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書】大拋錨?!
獨家!中國號巴士大拋錨!從大歷史角度剖析薄熙來案內幕,引領讀者進入中共大戲後場,解密中南海的隱秘權力運作和機制危機!薄熙來打開了哪扇門?風雨飄搖中,中國號超級拼裝巴士會駛向何方?《台灣是誰的?》《中國是誰的?》作者范疇再度推出重磅觀察與評論——好萊塢般的薄熙來案已如火如荼的搬演了第一季,劇情看似離奇曲折,荒謬不經,但其起承轉合無不合乎中國式權力的內在邏輯。一齣戲未完,另一齣又開始。新的線索突然出現,新的人物悄然登場。整個劇情草蛇灰線不斷進入縱深。這齣八點檔的政治連續劇,真是絲毫不輸清宮大戲,那麼,這齣中共大戲最後會演到哪裡?又該如何收場?支配劇情離奇發展的導演和幕後力量又是什麼?會發生轉化嗎?這真是疑點重重,超級刺激。本書作者范疇,這次以精妙譬喻,把薄案和中國號超級拼裝巴士在風雨飄搖中跌撞前行聯繫起來,為我們導讀該案,導讀中共,並導讀中國。這輛中國號巴士被中共綁架,形成了一個彼此糾纏在一起的複雜的利益共同體,艱難前進,駛向十八大。然而歷史總是被偶然事件所引導,小人物王立軍逃到美領館,引出薄熙來事件,則打開了這輛巴士的引擎蓋,暴露了駕駛班子(團隊,中共九人)內部的權鬥分歧。這輛中國號超級拼裝巴士還駛得動嗎?方向會變嗎?作者對這一切做出精準分析並對幾種可能性做出大膽的預測。作者認為,薄案中的各種權鬥、世紀醜聞、豪門恩怨、權色交易僅僅是海上冰山一角,這些好萊塢似的娛樂元素只是被中共採用蒙太奇手法轉移、模糊焦點的手段,觀眾切勿被誤導,他和隱於幕後的藏鏡人一樣,關注的則是十八大權力版圖會如何重構,以及重構後的利益分配又是如何?作者更進一步獨家指出,要從大歷史的角度剖析薄案,要從中國、中共六十餘年的歷史背景中看待薄案,才能夠洞曉其所以然,才可看到了中共權力機制的運作已經無以為繼,必須做出改變!所以,這次中國號超級巴士才會出現大拋錨!如果不做徹底檢修,必然會引發更大的困境。透過薄熙來,正好解密中南海的權力運行機制。這次中共政爭的結果會決定十八大後不同政治版圖的新建構,也決定了中國號巴士會駛向哪個方向。薄熙來事件,到底會打開哪扇大門呢?那扇大門的後面是什麼?無論如何,都將決定中國經濟的下一步走向、政改的若干可能,以及國際政治勢力在東亞如何博弈。而台灣在隔岸觀火,感覺超精彩刺激!可是:看戲者也是戲中人。帶著看八點檔電視劇的獵奇態度看,這把火一定會燒到自己,更何況,台灣根本沒有獨善其身的本錢!因此作者也從台灣的角度建設性的看待薄案,提出中國新論述,提出“一個未來中國中國,兩岸各自表述”的主張。
【電子書】美中強權博弈:互賴理論之分析
本書結合新自由主義(Neoliberalsim)與博弈理論(Game Theory),探討並分析過去三十年來美國與中國關係之發展。書中以新自由主義理論描述美國與中國的關係,進而深層探究美中兩國危機談判的問題解決模式以及事件發展,同時深入分析三件發生於美中之間的危機事件,以及探討「相互依賴」關係如何影響美中關係的發展與「危機談判」,並預期美中關係未來的發展與變化。
【電子書】China:A New Stage of Development for an Emerging Superpower
This volume presents a timely assessment of the Hu–Wen Administration at the juncture of preparing a change of China’s leadership in 2012–13. The assessment is important because the administration’s apparent success tends to create a path-dependent orientation on the part of its successor. Bringing together a collection of nineteen major essays, this book offers a fresh perspective of evaluating the performance and achievements of China in the Hu–Wen era in terms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the establishment of a rudimentary social security system and her rising international status. The new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facing China, and how will the likely successors Xi Jinping and Li Keqiang handle those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as well as new policy programmes will also be discussed in greater detail. Each essay is written by experts and scholars from different academic disciplines and backgrounds to provide readers with a unique overview of their respective areas of expertise.This book will provide a platform for further informed deliberations among academics, students, corporate executives and professionals who are interested in China’s development.
【電子書】中國是誰的?
