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活動
焦點閱讀閱讀更多 >
人物特寫更多精采人物 >
書市新鮮事
精選活動看更多活動 >
- 最新文章
- 熱門文章
-
-
2025年度話題大作《我所看見的未來》未盡之言──竜樹諒最誠摯的靈性告白
在書市與媒體熱議中,竜樹諒這個名字始終帶著神祕色彩。從少女漫畫家到被譽為「預言漫畫家」,她的命運似乎早已與夢境緊密相連。 竜樹諒1999年的封筆之作《我所看見的未來》,揭示了她獨特的預知夢能力,書中夢日記所記錄的事件竟一一與現實吻合,從親人逝去到名人死訊,甚至連東日本大地震的發生都早有蛛絲馬跡。時隔二十多年後,這部作品以「完全版」之姿重返書壇,卻也帶來無數風波與誤解。 媒體的放大、陰謀論的渲染、假冒者的橫行,將竜樹諒推向更複雜的漩渦。當《我所看見的未來 完全版》提及的「2025年7月大災難」這句話被斷章取義、無止境地傳播時,真正的竜樹諒只感受到沉重的壓力與心靈的掙扎。她所想傳達的,從來不是恐懼,而是提醒人們在有限的生命中,把握當下、好好活著。於是,她選擇以最直接的方式──自費出版──在《天使的遺言》中留下屬於自己的深沉告白。 這本書與《我所看見的未來 完全版》最大的不同,在於其不只是夢境與事件的紀錄,而是一段誠懇的自我揭露。竜樹諒以自身視角,娓娓道來童年時代的家庭背景、成為少女漫畫家的追夢之路,以及如何在印度、志工活動與靈性追尋中,解決夢境與現實交錯帶來的困惑。 書中還額外收錄了未公開的夢日記、「海嘯之夢」與「我的葬禮」的深度解析,以及竜樹諒眼中所見的「創世主」所在之地,並且闢謠廣為流傳的「5的倍數」、「應驗多達15個預言」之說。這些內容讓讀者得以明白預言背後真正的意涵之餘,也能看見一個更完整的竜樹諒。竜樹諒始終堅信,夢境是人生留給我們的提醒與線索;夢的意義從來不是為了「預言」,而是讓我們更真實地活在此刻── 在這個資訊混亂、真假難辨的時代,這本書就如同一劑安定劑,提醒我們應專注於眼前的人事物,唯有如此才能真的感受、體悟這世界的萬般存有,並開始深刻思考「如何面對自身的存在」、理解「什麼才是最重要的」。 期望各位在紛擾的2025年尾聲,一同細細品讀。) -
孩子,謝謝你說錯了——在錯誤中,才能發現真正重要的事
閱讀許多國內外的童書繪本,真正能觸動我的,往往不是那些最新穎、最流行的作品,而是經得起時間淬鍊的經典之作。這本《教室裡,說錯了沒關係》正是如此——日文原版最早出版於1987年,至今已近38年,如今嶄新再現讀者眼前,依舊歷久彌新,仍能對現今的校園教育與生活帶來深刻啟發。 細想我們身邊那些待人處事充滿魅力、表現出色的人,他們往往不是小心翼翼、不會犯錯的乖乖牌,而是勇於表達、敢於探索、眼神裡閃爍著自信光芒的人。而這樣的人,最大的共同特質就是——敢於提問。 特別是在 AI 時代,我們能快速、有效地找到答案,卻往往忽略幫助如何孩子勇敢地「提出問題」。 然而,所有創意的起點究竟是什麼?正是「問題」。 因為心中有疑問,所以才會發問;因為勇於提問,才會展開討論。在這過程中,孩子們也許會犯錯,但也正因為錯誤,才有機會找到更接近真理的答案。 我的女兒有一位溫柔又細心的老師。孩子曾分享過,如果在課堂上有人被點名回答卻答錯了,老師從來不曾責罵,反而會帶領大家一起對那位同學說:「謝謝你說錯了。」我再進一步問孩子:「你知道為什麼要謝謝他嗎?」孩子回答:「因為老師說幸好他說錯了,才能幫助大家一起好好重新學習。」 是的,老師深知——唯有在錯誤中,才能發現真正重要的事。