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爭史中的小故事與大戰略:國際軍事史專家帶你了解戰爭的第一本書
全球暢銷逾50萬冊的「The Shortest History」系列最切中當前世界局勢的作品※※※※※※※※※※※※※※※※※※※※越害怕戰爭,就越應該了解戰爭。國際權威歷史學家與軍事專家格溫‧戴爾將五千年的戰爭史濃縮成一本引人入勝的小書只要一個下午,就能了解人類為何發動戰爭,我們又該如何避免戰爭。※※※※※※※※※※※※※※※※※※※※歷史 × 人類學 × 心理學 × 地緣政治 × 軍事戰略,深入探究戰爭根源,全面呈現戰爭面貌◆《出版者週刊》當月選書英國獨立報、BBC歷史雜誌等權威媒體高度推薦戰爭型態已經改變,但人類並沒有。從我們的狩獵採集祖先到當今互相競爭的核子大國,每當資源受到爭奪、或發生權力不平衡時,我們就會發動戰爭。雖然二次大戰後,至今沒有出現過大國之間的戰爭,但隨著氣候變遷加劇對資源的競爭,以及超級大國都在準備研發原子彈、無人機和未來的「自主」式武器,大國之間的戰爭,也就是會導致數百萬人死亡的那種戰爭並未消亡,只是沉睡,而且最近還有甦醒的跡象。。然而,大多數人對於戰爭的態度不是逃避、恐懼,就是衝動、激昂,對於戰爭到底因何而來、如何運作,並沒有充分的理解。歷史學家與軍事專家格溫‧戴爾,用極短的篇幅、清晰的筆調與宏觀的視野,帶領讀者走過五千年的人類衝突場景,並從人類學、心理學、歷史、軍事戰略和地緣政治等角度,揭示衝突的驅動因素和戰爭的真相。‧遠古狩獵採集社會中的成年男性幾乎都是平等的,這個謎團有可能成為今日世界維持和平的方法。‧十八世紀末和十九世紀初,人民革命推翻了在美洲的英國殖民政權與法國君主政體。這種變革之所以發生,主因竟是印刷術的普及。‧幾乎每一個戰場上的士兵都會在一定天數之後崩潰。大部分士兵就算沒有逃跑,在關鍵時刻也極度不願意殺人。‧美國洲際飛彈戰鬥小組的成員,實際上的工作更像是在核電廠執勤的工程師,在漫長的值班時間裡,他同時還在研讀一個MBA函授學位。‧現代史中大國之間大約每五十年就會發生戰爭,但為什麼第一次與第二次世界大戰僅相隔21年?冷戰後至今卻未再發生大規模戰爭?‧聯合國必須具有強制國家政府的權力才能真正發揮功效,但各國政府擔心聯合國變得過於強大會損害他們自身的利益,因此寧願繼續承擔戰爭的風險。‧使戰爭成為可能的原因,正是國家政府的絕對獨立。大家需要的顯然是世界所有國家的主權共享,至少在涉及戰爭與和平的事務上。但最大的障礙卻是「人民」與「政治人物」。本書不僅僅是重述歷史,更是對人類行為與心靈的深入探究。當你翻開書頁時,你會驚訝於作者如何發掘戰爭的根源,並揭示塑造我們好戰過去的隱藏力量。任何想了解戰爭在人類歷史上扮演的角色,以及我們能如何防止戰爭決定我們未來的人,都能從中受益。【本書特色】‧以極短的篇幅完整講述長達5千年的戰爭史,一天之內就能讀完。‧結合人類學、心理學和其他相關領域的研究,來揭示戰爭的驅動因素。‧全書穿插極具參考價值的圖片與清晰的圖表,幫助讀者理解內容,並增添閱讀的臨場感。‧充滿啟發、文字嫻熟且論據精湛,幾乎每一頁都有令人發出「啊哈!」讚嘆聲的時刻。──《柯克斯》(Kirkus)書評‧說服力十足⋯⋯既是有價值的歷史論文,也是對和平主義熱切而強烈的籲求。──《出版人週刊》(Publisher’s Weekly)‧縱覽歷史,充滿妙趣橫聲的洞見與軼事⋯⋯精彩絕倫。