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書】記那些波光與映像
35篇真摯散文& 35段人生交會時刻有意義的美好 李鴻源心底對這片土地最深的情感, 凝視過去,他試著找回與人與大地,生命與歷史的連結,看見更美好的台灣。 & 郭英聲 孫大川 張曉風 夏鑄九 林懷民 情感推薦 & 這一片是成長、那一片是故鄉,還有一片是路途,更多片是反省。每一個時刻、每一幅畫面,堆疊而成一棵呈現李鴻源真實人生的「大樹」,而台灣,就是供應這棵大樹養分和水分的土壤。 & 二〇〇九年六月,在考察長江三峽水庫的旅程,他坐在從重慶駛往宜昌的大船上,迎著夏夜晚風,有感於途中所經之處多是《三國演義》中所描繪蜀漢場景,於是提筆寫下第一篇論文、研究之外的散文體小文〈夜發重慶〉。從此,李鴻源開始在學校和政院,兩頭繁重的工作之餘,將多年來迴盪在心中的記憶片段,一片一片地捕捉下來。 & 這些文章記下成長的青春歲月,訴說與「水」結下的不解之緣;還有深深刻印在生命中的故鄉泰山,農村生活孕育了他的個性、滋養他的生命;還有讓他發現生命浩瀚與遼闊的貴人們,以及這一路走來的思考與反省,如內政部長任內視察南沙、台江和鰲鼓濕地時的有感而發,還有看著兒女日漸成長,因為為人父的焦慮而寫的〈為子祈禱文〉。 & 全書35篇,每一字、每一句,或是紀實,或有緬懷,或許還有強烈的批判,都讓我們看到有別於《台灣如何成為一流國家》中「工程師、科學家」的李鴻源,而是一個成長於這片土地的知識分子,對家園家鄉的無限愛戀,對台灣的真情至性。
【電子書】記那些波光與映像:李鴻源隨筆集
35篇真摯散文& 35段人生交會時刻有意義的美好 李鴻源心底對這片土地最深的情感, 凝視過去,他試著找回與人與大地,生命與歷史的連結,看見更美好的台灣。 & 郭英聲 孫大川 張曉風 夏鑄九 林懷民 情感推薦 & 這一片是成長、那一片是故鄉,還有一片是路途,更多片是反省。每一個時刻、每一幅畫面,堆疊而成一棵呈現李鴻源真實人生的「大樹」,而台灣,就是供應這棵大樹養分和水分的土壤。 & 二〇〇九年六月,在考察長江三峽水庫的旅程,他坐在從重慶駛往宜昌的大船上,迎著夏夜晚風,有感於途中所經之處多是《三國演義》中所描繪蜀漢場景,於是提筆寫下第一篇論文、研究之外的散文體小文〈夜發重慶〉。從此,李鴻源開始在學校和政院,兩頭繁重的工作之餘,將多年來迴盪在心中的記憶片段,一片一片地捕捉下來。 & 這些文章記下成長的青春歲月,訴說與「水」結下的不解之緣;還有深深刻印在生命中的故鄉泰山,農村生活孕育了他的個性、滋養他的生命;還有讓他發現生命浩瀚與遼闊的貴人們,以及這一路走來的思考與反省,如內政部長任內視察南沙、台江和鰲鼓濕地時的有感而發,還有看著兒女日漸成長,因為為人父的焦慮而寫的〈為子祈禱文〉。 & 全書35篇,每一字、每一句,或是紀實,或有緬懷,或許還有強烈的批判,都讓我們看到有別於《台灣如何成為一流國家》中「工程師、科學家」的李鴻源,而是一個成長於這片土地的知識分子,對家園家鄉的無限愛戀,對台灣的真情至性。
【電子書】香港政改觀察:從民主與法治的視角
香港的政制改革,在2014年出現了歷史性的突破進程,當中引發了廣泛的討論,同時也觸發了深層次的矛盾衝突。本書圍繞政改的特首普選議題,以民主與法治的視角,對香港政改的歷史淵源、主要爭議、佔中運動的來龍脈、中港關係的憲制基礎與互動規律、白皮書中的國家主義邏輯、基本法法理學的二元衝突、香港法治的核心價值地位、基本法的均衡制約結構、後佔中管治與香港的"繼續民主"命題等跟基本法與一國與制息息相關的問題,作出了深度分析並提供較為全面系統的理論闡述和政策建議,實為一部一般讀者作為融合研究與通識雙重需求的普及法政類學術著作。本書特色:1. 本書緊扣香港政治議題,探討由殖民地時代至回歸後的香港政制發展,以香港特首普選及民主與法治的觀點,分析香港政改中的主要爭論、佔中運動的來龍去脈、一國兩制的焦點問題等,是一本較全面的系統化論述著作。2. 作者是內地憲法學者,"政治憲法學"流派青年學術代表,同時也是傑出公共事務評論家與政府諮詢專家,擁有扎實的公法理論基礎和政務分析經驗,而且對港澳基本法有研究,其分析角度而具說服力。3. 本書以法治與制度的視角,分析香港政改問題,是認識香港一國兩制政治架構的一本富學術性及具理性的讀本。
【電子書】我是公民也是媒體
沒有任何人可以代表這場運動,但每個人都不可或缺! & 24天、80多人、1,234則新聞;3小時、3,600多人、693萬元⋯⋯等等這些數字印證了新媒體在太陽花運動中化不可能為可能的奇蹟!零時政府、大腸花、沃草⋯⋯等等異軍突起,盡顯新世代發揮了監察政府、仗義執言的公民意識! & 太陽花運動除了創造台灣民主及社會運動歷史之外,也將網路社運與媒體創新再推向高峰!長達24天的太陽花運動,有各式新媒體平台,扮演資訊傳遞、議題辯論、動員參與等功能,在短時間內發揮高度影響力。參與者透過科技網絡連結、分享、支持、採取行動,去中心化、自主地參與,共同成就了這場運動。 & 台大新聞所結合課程及相關師資,推動專書報導計畫,帶領學生進行反服貿運動中新媒體實踐個案及參與者的報導;並邀請教師、學者針對此議題進行綜觀的分析,希望彌補這塊重要的歷史缺口,留下紀錄。 & 本書選取代表性的個案做為報導的主軸,並搭配每個新媒體實踐中的參與者的生命歷程;切入點著重於人與科技的互動,耙梳人類如何使用科技促成個人及社會的改變。本書中的故事,將有助於讀者理解新媒體實踐如何在社會運動中發揮資訊傳遞、民主溝通與動員能力,或許也能讓我們在這些年輕人的故事中找到個人生命經驗的對照與反思。 & 本書重點 & ・眾志成城,鄉民造反!年輕一代如何利用各種新媒體平台,參與並成就了太陽花、野草莓等等社會運動。透過參與社會運動,年輕人實踐了他們的知識和公民責任,更促動了深層的社會轉變。 & ・本書由台大新聞所研究生採訪編寫,走訪太陽花運動中國內外的積極參與者。 & ・選取代表性的個案做為報導的主軸,包括沃草、新聞e論壇、攝護線、公庫、零時政府、PTT、太陽花國際部和海外330行動;並搭配每個新媒體實踐中的參與者現身說法、分享自己的生命歷程。 & ・由學者、資深媒體人撰寫專文,為太陽花運動──這場公民參與及新媒體實踐,提供了具有理論意義、社會脈絡與歷史縱深的分析。 & ・公民、鄉民串聯推薦:李惠仁(獨立紀錄片導演)、何榮幸(天下雜誌總主筆)、林麗雲(台大新聞所教授)、柯一正(導演)、范雲(台大社會系副教授)、徐挺耀(數位文化協會創辦人)、陳良基(台大學術副校長及電機工程系講座教授)、馮光遠(作家)、馮建三(政大新聞系教授)、黃哲斌(新聞工作者)、黃國昌(中研院法律所研究員)、賀照緹(紀錄片導演)、管中祥(中正大學傳播系副教授)、鄭弘儀(資深媒體人)、蔡其達(文化工作者)
【電子書】臺灣民主警政的媒體再現研究
本書以變遷世界的民主概念、媒體工具、新聞自由等綜合性的視野為框架,介紹臺灣民主警政(Democratic Policing)在社會結構化中,出現的媒體再現(media representation)問題與回應對策。 & 警政是國家發展與民主鞏固的重要基石,臺灣民主警政除了受到全球化的影響之外,也在解嚴後近25年間,發展出在地化的獨有特色。
【電子書】全球展望與國家願景:林嘉誠政治評論集
