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書】君子之道
文化的最後一級台階,最終極的成果,就是集體人格,也就是為靈魂找到故鄉,或者說,找到有故鄉的靈魂。而中國人的集體人格應該是什麼樣的呢?這個問題,既帶有歷史性、現實性,又帶有理想性。 & 與西方的「聖徒人格」、「紳士人格」、「騎士人格」、「靈修人格」、「浪人人格」、「牛仔人格」等不同,中國文化的集體人格模式,是「君子人格」。君子人格是龐大的中華民族在自身早期文化整合中的「最大公約數」。 & 從神話開始,埋藏著一個遙遠而深沉的夢,積澱成了一種潛意識的「原型」。 & 君子作為一種集體人格的雛形古已有之,卻又經過儒家的選擇、闡釋、提升,成了一種人格理想。 & 對中國文化而言,有了君子,什麼都有了;沒有君子,什麼都徒勞。 & 這也就是說,人格在文化上收納一切,沉澱一切,預示一切。 & 任何文化,都是前人對後代的遺囑。最好的遺囑,莫過於理想的預示。 & 後代應該成為什麼樣的人?中國文化由儒家作了理想性的回答:做個君子。 & 我一直認為,中國文化沒有淪喪的最終原因,是君子未死,人格未潰。 & 中國文化的延續,是君子人格的延續;中國文化的剛健,是君子人格的剛健;中國文化的缺憾,是君子人格的缺憾;中國文化的更新,是君子人格的更新。 & 如果說,文化最初的蹤影,是人的痕跡,那麼,文化的最後結晶,是人的歸屬。 & 選書緣起 & 媒體與網路興起十餘年後的台灣,在民主化的催化下,近年來興盛一股造神運動:言語譁眾取寵,個個貌似正義上身。也真有人因此被拱成了神,但多半仍禁不起欲望的考驗,最終黯然走下神壇。 & 看過這一幕幕神話過場,最多也能當是茶餘飯後的閒嗑牙,對我們的心靈提升沒有幫助。此刻,我們需要足以引領社會走向正面的能量,走出一條民主化後的生活之道。余秋雨先生說,這些不假外求,就在我們文化之中的「君子之道」。 & 千年傳承至今的「君子」,是中華文化的集體潛意識。我們對古籍中的君子記載,常有教條化的印象誤解,事實上那是當時生活的種種紀錄,是君子與小人的界線 之分,猶如今日的我們所面臨的問題與挑戰。本書從文化的集體人格探索而起,華人的文化生命盡在其中。書中古今之例相互映照,優美簡潔的文字,鏗鏘有力的陳 義,在今日社會的喧囂聲中,讀來特別醒腦。
【電子書】論語的生命解惑(論語的人文之美第二部)
凝鍊孔子的睿語箴言, 蘊含人生哲理,解答生命困惑, 於經典中找到安身立命的方式。 & 人生的意義是什麼?怎麼看待死亡?如何追求快樂?面對這些現代人常有的大哉問,孔子原來早有妙解。 & 傅佩榮深入探究孔子的睿智話語,從領導管理、作育英才、交友及個人修養等各層面來觀察,告訴我們:如何透過教育與學習,實現自我的潛能?怎麼與自己和他人和諧相處?何以安貧樂道,為什麼孔子的道讓人快樂?交友分哪三等? & 《論語》說:「願車、馬、衣、裘與朋友共,敝之而無憾。」企業據此以分紅制度與員工共享。孔子也認為,人不能因一時過失就放棄生命,要我們放眼未來。本書藉由親切的一問一答方式,讓真理越辯越明,帶領我們從《論語》中找到思考的鎖鑰,解開人生的疑惑。 & 本書特色 & & & ★傅佩榮教授精闢闡述孔子的思想,針對現代人面臨的種種難題,提出實用的見解。 & ★全書收錄傅佩榮與年輕學子之對談,彷彿親臨課堂,問答豐富而精采,足可引發個人之思辨。
【電子書】論語的生命解惑
凝鍊孔子的睿語箴言, 蘊含人生哲理,解答生命困惑, 於經典中找到安身立命的方式。 & 人生的意義是什麼?怎麼看待死亡?如何追求快樂?面對這些現代人常有的大哉問,孔子原來早有妙解。 & 傅佩榮深入探究孔子的睿智話語,從領導管理、作育英才、交友及個人修養等各層面來觀察,告訴我們:如何透過教育與學習,實現自我的潛能?怎麼與自己和他人和諧相處?何以安貧樂道,為什麼孔子的道讓人快樂?交友分哪三等? & 《論語》說:「願車、馬、衣、裘與朋友共,敝之而無憾。」企業據此以分紅制度與員工共享。孔子也認為,人不能因一時過失就放棄生命,要我們放眼未來。本書藉由親切的一問一答方式,讓真理越辯越明,帶領我們從《論語》中找到思考的鎖鑰,解開人生的疑惑。 & 本書特色 & & & ★傅佩榮教授精闢闡述孔子的思想,針對現代人面臨的種種難題,提出實用的見解。 & ★全書收錄傅佩榮與年輕學子之對談,彷彿親臨課堂,問答豐富而精采,足可引發個人之思辨。
【電子書】傅佩榮.經典講座:孟子
孟子繼承孔子思想,身處亂世,肩負木鐸的使命。 認為人性向善,仁義是他為人處事的最高標準。 & 人性向善,擇善固執,止於至善 & 孟子繼承、發揚孔子思想,建構了完整的儒家體系。 身處七國爭雄、眾說紛紜之亂世,肩負木鐸的使命。 周遊列國,與各國君主對談仁政理想,思慮精微,辯才無礙。 主張人性向善,猶如水向下流,從人基本的心之四端來開展。 用各種寓言、格言、比喻說明人的生命有其價值,要培養浩然之氣。 本書以淺顯易懂的文字,探究孟子的政治理想與人生價值。 期望藉由儒家思想的引導,使這一生過得充實,慢慢走向完美。
【電子書】傅佩榮.經典講座:老子
老子以「道」為核心概念, 掌握道,了解萬物,才可悟得智慧。 & 究竟真實,從道來看萬物 & 老子是道家的創始者,建構了完整的道家體系。 他以「道」代替「天」,超越以「人」為中心的思考模式,具有革命性。 「道」是萬物的來源與歸宿,是「究竟真實」,主張從道來看萬物, 亦即將人生依託在永恆不變的基礎上,再由此觀照人間,安排適當的言行方式。 本書以淺顯易懂的文字,探究老子的政治願望與人生價值。 學習道家,讓我們成為自己生命的統治者,人生就能得到很大的轉機。
【電子書】傅佩榮.經典講座:孔子
讓世間所有人都能得到安頓, 這是孔子一生追求的目標,也是人類的至高理想。 & 修養自身,追求正道,人人皆可為君子 & 孔子身處亂世,禮壞樂崩,但他仍知其不可而為之, 帶著弟子周遊列國,希望能獲得各國國君的重用, 以行仁政,恢復社會秩序。 另一方面,他有教無類,因材施教,強調全人教育,教化弟子無數, 影響中國後代數千年的思想及學養。 本書以淺顯易懂的文字,探究孔子的思想內涵與理念。 期望藉由全人的典範,形塑自身的樣貌。
【電子書】傅佩榮.經典講座:莊子
智慧的最高境界,就是體悟「未始有物」, 並且不論身在何處,皆能快樂自在。 & 以身合心,以心合道,萬物與我為一 & 老子開創道家思想後,莊子將之發揚光大, 他生於戰國時代中期,其思想講求順應時代變化,隨遇而安, 讓自己免於外在的干擾和傷害。 司馬遷稱莊子「其學無所不窺」,可見其博學多聞,聰慧異常, 對各方書籍多所涉獵,以故事闡述精妙的人生哲理。 本書以淺顯易懂的文字,探究莊子的人生哲學與豐富的寓言。 強調外化而內不化。內心與道同在,就可以與他逍遙而遊。
