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書】淨土九祖:蕅益大師傳
蕅益大師(西元一五九九~一六五五年)。明代僧。吳縣(江蘇)木瀆人,俗姓鐘。字蕅益,號八不道人。少好儒學,誓滅釋老,偶閱祩宏大師之《自知錄》、《竹窗隨筆》,遂焚毀自己所著的《闢佛論》。二十二歲專致念佛。翌年發四十八願,自稱「大朗優婆塞」。二十四歲就憨山大師之門人雪嶺法師剃度。晚年於靈峰(浙江杭線)建寺、創社、著書,故世稱靈峰藕益大師。後人奉為淨土宗第九祖。與憨山大師、紫柏大師、蓮池大師並稱為明代四大高僧。著宏富,有《楞嚴經玄義》、《楞嚴經文句》、《阿彌陀經要解》、《金剛經破空論》、《相宗八要直解》、《閱藏知津》…等。蕅益大師生平以閱藏著述為業,他的學說綜合禪教律而會歸淨土,在教理方面,他又以天台教觀為主,融通性相二宗。他在閱藏的過程中看到戒律的嚴密,又看到當時僧人戒律的廢弛,遂刻意弘律。他認為:禪、教、律三者,「同條共貫」,佛教徒不知戒律,不守戒律,縱然參透千七百公案,讀通了十二部了義,也只能是「無主孤魂而已」。在淨土方面,他所提倡的主要是持名念佛法門,他把參禪、念佛、天台教觀融合為一,說:「究此現前一念心性,名為參禪;達此現前一念心性,名為止觀;思維憶持現前一念心性,名為念佛。」大師為了融合性相二宗,對唯識學也進行了很深的研究,專著有《唯識心要》、《相宗八要直解》。大師也為調和儒釋,主張佛、道、儒三教一致,他對儒家的一些重要經典和觀點都用佛教思想加以比附和解釋,專著有《周易禪解》、《四書蕅益解》。他反覆強調:「儒之德業學問,實佛之命脈骨髓。故在世為真儒者,出世乃為真佛。」縱觀蕅益大師一生,正如他在一首詩中所說:「丈夫志氣在千秋,自立從容貴學優。」他為人嚴峻精到,厭棄名利,固持戒品。對佛學事業孜孜追求,百折不撓,對父母竭盡孝道,對朋友一片赤誠。大師生為佛學事業而奮鬥,死為佛學事業而獻身,一心圓絕,無悔無憾,正如他在〈八不道人傳〉中所說:「知我者,為釋迦地藏乎!罪我者,亦為釋迦地藏乎!孓然長往,不知所終。」
【電子書】典範人物─釋迦牟尼
本館秉承王雲五先生宿願,特敦請政治大學劉佑知教授主編一套適合各年齡層讀者閱讀的叢書,除慎選古今中外之名人外,並商請國內積學之士或社會名流為之傳記,審慎出版,定名為「典範人物系列」叢書。名人傳記每揭櫫人生轉折與甘苦,曉示大忠、大孝、大仁、大義…..於可歌可泣之中,令人見賢思齊,勇而效法,此舉不但獎掖後進,也提昇了文化與世俗,進而造服社會人寰。中國歷代自唐以後崇信佛教,所以對佛教的歷史淵源不可不知。其廣傳教旨與對後世人生社會的影響甚劇。作者以清麗的文筆,簡潔的文字,清楚描述了釋迦牟尼成佛的經過,也讓讀者深刻了解要成就一件偉大的事,須付出的犧牲與毅力,實非常人所可能做到的!