政治必須重新盤點 經濟必須重新定位 社會價值必須重塑 & 本書結集作者在各大報發表的評論文章,分為政治運作、經濟社會及教育文化等三大部分,含蓋了政治、國際關係、兩岸關係、經濟、社會、勞工、環境、教育、文化、行政等相關公共領域的議題,不僅有學理的依據,更有其個人獨到的見解。 & 作者站在台灣長遠的觀點,以人民福祉為核心,沒有黨派的色彩,提出中肯的建言。 & 【本書特色】 & 作者站在台灣長遠的觀點,以人民福祉為核心,沒有黨派的色彩,提出中肯的建言。
【電子書】看見未來
「賴神的英文就是listen(傾聽),是叫我傾聽各界的聲音。」─賴清德 & 脫下白袍,穿上西裝,他發揮醫學專業訓練, 打破官僚體系的舊慣性,翻轉台灣地方政治。 & 台南市長賴清德1500天的地方政治經驗分享 深度解碼 賴式風格的堅持、魄力、執行力 & 「如果和別人一樣,為什麼要我來當市長?」 賴清德,民意支持度超過八成,連續三年施政滿意度高居全國第一的縣市首長。 網友暱稱他為「賴神」,但他說,他只是一個實實在在的人。賴神的意義是「listen」—傾聽各界的聲音。 & 本書由作者蕭富元貼身採訪賴清德,紀錄他如何用最少資源、最大創意,扭轉地方政治; 又如何以1500天的有感施政,寫下台南傳奇。 書中首度公開,賴清德意外的政治旅程,和他的有感施政經驗分享。 & 賴清德 1959年台北縣(現新北市)萬里礦區出生 & 學歷: 新北市萬里區萬里國小、萬里國中 臺北市立建國中學 國立臺灣大學復健醫學系學士 國立成功大學學士後醫學系學士 美國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碩士 & 經歷: 1991年起擔任成大、新樓醫院總醫師、主治醫師 1994年民進黨提名陳定南省長競選總部「醫師後援會」分會長 1996年當選第三屆國民大會代表 1998年轉戰第四屆立法委員,四連任至2010年,期間多次獲公& 民監督國會聯盟評鑑、國會記者票選為問政表現第一名 2001年立法院跨黨派「厚生會」會長 2004年美國國務院「全球領袖菁英計畫」訪問學人 2005、2008年立法院民主進步黨黨團幹事長 2010年當選第一屆臺南直轄市市長 2014年連任第二屆臺南直轄市市長 &
【電子書】分配正義救台灣
*中央研究院院士 朱敬一專序推薦 「楊教授所談論的台灣社會不公平,不但與當下許多年輕人的抑鬱息息相關,也恰巧是我自己近年來研究、關注的主題。他的書給我相當的啟發,我認為對於一般讀者,也一定會有相同的效果。」--中央研究院院士朱敬一 *楊志良說:這將是我最後一本非公衛健康的「雜書」。因為如果台灣可以從目前的向下惡性循環,開始向上反轉,就不用再苦口婆心寫「雜書」了。 *分配,是刻骨銘心的問題;政府如果感受不到人民的痛,人民將收回交付給政府的權力。民主國家,政黨失去政權是常事,但請千萬不要為了保政權,搞到失去國家! *最厲害的殖民不是用武力,而是用思想,無聲無息的滲透,被殖民的一方毫無所覺,還對殖民者感恩戴德。台灣對美國就是這樣,被賣了都不知道,還幫對方數鈔票。 *政府的基礎建設如造橋鋪路、維持治安等等,都是受薪階級出的錢,富人繳稅少,卻享用優質的公共財及建設成果,小老百姓種樹,富人納涼,如此劫貧濟富,政府領導人不覺得羞愧嗎? *所得合理分配是艱鉅的工程,卻是政府不可逃避的責任。採用「混和型經濟」,生產讓市場自由競爭,分配用社會主義力求平均,才能讓民眾許願,下輩子再當台灣人。 公衛學者出身,為何跨足談分配、談經濟? 公平分配正是公衛的核心精神,全民健康不能有貧富貴賤之分,《禮運大同篇》中的「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是楊志良 一生追求的目標。他真心相信,此刻台灣仍有許多如他一般抱持愚公心情,不甘心台灣就此一敗塗地,伊于胡底的人,而此時正是理性公民應該發聲、應該挺身的關 鍵點。 楊志良憂心台灣的未來,希望能改變台灣深陷泥沼的現狀,他認為,關鍵就在於「分配」問題。書中深入剖析多年來,台灣的經濟發展因為奉行美國新自由主 義,高度偏袒富人、貶抑勞動價值,讓原本較均富的社會,走上貧富差距愈來愈大的歧途;台灣目前所有的問題,都是從這裡開始產生的,環環相扣,進而影響其他 層面,政治上,政商水乳交融、形成政黨、民代、財團共犯結構;同時,台灣又實施民粹式的福利制度,導致財政嚴重虧空,債留子孫。 「生產」只是經濟發展的手段,「分配」才是經濟發展的目的。一個國家社會,只要做好分配,即使經濟沒成長,依然可以提升財富效用及社會福祉,讓人民覺得過得幸福,也就是,重要的不只是把餅做大,更重要的是每個人都能分到足夠的餅。 要改變台灣當前的傾頹衰敗,政府唯一的路就是實踐分配正義,而稅制就是財富重新分配的神兵利器。我們期待政府有魄力進行稅改,提升施政效能的同時,也必須靠公民力量提升整個社會的公民意識。政府與人民同步成長,才能同心合力救台灣!
【電子書】分配正義救台灣
*中央研究院院士 朱敬一專序推薦 「楊教授所談論的台灣社會不公平,不但與當下許多年輕人的抑鬱息息相關,也恰巧是我自己近年來研究、關注的主題。他的書給我相當的啟發,我認為對於一般讀者,也一定會有相同的效果。」--中央研究院院士朱敬一 *楊志良說:這將是我最後一本非公衛健康的「雜書」。因為如果台灣可以從目前的向下惡性循環,開始向上反轉,就不用再苦口婆心寫「雜書」了。 *分配,是刻骨銘心的問題;政府如果感受不到人民的痛,人民將收回交付給政府的權力。民主國家,政黨失去政權是常事,但請千萬不要為了保政權,搞到失去國家! *最厲害的殖民不是用武力,而是用思想,無聲無息的滲透,被殖民的一方毫無所覺,還對殖民者感恩戴德。台灣對美國就是這樣,被賣了都不知道,還幫對方數鈔票。 *政府的基礎建設如造橋鋪路、維持治安等等,都是受薪階級出的錢,富人繳稅少,卻享用優質的公共財及建設成果,小老百姓種樹,富人納涼,如此劫貧濟富,政府領導人不覺得羞愧嗎? *所得合理分配是艱鉅的工程,卻是政府不可逃避的責任。採用「混和型經濟」,生產讓市場自由競爭,分配用社會主義力求平均,才能讓民眾許願,下輩子再當台灣人。 公衛學者出身,為何跨足談分配、談經濟? 公平分配正是公衛的核心精神,全民健康不能有貧富貴賤之分,《禮運大同篇》中的「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是楊志良 一生追求的目標。他真心相信,此刻台灣仍有許多如他一般抱持愚公心情,不甘心台灣就此一敗塗地,伊于胡底的人,而此時正是理性公民應該發聲、應該挺身的關 鍵點。 楊志良憂心台灣的未來,希望能改變台灣深陷泥沼的現狀,他認為,關鍵就在於「分配」問題。書中深入剖析多年來,台灣的經濟發展因為奉行美國新自由主 義,高度偏袒富人、貶抑勞動價值,讓原本較均富的社會,走上貧富差距愈來愈大的歧途;台灣目前所有的問題,都是從這裡開始產生的,環環相扣,進而影響其他 層面,政治上,政商水乳交融、形成政黨、民代、財團共犯結構;同時,台灣又實施民粹式的福利制度,導致財政嚴重虧空,債留子孫。 「生產」只是經濟發展的手段,「分配」才是經濟發展的目的。一個國家社會,只要做好分配,即使經濟沒成長,依然可以提升財富效用及社會福祉,讓人民覺得過得幸福,也就是,重要的不只是把餅做大,更重要的是每個人都能分到足夠的餅。 要改變台灣當前的傾頹衰敗,政府唯一的路就是實踐分配正義,而稅制就是財富重新分配的神兵利器。我們期待政府有魄力進行稅改,提升施政效能的同時,也必須靠公民力量提升整個社會的公民意識。政府與人民同步成長,才能同心合力救台灣!