【電子書】東亞人文2014年卷
該刊2014年卷雲集了紐約州立大學、佛光大學、香港浸會大學、中國藝術研究院、清華大學等高校的年輕知名學者的優秀著述,集中探討了東亞人文科學中若干重要的學術問題。 《東亞人文》是由北卡羅來納大學教堂山分校亞洲學系教授、前系主任樂鋼教授及該系東亞研究中心執行主任魏若冰(Robin Visser)擔任主編,由該系訪問研究員韓博士擔任執行主編的國際中文學術年刊。
【電子書】修行者的《道德經》:循天機而起、改天機而行,《道德經》的解析與運用
★第一本實用版《道德經》★ 透過實修者的體悟與詮釋, 讓你身有所感、心有所悟, 讓你通曉天機、長養身心。 《道德經》與《聖經》、《薄伽梵歌》並列為世界翻譯版本最多的三大經典,《道德經》又是其中唯一原文為華文的著作。但因其博大精深且言簡意賅,還是需要白話翻譯或老師帶領,有心想要瞭解的人,才可能學到其中堂奧。 《道德經》被很多人以哲學角度來詮釋,但是,從來沒有人以修煉的角度來解析。本書是中國名醫且是實修者的劉老師,在修練了四十年之後的正本清源之作,除了深入的解析經典內涵,更提供了如何修煉、運用《道德經》的法門,有動功功法,也有靜功冥想。 經典也可以實用化!只要解行並重,智慧與健康就可同步增長。 《道德經》主要是闡述「道」的規律。而什麼是「道」,什麼又是「德」?在修煉者看來,「道」是自然規律的表現形式,古人用太極盤中的一陰一陽來表示道 的運化規律;「德」則是順應自然規律的應用方法與行為。道是在無形的運化著一切,德則是在表現著道的一切,是「體」與「用」的關係。 其實道德並無好壞之分,並不是社會中所講的具有好、壞性質的道德。所謂「道德」是:做事情要用一定的方法來順應宇宙自然規律,也就是「順天則昌」;用在養生修煉上則謂「人天合一」,可祛除疾病、延年益壽。 只明白《道德經》的文字理論是不夠的,那是表面文章,還需要具體的修行。修行也就是修道,所謂修道不是宗教信仰,不是迷信崇拜,它是運用天道自然的規 律來修行自己,身體與道合一。除了提高對自然規律的認識,還可修煉內在心性,修煉能量,使人與大自然的能量融合在一起。在順應自然的情況下,才可以運化陰 陽、調整陰陽,並且掌握自己的命運,也就是「我命在我不在天」,可以「循天機而起,改天機而行」。 本書還強調,修道就一定要修煉內在能量,讓內在的能量與外在的大自然充分的融合為一體。不進行能量修行,身體容易產生疾病,疾病會產生痛苦,也會影響 自我情緒,做出不符合於天道規律的事情,同樣也會影響運氣。所謂運氣,其實就是人身體生物資訊場的運行,運行順暢、旺盛的,當然氣質、精神就好,做事容易 成功。 本書按《道德經》八十一章逐章解析,每章包括:經典原文、分段白話譯文、分段解析、運用法門。其中第一章是最重要的,是重中之重,在運用法門中,特別 提供文、圖解說的「太極通靈圈」修習方法,並提供示範影片,供讀者上網觀看。此外其他章亦有「運化能量坐禪法」、「感悟身體空無之法」、「功態運用方法」 等靜功法門,可供讀者實際操練。 名人推薦 *國際禪學大師、地球禪者/洪啟嵩推薦*
【電子書】修行者的《道德經》:循天機而起、改天機而行,《道德經》的解析與運用
★第一本實用版《道德經》★ 透過實修者的體悟與詮釋, 讓你身有所感、心有所悟, 讓你通曉天機、長養身心。 《道德經》與《聖經》、《薄伽梵歌》並列為世界翻譯版本最多的三大經典,《道德經》又是其中唯一原文為華文的著作。但因其博大精深且言簡意賅,還是需要白話翻譯或老師帶領,有心想要瞭解的人,才可能學到其中堂奧。 《道德經》被很多人以哲學角度來詮釋,但是,從來沒有人以修煉的角度來解析。本書是中國名醫且是實修者的劉老師,在修練了四十年之後的正本清源之作,除了深入的解析經典內涵,更提供了如何修煉、運用《道德經》的法門,有動功功法,也有靜功冥想。 經典也可以實用化!只要解行並重,智慧與健康就可同步增長。 《道德經》主要是闡述「道」的規律。而什麼是「道」,什麼又是「德」?在修煉者看來,「道」是自然規律的表現形式,古人用太極盤中的一陰一陽來表示道 的運化規律;「德」則是順應自然規律的應用方法與行為。道是在無形的運化著一切,德則是在表現著道的一切,是「體」與「用」的關係。 其實道德並無好壞之分,並不是社會中所講的具有好、壞性質的道德。所謂「道德」是:做事情要用一定的方法來順應宇宙自然規律,也就是「順天則昌」;用在養生修煉上則謂「人天合一」,可祛除疾病、延年益壽。 只明白《道德經》的文字理論是不夠的,那是表面文章,還需要具體的修行。修行也就是修道,所謂修道不是宗教信仰,不是迷信崇拜,它是運用天道自然的規 律來修行自己,身體與道合一。除了提高對自然規律的認識,還可修煉內在心性,修煉能量,使人與大自然的能量融合在一起。在順應自然的情況下,才可以運化陰 陽、調整陰陽,並且掌握自己的命運,也就是「我命在我不在天」,可以「循天機而起,改天機而行」。 本書還強調,修道就一定要修煉內在能量,讓內在的能量與外在的大自然充分的融合為一體。不進行能量修行,身體容易產生疾病,疾病會產生痛苦,也會影響 自我情緒,做出不符合於天道規律的事情,同樣也會影響運氣。所謂運氣,其實就是人身體生物資訊場的運行,運行順暢、旺盛的,當然氣質、精神就好,做事容易 成功。 本書按《道德經》八十一章逐章解析,每章包括:經典原文、分段白話譯文、分段解析、運用法門。其中第一章是最重要的,是重中之重,在運用法門中,特別 提供文、圖解說的「太極通靈圈」修習方法,並提供示範影片,供讀者上網觀看。此外其他章亦有「運化能量坐禪法」、「感悟身體空無之法」、「功態運用方法」 等靜功法門,可供讀者實際操練。 名人推薦 *國際禪學大師、地球禪者/洪啟嵩推薦*
【電子書】《莊子‧天下篇》研究