──《西雅圖時報》(Seattle Times)‧從第一支軍隊到無人機和髒彈的衝突,一本令人大開眼界、具有宏觀視野的書。──《BBC 歷史雜誌》(BBC History Magazine)‧可讀性強,內容犀利......名實相符。──《獨立報》(Independent)‧作者筆法極具說服力與權威,尤其善於以宏觀手法描繪戰爭的演變。──《愛爾蘭觀察報》(Irish Examiner)‧這本書的獨特之處在於,它並非研究某個具體的戰爭,而是著眼於「如何」:戰爭和衝突是如何進行的,以及這種方式如何隨時間演變。──《城市書評》(City Book Review)‧這本書篇幅簡短且寫得很好,可以在一天內讀完,但不代表其內容空洞。能夠將五千年的戰爭歷史寫成一本可讀性高又資訊豐富的書,需要相當高的寫作技巧、推理能力和知識深度。──艾伯特‧帕拉佐博士(Dr. Albert Palazzo),坎培拉新南威爾斯大學人文與社會科學學院兼任教授,曾任澳洲軍方的戰爭研究主任【讀者好評】‧很宏觀的歷史著作,這本書不專注於每場戰爭的細節,而是關注國家之間(以及國家聯盟之間)的權力不平衡如何導致戰爭,以及各國如何激勵其公民(或非公民,如果他們決定使用僱傭兵)參戰。書中的圖表是很有用的總結,我很喜歡。‧閱讀本書就像是進行一場驚險刺激的雲霄飛車之旅,穿越人類衝突的動盪場景,我可以告訴你,這是一場你不會想錯過的旅程。戴爾創作了一部傑作,它將給您帶來啟發和鼓舞。‧清晰、簡潔、獨特且內容豐富,知識淵博的作者探索了戰爭從其最早的起源到當今的核子/網絡時代的演變。簡短好讀,並附有實用、資訊豐富的圖表。強烈推薦。‧很棒的書。一本小書卻包含大量資訊。讓你看清事物的全貌。‧本書不僅對戰爭史做了了出色的概述,還對戰爭以及引發戰爭的因素做出了實際的定義。若想了解戰爭簡史以及我們目前與潛在毀滅性戰爭的關係的最新評估,這是一個很好的起點。
空降神兵:航空特戰80載
這本「空降神兵」,清楚記載了我國陸軍航特部隊,是源起於抗戰期間於雲南昆明成立的空降部隊,在台期間又整合了特戰部隊、陸航部隊,還有戰力堅強的外島兩棲偵察部隊,演變成為現今如同美國「綠扁帽」、「海豹」、「傘降救援隊」一樣的高專業三棲作戰部隊,戰力深受各國的肯定;所以是一本想要認識或了解我國空降特戰部隊發展歷史的好書。此外,書中還可以讓讀者認識到我國從無到有組建這支戰力堅強部隊的艱辛過程,讓全體國人看到所有空降特戰官兵所付出的艱辛,更可以讓已退伍的空降特戰長官弟兄,在書中找到曾經參與其中的美好回憶。
銘誌天星:國軍紀念碑百年激盪史
黃埔建軍百年之際,作者循東征、北伐、抗俄、第一次國共戰爭、對日抗戰、第二次國共戰爭之脈絡,記述百年來現存或不存之國軍紀念碑,探究其樣貌題刻及建造淵源。全書基於田野調查、文獻整理及口述訪問,爬梳與國軍碑墓相關之人物命運,細緻考察了當代中國大陸官民之間、央地權力之間在面對國軍歷史時所呈現的態度差異和價值碰撞。 本書認為,作為國民革命及救亡圖騰的國軍碑墓,成為了國軍歷史正當性的有形符號,深刻影響著中國大陸民眾的歷史記憶和情感。對國軍史蹟進行空間重構、塑造共產革命敘事話語之主體性,是官方向民眾推動進行歷史記憶教化的重要模式。而當代中國大陸民間對國軍歷史的探求,則演化出了與官方並不相若的歷史敘事文本,這讓國軍史蹟之命運在未來具有了各種不同可能性的探討契機和想象。
青天白日勳章(1929~2022)
