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書】菩提明心花開見佛
2500年來第一本將浩瀚繁雜佛經簡化的讀經筆記,最淺顯易懂也最具系統架構,帶你回顧最古老真實的佛陀教誨。 ◎佛經浩瀚如恆河沙數,佛寺、法師與宗派多如繁星,作者將之簡化並彙整成冊,讓初學者有一本可以一窺佛理全貌的摘要書籍。 ◎還原佛陀最古老真實的說法,將重要佛經義理一次整合在苦集滅道四聖諦中,重溫佛陀那一語道破人生真相的精闢智慧。 ◎探索人生哲學最奇妙的佛經筆記,絕對讓人充滿自信和希望,在真正了解自我與生命實相之後,漫天花雨將在您心中落下,而佛陀將在那與您相遇。 2500多年前,佛陀傳法人間45年,希望能幫助人們遠離痛苦,以般若智慧安住心靈,達成內心寂靜,經過2500年後的傳承,佛陀、佛教、佛經卻成為世界上最複雜、最分歧、最難理解的宗教與經書! 本書以四聖諦──苦、集、滅、道為主要架構,體悟五種不同菩提階段, 盼人人菩提明心,花開見佛。 ◎諸法從本來,常自寂滅相。(法華經) ◎云何十八界,本如來藏妙真如性。四大和合,發明世間種種變化。若和合者,同於變化。始終相成,生滅相續。(楞嚴經) ◎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何期自性本不生滅,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無動搖,何期自性能生萬法!(六祖壇經) ◎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心經) ◎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心經) ◎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金剛經) ◎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金剛經) ◎離一切諸相,即名諸佛。(金剛經) ◎心有所住,即為非住,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金剛經)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染塵埃。(六祖壇經) ◎如來者,即諸法如義。(金剛經) ◎如來者,無所從來,亦無所去,故名如來。(金剛經) ◎諸以色觀我,以音聲尋我,彼生履邪斷,不能當見我。應觀佛法性,即導師法身;法性非所識,故彼不能了。(玄奘譯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多經) ◎汝等凡夫,不觀自心,是故漂流生死海中。諸佛菩薩能觀心故,度生死海,到於彼岸。(大乘本生心地觀經) ◎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來世果,今生作者是。(維摩詰所說經) ◎三界無安,猶如火宅,眾苦充滿,甚可怖畏!常有生老、病死憂患,如是等火,熾然不息!(法華經) ◎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華嚴經) ◎心生種種法生,心滅種種法滅。(楞嚴經) ◎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佛說大乘善見變化文殊師利問法經) ◎佛言:愛欲莫甚於色,色之為欲,其大無外。(佛說四十二章經) ◎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法句經) ◎若攝心者,心則在定。心在定故,能知世間生滅法相。(佛遺教經) ◎在於閑處,修攝其心。安住不動,如須彌山。觀一切法,皆無所有。猶如虛空,無有堅固。不生不出,不動不退,常住一相。(妙法蓮華經) ◎因緣和合,虛妄有生。因緣別離。虛妄名滅。(大佛頂首楞嚴經)
【電子書】江蘇鎮江金山江天禪寺規約
佛制戒律,祖立清規,是佛教健康發展的制度保障,是寺院建設與管理的重要內容。金山大徹堂由圓悟勤禪師振興以來,提倡宗風,不落筌蹄,而垂鈎四海,只鉤獰龍。仰仗先覺,留此模範,以為入道階漸,後學初機,細心參閱,神而明之,存乎其人。若夫竿木隨身,逢場作戲,因時設施,通權達變,規矩是呆,法則是活,所謂大用現前,不存規則可也。有條攀條,無條攀例可也。
【電子書】圖解佛教八識
──出版十二周年 ‧ 暢銷改版──◆現代神經科學的觀察與千餘年前的佛學唯識理論,為什麼會互相符合?◆你還認為佛教只是宗教的一種嗎? 本書依據佛教唯識學的基本論點,即唐朝玄奘大師所著的《成唯識論》,列舉數個科學觀察實例,建立腦部功能與前六識的關聯性,說明腦部是連繫無形心識與有形物質的橋梁。更有大量圖文使你一次輕鬆讀懂《百法明門論》《八識規矩頌》《大乘廣五蘊論》,認清宇宙萬有不是「唯心」、不是「唯物」,只是「唯識」所現。如果你對東方哲學、心理學有興趣、想要了解唯識學,或者你是學佛的行者,閱讀本書必能減少摸索的時間與修學的障礙;此外,本書更可做為一本有趣又實用的圖解佛學工具書。★內容包含★心理學:探討人類及眾生的心理現象、精神功能及行為宇宙論:研究宇宙的本體是什麼,以及宇宙萬有的起源轉識成智:說明轉眾生八識成為佛五智的方法與步驟
【電子書】圖解佛教八識【暢銷紀念版】
──出版十二周年 ‧ 暢銷改版──◆現代神經科學的觀察與千餘年前的佛學唯識理論,為什麼會互相符合?◆你還認為佛教只是宗教的一種嗎?&本書依據佛教唯識學的基本論點,即唐朝玄奘大師所著的《成唯識論》,列舉數個科學觀察實例,建立腦部功能與前六識的關聯性,說明腦部是連繫無形心識與有形物質的橋梁。更有大量圖文使你一次輕鬆讀懂《百法明門論》《八識規矩頌》《大乘廣五蘊論》,認清宇宙萬有不是「唯心」、不是「唯物」,只是「唯識」所現。如果你對東方哲學、心理學有興趣、想要了解唯識學,或者你是學佛的行者,閱讀本書必能減少摸索的時間與修學的障礙;此外,本書更可做為一本有趣又實用的圖解佛學工具書。★內容包含★心理學:探討人類及眾生的心理現象、精神功能及行為宇宙論:研究宇宙的本體是什麼,以及宇宙萬有的起源轉識成智:說明轉眾生八識成為佛五智的方法與步驟
【電子書】達摩少室六論
◎達摩少室六論:二入四行觀、血脈論、悟性論、破相論、無心論、絕觀論。◎這本書為達摩祖師和其弟子修行的經驗累積,也沿用了佛陀所說經要而留下的心得記錄。◎除了第一義諦的述說,在入世法方面,也解釋了修行人於世間法,要如何應對的態度。翻譯完《達摩少室六論》之後,重讀校對經文的當下,不時地從內心發出由衷的讚嘆:「這麼好的修行題材早該問世!」但實情是,也許是不容易解讀吧!人說佛法淵深浩瀚如海,指的是難以言宣的源頭真理,以及一些綴述它的形上描繪,但是事理若無形又怎能以有形言語文字來解說它呢?我們說儘管如此,還是要有一些近於真理的周邊旁說來窺探真相,所謂月影非月也離不開月,以用來反作推敲,求得心法。凡此,這都是為了幫助學人趨登彼岸,到達心境安寧的港灣。這本書是達摩祖師和其弟子修行的經驗累積,也沿用了佛陀所說經要而留下的心得記錄。他們是禪門宗匠,來解釋本來面目的真理再自然不過了。是以,更突顯了這本論集的重要性。除了第一義諦的述說,在入世法方面,也解釋了修行人於世間法,要如何應對的態度,例如對於「殺盜淫」的情形要怎麼面對的迷惘解惑,讓人們在處事心態上有個方向。因此,我個人極為推崇這本論集重現於讀者。
【電子書】達摩少室六論
◎達摩少室六論:二入四行觀、血脈論、悟性論、破相論、無心論、絕觀論。◎這本書為達摩祖師和其弟子修行的經驗累積,也沿用了佛陀所說經要而留下的心得記錄。◎除了第一義諦的述說,在入世法方面,也解釋了修行人於世間法,要如何應對的態度。翻譯完《達摩少室六論》之後,重讀校對經文的當下,不時地從內心發出由衷的讚嘆:「這麼好的修行題材早該問世!」但實情是,也許是不容易解讀吧!人說佛法淵深浩瀚如海,指的是難以言宣的源頭真理,以及一些綴述它的形上描繪,但是事理若無形又怎能以有形言語文字來解說它呢?我們說儘管如此,還是要有一些近於真理的周邊旁說來窺探真相,所謂月影非月也離不開月,以用來反作推敲,求得心法。凡此,這都是為了幫助學人趨登彼岸,到達心境安寧的港灣。這本書是達摩祖師和其弟子修行的經驗累積,也沿用了佛陀所說經要而留下的心得記錄。他們是禪門宗匠,來解釋本來面目的真理再自然不過了。是以,更突顯了這本論集的重要性。除了第一義諦的述說,在入世法方面,也解釋了修行人於世間法,要如何應對的態度,例如對於「殺盜淫」的情形要怎麼面對的迷惘解惑,讓人們在處事心態上有個方向。因此,我個人極為推崇這本論集重現於讀者。
