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書】今天學美學了沒
理解美學學派流變‧快速掌握美學意涵 & 從繪畫分析到廣告創意、從城市景觀到家居園藝、從手機造型到動漫遊戲,處處可見美感元素; 但是你知道美學是什麼嗎? & 認識美學,一週時間恰恰好! & 「美學」對多數人來說,是個朗朗上口的字眼,但我們真的懂得美學的意涵,及其在生活中的實用性是什麼嗎? & 本書以一週讀懂的概念,透過單元規劃,一日一個層次,從美學基本概念、美學史、美學的形式、美學的實踐與應用等等,讓美學這個看似常見、實則模糊的概念,轉化為一般非科班的讀者可以理解、運用;並從中獲得進一步思考可能的學門。 & 隨選隨讀的開放式課程,一本讀通一生必備的知識入門 & 特色一 超越時空限制,隨時隨地輕鬆閱讀 特色二 打破知識藩籬,專業學門一看就懂 特色三 一週讀一科目,系統化學習好吸收 特色四 分析生活美感,實際運用美學原理
【電子書】今天學美學了沒
理解美學學派流變‧快速掌握美學意涵 & 從繪畫分析到廣告創意、從城市景觀到家居園藝、從手機造型到動漫遊戲,處處可見美感元素; 但是你知道美學是什麼嗎? & 認識美學,一週時間恰恰好! & 「美學」對多數人來說,是個朗朗上口的字眼,但我們真的懂得美學的意涵,及其在生活中的實用性是什麼嗎? & 本書以一週讀懂的概念,透過單元規劃,一日一個層次,從美學基本概念、美學史、美學的形式、美學的實踐與應用等等,讓美學這個看似常見、實則模糊的概念,轉化為一般非科班的讀者可以理解、運用;並從中獲得進一步思考可能的學門。 & 隨選隨讀的開放式課程,一本讀通一生必備的知識入門 & 特色一 超越時空限制,隨時隨地輕鬆閱讀 特色二 打破知識藩籬,專業學門一看就懂 特色三 一週讀一科目,系統化學習好吸收 特色四 分析生活美感,實際運用美學原理
【電子書】史作檉講藝:藝術的終極關懷
人人都有一雙藝術家的眼睛。 「不論你曾崇仰何人何物,並以誰為師,最後你必須回到你自己本身。 藝術從未遠人,只是人遠離了他真正的自己。 在都市中,我們先失去了我們的眼睛,然後我們失去了一切。」-史作檉 本書為史作檉談論藝術美學文章集結,強調人人都有藝術家的眼睛,只在於人們失去了觀看的方式與純粹的初衷。 共分四大篇九章節,從藝術本質談起,援引賈克梅第、康丁斯基、蒙德里安、李德等藝術家創作,從繪畫、雕塑、音樂,旁述及顏氏篆書中的圖形特性,進臻至哲學美學、形上美學,淺明清晰,在一本書的閱讀時間裡就可在繁多的藝術理論中找到自己的「眼睛」與觀看角度。
【電子書】與香港藝術對話:1960-1979
本書以口述歷史形式集結整理香港藝術發展的歷程和面貌,將十五位活躍於二十世紀五十至七十年代香港藝術圈人士之簡歷及訪談輯錄成書,並著意保留問答形式, 只解釋證據、檢查考證,在訪談者與受訪者有意識的互動中,填補文獻檔案記載,印證現存香港藝術史料的可靠性,讓當年在藝壇擔當不同崗位的受訪者各自表述見 證舊事之餘,分享他們對香港藝術發展的獨到見解。
【電子書】圖解美學
我們都曾為了美而怦然跳動,在時間、空間彷彿凝固的一瞬間,因為那不可言傳的喜悅而忘卻一切。 由此,從感受美,到如何認識美、走進美,悠遊於美,甚至安頓於美,成為了一門別具魅力的學問。 在希臘神話中,一顆給「最美的女神」的金蘋果,挑起了三位女神的戰火,更引發了著名的特洛伊戰爭。「美」就像是這顆金蘋果,千古以來,人們始終為它爭 論不休。美是什麼?是主觀還是客觀?是絕對還是相對?人們對於這些問題的熱切探問與思索,不僅證明了美的魅力歷久彌新,更同時催生了這門迷人的學問──美 學,在十八世紀翩然現身。 