本研究提供天下篇這一把金鑰—以卮言為曼衍、以重言為真、以寓言為廣,可以開啟漆園的神奇世界,更可據以盱衡道家者流的原始與要終。再者,推斷天下篇初稿 乃莊周晚年所完成,並非荀卿「序列著數萬言」,後來闌入莊書成為「天下篇」者,按荀子著書態度之嫉濁激憤,究竟與莊子天下篇之「莊語」迥異其趣。 另外,再論天下篇所傳正是道家的思想,毋庸置疑;而「惠施多方」以下是否屬天下篇問題,但須質之二事,便可迎刃而解。一則,惠施的方法論,乃百家學術 共享的資源,名學自然成為當時的顯學;再則,揆諸史乘(如國策﹑呂覽),知惠施忠君輔政,愛惜民力與官費,以至懷抱氾愛萬物的高度理想,莫非與古道術「以 仁為恩」相毗鄰﹖此所以天下篇以惠施作結,其章法佈局,更見深閎矣。 最後,揭示天下篇影響後世至深且鉅者,舉其犖犖大端,則莫先乎「內聖外王之道」此一名義。蓋中國之一切學術,一切思想,稽考前言往行,大率歸本內聖外王而取精用宏。 本書特色 ★天下篇屬《莊子‧雜篇》,為《莊子》最後一篇,旨在評論先秦諸子的哲學思想,同時也是瞭解先秦思想及歷史的參考資料。 ★本文研究對象是百家爭鳴前,也就是道術尚未為天下分裂的較早時期,是瞭解我國哲學思想重心及其基本關懷的重要作品。 ★莊子天下篇本是一部南華真經的具體而微,同時也是一幅先秦學術、百家思想發榮滋長的卷軸,一派百川灌河的瓌瑋氣象。
【電子書】莊子新讀法:內篇
《莊子新讀法:內篇》為哲學經典普及入門書,譯筆忠實清楚,使用特殊的編排方式,便於檢索對照。本書解析《莊子》內篇七篇,每章均包含「本章導讀」、「原文譯文對照」、「元典筆記」三部分。 & 在「原文譯文對照」部分,將原文及譯文安排於左右頁面,一目了然。每則原文之前另外列出關鍵字,提醒讀者留意。 & 「元典筆記」部分則是作者長年鑽研《莊子》之心得,以讀書筆記之形式提示全章的關鍵概念。
【電子書】孟子新解
孟子被譽為亞聖,他將孔子的思想發揚光大,構建了完整的體系,並有許多重要的思想創見。其著作《孟子》是儒家最重要的經典之一,也是現代人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糧。許多激勵人心、流傳千古的至理名言亦源於《孟子》。 處在今日這個變亂的社會,令人茫然困惑。孟子說:「學問之道無他,求其放心而已。」孟子所謂的學問,不只是知識的學問,也包括生命的學問。人心的陷溺、迷失,如何自救、自解?追根究柢,就是要把放散的心找回來。 我們從《孟子新解》一書,可以尋得人生的幸福密碼;熟讀本書,可以改變我們的一生;藉由孟子的名言,我們更可以在喧囂的塵世中找回自己,並以樂觀積極的態度,創造和諧美滿的人生。 本書特色 本書不像傳統學者的傳注那樣過於重視訓詁,而只是廣徵博引地對孟子的思想進行闡述。意在為大家分享生機盎然的孟子大智慧,告訴讀者在當下生活中,如何 安定身心、面對困境,如何為人處事、奮發有為,做一個快樂而自信的人。但凡你有一點休閒的時間,又想真正認識孟子的思想,那麼本書正好可以用得上。
【電子書】活用易經,掌握先機:一部結合易經與科學的智慧書
《易經》分《西周易經》和《戰國易經》兩種。卦爻辭是《西周易經》,十翼是《戰國易經》。歷來學者都誤解《西周易經》的卦爻辭,認為只是古人占卜的紀錄,其實卦爻辭有深厚哲學思想,可正心念,提供做人、做事、領導以及個人修養的要領。 《西周易經》主要精神有四:一、樂觀積極;二、堅守本分;三、求己不求人;四、被動因應,整個是正面的思想;《戰國易經》則完全屬陰陽思想的應用,基本理論與現今「量子力學」完全相同。提供後代山醫命相卜五術的理論基礎,尤其是氣功、占卜、陽宅,最大的功用,是可用來保身命,讓人身體健康;配合正心念,又可以修心養性。 本書區分從事業、領導、修行、健康四部分,不只提供讀者輕鬆入門的實用生活應對法則,也是幫助人改變自身命運的智慧參考。 本書特色 ★直白語法呈現易經卦名、卦辭、爻辭,使其系統化、現代化、生活化。 ★幫助讀者提升做人、做事、領導能力、健康,改變命運,端正心念。 ★結合傳統易經與現代科學的實用智慧書。
【電子書】實用易經:新編河洛理數論命
成書於宋代的《河洛理數》為一實用完備的《易經》注釋本,剖析了以卦爻辭和生辰數據來論命的方法,讓世人得以依據易理去立命、補命。 箇中智慧,輾轉流傳已久,惜古籍的表達方式簡略隱晦,缺欠例證分析,以致修學者難得入門。醉心習易多年的鍾月萍博士,不忍古學失傳,遂在本書以近代的語言、簡明的圖表,重整《河洛理數》的批命程序,內容涵蓋極豐︰ -八字起數之法 -起命卦、排運、起流年和流月卦的步驟 -解卦程序 -古今名人命例 -《河洛理數》與八字論命信息的比較 開卷細閱,盡見字字珠璣,除匯編近百命例,鍾博士更不吝學識,將批算步驟,以及推算背後的邏輯思維,循序演繹,實為一簡明清晰的《河洛理數》現代本,真正做到——人人得而知之,得而受惠。
【電子書】史作檉的六十堂哲學課:中國哲學精神溯源
釐清中國哲學基本觀念, 在文化與文明歷程間, 辨明哲學與現實立場之經典。 本書為《中國哲學精神溯源》一書之2014修訂新印收藏版,採穿線裱布精裝裝幀。內容有八大篇六十小節,首篇為基本觀念之釐清,深入淺出地釐清字詞與 思維之錯覺與迷失;接著,從文字前文化開始往下,推自文字後文明之各時代演變,細究中國哲學觀之天人地的「三劃」演化開展,綜觀春秋諸子各家並辨明。 在形上之辨證之外,最後亦說明了哲學在當世現實與理想間的位置。縱橫立論間,清晰洞見,難怪絕版多年,依舊有許多讀者們尋覓收羅,也因此成就這本《史作檉的六十堂哲學課:中國哲學精神溯源》2014精裝收藏版的重新出版。
【電子書】荀子新解
「人性本惡」之說,讓荀子在清代前為人所詬病, 也因這句話,讓荀子名垂不朽。 荀子是先秦諸子的集大成者,也是先秦儒家最後一位大師。後人對其爭議頗大,往往將其視為儒門異端而揚孟抑荀,致使其人其書迄清以前不被重視……其實,荀子在中國思想史上的價值、對儒學的貢獻,就在於他的「雜」、「異」。 為了更深刻地闡釋這位別闢蹊徑的一代儒學大師思想,本書在編排上有以下三個特點: 一、本書從現代學術視角出發,分專題對荀子的主要思想學說進行簡潔的概括和論述,力爭將荀子的思想全面系統而簡明地呈現給讀者。 二、選文主題鮮明,篇章完整。 三、論述通俗易懂,注釋簡明扼要,所引用的案例儘量從中國歷史中選取,力爭深入淺出,使讀者可以較為輕鬆地把握荀子的思想。 本書特色&& & 本書兼採諸家之注釋,取捨折衷,以求淺明易解,透過語譯,加上書後的「衍伸閱讀」,期使讀者對《荀子》有整體之瞭解。
【電子書】讀老子 : 筆記62則
史作檉80後讀老子, 重遇真自然之初始。 & 「……如果人無法在自身中達成此一老子式之哲學進程,就很難切實而有效地,進入老子之真自然或真自然哲學的世界,而成為望文生義、模稜兩可之神秘主義者,在文字式之欣賞中各取所需,就一如兩千年來中國人對老子之所為了。」──史作檉 本書為史作檉讀老子《道德經》筆記62則,不走文學、不言道、更不談宗教;從人身起,找到老子哲學中被遺漏未談的「自然、嬰兒、樸、無名」四大概念,探詢老子所言,由「逝」、「遠」而「反」的歸返自然歷程,也拋展開中國哲學形而上高度。