【電子書】布頓佛教史
《布頓佛教史》,亦譯《佛教史大寶藏論》、《正法生源寶藏》、《善逝教法史》、《布頓教法源流》等,成書於元至治二年(1322年是布頓大師的代表作。全書原分四總綱,實為三大部分內容:1.佛教概論。講述聞、說佛教正法的利益功德,法的含義、分類,經論的構成,以及聞、思、修佛法的方法和對上師、弟子的要求,從中反映了佛教的基本教義和教法。2.佛教歷史。講述印度佛教的創立、傳播、發展情況,佛教在藏族地區早期傳播的經過,名列來藏弘法的93位班智達和藏地192名大譯師,其中較詳細記述了佛陀釋迦牟尼佛及其它許多佛學大師的生平事跡,為研究印度佛教和藏傳佛教歷史提供了珍貴史料,是藏族歷史上最早成型的佛教教法史。3.藏文大藏經分類目錄。這部分是全書最有價值的內容,對所有佛教典籍按顯密、經論詳加分類,按類列出書名,注明作者、譯者、卷函偈頌數量等。
【電子書】巨贊法師研究
本書是針對中國大陸的巨贊法師所做的研究,主要分為三個部份:巨贊法師的佛教改革理念、佛學思想以及他成為中國的開國元勳之後,在中國統治下的調適與作為。筆者希望能透過這三個部份的研究,來了解巨贊法師如何從一個受過新式高等教育的新青年,到出家成為義學僧侶。(佛教文化叢書14)
【電子書】臺灣當代在家佛教中的維鬘傳道協會:一個區域性佛教新興教團個案的探討
本文試圖由近距離的內部觀察、記錄、理解、分析臺灣當代佛教中的「佛教維鬘傳播正道協調促進會」的思想意涵、宗教理念與實務運作,藉以釐清此一當代在家佛教新興教團,在臺灣南部地區的發展經驗及其時代走向。臺灣在家佛教團體其存在的歷史意義:一、反映臺灣在家佛教傳統的新貌。二、顯示庶民佛教變革實踐上的艱難歷程。三、證實現代性佛教在家教團的發展之可能。(佛教文化叢書15)
【電子書】佛陀的聖弟子傳(1):佛法大將舍利弗.神通大師目犍連
不同於一般佛教傳記根據漢譯經典或傳說故事撰寫,《佛陀的聖弟子傳》內容均援引自南傳上座部佛教的巴利佛典、論書與註釋書,詳實而生動地紀錄了聖弟子們的修行生活片段與悟道的特色、開悟的關鍵,以及佛陀智慧的教導。而引自《本生經》的故事,則提供了另一種訊息──聖弟子在過去生的發願與修行,以及對此生的影響。其中最特別的是,本書引用了許多《長老偈》與《長老尼偈》中的詩偈,這些詩偈都是聖弟子親口所說的自身經歷與感受,使人彷彿親聽聖者的心靈之音。選介這部書的原因有三:第一、佛陀弟子傳種類繁多,但是純依巴利語佛典為基礎來書寫,且嚴守上座部傳統,而不擅自增添個人觀感與臆度的,本書為目前最佳的選擇。第二、本書不論在選材撰述的書寫觀點,或資料查證勘誤等編輯功夫,都是足堪信任的上上之作。第三、「聖弟子」為佛陀弟子中已解脫證道者。本書以此類弟子為主軸,詳實而生動地紀錄了他們的修行生活片段與悟道的特色、開悟的關鍵,以及佛陀智慧的教導。因此,本書是了解佛教初期素樸面貌的極佳讀本。透過巴利佛典的紀錄,本書呈現了較為接近歷史與人性的原貌,讓我們一窺從凡夫蛻變為聖者,內心是經歷怎樣的轉化;悟道後的他們,如何面對生、老、病、死等現實的人生歷程。閱讀這些早期佛教成就者鮮活的傳記,有助於提升我們心靈的洞見,擴大修行的視野,也為現代的修行者點燃一盞明燈,照亮修行的前路。
【電子書】四明尊者:知禮大師傳
唐末天下戰亂頻仍,天台宗的典籍大多散佚,其後諦觀法師等自朝鮮、日本攜回天台典籍,造成天台學復興的盛況。由於對原籍看法不一,遂導致觀點的岐異。久之,乃有山家、山外的對峙,為了中興天台,釐清台宗教義,以四明知禮大師等人為首的天台正統山家派,與慶昭、智圓法師等為首的山外派,展開對天台四祖智顗大師的《金光明經玄義》廣略二本真偽問題的論爭……。知禮大師,北宋天台宗僧。四明(浙江鄞縣)人,俗性金。七歲喪母,逐發願出家,十五歲受具足戒,專究律點。二十歲,從寶雲義通大師學天台教典,甫經一月,便能自蔣《心經》。末久,名撼四方,淨侶雲集。並於四明山保恩院(延慶寺),專事懺講四十餘年,學徒遍於東南。
【電子書】佛陀的聖弟子傳(4):佛陀的女弟子與在家弟子們
