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故事 /書的故事
-
2024.08.08來自大自然的心型彩虹,獻給每一位關愛海洋的守護者!
文/有樂文創編輯 陳美璇港口護堤內側,賞鯨小艇彩虹旗輕柔飄揚。沙灘上鵜鶘漫步,海浪來來去去。在耀眼的金色天空下,頭部與背部佈滿藤壺的海中巨獸——灰鯨,正游往墨西哥繁殖育幼地。牠們年復一年,遷徙往返20,000公里。 《消失的灰鯨》講述一段關於海洋、關於救贖、關於親情、關於傾聽的暖心故事。媽媽是里歐的全世界,他為了守護媽媽捨棄所有的假日,在寒冷夜裡隨時準備熱茶與薑餅。媽媽意識到自己必須治療,勇敢提出分離,里歐即便心中有千百個不願意,也是溫柔應允,搬到加州和完全不熟的奶奶同住。離開媽媽的里歐,表露任性而冷漠的一面,幸好璀璨的陽光與大海的浪濤為他帶來療癒。當里歐打開心房,接受賞鯨船浮窺號的邀約,讀者也從此暸解東太平洋灰鯨多舛的命運。 作者漢娜.戈德曾說自己偏愛大型動物,她為外型宛如「古老岩石」的灰鯨深受感動。數年前,她受英國鯨豚保育協會之邀,重回墨西哥下加利福尼亞州,在灰鯨保育區度過改變人生的四天。戈德以真實經歷撰寫本書,使讀... -
2024.08.06巡山員的熱血、奮戰與痛哭
文/張純玲(寶瓶文化副總編輯)當我在編輯《浪漫巡山員》這本書時,耳畔一直縈繞作者阿步的家人對他說的話:「又不是正職,還那麼辛苦,錢那麼少,繼續做幹什麼?」是啊,我想這是所有台灣巡山員的心聲了,也因此,我深深為這群癡傻的人動容;謝謝他們無悔守護山林,謝謝他們為台灣山林付出自己的血汗。 在台灣,有一千一百多位巡山員,但每個人卻需要管理約莫58個大安森林公園般廣大的土地,而這些都不是平坦的地,多數都是荒野山林。巡山員們常常需翻山越嶺、跨越湍急河流,走到人跡罕至,甚至從沒有人到過的區域。我記得阿步在書上曾寫下,走從未有人走過的路,前往從來沒有人到過的區域,是最最危險的,因為充滿未知的巨大風險。腳下踏出的每一步,完全沒有前例可循,只能憑自己過往積累的巡山經驗來判斷;也因此,對阿步來說,他最懼怕,也是他的罩門,就是從未走過的崩壁,他說,那驚險程度完全不誇張,真的是九死一生。 其實,巡山員從來不只是字面上的「巡山」而已,它的工作內容從海拔0... -
2024.08.04為孩子準備的情感表達辭典!
文/謝美玲(大好書屋副總編輯)大好書屋在今年夏天成立新書系「兒童館」,希望閱讀族群從以圖畫書為主的繪本,延伸到年紀更大一點的孩子。在選題上,我們也在摸索進入小學階段的兒童,需要的閱讀型式為何?什麼主題更貼近他們的年紀?閱讀缺口何在?層層考量之下,有幸,我們遇見了韓國出版的這套暢銷兒童橋梁書「九歲辭典系列」。韓國出版社將這系列書定位在「情感表達/關係和溝通辭典」,共有四冊,目前大好書屋引進兩冊,分別是《我是說話高手!小學生的第一本人際溝通表達書》及《我是說話高手!小學生的第一本情緒表達書》。 初見這系列書籍,就被一幅幅溫暖柔和的色鉛筆插畫給吸引。我們在定位上拋開「九歲」的年齡限制,鎖定「小學生」為適讀對象,看準孩子這階段學習上的需求,從學習詞彙到運用口語表達的過程,這兩本書都扮演著輔助的角色,可以穩穩陪著孩子在學習語言、提升寫作力、人際溝通,甚至是表達情意上,能更自信篤定,從容展現自己。 生活中,每一天遇到的事件都會牽動情緒,但... -
2024.08.02但故事的最後你好像還是說了——國家、民主與資本主義?
