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書】舊學新傳:新亞研究所學人誌、七十周年所慶論文集(全2冊)
《舊學新傳》均選取新亞研究所學術研討會中,各學者所發表的文、史、哲相關學術論文,編輯成冊。《新亞研究所學人誌》主要記述唐君毅、牟宗三、徐復觀、全漢昇、陳荊和、王韶生、嚴耕望、孫國棟、金中樞、廖伯源、鄺慶歡等教授的生平與學術。《新亞研究所七十周年所慶論文集》涉及的範圍非常廣闊,涵蓋文天祥的詩歌闡釋、《老子》章句、新儒家內涵、佛教及基督教的發展與解釋、經濟史、西方哲學等,相當精采、豐富。
【電子書】舊學新傳:新亞研究所七十周年所慶論文集
本論文集選取「新亞研究所七十周年所慶國際學術研討會」各與會教授、學者的文史哲論文。論文集涉及的範圍非常廣闊,其中有關文天祥的詩歌闡釋、《老子》章句、新儒家內涵、佛教及基督教的發展與解釋、經濟史、西方哲學等,會上都有過激烈討論,尤其是有關哲學方面,是研討會中罕有的畫面。由於發表論文者多是碩學鴻儒,水平甚高,編委會經歷超過一年得整理才出版。是次結集論文出版,期與學界交融與討論,互相砥礪。
【電子書】舊學新傳:新亞研究所學人誌
本論文集選取「舊學新傳——新亞學統及文史哲學術研討會」中有關新亞先賢創所及治學的論文。除此以外,邀請本所員生就先賢學行,撰寫紀念文章。內文主要記述唐君毅、牟宗三、徐復觀、全漢昇、陳荊和、王韶生、嚴耕望、孫國棟、金中樞、廖伯源、鄺慶歡等教授的生平與學術。
【電子書】生命與學問的喚醒:唐君毅先生與牟宗三先生哲學思想的闡釋
本書分成甲部與乙部,甲部是唐君毅先生哲學思想的闡釋,共五篇文章。從兩個進路闡釋唐君毅先生的哲學思想,其一以唐先生的思想與不同的哲學家對特定哲學問題(「身心問題」與「宗教問題」)作出比較討論;其二以唐先生對古代中國思想家(荀子與墨家)作出「即哲學史以言哲學」的詮釋之論述。透過兩個進路的闡釋展示了唐先生哲學思維的獨特性,即「綜合式的辯證性思維」。乙部是牟宗三先生哲學思想的闡釋,共四篇文章。是對於牟先生哲學思想較少人注意的議題作出討論,包括牟先生宋明理學詮釋系統的「性宗」部分、牟先生的「哲學語言」觀,牟先生情理兼俱與自證證他的方式的「歸宗儒家」及牟先生對「人格教國」的可能諍辯。這樣透過不同面向的分析展示了牟先生哲學思考的分析性,即「分解式的超越性思維」。
【電子書】朱熹的「天文考古學」研究:遠古文明的生活記憶
天文考古學在本質上是一種關於人生的「生死學」。這種「生死學」傾向於「生生」。在儒家看來,「生生」的重心在第二箇「生」,側重於「死後之生」。這是儒家特有的辯證法。在朱熹看來,喪禮、祭禮中,逝者「死亡」只是表象,重點則在參加「死亡」儀式中的祭拜者。逝者雖然離開人世,卻在參加葬禮裏的人們心中形成一個「實在的靈魂」。這種「實在的靈魂」往往在參加祭拜的人心中附加一種「超自然的神力」影響,成為保佑家庭和美的保障。於是,逝者的「靈魂」完成了死後的「新生」。「他們的新生」並不是構建一個與現存的世界疏離的「新世界」,而是以一種獨特的存在方式與現存世界共融。常見的占卜、符咒、風水和宗教,則成為了溝通逝者與後世子孫的工具。
【電子書】百回中國思想史
思想史的敘事重點不僅關注核心文本或代表人物的哲學觀點,還深入探討這些思想如何被形塑體現於特定的文化脈絡中,以及如何影響了當下或是後來的時代。簡單來說,思想觀念的發展並非單向度的過程,而是人與環境互動的結果。在不同的歷史條件和社會背景下,每個時代的主流觀念可能有很大部份是當時社會、政治和經濟框架的投影,但每個時代也都會出現不甘於隨波逐流的特異之士,運用他們無窮的想像、創造力和企圖心,創發出一系列改變世界的重要思想或觀念。我們閱讀思想史的目的不僅是追溯過去思想的變遷,更是一趟瞭解人類是如何與其所處世界互動的觀念體驗之旅。《百回中國思想史》一書是身處AI時代的我們參與這趟體驗之旅的最佳指南之一,本書以歷代重要思想人物和他們的代表思想為主題,展現他們為人類思想世界不斷開拓出新疆域的不斐成就。
【電子書】Old Sage, New Robes:A Fresh Perspective on the Confucian Analects
Confucius’ students included political advisors, military strategists, educators, businessmen, philosophers, warlords, and kings. How could he possibly teach his way so calmly and gracefully through states and kingdoms of hegemons vying for regional power? Who was this man!?This is a book by two masters, one ancient and one contemporary, both enigmatic. The lives of Confucius and Master Nan Huai-Chin (Nan Huaijin), in many ways, parallel each other. Both lived through tumultuous times, both had to leave their home state and wander only to return in old age to their birthplace. They were teachers, learned in many fields and arts and in life itself, but not scholars in the traditional sense; rather, they were masters of all they engaged in. They had students from all walks of life, were advisors of statesmen of all ranks and were flanked by loyal followers. They both seamlessly wove together the worldly and the spiritual. And both were most concerned about the decline of people’s virtue, the deterioration of the culture, and of the general order of society. I believe this is why Master Nan could go beyond the words of the ancient texts to see the man who spoke them, to understand the events of those ancient times, and to grasp the significance of his life’s work.
