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書】我們以你為傲:向台灣國民英雄致敬
台灣加油!2009,是不平安的一年;從金融風暴中開始,失業潮、新流感、八八水災等樣樣都不平靜。幸好,有一群不平凡的國民英雄,在艱困的時刻展現勇敢、堅毅與作為,在不安的土地上,給我們繼續堅持的勇氣。聯合報編輯部以最崇高的敬意、最虔誠的文筆,為這些平凡又極為不凡的國民英雄立下時代紀錄。也感謝有他們,我們以他們為傲,深深向這些國民英雄致敬。
【電子書】我和我的檳榔攤
《我和我的檳榔攤》無疑是秀英對自己中年生涯的一段真切體悟。秀英回憶起背負債務、從早到晚勉力工作,使她每日在回程的車上疲倦而昏沉地睡去,所幸愛人種種細心體貼的陪伴舉止,她得以償清債務、繼而甘心再次踏進執子之手的婚姻裡;然而憧憬終究不敵傳宗接代的使命,中年失婚的秀英也曾埋怨過,也曾自暴自棄地酗酒甚至是自我了結……。命運雖然壓垮人們的冀望卻壓不滅人們的信念,不服輸的秀英也是如此憑藉毅力自我成長,即使清苦,但自給自足;就算孓然,還有女兒貼心的支持。於是,從這本書裡,我們可以看到秀英的成長,屬於台灣女性柔弱背後的無比堅韌,學歷、財富、頭銜,都是外物,秀英的經歷讓我們看到,唯有自尊與信念,才是成就人生價值的唯一憑藉。
【電子書】陳維昭回憶錄:在轉捩點上
第一次踏進台大的校門,我的心中有種莫名的激動。我當然無法預知自己的未來會和台大有如此深的牽連,也無法想像我對這所學校有那樣強的使命感……前台大校長陳維昭,一位出生於台中縣神岡鄉的孩子,幼年調皮好動、喜歡布袋戲,但是天生敏銳度和專注力超強,在光線昏暗以及吵雜的環境都能完成課業背誦,一路從台中一中、台大醫學院讀到日本東北大學醫學博士。進入台大擔任醫師後,因緣際會成為忠仁忠義連體嬰手術的主治醫師之一,憑著誠懇好學、樂觀進取的精神,擔任了兩屆台大校長,發揮他個人最擅長的「人和跟協調能力」,經歷多項改革變動,就像他在接任台大校長時所宣示:「不妄費公帑、不濫用人員、不營私舞弊、不收受賄賂!」本書特色一個人的一生竟然跟台大淵源如此深厚,他的故事不僅是個人的體驗,同時也是台灣近代教育史的一個縮影。他並且身處台灣高等教育改革的轉捩點上,他以本身的經歷見證了這個改革的過程。
【電子書】滄海拾筆:追憶侍從蔣介石的特勤生涯
隨衛蔣介石之特勤人員的回憶錄內容介紹 隨衛蔣介石之特勤人員的回憶錄本書作者張毓中,以一溫州鄉下青年,於偶然機緣下報考浙江警校,有幸受到一代特務奇才軍統局戴笠將軍的賞識,在國家危難之際,被派任到中國最高領袖身邊,肩負侍衛之重任,三度進出蔣中正總統之官邸。這是作者畢生的自豪。卸除警衛重責後,又先後擔任桃園縣警察局長、高雄市警察局長、台北市警察局長等職。作者以一基層侍衛人員的眼光,從側面細節處觀察發生於國家領導人周邊的人與事。由於任務所需,晝夜隨衛於專機、專車、專船之中,或先遣偵察全國各處。雖以平常語調敘說各次勤務,但想像其中跌宕起伏,則又有諸多驚奇。作者並以親身經歷,忠實紀錄下侍從室警衛組織的幾次變動,揭開諸如先遣、偵察、警衛、內衛、外衛等日常工作的機密性。此外,由於工作的需要,作者拍攝了大量的照片,本書收錄這批從未披露過的珍貴照片,留下時代瞬間而又永恆的印記。