文/麥田出版編輯部 小林關於人類的歷史,最耳熟能詳的說法如下:我們從狩獵採集的小群體,一不小心被農作物綁架(或者用讚許的角度,我們「發明」了農業)成為定居的部落一員,隨著人口增長開始出現權力集中與再分配的機制,由此城市與國家制度脫胎而生,接著工業革命、現代資本主義興起。一部份的人認為,人類就此藉由犧牲原始時代的「平等」,換得文明進步;另一部份的人則認為人類總算屈服於繁衍子孫的天性,暫且放下暴力性學會合作,但還是──換得文明進步。 至此,文明到達成熟,我們開始提出下一個問題,人類歷史大終結的樣貌為何?共產主義、自由民主制、資本主義,這些都是曾推論而出的極致形式。但從傳統的大歷史敘事到此類問題的誕生隱含了以下觀點,一是必然會有個難以撼動的終點,二是人類進展沒有回頭路的演化進步觀。而在《萬事揭曉》一書中,知名人類學家大衛.格雷伯(David Graeber)和大衛.溫格羅(David Wengrow)敏銳地質疑並顛覆這類預設。作者們... -
2024.07.31凡殺不死我的,必使我更強大
文/天下文化資深編輯 吳育燐讀者可能會覺得,本文的標題拾人牙慧,這句尼采的名言應該與《記憶決定你是誰》這本書沒有多大的關聯,但本書確實有這樣的功效,或者說,作者期望它能帶給讀者這樣的能量。 作者蘭迦納特是頂尖的記憶研究學者,他提醒我們,過去的記憶成就了現在的我們,而現在的決策會被過去的記憶影響,只要有意識的選擇記憶,主動進行管理,將對人生將有所助益。 談到記憶,我們可能會想起自己金魚腦般的記性,並且打從內心羨慕那些學習表現優秀或過目不忘的人。但蘭迦納特說,我們不可能、也沒必要記住每一件事,因為遺忘才是人類的天性,不過我們仍然可以利用大腦的機制稍微對抗健忘的宿命,例如學習後進行測驗,幫助自己學得更快更好,或是善用記憶的可塑性,重新詮釋往事,讓自己有勇氣邁向新人生。 既然要利用大腦的機制,勢必得先認識大腦。蘭迦納特以選舉投票做為比喻,說明神經元如何形成連結,讓我們得以學習和記憶;他還透露,我們其實可以藉由注意力、動機等因素... -
2024.07.29當自由劃破靜悄無聲的大疫之夜
文/麥田出版編輯 吳貞儀回首二〇二〇年,當全世界飽受新冠病毒侵襲,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奧罕.帕慕克正將他醞釀四十年的家國省思,以及受疫病肆虐而充斥內心的懼怕,注入筆下作品《大疫之夜》裡的每位角色心中。走入《大疫之夜》,我們彷彿回到疫情最嚴重之際,在防疫管制下,家家戶戶閉門不出、街道巷弄空蕩無人,彼時社會彷若與世隔絕的孤島,瀰漫著看不見疫情盡頭的無望,此情此景恰如小說裡地處鄂圖曼帝國邊緣的明格里亞島總督沙密帕夏所言:「現在只剩我們跟瘟疫了!」 《大疫之夜》虛構出一座風光明媚的「明格里亞島」,當前任蘇丹之女帕琦瑟公主與駙馬努里醫師被派往當地,在防治疫情之餘,調查率先登島卻離奇喪命的蘇丹御用化學家。隨著疫情升溫,小島面臨著傳統宿命論與現代科學防疫的矛盾交鋒、不同宗教信仰之間的族群對立,還有中央與地方的關係愈趨惡化。立基於共同的語言、歷史文化乃至創傷,這場大疫不僅形塑出島嶼民族的族群意識,更促使這座小島逐步脫離帝國統治,從而激發出慷慨激昂... -
2024.07.22自古以來,婚姻都是一場冒險
