撒哈拉
麥可.帕林已經繞行了世界一周,從北極到南極,並且環遊了太平洋的國家,但也許他最近橫越廣大無情的撒哈拉沙漠的壯舉,才是他至今所面對最大的一項挑戰,此舉絕不簡單,而帕林的經驗也迴異於他過去所遭遇的種種。 隨著旅程的開啟,撒哈拉展現的不只是無垠的空曠與沙丘,還有範圍龐大及差異的文化和景色,包含文明、商業、貿易和征服的漫長歷史,可以遠溯自古埃及時代,近至今日石油藏量豐富的回教共和國。 他挑選一度穩定,如今卻動盪不安的殖民地直布羅陀做為起點與終點,帕林渡過海峽到摩洛哥,在菲茲與馬拉喀什停留一段時間後,隨即橫越高聳的亞特拉斯山脈。進入阿爾及利亞多石、險峻的西部荒蕪大漠,他在撒哈拉威人這個被放逐的民族的一個難民營裡待了一段時間。從食用駱駝燉肉過度復原之後,他繼續南進茅利塔尼亞,搭上世上最長的火車,發現一座半埋於沙中的空城,並且差點被巴黎 - 達卡拉力賽車隊所輾過,慢他們幾天抵達達卡的帕林,見識到那座城市令人精疲力盡的夜生活,再搭乘火車直抵馬利的中心,探訪偉大音樂的家鄉和世上最大的泥屋建築,還有偉大的尼日河,並走水路到廷巴克圖這座傳奇之城。他與游牧族人一起步行,並和一隊圖阿雷格人駱駝商隊並肩騎過尼日,攀越霍加爾山脈,然後飛進阿爾及利亞的油田,最後探索了格達費將軍(Colonel Gaddafi)的利比亞和突尼西亞那些讓人瞠目結舌的經典古蹟。
拉薩之旅(特32K)
這段提心吊膽的前進拉薩途中,他們沿途乞食,或靠雍殿為民眾加持換取溫飽,在險困的雪山之巔更曾瀕臨死亡邊緣,蒙受身體的苦楚和惡劣的環境:「從頭到腳都是白的,身與心都痲痹了;我們勉強地在沉默中前進。在那怪異的景象中,我們像是應西藏術士召喚要前往某地的兩個幽魂……。」 然而,也就是她的這種旅行方式,使我們藉由她活靈活現的筆調,看到了西藏高山的美麗景致,親炙了西藏低層人民的日常生活,深入瞭解了他們虔誠的宗教觀,更看到了民間流傳的有趣信仰、瑜珈士的密術,以及諸多傳統慶典。最重要的是,我們看到了她對「神秘西藏」這塊土地的熱愛。
新疆地理寶藏記
一八九五年冬天,瑞典探險家斯文‧赫定歷經千辛萬苦,深入危機四伏的中國南疆塔克拉馬干沙漠,發現傳說中的古城遺址並帶走大批九百年前的佛教古物。這個事件震驚國際考古學界,掀起各國對絲路沿線凐滅已久的佛教文明的考古熱潮,一場國際尋寶競賽於焉展開。 於是,在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之交,來自英、德、俄、法、美等七個國家的考古學家,紛紛前往西域探險,在絲路沿線尋找被大漠吞噬的古城。他們成噸地搬走大型壁畫、數以千計的雕塑、美不勝收的帛畫、無價的經文寫本,以及其他不可盡數的古董。 這場國際競賽以德國人斬獲最多,他們在一九○二年到一九○四年間共派出四梯遠征隊深入南疆。其中本書作者──德國考古學家阿爾伯特‧馮‧勒‧寇克負責帶 領第二和第四梯次遠征隊,成績最為可觀。他從柏孜克里克石窟鋸下九世紀大型壁畫,並將無數文物帶回柏林,卻也陰錯陽差地將垂手可得的敦煌寶藏拱手讓給英國人。 勒‧寇克在這本書中親筆述說了這段尋寶的過程,生動記述了德國人在絲路沿線冒險犯難的經過。文中不僅充滿豐富多彩的冒險故事,更為南疆的地下寶藏提供了一份精彩的歷史素描,填補了這段歷史的空缺。身為中國人,書中的種種描述,無疑是一種強盜式的盜寶行為。但在義憤填膺之外,我們從這些不顧性命的西方探險家身上,也看到一種不畏艱難的精神,感受到 當年西方學術敏銳的觸覺。而文中涉及許多古老西域文化和藝術精品,均是人類文明的結晶,具有永恆的魅力,自是值得細細品味。今天,這些古物寶藏分散在世界 至少十三個國家的博物館裡,使得中國學者為之忿忿難平。而勒‧寇克堅持鋸下帶回柏林國家博物館收藏的壁畫,大多在二次大戰中毀於炮火……有關勒‧寇克的歷 史論斷仍眾說紛紜。
