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書】台灣國家能力與國家認同之關係〈1990─2000〉
在西方的政治發展研究中,呈現在傳統與現代之間的掙扎所造成的「認同危機」,被認為是政治體系需要解決的問題之一,然而,在二次大戰結束後,許多殖民地相繼成立新興民族國家,認同危機已經不只是面對發展主義模式中的傳統/現代的掙扎問題,而是更進一步地擴展到殖民關係對國家認同構成的影響,當時代進入今日的全球化世界中,認同危機更進一步擴展到文化侵略的後殖民問題。台灣處在多重殖民的歷史中,認同問題在八0年代解嚴以後成為一新興的社會思潮,過去「中國人」鐵板一塊的國家認同之板塊逐漸轉變為「台灣人」以及其他分歧的認同,本書嘗試用新國家主義研究途徑,以國家能力的轉變作為解釋國家認同變遷的切入點,希望能提供另一扇研究與解釋台灣認同問題的窗口,並提供台灣的社會、國家與企業一個重新看待台灣國家認同變遷的新情勢與其原因。本書擬透過歷史研究、資料蒐集與統計分析等研究方法進行問題探討,章節架構分為下述三大部分:第一部份、介紹國家能力影響國家認同的學說與指標第二部分、計畫從國際因素、財政經濟因素與制度調控因素作為探討台灣國家能力之指標,說明國家能力指標如何影響台灣國家認同第三部分、為說明台灣的國家能力在國家認同變遷中扮演非常重要的影響力。預期的研究成果除了在學術上將西方的理論嘗試用來解釋台灣的情勢外,還希望能提供台灣的社會、國家與企業一個重新看待台灣國家認同變遷的新情勢與其原因。
【電子書】臺灣環境發展歷史與蘆洲
本書屬於長期環境史的研究,以蘆洲為主要研究區域,探討蘆洲人與自然環境監近三百年的互動關係,藉以了解蘆洲人的生活型態,並試圖建構蘆洲的區域性格。
【電子書】台南縣派系興起與政黨政治的確立
本書由台南縣出發,介紹自戰後以來,在國民黨威權統治時期,縣內海派、山派及高系三大主要派系勢力的形成過程;以及這三大派系勢力在縣長選舉過程中,彼此競爭、結盟的情形;不過,到了1970年代末期反對運動的興起,縣內受台灣大環境政治變遷的牽動,逐漸形成一股有別於國民黨所控制的政治勢力,而這也對1980年代中期以後的政黨政治時代的來臨,奠定了基礎。本書所要探討的焦點主要有,早期海派取得勢力獨大的原因及過程為何?國民黨來台後培植山派的經過情形與結果如何?高系出現的原因及其顯示的意義為何?1977年11月起國民黨派系替代策略挫敗的過程及原因何在?1981年的縣長選舉,國民黨為何首度出現違紀參選?選舉結果對國民黨與其所屬各政治派系間的互動關係有何代表性意義?又1985年的縣長選舉,無黨籍與國民黨籍候選人的競爭經過為何?選舉結果對國民黨所屬政治派系的消長有何影響?到了1987年,縣內反國民黨勢力整合,成立民進黨縣黨部時,主要有那些勢力匯入?首次實質政黨競爭的1989年縣長選舉其競爭過程為何?導致新營事件的主要原因何在?又此次選舉結果對縣內國民、民進兩大主要政黨的勢力消長,有何特別的意義?1993年的縣長選舉,國民黨在決定提名人選時,對提名制度的落實情形為何?民進黨在提名過程中,黨內所屬各勢力彼此間的競爭結果為何?最後,1997年的縣長選舉,推出候選人參選的民進黨及國民黨,其黨內各勢力在提名過程的競爭情形為何?以及民進黨候選人能以明顯
【電子書】李昂小說中女性意識之研究
李昂的作品不僅表現出對「女性」的關懷,尤其在小說的書寫中,流露出濃厚的「女性意識」。本書討論李昂小說的書寫主題:「反抗父權」、「自我解放」、「自我成長」之所蘊含的女性意識。繼而探索李昂小說中女性意識的「書寫策略」:「去勢模擬」、「負面書寫」、「獨立女性的書寫」。經由主題與書寫策略的分析,本書以為李昂作品中的女性意識深受「存在主義女性主義」影響。