本書經過長時間修訂、增訂,終於可以重新再版,此次不只修正前版錯誤之處,並且增加了新的內容;還擴增了彩色版面,詳列各個時期的勳章證書以及作者的最新發現及研究,經過細緻的編輯,讓閱讀更容易理解,讀者更能一目瞭然。 本書作者長期蒐集青天白日勳章相關資料,並深入研究、探查和考證,輯成本書,成為專事研究青天白日勳章的權威孤本,導正了以往大眾對於青天白日勳章的一些不正確知識和誤解,完整呈現了青天白日勳章的歷史沿革和各獲勳者的詳細背景資歷。 本次再版,作者還補充了大量青天白日勳章相關的祕辛和趣事作為附錄,從「免死金牌」的爭議、青天白日勳章在金門的失竊、之後該勳章分別在國外舉行多次拍賣,以及國內國軍歷史文物館、中國國民黨黨史館等有關單位作出的回應和補發勳章等有關議題,都藉此機會作了一併說明。 但無論作者如何努力,仍有局部資料尚付闕如,成為遺珠,希望見聞廣博之士能惠予提供或協尋,以補本書不足,亦藉以充實史料,後續得以增補。如蒙惠賜補遺,請與本社聯繫,不勝感激。 &
倥傯論文集
理論與實務結合,綜合一生軍旅與學術生涯,提出擲地有聲的國防戰備策略建言。 & ◎時代已經變遷,數十萬人的會戰對決可能不再出現,雙方戰場只在一「鍵」之間。 ◎在世界上最危險的地區,台灣如何師法各國戰爭並且合縱連橫,建構完備的戰備布局? ◎兩岸局勢詭譎多變,世界大戰一觸即發,運籌帷幄,制敵於未動,需先做足功課,始能洞徹先機! & 未來的戰爭,空間無限擴大,時間急遽壓縮, 敵我之間距離,只有一鍵之遙…… & 曾祥穎將軍從中尉到退役, 於各軍事學術期刊發表論文九十餘篇, 從傳統、基層的整軍作戰, 到近代雲端科技、網狀化作戰、 大數據、社群網路及人工智慧對未來戰爭的影響, 乃至最後對2030年兩岸戰略情勢做出預判,無不精闢。 & 於今俄國與烏克蘭開戰,國際局勢動盪變遷之際, 本書更具參考與研究價值! &
21世紀柴電潛艦戰術與科技新知II
聽名嘴吹噓,不如看看永遠的潛艦人,國際專業潛艦戰術分析師王志鵬教官怎麼說! ◎「基礎理論」與「實務分析」相互結合,讀者可以簡易的閱讀吸收正確的潛艦知識。 ◎收錄經媒體和雜誌邀請撰寫的兩岸和國際潛艦時事評論分析,深入理解議題核心。 ◎作者同時具備潛艦和國際戰略專業,讓問題回歸到專業的基礎分析。 2020 年後的21 世紀,全世界先進現代化柴電潛艦的科技發展速度,令人深感驚訝;但各國發展潛艦的先進關鍵技術,仍然維持「高度機密不公開」。 王志鵬教官採用「資料採礦」的蒐集研究方式,不斷地分析整理,選擇其中含量高的資訊寶石和黃金,經過淬取菁華,提供對潛艦發展有興趣和有志參與潛艦的讀者或學子們,一個最簡易的閱讀和吸收方式。 本書將潛艦知識轉變為一般台灣人民的科普常識,帶您進入潛艦的知識領域;本書也是對潛艦有興趣或打算加入潛艦行列的志士,必讀的一本基礎入門書籍。 本書亦可成為海軍反潛和潛艦訓練中心的基本教材,讓現役潛艦官士兵可以學習吸收新知,跳脫「海王子」和「井底之蛙」的管見。
TOPGUN:捍衛戰士成軍的歷史與秘密
榮登美國暢銷書榜,亞馬遜4.7星評價 TOPGUN成立五十唯一首度公開的秘密 湮沒在好萊塢鏡頭下的真實故事 一個專門打造捍衛戰士的作戰學校 50年來不曾揭露過的秘密 情節宛如坐在戰鬥機後座體驗的空戰過程 飛行員之間永垂不朽的革命情誼 是英雄惜英雄、犧牲自己贏得自由的歷史時刻 如果戰鬥機可以殲敵於視距之外,那為什麼空中纏鬥還是很重要? 如果花了大把鈔票研發的匿蹤技術是關鍵,窮國就沒有反制之道? 美國正在重蹈覆轍,以為掌握科技就可以技壓群雄。 