【電子書】唯識學與物理學的統一
好把舊書多讀到,義言一出見英明! 唯識學是彌勒菩薩所傳,一個古老的佛教修行經驗結晶,它主要探討人的意識和現實世界之間的關係。就好像我們身處的現實世界其實是由我們的心識所構成的一個幻象,而這個幻象的存在是因為我們的心識在運作,所以一切都是心識的表現。 唯識學和物理學有著什麼樣的關係呢?想像一下你在做夢,你的夢境是由你的意識所創造的,就像唯識學所描述的,這個世界是由我們的心識所構成的一個幻象。但是,當你醒來後,你會發現那些在夢中看起來很真實的事物其實並不存在於現實世界中。這就像物理學中的量子力學一樣,它告訴我們,現實世界並不像我們想像的那樣穩定和確定,而是充滿了不確定性和潛在的可能性。這些可能性在我們觀察時才會變成現實,就像夢境中的事物在我們夢裡時才變得真實一樣。 因此,唯識學和物理學都在提醒我們,我們所認為的現實可能並不是我們想像的那樣確定和絕對的,而是受到我們的意識和觀察的影響。本書以融合唯識學和物理學的角度,深入解析宇宙、生命、陰陽五行等重要概念,展現作者對於宇宙與生命起源的獨特見解,並結合佛學、易學等多元觀點,帶您一窺宇宙奧秘,解密生命真諦。 本書特色 *宇宙與生命的創生:探討宇宙和生命的起源,強調永恆存在的主體、六大的誕生、能量的空間分布等關鍵元素。 *陰陽五行學說的起源:專注於陰陽五行學說的建立,介紹物質能量的體用、陰陽與五行的理論,並融合易學的相關內容。 *眾生的法報化三身:解釋有情識與無情法的演化,剖析識與中有的演化,並闡述法身與生物的電磁波的關聯。 *八識的演化: 逐一分析八識的演化過程,從多個面向深入探討八識的發展,包括八識的起源、演化階段以及與生物的關聯。 &
【電子書】唯識學與物理學的統一
好把舊書多讀到,義言一出見英明! 唯識學是彌勒菩薩所傳,一個古老的佛教修行經驗結晶,它主要探討人的意識和現實世界之間的關係。就好像我們身處的現實世界其實是由我們的心識所構成的一個幻象,而這個幻象的存在是因為我們的心識在運作,所以一切都是心識的表現。 唯識學和物理學有著什麼樣的關係呢?想像一下你在做夢,你的夢境是由你的意識所創造的,就像唯識學所描述的,這個世界是由我們的心識所構成的一個幻象。但是,當你醒來後,你會發現那些在夢中看起來很真實的事物其實並不存在於現實世界中。這就像物理學中的量子力學一樣,它告訴我們,現實世界並不像我們想像的那樣穩定和確定,而是充滿了不確定性和潛在的可能性。這些可能性在我們觀察時才會變成現實,就像夢境中的事物在我們夢裡時才變得真實一樣。 因此,唯識學和物理學都在提醒我們,我們所認為的現實可能並不是我們想像的那樣確定和絕對的,而是受到我們的意識和觀察的影響。本書以融合唯識學和物理學的角度,深入解析宇宙、生命、陰陽五行等重要概念,展現作者對於宇宙與生命起源的獨特見解,並結合佛學、易學等多元觀點,帶您一窺宇宙奧秘,解密生命真諦。 本書特色 *宇宙與生命的創生:探討宇宙和生命的起源,強調永恆存在的主體、六大的誕生、能量的空間分布等關鍵元素。 *陰陽五行學說的起源:專注於陰陽五行學說的建立,介紹物質能量的體用、陰陽與五行的理論,並融合易學的相關內容。 *眾生的法報化三身:解釋有情識與無情法的演化,剖析識與中有的演化,並闡述法身與生物的電磁波的關聯。 *八識的演化: 逐一分析八識的演化過程,從多個面向深入探討八識的發展,包括八識的起源、演化階段以及與生物的關聯。 &
【電子書】佛教建國信仰與佛教造像(上)、(下)
本書內容談論兩種大乘佛教的建國信仰:一是貴霜王朝於1世紀後半葉在犍陀羅奠立的佛教建國信仰,二是龍樹在2世紀中期左右於南印度奠立的佛教建國信仰。這兩種大乘佛教政治傳統同時運用文字(經典)和藝術形象來推廣信仰,因此,本書也探討大乘佛教經典及佛教造像,如何與這兩種政治傳統交織發展。 以往學術界對佛教建國信仰鮮有討論,這是古正美教授投入這個領域的原因之一。透過長期而深入的研究,她發現,上述兩種政治傳統之間存在著密切的關聯。她也指出,大乘佛教自在歷史上崛起之時,便具有政治信仰的個性,而這是古代印度發展的佛教不曾見過之特質。大乘佛教因此可說是中亞文化影響的情況下形成的新佛教傳統。
【電子書】佛法三百問第二集(下冊)
本系列共六百問,苑若一部袖珍型佛法百科全書,學者能迅速一窺佛法精要與全貌。 & 【本書簡介】 ◎本冊討論天台、華嚴、律宗、淨土等中國四大顯教;及中國真言、東密、藏密等世界三大密教。 ◎透過問答方式,針對疑惑具體解答,最後全面網羅常見問題,呈現完整的佛學知識。 ◎書寫明快扼要,但詳實深入,能令學人短期內即有所斬獲,並建立正確的佛學概論。 & 藍傳盛醫師的本系列作品共有:《佛法三百問》、《佛法三百問第二集(上冊)》、《佛法三百問第二集(中冊)》、《佛法三百問第二集(下冊)》,對佛教各宗做了深入簡出的介紹及探討,是大德居士進入佛法世界的最佳鑰匙。 & 本系列作品共有六百問,內容實已涵蓋佛法全貌,宛若一部袖珍型佛法百科全書,可供學人查閱及研究之用。內容廣泛完備,舉凡佛法大小乘、印度佛學三系、中國八大宗及藏密等,無不網羅殆盡,並透過一問一答,完整呈現扼要而且深入的佛學知識,能令學人得以一窺佛法全貌。現扼要而且深入的佛學知識,能令學人得以一窺佛法全貌。 & 本書為第二集下冊,內容包括86問: 天台宗:215-219問,共5問。 華嚴宗:220-229問,共10問。 律宗:230-239問,共10問。 淨土宗:240-253問,共14問。 中國真言宗:254-266問,共13問。 東密:267-270問,共4問。 藏密:271-300問,共30問。 讓你詳實掌握中國四大顯教,及世界三大密教。 &
【電子書】佛法三百問第二集(下冊)
本系列共六百問,苑若一部袖珍型佛法百科全書,學者能迅速一窺佛法精要與全貌。 & 【本書簡介】 ◎本冊討論天台、華嚴、律宗、淨土等中國四大顯教;及中國真言、東密、藏密等世界三大密教。 ◎透過問答方式,針對疑惑具體解答,最後全面網羅常見問題,呈現完整的佛學知識。 ◎書寫明快扼要,但詳實深入,能令學人短期內即有所斬獲,並建立正確的佛學概論。 & 藍傳盛醫師的本系列作品共有:《佛法三百問》、《佛法三百問第二集(上冊)》、《佛法三百問第二集(中冊)》、《佛法三百問第二集(下冊)》,對佛教各宗做了深入簡出的介紹及探討,是大德居士進入佛法世界的最佳鑰匙。 & 本系列作品共有六百問,內容實已涵蓋佛法全貌,宛若一部袖珍型佛法百科全書,可供學人查閱及研究之用。內容廣泛完備,舉凡佛法大小乘、印度佛學三系、中國八大宗及藏密等,無不網羅殆盡,並透過一問一答,完整呈現扼要而且深入的佛學知識,能令學人得以一窺佛法全貌。現扼要而且深入的佛學知識,能令學人得以一窺佛法全貌。 & 本書為第二集下冊,內容包括86問: 天台宗:215-219問,共5問。 華嚴宗:220-229問,共10問。 律宗:230-239問,共10問。 淨土宗:240-253問,共14問。 中國真言宗:254-266問,共13問。 東密:267-270問,共4問。 藏密:271-300問,共30問。 讓你詳實掌握中國四大顯教,及世界三大密教。 &
【電子書】真理與謬論:《辯中邊論》解讀
唯有從認識上著手改變才能打破我們生命中的無明 《辯中邊論》是彌勒菩薩傳世的重要論典之一,也是唯識宗重要的依據論典。唯識宗的依據典籍為「一本十支」,本為根本,支為支幹。「本」便是《瑜伽師地論》。《辯中邊論》雖為「十支」之一,但其地位僅次於《瑜伽師地論》。 「中」是中道,「邊」是邊見,《辯中邊論》即討論中道(真理)與邊見(謬論)的不同。中道即正道、正確的認識,也就是符合真理的認識,即成佛之道。例如八正道的修行是以正見、正思惟為基礎,並遠離和真理不相應的不健康生活方式。同時,還要遠離常人所熱衷的物欲生活,及當時很多宗教宣導的無益苦行,也就是遠離以上二邊。 唯識學是一種認識論,唯有從認識上著手改變,才能打破我們生命中的無明。《辯中邊論》幫助我們辨別什麼是中道實相,什麼是符合中道的修行,什麼是斷見、常見、有見、無見等邊見,什麼是落入邊見、邪見的修行。由此顯示我們認識中的真理與謬論的差別。通過本論的學習,能使我們擺脫邊見和邪見,安住於中道行中。 佛教中任何一個完整的修學體系,都必須確立自宗的中道見。唯識的中道見對於我們認識人生、指導修行具有獨到之處,以妄識作為有情生命的立足點,並以此解釋世界的存在及如何依修行成就解脫,對於唯心所現這一問題的闡述,更貼近於現實人生。
【電子書】真理與謬論:《辯中邊論》解讀