【電子書】蔣經國晚年身影
一九七二年六月蔣經國接任行政院長,也是本書作者張祖詒開始跟隨蔣經國的起點。一直到一九八八年一月蔣經國辭世,張祖詒始終是蔣經國的重要文膽,見證了那一段台灣政治與經濟的重大變革。本書是張祖詒追憶在蔣經國身邊十六年的日子,他眼中的蔣經國,是總統,也是一個平凡人;是長官,也是一個工作狂,透過他的回憶文字,我們看到一個美好年代的領導人,尤其是他的晚年生活,觸及當時接班的敏感話題,以及台灣幾次的重要歷史事件,是重要的史料記錄。本書特別邀請馬英九總統撰寫推薦序。馬總統是蔣經國提拔的人才,曾在他身邊擔任祕書與翻譯的工作,從他的眼裡看這本書,「要瞭解經國先生擔任行政院長與總統期間重大決策的背景,這是一本不可錯過的書。我願意將這本書推薦給所有關心臺灣的人。」馬英九總統點出了這本書的重要歷史價值。
【電子書】達悟族的精神失序:現代性、變遷與受苦的社會根源
本書探討蘭嶼達悟族高比例精神失序現象的社會歷史根源,以及精神失序者的疾病歷程、主觀經驗、與日常的社會文化處境,主要分析焦點在於社會變遷所形塑的文化建構、現代醫療、與疾病受苦的相互關係。本書首先探討生物基因論、環境論、建構論三個對精神失序的研究取徑,釐清其各自的本體預設、認識論立場、貢獻與限制。本書延續建構論的基本洞見,結合「社會受苦」的概念,避免淪入相對主義,以探究達悟人所面對的快速社會變遷與精神失序的關係。作者經過多年的民族誌的田野觀察蒐集資料,接近達悟人當代的生活世界與日常經驗,同時輔以各種文獻資料,釐清達悟人長久的歷史處境與其當代命運的關連。
【電子書】蔣介石誄辭說屑
蔣介石縱橫政界半世紀的誄辭關係學!這是一部關於蔣介石一生所撰誄辭之選粹與述評。蔣介石一生至少為一千五百多人頒誄飾褒,透過對傳統誄辭文化淋漓盡致的運用,蔣介石將喪葬禮俗和飾終褒揚溶入複雜變幻的人際交往,轉化為獨步政壇的文化資本,以作為維繫權力、穩固統治的技術。蔣介石透過致祭代表與致祭專使的分工,定位逝者的尊卑階序。喪葬追悼與各種紀念會在臺灣時期,亦有凝聚共識、維繫情感的作用。然而蔣介石的誄辭文采竟遭郭沫若以「滄海橫流」所剽竊,蔣介石也在致孔祥熙、康澤的誄辭中,創造出辯污這一項新功能。從當世最有權力的美國總統羅斯福,到山野村中不名的百齡老人;從蔣宋孔陳四大家族的六十年恩怨情仇述起,歷數蔣介石的政敵李宗仁、閻錫山、胡漢民等,其親信部屬陳誠、張群、何應欽等,或壯烈成仁於戰場上的諸英魂張自忠、郝夢齡、張靈甫等,名流學者梁啟超、胡適、張伯苓等;乃至於暗中鬥法較勁的史迪威、陳納德,允為一代完人的陳布雷,遭其暗殺的王樂平,甚至是昔日情敵的劉紀文等等;全文涉及現代中國、臺灣及外國政要超過五百人,另配圖片近三百張,提供另一種觀察蔣介石的方式及輕鬆趣味的現代中國簡明史。【本書特色】蔣介石縱橫政界半世紀的誄辭關係學!