作者說空中纏鬥戰技是王道,不需要昂貴的匿蹤技術與飛彈, 只要一門「火神」機砲與老舊的F-14戰鬥機就可以做得到。 1986年上映的好萊塢電影《捍衛戰士》,使TOPGUN成為全球觀眾最熟悉的戰鬥機飛行員代名詞。原名「美國海軍戰鬥機武器學校」,是一個把飛行員訓練成精英中精英的舞台。 作者丹彼特森作為TOPGUN的創始教官,在這個單位成立五十週年的時刻,把他過去旨在喚醒戰鬥機飛行員鬥魂的經歷,寫進唯一由熟知這段歷史人士親手操刀的著作裡頭,首度揭露自成立以來,不為外人所知的創校過程。 曾經稱霸世界空戰第一把交椅的美國飛行員,因為長官迷信科技所帶來的絕對好處,把深耕多年的空戰戰技廢棄於不顧。一夕之間,越南戰爭暴露了美軍許多方面的缺失,空中霸主地位不保之餘,飛行員生命毫無保障引起了基層飛官的擔憂與氣憤。 不被看好能成就任何事情的年輕軍官——人稱「TOPGUN」創校元老,因一份檢討報告,在60天內完成聘請教官、準備好課程大綱的工作,然後開始在廢棄拖車裡訓練新學員。這是一個實驗性質的創新任務,如果不成功就回歸長官的意思:從此不再傳授空中纏鬥技術。他們從一個無人知曉的「黑單位」,變成人人稱慕的「發跡」過程,從來是一個謎。 TOPGUN成功了!因為信奉「人比武器還重要」的教條,他們扭轉了美國海軍在空戰中的交換比。除了贏得空戰,也保住了飛行員的寶貴性命。新時代的作戰原則,就是要能靈活因應任何的威脅。這是美國海軍得以不那麼悲壯地離開越南的原因之一。 電影《捍衛戰士》換來的功名成就,很快轉化為內部的嫉妒與排擠。從創校以來就面臨各種危機的TOPGUN,從來就不被認為應該成功。會成功,是因為他們具備飛行員該有的堅持與毅力,以及能洞察事實的原委。TOPGUN創造了一個開放、自我檢驗、又讓個人能夠學習成長的傑出文化,是取得成功的關鍵。 但今天的TOPGUN還是當年的那一個嗎?國防部的長官是不是又再犯50年前的錯誤呢? 本書特色 1.活潑生動,作者現身說法,把埋藏了50年的祕密首次公開對外透露。 2.作者用淺顯易懂的方式,讓讀者了解許多過去被認為是艱澀的航空術語,使你可以體會坐在戰鬥機座艙的臨場感受。 3.多幅重現歷史現場的珍貴照片。 4.不但是歷史的書寫,也是機構管理哲學的體現,是學習領導的管理者不可錯過的好書。
戰爭論精華
與《孫子兵法》東西輝映& &軍事天書精華呈現 一本讀懂西方兵聖巨作《戰爭論》 & 克勞塞維茨乃十九世紀西方最偉大的戰略思想家,世人尊為西方兵聖,與中國孫子東西輝映,被譽為研究戰爭而真正摸索到其主題根本的第一人。在其傳世之作《戰爭論》中,克勞塞維茨以精密分析詳論「戰爭」本質,歸納出一套足以統御各種戰爭通則的戰爭哲學,對後世的軍人、將領及政治家──如德國的老毛奇、魯登道夫,法國的福煦,蘇聯的列寧、托洛斯基等──皆造成廣泛而深遠的影響。由李昂納德悉心編纂的《戰爭論精華》,摘錄了《戰爭論》一書中具有時代精神的精華部分,是了解克勞塞維茨思想的最佳捷徑。
飛行傭兵
由於缺乏國軍飛行員的參與,中華民國空軍美籍志願大隊,也就是第一代「飛虎隊」的地位在國人心目中,始終不如後來成立的中美空軍混合團,而美國人在探討這段歷史的時候也常常忽略掉國民政府在幕後所扮演的關鍵性角色。 無論如何,來自於志願隊的美國飛行員們,是第一批駕駛漆著青天白日徽的P-40戰鬥機與日軍戰鬥的空戰英雄,因此本書出版的目的,就是希望以美國方面的史料為主,並加入中華民國方面的觀點為輔,從一個更全面的角度探討「飛虎隊」的來龍去脈。 希望這部作品的誕生,能夠在釐清許多對「飛虎隊」誤解的同時,能夠提升國人對當年中華民國與美利堅合眾國在亞洲戰場上,共同抵禦日軍的光榮歷史的瞭解。
