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書】醫者:披上白袍之前的14堂課
醫師也是平凡人,但在披上白袍之後, 為了成為從死神手中搶下生命的那雙手,人生最嚴苛的考驗才正剛開始。 《商業周刊》評選「百大良醫」,以永不熄滅的熱情和嚴謹,給未來所有醫生的最高指導原則! ▲領導臺大醫療團隊建立雲林首座心臟血管醫學中心! ▲從2004年至2010年,共完成心導管檢查及治療4345例,「開心」手術415例,心律不整電氣燒灼術300例,節律器置放共246例,急性心肌梗塞緊急心導管治療共458例!造福民眾無數! ▲協助建立緊急心導管治療全天候醫療服務,全年無休! ▲在雲林分院建立與臺大總院同等級預防醫學服務─健康管理中心! 是什麼原因,讓你選擇行醫之路? 有哪些關鍵,讓你夠資格成為真正的醫者? .二代健保影響持續發酵,醫師收入不如從前,還讀不讀醫學院? .背負親人期待上了醫學院,念到一半才發現不喜歡,怎麼辦? .不想走臨床的人,就去做研究?會不會是另一條不歸路? .靜脈打10次打不進去,繼續打才叫有毅力? .成績排名最重要,同窗之誼兩邊拋,「聽話」更是最高指導原則? .診療過程會遇到許多挫折,怎麼消化?個人生活品質與醫療品質之間的衝突,如何化解? .傳統大科風光不再,整形美容最夯!收入是醫生唯一的考量嗎? .醫療糾紛一件又一件,醫生盡心盡力,是否就盡到了責任? .只醫「生」不醫「死」?面對末期病患及家屬,醫生還有未竟的任務! 這本書是國內心臟血管專科權威黃瑞仁醫師行醫多年以來所累積的深刻觀察,也是送給當今學子最實用的一份禮物。針對高度競爭的醫學院環境和台灣醫界特有現象,黃瑞仁醫師以過來人的角色分享作為一位醫者所需的必備特質,以及一路即將面臨的種種修煉。 本書寄予了黃瑞仁醫師對未來醫者們最深切的期盼,希望能為有志行醫的年輕人指出方向,幫助所有以行醫為目標的學生認清個人特質,並進而熱愛自己的選擇,不但能成為一個好醫師,還能擁有一個更快樂的醫學人生(Happier Medical Career)!
【電子書】夕陽山外山
只要是在醫院往生的病人,應該要得到很好的安寧照護;但如果只把這樣的照顧,侷限在安寧病房,那就好像在醫院裡,病人想要安寧死,就得全部到安寧病房去。如此一來全台灣安寧病床,一定是不夠用的。如果我們能夠跳脫狹義的安寧病房概念,應該變成整個醫院都有辦法做好生命末期照護,因為這是一個基本動作!每一個醫生要學會急救,也應該要學會死亡照護。絕大部份的醫生對死亡的議題並不熟悉,尤其是,應該何時啟動生命末期議題的討論、如何討論以及如何開口談死亡,常常採取迴避的態度,以致於病人或家屬無法在訊息透明之下,做出最好的決策。甚至有醫生認為安寧照護的概念,違背醫生救人的天職,以至於面臨生死決策時往往顧生不顧死,有「搶救到底」的計畫,卻沒有「放手」的計畫。醫師無法面對死亡,病人就無法善終。無法接受死亡的醫生,讓醫院裡面的加護病房,變成是「往生室的前哨站」!一看明明就已經是末期的病人大限將至,還往加護病房推,而不去捫心自問這樣做是對的嗎?是在真正的救病人能「起死回生」呢?還是在做「無效醫療」?除了影響死亡照護品質之外,真正可怕的是「排擠」效應。沒有人希望,當自己迫切須要醫療救治的時候,卻因某些醫生的不當處置,佔用醫療資源做「無效醫療」,而排擠掉真正還能被救起來的病人,這樣「排擠效應」你認同嗎?這麼多年來,黃勝堅院長深信:「病人有救,要讓他日後活得好,救不起來,也要死的舒適有尊嚴;那活著的親人,才能活得心安、沒有遺撼。」與其抱怨:「含怨含恨的家屬會咬人!」為什麼不在事前盡可能的做好善意的溝通呢?只要在情在理,家屬回饋給醫療團隊的情誼,一樣是很溫馨感人的。全書最後一章,六位1960-1980年代出生的新生代年輕主治醫師們,提出和老一輩醫師對「末期病人」和「臨終照護」,有很大不同的見解與做法,堅叔很欣慰:「江山代有人才出」,當整個善終氛圍越能上正軌,不也是人生到頭的一種「福份」嗎?希望透過書中各個不同故事面相,讓讀者自己能有所體悟,人生走到最後那一關,你想由自己來決定?還是陷家人於要不要簽署DNR同意書的兩難?還是由醫療團隊,依照常規來處置?