美學告訴我們:人們的感性認識能力,和理性同樣重要。正如大哲學家黑格爾所說:「美是理念的感性顯現。」可見,失去了感性,美就無從誕生。 本書以淺顯易懂的撰述,加上簡明精要的圖解,邀請你以輕鬆自在的姿態進入美學的天地,一起探求美的本質,掌握美感的特徵,追索藝術的意義,了解中、西 方重要的美學範疇。或許,當我們善待自己的感性,將美成為我們生命中最豐盈而柔軟的思想養分;生活,就能精彩得像門藝術。 ●「美」讓人人切身可感,卻也常常茫然說不清楚。 開啟本書,讓有關美、美感、藝術的種種問題得到解答。 ‧美的事物有什麼共同特徵嗎? ‧為什麼人喜歡美的事物? ‧欣賞少女的美,算是一種美感經驗嗎? ‧為什麼同一件作品,有的人覺得美?有的人覺得不美? ‧美好的事物一定是令人感到輕鬆、愉快的嗎? ‧醜陋的東西也有美嗎? ‧品味是什麼?它如何形成的?有高下之分嗎? ‧人為什麼會想要從事藝術創作呢? ‧什麼才叫做「藝術品」? ‧「靈感」是怎麼一回事呢? ‧藝術一定都表現美嗎? ‧藝術和社會有什麼關係? ‧表現同一個故事的時候,詩歌和繪畫作品各有什麼特色呢? ‧一定要了解藝術家的創作背景,才能夠欣賞藝術品嗎? ‧為什麼同一個藝術品,不同時代的人會有不同的評價呢? ‧藝術品的意義和價值,是由誰決定的呢?是藝術家說了算嗎? ‧電影人人愛看,在美學上會如何評價呢?
【電子書】演技六講
演員如何體驗角色只可「意會」而不能「言傳」的 理查德‧波列斯拉夫斯基分析了史旦尼斯拉夫斯基體系的表演方法 本書通過一位導演與表演初學者的教學對話形式,分別闡述注意力集中、情緒記憶、戲劇動作、性格化、觀察及節奏等六個基本概念,是史旦尼斯拉夫斯基表演體系的濃縮結晶。 一個演員解決角色的方法,起先只要能夠在登場後的一秒鐘的五百分之一的剎那,把頭腦冷靜下來,認清當前的題目;隨後在一秒或五秒、十秒鐘的五百分之一的第二剎那,把自己很熱烈的投入劇情所需要的動作中,他也就取得了演技完全的技巧了。 本書特色 本書通過一位導演與表演初學者的教學對話形式,分別闡述注意力集中、情緒記憶、戲劇動作、性格化、觀察及節奏等六個基本概念,是史旦尼斯拉夫斯基表演體系的濃縮結晶。&
【電子書】「樣板戲」的政治美學
「樣板戲」是「文革」文學創作的主體成果,也是集中體現主流意識形態政治標準、藝術規範的典型作品。本書以政治美學作為中心視角貫穿全文,既看到「樣板戲」藝術形式的感性化色彩,又剖析「樣板戲」創作思想背後深層的政治理性。首先對政治美學進行界定,分析政治美學化的創作理論以及特徵。然後結合歷史事實,梳理「樣板戲」政治美學的歷史背景,接著進一步回到歷史原初語境還原「樣板戲」的改編與創作過程。通過「樣板戲」的文本細讀分析政治美學的建構過程,即創作方法、信仰與崇拜、倫理內涵、性別與性、儀式表徵、符號表徵等問題,從而步步深入開掘文本所包含的政治意蘊。本書特色從兩面:樣板戲的美學以及文革的政治下探討的專著。
【電子書】一生不能不懂的美學故事
人的一生離不開美,讀懂了關於美的故事,你就讀懂了關於美的哲學。將深奧的美學知識融入到有趣的故事中,你會輕鬆發現生活之美、自然之美、藝術之美、心靈之美,從而變身為有品味的 「玩美達人」。==多知道一些美學知識,就多一份發現美的欣喜==一談到美學,你也許會問:「藝術家比平常人更高明嗎?為什麼我們看到一幅美麗的風景,想要把它畫下來的時候,腦海裡卻消失了,而畫家卻能完美地在畫布上呈現出來?難道藝術境界只存在藝術家的心中嗎?」其實不然,只要用心,誰都可以留住「美」。用故事來解讀美學,是發現美、認識美、創造美的一個捷徑,當你把高高在上的美學知識融入到一個個通俗易懂的故事中,看誰還敢說你「沒品味」。
【電子書】美感與境界:漢寶德再談藝術
