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20~0922_114 國中小參考書現貨
0920~0926_夏季暢銷第三波BN

電子書 > 全部商品

金石堂
【電子書】僧格的年檢(10):自恣宗要篇 全站活動優惠

【電子書】僧格的年檢(10):自恣宗要篇

釋濟群  著
大千出版社 出版
2023/06/22 出版

內心清淨是喜悅的來源 & 「自意喜悅,無罪故也。」當我們懺除罪業之後,內心清淨無染,就會源源不斷散發出喜悅。一個內心沒有煩惱和負擔的人,每天都會過得充實而歡喜。能讓我們不開心的是什麼呢?無非是貪嗔煩惱,無非是精神負擔。通過懺悔,我們就能無事一身輕,無罪常歡喜。 & 安居是出家人一年一度的重要修行。安居之後還有四件事,那就是自恣、解界、結界、受功德衣,其中尤以自恣為重。所謂自恣,就是在安居結束後的僧團大會上,每位出家人都要真誠發露自己在安居期間所犯的過失,並以開放的心態接受他人檢舉。這代表著佛法彼此相教、共同覺悟的精神。 & 關於自恣的緣起,《四分律》記載,當時僧團在一次結夏安居中,有些比丘認為,他們可以事先約定各種規範,這樣就不必為日常事務相互說話,彼此可以默然而住。安居結束後,他們頗為自得,向佛陀彙報了這個情況。佛陀卻嚴厲地批評了他們:“汝曹癡人!自以為樂,其實是苦。汝曹癡人!自以無患,其實是患。汝曹癡人!共住如似怨家,猶如白羊。何以故?我無數方便教諸比丘,彼此相教,共相受語,輾轉覺悟。汝曹癡人!同於外道,共受啞法。不應如是行啞法,若行啞法,突吉羅。”(《四分律》卷37,自恣揵度,T22-836上) & 因為這種做法既不符合僧團和合的精神,也不利於僧人自身的修行。我們都是凡夫,必然會有這樣那樣的過失。這些過失除了自己提起覺照、及時發現以外,離不開僧團大眾的提醒。只有這樣才能及時懺悔,達到身心清淨的效果。 & 本篇名為《自恣宗要篇》。所謂自恣,乃縱宣己罪,恣僧舉過。又名隨意,即任由他人檢舉自己的罪過。所謂宗要,包括幾層涵義。 & 首先,自恣和說戒一樣,是攝僧之要,也是住持佛法的根本。因為自恣和說戒的目的,是説明每位元出家人成為清淨如法的僧人。唯有清淨如法的僧伽,才能組成清淨如法的僧團,使道風常舉,正法久住。 & 其次,自恣是懺悔之要。修行是不斷修正心行的過程。無始以來,我們為無明所惑,形成貪嗔癡的強大串習,從而不斷造作惡業,輪回生死,可謂苦海無邊。我們要走出輪回,就必須依戒行事,擺脫串習。因為戒律所建立的,正是通向解脫的行為規範。但我們畢竟是凡夫,雖然受了戒,也在持戒,還是會不斷犯戒。在此過程中,除了自身保持覺知,更要借助僧團之力互相檢舉。因為人在串習中往往看不清楚,或者不願面對。所以,佛陀制定了自恣的制度,使大眾通過檢舉而能發現問題,通過懺悔而能清淨安樂。所以自恣還有一重意思是喜悅,當我們敞開心扉,放下犯戒帶來的精神壓力,會發自內心地感到歡喜。 & 第三,自恣的相關內容,在律藏及歷代祖師的注疏中,有著極為豐富的內容。現在道宣律師提取其中精要,將自恣的作法和要領,以最簡明的方式告訴我們。 & 本篇附有迦絺那衣法,即如何受功德衣。這是對如法安居者的一種犒勞。 & 然九旬修道,精練身心。人多迷己,不自見過。理宜仰憑清眾,垂慈誨示。縱宣己罪,恣僧舉過。內彰無私隱,外顯有瑕疵。身口托於他人,故曰自恣。 & 故《摩得伽》雲:何故令自恣?使諸比丘不孤獨故。各各憶罪、髮露、悔過故。以苦言調伏,得清淨故。自意喜悅,無罪故也。 & 所以制在夏末者,若論夏初創集,將同期款,九旬立要,齊修出離。若逆相舉發,恐成怨諍,遞相訟及,廢道亂業。故制在夏末者,以三月策修,同住進業。時竟雲別,各隨方詣。必有惡業,自不獨宣。障道過深,義無覆隱。故須請誨,良有茲焉。 &

特價168
電子書
下次再買
金石堂
【電子書】戒律與僧伽生活(11) 全站活動優惠

【電子書】戒律與僧伽生活(11)

釋濟群  著
大千出版社 出版
2023/06/22 出版

出家修道解脫與出家光頭俗漢 & 這次和大家探討的,是關於「出家與解脫」的問題。在座的多數都已出家,那麼,這樣一種生活對我們究竟意味著什麼? & 我想,多數人出家時,也是為了解脫,為了證道,為了實現人生的究竟意義。但從教界目前的情況來看,出家後還能繼續保有這份初心的並不多。更多的人,僅僅是將出家當做一種生活方式,逐漸淡忘了解脫的目標。換言之,只是過著一種獨身、素食、僧裝的生活,只是在形態上與世人有所區別。除此而外,每天依然忙於一些現實需要,比如衣食住行、待人接物。更有甚者,也會熱衷於爭名奪利,熱衷於結黨營私。 & 這樣的出家,不過是出一家而入一家,不過是貌似出家的光頭俗漢。身為出家人,我們必須瞭解這一身份的意義究竟在哪裡,知道出家究竟是為了什麼,究竟該做些什麼。惟其如此,才能賦予這一身份應有的內涵。 &