《台灣是誰的?》作者再度推出重磅觀察與評論——《中國是誰的?》剝去中國複雜的表象,我們會看到什麼?而台灣是歷史饋贈給中國轉型的幹細胞嗎?跳出台灣偏頗的、流於觀感的中國認知,揭開一個圍繞權力而轉的幕後中國。突破台灣或一廂情願、或出於意識形態而嚴重脫離了現實的主流中國論述,在世界文明的新趨勢下追問兩岸未來的可能。× × ×從台北看北京,作者看到的不是撤除對台飛彈的假問題、不是亮麗的北上廣等樣本城市、作者也不會概念化的批評中共強權、更不會樂觀的認為對岸市場商機無限。他,透過權力塞車解讀中國政治、藉由權本主義分析中國經濟,從權力控制窺看中國社會。如果中國是一頭大象或巨獸,作者則提供了台灣讀者熟悉或不熟悉的若干切片:揭示出其內在運作的潛規則和權力邏輯。如,從看病吃藥等小事體會到台灣讀者無法想像的權力密碼,從小三和二奶的流行看到中國新世代的進階無門,從五星級酒店的地下停車場的粗陋看到北京背負的沉重權力包袱,從山寨和網路世代思考中國式民主的變形記。顯然,這只能是一個旅居中國幾十年的台灣人才看得到的中國,所以才跳出台灣人常見的獵奇、浮泛的觀察誤區,也不會簡單的把中國議題化。× × ×從台北看北京,意味著台北是個絕對的俯視高點嗎?顯然,在國際政治上台北只能仰視北京。然而在世界品牌的比賽場上,台北比北京具有某種顯而易見的優勢。因此,作者不僅僅是從台北看北京,更從世界文明的趨勢看兩岸,揭示出台灣經驗中存在許多權力中國的傳統病灶,尚未洗盡清除,正在阻礙台灣進一步文明化,如官有經濟。他更點出兩岸跳脫出政治正確性的未來可能——主權之外,地球上有一個更大的文明空間,有待兩岸共同定位與開發。中共如果看不見這個空間,其執政將不可延續;台灣如果繼續漠視這個空間,其創造力將消失殆盡。台灣是中國文明的探路者;是未來中華文化的2.0版;是歷史饋贈給中國轉型的幹細胞。在新的時空背景下,作者建構出全新的中國論述。如果中國將改變世界命運,那麼,台灣可改變中國命運嗎?
【電子書】香港:解殖與回歸(思想19)
本期的專輯是「香港:本土與回歸」,香港脫離殖民統治和重新成為中國一部分,已經14年了,香港人——由政府高層到一般市民——似乎依然未有認真做好準備,在不同領域及方面去面對回歸、「一國兩制」及它們所帶來的挑戰。本期專輯收錄了下列文章:1. 葉蔭聰:〈香港新本土論述的自我批判意識〉,探討香港的本土論述,具有較強的自我批判意識,對香港的殖民特性、資本主義制度、都市消費生活方式等採取批判。同時,它更能激發出一種民粹式的情感,試圖擺脫全球資本主義及國族主義對香港的地緣政治定位。2. 羅永生:〈六、七十年代香港的回歸論述〉,探討早期香港關於「回歸」的爭論,雖然無法等同於香港版的「統獨」爭論,但對於探索本土文化政治未來,這種歷史回顧所展示的駁雜的民族主義經驗及其局限,對我們還是滿有啟示。3. 呂大樂:〈終於需要面對未來:香港回歸及其設計上的錯誤〉,探討治港藍圖之失敗,正在於當年錯誤地以為「不變」是解決問題的良方;可是實踐經驗正好說明,延續舊制度不是出路。4. 周思中:〈無怨無悔的解殖思考〉,探討倘若國族主義及排外情緒,都是後殖民政權的致命誘惑;海地兩個世紀的獨立史告訴我們,相反的嘗試並不就是陽光燦爛的康莊大道。沉重的代價甚至不禁令人問道,真的有選擇存在嗎?5. 王慧麟:〈廢妾四十年:殖民體制與現代性的曖昧〉,探討我們不得不承認,沒有英國殖民主義,香港走不上現代性之列車,一些港人仍然堅信的民主、自由及法治之價值,不可能在香港生根。管治香港之難,在於需要更細緻地了解殖民管治對香港之影響。6. 鄧小樺:〈重回文學公共性的追尋:香港近年實踐概覽〉,探討近年香港文學界出現對公共性的呼聲,有意識地發揚「公共性」此一概念,其改變有背後之基礎。
【電子書】中國共產黨不可說的祕密