那或許是正確的答案,但更多時候,是思考的能力與探索的勇氣。 我也曾和幼兒園大班的兒子共讀這本書,兒子一邊聆聽故事,一邊專注觀察畫面。他仔細看著書中教室內每個小朋友的表情,尤其是主角小男孩因不敢舉手表達而陷入焦慮、侷促不安的模樣,他也能感受到那份不安。當小男孩受到鼓勵,勇敢舉起手、與全班同學一起融入老師的大大懷抱時,兒子會試圖找出並指出小男孩,感受主角的心境轉變——從害怕說錯,到自信表達、展露笑容,與大家手牽手,共同建立一個活潑、快樂、開放的教室。 許多我們想向孩子們傳達的深奧信念,透過繪本的畫筆被具象化,即便是年幼的孩子,也能理解其中的意涵。 《教室裡,說錯了沒關係》源於作者蒔田晉治在任教時所寫的一首詩,因學生真摯的回信而化為繪本。搭配繪者長谷川知子充滿童趣與情感張力的畫風,巧妙呼應文字,為故事增添戲劇氛圍與情境共鳴,讓每一頁都充滿趣味與感動。 愛因斯坦曾說過:「我並不是因為聰明,而是因為我花了更多的時間去思考問題。」這句話,正好呼應了本書的精神——說錯了不是失敗,而是思考與成長最寶貴的契機。 學校即將開學,九月也適逢教師節,願每一間大大小小的教室都像本書描繪的那樣,擁有溫暖接納孩子說錯的老師,也有在老師鼓勵下自信成長的孩子。更希望,不僅在教室裡,我們的社會也能共同營造一個「即使可能說錯了,也敢勇於表達」的正向氛圍。) -
走過最黑暗的夜:一位母親書寫愛與陪伴的見證
因為編輯工作的關係,我時常與各式各樣的書稿相遇,有的傳遞知識,有的帶來慰藉,有的啟發思索。然而,能讓我在校閱書稿間不自覺停下,因胸口壓抑、眼眶微熱而難以繼續的作品中,《當女兒悄然崩潰》便是其中之一。 這並不是一個虛構的故事,而是一份赤裸而真實的生命紀錄。作者以母親的身分,將她與女兒共同走過的七年,以一種幾近自我解剖的方式呈現。這七年,對任何家庭而言,都是一場難以言喻的考驗──從最初的不敢相信、否認,到徹底崩潰,再到一次次住院、治療、復發與重來。每一個篇章,都像是生活親手寫下的證言。 初讀書稿時,我對「崩潰」二字特別有感。作者其實並沒有誇張,它真的是一種全面性的崩潰。當母親看見女兒白皙的手臂上滿布自殘的刀痕,當手機訊息長時間停留在「已讀未回」,她的心就像被一隻手無情攫住,緊繃而無法呼吸。 但《當女兒悄然崩潰》不只是一本母親的哭訴。它更是一份沉重卻極具價值的社會紀錄。身為醫療專業的一員,作者本該比一般人更懂得如何應對精神疾病,但當躁鬱症真正發生在自己的孩子身上,她卻同樣陷入無助與自責。這樣的坦白,正是本書最動人的力量:它告訴我們,精神疾病不是單靠知識或理性就能化解的難題,而是一場家庭、病人、社會必須共同面對的長期戰役。 在社會普遍的偏見下,精神疾病往往被貼上「教養失敗」、「家庭不健全」的標籤。作者卻以親身經歷指出,這樣的看法何其不公。她的家庭並不缺乏愛,女兒也曾是眾人喜愛、成績優異的孩子,但疾病仍然悄悄侵入,瞬間將她拉入深淵。這提醒我們:精神疾病和糖尿病、癌症一樣,都是病理性的狀況,不是誰的錯,更不是一句「振作起來」就能解決的。 作者的勇氣尤其令人感佩。她沒有選擇隱藏、沉默,而是把一切痛苦、掙扎與希望,化作文字分享出來。她明白,這不只是自己的故事,而是無數家庭共同的處境。她希望藉由這本書,讓更多人知道,精神疾病不是孤單的戰役;她也希望,那些在黑夜中掙扎的家庭,能在閱讀中獲得陪伴。 這本書的珍貴之處,在於它不僅是母親的哭訴或哀嘆,而是一份真誠的紀錄與分享。作者本身具有醫療背景,卻依然在女兒確診之後,感受到前所未有的無助與無知。