窺看印度
他由南到北造訪十八個城市與地區,搭乘火車人力車包租車,遼闊的印度大陸所獨有的宗教、建築、文化、藝術、風土民情,奢華與赤貧同時並存的社會現象,都經由他極力貼近庶民生活的觀點與豐富的設計素養,一一呈現讀者面前。河童覺得他的朋友說得真是太有道理了:「印度的面貌是什麼?你問一百個人會得到一百種說法。但就算把它們都加起來,也不能說那就是印度的全貌。這就是印度有意思的地方。隨著每個人感受方式不同,明明是同一事物看起來卻天差地別;印度也會隨對象而呈現或隱藏它的各種面貌。而且,造訪者和印度氣味相不相投也有關係…。到底會看到什麼,還真是因人而異呢。」因此,這本非常個人的印度體驗記,絕對不是要告訴各位「這就是印度!」只要讀者覺得好像跟他去了印度一趟,魅力歐吉桑就非常高興了…。
帶著娃兒移居北海道:台灣媽媽北國生活札記
這本書裡面大部分的文章,基本上就是在這樣「珍惜第一次」的心情下寫出來的,為了校稿修飾而重新回頭讀起,赫然發現有許多當時衝動寫下的東西,事過境遷後,是再也寫不出來了,像「兒子的蟲蟲危機」就是最好的例子,因為習慣了各種昆蟲的兒子早已成了抓蟲高手,還會鑽進樹林、爬上樹幹,找來一堆蟬兒蛻下的殼(面目猙獰、六肢尖銳),在襯衫上掛成一排,不安好心的要來把膽小的媽媽嚇暈呢!以前那個被螞蟻嚇得哭不出來的小鬼,短短不到一年的時間,卻恍如隔世般令人懷念起來!
在印度的微光中:諾貝爾桂冠詩人柏茲的心靈
諾貝爾獎桂冠詩人 Octavio Paz -「舉世最出類拔萃而且最具原創力的散文家之一」──〈散論印度的土地、歷史,與文化〉,《華盛頓郵報》「書香世界」專欄早在一九五一年,因擔任墨西哥大使館館員,歐塔維歐.帕茲曾短期旅居印度。 十一年後,他以墨西哥駐印度大使身分重回舊地,奉使六年。 本書即是他對印度的頌揚,也是他到目前為止最個人化的散文作品。如同他的隨筆作品,在本書中,他以詩意的洞察力及淵博的知識來探討這個主題;結果是一系列關於印度的風景、文化、歷史等引人入勝的論述。 帕茲寫出了對旅居印度的歲月抒情的回憶,以極其鮮活的筆觸勾勒這片次大陸的景致、聲音、氣味、居民;他也以他豐富的知識,概論印度的歷史及它令人目不暇給的多語社會;此外,他更審視了現代印度政治,由歷史的遞嬗來參照回教、印度教等文明。 最後,帕茲精闢地剖析了他所謂的印度靈魂──藝術、文學、音樂、哲學,並對西方社會自我中心的唯物主義橫眉撻伐。 《在印度的微光中》令人驚嘆、茅塞頓開、愛不釋手,它是一趟讓人流連忘返的印度之旅。
阿拉伯沙地:當代探險名家塞西格阿拉伯沙漠
空白之地 《阿拉伯沙地》描寫的是我從一九四五年到一九五○年間,在「空白之地」一帶旅遊的經驗。當時,那裡尚有大部分區域未曾有歐洲人涉足過。後來在一九七七年,我又應阿曼政府與阿布達比酋長薩伊德之邀重返阿拉伯。 這本書描述一九四七年隱匿身分走過阿曼內陸的經過,其中我寫道:「我知道自己的身分隨時都有可能被識破,但對我而言,此行吸引人之處,正是在於這種驚險剌激的感覺,而非此地的風土人情。」貝都人的生活雖然充滿困苦與危險,必須忍飢耐渴,艱辛跋涉,但對我而言卻是一種挑戰,使我努力超越自我,也使我得以與我的貝都夥伴們建立起患難之交的情誼。 作者簡介 威福瑞.塞西格 一九一○年出生於阿迪斯阿貝巴(今日衣索比亞首都),曾就讀於伊頓公學和牛津大學,曾經代表牛津大學參加校際拳擊比賽。一九三五年,他加入了蘇丹政治局滿大戰爆發後調任蘇丹保防隊,其後陸續在阿比西尼亞、敘利亞及西部沙漠等地服役,並獲頒傑出服務獎章。 目前,塞西格是「英國皇家文藝學會」的榮譽會員,以及「大英學院」的榮譽院士。一九六八年,他獲頒大英帝國武士勳章與衣索匹亞的三等星勳章。 譯者簡介 蕭寶森 台灣大學外文系畢業,輔仁大學翻譯學研究所碩士。曾任職自由時報、聯合報系編譯及輔仁大講師。譯作有《蘇菲的世界》等書。
