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自己」消失一下吧!為思想開路、讓情緒解套的人生寬鬆對策不執著,只是暫時歸零,保有重新選擇的餘裕。它是對情緒的鬆綁、對現實的客觀看待,也是一種靈活轉向、重塑觀點的力量。有時候「搖擺不定」並非壞事,也不見得有主見的人才算是有骨氣。不斷追尋最重要的事物為何,並隨時修正方針,頻繁而靈活地進行轉換,才是更好的狀態。——森博嗣無論再怎麼美好的事物,也不能保證堅守到底就是最理想的選擇。不是選定一件事物以後就從此停止思考,而是要持續思考、不斷地重新確認。現下多元紛呈的社會,無時不刻標榜著「個性美」、「堅持魂」,「執著於某項專長、信念」常被當成值得稱頌的特質、成功故事的起點,抑或是讓他人容易理解自己的標籤……每個人都不自覺地被形塑了「一定要培養什麼興趣」、「要有自己的原則」,或被符號化地洗腦成「我就是喜歡……」、「決定了就要貫徹到底」,一味把「執著」的標籤往身上貼!「執著」並非出自理性的判斷,純粹是感性的反應。適度的執著並非壞事,但若以為有了明確目標,就已萬事俱備,或因為害怕未知的風險,以為固著於選定的道路就能一路安全,而緊抱著某些想法或作風,拒絕討論、不願思考和封閉選項,只會難以面對變化、抗拒新事物,甚至無法包容他人和自己。反骨生活思考家森博嗣,本著自己「盡量對任何事都不執著」的座右銘,希望提示讀者——● 執著是在理由逐漸薄弱時,依然認定「非這樣不可」的狀態,也是想要規避思考的節能手段。● 在大部分情況下,人們執著的是自己的尊嚴。當這份尊嚴受到傷害時,就完全無法容忍。● 所謂的命中要害,有時反而要跟對象拉開距離,用模糊的視野眺望整體,才能看到那個「要害」。● 比起執著於某件事物而成功的人,嘗試過各種事物而成功的人應該更多。● 執著於舊有事物的同時,也等於放棄追求更美好的新事物,失去其中潛在的機會。● 如果真要執著,就應該執著於不斷進行比較、嘗試與驗證的努力。所謂的「不執著」,並不是想怎樣都行、懶洋洋地躺著什麼也不做,而是用寬鬆的心態思考、模糊地進行想像,再以腦中浮現的發想為基礎,縝密且用心地付諸實行。這會讓人更容易捕捉到靈感的契機,說不定還能發現出乎意料的樂趣。質疑自己過去的經驗、拋開曾經的成功,試著暫時脫離那些長年依賴的方法,如此一來,我們或許會立刻在身邊發現嶄新的事物。這就像電腦重新啟動一樣,當應用程式跑得越來越慢,重新啟動往往是最有效的解方;人也是如此,偶爾也需要重新啟動,讓思緒再度找回年輕的感覺。【森博嗣的「不執著」人生對策】◎對某種事物有所執著,起初往往是沒有自覺的。只是堅守既有的價值觀比較輕鬆又節能,這是一種自然的判斷,正因如此,就對其他選擇踩了煞車。當同樣的判斷一再重複,執著會越來越鮮明,不想偏離這份執著時而踩煞車的力道,也會越來越強烈。◎從小就很擅長,並受到周遭肯定,父母也稱讚「你就是適合做這個」,這種正面的能力可能會成為連自己都沒有意識到的束縛。人們對於喜歡而持續至今的事物,也常有過度執著的現象。這些看似「自信」的傾向,反而會導致視野受限的問題。◎車輛行駛在沒有鋪裝的路面上,車輪會在行經之處壓出凹陷與車痕,再次經過時,車輪就很容易陷入其中,難以自由轉向。這樣的束縛也會出現在思考的軌跡上,人類的頭腦會執著於曾經成功解決問題的思路。◎要維持不受限於特定方向,能孕育出自由發想的狀態,首先必須察覺,自己「在當下看的是什麼、思考的是什麼」;接著還要有意識地將視線轉向那些「不是現在看到的東西、嘗試那些並非現在思考的方向」。◎最接近我心中「不執著」印象的動詞是「忘掉」。讓自己站在不同的立場去想像——將發生過的事當作沒有發生過,反過來也要想像,那些沒有發生的事如果發生了,世界會變成什麼模樣,藉此把思考的自由度發揮到極致,以不帶個人經驗的方式做出客觀的判斷。◎人似乎無法準確判斷退場的時機,很容易執著於現狀,認為自己還能再努力一下。但之所以會猶豫,就是因為有應該放下的理由,我們的思考其實也察覺到了這一點。此外,會找別人商量,就表示持續下去的自信也不夠充分,只是抱著獲得鼓勵後,還能以此為糧再努力看看的一絲期待罷了。