2030肢解中國:美國的全球戰略和中國的危機
《2030肢解中國:美國的全球戰略和中國的危機》中國是一個完全被地緣政治包圍的國家,因為他的周邊是軍事基地、軍事聯盟、核武、賭場和毒品,還加上恐怖主義,被全面的包圍。 美國對中國採取的戰略基本上是經濟掏空、地緣包圍、軍事遏制、政治打壓、內外夾擊、持續幹擾、還要加上一個貿易圍堵。 美國要通過戰爭拉動經濟,他就一定要尋找獵物。打仗,可以要別人的命;但是,不打仗,那就要了美國的命!美國對付中國的戰略,是一貫的,清晰的,不分黨派。在中國周邊又打又拉,分化瓦解,步步緊逼,在中國近二十年來始終不給中國片刻喘息機會。而中國則是四面招架,防不勝防。 帝國主義就意味著戰爭。只要美國不改變全球帝國戰略,中國面臨的威脅就是永存的。 只要中國通過不從屬於西方利益,試圖維持本民族獨立,中國就必然長期被西方集體孤立和仰制。 我們要敢於迎接合理的戰爭,改善安全態勢,刺激經濟,振奮國民精神。新中國的穩定局面和經濟發展的良好時期,都是幾場自衛反擊作戰的結果。狼是打走的,不是勸走的。
軍事政治學--文武關係理論
本書由政治的面向描述武裝力量與政治、社會的關係,屬於政治學的一門次學科。軍事政治學,對於國人來說還相當陌生,作者有感於此一領域不僅能為社會、政治科學界增加不同的研究取向和討論主題,對於促進武裝力量在面臨社會變遷和政治轉型、有待鞏固民主化成果的過程中,如何適應環境,扮演合法性、正當性的專業角色,更具有現實應用上的意義與價值。
恐怖主義研究:概念與理論
恐怖主義的問題有兩大面向,首先是實務的,其次是分析的。前者主要是反恐人士的任務;而後者是學者的使命,兩者皆無法偏廢。《恐怖主義研究:概念與理論》試圖對恐怖主義的普遍現象,提供分析與解釋。本研究有三大部分,首先介紹恐怖主義研究、威脅分析、現象起源與學科發展。第二部分首先釐清恐怖主義的核心概念,亦即恐怖、恐怖份子與恐怖主義;而後比較其相關概念,例如叛亂、傳統戰爭、游擊戰與犯罪,最後將恐怖主義概念,以類型學的角度,予以整理。第三部分則是聚焦於恐怖主義理論的介紹,以國際關係中的分析層次為方法論工具,將相關理論以系統、組織與個人三個層次,加以整理。最後,「伊斯蘭國」的發展與威脅潛力,值得我們深刻省思。
戰爭與社會:理論、歷史、主體經驗
戰爭如何創造歷史?戰爭如何孕生社會?戰爭如何形塑人們的主體經驗? 克勞塞維茲說:「戰爭是政治的延續」 由汪宏倫主編,朱元鴻、汪宏倫、姚人多、莊佳穎、彭仁郁、黃金麟、趙彥寧、鄭祖邦、藍適齊等專家學者所撰寫《戰爭與社會:理論、歷史、主體經驗》則是指出:「社會是戰爭的延續」 戰爭是形塑人類歷史的重要力量,也是探討現代性(modernity)不可或缺的一環。《戰爭與社會》共分十章,是台灣社會學界對這個新興研究領域的集體努力成果,十篇專文從理論、歷史、到主體經驗,次第開展,為讀者提供了一個較為完整的思考圖像。 《戰爭與社會》結合台灣、東亞與世界的脈絡,為相關議題的探究,開啟新的方向。
中國人應知的古代軍事常識(插圖本)