【電子書】高思在雲
美國單極體系式微、第三波民主退潮、資本主義全球化陷入困境、西方中心世界沒落――四重歷史趨勢的反轉,造成全球政治勢力大洗牌。 & 人類的未來,會不會因資本主義反噬而步向毀滅深淵? 失靈的「自由市場」與「民主政治」,會把人類文明發展帶向何處? 面對二十一世紀「巨變時代」的轉折,台灣必須重新定義自身價值,才能在未來全球舞台走自己的路。 & 我想透過這本書再度提醒台灣讀者,人類社會在跨入二十一世紀之際,全球政治、經濟與意識型態格局正在經歷一場翻天覆地的秩序與結構重組。但是大多數台灣民眾對於這場歷史大變局的來臨仍渾然不覺;台灣社會裡大多數的意見領袖,還是緊緊擁抱著二十世紀後半葉形成的主流觀念與思維模式,沒有做好迎接二十一世紀變局的思想準備。這是今日台灣最大的危機所在。――摘自〈自序〉 & 在歷史洪流之中,台灣未來將何去何從?面對中、美兩大勢力的拉扯,台灣定位將如何界定?面對二十一世紀發展的種種疑問,《高思在雲》以獨特的「大歷史觀」概念,深入剖析全球三百年來的世局演變,試圖釐清人類未來的下一步該何去何從。 & 面對「巨變時代」的來臨,作者朱雲漢不只希望讀者重視中國興起帶來的影響,更要思索人類該如何面對西方勢力衰落,在合作的基礎上重新建構一個「休戚與共」及「和而不同」的輝煌盛世。
【電子書】迎戰風暴
它是台灣二次政黨輪替的起點 也開啟台海兩岸新的一頁 更關鍵的是,經歷了近年來全球及台灣 最大的危機與天災、人禍 這478天,天天是關鍵 & 2008年5月20日,台灣經歷二次政黨輪替的民主洗禮。在總統馬英九邀請下,劉兆玄毅然承擔起行政院院長的大任,共計478天。 & 這短短的478天,台灣不僅經歷二次大戰後世界金融最劇烈的動盪,還遭逢史上最大的八八風災。劉兆玄在風雨中穩健掌舵,推動的幾項政策都在對抗金融風暴中產生關鍵的作用,他並開啟台海兩岸直航及ECFA初擬的新篇章。回顧當時許多關鍵性的決策,對穩定台灣社會與經濟有著重大貢獻。 & 近年來,國內媒體生態丕變,習慣批評,卻少有建言,公眾人物的每一個舉動都被放在放大鏡下審視,嘻笑怒罵,鮮少討論正經政策。作者楊艾俐秉持新聞記者重視客觀、追求真相的責任,深入採訪,一探劉兆玄內閣團隊的運作 & 本書聚焦於因應全球金融海嘯、振興經濟、兩岸直航、八八風災等重大事件,可以當做歷史(雖然有些短暫)來讀,也可當做故事(因為這478天充滿戲劇性)來讀,更可當做公共政策來讀。
【電子書】我所嚮往的生活
《湖濱散記》、〈公民不服從〉作者 美國自然書寫之父亨利‧梭羅 對於自由以及身而為人的價值最暢快的探尋與書寫 一個自由自在、解放了自己的人,他也要以文字和思想解放這個世界! 我並不是生來要遭受脅迫的,我要以我的方式呼吸。 葉浩(政治大學政治系副教授)專文導讀 陳俊宏(東吳大學政治系副教授)、羅文嘉(水牛書店店長)推薦 「如果不義是政府這部機器的部分必要摩擦,就別理它,別理它吧……如果不義有了專屬的彈簧、或滑輪、或一條繩索、或曲柄,也許你會想想,對惡的補救會 否不比惡來得糟;不過如果其性質使你對他人來說必然會成為不義的走卒,那麼我說,違反律法吧。讓你的生命成為反制的摩擦力而讓機器停下來。我必須做的是, 確保自身無論如何都別為我所譴責的過錯增添一臂之力。」 在華文世界中,梭羅向來以自然書寫和優美文字著稱,但他的政治散文卻較少以專書形式集結呈現。本書即對梭羅長久以來在華文出版中相對受到忽略的政治思 想,完整呈現其政治哲學三大脈絡:公民不服從、廢除奴隸制及天賦人權,以及「最小政府」(無政府)思想;探尋在現世之外,另一種美善生活的可能性。
【電子書】我所嚮往的生活:亨利.梭羅的公民不服從和他的政治書寫
《湖濱散記》、〈公民不服從〉作者 美國自然書寫之父亨利‧梭羅 對於自由以及身而為人的價值最暢快的探尋與書寫 一個自由自在、解放了自己的人,他也要以文字和思想解放這個世界! 我並不是生來要遭受脅迫的,我要以我的方式呼吸。 葉浩(政治大學政治系副教授)專文導讀 陳俊宏(東吳大學政治系副教授)、羅文嘉(水牛書店店長)推薦 「如果不義是政府這部機器的部分必要摩擦,就別理它,別理它吧……如果不義有了專屬的彈簧、或滑輪、或一條繩索、或曲柄,也許你會想想,對惡的補救會 否不比惡來得糟;不過如果其性質使你對他人來說必然會成為不義的走卒,那麼我說,違反律法吧。讓你的生命成為反制的摩擦力而讓機器停下來。我必須做的是, 確保自身無論如何都別為我所譴責的過錯增添一臂之力。」 在華文世界中,梭羅向來以自然書寫和優美文字著稱,但他的政治散文卻較少以專書形式集結呈現。本書即對梭羅長久以來在華文出版中相對受到忽略的政治思 想,完整呈現其政治哲學三大脈絡:公民不服從、廢除奴隸制及天賦人權,以及「最小政府」(無政府)思想;探尋在現世之外,另一種美善生活的可能性。
【電子書】中共威權政治的強國體制:人類歷史無法預見的發展之路
經濟開放勢必導向民主化?在中國,這理論未必成立!中共威權體制的未來將走向何方?是否邁向極權,還是另一種人類目前尚未發展出來的新政體?作者劉文斌長年鑽研兩岸關係,發現臺灣愈來愈趨近西方式的民主,而大陸卻頑強固守在威權體制的階段,在大陸難以步入民主政體的狀況下,兩岸未來的關係將如何演變?這,便取決於大陸政治體制的發展走向! & 本書特色 & & & 經濟開放勢必導向民主化?在中國,這理論未必成立! 本書分析政治理論及中共發展現況,透過研究分析眾所矚目的中共未來!
【電子書】台灣如何成為一流國家
李鴻源多年公務生涯最深刻的省思與期盼 台灣擁有一流的國民,全世界博士比例最高的內閣, 為什麼我們只有小確幸沒有大幸福? 為什麼憤怒失望無感成為社會主旋律? 本書從國土、水資源、災難管理及政府組織等面向, 提出翻轉台灣未來的根本方法與方向。 西部平原有十分之一都陷落在海平面之下,地層下陷有解藥嗎? 做抽水站,把海堤加高,花再多錢,地層下陷問題依舊存在。總合治水是一個答案。摒棄以往光談工程手段,轉而從政策、產業和空間規劃全方位多管齊下,產業翻轉了,也翻轉了地層下陷區的命運。 台灣有6都,22個縣市,每個縣市都有能力解決自己的問題嗎? 台灣從地方到中央分成這麼多層級,切割瑣碎,也限縮了規劃的格局。我認為最理想的區域劃分是北北基、桃竹苗、中彰投、雲嘉南、高高屏、東部宜花東,中央山脈為原住民住的自治區。 一旦大台北發生規模六‧二的中級地震,至少會倒掉四千戶老舊房屋? 要預防災害來臨,要先從都市土地使用標地進行檢討,且一定要跟都市更新同時進行,也就是進行完全顛覆既有政策模式的防災型都市更新,同時還能有效解決政府財政困境。 面對高雄氣爆這樣複合型的大劫難,我們學到教訓了嗎? 全世界沒有一個國家會把防災分散到各部會,如伊波拉疫情是衛福部職責,毒化物災害是環保署,長隧道爆炸是交通部等等。隨著社會發展、氣候變遷,勢必不斷出現新類型災害,且是複合式災害,在處理上必須好幾個部會共同面對,更必須在短時間內形成一個強而有力的救災體系。 台灣不可能再蓋新水庫,水庫清淤也不可行,面對缺水的未來,新的水源在哪裡? 台灣是缺水國,做為一個沒有鄰居的國家,好消息是沒人會跟我們搶水,壞消息是一但缺水,沒有任何人能伸出援手。「開源」既然已經是一條死路,我們只剩下節流,但要從哪裡節流?第一是水的回收再利用,第二就是檢討水價。 台灣現在最大的問題,在於所有部會都在忙著解決昨天的問題,無法看到未來。且政府重大議題常常被民粹綁架,官員只做討好民眾的事情。所以,政府的思維及運作方式一定要改變。面對國土使用,我們有要「上位計劃」;想更有效率,要先有「夥伴政府」;面對重大議題,更要用「科學論證」來說服民眾。 擁有水利工程師專業背景,從省政府到內政部的完整經歷,李鴻源對於如何明智使用這片土地,及政府的施政和管理不當,提出深刻反省和解套方向。當公民意識已被喚醒,全民渴望落實改變之際,本書提供所有具體解答。
