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權力是一切,錢算個老幾!
◤這是一本絕無僅有又極具時代意義的回憶錄, 講述一對中國企業家夫婦如何藉由結交權貴,將資產累積至數十億美元,又為何妻子會突然失蹤,並揭露中國紅色權貴家族與中國富豪共同攫取鉅額財富的內幕真相。◢
焦點新書
more >
2025大學生醫學生命學院奠定學術視野與社會關懷為主軸,兼顧專業啟蒙、人文倫理、前沿趨勢與跨領域思維。 書籍是成本最低的自我投資,大學四年,讓這些書成為你思維的杠杆,撬動未來的無限可能。
看更多HBO《諾曼第大空降》的源起,世界歷史繞不開的山頭。在戰爭離我們如此靠近的現代。究竟是什麼力量驅動全球上億名男女,投入這場空前絕後、影響至今的軍事衝突?我們站在世界和平的中心,就更應了解二戰帶來和平的那群人與那個理由。
看更多《燃燒的西太平洋》以寫實的畫風描繪了台海戰爭可能發生的場景,被一些讀者譽為「預言之書」。 作者是退役少校梁紹先(毛球老師),本作品在CCC連載中。即日起到8/31,金網獨家抽親簽書!請點進本書查看活動辦法!
看更多2025理工學院新生硬實力 × 人文素養 × 未來視野為主軸,涵蓋科學思維奠基、科技趨勢洞察、人文素養拓展、經典著作啟發。 書籍是成本最低的自我投資,大學四年,讓這些書成為你思維的杠杆,撬動未來的無限可能。
看更多2025文法商學院新生重新規劃的必讀推薦書單,兼顧人文素養、商管思維、社會洞察與個人成長。 書籍是成本最低的自我投資,大學四年,讓這些書成為你思維的杠杆,撬動未來的無限可能。
看更多Podcast節目《吳淡如人生實用商學院》,至今下載數突破十億;《吳淡如人生不能沒故事》也突破1億人以上。她擅長用貼近生活的語言,解讀歷史中的權力運作與人性選擇,讓看似遙遠的過去,應對著現實人生的思索。
看更多◤這是一本絕無僅有又極具時代意義的回憶錄, 講述一對中國企業家夫婦如何藉由結交權貴,將資產累積至數十億美元,又為何妻子會突然失蹤,並揭露中國紅色權貴家族與中國富豪共同攫取鉅額財富的內幕真相。◢
錦記茶行、周益記古宅,兩幢古蹟,一幢在臺北,一幢在新竹,很多人經過,卻很少人聽過, 它們之間牽繫著臺灣1900年代的歷史, 與無數有滋有味的人情故事。
鐵窗花有如一道家徽,承載著家與時代的記憶,山水花卉、音樂舞蹈、動物昆蟲、文字符號、甚至還有台灣國球─棒球!
天天都熱銷
more >
金石堂總裁推薦 !
在那個風雲詭譎、生死權鬥的年代,
台灣命運是與不是的答案,還是要從他的日記中去尋找。
尤其關鍵時刻失落的一頁,可能更給後來閱讀日記者太多想像了!
──從日記看另一面的蔣經國,解密他的親情、愛情與國情。
──透視一代強人的內心世界,以及他如何影響了台灣民主轉型的關鍵命運。
★【全球首發】中國現代史重要人物蔣經國的私人日記。★
★史丹佛大學胡佛檔案館2020年2月向公眾公開日記。★
作者黃清龍獨家解讀,全球首度公開的蔣經國日記!
回溯台灣歷史上諸多著名事件,從劉自然案、刺蔣案、中壢事件、台美斷交,到美麗島事件等,蔣經國如何掌握國際局勢?如何應對社會潮流?
回顧政壇上叱吒一時的諸般人物,如林洋港與李登輝、陳誠與陳履安、陳菊與許信良等,面對他的部屬、政敵,甚至黨外人士,蔣經國如何評判?如何布局?
回想家門內難以對外人道的親子關係,蔣經國如何對父親敬畏、對生母追懷、對繼母憎怨、對子女失望?在家庭之中,蔣經國也是一介凡夫,「家家有本難念的經」,他有十足體會。
回首前塵往事,蔣經國與蔣方良的異國婚姻、與章亞若的私生子之謎,在極其私密的個人日記中,有無蛛絲馬跡可循?