特價324
電子書
下次再買
金石堂
【電子書】僧伽的自新大會(7):說戒正儀篇 全站活動優惠

【電子書】僧伽的自新大會(7):說戒正儀篇

釋濟群  著
大千出版社 出版
2023/06/09 出版

修行精進的不二法門「反省、懺悔」 僧伽的最大好處,可以藉著僧團的力量, 檢點身、口、意三業的過失,在大眾中發露懺悔, 隨時修正自己,讓身心保持清涼自在。 戒律是出家人的行為規範,也是僧團大眾的共處原則。比丘在受戒後,不僅需要依止師父學戒,需要在修行和日常生活中持戒,還需要半月半月說戒,以此策勵道心,如法修行。《四分律》中,專門以《說戒揵度》來介紹相關內容。 說戒,也稱布薩,翻譯成漢語為淨住。主要內容是讀誦《戒經》,即二百五十條戒,以此檢點身、口、意三業。如有違犯,必須在大眾中發露懺悔,起到省己、治行、日新的作用,使大眾清淨共住。所以淨住又有兩層內涵,一是不失義,如果比丘能依戒生活,即可不失戒體,體常存故。二是依止義,能淨化身口意,令身心依戒安住,而非無拘無束,四處馳騁。 布薩制度並非佛教特有的,亦不是佛陀所開創,而是源于印度傳統的宗教集會。《四分律說戒揵度》記載:“爾時,佛在羅閱城。時城中諸外道梵志月三時集會,月八日、十四日、十五日。眾人大集,來往周旋,共為知友,給與飲食,極相愛念,經日供養。”瓶沙王看到後,就向佛陀請求,希望佛教僧團也能定期集會,他和群臣將前來參加並供養。佛陀應允了這一請求,以此因緣集比丘僧,規定今後應每月三次集會。 按印度曆法,以月之盈缺分為白月和黑月。月自盈至滿為白月,即初一至十五,月光逐漸明亮。十六日至月末為黑月,月自滿而缺,月光逐漸黯淡。所以印度的月三時,在中國就是月六時,再加下半月的二十三、二十九、三十,亦稱六齋日。 那麼,布薩日應該做些什麼?佛陀告訴大眾說:“我與諸比丘結戒,說波羅提木叉。中有信心新受戒比丘,未得聞戒,不知當雲何學戒。我今寧可聽諸比丘集在一處,說波羅提木叉戒。”此後,就有了半月半月說戒的制度。在宣說戒相時,大眾認真諦聽,善心念之,對照戒條檢討身心。如果自知有犯,應立即懺悔。 佛教戒律並非在僧團建立之初就安立的,也不是佛陀事先想好需要哪些制度來作為個人修行和團體共住的保障。我們現在看到的這些學處,是佛教發展過程中,因為出家人有了不如法的行為,障礙個人修行,或引起社會譏嫌、僧團不和,才逐條制定起來的。第一條淫戒,是佛陀成道後第五年制定的。其後陸續增加,有了比丘的兩百五十條戒,比丘尼的三百四十八條戒(根據《四分律》)。 布薩制度的建立,同樣經歷了逐步完善的過程,大體可分兩個時期。第一階段為偈布薩,也叫略說戒,內容為:“善護於口言,自淨其志意,身莫作諸惡,此三業道淨。能得如是行,是大仙人道。”是釋迦牟尼佛成道後的十二年內,為無事僧說是戒經。因為當時僧團還保持相對清淨的狀態,沒什麼非法事件發生,僧眾只需誦此偈作為對自己的提醒即可。而佛弟子非常熟悉的“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也屬於略說戒的內容,是迦葉如來所說的戒經。略說戒傾向于道德性的勉勵,文約義豐,短短幾句話,將戒律的精神涵蓋其中,包括止惡、行善、淨化心靈。 第二階段為學處布薩,所謂學處,就是我們現在看到的《戒經》,屬於法律性的條文。 戒律包含戒法、戒體、戒行、戒相四個方面。說戒主要指的是《戒經》,它是建立在戒體基礎上。我們所受的是什麼體,就要持什麼戒,所謂依體起行。 在《受戒緣集篇》中說過,受戒是以法界一切有情與無情為所緣境,其物件是無量無邊的。當我們受不殺生戒時,是發誓對所有眾生不起殺害之心,而不只是不殺哪一類眾生。當我們受不偷盜戒時,則是以法界有情與無情為所緣境。因所緣境無限,宣誓物件無限,故所獲戒體也是無限的。 既然受戒是以法界一切情與無情為所緣,那麼持戒同樣如此。從這個層面而言,戒相、戒條也應該是量等塵沙。但我們不可能讀誦無量無邊的戒,這就必須擇其重點。所以,戒律的制定有其時節因緣。我們現在讀誦的兩百五十條戒,是佛陀為了方便出家人受持和修行,根據當時印度的時節因緣而施設的,不能囊括全部。比如戒律沒規定不能吸毒,難道我們就能吸毒嗎?可見,我們應該在領會戒律精神的前提下,來認識戒相,受持戒律。 《說戒正儀篇》中,說戒是指《戒經》兩百五十條戒,即五篇、七聚、八類,重點在於止持,相關內容在《行事鈔·隨戒釋相篇》和《四分律含注戒本行宗記》有詳細說明。 正儀則是說戒的儀軌,相關內容在律藏中有大量記載。包括很多細節問題,佛陀都有詳盡的開示,為我們展現了一幅佛陀時代的僧團生活畫卷,鮮活生動,引人入勝。本篇則是道宣律師綜合各部律藏,為說戒編寫的一套儀軌。用現在的話說,正說就是內容,儀軌就是包裝。一個如法、莊嚴的包裝,是為了使我們對說戒生起虔誠心和恭敬心。如果忘記這一根本,熱衷於儀軌和形式,以為這就是一切,就會遠離戒律的根本精神,就像“買櫝還珠”那樣,和真正的明珠失之交臂。事實上,依戒條檢討身心,依法律處理僧團事務,令大眾清淨和合,才是說戒的意義所在。 本篇分為兩章。第一章是僧法,所謂僧法,即四人以上的活動。布薩屬於僧團的大眾集會,必須集體參與。如果這一地區出家人很少,又該如何行事呢?在第二章的別法中,就介紹四人以下如何說戒。 &

6 特價168
電子書
下次再買
金石堂
【電子書】僧團的管理制度(8):僧網大綱篇 全站活動優惠

【電子書】僧團的管理制度(8):僧網大綱篇

釋濟群  著
大千出版社 出版
2023/06/09 出版

一個和尚挑水喝,兩個和尚抬水喝,三個和尚沒水喝,「三個和尚沒水喝」的原因不是責任分散導致,是因為沒有建立僧團的管理體制。按佛陀制戒的「十句義」中,第一就是「攝取於僧」,這代表了戒律的根本精神,就是以戒律來攝受僧眾,而不是依某個權威加以管理。 僧團是成就出家人修行辦道的團體,所以,它的管理也是依戒律制定的,是為修行和解脫服務的。我們要立足於這個原則,來理解僧團的一切管理規範。在原始僧團中,共住的前提就是懂得戒律。否則就沒有資格獨立生活,而要盡形壽依止。遺憾的是,雖然佛陀早就制定了一套詳盡的管理制度,可我們這些弟子並未有效繼承。尤其在今天,反而熱衷於社會上的工商管理之類,似乎這樣才與時俱進。 當然,社會管理也有其長處,並非一無是處,但畢竟和僧團管理的定位不同。因為僧團不是企業,也不是公司,不是以生產和做事為重點,也不是以把每個人管得服服帖帖為能事。作為僧團的管理,應該在瞭解並繼承佛教優良傳統的基礎上,適當吸收一些社會管理的長處,才不會失去本位,面目全非。如果定位不清,盲目引進,就可能成為企業化的僧團,或經營佛事的企業。 &

