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書】數位化治理與資訊政策
資訊與知識對於任何個人和組織的重要性不言可喻,而現代資訊與通信科技之發達與應用為政府治理和公共政策帶來前所未見的影響與契機。自從電腦與網路的興起,追求效率與效能的各國政府亦不自外於這股潮流,紛紛將其融入政府行政中,試圖藉以提升施政生產力,並使其與當代的政府再造運動相互為用、相得益彰。 在此轉變中,政府的角色與職能有待重新思考和釐清。須認真驗證與思考的面向有二。第一,政府組織本身如何應用現代化資訊科技,使其極大化行政的效率與效能。第二,肩負帶領國家與社會走向未來的責任,政府如何安排公共制度與政策,使身處其中的組織與個人能無拘束地取用所需的資訊、發揮其潛力與競爭力,並實現公平與正義等價值。 基於此,本書將焦點置於現代國家資訊政策與數位化治理。首先將介紹資訊相關的政府政策與數位化行政理論與概念,其次探討電腦科技的應用潛力、以及我國電子化政府的發展過程和現況。接下來檢視資訊貧富不均與數位落差的議題,並探究資訊化對於民主所帶來的衝擊與機會,最後則討論政府資訊公開政策以及公務人員對此之看法與態度。 本書通篇的論述主軸是,縱然現代資訊與通信科技使政府部門得以提升其施政效率與效能,但政府部門不可忽視科技的應用所可能帶來的副作用,同時更應透過制度性的安排將科技用以實現治理的更高層次核心價值—公平、正義與民主。 &
【電子書】台海兩岸:綜合實力對比及預測
一國的綜合實力是每個有賴其福蔭的國民所關心的。對於台海兩岸的實力,人們沒有一致的認識。唯有客觀瞭解雙方的實力方有利於兩岸政府制定正確的政策,民眾對局勢保持清楚的認識,及維持台海和平,作者期望能通過對綜合國力的主要因素的探討而引起人們對這一問題的重視及對其意義的理解。本書研究的方法與理論,首先,探討兩岸的相對實力必然要用比較的方法。這是毋庸贅述的。其次,本研究採取結構主義的方法,也就是說,如果我們能夠確定某些結構因素,我們就可在相當程度上預測出發展結果。對決定綜合實力的各因素的研究便是這樣一種結構主義的研究。再次,本書也會用歷史研究的方法,這仍是社會科學研究的一個主要方法,例如我們首先就會介紹兩岸關係發展的歷史,從中就可看出實力對比對兩岸關係發展的決定性影響;對兩岸關係歷史的研究,可以反映出經濟、軍事、外交等多因素的作用。至於對綜合國力的理論研究,國外在幾十年前就進行了探索。本書借用國際關係理論中之現實主義理論探討兩岸的實力對比,這是較適當的。兩岸具有不同利益,兩岸的政策自然都以各自利益為重。臺灣現在的政策一切都以符合臺灣本土利益為標準,而實現兩岸統一是中國大陸最大的利益。大陸的這種利益必然是與台獨的利益相矛盾的,而這種利益矛盾的最終解決將依賴於實力對比。綜合實力不是各個因素的簡單相加,而是各個因素間的有機結合。例如,地理的因素對經濟、軍事和外交實力都有影響。一個社會的資訊化可對經濟發展和軍事現代化做出貢獻,甚至可以把自身的防衛縱深大大向外擴展。透過以上的討論,有助我們瞭解實力是一方動用自己的綜合資源使對方接受己方條件的能力;實力建立在資源的基礎上,戰略目標不能超出國力的可能;實力也是相對的,它是一方相對於另一方的實力。較少依賴性的一方往往擁有較多的資源,雙方關係的破裂就會對它造成較小的損失。兩岸關係就具有這種不對稱性。我們對大陸實力的研究是相對於臺灣的實力的。至於綜合實力的要素,雖然不同學者會有不同挑選,但幾項主要的因素則是不可或缺的,它們包括地理、能源、人口、經濟、外交、軍事等。本書就是就這幾項主要的因素展開對兩岸實力的對比的。 本書的第一章首先從歷史的角度探討了綜合實力的各因素在兩岸關係發展和實力對比過程中的作用。它將戰後兩岸關係的歷史分為熱戰、冷戰、交流和僵持四個階段。通過這一歷史的考察,我們將發現綜合實力在兩岸關係發展過程中的決定作用。第二章考察了兩岸的地理、能源和人口條件對雙方實力之影響。在地理方面我們主要探討了兩岸所轄面積和臺灣海峽的存在對兩岸實力的影響。在能源方面我們主要探討了兩岸石油資源的儲存量和戰略石油儲備的情況。