藝術,在呼吸之間。身為享譽國際的建築師及學者,漢先生更為人稱道的,是他的藝術推手角色,不論是在公共政策上的有力發聲,抑或觀點獨到的評論、知性趣味洋溢的藝術賞析,在在都吸引讀者跟隨他,進入藝術之美的繁花勝境。延續《漢寶德談藝術》,本書繼續帶領讀者,探尋洪通、劉國松、胡宏述、陳其寬等藝術家的創作歷程及引人入勝的畫裡乾坤;並追憶資深媒體人及作家高信疆的壯闊豪情。不局限於畫框之內的品賞,漢先生也在生活中呼吸藝術,一朵花、一座庭園乃至一只筆筒,都可令他吟詠玩味不已,審美不但是一種趣味,更是心靈境界的涵養與開展。自眼界到境界,從視野到心靈,只要用心觀照,藝術之美,無所不在。本書特色.以直率之筆,暢談文化、生活美學、藝術教育及鑑賞。.以觀照之心,淋漓展現生活中俯拾皆是的美感境界。
【電子書】臺灣當代美術社會發展1980~2000
本書以宏觀的歷史角度探索臺灣美術社會發展,而1980 ~ 2000年間不僅是臺灣美術社會發展的轉捩點,更是臺灣美術社會發展的黃金年代,即使時序進入2011年,但綜觀臺灣美術發展之脈絡,仍不脫該時之範疇,故乃針對1980年代至2000年代的臺灣美術社會發展做一鳥瞰式探究,期以史觀的視野,呈現臺灣美術社會發展之全貌,試圖建構面向較廣且較完整的臺灣美術社會發展史論。目的乃在以宏觀的美術社會史觀之面向,從面的視角來窺探臺灣美術社會發展,但更期待今後有更多的研究者,能從點的視角再做另一層深入的研究,則臺灣美術社會發展史將能更完整地呈現。
【電子書】關於美學的100個故事
100篇故事.深入瞭解藝術瞭解美學100篇故事,領略生活之美人性之美「生活」是欣賞「美學」的素材;而「美學」是讓「生活」感受快樂的成份。愛美之心人皆有之,生活之美,自然之美,藝術之美,心靈之美,無不令人心嚮往之。美,貫穿了人類生活的始終,是人生境界的終極追求。而發現美,創造美,就是美學的宗旨。本書選取了一百個生動有趣、富含哲理的故事,結合美學基礎理論常識,不僅能讓你領略到生活之美、人性之美,破解藝術領域存在的未解之謎,還能令你在輕鬆的閱讀之餘,全面而深入地瞭解藝術,瞭解美學。進而陶冶情操,增長智慧,讓生活變得更加美好。
【電子書】觀看的視界
觀看的感知和想像,始終是理解這世界的首要方式。 本書是約翰.伯杰的代表性文集,就涵括的時間範圍、書寫類型和陳述主題而言,都是最廣泛的一本。鎖定這本文集的關懷主題,則能對他作品的發展脈絡有所理解。 讓我們清楚看出,是哪些力量在背後驅動他的大多數作品,不管是哪種媒材和類型。愛與激情、死亡、權力、勞動、對時間的體驗,以及當前歷史的本質:這些貫穿本書的主題,不僅是伯杰作品的關切重點,也是當代最迫切的緊要事務。 旅行和遷徙,夢,愛與激情,死亡,做為一種行動和創作的藝術,以及語言工作和體力勞動之間的關係。與藝術作品、藝術功用,以及藝術生產工作有關的主題,為伯格的文集提供了一個自然焦點。 影響深遠的〈立體主義的時刻〉,具體示範了馬克思主義研究取向的靈活彈性、無遠弗屆,書寫的不只是布拉克、雷捷、畢卡索和葛利斯,還包括這世界在二十世紀初聚合在一種神奇的許諾感之下的那個不可思議的時刻。本書收錄了這篇文章,做為第六部〈藝術創作〉的重點。 而有關說故事和語言的主題,在伯格的人生和作品裡,則是一種更加無所不包、更加漫射擴散的關懷。第二部〈離家〉,引介了旅行、流亡和遷徙這三個題材;這些反思在接近文集尾聲的〈未竟之路〉裡,繼續綿延。 第四部〈愛的ABC〉裡的所有文章,全都展現出伯格對藝術創作和特定畫作的關注,探討了一系列藝術家獨特的愛與激情經驗,而〈史特拉斯堡之夜〉一文,則是記錄了伯格在創作電影劇本《世界之中》時,對於激情的種種想法。 五篇素材不同、情境迥異的文章,組成了談論死亡的〈告別照〉;在每一篇裡,我們都可清楚看出,死亡不只是屬於過去---埋葬死人的永遠不是死人---也屬於現在和未來。 從文藝復興到廣島原爆,從博斯普魯斯到曼哈頓,從法國小村的木雕工匠到哥雅、杜勒和梵谷,從愛與失落的私人體驗到我們這個時代的政治大變動,這本書鼓勵我們,以如同作者般的廣度、勇氣和強烈道德感,去看待這個世界。
