999年提出的以巴問題解方〈一國方案〉
千里江山、萬國來朝、罪己下詔──野心築盛世,悔意葬理想他以雄才開創大漢榮光,亦以偏執埋下悲劇種子史家評為千古一帝,歷史鏡像中的功過評說▎神祕出身,命定天子 漢武帝劉徹誕生於西元前156年,父為漢景帝劉啟,母為王夫人王娡。他的名字「彘」意指豬,乃源於一個關於「天蓬元帥下凡」與「日入其懷」的雙重夢境傳說,為他披上了神祕的命運外衣。王娡原是平民之女,出身複雜,為人精明、野心勃勃,透過與館陶公主劉嫖聯手,為兒子劉徹謀取太子之位,展開一場激烈的後宮與儲位爭奪戰。漢景帝在諸多妃嬪與兒子間猶豫不決,最終廢長立幼,劉徹被立為太子。▎削藩平亂,威震天下 劉徹即位前後,正值吳楚七國之亂爆發。始作俑者是力主削藩的晁錯,他推行政策意圖鞏固中央集權,卻激怒諸侯,引發戰火。漢景帝為平息戰亂,忍痛犧牲忠臣晁錯,斬之以安天下。周亞夫以高超的戰略智謀平定七國之亂,鞏固了西漢王朝的統一,也為劉徹日後集權鋪平道路。此戰雖勝,但也顯露出中央與諸侯間的深層矛盾,成為漢武帝進一步改革的歷史契機。▎大權在握,開創盛世 漢武帝登基後,大刀闊斧推動政治、經濟與軍事改革。他重用賢臣如衛青、霍去病對抗匈奴,開疆拓土;推行推恩令與察舉制,削弱諸侯勢力,強化中央政權;同時崇尚儒術,獨尊儒術以定國學正統,打下漢代兩千年政治文化的基礎。他在位期間國力鼎盛、四海來朝,開創「漢武盛世」,被譽為千古一帝。然而,他也嚴刑峻法、疑忌多疑,對權臣重臣施加巨大壓力,讓政治生態愈發緊張。▎晚年多疑,巫蠱之禍 隨著年齡漸長,漢武帝性格漸趨偏執,晚年更陷入巫蠱之亂的恐懼之中,導致大規模誅殺朝臣與王室成員。他誤信巫術謠言,導致太子劉據被逼造反,最終自殺,皇后衛子夫亦隨之殉節,宮廷血流成河。劉徹晚年懊悔不已,發表《輪臺詔》以示反省,並選擇傳位給年幼的劉弗陵,委託霍光輔政,為漢朝留下希望之火。漢武帝一生可謂文治武功兼備,卻亦充滿極端與殘酷,是一位真正的「雙面帝王」。【本書特色】:本書以通俗易懂、敘事生動的筆法,描繪漢武帝劉徹傳奇一生。全書結合歷史事實與戲劇性描寫,深入刻劃其複雜的性格轉變與政治手腕,展現帝王權謀、後宮爭鬥與朝堂風雲。書中不僅有嚴謹考證,更融入大量細節與對話,使歷史人物鮮活立體,是一部兼具可讀性與深度的歷史敘事佳作。
鐵騎在草原中崛起,部落分合到天下歸心血盟締結×金宋對峙×大漠征伐……諸部勢力消長,成吉思汗以征服定天下▎草原崛起:蒙古的起源與成長 本書以宏大的歷史視野開場,描繪了蒙古草原民族的生活背景與崛起歷程。作者以生動的筆觸帶領讀者回到十三世紀初的東亞大地,當時的中原王朝因內憂外患而分崩離析,而北方草原卻孕育出一位改變世界的英雄──鐵木真。書中以詳盡的敘述重現鐵木真從貧困少年到成吉思汗的傳奇過程,描述他如何憑藉堅定的意志與卓越的軍事才能整合部落、制定法典、建立紀律嚴明的軍隊,為日後的帝國奠定根基。這一部分不僅是史實重述,更是對蒙古民族精神的刻畫。▎成吉思汗的帝國夢 在統一蒙古高原後,成吉思汗展開了前所未有的征戰。書中描繪他南征北討的壯闊場景,從征服西夏、滅金國到遠征中亞,蒙古鐵騎所到之處無不震撼世界。作者不僅展現戰爭的殘酷與血腥,也深入分析成吉思汗的戰略眼光與政治手腕,例如他尊重各地宗教信仰、任用賢才、建立驛站制度,使得帝國得以高效運作。這一卷特別強調成吉思汗並非僅是征服者,更是一位改革家與制度創造者,其理想不只是掠奪,而是建立秩序與規範,使蒙古從游牧部落蛻變為強盛帝國。▎權力傳承與帝國擴張 成吉思汗死後,帝國的權力由窩闊台繼承。作者以戲劇化的手法呈現這段權力轉移的過程,描寫各方勢力在爭奪大汗之位時的陰謀與角力。窩闊台繼位後延續父親的征戰政策,進一步推進對歐亞大陸的征服,蒙古軍隊橫掃東歐平原,遠至維也納城下。書中不僅描述戰爭成果,亦揭示帝國龐大體系背後的治理挑戰──語言隔閡、民族矛盾與後勤壓力。這一段落讓讀者看到蒙古帝國的巔峰與潛藏危機,為後續元朝的建立埋下伏筆。▎從草原到中原:元朝的開端 本卷的最後部分聚焦於蒙古南下中原的歷史轉折。隨著忽必烈崛起,蒙古的征戰重心逐漸轉向中原。書中以細膩筆觸刻畫忽必烈的雄才大略與矛盾心理──既繼承蒙古的征服精神,又渴望建立穩定的帝國。透過與宋朝的對峙、政治改革與文化融合的鋪陳,作者為元朝的正式建立鋪陳出厚重的歷史氛圍。全書以「一個遊牧民族的帝國夢」為主軸,呈現從野性到文明、從征服到治理的歷史轉化,為後續卷冊奠定深厚的敘事基礎。【本書特色】:本書為《大漠元朝》卷一,以輕鬆幽默卻嚴謹考證的筆法,重現蒙古帝國從興起到輝煌的歷史風雲。融合正史與逸聞,以小說筆調重現蒙古帝國的興起與擴張,讓讀者在輕鬆閱讀中了解成吉思汗的傳奇人生。此外,更穿插文化、宗教與政治制度的發展脈絡,既具學術深度,又兼具可讀性,是一部兼容歷史知識與故事魅力的通俗史作。