在人口方面我們主要是從兩岸人口的數量與結構入手進行了探討。我們將發現,在地理、能源與人口方面,大陸相對於臺灣具有明顯優勢,但這種優勢是否能發揮出來則受其他一些因素的影響。第三章比較兩岸經濟實力。我們將首先探討大陸為什麼以增強綜合國力作為國家發展的大戰略及其發展步驟。然後分別比較兩岸的經濟增長率、工業生產能力、農業生產能力和新經濟的發展趨勢。我們也將探討大陸經濟的跨越式發展模式及這一模式對未來兩岸經濟實力對比的意義。最後總結兩岸經濟實力消長對兩岸關係未來發展和統一前景的影響。我們將發現在經濟方面,兩岸各有優勢。第四章比較兩岸外交實力。本章將首先分析總體國際局勢對兩岸外交實力的影響。然後討論兩岸與美國、日本、俄國、歐盟、東南亞、中南美洲、非洲等國家和地區的外交關係情況。之後討論大陸與臺灣在聯合國的爭奪。最後對兩岸的外交實力做一總體評論與預測。我們將看到,如從大陸邦交國的數目和在聯合國的地位來講,大陸的外交實力遠遠大於臺灣。但美國和日本等國家會從自身國家利益的角度出發阻撓大陸統一臺灣的努力。第五章比較兩岸軍事實力。我們將從軍事預算、空軍、海軍、陸軍、飛彈、資訊化作戰、核武器等方面考察兩岸的軍事實力。我們將發現,在軍事方面,兩岸也是各有優勢。第六章探討大陸對台動武的可能時機、模式與時限。考慮到兩岸的特殊情況,筆者增加了對武力攻台的時機、模式、時限與規模的探討。我們將發現,不同的攻台時機、模式、時限與規模將對大陸綜合實力的水平有不同要求,反過來講,大陸綜合實力的水平也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對台動武的時機、模式、時限與規模。最後,在結語中總結本書對兩岸實力對比的分析並對兩岸綜合實力的對比做出基本判斷
【電子書】歷史與現實(思想2)
一份以「思想」為名的刊物,不能不強調思想的歷史性格;思想藉著歷史存活、在歷史中生長。純粹的「當下」,只是一堆莫名的事實。將當下放進歷史之中,事實才有來龍去脈、取得面貌和意義,才可能理解,思想才有立足和施展的餘地。所以,思想要生根發枝,首先要喚醒與正視歷史意識。不過,歷史意識談起來不會都這麼從容動人。上個世紀八十年代,聯邦德國的文化界與史學界,針對納粹階段的德國史,爆發過一場激烈而重要的「史學家論戰」。論戰中間,一位保守派史學家留下一句名言:「在一個沒有歷史的國度裡,誰提供記憶、塑造概念、詮釋過去,誰就贏得了未來。」──歷史具有決定性的政治功能,沒有人會否認。在近年台灣,如何敘述和詮釋近代歷史、如何編纂歷史教科書、如何評價歷史人物,不斷引起爭議和衝突,不正足以說明歷史與政治的緊密關係嗎?面對這種狀況,「歷史意識」與政治的關係,當然值得一探。
【電子書】2050中國第一?權力轉移理論下的美中台關係之迷思
二十一世紀的中國何去何從?是全球第一的新霸權?還是新東亞文明的再造?相信透過本書國內外的學者專家──Jacek Kugler、李華球、向駿、楊吉林、張雨寧、陳勁甫、李樹幹、蔡東杰、王高成、楊蓮福等客觀、公正的理論與看法,輔以「權力轉移理論」的驗證,讓有心了解世界局勢的讀者們得以深入了解兩岸與世界未來情勢。
【電子書】華盛頓在中國:製作「國父」
「華盛頓與櫻桃樹」的故事,大家耳熟能詳。那麼,華人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知道這個故事的呢?這本小書,既要揭開這個問題的謎底,也要講述美國國父華盛頓(George Washington)的形象,在中國的歷史舞臺上流傳廣佈的故事。 「華盛頓神話」在近代中國綿延繁衍,千樣萬態,既讓美國式的政治體制與政治文化,成為人們進行政治思考的思想刺激,更為「國父」形象的誕生,提供了取材模仿的靈感。而這正啟示著我們,歷史人物形象承載的意義,本來是多元複雜的。但是由於各種原因,其形象及意涵,會被簡化,會被扭曲,會被轉化為「國家偶像」,儼然神聖不可侵犯。在我們的生活裡,那些看似「理所當然」的政治符號與象徵,已經「習以為常」的政治儀式,其實是特定的政治勢力在具體的時空裡建構操弄而成。我們的先祖前輩,可未必認為它們是「理所當然」或是「習以為常」呢!