【電子書】我不一樣的人生:黃崑巖自傳
一位毅然決然放棄外科醫師頭銜、投身醫學教育的學者,一個以豐富學養沐化學子的師者。教養之父黃崑巖憶談人生歷練哲學及自我教育養成。一個傳統、平凡的公務員家庭,一個二戰結束、殖民時代的環境背景,這就是台灣教養之父黃崑巖的出身。本書從作者童年生活談起,歷數兒時趣事、親友相處、求學、出國、工作等歷程,內容中可見台灣在民國20~90年代的整個鄉村、教育、文化、醫學、政經社會等各方面的變化、進展,非常珍貴。兒時歷經二次大戰及殖民時代,讓作者有最自然的環境接觸到外國文化與教育,對其人生養成及態度培養具有重要影響地位,也對之後的外語學習種下啟蒙的種子。在醫學院的求學過程中,對國內醫學教育的切身體驗讓作者毅然決然放棄外科醫師的光環,成為當時第一個離開外科的人,這之間的心路歷程也在書中娓娓道來。作者的一生成就,猶如台灣醫界發展的縮影,記錄著多項重要里程碑:創立成大醫學中心、國家衛生研究院、醫學院評鑑委員會,作者秉持著一貫的嚴謹態度及不輕言放棄的精神,這期間的體驗與所見所聞、所遇到的每一個人,都是造就今日人格教養的重要因素。透過作者的回憶,這些經歷和人物將可為讀者帶來人生學習及典範。書中還記錄著作者生涯中的許多「意外」,因誤列黑名單而在機場履次遭刁難、與美國中情局諜對諜、一項突如其來的美國法案讓他錯失清大校長的位置……種種精彩的內容,在在顯現出作者穩建的處世態度與睿智。本書特色◎ 一本記錄台灣教養之父黃崑巖一生最完整的傳記。◎ 作者的一生記錄著台灣醫界各項重大成果的發展,透過書中的憶談,讀者可窺知這其中背後的過程與艱辛。◎ 作者在書中提及他所崇拜的多位國內外學者的為人與事蹟,這些人的教養與處世態度亦可成為讀者的人生典範。
【電子書】情與美--白先勇傳
白先勇的一生,是鍾「情」的一生。白先勇的一生,是愛「美」的一生。因為有「情」,白先勇走上了寫作的道路,成為了一個作家,並在自己的小說中寫盡人間各種「情」。因為愛「美」,白先勇在自己的藝術創造過程中,總是把對「美」的追求做為一個重要的努力方向,並在自己的作品中塑造了眾多的「美」。白先勇的「情」,在生活中體現為親情、友情、愛情、事業情、慈悲情、藝術情;在創作中體現為在悲憫之情籠罩下的懷舊之情、追悼之情、寬容之情和堅執之情。白先勇的「美」,在生活中表現為對日常生活中「美」的細節的敏感、對儀表風度的注重和對青春活力的讚賞;在創作中則表現為對精緻、細膩、完美以及能體現「美」的文字、色彩、節奏、形象的不倦追求。白先勇鍾「情」愛「美」的人生和藝術,隨著他對人生、對藝術不竭的激情和對美的無限渴望,隨著他寫作之筆永不停息地揮動,隨著青春版崑曲《牡丹亭》走向世界,而且還在不斷地延伸、繼續…… 二○○四年台北國家劇院青春版牡丹亭揭開序幕,二○○七年北京第一百場演出圓滿閉幕。白先勇傾其一生都在為這些逝去的情與美造像。一九四六年,抗戰勝利,白先勇隨家人在上海美琪大劇院看梅蘭芳和俞振飛合演的崑曲《遊園驚夢》,那時他才十歲,一句也聽不懂,可是《遊園驚夢》中的音樂,以及梅蘭芳翩翩的舞姿,卻深深的印在他的腦海裏。「原來奼紫嫣紅開遍……」,面對著費盡了自己的心血,如今終於「奼紫嫣紅開遍」的青春版《牡丹亭》,白先勇情難自抑,舞臺上崑曲的「美」,可是他歷經艱辛一手塑造出來的。還有什麼,能比圓了追美、造美、重溫美的青春夢更能讓人開心的呢?