【電子書】生命中最想唱的那首歌:癌症身心靈團療現場
冬天裡的樹木無懼凋謝,因為它知道春天一到必再發芽;只有夠堅強的人,才有勇氣示弱。很多人其實不是真正死於癌症,而是被癌症「嚇」死的。大家與其害怕癌症,不如來深入瞭解癌症。任何養生飲食、氣功治病的方式都屬於旁枝末節,不能真正的幫助你──「心」才是萬物的根本,沒找到那顆渴望成長的心、那個內在心靈的力量,只想憑藉外力、仰賴藥物和醫學,無異緣木求魚。「我創造我自己的實相」,是新時代賽斯思想的核心智慧,也是本書作者許添盛醫師在進行癌症身心靈團體治療時的最佳利器。許醫師主導的治療重點在於:引導病友由狹隘的自我──那個感受到疾病苦痛、面對死亡恐懼、無力改變生活困境的自我──昇華成為一個有能力創造實相的「自己」,並創造出自身的健康、想要過的生活和理想的人際互動,也能更進一步瞭解「內我」的力量,感覺自身、大自然及宇宙存在的更深源頭,達到身心靈安頓的境界。
【電子書】一生必須知道的醫學故事
醫學相關科系學生必讀醫療相關從業人員必看關心健康的人不能錯過多知道一些醫學故事,您就比別人多懂一些保健常識。有了財富,有了地位,有了學識,你是不是忽略了正確的健康觀念?沒有了健康,人生的一切都將歸零。讓我們一起來翻開這本書,感受醫學的脈搏,聆聽健康的福音吧!
【電子書】闖進醫療叢林
不論是身在其中的醫護人員或是一般民眾,醫療體系也像是蒙著霧的叢林,有時候彷彿覺得自己懂了,下一秒卻又困惑於它的神祕奧妙。在這白色叢林中,一個既不是醫生,又不是藥、護、檢的門外漢,因緣際會投入四十年,艱辛倍嘗。行年八十二,自我檢視過往雲煙,有些境遇或能供有志者借鑑,超越前人。篇後偶拾──「乾坤再造神奇一刀,肥了櫻桃,瘦了芭蕉」。聯合報為台大醫院成功替運動明星變性(男變女)所下標題是神來之筆或羶腥?你(就醫者)看病有挫折感嗎?或你(醫者)希望有和諧的醫病關係,怎辦?且聽(看)作者娓娓道來。小奸小惡人皆有之,該如何面對?本書特色醫管歲月四十載.講台灣醫院今昔.講看病的遭遇及醫療問題.講人性,講自己的糗事台大醫院整建十大祕辛.淌來大禮,無福消受?.上路之前,一波三折.議價、拆標、搶標.無理要求,堅持立場.顧全大局,委曲求全.寧扛罪責,不作酷吏.望遠鏡與大街廓.細節魔鬼─執行秘書後知後覺.「我在做殺頭的生意」.建設需及時
【電子書】新三角關係
很多醫病糾紛,並非醫療人員有心的「錯」;也不是病人或家屬無理的「怨」;而是彼此的想法與心情,常常沒有交集!大部分的時候──醫療人員容易卡在:立意是良善,但表達卻令人意外!病人或家屬常卡在:總是說自己在意的事、情緒的困擾,而忽略了醫療人員的專業訊息!這樣的「各說各話」,就成了醫病溝通的主要障礙。楊啟正教授出這本書的用意,在於這幾年來,當了臨床心理師、成為大學教授,心裡深深地覺得:在醫療工作中,被關心的不應該只是「疾病」、「病兆」,更重要的是生病的那位「病人」、還有「他的家屬」。臨床心理師,這個角色的責任與使命感,讓楊教授更在意要怎麼做,才能讓求醫的病患及其家屬,和醫療人員之間,做無障礙的良性互動與溝通。