【電子書】西洋現代藝術大師與美學理論
「本書從現代藝術起源談起,再細分成十個單元,每個單元,以現代藝術大師創立的藝術流派為骨架,後期印象主義、拉斐爾前派、象徵主義、野獸主義、表現主義、立體主義、未來主義、新造形主義、絕對主義、達達主義、超現實主義等等,架構出現代藝術豐富的內容;再以藝術家的美學理論為血肉,從印象派的美學理論、塞尚、梵谷、高更等人的生涯與藝術觀念,十九世紀的新藝術運動象徵主義的美學,以及各畫派代表人物,如野獸派之馬諦斯、表現主義之康丁斯基、立體派之畢卡索、基里科與形而上理論、馬勒維奇與絕對主義、達達主義的杜象、超現實主義的恩斯特、米羅、達利、馬格利特等人,藝術大師與其美學思想交織成現代藝術的思維,架構完整,條理清晰,且理論與實務兼顧,是了解西洋現代藝術的重要論著。」 ---台灣藝術大學校長 黃光男
【電子書】如何培養美感
如果藝術教育可為救國方針(見《漢寶德談美》之<藝術教育救國論>),但我們究竟該如何增進美感、培育美感呢? 「廿一世紀是美感的世紀,在全球化的大趨勢下,美感是一種競爭力……」 本書正是漢寶德先生為國人美育提升的憂心,篇篇務實、真誠的散文,務使國人能「提前掌握美感能力」! 國內談美大師漢寶德「談美」系列新作:以「如何培養美感」為著墨,更提到學習的動力來自意志,而美感的培養就像學語言一樣,輕而易舉!更可以從教育中從生活面著手! 從美感的學習到美感的落實、從觀念到器物的舉證,本書繼續帶領讀者在美的素養培育中覺醒!繼《漢寶德談美》、《談美感》廣受讀者歡迎之後,生活美學不再是空談!漢寶德先生不僅希望引領大眾重新認識美感觀念,更推出落實的方針,期能從生活器皿出發更具體的帶領大家欣賞美!篇篇真摯、啟發人心的文字,讓我們更敏銳、真心的面對大自然的奧秘、也向美的呼喚睜開雙眼…… 全書分為兩輯,輯一以談美感的觀念,輯二藉生活周遭器物,從古代器皿,更廣羅書法、燈具、傢俱、建築、彩瓷等,以實物的美感說明生活各面向蘊藏的豐富美感!本書特色 掀起台灣談美第一人:漢寶德 落實台灣生活美學第一本:《如何培養美感》 *致力讓台灣美學競爭力覺醒,國內談美大師漢寶德先生,首位提倡、推動台灣美感提升為首要之務的推動者,最新著作《如何培養美感》引領我們提升美感從自身做起!學習的動力在於意志力,從生活著手,具體可行! *「廿一世紀是美感的世紀,在全球化的大趨勢下,美感是一種競爭力……」如何擺脫代工命運,以美感提升整體競爭力,聚焦全球,你我都可以從美感的培養開始,讓台灣再次站在國際舞台發光! *繼朱光潛之後談美第一人漢寶德,致力使國人從美中深切自省:台灣想在國際上躍升,絕不可忽視的美感競爭力、美的力量! 落實台灣生活美學.提升美感新力量 首部給大眾的實踐生活美感之書 在《漢寶德談美》、《談美感》獲得回響之後,漢寶德不僅希望引領大眾重新認識美感觀念,更推出落實方針,以「如何培養美感」為著墨,作為首部讓大眾實踐生活美感之書,使生活美學不再是空談! 本書為繼《漢寶德談美》、《談美感》之後,更完整之續作,談落實的方法,承接上一部書中直接道出他對國人對美體認不足的憂心,更進一步在提出具體可行的方案上,以啟發人心的文,引領我們戮力敲開美的大門……
【電子書】維柯的《新科學》及其對中西美學的影響
