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書】人間與實踐
本書主要內容是星雲大師從對國際佛光會的創會宗旨到傳承、發展。做一個佛光會員應有的精神、胸懷、任務等,在各個單元詳盡條例的規劃與指導。 另【佛教的希望】單元收錄五篇大師於一九七七年到一九九八年間的講演,對佛教的發展有深切的指引與期許。 &
【電子書】佛教與生活
「佛教」與日常生活有著不可分離的密切關係,因此,我們不可完全把它當作學問來研究。佛教是一種宗教,我們的日常生活裡不能缺少宗教,而生活需要用佛法來指導。佛法的真理在何處?就在世間的食衣住行上,就在人我的處事經驗上。如果能將佛法付諸於生活上實行,則能一生受用無窮。
【電子書】睡眠、夢和死亡過程
睡眠、夢和死亡過程 是科學家和觀想修行人都很著迷的話題, 也是所有人類的共同經歷 我們都要睡眠,我們都要做夢, 我們每個人都肯定要死亡 這些領域都涉及意識層次的轉換,以及自我某種程度的消解, 而意識究竟是什麼?自我又是什麼? 《睡眠、夢和死亡過程》是一場重要的對話實錄, 探討睡眠週期轉換當中意識層次的轉換和自我的消解, 夢的過程、功能和內在意義,以及瀕死經驗和死亡的修鍊。 是達賴喇嘛所代表的藏傳佛教,與當今科學家、心理分析師和哲學家 就人類意識和自我的樣貌和可能性,進行的一場深入談話! 人類在兩個重大的關口,日常生活的心智似乎瓦解了,其中一個時刻是睡眠,另一個時刻是死亡,加上睡眠中的夢,這三個領域是所謂「自我意識」的陰影區,也是西方科學才在展開探索的領域,這些主題因其遠離西方科學所熟知的宇宙物理和人體生理學等等,往往讓科學家感到不安。 然而,藏傳佛教的觀想修行人,在人類意識的探索或所謂內在的科學,長久以來積累了許多經驗和知識,加上對於死亡過程有特殊關照,以內在科學的主觀理解,是否能為快速對這些難以企及的領域下定論的西方科學帶來不同的視角和啟發?而科學進展又對於佛教傳統提供了怎樣的反思和修正? 本書記錄的這場對話是1992年10月,是兩年一次的新智和生命研討會的第四場,達賴喇嘛與西方科學人文界的代表們,齊聚印度達蘭薩拉進行了獨特的交流。 在不久以前,很多人還認爲一般科學的客觀知識和內在科學的主觀理解是互相排斥的。但在這場心智與生命系列會議上,來自這兩個研究領域的專家走到一起,交換他們對共同感興趣的話題的經驗和不同觀點,透過友善和開放的對話,促進彼此的瞭解,並交換了各自的思想淵源和探索方法當中可以相通與借用之處。 邀請您聆聽這場分別從靈性角度和科學角度,針對人類最神祕且未知領域進行的 豐富對話。 達賴喇嘛和科學家究竟談了什麼? ■睡眠本質上是死亡過程的預演?睡眠和死亡之間的高度相似性。 ■睡眠時意識會經過怎樣的消解和轉換過程? ■人為何失眠? ■科學萬能的觀點是否因為太想戰勝死亡而錯失了關於死亡的重要知識? ■做夢對人而言有什麼益處? ■夢何以是意識的通道? ■夢總是在時間之外嗎?什麼是夢身? ■自我意識消解之後會是什麼? ■科學與佛教對於死亡各有什麼定義 ■佛教在意識科學方面,如何為客觀的科學提供主觀內在科學的觀點? &
【電子書】思維改變給人們的幸福美好的世界:人生光明之音智慧之輪從故事中學得智慧成就自他
從文明、哲學、宗教、經典的綜觀,淬鍊出生活與存在的智慧。 ◎知足惜福、利己利人,用好的思維,建立好的社會體系、好的生活方式。 ◎告訴你如何經由心境的次第修行,達到究竟解脫的境地。 ◎疫情、戰爭、通膨、政爭、空汙、食安,本書提供你一個心靈的安歇處。 「世尊,我們兩位到外面乞食時遇到一位洗衣服的婦人,我便跟她乞討水喝,她不但不給水喝還罵的很難聽。可是另外那位同學不但沒有被罵,還被恭敬的供養飲水,這是為什麼?」 「前世你們走在路上時,路邊有隻很臭的死老鼠,你當時就罵說,老鼠死在路上臭死了,結果今生就這樣被罵回來了還不給水喝。但是另外那位同學卻把那隻死老鼠埋起來也不嫌臭。就是因為這樣,來世相遇時就得到不同的待遇了。」 佛陀說的就是修為和因果,每個人不同的身口意三業,都會產生不同的果報。 了解因果,修習聖誕,便能改進心境,提升意識,增進智慧, 進而做到除愚得樂,自利利他,再透過修行次弟的成就,獲得痛苦的解脫。 &
【電子書】思維改變給人們的幸福美好的世界
從文明、哲學、宗教、經典的綜觀,淬鍊出生活與存在的智慧。 ◎知足惜福、利己利人,用好的思維,建立好的社會體系、好的生活方式。 ◎告訴你如何經由心境的次第修行,達到究竟解脫的境地。 ◎疫情、戰爭、通膨、政爭、空汙、食安,本書提供你一個心靈的安歇處。 「世尊,我們兩位到外面乞食時遇到一位洗衣服的婦人,我便跟她乞討水喝,她不但不給水喝還罵的很難聽。可是另外那位同學不但沒有被罵,還被恭敬的供養飲水,這是為什麼?」 「前世你們走在路上時,路邊有隻很臭的死老鼠,你當時就罵說,老鼠死在路上臭死了,結果今生就這樣被罵回來了還不給水喝。但是另外那位同學卻把那隻死老鼠埋起來也不嫌臭。就是因為這樣,來世相遇時就得到不同的待遇了。」 佛陀說的就是修為和因果,每個人不同的身口意三業,都會產生不同的果報。 了解因果,修習聖誕,便能改進心境,提升意識,增進智慧, 進而做到除愚得樂,自利利他,再透過修行次弟的成就,獲得痛苦的解脫。 &
【電子書】跟著菩薩發願:〈普賢行願品〉淺釋
融合漢傳和藏傳佛教角度, 補足漢藏之間的解釋差異, 最適合現代人的〈普賢行願品〉講記。 & 學習〈普賢行願品〉的功德不可思議, 有人讀誦後用水洗手, 沾到此水的蟲蟻都因此投生為天人。 〈普賢行願品〉是《華嚴經》最後一品,也是其精華所在。《華嚴經》相傳是龍樹菩薩自龍宮迎請到人間後廣為弘揚的經典,從古至今,無論漢傳佛教或藏傳佛教,皆有許多大德為其作注,可見此經佔有相當重要的地位。 本書主要講述菩薩利益眾生的諸多大願,透過念誦〈普賢行願品〉,跟隨普賢菩薩發願,並親身力行、迴向;然而若要成就所發的願,一定要有因,成就願的因就是積資淨障,共分為七個部分,即頂禮、供養、懺悔、隨喜、請法、住世、迴向,藏傳佛教稱為「七支供」。 念誦〈普賢行願品〉的功德廣大,只要念一遍、修一遍,都能獲得無量功德。很多人發願每天念誦,因此作者在書中逐句講解偈文,且著重於闡釋字義,淺顯易懂,使讀者能輕鬆地理解、吸收。如此一來,在念誦此經時,便能隨著文字理解其中意涵,有助於我們對佛法生起堅定不移的信心。 此外,作者以融合漢傳和藏傳佛教兩種角度的方式來講解,可以補足漢藏之間的解釋差異,是一本十分適合現代人的〈普賢行願品〉講記。〈普賢行願品〉內容至為殊勝,若能持續念誦,則功德利益不可勝數,此生能夠長壽、健康、快樂,來世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進而成佛。 &
【電子書】跟著菩薩發願:〈普賢行願品〉淺釋
融合漢傳和藏傳佛教角度, 補足漢藏之間的解釋差異, 最適合現代人的〈普賢行願品〉講記。 & 學習〈普賢行願品〉的功德不可思議, 有人讀誦後用水洗手, 沾到此水的蟲蟻都因此投生為天人。 〈普賢行願品〉是《華嚴經》最後一品,也是其精華所在。《華嚴經》相傳是龍樹菩薩自龍宮迎請到人間後廣為弘揚的經典,從古至今,無論漢傳佛教或藏傳佛教,皆有許多大德為其作注,可見此經佔有相當重要的地位。 本書主要講述菩薩利益眾生的諸多大願,透過念誦〈普賢行願品〉,跟隨普賢菩薩發願,並親身力行、迴向;然而若要成就所發的願,一定要有因,成就願的因就是積資淨障,共分為七個部分,即頂禮、供養、懺悔、隨喜、請法、住世、迴向,藏傳佛教稱為「七支供」。 念誦〈普賢行願品〉的功德廣大,只要念一遍、修一遍,都能獲得無量功德。很多人發願每天念誦,因此作者在書中逐句講解偈文,且著重於闡釋字義,淺顯易懂,使讀者能輕鬆地理解、吸收。如此一來,在念誦此經時,便能隨著文字理解其中意涵,有助於我們對佛法生起堅定不移的信心。 此外,作者以融合漢傳和藏傳佛教兩種角度的方式來講解,可以補足漢藏之間的解釋差異,是一本十分適合現代人的〈普賢行願品〉講記。〈普賢行願品〉內容至為殊勝,若能持續念誦,則功德利益不可勝數,此生能夠長壽、健康、快樂,來世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進而成佛。 &
【電子書】致你:日本禪宗大師澤木興道的生活哲學
── 禪,無所不在 ── & 遠離煩惱、安頓身心 當代禪門宗師給現代人的34則生活建言 & 坐禪不是為了開悟、不是為了獲得滿足, 坐禪「一無是處」──既超越得失,也超越欲求。 & 你是否── 經常在意他人的眼光、與伴侶對抗而精疲力盡、在職場上跌跌撞撞? 或是想擁有更多錢、愛情、地位、名望,或是只想獲得內心的平靜? & 也許你的生活被困住了。 而不被困住,正是佛法的真義。 生命必須要能往各個方向躍動,自由自在。 透過坐禪,你將發現每個當下都是禪的表現與修行契機, 坐禪,讓我們從冬眠中醒來,迎來全新的世界。 & ▲▲▲ 以「只管打坐」禪法聞名的日本禪師澤木興道,自十六歲出家為僧,即居無定所,穿梭於日本各地傳授禪法,因此也被稱為「移動的僧堂」、「無家的興道」。 & 許多習禪者往往因為無法屏除雜念、遲遲未能開悟而放棄修行。但澤木興道認為,坐禪並不是要去除所有念頭,而是讓自己不再追隨這些念頭。坐禪,是透過生活中無數次的實踐,端正你的姿勢、修正你的態度,然後從散亂、昏沉與疑惑中覺醒,從五根之欲中解脫。 & 本書由澤木興道弟子內山興正、櫛谷宗則編輯整理而成,為使澤木興道的禪法更廣為人知,全書以34則跟現代生活情境有關的主題分類,除了解答習禪者的修行疑惑,也回應兩性、職場、自我成長等現代人經常面臨的生活困境。讀者可以翻開當前跟你最有關的一章,仔細咀嚼,並透過實際修行體驗禪的深意與境界。 &