對美貌的貪愛、對家庭的牽掛,都是女人特有的痛苦。在本書中,佛陀教導女人應具備何種特質,才能戰勝痛苦,得到解脫;佛陀也開示了在家弟子的四樂、可欲的五種事物以及致富之道,藉以教導弟子如何在家修行。由德籍斯里蘭卡高僧向智長老、何慕斯.海克博士合著的《佛陀的聖弟子傳》,是一本合集,共介紹了二十五位弟子,除了波斯匿王的皇后摩利迦並未證果之外,其他二十四位都是證得初果以上的聖弟子。為了凸顯故事的主體人物,同時也減輕讀者的閱讀壓力,我們將本書的內容編譯成四冊發行。為了使單冊購買的讀者,能夠清楚了解本系列編製的精神與全貌,我們在每一冊都保留本系列最精彩的導論,即由菩提比丘所撰寫的〈從經典中憶念佛陀的聖弟子〉一文,讓讀者掌握閱讀的精髓。透過巴利佛典,本書呈現較為接近歷史與人性的原貌,讓我們一窺從凡夫蛻變為聖者,內心是經歷怎樣的轉化;悟道後的他們,如何面對生、老、病、死等現實的人生歷程。閱讀這些早期佛教成就者鮮活的傳記,有助於提升我們心靈的洞見,擴大修行的視野,也為現代的修行者點燃一盞明燈,照亮修行的前路。
【電子書】佛陀的聖弟子傳(3):阿那律.迦旃延.央掘摩羅.質多比丘
◎「天眼第一」阿那律年輕時養尊處優的阿那律,在出家之後努力證得阿羅漢果,在四念處的修行上有很好的成果,精通天眼以及其神通,因而曾被佛陀稱譽為「天眼第一」。◎「論議第一」迦旃延身體會發出金色光澤是迦旃延的最大特色,以「論議第一」著稱的他對於闡明佛陀所略說的教法總是很有一套,在巴利佛典中會發現迦旃延所說的許多開示,都佔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從殺人魔到聖者之路」央掘摩羅央掘摩羅是佛教經典中最著名的角色之一。他從連續殺人魔轉變為清靜解脫阿羅漢的故事是富有戲劇性的,但透過他的故事能真實呈現出解脫與輪迴的意義。◎「七度出家成為阿羅漢」質多比丘不耐苦行而經歷多次的出家與還俗的質多比丘,在第七度出家時才證得阿羅漢,這是因為前世因緣的關係,必須在此世經歷六次還俗羞辱的結果。由德籍斯里蘭卡高僧向智長老、何慕斯.海克博士合著的《佛陀的聖弟子傳》,是一本合集,共介紹了二十五位弟子,除了波斯匿王的皇后摩利迦並未證果之外,其他二十四位都是證得初果以上的聖弟子。為了凸顯故事的主體人物,同時也減輕讀者的閱讀壓力,我們將本書的內容編譯成四冊發行。為了使單冊購買的讀者,能夠清楚了解夲系列編製的精神與全貌,我們在每一冊都保留本系列最精彩的導論,即由菩提比丘所撰寫的〈從經典中憶念佛陀的聖弟子〉一文,讓讀者掌握閱讀的精髓。透過巴利佛典,本書呈現較為接近歷史與人性的原貌,讓我們一窺從凡夫蛻變為聖者,內心是經歷怎樣的轉化;悟道後的他們,如何面對生、老、病、死等現實的人生歷程。閱讀這些早期佛教成就者鮮活的傳記,有助於提升我們心靈的洞見,擴大修行的視野,也為現代的修行者點燃一盞明燈,照亮修行的前路。
【電子書】中國佛教文史探微
本書輯錄十五篇論文,約四十二萬字,內容涉及佛教與中國文化交互影響問題、文學掌故與佛教關係之論述、佛教史的重新考探、文學家對佛法的排斥與吸納、文學家對佛教經典的化用、疏忽佛教義學致解說錯誤、考證錯誤之舉證,還有佛典宣譯、佛教名僧相關問題的研究。雖仍難悉數涵括佛教入華後的一切論題,但各篇考辨務求深入,內容平實有據。全書並依時代,區分為魏晉南北朝、隋唐、宋元明三部,追本溯源佛教發展脈絡,彰顯文史相關主題。佛教與中國傳統文化歷經約兩千年的激盪、衝撞、調和,已完全滲入社會各層面,形成華化佛教自有的特殊風貌。史家陳垣寫過一篇〈佛教能傳佈中國的原因〉,文中分析佛教所以能深入中國人心,有三種原因,一是能利用文學;二是能利用美術;三是能利用園林。事實上,此三原因僅就上層階級而論,且仍無法涵括全貌,例如於語言、思想、音樂、戲劇、曆數、飲食、醫方,亦無不與佛教相關。至其獨特性,則誠如陳氏文中談到詩人以僧家事物為題材,便多幾分閒適超然的例子—唐張繼詩:「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唐元稹詩:「何時最是思君處,月入斜窗曉寺鐘。」宋蘇軾詩:「官舍度秋驚歲晚,寺樓見雪與誰登?」天主堂何嘗無鐘,何嘗無樓,若把寺鐘換作天主堂鐘,寺樓換作天主堂樓,又何嘗不可?然總覺得不慣,這因為少人用的緣故。因此有關佛教與中國文化中值得探究的面向,實極廣泛,作者於本書就若干與佛教攸關的文史問題,於各篇論述中提出一己之見。