【電子書】《孟子》應該這樣讀
《孟子》作為國學經典中的經典,說理透徹,言辭典雅,極富思辯色彩,論述層層推進,有強烈的藝術張力,讀懂之後受益終生。 & 中國歷史上最擅長辯論的人,帶給你博大精深的思想光芒和睿智靈性的處世哲理。 & 汪洋恣肆的雄辯智慧, 舍我其誰的&亞聖&氣概, 立於天地間的&大丈夫&情懷。 所有人,都應該讀《孟子》。
【電子書】止於至善
傅佩榮詳解四書三玄完結力作! 世道如此混亂,我們該如何安定身心,建構理想的世界? & 其實,只要從個人的「修身」做起,朝「至善」的目標邁進便能達成。所謂「止於至善」,即是生生不息邁向善的境界,《大學》所提及的「至善」著重人際關係適當的實現;《中庸》則更深層地推及人類與萬物合一的可能性。 人我及天人合一,相信理想境界亦不遠矣。 讓天下趨近於理想境界的學問── 研讀《大學》,實現人與人之間的適當關係, 探索《中庸》,思考人類與天地萬物之間融合的可能性。 「止於至善」一詞出於《大學》開宗明義的三綱領:「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什麼是「至善」?依據儒家的說法,「善」是人與人之間,適當關係的實現。人不能脫離社會而獨自生存,因此「善」是我們修養自己、成就人生的必經之路。以個人而言,「至善」是盡到與人相處時的職責。 儒家思想發韌於孔子,完成於孟子,應用於《大學》,結晶於《中庸》。在本書中,《大學》只占三分之一的篇幅,談的較多的是《中庸》。如果《大學》是大學生的教材,《中庸》就是研究生的讀本了。《中庸》的一開始就提及:「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此三句話聚焦於人的生命原貌與人生正途。人之「道」是擇善固執,人之「性」是向善,將兩者連結在一起的是「明善」及「誠身」。《中庸》以此為出發點,進而把人類與天地萬物融合成一個整體來思考,提出一系列讓人「心嚮往之」的論述,而人類在世間所能期望的最高境界莫過於此,很明顯的,這也是另一種形式的「止於至善」。 儒家有這麼美妙的觀點,無論其是否能夠實現,我們皆應盡力學習認識其價值。 ◎傅佩榮解讀經典全系列: 《究竟真實—傅佩榮談老子》 《人性向善—傅佩榮談孟子》 《人能弘道—傅佩榮談論語》 《樂天知命─傅佩榮談易經》 《逍遙之樂─傅佩榮談莊子》 《止於至善─傅佩榮談大學‧中庸》
【電子書】人生困惑問莊子〔第二部〕:工作的藝術及其他
「道」就代表整體,宇宙萬物是一個整體。 在這個整體裡,就好像處在江湖中一樣, 我們都是魚,天下人跟我一樣都是魚,在江湖裡根本不要區分彼此。 & 以莊子的寓言,詮釋職場主管與下屬相處, 最超脫自在的哲學家──莊子的亂世生存術! 現代人樂於追逐名聲,我們該怎麼思考,才能從擾嚷的名利場裡超脫自在? 如果發生了爭端,我們應該選擇針鋒相對還是沈默? 在職場上,主管與下屬發生矛盾,彼此工作理念又不同,該怎麼解決? 在工作上安分守己,戮力效忠職守,卻陷入負面的職場關係之中?在家庭裡一心追求全家和睦,卻屢遭誤解與指責?我們如何才能從擾嚷的塵世裡,覓得一方清靜之土? 傅佩榮從哲學家莊子寬闊豁達的視角出發,將古典哲人的思辨,焠鍊為睿智的語言,從工作壓力、職場鬥爭、親子困局、知識積累與信仰迷思等當代生活的核心主題談起,讓生老病死、人事糾葛、名利爭奪等人生桎梏,在莊子獨特的自在見解下逐一解放。 如何藉由工作與知識的追求,成全自我有限生命的無限圓滿?如何抱守豁達與自然,避免與人發生不必要的惡性爭辯?如何透過理解與體諒,讓家庭與人際關際溫潤和諧?傅佩榮精闢地闡述莊子的思想系統,將個人、社會與自然皆視為一個整體。持清明之心,避免職場上的艱難險阻;守超然之心,洞穿左右命運的根本原因;最後才能懷抱無欲之心,找到人生熱情的續存舞台。 全書採條分縷析的問答形式,轉換為現代語境,跳脫了先秦思想既有的時代隔閡。中國古典哲學家莊子的珍貴智慧,化身為當代社會的醒世箴言,透徹犀利地分析人性,將現代人常遇到的各種困惑難處,一一化為提問,以淺白語言為文火,慢燉現代人生百態,提味一個無拘無束的自由心靈! 本書特色 ★&& &傅佩榮教授精闢闡述莊子的豁達思想,針對如何做好職場關係管理、父母與子女如何互動、怎樣在職場上安身立命等種種現代生活的難題,提出最圓滿的解決之道。 ★&& &全書深入淺出,採用問答形式,直接針對現代心靈的各種問題做回應,解放每一顆被奴役與拘束的現代心靈。 ★&& &中國古典哲學家莊子的珍貴智慧,化身為當代社會的醒世箴言。 ★&& &各講最末附有延伸閱讀,讓讀者親炙《莊子》原典文獻,得魚忘筌。
【電子書】安身立命:現代華人公私領域的探索與重建
在西化、現代化、全球化的衝擊下, 華人如何奮鬥掙扎,在公私領域裡安身立命? 從思想史的角度切入, 就家族倫理、宗教信仰、美學思想、政治理念、文化衝擊、自我認同等面向, 析論梁啟超、李叔同、林語堂、徐復觀等民國知識分子, 深入呈現20世紀的華人精神世界。 在舊社會、舊道德傾頹之際,現代華人不僅要創建公私領域內的制度性架構,更要摸索相應的信仰與價值觀。《安身立命》探討梁啟超、李叔同、林語堂等人,如何分別在儒家、佛教、道家、基督教的引領下做生命的實踐;也以徐復觀在台灣的經驗為例,說明兩岸文化如何激盪交融,和以儒家民主及儒家美學建立「華人現代性」的可能性。最後,作者李淑珍思考人格主義在全球化時代的意義,肯定儒家不論在公領域或私領域,依然是華人安身立命的重要精神資源。全書理性與感性兼具,值得細細品味。
【電子書】走近馮友蘭
★ 當代哲學大師風範!三史釋今古 六書紀貞元 四覺解人生馮友蘭先生為中國近現代著名的哲學家,他的經歷與著述體現了近現代中國「傳統與現代」的交融與衝突。藉由14位當代哲學系學者與其弟子―孔繁、王仁宇、牟鍾鑒、余敦康、徐愃、陳來、陳徒手、陳戰國、陳曉平、單純、馮鍾璞、翟志成、聞黎明與蒙培元等人,對馮友蘭的回憶所撰寫的文字,及歷史事件的親歷者之述憶。讓一代哲學大師的真實風貌與人生思考,留在歷史的長河裡。
【電子書】孔子辭典