【電子書】中國誠信報告
中華文化千年流傳,歷史積澱下來的「無信不立」思想,在「大躍進」企圖「一步到位」的荒唐政策下,徹底崩解。各行各業、由上到下,無不「製假造假」、「貪污詐騙」,到處充斥許多虛假和欺詐──假酒、假藥、假煙、假發票、假履歷、假合同,甚至還有假官員、假公署,無孔不入的「假」橫行不絕……背信棄義成了中國人司空見慣、見怪不怪的離奇現象。 全書由一群企盼真理的中央電視台(CCTV)記者,不惜冒著身家安全與政治禁忌,在長期的蒐集資料與深度的追蹤調查之下彙整而成,內容全是一般人無法窺伺的「禁區」和第一手幕後真相,所涉之人、事、時、地、物,俱為事實、毫不隱瞞,一幕幕揭開足以動搖國本的道德淪喪和誠信危機。 當一個國家的信用體系面臨崩解時,這個國家就等於面臨滅亡……在面對社會逐漸走向經濟繁榮、政治穩定的同時,我們是否謹守了誠信道德、實踐了誠信原則?
【電子書】民本治理學
本書鋪陳了中國先秦時期一段精彩的政治辯論。首先是孔子奠定基礎的一套政治學問,名為「民本治理學」,其後或因孔子聲名遠播,思想樹大招風,隨即引來墨道法諸子的反對,提出許多重大的批評,而當淪為箭靶的孔子治道窮途末路之際,辯護者孟荀二子則應世而起,力圖重振儒風。表面上看,本書與一般先秦政治思想的討論並無不同,但本書提出「民本治理學」做為論爭的中心,無論議題的選擇和討論方式則都有所不同。不僅如此,本書之作還有揭示中國獨特的治道思考,不同於西方民主思想的隱涵用意。所以如果您對中國政治思想的傳統有興趣,或是對中國傳統政治思考如何回應西方民主思想的問題仍有好奇遲疑的話,本書應該不會讓您空手而回。
【電子書】意識型態和美國外交政策
「意識形態」是構成美國國家認同重要的因素,就美國外交政策而言,意識型態就是美國人怎樣看這個世界,以及美國在與其他國家的關係上,究竟要扮演什麼角色的問題。對其他國家來說,不了解美國人民便無法了解美國,不了解美國的意識形態也無法解釋美國的外交政策。本書透過對美國意識型態的分析,提供研究美國外交政策的背景資料。
【電子書】人口問題與台灣政治變遷
透過作者對臺灣歷史、文化的熟悉,以及長期投入臺灣選舉實務和對臺灣政局的觀察,建立起一套臺灣政治變遷研究的新概念架構,得以明瞭彼此因不同社會變遷…
【電子書】四海困窮:戰雲下的證詞
本書選錄了作者趙剛從一九八八年到二00四年,十七年之間的一些社會與文化批評、紀錄、與隨筆。其中,有小部分的文章曾收入已絕版了的《小心國家族:批判的社運與社運的批判》(唐山,1994),大多數的文章都是之後寫的,特別是在二00三與二00四這多事的兩年之間。 & 若說本書是《小心國家族》的續編,並無不可,因為這兩本集子所收的文章,無論是在精神氣質上,或是在寫作緣起上,皆殊無二致,率為時勢所驅,或持其志而發,或暴其氣而作。由於二十年來不改本初,從而也不存在所謂悔其少作的問題。今天將這些雜文、隨筆集結出書,固非因其立論高超,也非因其文采斐然,若此者其實均無甚可觀,無若希望它們能剪下來這個時代的某些側影與見證,不管是個人的,或是歷史的。
【電子書】意識型態與發展
本書的特色有二,一是呈現作者過去多年致力於將「中山思想」學術化和現代化的努力成果。三民主義在過去屢被批評為教條化和與時代脫節,為了使三民主義和中山思想能與當代學術發展結合,我運用當代社會科學的知識來詮釋三民主義和中山思想,使三民主義的研究能與當代社會科學結合。其次,本書的另一特點,是用當代社會科學知識和中山思想的結合,來分析台灣的發展經驗,以及兩岸關係的發展。
【電子書】台灣海基會的故事
《台灣海基會的故事》,是作者在海基會工作十年親身體驗的故事,透過新聞記者專業訓練的觀察、部分當事人的訪談、與資料的運用,以淺顯、易讀的寫作方式,將兩岸十多年來的談判、交流、與爭議問題,娓娓道來,提供兩岸民眾一個真實的紀錄與回憶。台灣海峽兩岸開放交流十多年來,高潮迭起,和平與爭議交相上場,兩岸究竟談了些什麼,對兩岸人民的權益有何影響,對兩岸的未來有何協議,您想知道嗎?兩岸談判風雲人物為您爭取到什麼權益,您想知道嗎?本書值得關心兩岸未來的新聞界、學術界、即將加入兩岸談判行列的各界人士、以及關心兩岸問題的讀者們翻閱與參考。
【電子書】俄共中國革命祕檔(一九二六)