川普(Donald J. Trump):這是我了解中共最重要的一本書!《經濟學人》《金融時報》2010年選書馬利德大膽揭露中共不可說的祕密,本書被中國列為禁書。胡錦濤、溫家寶,絕對不敢推薦!中國共產黨堪稱全球最大黨,它如何帶領中國經濟快速起飛?它如何操控七千三百萬名黨員?它做的任何決策都影響著全球。要了解現代中國,須先了解這個神祕政黨!「紅色機器」,它不是一般電話,它象徵最高地位,持有者大多是國營企業老大,或者是黨和政府高層。擁有「紅色機器」,意味著拿到進入統治核心門票,這個緊密核心約三百人。這三百位緊密核心人物,究竟如何運籌帷幄?中國共產黨究竟如何將馬克思、毛澤東與市場經濟融為一體,創造出一個嶄新的超級強權?在這個快速變遷的世界裡,它如何繫其權力於不墜?中國實行改革開放三十年後,一躍成為全球新興市場、全球第一大外匯儲備國和世界第二大對外貿易國。在僅僅一代人的時間裡,中國共產黨的菁英就從穿毛裝的政治教條者,搖身一變成為富有的、衣著筆挺和重商主義的統治階層。在全世界政黨都在衰退時,中國共產黨是如何做到的?中國社會經濟發生巨大變革的核心力量,在於中國共產黨的神祕統治。中國共產黨現今成功的最重要原因,在於結合列寧主義與市場經濟。中國共產黨是一個近在眼前、眾人卻視若無睹的主題。這是一本令人大開眼界的作品,探究了在中國崛起為世界強權的過程中,中國共產黨作為幕後推手的角色。中國在過去三十年的政治與經濟成長,可謂最令人目瞪口呆、最具劃時代意義的事件。它所經歷的驚人轉型,其規模之大,相當於西方世界的整場工業革命。然而,在這場轉型裡,真正最精采的部分,卻始終無人提及,那就是中國共產黨究竟如何運籌帷幄。中國共產黨的規模與權力令人咋舌。它的黨員超過七千三百萬名,而它所擔負的任務也不僅止於治理國家。中國共產黨不僅控制了每個層級的政府,從富庶的大型都會直到西藏與新疆的偏僻小鎮,它也掌控了媒體、軍隊與得到官方許可的宗教。就連資產雄厚的國營企業也聽命於它,它有權任命所有國營企業的高階主管,其中有許多都是在《財星》全球五百大企業排行榜裡名列前茅的公司。在本書,馬利德首次帶領世人一睹中國的權力聖殿,解釋中國共產黨是如何控制國家,並將外界對其貪腐黨員的指控變成黨的家務事,不容他人置喙。身為全球地緣政治裡的新強權,中國共產黨的任何決策都會影響世界,然而,它卻是個保密到家、敵視法律、無視外界的組織,它不向任何人、任何事負責,只聽命於自己做出的判斷,並以猜疑的眼光看待西方世界的任何舉措。中國共產黨究竟是如何將馬克思、毛澤東與市場經濟融為一體,創造出一個嶄新的超級強權?在這個快速變遷的世界裡,它是如何繫其權力於不墜?在這本辛辣而充滿洞見的記敘裡,馬利德為中國共產黨、它的權力基礎及其未來描繪了一個令人著迷的圖像。
【電子書】中國即將發生政變:解析政變前夜的九大關鍵人物
中國必將發生政變,而在政變前夜掌握一切的中共領導人將會是誰?中共正處於一場革命或政變的前夜,這不是危言聳聽,而是中國社會的結構、矛盾和現狀告訴人們,這一場革命或政變在今後十年內或遲或早必然要發生,而且是不可避免地注定要發生的,這是一場不以中共執政集團意志為轉移而勢必要來到的一場劇變。由於中國社會經濟發展快速,貧富差距日異懸殊之際,社會對於政府的不滿與矛盾早已積累至深,中國表面的盛世隱藏著深刻的社會危機,中共領導集團正坐在民眾憤怒的火山口上而渾然不覺。有鑑於此,作者搶在二○一二年的秋天,中共第五代領袖在中共十八大的換屆聲中登台亮相前,分析並預測了這一批新的領導人物。本書先破題立論了中國即將發生政變之原因,分析其在政治面、社會面、國際氛圍間勢不可擋之原由;之後則精選介紹了九位中共第五代領導人物,他們分別是:現任中共中央軍委副主席習近平、國務院常務副總理李克強、廣東省委書記汪洋、中共中央組織部處長李源潮、中共重慶市委書記薄熙來、國務院副總理王岐山、空軍出身的劉亞洲、海軍司令吳勝利及擅長信息戰的陸軍未來掌門人章沁生。作者細膩地以其多年的觀察研究心得剖析這幾位關鍵人物的出生、性格與仕途進退,與他們各自在近年來在政治圈的表現。這批人將負起領導這個有近十四億人口、世界第二經濟規模的大中國的責任。中國將注視他們,世界也將注視他們。
【電子書】璦琿史話