本書從臨床上最常發生,醫病溝通的10個大盲點:沉默、承擔、支持、再保證、自覺、眼神、引導、態度、傾聽、自我揭露;置入於案例故事中,和讀者分享易讀懂的溝通技巧。通常在醫療院所中,當病人有情緒行為問題,或某些精神疾病時,就需要臨床心理師的介入幫助。這些年來,楊啟正教授屢屢看到醫病溝通不良的現象在醫院中發生:一位好的醫護人員,卻被病人誤解;一位認真想幫忙病人快點好起來家屬,卻被認為是在找麻煩。其實最簡單的解決方法,就是如果可以在醫病溝通的過程中,有一位臨床心理師,當做是彼此的橋樑。如此一來,即可有效地解決醫病溝通的困難,也不會花費其他醫療人員過多的時間。因為臨床心理師在醫病溝通的過程中,扮演著相當特殊,且有正面實質幫助的角色:醫病溝通的推手,客觀的第三者。臨床心理師的訓練是以「心理學」為主,並非是「醫學」。也就是說,身為臨床心理師,就像一般人一樣,沒有太多的醫學訓練背景,反倒有很多的機會成為「病人」的角色。而這樣的角色,使得臨床心理師相較於其他醫療人員,更容易以「病人」的角度,來理解病人在醫病溝通時內心的需求與想法。
【電子書】白袍下的熱血
一群來自島國的醫者飛越洲陸,跨越國界來到11243公里之外的史瓦濟蘭在遙遠的非洲大地上碰觸生命的原點2009年,一群來自臺北醫學大學醫療團隊的醫師們,放下臺灣的一切,飛向萬里之外的非洲大陸,來到史瓦濟蘭這個或許原本一輩子都不曾想像過的國家。在這裡,高科技醫療硬體近乎等於零,許多日常醫療教育多半窒礙難行;但這群白袍醫者,有著難以擊退的熱情與決心,他們相信,只要有愛,膚色、種族與語言,都不再是距離……
【電子書】問診靠醫生‧把關靠自己
不知為什麼台灣的民眾常被貼上愛逛醫院、愛打針、愛吃藥的標籤?暫且不論民眾是不是愛吃藥,但不可否認的很多醫師也在不同動機之下,鼓勵民眾服用一些不需要的藥。經由媒體的報導,民眾瞭解藥價黑洞的存在之後,更加深了對醫生的不信任。醫療糾紛中有一定比例的無頭公案,和藥到命除有關;但,除了解剖,真的不知道進到病人肚子裡的是什麼?現實環境中,就醫院經營者來說,就診次數是不能降低的,檢驗單是不能少開的,藥不能少給的,手術,尤其是「金雞母手術」是不能不動的;因為那都是如今很多醫院診所的生財來源。對醫院經營者而言,醫療人員,有如儀器設備一樣,只是醫院生財鏈的一環而已。民國89年時,看到政府在健保瀕臨財務危機中,醫護人員在業績掛帥的管理制度下成為「醫療奴工」,醫師們分不清楚自己是在「行醫」還是在「做工」?在追求速效、向錢看齊的環境下,醫護人員成為病人既畏又怨的「壞醫生」、「壞護士」;在超高門診量與績效壓力下,「行醫尊嚴」蕩然無存;而病人在求醫過程中忍受病痛、「找關係」、「送禮」、「打聽」與「貨比三家」,對醫療體系充滿怨言與無奈,甚者成為粗糙醫療品質下的犧牲者。醫療照顧很吊詭的地方是,一方面是科技語言的結合體(雖然說的是國語或閩南話),與一般人日常生活語言距離甚遠,常常讓人如鴨子聽雷「有聽沒有懂」;另一方面,醫療照顧又實際直接在個人身上進行,醫療經驗是很真實的,人不僅有能力可以詮釋個人的醫療經驗,人還有記憶。主觀體會之下,使得很多人一提起就醫,都有一肚子的怨氣。