本書是繼《俄共中國革命祕檔(一九二0~一九二五)》之後﹐以俄共祕檔為主敘述一九二六年的中國革命;共有三個主題:中山艦事件、北伐及汪蔣合作。俄共祕檔所透露的具體訊息是:鮑羅廷與維廷斯基在國共兩黨關係問題 上的兩條路線鬥爭、上海共產國際遠東局在「第一次大革命後期」對於中共在政策上的直接影響以及蘇共中央政治局全面支持鮑羅廷﹐也就是默認「鮑羅廷路線」。莫斯科堅持以國共兩黨黨內合作形式的統一戰線﹐是「第一次大革 命」失敗的「歷史根源」。對於策略上的「右傾錯誤」﹐蘇共中央政治局應負全責。一九二六年的俄共中國命祕檔﹐對於瞭解所謂「第一次國共合作」﹐具有高度史料價值。
【電子書】選好勞退不怕老
《勞基法》對於勞工退休制的規範雖早已有之,但因我國產業壽命較短,常有勞工未及退休,事業卻已關門大吉,導致勞工退休金淪為虛有其表的「大餅」。94年7月1日起,《勞工退休金條例》正式施行,勞工退休制從此兵分「三」路,由勞基法的基本型,衍生出個人帳戶制、年金保險制等三大類型,勞資雙方如何適用?如何精選?攸關企業命脈與勞工退休之經濟利益,本書作者以簡明流暢的文字貫穿理論與實務,是各界勞工、企業主認識勞退制度之最佳選擇。
【電子書】幸運的孩子:布希王朝的真實故事
本書是美國現任總統──喬治.布希傳記。詳述小布希顯赫的家族背景、求學過程及獨自到德州闖天下,直到老布希參選總統時,又回到父親身邊,跟隨父親腳步踏上政治之路。 2000年美國總統大選,小布希擊敗高爾贏得勝利,但911恐怖事件後,許多人對布希起了許多問號: 他有經驗領導這個世界唯一超級強國嗎? 他是不負眾望、深藏不露的有才之士,或只是個含糊其辭的投機者呢? 他真曉得自己在做什麼嗎? 2004年11月2日美國總統大選舉世矚目,因為備受爭議的現任總統喬治.布希再次尋求連任。 四年前,小布希挾著老布希的知名品牌幸運入主白宮,四年後這塊招牌是否依舊閃亮? 僅管許多人對他感到不以為然,但他對世界的影響力卻可能持續到2008年! 藉由本書,你將一眼看透喬治.布希。
【電子書】行政專題論述〈增訂二版〉
作者林克昌從事公職數十年,集行政、教學、研究在一身,融理論與實務於一爐。本書乃彙集其近年來,鑽研當前國內行政專題重要心得文字,內容概為公共行政之範疇,主題涵括:行政組織、公共政策、民意調查、高級文官、高等教育、行政革新、為民服務、基層人力、計畫作業、公車問題、戶籍行政等,涉及面極廣。除了系統理論分析外,亦有實務行政現狀之探討,且提出政府機關推行行政功能時,應當遵行的原理原則和具體可行的方法,期能作為解決問題,克致效果的參考。資料豐富,立論平允,見解明晰透闢分析精細深入,文字簡練暢達,對有志於公共行政問題之研究者,是一項極為重要的資料。
【電子書】近代中國外交史事新研
本書係著者近二十多年來,所撰寫有關代中國外交史事之論文集。自清末民初國人之開始探究我國外交史事的真蘊與其性質,以及以了解近五十年來美國哈佛大學費正清教授研究中國近現代(外交)的一些特徵,作為開端。其後,在簡略研討了清初康熙皇朝早期有效遏制住俄羅斯自西伯利亞南侵黑龍江流域的尼布楚條約(1689)之後,即進而探索清季自強活動期間(1860-1894),由於中國在應付外交、內政諸問題時所標榜奮鬥的目標不高與所獲的成就不大,導致為同時期內也在自強變革勝我一籌的東鄰日本所暗算而被擊敗的一些因素──這就是本書第四篇論文的探討主題之所在。此外,本書也對1895-1899年間列強在中國的「利權爭奪戰」,以及1911-1928年間北洋政府的「條約外交」與南方諸軍攻府的「革命外交」與1928-1937年間南京國民政府致力廢除不平等條約的諸項外交努力,分予探究。在最後的四篇論文中,著者也就第二次中日戰爭期間(193-1937-1945)與戰後國共戰爭中的一項關鍵性事件以及中共建國後對東南亞華人的新政策等問題,予以探討。
【電子書】液體的回憶
水--皖南水鄉,可以說是水災之鄉,政治直接地震撼了人和水的關係。淚與血--「革命是被壓迫者和被剝削者的重大節日」,但瞬息即逝的節日狂歡之後,普通人民就要為之付出淚與血的代價,一代、兩代乃至數代。酒--皖南是水鄉,也是酒鄉。人們用什麼方法獲得酒、如何喝酒、與什麼人喝酒、喝了酒後做什麼,凡此一切都透露出當時政治、經濟和社會的真實脈象。
【電子書】民進黨執政後的中共對臺政策〈2000年5月至2003年5月〉