6 特價252
電子書
下次再買
金石堂
【電子書】僧伽的定期潛修(9):安居策修篇 全站活動優惠

【電子書】僧伽的定期潛修(9):安居策修篇

釋濟群  著
大千出版社 出版
2023/06/09 出版

停止到處雲遊三個月 出家僧伽安居一處 精進聞思,勤修道業 安居,也叫夏安居、雨安居,坐夏、夏坐。按印度的傳統,一年分為三季,每季四個月,分別是熱季、雨季和涼季。從這些名稱中,就可看出各自的氣候特點,即炎熱、多雨和涼爽。以中國的農曆計算,四月十六日到八月十五日這段時間為雨季。在此期間,僧人不能外出參學,而應定居一處,精進聞思,勤修道業,於戒定慧三學有所增長。 安居並不是佛教特有的,而是印度各宗教共有的傳統。佛教僧團成立之初,並沒有安居制度。律典記載,當時有些僧人終年在外雲遊,在雨季,由於暴雨漲水,涉水行路時就會漂失衣缽、坐具等,狼狽不堪,威儀頓失。結果引起居士們的譏嫌,認為鳥獸都有巢窟住處,僧人也應該定期潛修。所以,佛陀就確立了安居制度,規定僧人在每年雨季有三個月的定期專修,聞思法義,靜坐禪觀。安居的另一個緣起,則是為了避免傷害生命。因為夏季是草木生長、動物繁殖的季節,四處都是蟲蟻,行走在外,容易踐踏草木,斷他命根。只在特定範圍內活動,也是為了護生起見。 對於今天的出家人來說,安居尤其重要。因為現在的出家人事務繁忙,如果終年忙於做事,沒有一定時間用來專修,以此增長道業,檢討心行,時間長了,很容易陷入做事的串習中,做出一堆名聞利養和人我是非,甚至和在家人沒有多少差別。 本篇名為“安居策修”,安居,即在事先劃定的界內安住,不能隨意外出。當然,有特殊情況也可請假,稱為受日。策修,即勤策三業,進修心行。未生善令生,已生善令增長;未生惡令不生,已生惡令滅除。《資持記》的解說,是“形心攝靜曰安,要期在住曰居;隨時警勵曰策,三業逐善曰修”,非常精闢。 夫靜處思微,道之正軌。理須假日追功,策進心行。隨緣托處,志唯尚益。不許馳散,亂道妨業。故《律》通制三時,意存據道。 文偏約夏月,情在三過:一、無事遊行,妨修出業。二、損傷物命,違慈實深。三、所為既非,故招世謗。以斯之過,教興在茲。 然諸義不無,指歸護命故,夏中方尺之地,悉並有蟲。即《正法念經》 雲:夏中除大小便,餘則加趺而坐。 故知護命為重,佛深制之。必反聖言,罪在不請。結業自纏,永流苦海。極誡如此,依文敬之。 初中分五:一、安居緣,二、分房法,三、作法不同,四、夏內遇緣成不,五、迦提五利,解界是非。 首先,道宣律師通過前言說明了安居的意義和作用。 “夫靜處思微,道之正軌。”靜處,靜坐,或指安靜的修道環境。思微,觀照諸法實相。安住一處,靜心禪修,思維並踐行戒定慧三學,這是走上解脫道乃至菩提道的正確途徑。 理須假日追功,策進心行。”假日,限定時間,如結夏為期三月。追功,加功用行。策進,鞭策和改善。這就需要在限定時間內,全力以赴地用功辦道,調整心行,於道業日有增益,證增上果。即使不曾證果,也是種下證果之因。修行,無非是把心從貪嗔癡的串習中調整出來,安住在戒定慧的軌道上。如果用一句話來概括安居,那就是“勤修戒定慧,息滅貪嗔癡”。 “隨緣托處,志唯尚益。”凡夫往往心隨境轉,所以修行需要有良好的外緣。在安居期間,必須選擇一個如法處所,或是城市寺院,或是林野蘭若,或是岩穴山洞,隨緣而定。所謂如法,就是遠離五種過失,具體內容會在下面介紹。當然,僅有外緣還不夠,關鍵要有正確的發心。安居的發心大體有三種,一是為了個人修行,二是為了利益他人,三是為了料理三寶事。正確的發心,應該是希求出離解脫,進而自利利他,續佛慧命。……… 本篇還附帶說明了受日的問題,這也是《安居篇》的一個重點。受日,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請假。安居期間,如果有特殊情況需要處理,也是可以請假的。至於可以請多少天假,又以什麼理由請假,在受日這部分有詳細說明,幾乎占了《安居篇》近半的篇幅。 &

6 特價198
電子書
下次再買
Readmoo
【電子書】誦經與量子力學 全站活動優惠

【電子書】誦經與量子力學

張宏實  著
橡實 出版
2022/03/07 出版

宇宙的智慧體可以轉換能量形式, 成為佛經裡具備身形的諸佛、菩薩或護法。 所有修行過程中的念經、祈禱佛和菩薩保佑或是持咒, 都是用來轉換宇宙智慧能量, 我們應該踏實地了解佛、菩薩名號的真正意涵, 一字一句,認真感受及體驗梵字裡隱含的意思與能量。 & 依據量子力學,意識的振動會產生能量, 而發出音韻也是一種振動,亦會引動宇宙的能量。 誦經則同時包含了這兩種形式的振動。 & 本書以量子實驗的角度來分析佛教思想,說明兩者呼應之處。 在此基礎上,以《藥師經》為主要範例,介紹佛教修行之經、咒、儀軌的重要性。 除了念誦正式經文,前行儀軌能提高誦經的效能,後續儀軌則是對經典內容的總複習,皆不可輕忽! & ◆延伸學習:四合經儀軌的比較分析、量子力學雙縫實驗介紹 & 本書是筆者先前著作《咒語:下載宇宙能量的通關密碼》的延伸,一開始先說明了量子力學與佛教思想的連結,介紹量子力學中的科學家普朗克的母體(matrix)、惠勒的延遲選擇實驗(delayed choice experiment)、波姆的內在隱含的秩序(implicate order)、海森堡的測不準原理(uncertainty principle)等。宇宙意識以能量的形式持續振動,而諸佛和菩薩都是宇宙神聖的意識體,佛教最高層級的宇宙意識就是「無上正等正覺」,接近科學家普朗克所說的「有意識的智慧」──Matrix(母體)。   從第二單元起,正式由量子力學進入佛教世界的經、咒、儀軌。「經」是人類的智慧文字,「咒」是佛、菩薩的智慧能量。至於「儀軌」則是僧侶於寺院誦經持咒時的儀式軌範,但也可以應用於個人居家的修行。其中的儀軌在「誦經的前後」可區隔為前行儀軌與後續儀軌。 & 「前行儀軌」的重點是提高誦經效能的方法,同時下載佛菩薩的智慧能量,過程中將以真言咒語淨化人類及地球空間的能量,讚歎宇宙虛空的生成,凝聚其能量,再呼喚該部佛經對應的宇宙智慧體,例如《藥師經》就包含了二十三股宇宙智慧能量的擬像化。 & 「後續儀軌」是誦經之後透由真言、偈、讚對經典內容的總複習,〈藥師灌頂真言〉是最根本的咒語,〈消解病咒〉則是輔助的真言;〈藥師偈〉、〈藥師讚〉、〈解冤偈〉是讀經之後的心得整理;〈三皈依〉與〈迴向偈〉則是不同經典必有的單元,圍繞著感恩、懺悔與慈悲。兩者之間才是正式經文,本書以《藥師琉璃光如來本願功德經》這部經典進行說明。 & 《藥師經》是難得一見「經、咒、儀軌」三合一的智慧法門。書中除了解說《藥師經》的核心要義,包含藥師十二大願、三種經名的重要意義、藥師儀軌的精華、死亡審判,以及五色神幡、續命燈和藥叉五色縷的功用等,也一一交叉對照經、咒、儀軌之間的關係。透由這個不可思議的經典,呈現本書的核心概念之一:「宇宙的智慧體可以轉換能量形式,成為佛經裡具備身形的諸佛、菩薩或是護法」。 & 延伸學習單元中,將介紹《藥師經》、《金剛經》、《佛說阿彌陀經》與《普門品》四部佛教經典的經、咒、前行儀軌、後續儀軌的比較表格,並補充重要的量子力學雙縫系列實驗簡要說明,以供讀者進一步了解。

