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長銷經典,中文版【十週年紀念,重現經典】☆ 三得利(SUNTORY)學藝賞(人文思想/歷史領域)☆超越以西歐、中國為主體的觀點,描繪出有別於以往的世界史觀蒙古不再局限於「野蠻破壞者」,重申其為世界史開創者的歷史價值,蒙古時代是世界史上,具有顯著及特別意涵的「時代」。對於日本人而言,蒙古是「元寇」;對於俄羅斯人,蒙古意味著「韃靼的桎梏」;對於中國與西歐人,蒙古則是以屠殺聞名的「野蠻破壞者」;然而,以上說法都錯了!有關忽必烈所建構的世界國家及經濟體系,過往很少被談及和論述。一直以來被視為理所當然的「世界史」和「中國史」,其實充滿歷史的迷霧和文明的偏見,日本學者杉山正明在此為你逐一指出,讓你重新認識蒙古、元朝和忽必烈!不知從何時開始,「蒙古」的形象被創造出來,且在人們的心中固定下來。由於形象過於強烈,真正的樣貌反而看不見。——杉山正明杉山正明的這部作品,為我們展現了對世界史嶄新的思考方式。──山內昌之(東京大學教授),1995年三得利學藝賞評審感言◇忽必烈的繼位,為什麼是理解蒙古和世界史大轉向的關鍵之鑰?西元1259年,第四任蒙古大汗蒙哥猝死,忽必烈宣布繼承大汗之位,使得旭烈兀在伊朗自立為國,從而造成幾個蒙古汗國的分化。這一局面,使得1260年成為世界史轉向的重要一年。◇只有征服南宋,才能被蒙古共同體認定為唯一的統治者?忽必烈為了要在蒙哥去世後的權力競爭中勝出,不僅要在軍事上擊敗競爭者,還得創下不世之功和巨大財富,給蒙古共同體帶來繁榮與安定。這正是忽必烈務必要征服南宋之因,因為南宋國擁有當時歐亞大陸最大的財富與人口。自此,蒙古不再沿草原地帶西征,而轉向複雜地貌的南方。◇忽必烈的挑戰不僅是如何攻下南宋,更是要保有其原來的繁華,他做到了嗎?他克服了地理上的「空白障壁」(指南宋和金對峙期間造成的荒蕪中原)與「水的障壁」(指長江),盡可能減少雙方損傷,達成順利接收江南財富的目標!在進攻過程中兵不血刃地進入南宋首都杭州,不止沒有使杭州因戰爭而荒蕪,甚至創造出更繁華的城市,讓馬可波羅讚嘆不已。◇忽必烈認為首都北京不是內陸城市,而是與海相連的巨大首都,為什麼會有此構想?在忽必烈的規劃中,大都雖然擁有中華都市的外觀,但內在機能上卻是巨大的內港城市(即今日的積水潭),透過運河和海洋連接,成為蒙古草原通往西方海上絲綢之路的樞紐,這完全不是我們今天對北京的認知。此外,大都也充滿了濃厚的草原氣息和印度、西藏色彩。◇忽必烈對他所建立的新國家「大元汗國」的基本構想是怎樣的?忽必烈對「大元汗國」的基本構想,融合了草原軍事力、中華經濟力,以及穆斯林商業力這三個連貫歐亞的歷史傳統基礎。忽必烈政權一方面將草原軍事力的優勢作為支配的根源而加以保持,另一方面又部分導入中華帝國的行政模式,以中華世界作為財富的根源來管理。然後再利用穆斯林的商業網,創造出以國家主導的超大型商業流通體系。忽必烈所建立的「大元汗國」是一個打破各地關稅壁壘、由政府保護貿易安全、各地度量衡標準化,並以商業稅收為政府歲入的世界國家,而不僅是中國的「元朝」。忽必烈讓草原起家的蒙古成了海陸帝國,也讓歐亞大陸首度具備世界史的意義。◇大元汗國為何「失敗」?首先是因為在十四世紀發生了長達70年的大天災,使得蒙古聯合體走向瓦解;其次是當時支撐忽必烈所建立的龐大跨歐亞體系國家的技術手段還不夠堅實。