【電子書】觀念的形狀
思想可以有形體 文物是思想的容器 從文物進入思想, 探索古人眼中的宇宙與世界、他人與自己, 看他們如何回應世界的變動、滿足自己內心的渴求—— 中國哲學「天」與「人」的觀念現形記 ◆ ◎收錄79張高清彩圖,透過72件珍貴文物,讓思想成為可具體觀察的物件,不再虛無飄渺。 ◎既講觀念的由來,也講物的藝術、人的故事,更談思想與人的關係。從文物觸摸中國哲學世界,提供今人能安頓身心與值得堅守的內在精神。 ◎附「中國哲學脈絡全覽圖」,結合文物與觀念,構成思想的銀河星系圖,超越制式時間軸。 ◆ 72件精選古文物 殷墟甲骨、博山爐、馬王堆帛畫、彩繪二十八宿圖漆箱、《女史箴圖》、大秦景教碑、銅觀音立像、《富春山居圖》、《谿山行旅圖》、《黃州寒食帖》…… 18個型塑中國思想世界的關鍵字 埋藏‧祖先‧巫師‧天命‧哲學‧孝敬 天象‧宇宙‧帝國‧仙境 名教‧山林‧佛陀‧絲路 禪道‧天理‧聖賢‧信心 「看見」中國哲學思想的具體樣貌 文物不是死物,不只是博物館裡的展示品, 它們凝聚了古人的思想和信仰, 是古人對於人性、宇宙、此生和來世的思考, 更是今人認識古代哲學思想與精神生活的媒介。 ••• ◎西周的「大盂鼎」銘文,可以看到周朝為了統治正當性,發明出以「民意」為基礎的「天命」觀念,從此後世改朝換代有了正當理由。 ◎戰國時的「行氣玉柲銘」、西漢的「行氣導引圖」,顯示了當時有「氣化宇宙論」,從此「氣」在中國思想中佔有一席之地,甚至產生了獨具特色的醫療術「氣功」。 ◎西漢的「規矩銅鏡」,邊緣用幾何圖案象徵天空,中心銘刻四方形象徵大地,方形四角延伸出的V形紋則代表天空邊緣。以紋樣清晰表明了,當時的人認為天地人同在一個時空,不管是此生或死後的來世,所有悲歡離合只能發生於這個宇宙中。 ◎北宋范寬的《谿山行旅圖》中,畫家在畫面的近景與遠景之間做了留白,那片神祕的虛空標誌著巍峨高山與喧鬧人間不可跨越的界限。這就是畫家眼中「天」與「人」真正的距離。 ◎北宋的「汝窯青瓷蓮花溫碗」,晶瑩剔透的釉體,散出雨後天青的神祕光澤,表面還有細密的開片紋路分割釉質,讓這只溫碗看起來如玉似冰。欣賞和把玩這只溫碗的心靈,已經厭倦了盛唐的姹紫嫣紅與金光銀色,渴望沉浸於一種空靈、安靜、中和、樸素之中――他們是士大夫。 ◆ 如果文物會說話,可以告訴我們什麼? 它們不只是文明的物質遺產, 更藏有古人要我們聆聽的信息。 本書以72件文物為載體,分為18個主題,講述從上古到王陽明這千百年間建構起的中國思想體系。 它不全然以思想出現的線性時間為結構,不同於一般思想史; 它以各思想成為具有影響力之觀念、信仰、態度或價值觀的時機點為線索; 它娓娓道來使各思想成為一家之言的核心概念與思想家故事; 它闡述這些人、這些事在時代變動造成的群體精神壓力下,如何贏得歷史定位,如何因此被刻到器物上、被畫到紙卷上,由無形的「思想」轉變為有形的「物」。 透過這些文物,我們和我們的後人,依然能夠觸摸我們祖先生活的溫度,感受他們的悲傷與歡樂、恐懼與希望。 名人推薦 陳茻& 「與點堂創辦人、體制外國文教師」 專文推薦 謝哲青& 「作家、旅行家、知名節目主持人」 好評推薦 &
【電子書】華人左翼思辨(思想49)
本期的專輯是「華人左翼思辨」。「左」的歷史、思考與實踐,與「華人」這個略顯曖昧的身分高度相關,亦與「中國」自清末以來的發展與變化有著多重交錯,卻又不能完全疊合的複雜關係。所謂「左」「右」其實是一個相對的問題,平等期待中也有自由的向度,自由的嚮往中也不乏對平等的要求。理念與實踐常有著理想豐滿而現實骨感的巨大落差,使得理念的意義與評價不能脫離現實與脈絡的尺度。與其將「左」「右」單純視為一種政治派別或是政治主張,不如從倫理與情感、歷史實踐與當代論辯等向度去求索其實質的意涵。本專輯共收錄九篇文章,論述了「左」的意涵、實踐與局限。
【電子書】重訪張灝與林毓生(思想48)
張灝先生跟林毓生先生先後在2022年4月和2022年11月去世。他們兩位跟殷海光先生有深厚的師生之情,也進一步發展了殷先生的自由主義信仰。兩位先生過世之後,殷海光基金會在今年分別以「林毓生先生的學術貢獻及社會啟蒙」以及「自由主義的傳承及影響:殷海光、張灝與林毓生的中文論述」為題,邀集了多位學者以及相關人士組成圓桌論壇,本期共收錄了6篇論文,以示追思與紀念。本期還有「公共哲學」、「思想評論」專欄,以及一篇長文,為中國三年的防控作了見證。
【電子書】船山易道思想研究
有別於早期唯心論船山學、唯物論船山學,以及近代理學式船山學與心學式船山學,本書選擇以兩端而一致之辯證思考來剖析船山學,確立其氣學之義理定位。兩端而一致之辯證思考源自船山易學乾坤並建之觀點,這樣的思考又開展出道器合一、理勢合一、理欲合一等重要內容,顯而易見,易學是船山學之核心,重中之重,理解船山絕不能繞開船山易學,所以本書欲透過對船山易學之建構,來體現船山學之特質與意義。
【電子書】天地間只一氣流行:以道家、日本、韓國、越南為範圍
本書名為《天地只一氣流行:以道家、日本、韓國、越南為範圍》,是繼《元氣之外無太極:宋明清理學中的「氣論」研究》、《「備包有無,本在於有」的氣論──以由經學而理學為範圍》二書以儒家歷代的氣論為著述範圍出版後,本書又針對道家、道教、五行、易經及日本、韓國、越南等領域的氣論做整理與詮釋。冀對儒、道二家,及東亞地區有關氣論的思想,有一初步的、概括性的認識。其中《老子指歸》、《老子河上公章句》、《想爾注》的氣論,是漢代老子的氣論。「唐代道教的氣論」,是唐代發揮老子的氣論。〈劉鳳苞《南華雪心編》的氣論〉二文,討論清代注莊的氣論。伊藤仁齋,與山田方谷二文,討論日本的氣論。李珥與丁茶山二文,討論韓國的氣論。阮達德是越南的主氣論者。《周易參同契》則是傳統氣論的重點著作。
【電子書】聖人的丹爐:中華思想史與本土心理學
源遠流長的中華思想史,其實深具實用性能洞察我們華人各種心理問題背後長期存在的集體潛意識,通過自覺來化解問題,蛻變出更具有高度與視野的人生華夏思想無不關注著自性每位思想家都擁有個煉丹爐讓自己的思想百煉成丹藥獻給渴望獲得解答的人服食這些丹藥各有不同的藥性洞察人深層心理的幽微角落當前人文社會科學領域探討的議題已經跟社會實際發展嚴重脫節,學者競相鑽研發表於期刊的寫作技術,而不在意自己研究的議題是否真能拯救國計民生正面臨的困境。陳復不禁想問:為何我們絕大多數學者對此毫無警覺?一旦傳統的文史哲領域萎縮到毫無希望感,使得多數青年學子不敢攻讀相關領域,若仍無人撰寫可供普通讀者輕易閱讀的學術著作,難道要任由那些不具有學術根基與精神素養的人,來跟大家闡釋何謂學問?《聖人的丹爐:中華思想史與本土心理學》就是希望能向社會大眾指出:認識中華思想史其實具有實用性,尤其能洞察我們華人各種心理問題背後長期存在的集體潛意識,通過自覺來化解問題,並蛻變出更具有高度與視野的人生。
【電子書】多元視域中的明清理學
從地域學術、家庭、性別、宗教、經典詮釋等不同的視角 研究中國明清時期的多元理學 展現理學文本的豐富性及研究的多樣性 《多元視域中的明清理學》共收錄十篇論文,書中觸及地域學術史的建構、思想史研究的不同取徑、記憶認同與歷史書寫、婦女與儒家心性之學的關係、三教會通、儒學宗教化等議題。兩篇關於〈西銘〉的論文,則檢視從宋代到民國,〈西銘〉的詮釋如何隨著時代思潮而變化,討論〈西銘〉與《孝經》的關係,並指出晚明儒學將「孝」提升到良知本體的高度。 &