特價336
電子書
下次再買
金石堂
【電子書】二六時中會瑜伽:要超度先人,先超度自己 全站活動優惠

【電子書】二六時中會瑜伽:要超度先人,先超度自己

永富  著
香海文化 出版
2019/04/16 出版

要超度先人 先超度自己 & 瑜伽焰口法會是佛教法會中頗為特殊,且深受信眾護持禮拜的法會之一。不僅是啟辦法會的因緣特殊,法會時間較長,唱誦、法器音聲引人入勝,更重要的是能培植大眾廣發慈悲心,超度先人乃至一切眾生。 法會儀軌的內容不僅詞句優美,更盛含佛教教義,若能隨文起觀,殊勝難得!而為讓大眾更能了解佛教法會的意涵精神,作者永富法師從法會的功能為出發,逐步闡述參與法會的真正意義,進而讓我們更能了解一期一會生命的價值,對人生方向不疑不懼,充滿信心與正能量。 & 《二六時中會瑜伽》可謂是參與法會的啟蒙入門書,除了能有歡喜參與法會的心念外,作者更期許大眾能清楚明白參與法會的真義。經文中曾記載,透過大眾共修實踐所產生的力量利益眾生,而產生五種功德,包括報恩、回向、培福、結緣和懺悔,這即是參與法會的殊勝功德。 & 作者啟明,透過法會,把共修的功德轉變成未來生命的因緣,朝向光明善美的方向進展,也希望能夠轉變我們所超薦的祖先和過往親人的因緣。尤其期許自己,法會圓滿後,在日常中也要善用佛法,行為要表裡一致,這才是真正的以法相會,更能進一步提升自己信仰的層次。 & 「家師星雲大師致力推動人間佛教,宣揚佛法與生活融和不二,重視生活裡道德思想的淨化、精神心靈的昇華,因而人間佛教不停留在研究佛法義理上,而是著重對世間的教化。秉持大師的教導,我經常向參加各類型活動的大眾強調,佛教是智信而非迷信的宗教,佛教徒要知其所然,提升信仰的層次,自我超越,佛法要在生活中受用。」 ──永富法師 & «佛光山開山星雲大師專文推薦!

7 特價182
電子書
下次再買
金石堂
【電子書】入菩薩行導論 全站活動優惠

【電子書】入菩薩行導論

如石法師  著
諦聽 出版
2016/07/01 出版

寂天菩薩的《入菩薩行》是後期大乘佛教極流行的文學作品,為其注疏者代不乏人,尤其在西藏,四派的學者都著有《入行》的注釋,並廣為宣說。由此可見其重要性及影響之大。 《入行》之內容、結構如何?有何特色?其作者寂天菩薩何許人也?寂天以發心為核心來貫通全論,而發心的意義何在?發心在宗教實踐上的心理功能為何?本書都作了精簡切當的說明與介紹,先讀此導論可掌握《入行》的大綱更能抉其微義。 此次新修版新增兩個部份: 1. 原[入菩薩行衍義(上)]兩篇「附論」移過來。 2. 新增短文「成佛之道-隱含的寂天思想」。

7 特價175
電子書
下次再買
金石堂
【電子書】自性光明.法界寶庫論 全站活動優惠

【電子書】自性光明.法界寶庫論

橡樹林文化 出版
2015/02/09 出版

●大圓滿本身的見地、觀修、行持和果位,這一切能夠完完整整、毫無遺漏做一個總體開示的聖典──就是《法界寶藏》──是一切乘門之王,是一切乘門的頂端。 ●《法界寶庫》是由大遍智 龍欽巴尊者所講說。緣起於本智空行母拜見尊者,向尊者請求。像大遍智開示大圓滿教法這麼豐盛的內容,在西藏可以說無出其右者! ●大遍智 龍欽巴尊者所講述的的教法著作,流傳非常多,其中《法界寶庫》是完全不共的大圓滿實相的部分。 在大圓滿教法中有心部、界部、口訣部,《法界寶庫》屬於口訣部。當時化身極喜金剛開示了大圓滿的教法,講述了十七部續部,就是十七種不共的實修方式, 把這十七部續部的內容關鍵要點集中濃縮,就形成了《法界寶庫》,這也是為什麼《法界寶庫》特別受到重視,是非常重要的一個教法的原因。 我們現在無法親自拜見大遍智 龍欽巴尊者,亦無法親自聽到他開示教法,不過尊者的代表就是《法界寶庫》,這是解釋大圓滿的一個教法,特別是解釋大圓滿堅斷的實相這個部分,可以說,關於大圓滿堅斷的實相這部分,最為重要的教法就是《法界寶庫》。 在寧瑪派的傳承中有「上師耳傳」的教法,意思是指上師對一位弟子口耳相傳講說甚深口訣,詞句非常少,意義非常深奧,是實修之後能夠即身成佛的法。實際 上,寧瑪派歷代傳承的上師耳傳教法,就是把《法界寶庫》的大綱宗旨濃縮,做成關鍵性的口訣流傳下來。我自己得到這個「上師耳傳」的教法,關鍵口訣的部分即 是由大堪布阿秋仁波切所傳給我的。──堪布徹令多傑仁波切

特價336
電子書
下次再買
金石堂
【電子書】現代佛陀啟示錄:我在阿姜 查道場的修行紀錄 全站活動優惠

【電子書】現代佛陀啟示錄:我在阿姜 查道場的修行紀錄

華晟圖書 出版
2013/12/17 出版

一位加拿大的記者,為追求內觀生命的義諦,不辭辛勞地來到泰國西北的一座國際叢林寺院。在三個月的尋道過程中,作者對自己、對僧團乃至對法義,都有深刻的體認。本書不僅是他的修行心得,也呈顯一種生命向上之道的積極意義。 在帕那那查特寺中的生活,意味著身體和思惟都要瘦弱和克制。提姆.沃德發了誓願,剃光了頭髮和眉毛,穿上僧袍,並努力地遵守佛陀早已制定下的兩百二十七條戒規。在這兒,僧眾早上三點起牀晨誦,然後是托鉢;他們不能殺生,所以必須忍受大羣的蚊子、幼蟲和螞蟻的叮咬;叢林小路上的蠍子和眼鏡蛇,使得他們每走一步都要留心,這也是佛教的美德之一。他們一天只吃一頓飯。 本書語言幽默,反對崇拜偶像,又深具啟示性。全書充滿了比喻、趣聞和精神上的內觀。同時,它也是一本富有吸引力的旅遊書籍。 帕那那查特寺──位於泰國西北的一座國際叢林寺院,由阿姜 查的弟子所主持。阿姜 查的教法是以持戒為特色。提姆.沃德,一位加拿大的記者,為追求內觀生命的義諦,不辭辛勞地來到這裡。在三個月的尋道過程中,作者對自己、對僧團乃至對法義,都有深刻的體認。本書不僅是他的修行心得,也呈顯一種生命向上之道的積極意義。 《現代佛陀啟示錄》一書,語言幽默,反對崇拜偶像,又深具啟示性。全書充滿了比喻、趣聞和精神上的內觀。同時,它也是一本富有吸引力的旅遊書籍。 該書表現了一種令人耳目一新的寫作方式,是關於形上的事物的新聞報導的極好例子。在這物質主義的時代,作者開拓了另外一種現實存在。&