在診間或病房與病人接觸的醫療人員,是經年泡在醫療專業裡的專業人員,而到醫院診所去看病的民眾,除非是識途老馬的老病號,大部份人的「醫學素養」 可能都不甚了了。醫病雙方在三、五分鐘的接觸中,要民眾能清楚的理解醫療人員、信任醫療人員,照著醫療人員的囑咐走,這時候的民眾,恐怕要理智暫停、知識休兵,才能做到。本書特色對於病人而言,在今天的台灣醫界,確實存在著不少陷阱,求醫者真的不能不小心。難怪,病醫關係充滿著不信任感;但是,病人卻無法逃避這個不得不面對的現實。※健保費你每個月都在繳,那健保到底在保障生病時候的那些事項?為什麼有一堆莫名其妙 的自費跑出來?健保床還總是等不到?※病歷是屬於病人知的權利,為什麼難懂?難申請?或拿到手的是殘缺不全?※要動手術了,醫生必須透明的告知實際風險,可是醫生說清楚嗎?※藥袋上面的註記,大有學問,你多看一眼了嗎?※家有老人或小孩,他們的用藥潛藏風險,遠超過你所知道的……※很多醫療行為的背後,真相令人搖頭嘆息……只要讀過這本書,就很難再有不肖醫療院所或醫護人員,可以再隨口欺騙大家了!
【電子書】後山怪咖醫師
他揉合內科、外科、放射科技法,幾乎掏完蘭陽平原膽道結石他從病人名字和病徵,為病人溯源祖宗八代,他傾聽不同族群病人的心聲,寫下最傳奇的醫病故事他原是台北都會區消化系醫師,因酷愛山海移居蘭陽平原。在這裡,他遇見─麗如天仙,卻遺傳了家族大腸瘜肉的原住民女孩;遠嫁西班牙、婚姻卻多波折的掃地阿嫂;他還從病人的名字,找出乾隆密碼......他愛聽病人說故事、寫出病人的故事,也寫自己的故事,他貼近人性,把自己融入每個病人背後的喜怒哀樂,然後,像古代說書人般,帶著讀者坐上時光機,進入一幕幕生動逼真的人生現場。這是一本如武俠小說般的醫病傳奇令人拍案叫絕、笑中帶淚的生命手記
【電子書】守護4141個心跳
今年最撼動人心,一位捨不得病人受苦的醫師。他沒忘記當醫生的最初衷,他是台灣的史懷哲。這條山路,你在地圖上必須費心尋找,他卻放棄大醫院的高薪,來到自來水都接不到的小村。醫療資源貧乏,他拚命工作。無分假日,一天16小時,一星期環山看診的車程恰好環台一周,即使39歲盛年,他累到中風倒下,心中放不下的只有他的病人。現在,他用可以自主的右手右腳,診車依然翻越蜿蜒山脈。他是台灣的史懷哲,是年輕醫師可以學習的典範,他是徐超斌。2006年9月18日凌晨一點,當我們都安穩地在睡夢中,一如往常,剛看完最後一位病人的徐醫師,卻在他一手創立的大武急救站頽然倒下。那年,他39歲。在救護車上,他沒有一刻擔心自己的安危。他滿心懸念,達仁的民眾怎麼辦?他們要找誰看病?「醫生,當年是你把我救回來的。我永遠記得那一天,因為在你救活我的三天後,就聽到你倒下的消息。當時我哭了好久,暗中埋怨上帝,為什麼倒下去的人不是我,而是你這個照顧病人的醫生?」 當台北市每62人擁有1位醫師,台東達仁鄉4141人,卻只有1位徐醫師。擁有嗅出死亡味道天賦的前奇美主治醫師徐超斌,為解決醫療資源貧乏,7年來,日日夜夜,開車翻過好幾座山,為病患看診。他希望任何時間民眾有病痛,都別怕,因為有他在,更無須擔心半夜生病或發生意外,會因為車程太過遙遠而枉送性命。