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室之於現代國家的意義為何?一本以最辛辣筆調,揭露英國王室二十五年權力、婚姻,與媒體糾纏的終極真相,徹底顛覆你對溫莎家族的想像。 空降《紐約時報》、Amazon暢銷榜第一名入選《華盛頓郵報》、《ELLE》雜誌、《Town & Country》2022年度最佳書籍被譽為「令人上癮」的王室內幕巨作! 從黛妃車禍引爆的悲劇,到「夠了」(Never again)成為女王的口頭禪,誓言不再容許任何家族成員因光芒過盛而動搖王室──卻未料二十一世紀,仍以哈利與梅根的另類出走,揭開全新危機的序幕。本書縱橫二十五年,看卡蜜拉如何從全民敵人到加冕王后、威廉與哈利在不同道路上漸行漸遠、凱特以優雅手段穩固地位、安德魯的醜聞如何摧毀自我,及梅根如何攀權附貴力爭上游…… 作者堤娜.布朗是觀察英國王室超過三十年的王牌資深記者,曾任《紐約客》總編輯。她以銳利的洞察、華麗卻帶冷嘲的文字,解構女王、王子、王妃與整個家族如何在權力、媒體與情感間步步為營。 《宮廷風暴》是一份殘酷真實的宮廷生存筆記,更是一封寫給權力與家族神話的冷酷情書。布朗讓人思索:王室之於現代國家的意義與角色為何?英國王室在後伊莉莎白二世時代如何走下去?她讓我們看見皇冠背後,不只是童話,而是一面映照人性、欲望與時代轉型的巨大鏡子。 【英國王室大事記】1981.7.29 查爾斯、黛安娜 結婚1992 「卡蜜拉錄音帶門」事件曝光1995.11.20 英國BBC電視節目播出黛安娜獨家專訪「我們婚姻裡有三個人,太擠了……」1997.8.31 黛安娜 車禍身亡2005.4.9 查爾斯、卡蜜拉 結婚2011.4.29 威廉、凱特 結婚2016.11.4 Netflix影集《王冠》第一季開播2018.5.19 哈利、梅根 結婚2020.12 哈利、梅根(即薩塞克斯公爵暨夫人)宣告自2021年1月起脫英(Megxit)2021.11.7 哈利、梅根接受美國主持天后歐普拉獨家專訪2022.9.8 女王伊莉莎白二世駕崩、查爾斯王子登基為查爾斯三世2022.12.8 Netflix紀錄片《哈利王子與梅根》上映2023.1.10 哈利著作《備胎》出版2023.5.6 查爾斯三世加冕典禮 【作者的話】要理解今日的溫莎王室,必須理解將其形塑成今日樣貌的各種力量,其中有人性的力量,也有歷史的力量。我把《宮廷風暴》分為不同章節,各自以塑造王權近期歷史的關鍵個人為中心:黛安娜、卡蜜拉、查爾斯、菲利普、瑪格麗特、安德魯,以及稍後的威廉、哈利、凱特、梅根,還有他們的家人。我們要在時光中回溯,從第二次世界大戰到驚世駭俗的九○年代,從現代化進程的千禧年英國到主辦奧運的「巔峰倫敦」時期,從英國脫歐的憤怒撕裂到全球疫情的集體傷痛。 【本書特色】★ 王牌資深記者布朗親筆執筆,筆力撼人著有《黛安娜大事記》的堤娜‧布朗,三十年來持續投注於王室與權力場的研究與書寫,是當代最懂溫莎王室的人。她筆調聰慧、用語辛辣、譬喻神妙、嘲諷功力一流,把這本書寫得既優雅又帶著暗潮洶湧的八卦張力。★ 最完整、最具戲劇性的當代英國王室全景敘事從黛妃車禍後王室聲望跌落谷底,卡蜜拉如何一步步被社會接受,到威廉與凱特的婚姻計算、哈利梅根與媒體的角力,再到查爾斯面對母親逝世後的迅速布局。