7 特價168
電子書
下次再買
金石堂
【電子書】佛教音樂的華化:田青音樂學研究文集(下) 全站活動優惠

【電子書】佛教音樂的華化:田青音樂學研究文集(下)

田青  著
香海文化 出版
2011/10/12 出版

法事,也叫佛事,從根本上講,一切佛之教化,均為佛事。《維摩經.入不二法門品》曰:「于娑婆世界,施作佛事」,鳩摩羅什注曰:「佛事謂化眾生」。但是一般習慣,則把佛忌、祈禱、超度、追薦等佛教儀式稱為佛事。在中國民間,法事、佛事、法會、做道場等詞,基本上是一個概念。近年來,歷史悠久、風格獨特的中國佛教音樂,吸引了眾研究者的目光。隨著研究的深入,人們對音樂在中國佛教法事中的作用,有了更深入的瞭解。但是,當人們看到在中國佛教法事音樂中存在著大量民間樂曲的時候,常常只看到佛教為了弘法而使用民間音樂的一面,認為佛教音樂的目的,主要是為了「娛人」。這固然有一定的道理,但是,人們常常忽略事情的另一面,也是我認為更重要的一面:即在部分佛教法事中,或者說在某一法事的大部分音樂中,音的功能主要是「娛神」(更確切地說,是「通神」)。而「娛人」,只不過是第二位的、附屬的功能。我在多年佛教音樂的田野工作中,發現了一個非常有趣的現象:當某一法事有樂器伴奏的時候,常常不是按音樂界的慣例,由歌者根據伴奏樂器提供的確定調高來決定自己的音高,而是在領唱單獨開始後,伴奏者臨時根據歌者(維那)的音高,迅速找到相應(有時是相近)的調高來伴奏。這種表面上看似乎違背了音樂規律的現象,在佛教法事中,不但不是個別現象,而且似乎普遍存在,這就很值得我們認真思考了。我對這一現象的認識,也經歷了一個很長的過程。1989年夏,我到潮州開元寺錄製《潮州佛樂》音樂錄音帶。當時,參加錄製工作的有開元寺退休老方丈、佛樂大師慧原法師,和他的弟子們以及擔任樂隊伴奏的幾個居士。錄製工作一開始,我便發現,無論是慧原法師擔任維那起腔,還是他的弟子傳然尼師擔任維那起腔;也無論演唱、演奏的是「禪和板」,還是「香花板」,擔任樂隊伴奏的幾個居士總是等維那起腔後,才根據維那起腔的音高,笛子摸索著找孔位定調,二胡摸索著找把位定調,就連揚琴,也要先在弦上試敲幾個音後,才找到所需要的調,然後伴奏。雖然這個樂隊,都是老手,他們又經常在一起為信徒做法事,這一過程仍需要大約5至15秒的時間。也就是說,在樂隊進入後的第一個5至15秒鐘內,樂隊所發出的只是雜訊!因此,我便要求唱誦的出家人按照樂器所提供的調高來起腔。但是,對於這樣一個對所有音樂家來說都是「天經地義」的方式,他們卻很不習慣。慧原法師告訴我,他們一直都是按他們固有的方式演唱、演奏的。我當時根本沒有意識到這個方式是他們獨特的音樂文化的一部分,更沒有深究其中的宗教意義,反而自以為是地認為不是他們的樂隊「水準有問題」,便是歌者和伴奏者缺少合作的經驗。從1989年夏錄完《潮州佛樂》回到北京,到1991年2月,有一天我忽然隱隱意識到,我可能在錄音時犯了一個錯誤。但這還不是「悟」。一直到1995年的春天,我在湖南南嶽錄製《南嶽焰口》的時候,我才徹底了悟這個問題。錄音一開始,我便又遇到了同樣的現象:維那起腔之前,所有的樂器都不定調。待維那起腔之後,唱誦的僧眾接腔的同時,笛子和二胡才試探著進入。與潮州的情況一樣,樂器進入後的第一個5至15秒內,樂師們忙著尋找合適的調高,直到「搭調」為止。這一次,我沒有再自以為是,而是尊重他們的習慣,耐心等待他們找到一致的感覺。這一次的錄音,和在潮州相比,順利得多了。我得到了一個寶貴的教訓,即在田野工作中,要充分尊重此文化載體—本地藝術家的意願、習慣、表達方式,千萬不要把自己的文化背景和主觀意念強加給別人。要時時記住:在深廣浩瀚的中國文化面前,我們永遠是小學生。本書特色身為音樂學家,我決定去尋找那隱藏在時間背後的古代音樂。我相信它們活著,我時常感受到它們溫熱的氣息。我確信它們負載著千百年的歷史,蘊含著無數人的悲歡離合,始終在黃河中流著,在長江中流著,在中國廣袤大地的每一條小溪中流著…。美妙的古琴名曲《廣陵散》,據說是神傳給三國時代的名士嵇康(西元223年-263年)。這位集頹廢派詩人、前衛音樂家、離經叛道的思想家於一身的天才美學家,生前對這首「聲調絕倫」的《廣陵散》過於珍愛,誓不傳人,以至他捨生取義臨刑前,在崇拜者——三千太學生面前開了一場「告別音樂會」,卻不得不在最後一刻,留下他此生唯一的遺憾:「《廣陵散》於今絕矣!」身為講授「中國古代音樂史」的教師,田青教授悲痛燦爛輝煌的中國古代音樂文明,銷聲匿跡,而神鳥迦陵頻伽卻給他一個重要的啟示:不要輕信「《廣陵散》於今絕矣。音樂,不怕水火、不畏兵燹,表面上看來無影無形、無痕無跡,才可以深藏在人們的心上,重生於人們的口中。只要時間存在,人類繁衍,它就可能口口相傳、代代永存。唐有唐的「瑪丹娜」,宋有宋的「鄧麗君」,一代一代流行音樂的沖刷、滲透,再加上一代一代藝術家們創造性的發展、改良、革命,已經使我們很難從現存的世俗傳統音樂中分辨出清晰的年輪,很難從經過漫長歲月雕琢的曲調中尋覓出原始的音符來了。但是,在深山古剎、在荒郊野廟,在全國各地的叢林之中,卻很可能保存著未經「改造」或改變較少的古老音樂。背起一個破答錄機、一壺水和一個裝著書和乾糧的綠書包,田青教授獨自開始參五臺、謁峨嵋、拜九華、覲普陀、涉敦煌、造訪前藏、後藏、安多、康巴數百所漢、藏寺廟的漫漫朝覲路。十多年過去了,迦陵頻伽鳥引他找到許多從沒有失去的《廣陵散》,得沐法雨的甘冽清涼。本書是田青教授首度在國內出版的佛教音樂鉅作,隸屬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範疇,期能喚起海內外中國人對佛教音樂的珍惜之情,並為人類歷史留下璀璨的篇章。