十字軍遠征、文藝復興、工業革命、啟蒙思想—— 從大航海時代到21世紀的歐盟合作, 本書描繪一條由衝突走向理解的文明長河, 提醒我們:世界的現代性,從來不是單一的歐洲故事。 ▶大航海與新世界:東西相遇的歷史轉折 從十字軍東征、蒙古帝國的跨洲征途到明代的寶船遠航,本書描繪歐亞互動進入海洋時代的過程。當歐洲人以環球航行改寫地圖,中國的工藝與技術也悄然塑造了西方的文藝復興與科學革命。 ▶西學東漸:知識、宗教與思想的流動 十七至十八世紀,耶穌會士與中國學者開啟知識互譯的時代——曆法、火炮與天文學進入中國,儒家思想則啟發了歐洲的啟蒙運動。書中詳述茶文化、瓷器、美術與哲學如何跨越文化邊界,開展一場雙向的精神交流。 ▶帝國衝突與文明重構:十九世紀的中歐遭遇 面對歐洲列強的全球擴張,中國在危機中展開自我革新。從林則徐的開眼看世界,到同文館、江南製造局的設立,書中追溯「西學東用」的實踐與思想轉變,呈現近代中國在世界體系重構下的掙扎與突破。 ▶走向合作:從近代交流到當代共榮 二十世紀以降,中歐關係由對抗走向對話。留歐學生、漢學研究與文化合作日益深化,藝術與科學成為新的橋樑。書末以當代中國與歐盟的合作為結語,提出全球化時代文明共生的願景,為兩千年的交流歷史寫下新篇章。 本書特色:本書聚焦中古以降的中歐互動與近代轉折,從十字軍東征、蒙古帝國的跨洲連繫到大航海時代與明清外交,描繪歐洲如何從受惠者轉為主導者。進入近現代,書中詳述西學東漸、教會教育、工業化衝擊及中歐學術藝術交流,最終延伸至當代中國與歐盟合作新局,呈現全球化背景下東西文明由衝突走向共生的歷史全景。
【士人筆下的風俗萬象與庶民聲音】士大夫的眼中不只是禮樂制度,更藏著流轉於市井的風俗記憶政治理念與日常情感交錯,宋代文化思想中最貼近人心的一環▎風俗之學:從治理理念到文藝視野本書聚焦宋代士人如何面對「風俗」這一文化現象,從禮教修辭、文藝論述、民情觀察中,探尋風俗在理學體系與政治教化之中的位置。作者認為「風俗」不僅是統治者的工具,也是一種文化書寫的展現形式。七位北宋至南宋重要知識分子的思想觀點,構成風俗學思想豐富而多層的脈絡,也揭示出士人與民間文化之間微妙而流動的關係。▎從范仲淹到朱熹:士人的文化抉擇書中逐一剖析范仲淹、歐陽脩、王安石、司馬光、蘇軾與朱熹等人的風俗與文藝思想,呈現他們對於風俗整飾與民間文化的不同態度。范仲淹以政治理想推動禮俗整合,歐陽脩則以文化人立場重新界定風俗價值;王安石將風俗視為變法的重要支點,而司馬光則主張守護傳統秩序;蘇軾展現詩意理解與寬容精神,而朱熹則試圖建構理學框架下的風俗秩序。這些思想不僅關乎政治與文化,更牽涉士人對自我與社會的深刻思考。▎風俗與文藝:民間精神的隱性書寫本書跳脫單一政治論述的局限,以風俗為核心切入,關照民間文藝的思想基礎與文化價值。無論是地方戲曲、民間祭儀、歌謠俗說,皆被置於文人視野中重新解釋與整理。透過對風俗文獻與史料的細讀,作者挖掘出一種不屬於正統體系、卻深植民心的文化力量,使我們得以看見庶民聲音在宋代社會文化中的浮現與沉潛。▎思想史與民俗學的深度對話本書是一部融合思想史、文藝學與民俗觀察的學術著作。作者運用細膩的文本解讀與縝密的史料考證,鋪陳出士人思想與民間文化之間的深度對話。透過對風俗的重新理解,本書跳脫傳統以儒家正統為核心的文化書寫,呈現出民間文藝如何在體制縫隙中孕育與延續,並提供一種重新思考宋代文化秩序與思想活力的全新視角。本書特色:本書深入探討宋代儒者對風俗與民間文藝的思考與實踐,從范仲淹到朱熹,橫跨北宋至南宋,呈現出士大夫在教化與文化政策上的多元觀點。全書融合思想史、文藝學與民俗學視角,凸顯民間文藝在正統思想體系中的邊緣與融合地位,具有豐富的文化深度與理論價值,是理解宋代社會文化與文藝思想演變的重要著作。