自 序一、寫作的動機自少立志要寫中俄關係史方面的書籍,關於寫作的動機需要分兩方面來講: (一)研究近代史的啟發歷史是前人經驗累積的寶庫。研究歷史,是研究人類社會文化發展的興衰演變,以及各民族奮鬥與成長的歷程,並藉以明瞭其因果關係。研讀歷史,就是要從歷史演變中汲取各種寶貴的教訓,避免重犯以往之錯誤,防止人類戰亂災禍之重蹈覆轍。作者在學生時期,研讀近代史時,即深刻感受到中國近代史是一部中華民族遭受外國侵略壓迫的災難史。這其中尤以俄羅斯帝國與中國接觸最早,對中國領土侵略最多,也使中俄關係日趨複雜和重要。因而啟發作者研究中俄關係之意念,並開始學習俄國語文及研究俄羅斯歷史、地理、文化、民族與外交等方面之問題。至於寫書的動機,則是作者於大學教授俄國語文蘇聯外交史及俄情研究等課程二十年後,才開始構思的兩部書:一是《蘇聯外交史》,一是《中俄關係史》,並以此列為個人人生重要使命之一。《蘇聯外交史》約四十五萬字,已於二○○三年九月由台北黎明文化公司出版;第二部《中俄關係史》(上、下兩冊約六十六萬字)上冊於二○○六年十一月完成,下冊於二○○八年六月完成,均由台北三民書局出版。(二)閱讀外交史的感觸外交是一種政治的最高藝術,它可以伸張國權和增強國力。在縱橫捭闔的國際環境中,一個國家對外的一切關係,可以說是以外交之能否操縱運用自如而決定其成敗。當然,我們不能否認,最後決定外交勝利的關鍵,還是操之於其國內經濟、政治的實力。但是我們必須瞭解,即使一個國家處於弱勢不利的國際地位,卓越的外交家所施展的超人外交政策和方略,未嘗不可以發揮驚人的力量,而獲得力挽狂瀾的勝利。歷史事實說明不僅弱國有成功的外交,甚至戰敗國在外交上也可以打勝仗。一九○五年日俄戰爭結束,俄國處於戰敗國的地位,但俄國既不付賠款,亦不割讓重要土地,就是由於俄國有精明的外交手腕。一九二二年四月十二日在義大利熱那亞召開的會議,有二十九個國家參加,實際上是由英國、法國、義大利、比利時和日本握有主控權。而蘇維埃國(以下簡稱蘇俄)曾是一個背棄協約國單獨與德國媾和的國家,德國則是一個戰敗國,這兩個國家在此次會議中可說毫無地位。但蘇俄代表團副團長齊切林在熱那亞會議期間深入洞悉和巧妙利用德國和協約國之間的矛盾,乃與德國代表團積極地在熱那亞郊區的拉巴洛進行秘密談判,終於年四月十六日簽訂了所謂俄德傑作的《拉巴洛條約》。
【電子書】中國:革命到崛起(思想18)
中國正在崛起,成為世界強權,不過中國的崛起具有甚麼普世的意義,代表怎樣的歷史突破,仍然並不明朗,更為周邊國家所憂慮。在中文世界內外,關於中國崛起的討論連篇纍牘,但是有一些議題、一些觀察角度似乎乏人問津。本期《思想》有三組文章涉及中國,呈現的正是這類較受忽視的視野:中國社會主義革命的成色、中國當代國家主義思潮的喧騰、以及中國的左派「反對派」在這個「新時期」如何自處。
【電子書】百年憲政與中國憲政的未來
中國乃世界數一數二的大國,其憲政經驗和世界的憲政發展具有密切的關係,對世界憲政的未來與和平發展亦起了重要作用。本書是一本嚴肅研究中國法與比較法的學術著作,透過探討中國憲法和憲政經驗的問題,期望有助中國循序漸進地實現憲政。書中近半的篇幅針對近期中國實現憲政的一些熱點問題作出詳細探討,並提出了積極的改革建議;另外一半的文章由來自不同國家的憲法學者,比較中國與多個社會主義國家的立憲政體及憲政發展的問題。本書的對象是對中國憲法具興趣的人士,包括教師,學生,有關的公務人員,以及任何其他對中國憲政問題感興趣的人士。
【電子書】少年毛澤東
他,認為槍桿子裡出政權,發動湖南秋收起義。他,實施三面紅旗,文化大革命展開階級鬥爭。他,在國共內戰中勝出,創立中華人民共和國。他,在不同政治傾向的人群中有兩極化的評價。在本書中,我們將生動完整為您描述毛澤東少年時期點點滴滴的生活情況,以豐富翔實的資料為您闡述毛澤東成長的歷程,呈現一位湖南小山村少年走向共產革命的歷程。
【電子書】搬起石頭砸頭:中國大陸時事短評100篇〈2005-2008年〉