【電子書】閩南飛臺灣:憨兒奮鬥記
本書以第三人稱記述閩南游家數代興衰的變化,有著當時的社會背景,變亂及憨兒奮鬥的困境,可以激發青年人的意志和胸襟。對於「早時的民宅、街路」、「紅軍入漳」、「難民生活」、「閩變」、「抗日經過」、「國民教育」、「戰時生活」,這本書中有著真實的記載。對日據時代的殖民政策,都有一些真相的透露,雖然是點點滴滴,但也是歷史的痕跡。
【電子書】噤啞的他者:陳映真小說與後殖民論述
本書從後殖民狀況著手,探討日據時代殖民夢靨於今的巨大影響‧為針對此類問題作出深層研討,擬以「後殖民論述」所提供的論點為進路‧由於同一個時代而有不同面目的呈現,陳映真藉由虛構的文本,著力描繪現實的人世,這正突顯出價值觀和人生觀的詭譎多變性‧
【電子書】大車拼─台灣車壇贏的策略
由於「大車拚」一書仍是唯一針對台灣車市,進行全面剖析的專書,涉及歷史、市場、品牌以及進入行業門檻的書籍,雖然原書撰寫於84年,卻至今仍是了解台灣汽車業來龍去脈及市場經營原理極具價值的一本書,是故作者新增再版序,將汽車業概況後續演變加以說明,將此書交由秀威資訊出版。本書主架構是以台灣加入WTO的談判中,有著對汽車業的規範條例,原先未開放進口的國家地區,台灣必須對他們先讓步,接受一定的配額進入台灣市場。因此,作者從戰略規劃的思考角度,預估最有利基因素的日系高級車應會優先闖關,對德系高級車在台灣的市場有所影響,以及後續連帶的市場排擠效應。這其實是一個很有意思的個案,因此以此作為切入模式來架構本書內容。因為是戰略性的假設與推估,所以把各車廠車商的營運基礎是設定為平行位階的,也就是說本田的Acura、日產的Infiniti與豐田的Lexus是從完全相同的起跑位置發動攻擊的。至今二○○三年的中葉,台灣市場上的日系高級車只有Lexus對歐系高級車造成一定的壓力。當年作者在書中預估豐田汽車必然以站上第一位作為市場目標,並以「成為別人競逐的對象」為使命,如今均已實現。許多作者在八年前寫書的推測,竟然相去無多。有趣的是,台灣車業與車市的變化,八年後的今日回過頭去看,卻還有人嫌作者看法有些保守,因本來預估不好的,更不好了,說會不錯的,更好了。但其實,「贏家通吃」的現實變化,在十倍速時代必然是更快更大的。總之,在台灣的汽車產業,繼續排擠下去後,能存留的將只剩國際車廠積極支持的裝配廠。但是可以動的汽車休閒產業這個區塊,卻完全沒有動起來,顯然可見的是國家經營機器出問題,這個區塊是台灣經濟轉型必然要走的道路,是所謂發展觀光大略下最重要的「主題」觀光,可以迅速投資,短期見效,又能創造就業機會,帶動商機。然而汽車在台灣並不是完全不可為,是競爭日益激烈,是新入者門檻加高,是經營能力面對大考驗,但台灣車市,事實上仍是全球前二十五大市場,並非完全不可為,只是競爭更為激烈罷了。事實上,在資訊發達的年代,每一個市場的機會都很短暫,作者曾受邀赴越南觀察汽車市場商機,那是一年約兩萬輛的市場,人口八千萬,土地狹長達三千公里,南方首都胡志明市就佔去百分之七十五的地方,市場競爭的狀況根本也和台灣今日沒有兩樣!中國大陸亦然,沿海區域兩億六千萬人口的地區,國民所得已經逼近五千美元大關,汽車市場的競爭,決不是上海通用拿巴西版「賽歐」充數的時代,即有,壽命也是極為短暫的。因此,上海通用在二○○三年上海車展時,同時就推出全新設計的「凱悅」車系。長安福特的「愛康」走的是同賽歐一樣的版本,以此觀察推測,長安必然在年內就需推出新車應市。總的來說,商業競爭在網路文明的時代,連汽車造型的更替都必須跳脫過去八年一變四年一改的思維,要面對兩年週期的挑戰,全球皆然。
【電子書】九二一重建政策解析