【電子書】中國思想傳統的現代詮釋(三版)
《中國思想傳統的現代詮釋》選收余英時先生的十篇論文,對中國思想傳統提出了整體的觀察。余先生從價值系統探看中國文化的現代意義,並論述意識形態與學術思想之間的關係,同時也討論中國古代死後世界觀的演變、儒家「君子」的理想、漢代循吏與文化傳播的相互影響,以及中國近世宗教倫理與商人精神的連結。 除通論外,余先生也做了斷代的專題研究,提出清代學術思想史所闡釋的重要觀念,更針對方以智、胡適深入探究,藉以說明中國思想傳統的內涵與核心。
【電子書】思想與人物
自由、理性、法治與民主不能經由打倒傳統而獲得, 只能在傳統經由創造的轉化而逐漸建立起一個新的、有生機的傳統時 才能逐漸獲得。 & 《思想與人物》收錄林毓生教授自1970年代開始撰寫的一系列專題文章,為當時的中文世界,帶來深具啟發的觀點,也引起社會廣泛的注目與討論。在這本具有代表性的經典之作中,他不斷探問:「為什麼在中國實現多元化的自由主義是那麼艱難?」 & 為了回應這個問題,他以嚴謹的態度與手法,細緻地詮釋諸如人文、理性、自由與權威等基本觀念,也從比較思想史的角度,探討五四激烈反傳統主義的歷史成因與涵義,以及道德保守主義的歷史困境。 & 他從歷史的層次,肯定五四運動所楬櫫的自由、理性、法治與民主的目標;卻也從哲學的層次,對五四思想的實質內容與思想方式作出嚴格的批評,進而對中國思想現代化的歷程提出深刻的反省。在近半世紀後的今天讀來,這些文字依舊別具洞見,充滿著豐沛的能量與生命力。 & &
【電子書】西南聯大哲學課
國立西南聯合大學,簡稱西南聯大,是由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南開大學在雲南昆明共同組成的大學。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三所大學南遷,先在湖南組成國立長沙臨時大學,次年繼遷昆明,定名國立西南聯合大學。 & 西南聯大創辦於1938年,停辦於1946年,僅辦學八年,卻網羅鼎盛的名師陣容,培養出包括後來的諾貝爾獎得主在內的大批英才,於生死存亡的抗戰時期,延續文化命脈。西南聯大更成為現代中國文化史上的一個傳奇,其有形與無形的影響力延綿至今。 & 本系列整合西南聯大著名教授的講義與文章,展現西南聯大的學術風采。 & 本書以「哲學課」為主題,共收錄馮友蘭、湯用彤及賀麟三位著名教授的講義、演講稿及其他文章,從先秦時代的百家爭鳴,佛學傳入與玄學的奇妙融合,知行合一的辯論……將中國哲學的脈絡抽絲剝繭,既展現了時代劇變下西南聯大的名師風采,也是一部完備詳盡的中國哲學史。 &
【電子書】人文與民主
顏擇雅(出版人):余英時給台灣的最後建言 特別獨家收入余英時【羅家倫國際漢學講座】演講全文 ──從科學民主到人文民主 & 人文與民主,包括人文研究,民主,和思想,環環相套,不能截然分開。 中央研究院院士、美國哲學會會士、克魯格獎、唐獎漢學獎得主 ──余英時先生,重要人文思想研究之作,全新編輯校對,絕版經典再現 本書主題是「人文與民主」,包括三個單元:一、「人文研究篇」,二、「民主篇」和三、「思想篇」,選萃余英時先生關於人文與民主議題的三篇未發表講演文稿,以及七篇舊作,〈「國學」與中國人文研究〉為最新寫就論文,「可以說是同一旨趣的不同發揮。」余先生很早就關注華人社會的人文研究發展,1984年與已故的吳大猷先生討論人文與科學的發展時,已預見台灣社會中科學當令、功利取向的長程發展隱憂。兩位先生皆認為當時社會的進步集中在外在環境,個人的內向開發卻被遺忘了,於是產生很多道德、心理方面的問題。書中〈台灣人文研究之展望〉和〈「國學」與中國人文研究〉兩篇講詞偏重討論所謂「人文研究」,在中國的思想脈絡下,究竟何所指,這與「人文與民主」這一主題是互相照應的。 & 本書以「人文與民主」為題還有一層更深的用意,即針對「五四」以來「科學與民主」的口號而提出一種異議。余英時先生不否認科學的價值,但認為民主所需要的精神基礎絕不能僅限於科學。 & 除了人文研究,余英時先生也關心民主在中國的發展,他根據自己在思想史長年的耕耘,不僅對民主提出通論性的闡釋,亦就兩岸三地不同的民主發展提出歷史解釋。他表示1949年後,台灣之所以走上民主,中國沒有,是因為中國人文傳統在兩地截然不同的命運,台灣保留了,中國則徹底地破壞了。余先生並強調人文傳統中的儒學一支有許多普世價值與西方民主制度巧妙接合;換言之,儒家傳統是民主在華人世界的基石。 & 書名取之「人文與民主」,是余英時呼籲社會用人文給生命灌注精神價值,並期許台灣作為中國文化社群的代表,在有了民主的選票後,更能以「人文」修養改進民主體制的品質。 &
【電子書】先秦哲學隅論
先秦時代是中國哲學最為輝煌的時代。其時百氏蜂起,學派林立,異論競呈,辯說自由,作為中國哲學的發端,素有「百家爭鳴」的美譽。本書以儒、道、墨、法、名、陰陽六家為主軸,評介先秦哲學家對宇宙本質、政治走向、人性善惡、思辯推理等問題的論辯與看法。
【電子書】董仲舒哲學思想研究:以「天人合一」思想架構為核心
秉春秋之筆明善惡之辨——西漢.董仲舒本書之成書為研究董仲舒哲學思想之論文集,其研究所據之資料為史漢之〈董仲舒傳〉,董氏之《春秋繁露》。其內容涵蓋董仲舒天人合一之思想、知識論、董氏春秋倫理判斷,以及道德論等。作者在研究中盡力指出董氏所以錯謬之邏輯推論,以「證偽」,亦襯托其古「董」之精美之處。在中國古代聖賢中所倡言的天人相合的理論裡,不乏有精闢之論,然而其中有其系統而最為專精者,在古代哲人中,則莫過於董仲舒之「天人合一」之論,是以作者對是事關心而研究焉。
【電子書】諸子臺北學
諸子臺北學 & 新諸子學的時代使命,所繼起推廣諸子學說有成,人類將不再迷障陷溺,地球也將可以得著亟須的休養生息機會!而全程則無妨以聚焦發聲的「諸子臺北學」為前導,透過新方法論的抉擇用來凸顯新民族主義異幟,以期一切順利成行而漸見果效。 & && 在研究上,此類觀念選題,多有得力於陳界華教授前後所策畫「重讀中文」/「諸子臺北」/「文本實驗」等學術研討會的激勵,感念在心!我們一羣跨領域的朋友聚義論學,已逾三十載,人生際遇的期程還沒有一事可以跟它比久長,這當足夠傳為美談而值得特予註記了。但願此次所希望轉傳統為開新因應世變且藉機探尋前路再造風華的「諸子臺北學」提倡及其相互努力展演等行動,也會是大家生命中最美好的一頁。 & && 先秦所開啟的諸子學說,在歷經數度被後設討論後,已知它所內蘊總體的「綰結人情/諧和自然」特性,在當今特別有對治西方文化緣「挑戰自然/媲美上帝」此一偏矯心態而釀成舉世倫常失序及其能趨疲危機等後遺症的能耐,亟待由「諸子臺北學」來從新發聲力振,庶幾可以在一番轉傳統為開新和藉機探尋前路以再造風華等雙重律動中搴旗得勝。 &
【電子書】「備包有無,本在於有」的氣論:以由經學而理學為範圍