【電子書】台灣如何成為一流國家
李鴻源多年公務生涯最深刻的省思與期盼 台灣擁有一流的國民,全世界博士比例最高的內閣, 為什麼我們只有小確幸沒有大幸福? 為什麼憤怒失望無感成為社會主旋律? 本書從國土、水資源、災難管理及政府組織等面向, 提出翻轉台灣未來的根本方法與方向。 西部平原有十分之一都陷落在海平面之下,地層下陷有解藥嗎? 做抽水站,把海堤加高,花再多錢,地層下陷問題依舊存在。總合治水是一個答案。摒棄以往光談工程手段,轉而從政策、產業和空間規劃全方位多管齊下,產業翻轉了,也翻轉了地層下陷區的命運。 台灣有6都,22個縣市,每個縣市都有能力解決自己的問題嗎? 台灣從地方到中央分成這麼多層級,切割瑣碎,也限縮了規劃的格局。我認為最理想的區域劃分是北北基、桃竹苗、中彰投、雲嘉南、高高屏、東部宜花東,中央山脈為原住民住的自治區。 一旦大台北發生規模六‧二的中級地震,至少會倒掉四千戶老舊房屋? 要預防災害來臨,要先從都市土地使用標地進行檢討,且一定要跟都市更新同時進行,也就是進行完全顛覆既有政策模式的防災型都市更新,同時還能有效解決政府財政困境。 面對高雄氣爆這樣複合型的大劫難,我們學到教訓了嗎? 全世界沒有一個國家會把防災分散到各部會,如伊波拉疫情是衛福部職責,毒化物災害是環保署,長隧道爆炸是交通部等等。隨著社會發展、氣候變遷,勢必不斷出現新類型災害,且是複合式災害,在處理上必須好幾個部會共同面對,更必須在短時間內形成一個強而有力的救災體系。 台灣不可能再蓋新水庫,水庫清淤也不可行,面對缺水的未來,新的水源在哪裡? 台灣是缺水國,做為一個沒有鄰居的國家,好消息是沒人會跟我們搶水,壞消息是一但缺水,沒有任何人能伸出援手。「開源」既然已經是一條死路,我們只剩下節流,但要從哪裡節流?第一是水的回收再利用,第二就是檢討水價。 台灣現在最大的問題,在於所有部會都在忙著解決昨天的問題,無法看到未來。且政府重大議題常常被民粹綁架,官員只做討好民眾的事情。所以,政府的思維及運作方式一定要改變。面對國土使用,我們有要「上位計劃」;想更有效率,要先有「夥伴政府」;面對重大議題,更要用「科學論證」來說服民眾。 擁有水利工程師專業背景,從省政府到內政部的完整經歷,李鴻源對於如何明智使用這片土地,及政府的施政和管理不當,提出深刻反省和解套方向。當公民意識已被喚醒,全民渴望落實改變之際,本書提供所有具體解答。
【電子書】太陽花之後(思想 27)
《思想》第27期的專題是「太陽花之後」,共收錄10篇文章。 & 在太陽花期間,新生代受到啟發,自身觀點逐漸成形。除了左右之辯,策略上的調整亦成為「後太陽花時代」的重心。堅持左派抗爭傳統的一方,和轉而爭取更多政治影響力的一方,逐漸劃出涇渭分明的路線差異。這場以「黑箱服貿」為抗爭焦點的運動,匯聚了四條論述軸線:獨派深耕的「反中國因素」軸線;左派的「反自由貿易」論述;民主改革派的「反黑箱」;青年學生對「世代正義」的追求。民主憲政體制讓各種不同意見、利益相歧的人,都有公平競爭的機會,但絕不是「包贏」或「包不輸」。只要合理的競爭機會存在,就不能輕易指控這個體制是不給異議者救濟機會的暴政。 & 本期的訪談對象陳子明先生,主張唯有建立符合普世價值的憲政民主制度,以革政挽革命,才能實現相對平穩的民主轉型,推動中國憲政民主的思想與社會建設不遺餘力。
【電子書】壓不扁的玫瑰:一位母親的三一八運動事件簿
「壓不扁的玫瑰」曾是楊逵名作的篇名,象徵著在日本軍閥鐵蹄下的台灣人民的心。楊逵寫作此文時,正被國民黨政權囚禁在綠島監獄中,但就如原篇名〈春光關不住〉所揭示的,即使身陷囹圄,人的心靈與意志仍可超越禁錮。而楊翠的《壓不扁的玫瑰》,則是寫於兒子魏揚直面國家暴力的318運動期間。從楊逵到楊翠,從〈春光關不住〉到《壓不扁的玫瑰》,這座島嶼上的統治者幾經更迭,但不變的是台灣人民對自由的追尋與渴望,以及文學在絕望和困頓中所展現的非凡力量。 & 本書第一部「運動事件簿」,以日誌形式依時序記錄對318運動的觀察及反思。作為運動青年的母親和老師,楊翠凝視著摯愛的兒子與親近的學生,在這場風起雲湧的運動中如何不懈奮戰與迷惘受挫,並深刻省思了運動中被遮蔽的重要議題,諸如媒體操演與輿論生產、運動傷害與療癒、運動的多元性與異質性等。 & 第二部「家族記憶與家庭支持」,記述了家族成員如何前仆後繼地投身社會抗爭。楊翠從兒子魏揚身上看見祖父楊逵的理念與實踐,而魏揚所遭遇的國家暴力也讓她憶起1988年520農民運動時的切身經歷。儘管伴隨318運動而來的各種傷害,讓挺過威權時代的家庭再次遭逢日常生活的淪陷,但家人間的溫柔守望卻也是對運動青年的最大支持。透過跨時空的回憶與連結,汲取了繼續反抗的力量。 & 第三部「書生論政」,藉由七篇擲地有聲的論述,展現公共知識分子的良知,以及走出學術象牙塔、直面社會重大議題的實踐能力。兩代讀書人抱著「寧做烏鴉,不當喜鵲」的心志,勾勒出對臺灣未來的想像與期許,並勇於辯證反思社會運動的成敗,期望在社運的張力中激盪出更深邃的討論,開啟更寬闊的對話空間,也為這塊土地創造更加扎實穩固的運動條件。
【電子書】美國重返亞太戰略對亞洲權力結構的影響
歐巴馬政府要遏制中國在亞太地區逐漸增長的影響力,美國要重新奪回他在亞太地區的地盤。本書以戰略研究途徑做為切入點,透過相關國家決策者的戰略選擇和相對應國家的應對決策選擇以及其相互作用,觀察亞太地區權力結構的改變過程。 本書特色 本書以戰略研究途徑做為切入點,透過相關國家決策者的戰略選擇和相對應國家的應對決策選擇以及其相互作用,觀察亞太地區權力結構的改變過程。
【電子書】兩岸波濤二十年紀實
自1988年一月蔣經國先生逝世到2008年五月馬英九總統就任的二十年間,兩岸關係複雜多變:從無到有,從試探到密切,從緊張到和平,其中幾度起伏甚至瀕臨軍事衝突。事實證明,兩岸關係是對台灣民眾生活影響最直接、最大的政策,也是最能同時牽動美中兩強的變數。 作者蘇起為受過嚴謹訓練的政治學者,想要瞭解兩岸關係「是什麼」與「為什麼」,本書絕對是不可錯過的起步。 1980年代中期,台海兩岸之間的往來稀少到連「兩岸關係」這個名詞都沒有出現。但經過二十年的演變,兩岸關係已經變成唯一可以讓世界最強大的國家(美國)與人口最多的國家(中華人民共和國)爆發軍事衝突的關鍵課題。 不管這二十年怎麼變化,事實證明,兩岸關係是對台灣民眾生活影響最直接、最大的政策,也是最能同時牽動美、中兩強的變數。作者先後從研究及實務的角度,親身參與了這二十年的兩岸關係。不管職務如何變動,工作內容及興趣一直都與兩岸關係高度相關。 作者根據公開的資料與部分個人的經歷,深入釐清這二十年兩岸關係的脈絡,並檢討各個重大事件的前因後果。本書除了是作者親身觀察及參與二十年兩岸關係的紀錄,也素描了現階段的兩岸關係面貌,並略作前瞻,其中還有許多「祕辛」第一次公布。 長遠以觀,兩岸關係最終的解決之鑰仍在制度與情感。兩者都需要時間。「三大(美中日)之間難為小」的台灣必須理性(而非感性)務實(而非衝動)地面對當前複雜多變的東亞及兩岸環境,才能設法趨吉避凶,並更好地掌握自己的前途。
【電子書】受縛的神龍
太陽花學運,我認為從好處來看,這麼強大的衝擊波,可以帶來在哲學意義層次上,對台灣民主的全面反思。但這個反思機會付出了民主與法治一定程度的雙虛無化代價,這個代價不可謂不重,也會在接下來的台灣民主政治運作中,留下延展的效應。─陳長文 & 發生在3月18日太陽花學運,本書的兩位作者陳長文律師和羅智強同時對台灣當前的時局感到憂心。歷經多次的意見交換,羅智強提了一個主意:與其只是單純的憂心,不如,從反思的角度,把這一場學運當成一面鏡子,來映照台灣民主的現況,思考民主價值本身的盲點。 & 本書不是質疑民主,而是一種檢視,透過發掘問題、看見問題,看看民主遇到了什麼樣的挑戰?要如何面對?有沒有可能更強壯?