第一本完整、翔實的關於孔子生平、學說、思想的辭典《孔子辭典》是孔子權威傅佩榮教授歷時多年主編‧審訂而成,以《論語》為主要文本,將《論語》及與孔子相關的重要辭條全部收錄,清楚展現孔子思想的每一個側面。《孔子辭典》架構分為:1.歷史背景2.人物3.典章制度4.哲學思想5.成語 其中哲學思想部分又分為1.邏輯與知識理論2.人性論與倫理學3.形上學與宗教哲學4.政治哲學和教育與藝術哲學孔子權威傅佩榮教授主編‧審訂的這部《孔子辭典》,以白話文為主,《論語》原文則以數字編碼注於其後,並附上相關重要文獻的出處。《孔子辭典》特色是附錄《論語》全文、孔子年表、孔子周遊列國地圖。《論語》全文皆按編碼排列,便於查索對照。書末另附索引,便於搜尋。《孔子辭典》全書辭條總計628條,包括:1、歷史背景64條:國家地域37條、事件27條。2、人物138條:孔子、孟子、荀子、孔子弟子共35條、政治及知名人物103條。3、典章制度43條4、哲學思想183條:邏輯與知識理論13條、人性論與倫理學95條、形上學與宗教哲學23條、政治哲學21條、教育與藝術哲學31條。5、成語200條。
【電子書】儒禍
帝王統治術、封建護身符、思想的麻藥、倫理緊箍咒、「儒」之為禍,大矣!為什麼中國統治者明明以武力取天下,以高壓統治百姓,卻總愛擺出一副以德服人的聖王姿態?為什麼中國文人號稱溫良恭儉讓,歷來卻好戰喜伐,屠殺起外族更是振振有詞,毫不手軟?為什麼中國老百姓整天四維八德不離嘴,但長期在中國宣教的外國傳教士卻認為,「沒有良心」是這個民族的根本性格?簡言之,為什麼中國人滿口仁義道德,做起事來卻完全不是那回事? 本書指出,要瞭解中國人在表面與實質之間的巨大落差,就必須從儒教切入。因為儒教美化加工「堯舜禹文武周公」的聖王傳統,將之視為最高典範,所以後來那些不擇手段登基的壞蛋與庸才,為了強調正統與道統,總愛無恥地偽裝成「聖王」的繼承者。因為儒教強調華夷之別,認為中國人才是人,周邊外族只是禽獸,所以禽獸若不服王化,對之使詐殺伐乃天經地義。因為儒教強加在百姓身上的,如君君臣臣、夫婦有別,全是合理化社會不平等的奴才道德,大部分百姓雖無力反抗,也不可能真心接受,因此只要統治者管不到,就不會乖乖遵守,所以看在外國傳教士眼裡,自然是一群被動、缺少反省與良心的「良民」。至於少部分內化儒教道德、自願當奴才的臣民,為了顯示盡忠盡孝,便以忠孝節義之名,上演一齣齣父食子、夫殺妻、割股獻君、切肉餵父、易子而食的荒謬場景,終將中國社會帶領至無以復加的變態、病態、畸形狀態。 不只中國社會如此,歷史上只要與中國有過糾葛的國家,如日本、朝鮮、越南等,也都同受波及連累。即便是古荒服地的「東番」台灣,當前也拜中國文化渡海「調教」之賜,選出個喜講溫良恭儉讓、選舉時才肯把原住民當人看的「聖王」繼承人。因此,稱之為「儒禍」,一點也不為過。
【電子書】人生困惑問莊子〔第一部〕
.為什麼大多數人都覺得「自在的生活」離我們很遙遠?.人很難一直超越自我或他人,當停在一點沒有前進時,如何讓心感到滿足?.面對生老病死的恐懼人皆有之,莊子會有什麼建議?在校追求好成績、進職場追求業績;車子、房子、銀子、孩子,每個人都趕進度似的唯恐落於人後……對外在事物無止境的競逐,是否真的讓我們得到快樂,讓心靈因此更富足?還是越拼命追求,便越感到茫然與困惑?對每日汲汲營營,卻往往不知自己身在何方、去向何處的現代人而言,《莊子》一書中將人生視為一個整體,超越當下得失,不為世俗眼光所囿的智慧,歷久而彌新,正是我們最需要的心靈甘霖。傅佩榮以生老病死、財力與快樂程度是否有關、如何與自己及他人甚至大自然相處、如何過自在逍遙的人生等主題為綱,提出和現代人最切身相關的問題,再以莊子思想回答、提點。不僅要顛覆世俗價值觀,帶我們看見真正重要的事物,取回自我的生命主宰權,不被外物所役,得到心靈的自由;也要破除一般人對莊子思想虛無縹緲或不夠實用的既有成見。全書採親切的問答形式,配上簡明生動的語句,帶領讀者輕鬆跨越文字隔閡,直探莊子浩瀚的智慧之美,為每個迷惘的心靈解惑。本書特色★傅佩榮教授以莊子的角度出發,針對生老病死、人與之間的相處、無窮無盡的物慾等種種生活中的煩惱提出道家思維的解答。全書採用親切的問答形式啟發人心,帶領我們換一種角度看人生,讓我們能夠活得更自在、更逍遙!★各講最末附有延伸閱讀,在明白曉暢的思想闡發之餘,供想更進一步親近莊子的讀者作為參考。
【電子書】胡適與現代中國的理想追尋:紀念胡適先生120歲誕辰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二○一一年,時值胡適先生(以下敬稱省略)一百二十歲誕辰紀念,翌年則為胡適逝世五十周年紀念。瞻前顧往,胡適的生命旅程與思想世界,在二十世紀中國/台灣的歷史脈絡裡都有獨特的貢獻;與胡適相關的思想理論遺產,無論成敗得失,更是我們可以汲取無盡的「思想資源」。 為了紀念與闡揚胡適象徵的意義,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於二○一一年十二月十六至十七日,召開了「胡適與自由主義:紀念胡適先生120歲誕辰國際學術研討會」,邀請海內外「胡適研究」的第一線學者,以寬廣的視野,回顧闡釋胡適畢生追尋的理想、價值和意蘊。本書集結了與會學者的智慧心得,既展現了「胡適研究」的最新成果,也為我們追索探究胡適遺留的豐富精神遺產,提供了無窮的思想動力。
【電子書】予豈好辯哉:傅佩榮評朱注四書
四書指的是《大學》、《中庸》、《論語》、《孟子》這四本儒家經典,「朱注四書」是指南宋朱熹(1130-1200)的《四書章句集注》。「章句」是指為《大學》與《中庸》分章斷句,主要是朱氏個人的注解;「集注」是指為《論語》與《孟子》集合眾多學者的注解,所引學者以北宋與南宋為主,又以程頤(1033-1107)最受重視,故後世有「程朱學派」之稱。「朱注四書」從元朝皇慶二年開列為科舉考試的教本。此後中國的讀書人從啟蒙開始,都必須先誦習這本書。從此朱熹的思想產生了無比的影響。《評朱注四書》作者傅佩榮教授認為,朱注四書表面上是朱熹在注解四書,其實,是朱熹用四書來注解自己的思想。
【電子書】道德經全書
「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老子—「虛」與「無」的大智慧,聖經之外,全球譯著銷售量最大的書。老子的著作、思想早已成為世界歷史文化遺產的寶貴財富。歐洲早從十九世紀初就開始了對老子《道德經》的研究,包括著名哲學家黑格爾、尼采與俄羅斯大文豪托爾斯泰等世界著名學者,都對《道德經》有深入的研究,並有專著或專論問世,直至今日,老子熱也仍未退燒,可見老子思想之深刻、實用,古今中西皆同。《道德經》雖是一部涵蓋人生大智慧的經典著作,但其思想屬於對整體、對「道」的概括,而非人們現實生活的指導規條。本書試圖對《道德經》中的文化精華加以解讀,來幫助讀者面對具體生活中所遇到的各種人際、社會問題,以從生活與情感的困惑中得到解脫。