一部輕鬆閱讀的古代軍事簡史一本還原歷史原貌的軍事常識趙志超編著的《中國人應知的古代軍事常識(插圖本)》對於大眾所關心的軍事方面的問題做了一定程度的講解。希望讀者朋友們能借助此書,撥開傳說的迷霧,走出文藝、影視、戲曲等對古代戰爭的虛構與誇張,窺見一點古代軍事的真實景象。這是一本輕鬆閱讀的古代軍事簡史。一問一答之間,輕鬆掌握古代軍事常識。本書擷取在軍事史上有影響力的人物和事件,為讀者揭示了古代武器裝備、兵種軍制、戰略戰術、戰爭戰役、兵學文化的概貌,同時也展示了一批名將叱吒古戰場的風采。對於一些被文藝作品誤讀了的事件和人物,作者進行了辨析,為讀者還原了真實的古代軍事歷史。《孫子兵法》是中國最早的兵書嗎?“韜略”一詞從何而來?為什麼舉白旗代表投降?“止戈為武”的思想是誰提出來的?《三十六計》中都有哪些計?關羽真的用青龍偃月刀上過戰場嗎?“乘”是一個什麼編制?中國古代如何徵兵?明朝是怎樣養兵的?元帥與將軍有何不同?古代如何選拔將軍?真的能“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嗎?韓信是如何打敗項羽的?諸葛亮的“八陣圖”有那麼神嗎?中國最早的間諜是誰?秦國為什麼能滅六國實現統一?諸葛亮的“隆中對”有何高明之處?中國歷史上最早的戰爭是哪一場?成語“一鼓作氣”來源於哪場戰爭?古代史上最殘酷的戰役是哪一場?項羽是怎樣“破釜沉舟”的?曹操在官渡之戰中憑藉什麼打敗了袁紹?赤壁之戰雙方的實力有多大的懸殊?夷陵之戰劉備敗在何處?“衝冠一怒為紅顏”發生在哪次戰爭?中國歷史上第一位女將軍是誰?周瑜是被氣死的嗎?兩位門神在唐代名將中的地位如何?曾國藩為什麼受到那麼多人的推崇?什麼是《武經七書》?本書選用近200個條目以問答的形式簡單梳理了中國古代軍事發展脈絡。在條目的選擇上遵循影響力原則,知名度原則,糾錯勘誤原則,通俗易懂,糾正了長期以來文藝和影視作品中對軍事史上的一些人物和事件的誤讀。知識性和趣味性兼而有之。
戰爭沉思錄:戰爭與人
成者為王,敗者為寇!亞歷山大、凱撒、拿破崙、成吉思汗……歷史的命運,就寄託在這一個又一個的「大帝」手上嗎?「和平」是「戰爭」唯一的目的嗎?為獨裁不惜發動二十年戰爭的凱撒;為求生存四處征服的成吉思汗;為戰爭而生的拿破崙;為理想挑起種族仇恨的希特勒……人類終於走過了漫長的野蠻年代,古代專制和黑暗早已成為過去,然而,過去是不應該忘記的。這裡所記述的戰爭、災變、屠殺、酷刑、自戕等種種駭人聽聞的一切,正是以其沉重的歷史回聲驚醒世人,從先人的不幸與痛苦中品味出和平生活的珍貴,遭向未來之路。本書特色.成者為王,敗者為寇!遮蔽天地的纖細之手:凱薩琳女皇她對內鎮壓民眾起事;對外三次瓜分波蘭,任內不斷地用強權和戰爭,在男人的世界裡,把俄羅斯帶到世界強國之列。迷信軍國主義的狂人:威廉二世他以建立「大日耳曼」國度為己任,誓言要以德國的知識、德國的貨物、德國的勤奮統一世界。為成就這個理想,不惜發動捲入各國的第一次世界大戰。阿拉伯民族的兒子:海珊他可以是一個開明總統,也可以是一個愛國主義的英雄。他一度是阿拉伯世界的希望,最後卻只替自己的民族和國家帶來更多戰爭與殺戮。歷史的命運,就寄託在這一個又一個的「大帝」手上嗎?.「和平」是「戰爭」唯一的目的嗎?為獨裁不惜發動二十年戰爭的凱撒;為求生存四處征服的成吉思汗;為戰爭而生的拿破崙;為理想挑起種族仇恨的希特勒……國家興亡 匹夫有責!讓一部人類文明史,成為一部人類戰爭史。戰爭,不只是弱肉強食的野蠻砍殺,更是一種氣氛,一種生活習慣,一種新的秩序。文明早已把戰爭的本質揉得似是而非,乃至面目全非。多少戰爭假正義之名以行,又有多少野心藉戰爭之實得逞?戰爭過後,滿目蒼痍,哀鴻遍野,一個個善良無辜的生命被莫名地扼殺!「和平」何時才能是一種現實而非奢望?