安娜與國王
國王與我 一八六二年,汽船「昭披耶號」載著安娜.李奧諾文斯與她的兒子,緩緩駛向一個全然陌生的國度--暹羅。這趟旅程,宛如乍然劃過天際的星光,為安娜.李奧諾文斯帶來生命中最璀璨難忘的詩篇:混雜著冒險,驚奇,浪漫與摯愛。 隨著湄南河的悠悠水流,一段奇異瑰麗充滿異國風情的故事,就在暹羅皇宮揭開了序幕......。 安娜.李奧諾文斯,一個對生命充滿冒險熱情的英國女子,因緣際會來到暹羅皇宮擔任家庭教師,從此捲入了悠幽深宮愛恨恩怨糾葛的漩渦裡。在皇宮六年的時光,她為後宮多少卑微哀怨的女人嗟嘆:看著一個個純真可愛的臉龐,她感動莫名,卻也為他們悲情的命運心痛不已!對這些生活在層層藩籬的無助生命,她就向一個正義女神,經常為他們不惜挺身冒犯罵權威不可一世的國王。 至尊顯赫如同一座穩固城堡的國王,可是生命中第一次遇到一個感與她對抗的女人,而這樣一位奇女子顯然在他的生命中激起了漣漪。 作者簡介 安娜‧李奧諾文斯(1834-1914,Anna Leonowens) 生於威爾斯,後隨母親與繼父居住印度,十八歲與友人旅遊黎凡特(Levant,特指地中海東部諸島與陸地之區域),並研習梵文、印第語、波斯文與阿拉伯文,婚後輾轉孟買、澳洲諸地;一八五六年定居新加坡。一八五八年喪偶,在星辦學維生,聲名遠達暹羅。 一八六二年,暹羅國王瑪哈孟固(Somdetch Phra Paramennda Maha Mongkut Of Siam,簡稱拉瑪四世RAMA Ⅳ)函邀安娜前往皇宮任教。其後六年她居住暹邏後宮,教導國王的六十七個皇子及若干皇妃,除不准提及基督教義外,她的教學內容包括英語、文學、科學。一八六七年,安娜健康再度惡化,不得不轉往美國,且終老於美國。 安娜著作有三種,以本書最為著名,其事蹟於一九四五年由Margaret Landon寫成《安娜與暹羅國王》(Anna And The King Of Siam),才激起公眾浪漫的想像,音樂劇與電影〈國王與我〉(The King And I)都由此而來。其他兩種著作為《The Romence Of Siamese Life》(1873)、《Life And Travel In India:Being Recollecitions Of A Journey Before The Days Of Railoads》(1884)。
家住愛丁堡
令人難忘的愛丁堡 愛丁堡有許多新奇的人事物是我們未曾經歷過的。; 包括愛丁堡的人工企鵝池區,在每天下午兩點整會有企鵝大遊行;這些企鵝在炎熱的天氣下,會沿著環池小徑遊行一圈,供遊客觀賞。 作者特地挑了門前有十棵排成列的櫻桃樹做為住所,場景甚為壯觀。作者在眾多櫻桃的包圍下體驗到大自然的變化;夏天的櫻桃樹可當做有隔音的綠帳篷;秋天感覺到樹葉落下、枯葉隨風吹散的冷清。 還有作者對體形龐大,又全然陌生的動物雖感到害怕,但又想學習如何餵食、如何親近這些平常沒有機會親身接觸的動物,最後更迷上了餵馬。 當然,作者也遇上了不少有趣的人;來自西班牙的快樂王子,整天笑臉迎人,對工作不曾有過抱怨;從法國來的甜點姑娘,害羞靦腆、不注重穿著,但相當喜歡吃甜點與作甜點且樂此不疲。 