光明之城
見聞錄 西元一二七一年八月二十五日,意大利猶太商人雅各.德安科納沿著絲綢之路來到中國東南沿海的國際城市-刺桐港(福建泉州),在這裡度過了半年充滿傳奇色彩的生活,並用古意大利文寫下厚厚的一部刺桐見聞錄。 這部手稿不為人知長達七個世紀之久,直到英國學者大衛.塞爾本在一次偶然的機會見到了它,並意識到雅各比馬可.波羅更早到達中國,而這部遊記更構成了一部可能含有重大歷史意義的文獻。手稿的擁有者無意讓大衛.塞爾本去揭示該手稿的來源,所以大衛帶著折磨人的疑問,翻譯了這份他人難以接近的手稿,並決定將手稿的內容公諸於世,以引起世人廣泛的注意。 英譯者簡介 大衛.塞爾本 生於倫敦,早年曾於曼徹斯特語法學校學習拉丁文和希臘文,在牛津巴爾利奧學院學習法理。曾任芝加哥大學英聯邦研究員、新德里發展中社會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他在牛津的羅斯金學院教授思想史長達二十年之久。著有:《責任的原理》、《時代的精神》等。雅各.德安科納的這部手稿及諸多方面,大衛是極少數能夠公正地翻譯和注釋這部手稿的學者之一。
一個騎兵在中國
中國的生命 當西方的船堅砲利正在清末的版圖上耀武揚威,一位帶著毛筆和相機的英國軍官穿越了中國。他對中國滿懷溫情與敬意,在帝國主義的摩爪橫行於中國之際,他以理智及敏銳的觀察看到了中國的生命。他崇尚和平、愛好自然,讓這趟中國之旅充滿智趣。誠如湖廣總督張之洞為他更名「文格德」,不只滿腹知識、窮究物理,更具難能可貴的同情心。本書是作者於一八九八年至九九年間從北京到緬甸,遊歷大半個中國的遊記,一九三九年作者逝世後,首稿經其遺孀編輯成書,並於次年出版。作者文格德旅遊中國的這段期間,正是中國近代史上的大變局,他曾覲見「 這本遊記最特別之處在於作者的觀點,作者以其歷史的情懷,以客觀的角度看待事物,由這樣的觀點來看中國與中國人,在文明的衝突與欣賞中,作者顯然樹立了尊重的楷模。 作者簡介 文格德 英國軍人,畢業於英國新克羅斯(New Cross)皇家海軍學校(Royal Naval School)及桑赫斯特軍事學院(Military College,Sandhurst)。 一八八一年,文格德進入陸軍瓦立克郡團(Warwickshire Regt.),開始了他的軍旅生涯。一八八四年,服役於印度參謀軍團(Indian Staff Corps),一八八六年加入第十四墨累賈特騎兵團;一八九七年至九九年間,前往北京學習中文,自此踏上中國之旅程。一八九九年至一九OO年,服役於中國派遣軍第一團(1stChinese Regt.),並被任命為威海衛司令官,曾在庚子拳亂期間馳援天津與北京。 一九O一年後,他陸續擔任北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