這份坦率讓本書更具力量:它告訴我們,即便是專業人員,也可能在精神疾病面前徹底崩潰。這樣的真實,讓讀者不再輕易責怪病人或家屬,而是能真正理解那種「抱著一顆隨時可能爆炸的炸彈生活」的恐懼。 全書以「第一年否認與樂觀」到「第六年再次回歸生活」的時間軸展開,既像是一段漫長的療癒紀錄,也像是對社會的一次深刻提問:我們究竟理解多少?我們願意接納多少?在一次次住院、復發、自殘與絕望之間,作者沒有將女兒塑造成單純的「受害者」,而是以她的掙扎、她的努力,去提醒讀者──精神疾病患者同樣渴望被理解、被接納、被看見。 特別令人動容的是,作者不斷在「母親」與「醫生」的角色之間拉扯。她一方面想冷靜地分析病情,另一方面又在女兒說出「我真的很想痊癒」的時候潰堤。那種愛與理性的衝突,正是無數病患家屬共同的心境。讀者在字裡行間能感受到一種近乎本能的守護:即使世界崩塌,她仍緊緊牽著女兒的手,陪她走過一次次黑夜。 身為這本書的編輯,我必須告訴讀者,這不是一本可以輕易翻閱的書,卻是一本值得我們認真閱讀的書。它提醒我們,理解比評斷更重要,陪伴比指責更有力量。當我們願意看見那些「悄然崩潰」的靈魂,社會才可能真正少一份冷漠,多一份溫度。 因此,我誠摯推薦《當女兒悄然崩潰》。推薦給正在陪伴親人度過精神疾病的家庭,因為你會在書中找到共鳴與力量;推薦給教育者、醫療人員,因為這本書能提醒我們,制度與專業之外,還有被忽視的情感與人性;更推薦給所有社會大眾,因為唯有理解與同理,才能真正減少偏見與孤立,讓更多「悄然崩潰」的人,有機會再度回歸生活。) -
每個人都可以用自己的方式和步伐勇敢—
門外的獅子,真實存在於孩子的心裡 每個孩子心裡都住著一頭「獅子」。它或許沒有具體的樣貌,但卻足以讓人不敢往前一步。《門外有一頭獅子》裡的小黃在門口徘徊,他想出去但卻被恐懼困住。他的模樣,或許讓人聯想到真實生活中,在校門口卻步、在舞台邊緣遲疑、在黑暗裡害怕的經驗。 作者尹我海受訪時曾說:「大人常常忽略孩子的害怕,因為在我們眼裡那看似微不足道。但對孩子來說,那就是一頭真實的怪獸。」這句話,讓我們更能理解這本書的力量。因為它並不是在告訴孩子「不用怕」,而是溫柔地承認:害怕,是真的。 與小黃相對的是小藍:為了出門看世界,他思考、研究並自我鍛鍊,最終邁開堅定的步伐到世界闖蕩。小黃和小藍,就像兩種性格迥然不同的人,也像是我們都會有的兩種心境:一個是猶疑不安,一個是昂首前行。 勇氣,不是一蹴可幾,而是日復一日的練習 續篇《門外仍然有獅子》在開頭就寫著:「即使不踏出門外,門外仍然有獅子。」接著我們看到依然害怕的小黃,選擇以自己的方式嘗試:他觀察、他準備、他抱著布偶尋求安定……一步一步,用自己的節奏靠近來到繽紛的世界。 尹我海分享過:「我想讓孩子知道,勇氣不是完成式,而是每天都要做的選擇和練習。」這句話,也像是寫給大人的提醒。就算已經長大,我們依舊會遇見屬於自己的獅子,能夠立刻行動很棒,可是慢慢來也沒關係喔。 圖像裡的顏色,說出了心裡的聲音 繪者曺源希以簡潔卻鮮明的色彩,為故事賦予情緒的重量。黃色代表焦慮與不安,藍色代表行動與勇氣。當這兩種顏色在畫面中交錯時,孩子會自然感受到拉扯與變化,不需要太多文字,也能理解那份心情。 許多讀者就表達:「這本書的圖像,讓還不會表達的孩子,也能用顏色理解自己的心。」,不僅如此,這本書也是最棒的對話媒介,師長可以在閱讀時和孩子聊聊他心中的獅子是什麼?他會選擇怎麼做,為什麼?這些對話本身就是很棒的陪伴,透過這些討論,而能讓孩子將難以言說的情緒抒發表達。 