西元2000年三月十八日,民進黨籍候選人陳水扁、呂秀蓮以四百九十七萬七千六百九十七票,39.3%的得票率當選中華民國第十任總統、副總統,開啟台灣政黨輪替新頁,民進黨成為台灣執政黨,並開始主導台灣政局發展,兩岸關係亦隨之產生前所未有的結構性變化。長久以來,民進黨與中國共產黨在國家認同與意識型態上便存在極大歧見。自1991年將「建立主權獨立的台灣共和國」列入黨綱之後,民進黨便是中共眼中的「台獨黨」;民進黨本身亦不諱言獨立建國的目標與體質,當時的民進黨主席許信良便表示「民進黨本來就是台獨黨,黨的目標是獨立、民主,這是沒有爭論的」。隨著歷次選舉,民進黨為爭取台灣中間選民支持,漸漸往務實方向調整,並在1999年五月通過「台灣前途決議文」,主張「台灣是主權獨立國家」,「任何有關獨立現狀的改變,必須經由台灣全體住民以公民投票方式決定」。民進黨為擴大選民基礎,在競選期間提出「台灣前途決議文」與「新中間路線」試圖淡化台獨色彩,但仍然無法與中共所堅持的「一個中國」原則產生交集。中共當局曾於2000年二月二十一日發表「一個中國的原則與台灣問題」白皮書,全文一萬一千餘字,重申中共對於「一個中國」原則與堅持兩岸主權的立場,並提及對台動武的「三個如果」。2000年總統選舉投票日前三天,中共總理朱鎔基對台灣人民提出嚴厲警告,以強硬語氣表示:「誰搞台獨,誰就沒好下場」。即便如此,民進黨籍的陳呂配仍然當選,面臨台灣政黨輪替的驟變情勢,中共中央台灣工作辦公室,國務院台灣事務辦公室,在民進黨候選人當選總統後立刻發表聲明,重申「世界上只有一個中國,台灣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台灣地區領導人的選舉及其結果,改變不了台灣是中國領土一部分的事實」;「對台灣新領導人我們將聽其言觀其行,對他將把兩岸關係引向何方,拭目以待」。中共國家主席江澤民亦針對台灣選舉結果發表談話表示,「台灣地區的選舉已經結束了,台灣不管誰當權,我們都歡迎他來大陸談,同時,我們也可以到台灣去。但是對話談判要有個基礎,就是首先必須承認一個中國的原則。在這個前提之下,什麼都可以談」。本書針對「民進黨執政後的中共對台政策」進行研究,自2000年五月陳水扁總統「五二0就職典禮」起,至2003年五月民進黨執政滿三週年迄,共計六章,十一萬餘字。除「緒論」與「結論」外,書中分別探討「中共對台政策之環境因素」、「民進黨執政後的大陸政策」、「中共決策機制」與「中共對台政策之調整與效果評估」。在內外環境的結構因素並未有巨大改變的情況下,吾人觀察中共對台政策的產出結果,發現中共在對台政策上,仍然呈現「戰略穩定」的發展態勢,僅在戰術與運作策略上做調整。在2004年民進黨繼續執政後,中共對台政策將會有什麼樣的調整與轉變?謹以本書與後續研究者共勉之,並祝願兩岸當局能夠「以和為貴、以民為本」,無論如何都應以人民安全福祉為最終依歸,切莫讓兩岸人民兵戎相見。
【電子書】誰能當選總統Ⅳ
本書,知名小說家、歷史教師、曾引領台灣新文化運動風騷的宋澤萊,針對總統大選發展 自2003/6/17起,特意揀選各種關聯事件︰含蓋政治、經濟、軍事、外交、教育、文化,乃至食衣住行和人民喜怒哀樂愛欲惡的感受,逐日紀錄評論。所有的新聞評論都是在事件發生的第二天就寫下的保持著作者對事件的最初鮮明觀感,再則本書放進許多作者私人的心情紀事,是親身參與其間,並且用心感受的「在場的歷史」。 因其白紙黑字,今日它是第一直覺的「第三評論」,他日將是台灣關鍵時點民間論述的歷史文獻。
【電子書】誰能當選總統Ⅲ
2004年的總統大選絕對是決定台灣未來命運的重大關鍵,所以「誰能當選總統」這個懸疑命命題好似一種精神振奮劑,牽動著台灣全民或麻痺或易感的神經。本書所有評論都是在事件發生的第二天就寫下,保持著作者對事件的最初鮮明觀感。
【電子書】從博愛路162號到介壽路2號:外交史話
民國38年國府遷台後,外交部落腳於博愛路162號,而後再喬遷至介壽路2號〈今凱達格蘭大道〉的現址。展望雜誌社社長、資深媒體人卜幼夫,將半個多世紀以來,採訪我國重大外交事件的親身經歷所聞,按照政府遷台後15位歷任外部長的任期序列,以詳實之筆記載還原了諸多外交事件的經過始末。歷史是以兩個不同的階層進行,一個是事件階層〈是由新聞事件組成〉,也就是法國歷史學家布勞岱所稱的事件歷史;另外一個是趨勢階層,布勞岱稱其為『長時間』。卜幼夫將每個影響當時時局甚鉅的新聞事件,予以彙編集結後,就浮現了大時代的長時間脈動。
【電子書】戰爭沒有發生?