他的傻勁與拚勁,24小時急救站、夜間及假日門診、巡迴醫療終於成立,搖搖欲墜的衛生所更有嶄新面貌。 我們看見最動人,早已超越醫病關係的互信情誼:一對夫妻,即使搬離達仁,仍不遠千里從台中來找徐醫師;一位病患,特地到衛生所,就只為了對徐醫師說聲「謝謝」;而當徐醫師病倒,更有許多人默默為他祈禱擔憂流淚。徐醫師說是這些民眾教會他如何做一個好醫生,也是讓他再站起來的力量,他又怎能不用生命守護? TVBS一步一腳印、原住民族電視台動人報導!本書特色◎根據台大醫管所調查,近七成民眾認為,好醫生的第一條件是關心病人,而徐醫師不只關心病人,他總是花更多時間,體貼病人的需要。他的將心比心,連病患都深受感動。◎徐醫師的故事,讓我們深刻了解,究竟我們的社會需要什麼樣的醫師,而他義無反顧的付出,更讓我們看見一位將病人放在手心,願意和民眾搏感情的醫師。
【電子書】守護4141個心跳
今年最撼動人心,一位捨不得病人受苦的醫師。他沒忘記當醫生的最初衷,他是台灣的史懷哲。這條山路,你在地圖上必須費心尋找,他卻放棄大醫院的高薪,來到自來水都接不到的小村。醫療資源貧乏,他拚命工作。無分假日,一天16小時,一星期環山看診的車程恰好環台一周,即使39歲盛年,他累到中風倒下,心中放不下的只有他的病人。現在,他用可以自主的右手右腳,診車依然翻越蜿蜒山脈。他是台灣的史懷哲,是年輕醫師可以學習的典範,他是徐超斌。2006年9月18日凌晨一點,當我們都安穩地在睡夢中,一如往常,剛看完最後一位病人的徐醫師,卻在他一手創立的大武急救站頽然倒下。那年,他39歲。在救護車上,他沒有一刻擔心自己的安危。他滿心懸念,達仁的民眾怎麼辦?他們要找誰看病?「醫生,當年是你把我救回來的。我永遠記得那一天,因為在你救活我的三天後,就聽到你倒下的消息。當時我哭了好久,暗中埋怨上帝,為什麼倒下去的人不是我,而是你這個照顧病人的醫生?」 當台北市每62人擁有1位醫師,台東達仁鄉4141人,卻只有1位徐醫師。擁有嗅出死亡味道天賦的前奇美主治醫師徐超斌,為解決醫療資源貧乏,7年來,日日夜夜,開車翻過好幾座山,為病患看診。他希望任何時間民眾有病痛,都別怕,因為有他在,更無須擔心半夜生病或發生意外,會因為車程太過遙遠而枉送性命。他的傻勁與拚勁,24小時急救站、夜間及假日門診、巡迴醫療終於成立,搖搖欲墜的衛生所更有嶄新面貌。 我們看見最動人,早已超越醫病關係的互信情誼:一對夫妻,即使搬離達仁,仍不遠千里從台中來找徐醫師;一位病患,特地到衛生所,就只為了對徐醫師說聲「謝謝」;而當徐醫師病倒,更有許多人默默為他祈禱擔憂流淚。徐醫師說是這些民眾教會他如何做一個好醫生,也是讓他再站起來的力量,他又怎能不用生命守護? TVBS一步一腳印、原住民族電視台動人報導!本書特色◎根據台大醫管所調查,近七成民眾認為,好醫生的第一條件是關心病人,而徐醫師不只關心病人,他總是花更多時間,體貼病人的需要。他的將心比心,連病患都深受感動。◎徐醫師的故事,讓我們深刻了解,究竟我們的社會需要什麼樣的醫師,而他義無反顧的付出,更讓我們看見一位將病人放在手心,願意和民眾搏感情的醫師。
【電子書】關於醫學的100個故事
