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書】弗雷德里希.海耶克
他是海耶克,20世紀最具影響力的學界巨人凱因斯可畏的敵手,可敬的夥伴超越時代的經濟學家、哲學家海耶克強調市場的環境複雜多變,而參與者的個人境況、所知所想既各自不同又互相影響──是動態的,無人能完全掌握其中的知識,也因此無人能夠預知自由市場的互動結果,由外力介入引導經濟走向的做法也是無效的。這正是他與凱因斯意見相反,引發那場世紀經濟學論戰的主軸,至今仍為人津津樂道。海耶克不只在經濟學領域獨秀,在哲學、社會科學的範疇中也留下了令人驚嘆的瑰寶。本書以淺顯易懂的筆法,介紹海耶克的主要思想概要,11個章節涵蓋了他最常為人提及的價格信號、市場協調的基礎原理,談及對科學理性、個人主義、自由、法治與社會秩序,對西方民主經驗的質疑,也將時間軸拉到東方近代歷史,談殷海光與海耶克學理的關係,自西方的思想當中引出一條屬於東方的融會之路。與凱因斯論戰時,海耶克看似不合當時代的趨勢。但正如我們無法預測市場的走向,海耶克的學理主張也不若當時人們的預期,在歷經幾十年的沉寂後又逐漸被世人重視,而他的地位則隨著時代的演進愈發重要。本書特色1、輕──開本尺寸精小,便於攜帶閱讀。2、不沉重──分量適中,適合社會大眾、高中生、大學生閱讀。3、重要作者──由海內外專家學者費時數年撰寫,並通過嚴謹審查。4、便於理解──以簡單易懂的文字,深入淺出介紹當代重要的政治哲學家理論與重要觀念。5、切合時事──內容貼近當代社會,以展望未來之姿回顧經典人物與議題,提供反思與對話。6、展望──期待這系列書能作為橋梁,串連深刻思想、觀念與普羅大眾。
【電子書】以撒.柏林
他是柏林,以自謙、開放態度探詢真理不宥於理論框架,聚焦具體存在的自由主義者每個時代,都有人們讓拋頭顱、灑熱血地追求、支持自己認同的理想或價值,歷史因此一頁一頁地厚實,現今社會的樣貌也在過程中逐漸明晰。從古到今,人類社會中的政治、文化等領域多次為此翻轉,而人人追求的價值是否有同樣的方向、內涵,則往往是爭議與衝突的起點。對此,提倡價值多元論的柏林,認為單一價值其實有內在多元性。柏林在知名的〈自由的兩種概念〉裡,就指出「自由」有兩種,一個消極,為不受外力干涉的狀態;一個積極,重點在於自主、做自己的主人。像這樣對單一價值解釋的不同,柏林認為這是使得馬克思本人並非馬克思主義者的原因。馬克斯自身視以經濟觀點書寫歷史的角度為一種科學方法,但這方法卻被人詮釋為與人類歷史本質相關的形上價值,蛻變為非馬克思本人意欲的「馬克思主義」,並成為其支持者手中支持權威或極權統治的論述。講求包容、多元論的柏林點醒我們,當一種價值的解釋唯全人類獨尊,它勢必要犧牲其他解釋的選擇、偏離原有的樣貌。人們如何在善用積極自由去追求自己理想的同時,顧及不受他人侵犯的消極自由,是永恆的問題,而唯有「包容」這個難有最終、最好、唯一安排的世界,人們才能有追求各種價值的自由。本書特色1、輕──開本尺寸精小,便於攜帶閱讀。2、不沉重──分量適中,適合社會大眾、高中生、大學生閱讀。3、重要作者──由海內外專家學者費時數年撰寫,並通過嚴謹審查。4、便於理解──以簡單易懂的文字,深入淺出介紹當代重要的政治哲學家理論與重要觀念。5、切合時事──內容貼近當代社會,以展望未來之姿回顧經典人物與議題,提供反思與對話。6、展望──期待這系列書能作為橋梁,串連深刻思想、觀念與普羅大眾。
【電子書】漢娜.鄂蘭
她是漢娜‧鄂蘭,當代共和主義的旗手20世紀最偉大、最具原創性的思想家漢娜‧鄂蘭的名字被書寫在許多理論的開端,其主張與概念引導了後世政治、哲學、人文領域的思想。她批判西方政治哲學大傳統,試圖建立新的政治理論;她凝視參與艾希曼大審判的人們,從平凡人身上見到平庸的邪惡;她分析極權主義,探究人類自由、政治之間幽微的關係;她觀看這世代,提出了諸多難以回答的問題,而正是這些難以回答的問題推動這世界向前邁進,正是她對「人」的思考與關懷,讓我們以前所未有的觀點反視自身。這是一本打破堅實學理高牆,為了欲更進一步探究政治與哲學的讀者而寫的入門書。以最深入淺出的方式,分十個章節依序介紹漢娜‧鄂蘭的重要性、歷史定位,她對集權主義、政治、公民與自由、權力的看法,分析何謂邪惡的平庸,現在的我們又該如何判斷、反制之。站在時代的浪潮尖端,漢娜‧鄂蘭始終未退場,其著述隨時間演進越發璀璨,隨政治局勢的變動更加精闢。她是一面時代的鏡子,始終映照著這個世界,而我們也始終站在所處的時代與她的身影遙相輝映。我們始終活在她開創的時代本書特色1、輕──開本尺寸精小,便於攜帶閱讀。2、不沉重──分量適中,適合社會大眾、高中生、大學生閱讀。3、重要作者──由海內外專家學者費時數年撰寫,並通過嚴謹審查。4、便於理解──以簡單易懂的文字,深入淺出介紹當代重要的政治哲學家理論與重要觀念。5、切合時事──內容貼近當代社會,以展望未來之姿回顧經典人物與議題,提供反思與對話。6、展望──期待這系列書能作為橋梁,串連深刻思想、觀念與普羅大眾。
【電子書】麥可.歐克秀