中國是個缺少權利的國度,過去如此,現在依然。權利的缺乏緣於權力的過盛,一個權力過度卻又缺乏權利的國家,由它所體現的制度症候,表現在刻下,雖然有了一定的言說空間,但這空間依然很逼仄。因此,在有限的空間中,追求公共性的文字表達,是我這幾年來時事評論的工作。即以文字的方式顯示權利,並以此對權力作批判。這樣的批判是從權利出發,同時也是為了權利的。
【電子書】商會與近代中國政治變遷
有關商人與政權關係、商人參政研究,中外成果甚多,但能以商會、商人團體作個案來討論的,還不多見。清末中國因施行商法,商人地位被肯定,有學者認為由於商人支持辛亥革命,辛亥革命成功,亦等於中國資產階級 (bourgeoisie) 革命成功,這說法是值得商榷的。過去學者對中國商人「階級化」和硬套「資產階級」之標籤,也是不對的。有關商人的代表性、政治地位等問題,最引人注意的,莫過於對市民社會 (civil society) 曾否在中國出現的爭論。爭論的焦點在於政府對商人的管理和控制、商人參與政治等問題。中國自改革開放後出現的對政治改革的訴求,有關民間商會地位問題,又重新引起了關注。到底,商人是熱心公益、愛國?還是唯利是圖、喜歡投機?當然,不能一概而論。本書收錄共七篇文章,都以商會為討論對象,並與國家政權的關係來進行分析的。本書附有〈中國商會、商人團體史研究文獻目錄〉,收錄中、英、日文資料約五百條。
【電子書】周恩來的政治生涯
無論在政治、軍事、外交和文化上,周恩來都有卓越的貢獻,贏得了中國和世界人民的敬仰。但是,迄今對周恩來的評價存在一定的片面性,只談他的功勳,而諱言他做的錯事壞事。這樣就使周恩來的形象失真。本書是對周恩來這位傑出政治家的一本扎實的研究成果。作者根據官方文獻並廣泛搜集資料,採訪同周恩來有長期工作關係的人,對他作為一個個人、同時又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人的複雜個性和矛盾行為,進行了深入的分析。作者聚焦周恩來的政治行為,特別是他與毛澤東的關係,有獨到的見解。
【電子書】現代中國的首次民主轉型:民國初年的憲政試驗
回眸九十多年前的民國早期的政治風雲,對於走向政治現代化的當代中國來說,當年的憲政試驗不愧是一段彌足珍貴的憲政民主傳統。在民主轉型階段,政治民主化的第一步目標應該是以制度性妥協的方式,確保某種形式的憲政制度能夠存在下去。即使一時效果不彰,甚至出現20世紀東亞、南美那種軍人干政、民主與威權並存的現象,只要國家政治體制能夠不被形形色色的極權主義政治模式所取代,政治自由化進程能夠繼續存在下去,任何有缺陷的或不成熟的有限多元政治模式都是可以忍耐的。只有這樣,第二、第三次民主轉型才會更容易出現,民主轉型成功機率才會相應提高。因此,對於處於早期民主化階段的民初中國來說,能夠通過制度性妥協,建立一個有限民主政治模式就是成功。
【電子書】變革與合作:中國參與聯合國維和行動之研究
本書主要探討中國在逐漸擺脫傳統西發利亞體系的國家主權觀後,如何自行調適及與國際社會接軌,並討論使中國從原本排斥、害怕國際社會轉為接納國際社會的最終原因,甚至明確表達在其未來的對外行為政策中,主要方向之一就是要積極參與多邊外交活動,充分發揮在聯合國和其他國際組織中的作用。以上述論點為基礎,作者選定中國近年積極參與聯合國維和行動作為探討此一主題的切入點,輔以三項研究途徑,試圖解釋中國態度轉變之原因。本書也整理出中國在參與維和行動中,包含實際參與行為和投票行為兩大部分,並闡釋其態度逐漸轉變所代表的意義。
【電子書】政治學新探:中華經驗與西方學理
「政治學」這門學科探討的課題,隨著社會發展而不斷更新。《政治學新論》斷版後,兩位編者有感於中港台關係日趨密切,原來的內容也可重新調整,以應時代的需求。擺脫原版的局限,本書作者包攬了內地、澳門及東洋的同行,他們來自其他的科際,如法學、社會學,目的是令華人社會政治研究的經驗檢討更形豐富。在課題上,一些至關宏旨的,例如政治科學的研究趨勢;又或是十年來變化不可小覷的,例如台灣、澳門的情況,中國大陸的基層選舉,都帶給讀者不一樣反思;一些《新論》未及編修的課題,例如是政治與傳媒、政治與司法,甚至是一些傳統的政治學基礎讀物未必會涵括的,例如是政治與秘密會黨,中國大陸的政治學本土化,都是本書的特點,有助擴?政治學的視野,也是一個新的嘗試。