韓國的迴響:一本書,變成一面鏡子 自出版以來,這套作品獲得許多肯定:被選為「Bookstart 閱讀起步走」官方選書、成為慶南讀書節推薦、進入國立兒童青少年圖書館與韓國 KBBY 的書單。在韓國的一場讀者見面會上,有老師分享:「孩子們在故事裡看見自己,大人則在孩子的眼睛裡看見過去的自己。」這樣的共鳴,讓《門外有一頭獅子》不再只是兒童讀物,而是一則適合所有年齡的寓言。 勇氣,從來都不簡單 作為編輯,最受這套書吸引的一點,是它的真實與溫柔。它沒有急著教孩子「要勇敢」,也沒有粉飾恐懼。它只是靜靜地告訴讀者:害怕沒有關係,重要的是願不願意再踏出一步。 勇敢的人不代表沒有恐懼,而是帶著恐懼依舊往前。這套書把這件事說得動人又貼近。我相信,每個正在練習勇敢的人,都會在書裡找到自己的影子。 《門外有一頭獅子》與《門外仍然有獅子》是一封寫給孩子的勇氣信。它提醒我們:勇氣並不是單一的動作,而是每天日常裡的小小嘗試。 推薦這套書給所有正在長大的孩子,也推薦給已經長大、卻仍偶爾停在門口的大人。因為我們都知道,門外仍然有獅子。幸好,我們也能每天練習一點點,慢慢走出去。) -
供應鏈不是數字,而是人與故事
如果要用一句話形容過去幾年全球的荒謬現象,大概就是:「有錢,卻買不到東西。」 疫情期間,你可能搶過口罩,或者在超市看著空蕩蕩的雞蛋、奶粉貨架乾瞪眼。國外買車的人更得等上大半年,只因為一顆小小的晶片缺貨。更誇張的是,連全世界最強的美國,也在 COVID-19 爆發時連防護衣、呼吸器都缺得要命。那一刻,我們才真正驚覺:原來「全球供應鏈」這套聽起來很厲害的系統,其實像紙牌屋一樣脆弱。 《為什麼全世界都在缺貨?》就是要帶我們拆開這副紙牌屋,一張張看清楚究竟發生了什麼事? 供應鏈不是數字,而是人與故事 作者彼得・古德曼(Peter S. Goodman)是《紐約時報》的全球經濟特派員。和一般解說供應鏈的「硬梆梆」書籍不同,他選擇從最貼近人的故事切入:中國工廠裡的工人、美國中西部開卡車的司機、德州鐵路罷工的工人、甚至種杏仁的加州農民。透過這些第一線人物,他讓我們看到所謂的「效率奇蹟」其實建立在壓榨勞動、壟斷市場的基礎上;這不再只是數字遊戲,而是活生生的故事。 從川普關稅戰到台積電赴美 本書最吸引台灣讀者的部分,就是它把我們耳熟能詳的新聞放進一個更大的拼圖裡。川普為什麼不惜大打關稅戰?不只是貿易紛爭,而是要把「美國製造」拉回來,避免美國太過依賴中國。這場戰爭直接衝擊全球供應鏈,也讓「供應鏈安全」成為國際顯學。 對台灣來說,我們的護國神山台積電,正是這場博弈的中心。當美國要求台積電到亞利桑那設廠,我們就看見晶片不只是商業資產,而是地緣政治的籌碼。這本書讓台灣讀者更能理解:台積電為什麼這麼重要?為什麼它同時是經濟的基石,也是戰略的靶心? 全球化,其實是一場高風險豪賭 我們以為全球化是「大家都能受惠」的遊戲,但古德曼告訴我們,這套體系其實是:股東獲利最大化、消費者短暫享受低價,但風險全由全世界一起承擔。 所謂的「及時生產」(Just-in-Time),聽起來很聰明:不用囤庫存、降低成本。但疫情一來,船卡在港口、卡車司機染疫、工廠關門,整個系統瞬間崩潰。原來,我們習慣的「效率」只是幻覺。 台灣讀者讀這本書,會有種「既熟悉又刺痛」的感覺。因為我們同時是供應鏈的受害者,也是供應鏈的關鍵節點。雞蛋荒:台灣曾經歷過;晶片荒:全球都在喊,台積電卻成為各國政客爭相拉攏的對象。 因此這本書讓身在台灣的我們能意識到:台灣不是旁觀者,而是這場全球供應鏈遊戲的關鍵棋子。)
-
-
-
2022年度TOP20暢銷書揭曉,全台賣最好的書是這一本?