【電子書】佛陀的聖弟子傳(2):僧伽之父大迦葉.佛法司庫阿難
由德籍斯里蘭卡高僧向智長老、何慕斯.海克博士合著的《佛陀的聖弟子傳》,是一本略傳的合集,共介紹了二十五位弟子,除了波斯匿王的皇后摩利迦並未證果之外,其他二十四位都是證得初果以上的聖弟子。為了突顯故事的主體人物,同時也減輕讀者的閱讀壓力,我們將本書的內容編譯成四冊發行。不同於一般佛教傳記根據漢譯經典或傳說故事撰寫,《佛陀的聖弟子傳》內容均援引自南傳上座部佛教的巴利佛典、論書與註釋書,詳實而生動地紀錄了聖弟子們的修行生活片段與悟道的特色、開悟的關鍵,以及佛陀智慧的教導。而引自《本生經》的故事,則提供了另一種訊息──聖弟子在過去生的發願與修行,以及對此生的影響。其中最特別的是,本書引用了許多《長老偈》與《長老尼偈》中的詩偈,這些詩偈都是聖弟子親口所說的自身經歷與感受,使人彷彿親聽聖者的心靈之音。選介這部書的原因有三:第一、佛陀弟子傳種類繁多,但是純依巴利語佛典為基礎來書寫,且嚴守上座部傳統,而不擅自增添個人觀感與臆度的,本書為目前最佳的選擇。第二、本書不論在選材撰述的書寫觀點,或資料查證勘誤等編輯功夫,都是足堪信任的上上之作。第三、「聖弟子」為佛陀弟子中已解脫證道者。本書以此類弟子為主軸,詳實而生動地紀錄了他們的修行生活片段與悟道的特色、開悟的關鍵,以及佛陀智慧的教導。因此,本書是了解佛教初期素樸面貌的極佳讀本。本書《僧伽之父大迦葉‧佛法司庫阿難》是巴利佛典【佛陀的聖弟子傳】系列的第二冊佛陀教法的傳承者。佛陀身邊的兩位教法傳承者,一位是「似佛的弟子」大迦葉尊者,一位是以「佛法司庫」著稱的阿難尊者。佛陀在般涅槃前拒絕任命繼承者,他勸比丘們要以「法」與「律」為師,然而,在佛陀去世之後,大迦葉成為僧團的實質領導人,以他的遠見確保教說的存續。記憶力驚人的阿難,身為佛陀的侍者,隨侍佛陀四處講法,身負著保存佛陀開示的重任,並在佛陀入滅之後,正確地誦出一萬五千首佛陀的四句偈,可說是佛法最忠實的守護者。透過巴利佛典,本書呈現較為接近歷史與人性的原貌,讓我們一窺從凡夫蛻變為聖者,內心是經歷怎樣的轉化;悟道後的他們,如何面對生、老、病、死等現實的人生歷程。閱讀這些早期佛教成就者鮮活的傳記,有助於提升我們心靈的洞見,擴大修行的視野,也為現代的修行者點燃一盞明燈,照亮修行的前路。
【電子書】中峰和尚:明本大師傳
明本大師,元代臨濟宗僧。杭州錢塘(浙江杭縣)人。號中峰,又稱智覺禪師、普應國師。二十三歲,於天目山參謁高峰原妙禪師;一日,於誦讀《金剛經》時,恍然開悟。二十四歲,從高峰禪師出家,後嗣其法。自此居無定所,或泊船中,或止菴室,自稱幻住道人,僧俗瞻禮之,世譽為江南古佛。
【電子書】觀世音菩薩慈悲法相
觀世音菩薩面容慈悲,髮結寶髻,戴寶冠,寶冠中有尊化佛,著天衣、裳裙,配瓔珞、腕釧、足釧,足蹬蓮花,手持各種法器,或跌坐於蓮台,或顯身於祥雲,極具莊嚴殊勝。觀世音菩薩顯種種身,救濟陷於種種苦難,種種苦惱中的一切眾生,表達觀纊音菩薩慈與悲的功德。
【電子書】小豆念佛:道綽大師傳
道綽大師,唐代淨土宗僧。十四歲出家,廣習經論,尤精《大涅槃經》,嘗開講《涅盤經》凡二十四遍。後往於曇鸞大師所創建之玄中寺中,受寺內曇鸞和尚碑文所感,遂轉入淨土信仰。大師自四十八歲至八十三歲為止,每日均念佛七萬遍,是唐代初期淨土教的開拓者。 大師一生講說《觀無量壽經》二百回以上,主張不論出家在家,均以念佛為要。其於念佛時,必數小豆粒,此係我國念佛數珠之濫觴。著有《淨土論》兩卷,並依《觀無量壽經》,著《安樂集》二卷,以傳述念佛之教,為專弘淨土教旨之書。貞觀十九年四月示寂,世壽八十四。經過了北魏太武帝與北周武帝的滅佛行動,佛門相繼遭到沉重打擊,僧人們感似世界末日來臨,相繼提出應變補救之法,道綽大師接受此末法思想,思考著佛門出路與救度眾生良方。 