☀不得一夜安枕,與安眠藥搏鬥一生的蔣經國
蔣經國是個工作狂,從年輕時就是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全年無休地工作。他所擔任的要職有的需要縝密細心、有的常要上山下海,費心費神之外,加上他生性多疑,不重養生,因此,早在民國五十年代他就有嚴重的失眠問題,不得不藉助安眠藥入睡。一吃便是數十年,且劑量不斷加重,連蔣中正也極為關切。他履次想戒除,卻一再失敗,終其一生都在與失眠問題搏鬥著。
☀凌晨得知台美斷交,內心憤恨痛苦的蔣經國
1978年12月15日,台北時近午夜,美國駐中華民國大使安克志奉命緊急求見蔣經國,告知卡特總統幾個小時候即將宣佈,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建交。剛剛服過安眠藥入睡的蔣經國從夢中被叫起來,得知後憤怒不已。幾天後他在日記寫下這段經過:「美國大使於16日清晨二時謂有極緊急事要求來見,果不出所料,美國將於68年1月1日承認共匪,同時與我斷交。當即以嚴肅態度向其提出最嚴重之抗議。內心憤恨痛苦,事已至此,身負重責,只好以理性處理此一大變。」台美斷交一事顯然對蔣經國帶來巨大打擊,一向工整的字跡在記述此事時格外斗大潦草,洩漏他最真實的心情。
☀面對黨內動盪與黨外潮流,不得不爭取民心的蔣經國
當年國民黨自居為「自由中國」,以區別於對岸的「共產中國」,既然是自由的、民主的國度,當然不能沒有選舉。不但選舉要辦,媒體與學校教育即使強調大敵當前、戒嚴有其必要,宣傳與傳授的主要仍是西方那套民主價值。這樣的言行不一,以及思想與行動的落差,使得戒嚴時期的選舉充滿矛盾,一方面威權政府為了統治的正當性不得不辦選舉,但為了確保政權的生存和穩定,又必須掌控選舉結果,作票舞弊於是成了必然之惡。1977年11月19日蔣經國日記記載:「難道只有選舉才算是民主政治?……但是又不能不辦!」可說是蔣經國對民主選舉最露骨的質疑,巧合的是當天晚上,中壢事件就爆發了。
☀面對與章亞若的私生子之謎,刻意否認的蔣經國
蔣經國日記記載:「繼春為人忠厚,生性樸素,為一最難得之幹部。他在生時曾與章姓女相識,未婚而生孿子,當在桂林生產時,余曾代為在醫院作保人,後來竟有人誤傳此孿子為余所出。後來章姓女病故,現此二孩已十有餘歲,為念亡友之情,余仍維持他們之生活,並望他們有如其父一樣的忠心,為人群服務。」這是直接否認章亞若所生孿子與他有關,同時明確指出這對雙胞胎的生父是他的老朋友繼春。這真是太驚人的發現了!但日記所述是真的嗎?
章亞若死於1942年8月15日,然而如此湊巧,1942年8月的日記中,從8月9日到20日這兩星期的日記不見了(Pages Missing),館方說日記送來時就已如此,顯示這是刻意而為的,可能是蔣經國本人撕掉的嗎?還是蔣過世後,看過日記的人撕掉的?又或是蔣經國1954年10月要撒謊時,把更早的心事紀錄給撕去?蔣經國當時面對章亞若的驟逝,心情如何呢?他接受章亞若病逝醫院的種種說詞嗎?
──還原蔣經國全貌的最後一塊拼圖!
作者以說故事般的流暢筆法,從背景溯源並引用日記原文,直擊蔣經國筆下最核心的內心世界!