你知道嗎?今年全台賣最好的是這一本! 金石堂今日公布2022年度TOP20暢銷書與作家排行榜。《原子習慣》創紀錄,連續二年強勢穩坐TOP1暢銷書冠軍寶座。TOP2由YouTuber助攻的老禁書《世界最神奇的24堂課》奪下。TOP3則是金石堂愛書大使愛瑞克的《內在原力》喜摘銅。 首見!年度暢銷作家前三名都是孩子們的愛 小朋友也掀起作家追星瘋!今年首見,暢銷作家排行榜皆由童書漫畫作者包辦前三名:以《如果歷史是一群喵》系列奪得暢銷作者第一的肥志、新一代兒童界天王「屁屁偵探」系列作者Troll、寫出《神奇柑仔店》、《妖怪出租》等暢銷兒童小說作家廣嶋玲子,皆是從2021年至今長銷不墜的暢銷常客。 從「被迫學習」變成「主動想學」 現代臺灣父母最在意的,是孩子在閱讀學習上的興趣和熱情!金石堂暢銷榜上也可觀察到,童書圖像和文本面貌更加多元──療癒、推理、情緒、奇幻、志怪、歷史故事、自然科普……等,多樣元素的童書百花齊放。幽默有趣又不俗套的故事,將知識巧妙融入其中,讓孩子主動向父母喊著:「我想看那本書!」 慰藉人心!療癒系與愛情故事當道 害怕被傳染、關在房門內的鬱悶,對疫情的種種焦慮與不穩定感,文學成了臺灣讀者跳脫現實紛擾的出口。投入文字的另一端,華文作家晨羽、黃山料、九把刀的愛情小說內,青澀愛戀與悸動,讓心再次怦然跳動;崛起中的韓國翻譯文學,今年療癒系當道:帶著奇幻色彩的《歡迎光臨夢境百貨》、正視人與人之間溫暖情感的年底黑馬《不便利的便利店》,皆是備受大眾讀者喜愛的翻譯文學作品。 正能量!「讓自己活得更好」為年度重要課題 今年心理勵志暢銷書反映出讀者心內正能量增長!和金石堂愛書大使愛瑞克一同發掘自己的《內在原力》、從岸見一郎文字中獲得阿德勒《被討厭的勇氣》、向志玲姐姐學習《剛剛好的優雅》、或是跟著《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師》面對心中迷障。這幾本高居在年度TOP20暢銷書排行上的讀物,在在反映挺過疫情後,讀者對人生採取更正向積極的思考、以及行動的能量。 全球經濟下行理財投資轉回財商(FQ)養成 由於股市震盪加上通膨,金石堂年度TOP20暢銷書中,操作型的投資工具書略顯退燒,轉由強調「穩健投資」的新書《給存股新手的財富翻滾筆記》登上第六名。大多數的讀者選擇關注回自身財務觀念力:致力推動大眾財商教育的吳淡如《人生實用商學院》系列作、注重建立自身進步系統的《原子習慣》,讀者從學生、上班族、到退休樂齡都有,廣受國人喜愛與好評,穩入年度TOP20暢銷書與作家排行榜。 動畫化與YouTuber跨界助攻帶動漫畫圖書齊竄紅 即使不是動漫迷,今年一定還是常聽到《SPY×FAMILY間諜家家酒》這名字。這部由遠藤達哉創作的漫畫紅到出圈,改編動畫一登上Netflix便迅速搶佔熱門節目榜,帶動原著漫畫熱銷。不僅是動畫,影音平台上的說書人也幫了大忙!出版數十年、散發神秘氛圍的《世界最神奇的24堂課》和《我所看見的未來》,藉由知名的YouTuber「老高與小茉」介紹,激發數百萬閱聽者強烈的好奇心,在網路上與親友群組中瘋傳討論。為今年TOP20暢銷書與作家排行榜帶來令人驚豔的話題亮點! 