這既是一場家族倫理劇,也是現代君主體制的生存戰。★ 第一手的珍貴細節與內幕觀察作為橫跨上流社交圈與媒體圈的老牌觀察者,布朗能取得許多罕見的細節:從侍從、管家到貴族們如何談論王室八卦,揭示在Netflix劇集中看不見的細微人性與算計。★ 以時尚、博學的語句包裹精密的權謀故事布朗擅長以她的學養與社會閱歷,讓文字既像頂級訂製服般華麗,又帶著英式冷嘲熱諷,讓權力與醜聞聽來彷彿是一道道令人垂涎的美味。★ 即使錯過黃金熱潮,依然不會過時女王已逝、查爾斯加冕、Netflix《王冠》也步入尾聲,反而使本書全景式的歷史縱深與系統性觀察更顯珍貴。對渴望理解權力、媒體與人性如何交織的讀者,仍極具吸引力。 【全球媒體好評】◆ 【華爾街日報】__橫飛的金句如曳光彈般在書頁間交錯閃爍……堤娜.布朗是最理想的嚮導:機智、觀點鮮明,能帶領我們在臥室與僕役房之間自如穿梭,還順道探訪小報媒體的臭水溝、二線名流的奮鬥場,以及宮殿多餘編制人員寒酸的住處。◆ 【今日美國 USA Today】__布朗調動她頂尖的人脈與深藏的消息來源,加上對英國皇室歷史的熟稔,和與王室成員、宮廷侍臣、政客及記者的直接往來,端出了一場豐盛的饗宴……是的,八卦,沒錯。但在布朗時尚的語句與博學的點綴下,這成了一道多麼高雅的八卦佳餚。◆ 【城鎮與鄉村Town & Country】__多汁、令人心滿意足的娛樂饗宴。◆ 【野獸日報The Daily Beast】扣人心弦……本書最強大的地方,在於它逐步拼湊出一幅幅人生圖景:那些必須在溫莎宮的規矩與傳統中,被迫如此度過的人生。◆ 【洛杉磯時報】__布朗是一位靈巧又狡黠的王室紀實高手,將滿滿的細節編織成一則邪惡迷人的敘事。她憤世嫉俗的眼光、自由間接的敘述手法,統合了多種視角;她仍保有編輯般能一語擊破的精準本事……是理解未來變局的絕佳入門讀物。◆ 【泰晤士報The Times (UK)】__聰慧、博聞,且令人欲罷不能地娛樂。◆ 【獨立報The Independent (UK)】__一座取之不竭的王室八卦寶庫……布朗寫出一部既嚴謹又滿載醜聞的著作,讓我們思考「後伊莉莎白時代」可能帶來什麼,既令人愉悅,也讓人心驚……是一幅鮮明且繁複的華麗刺繡。◆ 【電訊報The Telegraph UK】__讓人欲罷不能……布朗在《Tatler》與《紐約客》累積數十年的文字功力,寫出的語句正是《女王》與《王冠》編劇彼得・摩根夢寐以求的素材。◆ 【每日郵報Daily Mail】__魔鬼就藏在那誘人的細節裡……布朗以她作為重量級雜誌編輯多年所累積的敏銳與幹勁,投入書中主題。她能觸及那些環繞王室遊走之人,使文字透著一股銳利而真實的氣息。◆ 【星期日泰晤士報The Sunday Times】__自1997年布朗前一本著作結束以來,她幾乎把王室家族所發生的一切全盤托出……查爾斯與卡蜜拉更在一段段細膩考證的故事與軼事中活靈活現。◆ 【衛報The Guardian】__當堤娜・布朗揭露她深入調查數十年的皇室醜聞時,讀者幾乎無法移開視線。