他是歐克秀跳脫所有「主義」限制最具顛覆性的保守主義政治哲學家歐克秀的學理廣博,涵蓋政治、道德、教育等多面向。他對理性主義提出批判,反思傳統的意義,並探詢自由、公民、社會與政治間錯縱複雜的關係,講求「實踐」的重要性。思想凝練的歐克秀透過獨樹一格的脈絡,深入思考個人與所處社會的關係。他主張人類的經驗是透過不同且有若干涉預設條件的「理解平台」而成,由「實踐」引導。我們的思想受現實經驗引導,在這過程中,感覺與經驗並不能輕易的被分割開來,但這並不代表人的主觀經驗創造了現實,這些條件會互相牽引,形成我們認知世界的網絡。歐克秀的思想與其著述出了名的難解。他於1975年出版的重要著作《論人類行動》(On Human Conduct),濃縮了他所有的政治思想,由於洗練、簡潔,充滿了預言,至今無法譯成中文。在中文著述欠缺的當下,本書以平易近人的例子與筆調,將概念導入日常生活,細分為15個章節、7個主題,娓娓道來這位政治哲學家的璀璨思想,看他是如何被稱為保守主義者,骨子裡卻顛覆性十足。本書特色1、輕──開本尺寸精小,便於攜帶閱讀。2、不沉重──分量適中,適合社會大眾、高中生、大學生閱讀。3、重要作者──由海內外專家學者費時數年撰寫,並通過嚴謹審查。4、便於理解──以簡單易懂的文字,深入淺出介紹當代重要的政治哲學家理論與重要觀念。5、切合時事──內容貼近當代社會,以展望未來之姿回顧經典人物與議題,提供反思與對話。6、展望──期待這系列書能作為橋梁,串連深刻思想、觀念與普羅大眾。
【電子書】以政治為志業
馬克斯.韋伯,社會學的奠基人、百科全書式的博學者 談投身政治的條件與特質 從政者要具備三種關鍵性特質:熱情、責任感、洞察力。 面對道德難題並承擔後果、避免空談,虛榮心是投身政治者最大的死敵。 本書是韋伯於1919年1月28日受巴伐利亞「自由學生同盟」之邀,在慕尼黑大學所做的第二場演講,第一場演講為《以學術為志業》。兩場演講皆是「以精神工作為志業」的系列演講之一。韋伯後來根據速記人員抄錄的筆記,於1919年出版演講內容。 韋伯從三種正當性統治的依據(傳統型、法制型和領袖魅力型)開始,談到職業從政者的起源、出現和演變,包括政黨政治的運作和發展、領袖的崛起、黨職人員的角色和受過專業訓練的官員階層興起等。他分析「為」政治而活和「靠」政治而活的不同;「為」政治而活的人,或是享受權力的行使,或是藉由投入一項「事業」而為自己的生命賦予意義。想要從事政治、以政治為業的人,還必須意識到他將會跟潛伏在武力當中的魔鬼勢力同夥,而投身於此,需要具備何種先決條件與特質?道德跟政治之間,又是什麼樣的關係? 此文發表雖已百年,但未受時間所限,對實際政治運作的分析鞭辟入裡,簡短而精彩,已成為政治學和社會學的經典之作。 何謂「以政治為志業」:政治意味著同時運用熱情和洞察力,慢慢用力地鑽透硬木板。如果不是一再地在世上追求不可能的事情,那麼即使是可能的事情也將無法達成。可是能夠做到這件事的人,必須是一位領袖,而且不僅這樣,甚至必須是一位英雄。即使是不屬於這兩者的人,也必須憑藉著內心的堅強來武裝自己,能夠承擔所有希望的破滅,否則就連今天有可能的事情也沒辦法實現。誰能夠確信,即使當世界太過愚昧或鄙俗而不值得他有所投入,也不會因此而崩潰,而在面對這一切時還能夠說出「何懼之有!」,唯有這種人才能夠以政治為「志業」。 本書特色 ◎最新德文譯本 ◎韋伯《以學術為志業》與《以政治為志業》一百週年紀念
【電子書】以政治為志業
馬克斯.韋伯,社會學的奠基人、百科全書式的博學者 談投身政治的條件與特質 從政者要具備三種關鍵性特質:熱情、責任感、洞察力。 面對道德難題並承擔後果、避免空談,虛榮心是投身政治者最大的死敵。 本書是韋伯於1919年1月28日受巴伐利亞「自由學生同盟」之邀,在慕尼黑大學所做的第二場演講,第一場演講為《以學術為志業》。兩場演講皆是「以精神工作為志業」的系列演講之一。韋伯後來根據速記人員抄錄的筆記,於1919年出版演講內容。 韋伯從三種正當性統治的依據(傳統型、法制型和領袖魅力型)開始,談到職業從政者的起源、出現和演變,包括政黨政治的運作和發展、領袖的崛起、黨職人員的角色和受過專業訓練的官員階層興起等。他分析「為」政治而活和「靠」政治而活的不同;「為」政治而活的人,或是享受權力的行使,或是藉由投入一項「事業」而為自己的生命賦予意義。想要從事政治、以政治為業的人,還必須意識到他將會跟潛伏在武力當中的魔鬼勢力同夥,而投身於此,需要具備何種先決條件與特質?道德跟政治之間,又是什麼樣的關係? 此文發表雖已百年,但未受時間所限,對實際政治運作的分析鞭辟入裡,簡短而精彩,已成為政治學和社會學的經典之作。 何謂「以政治為志業」:政治意味著同時運用熱情和洞察力,慢慢用力地鑽透硬木板。如果不是一再地在世上追求不可能的事情,那麼即使是可能的事情也將無法達成。可是能夠做到這件事的人,必須是一位領袖,而且不僅這樣,甚至必須是一位英雄。即使是不屬於這兩者的人,也必須憑藉著內心的堅強來武裝自己,能夠承擔所有希望的破滅,否則就連今天有可能的事情也沒辦法實現。誰能夠確信,即使當世界太過愚昧或鄙俗而不值得他有所投入,也不會因此而崩潰,而在面對這一切時還能夠說出「何懼之有!」,唯有這種人才能夠以政治為「志業」。 本書特色 ◎最新德文譯本 ◎韋伯《以學術為志業》與《以政治為志業》一百週年紀念