金石堂年度大賞20日登場十大影響力好書珍藏套書預購中 回望2022年度出版風貌,金石堂第38屆年度風雲人物暨十大影響力好書年度大賞,將於12月20日登場,屆時公布今年「金石堂作家風雲人物」、「金石堂出版風雲人物」、「金石堂星勢力作家」以及「金石堂十大影響力好書」等重要獎項。邀集多位知名作家與出版社與會,實是圖書出版人的年末壓軸盛事。 新年度欣逢金石堂40周年,限量推出「十大影響力好書珍藏套書」,即日起開放門市與網路預購,原價4,590元,珍藏價3,400元,加贈十大影響力好書推薦卡和金石堂40周年紀念提袋以及書籤,喜愛閱讀的朋友們千萬別錯過! 金石堂網路「2022年度暢銷排行榜」與「十大影響力好書珍藏套書」預購: https://www.kingstone.com.tw/events/kingstoneaward/ 統計期間:2021/12/1~2022/11/30 【金石堂書店2022年度暢銷排行榜&暢銷作家榜TOP20】 (下方書單非依榜單順序排列)) -
寫歌和寫書一樣,都是心懷觀眾與讀者,並且對自己誠實
「何謂好的散文?」記得在和作者開了提案會議之後不久,就收到依玲傳來這樣的訊息。編輯部的同事們也紛紛討論起這個命題,像是:「好的散文是能從尋常事物中挖掘不平凡。」「可以把日常觀察得入微。」「有作者自己想傳達的觀點。」對我來說,寫出優秀散文的第一步是「對自己誠實」,並且能將自身的經歷自由地拋出,讓讀者對此產生連結或共鳴。 抱著「想寫出好看的故事」意念的依玲,曾形容「藝術與創作是人類渴望得到宇宙回音的方式」,而她也確實做到了,不只誠實,她連文字裡的彆扭與掩飾都是真實的,更努力地和周遭與世界對話,這賦予了《在燈暗的時候唱歌給自己聽》這本書一種獨特的清透感,毫不矯情也不過度執著。 收齊稿子後的編務工作,通常是從分類與安排章節順序開始,因依玲的文筆情感濃烈且多次談及刻骨銘心的家庭互動,因此,如何鋪陳有呼吸空間的閱讀節奏又不打亂整本書敘事結構,成了和作者來回討論的一大重點。〈開學日〉一篇描寫了依玲求學時曾經「想找媽媽」的記憶,隱約勾勒出家庭的變故、母女關係、作者早熟的性格,當中有辛酸、有釋懷,也有體諒,更有從創作中感受到的自由……便決定以這篇作為整本書的開頭。中間還加入了「彩頁照片合輯」當作小彩蛋,以依玲喜歡的爬山來比喻的話,像是讓讀者在攀登一座山的途中可以稍作喘息、回頭看看腳下風景。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這本散文中不僅可以感受到作者的性格,還有或許是從寫歌的經驗中逐漸形成的「文字個性」。身為獨立樂團「淺堤」的主唱,曾掙扎於音樂要有多大程度去迎合市場的依玲,也想過出一本「看起來酷酷的」書,卻發現那不見得適合自己。只要細讀《燈暗》這本書,便會發現它和淺堤的音樂有幾分相似,日常生活中的細膩體會在依玲筆下有了更多樣、更立體的形狀,也有對於漂泊、關係、生命、死亡的凝視,讀著讀著彷彿耳邊正傳來〈恬恬一下仔〉、〈永和〉、〈水母漂〉的歌詞與旋律。 作為女性感受到的框架、恐婚恐育、因頻繁搬家而習慣不買太多東西、想試著在台北找到一個棲身之處……讀到最後,會發現,依玲寫的遠不只是她自己,而是眾多和她一樣擁有夢想、經歷過失去、渴望找到自我認同的每一個人。) -
如果請楊貴妃、蘇東坡來我家吃飯,要請他們吃什麼好?