7 特價210
電子書
下次再買
金石堂
【電子書】佛教音樂的華化:田青音樂學研究文集(上) 全站活動優惠

【電子書】佛教音樂的華化:田青音樂學研究文集(上)

田青  著
香海文化 出版
2011/10/12 出版

泱泱大唐,是中國封建文化的鼎盛時期。對佛教音樂來講,這也是一個繁榮璀璨的時代。佛教音樂隨佛教傳入中國,經過幾百年的演變,終於在唐代完成了華化的歷程。佛曲華化最終完成的標誌,便是唐代佛曲的大眾化、通俗化、多樣化。道宣《續高僧傳.雜科聲律篇》中的「論」,是瞭解初唐佛教音樂狀況的極好材料。因其重要,不得不引:「……本實以聲糅文,將使聽者神開,因聲以從迴向。傾世皆捐其旨,鄭衛彌流,以以哀婉為入神,用騰擲為清舉,致使淫音婉孌,嬌哢頗繁。世重同迷,尟宗為得。故聲唄相涉,雅正全乖,縱有刪治,而為時廢。物希貪附,利涉便行,未曉聞者悟迷,且貴一時傾耳。斯並歸宗女眾,僧頗嫌之。而越墜堅貞,殊虧雅素,得惟隨俗,失在戲論。而復雕訛將絕,宗匠者希,昔演三千,今無一契……」不必解釋,道宣的態度是非常明確的。這位唐律宗三派之一的南山宗初祖道宣,對初唐時佛教音樂的狀況,是非常不滿的。從他的批評來看,「因聲以從迴向」的宗旨似乎並沒有被僧俗所從;「傾世皆捐其旨」的描述,出自道宣之口,亦非誇大之辭。假如道宣所述,確是初唐佛教音樂的實際狀況,那麼,是不是可以說,南北朝時飛速發展的佛教音樂,到了唐初就已經衰落不堪了呢?你看:「聲唄相涉,雅正全乖」,「宗匠者希,昔演三千,今無一契」,與千餘年前孔夫子慨嘆「禮崩樂壞」的口氣何其相似。而實際上,從道宣論述所顯示出的另一面恰恰說明唐代佛教音樂的空前繁榮,恰恰說明唐代的佛教音樂正在贏得從未有過的廣大聽眾,正在一個嶄新的高度上,融會中華民族固有的、為各階層人民所喜愛的民間音樂而形成徹底華化的新佛曲。……在佛教音樂通俗化的浪潮中,有一些傑出的佛樂專家,他們或通曉大眾心理,或專注弘法偉業,或精於音樂之道,因此名聲大噪,在當時深得大眾的喜愛。他們的事蹟,反映了唐時佛教音樂大眾化,通俗化的程度。僅舉二例:一如唐淨土宗僧人少康(卒於西元805年),其人七歲出家靈山寺,唐德宗貞元元年初,至洛陽白馬寺讀淨土宗善導大師《西方導化文》,始信淨土教義。後到長安禮拜善導遺像,發願念佛。他回到故鄉浙江之後,不遺餘力地宣傳淨土教義,倡導念佛。他曾別出心裁地誘導兒童念佛,每念一聲「阿彌陀佛」便付一錢,後念者日眾,便念十聲付一錢,「如是一年,無少長貴賤,見師者皆稱『阿彌陀佛』,念佛之聲,盈滿道路」。這樣一位虔誠的宗教宣傳家,偏偏又頗通藝術,深知民間音樂的妙用。《宋高僧傳》本傳中說:「康所述偈贊,皆附會鄭衛之聲,變體而作。非哀非樂,不怨不怒,得處中曲韻。譬猶善醫,以餳蜜塗逆口之藥,誘嬰兒入口耳。」看來,少康是一位對民間音樂頗有研究,同時又精於音樂創作的佛教音樂作曲家。他在他的創作中,主動去附會「鄭衛之聲」,主動向民間音樂靠攏。而且,還能融會貫通,「變體而作」,大膽創新,他的音樂,遠遠超出了一般表情音樂的水準,有一種特殊的魅力和不可言傳的神妙之處。另一例,即大名鼎鼎的文淑和尚。《太平廣記》卷二百四文宗條引《盧氏雜說》、段安節《樂府雜錄》「文淑子」條的記述,不但讓我們得以瞭解到文淑傾倒俗眾,「聽者填咽寺舍」的巨大藝術魅力,瞭解到他「其聲宛暢,感動里人」,甚至讓宮廷音樂家甘拜下風,「效其音調,以為歌曲」的弘教偉業,也使我們知道,在佛曲通俗化、大眾化的進程中,居然也存在著如此嚴酷的障礙和阻撓:他們之間最優秀的宗教音樂家,不但要受到佛教界內一些人們的鄙夷,甚至還會被專制政權杖背流放。但是,無論哪朝哪代,決定一個藝術家、一部藝術作品、一種藝術流派前途的,歸根結柢,還是民眾的好惡。政權的暴力干涉,常常只能起到與統治者本意相反的作用。文淑在文宗時被流放,然日本僧人圓仁至長安時(開成、會昌之際),他已又高踞蓮臺之上了,足見左右藝術興衰的民眾之力,是何等偉大。除少康、文淑外,上文中引列的那些佛教音樂家們,無不因其通俗化、大眾化的佛教音樂活動而得到大眾的喜愛。《續高僧傳》中,記載京寶法海寺和尚寶嚴,也是一位得到民眾狂熱喜愛的音樂家,「及嚴之登座也,案邑顧望,未及吐言,擲物雲奔,須臾坐沒」。真是出盡了風頭,就連當今最紅的搖滾歌星們,怕也要嫉妒如此狂熱的場面吧!……身為音樂學家,我決定去尋找那隱藏在時間背後的古代音樂。我相信它們活著,我時常感受到它們溫熱的氣息。我確信它們負載著千百年的歷史,蘊含著無數人的悲歡離合,始終在黃河中流著,在長江中流著,在中國廣袤大地的每一條小溪中流著。音樂,不怕水火、不畏兵燹,表面上看來無影無形、無痕無跡,才可以深藏在人們的心上,重生於人們的口中。只要時間存在,人類繁衍,它就可能口口相傳、代代永存。唐有唐的「瑪丹娜」,宋有宋的「鄧麗君」,一代一代流行音樂的沖刷、滲透,再加上一代一代藝術家們創造性的發展、改良、革命,已經使我們很難從現存的世俗傳統音樂中分辨出清晰的年輪,很難從經過漫長歲月雕琢的曲調中尋覓出原始的音符來了。但是,在深山古剎、在荒郊野廟,在全國各地的叢林之中,卻很可能保存著未經「改造」或改變較少的古老音樂。佛教音樂隨佛教傳入中國,經歷了逐漸華化的過程,成為中國文化遺產中彌可珍貴的一部分。探索這一過程,將有助於瞭解中國音樂的演變,也有助於瞭解中國佛教本身的演變。身為講授「中國古代音樂史」的教師,田青教授不忍燦爛輝煌的中國古代音樂文化銷聲匿跡,於是,背起一個破答錄機、一壺水和一個裝著書和乾糧的綠書包,田青教授獨自開始參五臺、謁峨嵋、拜九華、覲普陀、涉敦煌、造訪前藏、後藏、安多、康巴數百所漢、藏寺廟的漫漫朝覲路。十多年過去了,終於得沐佛教音樂法雨般的甘冽清涼。《佛教音樂的華化》是田青教授首度在國內出版的佛教音樂鉅作,隸屬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範疇,期能喚起海內外中國人對佛教音樂的珍惜之情,並為人類歷史留下璀璨的篇章。本書特色1.具有豐富史料性,堪為研究中國音樂史及佛教音樂史的基石。2.具有精采文學性,文字的精練與結構的完整,讓本書呈現史料之外的可讀性。3.具有宗教性,可讓尋找生命另一境界之讀者發現新天地,足可充實自我生活也可拓展生命深度,進一步契入佛法。4.國內首度出版的佛教音樂研究著作,為佛教音樂的傳承留下紀實。