唯有從認識上著手改變才能打破我們生命中的無明 《辯中邊論》是彌勒菩薩傳世的重要論典之一,也是唯識宗重要的依據論典。唯識宗的依據典籍為「一本十支」,本為根本,支為支幹。「本」便是《瑜伽師地論》。《辯中邊論》雖為「十支」之一,但其地位僅次於《瑜伽師地論》。 「中」是中道,「邊」是邊見,《辯中邊論》即討論中道(真理)與邊見(謬論)的不同。中道即正道、正確的認識,也就是符合真理的認識,即成佛之道。例如八正道的修行是以正見、正思惟為基礎,並遠離和真理不相應的不健康生活方式。同時,還要遠離常人所熱衷的物欲生活,及當時很多宗教宣導的無益苦行,也就是遠離以上二邊。 唯識學是一種認識論,唯有從認識上著手改變,才能打破我們生命中的無明。《辯中邊論》幫助我們辨別什麼是中道實相,什麼是符合中道的修行,什麼是斷見、常見、有見、無見等邊見,什麼是落入邊見、邪見的修行。由此顯示我們認識中的真理與謬論的差別。通過本論的學習,能使我們擺脫邊見和邪見,安住於中道行中。 佛教中任何一個完整的修學體系,都必須確立自宗的中道見。唯識的中道見對於我們認識人生、指導修行具有獨到之處,以妄識作為有情生命的立足點,並以此解釋世界的存在及如何依修行成就解脫,對於唯心所現這一問題的闡述,更貼近於現實人生。
【電子書】佛法三百問.第二集(中冊)
本系列共六百問,苑若一部袖珍型佛法百科全書,學者能迅速一窺佛法精要與全貌。 & ◎本冊討論中國佛學至為重要的三論宗、禪宗、天台宗,快速建立漢傳佛教正確觀念。 ◎透過問答方式,針對疑惑具體解答,最後全面網羅常見問題,呈現完整的佛學知識。 ◎書寫明快扼要,但詳實深入,能令學人短期內即有所斬獲,並建立正確的佛學概論。 & 藍傳盛醫師的本系列作品共有:《佛法三百問》、《佛法三百問第二集(上冊)》、《佛法三百問第二集(中冊)》、《佛法三百問第二集(下冊)》(尚未付梓),對佛教各宗做了深入簡出的介紹及探討,是大德居士進入佛法世界的最佳鑰匙。 & 本系列作品共有六百問,內容實已涵蓋佛法全貌,宛若一部袖珍型佛法百科全書,可供學人查閱及研究之用。內容廣泛完備,舉凡佛法大小乘、印度佛學三系、中國八大宗及藏密等,無不網羅殆盡,並透過一問一答,完整呈現扼要而且深入的佛學知識,能令學人得以一窺佛法全貌。 & 本書為第二集中冊,延續上冊(1問-167問),內容包括:三論宗168-188問,共21問;禪宗189-207問,共19問;天台宗208-214問,共7問,快速建立漢傳佛教正確觀念。 &
【電子書】佛法三百問第二集(中冊)
本系列共六百問,苑若一部袖珍型佛法百科全書,學者能迅速一窺佛法精要與全貌。 & ◎本冊討論中國佛學至為重要的三論宗、禪宗、天台宗,快速建立漢傳佛教正確觀念。 ◎透過問答方式,針對疑惑具體解答,最後全面網羅常見問題,呈現完整的佛學知識。 ◎書寫明快扼要,但詳實深入,能令學人短期內即有所斬獲,並建立正確的佛學概論。 & 藍傳盛醫師的本系列作品共有:《佛法三百問》、《佛法三百問第二集(上冊)》、《佛法三百問第二集(中冊)》、《佛法三百問第二集(下冊)》(尚未付梓),對佛教各宗做了深入簡出的介紹及探討,是大德居士進入佛法世界的最佳鑰匙。 & 本系列作品共有六百問,內容實已涵蓋佛法全貌,宛若一部袖珍型佛法百科全書,可供學人查閱及研究之用。內容廣泛完備,舉凡佛法大小乘、印度佛學三系、中國八大宗及藏密等,無不網羅殆盡,並透過一問一答,完整呈現扼要而且深入的佛學知識,能令學人得以一窺佛法全貌。 & 本書為第二集中冊,延續上冊(1問-167問),內容包括:三論宗168-188問,共21問;禪宗189-207問,共19問;天台宗208-214問,共7問,快速建立漢傳佛教正確觀念。 &
【電子書】歪瓜
禪宗史上最獨特的一頁! 日本鄉野和尚VS 西方狂放弟子 看佛法在西方如何落地生根.撼動美國文化! 在作者的筆下,我們第一次見到古代公案中的禪師變得有血有肉,揚眉瞬目, 站在面前,對我們微笑,鼓勵我們從他一生的言行中汲取力量。 & 鈴木俊隆於1904年出生於日本鄉村的一座寺廟中,作爲和尚的兒子,他注定將繼承家業,照料本地居民的生老病死等諸般儀式,度過「滿是瑣碎職責」的一生。然而,從年少時期鈴木俊隆就懷抱著到國外弘法的夢想,不願在日漸迂腐的日本佛教體制內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鐘,他深信一定會有西方人能像他一樣,深入佛教修行。他滿懷弘揚佛法的强烈願心,期望讓更多人真正瞭解佛法精髓。 & 1959年,已經55歲的鈴木俊隆離開家鄉,隻身來到美國舊金山,從此開始他在西方12年的弘法之途。在他之前,各色禪宗和尚都來過美國,但沒有一人建立起足以延續下去的制度,而鈴木俊隆端嚴的氣質和開放的心態深深吸引著對佛教感興趣的西方人,他將東方的禪宗移植到異鄉,在美國建立了融合在地文化的佛教禪修道場,使佛法能在當地扎根且長久流傳,這是鈴木俊隆最偉大的貢獻。 & 本書記錄了鈴木俊隆如何從他師父眼中不機靈的「歪瓜」,一路輾轉於各大寺廟經受艱辛的培訓,最終成為跨越國境和語言弘法的偉大禪師。作者採訪了大量鈴木俊隆的親朋好友,多方視角、內容豐富,可謂下足功夫,活生生地還原了鈴木禪師將生命化作不懈修行的一生。 &
【電子書】歪瓜:一代禪師鈴木俊隆的平凡與不凡
禪宗史上最獨特的一頁! 日本鄉野和尚VS 西方狂放弟子 看佛法在西方如何落地生根.撼動美國文化! 在作者的筆下,我們第一次見到古代公案中的禪師變得有血有肉,揚眉瞬目, 站在面前,對我們微笑,鼓勵我們從他一生的言行中汲取力量。 & 鈴木俊隆於1904年出生於日本鄉村的一座寺廟中,作爲和尚的兒子,他注定將繼承家業,照料本地居民的生老病死等諸般儀式,度過「滿是瑣碎職責」的一生。然而,從年少時期鈴木俊隆就懷抱著到國外弘法的夢想,不願在日漸迂腐的日本佛教體制內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鐘,他深信一定會有西方人能像他一樣,深入佛教修行。他滿懷弘揚佛法的强烈願心,期望讓更多人真正瞭解佛法精髓。 & 1959年,已經55歲的鈴木俊隆離開家鄉,隻身來到美國舊金山,從此開始他在西方12年的弘法之途。在他之前,各色禪宗和尚都來過美國,但沒有一人建立起足以延續下去的制度,而鈴木俊隆端嚴的氣質和開放的心態深深吸引著對佛教感興趣的西方人,他將東方的禪宗移植到異鄉,在美國建立了融合在地文化的佛教禪修道場,使佛法能在當地扎根且長久流傳,這是鈴木俊隆最偉大的貢獻。 & 本書記錄了鈴木俊隆如何從他師父眼中不機靈的「歪瓜」,一路輾轉於各大寺廟經受艱辛的培訓,最終成為跨越國境和語言弘法的偉大禪師。作者採訪了大量鈴木俊隆的親朋好友,多方視角、內容豐富,可謂下足功夫,活生生地還原了鈴木禪師將生命化作不懈修行的一生。 &
【電子書】Betwixt and Between: Life, Death, and Rebirth(人生的起點和終站)英文版
This book is a record of a series of informal talks by Master Nan for Mr. Hu and others. The explanation starts from death, and continues until birth, all in terms of the normal human life cycle. 《Betwixt and Between: Life, Death, and Rebirth》is a record of Master Nan’s talks in which he answered questions about the process of death and rebirth. Master Nan weaves together personal anecdotes, scientific knowledge, Buddhist teachings from the Pali Canon, Mahayana sutras, Yogacara, Vijnanavada, and Chan in such an intricate way that those who are curious about the Buddhist perspective on life and death, those familiar with Buddhist teachings, and those who are deep into cultivation will all gain new insights and answers. For its depth, this book is very engaging and hard to put down. Any reader will find it to be a treasure trove and will want to come back to it again and again.