維柯(Giambattista Vico, 1668--1744)是意大利近代社會科學的創始人,主要著作《新科學》在1744年以後陸續在各地印行,內容範圍包括自然科學、歷史科學及社會科學。他研究歷史時強調窮本求源,以部落自然法為起點,論證人類及社會制度的發展。 本書作者朱光潛在垂暮之年翻譯維柯《新科學》,扼要地介紹了其中精髓,透視維柯的詩學及美學,並帶出自己對思想自由及人道主義的追求。
【電子書】次方中的類比:戴嘉明作品集〈創作報告〉
本書主要分成四大部分: 第一部分為「虛擬?愛?神話」,從身為人父開始對於小孩的轉化成虛擬角色的創作。 第二部分為「小愛日記」,其創作的出發點,來自於小孩單純的塗鴉式繪畫被賦予點陣的馬賽克後,純粹的連續性被打破了,取而代之的是一個個3D虛擬小孩。 第三部分為「芝麻開門」,為一交談式互動影像裝置,藉由麥克風捕捉聲音,然後再透過聲波辨別技術的比對,啟動預先儲存於電腦中的動畫影片。 第四部分為「向蒙德里安致敬」,以互動方式透過數學方式來表達抽象構成,畫面構成的視覺呈現會隨時間而產生層次變化。 &
【電子書】林布蘭特與聖經:荷蘭黃金時代藝術與宗教的對話
經過十六世紀宗教改革浪潮的衝擊,十七世紀的歐洲開始朝向社會文化多元開放的方向發展。然而,在新的道路未成、舊的蒺藜未除的時代,藝術、宗教與個人都避免不了要面對種種激烈的歷史衝擊,並試著在其中繼續摸索前進。這本結合宗教文化史與藝術史的小書,希望透過林布蘭特這個深富啟發性的個例,帶領讀者深入探討兩個重要的問題:第一,經歷過宗教改革浪潮的劇烈沖刷,歐洲近現代藝術與宗教如何找到繼續對話的基礎?第二,透過林布蘭特這位創造性格極為強烈的藝術家,檢視「個人」在剛開始走向多元化的歐洲社會文化環境中,必須面對的歷史情境。林布蘭特對藝術創作始終保有真誠與堅持,敢於想像創新與勇於探索真我,這一切都為近現代荷蘭藝術文化的嶄新開創了里程碑。透過林布蘭特,荷蘭社會開始學習瞭解何謂「個人」的主體價值。只有當一個社會願意開始學習尊重、並且接受「個體」存在的差異性;願意肯定、並且欣賞一個真誠的創作主體在自己生命裡坦率揭露的心路歷程,成熟多元的近現代文化才算釘根在可以健康茁壯的堅實土壤上。且讓我們透過這本書的引領,一起走入林布蘭特宗教藝術作品向我們揭示的十七世紀歐洲社會文化。
【電子書】談美感
繼《漢寶德談美》一書獲得熱烈迴響、掀起台灣對「美」的熱烈討論與關注,漢寶德先生在本書中延續「談美」的書寫風格,更直截了當提出推動全民美育、落實公民美學的具體辦法,並點出美可統合多元文化差異的特點。作者苦心思量之餘,以懇切的文字為台灣社會對美思考的欠缺處進行大膽而深入的剖析,期能引領大眾提升美感、敲醒對美切實的自覺與省思,力使提升美感素質並非只是口號而已,且可迫切於周遭生活著手。「人類文明的進步確實靠喜愛新奇的心理,但是對美的敏感反應卻是文明的基石,有文化素養的人可以陶醉在美感中,享受精神的愉快。這是我們需要的基本修養。」――漢寶德
【電子書】我的美感體驗
本書因意在通過「我的美感體驗」來說「道德美學」,所以寫作方式,也不循知識之學的方式,將所欲表達的意思作一全盤的分析架構;而是選某一樁美感經驗切入,然後即順此機緣自然引申繁衍,而在緣緣相續的字裏行間,就讓那不可分析的美感境界或至道隨幾閃現。這種寫作方式,恐怕才是讓語言貼近生命,讓行文隨生命的行?同步浮沉的恰當方式。 一個富而不足的社會不是幸福的社會。它充其量只能提供一時之悅,而不能提供長久之歡,而且更易激起劇烈的競爭。劇烈競爭的效應,是產生「強者脅弱,眾者暴寡,知者詐愚,勇者苦怯。」的亂象。人們鎮日身處惶惶不可終日、惴惴不安中,如此就不是一個美好的生活,幸福的社會。
【電子書】俄羅斯美術隨筆
