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故事 /人物動向
-
2020.02.10
真相永遠只有一個!《存骨房》讓法醫人類學家用骨駭研究告訴你!
文/華人社會中推動「法醫人類學」大眾化第一人!─李衍蒨是他殺、意外?自然死亡?甚至是被自殺?「人會說謊但骨頭不會。」2020年香港現役法醫人類學家李衍蒨帶來華文界的科普代表作《存骨房》,融合知識與文學調性,穿越時空重返懸疑現場,帶領讀者從人骨學、現代醫學及考古學的專業角度,分析各種「骨頭」謎團,抽絲剝繭一窺事件最終真相! 「存骨房」(The Bone Room)──是專門儲存法醫人類學專業養成所需、極為重要的骨骸資料室,法醫人類學家如何從腐化甚至是已完全骨頭化的遺骨上,判別死者的身份、死亡前的生活狀態?即使肉身證據已消失、被深埋於六呎之下,曾經發生過的事,只要透過白骨,都逃不出他們的火眼金睛。 對大眾而言,法醫和骨骸鑑定或許只出現在社會案件、考古研究、推理小說或歷史懸案中,歐美更是盛行將類似題材製作為電影或電視節目且大受歡迎,相對來說由於文化差異華人世界鮮少出現此題材,李衍蒨可說是華人社會中推動「法醫人類學」大眾化第一人! 李衍蒨以自身豐富的法... -
2020.02.03
她的故事,讓書店採購淚崩
文/寶瓶文化副總編輯 張純玲那日,當我緩緩訴說某一本我們即將在二月出版的新書時,坐我對面,總顯得理性堅毅,也總能像細針般精準挑出我們新書盲點的書店採購,卻撲簌簌地眼淚一顆一顆的掉。 那一刻,我們都有點慌,趕忙遞面紙。我也深深吸一口氣,硬是把竄到喉嚨口的哽咽給嚥下去,心想總不能大夥兒哭成一團。 書店採購的淚止不住,她擦拭了,但淚又流下。 究竟是什麼內容讓閱書無數的書店採購潸然淚下?那是許慧貞的新書《最後抱他的人》。 / 在一堂作文課上,慧貞老師請孩子寫下悲傷的事。而阿傑一如以往,說自己寫不出來,於是,慧貞老師陪著他,問他:「你心裡有浮現出悲傷的事嗎?」 「爸爸打媽媽。」阿傑說。 慧貞老師一陣心驚,但故作鎮定:「好,就寫下來。」 但「爸」寫錯,「媽」寫錯,連「打」都寫個兩邊出頭。然而這時錯字已不是重點,慧貞老師問他:「然後呢?」 「然後我就保護媽媽。」 慧貞老師拍拍阿傑的頭:「後來呢?」 「後來媽媽... -
2020.01.27
你的孩子,是蘭花還是蒲公英?兒科醫師波依斯對孩子生命的全記錄
文/時報出版綠活線副主編 郭香君《蘭花與蒲公英》這本擁有奇特書名的書籍,是由美國的醫學博士、小兒科權威湯瑪士.波依斯所著。這是一本充滿溫度與詩意的科普書,也是他用生命所訴說的真實故事。這個故事,要從他與妹妹的童年時光說起。 從第一章「兩個孩子的故事」開始,我們便隨著作者優美的文字,進入其原生家庭,隨著童年往事的逐步回溯與探尋,進而了解為何在同一個家庭長大的孩子會有如此歧異的個性與人生發展,以及先天基因與後天環境在「教養」這件事上又扮演著哪些重要的角色。 波依斯醫師從小生長在一個紛擾不斷、負能量充斥的家庭,雙親婚姻不睦。父親得同時兼顧研究所課業與在大學的行政工作,再加上得養活一家五口的經濟壓力、與另一半教養觀念的歧異,以及親人們過世、數度搬家等,生活裡接二連三的事件使他罹患嚴重的憂鬱症,且終其一生都沒有康復。 在這樣的成長環境下,波依斯絲毫不受影響,他的一生卻朝向光亮、正向、繁榮的方向成長,成為醫生與學者,也擁有美滿幸福的婚... -
2020.01.20
穿梭大街小巷一起辦案,走過青春,一起變老:勞倫斯.卜洛克