安妮日記、柴爾德食譜、普拉絲詩集、厄普代克小說……獨一無二、打造傳世經典的幕後推手──茱蒂絲‧瓊斯──看她如何從文字提煉出時代洞察,推動文化對話的改變★2024年《經濟學人》年度好書★2024年《書架通報》年度好書★2024年KCWR電臺/雜食者書店年度最佳食物史★「她是觀察力如此敏銳的人,我萬分感謝她。」──茱莉亞‧柴爾德,美國名廚★「當我們談論飲食革命,她就是革命本身。」──露絲・雷舒爾,《美食家》總編輯---------------------------------------------------------------------------------「每個人都有所不同,他們有不一樣的背景,但沒有人比任何人更了不起。你要試著接受人本來的樣子,分析出他們的特質,並鼓勵他們發揚光大。」──茱蒂絲‧瓊斯(Judith Jones,1924-2017)---------------------------------------------------------------------------------人們可能沒聽過她的名字,卻一定知道她的編輯作品,包括《安妮日記》、《巨神像》、《法式料理聖經》。她是形塑當代美國文化的重要推手,在各種立場百花齊放的二十世紀美國,身處騷動的時代與文化變革的漩渦中心,她是──茱蒂絲‧瓊斯。█茱蒂絲‧瓊斯的二十世紀美國 從一九五〇到二〇一〇年代,瓊斯在長達半世紀的職涯中推出多部影響美國文化的著作,從小說到食譜書不一而足。她經手的書反映出她的洞察力,亦體現她所處時代的張力;經歷二戰、冷戰、民權運動、女性主義乃至環境運動,數百萬美國人因她而接觸到新的思考與品味方式,足見她對美國整體文化變遷有著不可或缺的影響力。本書作者莎拉‧富蘭克林出於對瓊斯職涯的好奇,深入撰寫瓊斯的一生。她曾與晚年的瓊斯密切相處,並在瓊斯逝世後花費逾五年時間,以訪談、信件、未曾公開過的私人文件為基礎,描繪瓊斯作為品味開創者充滿挑戰的生命歷程。書寫過程中,富蘭克林追蹤在瓊斯的人生軌跡上或興趣轉變上扮演重要角色的作家,留意其中的人際互動所迸發出的驚喜、衝突與矛盾。透過瓊斯的視角呈現其人生起伏,本書亦同時記錄了時代下的人們所發起的無數文化對話。█眼光獨到,打造傳世經典的幕後推手美國文化在二十世紀後半產生巨變,而瓊斯的職涯與其緊密交織。五〇年代進入紐約出版界,從雙日到克諾夫出版社,她曾長期編輯約翰‧厄普代克與安‧泰勒等文學巨匠的作品,也曾從零到有開發飲食書系,奠定了當代食譜書的風格形式。身處觀點快速變遷的時代,瓊斯奉獻於她的作者與編輯工作,憑藉與生俱來的覺察力和文化敏銳度,引領許多重新定義歷史與價值觀的作品付梓出版:●安妮‧法蘭克的《安妮日記》:瓊斯應上司的要求為退稿撰寫信件,卻意外在書稿堆中讀到《安妮日記》、深受其敘事方式吸引,於是向上司力薦將該書引進美國。後來《安妮日記》共賣出三千萬本,是美國除了宗教類書籍以外最暢銷的一本書,更被翻譯成超過七十種語言,至今仍是二戰時期的經典著作。●茱莉亞‧柴爾德的《法式料理聖經》:當《法式料理聖經》遭多家出版社拒絕,是瓊斯看中書裡對法式料理的美式轉譯,以及對烹飪樂趣的提倡。她打磨書稿,安排書評以醞釀話題,加上舉辦料理示範活動,最終成就了茱莉亞‧柴爾德家喻戶曉的地位,更使美國飲食逐步脫離冷凍食品,全面改變人們對飲食的態度。這些書都蘊含低調但堅定的政治精神或信念,而隨著美國大眾更加關注自身的文化根源、連結與記憶,瓊斯透過出版帶來多元的主題與視角,反映出種族與階級的動態,進而深化了何謂「美國文化」的探索與認同。