【電子書】從歷史的終結到民主的崩壞:法蘭西斯.福山講座
中美爭鋒、民粹危機、強人政治再現、科技隱憂…… 看法蘭西斯‧福山犀利分析世界政經體系的變動 「全世界民主國家開始有這個趨勢,民主的政治系統沒辦法去做出重大決定,因為體制上的阻礙造成了行政阻礙,也引發了「強人政治」的需求,你需要一個強人來克服這些困難與阻礙……。」──法蘭西斯‧福山談川普上任 1989年,一篇名為〈歷史的終結?〉的文章在知識界引起軒然大波,激起熱烈的辯論,而就在幾個月後,東歐共產國家分崩離析、蘇聯解體,正如同這篇文章所論:民主體制將成為人類的最終選擇。 這個準確預言了未來發展的文章作者,就是法蘭西斯‧福山。他對東西方政治制度的瞭解、對趨勢的掌握,讓他得以指出歷史的走向,也對政治局勢的發展知之甚詳。 2017年,福山教授受邀來台進行長風講座,其演講主題是「從歷史的終結到民主的崩壞」。這個主題又包括兩個子題:「自由主義國際秩序的崩解?」和「中美爭鋒及其影響」。 在第一個子題中,福山教授論及二戰後美國「自由主義國際秩序」促進了經濟方面人員、物資與資金等流動,催生了世界貿易組織及歐盟等組織或協定,但目前的美國卻因國力的衰退與他國崛起,以及民粹風潮對憲政民主構成威脅等因素,動搖了其世界秩序維護者的地位。這些發展不只影響了美國大選的結果,也關乎未來世界局勢的變化。 在第二個子題中,福山教授與朱雲漢院士對談,聚焦討論中美的競爭與合作關係。他認為中國不太可能扮演美國在二戰後的國際角色,也無法成為與美國地位相等的世界強權,主要是因為中國本身就是國際體系長期的受益者,加上內部存在政權正當性的問題。他認為中國的危機在於:當中國的經濟成長率下降,中共政權可能採取民族主義來對抗國際社會,從而轉移國內民眾的不滿。在國際政治與經濟的角力上,中國的崛起還有許多值得我們深思之處。 這兩場講座,讓我們有機會了解福山對中美關係的看法,以及民粹主義如何衝擊民主政治。當民主體制受到民粹的挑戰時,如何在民主與民粹當中取得平衡,是當代社會的重要議題。
【電子書】正義與差異政治
唯有正視彼此的差異,才能實現真正的正義! &當代政治哲學的思想起點批判社會結構的不朽經典 民主政治中的社會正義,並不是一視同仁,而是濟弱扶傾。 我們必須正視弱勢團體的多元差異存在, 進而透過溝通民主,解除加諸其上的支配與壓迫; 形塑一個共享不同價值的異質公共。 ◆ 20世紀最重要的女性主義政治哲學家 Iris M. Young 代表作 ◆ 90年代至今社會運動及轉型正義論述的重要源頭 ◆ 戳破平等假象,為女性、黑人、同性戀、老人、身心障礙者、勞工團體發聲
【電子書】正義與差異政治
唯有正視彼此的差異,才能實現真正的正義! &當代政治哲學的思想起點批判社會結構的不朽經典 民主政治中的社會正義,並不是一視同仁,而是濟弱扶傾。 我們必須正視弱勢團體的多元差異存在, 進而透過溝通民主,解除加諸其上的支配與壓迫; 形塑一個共享不同價值的異質公共。 ◆ 20世紀最重要的女性主義政治哲學家 Iris M. Young 代表作 ◆ 90年代至今社會運動及轉型正義論述的重要源頭 ◆ 戳破平等假象,為女性、黑人、同性戀、老人、身心障礙者、勞工團體發聲
【電子書】文化與失序:評論政治與社會之論文
本書是英國19世紀學者馬修‧阿諾德(Matthew Arnold)在當時期刊所登散文集合而成,主旨在討論基督教沒落後,英國應以何者作為人心之指導,作者提出之答案是廣義的人文文化修養,藉由討論當時英國時事來表達此立場。此立場塑造了今日英美大學英美文學授課及文學批評內涵。
【電子書】轉型正義與族群課題的他山之石
一個民主國家絕對不能對過去的不公視而不見。 若是忽視,那我們又跟專權國家有何差別? 過去的專制像是一道高牆,隔絕了人民的心聲,只為既得利益者效勞。轉型正義,則是橋樑,要透過真相將歷史帶入現在、用過去的政策批判現今所遭受的歧視處境;所以,轉型並非切割、而是連結,透過真相引導政府接受自己的責任,並經過公共的爭辯來理解。 轉型正義的目標就是要伸張正義,才有可能進一步談社會和解; 相對地,如果社會不能和解,民主的實踐將淪於投票主義。 轉型正義不僅是民主化的課題,更是民族認同的重新定義,畢竟,不敢回顧過去,無法立足現在,更遑論邁向未來? 歷史推演造就了台灣當下難解的習題,同樣的,在世界的各處也有著各自獨特的處境。黎巴嫩內戰,以宗教、歷史為主要紛爭起點,其次是國際背景的因素。而位於巴爾幹火藥庫的國家,除內部紛雜的民族糾葛,也挾帶著列強勢力的陰魂不散,歷史遺緒所造成族群之間的裂痕一直無法縫合,宗教對立、領土競爭等原因又更加強化原有的齟齬。 「他山之石,可以攻錯。」原本是比喻他國的賢能之人為本國效力,後來則演變成比喻用他人的言語事例可以糾正自身的缺點。現今台灣的轉型正義正在如火如荼的進行中,本書涵蓋中東歐、土耳其、加拿大、菲律賓、斯里蘭卡、奈及利亞等各地各國各族群,在步入民主過程中種種關於正義的紛爭與協調經驗,非常值得我們借鏡。