【電子書】神會大師證道歌顯宗記溯源
〈證道歌〉是中國禪宗很重要的一篇作品,全篇體裁係以詩歌形式來表現,不僅詞句優美易於讀誦,整篇文字更是氣勢磅礴一氣呵成,將禪宗頓教法門的宗旨與精神發揮的淋漓盡至,自來皆名爲〈永嘉證道歌〉,以爲永嘉大師所作。 & 月溪法師對於此點則有獨到的看法,根據法師所述,他曾於西安臥龍寺獲得一本宋版的〈證道歌〉,其名卻是〈荷澤證道歌〉。於是由此生疑,便將〈證道歌〉和《永嘉集》的內容口吻作一番比較,認爲〈證道歌〉應是出自荷澤神會的手筆,且爲其定宗旨時所作,惟「定宗旨」一事太過激烈,後人爲避免引起北宗門人更多的爭議,便將其易名爲〈永嘉證道歌〉,以避重就輕地保留此文流傳。
【電子書】佛說盂蘭盆經講解
《佛說盂蘭盆經》,全一卷。西晉竺法護譯。又稱《盂蘭經》。屬方等部經典。收於大正藏第十六冊。內容記述佛陀之大弟子目連,因不忍其母墮餓鬼道受倒懸之苦,乃問法於佛,佛示之於七月十五日眾僧自恣日,用百味飯食五果等供養十方佛僧,即可令其母脫離苦難。依本經之說所行之盂蘭盆會,已普遍流行於我國民間,而有益於民間之孝行。宗密之《盂蘭盆經疏》,即強調本經特具孝子報恩之思想,與調和中國人倫與佛教間關係之性質。
【電子書】淨慧法師開示語錄(2):放下煩惱的包袱
大部分的人都聽說過「禪」,也知道有很多人在學禪、參禪,但始終不明白:什麼是禪?為什麼要學禪?又該如何參法?這樣的疑惑,便是走上禪修之路的開始,也就是已經知道自己的懷疑是什麼。 & 在這個基礎上,如果能找到一個正確的法門來「破解疑惑」,必能證明自己是個有智慧的人,有智慧的人就不會再有痛苦。淨慧法師就是藉著這本書,教你如何克服焦慮並帶來喜悅,從而開悟生命的真諦。
【電子書】金剛經六祖口訣
惠能大師曰:此一卷經,眾生性中本有,不自見者,但讀誦文字。若悟本心,始知此經不在文字。若能明了自性,方信一切諸佛,從此經出。今恐世人身外覓佛,向外求經,不發內心,不持內經,故造此訣,令諸學者,持內心經,了然自見清淨佛心,過於數量,不可思議。後之學者,讀經有疑,見此解義,疑心釋然,更不用訣。所冀學者,同見礦中金性,以智慧火鎔鍊,礦去金存。
【電子書】人生沒什麽不可放下
★長銷近10年,近200,000萬讀者好評推薦! ★當當圖書成功勵志暢銷榜10名 & 人生很長,何必跟自己過不去? 人最強大的時候,不是堅持的時候,而是放下的時候。 這個世界沒有過不去的坎,只有放不下的自己。 那些曾經義無反顧的執著,最終都將成為浮雲。 放下使你遍體鱗傷的堅持,將是你為自己做過最好的事。 & 關於人生的53個體悟,讓弘一法師陪你走出困住你的情境。 ○ 太在意別人的眼光與評價,感到心累時…… 在生活和工作中,被人說閒話是不可避免的。不必理睬造謠生非者,也無須懼怕那些閒話,當你不為閒話所左右,閒話對你來說就毫無意義了。 & ○ 因為過往經驗而失去勇氣、舉足不前時…… 在人生的旅途中,想要走得更遠,就要學會放下遭遇過的各種不幸、挫折、失敗、痛苦……只有這樣,你的心才能騰出更多空間去感受生活的美好。 & ○ 朝目標努力的路上跌跌撞撞,撐不下去時…… 挫折只是人生路上的某一個瞬間、某一種狀態。你在路上碰到一塊石頭,跨過去了,你還是你,依然繼續前進。那麼暫時遇到困難,又有什麼好過不去的呢? & ○ 朋友好像都過得比自己好,內心不平衡時…… 人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別人的生活再好也未必適合你。世上沒有「最好的」,只有「適合的」,找到適合的,就是找到最好的。適合自己的生活才是最幸福的。 & 放下焦慮不安,找回淡定從容的心,就能重遇未知的自己。 & 內心浮現各種煩惱時,別忘了提醒自己── ●只要心靈能夠消除雜念,無論在哪裡,都能得到真正的寧靜。 ●寬容不僅是對別人的一種諒解,也是對自我的一種解脫。 ●放下也許會有遺憾,卻會讓我們生活得更加淡定和安然。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缺憾,只有缺憾的人生,才是真正的人生。 ●只要保持本心不變,人生的那些得失、苦惱,都不會影響你。 &
【電子書】佛法三百問第二集(上冊)
本系列共六百問,苑若一部袖珍型佛法百科全書,學者能迅速一窺佛法精要與全貌。 ◎延續第一集,內容更為廣泛完備,舉凡佛法大小乘、印度佛學三系、中國八大宗及藏密等,無不網羅殆盡。 ◎透過問答方式,針對疑惑具體解答,最後全面網羅常見問題,呈現完整的佛學知識。 ◎書寫明快扼要,但詳實深入,能令學人短期內即有所斬獲,並建立正確充實的概念。 藍傳盛醫師的本系列作品共有:《佛法三百問》、《佛法三百問第二集(上冊)》、《佛法三百問第二集(下冊)》(尚未付梓),分別列出300問、167問、133問,對佛教各宗做了深入簡出的介紹及探討,是大德居士進入佛法世界的最佳鑰匙。 本冊主要內容包括如下,一書在握,不僅搜讀方便,並且可快速進入佛法中心領域,了解印度與中國佛法之概要。 ●印度各時期之佛學 ‧小乘、大乘。 ‧大乘三大系:中觀、唯識、如來藏。 ●中國各時期之佛學 ‧東漢魏晉佛學:涅槃宗、成實宗。 ‧南北朝佛教:毘曇宗、俱舍宗、地論宗、攝論宗、中國唯識宗。 &
【電子書】佛法三百問.第二集(上冊)
本系列共六百問,苑若一部袖珍型佛法百科全書,學者能迅速一窺佛法精要與全貌。 ◎延續第一集,內容更為廣泛完備,舉凡佛法大小乘、印度佛學三系、中國八大宗及藏密等,無不網羅殆盡。 ◎透過問答方式,針對疑惑具體解答,最後全面網羅常見問題,呈現完整的佛學知識。 ◎書寫明快扼要,但詳實深入,能令學人短期內即有所斬獲,並建立正確充實的概念。 藍傳盛醫師的本系列作品共有:《佛法三百問》、《佛法三百問第二集(上冊)》、《佛法三百問第二集(下冊)》(尚未付梓),分別列出300問、167問、133問,對佛教各宗做了深入簡出的介紹及探討,是大德居士進入佛法世界的最佳鑰匙。 本冊主要內容包括如下,一書在握,不僅搜讀方便,並且可快速進入佛法中心領域,了解印度與中國佛法之概要。 ●印度各時期之佛學 ‧小乘、大乘。 ‧大乘三大系:中觀、唯識、如來藏。 ●中國各時期之佛學 ‧東漢魏晉佛學:涅槃宗、成實宗。 ‧南北朝佛教:毘曇宗、俱舍宗、地論宗、攝論宗、中國唯識宗。 &
【電子書】宗門屑語:四十年習佛錄影【壹】
★本書講述中國禪門軼事,揭露古代修行有成的高僧及居士們的修行事蹟! ★書中集結作者王薀老師四十年來尋師訪道所獲得的實修精要! ★以最有脈絡體系的方式,闡述佛教思想如何貫穿中華歷朝文化,所帶來的燦爛變遷。 《內容簡介》 佛教與其他宗教相比,其珍貴之處在於佛滅度後所集結之「大藏經」,但卷帙浩繁,現代人只能望而生嘆!作者王薀老師集結四十年來詢師訪道,與多位不同居士、高僧的往從過從中,獲得佛法及宗門的要解精義,更將佛法義理用更深入淺出的方式講述,是現代人之所需,能閱讀者得浸潤心靈之靜好,喜於守護身、口、意之圓滿,更能進於無說無示的不二之路。 禪宗從數百年間宗下達摩東來,一花五葉,如縷如絲星羅棋布般深入神州大地,從達摩的付法,二祖的斷臂⋯⋯自此宗門全體大用的開悟祖師輩出,煥燦絢爛,同時也形成了中國文化間道德文章之輔助,間接也匡扶了各朝代禮教的興起,更有歷代間之帝王、侯爵、將相、文豪學士、騷人雅客、林間羽士⋯⋯與宗門大德相逢相遇,交織出無數耀目火花! 末法時期難有前人的悟道環境及值遇禪門明師的機遇,但本書能帶你一窺往昔宗門內的典故風采以及禪門要旨,從佛陀所遺留的摩尼珠寶三藏十二部經裡面,掌握一探實相之面貌。 ◎黃庭堅信佛深入 黃庭堅接觸禪宗的時間頗早,尤以和黃龍派禪師都有往從,只是此時算是少年得意,尚未遭受命途的撥弄,所以難稱深入。但考其源脈,應是在其喪母丁憂期間體悟無常,方始漸有深入於禪經,漸漸地更頻頻與江淮附近名僧多有親近,如佛印禪師便是影響其思想較深者,並且自己也效法古德,隨機接引親友同儕,或聽經聞法,或行諸功德⋯⋯。 & ◎裴休入悟「現在何處?」 裴休一見到雲水禪師便單刀直入,請示生死大事,豈料裴休未及開口,那雲水僧便高喝一聲,大叫裴休的名字,裴休也自然地回應,雲水僧再度大喝:「現在何處?」就在當下,裴休即入悟處,雀喜異常,原來高僧在此,頂禮再三。原來當時裴休所見,是當時聲名遠播的大開悟禪師黃檗禪師。 ◎臨濟禪師動念即乖 臨濟禪師對他的弟子們在開示這句話的時候,意思是在講修行特別是參禪,重要的是要把平日裡所會去執著和攀緣的念頭,全部都要悉數消滅的意思,怎麼消滅呢?開口便錯,動念即乖,這個意思就是說,從自己的嘴巴說出來的一切,全部都不算數,心裡邊稍微冒出一個念頭,就要給他一記悶棍,在一切時、一切地的起心動念,都看成是煩惱,而不是解脫的智慧。 ◎由禪入淨法門同歸 後來根據他的門生對我提及詹老在其晚年由禪轉淨之時,透過老和尚的機緣,曾經遭逢到一位念佛有成的在家菩薩李老居士,這位老居士江蘇人士,早年亦曾皈依印光大師,李老居士受印光大師啟示啟發極深,印老曾說:「大劫臨頭,現在眾生都不能安心了,當下如果要自救救人,最重要的辦法是要大家多念南無觀世音菩薩。自己本身在行、住、坐、臥間,時時刻刻都要專念,還要處處念,同時也要勸導他人在行、住、坐、臥之中都要念,遇到不信從的人也不用勉強他,要知道,曉得念佛的人最後是要通向念佛的道路去,不念佛的人,暫時還是要留在背道而馳的路上。多念,多念,要緊!要緊!」
【電子書】宗門屑語:四十年習佛錄影【壹】