【電子書】Betwixt and Between: Life, Death, and Rebirth(人生的起點和終站)
This book is a record of a series of informal talks by Master Nan for Mr. Hu and others. The explanation starts from death, and continues until birth, all in terms of the normal human life cycle. 《Betwixt and Between: Life, Death, and Rebirth》is a record of Master Nan’s talks in which he answered questions about the process of death and rebirth. Master Nan weaves together personal anecdotes, scientific knowledge, Buddhist teachings from the Pali Canon, Mahayana sutras, Yogacara, Vijnanavada, and Chan in such an intricate way that those who are curious about the Buddhist perspective on life and death, those familiar with Buddhist teachings, and those who are deep into cultivation will all gain new insights and answers. For its depth, this book is very engaging and hard to put down. Any reader will find it to be a treasure trove and will want to come back to it again and again.
【電子書】中國佛教文學史(下冊)
宋代以降的中國佛教文學史,既是佛教的,也是文學的重要資產。研究近世佛教文學,除了填補學術研究的大片空白之外,對認識佛教的修行實踐、文學、歷史等各個不同層面的特殊性都有不能忘卻的重要意義。
【電子書】鳩摩羅什的長安譯場
鳩摩羅什大小二乘兼譯,開中土佛教傳播史上萬世之基業。於姚秦年代被迎至長安,組織大型譯場翻譯佛典,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直接獲皇室支持的組織。 本書引用歷史材料研究鳩摩羅什的譯事,並以統計數據、量化圖表重現當年鳩摩羅什在長安譯場從事漢譯佛典的浩瀚工程。
【電子書】北美臨床佛教宗教師的理論與實踐
北美臨床佛教宗教師的理論與實踐 Theory and Practice: Clinical Buddhist Chaplaincy in North America & 北美臨床佛教宗教師職業的心性關懷教育在當地醫院進行,以應用佛學結合當代臨床應用理論、臨床倫理學、臨床心理學以及人類行為學的方式進行。實踐方面,以實際應用性範式發展出一套符合當地醫療機構作業的心性關懷職能。 & 北美臨床佛教宗教師以參與現代醫療的方式,具體踐行了歷史上佛陀及佛教所倡導的離苦得樂、普渡眾生的宗教本懷,展現了佛教對於現代社會職業體系的適應性與獨特貢獻,體現了佛教在當代社會的跨宗教價值。 & 從漢傳佛教的視角看,臨床佛教宗教師開闢了人間佛教全球實踐的新篇章。 & 北美臨床佛教宗教師職業將古老的亞洲佛教文化傳統、當代醫療實踐、宗教背景的職業教育以及北美多元心性文化融為一體,雖然只有20多年的歷史,但本身是一個打通古今中外,跨越科學與宗教,體現全球化時代多元文化共榮的嶄新社會現象。 本書的重要貢獻是對北美臨床佛教宗教師的體系進行了精煉的概括,這不僅在漢語學界,即便睽諸英語學界,都是獨創性的貢獻。 ——中國人民大學 魏德東教授 & 佛教治心,類同於基督教的牧靈。基督教的牧靈以認識上帝,依循耶穌的道路為核心——「我是真理,我是生命,我是道路」。佛教的治心是以認識「人人本自俱足佛性」為核心。 振冠法師所撰寫的《北美臨床佛教宗教師的理論與實踐》之目的,就是要透過佛教的思想與修行體系,如何能夠更具體化與普遍化的給予每一個人心靈的療癒與智慧,這種努力是超越當代西方知識份子普遍認為佛教的心靈鍛鍊只是強調禪坐的這種片面的見解。 ——慈濟基金會 何日生副執行長 &
【電子書】北美臨床佛教宗教師的理論與實踐
北美臨床佛教宗教師的理論與實踐 Theory and Practice: Clinical Buddhist Chaplaincy in North America & 北美臨床佛教宗教師職業的心性關懷教育在當地醫院進行,以應用佛學結合當代臨床應用理論、臨床倫理學、臨床心理學以及人類行為學的方式進行。實踐方面,以實際應用性範式發展出一套符合當地醫療機構作業的心性關懷職能。 & 北美臨床佛教宗教師以參與現代醫療的方式,具體踐行了歷史上佛陀及佛教所倡導的離苦得樂、普渡眾生的宗教本懷,展現了佛教對於現代社會職業體系的適應性與獨特貢獻,體現了佛教在當代社會的跨宗教價值。 & 從漢傳佛教的視角看,臨床佛教宗教師開闢了人間佛教全球實踐的新篇章。 & 北美臨床佛教宗教師職業將古老的亞洲佛教文化傳統、當代醫療實踐、宗教背景的職業教育以及北美多元心性文化融為一體,雖然只有20多年的歷史,但本身是一個打通古今中外,跨越科學與宗教,體現全球化時代多元文化共榮的嶄新社會現象。 本書的重要貢獻是對北美臨床佛教宗教師的體系進行了精煉的概括,這不僅在漢語學界,即便睽諸英語學界,都是獨創性的貢獻。 ——中國人民大學 魏德東教授 & 佛教治心,類同於基督教的牧靈。基督教的牧靈以認識上帝,依循耶穌的道路為核心——「我是真理,我是生命,我是道路」。佛教的治心是以認識「人人本自俱足佛性」為核心。 振冠法師所撰寫的《北美臨床佛教宗教師的理論與實踐》之目的,就是要透過佛教的思想與修行體系,如何能夠更具體化與普遍化的給予每一個人心靈的療癒與智慧,這種努力是超越當代西方知識份子普遍認為佛教的心靈鍛鍊只是強調禪坐的這種片面的見解。 ——慈濟基金會 何日生副執行長 &
【電子書】佛法三百問第二集(上冊)
本系列共六百問,苑若一部袖珍型佛法百科全書,學者能迅速一窺佛法精要與全貌。 ◎延續第一集,內容更為廣泛完備,舉凡佛法大小乘、印度佛學三系、中國八大宗及藏密等,無不網羅殆盡。 ◎透過問答方式,針對疑惑具體解答,最後全面網羅常見問題,呈現完整的佛學知識。 ◎書寫明快扼要,但詳實深入,能令學人短期內即有所斬獲,並建立正確充實的概念。 藍傳盛醫師的本系列作品共有:《佛法三百問》、《佛法三百問第二集(上冊)》、《佛法三百問第二集(下冊)》(尚未付梓),分別列出300問、167問、133問,對佛教各宗做了深入簡出的介紹及探討,是大德居士進入佛法世界的最佳鑰匙。 本冊主要內容包括如下,一書在握,不僅搜讀方便,並且可快速進入佛法中心領域,了解印度與中國佛法之概要。 ●印度各時期之佛學 ‧小乘、大乘。 ‧大乘三大系:中觀、唯識、如來藏。 ●中國各時期之佛學 ‧東漢魏晉佛學:涅槃宗、成實宗。 ‧南北朝佛教:毘曇宗、俱舍宗、地論宗、攝論宗、中國唯識宗。 &
【電子書】佛法三百問.第二集(上冊)