【電子書】蔣介石、宋美齡的禮物政治學
本書特色 一張支票、一處住宅、一枚戒指,埋下韓復榘倒戈的伏筆。 一冊孫中山遺札,攏絡數位川軍軍長,避免蔣系中央軍數千將士的傷亡。 一場非實物性系列贈禮:義結金蘭、攀附親緣、虛位頭銜和禮遇,換來張學良遠超過中央軍的精良軍備和忠誠擁護。 如果說送禮是一門藝術,蔣介石與宋美齡無疑是箇中高手,他們慣於以禮物維繫正統、傳遞訊息、化解矛盾、增進感情,有時雙方的互贈往還更是饒富趣味的鬥智。無論於公於私、國內國際,蔣、宋對禮品都費盡心思,也形成獨特的贈禮風格。 本書沒有生硬的學理,而以輕鬆流暢的方式羅列蔣、宋歷來富代表性的贈禮。一方面透過禮尚往來的時間、頻率和類型,綜觀兩造之間的政治處境及心境轉折;另一方面,則以贈禮的展現,洞察蔣介石與宋美齡,不為讀者熟悉的人格特質。
【電子書】蔣介石、宋美齡的禮物政治學
本書特色 一張支票、一處住宅、一枚戒指,埋下韓復榘倒戈的伏筆。 一冊孫中山遺札,攏絡數位川軍軍長,避免蔣系中央軍數千將士的傷亡。 一場非實物性系列贈禮:義結金蘭、攀附親緣、虛位頭銜和禮遇,換來張學良遠超過中央軍的精良軍備和忠誠擁護。 如果說送禮是一門藝術,蔣介石與宋美齡無疑是箇中高手,他們慣於以禮物維繫正統、傳遞訊息、化解矛盾、增進感情,有時雙方的互贈往還更是饒富趣味的鬥智。無論於公於私、國內國際,蔣、宋對禮品都費盡心思,也形成獨特的贈禮風格。 本書沒有生硬的學理,而以輕鬆流暢的方式羅列蔣、宋歷來富代表性的贈禮。一方面透過禮尚往來的時間、頻率和類型,綜觀兩造之間的政治處境及心境轉折;另一方面,則以贈禮的展現,洞察蔣介石與宋美齡,不為讀者熟悉的人格特質。
【電子書】轉型正義
國家在朝向自由化的政治轉型過程中, 如何面對與修補舊政權的過往之惡, 又如何重塑人權、法治與民主的文化及制度? 21世紀轉型正義概念先驅,開創轉型期法律典範 從權威到民主的轉型過程中,「懲罰或免責」成為討論重點;是否有義務追溯過往,對舊制度做出懲治?或是既往不咎,讓過去的就成為過去? 本書考察歷史、刑事、行政等多重面向,將轉型正義的理念清楚展開,並以跨領域的視野,透過比較與歷史的研究方式,對處理政治劇變產生的各種不公平後果,作了一番憲法上的、立法上的與行政上的具體分析。 內容由歷史事件取材,上自古代,下至啟蒙運動,涵蓋法國大革命、美國革命,直至本世紀後冷戰時期迄今。縱貫東歐、中歐與前蘇聯的共產體系轉型,以及拉丁美洲與歐洲的軍政府獨裁專制的轉型,並可為南非廢止種族隔離政策後的持續轉型,北愛爾蘭和其他地區的突破性改變,提供若干激盪。 本書試圖超越現行的理論論述,解釋法律在政治巨變的轉型期所扮演的角色。作者認為在此種動盪時期,法律的變革具有特殊且結構性的意義。主要採用歸納的方法,探討諸多法律變革,描述政治轉型期間法律與正義的特殊意涵。本書開宗明義先反駁了「轉型成為自由民主的政治體系」必須依循普遍、理想的典範此種觀念。本書對法律與政治轉型之間的關係,提供另外一種看法。
【電子書】轉型正義︰邁向民主時代的法律典範轉移
國家在朝向自由化的政治轉型過程中, 如何面對與修補舊政權的過往之惡, 又如何重塑人權、法治與民主的文化及制度? 21世紀轉型正義概念先驅,開創轉型期法律典範 從權威到民主的轉型過程中,「懲罰或免責」成為討論重點;是否有義務追溯過往,對舊制度做出懲治?或是既往不咎,讓過去的就成為過去? 本書考察歷史、刑事、行政等多重面向,將轉型正義的理念清楚展開,並以跨領域的視野,透過比較與歷史的研究方式,對處理政治劇變產生的各種不公平後果,作了一番憲法上的、立法上的與行政上的具體分析。 內容由歷史事件取材,上自古代,下至啟蒙運動,涵蓋法國大革命、美國革命,直至本世紀後冷戰時期迄今。縱貫東歐、中歐與前蘇聯的共產體系轉型,以及拉丁美洲與歐洲的軍政府獨裁專制的轉型,並可為南非廢止種族隔離政策後的持續轉型,北愛爾蘭和其他地區的突破性改變,提供若干激盪。 本書試圖超越現行的理論論述,解釋法律在政治巨變的轉型期所扮演的角色。作者認為在此種動盪時期,法律的變革具有特殊且結構性的意義。主要採用歸納的方法,探討諸多法律變革,描述政治轉型期間法律與正義的特殊意涵。本書開宗明義先反駁了「轉型成為自由民主的政治體系」必須依循普遍、理想的典範此種觀念。本書對法律與政治轉型之間的關係,提供另外一種看法。
【電子書】人民的權利與轉型正義
痛恨各種不講道理的政治正確東華大學施正鋒教授又一力作何謂人民的權利?何謂轉型正義?在國家安全與人道考量之下,該如何處理外籍移民的公民權利與人權問題?長年研究族群政治的著者,堅決反對族群之間歧視,但也重視國家所必須面對的安全考量;此外,著者對於轉型正義向來有深入看法;本書即為相關議題探討的合集。著者除了探討平埔族身分的議題,也擴及國外如澳洲、加拿大在族群問題上的處理,並且從土地正義的角度,討論政府、人民、財團對於土地處理的問題;著者也從歷史教育如何面對轉型正義,以及台灣如何面對轉型正義的處理問題提出看法。總括全書,包含了族群、土地、公民權、歷史教育、轉型正義等不同角度,其中心主軸則為「人民的權利與轉型正義」。