★本書講述中國禪門軼事,揭露古代修行有成的高僧及居士們的修行事蹟! ★書中集結作者王薀老師四十年來詢師訪道所獲得的實修精要! ★以最有脈絡體系的方式,闡述佛教思想如何貫穿中華歷朝文化,所帶來的燦爛變遷。 《內容簡介》 佛教與其他宗教相比,其珍貴之處在於佛滅度後所集結之「大藏經」,但卷帙浩繁,現代人只能望而生嘆!作者王薀老師集結四十年來詢師訪道,與多位不同居士、高僧的往從過從中,獲得佛法及宗門的要解精義,更將佛法義理用更深入淺出的方式講述,是現代人之所需,能閱讀者得浸潤心靈之靜好,喜於守護身、口、意之圓滿,更能進於無說無示的不二之路。 禪宗從數百年間宗下達摩東來,一花五葉,如縷如絲星羅棋布般深入神州大地,從達摩的付法,二祖的斷臂⋯⋯自此宗門全體大用的開悟祖師輩出,煥燦絢爛,同時也形成了中國文化間道德文章之輔助,間接也匡扶了各朝代禮教的興起,更有歷代間之帝王、侯爵、將相、文豪學士、騷人雅客、林間羽士⋯⋯與宗門大德相逢相遇,交織出無數耀目火花! 末法時期難有前人的悟道環境及值遇禪門明師的機遇,但本書能帶你一窺往昔宗門內的典故風采以及禪門要旨,從佛陀所遺留的摩尼珠寶三藏十二部經裡面,掌握一探實相之面貌。 ◎黃庭堅信佛深入 黃庭堅接觸禪宗的時間頗早,尤以和黃龍派禪師都有往從,只是此時算是少年得意,尚未遭受命途的撥弄,所以難稱深入。但考其源脈,應是在其喪母丁憂期間體悟無常,方始漸有深入於禪經,漸漸地更頻頻與江淮附近名僧多有親近,如佛印禪師便是影響其思想較深者,並且自己也效法古德,隨機接引親友同儕,或聽經聞法,或行諸功德⋯⋯。 & ◎裴休入悟「現在何處?」 裴休一見到雲水禪師便單刀直入,請示生死大事,豈料裴休未及開口,那雲水僧便高喝一聲,大叫裴休的名字,裴休也自然地回應,雲水僧再度大喝:「現在何處?」就在當下,裴休即入悟處,雀喜異常,原來高僧在此,頂禮再三。原來當時裴休所見,是當時聲名遠播的大開悟禪師黃檗禪師。 ◎臨濟禪師動念即乖 臨濟禪師對他的弟子們在開示這句話的時候,意思是在講修行特別是參禪,重要的是要把平日裡所會去執著和攀緣的念頭,全部都要悉數消滅的意思,怎麼消滅呢?開口便錯,動念即乖,這個意思就是說,從自己的嘴巴說出來的一切,全部都不算數,心裡邊稍微冒出一個念頭,就要給他一記悶棍,在一切時、一切地的起心動念,都看成是煩惱,而不是解脫的智慧。 ◎由禪入淨法門同歸 後來根據他的門生對我提及詹老在其晚年由禪轉淨之時,透過老和尚的機緣,曾經遭逢到一位念佛有成的在家菩薩李老居士,這位老居士江蘇人士,早年亦曾皈依印光大師,李老居士受印光大師啟示啟發極深,印老曾說:「大劫臨頭,現在眾生都不能安心了,當下如果要自救救人,最重要的辦法是要大家多念南無觀世音菩薩。自己本身在行、住、坐、臥間,時時刻刻都要專念,還要處處念,同時也要勸導他人在行、住、坐、臥之中都要念,遇到不信從的人也不用勉強他,要知道,曉得念佛的人最後是要通向念佛的道路去,不念佛的人,暫時還是要留在背道而馳的路上。多念,多念,要緊!要緊!」
【電子書】朗然明性:藏傳佛教大手印及大圓滿教法選集
大手印與大圓滿,字雖異,但義相同; 唯一差異是,大手印側重正念,大圓滿於覺性中休息。 本書為藏傳佛教大手印及大圓滿教法選集,諸多偉大上師結合自身的學習與成就,從中淬鍊出精簡務實的修行教言。這些收錄的文選提供了不可思議的智慧,極具啟發、甚為重要,而且文本中的竅訣非常簡單直接,使讀者可以輕鬆地運用。 本書以祈請文作為序曲,並有一篇讓修行者在家禪修時可念誦的祈願文,其後依序是大手印與大圓滿的見地教導,最後的〈雙運〉篇章則結合大手印與大圓滿的法門。 大手印,不回顧過往,不想像未來,不以造作的概念指稱禪修。此外,不將空性視為空無一物。向內觀看,對於五官所感知的對境,不評斷是非對錯,讓注意力自然而然,本然安住有如嬰兒,即使一剎那也不讓注意力散馳。 身體坐直,口不言語,嘴巴略開,讓氣息自然流動,讓心安住於無造作的本然中,此時不論生起好壞或樂苦等念頭,對於悲喜毫不在意的自心體性,是朗然而空、赤裸而覺的。此自心體性是一切有情眾生的自性,根據阿底瑜伽,它是覺性與空性的大圓滿。 雖然大手印與大圓滿使用了不同的詞彙,但在實相上,兩者的究竟意義完全沒有差別。經由這樣的教法,當面臨死亡時,在心與身的連結斷開的那一刻,心便與法身相融。然而,在仍然保有此身的時候,也可能在奧明法界之中成就真實圓滿的證悟。 &
【電子書】朗然明性
大手印與大圓滿,字雖異,但義相同; 唯一差異是,大手印側重正念,大圓滿於覺性中休息。 本書為藏傳佛教大手印及大圓滿教法選集,諸多偉大上師結合自身的學習與成就,從中淬鍊出精簡務實的修行教言。這些收錄的文選提供了不可思議的智慧,極具啟發、甚為重要,而且文本中的竅訣非常簡單直接,使讀者可以輕鬆地運用。 本書以祈請文作為序曲,並有一篇讓修行者在家禪修時可念誦的祈願文,其後依序是大手印與大圓滿的見地教導,最後的〈雙運〉篇章則結合大手印與大圓滿的法門。 大手印,不回顧過往,不想像未來,不以造作的概念指稱禪修。此外,不將空性視為空無一物。向內觀看,對於五官所感知的對境,不評斷是非對錯,讓注意力自然而然,本然安住有如嬰兒,即使一剎那也不讓注意力散馳。 身體坐直,口不言語,嘴巴略開,讓氣息自然流動,讓心安住於無造作的本然中,此時不論生起好壞或樂苦等念頭,對於悲喜毫不在意的自心體性,是朗然而空、赤裸而覺的。此自心體性是一切有情眾生的自性,根據阿底瑜伽,它是覺性與空性的大圓滿。 雖然大手印與大圓滿使用了不同的詞彙,但在實相上,兩者的究竟意義完全沒有差別。經由這樣的教法,當面臨死亡時,在心與身的連結斷開的那一刻,心便與法身相融。然而,在仍然保有此身的時候,也可能在奧明法界之中成就真實圓滿的證悟。 &
【電子書】楞嚴咒詳解
佛咒裡的鬼滅之刃 在龐大守護者的凝視下,開發心靈深處的智慧能量 & 〈楞嚴咒〉為佛教中最長的咒,透過息災、增益、敬愛、降伏、鉤召、延命等六種壇法,來庇護修行者,調伏宇宙能量。誦完此咒,等同於下載了諸佛菩薩的智慧能量,也凝聚了周遭環境或是自然山林空間神靈的保護能量,讓修行者能夠勇猛地前進智慧道路。 & ◎〈楞嚴咒〉祈請一切諸佛守護這塊娑婆世界 讓我們遠離負面的詛咒,並轉化成善美的祝福,同時純淨個人的身心靈、創造神聖空間。 & 第一會.毗盧真法會:運用摧破調伏法來為人類自身的貪、瞋、癡而戰。透過宇宙強大的咒字「禮敬、皈依」(namo),虔誠下載諸佛菩薩的能量。 & 第二會.釋尊應化會:採用迴遮法,以有意識、有智慧的宇宙聲韻所產生的振動來應對。用一切金剛的種子字「吽」(hūm),與光聚佛頂的種子字「都盧雍」(trūṃ),啟動迴遮能量,對治一切障礙。 & 第三會.觀音契約會:這是「光明燦爛咒語」與「外道咒語」的大對決。以「斬斷」(chinda)與「釘住」(kīla),徹底斬斷個人與環境的魔障,然後再釘住魔障不讓它們四處逃竄。 & 第四會.剛藏折攝會:鋪天蓋地的「摧碎」(phaṭ)能量,連同一切聲聞、天神、護法、明王、外道咒師、一切鬼魅、一切病難,全部都要摧毀、粉碎,由有的世界走入空性世界。 & 第五會.文殊弘傳會:使用「結界」(bandhaṃ)方式,將所有負面能量隔絕在外。讓鬼魅(內在心魔與外在環境)無法影響修行者或接近道場,創作了一個神聖清淨空間。 & ◎本書架構 本書分三大部分全面解析〈楞嚴咒〉的內涵,將揭開〈楞嚴咒〉背後的故事、咒中深層的能量意義,並將五會拆分為23個結構,再進一步逐句解析其意涵。同時,本書也將對照梵音、漢音和意譯,帶領讀者讀懂每個咒句,深入了解這個龐大的佛教咒語資料庫,進而在念誦時能有更深度的感受與領會 & PART 1 基礎分析:介紹《楞嚴經》與〈楞嚴咒〉的背景故事,透由完整咒名認識〈楞嚴咒〉深層的能量意義,以及進入念誦的五大前導學習重點等。 & PART 2 五會逐句解析:將咒中的五會拆分為23個結構,逐一分析每個結構的核心概念,並逐句解析咒字的意義及相關背景。 & PART 3 進階深究:分析〈楞嚴咒〉傳承至今的種種爭議及相關意義研究,以及各種經典版本等。 & ◎《楞嚴經》的故事背景 總結《楞嚴經》的整個故事,是釋迦牟尼佛離席返回祇樹給孤獨園,佛陀進入禪定過程中大放光明。佛陀讓整個空間充滿宇宙的智慧能量之後,開始宣說〈楞嚴咒〉。而後派遣文殊師利菩薩持咒前往守護阿難,透由念誦〈楞嚴咒〉,把「先梵天咒」的威力消除掉。此為外道與佛教咒語的大對決,大幻術一遇到〈楞嚴咒〉便被徹底化解,於是阿難及摩登伽女一起進入佛教的智慧世界。 & 接著,阿難誠摯祈請佛陀開示禪定的方法,名為「十方如來得成菩提妙奢摩他」,是讓心得安止的妙法。「奢摩他」的意思是「止、寂靜、能滅」,這是能夠進入禪那的特殊修行方法。阿難所經歷的「摩登伽女事件」,促成了一場著名的楞嚴法會。 & ◎初步認識〈楞嚴咒〉 《楞嚴經》可以說是「佛法的百科全書」,而其核心能量即是〈楞嚴咒〉。 & 〈楞嚴咒〉被認為和藏傳密宗〈佛頂大白傘蓋陀羅尼〉是同一咒,是佛教僧侶每一天醒來之後的第一門功課。這套咒語的內容是呼喚宇宙不同層面的智慧能量,範圍相當龐大。念誦的時刻可以淨化寺院道場,或是守護個人的誦經書房。最奇妙的是,透由這個咒語,可以讓人、神、菩薩、佛陀共同聚集於神聖空間。完整咒名〈大佛頂如來放光悉怛多缽怛囉陀羅尼〉,每個梵字(大佛頂、如來、放光、悉怛多、缽怛囉、陀羅尼)都很關鍵,了解字詞含意即可解開此咒的完整意義。 & 〈楞嚴咒〉是簡稱,有三種不同的完整稱謂,分別是「大佛頂如來放光悉怛多缽怛囉陀羅尼」、「佛頂光明摩訶薩怛哆般怛囉無上神咒」、「中印度那蘭陀(寺)曼茶羅灌頂金剛大道場神咒」,均見於《大正藏》第十九冊,每個咒名都非常長。不過,冗長的咒名可以清楚呈現〈楞嚴咒〉的要點、特質,指此咒可以綻放智慧光芒,如同白色光能的累聚,全部集中在一個傘蓋。 & ◎進入〈楞嚴咒〉念誦的前導學習 在進入正式的學習前,有五個前導學習非常值得徹底了解,這是行前的重點提示,宛若進入神聖世界的心靈地圖,讓念誦者連結宇宙智慧,前往純淨美好的智慧空間,也就是楞嚴法會。 & 首先是悉曇梵字的羅馬拼音學習,可以協助我們更接近咒語的原始發音。目前傳統寺院的念誦多半採國語發音,其實這樣已經「遠離」最初的河洛語發音。唐代的漢字音譯是比較接近閩南話的河洛語。然而,現代人未必熟悉閩南語(台語),於是羅馬拼音成為非常有利的工具。 & 以下五點前導學習分別是:(1)悉曇梵字的羅馬拼音是很不錯的學習。接著是(2)頂髻智慧能量關鍵分析,這是創造清淨時刻的咒字呼喚,認識「頂髻」可以清楚知道整個〈楞嚴咒〉全部是來自佛陀的頂髻,那是宇宙智慧的集中處。簡單說,頂髻即是佛陀智慧的能量場。接著,我們可以繼續深入(3)頂髻智慧能量的進階分析。更深入頂髻智慧能量擁有不同層面的深度發展,進而延伸到更多深層形式能量的「頂髻咒語」。它們的聲韻能量可以讓修行者慢慢地由「人生智慧」走向「宇宙智慧」。 & 完成上述三項前導學習,接下來會學習到〈楞嚴咒〉中反覆出現的幾個咒字,其能量強大驚人,分別是重要的強大咒字(4) pratyangire,它可以庇護修行者、調伏宇宙能量,以及(5)五會各自擁有的關鍵咒字。 & (4)與(5)兩個步驟若能好好學習並實踐,就可以安穩地走進〈楞嚴咒〉的神聖世界。先理解本單元每個咒字的意義,再正式進入〈楞嚴咒〉,就好比在修行路徑上拿著羅盤不會迷失方向,可以正確安穩地誦讀〈楞嚴咒〉。 & &
【電子書】等待幸福的光
本書從人性的觸角,捕捉生命的歌聲,以溫暖的筆,訴說人生的光明,小故事大道理,點點滴滴都是幸福的光。 作者是一個小學教育工作者,明白人間有愛,社會就會減少暴力和衝突,他無私灑下一顆愛的種子,衷心的期盼社會更美好,人與人互動更良善。生命太短、太無常,有時彎下身子就可以避開糾紛,我們不需要撞得頭破血流去換得成長。書中的經驗,可以帶給你正向的思考與快樂的希望。
【電子書】快樂自在:如何無憂無懼過生活
這本書討論人類的古老問題,也針對現今的現象加以探討,那便是表達出一個人如何透過適切的信仰而活得歡喜自在。 佛陀在他的教誨中,提供了我們道德行為的準則。他認為,人雖然生活在無常的痛苦中,但是只要我們學會了認清自我,並依循佛法去自我持守,便能體會到實質的幸福和喜樂。 佛法不是要人拿來做學問的,而是要人在尋常生活中引導自己,發覺生命的意義及目的。 &
【電子書】參禪與念佛修法
參禪與念佛是中國佛教的兩大支柱,也是中國佛教的主流。 禪是如何參呢? 首先要瞭解禪宗的源流,而參禪的方法也需要徹底明瞭。 佛要如何念呢? 蓮宗的源流不得不知,而淨土法門所依據的經論也應有所瞭解。 念佛之念既真,了悟之心必至。 念佛無祕訣,祇要生死切,但辦肯心,決不相賺。 念到半途須努力,要想成佛莫辭勞,釋迦不是天生,達摩亦非自證。 心心相續,不自放逸。 &
【電子書】密宗道次第論
佛教論書。原名《勝遍至大金剛持道次第開顯一切密要論》,又稱《密宗道次第廣論》,亦稱《德勝主大金剛次第道開顯一切密要論》。明永樂四年(1406)宗喀巴著於西藏絳巴林寺。此論概括密宗的四部教法,而以無上瑜伽為重點,對密宗四部的修行次第、儀軌、方法、法器使用等方面作了詳細論述。此論問世後,在藏傳佛教中廣為流傳,歷代相承,未曾間斷。現代有法尊的漢文譯本。注釋有宗喀巴大弟子克主傑的《續部總建立廣釋》,甚為精要。
【電子書】生生菩薩世世佛
對於人間導師的永恆懷念,膾炙人口的佛教經典瑰寶 生死流轉的宿世因緣,歷劫累世的修行證道 五百四十七則佛陀宿世因緣的故事;佛陀從降生到證道的第一手傳說。 古代印度流行九種或十二種文體,佛教沿襲之而有十二分教和九分教。即: 一、長行;二、重頌;三、孤起;四、因緣;五、本事;六、本生;七、未曾有;八、譬喻;九、論議;十、無問自說;十一、方廣;十二、記別或授記。 本生經是佛教的九部經之一,記載佛陀證道之前累世歷劫的因緣故事,於佛滅後結集而成。南傳佛教輯成五百四十七則的本生故事,是其中最完整的版本。其主題不外乎因果輪迴的業報思想,勸人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行菩薩道救度一切諸有情。故事裡的人物角色眾多,從國王、大臣、婆羅門、仙人、比丘到盜賊,從天人、阿修羅、鬼神到蟲魚鳥獸。一方面讚嘆菩薩的德行,另一方面也談到種種逆行菩薩(提婆達多的前世)的宿世因果。其中的〈因緣總序〉更是世上各種佛陀傳記的主要藍本。《本生經》以生動的故事演說為人處世的道理,讓人明白生死流轉是相續不斷的,「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後世果,今生作者是」,多生在輪迴中輾轉受生死之苦,唯有精進求道,才得以能滅的心滅盡諸苦。 現在版本的本生經原典裡,有丹麥東方學者浮斯培奧爾的七卷《本生經》,夏丏尊依據日譯南傳大藏經本重譯出其中的一百五十則本生因緣,文筆典雅優美,和引人入勝且發人深省的故事相映成趣,極具欣賞價值,也是佛教經典譯著的逸品佳作。
【電子書】生生菩薩世世佛:小部經典本生經
對於人間導師的永恆懷念,膾炙人口的佛教經典瑰寶 生死流轉的宿世因緣,歷劫累世的修行證道 五百四十七則佛陀宿世因緣的故事;佛陀從降生到證道的第一手傳說。 古代印度流行九種或十二種文體,佛教沿襲之而有十二分教和九分教。即: 一、長行;二、重頌;三、孤起;四、因緣;五、本事;六、本生;七、未曾有;八、譬喻;九、論議;十、無問自說;十一、方廣;十二、記別或授記。 本生經是佛教的九部經之一,記載佛陀證道之前累世歷劫的因緣故事,於佛滅後結集而成。南傳佛教輯成五百四十七則的本生故事,是其中最完整的版本。其主題不外乎因果輪迴的業報思想,勸人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行菩薩道救度一切諸有情。故事裡的人物角色眾多,從國王、大臣、婆羅門、仙人、比丘到盜賊,從天人、阿修羅、鬼神到蟲魚鳥獸。一方面讚嘆菩薩的德行,另一方面也談到種種逆行菩薩(提婆達多的前世)的宿世因果。其中的〈因緣總序〉更是世上各種佛陀傳記的主要藍本。《本生經》以生動的故事演說為人處世的道理,讓人明白生死流轉是相續不斷的,「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後世果,今生作者是」,多生在輪迴中輾轉受生死之苦,唯有精進求道,才得以能滅的心滅盡諸苦。 現在版本的本生經原典裡,有丹麥東方學者浮斯培奧爾的七卷《本生經》,夏丏尊依據日譯南傳大藏經本重譯出其中的一百五十則本生因緣,文筆典雅優美,和引人入勝且發人深省的故事相映成趣,極具欣賞價值,也是佛教經典譯著的逸品佳作。
【電子書】達賴喇嘛的貓5
「了解生命無常是一份珍貴的禮物,不是去避免無常,或假裝沒這回事,是要真正地珍惜無常。即使是霧霾天,也要珍惜每一個日子。這樣我們就可以滿懷熱情地活著,像小貓一樣。」 & 「有史以來最美的生物」的尊者貓,竟然在年度檢查中得知讓他喵不出來,徹底崩潰的訊息! & 「尊者貓,看來妳已經算是中老年貓囉。」醫師說:「你知道嗎,活到十三歲對貓來說已經很厲害了。對於一隻髖部有問題的貓來說,也算是享受過美好貓生了。」 & 顯然,我生命中一大部分的時間已經過去了,我在地球上最美好的時光也已經結束了。除了腎衰竭和老貓餅乾,真的沒有什麼東西可以期待了嗎?在我面前只剩下無情的老、病、死嗎? & 正如尊者所說,唯有充分了解到每一天所給予的機會有多難得,才會想要善加利用。生命的價值不在於長度,而是在於用生命做了什麼。況且,總是有值得做的事可以做啊! & 親愛的讀者,我們有沒有可能恢復對生活純真的熱情,那種以前自然而然就有的熱情?能否永不厭倦?您我能否喚醒我們的「內在小貓」? & 智慧語錄 &■幸福的真正源泉不在外面的世界,而是在自己的心裡,不需要環境發生戲劇性的轉變,就能體驗到最大的幸福。唯一需要的轉變是人自己的意識狀態。 ■我們要深入了解自己多年來所積累的一層又一層的挫折和悲觀,做自己最好的朋友,練習徹底的自我接納。 ■讚歎幸福的真正原因,這樣會擴大我們的幸福感。也會激勵我們培養更大的美德與良善去生活,確保我們的幸福不斷增長。 ■要把布施做到圓滿,不一定得去幫助成千上萬的人。連好幾百人都不用。我們並不是要改變全世界,而是改變我們的心。賦予我們的慈愛、菩提心,直到它變得自發、由衷而生。 ■如果不訓練心念安靜下來,就很難認清眼前的事物,但是透過一定程度的訓練,心靈的真實本性就會變得更加清楚,獲得一種心靈清晰明亮、內心持久平靜的感覺。 &
【電子書】達賴喇嘛的貓(5):喚醒內在小貓,點燃生命熱情,找回最純粹的幸福