【電子書】中國哲學方法論
本書深入地總結二十世紀當代中國哲學家們對中國哲學研究的方法論觀念,提出一套改良的系統,以「宇宙論、本體論、工夫論、境界論」的四方架構,作為中國哲學的「解釋體系」,解消了當代中國哲學界對「中國有沒有哲學?」以及「中國哲學是不是哲學?」甚至「中國哲學的合法性問題?」等等的討論,明確地提出一套方法論系統,作為傳統中國哲學進行文本詮釋時之使用工具,這一套工具,將明確地使中國哲學在當代的討論,既可免於持「否定中國哲學有哲學性之見者」的不具哲學性的批評,又可免於持「純粹西方哲學研究方法以研究中國哲學者」的不具中國哲學特色的批評。這套工具將可以使學者藉以一方面深入傳統進行哲學史的地毯性研究,另方面將可以轉出讓中國哲學現代化、國際化、以及哲學化的全面研究成果。本書共分十一章,詳細反省以下諸問題:中國哲學的特質、當代中國哲學的研究成果、儒釋道三家的研究方法及現況、與西方哲學問題意識的比較,並從而建構了以下理論系統:通用於儒釋道三教的解釋架構、作為哲學史研究的方法論工具、反對重返國學研究的哲學研究之路、哲學基本問題研究法、對概念範疇研究之路的批判、接受所有研究方法的開放性中國哲學研究觀念。本書特色★ 公開反省及改造馮友蘭、方東美、牟宗三、勞思光等當代哲學家所提出的中國哲學方法論。★ 公開提出一套放諸四海皆可使用的中國哲學研究方法,與總結二十世紀又開創二十一世紀的當代中國哲學方法論。
【電子書】經典。孔子論語
孔子說:內心沒有真感情,那麼外表禮節行為即使再周到,又有什麼用呢?不貳過,指的是「不會對不起所曾犯的過」的意思?孔子的學生裡,只有顏回可以做到連續三個月都清明自覺,沒有違背善良的本性?以人為中心的學問--論語生活哲學家 曾昭旭教授,施展幽默筆調,拆解活用原典學、道、忠、信、孝、悌、仁、義、禮、智統整《論語》十大「成人學」觀念從認識孔子這個人開始,感受其極具庶民生活感的獨特魅力回到論語的時代,以現代語言精采詮釋「子曰」名場景的人事風景在面臨生活的困境時,孔子如何看待,又會用什麼方法行動面對?建立一個自由又悅樂的人生,就從論語的世界出發!收納孔子言行的《論語》,是孔子學問中最核心、最重要的課題:如何做一個人,或說做一個君子、仁人。著重學問要在生活中體現的曾昭旭教授,將《論語》以學問的形態加以展開,從介紹孔子其人開始,進而談論《論語》的讀法,接續開展順著「內以立己、外以立人」的脈絡來鋪陳,順勢自然地把《論語》中最重要的觀念組織起來,成為一套完整的觀念系統,幫助現代讀者對孔子的成人之學有整體性的了解。原典重讀的部分,打破章節概念,以個別題旨的方法貫穿孔子學問,加以多重角度的詮釋與理解,讓《論語》從書本裡的知識,鮮活地進入現代生活,再現經典可之恆久的彈性與魅力。從人格特質來看,孔子是個真誠飽滿、活潑自在地活在當下的人,但他這份「自由」,卻往往連最親近的弟子都會誤解,甚至可說,孔子是帶點邊緣人的「孤鳥性格」。他的思想大大超越時代,徹底回歸人性根源,以至他雖然人格獨立、自信自足,卻在人間不免成為少數人了解的孤獨者。一生追求獨立自足的孔子,同時卻對周遭的人事物深致其同情,極樂於參與;對人生與社會有根源性的掌握,也有創造性的洞見,卻依然只看自己是一個不斷在學習,真實在生活的人。所以他人生的悅樂,完全不假外求,而純從生命本身的內在動力、真誠生活而來。這種不被既有價值框限,積極與社會對話的態度,具備創新能力與廣大包容度,放諸每個時代,正是為人的重要價值。▲《論語》筆記--【原典】子曰:恭而無禮則勞,慎而無禮則葸,勇而無禮則亂,直而無禮則絞。【意譯】孔子說:一個人如果一味順著他待人恭敬的習性而不知適可而止,就會越陷於心勞力絀。如果一味順著他謹慎的習性而不知節制,就會越變得畏縮膽怯。如果一味順著他勇往直前的習性而不懂得剎車,就有陷於違法亂分的危險。如果一味順著他率直的習性而不知修飾,就容易流於急切偏激。【原典】子曰:「君子道者三,我無能焉:仁者不憂,知者不惑,勇者不懼。」子貢曰:「夫子自道也!」【意譯】孔子說:「做為一個君子,最應該認真做到的有三點,但我一點都做不到,就是做一個心中沒有煩憂的仁者,遇事沒有左右為難的智者,碰到困難挫折沒有恐懼的勇者。」子貢聽了說:「這不正是老師您人格的自我描寫嗎?」=書系特色=再現人文精粹,傳承經典價值--「人與經典」叢書王德威∕總召集.柯慶明∕總策劃 重新閱讀人文經典.再現大師創作歷程※選題全面且精要:精選現代讀者喜愛且必讀的國學經典至少35部,分批出版:選題涵蓋經,史,子,集等領域;兼具「有趣且有用」的內容,幫助讀者增進國學涵養,提昇人文基礎賞讀及寫作能力。※名家編委及編撰群:哈佛大學王德威教授、台灣大學柯慶明教授總策劃。每本經典邀請台灣該主題領域有專研的名家學者編撰,專業嚴謹。※內容獨具特色:每本內容主要呈現「人的故事--經典的作者生平故事」及「經典作品的解析」二項重點。除了經典作品的分析導讀外,經典原著作者的生平,有別於一般簡略又平舖直述的簡介方式,每一位經典作者的生平,都將有1至3萬字的生命故事呈現給讀者。這是台灣第一套針對「經典作者」作「人物小傳」的完整書寫,讓讀者除了閱讀經典作品的神髓外,還能體驗經典作者完整豐富的生命內涵。※現代感的經典包裝:由知名設計王志弘全系列規畫設計,兼具收藏的質感與閱讀的便利。
【電子書】道家的人文精神
自先秦諸子澎湃的人文思潮以來,道家思想對於人生命處境的關注,不自抑的流露著人文情懷;在每個千差萬別的個體中,以千姿百態相互含攝、會通,尋求相尊相蘊的齊物精神、大鵬展翅的智慧哲思。尼采使人積極,莊子使人開闊,他們都熱愛生命,為生命謳歌,是引領作者進入哲學領域的二道光輝。並由此而起展開東西方哲思的交鋒對談。本書特色彙集了1995~2011年間,國際學術會議裡關於「道家思想」的重要討論。作者首次將自己對於時代的感受置入於詮釋之中,從道家思路審視現實世界。
【電子書】何炳棣思想制度史論