【電子書】政治價值的系譜
《政治價值的系譜》依據當代政治思想史名家史金納2013年的「中央研究院講座」整理編輯而成。在象徵中央研究院最高榮譽的三次講座中,史金納以大師風範深入淺出地說明史家技藝與現代政治價值的形成,並闡述其學術研究的當代意義。 本書第一講分析「脈絡主義」和「系譜學」如何面對歷史行動者的信念。第二講指出,自由的觀念除了積極與消極之分,更有第三種「共和自由」,對當代民主社會的公民參與深具啟發性。第三講則分析人民主權、絕對主義以及「虛擬人格理論」對現代國家概念形成的影響。
【電子書】轉型正義
正義/社會公義(social justice),是指社會的基本結構是否公平;正義可以說是社會制度的最基本價值,而「轉型正義」(transitional justice)則是指如何在轉型時期實踐正義(justice in transition),因此,轉型正義可以說是一種機制、手段、或是過程。本書以轉型正義為主軸,從法學、政治哲學、比較政治學等面向探討、分析,並從各國的歷史經驗和現況加以論述,藉以呈現不同面向的問題與思考,以作為台灣的借鏡與參考。各國在進行「民主轉型」(democratic transition)時,如何處理「歷史正義」(historical justice),是相當重要的課題。實然,「轉型正義」並不限任何層面與議題,如何挖掘可能存在的問題,並且直接面對與化解,台灣還有一段路要走。本書是台灣國際研究從書第21本,由翰蘆圖書承製總經銷。
【電子書】The Rule of Law:A Comparative Perspective—Festschrift for Anton MJ COORAY on the Occasion of his Sixty–fifth Birthday
At the end of June 2013, Professor Anton MJ COORAY retired from his position at the City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School of Law after almost twenty-five years of loyal and productive service. During that time, he made a very substantial contribution to the success of the School, as well as to the study and practice of law both within and outside of Hong Kong. This Festschrift has attracted contributions from not only his colleagues, but also a number of world-renowned scholars, who wished to convey through their contributions their enormous respect for his scholarship, leadership and gentlemanly bearing. 'The Rule of Law: a Comparative Perspective' has been chosen the theme of this Festschrift because it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topics in the area of constitutional and administrative law, about which Professor COORAY has researched and written extensively. & & Although the study of the 'rule of law' encompassed a very long list of fundamental legal principles or precepts, the thirteen chapters contained in this Festschrift fall into three main spheres: the rule of law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1) international law, (2) domestic law and (3) law and religion. The excellent and original scholarship