☆★在壓抑的戒嚴時期,臺灣人依然奮力追尋民主的春天☆★ ☆★陳健民(香港占中三子之一)、陳俊宏(國家人權博物館館長)專文推薦☆★ #本書原名《百年追求卷三.民主的浪潮》 上個世紀七○到八〇年代,臺灣處於嚴峻的國際情勢和獨裁統治的雙重壓迫,黨外人士無懼白色恐怖的威脅,以各種形式爭取民主與言論自由的空間,也不斷重複著被捕與受難的命運。種種橫逆不曾使他們放棄,政權愈壓迫,民主運動的動能愈綻放。 中壢事件、美麗島事件、林宅血案、陳文成、鄭南榕、黑名單,是彼時臺灣的重要關鍵字。從社會、媒體到校園,臺灣幾乎每個層面都在民主改革的浪潮中奮勇向前。在不間斷的追求與衝撞之下,臺灣終於打破一黨獨裁的政治局面,黨外諸多力量匯聚、成立正式的反對黨,也迫使獨裁政權做出讓步,結束三十八年又五十六天的戒嚴時期。民主、平等與自由的夢想,三代臺灣人的「百年追求」,自此終有成果。
1949-1988年蔣經國的從政經歷與權力之路, 是中華民國在台灣各方面發展的縮影。 2020年2月,美國史丹佛大學胡佛檔案館正式對外界公開蔣經國私人日記,這是繼2006年蔣介石日記開放後,另一件引起全球華人社會與學術界矚目的盛事。1988年1月13日蔣經國在中華民國總統任內離世後,三十多年來,其歷史地位與評價仁智互見,也引發不少討論。本書作者林孝庭以大量中、英文檔案史料為研究基礎,包括蔣經國日記的新材料與台、美、日、英新解密檔案,揭示1970年代起,當國際政治格局發生根本性的轉變、國府失去代表「中國」的正統地位後,台灣從威權統治逐步走向政治本土化與民主化的曲折進程。 本書以三大篇十個章節的篇幅,從軍事情報、政工、白色恐怖、外交、台獨運動、民主化、本土化、民生與經濟建設、兩岸關係等全方位的視角,剖析1949年中華民國政府播遷台灣後蔣經國與其政治生涯。這段歷史過程呈現了國府於國共內戰中潰敗、自大陸倉皇撤退播遷來台之後,如何在風雨飄搖中站穩腳跟,並利用冷戰國際兩極對抗的態勢,維持在台統治的正當性。 第一篇以三個章節窺探蔣經國與台灣的軍事情報、軍隊政工、國家安全、敵後工作的關聯,及其與美國情報機構──主要為中央情報局──長達三十年的愛恨糾葛,從五○年代初期到七○年代他主掌國政後發生的諸多爭議。台灣時期蔣經國的政治生涯始於情治、特務、敵後與軍隊政工,受命督導情治工作,對五○年代白色恐怖所應負的政治責任也無從迴避。若將時間回溯至半個多世紀以前,或許我們更想知道,當時參與其中的蔣經國,其內心的想法究竟為何? 在冷戰時期全球政治格局壁壘分明的態勢下,蔣經國初掌軍情業務的過程中面臨了諸多挑戰,其蘇共背景也受到美國政府的強烈猜疑。五○年代起,蔣經國與美國中央情報局之間的互動秘辛,體現出台、美雖基於反共戰略的利益而關係密切,但彼此卻依現實權力的原則來運作。六○年代起,蔣經國逐漸從政治幕後走向台前、為接班做準備,他逐步放下見不得光的情報業務,然而從1972年他以行政院長之姿出掌國政到1988年於總統任內逝世,來台後蔣經國賴以立足的軍事情報、國安與政工三大領域卻屢屢出現危機,迫使他必須以國家領導人親自涉入,設法管控危機並挽救危局。這些難題不但對其領導統御帶來沉重的壓力,讓台、美關係蒙上陰影,也對八○年代國民黨權力基礎與蔣經國晚年時的人事布局帶來深遠的影響。 第二篇以四個章節探討蔣經國與1949年後台灣的對外關係,其中台灣與蘇聯秘密外交的開展,以及蔣經國在其中所扮演的角色,是本書關注的焦點之一。六○年代起中、蘇共發生嚴重分歧,雙方的關係江河日下,同時間美國朝野謀求改善與北京的關係,而對美、台關係帶來負面的影響,讓台北與莫斯科在各自利益的考量下,逐漸接近並建立起接觸的管道,試探雙方合作的可能性。於是,冷戰時期中華民國政府與蘇聯之間的地下交往,年少留學蘇聯的蔣經國便在其中扮演關鍵的角色。國府冒著來自華府可能的不良反應,以及違背數十年來自身意識型態的教條與宣傳,而開展這段大膽的外交冒險與嘗試,其來龍去脈究竟為何?兩蔣父子內心真實的想法是什麼?七○年代蔣經國主政之後,台、蘇關係又呈現何種面貌?這些問題都成了待解之謎,也是本篇的焦點。 1950年韓戰爆發後,台灣成為美國在亞太地區圍堵共產黨勢力的前哨站,歷經國共內戰失利、退守台灣的蔣介石,再度成為美國的盟友。