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書】般若花開:佛教諸佛最精彩的故事
循其本、溯其源,揭秘諸佛的前世今生。 讀美文、結佛緣,在故事裏感悟佛法真諦。 & 讀佛的故事,順利找到身心自在的方法,收穫無比的信心和大歡喜。 本書通過諸佛一個個精彩的故事,讓你真正認識那些令人歎為觀止的佛、菩薩、羅漢、侍者和諸天,從而在無邊佛光的指引下,學會慈悲、行善、放下、隨緣、度己度人。 讀故事,懂佛法,史上第一本關於佛教諸佛的故事書 佛教諸佛是佛教徒所劃分的生命體中較爲高級的生命體,是佛教徒所信奉崇拜的偶像,也是佛教徒所追求的理想境界。 佛、菩薩與羅漢是佛教諸佛中的主神,高於人類的“四聖”與“諸天”也屬於佛教諸神的範疇。 因此,本書劃分了五個內容,分別是佛陀與佛緣、菩薩的徹悟、二十四諸天護佑佛法、十八羅漢的平常心和侍者的得失。 本書就是通過諸佛一個個精彩的故事,讓你真正瞭解那些令人歎爲觀止的佛、菩薩、羅漢、侍者和諸天的前世今生。從而將信仰落實於生活,將修行落實於當下,將佛法融化於世間,將個人融化於大衆。
【電子書】佛法菩提:佛陀講給眾生聽的故事
佛是過來人,人是未來佛,佛法就是最好的活法。 心煩了、心痛了、心累了,心迷茫了,就來聽佛陀講故事。 佛陀的智慧,就是告訴你怎樣生活才會更快樂、更圓滿。 清澈見心的文字,意蘊悠長的佛理,帶你離開心靈苦海,找到當下最好的活法。 佛陀講的故事,好看、有趣、有益,送給每一位熱愛生命、有心覺悟的人。 ★佛陀很嘮叨,坐在菩提樹下對著芸芸眾生講經,一講就是數十年。 ★佛陀很深奧,他的話裏總有深意,可謂字字珠璣。 ★佛陀很痛苦,他看得到眾生看不見的痛苦,他理解眾生不所知的痛苦,他想幫眾生消除這永恆的痛苦。 ★佛陀很幽默,他微笑著拿起一朵花,在手中轉來轉去,直到弟子們心裏發毛也依然笑而不語…… ★佛陀留給我們的,有汗牛充棟的佛家典籍,有聞之動情的佛典名句,還有一個個包含了世間萬物終極智慧的故事。 這些故事好看、有趣、有益,更重要的是,故事裏有你,有我,有他! 只要你願意,你就可以在這些故事中找到自己需要的東西,事業的規劃,生活的打理,情緒的調節,甚至連最流行的“說話之道”都沒有缺席。
【電子書】梵字悉曇入門
漢文佛典中的梵文書跡,除了現代人編纂的經典使用天城體,大部分佛教文獻中的梵字是古代梵字。現今世界佛學界的資料引用皆以《大正藏》為準,《大正藏》所有梵文資料幾乎全以悉曇字寫成。本書是悉曇字的快速自學入門書,筆者研究流行於唐代的悉曇體的成果整理。看完本書,將會讓您學會悉曇體的字型與正確的發音。從而讓您如同擁有一把鑰鎖,可以解開大藏經中全部悉曇梵字的奧祕。本書從介紹梵字的歷史源流開始,接著是基本字母逐字教學,進而到字母的組合,最後是各種文獻及實際用法的範例解讀。深入淺出,幫助您從零開始學習悉曇梵字。
【電子書】貝葉裏的說書人:尋訪佛經與文史的故事
佛經裡許多故事,在文人的生花妙筆下常又別樣出新,甚至還影響了西方世界的童話故事,當我們讀到這些異代同風、種種神似的故事時,心靈仿佛也踏上了一段豐實的旅程。 & 本書特色 & ★第一本充滿佛學知識涵量、佛教文史故事討論的敘述小品。 & ★為琳瑯滿目的佛學文史筆記,作一次收穫滿行囊的閱讀。 & ★叢林教育、雲水沙門的必備讀物,行腳文學的口袋書。
【電子書】觀測心中的太空
本書緣起 《說文解字》言,「科」者,「從禾從斗,斗者量也」。「學」者,「覺悟也」。「科」、「學」連起來的意思是透過觀察、測量達到覺悟。在現代泛指西方舶來的解釋自然真理的各種學說。 從懷疑中醒來的覺悟者,我們稱為佛陀。兩千五百年前,印度的王子喬達摩‧悉達多為眾生宣講了覺醒的教言,這些真知的智慧,並未因時間的流逝而消散,反而利用現代科技,跨越鴻溝,震醒了西方--科學發達,佛教新興的國度。截至2012年,已經有超過八千名前沿科學家們投入科學與佛教的研究。 本書是智悲翻譯中心花費了大量的精力,翻譯的國外各個科研領域,對佛教的最新研究成果的論文和演講等內容,很好地闡述了佛教對人類生活的各個領域,有著怎樣的幫助和借鑒作用。 西方科學界對於佛學的實證研究,讓智識分子們重新認識和思考佛教。西方科學對於佛教的實證研究,加強了我們對於佛學的重新認識。佛教是迷信嗎?科學家們怎麼看待佛教?什麼是意識和物質?哪個更為重要?宇宙的運行是指向一個目標嗎?人類的最終定位是什麼?本書讓我們重新認識自己的內心世界,並重新思考佛教!