關於醫學的100個故事多知道一些醫學知識,您就比別人多存一些健康資本!感受醫學的脈搏,聆聽健康的福音。讓我們一起打開健康與長壽的大門。為了便於讀者瞭解醫學,本書用故事的形式來描述醫史進程,記述醫學史上的重要事件,藉以向大眾普及醫學知識。書中沒有艱深拗口的專業辭彙和枯燥難懂的理論,有的,只是100個神奇而有趣的故事,和你必須知道的醫學常識。醫學作為一門高度綜合的自然科學,它的各種醫學原理和醫療技術手段都經歷了漫長的發展變遷,其深度和複雜程度遠非一般人所能輕易瞭解掌握。但從整個人類歷史的角度來解讀醫學,我們不難理解在這深奧學科背後蘊藏著的「熱愛生命、關注生命」這個全人類的共同心願,而「永恆的希望,永恆的愛心」就是貫穿整個世界醫學史的主旋律,是醫學界永恆的追求。
【電子書】健保與保健:醫病雙贏之道
本人從事第一線臨床醫療二十多年,由北醫、海軍、長庚、耕莘、仁康、博仁、馬偕、仁德、仁愛、陽明、國泰、慈濟、聖母、西園、中國到縣立三重醫院,歷經超過二十家醫院,包括由醫學中心、區域醫院、地區醫院乃至於地方診所,由基層做到中階主管,一路走來,深刻體認醫療環境之變遷,醫病雙方皆有適應困難,以致誤會叢生而糾紛時起,甚至連全民健保之經營都危如累卵,此決非全體國民所樂見,所以積極參與社會衛生教育,堅信唯有深入了解醫療結構與醫療內涵,發掘問題以提出解決方案,改變觀念及改善制度,積極面對而誠信溝通,才能創造醫病雙贏,健保永續經營的機會。
【電子書】非常有機:國際有機之父談健康活到156歲
在全球人類「環保與健康」的生活時尚驅動之下,有機耕作的理念開始在世界各地發燒。許多人將「有機」掛在嘴裡,但多少人真的了解什麼是有機?出身台灣、在美國有機領域耕耘多年的張明彰博士表示,「有機」不是現代文明的流行風潮,而是人類保持身心健康的生活態度、方法,以及文化底蘊。在美國,張明彰博士有「亞裔有機之父」的稱號,許多媒體先後報導他的「有機生活──健康之道」的理念,並讚揚他表裡如一,與大自然相融相合的「有機」生活態度;在中國及東南亞各國,張博士素有「國際有機之父」的稱謂,不但不辭勞苦奔走各國,藉由專業演講來宣導正確的有機觀,更身體力行地指導各地有機農場的規劃與執行,因而被許多媒體讚譽為「華人之光」。本書最大的特色就是藉由張博士個人在有機領域的傳奇經歷,一方面娓娓道來他是如何走進有機世界,創造出自己的有機王國;一方面也提供最先進的有機法規,幫助讀者充分了解到有機食品的分類與定義;一方面他更呼籲大家一起正視人類對大自然的污染、毒化,最終將危害到人類自己。因此,「有機」不只是善待地球、善待自己,是天地人合一的最高境界,更是每一個人都應該念茲在茲的生活態度。
【電子書】急診,生涯,夢