他努力學習各種經論,深研《大涅槃經》,研究空理,直至讀到記述曇鸞事蹟的碑文,深有感悟,決心皈依彌陀淨土,繼承並發展曇鸞的淨土學說。由於面臨當時對〈淨土〉異說頗多、百家爭鳴的形式,道綽大師寫了《安樂集》一書,力批各種異說,捍衛並發展曇鸞易行道、民眾性的淨土學說。道綽根據曇鸞的二道(難行道、易行道)二力(自力、他力)說,把佛法分為聖道門與淨土門。主張彌陀淨土在三界之上,論述阿彌陀佛是在淨土中成佛,故為報身佛,其國土為報土,中下之輩的凡夫也可以往生,這批駁了凡夫不能入報土之論。他依真俗二諦分淨土為性土與相土,就俗諦而言,淨土不妨是心外之法,在報土中為依正二報莊嚴之相土,中下之輩的凡夫以有相之法求生淨土,也必得往生。對於《觀無量壽經》臨終十念阿彌陀佛必得往生之說,道綽大師認為有宿因者,臨終十念即時可生,堅持臨終十念之說。在那異說突起的時代,道綽大師堅持弘揚淨土宗創始者曇鸞大師的淨土學說,影響十分巨大。唐代以後,淨土宗普及於佛門,形成「佛門即淨土,淨土即佛門」局面;宋代以後,又普及於民間;至明代已「家家阿彌陀,戶戶觀世音」;時至今日,一句「阿彌陀佛」不僅是佛教的祝福語,也為民間家喻而戶曉。道綽大師之道可謂不孤。
【電子書】南嶽磨磚:懷讓大師傳
高僧的行誼風采不再是遙遠的記憶,《中國佛教高僧全集》以親切的風貌,在一次溫渥現代人的心靈。這是一套現代小說版的高僧全集,內容忠於經典傳記的基本精神,形式則以創新的小說體裁,具體呈現出歷代高僧的道範佛心,引領讀者身歷其境,去體會感受其至情至性的生命情境。平凡中見偉大,堅毅處見婉約。懷讓大師,唐朝人。為南嶽一系開祖。十五歲依弘景律師出家,後經嵩山老安和尚啟發,前往朝西六組慧能參禪,留待十五年。六祖示寂之後,始於唐玄宗先天二年往於湖南南嶽般若寺觀音臺,宣揚慧能學說,世稱「南嶽懷讓」。
【電子書】牛頭開祖.法融大師傳
高僧的行誼風采不再是遙遠的記憶,《中國佛教高僧全集》以親切的風貌,在一次溫渥現代人的心靈。這是一套現代小說版的高僧全集,內容忠於經典傳記的基本精神,形式則以創新的小說體裁,具體呈現出歷代高僧的道範佛心,引領讀者身歷其境,去體會感受其至情至性的生命情境。平凡中見偉大,堅毅處見婉約。法融大師,唐朝人,為牛頭宗開祖,世稱牛頭法融。二十九歲即盡通經史,偶閱般若經,逐皈信佛法,更入茅山依炅法師出家。二十年中,專精匪懈,入大妙門。貞觀十七年,於牛頭山幽棲寺北巖下別立禪室,潛修禪觀,淨侶四至,百有餘人。道信聞之,往付所受憎璨之頓較法門。此後,以此山為中心之法系稱為牛頭宗。
【電子書】影響佛教的重要100人
100個影響佛教的重要人物 80則深含哲理的智慧思想 提到佛教,你會想到什麼? 佛佗、菩薩、羅漢、護法神還是得道高僧。 四大天王你可能知道,但佛教的四天王你可知? 達賴喇嘛究竟有何魅力? 西方極樂世界是誰的地盤? 蓮花其實是婆羅門教教花, 為什麼佛教會受到世人推崇 成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 撇開佛教經典與艱澀的教意 本書用人物傳奇娓娓道來 一解你對佛教人物、佛教經典、佛教禪意的惶惑 本書分為六大部份,分別介紹佛教中的諸佛、菩薩、佛陀十大弟子、羅漢、護法神及聖者的傳奇故事,將佛教人物做有系統的介紹,將佛教教意與知識融入內容,並於人物故事後延伸擴展出與佛教相關的重要資訊。
【電子書】影響中國的26個名僧
佛教自東漢傳入中國後,於唐盛行,成為中國的主流宗教之一,佛教的流傳與盛行在時代背景之下,更因有僧眾的努力而流傳。 本書蒐集自佛教傳入中國以來, 26位名僧的傳奇故事,探討他們捨身求法的原因,看看他們為何選擇投入佛門,如何宏揚佛法、宣傳教義,感受他們所堅持的理想,帶領您親歷名僧不平凡人生中的精采遭遇……。 鳩摩羅什:名揚天下卻娶妻生子的譯經大師。智顗:天生和尚命,奠定天臺宗教關基礎的「小釋迦」。吉藏:好鬥好辯,開起當舖的佛門高僧。窺基:不斷欲情、照常吃昏、過午能食的「三車和尚」。慧能:抱石樁米,主張「頓悟」的禪宗六祖。鑑真:六渡日本,創立律宗的盲眼傳法大師。義玄:「棒喝」傳法,逢佛殺佛的臨濟宗大師。八思巴:致力中原、西藏文化交流,為藏傳佛教寫下歷史新頁的聖者。八指頭陀:燃指供佛,推動政教相輔的中華佛教總會第一任會長。