【電子書】解脫,從這裡開始
脫離輪迴,才能得到真正的快樂 阿底峽尊者的弟子仲.敦巴的轉世,以及大寶法王噶瑪巴的攝政法太子 第十二世國師嘉察仁波切的第一本中文書 在浩瀚如海經教中,如何找到解脫輪迴的快捷之道? 阿底峽尊者以二十頌,總攝佛陀教理的精髓, 讓你懂得取捨之道,創造正能量,同時,幫助初學者勾勒解脫藍圖, 還原與佛無二無別的本然面貌。 ●輪迴是痛苦的,但人類掌握了解脫之鑰 人類之中,最重要且最危險的能力,就是「造業」。所有投生六道的業因,可說都在人道之中形成,因此,佛陀為了救濟六道痛苦,而選擇投生人間,藉由宣說佛法,來引導眾生達到解脫果位。所以想要獲得解脫,依靠觀修之力及在人間行善修業最易如願。 ●跟著阿底峽尊者,掌握佛教三藏十二部精華 阿底峽尊者最受後世感念讚揚的,便是精闢開示出「道次第」道理的《菩提道燈論》,尊者在攝集《菩提道燈論》精華要義之後,再著作了此《要義定攝》。它不只是闡明了佛教基本教義,更是一套通往解脫的完整修學之道,千年來影響所有的藏傳佛教徒。 ●國師嘉察仁波切將自身體悟,融會貫通於開示中 開示上師:第十二世嘉察仁波切,即是《要義定攝》作者阿底峽尊者之心子:仲‧敦巴尊者的轉世,同時也是大寶法王噶瑪巴的攝政法太子、噶舉傳承的重要上 師,以及身為經教及實修兩大傳承的公認大成就者,他終身秉持書中的實修引導,以累世凝聚之學養、智慧及修為,在講解阿底峽尊者偈文時,將自身體悟之智慧心 髓,融會貫通於本開示中,精闢且詳盡的解析尊者所規劃的解脫藍圖。 本書是第十二世嘉察仁波切針對十一世紀初影響藏傳佛教深遠的阿底峽尊者的著作《要義定攝》所作的開示。 阿底峽尊者是十一世紀初藏傳佛教偉大的上師,也是西藏後弘期貢獻最大的上師,尊者以《菩提道燈論》一書,奠定融合顯、密三乘經教、且可融會共修之快捷 成佛路徑,並針對五濁惡世修行難的艱困局勢,再以更精鍊之二十頌偈文,集結《菩提道燈論》之法義精華,也就是本書開示之文本:《要義定攝》。 《要義定攝》以「輪迴」及「解脫」兩個層次來論說,並依序闡述了「方便」、「智慧」兩大車軌,及「五道、六度」和「三身果位」等直至成佛的一切路徑。 書中循序漸進、深入淺出地鋪陳修行的次第,將顯密三乘佛教應備的基本觀念統攝於一,成為囊括了佛教大小十二部、三藏十二部精華的一套完整修學之道。 這套凝聚成就者苦心及經驗、在從起步到證悟的完整路徑,讓難以精讀厚重佛經,或修持路上方向及步驟混亂、見樹不見林的修學者,能夠提綱挈領、快速精準的找到學習的座標及切實易行的方法。
【電子書】月溪法師開示錄
月溪法師文集 第二冊古人賢哲感覺得死生輪迴的痛苦,所以用種種的方法來解決此輪迴的痛苦,而超出死生的問題。老子解決死生的問題是說:「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天下萬物皆由於我們的妄念生來的,我們的妄念斷了,即是還歸清淨無為的。千百年來,許多未明心見性的人,以腦筋思惟來臆測佛性,建立種種似是而非、甚至積非成是的教法或觀念,不惟自誤,亦且貽誤他人。本書輯錄了月溪法師對歷代以迄於當今不究竟教法所做的辨證,字字精當,句句透徹,以本書為據,學人可得揀擇正法的正法眼,破無明的遮障,進而見著自家本具的佛性。
【電子書】松嶺寶藏:蓮師向空行母伊喜.措嘉開示之甚深寶藏口訣
《松嶺寶藏》以易於應用和理解的方式,結合了禪修與竅訣修持的教言,是佛教金剛乘最偉大的上師蓮花生大士所傳授的伏藏教法集結,由其女弟子伊喜.措嘉封藏。本書充滿了直接、深奧、清新,且切合我們時代的內容。 這些由不同伏藏師所發掘的教法,適合各種程度的修持者,對於實修的各個方面,都有深入的解釋,包括本尊、生與死、無念禪修,以及認識心的自性。本書在謹守傳統原則的同時,為現代學子提綱挈領地指出運用這些教法的方式。「蓮花生大士的口訣指導極為重要,因為他不僅僅是傳說中或古代神話故事中的人物,而是一位真實的人。他毫無間斷地任運開展佛行事業,其中包括化現為諸伏藏師等,使世人能一直有清新且完整無缺的教法得以修持,這也確保蓮花生大士的精神影響與加持得以連綿不絕。這些伏藏法教的特點,在於其為針對特定世代、特定時期、得遇教法的特定個人,提供了適合他們的成就法門。蓮師在水晶珍珠松嶺所傳授的伏藏教法,包含了數以百計此類教言的精華要義。」──祖古.烏金仁波切
【電子書】松嶺寶藏:蓮師向空行母伊喜‧措嘉開示之甚深寶藏口訣
《松嶺寶藏》以易於應用和理解的方式,結合了禪修與竅訣修持的教言,是佛教金剛乘最偉大的上師蓮花生大士所傳授的伏藏教法集結,由其女弟子伊喜.措嘉封藏。本書充滿了直接、深奧、清新,且切合我們時代的內容。 這些由不同伏藏師所發掘的教法,適合各種程度的修持者,對於實修的各個方面,都有深入的解釋,包括本尊、生與死、無念禪修,以及認識心的自性。本書在謹守傳統原則的同時,為現代學子提綱挈領地指出運用這些教法的方式。「蓮花生大士的口訣指導極為重要,因為他不僅僅是傳說中或古代神話故事中的人物,而是一位真實的人。他毫無間斷地任運開展佛行事業,其中包括化現為諸伏藏師等,使世人能一直有清新且完整無缺的教法得以修持,這也確保蓮花生大士的精神影響與加持得以連綿不絕。這些伏藏法教的特點,在於其為針對特定世代、特定時期、得遇教法的特定個人,提供了適合他們的成就法門。蓮師在水晶珍珠松嶺所傳授的伏藏教法,包含了數以百計此類教言的精華要義。」──祖古.烏金仁波切
【電子書】中國佛教史
最佳中國佛教通史著作簡要系統 不乏卓識語言順暢 曲致風趣資料豐富 存闕存疑本書初版是一九三一年由商務印書館出版,此後其他出版社也曾多次出版,被公認為中國近代最早出版的一部系統的中國佛教通史、最佳中國佛教通史著作之一,對民國以後的中國佛教研究影響很大。本書共四卷十八章,對佛教在東土的傳播、其間的發展興衰,直至民國初年中國佛教之狀況,進行了系統的、提綱挈領的描述和講解,並縷析各宗代表人物、流行情況和特點。
【電子書】中國第一本佛書:牟子理惑論