---------------------------------------------------------------------------------茱蒂絲‧瓊斯的人生故事大膽無畏、非傳統,在動盪的二十世紀,她和強加於她身上的傳統女性形象與期望斡旋,被種族與階級身分帶來的局限與啟發牽引,為美國文化開闢新路。而她的態度正如她從各種各樣的作者身上理解到的:「每個人都有所不同,他們有不一樣的背景,但沒有人比任何人更了不起。你要試著接受人本來的樣子,分析出他們的特質,並鼓勵他們發揚光大。」
˚₊.₊˚「如同蘋果派一樣美國」˚₊.₊˚ ˚₊.₊˚ 2023年國際專業烹飪協會(IACP)最佳文學或歷史飲食寫作獎˚₊.₊˚ ˚₊.₊˚首刷隨書贈送2026自由派年曆˚₊.₊˚ ▼▼▼ 這片自由土地,就是由派生出來的! 派,美國國民甜點,每個美國家庭都有自己心愛的一款; 派,代表美國的創新精神與國民身分認同,尤其用以彰顯國族優越感; 派,販售對性別角色的投射、對家庭價值的道德綑綁; 派,國族主義者用以編織國家敘事、打造民族象徵的工具; 從殖民者踏上美洲大地開始,美國歷史上就有了一派之地。 ▼▼▼ 本書講述十一種派,同時涵蓋了── 戰爭╳種族╳貧困╳工業化╳ 國族主義╳性別政治╳生態環境╳好萊塢影視等重要議題。 這是一本附上食譜的歷史書,讓你一邊走進歷史現場,一邊成為烘焙大師。 ★派,就是美國 對美國人來說,派,也是愛國主義的象徵。在911後的那一期《時代》雜誌感恩節特刊,封面正是一塊插著美國國旗的南瓜派。至於蘋果派,有人不只想要把它封為國家象徵,還主張應把它納入美國《憲法》當中,應明文規定讓所有想要取得美國國籍的外籍人士,都必須當庭吃下一塊蘋果派,方可領取入籍證書。 ★派,無所不在 食物除了是有關生存、健康、營養以外,更是種族、政治、信仰、文化、社會階級,甚至性別的象徵,派,也是如此。從英國殖民者踏上美洲土地開始,對原住民的屠殺、奴隸制度、南北戰爭、種族隔離政策、民權運動、經濟大蕭條時期、工業化食品生產、女性主義興起、性別平權運動、爭取社會正義的公民運動,甚至在席捲全球的新冠疫情居家隔離時期,派,都有它的特定位置。 ★派,讓人走進歷史,成為烘焙大師 安納斯托普羅以精闢的調查研究與辛辣的筆觸,寫成這本讓人拍案叫絕的派之書,更是一本別具滋味的美國史。不只如此,書的每一章還附上作者從各種歷史食譜中,精心搜羅來的最具有代表性、或深富歷史意涵的食譜,讓讀者們不只暢快閱讀,那看似簡單的製作方法還會讓你躍躍欲試,想變身成為烘焙大師,做出讓人吃得心滿意足的美式派點。 ★派,並不都是那麼甜美 根據安納斯托普羅的研究,派都是因應時勢而生的。每一道派的背後,皆涵蓋了一段重要的美國歷史、社會政治與文化脈絡,當中有些並不如它的味道那麼甜美。 ▼蘋果派,文化霸權與殖民主義的起源,美國國家與本土神話的象徵。 ▼南瓜派,過去是對北美原住民的征服與屠殺,現在則成了感恩節上不可或缺的甜品。 ▼糖蜜派,背後是美國南方糖業帝國與全球貿易的奴隸制度。 ▼紅薯派,體現了黑人的歷史傳承,是苦難同時也充滿救贖。 ▼胡桃派,出身卑微卻推動商業化食物體系的出現,並一舉成名。 ▼戚風派,伴隨西岸加州的崛起,代表光鮮亮麗的好萊塢與飲食文化中的女性化風潮。 ▼仿蘋果派,彰顯了經濟大蕭條時期家庭主廚們的創意與生存智慧。 ▼果凍派,體現了工業化食品生產與美國資本主義的精髓。 ▼豆餡派,代表非裔美國文化,也是黑人民權運動中最具代表性的象徵之一。 ▼鹹派,讓整個國家陷入性別角色大爭論,反抗性別刻板印象,挑戰傳統美國價值觀。 ▼豆腐奶油派,砸派運動的靈魂,誓要作戰到最後一派為止。 派就是這樣一種蘊含豐富意涵,同時還可以訴說歷史的食物。 從南方濕地的低窪地帶,到紐約擁擠的街頭,中西部的郊區,再到加州的璀璨燈光;其中不乏令人心碎的歷史,也少不了一些趣事軼聞,在許多美國歷史與社會轉折的重要時刻,都有一個派的專屬位置。
「一封電報,如何改變世界大戰的結局?」★宛如諜報小說的歷史敘事★第一次世界大戰版本的《模仿遊戲》★繼《驕傲之塔》、《八月砲火》之後芭芭拉.塔克曼一戰歷史書寫經典三部曲的最終篇章國防外交與軍事戰略專家 張國城教授 專文導讀本書所要回答的問題是:「為何美國終究加入了第一次世界大戰?」對於這個問題,一個最關鍵的答案就是:「齊默爾曼電報」。在第一次世界大戰開戰之初,美國威爾遜總統堅持中立,並在競選連任時打出「他讓我們遠離戰爭」的口號,甚至表明「我們如果參戰,那就是犯了反文明罪」。但到了最後,美國還是參戰了。有一位讀者疑惑:「從各個重要的層面來看,我們至今仍不知道為什麼威爾遜會做出讓美國捲入第一次世界大戰的重要決定。」對於這個問題,芭芭拉.塔克曼在本書的開頭回應這位讀者:「我只想說,你可以來讀這本書。」這則故事是這樣開始的。一九一七年一月,歐洲戰事已經到了極限,雙方陷入悲劇性的僵持。英國深知除非美國參戰,否則將會一敗塗地。就在這個時刻,在一個被稱為四十號室的安靜房間裡,英國第一流的解碼人員截獲了一份即將改變歷史的文件。當時的德國外交大臣阿圖爾.齊默爾曼(Arthur Zimmermann)在一九一七年一月十六日向德國駐墨西哥大使發出一封加密電報。這封電報的內容是向墨西哥提議,與德國組成對抗美國的軍事聯盟。德國承諾提供墨西哥大量資金援助,並且可收復在新墨西哥州、德克薩斯州、亞利桑那州失去的國土(等於是幫助墨西哥奪回被美國搶去的領土)。但這封電報被英國截獲,在這份電報的內容於三月一日公開後,引起美國各界的憤怒,促使美國在四月六日向德國宣戰。英國首相邱吉爾在一戰戰後指出,歷史的進程總會被某件事改動,要不是馬蹄釘,就是被截獲的電報。齊默爾曼電報雖然只是歷史漫長道路上的一顆小石子,但這顆看似不起眼的小石子卻正是改變世界大戰結局的關鍵因子。本書作者這樣總結全書:「如果美國參戰的時間更晚,協約國很可能被迫協商和平。就這點來說,齊默爾曼電報確實更改了歷史進程。……它擊碎了美國人的幻夢,以為自己能置身事外,快樂地做著自己的營生。……對美國人的生活來說,它終結了美國人的純真時代。」芭芭拉.塔克曼在書中強調:「本書提到的一切都有憑有據,並非憑空杜撰。所有出現的人物都真實存在;他們說過的話與做過的事……全都有白紙黑字作為證明。」但透過她獨一無二的寫作手法,使本書讀來宛如一部穿梭在外交與軍事戰場上,融合雪茄與硝煙氣味的諜報小說。這一則令人難以置信的諜報與陰謀故事,唯有芭芭拉.塔克曼能夠講述。