【電子書】香港:本土與左右(思想26)
本期的專題是「香港:本土與左右」,共收錄6篇文章。這幾年,香港興起了本土意識的話題,也出現了不少訴諸本土意識和香港人族群身分的新興社會運動。身分政治占據了香港的文化及政治舞台。香港人的身分政治在「回歸」前後引起永不休止的爭論,根源來自1997香港的主權治權移交中共的過程中,「香港人」一直都缺席,香港前途談判中,中、英雙方也無意讓任何有「香港人代表」身分的人參與談判,可以說沒有代表香港整體的民意。 & 本期的訪談對象吳思先生,長期思索中國的政治轉型課題,提出「用特赦換憲政和民主」的思路,主張中國共產黨應啟動、主導政治體制改革,並主動轉型為憲政制度下的社會民主黨。
【電子書】中國民主政制的前途
尋根中國歷史脈絡 解開統獨的死結 在過去三千年的王朝更替中,中國人自有一己的悲歡生涯,中國文化也呈現了相當明確的自足性,無須外力的救援與輔助。但自從西方強勢文化入侵以後,這種固有的常道在價值觀念的動搖下忽然變得可疑了。首先動搖的是君主政治,其次受到衝擊的是小農經濟。君主政治不能再滿足受了西方民主思潮洗禮的知識分子的需要,小農經濟也無法饜飽嘗過工業產品甜頭的一般小民的慾求…… 本書特色 本書從中國的政治歷史出發,分析當代中國在君主政治的體制下,如何面對民主思潮之衝擊。馬森以敏銳的觀察力,指出中國在邁向民主道路時,所面臨之困境,並探討如何擺脫根深柢固的帝王文化,讓民主思維不僅止於萌芽,更能深根茁壯。
【電子書】無岸的旅途
檯面上的交往和交流,檯面下的私誼和角力——你不知道的兩岸內幕。 一段看似樂觀可期的旅途,卻一路跌跌撞撞——海峽兩岸何以變得遙遠無岸? 以台灣視角分析兩岸交往十年歷程的第一本書! 在北京奧運的棒球場上,台灣女孩為何孤獨無奈地揮舞著一面緬甸國旗?而零八奧運,又是如何被型塑為兩岸互動新模式的起點?台灣情報人員在越南被中國公安強行擄走囚禁至今,從扁政府到馬政府為何都不願面對、也未能解決,而被強制扣押的法輪功成員鐘鼎邦,又為何只能依賴民間的力量回到台灣?為何黑蝙蝠中隊的忠魂遺骸至今無法返鄉,而叛國軍官林毅夫的「鄉愁」每一發作,台灣社會就要撕裂一次? 海基會董事長辜振甫的台灣意識如何被抽離,只剩下京劇代表對中國文化的孺慕?汪辜虛幻的「友誼」又是如何在零八年之後成為兩岸祭祀集團頂禮膜拜的巨靈?當南京變成台灣政商大老直通北京的捷徑時,台灣政府又是如何被架空和綁架,只能無奈地與之對抗?民進黨零八年在野後,又是如何在面對中國上進退失據、高度喪失自主性,逐步邊緣化? 當中國因素壟罩島嶼,當政治力量滲入台灣社會各層面,兩岸互動交往的旅程會走向何處?二零零八年陳雲林第一次訪台,如何激發出野草莓世代、喚醒野百合世代,並匯流為二零一四的三一八太陽花運動?當台灣人民擔憂自身的香港化時,香港的佔領中環運動又如何從台灣得到相似借鑒?這兩塊處於大陸邊緣的土地,如何唇亡齒寒、漸行漸近,成為「被命運」共同體?當年,雷震等知識分子對自由中國的想像,無疑已經演變成自由台灣的實踐,而這會再次牽動新一輪的新自由中國熱忱嗎? 走訪政治和兩岸新聞十餘年的資深記者李志德,深入內幕,親臨現場,尋找蛛絲馬跡,獲得無數真實的第一手資料和故事。在兩岸經貿往來、政治角力洶湧澎湃的熱潮和暗流中,分析、探討台海交流的困境,為這個時代留下真實註腳。本書裡的這些故事,是會為兩岸歷史寫下新頁,還是在茫茫望不見彼岸的海峽中擱淺?
【電子書】cctv主持人的超强口才
《CCTV主持人的超強口才》是一本引導廣大讀者如何運用口才技巧的精彩讀本,在此書中,作者選擇了崔永元、李詠、白巖松、畢福劍、王小丫、柴靜、撒貝寧、朱軍、敬一丹、趙忠祥、倪萍等十一位具有代表性的優秀主持人,并分別為讀者們剖析了他們的口才技巧,讓讀者能夠針對不同特點的主持人有針對性地學習,本書用流暢的語言和生動形象的例子,帶領大家一起欣賞和學習中央電視臺主持人們的超強口才。(本書經新華社及中國新聞部授權全部主持人圖片)
【電子書】副旋律思維:中國時政評論文集
即便在紅歌唱遍中國之時, 仍然不乏有識之士將副旋律奏響── 集結部落格文章的精華,看作者用短小精悍的文章,旁及各式徵引,嘲諷現在中國這個世道。 透過嘯聲與狼音,講述在這泱泱國土之中,過去與現在上演的各式滑稽大戲! 看過之後,絕對會再一次顛覆你對中國的認識! 本書特色 集結作者在新浪博客發表的熱門文章,從中國新聞中的社會現象分析中國現在普羅大眾的心態與趨向,看看中國人怎麼看中國人! 除了時事評論,也有作者從自身出發,將看見的種種現象進行比較、蒐集資料,分析種種面向,進行評論。 ※部分收錄文章曾被推薦至新浪博客的首頁,造成上萬瀏覽率! ※作者對發表文章進行增補,內容更加豐富,統整精華!
【電子書】立法院風雲錄
胡漢民請辭立法院長後旋即遭到軟禁八個月?傅斯年曾是行憲後首屆立法院副院長熱門人選,卻在蔣介石強勢主導下由陳立夫走馬上任?權傾一時的CC派如何影響立法院運作?王世杰拒任行政院長,立法院通過陳誠任命案,內幕是什麼?以退為進的張道藩,直取立法院長寶座,何以若干年後又戲劇性辭職?轟動一時的黃豆案導致司法行政部長黯然下台?國民黨自家人為何逼退倪文亞院長?梁肅戎競選院長為何一波三折?郝柏村就任行政院長赴立法院會報告,受到民進黨的震撼教育?從首屆資深立委全面退職至今,國會改革的新課題是什麼? 法制專家羅成典任職立法院長達38年,親眼見證中華民國立法院從行憲前到第二屆立委改選後的量變與質變! 本書特色 不僅是史上最完整的中華民國『立法院百年史』, 同時也是一部『民國百年來的政壇風雲錄』!<br style="text-align: justify; text-transform: none; background-color:
【電子書】茉莉花開:中東革命與民主路
塞西將軍當選埃及總統,軍人再次掌控國家。「茉莉花革命」血已流,卻似乎未開花結果。作者陳婉容新作《茉莉花開──中東革命與民主路》剖析中東大局以及這場革命的走向。中東革命,人民得廣場?是否能得天下? & 陳婉容親身採訪二零一三年伊朗大選,見證當權者如何鋪路欽定接班人,這次「假普選」與「篩選」看似遙遠,卻令人聯想到香港當前處境。 & 以色列二零一二年狂轟猛炸加沙地帶,巴勒斯坦人死傷枕藉。不對等的所謂自衛戰爭,是何等邪惡的人才會容許? & 伊斯蘭世界看似遙不可及,然而近世的民主社會發展,卻是普世人民彼此扣連的命運,若一般人要認識當前世界大局,學生要認識全球化,不得不閱讀這片茉莉花革命後的中東烽火大地。此書堪為當前國際政治的專業讀物,當中透過報告文學、政治學、法律學等深入淺出對比香港與中東,也是通識科的優良參考書。 & 作者以其政治學專長分析中東局勢,幫助讀者了解國際政治遊戲規則,深淺出分析入以巴衝突,以及西方與中東的恩怨,從中反思香港政局。 & 全書分為三章:第一章談中東大局,第二章談茉莉花革命、流亡者及中東少數民族,第三章把中東與國際民主經驗扣連到香港。全書均以趣味及與串連到香港相關社會問題,以吸引香港讀者,引發共鳴;附錄則為中東旅行經歷。旁徵博引政治學、歷史、學者觀點、學術著作等。
【電子書】Managing Regional Security Agenda
Introduction & Toward the end of his first term, President Barack Obama's election promise to reduce the American military presence in the Middle East and Afghanistan led to a general re-evaluation of priorities. What eventuated was a series of phrases to describe the new foreign policy posture. These included &rebalancing to Asia&, the &pivot to Asia& and the &pivot to the Pacific&. & The two principal drivers of the new posture were identified by then Secretary of State Hillary Clinton in a key November 2011 Foreign Policy article as winding down of the military engagements in Iraq and Afghanistan the &new global realities& of the Asia-Pacific Century. The juxtaposition of the two elements gave the American policy objectives a balance of power orientation with a military emphasis. The logic of &rebalancing& the balance of power in the Asia-Pacific in the wake of the growing ascendency of China is basic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101. The repositioning of US military assets into the Pacific has all the essential characteristics of classic geopolitical balance of power theory. A conservative American think tank phrased the pivot to Asia in just these terms in a recent assessment when it concluded, &the most significant problem for the United States in Asia today is China's & rising power, influence, and expectations of regional pre-eminence.&
【電子書】那時我在
議場內外24天, 不只學生,非關菁英、領袖明星………… 那時 我在! 重回現場, 聽見最純粹的公民聲音! ——底線到了,不能再越線了 ——我們不是暴民,我們是民主 ——垃圾給我,你們就繼續向前衝吧 ——爸、媽,一起到立法院吧 ——我不怕衝突流血 ,只怕熱情有限 ——如果自由民主注定將死了,我也要陪在身邊 ——我們絕對、不會倒下 2014年3月18日夜,一群學生進佔立法院,掀開了島嶼民主史上的新頁,外界通稱為「太陽花學運」,事實上,隨著議題的深化、延伸,以及公民意識崛 起和反省,參與人數、族群、業種、年齡層不斷擴大,最後撐起這場運動的已經不只是學生,各種NGO團體、上班族、社會人士、大眾資源,紛紛加入,每個人自 動自發,盡其所能,進退有據,不計功勞……從各項分布的狀況來看,具有相當程度的廣泛性,一場全民的公民運動,絕不為過。那時,每個人的聲音都該被聽到, 無論背景、立場、參與理由,他們的故事在這裡——我在現場的故事,都該被看見。讓我們收集每一個碎片,還原那時的感動和激動,找出期待的未來,莫忘初衷。 公民路上,當每個人由於自覺走向群體,為所有人的存在而存在,太陽花於是開花遍地;而路上因為有你、有他、有我,才不孤單,公民要團結,團結才有力! [一起回到那時] 房慧真(作家、記者)、邱顯智 (律師)、柯一正(導演)、楊雅喆(導演)、張鐵志(時評人)、陳信聰(媒體人)、楊索(作家)、柳林瑋(醫師)、陳惠敏 (台大社會系專案助理教授)(以發表時間為序) 本書特色 • 台灣史上最大規模的公民運動紀實。 • 純粹公民心聲,非關菁英、領袖明星。 • 運動期間即時採訪。 • 真摯的語言、真情的熱血、求真的態度。 • 呈現各行各業對未來、國家的想像和期待。 (……愛在街頭天光時,絕對是歷史!)