99%中國人都搞混的佛教觀念教你解讀佛教初傳中國的第一手資料《牟子理惑論》是中國最早思辨佛學的論著,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本佛學著作。近百年來倍受關注,引起爭論甚多。中外專家學者長期圍繞《理惑論》的爭論,突顯出本書在佛教史上的重要地位東漢末佛教初傳時,信徒多以現世的、功利的道教信仰形式來接受佛教,視佛陀為具有禳災招福、長生不老等靈力之神祇,視傳道之西域沙門為巫祝、神仙修行者等。而我國固有之儒家、道教等,難免對此一外來宗教產生極大之排斥作用。東漢末年牟子作《理惑論》,一方面揭示佛教之真正面目,將其脫出方士、神祇之說。隨著時代變遷,排佛論與容佛論互有消長,此後此一論爭亦成為歷來知識份子間重要論題之一。本書特色(1)解讀佛教初傳中國的第一手資料,在中國佛教史上開啟儒、釋、道會通的典籍,本書是研究中國佛教形成和發展的一部重要文獻。(2)似是而非的佛教觀念和中國文化最衝突的部分,將透過本書一一釐清化解。(3)震旦行總經理用深厚的生命經驗和研究功力,帶領讀者解讀古書和典故的奧祕。你將發現古人感人的故事。
【電子書】人間佛教的社會角色及社會承擔
本書收集了是此研討會上發表的部分優秀論文。本論文集不但表達了這些青年學者研究人間佛教的學術熱情和能力,而且也展現了他們不讓前人、勇於超越前人的信心和智慧。他們從不同的角度和視域,探討人間佛教在當代社會的發展,揭示人間佛教的社會性質及其社會責任。他們的研究將成為佛教界乃至學術界加深認識當代佛教的必讀之物。
【電子書】回歸佛陀的本懷
要真正認識佛陀和佛法,以及後世佛陀思想的歧義源頭,一定要看第一手資料。而本書便是你進入第一手資料,還原現場的最佳橋樑本書取材自最悠久的典籍,以樸實的散文筆調,嚴謹的研究精神,說故事的輕鬆語法,帶領我們穿越複雜的時空,回到二千五百多年前雅利安人的印度社會,述說佛陀從證悟至涅槃的人生,以及佛陀涅槃後,五百與七百兩次大結集,大眾部與上座部各三次分出,層層考究與推理的歷史還原故事。
【電子書】學佛一定要知道的正法法脈傳承:讀懂付法藏因緣傳
讀懂本書即可瞭解觀機逗教之理,明白佛陀與大菩薩們如何教化眾生。讓您在修道的路上能自利利他。《付法藏因緣傳》也稱做《付法藏傳》,或《付法藏經》,六卷。各經錄原來題作元魏西域三藏吉迦夜共曇曜譯。本書的記錄,最初見於梁代僧祐 《出三藏記集》卷二《新集經論錄》載:“《付法藏因緣經》六卷(闕)。……宋明帝時西域三藏吉迦夜於北國以□延興二年(472)共僧正釋曇曜譯出,劉孝標 筆受。……並未至京都。”其後,隋代費長房《歷代三寶記》卷九,載“《付法藏傳》四卷(見《菩提留支錄》)。和平三年(462)昭玄統沙門釋曇曜譯”。同 卷又載“《付法藏因緣傳》六卷(或四卷,因緣廣,曇曜自出者)西域沙門吉迦夜延興二年(472)□沙門統釋曇曜於北台重譯,劉孝標筆受(見道慧《宋齊 錄》)”。同書卷十,又載“《付法藏經》六卷(見《李廓錄》),涼州沙門寶雲譯”。跟著唐代的道宣《大唐內典錄》和智升《開元釋教錄》都依《三寶記》重復記載。實際存在的本子,只有曇曜和吉迦夜共出的一種,但各種經錄記載不一而已。所謂曇曜自出的,或者是種略抄本,至於寶雲譯本,則全屬誤傳。七卷數多少, 乃因抄寫的開合而異,不足□不同本子的依據。本書編譯的因緣,大概如《內典錄》等所說:北魏太武帝太平真君七年(446)信崔浩之言,下詔大殺沙門,毀佛經像,詔書中並談到佛法“皆是前世漢人無賴子弟劉元真、呂伯疆之徒,乞胡之誕言,用老莊之虛假,附而益之,皆非真實”。七年後,文成帝即位重興佛法,曇曜等感奮之余,乃於北台石窟和吉迦夜編譯此書,以明釋教之由來,曆然可考。本書列舉印度傳法世系二十四人,從佛滅度時以最勝法咐囑 大迦葉起,其後以次傳法□阿難、摩田提、商那和修、憂波□多、提多迦、彌遮迦、佛陀難提、佛陀蜜多、脅比丘、富那奢、馬鳴、比羅、龍樹、迦那提婆、羅(目侯)羅、僧伽難提、僧伽耶舍、鳩摩羅馱、闍夜多、婆修槃陀、摩奴羅、鶴勒那、師子。其內容多取材於舊籍。象《優波□多》傳記的一部分,就是大體上採用安法欽譯 《阿育王傳》的原文。又象《龍樹提婆》傳記部分,也是用羅什所譯兩傳原文而略改動。這些都表明本書大部分出於編纂,而非翻譯。本書所述傳承出處,多無可考。在此以前,僧祐《出三藏記集》卷十二,曾自編薩婆多記傳承世系,又錄佛馱跋陀羅師承一種,次序紊亂,不可盡信。本書流行之後影響極大,它使中國佛教形成了一種法統之說而影響到宗派的建立。在隋、唐時代,台、禪兩宗的法統說,均以本傳為依據。天臺智者大師在《摩訶止觀》卷一中,曆述天臺傳法世系,就是將《付法藏傳》中和商那和修同時而得法于阿難的摩田提也作為一代,遂成二十四祖。他還認為諸師的相承都屬“金口所記”。智者系慧文禪師的再傳,慧文用心一依龍樹所作的《智論》,龍樹是《付法藏傳》中的禪師,而為東土傳承的高祖,這樣相承而下,智者是東土第四代,這就成為後來天臺家共認的法統。禪宗最初在古本《壇經》裡,依著《付法藏傳》,略加增減構成二十八祖之說(在阿難後加摩田提,提多迦後略去彌遮迦,又在師子後加舍那婆斯、優婆崛、僧迦羅、婆須蜜、下接達摩)。唐貞元中,智炬《寶林傳》又加修正,遂成定論(于《付法藏傳》彌迦後加婆須蜜,又于師子後加婆舍斯多、不如蜜多、般若多羅、菩提達摩,仍為二十八代,《宗鏡錄》卷九十七,《景德傳燈錄》卷一至卷三之說同)。到了宋代,台、禪兩家在法統的議論上,互相是非。象契嵩,甚至以為《付法藏傳》說師子尊者後法統斷絕,實是謬書,但他對於《付法藏傳》所編譯之法統則依然信以為真。本書特色本書二十四位聖人,都是大權示現的菩薩,他們知道如何善巧應眾人不同的根機,度化當時諸多行者證得阿羅漢果。讀懂本書您就可以瞭解觀機逗教的道理,明白佛陀與這些大菩薩是如何教化眾生。讓您在修道的路上,不但能幫助自己也可以利益他人。當我們看到古人遇到善知識,往往很快就能證成道果, 總是不勝欽羨,希望自己也有此福份,在善知識的開導之下,當生即能證果。然而由於根器陋劣,終究只是夢想而已。我們見到阿難還在世時,當時的比丘就已不信講的話了,真是令人感慨良多,而且為人師者以盲引盲,更可作為今日的殷鑑。內眼凡夫如我們者,何處求善知識呢?書中明示,經典就是善知識,何需東奔西跑,到處尋求呢?因此聖人雖不現而現,明眼之人當可的見。案例:佛陀印證的世間最後一位律師闍夜多,能使犯重罪的比丘消罪且證聖位,實可作為現今許多破戒者的典範,可知只要能殷重心懺悔,且精勤修行,即能火中化紅蓮。因此萬勿自欺欺人,以免長劫淪地獄受苦,求出無期。