【電子書】二二八事件真相考證稿
彭孟緝收復高雄市政府,是暴徒先開槍?戰後從日本歸來的台籍日本兵及日本浪人,造成二二八事件爆發迅速、惡化蔓延於全島?高雄歷史博物館對二二八高雄事件的簡介,誤導了台灣人民?《二二八事件研究報告》定本存心抹黑彭孟緝?二二八事件發生已六十年,這一道歷史的傷痕,迄今仍影響全台灣,甚至海峽兩岸中國人民的福祉。以往有關二二八事件的報導,均為口述歷史拼湊,本書作者中央研究院院士黃彰健先生,以多年來收集的珍貴歷史文件,還原了歷史真相,於二二八事件六十週年之際,完成本書。
【電子書】台灣的七十年代(思想4)
一個時代的思想狀況,相當程度上是由先前階段的思想狀況演進發展而成。回顧台灣社會幾十年的思想轉變軌跡,1970年代不能不說別具意義,蕭阿勤先生甚至借用雅斯培的字眼,稱之為台灣戰後史的「軸心時期」,扮演著此後思想發展的樞紐。當時,五十與六十年代的閉鎖禁制仍然延續著,但是上一輩人辛苦散播的火種,終於在戰後新一代──蕭先生稱之為「軸心世代」──的意識裡擴散。六十年代末期東、西方世界同時爆發的動盪和反抗,從外面提供了強大的刺激啟發;島內統治集團的世襲換代,也觸動了一定程度的變革氣氛。各種因素與傾向相互激盪,讓七十年代的台灣呈現著前所未見的文化與觀念的盛景,鄭鴻生先生不吝冠以「文藝復興」的美名。本期專輯「台灣的七十年代」,重新面對了那個時代。鄭鴻生、郭紀舟、詹曜齊三位的報告與敘事,加上蕭阿勤高度分析式的提問,共同構成了本期主題。論述一個時代的意義,自然不是幾篇文章所能竟其功的。我們的作者視野集中,主要注意當時的刊物、書籍、以及知識界的幾場論戰。這幾篇文章扼要生動地捕捉當時的思想氛圍,但沒有人會說一個時代的內容窮盡於此。不過,一個時代的精神自覺,在此確實可以窺其大貌。僅就論戰來說,當時台灣社會的幾個主要議題,不是在此十年之間都引發過激烈的討論,形成了各種立場的自我界定與相對定位嗎?七十年代的知識份子,歷史經驗比較貧乏、知識資源也很有限。但是論戰所形成的分歧觀點,在後來的時代將繼續發展變化,帶動新的分歧與結合,進一步塑造八十年代之後的各項議題。如果問題意識是在歷史中發展的,七十年代便應是台灣那歷史的啟動時代。不過,跟八十、九十年代比起來,台灣的七十年代畢竟還顯得生澀、焦躁、「太理想主義」。一個主要的原因殆為,如果說後來兩個十年的思想文化運動,有著社會、政治運動的帶領、呼應與支援,那麼七十年代的知識份子,基本上是孤立的,與社會隔絕的。從《大學雜誌》、校園的各類騷動,到後來的《夏潮》、《文季》、鄉土文學論戰、民歌運動,一路上明顯看到,知識人苦苦呼喚尋找「社會」、「民間」、「鄉土」、「工農」,而竟沒有任何回音。孤立令他們缺乏信心、缺乏方向感;但是孤立疏離卻也讓他們較為自由,能夠忽視現實而去嘗試與衝撞。七十年代的精彩與徒勞,原因大抵在此。到了八十年代末期,人民、鄉土等等想像,終於應族群與本土的召喚現身之時,七十年代人多少有些尷尬與意外。──那葉公所好所畏之龍,竟是生得這般模樣?無論愛之恨之、擁抱還是排斥,似乎都不再是當年的那番滋味了。為了善盡思想公共平台的責任,《思想》時常準備開拓不同的欄目,盡量讓各類議題與文體進入共同的對話空間。繼上一期增設「思想狀況」之後,本期增加了「新書序跋」,讓新書的作者、譯者、編者、推薦者多一個管道介紹書籍、呈現觀點。歡迎各方人士積極參與。此外,本刊與台灣哲學學會合辦的「主體性」徵文活動,經過慎重縝密的評選過程,由吳豐維先生入選。吳先生的大作,也在本期發表,請各位留意。2006年是漢娜鄂蘭誕生一百週年。這位在1975年去世的思想家,身後的影響力猶過於生前。蔡英文先生當年迻譯她的《極權主義》等名著,開中文世界之先河。如今由他來為文紀念,特別有意義。還需一提的是,鍾大智先生紀念格爾茲去世、張志強先生論《大國崛起》電視影集,雖然文章較短,卻都有獨特的分析與完整的觀點,值得讀者正視。