俄羅斯繪畫在技巧之外,強調發揮文化的民族特色──那些在時空推移中積澱而成的人文思想、生命態度、價值品味、生活風尚等等;吸收外來文化而不喪失自我;揚棄偏向於以技藝的巧變與視覺趣味的追求取代藝術表現人的心靈內在感受的形式主義。俄羅斯那個濃厚的人文主義的藝術傳統,應喚起當代藝術界的反省。 本書的作者高莽先生是年已八十的前輩。他的背景、經歷與修養,不但是最有資格寫這種書的藝術家,應該說現在再難以找到像高莽先生這樣的「內行人」了。我一接觸這本書便贊成在台北重新排印出版,而且希望比原來大陸版品質更好。高莽先生這本書不是美術史的寫法,也不是「畫冊」,而是一位對俄羅斯美術有深入了解,與許多俄國畫家為朋友,自己也是畫家、作家所寫的美術隨筆。其實這本書可以說是用親切的筆調寫近現代俄羅斯美術的「史論」隨筆。這本書可以引領你走進俄羅斯美術的天地中去嚐「鑊中一臠」。這本書會讓你打開另一扇窗,看到藝術世界中你知道最少的另一個廣闊豐美的花園。你可能就會贊同我寫這篇序文,向你推薦這本台灣「有文化」的人值得一讀的好書了。
【電子書】漢寶德談美
自朱光潛《談美》之後,能中肯針砭台灣社會普遍存在的美學問題,又可為一般人提出可理解與醒悟之途徑的,非漢寶德先生莫屬。這位在建築界享譽盛名的大師說他今生最大的遺憾是沒有從事大眾美育工作,他的〈藝術教育救國論〉一文,不但轟動文壇,更道出他對國人對美體認不足的憂心。如今他更以真摯、懇切的文字,結集成這部「談美」巨著,藉一篇篇生動、啟發人心的散文書寫,引領我們敲開美的大門,學習張開雙眼……台灣的社會富裕、追逐時尚,然而我們的社會文化卻因為缺乏對「美」的元素的重視,在房舍建築、生活方式與品質的思考上,隨著國際間的交流頻繁與漸次啟發,呈現無法再隱藏的、缺漏的一面。而如果我們這樣的美感有問題,那什麼是正確的呢?作者漢寶德先生以大處著眼、小處著手的寫作功夫,為一般年輕大眾細說從頭,從日常隨處可見杯子器皿到對國家整體發展的影響,皆讓讀著有機會開始動腦思考到底我們週遭出了什麼問題,還是長久以來因襲的想法本身出了問題。作者對家國的憂心情懷亦流露在他貼切而誠摯的文字中。
【電子書】美學新鑰,Aesthetics in a New Key
「美學」是一門深奧學問,不論其定義或內含外延為何,我們都已經和它結了不解之緣。只是在無進一步的深入理解,常有出入無門、無從下手之感。本書為補一般讀者略嫌美學理論艱深難懂之憾,作者特以輕鬆諧趣之筆調,讀來令人如沐春風,豁然開朗,實為繼《現代美學》的姊妹作,而談藝文字品質能如此之精純,筆調能如此之雅致,更是深受廣大讀者鍾愛的原因。
【電子書】美學與文學新論
本書係以美學理論思想為泉源,灌輸文學藝術動脈,疏導並培育文學根幹,以綻放藝術花朵朵,使人類在真實的生活環境中,充滿情趣的美感和愛的光彩,藉以提升高潔的文藝情操與品性。本書共分為「美學」篇、「文學」篇、「評論」篇三單元。分別闡述美學原理、文學精義,再以文學藝術創作與批評,以為作品之鑑賞及其藝術成就,是一部文藝心理學,也是一部美學與文學創作論。作者長年從事文學創作,以實地體驗作現身說法,對美學與文學的相輔相成、作品素質的提昇,有其獨到的論衡與見解。
【電子書】現代審美哲學
二百多年前,盧梭就指出了科學發展將會造成道德的哀微; 到了二十世紀,在資本主義不斷的擴張發,人們開始產生許多不滿的批判。就在此時,德國出現了一個專車研究主會現狀及制定主會發展方案的法蘭克福研究所,普以此研究所為咳心,集結了一批思想激進的知識分。本書目的即是探討法蘭克福學派的重要代表人物:本雅明、阿多爾諾及馬爾庫賽的審美哲學,並論及他們思想的差異以及對後世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