本系列共六百問,苑若一部袖珍型佛法百科全書,學者能迅速一窺佛法精要與全貌。 ◎延續第一集,內容更為廣泛完備,舉凡佛法大小乘、印度佛學三系、中國八大宗及藏密等,無不網羅殆盡。 ◎透過問答方式,針對疑惑具體解答,最後全面網羅常見問題,呈現完整的佛學知識。 ◎書寫明快扼要,但詳實深入,能令學人短期內即有所斬獲,並建立正確充實的概念。 藍傳盛醫師的本系列作品共有:《佛法三百問》、《佛法三百問第二集(上冊)》、《佛法三百問第二集(下冊)》(尚未付梓),分別列出300問、167問、133問,對佛教各宗做了深入簡出的介紹及探討,是大德居士進入佛法世界的最佳鑰匙。 本冊主要內容包括如下,一書在握,不僅搜讀方便,並且可快速進入佛法中心領域,了解印度與中國佛法之概要。 ●印度各時期之佛學 ‧小乘、大乘。 ‧大乘三大系:中觀、唯識、如來藏。 ●中國各時期之佛學 ‧東漢魏晉佛學:涅槃宗、成實宗。 ‧南北朝佛教:毘曇宗、俱舍宗、地論宗、攝論宗、中國唯識宗。 &
【電子書】宗門屑語:四十年習佛錄影【壹】
★本書講述中國禪門軼事,揭露古代修行有成的高僧及居士們的修行事蹟! ★書中集結作者王薀老師四十年來尋師訪道所獲得的實修精要! ★以最有脈絡體系的方式,闡述佛教思想如何貫穿中華歷朝文化,所帶來的燦爛變遷。 《內容簡介》 佛教與其他宗教相比,其珍貴之處在於佛滅度後所集結之「大藏經」,但卷帙浩繁,現代人只能望而生嘆!作者王薀老師集結四十年來詢師訪道,與多位不同居士、高僧的往從過從中,獲得佛法及宗門的要解精義,更將佛法義理用更深入淺出的方式講述,是現代人之所需,能閱讀者得浸潤心靈之靜好,喜於守護身、口、意之圓滿,更能進於無說無示的不二之路。 禪宗從數百年間宗下達摩東來,一花五葉,如縷如絲星羅棋布般深入神州大地,從達摩的付法,二祖的斷臂⋯⋯自此宗門全體大用的開悟祖師輩出,煥燦絢爛,同時也形成了中國文化間道德文章之輔助,間接也匡扶了各朝代禮教的興起,更有歷代間之帝王、侯爵、將相、文豪學士、騷人雅客、林間羽士⋯⋯與宗門大德相逢相遇,交織出無數耀目火花! 末法時期難有前人的悟道環境及值遇禪門明師的機遇,但本書能帶你一窺往昔宗門內的典故風采以及禪門要旨,從佛陀所遺留的摩尼珠寶三藏十二部經裡面,掌握一探實相之面貌。 ◎黃庭堅信佛深入 黃庭堅接觸禪宗的時間頗早,尤以和黃龍派禪師都有往從,只是此時算是少年得意,尚未遭受命途的撥弄,所以難稱深入。但考其源脈,應是在其喪母丁憂期間體悟無常,方始漸有深入於禪經,漸漸地更頻頻與江淮附近名僧多有親近,如佛印禪師便是影響其思想較深者,並且自己也效法古德,隨機接引親友同儕,或聽經聞法,或行諸功德⋯⋯。 & ◎裴休入悟「現在何處?」 裴休一見到雲水禪師便單刀直入,請示生死大事,豈料裴休未及開口,那雲水僧便高喝一聲,大叫裴休的名字,裴休也自然地回應,雲水僧再度大喝:「現在何處?」就在當下,裴休即入悟處,雀喜異常,原來高僧在此,頂禮再三。原來當時裴休所見,是當時聲名遠播的大開悟禪師黃檗禪師。 ◎臨濟禪師動念即乖 臨濟禪師對他的弟子們在開示這句話的時候,意思是在講修行特別是參禪,重要的是要把平日裡所會去執著和攀緣的念頭,全部都要悉數消滅的意思,怎麼消滅呢?開口便錯,動念即乖,這個意思就是說,從自己的嘴巴說出來的一切,全部都不算數,心裡邊稍微冒出一個念頭,就要給他一記悶棍,在一切時、一切地的起心動念,都看成是煩惱,而不是解脫的智慧。 ◎由禪入淨法門同歸 後來根據他的門生對我提及詹老在其晚年由禪轉淨之時,透過老和尚的機緣,曾經遭逢到一位念佛有成的在家菩薩李老居士,這位老居士江蘇人士,早年亦曾皈依印光大師,李老居士受印光大師啟示啟發極深,印老曾說:「大劫臨頭,現在眾生都不能安心了,當下如果要自救救人,最重要的辦法是要大家多念南無觀世音菩薩。自己本身在行、住、坐、臥間,時時刻刻都要專念,還要處處念,同時也要勸導他人在行、住、坐、臥之中都要念,遇到不信從的人也不用勉強他,要知道,曉得念佛的人最後是要通向念佛的道路去,不念佛的人,暫時還是要留在背道而馳的路上。多念,多念,要緊!要緊!」
【電子書】宗門屑語:四十年習佛錄影【壹】
★本書講述中國禪門軼事,揭露古代修行有成的高僧及居士們的修行事蹟! ★書中集結作者王薀老師四十年來詢師訪道所獲得的實修精要! ★以最有脈絡體系的方式,闡述佛教思想如何貫穿中華歷朝文化,所帶來的燦爛變遷。 《內容簡介》 佛教與其他宗教相比,其珍貴之處在於佛滅度後所集結之「大藏經」,但卷帙浩繁,現代人只能望而生嘆!作者王薀老師集結四十年來詢師訪道,與多位不同居士、高僧的往從過從中,獲得佛法及宗門的要解精義,更將佛法義理用更深入淺出的方式講述,是現代人之所需,能閱讀者得浸潤心靈之靜好,喜於守護身、口、意之圓滿,更能進於無說無示的不二之路。 禪宗從數百年間宗下達摩東來,一花五葉,如縷如絲星羅棋布般深入神州大地,從達摩的付法,二祖的斷臂⋯⋯自此宗門全體大用的開悟祖師輩出,煥燦絢爛,同時也形成了中國文化間道德文章之輔助,間接也匡扶了各朝代禮教的興起,更有歷代間之帝王、侯爵、將相、文豪學士、騷人雅客、林間羽士⋯⋯與宗門大德相逢相遇,交織出無數耀目火花! 末法時期難有前人的悟道環境及值遇禪門明師的機遇,但本書能帶你一窺往昔宗門內的典故風采以及禪門要旨,從佛陀所遺留的摩尼珠寶三藏十二部經裡面,掌握一探實相之面貌。 ◎黃庭堅信佛深入 黃庭堅接觸禪宗的時間頗早,尤以和黃龍派禪師都有往從,只是此時算是少年得意,尚未遭受命途的撥弄,所以難稱深入。但考其源脈,應是在其喪母丁憂期間體悟無常,方始漸有深入於禪經,漸漸地更頻頻與江淮附近名僧多有親近,如佛印禪師便是影響其思想較深者,並且自己也效法古德,隨機接引親友同儕,或聽經聞法,或行諸功德⋯⋯。 & ◎裴休入悟「現在何處?」 裴休一見到雲水禪師便單刀直入,請示生死大事,豈料裴休未及開口,那雲水僧便高喝一聲,大叫裴休的名字,裴休也自然地回應,雲水僧再度大喝:「現在何處?」就在當下,裴休即入悟處,雀喜異常,原來高僧在此,頂禮再三。原來當時裴休所見,是當時聲名遠播的大開悟禪師黃檗禪師。 ◎臨濟禪師動念即乖 臨濟禪師對他的弟子們在開示這句話的時候,意思是在講修行特別是參禪,重要的是要把平日裡所會去執著和攀緣的念頭,全部都要悉數消滅的意思,怎麼消滅呢?開口便錯,動念即乖,這個意思就是說,從自己的嘴巴說出來的一切,全部都不算數,心裡邊稍微冒出一個念頭,就要給他一記悶棍,在一切時、一切地的起心動念,都看成是煩惱,而不是解脫的智慧。 ◎由禪入淨法門同歸 後來根據他的門生對我提及詹老在其晚年由禪轉淨之時,透過老和尚的機緣,曾經遭逢到一位念佛有成的在家菩薩李老居士,這位老居士江蘇人士,早年亦曾皈依印光大師,李老居士受印光大師啟示啟發極深,印老曾說:「大劫臨頭,現在眾生都不能安心了,當下如果要自救救人,最重要的辦法是要大家多念南無觀世音菩薩。自己本身在行、住、坐、臥間,時時刻刻都要專念,還要處處念,同時也要勸導他人在行、住、坐、臥之中都要念,遇到不信從的人也不用勉強他,要知道,曉得念佛的人最後是要通向念佛的道路去,不念佛的人,暫時還是要留在背道而馳的路上。多念,多念,要緊!要緊!」
【電子書】海邊抄經