presented in this Festschrift contributes to the promotion of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the concept of rule of law and its implications, including how the rule of law has interacted and continues to interact with international laws, domestic laws, and religions over time to meet the changing needs and aspirations of human dignity worldwide.
【電子書】關於政治漫畫與我的對話
本書精選2006-2012年台南黑名於平面媒體發表政治漫畫的集結,對於政治環境的亂象,作者用詼諧有趣的漫畫方式關心這塊土地,在輕鬆探討政治議題的同時,也結合了批判、觀念、記錄的價值。
【電子書】關於政治:漫畫與我的對話
本書精選2006-2012年台南黑名於平面媒體發表政治漫畫的集結,對於政治環境的亂象,作者用詼諧有趣的漫畫方式關心這塊土地,在輕鬆探討政治議題的同時,也結合了批判、觀念、記錄的價值。
【電子書】The Second Chief Executive of Hong Kong SAR:Evaluating the Tsang Years 2005–2012
Punctuated by a string of &surprising events& and even alarming incidents in the crucial &sunset era& of Donald Tsang, the second Chief Executive of the Hong Kong SAR, how shall we rate Tsang's performance during this 7-year term? This weighty monograph offers an authoritative academic critique of the HKSAR Government’s performance in various policy areas and state–society interactive topical dimensions under the Tsang years from 2005 to 2012. By inviting contributions from a number of scholars specialising in different research disciplines, the volume in 18 chapters covers a lot of key issues and public policy areas that constitute a very rich combination of analytical narratives from multi-disciplinary perspectives. The massive coverage of this book, while exemplifying the criticality of Tsang's era when handling challenges of these aspects, will provide readers with a thorough assessment of the government during the Tsang years in a broader comparative context and on a contemporary historical scale. This scholarly title will best be appreciated by academic, research specialists in fields of government, policy studies and public administration; politicians, researchers or analysts from political parties, think tanks and pressure groups; social sciences students from both upper undergraduate and graduate courses, as well as high school students; and general readers who are interested in Hong Kong politics and policy making.