吃是人生大事,古今中外皆然。眼見時下Youtuber最流行的影片題材,就是關於異國料理或新上市商品、熱門餐廳的試吃飲片,已成為現代的流量密碼。 這種影片流行,顯示人們對於吃和了解各種口味有深刻的興趣,那麼如果今天有個影片是請楊貴妃、蘇東坡、達文西、莎士比亞來吃現代食物,他們會給現代食物什麼評價呢?拿什麼食物請他們吃,他們會開心呢?這是我在編輯這本《六格格的宴席》時,經常在想的事。 此書作者金澤宜和黃震遐來自香港。是一對「唯食」夫婦,喜歡飲食,樂於研究任何與吃有關的事。太太澤宜有清朝皇族血統,家中排行老六,友人稱之「六格格」;先生震遐除了是腦科學專家外,還喜歡研究語言學、文化史,出版過相關專著。而本書則是一部從「以客為尊」視角出發的飲食文化史。他們擬了28組宴客名單,有埃及豔后、楊貴妃、玄奘大師、莎士比亞、達文西等古今中外人物,為了招待這些貴客,便從科學、營養學、地域經濟、性別、當時風土文化等角度交錯比對,重現這些歷史名人當年的生活現場,推理出他們可能的口味愛好,並拿出格格的拿手菜來對應招待。 這種富想像力、加上重重推理但又兼顧詳實考證的文字實在太有魅力了,讀著讀著也讓我跟著腦洞大開,有沒有可能真有這種宴席?有沒有可能我也可以去參加一場?或是,如果有這種可以穿越時空的請帖,我會想邀請誰來? 《六格格的宴席》是本旁徵博引的飲食文化史,也可以補足穿越迷對不同時代、地域的了解和想像,還附有溫暖體貼的食譜筆記,讓人十分享受沉浸其中的閱讀時光,誠摰地推薦給各位愛閱讀的朋友們。) -
以食物書寫的身分、記憶與愛……
去年年末,開始追起Netflix的《黑白大廚》。料理實境秀並非少見的主題,初看節目時,心裡也只是覺得「韓國人真的好會搞這套」。不過,我卻被一位白湯匙愛德華‧李給吸引── 肉類/海鮮團體戰時,他向領導的隊長表達建議,但是不被接受,他只說了句:「你是隊長,我相信你,有隊長的時候就得相信隊長。」一句話呈現資深專業者的修養與風度;經營餐廳競爭營業額時,為了拉抬業績,他主動去做些帶有綜藝感的廚藝小花招吸引食客目光,只求大家可以多多點餐;人生料理那一集,以他自謙小學三年級韓文程度,緩緩說出:「我的人生就像拌飯。」 好的,光是這三點,我就被圈粉了——更別說後面造成參賽者集體創傷的「豆腐地獄」(雖然他的菜我不一定都能懂)。他有種難得的幽默感與謙遜:不是為了讓自己顯得「親民」,而是知道什麼時候該退後,什麼時候該讓自己被看見。節目播出後,臉書、IG一堆人跟我一樣入坑,讓我安心許多——我,不是單純的迷妹,而是識貨。 後續才發現,人家早就是大有來頭的名廚aka作家。出版作品之一的《Buttermilk Graffiti》曾榮獲詹姆斯.比爾德獎最佳寫作類書籍獎(等同於「料理界奧斯卡」),被眾多媒體評選為年度最佳美食書之一,亞馬遜網頁上媒體與名人推薦的讚譽更是長長一串,也就是這次的《酪乳與塗鴉》。 這不是一本傳統意義上的食譜書,更像是一本深刻的旅行筆記與文化散文。愛德華花了兩年時間,走訪美國各州,品嘗各地食物、與人相遇,再與歷史、土地、記憶連結。被他喜愛的食物不需要精緻的擺盤,卻有濃重的生活厚度。那些食物背後的故事,藏著移民家庭的奮鬥、代代之間的拉扯與和解,還有文化認同的追尋。你會看到,食物成了身分與歸屬的容器。 書中有幾處談及他與父親之間的關係,特別吸引人——那是一段父親對兒子的期望,也是兒子試圖向父親表達與爭取的過程。 「他一直都不希望我成為廚師。他來自舊時代的韓國,在那裡,廚師只是廚工、是僕人。對於移民父母來說,當廚子無疑是走錯路,甚至是後退一大步。小時候,父親經常開車帶我去西點軍校,希望有一天能看見我穿上灰黑相間的軍校制服。」 「我告訴他自己想當職業廚師的那天,氣氛實在是好得不能再更好了。我們沒有因為我的職業選擇而大吵,他也沒有因此與我斷絕關係。