《海邊抄經》收入2022年全球華文文學星雲奬人間禪詩、人間佛教散文獲獎作品,詩和散文各八篇。 & 人間禪詩部分,〈在海邊抄經〉情懷自在,生意盎然,詩藝純熟自然,完整而飽滿。〈耳順之年〉描摩母親,寫子女皆離身的獨居母親之日常生活,平凡平靜,卻日日惦記著兒女何時可歸來,孺慕之情令人動容。〈尋佛——騎自行車經東海岸〉取材生活化,文字乾淨清新,意象明朗。〈不在,自在〉語意雙關,深具禪思。〈母親之花〉寫照護重病臥榻的母親的過程,顯現出母愛無我為兒的偉大。〈骨中骨〉談愛、離別、孤獨、慾望、追尋,書寫人生百態,一切我執,放下之後皆可釋然。〈涉世〉討論誕生與死亡,生死雖是必然,卻又互為因果。〈轉心術〉敘寫宗教神山崗仁波齊峰的轉山,文字老練純熟,虔敬之心句句流露。 & 人間佛教散文部分,〈遺骨〉以一枝有溫度的活筆,透過父親遺骨之示現,觀照生死、親情的議題,啟人深思。〈貴陽街第一夫人〉以活潑語調敘事,寫三姊童年時被收為養女的奮鬥史,是一則在坎坷中活出自我的女性故事。〈茶館內遇兩人〉則娓娓道來,不刻意經營,將閃著淚光與微笑的事件、畫面自然拼貼成文,別有一番韻味。至於五篇佳作,〈食譜〉訴諸味覺,既藉白菜說法、暢敘如何破除我執之道,也帶出兩個好友的雋永情誼。〈離島的離島〉以寫實之筆,配合離島景物、人物與事件,向內心深處挖掘,呈現人性脆弱的同時,更暗示了唯有心頭那點不滅的靈明之光方是人唯一的救贖。〈無花果〉則藉無花果之隱喻,思索疏離的父女關係,寫在愛中有疑惑、抗拒與矛盾的親情,文章底氣夠,多處令人低徊。〈橘子的滋味〉寫母親在宗教信念下視死如歸的執著,以橘子的滋味做為象徵,耐人尋味。〈肉身之途〉從「病」的角度出發,探索生命,敘事從容,具療癒性。(李瑞騰) &
【電子書】佛陀的多元宇宙:佛經的宇宙真理與生命真相
世界上根本沒有物質這個東西 愛因斯坦的老師、量子理論之父馬克斯普朗克,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說過:「我對原子的研究最後的結論是——世界上根本沒有物質這個東西,物質是由快速振動的量子組成!」又說:「所有物質都是來源於一股令原子運動和維持緊密一體的力量,我們必須認定這個力量的背後是意識和心智,心識是一切物質的基礎。」 佛經就是宇宙生命科學 佛經描述的就是多元宇宙的萬象 這位偉大科學家所說的正是2580年前佛陀所說的:「一切法從心想生」、「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因此,佛經就是宇宙生命科學,佛經描述的就是多元宇宙的萬象。 近年的科學新發現,尤其是在物理學跟天文學方面,包括相對論、量子力學、弦論、意識影響物質等主題,一連串的理論都讓科學界發現,整個宇宙的自然規律跟2580年前佛陀所講的沒有任何衝突,反而非常吻合。 越來越多的科學家也承認,雖然現在的科學發展非常快速,多姿多彩,但不等於科學是萬能的。而且更不能想用科學來證明佛學,只能將佛學的一些道理用科學來理解,可以讓很多人知曉佛學與科學是可以吻合的。 作者自己敢說,佛陀對整個宇宙的了解,遠遠超過現在任何天文學家。 愛因斯坦說過:「空間、時間和物質,是人類認識的錯覺。如果世界上有一個宗教不但不與科學相違,而且每一次的科學新發現都能夠驗證它的觀點,這就是佛教。」 本書重要論述如下: 論原始地球:遠古地球人來自光音天 論海水:海水鹹的三種原因 論宇宙:三千大千世界的成住壞空 論時空:六道就是六種不同頻率的時空 論佛國星球:宇宙多元世界所有眾生皆有生老病死 論須彌山:宇宙時空中的柱狀空間 論天界:宇宙蒼穹不同時空的不同生命 論金輪寶:會發金光的宇宙飛行器 論轉輪王:具足一切神通,威德長壽,依然不離無常 論龍:多元宇宙中具有超能力的生物 論金翅鳥:多元宇宙中形體最大的肉食飛禽 論天龍八部:多元宇宙中其它時空的各種生物 論阿修羅:多元宇宙其它時空的外星人類 論四天王:帝釋天的守護神 論三十三天:多元宇宙中玉皇大帝的世界 論其它天:多元宇宙中的高層次生命形態 論壽命:不可思議的天人壽命 論婚嫁:不同的宇宙生命各有不同的戀愛方式 論生育:不同星球各有不同出生方式 論飲食:一切眾生各有其飲食方法 論星戰:宇宙間的星際大戰 論正反宇宙:無限宇宙時空,只是頻率不同 論微塵:佛經極微就是科學的納米 論五蘊:只是無窮無盡的緣起狀態 論涅槃:生命體進入宇宙永恆存在的境界 論三法印:用現代高端理論解析,一切無非能量 論卍:宇宙銀河星系形狀 論大數字:只有用在宇宙的浩大數字 論咒語:宇宙的聲頻共振 論閉關:隨便閉關,不但一無所成還會有魔障 論吃素:素食只是修行一環,不是全部 論妙音菩薩:高境界高能量宇宙生命體 論心經:二十一世紀宇宙實相的新詮釋 論不說:形上學的問題會把人引入歧途,使人迷失方向 論末法:能夠修成正果的人越來越少 論華嚴經:描述多元宇宙星系萬象 論破幻:要了解宇宙真相必須先破一切幻 佛經的極微就是現代科學的納米 佛陀在很多經文中都提到「微塵」,如「所有盡法界、虛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剎極微塵中,一一各有一切世界極微塵數佛」,《俱舍論頌疏論本第十二》也提到「極微」,讓作者對照現代物理的「基本粒子」,發現佛陀在當時就有驚人的宇宙洞見。 極微為初,指節為後。應知後後,皆七倍增。七極微為一微量。積微至七,為一金塵。積七金塵為一水塵,積七水塵為一兔毛塵。積七兔毛塵為一羊毛塵,積七羊毛塵為一牛毛塵。積七牛毛塵為一隙遊塵。積七隙遊塵為一蟣。積七蟣為一蝨。 所以「極微」是最小的基本單位。累積七個極微為一個微量。累積7個微量為一金塵。累積7個金塵為一水塵,累積7個水塵為一兔毛塵。累積7個兔毛塵為一羊毛塵,累積7個羊毛塵為一牛毛塵,累積7個牛毛塵為一隙遊塵,累積7個隙遊塵為一蟣。累積7個蟣為一蝨。 太神妙了,這樣算來,一蝨是極微的九個七倍,7x7x7x7x7x7x7x7x7=40,353,607,就是4000萬倍,真是驚人,一隻蝨子的4000萬分之一,如何量度呢? 若一隻蝨子設為大約0.25公分大小,那麼最初單位「極微」大約是一公分的1000萬之一。這實在無法想像呀。 佛陀說一朵花就是一個世界,現代的量子物理學就是在描述微宇宙,用此觀點來看,確實有道理。我來換算一下,現代用的「納米nanometer(台灣譯為奈米)」是指一公尺的十億分之一,等於一公分的1000萬分之一。 而前面換算「極微」也大約是一公分的1000萬之一,正好相等。真是妙呀!佛陀當時就講出現代的納米單位了,稱為「極微」,神哉妙哉!不能不佩服。 &
【電子書】漢唐時期文殊菩薩信仰研究
文殊菩薩被視作智慧的化身,常為諸佛座下之上首菩薩、法王子,以多樣性身分,或為當機者,或為說法者,出現諸大乘經典中,直闡第一義諦。又有「三世佛母」、「諸佛之師」的稱呼,更是四大菩薩中最早有專屬道場者,然研究者卻相對不多。 此書以文殊菩薩為主軸人物,時代訂在自漢至唐,先論文殊法門,又以佛教時空觀,論及文殊的過去,再分析諸經中的文殊意涵,並及於圖像,最後歸結於五臺山一地的信仰事蹟。範圍廣泛、內容豐富,值得多加瀏覽細讀。
【電子書】佛法教觀入門
佛陀因人而說法,佛法因人而弘揚;佛法不離人間,人間更因佛法而祥光。佛法的真義要藉人的悟智去實踐,方能生發出生命力。因此,由佛法而流布出的任何一個宗派,都是有成就的大德,以其在智慧願力的作用下,為了適應時代眾生的根機而善巧設立的方便,使有緣眾生就路還家。所以當我們在得到天台教觀啟示的同時,更應根據自己的因緣關係去實踐佛法:如因天台而修止觀的入道;或「教在天台,行歸凈土」;或「台密一致,融通不二」,或「台禪一體,頓漸並行」等等,均可因人而異,藉法入道。
【電子書】佛教的儀軌制度
佛教由佛、法、僧組成。從制度看,主要落實在佛寶與僧寶的層面。所謂律制或者說僧制、教制的確立,經歷了一個相當長的過程。 & 在我國,儀軌一般以具體的法事儀式來體現,具有鮮明的本土特色。《佛教的儀軌制度》在紛繁的佛教儀軌、制度中,介紹了其中若干重要的內容,其主要分為一、叢林,二、殿堂,三、傳戒,四、度牒,五、清規,六、課誦,七、國師,八、俗講,九、浴佛,一○、行像,一一、讚唄,一二、水陸法會,一三、懺法,一四、盂蘭盆會,一五、焰口,一六、法器。由專家執筆,就相關的主題分別解說。