【電子書】中國當代政治文化與西方政治哲學
本書上篇介紹中國大陸最近30年的政治文化和社會思潮,討論知識份子的立場分歧和爭論,折射出經濟、社會轉型過程的複雜和艱難,同時也反映出近現代西方觀念對中國的強大影響,以及中國知識份子在接受、運用西方思想時的困惑。下篇研究以羅爾斯的正義理論為核心的當代西方政治哲學理論,在詳細介紹有關正義、平等、自由主義、社群主義等理論的最新進展的同時,討論各種主張在西方語境中的創建與問題,在中國語境中運用的有效性和陷阱。
【電子書】中國青年黨研究論集
本書為作者二十年來研究青年黨的論文集結,內容全面觀照青年黨人的時代關懷以及政治參與。在時代關懷層面,特別舉出梁實秋、聞一多等人的文化國家主義運動;另外也從史學思想和教育思想的創見及貢獻,肯定左舜生和常燕生兩位青年黨領袖的遠見卓識。當然身為一個政黨,政治參與仍是其主要的活動,本書完整的論述青年黨曾琦、李璜兩位創黨人組黨之經緯始末,以及青年黨在抗戰和戰後中國政局的表現;最後則評論青年黨來台後的分裂滄桑及五○年代於香港從事第三勢力運動之失敗過程。
【電子書】見微思著
本書是&葉國華評說中國國情&系列圖書的第三冊,根據葉先生2007年在香港電台主持節目的同題講詞整理而成。從中國文明的範式轉移入手,精當地評述了百多年來的中國歷史,對中國的經濟發展和文化建設、民主建設、反腐敗,以及當代中國的政治變化、中國在國際社會中的地位,香港的地位與作用等,均有精闢評說。本書特色 :1. 內容多為對中小學教師和學生做的演講,體現了葉先生對教育事業的一貫關注,對香港和國家前途的高度關切。2. 作者提出的&香港人/中國人/地球人&三重身份的概念,具有重要的啟發意義。3. 所舉事例多為作者親身經歷和感受,讀來生動親切。4. 主要講稿之後附有青年學人的回應文章,引導讀者作進一步的深入思考。
【電子書】溫家寶總理經典引句解說
溫家寶總理是中國最擅長引經據典的國家領導人之一。他的言談裡不經意間就會跳出一些經典的詩文、名句。這些引文言簡意賅、意蘊深遠,是人類歷史文化長河中凝成的智慧寶珠。而溫總理引用詩文,也並非一時一地為切合情境或豐富文采而用,它們往往具有極其深刻的寓意,同時折射出溫總理的思想、觀念、風格、操守。本書收集溫家寶總理在各種訪談、演講、會議中引用的詩文、名句120條,詳列出處,釋義,概述引文的作者、作品背景以及引用背景,分析溫總理為甚麼要在此時此地、此情此境引用此人此言,讓讀者借此窺見溫總理的素養、品格和他對中國改革、民生諸問題的觀點、態度等,從而深切地理解溫總理的行事與為人;並通過溫總理的解讀、闡發,更深刻地領會這些智慧寶珠的奧妙。
【電子書】五十年後
本書是&葉國華評說中國國情&系列圖書的第一冊,根據葉先生2007年在香港電台主持節目的同題講詞整理而成。從中國文明的範式轉移入手,精當地評述了百多年來的中國歷史,對中國的經濟發展和文化建設、民主建設、反腐敗,以及當代中國的政治變化、中國在國際社會中的地位,香港的地位與作用等,均有精闢評說。本書特色葉國華先生作為意見領袖,思維活躍,思想深邃,用新思維評說中國國情,展望香港前途,令人耳目一新。內容涉及政治、經濟、文化,從歷史到現實,從宏觀到微觀,話題廣泛,內容豐富,令人長知識,增智慧。所舉事例多為作者親身經歷和感受,讀來生動親切。每一專題之後均附青年學人的回應文章,幫助讀者了解和認識葉先生的思想,並引導讀者作進一步的思考。
【電子書】中國大誤算