「戰爭」一詞多少帶有勢均力敵,或交戰各方對彼此仍有強弱的還擊能力,但,美英出兵伊拉克這場武裝衝突的雙方,力量懸殊,伊拉克並無回手之能,世人皆知。既然如此,與其說是波灣、伊拉克或美英第二次戰爭,不如說這是一次狩獵,既然是狩獵,那戰爭也就沒有發生,雖然伊拉克的生靈與國土受創既重且深。 台社研季刊社盡其所能密切助益臺灣內外局勢的發展、盡量保留並編輯這段期間的電郵通訊及文件,將3月起《中國時報》、《自由時報》、《臺灣日報》與《聯合報》的相關報導與評論逐次蒐集剪貼,以做為編輯本書的重要參考。 期望能以文字的保存與傳播,盡量廣泛且深入地提供認知事局的角度,逐次累積與建立臺灣對戰爭的反省與批判之傳統,以國際主義的金懷與行動,抵抗強權,關注各地的受害生命,培育感同其苦楚的移情能力。
【電子書】誰能當選總統Ⅱ
本書,知名小說家、歷史教師、曾引領台灣新文化運動風騷的宋澤萊,針對總統大選發展,自2003/6/17起,特意揀選各種關聯事件︰含蓋政治、經濟、軍事、外交、教育、文化,乃至食衣住行和人民喜怒哀樂愛欲惡的感受,逐日紀錄評論。所有的新聞評論都是在事件發生的第二天就寫下的,保持著作者對事件的最初鮮明觀感,再則本書放進許多作者私人的心情紀事,是親身參與其間,並且用心感受的「在場的歷史」。 因其白紙黑字,今日它是第一直覺的「第三評論」,他日將是台灣關鍵時點民間論述的歷史文獻。
【電子書】誰能當選總統I
2004年的總統大選絕對是決定台灣未來命運的重大關鍵,所以「誰能當選總統」這個懸疑命題好似一種精神振奮劑,牽動著台灣全民或麻痺或易感的神經。有關總統選舉的政治新聞每天大量充斥各種大眾傳播媒體的版面和畫面,讓人目不暇給,而志在台灣最高政權的藍綠陣營當然都已明著、暗著整裝佈署,雙方的攻擊戰、保衛戰、解套戰,波濤湧,只是,除非已有強固的黨派意識,否則一般民眾可能都霧煞煞,未知究中底蘊。 本書,知名小說家、歷史教師、曾引領台灣新文化運動風騷的宋澤萊,針對總統大選發展,自2003/6/17起,特意揀選各種關聯事件︰含蓋政治、經濟、軍事、外交、教育、文化,乃至食衣住行和人民喜怒哀樂愛欲惡的感受,逐日紀錄評論。所有的新聞評論都是在事件發生的第二天就寫下的,保持著作者對事件的最初鮮明觀感,再則本書放進許多作者私人的心情紀事,是親身參與其間,並且用心感受的「在場的歷史」。 因其白紙黑字,今日它是第一直覺的「第三評論」,他日將是台灣關鍵時點民間論述的歷史文獻。
【電子書】雅爾達密約與中蘇日蘇關係
1945年2月11日,美國總統羅斯福、英國首相邱吉爾為了誘使蘇聯協助中、美、英三國在亞洲擊敗日本,與蘇聯政府主席史達林簽訂「雅爾達密約」,允許蘇聯恢復帝俄時期在中國東北的利權,並默許外蒙古獨立。國民政府在美國的壓力下,派代表赴蘇聯談判,欲訂立「中蘇友好同盟條約」,俾促使蘇聯迅速對日宣戰。但蘇聯以種種理由遲不出兵,及至美國以原子彈投炸廣島、長崎,日本擬委託蘇聯出面斡旋投降,蘇聯乃率然進兵中國東北。抗日戰爭勝利後,除外蒙古獲得獨立外,蘇聯盡獲東北利權,並協助中共阻止國民政府接收東北,使中共有發展壯大之機。此中經過,秘辛甚多。作者參考中、美、俄等國外交檔案,旁及其他資料,言人所未言,是關心歷史及國際政治者不可不讀。
【電子書】南海諸島爭端與漁業共同合作
南海之所以重要,除了有潛在豐富的資源之外,更是控制太平洋及印度洋間海空國際航線的要衝,因此南海週邊國家興起爭奪島礁、擴張對資源控制的野心,而對「主權」的各種法理主張不過是爭奪的工具而已。南海諸島主權爭論多時,本書特針對此問題做深入的探討,並以「共同開發」為基本精神,闡述漁業合作的方式。
【電子書】當代台灣政治分析
1986年國民黨提出「政治革新」開啟了戰後台灣政治的新時代。台灣政治體系從政治文化,結構,過程與內外政策,全面進入激變時期。2000年總統大選,民進黨取得執政群,國民黨首次下野,對面政治生態的快速變化,於兩岸僵持不下的關係,台灣人要怎麼走出自己的路?