7 特價210
電子書
下次再買
金石堂
【電子書】不丹閉關人 全站活動優惠

【電子書】不丹閉關人

陳念萱  著
甯文創 出版
2011/01/12 出版

不丹小活佛四歲被認證,母親帶著他去山上閉關學習,趁著他前世的記憶猶存,必須接受嚴格的密集訓練。原本寺院安排讓家人陪伴一兩個月讓小活佛先適應;未料,第二天清晨,小活佛就對母親說: 這是我的地方,不是妳的地方,妳可以回家了…… 小邪說: 在《自殺功法》裡引起的疑問,似乎在《不丹閉關人》裡找到了答案……不丹長短期閉關人訪談不丹閉關環境陳念萱個人閉關禁語三月日記閉關經驗談閉關期間飲食與閱讀

7 特價175
電子書
下次再買
金石堂
【電子書】境明.千里皆明:境的菩提 全站活動優惠

【電子書】境明.千里皆明:境的菩提

林清玄  著
九歌 出版
2010/10/01 出版

  同樣的風景,在橋上、樓上、山上、雲上看來,卻是完全不同。當我們站在更高的地方,會知悉一切的是非成敗也不過爾爾,正如同污泥之於蓮花,雨水之於彩虹,溪河之於海洋,花草之於山嶽……境界的追求是無邊無際的,回到自己的心,在追尋的過程中就能歡喜自在了。  本書為菩提系列精選集第三部,取名為《境明,千里皆明》,世界是如此隱晦曖昧,我們的心要像大圓境,凡所鑑照,盡皆清明。書中繪製細筆插畫,配上有情有味的佛學散文,在心裡幽微處,時時為我們點燃一盞心燈。  菩提系列,是林清玄思想和風格形成的代表作,被選為「四十年來最暢銷及最有影響的書」。他自選菩提十書中的精華,輯為《心美,一切皆美》、《情深,萬物皆深》、《境明,千里皆明》三書。本書特色  ★繪製細筆插畫,配上清明有味的佛學散文,林清玄自選《菩提十書》精華。  ★忙碌、茫然的現代人,隨手翻閱,隨時領悟。  ★佛教小故事、佛經的智慧。

7 特價175
電子書
下次再買
金石堂
【電子書】無文印的迷思與解讀:南宋僧無文道璨的文學禪 全站活動優惠

【電子書】無文印的迷思與解讀:南宋僧無文道璨的文學禪

黃啟江  著
臺灣商務 出版
2010/10/01 出版

  本書有系統地介紹無文道璨及《無文印》,並論述道璨所代表的「文學禪」之特質。內容涵蓋《無文印》的成書與流傳,道璨的生平、師承與學術,其詩作所反映的「出家」與「歸家」之矛盾心理,其禪學根基與對禪法之見解,其與文士間的詩文、道義之交,其孝思與孝行之表現,及其與同時法眷間的詩文議論。  主旨在說明「無文印」雖是道璨對「不立文字」的達摩傳法心印之認知,但是他對詩文之熱衷及「以詩為禪」的傾向,使其「無文印」之說流於「文飾修辭」(rhetoric),變成「迷思」(myth)。而其對「家」之依戀,及對人間情義之重視,又混淆了其禪僧之面貌,使其更像嫻於詩、書、畫的宋代文士。