.跨時代選集:集結東西方古今思想家,從孔子、鲁米到梭羅、泰戈爾到梭羅與甘地,呈現「簡樸生活」的思想譜系。.靈性與哲思並存:兼具哲學深度與心靈啟發,能引導讀者思考「何為足夠」。.選擇的自由:不是提倡被迫的貧窮,而是提供「自願少一點」的思考與生活選擇,自願回到「剛好足夠」的狀態,可謂極簡主義潮流先聲。擁有更少,活得更好文明的本質不在於數量上的無限擴張繁衍,而在於對人類需求的反思與減量。——甘地偉大有限制,速度有限制,數目有限制,複雜有限制,超過進步限度而遭遇的懲罰,反而比進步本身更為嚴重。——伯里爾這本來得正合時宜的文集,結集了一些發人深省的生活哲學格言,受到古老的中庸傳統,以及經濟與保育的自然規律所啟發。它把不同時代和文化的男女智者帶到我們身邊,他們的作品探索了生活中簡單和溫和的美德,諄諄細說簡樸和生活之道。孔子、密勒日巴、鲁米、艾克哈特、達文西、梭羅、泰戈爾、鈴木大拙等聖者哲人,在書中跟我們分享他們對慾望和需要、生活與工作的思考。這是一本値得在安靜時刻細細品嘗的好書,它可以讓人躬身自問:我們的生活脚步是否過於忙亂,追名逐利的生活是不是值得過。地球還能經得起幾代人的貪婪剝削?
「世界百大最具精神影響力人物」代表作★亞馬遜書店四.六星好評★生命,不會照著我們的計畫走,若想要變得更好,就是認真面對最糟的部分,並發自內心接納它。在本書中,我們將探究內在的衝突根源,因為衝突發生的地方,也將是它結束的地方。「就像海洋接納每一道海浪,我們的意識,也早已容許和接納此刻發生的事。」【本書適合】◎覺得自己正在受苦、生命一片混沌的人◎認為自己不夠完美,想擺脫一切壞情緒與壞念頭的人◎渴望生命的完整與自由,欲探究生命意義的人◎被工作、家庭、健康等各種壓力壓得喘不過氣的人◎對生活充滿不安全感,害怕失去擁有一切的人◆我們為什麼受苦?當我們忘記「自我的本質」,多數人會企圖建構「故事」,並維持由錯誤概念構成的「自我形象」,導致我們不僅和當下的經驗對抗,更與他人、與宇宙對抗。而這股來自內在的衝突,便成為外在的衝突。一旦我們和生命的本質對抗──逃離不適的感覺,逃離我們不喜歡的自己,各式各樣的苦難便由此而起。◆你害怕失去什麼?失去什麼會讓你覺得自己變得不完整?真正的自由不用向外尋求,真正的自由是不依賴外在的事物來讓你感覺完整。菸、性、靈性導師慈愛的眼神都不可能使你一輩子自由,只有當你把注意力轉一百八十度,回頭去看你急著想逃離的糟糕,你才有可能發現真正的自由與平靜就在你的感受中。◆所有的苦難都是在邀請你回來接納現在苦難、壓力或心理問題都不再是需要被超越或摧毁的邪惡,而是讓你看到自己內心仍在交戰或尋求的一個機會。在苦難中,你永遠都看得到這種爭戰,也永遠都找得到對接納的盲目。所以,心裡的爭戰在邀請你回到全然的接納,而苦難雖使你痛苦,卻也指引你回家的路。◆從覺醒到實踐,展開「全然接納」的旅程作者分享自身因憂鬱症與疾病纏身而展開心靈探索的過程,引領我們發掘真我,脫離受苦模式,體悟何謂「全然的接納,從日常生活中覺醒」。若將我們的生命比喻為大海,海裡無數翻騰湧起的波浪,都是生命的一部分。我們無法挑剔波浪的美醜,正如我們無法抗拒生命中每一個未知的來臨。而真正的接納是承認此刻的真實。本書邀請你停止向外的無效追尋,全然接納此刻的完整:自由地面對自己,容許一切以原本樣貌出現,和生命的各種面貌保持親密。不再試著修補生命,你或許能成為生命的助手;不再試著糾正別人,你或許能成為他們的祝福。或許真正的療癒,就發生在你放手的時候。【專文推薦】「我很喜歡這本書,它就像大海那樣撫慰了我。