二戰德國裝甲部隊
在二次大戰中,德國裝甲部隊大展身手,率領德軍橫掃歐洲大陸,勢如破竹。不僅於俄國戰場大開殺戒,甚至在隆美爾的領導下橫行北非,將納粹德國的勢力擴張到極致。然而一九四三年之後,由於戰爭潮流的逆轉,德國裝甲部隊也一改先前攻城掠地的角色,從浩蕩大軍的先鋒變成支撐全局的後衛,艱苦的防禦戰。雖然最後隨著納粹德國的戰敗,德國的裝甲部隊也放下武器,打完最後一戰,但「閃擊戰」的豐功偉業卻將在世界戰爭史中永垂不朽。本書《二戰的德國裝甲部隊》由二次大戰的戰車戰權威所執筆,詳細報導裝甲部隊戲劇性地的起落興衰。全書圖文並茂,以 250 幅前所未見的戰爭照片,生動地完整勾勒出二次大戰中德軍裝甲部隊的完整面向。
關於軍事學的100個故事
100篇最具代表性的軍事故事100位彪炳史冊的軍事家80多場重大歷史戰役200多幅精美圖片從地球上出現文明以來的5000年中,只有1/10的時間是和平的。本書將五千年世界軍事跌宕起伏的發展歷程,盡現在你的面前。讀者在品讀故事和再現戰爭場面的同時,可以瞭解一些重大戰役在軍事史上的地位。對國內外最新的軍事理論成果,各種主要的戰略、戰術知識和各類兵種特點及兵器,也會有一個系統的瞭解。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有的戰爭綿延數百年,有的在幾個小時之內就分出勝負;無論是戰火遍布世界,還是小規模的局部戰爭,最後的結論只有一個:戰爭就是流血,戰爭就是眼淚!那些動輒數以萬計的傷亡統計,不只是資料,更是鮮活的生命。在閱讀中最需要我們體會和思考是:我們該如何來維護世界的和平?
一看就通的中國軍事史
兼具造型與功用之美的中國兵器讓全球軍事家難以忽略的中國兵法三韜六略、奇門八陣,究竟有什麼箇中奧妙?這次,讓你一看就通!★處處採用相關史料,考證出真實的歷史★博採各家史觀,眼界更開闊★知識百科的隨時補充,暸解更深入★豐富的文物配圖,詳盡的圖片說明一網打盡,掌握中國軍事流變城寨,因應怎樣的防衛功能而興築?車兵、步戰、方陣戰術,在什麼樣背景中交替崛起?無往不利的騎兵,剋星為何?募兵制取代徵兵制、府兵制淘汰世兵制的緣由何在?從強弩鋼刀到艦隊大砲,冷兵器時代如何過渡到火器時代?兵學流派
台灣可以說不《中國到死都打不下臺灣的幾個
二十一世紀新戰場,台灣對抗中國武力威脅的新處方。 未來的戰爭要怎麼打?台海大戰的面貌會是甚麼?中國武力威脅如此不可抗拒?美國將袖手旁觀?台灣復仇武器,從遠距離打擊中國目標? 這本書,從軍事科技新發展的角度,用幾個耐人尋味的小故事,帶領讀者進入二十一世紀,看臺灣人在近未來戰場中,要如何保衛自己的國家?美軍將如何的參與台海戰爭?日本自衛隊對台海戰事的態度究竟如何?台灣軍隊又要如何脫胎換骨,迎接新世紀挑戰? 台灣如何說不?中國為何到死都打不下台灣?故事從這本書開始說起
日本國政發展:軍事的觀點
本書從日本對外政策的歷史經驗與廣島的軍事角色為主軸,時間涵蓋明治至昭和天皇時期,共劃分為三個部分,包括明治天皇的軍事改革、尊王倒幕及明治天皇的軍事成就;第二個部分集中在日本內部有關國家路線的爭辯,第二次中日戰爭,第二次世界大戰末期日本政府有關「和」、「戰」爭論及雙方的觀點;第三部分主要焦點在戰後的日本、日本的未來,及全球化與日本的政策選擇。
沒有什麼「不可能」:西點精神
西點人相信,「沒有辦法」或「不可能」使事情畫上句號,「總有辦法」則使事情有突破的可能。 本書正是對上述理念最全面的闡釋。全書共分六個部分,分別就從學習、紀律、毅力、努力、自信和思維方面如何訓練優秀人才進行詳述。內容豐富,實用性強,情理並重,是培訓傑出人士和優秀員工不可多得的讀本。
深入淺出談軍事科技