「了解生命無常是一份珍貴的禮物,不是去避免無常,或假裝沒這回事,是要真正地珍惜無常。即使是霧霾天,也要珍惜每一個日子。這樣我們就可以滿懷熱情地活著,像小貓一樣。」 & 「有史以來最美的生物」的尊者貓,竟然在年度檢查中得知讓他喵不出來,徹底崩潰的訊息! & 「尊者貓,看來妳已經算是中老年貓囉。」醫師說:「你知道嗎,活到十三歲對貓來說已經很厲害了。對於一隻髖部有問題的貓來說,也算是享受過美好貓生了。」 & 顯然,我生命中一大部分的時間已經過去了,我在地球上最美好的時光也已經結束了。除了腎衰竭和老貓餅乾,真的沒有什麼東西可以期待了嗎?在我面前只剩下無情的老、病、死嗎? & 正如尊者所說,唯有充分了解到每一天所給予的機會有多難得,才會想要善加利用。生命的價值不在於長度,而是在於用生命做了什麼。況且,總是有值得做的事可以做啊! & 親愛的讀者,我們有沒有可能恢復對生活純真的熱情,那種以前自然而然就有的熱情?能否永不厭倦?您我能否喚醒我們的「內在小貓」? & 智慧語錄 &■幸福的真正源泉不在外面的世界,而是在自己的心裡,不需要環境發生戲劇性的轉變,就能體驗到最大的幸福。唯一需要的轉變是人自己的意識狀態。 ■我們要深入了解自己多年來所積累的一層又一層的挫折和悲觀,做自己最好的朋友,練習徹底的自我接納。 ■讚歎幸福的真正原因,這樣會擴大我們的幸福感。也會激勵我們培養更大的美德與良善去生活,確保我們的幸福不斷增長。 ■要把布施做到圓滿,不一定得去幫助成千上萬的人。連好幾百人都不用。我們並不是要改變全世界,而是改變我們的心。賦予我們的慈愛、菩提心,直到它變得自發、由衷而生。 ■如果不訓練心念安靜下來,就很難認清眼前的事物,但是透過一定程度的訓練,心靈的真實本性就會變得更加清楚,獲得一種心靈清晰明亮、內心持久平靜的感覺。 &
【電子書】恰美山居法 7
▍《恰美山居法》七冊圓滿! 獨自閉關的行者,最好的閉關上師, 完整的藏傳佛法實修藍圖, 見樹見林,帶你直達心的峰頂, 修行必備實修寶典! & 圓& & 滿——往淨土飛奔而去的實修口訣 恰美山居法第7冊 全法講說完成 {修行人的總驗收時刻}臨終關鍵,好好修 * 諸天淨土實境導覽& * 死亡時的觀修口訣 * 修行者臨終提醒& * 生時實修是死時唯一依靠 * 封閉輪迴之門& & * 大成就者圓寂住心的故事 無常世間,放下貪執! 現下此身,請開始精進於憶念淨土、 發菩提心、積聚資糧和迴向發願等, 這是投生淨土的必要修持。& & 當你在泡茶時,應該知道自己在做什麼,要知道如何使用爐子;如果不知道自己在做什麼,那麼,你很可能會把整個屋子燒掉。當你在實修時,或許會以為不需要知道自己在做什麼,不用知道任何修法的事情,也不必去研讀,這是錯的!《山居掩關親誡》書中所介紹的每個教導能夠幫助實修,進而讓行者有能力去處理修法時所出現的問題。 & 恰美仁波切這部《山居掩關親誡》寫於西元1659年,共有595藏頁,是噶舉派不共的教言,也是大圓滿不共的無上教法。此書匯集了100多部有關閉關實修的典籍精華,經過恰美仁波切的講述編纂成為53章的《山居掩關親誡》,通稱《山居法》。 & 堪布卡塔仁波切接續恰美仁波切利益眾生的慈心悲願,前後花了十年的時光,分別透過中 文與英文的譯者,把整部《山居掩關親誡》也就是《恰美山居法》修持手冊講授圓滿。所有章節內容,皆為幫助普羅大眾解脫而開示,仁波切曾在紐約恰美山居法的課堂上開許過, 任何對佛陀教法有意樂的法友、同學,都歡迎逐章依序閱讀, 絕對沒有任何的違犯或不如法。 & 此系列教法從第四冊開始進入實修的關鍵階段,從普明大日如來的超度法,到細說中陰如何度亡的方式,及行者修持路上可 能會遇到的諸多考驗及各種徵兆,恰美仁波切一本廣度眾生的 悲智大願力,無不鉅細靡遺解說清楚。行者在菩提道上依序修持,進了關房圓滿三年三月的閉關。教法也推進到第七冊,攸關我們無始輪迴的分水嶺出現了,此生成就了,就是無始輪迴 的最後一世;沒有成就也能種下一顆解脫的種子。 & 第七冊的內容對我們無比的珍貴與殊勝。恰美仁波切是阿彌陀佛意的化身,淨土主尊的化身詳細的為我們說明如何以種子字依序封閉投生六道的輪迴之門,如何在生圓二次第中安住,在 種子字中進入甚深禪定,在光明中遇見自己的自性,讓母子相會的光明,把自己帶出輪迴的深淵,是解脫輪迴幻象的無死秘笈。& & 《恰美山居法》可以說是恰美仁波切對眾生無限悲心的展現, 他希望行者一生之中靠著它就能獨立實修。即使是作正式的長期閉關所要修持的教法內容,仁波切也在四百多年前就為行者 全部準備好了,絲毫沒有遺漏。如果自己沒有老師、沒有阿闍黎也不必擔心,一輩子要學的教法及閉關的實修,都在這本書裡,這是恰美仁波切曾經作過的允諾。 & &
【電子書】祕密瑜伽士的生死莊嚴:〈中陰祈願文〉契入昭空大手印
在中陰裡,無人可以做出傷害, 任何恐怖的境相,既是自心所顯, 為什麼要懼怕自己的心呢? & 〈中陰祈願文〉全篇只有三十一偈,是擷取自貢嘎般究祖師的著作,言簡意賅,既有述說種種中陰虛幻祕境的際遇,亦有指示該當如何祈求的口訣,更有安然通過中陰幻境而解脫成佛的引導。每當有人離世時,〈中陰祈願文〉是必誦之文,可見其重要性。 & 多數的中陰講解,似乎著重在介紹中陰,類似觀光指南般地告知各處的景色。但是,中陰既是涅槃或輪迴的關鍵,解說應該不是僅止於介紹風光,而是應確知如何安然度過。但要自在安然度過,必由明瞭中陰的根源而起,而不是只有牢記中陰境相。 & 一般人對於中陰的認知,大多是在死後的狀態。然而,以中陰法教而言,眾生直至成佛之前,都屬於中陰階段。且以生龍活虎、活力四射的「生住中陰」最為至關重要,倘若未能在「生住中陰」奮力觀修,死前絕對無法在心態上有所把握,更遑論死後的自在了。對於個人而言,用不著憂慮自己的後事該如何舉辦,後事不是最重要的,「怎麼面對死亡」才是關鍵。 & 外器世間、內情親友一切皆為大手印的幻相。中陰的本源是大手印,若能契入大手印,中陰即解脫有望了;若是無法契入,只是閱讀《西藏生死書》、《中陰聞即解脫》、〈中陰祈願文〉的文字解說,想著臨終痛苦中陰會遭遇這些狀況、法性光明中陰會遭遇那些境相,投生業之中陰會遭遇那些際遇⋯⋯那就錯失重點了。 & 〈中陰祈願文〉為多傑仁卿喇嘛所翻譯,本書更由多傑喇嘛逐句講解本文,堪稱為中陰教法的實修金鑰。除了讓眾人理解何謂中陰,最關鍵的是讓眾人無懼中陰。若以聽聞的心得加以思惟、抉擇,而後實際付諸修持──即做到所謂的聞、思、修,那麼中陰的解脫乃至於成佛,則是指日可待。 & 為了令〈中陰祈願文〉的內容更淺顯易懂,多傑喇嘛增添了一些在長老膝前聽聞的故事,那些都是真實事件,是祖師或修行者的親身經歷。無論是否喜歡聽故事,應該皆可從中獲得啟發。
【電子書】祕密瑜伽士的生死莊嚴
在中陰裡,無人可以做出傷害, 任何恐怖的境相,既是自心所顯, 為什麼要懼怕自己的心呢? & 〈中陰祈願文〉全篇只有三十一偈,是擷取自貢嘎般究祖師的著作,言簡意賅,既有述說種種中陰虛幻祕境的際遇,亦有指示該當如何祈求的口訣,更有安然通過中陰幻境而解脫成佛的引導。每當有人離世時,〈中陰祈願文〉是必誦之文,可見其重要性。 & 多數的中陰講解,似乎著重在介紹中陰,類似觀光指南般地告知各處的景色。但是,中陰既是涅槃或輪迴的關鍵,解說應該不是僅止於介紹風光,而是應確知如何安然度過。但要自在安然度過,必由明瞭中陰的根源而起,而不是只有牢記中陰境相。 & 一般人對於中陰的認知,大多是在死後的狀態。然而,以中陰法教而言,眾生直至成佛之前,都屬於中陰階段。且以生龍活虎、活力四射的「生住中陰」最為至關重要,倘若未能在「生住中陰」奮力觀修,死前絕對無法在心態上有所把握,更遑論死後的自在了。對於個人而言,用不著憂慮自己的後事該如何舉辦,後事不是最重要的,「怎麼面對死亡」才是關鍵。 & 外器世間、內情親友一切皆為大手印的幻相。中陰的本源是大手印,若能契入大手印,中陰即解脫有望了;若是無法契入,只是閱讀《西藏生死書》、《中陰聞即解脫》、〈中陰祈願文〉的文字解說,想著臨終痛苦中陰會遭遇這些狀況、法性光明中陰會遭遇那些境相,投生業之中陰會遭遇那些際遇⋯⋯那就錯失重點了。 & 〈中陰祈願文〉為多傑仁卿喇嘛所翻譯,本書更由多傑喇嘛逐句講解本文,堪稱為中陰教法的實修金鑰。除了讓眾人理解何謂中陰,最關鍵的是讓眾人無懼中陰。若以聽聞的心得加以思惟、抉擇,而後實際付諸修持──即做到所謂的聞、思、修,那麼中陰的解脫乃至於成佛,則是指日可待。 & 為了令〈中陰祈願文〉的內容更淺顯易懂,多傑喇嘛增添了一些在長老膝前聽聞的故事,那些都是真實事件,是祖師或修行者的親身經歷。無論是否喜歡聽故事,應該皆可從中獲得啟發。
【電子書】海邊抄經
《海邊抄經》收入2022年全球華文文學星雲奬人間禪詩、人間佛教散文獲獎作品,詩和散文各八篇。 & 人間禪詩部分,〈在海邊抄經〉情懷自在,生意盎然,詩藝純熟自然,完整而飽滿。〈耳順之年〉描摩母親,寫子女皆離身的獨居母親之日常生活,平凡平靜,卻日日惦記著兒女何時可歸來,孺慕之情令人動容。〈尋佛——騎自行車經東海岸〉取材生活化,文字乾淨清新,意象明朗。〈不在,自在〉語意雙關,深具禪思。〈母親之花〉寫照護重病臥榻的母親的過程,顯現出母愛無我為兒的偉大。〈骨中骨〉談愛、離別、孤獨、慾望、追尋,書寫人生百態,一切我執,放下之後皆可釋然。〈涉世〉討論誕生與死亡,生死雖是必然,卻又互為因果。〈轉心術〉敘寫宗教神山崗仁波齊峰的轉山,文字老練純熟,虔敬之心句句流露。 & 人間佛教散文部分,〈遺骨〉以一枝有溫度的活筆,透過父親遺骨之示現,觀照生死、親情的議題,啟人深思。〈貴陽街第一夫人〉以活潑語調敘事,寫三姊童年時被收為養女的奮鬥史,是一則在坎坷中活出自我的女性故事。〈茶館內遇兩人〉則娓娓道來,不刻意經營,將閃著淚光與微笑的事件、畫面自然拼貼成文,別有一番韻味。至於五篇佳作,〈食譜〉訴諸味覺,既藉白菜說法、暢敘如何破除我執之道,也帶出兩個好友的雋永情誼。〈離島的離島〉以寫實之筆,配合離島景物、人物與事件,向內心深處挖掘,呈現人性脆弱的同時,更暗示了唯有心頭那點不滅的靈明之光方是人唯一的救贖。〈無花果〉則藉無花果之隱喻,思索疏離的父女關係,寫在愛中有疑惑、抗拒與矛盾的親情,文章底氣夠,多處令人低徊。〈橘子的滋味〉寫母親在宗教信念下視死如歸的執著,以橘子的滋味做為象徵,耐人尋味。〈肉身之途〉從「病」的角度出發,探索生命,敘事從容,具療癒性。(李瑞騰) &
【電子書】我的淨土到了:多芒揚唐仁波切傳