【電子書】佛教中國化思維九講
咒王之王 佛門流傳,破魔第一的楞嚴咒消失之日,即是開始邁向世界末日。正因如此許多大師極力維護,而楞嚴咒也被列為佛門早課必備項目。而咒王創造的奇蹟甚多,故咒王一直深受修行者喜愛,諸佛所讚嘆。 《楞嚴經》千餘年來對於佛教影響很甚深,咒中之王的楞嚴咒便是經中精華。而咒語原因源自印度梵文,如何掌握咒語原因及正確持誦咒音,有助於修行之感通。 本書經簡老師親自實證,唸誦數萬遍以上,且稿本歷經多次修正,繕改成比較合意的持誦本,最初持誦的前二年半,漸能真正了解如何啟發諸佛金剛眾等神力,終至消除群邪,解除鬼神魔障之苦。 簡老師有感於長年來的研究和體驗,將持咒秘訣增於其中,願修者皆能發揮咒王最大威力。此即為古梵文楞嚴咒校註的增訂版。 P.S.作者建議研讀楞嚴經,配合此咒修行。楞嚴經白話和講解等書籍,大千出版社亦有出版。 楞嚴咒功德摘要 開悟楞嚴,成佛法華 是故能令破戒之人,戒根清淨;未得戒者,令其得戒;未精進者,令得精進;無智慧者,令得智慧;不清淨者,速得清淨;不持齋戒,自成齋戒。……金剛王,常隨從彼諸善男子……精心陰速,發彼神識,是人應時心能記憶八萬四千恒河沙劫,周遍了知,得無疑惑。 楞嚴威神,自救助他 有能自誦,若教他誦,當知如是誦持眾生,火不能燒,水不能溺,大毒小毒所不能害…能避免一切災難,乃至於救拔惡道眾生。……一切惡星並諸鬼神,於如是人不能起惡。 吉祥如意,速成所願 求長命者,即得長命;欲求果報速圓滿者,速得圓滿;身命色力,亦復如是。欲求孕者,若能至心憶念斯咒……便生福德智慧男女。命終之後,隨願往生十方國土,必定不生邊地下賤。……國土眾生,隨有此咒,天龍歡喜,風雨順時,五穀豐殷,兆庶安樂。 本書特色 念對了,更有效(附教學CD) 本書採用古梵文、羅馬拼音及漢文對照,有助於讀者能夠迅速了解咒語原義。咒語原音本是自印度梵文,由於千年來中國咒語五不翻原則,造成今日咒語發音的多重版本。雖然虔誠持誦也是一種修持,但是如果可以正確的持誦咒語原音,除了能加速持誦之感通;亦可深入了解咒語的原音與原義之關係,對實修的助益更大。書中提供不空法師音譯版楞嚴咒,以便讀者能夠參考對照古梵文楞嚴咒版本。 為了令古梵文原音重現,本書特聘請斯里蘭卡Davuldena Nanissana法師,對於古梵文的修正與讀誦給予指導。 &
【電子書】佛法三百問
藍傳盛醫師的作品,能使佛法初學者於短時間內,清晰明確地一窺佛法全貌。 & 【本書簡介】 ◎大小乘令人難所適從,中觀唯識真常,令人難所抉擇,中國八大宗,各有紛歧!本書化繁為簡,離雜避重,能令學人扼要了解佛法大意。 ◎採用問答方式,對佛法之一般通論及大小乘,乃至印度佛學三系及中國佛教八大宗及藏密等,作簡明扼要之介紹及探討, & 本書分十四個段落,共300問,從佛法通論及大小乘, 直至中國佛教八大宗,均有簡要獵涉: & 一般佛學通論、小乘、大乘、業報、佛性與涅槃、 唯識宗、中觀與三論宗、真常系、禪宗、天台宗、 華嚴宗、淨土宗、律宗、藏密與真言宗。 & 佛法雖繁雜紛陳, 然只要從聞思修、戒定慧、人天聲聞緣覺菩薩五乘, 循序漸進,持續修行,終有可成。 &
【電子書】佛法三百問
藍傳盛醫師的作品,能使佛法初學者於短時間內,清晰明確地一窺佛法全貌。 & 【本書簡介】 ◎大小乘令人難所適從,中觀唯識真常,令人難所抉擇,中國八大宗,各有紛歧!本書化繁為簡,離雜避重,能令學人扼要了解佛法大意。 ◎採用問答方式,對佛法之一般通論及大小乘,乃至印度佛學三系及中國佛教八大宗及藏密等,作簡明扼要之介紹及探討, & 本書分十四個段落,共300問,從佛法通論及大小乘, 直至中國佛教八大宗,均有簡要獵涉: & 一般佛學通論、小乘、大乘、業報、佛性與涅槃、 唯識宗、中觀與三論宗、真常系、禪宗、天台宗、 華嚴宗、淨土宗、律宗、藏密與真言宗。 & 佛法雖繁雜紛陳, 然只要從聞思修、戒定慧、人天聲聞緣覺菩薩五乘, 循序漸進,持續修行,終有可成。 &
【電子書】佛性辨正
有鑑於佛性思想如斯的重要性,本書對佛性作深入而廣泛性的了解及探討 【本書簡介】 佛教可稱為眾生欲學習佛法而後成佛的宗教。 然而,究竟要學習什麼佛法才能成佛?學習佛法後大家都能成佛嗎? 這些關鍵問題的解答,也許得從佛性之辨正略窺一二。 佛性思想可謂萌芽於印度,卻開花结果於中國。 中國佛教的許多重要宗派如華嚴宗、天台宗、禪宗、三論宗等宗的建構可謂是均以佛性思想為奠基。 然佛性思想在發展過程中,卻衍生了很多爭論性的問題。即使同一涅槃經中亦見前後論調不一,諸如: 佛性本有始有? 一闡提有無佛性? 佛性是我或非我? 佛性是因是果? 佛性是定有或定無? 草木非情有否佛性? 佛性可見不可見? ……等諸多爭議問題,亟待研究解決。 作者有鑑於佛性思想如斯的重要性,故於本書中對佛性作深入而廣泛性的了解及探討。 ◎代理經銷:白象文化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 http://www.pressstore.com.tw/freereading/9786267056776.pdf
【電子書】大海的印記:賢度法師傳
★★華嚴宗女性傳承者的證悟之路★★ 我是誰?我是一個菩薩。 你記得你是一個菩薩嗎? ——菩薩是最不孤獨,最擁有柔軟心的一群人間行者。 我用了一甲子的時間才真正了解「我是誰」,我是一個菩薩行者。專研專修專弘華嚴的菩薩行者!我在華嚴鑽研多年,透過一次次生命實驗,改變了我的命運,修掉了我的稜角,消融了積鬱的煩惱和習性。整個過程就像是寫好的劇本,每個角色、每個場景都安排巧妙,真應了「人生如戲」這句話。——賢度法師 生命旅程的每個印記,是大海中的變化; 每一足跡也都是修練,都是心的煉金術。 從一個不願被凡塵給汙染的女孩,到一位華嚴宗女性傳承者,賢度法師走在時代之先,引領華嚴風潮,年輕時毅然出家,接任蓮社住持改革與創新,遠赴印度深造取得博士學位,帶領教團於世界各地弘揚華嚴。她堅定地走在菩薩道上,實踐菩薩的願心和願行,完成一世世的生命試煉。 《大海的印記》不僅是賢度法師的證道歷程,更是那些菩薩教會她的事——十地菩薩所教導的智慧,於她六十歲月的步步行旅中逐一顯化示現。期盼透過她的生命故事,啟發同在道上的人們,菩薩無所不在守護一切,因為我們就是菩薩。 名人推薦 承普賢菩薩願行,傳華嚴圓教宗風。——李志夫(中華佛學研究所榮譽所長) 然今現女相而承華嚴法脈,對內重建華嚴蓮社煌煌之威儀,恢復祖庭法輪之常轉;對外以賢智寰宇演法,以華嚴隨順眾生,更以海印道場之修建為華嚴之大法業,凡此豈非諸佛慈佑之不可思議者乎?——高柏園(淡江大學中國文學學系專任教授)
【電子書】中國佛教文學史(上冊)
中國文學的發展歷史淵遠流長。佛經翻譯與佛教思想,如何匯入中國文學領域中?佛教與文學的相互交流,有哪些顯著的成果? 佛教對文學的影響深巨,在中國文學歷史的土壤上生根、開花、結果。 本書內容包含文人創作、僧人創作、佛經文學三大範疇,以及俗曲民歌與敦煌文獻等,由十二位學有專精的學者集思廣益,合力完成。 閱讀此書能有系統了解中國佛教文學的精華與發展理路,是百年難得一見的巨作。
【電子書】大圓滿:佛陀的終極理念