【電子書】美國對華「一個中國」政策之演變:從尼克森到柯林頓
本書雖然以分析尼克森總統到柯林頓總統的美國對華政策史為重點,實際上卻敘述了自1949年到2000年共五十一年的中美關係史。涵蓋如此長的時間,說明如此複雜的題目,在國內作品中並不多見;其次,本書參考了豐富的中英文一手文獻,包括大量引用美國1999年才編輯的二千多個中美關係微卷檔案,在學術界價值甚高;第三,坊間關於中美關係史的中英文著作固然不少,但多忽略了我國立場,本書從頭到尾均顧及中華民國的角色,彌補了中外學術界在此方面的空白;第四,作者不但是長期以來中美關係的觀察者,也是參與者,因此分析事項多能切中要害。本書的問世,不但對國內學界是一大福音,對國內外對此問題有興趣的人士,這都是一本不可或缺的參考書。
【電子書】地方立法:解說‧法例實錄
地方制度法的公佈施行,使我國地方自治法制化邁向一新紀元。本書定位:作為幫民眾接觸並正確了解地方立法入門的基礎教材。提供地方自治團體立法互參的端緒,以有效縮短試誤時程。萃取具創新性、代表性、兼顧全面性之自治條例,完整呈現現階段我國地方立法之實貌。
【電子書】台灣獨立建國聯盟的故事
獨立運動 自從第二次世界大戰同盟國戰勝日本,中國國民黨政府拜開羅宣言以及波茨坦宣言之賜,以父祖之姿君臨台灣,豺狼般的對台灣展開全面性的劫收,剝削與鎮壓。及至1949年國民黨政府從中國本土一路拜退,進而佔據台灣作為中國流亡政權的根據地,並且厲行數十年的高壓戒嚴恐怖統治。這對素來就飽受外來政權蹂躪的台灣而言,無國之痛大約是歷史宿命的無奈吧。但是面對這惡霸的新殖民當權者,台灣潛在的獨立意識自然逐漸萌生。 現代台灣獨立運動實際上是島內島外同時進行的,島內的獨立運動者不幸處身在國府嚴密的監控網路中,不是被槍殺就是被捕而長繫監獄。而以逃脫國民黨枷鎖的台灣留學生為主體基礎的島外台灣獨立運動,則是在海外的自由新天地中篳路藍縷,逐步衍生,串聯,發展的。1970年終於有世界性的台灣獨立聯盟在美國紐約誕生,這小而精悍的組織吸收無數熱血的台灣青年,他們戰力十足,前仆後繼,時時揪痛著國府的統治神經,他們之被視為叛亂分子,眼中釘,長期被列入黑名單人物,有家歸不得,自也不足為奇了。
【電子書】紅太陽是怎樣升起的:延安整風運動的來龍去脈
延安整風運動是深刻影響二十世紀中國歷史進程的重大事件,這是由毛澤東親自領導的中共黨內第一次大規模政治運動,也是建國後歷次政治運動的濫觴。毛澤東在延安整風中運用他所創造的思想改造和審幹、肅反兩種手段,全面清除了中共黨內存留的五四自由民主思想的影響,徹底轉換了中共的「俄化」氣質,重建了以毛澤東為絕對主宰的上層結構,奠定了黨的全盤毛澤東化的基礎,其間所產生的一系列概念、範式在1949年後改變了億萬中國人的生活和命運。本書作者歷時十餘年,搜尋考辨大量歷史資料,在此基礎上,從實證研究的角度,詳細剖析了延安整風的前因後果及運動所涉及的各個方面,力圖再現當年這場運動的歷史真貌,是目前海內外唯一一本全面研究延安整風運動的歷史著作。
【電子書】近代中國民主政治發展史
近代中國民主政治發展史 儘管民主政治已有幾千年的歷史,學者對「民主」一詞無共同認可的界說,一般而言,民主包含人民主權、政治平等、大眾諮商、多數決定、照顧少數等方面。 民主政治是多元政治,在民主的社會中,享有權利或影響力者,比在非民主的社會中為普遍。 民主政治是否容易發展,與歷史的需求、工業化的程度、都市化的程度、人民的教育程度,和大眾傳播發展的程度,有密切的關係,而政治領導階層的意願更富有決定性的影響。 作者介紹 張玉法 畢業於台灣師範大學史地系,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任中央研究院近代研究所研究員,1992年當選中央研究院院士。