【電子書】西方共和主義思想史論
共和主義(republicanism)是西方重要的政治思想典範,淵源於古典時期希臘與羅馬的政治思辨,並且在文藝復興之後,與現代民主政治及憲政主義結合,深刻地影響了現代歷史的軌跡。在清末民初,也曾經對中國的政治意識產生關鍵性的影響。《西方共和主義思想史論》追溯西方共和主義的思想史,分析的對象包括亞里斯多德、西塞羅、馬基維利、盧梭、孟德斯鳩、《聯邦論》、西耶思、康德、黑格爾,以及當代的政治理論家鄂蘭、施密特與史學家史金納。作者蕭高彥以「史論」的體例,詳細地分析每一位思想家的時代背景、問題意識、概念架構,以及論述精義。本書呈現了古典共和主義以權力平衡為核心的政治藝術,以及現代政治變遷的過程中,共和理念與憲政主義以及人民主權分別結合之後所產生的「憲政共和主義」與「民主共和主義」的對立與辯證發展。全書最後以共和主義來分析台灣的憲法政治,提出超越於自由主義與民族主義之外的觀點。
【電子書】君主論
永遠的經典一本盛名滿天下,同時也惡名滿天下的奇書。輝煌評價與紀錄──◆本書被譽為「現實政治的聖經」◆影響人類歷史的十本鉅著之一◆與《孫子兵法》和《智慧書》並稱為人類三大處世智慧奇書◆哈佛大學113位教授推薦最有影響的書◆一生必讀的60本書之一◆與《聖經》和《資本論》並列之書◆西方四大政治名著之一◆曾是禁書卻又暢銷世界◆歐洲歷代君主的案頭書,政治家的最高指南。◆從義大利流傳到世界各國,盛名五世紀不輟。一本論者普遍視為驚世駭俗的書,讀者卻趨之若鶩無代無之,雖然一度被列為禁書,卻證實為影響既廣且深的經典作品——這是馬基維利《君主論》的寫照。《君主論》憑什麼名列經典書目?「經典作品」有個共同的特色:體現時代的風貌,同時又展現超越時代的眼界。就此而論,馬基維利的思想當之無愧:他看透五百年前義大利半島政治事件的本質,從中辨識出關於人類生活的一些根本通則,他指出的通則到今天仍然適用。《君主論》這一本絲毫無愧於「經典」之作的書,其為經典之作的持久價值,與其說是在於書中陳述的政治理論,不如說是在於作者披露或表達觀察世界的一個特定方式。馬基維利使我們瞭解到採取去道德化的觀點所看到的世界會是什麼景象,歷代讀者如癡如迷同時又惶惶不安,說穿了無非是他們透過那個觀點所看到的景象使然。關於這一部經典的歷史地位,這麼說就夠了:《君主論》反映時代的趨勢,如哥白尼探究未知的領域,雖然一個是天文領域,另一個是政治領域;如達文西解剖現實,雖然一個是上帝創造的身體,另一個是人類創造的政體。本書特色◆翻譯名家呂健忠的全新中譯本◆馬基維利此書,不但讓他成為西方現代政治思想之鼻祖,同時他也被視作是「邪惡之師」、「魔鬼造出的人」。◆英王查理斯、克倫威爾、法王亨利四世、普魯士弗雷德里克大公、路易十四、拿破崙、希特勒、墨索里尼等,皆是《君主論》的讀者與信徒。◆這是領導管理者的必讀之書、統治藝術的最高引導原則。◆本書是各種政治指南、商場守則、厚黑學的始祖。更被後人不斷衍生出各式各樣的處世求生的哲思、法則與智慧書
【電子書】必然之惡:文明觀點下的政治問題
政治所以為必然之惡乃因人是善心不足的社會性生命,一則現實上不為善必作惡,二則權力鬥爭使人性之惡作用擴大,以致政治成為少數善人對抗多數惡人的公共事務,其情勢不僅為惡勢力的勝利且為惡行的正當化,仁者當政只能延緩惡的發展而不可能扭轉乾坤,善政的推展須得強迫凡夫服從,這又是行善必有所犧牲的無奈,可知政治總不是一件好事,雖然它應該被當作一件好事去做。儘管人的惡性可能強於善性,但人的本性畢竟是善而非惡,故「成者為王敗者為寇」是政治事實的陳述也是政治良心的省思,如此政治之惡在事實上縱令是必要,良心卻不以為然,這證明政治只是必然之惡,因其為惡,所以不具絕對的必要性。政治的必要性隨人的惡性而存在,人若可以上進則政治可以消除,然下達者眾故政治成為舉世最大的勢力,而一切人事的政治化便是其活動的強化與其性質的腐化,此即政治是人可以控制的天災,政治愈蓬勃表示人性愈墮落,若人本是政治的動物,則人的使命自當是提升其萬物之靈的層次而使政治進化至無為之境,易言之政治雖乏目的性,但政治的目標無疑是政治的消滅。此理顯示原罪也是罪,原罪的承擔是為去除原罪,是謂「無恥之恥無恥矣」。