【電子書】近乎佛教徒
悉達多王子在2500年前到底說了什麼?包含佛教一切要義的「四法印」是什麼?被評為 亞馬遜 銷書榜十大重點社科類圖書、全國年度百佳讀物入選中國《新京報》年度選書,《中華讀書報》年度百佳好書讀者佳評如潮,牽動“正見思潮”,成為時尚、媒體熱門話題佛陀在2500年前到底說了什麼,能贏得世人如此的尊敬與景仰,甚至包括如愛因斯坦等現代懷疑論科學家們都如此?他到底說了什麼,能感動成千上萬的朝聖者,從西藏一路跪拜到菩提迦耶?佛教與世界上其他的宗教有什麼不同? 仁波切以四法印為經緯提供了答案的精髓,並將這些艱深的概念,以簡單的語言、人生的各種角度(從墜入情網乃至文明誕生等等)加以說明。同時希望可以讓大家瞭解:佛陀的教法不是讀完後放回書架上的哲學鉅著,而是每一個人都能修持的既可行、又合理的正見。1本書不容錯過的精彩讀點☆佛陀所說的一切,至今仍然顛撲不破。因為佛陀關切的是痛苦,並直探痛苦的根源。宗薩蔣揚欽哲仁波切以最簡單清澈的語言,傳達佛陀的核心教導“四法印”,指引心靈的解脫之道,並引導你把這些法教的精髓貫穿到日常的生活、思維與心態中。“如何才是佛教徒?”答案直指二千五百年前佛陀宣說的“四法印”:一切和合事物皆無常(諸行無常)一切情緒皆苦(諸漏皆苦)一切事物皆無自性(諸法無我)涅槃超越概念(涅槃寂靜)如果有人接受上述四項真理,他就是佛教徒。☆我寫這本書的目的,不是要說服大家都去追隨釋迦牟尼佛,成為佛教徒,修習佛法;我有意地不談禪坐的技巧、修行或咒語。我主要的目的是要指出佛教與其他見地不同的獨特部分。這位印度王子,到底說了什麼,能贏得世人如此的尊敬與景仰,甚至包括如愛因斯坦等現代懷疑論科學家們都如此?他到底說了什麼,能感動成千上萬的朝聖者,從西藏一路跪拜到菩提迦耶?佛教與世界上其他的宗教有什麼不同?我相信四法印提供了答案的精髓,而我在此試圖將這些艱深的概念,以我所知最簡單的語言來說明。☆亞馬遜書店、全國各大書店排行榜上最熱門的暢銷書
【電子書】認識臺灣本土佛教:解嚴以來的轉型與多元新貌
在本書中,既有長篇論述海峽兩岸近百年來到當代為止的:有關現代佛學研究薪火相傳史、重估四大佛教事業近代擴張史的權威解說,也有兼具趣味性和知識性兩者的臺灣本土佛教特殊習俗、人物小傳、解嚴以來的新佛教組織與戰後相關重大佛教爭議事件的扼要陳述、以及當代佛教藝術新風格和新佛教現代女性情慾文學的豐富資料提供。本書現有的各色各樣的主題和豐富內容,不但能使各類型口味的讀者們快速了解、輕鬆閱讀,也有助於彼等對當代性新佛教多元轉型風貌的鑑賞品味提升和深刻化彼等對於現代性本土佛教文化的多元思維。有興趣的讀者們,千萬不可錯過。本書特色本書作者著有多部佛教史相關書籍,是當代學界公認的戰後臺灣佛教史學權威。
【電子書】時時勤拂拭:神秀大師
五祖準備傳衣法,要門人作偈印心,神秀作好偈,想呈,心中恍惚──「我本無心法嗣,入佛門,只求得心地清淨,奈何……」五祖將衣法傳給南蠻子惠能,惠能南去,許多人快馬加鞭去追趕,神秀不為祖衣驚心,依然如如不動。神秀遠走荊州,玉泉寺裡沉潛苦修,他入京弘法,榮任兩京法王、三帝國師。神秀廣大的胸懷,是千秋萬世的楷模!
【電子書】頑石點頭:道生大師
高僧的清逸神韻,漫畫家的藝術風華,就在下筆的剎那間交會;他們的生命情境,他們的精神典範,向人間灑下璀璨的星光‧‧‧多年來佛光文化秉持著「以文化弘揚佛法」的理念出版好書,並得到廣泛的回響與肯定。《佛教高僧漫畫全集》延攬國內外知名漫畫家精心製作,以漫畫溫暖易懂的語言呈現中、印、日、韓各國,古今高僧的故事,並將高僧精神及理念輕鬆帶入,是深具出版創意及國際視野的優質好書。《佛教高僧漫畫全集》的製作,緣起於星雲大師的願心,希望以健康有趣、精緻活潑的漫畫,將高僧的行誼與智慧,作為現代人的心靈指標。尤其當一個宗教家捨棄俗情、名利,將身心奉獻給眾生時,他高風亮節的德性,往往更能引發大眾的心靈共鳴,成為人類追尋精神依存的典範。
【電子書】頭陀第一:大迦葉尊者
漫畫,一種溫暖易懂得語言;佛教高僧,引導人生方向的好朋友。《佛教高僧漫畫全集》-由數十位傑出的漫畫家,用他們的慧心巧手,演出兩千多年來一百位高僧的故事。大迦葉尊者為佛陀十大弟子之ㄧ,有「頭陀第一」之美稱。大迦葉尊者的一生,多彩多姿;從他在樹下誕生,到雕塑金人求婚…
【電子書】曹溪六祖:惠能大師
高僧的清逸神韻,漫畫家的藝術風華,就在下筆的剎那間交會;他們的生命情境,他們的精神典範,向人間灑下璀璨的星光‧‧‧多年來佛光文化秉持著「以文化弘揚佛法」的理念出版好書,並得到廣泛的回響與肯定。《佛教高僧漫畫全集》延攬國內外知名漫畫家精心製作,以漫畫溫暖易懂的語言呈現中、印、日、韓各國,古今高僧的故事,並將高僧精神及理念輕鬆帶入,是深具出版創意及國際視野的優質好書。《佛教高僧漫畫全集》的製作,緣起於星雲大師的願心,希望以健康有趣、精緻活潑的漫畫,將高僧的行誼與智慧,作為現代人的心靈指標。尤其當一個宗教家捨棄俗情、名利,將身心奉獻給眾生時,他高風亮節的德性,往往更能引發大眾的心靈共鳴,成為人類追尋精神依存的典範。
【電子書】百部論師:窺基大師傳
本書由文學博士魏崇新、陳洪兩位作者合作,以細膩的筆觸、生動的文學手法,描述玄奘大師「以欲勾牽」網羅窺基法師獻身佛門,並「令入佛智」的精彩趣味過程。其中巧妙的情節串連,倒敘式的安排,在嚴肅中穿插諸多瑞應故事,例如:窺基大師以筆墨弘法的不凡願心,感神瑞兆,提筆造《彌勒上生經疏》時,筆下舍利滾滾而出;大乘菩薩修行以心戒為密行,妄念一動,即遇護法善神擋道;翻譯《大般若經》時屢現瑞應,隆冬雙奈樹開花,花謝落地,隨即不見等等異事,處處顯示佛法的不可思議。「三車和尚」一朝自悟,當下回心轉性,成為幫助玄奘大師譯經弘法的得力助手,若非大擔當之人,豈有此大勇之行!他精通大小乘經教,了知華梵各種語言,辯才無礙,撰述多種經論章疏達百部之多,因而有「百部疏主」之譽。他弘揚法相唯識宗,精細的分析風格和邏輯論證彌補了中國傳統思維方式中的空疏和獨斷,繼承玄奘大師法脈,發揚光大玄奘大師的學術思想。