迄今將近四分之三世紀以來,不論台、美雙方有無正式邦交,「對美關係」依然是中華民國外交的重中之重,當今有意角逐總統大位的台灣政治人物,不分黨派,都以赴美訪問作為爭取華府支持與累積個人政治能量的重要途徑。回顧歷史,1949年後蔣經國曾五度訪美(不包括1956年兩次密訪太平洋美國屬地塞班島),藉由「訪美」及環繞此議題所衍生的諸多紛爭,吾人得以一窺小蔣如何領悟台、美關係,以及這個議題如何牽動國民黨內部的權力關係。持平而論,半個多世紀以來美國作為全球霸權,其對外政策經常是自身內政議題的延伸;而台灣的情況恰好相反,內部諸多政治角力與折衝,往往是對外(特別是對美)關係陰影下的投射,此種反差與對比,在小蔣歷次訪美所產生的問題上,被強烈地映照出來。七○年代以後,隨著華府推動美、中關係正常化,蔣經國時時刻刻都處在台、美斷交陰影的煎熬之下,他如何認知此種痛苦的關係?他如何設法在困境中保有國家的自主性,而不被美國老大哥牽著鼻子走?此刻影響美、中、台三角互動的變數有哪些?台、美斷交後複雜的雙邊關係之調整談判內幕又是如何?以上議題都是本篇探討的重點。 1949年以後,由於地緣政治的因素,維持與亞太各國的密切關係,對國府領導人而言其重要性不言可喻。日本乃東亞地區的龍頭,維繫台、日邦交是蔣介石內心的重中之重,但與日本人有深仇大恨的蔣經國,又是如何看待對日關係?就反共意識型態而論,冷戰時期台灣與南韓常被喻為「兄弟之邦」,彼此同屬分裂國家,同樣面對來自北方的共產黨敵對政權;就圍堵共產勢力在亞洲擴散的角度觀之,台灣與南越的關係往往被形容為「唇齒相依」;除此之外,國府當局為配合美國的冷戰政策,曾在東南亞地區暗中支援當地的反共勢力,輸出以反共意識型態為基礎的軍事與情報外交,但同時也引發不少爭議,蔣經國如何協助其父親處理台灣與亞太地區各鄰邦的關係?其內心如何看待與這些周邊國家的往來互動?本篇都有生動的分析。 第三篇的三個章節探討蔣經國與台灣民生經濟建設、政治民主化、本土化與兩岸關係等議題的關聯。小蔣啟動國民黨本土化的工程,以及台灣逐步自威權統治走向民主化,無疑是一條漫長、艱辛而曲折的道路。四十年來,蔣經國從最初主掌情治特務工作、參與白色恐怖政治案件,經歷七○年代國民黨的正當性遭嚴重弱化,以及隨之而來風起雲湧的海外台獨運動與島內黨外勢力的急遽發展,直到八○年代他著手開啟全面民主化,其心路歷程與內心轉折為何?在台灣生活大半輩子之後,他對於島上總人口占絕大多數的本省籍民眾,是如何理解與認知?來自國際社會(特別是美國)的壓力,對於他處理省籍問題、台獨運動、本土化與民主化又發生了什麼作用?終其一生,蔣經國無法全然拋開一九四九年以前大陸時期所留下來的憲政法統框架,以及父親留下來的「光復大陸」之沉重包袱,而主政後所面對的諸多內外艱困挑戰,又迫使他必須逐步讓政治走向「可控」與「有限」的在地化,並接受伴隨民主化而來的諸多政治遊戲規則,對於出身且得益於威權體制的蔣經國,其內心的痛苦轉折與體悟為何,將是本篇關懷的重點。 1949年以來,在國際社會中以代表「全中國」正統地位自居的國府當局,以「反攻大陸」的最高國策與伴隨而來的軍事、政治與社會動員,相當程度化解了各方對蔣介石威權領導的反抗暗流。1971年秋天起,國府先後失去聯合國席位與世界上大多數國家的外交承認,面對此一局面,接班的蔣經國勢必在國政大方向上有所調整。然而,美、中關係正常化與台北在國際社會深陷孤立,卻開啟了兩岸關係的契機。鄧小平主政下的中國大陸,開始走向理性化與改革開放,而台灣在國際社會的艱困處境,也讓蔣經國必須以更務實和彈性的立場,處理兩岸與對外關係。八○年代起,隨著國際間冷戰格局走向緩解,蔣經國成為兩岸融冰、終結彼此長達四十年隔絕的關鍵推手。小蔣在兩岸關係演變過程中的角色與心路歷程,四十年來國、共雙方擺盪於敵對與和緩兩端的複雜情形,以及美國政府在兩岸關係各個階段所處的關鍵地位,都是本篇最後一章所欲探究的重點。 縱觀1949至1988年蔣經國的從政經歷與權力之路,何嘗不是二戰後中華民國在台灣各方面發展的縮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