本書名為《「備包有無,本在於有」的氣論》,旨在說明一氣流行,通貫於有無兩間,無為有的根源,有為無的實體。論述重點在於無,強調氣有無限性、本體性。重點在於有,強調氣有具體性、多樣性。兩端貫通,為一整全的氣化宇宙。其中吳廷翰、徐三重、宋初性善惡混、儒學的氣論等篇,論述宋明理學重視本體層面的氣論。而郝敬、程瑤田、魏象樞等清代學者,論氣已有回歸漢唐經學重視實存層面的學風。作者也因此對氣論的關注,由理學回溯至漢唐經學的範圍。如《管子.內業》、許慎《說文解字》,下延至清代段玉裁、桂馥、朱駿聲注《說文解字》的氣論,仍與漢代許慎合拍。《禮記.樂記》、唐孔穎達《周易正義》等也屬於經學式的氣論。特別是唐代《周易正義》傳承漢代經學傳統外,復帶入無在有中,有為無之體貌的觀念,成為宋明氣論再轉為重視本體論述的關鍵。
【電子書】牟宗三哲學:二十一世紀啟蒙哲學之先河
本書撰寫目的在講明牟宗三哲學體系之性格,對牟宗三哲學之架構作一客觀的理解並作出客觀的衡定。本書研究提出:牟先生哲學之成果應分為兩大方面:一是以絕對的唯心論為奠基而通儒釋道三教的精神哲學之體系,此體系即牟先生名之為「圓善論」的圓善學說系統;一是以儒家道德的形而上學為拱心石的純粹的哲學體系。牟先生本人以「圓善論」為其哲學體系命名,視之為「人極之極則」,並且對康德多有批評。本書之工作是消除牟先生對康德的誤解,以論明:牟先生提出的儒家道德的形而上學,其義與康德之形而上學新論相通,乃客觀的、最高的而且是最根源的通識與洞見。此通識與洞見正是二十一世紀人類發展急需要之純粹哲學的根基所在。
【電子書】中國哲學導論:從古代哲學至中國佛學
由比較哲學與分析哲學的新視角切入, 闡釋中國古代哲學與中國佛學, 著重概念的分析、論證的闡述, 對各哲學基本預設的檢證,以及力求簡單明瞭的哲學方法, 重建中國哲學在世界哲學領域中應有的地位。 & 《中國哲學導論:從古代哲學至中國佛學》分成兩部分。 & 第一部分介紹先秦儒、道、墨、法諸家以及《易經》一書,強調中國古代哲學的哲學性,針對各家的理論要點、辯論模式、問題癥結所在,以深入淺出的文字進行分析。 第二部分探討中國佛教思想的四大宗派:唯識宗、華嚴宗、天台宗以及禪宗,討論各家的形上學立場、知識論、語言觀、倫理學以及總總實踐法門,而以對現實世界的肯定作為貫串中國佛學的核心問題。 &
【電子書】君子學:後全球化時代的希望工程
舉凡資本主義猖獗和殖民征服危害等所造成倫常失序,以及連帶引發資源短缺、環境汙染、生態失衡、溫室效應、臭氧層破洞和核武恐怖等能趨疲(entropy,熵)危機,都伴隨著一幅虛矯的全球化圖景在大家眼前冒現,並且不斷地把世界推向毀滅的邊緣,而這全是西方人緣於一神信仰及其原罪意識而摶成深化創造觀型文化所造成的。它背後那一挑戰自然/媲美上帝的瘋狂信念,多少世紀以來就那樣肆無忌憚的藉著行動橫掃寰宇,而我們非西方社會中人卻得受拖累跟他們一起承擔各種大自然反撲的災厄後果。 & 顯然這個世界是無從靠西式文化百般變身而復元了(它晚近一些綠色經濟策略的改變或風險地緣政治的重整,都是在「以水濟水,以火救火」,根本無助於上述災厄的化解),而得仰賴原就不會危害地球以綰結人情/諧和自然為特長面世的中國傳統氣化觀型文化和以自證涅槃/解脫痛苦為色調應世的印度佛教緣起觀型文化等來濟渡。當中又以中國傳統氣化觀型文化所體現於君子作務重理最足夠從新馴化險惡退墮的人心,而可望藉由它秩序化社會以及讓地球得以休養生息。 & 這一君子作務,經由孔子率先予以賦義建制而規模大備後,再有本書試為轉移典範/增衍配件且條陳出一套堅實有效的君子學理論,諒必可以運用來逆反全球化而成為後全球化時代的希望工程。也就是說,西方人緣於自我文化盲點所興作帶動的政治/經濟/社會/科技等全球化風潮,正在快速泯滅人性且把大家帶向一個不可再生能量即將到達臨界點而使地球陷入一片死寂的險境,再不仰賴特能永續經營地球的君子作務來力挽頹勢,那離全面性崩毀的日期就不遠了。 & 換個角度看,君子學作為後全球化時代的希望工程是期待在末端顯能竟功,如果拉回所切身關連著的現實環境看它又如何先行展現效力,那麼這又立即顯示裏面確有缺此君子作務調停不得的前端需求。理由是:人間社會乃稟靈特異人士據某些理念前提而規模的共同營生體制,並試為予以區別士農工商級次,各安其位,社會因此而能順利運作。倘若當中有一些環節出問題(如不肖者佔位濫權使壞或相關措施都亂了套),那麼它就會危及社會的穩定安全度;或者如果有外力強為介入擾亂(如西方人狂悖興作奇詭異行四處羼和),那麼它不即將造成全體毀敗覆滅的下場也難。在這種情況下,唯一可以藉為救渡的,除了君子作務再也沒有其他更見效率的對策。因此,整套君子學理論所能因應的就不僅是那遠地可見的世界危厄待解,連現前大家隨時會遭遇的不安處境都無法不靠它來給出最多針砭的祕方。 & 由此可見,君子學理論新為構設的重要性已不言可喻。而在實質上,這套理論涵蓋「從道→氣化觀→綰諧式倫理→雅緻身分→君子作務的夢想旅程」及其「君子作務所規模出的有己身修為→上契安人徳業→總歸於施行仁政等進趨形態」,然後結穴於當今全球化危機中必要的推衍,整體義理綿密廣攝,方便於推行。大家曷興乎來共襄盛舉,安頓自己也一併救助世界。 & 此外,本書取名《君子學:後全球化時代的希望工程》,所完構的多層次理義,多有鎔裁重組我前書《跟君子有約:在全球化風險中找出路》的論點及其序例而後更恣肆推衍,為的是足夠看出君子學所能彰顯的宏闊規模。至於附錄〈神仙教全護型生態觀〉一篇,則是給君子從有關作務中退下來可學作神仙預留空間,那一樣能益世煥光,大家不妨酌為參考取鏡。西方人迷狂興作資本主義和殖民征服所輾轉發展出來的政治/經濟/社會/科技等全球化風潮,已經導致舉世倫常失序及其能趨疲(entropy,熵)危機深重,必須有蘊自中國傳統氣化觀型文化的君子德業復振來對治化解,冀以能回歸特能綰結人情/諧和自然的仁政/大同社會企求而將時序向後推進。 & 這由本書率先發微,所摶成的君子學理論規模宏闊,很足夠大家據為實踐見效。也因此,整套學問無疑可以稱得上是最迫切也最可觀的後全球化時代的希望工程。 & 本書特色 & 這一君子作務,經由孔子率先予以賦義建制而規模大備後,再有本書試為轉移典範/增衍配件且條陳出一套堅實有效的君子學理論,諒必可以運用來逆反全球化而成為後全球化時代的希望工程。 &
【電子書】宋至清代儒釋道文化在海南府城傳播問題研究
海南府城是海南傳統的政治中心,也是中原文化向海南傳播的前沿陣地,本書試圖還原海南與中原漢地信仰文化的相似原因,藉此思考該地如何從「蠻裔」演變為「神州」、「邊緣」發展為「華夏」的演變特徵。本書選擇以「儒釋道」文化傳播切入,對方志、史籍、相關碑刻與文人文集中尋找蛛絲馬跡,分別予以橫向跟縱向的討論。首先以「三教」觀點出發,將儒學納入宗教信仰範疇,同時把儒、釋、道的傳播視為有機整體,分別論述儒釋道的文化意涵,以利於釐清三者如何進入海南府城;時間上則以「宋元」為主要分界,宋元以後海南府城成為穩定的區域政治中心,儒釋道文化與政治的關係也日趨成熟,不僅逐步落實到地方教育,民間也出現相關的宗教信仰,物質層面的佛塔、壇廟、宮廟、官學漸增,將海南府城提升為文化與教育的繁榮地區。
【電子書】中國有哲學嗎?