【電子書】淨土五祖:少康大師傅
少康大師(西元?~八零五年),唐代淨土宗僧。為淨土宗第五祖。縉雲(浙江)仙都山人,俗性周。七歲出家,十五歲受戒於越州嘉样寺,廣誦經論。後於洛陽白馬寺讀善導大師〈西方化導文〉,逐決心專修念佛。將乞食所得之錢,另孩童念阿彌陀佛一聲,即與一錢,一年後凡男女見康,即皆稱念阿彌陀佛。
【電子書】光明和尚:善導大師傳
善導大師(西元六一三~六八一年)唐代僧。號終南大師,為淨土宗第二祖。山東臨淄人。幼年投密州明勝法師出家。貞觀十五年(六四一),赴西河玄中寺,謁見道綽大師,修學方等懺法,又聽講《觀無量壽經》。此後專事念佛,篤勤精苦,遂得念佛三昧,於定中親見淨土之莊嚴。其後入長安光明寺,傳淨土法門。大師行持精嚴,遠避名利,不受供養,好衣美食皆供養大眾,自食粗惡。書寫《阿彌陀經》十萬卷,及淨土變相三百幅,見塔廟伽藍損壞者,必修復之。道化京華諸州,眾皆仰慕其德,被稱為「彌陀化身」。高宗時,於洛陽龍門造立大盧舍那佛像。永隆二年示寂,世壽六十九。著有《觀無量壽佛經疏》、《淨土法事讚》、《往生禮讚偈》、《般舟讚》等。善導大師,出生於隋末唐初這個動盪的歷史時代,自幼便立志學習佛法,救民於水火。少年出家,初涉《觀經》,覺得淨土法門是修成佛果的捷徑,於是隨師研習佛法,他的一生,就是研習、宣講、抄寫、疏注《觀經》的一生。善導大師多才多藝,不僅勤奮講法抄經,而且擅長於繪畫。在長安他畫了三百餘幅淨土變相,武則天冊封皇后之後,善導大師又奉旨監鑿龍門大盧舍那佛像,在這項歷時十五年的浩大工程中,善導大師傾注了全部的心血和智慧,創造了佛教史上,特別是中國文化史上的奇蹟。善導大師自身持戒非常嚴格,每次合掌胡跪,一心念佛,非力竭不休,乞食為事,粗衣糲食,成為世人修持的典範。加之他講法生動,感染力強,抄經送眾,繪圖化眾,因而入長安之後,使得淨土法門大盛。善導大師還在世時,淨土宗便幾乎風靡天下,近代在新疆吐峪溝高昌故址,發掘諸多古代寫經,中就有善導大師所抄寫的《阿彌陀經》殘簡斷片,表明淨土大師所弘揚淨土法門已傳到了西域。善導大師的念佛法門基本沿習曇鸞大師和道綽大師的理論體系,他首先肯定凡夫乘彌陀願力都可往生極樂淨土,這便最大限度地擴大了淨土的適應對象,像禪宗人人都可能見性成佛。但善導大師認為,修持者想得往生,還得具備一定條件,也就是要具備往生的正因。他把這正因歸納為「安心」、「起行」、「作業」。「安心」,即具足至誠心、深心、回向發願心。「起行」,起身口意三業之行。身業是禮阿彌陀佛,口業是稱讚彌陀及一切聖眾的身相光明及淨土莊嚴等。「作業」,就是按以下四修法策勵實行:一、恭敬修,即禮拜佛陀,身心恭敬;二、無餘修,即稱名憶念彌陀及淨土聖眾,不雜餘業;三、無間修,即修行三業乃至回向發願,無有間斷;四、長時修,即以畢命為期,心行相續,誓不中斷。
【電子書】絕對與圓融:佛教思想論集
佛教思想豐富,對人生極有啟發,本書特從語源、文獻、哲學、歷史等面向,論述佛教之重要問題,其內容包括原始佛教、部派佛教、大乘佛教、中國佛教,以及佛教邏輯。透過本書深入淺出的漸次說明,讀者得以對佛教思想有更朗闊的認識。
【電子書】勸修念佛法門:竺法護大師傳
竺法護大師為西晉譯經僧,一生投入譯經事業,建立譯經規則,踏遍西域各國,精通36種西域語言,為大乘佛教的流傳與發展,居功闕偉。最為後人感念為所譯之《正法華經》問世後,國人始知觀音之名,且因而有觀音信仰之開始。
【電子書】四大家族大‧風‧水
講解!蔣介石、宋氏姊妹、張學良、溥儀四大家族興衰故事與風水寶地聽說!深受蔣緯國、張學良信賴的地理堪輿師蔡思朗,翻開中國近代史上最生猛的一頁 蔣介石顯赫過一生,多虧母親的甲子寶穴庇佑?溥儀從末代皇帝變一介平民,是因大清先祖靈寢失靈? 學校不會教的四大家族歷史風水課,只要你是龍的傳人,讀了立刻領略其中三昧。 本書由享譽兩岸三地及東南亞的知名地理堪輿師蔡思朗,以平易近人的翔實口吻,細數影響近代中國最鉅的四大家族內裡故事與先人風水。故事易讀好聽,讀了就懂清末民初大人物之間的家國情仇;風水易解好懂,看了立即把握興旺家運工作運的重要祕訣。
【電子書】歸來一滴曹溪水:南頓北漸篇
《歷代高僧故事》發行再版了,這對著者來說,確是一大鼓勵。 說到鼓勵,很快就會使人聯想到「藏之名山.傳之其人」的說話,但我卻不著意於此,因為傳與不傳,那是作品本身的事,而不是作者想不想的事,如果作品不夠條件,縱想也是多餘的。雖然「三代以下,唯恐不好名」,著作物之能傳,使作者也隨之不朽,這當然是人們所熱望的。 可是,佛徒對於名的看法,是當作假設,是視為身外之物,並不把它當作實有。雖然佛教有所謂「萬法唯有」的「有部」,但更有「一切皆空」的「空宗」,「四大皆空」,名於何有?所以,要想使作品流傳後世,不可必,而且也不必要。 「名」,既不是支持我撰寫本書的原動力,那麼,總得有一股力量曾經促使我孳孳的「鍥而不捨」,在極端艱困的情況下,歷十有餘年的長時間,以完成此幾十名高僧的寫作,這力量,便是所謂「尚友古人」的一句說話。 何以言之?翻開佛教大藏經的史傳部,所有每一人的傳記,所有行事的紀述,學術的論著,竟是我束髮受書幾十年來所從未見過的。他們行誼的高尚,宅心的仁厚,處事的忠誠,修持的堅貞,不求聞達,不圖功利,不避艱險,而又忘其死生,以了其弘願的精神,實非後世人們所可想像其萬一。 孔子曰︰「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復夢見周公!」孔子只求夢見周公,而我卻日與周公同一類型的先哲們為伍,相與晤言一室之內,故而樂不可支。因此十餘年來,精神生活的佳勝,綜計在以往的歲月中,實無有逾於此時者。古諺云︰「上交千古,下交千古」,下交千古不可必,上交千古竟躬親獲致,又何得而不目為平生的一大快事! 實在的說︰我國的傳統文化,應為漢學與理學的混合體。任捨其一,即捨完整,這是誰都承認的事實。所以著者曾經作了一個譬喻說︰我國的傳統文化,為黃河流域文化與印度恒河流域文化的結合,因而產生了「混血兒」,曾有許多明達之士,對佛教教義作過深入之研究而服膺奉行。