作者王國新醫師,預見外科式微的趨勢, 十多年前毅然轉任急診,選擇並堅持急診為生涯規劃。本書收錄了王醫師多年來發表在各大報的文章,有工作的甘苦談,也有診間遇到的趣事,還有許多對現今醫療環境、制度所發出的感嘆。除了寫作之外,王醫師也擅於繪畫,本書內的插畫,都是他的作品。做一個傳統專科以外的醫師,需要很大的勇氣。他懷抱著夢想期待急診室的春天到來,繼之以不眠不休的努力,在看盡人情冷暖、歷遍生老病死後,對於醫界的黨同伐異和爭名奪利,除了不屑,還有悲憐。急診醫學專科成立已12年,在醫學界的地位仍然未受重視,急診醫師的角色很不穩定,隨時可以被取代,比如SARS期間,急診就被感染科接管,大量傷患發生時,高層入主坐鎮。另外,急診主任職缺須蒙主恩賜,急診醫師的待遇任人議價,非常卑微,因為欠缺專業尊嚴和自信,所以流動率極高,形成游走四方的醫學浪人。然而,走過的必留下足跡,做過的也有輝煌的紀錄,作者身為急診的創業老兵,廉頗雖老,仍有再接再勵的勇氣。
【電子書】中國瘟疫史:兼論SARS禍
中國人常自詡「二十一世紀是中國人的世紀」,姑不論是否中國人自卑自大的自我陶醉或虛張聲勢的「司公嚇死鬼」,但觀之近年中國蓄意擴張軍備、非理性的民族情緒抬頭、盲流亂竄、非法移民偷渡猖獗、跨國犯罪……確然已帶給全世界各國莫大的精神威脅。中國瘟神之疑慮,如影隨形。果然,2002年底從中國爆發的SARS風暴,宣告最新一波的「華禍」來了!源自廣東佛山的新型肺炎,經由香港擴散全球,短短數月內,波及五大洲、三十一個國家。不僅東南亞的新加坡、越南、台灣,連北美加拿大的溫哥華都淪為嚴重疫區。而中國本身的香港、北京更災情慘重,幾近封城。據WHO統計(2003.6.2),全球SARS通報總病例數8379件(中國6075例,台灣679例),死亡病例數770人(中國616人,台灣81人)。 中國的社會風土本是惡性傳染病的大溫床,而從中國輸出傳染病毒,向來也有「輝煌」的歷史記錄。此波新型肺炎SARS,雖有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非典型肺炎等種種病稱,實則它是標準典型的「中國肺炎」,僅知其病原體是一種感染力超強的新型冠狀病毒,應和中國南方民眾嗜食野生動物有關聯。
【電子書】看診法門:醫療倫理與法律
醫療糾紛 國內醫療糾紛日益增多,有些糾紛採私下和解,有些則循法律途徑對簿公堂,更有些還演成抬棺抗議。這樣的現象使作為一位肩負引導社會秩序正常發展的法律人深覺責任重大。 誠如文衍正大律師所談到的建立超然客觀解決醫療糾紛制度的重要,另外則必須使醫事從業人員及病患、家屬或一般民眾能對醫事相關法律有充份的認知;因為有了法律的認知,醫病雙方的認知差距即可縮短,無形中糾紛也可減少。 醫療技術的進步,改善人類的生命過程,也因此與傳統倫理、法律觀念產生了衝突;例如:人工生殖、安樂死、器官移植、墮胎等,究竟醫師的職責是以救人為優先抑或是該尊重病人的意願,又該如何平衡倫理、法律與醫療技術的關係,本書將有精闢的見解,供讀者參考。 作者簡介 文衍正律師 出生:民國五十四年十二月生 籍貫:台灣省雲林縣人 學歷:國立台灣大學法學士 國立中正大學法學碩士 考試:民國七十八年律師高考及格 現職:匯眾聯合法律事務所律師 其他著作:營業秘密之侵害及其應負之法律責任 營業秘密法導讀 看診法門-醫師之診療義務 看診法門-醫師之說明、注意與其他義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