大圓滿是密宗寧瑪派的法寶;大圓滿法的果,則是即身成佛的無上勝果。本書大致可分兩部份,前部份把心髓派幾個重要術語:密續、金剛、壇城、九乘、閉關、虹霓身和大圓滿的根據「內心本質的覺醒」闡述內涵或修持意義;接著後部份把自我解脫的「基礎」、「道路」和「果位」完整地披露出來。最後以大圓滿心髓蓮華生大師空行心髓的具體修持作結,其中有不少珠巴活佛親傳的口訣,不獨漢地未有,就算藏地一般小活佛也未曾聽聞。眾生都有如來藏,這就是大圓滿。金剛上師卓格多傑說:「大圓滿修行者要在任何時間保持安住於真實狀態下的放鬆,示現於無盡生起現量,才能事事依法而住,隨法而行。」學佛唯有達到這樣的境界,才能徹見自己的本來面目。
【電子書】人間淨土與田園城市
淨土在哪裡?為什麼是在人間?什麼是理想中的美好城市?田園城市是一座幸福宜居的理想城市。 人間淨土與田園城市看似兩個不相干的主題,卻有著共同的理念「慈悲和無我」。人間淨土的追求,可借助田園城市的規劃而落實;田園城市的理想,可擷取人間淨土的智慧而豐富。 本書在如常法師與楊威博士的發想,透過合作方式出版,可說是一種嶄新的嘗試。書中不用專業和佛教用語,而以一般的語彙、淺近的筆調,讀來輕鬆流暢。另外,以雙封面設計為本書一大特色,並穿插許多插圖及小故事,增加閱讀趣味,提高閱讀效益。
【電子書】蓮池大師:禪教兼重融性相
蓮池袾宏(1535年-1615年),浙江仁和(今杭州市)人,俗姓沈,法名袾宏,字佛慧,法號蓮池,故常稱為蓮池大師,又因常在雲棲寺居住而稱為雲棲蓮池,是中國佛教淨土宗的第八代祖師,與紫柏真可、憨山德清、蕅益智旭等並稱明末四大高僧,後提倡禪宗淨土宗兩者兼修的理論。
【電子書】大成就者傳奇:54位密續大師的悟道故事
獵人、賭徒、妓女也會修行?也能成就? 國王在寶座上修,農人在田地裡修,陶匠在燒窯中修, 鰥夫在火葬場修,低能兒可以躺著修…… 54則印度佛教大師故事,古老卻顛覆傳統,直指證道的核心所在。 且看人類靈性高度發展的一抹驚奇! 源於印度《84大成就者傳》的故事集流傳久遠,描述了密法的本質與密續大師的修行。本書《大成就者傳奇》藏文譯本則針對其中重複、不相干、隱晦難解等部分做了調整,變成54則故事,但每則故事的核心────關於神聖上師給予弟子教授的意義則盡可能保留。龍樹、聖天、寂天、帝洛巴、那洛巴等眾人耳熟能詳的祖師生平多收錄在內。 這些成就者來自各行各業,不乏高貴出身,更有賤民階級,代表整個人類所經驗的範圍。他們與密法的業緣,讓他們遇見上師,接受灌頂,領受傳承教授,並且加以實修。修道過程中,每個看似瘋狂離奇的行徑,皆隱含著純真直爽的心性,精進不懈的修持,以及利益眾生的誓願。 他們共同印證了「一切眾生皆有佛性」,無關階層人格,無關性別年齡,無關是僧是俗;也展現了「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就在平凡生活裡,在尋常日用間,體察不二與空性的神奇之道。那些困擾人心的種姓規則與社會定律,以儀式為目的的宗教信仰,都被成就者們所示現的自在生活型態所瓦解。 本書的另一特色是一幅幅值得珍藏,由羅伯特‧比爾所繪的插圖。完成本書的插畫,總共需要超過四千小時,身為插畫家,他自述這段歷程的艱辛與自身成長的故事。這些作品彰顯了驚人的技巧及忘我的精神,更增添本書光采。
【電子書】大成就者傳奇
獵人、賭徒、妓女也會修行?也能成就? 國王在寶座上修,農人在田地裡修,陶匠在燒窯中修, 鰥夫在火葬場修,低能兒可以躺著修…… 54則印度佛教大師故事,古老卻顛覆傳統,直指證道的核心所在。 且看人類靈性高度發展的一抹驚奇! 源於印度《84大成就者傳》的故事集流傳久遠,描述了密法的本質與密續大師的修行。本書《大成就者傳奇》藏文譯本則針對其中重複、不相干、隱晦難解等部分做了調整,變成54則故事,但每則故事的核心────關於神聖上師給予弟子教授的意義則盡可能保留。龍樹、聖天、寂天、帝洛巴、那洛巴等眾人耳熟能詳的祖師生平多收錄在內。 這些成就者來自各行各業,不乏高貴出身,更有賤民階級,代表整個人類所經驗的範圍。他們與密法的業緣,讓他們遇見上師,接受灌頂,領受傳承教授,並且加以實修。修道過程中,每個看似瘋狂離奇的行徑,皆隱含著純真直爽的心性,精進不懈的修持,以及利益眾生的誓願。 他們共同印證了「一切眾生皆有佛性」,無關階層人格,無關性別年齡,無關是僧是俗;也展現了「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就在平凡生活裡,在尋常日用間,體察不二與空性的神奇之道。那些困擾人心的種姓規則與社會定律,以儀式為目的的宗教信仰,都被成就者們所示現的自在生活型態所瓦解。 本書的另一特色是一幅幅值得珍藏,由羅伯特‧比爾所繪的插圖。完成本書的插畫,總共需要超過四千小時,身為插畫家,他自述這段歷程的艱辛與自身成長的故事。這些作品彰顯了驚人的技巧及忘我的精神,更增添本書光采。
【電子書】一本書讀懂所有佛經
佛法甚深難懂?!本書精選《巴利文大藏經》白話解釋,解除所有疑惑! & 【本書簡介】 ◎末法時代,眾說紛紜,附佛外道更是橫行無阻,唯有聆聽佛陀親說,才能保持正道! ◎所有佛經都是佛陀後才誕生的,但《巴利文大藏經》被視為最親近佛陀的教法。 ◎本書挑選《巴利文大藏經》精華185篇,讓你一本書就能讀懂所有佛經! & 佛陀涅槃後,大迦葉尊者率五百阿羅漢至王舍城坐雨安居, 由阿闍世王主持第一次結集,此次結集 由阿難尊者誦出經藏,並由優婆離尊者誦出律藏, 之後佛陀的聖弟子們口口相傳集結成《巴利文大藏經》。 & 錫蘭上座部所傳的《巴利文大藏經》,是早期佛語的結集, 與北傳的《阿含經》內容不盡相同,被認為更接近佛陀所講。 佛陀的本懷,如同大海般深廣的智慧, 您可藉由本書,一探佛法的奧妙和真諦。 & 本書挑選《巴利文大藏經》精華185篇, 進行白話解釋翻譯,明白曉暢,契合真義, 是佛學入門與奠基的最佳參考書。 & 死後什麼都不存在了嗎?衰老死亡來臨的時候怎麼辦? 如何除滅生死的輪回?如何到達解脫的彼岸? 甚麼是煩惱和痛苦除滅的方法?證悟解脫果位後會有神通嗎? …… 您的疑惑,本書都有答案! & ◎代理經銷:白象文化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 http://www.pressstore.com.tw/freereading/9789865488819.pdf
【電子書】禪堂的生活與規約
坐禪不論在大乘、小乘,不論在佛教界的各大宗派之中,都被視為一門必須修持的功課,也因此足見其重要性。江都高旻寺乃禪宗之重鎮,故佛教教界有言云:「天下叢林不止單,守禪制者,獨有高旻寺耳。」同時,寺中之坐禪規約為近代禪宗的大成就者來果法師手訂,已成為習禪之定則,於今已不復多見,本社有鑑於此,特輯錄精印,使後之學人得見禪之真面目與禪之真法味。
【電子書】塵夢:話說無明
一本由偈與詩集結成的箴言集,是智慧的醍醐,寧靜的禪語。 ◎是詩,是佛偈,更是修行實踐的體悟及心境,看破無明。 ◎以意寓深重的佛偈箴言為有情眾解疑惑,照見自性。 ◎日輪金剛上師的第四本箴言集,了眾生心即是,不用外求。 從《破夢》、《說夢》到《宿夢》,上師的箴言猶如當頭棒喝, 不斷提醒我們堪破放下念執性; 而今《塵夢》的字字珠璣則更如一座座豎立迷濛塵世間的燈塔,照見本心, 不再執迷於人事物中汲汲營營、馳求得失, 讓自心念得以清淨。 萬古情塵泥 穿成串 珠赤黃白藍黑綠 愛恨情仇恩怨 去了執著 化成手上佛珠 一心細數 無盡寶藏 人間琉璃光中 是佛家 夢幻水月世間 花絮風月常在 心夢無痕 情物空幻 滄海客醒 波息平鏡 紅塵銷魂深觸 夢澄清 影落碧水 心月已圓明 獨照出色 歸家人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