例如唐代詩人白居易,與香山僧如滿朝夕相處,而自稱香山居士。韓愈弟子李翱太守與榮山惟儼曾留下一首絕句說︰「練得身形似鶴形,千株松樹一函經,我來問道無他語,雲在青天水在瓶」。還有宋儒歐陽修,曾自稱為六一居士,在其所著的《新唐書》裏,對於僧一行之作大衍曆,更曾大事吹噓。程明道過定林寺時,偶見僧眾入堂,「周旋步武,威儀濟濟,代鼓敲鐘,內外肅靜,一坐一起,並準清規」。於是程氏慨然的說︰「三代禮樂,盡在斯矣!」此外如蘇東坡之與佛印了元交誼甚篤,其間流風遺韻,常為世人所樂道。像白居易、李翱、歐陽修、程明道、蘇東坡這班學人,始能「與人為善」,而「樂道人之善」,不存「我執」與「法執」,才完成了他們偉大的人格。 又如近世學人梁啟超,曾稱讚東晉時的道安法師說︰「使我佛教而失一道安,能否蔚為大國?吾蓋不敢言。」(見梁著《佛學研究十八篇》,中華版)。以一僧人之微,而竟關係我整個國家民族之興衰,如非道安確有其道,梁氏絕不至服膺若此。 再就是已逝世的胡適之先生,他從發表所著《荷澤大師傳》(神會和尚,見《胡適文存》四)起,直至他逝世時為止,前後歷三十餘年,為著覓取神會史料,足跡所屆,竟遍東西兩半球,始克完成《神會和尚全集》之編撰,如非神會有其獨到處,豈能使胡氏以如許的長時間,如此辛勤的搜集,而從事於一個和尚的研究呢?古今學者對佛教的稱揚代不乏人,也就足以證明佛教教義的博厚高明了。 佛教教義不僅有其高明處,也有其實用處,它持著圓融、業報、因果、輪迴等理論,以及那「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的觀念,掃蕩了人們「唯我獨尊」、「予智自雄」和個人的「福壽康寧考終命」的錯誤見解,而釀成人世上的一切紛擾來。本來,「無壽者相」的解釋,就是要泯去個人的生死觀念。可是佛家還是有其壽者相的。他們信仰輪迴之說,將整個宇宙的生命統一起來,所有的有生之物,都分成為「過去世、現在世、未來世」的三世,以生命是歷萬劫而來,復應歷萬劫而去,而「現在世」卻是極其短暫的,無窮數的「過去世」,以及無極限的「未來世」,都憑你在這短暫的「現在世」裏,一方面交待前因,一方面創造後果,因因果果,不僅使個人的生命,就是整個的宇宙,也就隨之而生生不已了。如果說人的生命是偶然的,那麼,人生在世,紛紛擾擾、忙忙碌碌,短短的幾十年過後,兩眼一閉,兩腳一伸,便一切都完了,那就實在太沒有意思了。 至於講到佛家的圓融和因果說,實在控制了人心的活動。我們可以拿個極淺近的譬喻來說︰就是把人心比做一輛汽車,如果汽車只能前進,不能後退;只能直衝,不能轉彎;只能急駛,不能緩行;只能行動,不能休止;那麼,這輛汽車勢必撞樹、毀屋、墜岩,粉身碎骨而後已。所以,一輛好汽車必定要具備能進能退、能左能右、能行能止、能速能徐的功能,才能算是最優良的交通工具,「心猿意馬」的人類心理現象,亦何獨不然! 所以,《禮記‧曲禮》上幾句話過後便說︰「傲不可長,欲不可縱,志不可滿,樂不可極」。佛教教義正是實施這些「不可」的制衡工具。 總而言之,佛家的人和事都是在「戒、定、慧」的三學下,以破除人心貪、瞋、癡的三毒,有理論,有方法,所以才能完成其周密雄健的一大哲學禮系,而昭示千古。
【電子書】中國佛學源流略論
任何學說都有它自己的源流,佛學也不例外,無論是研究佛學或學佛修行,要清楚明白佛學的本質,必須瞭解佛學源流。佛學大師呂徵,以其高深的佛學研究成就提供另一種觀點,為您打開研習佛學的寬廣視野。
【電子書】佛經寓言的智慧
一本心靈點滴的佛教小故事無法辨識的寶斧,如同無法辨識菩提智慧,最平淡的日子裡往往蘊藏最多道理,生活的智慧就在我們身邊,細心觀察把煩惱轉為菩提,你將因周遭這平凡的事物而豐富。本書收錄120則佛經寓言故事,分為四個篇章「智慧篇」、「慈悲篇」、「戒慎篇」、「精進篇」,使人們在不同的時空中能夠獲得不同的心靈體會。佛陀慈悲喜捨的智慧,短短數字,道盡生命悲歡,富含深邃哲理,長久以來主導著東方人的生命哲學。在紛亂的世紀裡,佛經寓言剛好是提供此時期的一種醍醐灌頂,讓人們從淺顯易懂、生動活潑的文學故事中,得到佛陀的智慧,這些精心挑選的佛經寓言篇章,經由深入淺出的文學寫作,了解其中所說的道理。佛說:「以一音演說法,眾生隨類各得解。」我們得以從繁雜的人世中獲得一種清涼菩提的體悟。
【電子書】扶桑太帝東王公信仰研究
《楚辭.九歌》中有祀〈東君〉之辭,而日神東君則演化為扶桑太帝東王公。東王公的信仰,起於先民的太陽神崇拜,到周秦兩漢時,太陽神亦為陽始源,被稱為東皇公、東君、東王公,這都是據其在東方而為名。綜歸歷史文獻來看,東王公的神格演化,由先秦的日神神格,到漢世為天界男仙領袖,在魏晉六朝以傳授經書道法為主。到了南宋,逐漸演變成真火之源及水帝冥官的神格,而且神格也因此一分為二。從本書可以看出東王公神格之離析與整合,與不同時期道教宗派的發展息息相關。(博雅集林˙宗教1)
【電子書】佛教常用疏文儀軌
本書內容包括:祝聖儀軌:一、祝萬壽科,二、祝韋馱儀,三、祝伽藍儀,四、祝祖師儀,五、祝監齊儀,六、教主聖誕祝聖儀,七、教主成道祝聖儀,八、教主盤日念誦,九、大殿供儀,十、達摩暨忌念誦,十一、開山暨忌念誦,十二、授居家二眾皈依。雅俗通用法節:一、發表科儀,二、午供,三、引魂,四、交靈,五、演淨,六、燃放蓮燈,七、修殯入龕,八、化庫,九、放生,十、齊天,十一、參禮。雅俗通用疏式:一、新春禮佛,二、教主誕日,三、彌陀誕日,四、教主成道,五、教主槃,六、觀音誕日,七、觀音降龍,八、地藏誕日,九、皈依,十、中元秋祭,十一、祈安消災,十二、慶壽,十三、求壽,十四、拜契,十五、新婚禮佛,十六、思願,十七、拔度通用,十八、薦父出殯,十九、首七,二十、二七,二十一、三七,二十二、四七,二十三、五七,二十四、六七,二十五、七七,二十六、百日,二十七、小祥,二十八、大祥,二十九、薦母安葬,卅、首七,卅一、二七,卅二、三七,卅三、四七,卅四、五七,卅五、六七,卅六、七七,卅七、百日,卅八、小祥,卅九、大祥。附錄:一、三寶文,二、水文。本書特色:本書以彙集佛教常用疏文儀軌為主要內容,包括祝聖儀軌、雅俗通用法節、雅俗通用疏式,以及三寶文、水文等,利於四眾弟子圓滿僧俗佛事。並附難字注音,以利大眾持誦閱讀。