◎建國之父毛澤東的錯誤盤算◎改革開放總頭頭鄧小平的罪過◎耽溺世界霸權大頭病的江澤民◎「武帝」胡錦濤要將中國帶往何處去?中華帝國歷史上其實早就充滿各種失策和誤算。1949年共產新中國肇建後仍然依舊,其歷代領導人雖都有專擅的一面,但也都留下龐大的負面遺產,禍延子孫,殃及全世界。如號稱東方紅太陽的建國之父毛澤東,雖革命成功,卻有「階級鬥爭」、「大躍進」、「人民公社」、「文化大革命」等莽幹行徑,餓死、鬥死人無數,也造成全中國的瘋狂和動亂,至今未艾。又如「改革開放總設計師」鄧小平,銳意「讓部分人先富起來」,帶動經濟起飛,造就了不少高幹子弟和個體暴發戶,不可一世,卻使公害擴散、農村破產,城鄉貧富差距拉大,內陸盲流到處亂竄。再如天安門事件最大受益人,「三權一把抓」的江澤民,耽溺中國一定強美夢,一味擴張軍備,爭奪世界霸權,但其上海幫成員全國樹敵,政治負債不勝枚舉。而現代「武帝」胡錦濤企圖回歸毛澤東時代的「超英趕美」,中國崛起的假象使全中國一切向錢看,兩億股民蠢蠢欲動,經濟不知何時崩盤。又其社會矛盾擴大,網路暴走族作亂,高幹家族資金大外逃,各地民眾的示威暴動天天100起以上,內部危機一觸即發。中國下場將如何,世人該如何警覺?本書盡窺端倪。
【電子書】中國應向日本謝罪的九個理由
八○年代以來,針對日本「侵華」戰爭、日本政府高官發言、歷史教科書與首相參拜靖國神社等問題,中國政府氣勢凌人地要求日本「謝罪」、「反省」、道歉、賠償。進入九○年代,中國進一步強化「反日愛國教育」,「反日」與「敵日」已經成為國家政策。在此之前,一直到七○年代為止,兩國政府還眉來眼去地宣揚「外交正常化」、「兩國子孫永久和好」,為什麼突然如此巨大變化?為何戰後經過半個世紀,「反日」成為中國國家主要政策?追根究底,其實是中國民族性及中國政府內部矛盾所致。對此,本書將有詳細探究,概言之,關鍵不在於日本「過去」的問題,也不是歷史事實的問題,而是現在中國的政治問題。
【電子書】中國亡黨滅國的宿命
中國實施改革開放已超過二十年,經濟與社會面都產生了令人?目結舌的巨大變化,「二十一世紀是中國人的世紀」論與「中國威脅」論等等出現,可說也是理所必然。然而,中國這種改革開放路線,我相信不久就會成為共產黨政權自掘墳墓的元兇,導致中華文明崩潰。原因很簡單,此時經濟繁榮只是海市蜃樓,泡沫必將崩潰,而被破壞的自然環境不可能再生,黨以及人民精神危機更是如此嚴重。本書不只是預測「中國將自行崩潰」,更加清楚指出,結果必然如此。就連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也曾在國內承認,「恐怕撐不到(建國)七十年」,「亡黨亡國」無疑是中國歷史不斷出現、無法逃脫的宿命,當然這也是當前中國掌權者最大夢魘!
【電子書】2050中國第一?權力轉移理論下的美中台關係之迷思
二十一世紀的中國何去何從?是全球第一的新霸權?還是新東亞文明的再造?相信透過本書國內外的學者專家──Jacek Kugler、李華球、向駿、楊吉林、張雨寧、陳勁甫、李樹幹、蔡東杰、王高成、楊蓮福等客觀、公正的理論與看法,輔以「權力轉移理論」的驗證,讓有心了解世界局勢的讀者們得以深入了解兩岸與世界未來情勢。
【電子書】華盛頓在中國:製作「國父」
「華盛頓與櫻桃樹」的故事,大家耳熟能詳。那麼,華人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知道這個故事的呢?這本小書,既要揭開這個問題的謎底,也要講述美國國父華盛頓(George Washington)的形象,在中國的歷史舞臺上流傳廣佈的故事。 「華盛頓神話」在近代中國綿延繁衍,千樣萬態,既讓美國式的政治體制與政治文化,成為人們進行政治思考的思想刺激,更為「國父」形象的誕生,提供了取材模仿的靈感。而這正啟示著我們,歷史人物形象承載的意義,本來是多元複雜的。但是由於各種原因,其形象及意涵,會被簡化,會被扭曲,會被轉化為「國家偶像」,儼然神聖不可侵犯。在我們的生活裡,那些看似「理所當然」的政治符號與象徵,已經「習以為常」的政治儀式,其實是特定的政治勢力在具體的時空裡建構操弄而成。我們的先祖前輩,可未必認為它們是「理所當然」或是「習以為常」呢!