日本亞馬遜地理與歷史類暢銷排行榜!◎「條條大路通羅馬」,這不是勵志語,而是羅馬帝國強盛的主因。◎隋朝因開鑿運河加速滅亡,宋朝卻利用運河成為經濟大國。差別在哪裡?◎法國如果沒有興建蘇伊士運河,英國只能是英國,無法成為大英帝國。◎東歐八國很難記?地圖上這些國家剛好排成一直線,就像對抗俄國的防波堤。歷史是諸多事件的堆疊,想說清楚只能靠硬記?被譽為「地圖鬼神」,在日本四大補習班「代代木研討會」教授世界史的名師伊藤敏認為,人類歷史就是各種形式的移動,例如遷徙、貿易、外交、戰爭等,但光靠文字很難理解人類如何「移動」、更遑論記住。搭配地圖一起看,紛至沓來毫無頭緒的各個事件,就會變成精采故事。 問題是,「課本或講義上也有很多地圖,但我還是記不住……。」 那是因為多數地圖的訊息量都太多,沒有「重點」。 作者因此自製近百張地圖,告訴讀者世界為何發展成現在這個樣子。◎河流孕育了文明,交通壯大了國家,關鍵都是「移動」‧人往河流聚集,所以村落總聚在河邊,但為何只有巴比倫能發展成王朝? 因為它剛好在兩河流域交通要衝,輕鬆匯集人流跟財富。‧「條條大路通羅馬」不是勵志語,而是羅馬統一地中海後的真實情況。 早在羅馬帝國之前,阿契美尼德王朝、中國漢朝等古代帝國, 擴展版圖的第一件事,就是整備道路,以便統治附屬國。 ◎絲路、海路,加速了亞洲貿易 ‧隋朝為促進經濟發展興建運河,卻因國力耗損嚴重,無法享受繁榮; 宋朝活用運河,將中國各地產品出口到海外,進而成為經濟強國。‧蒙古帝國除了統治三條絲路,建立歐亞龐大貿易網外, 還整備驛站制度,加速商業往來,活絡了「三流」:人流、物流與金流。◎大航海時代,全球商業的開端‧十五世紀,義大利壟斷香料,歐洲各國只好向外「移動」尋找香料產地, 葡萄牙、西班牙位於在西端半島,很難向內移動, 所以最先投入遠航,卻意外開啟大航海時代。‧十六世紀的西班牙,地理位置不便運輸, 便將商品送至面向北海的荷蘭(當時屬西班牙領地),和其他國家交易, 財富因此集中荷蘭,甚至讓荷蘭以富建國。如果法國沒有開通蘇伊士運河,縮短從歐洲到亞洲的航程,英國只能是英國,無法成為占領這麼多殖民地的大英帝國。世界為何發展成現在這個樣子?拿出本書的地圖,理解人類的各種移動,歷史的來龍去脈腦補出動畫,趣味盎然。
這改,咱總算有一部kōo台語文書寫ê台灣史⋯⋯世界史文脈 x 多物種交陪 x 多族群做伙台灣ê故事──寫予咱ê島嶼 Uì海洋來,tī島嶼蹛,做人群ê歷史。這套《台灣ê故事──寫予咱ê島嶼》三部曲,掠「海・島・人」做線頭,欲tshuā讀者閣一擺來讀台灣這塊土地ê歷史。頭1本《海洋ê國度》,uì史前ê考古kah行船ê風湧踏出去,越頭來看台灣是按怎tī海洋ê網路來堅壯。 第2本《島嶼ê停碇》,書寫18世紀到20世紀頭變換ê年代。島嶼tī帝國kah現代化ê風湧中間來拋碇(pha-tiànn)、停碇(thîng-tiànn),咱人tī殖民kah搬徙ê中間來徛起,mā開始想像「台灣」ê款式。 第3本《咱人ê向望》,行入去戰後kah當代。Uì戒嚴ê烏暗暝,到自由ê天拆箬(thinn-thiah-ha̍h),tī壓迫kah滾顫ê內面,台灣人一步一跤印kā家己ê聲揣轉來,thang攑頭看向家己ê未來。這是一逝(tsuā)用台語文重新書寫島嶼歷史ê旅途。Kā考古、人類學、文獻、口傳無仝ê角度敆鬥陣,欲予「歷史」毋但是政權交替kah年表ê數字,閣是有人leh喘氣、跋感情ê故事。 《台灣ê故事──寫予咱ê島嶼》向望會當變做讀者重新理解這塊土地ê起點。這套冊無掠朝代政權做經緯(king-huī),掠海、島、人做線頭,kā海洋ê來去、島嶼ê生態、人群ê多元紩(thīnn)鬥陣。今仔日面對全球化、氣候變遷、地緣政治ê變動hiah激烈,舊款ê理路無才調應付當代,這套冊試欲kōo新ê角度來看歷史,寫「台灣」是按怎uì往陣行來這陣。無論你掠佗一冊做起頭,尾仔lóng會發覺──這毋但是「台灣」ê歷史,mā是「咱」ê歷史。 ▍《台灣ê故事──寫予咱ê島嶼1 海洋ê國度》 台灣ê故事,uì海講起! 猶未有「台灣」這號名,就已經有這粒島嶼,mā捌有人來蹛tī遮。有人kā石器留落來,有人行船交換,mā有人tī神話內底,kā in kah 海ê關係記落來。Hē是歷史開始進前ê故事──是咱理解島嶼ê開始。《海洋ê國度》tshuā讀者轉去上早ê年代,走揣島嶼猶無名姓彼陣──uì澎湖七美ê石器遺址(uî-tsí),到3萬年前ê丹尼索瓦人,閣去到17世紀ê大航海時代。毋但leh講考古ê發現kah南島語族ê搬徙,閣透過原住民族口傳ê故事、神話、生活方式,重新kā島嶼kah海洋ê線抾(khioh)予好勢。 《海洋ê國度》是《台灣ê故事──寫予咱ê島嶼》三部曲ê頭1本,uì海出發,透過考古現場kah原住民ê口傳神話,揣著台灣kah世界往過ê連結,mā思考「這是siáng ê歷史」、「歷史uì當時算起」。Kā這本冊掀開,你會發見講──原來歷史會當uì海風開始講。 ▍《台灣ê故事──寫予咱ê島嶼2 島嶼ê停碇》 帝國起湧,島嶼波動,咱,勻勻仔有家己ê名姓!漂浪幾百年,這塊島嶼總算沓沓揣著家己ê位。18世紀到20世紀頭,是台灣「停碇」ê時代。來來去去ê人tī遮歇跤、生活、起造制度。漢人渡海開墾、原住民族kah帝國相交插、貿易來往kā糖kah茶米ê芳lóng紮來,新ê衝突kah秩序mā綴leh入來。清帝國ê界線、日本ê現代化、工業化、殖民統治──每一擺ê湧陵(íng-niā),lóng leh改變這粒島嶼ê模樣。 Tī《島嶼ê停碇》內底,咱轉去彼个變換雄狂ê年代。Uì移民所熱心開墾ê所在,到帝國相搶ê戰場,台灣沓沓仔予人抾做世界ê一部份,mā頭擺形成「現代生活」ê款式。學校、街仔路、工場、報紙──這寡若該然閣四常ê現代制度,lóng是tī帝國殖民統治ê中間孵(pū)出來ê。 《島嶼ê停碇》是《台灣ê故事》三部曲的第2本,寫台灣這粒島嶼是按怎tī權力kah掣流(tshuah-lâu)大湧中間徛在(khiā-tsāi) kah釘根(tìng-kin),tī帝國ê秩序kah個人ê向望中間撨摵(tshiâu-tshi̍k),產生新ê思想、身份、文化自覺。拋碇、停碇ê時,島嶼勻勻仔生湠出一款屬於「台灣」ê共同意識。 ▍《台灣ê故事──寫予咱ê島嶼3 咱人ê向望》 行過烏暗暝,自由毋是終點,是咱一步一跤印所行出來ê路! 戰爭煞鼓,毋過和平無隨綴跤到。二戰了後ê台灣,uì日本殖民地變做國民政府ê「臨時家園」,閣予冷戰ê大湧捒(sak)去到戰爭ê前線。美國艦隊(lām-tuī) tī台灣海峽teh巡,蔣介石那喝「反攻大陸」,台灣人tī戒嚴ê暗影下跤學會曉激恬恬,mā知影按怎細膩過日子。《咱人ê向望》的主角是「人」,所寫ê是tī這段時間內底tìm湧ê人──彼寡予人強迫改名、予人強迫搬徙、予人強迫著愛鬱口(ut-kháu) ê人,是按怎受著歷史ê壓力閣原仔有才調沓沓仔發家己ê聲。有人留學歸家閣kā自由ê思想紮轉來,有人去行街頭要求民主,mā有人用音樂、文學、語言重新來講出「我是siáng」。Uì殖民到民主開放,台灣一步一跤印行出家己ê歷史kah未來。 《咱人ê向望》是《台灣ê故事》三部曲上尾一本,寫「人」是按怎tī體制kah歷史ê跤縫中間去行動kah抵抗。內容kah世界史ê文脈相敆,表現台灣民主有thang形成,後壁是若天星hiah濟人堅持ê結果。Tī壓迫ê時代,台灣人猶原是頭擔起來看向頭前──看彼个屬tī「咱」ê方向。(華文版)這一次,我們終於有了一部用台語文寫下的新台灣史⋯⋯世界史脈絡 x 多物種互動 x 多族群交會台灣ê故事──寫予咱ê島嶼對海洋來,tī島嶼蹛,做人群ê歷史。這套《台灣ê故事──寫予咱ê島嶼》三部曲,以「海・島・人」為線索,帶領讀者重新閱讀台灣這塊土地的歷史。第一冊《海洋ê國度》,從史前考古與航海的浪潮開展,回望台灣如何在海洋的網絡裡成形。第二冊《島嶼ê停碇》,書寫18世紀至20世紀初的轉折年代。島嶼在帝國與現代化的風浪中下錨定位,人們在殖民與遷徙之間,學會安身,也開始思考何謂「台灣」。第三冊《咱人ê向望》,走進戰後與當代。從戒嚴的黑夜到自由的晨光,台灣人一步步在壓抑與掙扎中尋回聲音,抬頭望向屬於自己的未來。