【電子書】六祖大師的17則智慧:慧能禪法之般若與佛性
聖嚴法師說:六祖慧能大師的知識程度並不高,但他是成就最高的禪師。(強調句)為什麼知識程度不高的人,會有洞見世情的智慧,自在無礙?為什麼六祖大師的影響力歷經千百餘年,不衰反盛?在這經濟衰退的時代,世局混亂,有多少聰明人反被聰明誤,六祖大師的智慧給予人們什麼啟發?本書以慧能的禪教思想為研究對象之中心,旨在從事將《壇經》所載慧能禪教的主要觀念及實踐方法,置諸「般若」與「佛性」兩大佛法教說系統相互比較的問題思維脈絡底下,來探論其中義蘊的研究工作;而其基本目的,在於闡論慧能禪教具有會通般若教說與佛性教說的確實內容及意義。緣於此一基本目的,以及解釋自心:「中華禪教思想的根本內涵,究竟是傾向於般若教說,抑或是佛性教說」的疑滯,本論文乃首先展開「般若教說與佛性教說的基本性格為何」之追問,而在獲致對其確定內涵的理解與掌握之後,本書接著以析論《壇經》禪教思想要義所得之研究成果,試圖發明慧能禪教中所含哲學暨歷史的雙重意蘊。其間,為要具體掌握慧能禪教得以現出本論文所說之內涵和樣貌的根由,本書遂不僅針對自達摩至慧能為止的初期禪宗,從事闡明其教說意旨的簡要論述;並且,還更探問了慧能的禪教思想裡,是否另有遠為深層的奠基性觀念?亦即循此雙重的思維脈絡,本書於是能夠分析與抉擇出那內含於慧能禪教思想中的「會通」性格,以及其他觀念特色;同時,又對此一「會通」性格和其他特色得以形著的精神動力和義理根據,也能有所論明。本書研撰者藉由進行這種哲理思考與研究的工作嘗試,從慧能對禪教法義的開示之中,也學得了面對一個具有價值理想與實踐活動之設定的教說思想,一種可更相應理解其觀念義涵的思維方式和基本學術態度。
【電子書】蓮師傳:蓮花生大士的生平故事
「關於蓮花生大士這位三世諸佛事業之獨一化身的傳記,多到難以思量。在那些不同版本的生平故事中,《桑林瑪》或稱(蓮花生大士的)《銅殿生平故事》,乃是其中的王者。當談及佛法如何傳佈到藏地雪域的歷程時,《桑林瑪》是最具權威的經典。《桑林瑪》也涵括了這位偉大上師所留下的口授指示與建言,這些開示深刻而詳盡地見證了他對佛法與未來世代人們所帶來的利益。」 -法王頂果.欽哲仁波切 序「上師寶蓮花生大士的傳記,已由西方最具能力與經歷的譯者之一艾瑞克.貝瑪.昆桑翻譯完成,我高度推薦這個在西方首度出現的完整版本。能夠坐著閱讀這個寶藏,並對書中的言語和要義具有全然的信心,多麼令人鬆一口氣。英文譯者於翻譯蓮花生大士的生平之外,也加入了頂果.欽哲法王的序言,以及十七世紀大師策勒.納措.讓卓的簡短著作,使得這本譯作深具意義。」-拿旺.臧波,《上師寶:他的生平與時代》作者蓮花生大士是印度的神秘密續上師,在藏傳佛教中極負盛名,僅次於釋迦牟尼佛。他於第九世紀越過喜馬拉雅山區而到達藏地,並於當地建立佛法。在一千多年後的今日,由於他主要弟子伊喜.措嘉公主的紀錄,讓我們得以聽聞到這位獨特精神人物的聲音,並受到他的感動。這本傳記在傳奇性的故事之外,還穿插了他對所有修行者的永恆建言。這是讀者首度看到有關佛法如何深植於藏地的完整故事。這本英譯的蓮花生大士傳記,其原文本身為受封存的伏藏,以保護它不受時光的侵襲,並於幾個世紀之後由伏藏師取藏。這些伏藏師都是蓮花生大士的成就弟子,他們發願要利益未來世代的人們而轉世來取藏。策勒.納措.讓卓的著作《闡明蓮師生平的真實意》,也收錄其中。另外還有詳盡的辭彙解釋,都是取材自可信的古老經典,以便說明藏傳佛教的歷史背景。
【電子書】蓮師傳
「關於蓮花生大士這位三世諸佛事業之獨一化身的傳記,多到難以思量。在那些不同版本的生平故事中,《桑林瑪》或稱(蓮花生大士的)《銅殿生平故事》,乃是其中的王者。當談及佛法如何傳佈到藏地雪域的歷程時,《桑林瑪》是最具權威的經典。《桑林瑪》也涵括了這位偉大上師所留下的口授指示與建言,這些開示深刻而詳盡地見證了他對佛法與未來世代人們所帶來的利益。」 -法王頂果.欽哲仁波切 序「上師寶蓮花生大士的傳記,已由西方最具能力與經歷的譯者之一艾瑞克.貝瑪.昆桑翻譯完成,我高度推薦這個在西方首度出現的完整版本。能夠坐著閱讀這個寶藏,並對書中的言語和要義具有全然的信心,多麼令人鬆一口氣。英文譯者於翻譯蓮花生大士的生平之外,也加入了頂果.欽哲法王的序言,以及十七世紀大師策勒.納措.讓卓的簡短著作,使得這本譯作深具意義。」-拿旺.臧波,《上師寶:他的生平與時代》作者蓮花生大士是印度的神秘密續上師,在藏傳佛教中極負盛名,僅次於釋迦牟尼佛。他於第九世紀越過喜馬拉雅山區而到達藏地,並於當地建立佛法。在一千多年後的今日,由於他主要弟子伊喜.措嘉公主的紀錄,讓我們得以聽聞到這位獨特精神人物的聲音,並受到他的感動。這本傳記在傳奇性的故事之外,還穿插了他對所有修行者的永恆建言。這是讀者首度看到有關佛法如何深植於藏地的完整故事。這本英譯的蓮花生大士傳記,其原文本身為受封存的伏藏,以保護它不受時光的侵襲,並於幾個世紀之後由伏藏師取藏。這些伏藏師都是蓮花生大士的成就弟子,他們發願要利益未來世代的人們而轉世來取藏。策勒.納措.讓卓的著作《闡明蓮師生平的真實意》,也收錄其中。另外還有詳盡的辭彙解釋,都是取材自可信的古老經典,以便說明藏傳佛教的歷史背景。
【電子書】佛七講話(1):佛是甚麼
自性若迷,就是眾生;自性若覺,就是佛。心存慈悲,自身就是觀音菩?;能夠喜捨,自身就是大勢至菩?;能淨化身心,自身就是釋迦牟尼佛;心地平等正直,自身就是阿彌陀佛。
【電子書】佛七講話(2):如何念佛
星雲大師:「你可以不信佛菩薩,但不可不信因果。」阿彌陀佛是真理,因為他無量壽-超越時間;無量光-超越空間。空是無限、無量、無邊,有什麼會比虛空更大?「若人欲識佛境界,當淨其意如虛空。」以佛心看待一切,世間萬象皆美,現前即成淨土。
【電子書】八宗共祖.龍樹大師傳
龍樹大師,二、三世紀頃,南印度婆羅門種姓。為印度大乘佛教中觀學派之創始人。中國、日本等地,尊其為八宗之祖。自幼穎悟,學四吠陀、天文、地理、圖緯祕藏,即諸道術等,無不通曉。曾因摧破外道師之義,生起邪慢之心,自立新戒。其時,大龍菩薩見而愍之,引入龍宮,授以無量大乘經典,大師逐體得教理。