【電子書】政治價值的系譜
《政治價值的系譜》依據當代政治思想史名家史金納2013年的「中央研究院講座」整理編輯而成。在象徵中央研究院最高榮譽的三次講座中,史金納以大師風範深入淺出地說明史家技藝與現代政治價值的形成,並闡述其學術研究的當代意義。 本書第一講分析「脈絡主義」和「系譜學」如何面對歷史行動者的信念。第二講指出,自由的觀念除了積極與消極之分,更有第三種「共和自由」,對當代民主社會的公民參與深具啟發性。第三講則分析人民主權、絕對主義以及「虛擬人格理論」對現代國家概念形成的影響。
【電子書】魯蛇之春:學運青年戰鬥手冊
魯蛇世代的逆襲! 臺灣新世代學運青年投身救國的戰鬥手冊 社運不是只有上街頭! 在街頭示威的激情背後,人們很少看見社運組織在日常生活中細水長流的努力。然而,要想投身運動,最重要就是組織起來。沒有夥伴,一個人什麼也做不到。 人民的自我組織,才是抵抗暴政、捍衛民主的唯一方法。【組織篇】從社運組織經營的基本方法談起,並分享作者累積多年的組織筆記,期待讀者走出自己的反抗之 道。 上街不是只有喊口號! 面對傲慢的有權者,弱勢者該如何迎擊?唯有行動,才可能帶來改變。然而,行動不只是拿著一隻大聲公走上街頭。從規劃到執行,涉及當前政治、經濟與社會 整體情勢的評估,具體抗爭劇碼的選擇,政治與法律風險的評估和承擔等等一系列複雜的問題。【行動篇】從抗爭行動的決斷、籌備、執行到善後等四大層面,逐步 說明一場抗爭行動如何發生。 網路宣傳技巧大公開! 沒有主流媒體或大筆資金就無法影響政治?【網路宣傳篇】說明理念富裕、資源困窘的社運組織要如何利用網路,特別是人手一機隨時隨地滑不停的智慧型手機時代,如何從社群媒體反攻主流,已經成為社運宣傳的關鍵工作。 名人推薦 ★四方綠林齊推薦,不信公義喚不回 吳音寧(作家、社運工作者、溪州鄉公所主秘) 吳叡人(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 李明璁(臺灣大學社會學系助理教授) 李柏璋(「台獨機關槍」FB粉絲專頁) 何潔泓(香港嶺南大學哲學系學生,土地正義聯盟執委、捍衞農村青年陣線成員) 房慧真(作家、記者) 周佳穎(「台南妹仔教你說台語」FB粉絲專頁) 周澄(香港中文大學文化研究系畢業,曾為香港專上學生聯會秘書長、陽光時務周刊記者,現為自由撰稿人) 范雲(臺灣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 洪崇晏(外號八六,社運參與者) 苗博雅(臺灣廢除死刑推動聯盟法務主任) 黃郁芬(318運動發言人、「黑色島國青年陣線」成員) 張娟芬(作家、社運工作者) 楊翠(東華大學華文文學系副教授) 劉華真(臺灣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 賴品妤(318學運幹部、「黑色島國青年陣線」成員) 羅毓嘉(詩人) ★推薦詞 在社運現場時常看到這些學長學弟出沒著。對照自己,為了日常生活逐漸磨耗,原以為不會改變的事情正緩慢地改變著,便慶幸還有些人,提醒我──這世界還有些我們應該做的。歷史沒有倘若,但是未來有。倘若我們想要改變自己的未來,就從今天的行動開始。——羅毓嘉(詩人) 讀《魯蛇之春》,我讀到的是意義的追尋。其寫作的底蘊,是行動者回應著痛苦對自己的索求,那是內心嚴厲的叩問:「我做這些,所為何來?」痛苦並不必然 會把人打倒,找不到意義的痛苦才會令人失去氣魄。《魯蛇之春》不是選手抵達終點壓線的英姿,此其所以自稱魯蛇也;而是在每一個換氣的時刻,想辦法讓下一口 氣接上來,於是可以再度沈潛,興風作浪。——張娟芬(作家、社運工作者) 這一本小書,回返人,回返有體溫的人,回返「公民不服從」的核心價值,閱讀時,使用時,請別忘記,這是一群運動青年,用他們的青春與身體,以具體的臺灣社會為書頁,通過實踐所寫成的。——楊翠(東華大學華文文學系副教授) 我希望在抗爭現場中被迫快速成長、也被迫激進化的年輕人,能有機會讀到這樣的一本手冊。當很多「魯蛇青年」開始閱讀與嘗試實踐這本書的召喚時,我們可以確定一件事:面對未來,即使槍聲如雨,我們,還會持續存在。——范雲(臺灣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 「魯蛇」革命家面對逆境的笑容,以及他們那自嘲嘲人、自娛娛人的黑色幽默顛覆了悲劇的意義,使強權顯得荒謬,困境開始崩解,命運產生逆轉,賤民獲得解放。讓我們脫帽致敬,抹去憂傷,以微笑迎接「魯蛇」革命年代的來臨。——吳叡人(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 這本書提供了初步的指南,照亮過去的運動者曾經走過的路,讓現在的我們得以不再瞎子摸象般胡亂找路。在閱讀的過程中,一次次重新逼問自己介入社會的初衷,其實無非就是「要找到自己的位置,在一切太晚之前」。——黃郁芬(318運動發言人、「黑色島國青年陣線」成員) 從一九九○年中期起算,臺灣大約有十年的學運空白,正是因為先前校園內的組織傳統沒有被完整地流傳和承繼下來。米蘭‧昆德拉曾說,人與權力的鬥爭,正 是記憶與遺忘的戰鬥。而這本學運手冊,是「八○後、九○初」的臺灣年輕人,以他們的組織和運動經驗,為反抗「丟失與遺忘」而留下的見證。——劉華真(臺灣 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
【電子書】鏡頭外的林佳龍
本書特色: ✔2014年底五都大選,林佳龍是台中市長熱門人選,高新聞點,高話題性。媒體曝光度高。 ✔本書攝影者為台灣知名攝影師陳建仲,其作品的人文氣息廣受肯定。曾為《中國時報‧藝文版》、《聯合文學》長期特約攝影記者,著有《文學心鏡》《總統開門》等書。 ✔本書圖文創作者都認識傳主林佳龍長達十年以上,內容具可信度。 ✔內容跳脫選舉宣傳路線,回歸「人的精神」進行側記,在政治人物傳記中,具清新感。 內容介紹: 中規中矩的西裝頭,縫製合身的西裝褲,正經八百的樣子──這是許多人對林佳龍的刻板印象。在台大學運時代,甚至有人因此而認為他可能是國民黨派來臥底的「抓扒子」,因為那個時代的「學運份子」看起來不應該是穿西裝褲的呀! 不 過其實,這不是因為林佳龍家境特別富裕,而是因為早年他家?是手工西裝店。當年林佳龍的父母就是憑著一雙剪刀,兩手空空到台北討生活,他們總會利用客人做 剩下來的布料親手為兒子縫製西裝褲。那個年代,師傅學徒吃住全都在一起,入夜以後,林佳龍的家裡,桌上桌下隨地都有人打地舖。 這樣一個裁縫師之子,一個穿西裝褲的「學運份子」,從很年輕的時候,便知道在社會上討生活的辛苦;也從很小的時候,就感受到人與人之間那股樸實真誠的濃厚人情味。 結識林佳龍長達二十餘年的高中同學文以崴以及名攝影師陳建仲,聯手透過文字側寫與影像紀實,娓娓道出一則則生命的故事,讓你看見媒體鏡頭之外,更真實的林佳龍。
【電子書】暴民画報:島國青年俱樂部(附隨身好讀文字版)