【電子書】近代會黨與民間信仰研究
全書分為近代會黨與民間信仰兩大既有區別又有聯繫的部分。 近代會黨部分以檔案為中心,集中闡釋了太平天國時期、辛亥革命時期會黨運動的歷史軌跡、代表人物以其與時代潮流的互動作用。 民間信仰部分以經典為中心,研討了近代以來至抗戰爆發這一歷史時段普通民眾的社會心理、價值傾向與倫理觀念,並對華北、華中以及江南等區域進行了重點探究。
【電子書】《理想國篇》譯注與詮釋
「西方兩千多年來的哲學思想僅是柏拉圖的註腳而已。」──懷德海(A.N. Whotehead)柏拉圖是西方人類思想史上的巨人,流傳下來的對話錄影響深遠著兩千來的西方世界。《理想國篇》(Politeia)位居學院中的「正典」(canon)地位,無人質疑。在西方大學機構,從古典文學系、哲學系、政治系、心理系,甚至醫學系的學生皆必須研讀這部對話錄。兩千年來,《理想國篇》的詮釋始終能推陳出新。在近年台灣學術界「與世界接軌」的議題下,一部依據新修訂的希臘文本的《理想國篇》中譯本之出版,在此時更顯得刻不容緩。譯注與詮釋,構成本書的主要結構。第一部分:文本譯注,進行新的希臘文本譯注的工作;第二部分:導讀詮釋則捨逐卷導讀改為以個別議題的方式呈現。兩者雖然各自獨立,卻是一有機體的結合關係;譯注中的注釋針對細節問題處理,而詮釋文章則關注較大及較有爭議的主題。此外,書末另收錄了《克雷投豐篇》及《伊翁篇》兩篇對話錄。前者對正義的關切,與《理想國篇》關連特殊;後者與《理想國篇》中提到有關柏拉圖對文學藝術創作的看法,相互契合。
【電子書】民主社會如何可能?(思想11)
本期的專輯是:「民主社會如何可能?二十年台灣經驗的反省」。希望對民主政治的社會基礎,有進一步的理解,也希望社會學的研究,對民主政治有所幫助,並對台灣的民主實踐進行反省與展望。本期還有「藍綠之外」專欄,對紅衫軍和野草莓學運作了紀錄和檢省。另外,台哲會的徵文活動,也以「政治與道德」專欄呈現兩篇入選作品。本期的訪談人物是擺盪在文學與科學之間的蝴蝶人吳明益先生。本期還有對四川大地震的人文關懷、探討西藏問題、金融大海嘯的啟發等,均為去年國際上的大事。
【電子書】論外來政權現象─柏拉圖與馬基維里的哲學思考
「政治權威」概念是理解「外來政權」現象最適合的切入點,因為無論是「外來政權」或是「本土政權」,都希望能建立統治合法性,取得統治者自願性服從的政治權威。何謂政治權威?此一概念與「外來政權」現象又有什麼樣的聯結?透過此書我們將會發現,希臘時代柏拉圖思想導引出的權威觀念,是多麼具有濃厚的外來政權影子!而馬基維里顛覆古典權威觀念,進而掀起的革命浪潮,又多麼具有本土政權的濃烈味道!
【電子書】民本治理學
本書鋪陳了中國先秦時期一段精彩的政治辯論。首先是孔子奠定基礎的一套政治學問,名為「民本治理學」,其後或因孔子聲名遠播,思想樹大招風,隨即引來墨道法諸子的反對,提出許多重大的批評,而當淪為箭靶的孔子治道窮途末路之際,辯護者孟荀二子則應世而起,力圖重振儒風。表面上看,本書與一般先秦政治思想的討論並無不同,但本書提出「民本治理學」做為論爭的中心,無論議題的選擇和討論方式則都有所不同。不僅如此,本書之作還有揭示中國獨特的治道思考,不同於西方民主思想的隱涵用意。所以如果您對中國政治思想的傳統有興趣,或是對中國傳統政治思考如何回應西方民主思想的問題仍有好奇遲疑的話,本書應該不會讓您空手而回。
【電子書】學潮與戰後中國政治(1945~1949)
抗戰勝利後,國共兩黨針鋒相對。在國共頡頏中,中共在武裝鬥爭外,另闢第二條戰線,即學潮鬥爭。學潮對戰後國共兩黨勢力的消長,的確發揮了關鍵性的作用,餘波所及,亦左右了研究的客觀公正;本書則以跳出此一框框 作為研究的基點,以窺探、曝陳往事真相為鵠的,藉而重現戰後學潮史實,並探討其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