【電子書】華嚴三藏:實叉難陀大師傳
實叉難陀大師(公元六五二~七一零年),唐代譯經三藏。于闐(新疆和闐)人。善大、小二乘,旁通異學。證盛元年(六九五年),持梵本《華嚴經》至洛陽,奉則天武后之命,與法藏、菩提流志、義淨大師等,於東都大內大遍空寺共譯成漢文,即新譯《華嚴經》八十卷。此外另譯有《大乘入楞伽經》、《文殊授記經》等,凡十九部,一零七券。
【電子書】新版佛法大意白話解釋
●佛經逐字逐句解釋,不僅詳盡,且又淺顯易懂。 ●重新編排版面,方便讀者閱讀。 ●對初入門者開啟一道「方便」之門,解除對佛理的疑惑。 & 在眾多佛教入門的佛經釋注、解釋的書中,黃智海居士的著作的確給初入門的人開了一道「方便」之門,將經文做逐字逐句的解釋,不僅詳盡,且又淺顯易懂。 & 因為時代的變遷、進步,原書老式的排版,對現在讀者的閱讀習慣較吃力困難,因此,本社重新編成「新版」,使大家可以輕鬆地看佛書、學習佛法。 & 為什麼要修行?修行為什麼要做功課?做了功課有什麼好處?什麼叫做佛?什麼叫做菩薩?什麼叫做佛經?做人有什麼不好?為什麼要希望成佛成菩薩?佛的道理是怎樣的?佛經是講些什麼?本書將會給你解答。使你曉得許多佛法裡的種種道理、種種事實、種種情形,並且可以照功課裡所說的,發出願心來將來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去,將來可以成菩薩成佛。
【電子書】生活的佛法:阿姜查讓自由與清靜在生活中實現
有天清晨,你走在路上,突然有個人過來罵你,於是你的心開始改變,感覺不舒服,進而憤怒,直到回家,依然怒氣不息。幾天後,有人告知你前幾天罵你的人是個瘋子,而且已經瘋了好幾年了,他見人就罵,沒有人會在意他說什麼。就這樣,你數日以來的陰霾一掃而空,只因你知道了事情的真相。佛法就是把正見用在生活上,阿姜查說:「如果我們擁有正見,無論走到哪兒,我們都是快樂的。」正見是正確洞察事情的真相,也是實踐佛法的領導。佛陀發現一切事物的實相,提醒與引導眾生,不要沈溺在自己創造的囹圄。「人都不願痛苦而希求快樂;事實上快樂只是痛苦的一種微細狀態,而痛苦本身是一種較粗的形態。可以將它們比喻成一條蛇,蛇頭是苦,蛇尾是樂。」我們知道蛇頭的危險,費盡心思避開牠,反而去碰觸到牠的尾巴,牠同樣會轉過身咬你,因為頭和尾都同在一條蛇身上。阿姜查在開示中除了指出正見,並將佛陀克服痛苦的教導,轉化成一般人容易理解的方式。在禪修技術層面,阿姜查更把禪修的古老語言,淬煉成簡單扼要的關鍵字訣-「SO」。不需要精通三藏,對治痛苦、煩惱更簡單有效。
【電子書】空行法教:蓮師親授空行母伊喜.措嘉之教言合集
《空行法教》是選自數種伏藏的教言合集,是蓮師於西元九世紀住在西藏時所傳下的實修口訣。這些教言,由蓮師的主要弟子、卡千公主空行母伊喜‧措嘉輯錄而成。伊喜‧措嘉是金剛瑜伽女的五位空行母化身之一,體性上也是蓮師自己的化身之一。她的出世,是為了襄助蓮師在雪域西藏弘傳金剛乘,尤其是伏藏的法教。 本書以西元十二世紀伏藏師娘.讓.尼瑪.沃瑟所取出的伏藏為本,編者所採用的是數十年前由一位中亞探險家自某座蒙古寺院攜回、收藏在丹麥皇家博物館中的手稿,包含了蓮師口傳法教的精髓,是針對一般佛法與個人如何實際修持的教授。 在《空行法教》中,蓮師透過與伊喜措嘉佛母對答的方式,把整個藏傳佛法的修道次第,做了一個完整、明確的說明:從皈依、發菩提心、密乘的誓戒、選擇與依止上師、本尊修法,到心性的禪修與中陰指示,清楚、平易、且精要地娓娓道來。尤其在後面的章節中,關於生起次第、圓滿次第的觀修,以及如何閉關等,皆有重要的闡述,精闢、翔實而且完整,是中文相關出版品中少見的第一手資料。這些文字,說來簡單,實則不易,但對於真正想要實修或是探求內在世界的人們,肯定會是一生最為忠實、助益的友伴。
【電子書】空行法教
《空行法教》是選自數種伏藏的教言合集,是蓮師於西元九世紀住在西藏時所傳下的實修口訣。這些教言,由蓮師的主要弟子、卡千公主空行母伊喜‧措嘉輯錄而成。伊喜‧措嘉是金剛瑜伽女的五位空行母化身之一,體性上也是蓮師自己的化身之一。她的出世,是為了襄助蓮師在雪域西藏弘傳金剛乘,尤其是伏藏的法教。 本書以西元十二世紀伏藏師娘.讓.尼瑪.沃瑟所取出的伏藏為本,編者所採用的是數十年前由一位中亞探險家自某座蒙古寺院攜回、收藏在丹麥皇家博物館中的手稿,包含了蓮師口傳法教的精髓,是針對一般佛法與個人如何實際修持的教授。 在《空行法教》中,蓮師透過與伊喜措嘉佛母對答的方式,把整個藏傳佛法的修道次第,做了一個完整、明確的說明:從皈依、發菩提心、密乘的誓戒、選擇與依止上師、本尊修法,到心性的禪修與中陰指示,清楚、平易、且精要地娓娓道來。尤其在後面的章節中,關於生起次第、圓滿次第的觀修,以及如何閉關等,皆有重要的闡述,精闢、翔實而且完整,是中文相關出版品中少見的第一手資料。這些文字,說來簡單,實則不易,但對於真正想要實修或是探求內在世界的人們,肯定會是一生最為忠實、助益的友伴。
【電子書】即色本空:支遁大師傳
支遁大師(西元三一四 ~ 三六六年)東晉高僧。俗姓關,字道林。因從師改姓,世稱之道人、支道林。後於吳地創建支山寺,故又號支硎。大師深諳佛理,專研《道行般若經》等般若系之經典,所創般若學既色義,主張「即色本空」思想,為般若學六家七宗之一。
【電子書】華嚴二祖:智儼大師傳
智儼大師(西元六零二年~六六八年),唐代僧。天水(甘蕭)人,俗性趙。曾住至相寺,世稱至相大師,晚年住雲華寺,故又稱雲華尊者,為華嚴宗第二祖。大師自幼即有志於佛道,十二歲時隨杜順大師至終南山至相寺,從達法師受學,日學精勤。又依法常法師聽講《攝大乘論》,於二十歲受具足戒。
【電子書】華嚴初祖:杜順大師傳
杜順大師,(西元五五七~六四零年),華嚴宗初祖。唐代雍州萬年(陝西臨潼縣北)人,俗性杜。十八歲出家,法號法順。從因聖寺僧珍禪師受習定業,後往於終南山,宣揚華嚴教綱。其言教多貶抑浮詞,彰顯正理,路見神樹鬼廟必焚除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