黃子欽+新世代作家,強力出擊! 隨手一冊,路過必讀 島國青年首選刊物,送禮自用兩相宜! 太陽花學運可說是近年來激起最廣大回應的社會運動之一。從318那日起,原本只是單純佔據立法院的抗議行為,逐漸演變為一場全國性對於政府施政的疑問 以及反思,淬鍊出台灣民主史上嶄新的一頁。這場學運達到多項紀錄:最多從未參與過社運的素人參與者;議場內外首度連線不間斷直播(含文字轉播);最快由民 眾募資到各大報廣告、紐約時報廣告;最多各行業人士參與;首度有幹譙論壇現場直播;首度有大量公民記者參與。並且最讓人感動的是,它延續了台灣多數人的公 民意識,並讓一個新世代崛起。 本書正延續了太陽花學運的信念,由新世代作者陳夏民、朱宥勳、林佑軒、劉芷妤等人共同寫下學運至今的所見所思,組合為「暴民大聲公」,搭配上黃子欽自 社運以來持續的圖文創作「暴民画報」,結合為一首運動協奏曲,除了延續運動氛圍之外,也期許能夠以此支援未來所有的社會運動。 ※ 關於黃子欽創作的「暴民畫報」 「有問題的車子不要亂開,暴衝很危險,趕快進廠維修!馬政府不要再撐了!快下台吧!!!」 原本就著迷於「活化記憶」的黃子欽,於318與之後的種種社運,重新修正了作品說話的方式。從「馬的黑箱服貿」、「拍拍肩膀」、「為幹朗讀」等諷刺創 作開始,到最近的「台灣推背圖」、「摩鐵暴力劇場」、「自經區陞官圖」,黃子欽的作品總是在一瞬間直刺政府亂象,讓人忍不住笑出來之餘,又對這個尚看不見 希望的土地感到哀傷。 ※ 關於新世代作家的「暴民大聲公」 並非這麼做對不對,而是不這麼做不行。參與運動是這樣,文學創作亦是。 作為長期關懷社運底層的創作者,新世代作家們看太陽花學運的距離很近,但又不如學運領袖那樣激昂。他們所提供的角度,是一半圈內一半圈外的,讀者能透 過他們的文章,看見議場內外種種荒謬的怪現象,又或者,提出他們深切的思索批判,希望能給予運動更強烈的連結與延伸,也反應了新世代特質:從他們的語言文 字中,我們看見對於社會的反思,以及自我的期許。 本書特色 ★&& &黃子欽+新世代作家集體發聲:當社會失衡成為事實,出書批判就是義務! ★&& &雙封面+雙面翻閱。左翻為黃子欽的諷刺圖文;右翻為新世代作家的集體創作。笑淚之餘亦可見新世代真正的心聲。 ★&& &書中拉頁附贈路過大富翁遊戲,方便時時「溫習」318學運。 名人推薦 范雲、楊索、張亦絢、紀大偉、盧郁佳、楊佳嫻、玩具刀、湯舒雯、黃崇凱、葉佳怡,超越世代推薦
【電子書】政府論:孫中山政治思想研究〈三〉
孫中山主張五權分立的「總統制」,總統直接民選,並建構一個「民主廉能政府」,主張總統是有實權的國家元首。作者認為,我國政制如採類似法國的「半總統制」,並不違反孫中山政府論之本義。五權分立的要旨在保障監察制度的超然,文官制度的中立及司法獨立。但如果行政權介入司法審判,如果監察委員、考試委員與大法官的產生皆由總統提名,經立法院同意後任命,則一旦總統與國會多數黨是同一政黨時,就可能變成「一黨獨裁」,完全失去「五權分立」的意義。而考監制度之超然中立,即在杜倖進於前,復有以懲溺職於後,防止行政權的濫用。此外,孫中山也強調「地方自治」的重要性。本書特色★以孫中山的三民主義演講為基本骨架,並加上《孫文學說》、《國父全集》等相關言論著作,整理出的教科書性質書籍。★以政治學研究法長期分析,區分為政黨論、政權論、政府論三篇,此為第三冊。
【電子書】歷史記憶與國家認同:各國歷史教育
教育是社會控制的一種機制,國家透過教科書對國民進行社會化,特別是歷史教育這一環,能夠主導百姓的國家認同以及歷史認識,其影響十分深遠。其中,歷史教科書更是學校教育的重要載體,文字內涵、觀點陳述,都能影響國民的歷史記憶和民族認同,進而建構了社會呈現、歷史情感,其影像層面、改變力量,更是不能小覷。台灣在教育課綱上迭有改變,其中的歷史課綱,無論時數分配、內容比重、陳述內涵,甚至是部分名詞所隱涵的歷史觀念或者國家定位,都可能影響新一代國民對於史實的認識,執政者企圖透過教育手段進行社會控制的別有居心,已然不言可明。究竟各國在歷史教育方面有何做法?本書有非常寬廣的探究。
【電子書】李光耀觀天下
出生於1923年,新加坡前總理李光耀一生密切地參與國際事務。從毛澤東到習近平,他見過中國每一位主要領導人;從詹森到歐巴馬等美國總統,也與他有密切交往。 & 在本書中,李光耀憑藉其豐富經驗和深入洞察力,對今天的世界和20年後世界可能展現的面貌提出看法。這不是枯燥的地緣政治論述,也不是全球事務迂迴曲折發展的專題報告。相反的,在本書橫跨美國、中國、亞洲和歐洲的廣博敘述中,他剖析它們的社會、探究人民的心理,並做出關於這些國家的生存機會的結論,以及它們在未來勢力均衡的分級結構中所可能占有的位置。一個社會何以有活力?其人民真正相信的是什麼?它能適應變化嗎? & 透過簡潔、堅定甚至政治不正確的樸實文字,他描述了一個在不可阻擋的崛起道路上,仍然癡迷於中央集權的中國;一個儘管具有永不言敗的活力,卻必須分享其支配地位的美國;以及一個掙扎著保持聯盟完整的歐洲。關於日本為何不對外國人開放、為何「阿拉伯之春」不會為中東帶來一人一票的民主制度、為何阻止全球氣候變暖不比為這個現象未雨綢繆來得有效等問題,他提出坦率且往往令人驚訝的觀點,使本書成為新鮮生動又引人入勝的讀物。 & 為使本書完整,李光耀也探討了他長久以來最關切的新加坡的未來,並讓讀者一窺他的私人生活和他對死亡的觀點。本書每個章節都穿插了從他與《海峽時報》新聞工作者的訪談中整理出的問答錄。
【電子書】樹,不在了
這場沒有槍聲的戰爭, 臺灣的年輕世代如何為自己奮力一搏? & 十八歲的你是健康的,而世界的經濟是生病的; 十八歲的你是青春的,而台灣的政治是衰老的。 別被故鄉拴住一切,勇敢地往前走,往更大的世界探索。 & 此書獻給曾經年輕,或者現在仍年輕的你、妳、你、妳。 & 紛紛擾擾中,陳文茜走出鎂光燈,將攝影棚留在身後,遠離尖刺的喧囂, 一個人以冷靜、清晰而溫柔的筆鋒,傾全力告訴年輕人們,內心深處的思索和期待。 34篇短文,無關媒體與政治;走出島嶼,站在更寬廣的視野,為年輕人看見瞬息萬變的世界。 & 在經濟危機之後,她想告訴年輕人的是: 時間不是賊,它偷不走我們的青春;是我們自己讓時間從指縫間溜走。我想告訴年輕孩子們,不要被過去的挫折打倒,從現在起培植自己不斷學習的毅力。……過去時代對不起你們,未來端視你們自己的毅力,別對不起自己! & 看來紛爭永不停歇的教育改革,也曾讀過「非明星學校」的文茜,想提醒所有的大人們: 教育從來不只是「優異」的成績。讓孩子們有機會走過山、走過水;讓他們的成長歲月除了成績之外,有天有地,最終有能力找到自己的位置。 & 台灣年輕人薪資不到新加坡一半,於是至新加坡工作,再苦也要去; 身為曾經擁有美好年代的五年級生,文茜對當今年輕人的勇氣感到振奮: 我們的年輕世代,如果懂得踏出去,請給他及她掌聲。在這場「沒有槍聲的戰爭」中,他們是勇敢的戰士。至少他們想辦法突圍,為自己活出有意義的自我。 & 生命必須有裂縫,陽光才能照進來。 生命必須躺得夠低,才明白世間的美。 當我們想要告訴年輕人,不要在乎你現在一無所有,即使今日不免窮苦,不要絕望; 只要努力,「希望」將在路上。 這些話語的前提是,我們必須給那些願意努力的年輕人,一片看得到的天空。 ──陳文茜 & ●封面裝幀採裸背設計,象徵樹幹紋理,幾米圖設計成插卡型式,讀者們可將其取下,做為書籤、欣賞等用途。
【電子書】樹,不在了
這場沒有槍聲的戰爭, 臺灣的年輕世代如何為自己奮力一搏? & 十八歲的你是健康的,而世界的經濟是生病的; 十八歲的你是青春的,而台灣的政治是衰老的。 別被故鄉拴住一切,勇敢地往前走,往更大的世界探索。 & 此書獻給曾經年輕,或者現在仍年輕的你、妳、你、妳。 & 紛紛擾擾中,陳文茜走出鎂光燈,將攝影棚留在身後,遠離尖刺的喧囂, 一個人以冷靜、清晰而溫柔的筆鋒,傾全力告訴年輕人們,內心深處的思索和期待。 34篇短文,無關媒體與政治;走出島嶼,站在更寬廣的視野,為年輕人看見瞬息萬變的世界。 & 在經濟危機之後,她想告訴年輕人的是: 時間不是賊,它偷不走我們的青春;是我們自己讓時間從指縫間溜走。我想告訴年輕孩子們,不要被過去的挫折打倒,從現在起培植自己不斷學習的毅力。……過去時代對不起你們,未來端視你們自己的毅力,別對不起自己! & 看來紛爭永不停歇的教育改革,也曾讀過「非明星學校」的文茜,想提醒所有的大人們: 教育從來不只是「優異」的成績。讓孩子們有機會走過山、走過水;讓他們的成長歲月除了成績之外,有天有地,最終有能力找到自己的位置。 & 台灣年輕人薪資不到新加坡一半,於是至新加坡工作,再苦也要去; 身為曾經擁有美好年代的五年級生,文茜對當今年輕人的勇氣感到振奮: 我們的年輕世代,如果懂得踏出去,請給他及她掌聲。在這場「沒有槍聲的戰爭」中,他們是勇敢的戰士。至少他們想辦法突圍,為自己活出有意義的自我。 & 生命必須有裂縫,陽光才能照進來。 生命必須躺得夠低,才明白世間的美。 當我們想要告訴年輕人,不要在乎你現在一無所有,即使今日不免窮苦,不要絕望; 只要努力,「希望」將在路上。 這些話語的前提是,我們必須給那些願意努力的年輕人,一片看得到的天空。 ──陳文茜 & ●封面裝幀採裸背設計,象徵樹幹紋理,幾米圖設計成插卡型式,讀者們可將其取下,做為書籤、欣賞等用途。