本書是多芒揚唐仁波切前世今生、行儀實錄與開示精華的總集。 這是關於一代藏傳佛教大師的歷史敘述,也是一本指引修行心要的寶典。 參照眾多歷史文獻、援引近兩百場訪談內容、包括了近五百張珍貴的彩照。 包含從皈依、菩提心、空性、密宗本尊到大圓滿修行的開示精華。 在台弘法二十餘年,是讓台灣藏傳佛教弟子深受啟迪的大圓滿宗師。 & 多芒揚唐仁波切,生於印度邊的小國錫金, 出生不凡,在錫金,他被視為藏傳佛教大圓滿宗師拉尊的再來人, 在西藏,他被認證為偉大伏藏師多傑德千林巴的轉世, & 面貌潔白如皎月,功德巍巍如太陽, 氣質和能力不待培養,便光芒耀眼。 青少年時期,他即登上寺院法座,為僧團傳法。 & 一場戰亂和文化大革命,將仁波切禁錮在牢中20年, 身心折磨未減仁波切的慈悲與證悟, 他違緣轉為道用,秘密藉著各種方式利益獄友…… & 在仁波切逾25年的傳法生涯中,台灣與他最為有緣,也是他駐足最久之地,影響不僅政商名流,並及黑白兩道,販夫走卒,依人施教,來者不拒。所有這些點點滴滴的真實故事,盡在「我的淨土到了」一書中。 & 本書分為四章,第一章「從前世到今生」根據歷史文獻,敘述仁波切的歷代轉世,從「藍色瑜伽士」大圓滿宗師拉尊南卡吉美揭開序幕,到周遊蓮師各大聖地開啟伏藏的多傑德千林巴。這是史上第一份針對揚唐仁波切歷代轉世的詳細紀錄。 & 第二章「從山南到山北」根據仁波切及相關人士的口述,述說仁波切年幼從錫金到西藏拜師求法的經歷。特別敘述他在1950年代中後期遭逢時局變遷,在戰火肆虐的高原山林度過上百個晝夜,最終淪為階下囚,在牢獄中待了二十年的始末,以及在監獄中如何憑著堅毅不懈的意志持續修行的歷程和秘密藉著各種方式利益獄友們的事蹟。這些行儀均為一代祖師身教典範,教導佛弟子們如何將違緣轉為道用,在最艱困的環境和條件當中持續修行。此中援引許多仁波切早期侍者和獄中牢友們的訪談,不少受訪者現已亡故,本書是針對仁波此時期事件唯一的完整紀錄,由於許多當事人已不在人世,未來也恐怕難再有更詳盡的紀錄。 & &第三章「從東方到西方」與第四章「從此岸到彼岸」引用大量仁波切及相關人士的口述,敘述仁波切出獄返鄉後,如何持續拜師、閉關,並且開始到海外弘法的經過,直到最後在南印度示現圓寂的過程。此中亦描述了揚唐仁波切與達賴喇嘛尊者、頂果欽哲法王、敦珠法王等當代大師們的互動故事。值得一提的是,在敘述仁波切在各地弘法的部分,本書並非是流水帳式地條列時間地點,而是結集了大量仁波切的佛法開示,這些開示內容包括了四轉心法、皈依發心等基礎法門,直至空性、大圓滿的相關深奧指引。 &
【電子書】心經超圖解
不妨順著《心經超圖解》, 從流傳千年的字字句句中, 尋找內心深處的寧靜與力量! ★般若心經到底在說什麼?用否定句給你肯定答案 ★般若心經其實有一段被省略?省略了一個絕妙的故事場景 ★佛教的境界其實可用一棟透天厝來解釋?看這張圖就明白了 ★色即是空,而空是…肥皂泡泡?這解釋也太有趣了 ★心經裡的智慧之箱,其實根本是俄羅斯娃娃 ★「法輪」原來是衝散煩惱的戰車啊~ ★佛陀原來也有平行時空?三世諸佛的道理 ★跳針般一直重覆的「揭諦」原來是外國語?& ●心經到底是什麼? 正如同我們會祈禱「希望明天放晴」、離別時會叮嚀「路上小心喲」,或是生日時刻說出「祝你生日快樂」等祝賀,這些順口說出的祝福語句看似淺白,其實蘊含著的心思意念往往超越言語本身,屬於良善正向的投射力量。《心經》就是闡揚這類祈禱文(曼陀羅、真言)的經典!在佛教道場裡,從日常課誦到大小佛事,無不念誦心經。如果能正確地了解心經的字句真義,就更能理解心經存在的意義。 ●為什麼需要《心經超圖解》? 《心經》全經文僅262個字、53個句子,字字句句無不蘊藏著古人的智慧,儘管人們不斷頌讀、寫經,但真正認識心經,並理解其中道理的人卻少之又少,因此《心經超圖解》可說是一本簡易型攻略本,作者儘可能地遵循原意,將生澀難懂的經文以豐富活潑的圖文呈現,引領讀者以更輕鬆的方式走入心經的宇宙。 ●本書特色 1看圖就懂!共收錄100+有趣圖片,少了落落長的文字更易理解。 2言簡意賅!全經文逐句拆解,1個跨頁讀1個句子,隨時翻讀能有不同體會。 3由淺入深!規律的架構注入深奧的義理,以128頁的篇幅邏輯化的梳理。 4引導思考!以活潑筆風與比喻引導讀者自行思考,每次閱讀都能有不同領悟。 ●你可以從這本書中學到的事 1逐字逐句理解經文正確原意 2搞懂心經的由來與時空背景 3領悟書中「空、無、不」的否定字眼 4 跳脫苦痛框架,看見不同的人生風景 5大白話解讀,最能茅塞頓開、豁然開朗 6心經日常實踐術!讀經的禮儀與重點 ●誰適合讀《心經》? 1.充滿困惑煩惱,內心難以平靜的人 2.對《心經》好奇,卻看不懂也讀不懂、不得其門而入的人 3.對《心經》熟悉,卻想更深入鑽研、獲得不同體悟的人 4.想第一次讀《心經》就上手,把內容徹底融會理解的人 5.平時忙碌,想快速搞懂《心經》的人 ●全球超過50%讀者給予五星好評 亞馬遜書店讀者好評推薦── ★對初學者來說十分白話易讀,能沉浸在心經的世界中。我想一遍又一遍地閱讀它,一點一點地學習。 ★對於每天修行佛法的我來說,這是一本非常容易理解的書。 ★讀了一些其他的手冊,但它們太學術和太簡單了,而這本書對於想修行佛法的人來說,是一本很好的參考書。 ★為初學者量身打造的書,用插圖解釋難懂的宗教術語。 ★讀過幾本關於心經的書,但這本書是最容易理解的。 &
【電子書】心經超圖解:看圖就懂,史上最強般若智慧解析
不妨順著《心經超圖解》, 從流傳千年的字字句句中, 尋找內心深處的寧靜與力量! ★般若心經到底在說什麼?用否定句給你肯定答案 ★般若心經其實有一段被省略?省略了一個絕妙的故事場景 ★佛教的境界其實可用一棟透天厝來解釋?看這張圖就明白了 ★色即是空,而空是…肥皂泡泡?這解釋也太有趣了 ★心經裡的智慧之箱,其實根本是俄羅斯娃娃 ★「法輪」原來是衝散煩惱的戰車啊~ ★佛陀原來也有平行時空?三世諸佛的道理 ★跳針般一直重覆的「揭諦」原來是外國語?& ●心經到底是什麼? 正如同我們會祈禱「希望明天放晴」、離別時會叮嚀「路上小心喲」,或是生日時刻說出「祝你生日快樂」等祝賀,這些順口說出的祝福語句看似淺白,其實蘊含著的心思意念往往超越言語本身,屬於良善正向的投射力量。《心經》就是闡揚這類祈禱文(曼陀羅、真言)的經典!在佛教道場裡,從日常課誦到大小佛事,無不念誦心經。如果能正確地了解心經的字句真義,就更能理解心經存在的意義。 ●為什麼需要《心經超圖解》? 《心經》全經文僅262個字、53個句子,字字句句無不蘊藏著古人的智慧,儘管人們不斷頌讀、寫經,但真正認識心經,並理解其中道理的人卻少之又少,因此《心經超圖解》可說是一本簡易型攻略本,作者儘可能地遵循原意,將生澀難懂的經文以豐富活潑的圖文呈現,引領讀者以更輕鬆的方式走入心經的宇宙。 ●本書特色 1看圖就懂!共收錄100+有趣圖片,少了落落長的文字更易理解。 2言簡意賅!全經文逐句拆解,1個跨頁讀1個句子,隨時翻讀能有不同體會。 3由淺入深!規律的架構注入深奧的義理,以128頁的篇幅邏輯化的梳理。 4引導思考!以活潑筆風與比喻引導讀者自行思考,每次閱讀都能有不同領悟。 ●你可以從這本書中學到的事 1逐字逐句理解經文正確原意 2搞懂心經的由來與時空背景 3領悟書中「空、無、不」的否定字眼 4 跳脫苦痛框架,看見不同的人生風景 5大白話解讀,最能茅塞頓開、豁然開朗 6心經日常實踐術!讀經的禮儀與重點 ●誰適合讀《心經》? 1.充滿困惑煩惱,內心難以平靜的人 2.對《心經》好奇,卻看不懂也讀不懂、不得其門而入的人 3.對《心經》熟悉,卻想更深入鑽研、獲得不同體悟的人 4.想第一次讀《心經》就上手,把內容徹底融會理解的人 5.平時忙碌,想快速搞懂《心經》的人 ●全球超過50%讀者給予五星好評 亞馬遜書店讀者好評推薦── ★對初學者來說十分白話易讀,能沉浸在心經的世界中。我想一遍又一遍地閱讀它,一點一點地學習。 ★對於每天修行佛法的我來說,這是一本非常容易理解的書。 ★讀了一些其他的手冊,但它們太學術和太簡單了,而這本書對於想修行佛法的人來說,是一本很好的參考書。 ★為初學者量身打造的書,用插圖解釋難懂的宗教術語。 ★讀過幾本關於心經的書,但這本書是最容易理解的。 &
【電子書】小王子說禪
你還記得很久-很久以前的自己嗎? 每個人,最初都是來自無我的童心世界,具有佛智慧。 只是幾乎沒有一個「大人」記得這件事…… ★暢銷全球經典 ★禪宗智慧 ★日本名家插畫 \懂了!原來這些就是《小王子》想讓你看見的人生風景/ 真理總存在於無心、輕描淡寫、平易如詩的語言中。 你費盡心思尋找的東西,可能就藏在一朵玫瑰花中,或是一滴水裡…… 來自B-612號行星的小王子,擁有一頭閃耀金髮,總是笑臉迎人,而且一旦提出問題便會打破砂鍋問到底。 睽違80年之後,小王子再度降臨地球。 這次他將用暖心的言語,一點一滴地為那些「奇怪的大人們」揭開那些生活中俯拾即是的禪機。 你對眼前在乎的人、事、物感到迷惑嗎?且看,小王子說禪! ☑愛情 ☑友情 ☑生死 ☑價值觀 每當你迷惘時,這本書都會照亮你人生的一隅! 受到全球讀者喜愛超過80年的《小王子》,書中所探討的除了愛情、友情、生死、人生價值觀之外,居然也隱含著「禪」的思想? 身為禪僧兼英美文學家的作者重松宗育,藉由《小王子》這本家喻戶曉的文學經典,將禪學變得更有趣,也更易懂。他認為《小王子》這部作品本身想表達的,就是「禪心」。 請看看書封上的那張圖,問問自己: 「你看到的是一頂帽子,還是一條吞下大象的蛇呢?」 煩惱心累的地球人啊, 小王子想用這本書告訴你的是────── ▋肉眼看美醜,心眼見真實……真正重要的東西,是肉眼看不到的。 ▋所謂的大人,應該是活出「真實自我」的人。 ▋審判自己,要比審判別人困難很多。▋「隔一段距離」,你才能看見一個人、一件事的整體。 ▋色即是空,在這個世上沒有絕對的自己。 ▋「差別」的真義,就是對我而言,你很特別。 ▋為什麼你不用過度回應他人的期待? ▋凡事豈能盡如人意,但每一個拐彎其實都會有「好事」發生。 ▋假如我有五十三分鐘可以任意使用,我會從容走向一處清新的活泉水。 ▋沙漠之所以美麗……是因為有隱藏在某處的水井。 &