【電子書】啟蒙師與父
本書介紹荷西傳教士、沈光文、陳永華、陳維英、馬偕、甘為霖、巴克禮、劉銘傳、伊澤修二、堀內次雄、石川欽一郎、林獻堂、蔣渭水、林茂生、杜聰明、朱昭陽、胡適和殷海光共十八個在教育、文化、醫學、政治或是建設等方面上的知名人物,從其一生的故事著手,並著眼於其在台灣教育、文化、思想或文明上所具有的啟蒙意義,除了擺在眼前的偉大事蹟,與每個人物連結而起的教育史脈絡,從敘述中,我們還可以仔細地觀察思考,這群人,一個一個不同的個體,何以堅持?何以努力?何以眾人皆醉我獨醒?他們的人格特質和理想,成就了自己,也成長了台灣。
【電子書】吃點子的人:劉興欽傳
劉興欽,台灣國寶級的漫畫家。早期,他漫畫中的主角阿山哥與大嬸婆,陪伴許多人度過快樂童年;他的創意與發明,啟發許多人。如今,新竹內灣的再造更因為他的大力協助,而成為國內成功的文化鄉鎮。這是一本關於劉興欽,漫畫多、發明多、得獎多的國寶級人物的故事。一個生於日據戰時的農村子弟,小時後家困,為了想穿鞋,所以努力考上初中, 因為師專免費提供住宿與伙食,所以選擇師範學校;當上老師之後,因為微薄的薪水無法支付父親的醫療費用,於是開始拿起畫筆,沒想到漫畫的這條路,走的既開心又有成就。他從小有膽識,遇到事情會仔細推敲,安步當車的行事作風,讓他的人生像倒吃甘蔗一般,越來越甜美。有多少人可以在榮歸故里時,看到自己四十幾年前的作品重新復活,成了內灣的特色,並且影響一條鐵路起死回生,他的故事,深深令人感動。
【電子書】文化展演與台灣原住民
在《文化展演與台灣原住民》一書中,作者透過多樣性的文字書寫(學術論文、通俗散文與對話訪談等併陳)、民族誌影像紀錄、部落祭儀樂舞、和現代舞台展演等,探觸台灣原住民文化的深層意涵;並以極大的熱情,積極地尋求人類學知識的社會實踐。在自由不受框限的嚐試中,本書作者與原住民文化交會,激盪出新的研究與實踐路徑。她也發現不同文化對展演的真實有不同的看法與詮釋,影響研究者、媒介者、演出者與該族群的互動。作者的喜怒哀樂在原住民文化脈絡中反芻,坦誠地呈現,是另一種文化展演。
【電子書】攀越自己的高峰
在本書裡,有位建築師,因為他對美學及文化淵源的堅持,建造出會呼吸的環境:一位慢性病及絕症藥物開發教授,以追根究底的研究精神,發現了靈芝王國﹔一位台大牙醫師,又是美國神經科學博士,受到消波塊的夢魘後,辭去大學的教職,全力投入生態保育的工作﹔一位患有小而麻痺的女士,以無比的耐力,上馬飛馳,成為台灣第一位在國際殘障運動會上,騎馬進場的馬上英雌........。
【電子書】動物的故事(台灣風土系列6全新修訂版)
台灣有許多動物,有的從遠古時代即來自大陸,有的是經由荷蘭人帶來台灣。近年來還有經由人工培育而成的新成員。其中,大部分動物生活於野林中,有的活動於水裡,或是被人類所圈養。人類曾經依賴動物為食,農業社會時期更利用動物幫忙農事。本書並介紹它們的生活習性及與人類相依相存的關係。
【電子書】蔣經國與章亞若
本書內容描述蔣經國與章亞若的戀情,書共分十四章第一章序言,第二章故鄉與家世,第三章手足情深,第四章童年、早婚、寡居,第五章烽火緣,第六章兩情相悅,第七章桂林產子,第八章生離死別,第九章撫孤,第十章又見分離,第十一章隱名埋姓的章亞若家族,第十二章蔣經國與雙胞胎,第十三章真相大白,第十四章尾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