【電子書】佛教詮釋學
本書分為三個部份1.重省佛教詮釋學之意義2.探討天台、禪、與淨土的思想基盤3.討論佛教詮釋學的應用。作者以本體詮釋為主體來分析佛教哲學。(佛教文化叢書12)
【電子書】天眼通第一:阿那律尊者
王族的後裔、不知人間疾苦的阿那律,求道心堅,拒絕少女的求婚,卻在佛陀講經時打瞌睡而遭喝斥,他懺悔立願:「從今以後,盡形壽,我再不睡眠!」精誠一意的修行而失明,大覺完人的佛陀,慈心親為他縫製三衣,並教其修習金剛照明三昧。獲證天眼通、見得三千大千世界的阿那律,林中寂靜無諍的修道、感化群盜皈依佛,為眾生請示八大人覺行法門;精進不懈的精神、安祥自在的修行傳道,阿那律尊者不愧為佛陀時大弟子之一。
【電子書】百喻經的寓言智慧
《百喻經》原名為《癡華鬘經》,是一部古老的佛經寓言寶典,以九十八個寓言故事,合卷首的引言和卷末的偈頌,共一百篇,闡述發人省思的哲理,有的以小喻大、有的藉古諷今,在虛妄的人物中反應寫實的人生。著名文學家魯迅便極力推崇此書價值,可以讓人在現實中獲得深深的人生啟示。簡單的寓言卻深含哲理,古老的故事卻透露出現代人類的荒謬,不僅是人生的寫照,也是一面時時刻刻可反省的鏡子。
【電子書】持律第一:優波離尊者
優波離尊者,在階級森嚴的印度社會,能有崇高的地位,被列為佛陀的十大弟子之一,實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他出生於首陀羅的賤族,精於戒律,修持嚴謹,善於處理僧團裡的糾紛,能和佛陀問答戒律微細之處,解除眾人疑惑……。佛陀滅度後,他集結三藏之一的「律」藏聖典,受萬世的人敬仰膜拜,使苦難的民族增強了信心,使佛法平等之光,萬世千秋照撫一切眾生。
【電子書】東密祖師:空海大師
幼時聰明絕倫,博聞強記的空海大師,為追尋平等圓滿大法,毅然入唐求法,短短三個月,盡得惠果和尚密宗奧旨。返日後,大力倡言密教,創「真言宗」。他歷經平城等四朝天皇,為前兩帝灌頂;五十一度奉旨為國家建壇修法,息風降雨,鎮護國家。他的事蹟感人,著作豐碩,弟子盈室,對平安朝佛教產生極大影響…諡號「弘法大師」,為「真言宗高祖」。
【電子書】人成即佛成.太虛大師傳
面對清末初中國遭遇前所未有的劇烈震盪,民初中國佛教革新運動的主要倡導者-太虛大師,挑戰時代的逆流,以身投入,發出巨吼。因著時代思潮之激發,大師力圖改革佛教積弊,提出新意。從撰文、新辦刊物鼓吹佛教復興運動;到建立新僧團制度,主導新僧伽教育,使僧材濟濟。畢生不斷在革新與失敗中奮力不懈,其弘法之熱切悲心和永不退卻的道心,令人動容。佛教傳入中國近二千年,高僧輩出,法雨霑霖;禪智淨範,流布南北,蔚為中國傳統文化之清流。多少棲心禪理之士,機鋒峻烈,殺活自在;多少受持妙法之僧,廓清心體,刮垢磨光。歷代經籍及《海東高僧傳》中有具體記載者,約一千七百餘人,俱能垂高明於典範,顯聖諦於法界。可惜古籍艱澀難讀難懂,已與現代人之心靈脫節,由於古文的障礙,歷代高僧之人格光芒漸漸黮黯,佛法意境也慢慢隱晦,現代人普遍缺乏判讀古經籍之學養,即使悉心諦聽,也難以拂除文吉之烏雲,識見高僧行誼,永拔生死根本,戒除貪恚愚癡苦惱的憂患,這是很可惜的!《中國佛教高僧全集》以歷代高僧之風采再現今世為宗旨,力求現代化、白話化、小說化、真實化,將歷代高僧道範與淨行活潑呈顯,以親切通俗的面貌,溫渥現代人的心靈,期望為現代人樹立新的智慧長明燈。《 中國佛教高僧全集》預定出版十二門一百位高僧,完整輝映各宗派及教化上卓有貢獻之歷代僧伽,以白話語彙及小說體裁忠實記傳,成為白話版的現代《高僧傳》,是我繼《佛光大藏經》、《中國佛教經典寶藏》、《中國佛教百科全書》之後,推展「人間佛教」的第四套大型叢書。希望能將蛛網塵封之高僧行誼再現當代,讓前賢的智慧燈炬普照三千世界迷茫眾生,讓聖僧的佛法光芒照亮九洲大地的黑暗角落!