另外就是作者在愛丁堡搭公車的趣聞。公車沿線的街景都相當引人入勝,但卻對愛丁堡複雜的公車路線及弄不清楚的停駛時間感到頭痛。 在森林採栗子、更錯把野大蒜誤當韭菜食用而鬧了笑話,都是作者難忘的經驗。 作者還探訪在蘇格蘭地區的野生紅鹿。由於在高地上,雖然沒有塞車的煩惱,但卻要更小心在當地公路上漫遊的羊群、牛隻或野鹿。這樣的經驗讓作者覺得新鮮。 作者以幽默的筆調,生動的呈現出愛丁堡的人與事。讀完本書可別錯覺以為自己也曾經-「家進愛堡」。這篇文章是獻給所有去過愛丁堡與還未去過愛丁堡的朋友閱讀。
拉達克之旅
拉達克之旅 在印度與西藏、中國大陸、巴基斯坦的邊界,喀什米爾河谷下方,有一個地區叫做拉達克,它是世界上少數僅存可以讓人完全融入體驗藏傳佛教哲理的殊勝之地。拉達克地勢高而人口稀少,每年十一月到隔年五月被大雪覆蓋而與外界隔絕。拉達克山區的佛教修行者早在耶穌誕生前三個世紀,就開始在拉達克山脈冥想靈修,而這種純淨的藏傳佛教修行方式,至今仍持續著。 作者在一九八一年因長久以來對新的開展與對靈性的追求,本來想去尼泊爾,卻被因緣牽引到拉達克。這是一趟豐富之旅、一趟動人心魄的成長之旅。 作者簡介 安德魯.哈維一九五二年出生在印度康巴托,先後在謝爾邦學院和牛津的愛克西特接受教育。自一九七三年起,擔任牛津全靈學院莎士比亞研究學者,大多數的歲月投身在美國教書,英國寫作,和在印度旅遊。 安德魯.哈維出版過七本詩集----《冬季的稻草人》、《面具與臉孔》、《見證》、《效忠扥克蘭》、《古羅馬費比奧詩歌》、《正圓》、《沒帽子、沒鑽石、也沒愛人》。另外他也寫了三本小說:《最後的一面鏡子》、《燃燒的房子》、《織蛛網》。
遊學日本最好玩
哈日赴主之遊學 你得了哈日症嗎?如果你只會對著日本偶像流口水,看著日劇做美夢的話,告訴你,光「哈」不「學」是沒有任何意義的,你不容許自已一直停留在小兒科的哈日程度! 《遊學日本最好玩》是哈當杏子累積多年大小遊戲學戰役的經驗談,不但包括前進聖地的完全實戰手冊,更帶你發掘日本數不盡的迷人之處,讓你「哈」得有型有款,成為朋友羨慕的日本專家! 所以你還在等什麼,現在就準備跟著杏子到日本幸福遊學去吧! 作者簡介 六月五日,雙子座。 協和工商美工科平面組畢業,做過卡片紙品設計多年、幼稚園老師、門市小姐。 漫畫作品「早安日本」一、二集,「阿杏」「早安日本之東京自由行」 文字作品「減肥抽抽站」、「我得了哈日症」、「遊學日本最好玩」 畢生以發揚哈日精神為職志
東京鮮旅奇緣
屬於東京的神話 每個女孩誕生時,在世界上的某一個角落,都有個男孩等著照顧她;男孩會尋尋覓覓,直到那個屬於他的女孩出現為止....。這段尋覓的過程,就叫做愛情;男孩和女孩就這樣相遇在東京。 妳知道在日劇「跟我說愛我」中,晃次與廣子常常穿梭的綠色公園是「井之頭公園」嗎?還記得在「白色之戀」中拓己拿著結婚戒指向阿彩求婚時,拓己在噴水池中又叫又跳的場景嗎?--這是在東京巨蛋球場旁的一個噴水池。還有「東京愛情故事」的莉香和完治接吻的那個東池袋中央公園;甚至於「貝爾耶魯」的奇蹟餐廳都在書中再次出現。 偶像日劇中的愛情元素,是無可救藥的沈淪,作者阿潼在屬於她自己的二十三歲時,義無反顧的殺到東京去尋找偶像日劇的經典場景,書中不但有對各個場景的詳細背景介紹,她的文字以及幾乎與日劇中場景一模一樣的照片,讓讀者們再次沈醉在美麗的愛情神話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