【電子書】中國共產革命七十年(上下)
近兩百年中國史 所謂「中國近代史」的「近代」年代問題,數十年來我們大都接受1920年代末蔣廷黻氏在南開大學首次講授「中國現代史」的斷代觀點,指「近代」始自1840年代鴉片戰爭。蔣氏以來,中國近代史在台已有十餘種不同版本,大都始自鴉片戰爭而止於民國肇造,亦有敘述至抗日戰爭前夕的。我這裡所指的時期,乃自鴉片戰爭甚至提前到乾隆五十八年,拒絕英國特使馬格爾尼提出的要求,至目前為止的兩百年。這段時期中,我國由幾乎與外隔絕的情形而開放,外強的侵入,我國的「自強」運動,中日甲午戰爭,民國之建立,軍閥之割據,國民政府之成立, 這樣一部客觀而深入的「中國現代史」,目前尚未出現。國人的著作中,最大的問題,是國共兩方的偏頗觀點。目前大陸五十歲以下的人,對我國六、七十年的歷史的知識和了解,顯然是不盡客觀的。臺灣在國民政府治下,則另有一偏頗。一是臺灣受日本管轄五十載,無疑產生極深的影響。例如目前六、七十歲以上的人,其基礎教育是日本的,他們對中國歷史文化沒有認同感,亦是自然的事。 作者簡介 陳永發,中央研究所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員,台灣大學歷史系教授。畢業於台灣大學及美國哈佛大學,曾在美國芝加哥大學從事博士前研究,美國柏克萊加州大學從事博士後研究。
【電子書】北京政府與國際聯盟(1919~1928)
北京政府與國際聯盟 到目前為止,近代中國外交史研究的主要典範是「民族主義」;主張國與國之間互相瞭解,彼此合作的「國際主義」則常被忽視。其原因與近代以來,中國國勢積弱不振,長期受到帝國主義的壓迫密切相關。 為謀求國家生存,民族主義而大盛,強調祖國種種優美,以凝聚國民愛國心,抗拒外國壓迫,爭取整個民族國家之自主獨立。 從好的方面來說,民族主義齊一了中國人的心志,共同挽救了國家的危亡;但民族主義太強,則會對外國人常抱有敵視的態度,對主張與外國合好的國人,也常以漢奸目之。 作者介紹 唐啟華 出生於基隆,東海大學歷史系及歷史研究所畢業,1991年獲倫敦政經學院歷史學博士。現任國立中興大學歷史系副教授。近年主要研究領域為「北洋外交」,致力於一手史料的建立。
【電子書】美國與中國政治(1917~1928):以南北分裂政局為中心的探討
本論述1917至1928年民國史上的分裂時期,美國與南北兩政府的關係;從承認北洋政權到承認南京政府之間的演變,美國對中國政治的回應與涉入。由於近代以來中美友好關係的傳統,使得中國人對美國普遍存有怕又愛的心理;本書主要利用美國國務院出版的外交檔案,試圖剖析美國與中國南北政權實質關係的基礎,以及美國對華政策中理想與現實的糾葛。
【電子書】中共與莫斯科的關係(1920~1960)
本書旨在通過具體事例說明:第一,莫斯科影響中共乃至中國革命的具體工作方 式究竟是怎樣的;第二,莫斯科對中共的干預能力始終是受到一定條件限制,並且是 注定會走向反面的。據此,本書著重描述了莫斯科派駐中國的代表和機構的工作方式 ,它在複雜多變的國共關係中如何決策?它著力於培養親蘇幹部和扶植工人領袖的結 果?不同的中共領導人如何對待來自莫斯科的幫助?這些幫助和援助對中共的意義有 多大?他們在哪些問題上總是難以真正溝通?毛澤東對斯大林為什麼又恨又愛?他到 底是怎樣走上與蘇聯分裂的道路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