現代社會由於都市化與人口的集中,各種人為或天然災害層出不窮,危機處理能力成為檢定一個組織或政府施政能力的重要指標。九二一大地震發生至今已將近四年,受災民眾逐漸撫平傷痛,家園重建亦逐步完成,幾年間各種九二一論述隨之風湧而生,產生的博、碩士論文,估計已經超過七十篇,官方出版品亦如汗牛充棟,九二一的研究已逐漸為各界所重視。本書共有十二章,約十四萬餘字,包括:災變管理理論、台灣九二一地震災情與重建策略、從蕭內閣到唐內閣、重建績效、重建區民間工作團隊、震災史料的蒐集與運用、暫行條例的啟動與修正、重建區振興計畫等等,指涉廣泛、內容精實,可讀性很高,不僅可作為目前仍孜孜於重建崗位者的工作參考,更可以提供各界有志研究危機管理及九二一重建政策的重要參考。
【電子書】台灣社會文化典範的轉移
六個成熟程度不一的典範轉移,都有賴許多相關的制度化運作做為計劃性社會變遷的配套措施,才能將這六個新典範、新價值在台灣生根、落實和茁壯,而成為新世紀台灣本土社會生命力的一部分。在這關鍵的年代,社會學家蕭新煌教授藉由本書評析這些與我們的過去、現在和未來都息息相關的社會文化現象,為台灣大轉型留下歷史和宏觀的記錄。
【電子書】台灣人的價值觀
島國價值 價值觀是人類社會歷史進行式的文化表徵。大體而言,價值觀可以窺探一個民族的性格及一個國家的國民氣質。 本書以現象學的意涵,試從文化相對主意的角度,歷經用心良苦地思索推敲,共擬出三十種台灣人獨特的價值觀來作邏輯演繹與評比分析,諸如台灣人對生死、命運、緣份、良心、善惡、名聲、地位、道統禮教、人情義理...的道德認知和行規範,台灣人多元價值體系的因應遞嬗,尤有發人深省的精彩論述,很能全面性地挖出台灣人精神面的深層結構。 基本上本書只是「序說」或「引言」,作者對於每一命題皆冠之以「xx學」,並非心存心舞文弄墨或有意虛幌學術招牌,而是每一命題皆薀含無限廣闊的學術性探討空間。以「xx學」為題,或能引起素來「無魂有體」或「有禮無體」的台灣人進一步深入探究的與趣。 作者簡介 黃文雄 高雄岡山人,1938年生,1964年赴日;早稻田大學商學部學士,明治大學政經學碩士。 曾任日本台灣同鄉會會長,世界台灣同鄉會副會長,台灣聯盟日本本部重要幹部;迄今日文著書共三十餘部,是繼陳舜臣、邱永漢之後,活躍在日本出版界的台灣籍暢銷作家,最近曾連續數年進入年度暢銷書排行十名內。
【電子書】台灣傳統老行業
寄藥包業 距今五、六十年前,台灣社會正是最艱苦的時期,日本發動盧溝橋事變,接著挑起太平洋戰爭,糧食缺乏,人民生活困苦。加以當時醫師很少,即使是一個鄉鎮也難得有一醫院,老一輩的人,把醫師稱為”公醫”。那時候,鄉民醫藥常識缺乏,如有病痛就找些藥草治療,大家都付不起昂貴的醫藥費。 提起”寄藥包”這個行業,四、五十年前,本省非常發達。家庭配藥員,會將大包小包的成藥,送往偏遠的家戶寄放。目前由於醫療設施普及,醫院充斥鄉鎮,交通又方便,民眾生病馬上可以就醫診療,因此這種寄藥包的行業,也成了消逝中的職業。數年前仍在偏僻山區謀生,而碩果僅存的家庭配藥員已告老退休,他更成為寄藥包行業的終結者。 光復前後,由於鄉村的醫療診所,寥廖無幾,民眾生病,只好找成藥服用。於是一些藥商為了適應民眾的需要,特別製造了一些感冒藥、止痛藥、止瀉藥、退燒藥、仁丹、神藥、胃散、眼藥水等,裝在大孳袋內,僱用家庭配藥員,背著一大箱藥包,有時走路,有時騎單車,甚至翻山越嶺,爬踄水,前往鄉門,挨家挨戶寄放藥包,以應病患急需,這種行業就叫做”寄藥包”。 這些寄放在每個家庭的成藥,種類不少,不但有內科,也有外科藥品,如果家中有人傷風、感冒、頭痛、腹瀉等等,都可以服用藥包內的成藥,既省時又省錢,更不須長途奔波,找醫生診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