何炳棣先生退休二十年研究之大成──《何炳棣思想制度史論》何炳棣先生初治近代英國農經史,再入明清人口財政史,最後總結上古中國農業文明起源;自19世紀始,上溯至西元前五千年終,在中國史學界遍尋不出第二人。本書為思想制度史專著,何炳棣先生畢生「久久不跳進思想史」,因為他認為「如果自青年即專攻思想史,一生對史料的類型及範疇可能都缺乏至少必要的了解,以致長期的研究寫作都空懸於政治、社會、經濟制度之上而不能著地。」由此可見何炳棣先生治學,一向用「紮硬寨、打死仗」的方法,正面「攻堅」歷史學界的重大議題。其「攻堅」利器就是「考據」,以考據為功的思想史,不同於「當代大多數思想史家所關心的,往往僅是對古人哲學觀念的現代詮釋,甚或「出脫」及「美化」,置兩千年政治制度、經濟、社會、深層意識的「阻力」於不顧。哲學大師馮友蘭曾說:「敘述─時代─民族之歷史而不及其哲學,則如『畫龍不點睛』。」何炳棣先生積四十年之經驗,窮究中國明清至上古農經制度,告誡後學「不畫龍身,龍睛從何點起?」龍身指的是政經社會制度;龍睛則是文哲思想體系。何炳棣先生在退休二十年間,「一往直前,義無反顧」,「踏進先秦思想、制度、宗教、文化的古原野」,積四十年畫「龍身」的經驗,點五千年中華文哲思想的「龍睛」,本書可說是何炳棣先生畢生學術的畫龍點睛之作。
【電子書】歸○解易十六講
本書是不論卦象,不談易傳的第一本解易著作;同時,也是第一本兼用出土文獻與臺灣話,以供易經文字之「形、音、義」考證的著作。本書以《易經》原典作為研究對象,模擬原著的時空情境,回溯三千年前語言文字的文化層。逐一探索卦、爻辭之意涵,並藉此發掘聖人原創、純正,而且充滿智慧的哲理。「十六講」,表示對十六卦進行解讀論述,數量僅占《易經》六十四卦的四分之一,作為作者解易研究的開始。
【電子書】《淮南子》韻讀及校勘
《淮南子韻讀及校勘》是劉殿爵先生晚年的力作,繼清儒王念孫《淮南子韻譜》之後,此書是最精確的韻讀研究。校勘部分兼採諸家異說,提出獨到的見解,尤其精采。今後此書必將成為討論西漢楚語的堅實基礎,同時更是了解漢初思想史的重要依據。──丁邦新,中央研究院院士 D. C. Lau was, at the time of his passing in 2010, one of the world’s greatest scholars of classical Chinese philosophy. Long renowned for his translations of the Laozi, the Analects and the Mencius, and the Founding Editor for the CHANT series of critical texts and concordances, Lau was also a devotee of the Huainanzi. But during his long scholarly career he was only able to publish one article of textual notes in 1968 and the translation of the first chapter of the HNZ with Roger Ames, Yuan Dao: Tracing Dao to Its Source. This publication of his meticulous notes on the rhymes and textual criticism of the HNZ represents a heretofore unknown gift of Professor Lau’s profound scholarship to the world of Chinese Studies.─Harold D. Roth, Professor of Chinese Religious Studies, Brown University In what is indeed a highly technical study, Professor D. C. Lau wields the rhyme structure of the Huainanzi like Butcher Ding’s cleaver in carving up his ox. Indeed, Professor Lau with his knee pressed tightly against this ancient canon, dissects it to shows how the judicious use of rhyme unfolds for the reader—dare we say—the reasoned schemata of this highly poetic document by bringing into focus its concatenation of images, its metric patterns, its tonal structure, its parallel constructions, and the rhythmic pace of its verse lines.──Roger T. Ames, Professor of Philosophy, University of Hawai‘i
【電子書】權力的毛細管作用:清代的思想、學術與心態
政治、道德、權力等各種力量,就像水分子的毛細管作用一般,滲入日常生活中每一個可能的角落,在微小的、隱密的、日常生活空間中發揮作用。《權力的毛細管作用:清代的思想、學術與心態》收錄中央研究院院士王汎森研究清代學術、思想、心態方面的12篇專文和一篇附錄。本書標題「權力的毛細管作用」,說明了清代社會中政治、道德等權力無遠弗屆的影響。「權力的毛細管作用」觀念來自傅柯(Michel Foucault, 1926-1984)。傅柯對權力的了解很有創見,他不像過去的人只注意權力在大的、公開的場面的展示,同時也注意到權力在微小的、隱密的、日常生活空間中的作用。從《權力的毛細管作用:清代的思想、學術與心態》一書中可以看到「政治」、「道德」、「權力」等各種力量,就像水分子的毛細管作用一般,滲入日常生活中每一個可能的角落,並發揮意想不到的影響。「思想史」與「生活史」的聯繫也是《權力的毛細管作用:清代的思想、學術與心態》一書的主軸之一,譬如〈明末清初的人譜與省過會〉、〈日譜與明末清初思想家〉這兩篇專文,就是以「人譜」、「省過會」等修身冊籍及團體為例,展示道德意識呈現的方式與轉化,以及道德理想如何影響日常生活的實踐。
【電子書】論語的人文之美