【電子書】霜葉紅於二月花
為了使緊張忙碌的現代人在生活裡能得到心靈上的調適,將禪宗的智慧融入生活,乃輯錄祖師大德的禪詩禪語,分成四卷,按四季景象之不同與內心之感受,以筆記的方式,用生活裡的一些事物來闡述禪理,無非是希望您能從中得到啟示,在生活裡重新思索,賦予生命全新的意義,讓我們能增長智慧見識,寬廣我們的心靈空間。
【電子書】寒松一色千年別
為了使緊張忙碌的現代人在生活裡能得到心靈上的調適,將禪宗的智慧融入生活,乃輯錄祖師大德的禪詩禪語,分成四卷,按四季景象之不同與內心之感受,以筆記的方式,用生活裡的一些事物來闡述禪理,無非是希望您能從中得到啟示,在生活裡重新思索,賦予生命全新的意義,讓我們能增長智慧見識,寬廣我們的心靈空間。
【電子書】雲在青天水在瓶:雲過手札
十多年來,見過風起雲湧,遇過物換星移;依然安單在雲來雲去之間。「手札」是「雲過」之後的心摘,「雲過」是「手札」美麗的緣起;總希望在雲來雲去間,透顯出些許修行的消息。看雲的來去,也許佐以好茶或咖啡會更有味道!在烏龍潤喉、藍山郁香的生命書齋裡,但願這朵飄自心海的的雲,能為也在人間行腳的您帶來另類的生命訊息,更願在共同書寫與閱讀中,一起尋得源遠流長的生命力!
【電子書】難行能行:法顯大師
「既然印度大法可以從印度傳來漢地,何不通過西域前往天竺尋求戒律?」就這樣,以年近六十之軀,法顯大師展開了艱苦的求法之旅,翻越小雪山,履遇暴風雪…同行有人半途折返,有人病死異國,也有人滯居不還…他以磐石般的毅力勇氣,歷經十五年,出生入死,遊歷二十餘國,帶回梵本佛經,並撰成聞名的《佛國記》。西行求法第一人法顯,東晉僧。有三位兄長,但先後夭折,父母擔心他也會夭折,於是三歲時就送他入寺當沙彌。剃度為沙彌的法顯很奇特,住俗家就生病,回寺裡便健康。幾次後他便不肯回俗家居住。法顯大師六十歲時,與同學慧景、道整、慧應、慧嵬法師等四人由長安出發,由陸路西行,慧應法師在北天竺境地病故,橫越雪山時病弱的慧景法師因不忍拖累大家,捨身投崖…。抵達天竺後,三年期間共求得經律論六部,但此時唯一的同伴道整法師,樂居印度,不願再回,所以法顯大師便獨自東遷。法顯大師是搭乘大商船泛海東行歸國,途遇大風,在海上漂流九十天,後轉搭其他大船又遇暴風雨,經兩個多月漂流,終底青州長廣郡。法顯大師西行求法,前後共十五年,遊歷近三十國,又將其西行見聞寫成《佛國記》,不僅是後人西行指南,同時也保存印度、中亞、斯里蘭卡等西域諸國的古代史地資料。
【電子書】蓮宗九祖:蕅益大師
不願成佛,不求作祖。不肯從今,不敢畔古。念念思歸極樂鄉,心心只畏娑婆苦!六字彌陀是話頭,千磨百難誰能阻。天下元非手可援,且學顏淵權閉戶。直待西方去復來,普與塵沙擊法鼓!智旭大師,字蕅益,號靈峰,別號「八不道人」,因父母至誠持誦大悲咒十年,夢見白衣大士送子,生下智旭。智旭七歲茹素,十二歲就讀私塾,專志於儒學,發誓滅除釋老之道,更做《闢佛論》數十篇。十七歲時閱讀蓮池大師所作《自知錄》及《竹窗隨筆》,深受感動,覺悟往日謗佛過錯,而取所著《闢佛論》焚毀之。二十歲,父親往生,智旭讀誦《地藏經》時,頓萌出家之意。此後,專意念佛,捨儒歸佛。出家後,便立三大誓願:一、未證得無生法忍,不收徒眾;二、不登高位;三、寧可凍餓而死,亦不為長養色身而誦經禮懺及化緣。出家前精進嚴正,不幕名利;出家後,守持戒品,弘揚律藏。生平以閱藏著述為業,主張三學一源 ── 將禪、教、律統攝歸於淨土一門,以《念佛三昧論》,完成三學一源的思想體系。清代以後,天台講教多以他的經疏論著為依據,形成「靈峰派」,世稱靈峰蕅益大師,後人奉為淨土宗第九祖。