【電子書】佛陀的多元宇宙:佛經的宇宙真理與生命真相
世界上根本沒有物質這個東西 愛因斯坦的老師、量子理論之父馬克斯普朗克,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說過:「我對原子的研究最後的結論是——世界上根本沒有物質這個東西,物質是由快速振動的量子組成!」又說:「所有物質都是來源於一股令原子運動和維持緊密一體的力量,我們必須認定這個力量的背後是意識和心智,心識是一切物質的基礎。」 佛經就是宇宙生命科學 佛經描述的就是多元宇宙的萬象 這位偉大科學家所說的正是2580年前佛陀所說的:「一切法從心想生」、「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因此,佛經就是宇宙生命科學,佛經描述的就是多元宇宙的萬象。 近年的科學新發現,尤其是在物理學跟天文學方面,包括相對論、量子力學、弦論、意識影響物質等主題,一連串的理論都讓科學界發現,整個宇宙的自然規律跟2580年前佛陀所講的沒有任何衝突,反而非常吻合。 越來越多的科學家也承認,雖然現在的科學發展非常快速,多姿多彩,但不等於科學是萬能的。而且更不能想用科學來證明佛學,只能將佛學的一些道理用科學來理解,可以讓很多人知曉佛學與科學是可以吻合的。 作者自己敢說,佛陀對整個宇宙的了解,遠遠超過現在任何天文學家。 愛因斯坦說過:「空間、時間和物質,是人類認識的錯覺。如果世界上有一個宗教不但不與科學相違,而且每一次的科學新發現都能夠驗證它的觀點,這就是佛教。」 本書重要論述如下: 論原始地球:遠古地球人來自光音天 論海水:海水鹹的三種原因 論宇宙:三千大千世界的成住壞空 論時空:六道就是六種不同頻率的時空 論佛國星球:宇宙多元世界所有眾生皆有生老病死 論須彌山:宇宙時空中的柱狀空間 論天界:宇宙蒼穹不同時空的不同生命 論金輪寶:會發金光的宇宙飛行器 論轉輪王:具足一切神通,威德長壽,依然不離無常 論龍:多元宇宙中具有超能力的生物 論金翅鳥:多元宇宙中形體最大的肉食飛禽 論天龍八部:多元宇宙中其它時空的各種生物 論阿修羅:多元宇宙其它時空的外星人類 論四天王:帝釋天的守護神 論三十三天:多元宇宙中玉皇大帝的世界 論其它天:多元宇宙中的高層次生命形態 論壽命:不可思議的天人壽命 論婚嫁:不同的宇宙生命各有不同的戀愛方式 論生育:不同星球各有不同出生方式 論飲食:一切眾生各有其飲食方法 論星戰:宇宙間的星際大戰 論正反宇宙:無限宇宙時空,只是頻率不同 論微塵:佛經極微就是科學的納米 論五蘊:只是無窮無盡的緣起狀態 論涅槃:生命體進入宇宙永恆存在的境界 論三法印:用現代高端理論解析,一切無非能量 論卍:宇宙銀河星系形狀 論大數字:只有用在宇宙的浩大數字 論咒語:宇宙的聲頻共振 論閉關:隨便閉關,不但一無所成還會有魔障 論吃素:素食只是修行一環,不是全部 論妙音菩薩:高境界高能量宇宙生命體 論心經:二十一世紀宇宙實相的新詮釋 論不說:形上學的問題會把人引入歧途,使人迷失方向 論末法:能夠修成正果的人越來越少 論華嚴經:描述多元宇宙星系萬象 論破幻:要了解宇宙真相必須先破一切幻 佛經的極微就是現代科學的納米 佛陀在很多經文中都提到「微塵」,如「所有盡法界、虛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剎極微塵中,一一各有一切世界極微塵數佛」,《俱舍論頌疏論本第十二》也提到「極微」,讓作者對照現代物理的「基本粒子」,發現佛陀在當時就有驚人的宇宙洞見。 極微為初,指節為後。應知後後,皆七倍增。七極微為一微量。積微至七,為一金塵。積七金塵為一水塵,積七水塵為一兔毛塵。積七兔毛塵為一羊毛塵,積七羊毛塵為一牛毛塵。積七牛毛塵為一隙遊塵。積七隙遊塵為一蟣。積七蟣為一蝨。 所以「極微」是最小的基本單位。累積七個極微為一個微量。累積7個微量為一金塵。累積7個金塵為一水塵,累積7個水塵為一兔毛塵。累積7個兔毛塵為一羊毛塵,累積7個羊毛塵為一牛毛塵,累積7個牛毛塵為一隙遊塵,累積7個隙遊塵為一蟣。累積7個蟣為一蝨。 太神妙了,這樣算來,一蝨是極微的九個七倍,7x7x7x7x7x7x7x7x7=40,353,607,就是4000萬倍,真是驚人,一隻蝨子的4000萬分之一,如何量度呢? 若一隻蝨子設為大約0.25公分大小,那麼最初單位「極微」大約是一公分的1000萬之一。這實在無法想像呀。 佛陀說一朵花就是一個世界,現代的量子物理學就是在描述微宇宙,用此觀點來看,確實有道理。我來換算一下,現代用的「納米nanometer(台灣譯為奈米)」是指一公尺的十億分之一,等於一公分的1000萬分之一。 而前面換算「極微」也大約是一公分的1000萬之一,正好相等。真是妙呀!佛陀當時就講出現代的納米單位了,稱為「極微」,神哉妙哉!不能不佩服。 &
【電子書】怎麼專注
◆現代人往往忘記日常生活中行、住、坐、臥是什麼滋味。【跟一行禪師過日常】系列用發人深省的簡短段落,讓人隨時隨地念念清明◆一行禪師的方法從聆聽、感受下手。在一切回歸簡單的過程中,找到自己,碰觸生命肌理,實實在在感受生活喜悅◆繁體中文版佐以台灣知名插畫家王春子的作品,陪你體驗「專注」的單純與美好任何心中所想的事物,都可以當作禪修的焦點,就像演員站上舞台,被聚光燈打亮。【跟一行禪師過日常】怎麼專注◆內容簡介一行禪師以直接、清新的禪修方式,提供讀者開發專注的工具。修習正念能讓人專心,而專心又能帶來真正的洞見與理解。我們所處的世界正經歷孤獨的深層作用、數位過載,以及不斷激增、隨時分心的狀況。本書提醒我們正視發展專注的價值,如此才能放掉錯誤的認知,培養清明的心智──這是認識自我並瞭解彼此和周遭環境的基礎。一行禪師以簡潔與慈悲的風格,用智慧的禪修練習帶領讀者,在日常生活中的任何時刻修習正念,培養專注的能力,提高洞察力,避免各種錯覺與誤解。《怎麼專注》是【跟一行禪師過日常】系列的第九本,提供簡單明瞭的指導,任何想要探索正念禪修的人都能深受啟發。書末「培養專注力的練習」列出實際可行的步驟,讓你感受何謂「念念都在心上」。 繁體中文版佐以台灣知名插畫家王春子的作品,陪伴你重新體驗「專注」的單純與美好。***【跟一行禪師過日常】系列《怎麼坐》《怎麼吃》《怎麼愛》《怎麼走》《怎麼鬆》《怎麼吵》《怎麼看》《怎麼連結》忙碌的現代人往往忘記日常生活中行、住、坐、臥是什麼滋味。本系列用不囉唆卻發人深省的簡短段落,讓人在紛擾世界中,隨時隨地,念念清明。全套完整收集,體會一行禪師的日常禪法。一行禪師的方法非常直觀,從聆聽、感受下手,講的是一般人都能體會、理解的方法。尤其是被忙碌生活節奏帶著走的都市人,更能在一切回歸簡單的過程中,找到自己,碰觸生命的肌理,實實在在感受生活的喜悅。
【電子書】《浹水洽禪師語錄》點校
清初禪宗延續著明末佛教復興的趨勢,法脈不斷向外拓展,臨濟、曹洞聲勢均盛,但兩宗亦有僧諍糾紛。浹水淨洽禪師(一六一三~一六七一)是曹洞宗雲門系高僧,師承瑞白明雪(一五八四~一六四一),為湛然圓澄(一五六一~一六二六)在越復興曹洞以後第二代嗣法弟子。 浹水禪師身處明、清易代與濟、洞相諍的多事之秋,持續坐鎮道場,弘揚洞上宗旨,有承先啟後之功。本書通過點校浹水禪師之語錄,冀能提供明清禪宗未曾發現的嶄新文獻,反映曹洞一系夾處時代與叢林動盪之際,如何存亡絕續,並發揚歷代曹洞祖師接人濟物之宗風。
【電子書】立斷:祖古烏金仁波切直指本覺
認出心性的第一個剎那就已足夠, 它好極了! 所有的念頭都已斷除, 你看見「沒有什麼可看的」, 這是你唯一需要去看的。 立斷是直接、立即地斬斷,不是藕斷絲連的「慢斷」。認出本覺,要如你瞬間抬起目光那般地立即,愈快愈好。 本覺是什麼?它無可想像、無可造作,在你認出是誰在思惟的剎那,念頭便消融入你的自性之中,它如在水面上作畫,瞬間自現自解脫,你毫無散亂地安落於本覺之中。這是所有「見」、「修」、「行」的核心。 本書是祖古烏金仁波切在尼泊爾的納吉寺,於十四年中為所有求法者所描繪的一張修行地圖,它涵蓋「立斷」之道的所有關鍵要點。首先,祖古烏金仁波切指出,本覺即是存在於一切眾生之內的佛性,而這本覺正是普賢王如來。接著,他教導立斷的前行——「區分輪涅」,我們區分自己平凡的身、語、意是源自正覺狀態的身、語、意。在此不共的前行之中,「身」的前行是金剛杵姿;「語」的前行是「吽」字語瑜伽;「意」的前行是探察念頭的「生、住、滅」,我們由此發現念頭無生亦無滅,而看見空性。此外,還有不共的奢摩他(安落於真如)與毘婆奢那(保任於本然),前者是透過心的探究而平等地安住於被認出的心性,後者則是指將那份「認出」帶入日常活動之中,並且不失其相續性。 「椎擊三要」的法教則是正行,這「三要」分別是:「直指本來面目」、「唯於此中決斷」、「對於解脫得把握」。我們應該先認出自己的本來面目——佛性;接著,決斷一切諸佛的三身盡在真如之中;最後,明了念頭生起即解脫,而對解脫生起信心。 烏金仁波切一再地強調認出本覺應該是立即的。如果你注視自己的鼻子,那是奢摩他。如果你抬起目光、往上注視,在那個剎那,只有赤裸的本覺,別無其他。 請放下、安落於本然如是之中。 &