中國有真正的「哲學」嗎? 所謂的中國哲學與西方哲學在本質上哪裡不一樣? 如果中國哲學經不起科學推敲,那麼諸子百家思想究竟是什麼? 為什麼說孔子哲學不是哲學,儒家概念只是倫理學? 為何它又會演變成為政治服務的漢字忽悠術!? & 「中國到底有沒有哲學?」回答是:「中國沒有科學意義上的哲學。」 & 但是,中國曾有過一些樸素的、原始的、零星的哲學思想,比方春秋戰國時期應該就算是「中國哲學」的萌芽時代,出現了公孫龍子、楊朱、墨子等人的思想,再之後要等到明代的王陽明,才又為中國這片野草叢生的哲學荒原,綻放出美麗的曇花。 & █孔子的思想完全不具備哲學邏輯? 知行合一的王陽明才是中國哲學的曇花一現! & 那麼,為什麼引領中國思想潮流的儒家學說不算哲學?因為在孔子那裡,我們看不到古希臘的學風,比如辯論,以及為了證偽而提問。想要在孔子的「儒家思想」中尋找哲學就像大海撈針,自然,想要找到由這樣的概念構成的邏輯更是痴心妄想。 & 廣義來說,儒家的概念幾乎無不屬於倫理學範疇,即使有一些對「認識」或「本體」的討論,所使用的概念也都屬於神話語言或宗教語言。狹義地說,儒家的所謂「倫理學」一方面缺乏哲學的支撐,甚至泯滅哲學的精神,另一方面徹底無視倫理學的最基本原則。 & 儒家體系裡只有曇花一現的王陽明——心無外物,知行合一。然而在西方,「知行合一」屬於常識範疇,因為誠實是做人的基本條件;但是在中國,這卻是一個普遍而又嚴重、甚至無解的問題。在中國,從古至今、從上到下,你很難找出幾個真正能夠「知行合一」的人,王陽明或許算作一個,儘管他的「知」也不那麼徹底。中國的所謂知識分子說一套做一套,嘴上口口聲聲追求真理,行動卻顯示他們在踐踏真理——當然更多的是,他們連真理是怎麼一回事都搞不清楚。 & █儒家的倫理學不是哲學,是世界上最優秀的統治術! 所謂「中國當代哲學」只是對哲學概念的誤解、剽竊、篡改! & 如果對中國所謂思想家的著述進行分類,大都屬於倫理學範疇,可稱之為哲學的鳳毛麟角、幾近於無。而且這些所謂倫理學範疇的著述基本上都建立在一個前提之上:一個先天的權力和財富的金字塔式的社會結構。中國的「知識」自古以來所扮演的角色就是為醜陋的現實進行華麗的包裝,為了瞞天過海,「謊而優則士」。 & 近代以來,特別是現代——也許是為了與世界接軌,或是為了推廣中華文明,也沒準就是為了騙錢——中國的一些學者拼命想為古漢語中的詞彙找到對應的西方哲學概念,於是中國古代不但有了邏輯學,還有了認識論……談何容易!一方面為科學的落伍而惶惶不可終日,一方面又大談中華五千年文明,東拼西湊生拉硬扯不斷為中華文明塗脂抹粉。 & 「新中國」成立以後就更沒有了哲學得以生存的土壤,一九四九年以後更加沒有哲學,只有馬克思主義儒法道。因為哲學的花朵只開放在自由思想的土地之上,如果非要談論,那麼只能談論所謂的「官方哲學」,而這個官方哲學又只是披上了一張「馬克思主義」羊皮的大中華傳統思想。所謂的「中國當代哲學」有的只是官方哲學對哲學概念的誤解、曲解、剽竊、篡改……為了某種不可明言的目的。 & █當「忽悠」深入中國人的基因,成為生存與思維的常態, 新中國所謂的「哲學」不過是馬克思主義融合儒法道的變形! & 造成這種「中國現象」的原因是什麼?道理也很簡單:哲學的生長像植物一樣,需要適宜的土壤。因為中國沒有可以培育「天才」的種子生根發芽、產生系統的哲學思想的土壤。中國的歷史基本上是皇權統治的專制歷史,除了「官方哲學」(儒學和馬克思主義),任何有哲學思想的人都難以生存,敢於挑戰官方哲學就等於自取滅亡。官方哲學是皇權統治或中央集權的必然產物,也是扼殺想像力和創造力,甚至國家生命力的罪魁禍首!& & 另外一個原因是,中國的漢語不是科學語言,中國自古就是神話語言和宗教語言橫行的國家,科學語言對於中國人而言,好像性生活對於宦官,被徹底閹割!儒家思想用教條和歪理邪說徹底僵化了中國人的思考能力,其結果是完全失去了判斷真善美的可能。儒家本來僅有的一點「調和」、「中庸」的「善意」也已蕩然無存,剩下的只有無條件服從統治者的意志。而未經反思的、源自中國「最古老哲學著作」《易經》的道家思想使「忽悠」成為了生存常態、思維方式,從國到民。 & 因此,為什麼在中國歷史上,春秋戰國時代的諸子百家顯得光彩奪目?道理很簡單——自商鞅變法以後,中國再也沒有獨立思考的空間。在精神上,中國人成為了「閹人」,不論統治者,還是被統治者。不管你承認與否,中國人的DNA裡的自由精神已經被閹割了。至今我們還在懷戀未被閹割的少年時代,還在為兩千多年前的孔子、商鞅而感動不已,這就是明證! & 也就是說——中國沒有哲學,只有倫理學;中國思想裡沒有哲學,只有出於統治目的的忽悠和欺騙。 &
【電子書】轉道成知:華人本土社會科學的突圍
開啟社會科學本土化的里程碑 & 何謂「轉道成知」呢?中華文化的智慧,不能只是任其在民間發展,或者在文史哲領域被視作邊緣化的學術議題,其自身需要有個轉化歷程,能發展成社會科學的知識,尤其儒釋道三家都在討論的自性議題,這本來是古典中國的公共語言,卻在西風東漸後被華人社會視作學術禁忌,這並不是正常的社會現象。華人本土社會科學發展過程中有個無法繞開的「黃光國難題」(Hwang Kwang-Kuo Problem),這是什麼樣的難題呢? & 在《轉道成知:華人本土社會科學的突圍》中,陳復指出我們應該從承認「心體」的角度,來開展相應的科學哲學來面對生命世界,進而完成「中西會通」與「儒佛會通」的義理,成熟發展出具有中華思想性質的華人本土社會科學。無人文則無法立國,社會科學的本土化,需要有人文知識來當梁柱支撐,將所謂的「文史哲」這類知識重組成系統化的理論,讓其蛻變成社會科學可理解與應用的學術語言,這就是解決黃光國難題需要跨過的知識門檻。 & 西元2020年的尾聲,新冠肺炎疫情正在肆虐全球,無數人失去寶貴的生命,人類文明已來到十字路口。尤其華人社會如果再不意識到如何將社會科學本土化,將很難因應被強權刻意設立文明衝突產生的險局與陷阱。雅斯培(Karl Theodor Jaspers, 1883-1969)曾提出東西四大聖哲共譜轉軸世紀(Achsenzeit)的說法,陳復懷著無限的樂觀,期待《轉道成知:華人本土社會科學的突圍》有如野人獻曝,藉由「金針度人」,來呼喚群賢輩出,人類第二個轉軸世紀就此到來。 & 好評推薦 & 陳復是王陽明「心學」的忠實繼承者,他又深受趙金祈「求如」之說的影響,陳復所說的「黃光國難題」,其實是他自己的難題;他所說的「黃光國迷陣」,其實也是他自己的迷陣,我們兩種不同「進路」的對話,不僅可以打破雙方個人視域的盲點,幫助對方完成他自身,更重要的是可以改變五四以來,華人學術界「自我殖民」的心態,開創出一種學術論辯生機活潑的新風氣。——黃光國(國立臺灣大學心理學系名譽教授) & 學術要進步、思想要創造,話語的爭辯、議論是需要的,生命的激活,實存的契入尤其重要。論辯不是為了輸贏,而是要解開話語,回歸存在。存在者,「存」而「在」也。存者,存誠閑其邪,生生不息也。在者,充實光輝,如如安在也。陳復對於「黃光國難題」的討論,在本土文明的發展,在東亞學術的進程,是有其精神史意義的。——林安梧(慈濟大學宗教與人文研究所教授) &