只是,從那天起,我們之間的對話變少了許多。」 「我幫忙母親整理父親的遺物。我沒有找到任何一封寫著『我其實一直以你為傲』的信,也沒有發現哪個盒子裡珍藏著我的成績單。不過,我倒是找到一疊他多年來收集的兩元紙鈔,總值大約幾百美元。我悄悄抽走一張兩元紙鈔。現在它一直放在我的錢包裡。我也說不清這麼做的理由,畢竟,我也算不上多愁善感。」 愛德華不急著讓你感動,他只是把故事攤開,任你自己咀嚼。這樣的沉穩、真誠、不造作的文字,就像他的廚藝,不以華麗炫技為賣點,而是緊緊貼著人心與土地。這是一位真正走過世界、認真過生活的男人,用食物書寫的身分、記憶與愛。對於習慣有層次、有情感的讀者來說,絕對值得一讀。) -
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去。
對於喜歡植物、熱愛走山的讀者來說,邱一新這個名字想必絕不陌生。若說其暢銷前作《尋找台灣特有種植物》,是一新行走古道見聞中反映季節的前菜、勾起味蕾的餐前酒,本書或可說是他坐在甜點前,回顧人生主菜的心境歷程。 正如作家劉克襄在推薦序寫到,近來「古道」一詞就像特有種,讓廣大的登山健行者聽罷眼睛為之一亮,這些山徑既是前人開天闢地之路,又像殘存卻鮮活的歷史現場,不斷誘人回顧過往。 一新則藉由自然寫作及旅行文學旗手麥克法倫(Robert MacFarlane)在著作中所定義的「故道」(The Old Ways),反問自己在這一條條古道、一幕幕古老的地景中感受到了什麼?以及明白了多少未知的自己? 為此,他總說自己是不合時宜的旅人: 「我的島嶼旅行,通常不怎麼在乎古蹟名勝,卻想知道我的祖先是怎麼過生活的。」 「明明生活在現代,卻老想往消失的過去走……走著走著,不免回望自己在人生某些時間點、壓抑著傷痛走下去的生命閾境,故道便成了貫穿本書的『閾境之路』。」 他將自己這十餘年來,每一次閱讀、每一個步伐所接觸到的自然、顧盼的歷史、觸發的省思,積累而成書中二十條認識台灣的學習路徑。 在書中,他與獵人為伍,與雪巴同行,有時專注傾聽專家的見解,有時落單在隊伍末,看山望雲、諦聽鳥鳴,小憩時停下手沖一杯咖啡、小食當地特產,獨自感受山行的美好。 追源,溯流,欲靜。 他不只滿足於講述故道的歷史、細數內心採集的植物,他亦試圖在大自然重整自己的節奏,尋回島嶼生活中不停被竊取的寧靜。 側看邱一新,就算奔赴在雜沓的城市裡開會,也往往是一身輕裝、背著個大背包,彷彿一動念隨時都能往山裡頭跑。 一新早年位居媒體高層,如今仍是知名企業的高階主管;可他卻是在職涯遭受重挫、困居在家的谷底時刻,才深深意識到作為徒步旅人真正的意義。他心想,既然都在谷底了,那麼只剩下眼前這一條路——走吧,往家山走!走吧,走到怒氣消失為止!就這樣,他那讀書又走路的山旅人生,隨著心境愈拓愈寬。 他常說:「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去。」 他認為人的雙腳一如鳥的雙翅,引領人們走出梭羅(Henry Thoreau)在《湖濱散記》裡重新定義的風景: 「無論我坐在哪裡,都可以在那裡住下來,而風景就以我為中心,朝四面八方延伸……」 閱讀旅行的本質就是行動的文學。一如劉克襄所說:「唯有走過,我們才有堅實說話的自信。」 無數哲學家和文學家皆著迷於「走路」,不是因為他們估量著抵達終點的成就感,而是生活的價值就在路上,徒步本身即是意義。 從四處行醫布道的馬偕、拍下台灣各地珍貴風土的攝影家湯姆生,以至於清領日治時期的諸多探險家、人類學與博物學家,讀者可以透過這本書,與作者一同追隨歷史上徒步旅人的足跡,踏進部落、走上霧海、闖入瀰漫野性氣息的山林,享受曠野在內心釋放的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