【電子書】故事禪:善待自己的一條路
在濟公師父的故事裡,在每一天的日常生活裡,處處可見佛法,時時可以悟禪。 & ◎本書闡述濟公道,是源於古佛濟公禪師李修緣的教導,它與求神拜佛無關,但見證了許多人們的改變。 ◎透過說故事的方式,呈現出濟公道豐富的內涵與樣貌,在故事之中,融入不同的角色,參悟自己的道理。 & 從學校畢業之後,開始工作了一段時間之後,在找到另一半共組家庭之後, 開始有了孩子之後,才開始發現畢業之後的生活真是不容易! 要怎麼搞定總是挑毛病的老闆?要怎麼說服固執的同事? 為什麼跟另一半越來越無話可說?為什麼孩子總是不聽話,老是愛給自己找麻煩呢? & 人生就是這樣,有一些功課 是我們註定要學的,躲也躲不掉! 來聽聽不一樣的故事禪, 來學習不一樣的佛法。 & 濟公師父的故事裡,沒有人與人的對立,總是與人共好, 人們在佛前的許願,往往都為了求賺大錢、求貴人運或是祈求事業的順達, 那些許願,都是人在世間的煩惱而已,卻還沒有明白自己的本心與動機, 我們其實改變不了別人,也降服不了別人, 我們能夠做的,就是學習人與人之間的共同興趣,共情共好, 總是用一股熱情,改變別人對待我們的態度, 這就是濟公道裡,善待自己的那一條路。 &
【電子書】故事禪
在濟公師父的故事裡,在每一天的日常生活裡,處處可見佛法,時時可以悟禪。 & ◎本書闡述濟公道,是源於古佛濟公禪師李修緣的教導,它與求神拜佛無關,但見證了許多人們的改變。 ◎透過說故事的方式,呈現出濟公道豐富的內涵與樣貌,在故事之中,融入不同的角色,參悟自己的道理。 & 從學校畢業之後,開始工作了一段時間之後,在找到另一半共組家庭之後, 開始有了孩子之後,才開始發現畢業之後的生活真是不容易! 要怎麼搞定總是挑毛病的老闆?要怎麼說服固執的同事? 為什麼跟另一半越來越無話可說?為什麼孩子總是不聽話,老是愛給自己找麻煩呢? & 人生就是這樣,有一些功課 是我們註定要學的,躲也躲不掉! 來聽聽不一樣的故事禪, 來學習不一樣的佛法。 & 濟公師父的故事裡,沒有人與人的對立,總是與人共好, 人們在佛前的許願,往往都為了求賺大錢、求貴人運或是祈求事業的順達, 那些許願,都是人在世間的煩惱而已,卻還沒有明白自己的本心與動機, 我們其實改變不了別人,也降服不了別人, 我們能夠做的,就是學習人與人之間的共同興趣,共情共好, 總是用一股熱情,改變別人對待我們的態度, 這就是濟公道裡,善待自己的那一條路。 &
【電子書】我,為什麼成為現在的我:達賴喇嘛談生命的緣起及意義
達賴喇嘛長銷20年經典著作 & 前世積累的各種因, 成為今生必須面對的果; 此生,又該生起哪些因緣, 讓我們超脫這無數的輪迴。 & 我們從何而來?生命的意義是什麼? 在今生未知的道路上,又該何去何從? & 縱貫人生的種種問題,答案都在佛教著名的〈六道輪迴圖〉中 & 生命的開始,從因緣而起。達賴喇嘛以〈六道輪迴圖〉簡明地講述流轉生死的十二因緣,依序包含「無明」、「行」、「識」、「名色」、「六入」、「觸」、「受」、「愛」、「取」、「有」、「生」,到最後「老死」,從過去、現在、未來,歷經十二個階段。 最初的無明代表我們過去生的愚癡、煩惱,無明導致行為的產生,行的結果就成為我們投胎這一生的主要因緣,並在往後形成一連串緣起,彼此互為因果,使輪迴流轉不息。了解連結前世今生的各種因緣,使我們更清楚現在的我是如何形成,領悟出自己在輪轉生死中的位置。一旦明白自己的處境,我們也能更理解他人,從而發起慈悲心,產生利他的思想。 & 書中亦收錄達賴喇嘛對信眾提出問題的回答,說明佛教緣起在日常生活起作用的方式,也探討生命中所遭遇的許多難題: & 一定要完全不執著於兒女私情,才能培養出內心的寧靜? 不理會怒氣,藏在心底較好?還是讓它發洩出來,直接面對較好? 有個七歲的小孩得了腦癌,可以怎樣建議他的父母? 當診知腹中胎兒肢體有嚴重肢體殘障時,墮胎是否可行? 對於臨終者,我們應該怎麼幫助他?我們應該跟他們說什麼? &
【電子書】我,為什麼成為現在的我
達賴喇嘛長銷20年經典著作 & 前世積累的各種因, 成為今生必須面對的果; 此生,又該生起哪些因緣, 讓我們超脫這無數的輪迴。 & 我們從何而來?生命的意義是什麼? 在今生未知的道路上,又該何去何從? & 縱貫人生的種種問題,答案都在佛教著名的〈六道輪迴圖〉中 & 生命的開始,從因緣而起。達賴喇嘛以〈六道輪迴圖〉簡明地講述流轉生死的十二因緣,依序包含「無明」、「行」、「識」、「名色」、「六入」、「觸」、「受」、「愛」、「取」、「有」、「生」,到最後「老死」,從過去、現在、未來,歷經十二個階段。 最初的無明代表我們過去生的愚癡、煩惱,無明導致行為的產生,行的結果就成為我們投胎這一生的主要因緣,並在往後形成一連串緣起,彼此互為因果,使輪迴流轉不息。了解連結前世今生的各種因緣,使我們更清楚現在的我是如何形成,領悟出自己在輪轉生死中的位置。一旦明白自己的處境,我們也能更理解他人,從而發起慈悲心,產生利他的思想。 & 書中亦收錄達賴喇嘛對信眾提出問題的回答,說明佛教緣起在日常生活起作用的方式,也探討生命中所遭遇的許多難題: & 一定要完全不執著於兒女私情,才能培養出內心的寧靜? 不理會怒氣,藏在心底較好?還是讓它發洩出來,直接面對較好? 有個七歲的小孩得了腦癌,可以怎樣建議他的父母? 當診知腹中胎兒肢體有嚴重肢體殘障時,墮胎是否可行? 對於臨終者,我們應該怎麼幫助他?我們應該跟他們說什麼? &
【電子書】當摯愛逝去:療癒悲痛與失去的禪修練習
「他向世界傳達正念。」 ——《時代》(Time)雜誌 & 一行禪師對於失去與悲痛最澄澈睿智的教誨, 與你一同走過生命中最破碎和失落的時候。 & ▌當巨大的悲痛襲來,我們在正念中穩定身心 摯愛的離世,可能是我們生命中最沉重的打擊。 此時我們的心就猶如暴風雨中的一棵樹,飽經摧折、遊離不定。 & 禪師用親切近人、充滿正念能量的禪修練習,溫柔地接住我們,讓我們跟隨禪師的指導,練習接納悲痛、釋放悲痛,回復身心平和與安定。 & ▌死亡不是結束,離去的生命將永遠延續下去 我們以為,所愛之人逝去了,他們的一切也將隨著身體的分解而消逝。 & 然而生命就如天空的雲,它能化為雨水落在江海大地,也能化為水汽重新凝聚成雲,它無時無刻都在變化,但它永遠不會消失。 & 禪師的澄澈又溫暖的文字,一步步帶領我們越過假象,看到生命的本來面目—— 我們不生不滅、無來無去,所愛之人就在我們心中,我們也在所愛之人的心中。 & 讓我們道別 以能在不久後再遇 我們今天相遇 明天將再遇 我們正在源頭相遇 在每一刻 我們在萬物中相遇 & 本書特色 & ★一行禪師溫暖而動人的療癒文字,讓我們在悲痛中釋放紛擾的思緒。 ★十九篇梅村精選的自我照顧冥想與禪修練習,在修習中重獲安慰與平靜。 & 好評推薦 & 「一行禪師向我們展現了內心平和與世界和平的連繫。」——達賴喇嘛尊者 & 「一行禪師是位謙卑、虔誠的聖人,也是一名知識淵博的學者。若他對和平的看法能夠實行,將會是普世價值、世界大同乃至人類的一座豐碑。」——馬丁・路德・金恩 Martin Luther King Jr. & 「一行禪師的著作與行誼,是解除現代社會痛苦與悲傷的良藥。他的作品,讓我覺得自己比以往的任何一刻,都更具人性。」——王鷗行 Ocean Vuong/詩人。 &
【電子書】漢唐時期文殊菩薩信仰研究
文殊菩薩被視作智慧的化身,常為諸佛座下之上首菩薩、法王子,以多樣性身分,或為當機者,或為說法者,出現諸大乘經典中,直闡第一義諦。又有「三世佛母」、「諸佛之師」的稱呼,更是四大菩薩中最早有專屬道場者,然研究者卻相對不多。 此書以文殊菩薩為主軸人物,時代訂在自漢至唐,先論文殊法門,又以佛教時空觀,論及文殊的過去,再分析諸經中的文殊意涵,並及於圖像,最後歸結於五臺山一地的信仰事蹟。範圍廣泛、內容豐富,值得多加瀏覽細讀。
【電子書】The Diamond Sutra Explained(金剛經說甚麼)英文版
This beautiful Sutra can be a compass and a gauge when journeying towards understanding our true selves. 【本書簡介】 Diamond Sutra Explained Master Nan Huai-Chin’s discourses on the treasured Buddhist Diamond Sutra bring together a lifetime of personal cultivation experience which ran the gamut of esoteric and spiritual practices. This beautiful Sutra can be a compass and a gauge when journeying towards understanding our true selves.& Master Nan guides us through the Diamond Sutra providing students with a framework that combines understanding with practical cultivation.& Master Nan’s teachings are unique among contemporary and historical interpreta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