【電子書】轉道成知
開啟社會科學本土化的里程碑 & 何謂「轉道成知」呢?中華文化的智慧,不能只是任其在民間發展,或者在文史哲領域被視作邊緣化的學術議題,其自身需要有個轉化歷程,能發展成社會科學的知識,尤其儒釋道三家都在討論的自性議題,這本來是古典中國的公共語言,卻在西風東漸後被華人社會視作學術禁忌,這並不是正常的社會現象。華人本土社會科學發展過程中有個無法繞開的「黃光國難題」(Hwang Kwang-Kuo Problem),這是什麼樣的難題呢? & 在《轉道成知:華人本土社會科學的突圍》中,陳復指出我們應該從承認「心體」的角度,來開展相應的科學哲學來面對生命世界,進而完成「中西會通」與「儒佛會通」的義理,成熟發展出具有中華思想性質的華人本土社會科學。無人文則無法立國,社會科學的本土化,需要有人文知識來當梁柱支撐,將所謂的「文史哲」這類知識重組成系統化的理論,讓其蛻變成社會科學可理解與應用的學術語言,這就是解決黃光國難題需要跨過的知識門檻。 & 西元2020年的尾聲,新冠肺炎疫情正在肆虐全球,無數人失去寶貴的生命,人類文明已來到十字路口。尤其華人社會如果再不意識到如何將社會科學本土化,將很難因應被強權刻意設立文明衝突產生的險局與陷阱。雅斯培(Karl Theodor Jaspers, 1883-1969)曾提出東西四大聖哲共譜轉軸世紀(Achsenzeit)的說法,陳復懷著無限的樂觀,期待《轉道成知:華人本土社會科學的突圍》有如野人獻曝,藉由「金針度人」,來呼喚群賢輩出,人類第二個轉軸世紀就此到來。 & 好評推薦 & 陳復是王陽明「心學」的忠實繼承者,他又深受趙金祈「求如」之說的影響,陳復所說的「黃光國難題」,其實是他自己的難題;他所說的「黃光國迷陣」,其實也是他自己的迷陣,我們兩種不同「進路」的對話,不僅可以打破雙方個人視域的盲點,幫助對方完成他自身,更重要的是可以改變五四以來,華人學術界「自我殖民」的心態,開創出一種學術論辯生機活潑的新風氣。——黃光國(國立臺灣大學心理學系名譽教授) & 學術要進步、思想要創造,話語的爭辯、議論是需要的,生命的激活,實存的契入尤其重要。論辯不是為了輸贏,而是要解開話語,回歸存在。存在者,「存」而「在」也。存者,存誠閑其邪,生生不息也。在者,充實光輝,如如安在也。陳復對於「黃光國難題」的討論,在本土文明的發展,在東亞學術的進程,是有其精神史意義的。——林安梧(慈濟大學宗教與人文研究所教授) &
【電子書】元氣之外無太極:宋明清理學中的「氣論」研究
理學傳統上,將宇宙分為形上與形下兩層。氣論除重視元氣與太極,心性與氣質的論述外,亦注意到由無「而」有,由微「而」著的作為中介階段的「而」。中介的「而」指精神魂魄。神魂為元氣的生生不測之妙,精魄為感官的無形作用。元氣透過神魂、精魄的階段,漸凝漸滯而為人物。於是元氣、神魂、精魄在人而為人之體質。因氣化萬端所以氣質亦各各有異,而性為善或為惡之論紛呈。人要復歸元氣,便逆向逐步消泯精魄、神魂的限制,可上達元氣之道。本書即著重詮釋由元氣太極,陰陽五行、神魂、精魄、凝結、氣種有定、幾、性、心、情等體段,進而構建一整體的氣論模式。
【電子書】當一片落葉飄下時:王陽明「心外無物」的思想探賾
本書從橫剖面來說,論述王陽明「心」的三個面向、「物」的兩個面向。王陽明的「心」、「物」關係,是以親親為本的「親情聯結」,推擴至天地萬物為末的「自然聯結」,本末為一體,此即為王陽明一體之仁的世界觀;從縱剖面來說,論述王陽明「格物致知」、「心外無物」、「致良知」的發展脈絡。王陽明以「格物致知」為思想起點,脫胎於朱子,發展「心外無物」的世界觀,最後以「致良知」的學術宗旨,落實在天地萬物的生活世界中。
【電子書】跟君子有約:在全球化風險中找出路
一、郁郁乎文君子VS.鄙野小人:中國傳統氣化觀型文化的一個爭勝點 二、君子修養VS.紳士培訓:中國傳統氣化觀型文化的更勝期待 三、君子應然義VS.小人實然利:中國傳統氣化觀型文化的一個揮擊點 四、君子仁愛VS.教徒博愛:中國傳統氣化觀型文化的一個優著點 五、君子人智VS.哲人神智:中國傳統氣化觀型文化的殊異變項 六、君子德行從新高揚的質能轉換式配備:中國傳統氣化觀型文化重建方向 七、君子氣節的歷史演繹:中國傳統氣化觀型文化的一個權變課題 八、君子在表現系統的雅緻身分塑造:中國傳統氣化觀型文化的渡世承擔 九、君子的行動系統夢想:中國傳統氣化觀型文化的時代推衍 十、君子碎義逃難的補白問題:中國傳統氣化觀型文化的新挑戰示範,有心人曷興乎來體驗看看,翻轉新局或許就在今朝。 君子德行及其作務仁政,所體現中國傳統氣化觀型文化特能綰結人情/諧和自然此一精神特徵,古來始終為人類社會的長治久安提供了相當程度的保障。但很遺憾的,從近世起崇尚戡天役物的西方創造觀型文化以挑戰自然/媲美上帝姿態橫掃全世界,也迫使國人凜於它的威力轉而傾心相隨,正在同蹈生態崩毀的不歸路。 &&& 為了挽救眼前的危殆,大家勢必要自西方人所興作帶動的全球化迷夢中覺醒,從新習取君子的人格型範以為自渡益世,一個逆反能趨疲(entropy,熵)而可安居樂業的平和國度庶幾可望。&& & 本書特色&& & 這本綰合為十個篇章的書,前五張乃透過對比而顯能;後五章則在強化所能且間有對治議定,總以念茲在茲君子德業的從新開張為所計慮。內裏多有人類前景繫於僅此一役的諍言及對策提供,還在迷戀西式文化而不辨世界即將毀於一旦警訊的人,當從此地悟得徹底改造自我的途徑;錯過了機會,隨著生態崩盡地球陷於一片死寂的噩夢很快就會來。
【電子書】人生雖然有點廢,就靠哲學翻轉它【第一部】:跟著37位哲學家解開生命的大哉問
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誰都只想耍廢良久, 遭遇生命卡關接二連三,恭請37位哲學家帶我們破廢闖關! 學校不會考,但一定要懂得哲學思考,人生困惑難解,卻能睿智面對。傅佩榮教授以輕鬆小品、深入淺出的方式,引領現代人換一顆哲學家的腦袋,用多元化的思維,應對各式各樣的生命大哉問! & & 工作壓力神大,靠購物宣洩變成月光族,問問哲學家該怎麼辦?!享樂主義的代表魯克雷休斯教人搞清楚到底毛病出在哪裡,知道真正的快樂止於何處,敲開致富的最佳途徑。 & & 生活充滿各種不大不小的痛苦,讓人軟弱無力受不了!看看西塞羅怎麼說?他認為要練習做到能忍受時就忍受,不能忍受時就躲開,逃避並不可恥而且可用。 & & 傅佩榮教授介紹日常就在思索人生課題的三十七位西方哲學家,從古希臘時代的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斯多德,以至中世紀的奧古斯丁、多瑪斯等人,透過同樣在愛恨情仇中努力活著的先哲的故事,以及一個精闢的觀念或一句犀利的名言,常常可以想通某種奧妙的道理。原來,柏拉圖的戀愛使人陷入神聖的瘋狂,開始活出真正的自己,而西塞羅指出決定未來的是自己的勇氣,有了面對命運的勇氣,將更有誠意珍惜現在。灰心喪志想尋求力量?厭世耍廢想找到良方?哲學是處理煩惱和焦慮的指南,傅教授從現代角度解讀哲學家的思考歷程,只要傾聽他們的忠告,就能翻轉腦袋,逆轉人生。 本書特色&& & ★生命如此靠腰,需要哲學家來撐腰!本書讓人重新認識古代哲學家,且看古聖先哲如何廢中求生存,從而留下智慧的精華。