【電子書】金山活佛:妙善大師
聽!「誰…念…南…無…阿…彌…陀…佛…」寂寂長夜,迷迷茫茫…聲聲佛號,悲悲切切…幽揚淒清的念佛音聲,可曾震破世人迷夢,喚醒眾生覺知?參!參!參!「誰念南無」「念佛是誰?」金山活佛,法名覺棟,號妙善,於宣統元年(公元一九○九年)在山西臥龍寺受具足戒,秋天又到鎮江金山寺掛單,自此在金山寺禪堂參究二十餘年,展開他傳奇的利生渡人生涯。掛單在金山寺的妙善,在夜深人靜時,獨自一人跑上山頂念佛,宏亮的音聲震動山谷…。妙善大師一生遭受不少冤屈和牢獄之災。這些災難來自於他言行不拘小節,不免得罪達官顯要…。對利他而言,妙善自有其濟世弘化的神通遊戲三昧。洗澡水是般若湯,能醫百病;就連痰唾鼻涕,碰頭擊掌也是靈藥…。
【電子書】智慧第一:舍利弗尊者
大智大慧、神力超群的舍利弗尊者,一聞「諸法因緣生,諸法因緣滅」,便皈依佛陀座下。他,證悟法性,少欲知足;勇猛精進,常修禪定;為教為人,弘法度生;他,宣揚正法,降伏外道;胸懷寬廣,忍辱化敵;獲證解脫,無諸苦惱。他的肉身雖已涅盤,精神卻永在人間!
【電子書】東土天台宗五祖:章安大師傳
章安大師父 章安大師,法名灌頂,隋代臨海章安人。世稱章安大師、章安尊者。大師天資聰敏,日能記誦萬言。七歲從攝靜寺慧拯出家,二十歲受具足戒。慧拯示寂後,遵師遺命,往天台山修禪寺禮謁智顗,承習天台教觀,並隨侍左右。隋開皇十七年(公元五九七年)智顗涅槃後,秉承遺命,為興隆天台佛法而營建國清寺。大師智解高超,辯才無礙,能領持智顗之教,如《法華玄義》、《法華文句》、《摩訶止觀》等,集記大小部帙百餘卷。今日智者大師的教理文句不墜,大師的整理編輯,居功厥偉。著有《大般涅槃經玄義》、《大般涅槃經疏》、《觀心論疏》、《天台 作者簡介 黃德昌 一九四五年生,四川瀘州市人。現為四川大學哲學系教授,四川省社會科學院中華佛學文化研究中心特邀研究員,四川省中國哲學史研究會秘書長。著有《觀色悟空----佛教中觀智慧》等多部著作。並發表〈四川思想家宗密〉、〈退溪易學的《河圖》《洛書》觀〉、〈試論老子道論的場有思想〉等論文二十餘篇。
【電子書】佛教與宗教學
宗教學是個新興的學科,華文區這方面的著作為數不多,本書則是哲學工作者向宗教領域跨越的一個嘗試。全書由二十六篇論文組成,含括三大領域。在宗教心理學方面,著重禪宗的心理分析。在佛教哲學方面,偏重基本教義、唯識學和淨土宗的介紹。在比較宗教學方面,則以儒釋道三家的會通為主軸。溫故知新,焉知今日宗教對話的法則不是已經蘊含其中?以現代知識詮釋古典,宏觀並研以破除門戶心結,是作者在書中堅持的理念。(佛教文化叢書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