【本書重要登場人物介紹】作者以敘事小說般的筆法,深刻描繪人物心理和行動。書中的所有人物都是歷史的參與者,從總統到外交官無不面臨嚴峻、具體的人性與道德抉擇。本書帶領讀者一一進入不同陣營歷史人物的內心,從這些人物本身的角度,描述他們面對的情勢、他們的決策與行動及其結果與影響。他們的互動與應對,共同交織構成這一則極具戲劇張力、扣人心弦的歷史敘事。★海軍少將威廉.雷金納德.霍爾爵士(Admiral Sir William Reginald Hall),1870-1943是一名身材矮小、臉色紅潤的男子。當他閱讀時,每隔一段時間眼皮會抽搐,因此有「閃光信號燈霍爾」的綽號。於1914至1919年擔任英國海軍情報局局長,主持情報機構四十號室。★伍德羅.威爾遜(Thomas Woodrow Wilson),1856-1924於1913至1921年擔任美國總統。在1916年競選連任時,提出了「他讓我們遠離戰爭」的口號,但仍於1917年4月向國會發表請求參戰的演講。一戰結束後,推動成立國際聯盟。其立場通稱為「威爾遜主義」。★傑拉爾德(James W. Gerard),1867-1951於1913至1917年擔任美國駐德大使。他曾說:「我與齊默爾曼相處愉快,他是典型的優秀人士……我與他私交甚篤,他對待美國公正而友善,我認為他是當今德國數一數二的人才。」★齊默爾曼(Arthur Zimmermann),1864-1940身材高大,個性溫和,有著一張國字臉與一對藍眼珠,他的金髮略帶紅色,嘴上留著濃密的八字鬍,臉上有一道因決鬥留下的傷疤,自認是美國事務專家。1916年升任德國外交大臣,當時美國輿論稱他為「我們的朋友齊默爾曼」,認為這個「來自平民階級的男人」代表自由主義力量的興起,將使德國擺脫軍事專制體制。★德皇威廉二世(Wilhelm II),1859-1941威廉二世的外祖母是英國維多利亞女王,英王喬治五世是其表兄弟,俄皇尼古拉二世是他的表妹夫。在與尼古拉二世的英文書信中,他稱俄皇為尼基(Nicky),自稱威利(Willy)。他於1918年退位,結束霍亨索倫王朝在德國的統治。★奧巴爾德.馮.貝特曼─霍爾維格(Theobald von Bethmann-Hollweg),1856-1921於1909至1917年擔任德意志帝國首相。身材高大而駝背。他反對無限制潛艇戰,認為這「必將導致美國加入敵方陣營」。在德皇簽署「全力發動無限制潛艇戰」的文件後,他在私下對同僚說:「德國完了。」★馮.伯恩斯托夫伯爵(Count von Bernstorff),1862-1939於1908至1917年擔任德意志帝國駐美國大使。1917年1月16日,齊默爾曼將電報發給在美國的伯恩斯托夫,再由伯恩斯托夫透過西聯電報公司轉發給德國駐墨西哥公使海恩利希.馮.艾克哈特,是電報事件的核心人物之一。★卡蘭薩(Venustiano Carranza),1859-1920卡蘭薩的白色大鬍子使其具有高貴的形象,他在1914年推翻了韋爾塔政權,於1917年就任墨西哥總統。齊默爾曼電報公開之後,卡蘭薩表示:「電報過早曝光影響了他結盟的意願。」卡蘭薩的拒絕,使齊默爾曼的外交密謀以失敗告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