文/吳靜怡(圓神出版副主編)在大多數女子都能自由選擇結婚對象的現代,婚姻對於人生來說,仍是一場豪賭,賭的是青春與未來,更有甚者是金錢與所有身家。婚姻從來不是兩個人的事,更何況是數千年前的過去,那段女子完全沒有話語權,被視為私人財產的過去。 以《崩壞國文》一書讓國高中學子以現代角度與幽默觀點認識古人,重新領略古文經典的謝金魚,睽違七年終於推出新作,這次談的是金魚從學生時期就開始研究的主題「絲路」。絲路串起歐亞大陸,不僅僅是交通要道與戰略要地,更承載了許多國家甚至許多人的夢想、未來,與命運。而其中相當關鍵卻鮮少人提及的,是絲路上的女子們。 這些女子很少出於自由意志跋涉於黃沙中,她們可能是跟隨丈夫,不管是經商或仕途;可能是為了祖國和平,不管是聯姻或和親;更多的可能她們根本不是故事中的主角,而是被買賣被交換,隨著主人遠走異鄉。但不管哪種,她們的名字大多被歷史遺忘。 作者謝金魚透過追尋史料線索,像是一張壁畫、一封以粟特文寫成的信... -
2024.07.19引人入勝的幽默推理故事,讓孩子快樂享受學習英語的樂趣
文/小熊出版編輯部「夏洛克與花生」是小熊出版下半年強打的「中英雙語」小說系列,不僅附加英語有聲小說音檔QR Code,還增加口說練習、單字測驗等專欄,這套小說究竟有什麼魅力,讓小熊相信它具有陪伴孩子學習英語、愛上英語的潛力呢?且聽編輯娓娓道來! 一、豐富多元的背景文化,激發孩子對其他國家的好奇心 「夏洛克與花生」系列來自新加坡,對臺灣讀者來說,是個有點熟悉卻又不甚了解的地方。作者A.J. Low其實是一對夫妻,丈夫為墨西哥裔美國人,妻子則是土生土長的新加坡人。夫妻倆聯手在新加坡本地融合華人、馬來人、印度人等多種族文化背景中,加入西方流行元素與幽默感,讓本系列成為世界各地的孩子都能享受的新世代故事。 透過書中細緻刻劃的飲食、服飾、景觀與歷史文化,讓人在閱讀中不禁對新加坡以及其鄰近國家產生好奇、想要一探究竟──而「產生興趣」,便開啟了學習的第一步。若想造訪說英語的新加坡,就趕快好好來學英語吧! 二、中英雙語... -
2024.07.17人際關係不是光靠一人就能建立,而是需要兩個人
文/木馬編輯部日子就是一個問題接著一個問題,破解了一個馬上又有另一個,順利的話像在打遊戲,成就感爆棚不說,還會越打越上癮,腦內多巴胺飆升,期待著接下來還有甚麼挑戰在等著自己。可一旦卡關就不好說了,即便到處求救、廢寢忘食擱下其他所有事,破不了就是破不了,這日子還要過嗎? 我們大半人生卡關的原因都是「人際關係」,不論是愛情、親情、友情、同事或是跟自己的關係,所有你想得到的人際關係這本書全包了,《一本你希望所愛之人讀過的書》就是這樣一本超級好用的「現代生活的關係療癒手冊」。不僅如此,作者的來頭也不小,她的前一本書《一本你希望父母讀過的書》賣遍全球45國、累積銷售高達180萬本,台灣更佔了5萬本,而在這本新書《一本你希望所愛之人讀過的書》原文在去年年底上市後,就一舉衝上英國亞馬遜各分類榜和《星期日泰晤士報》暢銷榜的冠軍。 《一本你希望父母讀過的書》我們收到眾多讀者回饋最打動他們的,其實是作者的態度。這位心理治療師菲莉帕... -
2024.07.15面對愛,就像是面對一座山
文/遠流出版資深編輯 陳嬿守《腹語山》出版了。這本書,我看了九版稿子,陪作者寫了兩年。 在小說前,我們先合作了兩本書,《山之間》集結了山女孩Kit爬山初五年的心情,宛如一本寫給徒步者的情書,第一次看見日出的感動仍記憶猶新。接著,我們在大疫年間出版了《沒有名字的那座山》,寫的多是展望風光之前,難免游移不定、懷疑自己的心緒。好巧不巧,配合著三級警戒,沒能出門的日子,書本成為對於山的念想。 再後來,是小說。 心裡的故事萌芽,大概等同於想要攀爬百岳,或追尋更高的地方。你得背上更重的背包,算好長日縱走所需的糧食,每天親手為自己搭帳拆帳,或許還要動用一輩子也沒見過的岩盔或冰爪──至少我看寫小說的山女孩Kit是這樣的。她辭了工作,申請到國藝會的文學補助,旅居台東一段時間,然後去尼泊爾,以及藏區。我斷斷續續的,在IG上看她搭上驚險的小飛機、與犛牛合照,更在通訊軟體小小的對話框裡,讀著回傳的片段文字──或許,那還不算稿子。 沒能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