不久以前,俄羅斯輕武器專家採用最新的半導體技術和曲線光學技術,為特種部隊研製出了一種迷你雷射武器。這種新型武器的應用範圍很廣,非常適合特種部隊作戰、反恐怖作戰以及維和行動。它的性能據說比美國的SIBR─203雷射武器還要先進。與其他常規輕武器不同的是,這種新型雷射武器是一種「非致命」武器。它不會導致敵人或恐怖分子遭受重傷或立即死亡,但可以使對手在一定時間內「失明」,從而降低甚至暫時失去戰鬥力。俄羅斯科學家發明的這種迷你雷射武器,可以根據具體情況,由單兵使用,或者由幾名士兵共同使用。單兵使用的這種雷射武器,其實是一種低能量的輻射源,重量僅有三百克。把它放置在火箭筒上使用,可以擾亂敵方的光學偵察和控制系統。狙擊步槍和火炮系統的瞄準系統,也在雷射武器的打擊範圍之內。此外,單兵還可以利用它的特殊性能,阻止武裝衝突升級,順利解救人質,完成人道主義使命。而多人共同使用的雷射武器,則帶有很多光學元件和潛望系統。這樣可以保證武器的及時更新,在不用蓄電池的情況下,也可以連續工作至少一小時。因為這些特點,當陸軍人員使用這種雷射武器時,可以破壞敵方的指揮系統和攻擊武器;海軍人員使用這種雷射武器,則可以使敵方的航空母艦和其他艦船上的發動機和電子系統癱瘓。
軍人與政治
在非西方國家,普遍存在著軍事干政的現象,軍事干政頻仍的國家,顯示政府的正當性低落,政治勢力不平衡。 歷來的政治學者,在論及政變議題時,多半將注意力放在文人政府的推翻、政變本身,以及導致政變的事件,甚少論及掌權之後的軍事干政者。 本書則將論述重點集中在作為統治者的軍官,而不是政變發動者的身份。 由此,本書分別討論了軍事政權的結構、期限、統治型態、軍事政府正當化本身的作為、非強制方式的統治、提倡現代化和進步的經濟變革,以及防止以社群和階級為基礎的暴力。 此外,軍人在回到兵營之後,其軍事統治對繼任的文人政權的結構及行為所發生的影響,本書也有細膩的論述。
西歐聯盟一個軍事組織的變遷
有別於北大西洋公約組織的跨大西洋特性,建立於1954年的西歐聯盟是一個純粹由歐洲人(西歐人)建立的軍事-防衛性組織。這一個組織建立初期以防衛德國軍事主義再起為目的,繼之則以推動歐洲統合為組織工作重心,最後成為實踐歐洲安全計防衛認同的工具。 本書旨在描述和分析西歐聯盟近五十年(1947-2000)的發展。作為一個純由歐洲人所見的軍事防衛組織,西歐聯盟不僅讓歐洲人商討歐洲安全事務,也讓歐洲人表達出管理自家事務的意圖。不過,北約的存在和它的表現卻掩蓋西歐聯盟可能扮演的角色,使西歐聯盟未能建立與組織名稱名實相符的能力。冷戰之後,面對層出不窮的區域性衝突,歐洲人逐漸體會到歐洲終需建立危機處理和衝突解決的外交和軍事能力。 歐洲人又想到他們還有西歐聯盟這樣一個軍事防衛組織。歐洲人究竟能否建立自身處理危機和衝突的能力,西歐聯盟能否續存下一個五十年,端視布魯塞爾條約簽約的意願,本書的特色不僅對西歐聯盟的發展進行深入的描述和分析,他更討論冷戰結束後歐洲情勢的發展。對有興趣於歐洲事務的人來說,本書值得一讀。
中國近代軍事思想
本書從歷史與發展觀點以政治、經濟、社會及文化等因素,討論中國近代軍事思想之產生與發展。因此,不僅廣泛分析了中國古代軍事哲學,亦且下及近年中國大陸之軍政變革,及其影響外交與戰略之發展。是以,本書雖冠以「近代」之名,實則不無貫穿古今之實。 中國近代軍事思想始於清朝中葉。作者以林則徐、魏源、馮桂芬、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及袁世凱等人之思想為經,鴉片戰爭前後之社會、軍、政狀況為緯,說明近代思想產生之過程。民國肇造,軍閥混戰,但黎元洪、黃興、蔡松坡、孫中山及蔣百里諸先生,仍在多難興邦之奮鬥中,進一步發展了中國近代軍事思想,使其接近成熟。 中國近代軍事思想之成熟則於抗戰及內戰中完成。其中以蔣介石先生與毛澤東兩人之思想為代表。蔣、毛出身、教育、所處環境相當不同,所發展之思想亦因此大異其趣,兩者形成本書之重點。作者避免刻意指出各家思想之關係,但由全書佈局結構中不難看出前後發展之相啟相承,脈絡一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