這是一趟以台語文重新書寫的島嶼歷史旅程。融合考古、人類學、文獻與口傳的視角,讓「歷史」不再只是政權與年表,而是有呼吸、有感情的故事。《台灣ê故事──寫予咱ê島嶼》希望成為讀者重新理解這塊土地的起點。這套書不以朝代政權為主軸,而以是海、島、人為線索,將海洋的連結、島嶼的生態與人群的多元交織在一起。在全球化、氣候變遷與地緣政治劇烈變動的今天,舊有的敘述已不足以回應當代,這套書嘗試以新的視角回望歷史,寫「台灣」如何在時間裡成形。無論你從哪一冊開始閱讀,最終都會發現──這不只是台灣的歷史,也是「咱」的歷史。▍《台灣ê故事──寫予咱ê島嶼1 海洋ê國度》台灣的故事,從海說起!在還沒有「台灣」這個名字以前,這座島就已經存在,也有人來過。有人留下石器,有人航行、交換,也有人在神話裡記下與海的關係。那是歷史開始之前的故事,也是我們理解島嶼的起點。《海洋ê國度》帶領讀者回到最早的年代,探索島嶼尚未被命名的時光──從澎湖七美的石器遺址,到3萬年前的丹尼索瓦人,再到17世紀大航海時代的來臨。不只談考古發現與南島語族的遷徙,更透過原住民族的口傳、神話與生活方式,重新描繪出島嶼與海洋之間的連結。《海洋ê國度》是《台灣ê故事──寫予咱ê島嶼》三部曲的第一冊,從海出發,透過考古現場與原住民的敘述,找到台灣與世界的早期連結,也思考「這是誰的歷史」、「歷史從何時說起」。翻開這本書,你會發現──原來歷史可以從海風開始講起。▍《台灣ê故事──寫予咱ê島嶼2 島嶼ê停碇》帝國的浪潮襲來,島卻逐漸有了自己名字!經過幾百年的漂流,這座島,終於慢慢找到自己的位置。18世紀到20世紀初,是台灣「定錨」的時代。人們開始在這裡落腳、生活、建立制度。漢人渡海開墾、原住民族與帝國交會、貿易往來帶來糖與茶的香氣,也帶來了新的衝突與秩序。清朝的疆界、日本的現代化、工業化與殖民統治──每一波浪潮都在改變這座島的面貌。在《島嶼ê停碇》裡,我們回到那段劇烈轉變的年代。從移民開墾的熱土,到帝國競逐的戰場,台灣逐漸被納入世界的框架,也第一次擁有了「現代生活」的模樣。學校、街道、工廠、報紙──這些看似理所當然的現代制度,都是在帝國殖民統治下誕生。《島嶼ê停碇》是《台灣ê故事》三部曲的第二冊,寫的是台灣這座島嶼如何在權力與動盪的潮汐中安身立命,落地生根,在帝國秩序與個人追求之間,產生新的思想、身份與文化自覺。當船錨終於放下,島嶼開始慢慢長出一種屬於「台灣」的共同意識。▍《台灣ê故事──寫予咱ê島嶼3 咱人ê向望》走過長夜,自由不是終點,而是我們一步步走出的路!戰爭結束了,但和平並沒有立刻到來。二戰後的台灣,從日本的殖民地變成國民政府的「臨時家園」,又在冷戰的浪潮中被推上世界的前線。美國艦隊巡弋在海峽,蔣介石喊著「反攻大陸」,人民在戒嚴的陰影下學會沉默,也學會在縫隙中生活。 《咱人ê向望》的主角是「人」,書寫這段時間裡動盪裡的人──那些被迫改名、被迫遷徙、被迫沉默的人們,如何在歷史的壓力下,仍慢慢長出自己的聲音。有人留學歸來帶回自由的思想,有人走上街頭要求民主,也有人用音樂、文學、語言,重新說出「我是誰」。從殖民到民主開放,台灣一步步走出自己的歷史和未來。《咱人ê向望》是《台灣ê故事》三部曲的最後一冊,寫的是「人」如何在體制與歷史的夾縫中行動與抵抗。內容結合世界史脈絡,呈現台灣民主形成的背後,是無數人堅持的結果。在壓迫的時代裡,台灣人仍抬頭望向前方──那個屬於「咱」的方向。
安妮日記、柴爾德食譜、普拉絲詩集、厄普代克小說……獨一無二、打造傳世經典的幕後推手──茱蒂絲‧瓊斯──看她如何從文字提煉出時代洞察,推動文化對話的改變★2024年《經濟學人》年度好書★2024年《書架通報》年度好書★2024年KCWR電臺/雜食者書店年度最佳食物史★「她是觀察力如此敏銳的人,我萬分感謝她。」──茱莉亞‧柴爾德,美國名廚★「當我們談論飲食革命,她就是革命本身。」──露絲・雷舒爾,《美食家》總編輯---------------------------------------------------------------------------------「每個人都有所不同,他們有不一樣的背景,但沒有人比任何人更了不起。