【電子書】人生雖然有點廢,就靠哲學翻轉它(第一部):跟著37位哲學家解開生命的大哉問
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誰都只想耍廢良久, 遭遇生命卡關接二連三,恭請37位哲學家帶我們破廢闖關! 學校不會考,但一定要懂得哲學思考,人生困惑難解,卻能睿智面對。傅佩榮教授以輕鬆小品、深入淺出的方式,引領現代人換一顆哲學家的腦袋,用多元化的思維,應對各式各樣的生命大哉問! & & 工作壓力神大,靠購物宣洩變成月光族,問問哲學家該怎麼辦?!享樂主義的代表魯克雷休斯教人搞清楚到底毛病出在哪裡,知道真正的快樂止於何處,敲開致富的最佳途徑。 & & 生活充滿各種不大不小的痛苦,讓人軟弱無力受不了!看看西塞羅怎麼說?他認為要練習做到能忍受時就忍受,不能忍受時就躲開,逃避並不可恥而且可用。 & & 傅佩榮教授介紹日常就在思索人生課題的三十七位西方哲學家,從古希臘時代的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斯多德,以至中世紀的奧古斯丁、多瑪斯等人,透過同樣在愛恨情仇中努力活著的先哲的故事,以及一個精闢的觀念或一句犀利的名言,常常可以想通某種奧妙的道理。原來,柏拉圖的戀愛使人陷入神聖的瘋狂,開始活出真正的自己,而西塞羅指出決定未來的是自己的勇氣,有了面對命運的勇氣,將更有誠意珍惜現在。灰心喪志想尋求力量?厭世耍廢想找到良方?哲學是處理煩惱和焦慮的指南,傅教授從現代角度解讀哲學家的思考歷程,只要傾聽他們的忠告,就能翻轉腦袋,逆轉人生。 本書特色&& & ★生命如此靠腰,需要哲學家來撐腰!本書讓人重新認識古代哲學家,且看古聖先哲如何廢中求生存,從而留下智慧的精華。
【電子書】中國之孝道
作者桑原騭藏先生為日本東洋史學者,畢生致力於漢學與東西交通史研究,極力推崇中國孝道,他以儒家文化為本,並從法律觀點著作。原文出自「桑原騭藏全集」第三卷,寫於1925年;而此版本重新以新式標點符號編輯,並由桑原先生得意門生宮崎市定博士校訂、解說而成。 本書特色 1.本書為日本東洋史學者桑原騭藏先生於1925年的著作,以儒家文化為本,從法律觀點來書寫。 2.此版本據原稿重以新式標點編輯,並由桑原先生得意門生宮崎市定博士校訂、解說而成。
【電子書】洞察人際關係的中國哲學
讓哈佛學生也瘋狂的最強思考工具 一冊濃縮中國盛現思索生活態度的知識結晶 實用的中國哲學概念為你系統化整理 6大工具教你擁抱平靜的內心,掌控自信與活力! 致理科技大學應用日語系副教授 工藤卓司 審定 現在美國名校哈佛大學的菁英們正熱衷於以中國哲學為題的課程,忘情講授中國哲學精隨的邁克爾•普鳴(Michael Puett)教授的課堂上總是座無虛席。 哈佛的學生為什麼對中國哲學如此熱衷呢?理由很簡單,因為中國哲學基本的想法與西方想法,也就是西方哲學的想法大相逕庭。正因為這樣,哈佛的菁英們才想學習自己不知道的嶄新看法、思考法。 或許可以把中國哲學理解成在悠長的歷史中,中國先賢們思索生活態度的知識結晶吧!但絕非特殊且具疆界性,而是普遍且具全球性。孔子、老子等思想家談論的生存之術並非專指中國人,而是以這個世上所有的人為對象。沿用那份精神,本書既然是介紹中國哲學全貌,因此也以對生活態度感到煩惱的所有人、想要活得更好的所有人為對象。 ➙洞悉中國哲學,才能知己知彼,百戰不殆 在日本推廣市民哲學不遺餘力的作者小川仁志,希望將本書獻給以任何形式與中國連結、或者關心中國的讀者。一如哈佛菁英們關心中國哲學的背景中也包含中國崛起,在政治、經濟、軍事對美國產生威脅,對中國的競爭議題相當敏感,因此才努力思索贏過中國的方法,並且熱衷於從哲學中獲得啟發。 在本書,便曾提到孫子所說「知己知彼,百戰不殆」。若能詳知敵方之事,往往能獲得勝利。如同這句話的意思,哈佛的菁英們是為了瞭解敵人才如此努力。 從這個角度來看,對於在全球經濟上尋求發展可能,並且歷史上有著密切關係的台灣而言,全盤了解中國哲學更有其必要性。 ➙日本人氣作家濃縮多本暢銷作品精華的代表作 中國經典中充斥著跨越時代與領域,可以通用的普遍知識,因此日本經營者中也不乏喜愛《論語》、《孫子》的人!《韓非子》、《菜根譚》也相當具人氣。 也誠心希望各位讀者能學習人類引以為傲,名為中國哲學的思考工具,培養慎思的能力,並且擁有充實的生活。 本書除了經典名著外,也會從中國哲學的歷史、人物、關鍵詞等各種角度介紹中國哲學的概要,並點出如何活用那些知識。換言之,閱讀本書就能通曉涵蓋中國哲學的各項主題、了解如何在人生或商場中活用,可謂入門的決定版。 【6大哲學工具快速掃描】 工具1 思考法──掌握中國獨特的思考模式 工具2 名言──不可不知的中國名言 工具3 名著──向中國知識結晶學習 工具4 關鍵人物──中國先賢們的思考 工具5 關鍵用語──有助思考的詞彙 工具6 歷史──依循中國知識演進的步伐 –哲學好用!全系列陸續登場– 《打造堅強意志力的日本哲學:從哲學史、名著到專門用語,有助自我實現的5大工具》(2020年春季上市)
【電子書】心領神會
我們為什麼會不明就理地就上寺廟拜神? 又為什麼會願意去信拜某一個神祇?&&&& && & 本書透過一位處理生死問題無數,崇尚數據與理性驗證的醫師,以他自己多年來的心靈體悟,從長期浸潤儒釋道的觀點,提供多神與一神間信仰的不同,盼讀者心領神會儒釋道後,可以樂天知命故不憂! 好評推薦 本人從事休閒產業多年,一直以愉快享樂方式面對遊客。幾年前父親開始失智,接著母親重病須要呼吸器輔助照顧,讓我感受生命的無常,也常自問生命的意義在哪裡?本書介紹東、西方宗教文化的不同以及儒釋道三教的精華,提供我們面臨自己及親人生命終點時的治療方向,不會再徬徨、無助。--高雄美綠生態園區總經理、中華民國民宿協會全國聯合會前總會長│吳文豪 本人從事水產買賣業,是道地的道教徒,從未深入探尋宗教信仰的真理,藉由本書的介紹,才了解到信仰真的是人生歷程中的導師。--鱻宇水產有限公司董事長│林順良 我在慈濟醫院服務多年,但是成長歷程一如我的同學錦豪兄,是儒釋道民間信仰之子。對於一位未曾用心思考或探究儒釋道民間信仰和佛教的人,閱讀錦豪兄的這本書毫無疑問地必有寶貴收穫!--台中慈濟醫院副院長、亞太人工耳蝸醫學會理事│許權振 在醫療過程中一起面對病人的人生終點時,醫護人員要讓病人安心、舒適、安慰和協助病人家屬面對衝擊,宗教悲天憫人的情懷及對各宗教的認識,都成為必備的素養。 在這方面,本書恰能提供最好的參考資料。--遠東聯合診所所長、前台大醫院北護分院院長│蔡克嵩 莊錦豪醫師是我多年老友,也是傑出外科醫師,刀鋒、筆鋒皆俐落。本書引經據典闡述釋儒道,對初學佛者容易心領神會,尤其當病家面對生離死別之際,不啻是大海中的一塊浮木。--中外企業股份有限公司前董事長│戴明海 (推薦依姓氏筆畫排序)