【電子書】學運世代:從野百合到太陽花
兩場帶領台灣人看見民主的運動 兩個學運世代的映照、合作與反思 & 《學運世代》全新增訂版 完整收錄 太陽花學運領袖& 陳為廷 &專訪文章 特別收錄 野百合學運領袖 范雲 以及林佳龍、羅文嘉、陳信行、段宜康、顧玉玲等十三篇文章 & 「學運世代」不需要定調,而是一種異質多元的精神內涵。 相隔二十四年,1990年與2014年的兩次大規模學運後, 兩個世代各自承受成長歷程中的焦慮,也努力尋求生命的出口, 如今,他們正從不同角落用力發聲,形成一片「眾聲喧嘩」…… 這是一本關於台灣學運世代的「生命史」,不是學運理論或學運史;這是一本關於學運世代這群「人」畢業後生命歷程的書,不只是回顧八○年代到野百合學運歷史脈絡與定位,全新增訂的《學運世代:從野百合到太陽花》更加入太陽花世代的人物訪談。從野百合到太陽花,不論他們是映照、銜接、輪替或合作,他們已經為台灣社會散發出益加灼熱的光芒。 & 這是一本關於兩個學運世代嘈雜喧嘩、活力奔放、成長轉變、多元異質、苦悶焦慮、生命情懷的書。每個世代都有屬於自己的精神象徵,當年在中正紀念堂廣場上豎立的「野百合」雕塑,至今仍是台灣社會對野百合學運的認知圖騰。而二十四年後,遍地綻放的「太陽花」則開出截然不同的成果與感動。野百合世代如何看待過去二十四年的生命歷程?又如何看待太陽花世代的崛起?且讓我們從「人」的角度切入,或許更能了解兩個學運世代的過去、現在與未來。 & 本書除了重新增訂探討八○年代到野百合學運的重要著作《學運世代──眾聲喧嘩的十年》外,更增加三一八學運爆發以來,作者對於前後學運世代彼此合作的觀察。除此之外,本書還新增太陽花學運領袖陳為廷的獨家專訪文章,野百合學運領袖范雲以及林佳龍、羅文嘉、陳信行、段宜康、顧玉玲等人共十三篇文章,為台灣八○年代至今的學運世代留下精彩見證與紀錄。
【電子書】學運世代:從野百合到太陽花
兩場帶領台灣人看見民主的運動 兩個學運世代的映照、合作與反思 & 《學運世代》全新增訂版 完整收錄 太陽花學運領袖& 陳為廷 &專訪文章 特別收錄 野百合學運領袖 范雲 以及林佳龍、羅文嘉、陳信行、段宜康、顧玉玲等十三篇文章 & 「學運世代」不需要定調,而是一種異質多元的精神內涵。 相隔二十四年,1990年與2014年的兩次大規模學運後, 兩個世代各自承受成長歷程中的焦慮,也努力尋求生命的出口, 如今,他們正從不同角落用力發聲,形成一片「眾聲喧嘩」…… 這是一本關於台灣學運世代的「生命史」,不是學運理論或學運史;這是一本關於學運世代這群「人」畢業後生命歷程的書,不只是回顧八○年代到野百合學運歷史脈絡與定位,全新增訂的《學運世代:從野百合到太陽花》更加入太陽花世代的人物訪談。從野百合到太陽花,不論他們是映照、銜接、輪替或合作,他們已經為台灣社會散發出益加灼熱的光芒。 & 這是一本關於兩個學運世代嘈雜喧嘩、活力奔放、成長轉變、多元異質、苦悶焦慮、生命情懷的書。每個世代都有屬於自己的精神象徵,當年在中正紀念堂廣場上豎立的「野百合」雕塑,至今仍是台灣社會對野百合學運的認知圖騰。而二十四年後,遍地綻放的「太陽花」則開出截然不同的成果與感動。野百合世代如何看待過去二十四年的生命歷程?又如何看待太陽花世代的崛起?且讓我們從「人」的角度切入,或許更能了解兩個學運世代的過去、現在與未來。 & 本書除了重新增訂探討八○年代到野百合學運的重要著作《學運世代──眾聲喧嘩的十年》外,更增加三一八學運爆發以來,作者對於前後學運世代彼此合作的觀察。除此之外,本書還新增太陽花學運領袖陳為廷的獨家專訪文章,野百合學運領袖范雲以及林佳龍、羅文嘉、陳信行、段宜康、顧玉玲等人共十三篇文章,為台灣八○年代至今的學運世代留下精彩見證與紀錄。
【電子書】2020中國與美國終須一戰
各國鷹派人士相繼掌權,亞洲軍事衝突倒數計時! 中、美兩國劍拔弩張,已進入真正的備戰狀態! 歐巴馬在國會宣示絕不會讓美國當老二,並囤積數量驚人的精準制導炸彈; 習近平強調解放軍的要務是「能打仗,打勝仗」;日本使盡渾身解數要通過「集體自衛權」; 加上越南排華暴動、南海問題持續升溫、各國鷹派人物全面得勢,這一切都是戰爭爆發的前兆。 瀏覽人次累計超過三千萬、超人氣部落格「YST2000的網誌」 ──部落客YST首度公開出書! 中美兩國檯面下的勾心鬥角,正是為了爭奪亞洲主導權! 亞洲目前的問題,在於沒有絕對的強權。 中美兩國的明爭暗鬥和持續角力,不僅讓亞洲其他國家不知靠向何方,更不知道如何定位自己。 各國的觀望和搖擺,造成了混沌不明的亞洲局勢,更讓世界長期陷入不平靜的狀態。 亞洲是全世界最有活力的地區,亞洲的霸主就是世界霸主 中、美之戰的開端,必然是代理人戰爭,之後的戲碼則是,美國何時要跳下來以救世主之姿收拾殘局。 但是,美國的軍事力量足以制衡中國嗎?中國目前的軍事實力究竟如何? 東海或南海發生戰爭,美國有把握打贏嗎?台海發生戰爭,台灣島可以守幾天? 美國願意與崛起的中國分享亞洲權力? 還是聯合亞洲「恐中」國家,把中國打回三十年前? 本書提供全新的戰略分析,直指中美戰略平衡改變的關鍵,在於中國成功發展出「彈道導彈攻擊大型海面船隻」的高科技作戰系統,導致美國傲視全球的航空母艦戰鬥群將無法稱霸世界,而其亞洲戰略更因此從第一島鏈,直接退到第三島鏈。 作者大膽預測, 2020年以前,美國若不能製造事端與中國開戰,將喪失先機,就此退出亞洲,讓出世界霸主的寶座! 未來十年的亞洲局勢,將決定新的世界霸主究竟是誰?
【電子書】重返五四現場
這本書是描寫五四的,讓人們看到,在中國近代文化史上,曾經有那麼一個輝煌的時代。諸子放恣,處士橫議,百家之言盈天下。主張文學改良的,主張保護國粹的,主張三綱五常的,主張個性解放的。這邊要打倒孔家店,那邊要把孔儒升格為宗教,思想的多元化,創造了眾生喧嘩、精彩紛呈的劇場效果。有人把它稱為文學革命運動,有人把它稱為新文化運動,也有人把它稱為啓蒙運動。
【電子書】五四在香港:殖民情境、民族主義及本土意識
五四運動自1919年爆發至今已有九十五年。這場波瀾壯闊的運動在北京以及中國各大城市都造成很大的衝擊,對中國現代史亦有無遠弗屆的影響力。那麼遠離北京的香港,在這塊曾經的英國殖民地上,到底引起怎樣的迴響?這是過往五四研究史的一片空白。 本書作者通過大量的史料爬梳和考證,發現現時有關「五四」在香港的發展歷史陳述,以至中學歷史教科書上的說法,都出現嚴重的偏失。 無論是政治還是文化層面的「五四」,在當日的香港並沒有引起什麼迴響,跟內地大城市可謂有天壤之別。 但自1940年代開始,五四運動因應各種現實政治需要而開始為不同政治陣營的人所利用,希望透過五四運動的精神詮釋,改造現實社會。在民族主義這一主體思想帶動下,「五四」於多元混雜的香港社會裏,往往在不同人手上被不斷地利用來達至不同的目標,成為每個關鍵時刻下不同目的的動員力量,使各自政治立場和思想主張在「愛國」、「進步」、「改革」、「民主」等形形色色的「五四」精神旗幟下得以合理化和正當化。「五四在香港」的複雜性亦因此而生。 本書除糾正過往有關「五四在香港」論述的偏失外,並且研究「五四在香港」詮釋話語形成的前經後過,另一方面也藉此反思香港「地方史」形成過程中與「國家史」之間的各種複雜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