你要試著接受人本來的樣子,分析出他們的特質,並鼓勵他們發揚光大。」──茱蒂絲‧瓊斯(Judith Jones,1924-2017)---------------------------------------------------------------------------------人們可能沒聽過她的名字,卻一定知道她的編輯作品,包括《安妮日記》、《巨神像》、《法式料理聖經》。她是形塑當代美國文化的重要推手,在各種立場百花齊放的二十世紀美國,身處騷動的時代與文化變革的漩渦中心,她是──茱蒂絲‧瓊斯。█茱蒂絲‧瓊斯的二十世紀美國 從一九五〇到二〇一〇年代,瓊斯在長達半世紀的職涯中推出多部影響美國文化的著作,從小說到食譜書不一而足。她經手的書反映出她的洞察力,亦體現她所處時代的張力;經歷二戰、冷戰、民權運動、女性主義乃至環境運動,數百萬美國人因她而接觸到新的思考與品味方式,足見她對美國整體文化變遷有著不可或缺的影響力。本書作者莎拉‧富蘭克林出於對瓊斯職涯的好奇,深入撰寫瓊斯的一生。她曾與晚年的瓊斯密切相處,並在瓊斯逝世後花費逾五年時間,以訪談、信件、未曾公開過的私人文件為基礎,描繪瓊斯作為品味開創者充滿挑戰的生命歷程。書寫過程中,富蘭克林追蹤在瓊斯的人生軌跡上或興趣轉變上扮演重要角色的作家,留意其中的人際互動所迸發出的驚喜、衝突與矛盾。透過瓊斯的視角呈現其人生起伏,本書亦同時記錄了時代下的人們所發起的無數文化對話。█眼光獨到,打造傳世經典的幕後推手美國文化在二十世紀後半產生巨變,而瓊斯的職涯與其緊密交織。五〇年代進入紐約出版界,從雙日到克諾夫出版社,她曾長期編輯約翰‧厄普代克與安‧泰勒等文學巨匠的作品,也曾從零到有開發飲食書系,奠定了當代食譜書的風格形式。身處觀點快速變遷的時代,瓊斯奉獻於她的作者與編輯工作,憑藉與生俱來的覺察力和文化敏銳度,引領許多重新定義歷史與價值觀的作品付梓出版:●安妮‧法蘭克的《安妮日記》:瓊斯應上司的要求為退稿撰寫信件,卻意外在書稿堆中讀到《安妮日記》、深受其敘事方式吸引,於是向上司力薦將該書引進美國。後來《安妮日記》共賣出三千萬本,是美國除了宗教類書籍以外最暢銷的一本書,更被翻譯成超過七十種語言,至今仍是二戰時期的經典著作。●茱莉亞‧柴爾德的《法式料理聖經》:當《法式料理聖經》遭多家出版社拒絕,是瓊斯看中書裡對法式料理的美式轉譯,以及對烹飪樂趣的提倡。她打磨書稿,安排書評以醞釀話題,加上舉辦料理示範活動,最終成就了茱莉亞‧柴爾德家喻戶曉的地位,更使美國飲食逐步脫離冷凍食品,全面改變人們對飲食的態度。這些書都蘊含低調但堅定的政治精神或信念,而隨著美國大眾更加關注自身的文化根源、連結與記憶,瓊斯透過出版帶來多元的主題與視角,反映出種族與階級的動態,進而深化了何謂「美國文化」的探索與認同。---------------------------------------------------------------------------------茱蒂絲‧瓊斯的人生故事大膽無畏、非傳統,在動盪的二十世紀,她和強加於她身上的傳統女性形象與期望斡旋,被種族與階級身分帶來的局限與啟發牽引,為美國文化開闢新路。而她的態度正如她從各種各樣的作者身上理解到的:「每個人都有所不同,他們有不一樣的背景,但沒有人比任何人更了不起。你要試著接受人本來的樣子,分析出他們的特質,並鼓勵他們發揚光大。」
史料為眼,臺灣可見翻開文獻圖錄,看見被遺忘的地方記憶與文化工程。《物見臺灣》重現1930記念會史料展,奠定臺南古都文化與文物收藏基礎,見證地方文史研究的興起與延續。1930年臺南州舉辦「臺灣文化三百年記念會」,以荷蘭築城三百年為起點,展開史料展覽、古蹟整修與文物徵集,奠定臺南史料館與市立博物館的基礎。本書是這段歷史的見證與追溯。「這次記念會以荷蘭來臺起算臺灣文化的開始,當然具有殖民主義的色彩,卻也因為如此,史料展覽會特別強調荷蘭時期對於臺灣文化發展的重要性,因此用了很大的比重展出當時在臺灣還相當罕見的荷蘭文獻(書冊、地圖等),和被認為是以荷蘭傳教士所教導之字母所拼寫之「新港文書」,甚至還特別將臺南與荷蘭時代歷史相關的兩處史蹟,熱蘭遮城(安平古堡)、普羅文遮城(赤崁樓)做了整修。