文/臉譜文化編輯部「望穿秋水」是卜洛克粉絲在得知史卡德系列又有新作的第一個反應。第二個反應是「今年的台北書展會邀請卜老四度訪台嗎」? 老實說,像卜洛克這樣曾經三度訪台、得獎無數的世界級作家,應該屈指可數吧?沒辦法,誰叫在卜洛克心目中,台灣粉絲可是全天底下最了解史卡德的一群讀者啊! 一邊翻閱史卡德系列新作,一邊回想卜洛克三度訪台的點點滴滴,第一次見面時,在遠東飯店設宴接風,卜老得知我們特地幫他設計了T恤,顧不得吃飯,立馬換上,整個人歡天喜地。行程結束,我們在飯店大廳等車將前往機場,我告訴卜老,可能這些天沒睡好,脖子有點落枕,卜老立刻揮手招呼夫人Lynne,請她過來幫我稍事按摩。宛如家人老友般的互動,應該也是台灣粉絲對卜老最深的懷念吧! 當然,這一切的美好,還是得歸功於多年前臉譜前任總編輯唐諾,慧眼獨具將卜洛克的作品引進台灣,從最膾炙人口的《八百萬種死法》,到《酒店關門之後》、《黑暗之刺》。我們跟著史卡德的腳步,... -
2020.01.06
他說:「我知道這些孩子與父母是少數一群人,但我不能不為他們寫……」
文/張純玲(寶瓶文化副總編輯)從2012年至今,王意中臨床心理師共書寫了15本與孩子教養有關的書籍,其中,有幾本更是較少人碰觸或關注的特殊領域,包括過動症、自閉症、選擇性緘默症以及情緒行為障礙。 為什麼他能在寂靜、孤單,幾乎沒有鎂光燈與掌聲的領域,默默地引領孩子與家長緩緩地往前走?意中心理師說:「我知道這些書的讀者是小眾,但他們每一個都是真實存在,且深陷在其中受苦的孩子,我不能不為他們寫。」 除了透過寫書,演講更是意中心理師覺得與大眾溝通最直接、最好的機會。那一雙雙台下以熱切的眼神,渴求著答案的父母或老師們,意中心理師對他們來說,就是教養路途上,一根足以讓他們信任與攀附的浮木。 一年有365天,而讓一般人所難以想像的,意中心理師每一年的演講場次都高達200多場(今年是244場)。這是全年無休了吧?對於體力,也是一個龐大的考驗。可佩的是,這不是一年、兩年,是好幾年,都如此持續。意中心理師很純粹、很執著,他總讓我覺得他是這麼... -
2019.12.30
身為菜鳥警察,一線三說:「恐怖的不是鬼,是人」
文/今周刊編輯部年近三十歲的一線三,加入警察這一行也不過短短幾年,用一個身為菜鳥警察角度觀察社會,警察局內發生所有荒誕不羈、光怪陸離狀況,他通通都碰過,不過,溫暖的一面也不曾少過,像是書中那位常來春天派出所,因痛失幸福而精神狀態有異的春天婆婆……,平凡人少有機會碰到的人事物,在他故事裡的春天派出所內,全成了早已見怪不怪的警察日常。 從2016年起,一線三開始在PTT的Marvel板發表創作,多是從別人那聽來或自己創作的超自然事件,但是,除了「鬼」以外,他的文章也不時切中「恐怖的不是鬼,是人」的無奈之感,就像是書裡那隻名叫老春天的狗,似乎頗有靈性地替一線三出了被他轄學長責罵刁難的一口氣,最後卻被因無故攻擊警察的理由,被抓去安樂死,但在冥冥之中還守護著名叫小春天的那隻小貓。 「警察,真是不好當,要被上級釘、要被民眾譙,風險跟工時一樣高。」這大概會是所有從警人員的共同心聲,問一線三為什麼要當警察,他說,或許是從小的雞婆... -
2019.12.23
生病,不過是人生的小度假, 回歸時又是一條漂亮的美人魚~
文/ANAI崔咪,一直是我心中很有特色的部落客。不僅人長得漂亮,十分鞭策自己,維持頻繁又要求品質的發文;再來就是她與另一伴H的相處,有時都有種怎麼會有這麼妙的~人生搭檔啊。 2017年底時,崔咪好像不見了,開始有八卦說「她好像生病了」。果不其然,2018年8月看到崔咪出現在丹妮婊姐的影音頻道,坦承自己得了癌症,而且還是女生最怕的「乳癌」。 老實說,衝擊很大。畢竟我們都是同個年齡層(原來身邊有人生了嚴重的病是這種感覺,我也會莫名地覺得失落);加上一個本來注重形象、愛漂亮的女生,要面對那些很折騰人的療程──可能會頭髮掉光光、皮膚又乾又醜,更遑論她還切除了一邊的乳房──我想這對女生來說,真的好難。 記得看到她與丹妮婊姐的影片分享時,我也默默地眼眶發熱,是要有怎樣的勇氣,才可以面對這樣多未知、無法掌握的事。也忍不住地同理,如果發生在我身上,我會是怎樣的反應呢? 直到聽她說:「不然怎麼辦?日子還是得過下去啊... -