【電子書】中國誠信報告
中華文化千年流傳,歷史積澱下來的「無信不立」思想,在「大躍進」企圖「一步到位」的荒唐政策下,徹底崩解。各行各業、由上到下,無不「製假造假」、「貪污詐騙」,到處充斥許多虛假和欺詐──假酒、假藥、假煙、假發票、假履歷、假合同,甚至還有假官員、假公署,無孔不入的「假」橫行不絕……背信棄義成了中國人司空見慣、見怪不怪的離奇現象。 全書由一群企盼真理的中央電視台(CCTV)記者,不惜冒著身家安全與政治禁忌,在長期的蒐集資料與深度的追蹤調查之下彙整而成,內容全是一般人無法窺伺的「禁區」和第一手幕後真相,所涉之人、事、時、地、物,俱為事實、毫不隱瞞,一幕幕揭開足以動搖國本的道德淪喪和誠信危機。 當一個國家的信用體系面臨崩解時,這個國家就等於面臨滅亡……在面對社會逐漸走向經濟繁榮、政治穩定的同時,我們是否謹守了誠信道德、實踐了誠信原則?
【電子書】液體的回憶
水--皖南水鄉,可以說是水災之鄉,政治直接地震撼了人和水的關係。淚與血--「革命是被壓迫者和被剝削者的重大節日」,但瞬息即逝的節日狂歡之後,普通人民就要為之付出淚與血的代價,一代、兩代乃至數代。酒--皖南是水鄉,也是酒鄉。人們用什麼方法獲得酒、如何喝酒、與什麼人喝酒、喝了酒後做什麼,凡此一切都透露出當時政治、經濟和社會的真實脈象。
【電子書】近代中國民主政治發展史
近代中國民主政治發展史 儘管民主政治已有幾千年的歷史,學者對「民主」一詞無共同認可的界說,一般而言,民主包含人民主權、政治平等、大眾諮商、多數決定、照顧少數等方面。 民主政治是多元政治,在民主的社會中,享有權利或影響力者,比在非民主的社會中為普遍。 民主政治是否容易發展,與歷史的需求、工業化的程度、都市化的程度、人民的教育程度,和大眾傳播發展的程度,有密切的關係,而政治領導階層的意願更富有決定性的影響。 作者介紹 張玉法 畢業於台灣師範大學史地系,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任中央研究院近代研究所研究員,1992年當選中央研究院院士。
【電子書】中國共產革命七十年(上下)
近兩百年中國史 所謂「中國近代史」的「近代」年代問題,數十年來我們大都接受1920年代末蔣廷黻氏在南開大學首次講授「中國現代史」的斷代觀點,指「近代」始自1840年代鴉片戰爭。蔣氏以來,中國近代史在台已有十餘種不同版本,大都始自鴉片戰爭而止於民國肇造,亦有敘述至抗日戰爭前夕的。我這裡所指的時期,乃自鴉片戰爭甚至提前到乾隆五十八年,拒絕英國特使馬格爾尼提出的要求,至目前為止的兩百年。這段時期中,我國由幾乎與外隔絕的情形而開放,外強的侵入,我國的「自強」運動,中日甲午戰爭,民國之建立,軍閥之割據,國民政府之成立, 這樣一部客觀而深入的「中國現代史」,目前尚未出現。國人的著作中,最大的問題,是國共兩方的偏頗觀點。目前大陸五十歲以下的人,對我國六、七十年的歷史的知識和了解,顯然是不盡客觀的。臺灣在國民政府治下,則另有一偏頗。一是臺灣受日本管轄五十載,無疑產生極深的影響。例如目前六、七十歲以上的人,其基礎教育是日本的,他們對中國歷史文化沒有認同感,亦是自然的事。 作者簡介 陳永發,中央研究所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員,台灣大學歷史系教授。畢業於台灣大學及美國哈佛大學,曾在美國芝加哥大學從事博士前研究,美國柏克萊加州大學從事博士後研究。
【電子書】隋唐中央權力結構及其演進
本書以討論隋唐之間的權力與制度之演變為主。從建國理想和國策出發,探討其人事結構的內涵和變化、政權與治權關係的互動,並檢討其決策系統、行政部門、監察司法、人事制度與國防軍事體制等重大制度如何設計、有何 變化、與國家安全有何關係等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