可以說,臺灣歷史中的荷蘭時代,在這次的記念會中做了最密集的呈現。」——吳密察(前國史館館長、前國立故宮博物院院長)「臺南在臺灣歷史上的地位,正如同《臺灣史料集成》所見,在在體現我國為國際海洋網絡的一環。自十七世紀荷蘭東印度公司據臺以降,安平港成為全球航線的節點,東亞與歐洲的商貿、宗教與知識流動,皆在此交會。」——黃雅玲(臺南市政府文化局局長)「此次重新出版,我們透過新增的註解與現代編排,希望能引領讀者深入認識臺灣文物的源流,同時也為未來的學術研究提供堅實的基礎。期待這本新譯本的問世,能讓更多人跨越語言的鴻溝,共同走進臺灣歷史的深邃長河,並從中找到屬於自己的當代意義。」——張隆志(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館長)「《臺灣史料集成》廣泛蒐羅自荷蘭、明鄭以降各類文獻,映照出這座城市在臺灣歷史中的關鍵角色,不僅重建了全臺灣的歷史脈絡,也使臺南在其中的地位再度被凸顯,臺南這座文化古都是深厚的歷史經驗累積。」——何秋蓮(臺南市立博物館館長)
50年代翻轉兩岸政局的關鍵人物,熱播歷史劇《沉默的榮耀》最具爭議角色原型。從史料嚴謹爬梳,白色恐怖時期台共要員「老鄭」蔡孝乾的轉向始末與解密!他是二十世紀初的台籍知識菁英,反殖民運動的左翼鬥士之一,也是唯一參加過「長征」的台共幹部,蔡孝乾(1906-1982)生命歷程橫跨日據時期的左翼文化運動、戰後中共在台地下組織的建構,乃至白色恐怖時期的急遽政治轉向、官拜少將。一般認為曾經化名「老鄭」的他「毫不留情地地出賣組織、同事與機密。他的供詞經常使得幾條生命被殺、幾十個家庭受傷、幾百個人遭遇折磨」,可謂1950年代國共對峙情勢扭轉的關鍵人物,「叛徒」、「頭號共諜」之名成了他儼然被蓋棺論定的歷史印記。經過90年代前情報人員谷正文回憶錄裡繪聲繪影的描述,更為蔡孝乾被捕遭遇囚禁、刑求、出賣同志變節「投敵」的歷程,增添了許多戲劇化的形容,但真相果真如此?實情有賴更多的史料、更嚴謹的考究去建構。長年投入歷史研究的藍博洲有鑑於此,全面詳閱及爬梳訊問筆錄等相關文獻資料,並與學者專家論證探討,期能更全面呈現台灣人的歷史面貌,做出更客觀、公允而深入的解讀。並不時自問:「如果你是蔡孝乾,你會怎樣應對面臨的考驗?」試圖挖掘出更多的面向,真實還原歷史現場,呈現在那個詭譎混亂的時代下,老鄭、你我或任何人都難以倖免的人性試煉,以及必然付出的歷史代價。
學習歷史,一方面是知性層面的提昇,了解歴朝興替之因由,從而作為治國理政的借鑒,進而去到感情層面的昇華。不過,正是因為中史源遠流長,正史、野史互相交錯,很多歷史故事都變得真假難辨。這本書是「歷史大人物」系列中的第三部,深入探討秦漢時代的歷史與人物,揭示其背後的真相與誤解。從秦始皇的傳奇身影到胡亥、趙高與張儀的權力角逐,讀者將體驗到那個時代的政治陰謀與英雄豪傑的鬥爭。書中詳細描述了項羽與劉邦的楚河漢界,展現出兩位豪傑的智慧與策略;韓信的逆襲與張良的智謀,則讓人深思人生的潛力與選擇。此外,漢武帝的盛世與李廣的未封侯遺憾,為歷史增添了更多色彩。書中更有司馬遷的歷史貢獻和王昭君的情感故事,探討了王政君與王莽的朝代變遷,最後以班昭的典範作結,讓讀者感受到文化的深厚。書中從不同知名大人物的經歷帶出當時形勢,構成多角度學習模式。內容中的小知識及著名人物金句,喚起歷史人物和現代環境的關係,讓讀者能夠更易投入,體驗閱讀、悅讀、潮讀的樂趣。
中國對臺灣的影響,要到十七世紀下半葉才可明顯察覺到,這與一般人對中臺關係史的錯誤認知其實大相逕庭。臺灣由於獨特的地理位置和豐富的資源,在亞洲海上貿易網中占舉足輕重的地位。1921年,在慈善家林獻堂和名醫蔣渭水等在淡水河沿岸組成臺灣文化協會,推動臺灣文化並發揚臺灣民族意識。臺灣目前是世上第19大經濟體,臺灣社會已變得更文明,媒體變得更自由,政治已走上民主、自由之境,而這很大一部分得歸功於美國在軍事、經濟、教育、技術方面的援助。過去四百年,臺灣與荷蘭、英國、法國、日本、美國等歷史上的海上強權有過千絲萬縷的深遠關係。海洋文化與西方價值觀的合於一身,如今仍可在臺灣風土中見到。