2019.12.16
從心理診間的對話中,提供讀者不同的體驗
文/陳永儀教授 x 三采文化編輯部曾二度受邀到TEDxTaipei演講,激勵超過一百五十萬人的心理學家陳永儀教授,這次透過全新的創作方式寫下《感情這件事》。她以心理師的專業,在書中帶著讀者進入診間,面對五種人生角色,從週一至週五,每天為一個迷失方向的個案諮商。 讓我們時而是面臨困境的人,宛如看見自己的故事,被心理師所理解;時而又能從心理師的思考,學得面對感情與人生難題的智慧、關係溝通技巧,進而幫助身邊陷入難題的每一個人。 讓我們透過這次寶貴的機會提問,更了解這一位總是以各種觸角探索世界不同面向的心理學家陳永儀教授,以及她的創作理念: Q1:在上一本書《生命這堂課》中,您從「關懷師」與「緊急救護員」的視角切入醫病現場。請問這次為何會想從您的另一個專業身分「臨床心理師」的視角來說故事,是否有特別的感觸呢? 答:相較於關懷師或緊急救護員,心理師對當事人的了解,以及跟他們相處的時間,互動的機會都多了許多。從心理師的角度與當事人... -
2019.12.09
關於大的薛慧瑩和小的兩隻的日常生活
文/典藏藝術家庭 出版事業部/連雅琦「短髮戴眼鏡。牡羊座,生日是兒童節,所以自以為可以當個永遠的兒童。專職是插畫家,副業是兩個男孩的媽媽。……」這是插畫家薛慧瑩的個人簡介,也帶出她「一打二」的真實日常生活處境。「大的小的」原本是薛慧瑩在Artco kids小典藏雜誌月刊連載的圖畫,連載期間不但獲得讀者們的共鳴,同時也是編輯部爭相閱讀最新情節的療癒品。很多人都想問,這一家的媽媽和小孩怎麼會這麼有趣? 《大的小的:媽媽與小孩的日常生活大戰》在結束了三年連載、讀者殷殷期盼下,終於動工完成出版了。為了這本書的編輯工作,編輯和企劃同事特地跑到龍潭找這一家「大的小的」(打死都不承認是編輯和企劃很想去看本尊),首先讓兩人目瞪口呆的就是坐落在寬闊土地上的一棟大宅,左邊是樹、右邊也是樹,低頭是小草、前方走遠一點是馬路……哇,也太夢幻了。在門口迎接的除了薛慧瑩,還有他們家很親人的狗狗幾乎要衝抱上來(兩人霎那間還以為會有龍貓跑出來,並沒有,好嗎?),踏進屋內就... -
2019.12.02
一直讓我WOW的仙女老師
文/商周出版編輯黃靖卉沒出書之前,曾經在網路上看過仙女老師余懷瑾的TED×Taipei演講短片〈一堂由老師以身作則的生命教育〉,看得我淚汪汪,因為仙女老師講的就是怎樣用媽媽的心情做老師的事情,希望大家能善待看待身心障礙的孩子。因為這個演講,加上仙女老師後來出版的《慢慢來,我等你》,讓我對她一直很有好感又心懷好奇。 因緣際會,仙女老師成為我的作者,為了更理解她為什麼能成為難纏高中生口中的「仙女」,於是我請求她讓我去觀課。畢竟,要爭取青少年學子的認同有多麼不容易,相信很多老師和家長都知道。 那是個晴朗的下午,理論上,是高中生最容易墜入夢鄉與周公相會、偷偷摸摸滑手機或是兩眼放空發呆的下午第一堂課,尤其還是上蘇洵〈辨奸論〉的國文課。我雖然滿懷期待,卻也對仙女老師敢讓我下午時段去觀課,感到不可思議又滿懷期待。 來校門口接我的兩個小女生,青春有活力,卻也進退有據,不見刻板印象中高中生的「刺蝟」模樣。走向教室的途中,兩個女孩輪流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