75 特價293
電子書
下次再買
金石堂
【電子書】報告法王:我做四加行 全站活動優惠

【電子書】報告法王:我做四加行

眾生文化 出版
2009/08/20 出版

修行,一定要做好基本功, 如果你是佛弟子,一定要觀修「四共加行」;如果你是藏傳修行人,傳統上,一定要修持「四不共加行」。所謂「加行」,就是以自利利他的心,不斷「增加身口意善行」, 這是進入佛法修持之前,轉凡心向解脫道的準備工作。所謂「四共加行」,是指「人身難得、觀死無常、因果業力、輪迴過患」,這是佛家對生命本質的四種正知見,是小乘、大乘、金剛乘三乘佛法共同的基礎。所謂「四不共加行」,是指「皈依大禮拜、金剛薩埵、獻曼達、上師相應法」,這是藏傳金剛乘要求弟子做的特殊基本功,皈依發心,淨除罪障,累積資糧,增益信心,從法王、仁波切、出家男女眾到在家居士,依傳統,人人必做,這是實修一切密乘大法前必備的基礎,若有人以此或其中一項,當成終身修持,也能得到殊勝成就,修持「四不共加行」之前,必先觀修「四共加行」。關於法本,藏傳四大教派,都有各自傳承的「四不共加行」,項目、精神相同,但儀軌和觀想內容則有別。以噶舉傳承而言,也有傳統長軌的「四不共加行」法本,第十七世法王噶瑪巴 鄔金欽列多傑,為了忙碌的現代修行人,特別著作這部《四不共加行合集課誦略儀》法本,慈悲開啟弟子在現代生活修持「四不共加行」的殊勝法緣。 關於做功課次數,傳統上,四個加行各要做111,111遍;若想修持這部噶瑪巴親傳的法本,必先得到具德上師口傳才能起修,噶瑪巴指示,非藏族的外國弟子,第一加行「皈依大禮拜」可以只做1,000遍(能圓滿111,111遍更好),其餘三個加行「金剛薩埵、獻曼達、上師相應法」,須依傳統各做111,111遍。作者簡介第十七世法王噶瑪巴 鄔金欽列多傑噶瑪巴的含義是「行佛行事業者」,或「佛行事業的化身」。噶瑪巴以化身方式轉世了十七次,每一位噶瑪巴都扮演西藏佛教的保存和傳播者。佛陀和蓮花生大士都 曾預言噶瑪巴的出生,幾個世紀以來,噶瑪巴不僅是延續金剛乘的中心人物,也是延續噶瑪噶舉的關鍵人物。在保存佛法傳承教法上,噶瑪巴更扮演了最重要的角 色。 歷史背景─預言在經藏續藏中都有記載,佛陀曾經預言幾位菩薩會在世間出生,噶瑪巴是其中之一。仁千巴桑(Rinchen Palzang)曾寫一本《明鏡》─楚布寺指南,其中摘錄了佛陀的預言。 《三摩地王經》(Samadhiraja Sutra) 我圓寂二千年後,佛法會在紅臉人的地方流傳。這些人都將成為觀音菩薩的弟子,欣哈那達菩薩(bodhisattva Simhanada),名「噶瑪巴」會誕生。具有禪定能力,他會降伏當地眾生。透過見、聞、憶、觸的方法,置眾生於光明之境。《楞伽經》(Lankavatara Sutra) 穿著僧袍,頂戴黑冠他將無間斷的對眾生弘法直到第一千佛示現 《文殊菩薩根本續》(Mulamanjushri Tantra) 名字中被賦予“噶”在前,“瑪”在後,此人將出世,使佛法大放光彩。噶瑪巴在世間出生,也在蓮師很多的伏藏中預言。噶瑪巴佛從勝義諦來看,噶瑪巴早已圓滿證悟成佛,名賢遍南若佛(Shenphen Namrol)。在此賢劫中將是未來的第六佛,名成就獅子佛竹巴森給(Trukpa Senge)與釋迦牟尼佛無二無別。 從世俗諦來看,他是十地菩薩,是觀音菩薩的化身。數世紀以來噶瑪巴以多種的化身示現,曾示現為婆羅門沙哈拉大師、印度的蓮花生大士及很多在西藏的化身,弘 揚佛法利益無數眾生。但是以化身連續不斷的來到世間,在西藏佛教史中卻僅有噶瑪巴一位。他是第一位喇嘛,來生被連續不斷的認證,從十一世紀迄今,他沒有間 斷的轉世。佛行事業 噶瑪巴不僅是噶舉傳承的中心,並且在西藏金剛乘各教派中也極具影響力。譬如,第三世噶瑪巴讓?多傑保存和發展寧瑪傳承中之「心髓(Nyingthik) 教法」。第四世噶瑪巴若佩多傑(Rolpe Dorje)認證並傳戒給傑出的宗喀巴大師(格魯派的創建者)。第七世到第九世噶瑪巴對保存和發揚經藏、續藏、噶舉派大手印傳承都有極大的貢獻。第十四世 噶瑪巴在香巴傳承面臨消失前,挽回並延續了香巴傳承;他還具有不分教派,融合各教派教義的宏觀,推行不分教派的「利美運動」,並將此運動傳給他的心子蔣貢 康楚大師。第十五世噶瑪巴卡恰多傑(Khakhyab Dorje)參與並保存了寧瑪派的伏藏傳承。第十六世噶瑪巴讓?日佩多傑(Rangjung Rigpe Dorje)是最偉大的西藏佛教大師,他離開西藏後,是在境外為各傳承的延續盡心盡力的關鍵人物。 第十六世大寶法王噶瑪巴對經論的保存非常認真,他將德格版全部重印出版,共有經藏《甘珠爾》約108冊,續藏《丹珠爾》約214冊。法王把《甘珠爾》贈給所有印度、尼泊爾、不丹、西藏、美國的藏傳佛教寺院,把《丹珠爾》以成本價送給各道場。免費贈送《甘珠爾》是史無前例的,法王也將歷代噶瑪巴的著作和西藏上師們的著作 ,妥善保存和出版,並透過講經、說法、灌頂來傳播。第十七世大寶法王噶瑪巴鄔金欽列多傑(OgyenTrinley Dorje 1985~現在),是1959年之後西藏史上的領導上師。他是史上第一位被共產政府承認的轉世喇嘛。1959年、1960年文革時代,楚布寺幾乎全毀,大 寶法王噶瑪巴在90年代對佛教的發展有很大的貢獻;在此期間,大寶法王噶瑪巴修復了楚布寺。1999年底噶瑪巴決定離開楚布寺,出走到印度。法王現在安住 在印度達蘭沙拉上密院(Gyuto)。在此接受傳承灌頂,學習並弘法。每年成千上萬從西藏、印度、尼泊爾、不丹,東方西方人士去上密院朝聖,覲見大寶法 王。法王公開及私下接見信眾,而且給予大喇嘛們修行上的特別指導。

79 特價237
電子書
下次再買
金石堂
【電子書】學佛的觀點決定終點 全站活動優惠

【電子書】學佛的觀點決定終點

釋剛曉  著
大千出版社 出版
2009/05/01 出版

利藏增支部《葛拉瑪經》中的開示十項修行的信任原則:不可只因它是口傳已久、奉行已久、道聽塗說、載諸典籍、符合我見、符合哲理、順乎我思、合我理論、說者看來可信、導師所說等,就信以為真。…每當你親身體驗到:這些是善的、無害的、為智者所讚、遵行後得到有益或快樂的,就要實行這些。《阿含經》將佛弟子分有「法行人」與「信行人」二類。印順導師於《華語集》言:「隨法行人於信等五根中,智慧增上,是慧力特強,以慧為主而信等為助的。隨信行人,於五根中是「少慧」,慧力差一些,是以信為主而慧等為助的。」隨法行人以法為主,偏重理性,喜歡自己摸索與思考,培養獨立學佛的能力。一開始對任何理論說法,保持覺知與懷疑,一旦體察分析無誤後,即深信不已,無可動搖。而信行人是以信心為主,偏重感性,依止能感動他的師長或現象,一開始容易進入,卻少了獨立思考的能力,若遇到惡知識,容易斷送慧命。這也是佛陀為什麼特別叮嚀要「依法不依人」。這本書的出版緣起,目的是希望所有接觸佛教的人,能開展獨立思考的能力,如佛陀在《葛拉瑪經》的開示,對所有理論與現象生起體察分析。佛教不是一般的宗教信仰,佛陀也不希望學習的人盲目跟隨。如禪宗古德曰:「大疑大悟,小疑小悟,不疑不悟」,也只有對生命產生疑情的人,才會引發超越社會制約的量子跳躍,開顯生命的新世界。  年輕的剛曉法師不畏強權,勇於提出思辨的空間,廣受大陸佛教知識份子注目與欣賞,許多人深為其獨特的行事風格所吸引。剛曉法師教授唯識、因明課程,精采絕倫,其邏輯清晰的思辨能力,剛正不阿、直言不諱的個性,更令人絕倒。閱讀本書,重點不在增進佛學知識,而在隨著書中種種事件與個案的演繹,獲得重新面對佛教的機會,詮釋自己與佛教的彼此關係。本書或許有一些與你相異的觀點,然而這份差異可以帶來激盪,也只有透過沉澱與省思,才能使這份激盪具有正面的意義。

7 特價154
電子書
下次再買
金石堂
【電子書】中國佛教規儀 全站活動優惠

【電子書】中國佛教規儀

世界佛教 出版
1998/09/01 出版
7 特價154
電子書
下次再買
金石堂
【電子書】戒律學要略 全站活動優惠

【電子書】戒律學要略

弘一大師  著
世界佛教 出版
1995/05/01 出版
7 特價175
電子書
下次再買
頁數1/1
移至第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