它用理性讓我明白,人生的突破口並不建立在壓抑、否認、掩飾或盲信之上,只要卸除抗拒的企圖,接納真實的狀況,那些緊繃的感覺全都能夠放鬆下來。就算一時做不到,就連這樣的心情也都可以被接納。它在我脆弱的時候拉我一把,在我平靜自由的此刻仍賦予我力量。」──李惠貞 獨角獸計劃主持人「看了本書,悟了自己那個原本的心──當下、瞬間那種心靈的狀態,全然的接納,我相信不為何,只為有源頭活水,靈性覺醒美妙的矛盾之處,就在此時此地,面對當下,生命已全然完整、俱足圓滿。」──陳秀蓉 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教授
☆ 深入解析邊緣型人格障礙(BPD),結合最新臨床研究與療癒策略,破除汙名、看見患者的真實處境。☆ 透過SET-UP溝通技巧,與患者有效互動,緩解衝突與誤解。☆ 協助患者修復創傷、重建自我,陪伴家屬與照顧者找到支持與希望。邊緣人格經典自助書全新增訂介紹臨床新知,重新看見患者這個「人」本書自1989年發行以來,即為引領大眾了解邊緣型人格(Borderline Personality Disorder, BPD)的經典著作。本增訂版與時俱進,除引介心理療法與藥物處方的最新進展,也深入闡述邊緣人格的病學理論演進、致病因子和解套策略,並力圖使讀者以相對客觀的眼光看待患者,期洗刷這群身心受苦的人所背負的汙名。邊緣型人格被公認為最令人感到挫折、棘手的精神疾患之一。患者情緒起伏極端且快速,缺乏清楚的自我認同,長期感到空虛,怕被遺棄卻難以與人建立關係,甚至反覆出現失控、自傷或自殺行為。由於不同患者的症狀差異性高,且常伴隨如憂鬱、恐慌、藥物濫用等共病症狀,初判時不易識別,不僅患者自身深感痛苦,從旁照顧的家屬與醫師、心理師、護理師等專業人員,也都深受折磨。本書主張,搭配專業心理療程與藥物輔助,邊緣型人格障礙者的預後情況是能有所展望的。書中基於支持(Support)、同理(Empathy)、事實(Truth)而提出的SET-UP溝通技巧,長年幫助人們掌握與患者互動的原則,緩解雙方張力,也讓患者有機會感受他們所渴望的人際支持。本書能幫助患者與自身課題共處,學習以新的角度看待過往創傷,建立起獨立的自我認同,這些對於穩定病情均有相當助益。本書讓複雜的臨床現象變得可親近,也讓許多曾在照顧或自我理解中感到困惑的人,找到一種語言與結構來承接內在經驗。──黃天豪從1989年第一版後,這本增訂版深入解析邊緣型人格障礙的成因與治療進展,融合最新研究與實用的溝通建議,是理解與陪伴患者的重要指南。──謝明憲這是一本談論邊緣型人格的經典好書,從個人、家庭再到社會文化觀點,作者邀請我們以慈悲看待這群受苦的人,並運用SET-UP溝通策略,找到陪伴與治療的希望。──張義平(幽樹)共同推薦:(依姓氏筆劃排列)吳立健|諮商心理師、臺灣EMDR學會理事張凱理|精神科醫師、福德身心診所院長張義平(幽樹)|諮商心理師、明鏡催眠創始人黃天豪|華人艾瑞克森催眠治療學會理事長廖偉翔|精神科專科醫師、《與死神曖昧》譯者陳俊澤|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一般精神科主治醫師謝佳芳|IPA精神分析師,臺灣諮商心理師謝明憲|臺大醫院精神醫學部臨床副教授蘇俊濠|諮商心理師、精神分析主題作家
★百萬粉絲催更,最懂你的療癒心理學漫畫暖心上市!生活中充滿無力感,被各種負面情緒包圍……但是,當你累了、難過了、受傷了,肥貓和胖狗都會緊緊抱住你!●情緒就像海浪,你無法平息海浪,但你可以學會衝浪。●你可以失敗,也可以悲傷,因為我們都有屋頂漏雨的日子。●不認同一個人的觀點,不妨礙我喜歡他。●我想要的關係是允許「好好生氣」。●對你最壞的人其實是你自己。●熬不下去的時候,就混日子吧!