日本、荷蘭、法國、蘇格蘭、英格蘭、加拿大、美國等各國形形色色的遺風和影響熔於一爐,協助促進並主導臺灣的發展。過去四百年裡,臺灣有著豐富殖民過去與獨特海上活動傳統而充滿活力、吸引多種文化匯聚於一身的地方。從海洋到島嶼,臺灣的歷史亙古綿長數百年來,臺灣的地理位置和獨特歷史,塑造了臺灣鮮明的主體性、文化、價值觀,透過史學家蔡石山在《海洋臺灣》的精彩描述,一窺這幾百年來臺灣的演變,鉅細靡遺地呈現這段歷史的曲折起伏。從歷史看臺灣與海洋的關係距亞洲大陸一百多公里的臺灣島,數百年來一直是世界各地商人、移民、海盜與軍事謀畫者輻輳之地。中國有著排外的長期傳統, 相對的,臺灣則有與遠近其他航海民族互動(包括敵意與友善的互動)的漫長歷史。《海洋臺灣》充斥外國冒險家到臺灣的迷人故事,重現了在不同海洋文化與價值觀匯聚臺灣的衝擊之下,臺灣原住民的悲歌,中式帆船貿易、強大的荷蘭聯合東印度公司、英國鴉片商和蘇格蘭茶商、耶穌會神父和長老會傳教士、日本殖民統治者、美國援臺官員的人、事、物。
書信如燈,思想流轉於紙上,橫跨半世紀的書信紀實,見證現代學術史轉折關鍵。珍稀史料首度全編整理,在時間縫隙中照見現代學術的脈搏。在烽火與流離之間,在大學與書齋之中,書信曾是學人心靈與思想唯一可靠的長橋。 本書收錄漢學大師楊聯陞與文學史家、教育家,更是享有盛譽的詩人、詞學家繆鉞,以及歷史學家、儒家學者、教育家的錢穆之間逾百封書信,往返時距五十載,呈現二十世紀中國知識分子的動盪與堅持。這些信札,非僅私語,更是跨時代的對話――關於治學之道、國族命運、教育志業,亦關乎病痛、遷徙與家人安否。書中每封信皆像一束微光,映照出一位學人如何在歷史夾縫中維持自我、持守誠信。楊聯陞在哈佛講壇上持批評之銳,亦在信中流露敬長之禮、治學之誠。他與繆鉞論及文史教學與時代風潮,與錢穆則深入研討《朱子新學案》、儒學義理及學術出版。信中語氣或懇切,或沉靜,然皆蘊含一種不捨文化精神凋敝的溫熱。這些信劄並不為宏論歷史所設,卻無意間為當代留下珍貴的學術側影。見證了三位知識分子對於「思想可以如何活著」的實踐――不靠宏大的制度,而靠紙筆間的持續質問與回應。本書信件來自家屬珍藏以及素書樓基金會等首度公開資料,是形成現代學術發展的重要印記。翻閱這些書信,我們不僅讀見跨越半世紀的學術對話,更是文明延續自身的方式:於秩序崩塌時守住理性,在語言斷裂處維繫對話。身處當代世界依然翻湧未息之際,這些紙上聲音提醒我們:思想不需喧囂便能穿越時代,信念不因孤獨而失其重量。唯有持續書寫與回應,人類精神的光,方不致熄滅於歷史的風中。▌本書特色◆收錄自1940年代至1990年初間,楊聯陞與繆鉞、錢穆兩位文史大家逾160封書信,呈現三位學人在戰亂、流徙與知識遷移下的真實心聲與學術互動。◆信中深入探討儒學、經學、史學、語言與制度研究,亦穿插對教育政策、出版環境與個人命運的深刻體會,是思想與情感交織的真實書寫。◆編者為楊聯陞之外孫,多年致力彙編祖父信函與手稿,延續學術記憶、重建家族文獻系譜,使書信不僅可讀、可考,更富於傳承意義。
在中國脈絡下,「解殖」意味著什麼?如何以殖民批判的眼光,重新書寫中國史?在「中國上下五千年」的帝國史觀中,中國政治文明是一株從「堯」到「毛」代代相傳的薪火,自古坐擁神聖不可侵犯的神州大陸;而「中國」,則被想像為統一且均質的政治/文化實體。然而,這樣的大一統敘事忽視了這塊大陸上的多元文化,以及跨國移民在中國與世界史中的意義。更有甚者,向來自居西方殖民主義受害者的中國,從不談自身的殖民加害事實。歷史成為當權者用來文飾暴力的工具,更為當代威權統治提供正當性。重構中國史觀是當下刻不容緩的任務。本書收錄了五位中國史學者的解殖研究,從新疆、臺灣、香港到海外華人社群等角度切入,深入探討「朝貢體系」、「漢化」與「朝代紀元」等概念如何形塑當代中國的歷史敘事與疆域想像。同時反躬自問:西方出身的學者,如何一邊解殖中國史,一邊處理自身與西方霸權的曖昧關係?透過解殖之眼,我們共同撥開「大寫敘事」的修辭幻術,設想一種朝向史學正義的中國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