【電子書】心領神會:儒釋道之子的信仰體驗
我們為什麼會不明就理地就上寺廟拜神? 又為什麼會願意去信拜某一個神祇?&&&& && & 本書透過一位處理生死問題無數,崇尚數據與理性驗證的醫師,以他自己多年來的心靈體悟,從長期浸潤儒釋道的觀點,提供多神與一神間信仰的不同,盼讀者心領神會儒釋道後,可以樂天知命故不憂! 好評推薦 本人從事休閒產業多年,一直以愉快享樂方式面對遊客。幾年前父親開始失智,接著母親重病須要呼吸器輔助照顧,讓我感受生命的無常,也常自問生命的意義在哪裡?本書介紹東、西方宗教文化的不同以及儒釋道三教的精華,提供我們面臨自己及親人生命終點時的治療方向,不會再徬徨、無助。--高雄美綠生態園區總經理、中華民國民宿協會全國聯合會前總會長│吳文豪 本人從事水產買賣業,是道地的道教徒,從未深入探尋宗教信仰的真理,藉由本書的介紹,才了解到信仰真的是人生歷程中的導師。--鱻宇水產有限公司董事長│林順良 我在慈濟醫院服務多年,但是成長歷程一如我的同學錦豪兄,是儒釋道民間信仰之子。對於一位未曾用心思考或探究儒釋道民間信仰和佛教的人,閱讀錦豪兄的這本書毫無疑問地必有寶貴收穫!--台中慈濟醫院副院長、亞太人工耳蝸醫學會理事│許權振 在醫療過程中一起面對病人的人生終點時,醫護人員要讓病人安心、舒適、安慰和協助病人家屬面對衝擊,宗教悲天憫人的情懷及對各宗教的認識,都成為必備的素養。 在這方面,本書恰能提供最好的參考資料。--遠東聯合診所所長、前台大醫院北護分院院長│蔡克嵩 莊錦豪醫師是我多年老友,也是傑出外科醫師,刀鋒、筆鋒皆俐落。本書引經據典闡述釋儒道,對初學佛者容易心領神會,尤其當病家面對生離死別之際,不啻是大海中的一塊浮木。--中外企業股份有限公司前董事長│戴明海 (推薦依姓氏筆畫排序)
【電子書】中國哲學史大綱
胡適成名之作,中國哲學史經典暢銷讀本 梁啟超 蔡元培 馮友蘭 余英時& 高度評價 《中國哲學史大綱》上承漢學家對哲學的考究方法和成果,運用西方哲學治學方法,對中國古代秦以前的哲學做了系統的梳理,按照時代的先後及思想的演變,重點論述了老子、孔子、莊子、墨子等人或流派的哲學思想,闡釋了中國哲學史的發展脈絡和流變。本書被譽為中國哲學史學科的開山之作,使哲學史不再是流水賬式的塊狀記錄,而成為有其內在邏輯的哲學進化史。 推廣重點 被譽為系統研究中國哲學第一人,本書是中國哲學史學科開山之作; 可與《中國哲學十五講》配合宣傳。
【電子書】丁若鏞借鑑孟子「內聖外王」思想研究
本書為作者的清華大學博士論文。朴柄久對孟子與丁若鏞「內聖外王」思想的成因、內容、性質作了系統的梳理。全書既有對文本與史實的宏觀把握,又有有深度的理論分析,在此基礎上對孟子、丁若鏞「內聖外王」思想的理論架構、基本內涵、兩者異同、繼承關係以及丁若鏞「內聖外王」思想的積極成分、消極成分作了客觀評價,對丁若鏞「內聖外王」思想的現實價值有精闢的論述,基本上做到了「持之以故、言之成理」。
【電子書】中國激進思潮的起源與後果
唯有推行自由主義所蘊含的典章制度與思想文化,才能使中國走向長治久安的道路 百姓才能真正生活在一個合理、合乎人道、可以舒展性靈的,人間秩序中 林毓生特別關心自由主義在近現代中國,過去失敗的歷史原因檢討,以及未來發展的可能與如何發展,並探討左右兩派意識形態對大陸與台灣社會的影響。 自1979年完成對於「中國意識的危機」之系統分析並出版專著以後,多年來一直致力尋找解決「中國意識的危機」的切入點。 這個「切入點」,林毓生稱之為:作為導向理念的「中國傳統的創造性轉化」。關於它的思考,以及建立此一理念所需做的奠基工作,即呈現於《中國激進思潮的起源與後果》一書中。 全書分六部分及附錄,收文33篇,充分展現林毓生於深思中完成「中國意識的危機」與「中國傳統的創造性轉化」系統分析之成果。
【電子書】從指南山到湯遜胡:中國的知識、思想與宗教研究
這個世界很大,卻一切只跟自己有關,學術研究也是如此。課題的選擇、視野的切入,無不與本身的專業與才性發生聯繫,但這種喜歡,必然是藉著事物而呈現,不可能都是情緒而已。「好讀書,不求甚解」,只是瀟灑,其實真正的重點是:「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每有會意,舉一反三,引申觸類,學而時習之,反映在一篇篇的論文,一次又一次的授課,遙吟俯暢,逸興遄飛,不知中年將至!
【電子書】觀瀾索源:先秦兩漢思想史新探
先秦兩漢儒家思想的發展,經歷一個高低起伏的歷史,值得重新注視。加上近年利用出土文獻的大量發現和整理,重寫先秦兩漢思想史的呼聲高唱入雲。本書各篇文章多能利用最新出土文獻,並浸潤於傳世文獻中,以求對此段思想大潮加以析述。全書共收文章十九篇,主題圍繞先秦兩漢思想與教育為主,開啟了二千年來以儒家思想為主流的中國文化。
【電子書】影響中國命運的答卷:董仲舒《賢良對策》與儒學的興盛
本書主要以《賢良對策》作為研究對象,重新探討董仲舒在漢代儒學興盛中扮演的角色。本書並不追隨許多學者採取的理路,如根據《漢書》中的幾條記載,毫無懷疑地肯定漢武帝採納《對策》而定儒學於一尊,並看重董仲舒在儒學興盛中的角色,或者在武帝採納《對策》的前提下,設想武帝將董仲舒思想當作治國指導思想,而從《春秋繁露》中尋出維護帝國體制的思想,以說明董仲舒在儒學興盛中扮演重要角色。其實在學術界,關於董仲舒和漢代儒學興盛的關係存在著多樣的意見,本書則闡述雖然我們應當承認董仲舒《對策》的內容在他生前沒有發揮太大作用,但如若注意到儒學興盛即是一個階段性歷程,便還可以找出董仲舒思想在「儒學的主流化」中的積極意義。
【電子書】王子精靈法則:陽明心學智慧記
我們心裡都住著一個精靈 讓王子精靈法則,幫助這個精靈獲得滋養與茁壯,活出生命的智慧與洞見 古人將思想家尊稱作「子」,心學宗師王陽明先生曾說:「良知是造化的精靈。這些精靈,生天生地,成鬼成帝,皆從此出,真是與物無對。」因此,「王子精靈法則」就是指陽明先生談良知的觀念脈絡,其實就是將陽明心學稍加變化的異稱。心學是種深具辯證意義的思想,其汲取儒家的特徵卻反對儒家的教條,更是中國在明朝結束前最後一股深具原創性的思潮,這本書是自這股原創性思潮沒落後,歷經清末民初至今的思想變局,四百餘年來重新詮釋與推演心學的鉅著。 陳復撰寫《王子精靈法則:陽明心學智慧記》,並不是在從事「古籍今註今譯」的訓詁工作,而是從真實生活在華人社會的角度出發,來談如何修心養性做工夫。如果你已經發現人只活在自我意識裡產生的弊端,這主要體現在人與四大關係裡(天,人,物,我)的各種撕裂與隔閡,並發現世間有個更高於自我意識的存在,希望能不帶有宗教色彩的認識真知與活出真如。這份來自心靈的企望,會使得你很適合閱讀這本書。遨遊於盈滿智慧與創新思維的文字間,要不仔細琢磨每篇內容,或有時隨手翻開一篇刺激思考,應該都會開卷有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