1368年,大元汗國雖從中國境內退出,蒙古帝國迅速分化為大大小小的諸多勢力,但在明以後的中國,實際是在一個已經蒙古化的體系裡(包括疆域、經濟與行政體系等),以「中華」為名而繼續運作。◇本書所論述的蒙古,與過往一些世界史和中國史中的論述,主要有什麼不同?在十三世紀初,先是以游牧立國的蒙古快速崛起,統合了歐亞大陸的東西方文明,蒙古帝國開始發展成為一個在大可汗的中央政權以外,有數個政治權力核心的一種鬆散、多元複合的聯邦國家,開創世界史嶄新的一頁,蒙古自身也進入一個嶄新的時代。後由成吉思汗之孫忽必烈創立了大元汗國,建構出一種世界國家及經濟體系,然後,歐亞世界也被導向一個以多極化的蒙古為中心,個別區域、國家、集團的自他區別開始覺醒,進而活動並互相提攜的新時代,這對今日世界的形成產生巨大影響。本書超越了過往以西歐或中國為主體的歷史觀點,描繪出有別於以往的蒙古、「元朝」和世界史,這些都是人類歷史上未曾經歷過的局面,並集中論述世界史是如何因此出現巨大轉向。
皇上萬萬歲,天花亂亂墜 當皇帝真的好累又好難 朕,不想上班! ⚑ 一場權力與自由的歷史狂想 這不是一本嚴肅的歷史讀物,而是一場對歷史敘事的解構與重塑。本書以十位中國古代皇帝為主角,卻完全拋開了「聖君賢主」的歷史光環,改以誇張、幽默、甚至荒謬的方式,描繪他們在命運與制度夾縫中掙扎、尋找自我、挑戰權威的荒唐人生。這些人雖貴為帝王,卻各個心懷異志,把皇位當作「主業」,而將人生寄託在各式各樣的「副業」上。 ⚑ 皇帝不再高高在上,只是想活得像個人 書中開宗明義地指出,皇帝是一個被神化、也被誤解的古老職業:表面看來尊榮無比,實則活得艱辛。平均壽命不到40歲,隨時可能被毒殺、政變、滅門,甚至成為政治鬥爭的肉票。這樣的職業怎麼會是「人上人」?於是作者反其道而行,讓皇帝們成為會做夢、有情感、有追求的普通人。例如漢靈帝劉宏,一邊身處政局漩渦,一邊想當企業家;從炒地皮、辦商場、發明開襠褲到賣官鬻爵,成了東漢最會理財的皇帝。 ⚑ 一場跨時空的戲謔 本書無所顧忌地將歷史與現代語境融合。書中不乏對現代社會現象的影射,如「信貸擔保公司」、「房地產泡沫」、「財富自由」等,皆以戲謔手法穿插古代語境中,讓人在會心一笑之餘,不禁對現代社會產生深思。這種結合讓本書跳脫了傳統歷史書籍的範疇,更接近一場用古人語境討論今人焦慮的文學實驗。 ⚑ 十位皇帝,各有姿態,同樣反叛命運 書中每位皇帝的故事風格各異,有的滑稽如喜劇,有的悲愴如史詩,有的則平凡如一齣小品,但共同點在於——他們都不願屈從於歷史安排好的命運。他們或許未能成為「明君」,卻成了不願苟活於體制的「人」。在他們身上,我們看見的不只是帝王興衰,更是個體對自由、理想與尊嚴的渴望。 ⚑ 一本瘋狂又清醒的書 本書沒有灌雞湯,也不講大道理,但它用荒誕的方式講了最深刻的道理:即使生在最不自由的位置,也有人想掙脫枷鎖,活得像自己。這不僅是對歷史的調侃,更是對每一個在現實中被束縛、被擠壓的小人物的一種慰藉與呼喚。這不是一本教你如何成功的書,但它會讓你重新思考,什麼叫做「活出自我」。 本書特色:本書以輕鬆諷刺筆調揭露皇帝這「天命職業」背後的殘酷真相,描寫十位皇帝在命運安排下,如何突破皇權的枷鎖,以各種「兼職」身份活出自我。內容結合歷史考據與現代文字,風格荒誕搞笑又引人深思。它顛覆正統帝王敘事,展現人性掙扎,讓歷史不再是枯燥的權力編年史,而是一場場關於理想、欲望與命運的精彩演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