幽默如同正念是與人溝通、將心連心,最好的連結佛洛伊德認為幽默是我們在逆境中轉化為快樂的工具,每當我們與危機不期而遇,都能告訴自己去改變心念,勇敢跨越,大步往前。許多傑出的思想家、哲學家,像柏拉圖、亞里斯多德、笛卡兒、霍布斯、康德、叔本華、達爾文、柏格森等人,都從多重面向去定義幽默。近年來,一些心理學家、生理學家、教育學家、社會學家,以「幽默」作為科學研究的理論超過一百多種。幽默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在面對生、老、病、死的生命週期,不時地發揮著它的力量。它可以將各種負面的能量,轉化為樂觀的正向力量。當我們受到負面的壓力時,可以放鬆自我、䆁放壓力,是面對生活,最好的防禦機制與應變機制。擁有幽默感不只是擁有知識,更是讓你擁有智慧。在職場上創造輕鬆氣氛,促進創造力,向心力,人際關係與領導力;在婚姻生活扮演最佳的潤滑劑,增加生活情趣,化解婚姻危機。每個成長與生命階段,都會面對不同的困境。從高度來看,我們每個人都不是唯一的,因為每個人生都是不容易的。我們應該如何面對?>>幽默的功效是創造一個和諧的想像空間去轉移情緒,它的方法可以包括氣球、魔術、音樂、戲劇、語言、肢體、畫畫等等,就像我指向天空、指向光地創造了一個想像空間,目的是爲了轉移情緒。>>聆聽、覺察,將心比心的連結,是放之四海皆準的最佳溝通方法,它可以使用於人際關係、婚姻關係、職場競爭、醫護系統、慈善機構等等。>>在人際關係、婚姻關係、職場競爭等場合與對方發生衝突,你試著聆聽、覺察,分折對方為什麼跟你吵,易位思考,對吵架的事由是不是產生了同情心/同理心,然後將心比心地去解開吵架的結,和諧地共同解開僵局。作者提出19個生命叩問,從生老病死、情緒壓力、哲思智慧、人際關係、婚姻生活、職場、退休生活……,以幽默的療癒力解,以幽默的日常生活智慧答。〡專文推薦〡平路〡李正雄〡施昇輝〡曾文誠〡盧建彰(依姓氏筆畫排序)
二十位女子,二十種人生,交織成一幅跨越時代的生命畫卷。書中以五〇年代出生的女性為主角,她們走過愛情的跌宕、家庭的責任與社會的浪潮。在動盪與轉型的年代裡,以勇氣、智慧與堅韌,活出各自的人生姿態。有人扛起照顧病父重擔,將孝愛化為一生信念;有人在背叛裡保持體面,以柔軟守住自身尊嚴;有人在清苦中創業,用不屈精神續寫人生篇章。這些故事,都是五〇年代女子留給我們的動人印記。透過說書人魏荷的細膩筆觸,這些女子個個成了有溫度、有聲音的生命肖像。讀她們的故事,彷彿看見母親的身影、想起祖母的故事,甚至映照出自己最深處的心境。這不僅是一部屬於女性的生命紀事,更是一本能跨越世代、引起共鳴的人性之書。本書特色1.真實與傳奇交織:取材自親歷、見聞與想像,帶出五〇年代女子的群體樣貌。2.文字如畫:每一個人物都是一幅「心畫」,不只是故事,更是情感與靈魂的留影。3.跨世代共鳴:無論屬於哪個年齡層,都能從她們的人生碰撞中,看見關於愛、親情、婚姻與自我的思索。好評推薦書中的每一位女子──無論是苦撐家計的長女、獨力照顧腦痺兒的母親、面對背叛仍維持體面婚姻的妻子、外貌風華絕代的女神,抑或看似平凡卻堅實可靠的家庭主婦──她們都曾真實地活在社會各個角落。有些已離世,有些仍健在;有些被人記得,有些早被遺忘。然而,在《心畫》裡,她們重新被看見、被理解、被歌頌。在這個講求效率與速讀的時代,願讀者能稍稍放慢腳步,隨作者走進這些女子的生命故事,細細體會她們的選擇、忍耐、智慧與悲歡。──余國英(海外華文女作協、海外文軒永久會員)作者以她的親身經歷或觀察,透過獨特角度和筆法,寫出二十金釵的非常人生。她筆觸典雅,情感豐滿細膩,觀察敏銳,思想深入;在情節發展間,不時流露出對社會與人性的道德關懷,也留給讀者深刻的反思空間。在她筆下,刻劃出二十位五〇年代的傳奇女子,面對人生種種碰撞與挑戰,雖稱不上可歌可泣,卻是可敬可佩。這些看似尋常的女子,因作者的個性化鋪排與深入挖掘,而展現出不同於一般紀實文學的獨特魅力!──楊秋生(前北加州作家協會會長、現任西北華文筆會顧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