凝聚孔子與儒家思想之精神,蘊含豐沛智慧,深具哲理,於經典中成就人文與人格之美。當年輕學子對《論語》有種種疑惑時,傅佩榮打通中西哲學,帶入當代觀點,連結時事,見解清晰通透。他說回答不是結論,而是引發新問題的線索,在對話中激盪出新思維,讓真理越辯越明,印證《論語》為何能千年不墜,行諸四海而皆準。 全書按《論語》卷次順序講述,逐段解說,統合相關議題,將散列的章句加以貫穿,有條有理;並加入問答,交流互動中,讓學問更易吸收,深入人心。傅佩榮以淺顯易懂的語言,將深奧思想變得簡單明瞭,讓儒家經典變成一種生活哲學,傳承延續下去。 孔子說:「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游於藝。」《論語》以「仁」啟發我們向善,明白人的價值由內而發,以真誠激發內心的力量,實踐人生理想,找到生命的定位。在儒家人文精神的感染下,當我們走出書本,面向今日世界與現代人生,便能發現生活的美善,應用樂觀躍動的孔子智慧,活出兼具人文與人格之美的一生。本書特色★ 傅佩榮教授以嚴謹的問學態度,條理分明的研究方法,加上淺顯幽默的文字,為儒家經典作有理而平易之注解。★ 收錄傅佩榮與年輕學子之對談,彷彿親臨課堂,問答豐富而精采,足可引發個人之思辨。★ 按《論語》卷次順序,統攝相關議題進行探討,層次分明。
【電子書】論語的人文之美 [第一部]
凝聚孔子與儒家思想之精神,蘊含豐沛智慧,深具哲理,於經典中成就人文與人格之美。當年輕學子對《論語》有種種疑惑時,傅佩榮打通中西哲學,帶入當代觀點,連結時事,見解清晰通透。他說回答不是結論,而是引發新問題的線索,在對話中激盪出新思維,讓真理越辯越明,印證《論語》為何能千年不墜,行諸四海而皆準。 全書按《論語》卷次順序講述,逐段解說,統合相關議題,將散列的章句加以貫穿,有條有理;並加入問答,交流互動中,讓學問更易吸收,深入人心。傅佩榮以淺顯易懂的語言,將深奧思想變得簡單明瞭,讓儒家經典變成一種生活哲學,傳承延續下去。 孔子說:「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游於藝。」《論語》以「仁」啟發我們向善,明白人的價值由內而發,以真誠激發內心的力量,實踐人生理想,找到生命的定位。在儒家人文精神的感染下,當我們走出書本,面向今日世界與現代人生,便能發現生活的美善,應用樂觀躍動的孔子智慧,活出兼具人文與人格之美的一生。本書特色★ 傅佩榮教授以嚴謹的問學態度,條理分明的研究方法,加上淺顯幽默的文字,為儒家經典作有理而平易之注解。★ 收錄傅佩榮與年輕學子之對談,彷彿親臨課堂,問答豐富而精采,足可引發個人之思辨。★ 按《論語》卷次順序,統攝相關議題進行探討,層次分明。
【電子書】中國傳統智慧的真我
中國儒、道、佛三家的智慧都在探索生命的真諦,尋求做真實的人。真實的人即「真我」,分別是儒家的君子、賢人、聖人,道家的真人,佛家的佛。三家都側重人的心靈明覺與正善行為,而所體認到的「真我」其實就是「理想的人」。本書以「真我」切入,廣泛檢視了《易》、《論語》、《孟子》、《大學》、《中庸》、《老子》、《莊子》、《壇經》、《墨子》,以及朱熹、王陽明、牟宗三等諸家思想,涵容豐富而簡明扼要。 本書強調體悟須與實踐結合,運用易卦分析方法闡明「真我」在各家學說中的共性,即是「一」或「太極」的性質;並詳盡解說如何在現代生活中修煉「我」的性格,以提升「真我」的屬性。 全書文字淺白,闡述客觀;以分類和圖表說明抽象的概念,清晰可解;採用易卦作為分析工具,獨闢蹊徑,可謂理論與實用並重。作者身為現代管理學學者,而深得中國傳統文化之厚澤,意在將歷久彌新的傳統智慧提煉和融,為現代人立身之鏡鑒。
【電子書】逍遙之樂
人的生命有諸多限制,面對各種心想而事不成的壓力,莊子主張與自己要「安」,與別人要「化」,與自然要「樂」,最後與道同「遊」。如能悟得此道,則生命隨時充滿喜悅,明白萬物無一不在道中,萬物無一不美。莊子希望人能理解,「道」在萬物之中,無所不在。一切從「道」而來,在與人相處時,忘卻一切人為的身分與角色,就不會感覺生命的孤單,不但能與人相通,甚至與萬物都能相通。學習《莊子》,從不同的角度看人生傅佩榮認為,在成長的過程中,學習道家思想的機會,比起儒家是較為難得的。儒家思想對社會及生活深具啟發,能引發個人的使命感,進而使個人的生命安頓於社會。然而,人到中年,如果只有儒家思維,會發現生命格局有限,因此不禁讓人思考,古代中國是否有些思想能讓我們換個角度看人生,並在學習之後,對生命產生不同的理解,進而達到不同的境界?這個問題的答案,就是「道家」,而學習《莊子》,正能幫助我們從不同的角度看人生。《莊子》秉承老子的啟發並且推陳出新,全書共有三十三篇,原文七萬多字,建議讀者先理解白話翻譯之後,再回頭與原文相應,找出原典之美,避免被古文與現代字詞的差異所困。書中諸多寓言,不只啟發人們的想像力,更揭示了卓越不凡的思想見地。如能掌握其真正的思想,我們便能與莊子一同逍遙而遊了。本書特色:.經典與經典的相遇:書中援引中國其他經典,有助於讀者理解《莊子》究竟有何精采與特出之處,進一步領略莊子思想的精妙。.經典與經驗的結合:時空雖造成經驗的差異,但思想卻可以相通。讀者可以從莊子的深刻思想與作者的通篇解讀,回到當今社會,以自身的經驗加以驗證。.東方與西方的交會:作者輔以研習西方哲學四十多年的心得,詮釋並解讀莊子思想的深刻與智慧所在。
【電子書】鬼谷子全書
《鬼谷子》歷來被人們稱為「智慧禁果」、「曠世奇書」,它在中國傳統文化中頗具特色,是亂世之學說、亂世之哲學。它在世界觀上講求實用主義,講求名利與進取,而在方法上則講求順應時勢,知權善變,是一種講求行動的實踐哲學。作為一部謀略學的鉅著,培育出眾多優秀政治家的思想內涵,《鬼谷子》一直為中國古代軍事家、政治家和外交家所研讀,在今天,它的思想精髓被廣泛應用於內政,外交、軍事、商務及公關等領域,為當代政界、商界等領域人士所必讀之智慧法寶。本書以政治、軍事、外交、商務、職場以及日常生活中的故事為典型案例,深入淺出地向讀者解讀和剖析了《鬼谷子》的智慧精髓和謀略精華,秉持著「取其精華,棄其糟粕」的原則,力求將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繼承發揚、古為今用!
【電子書】我的第一本孟子讀本
經典的不朽魅力+清晰鮮活的解說=吸收古聖先賢的智慧精華本書在編排上採取了四位元元一體的方式,即把原文、簡要的注釋、通俗的翻譯和有趣的故事融合在一起。青少年能夠結合注釋和翻譯完整地閱讀原文,還可以閱讀與之相關的故事。希望青少年在快樂閱讀的同時,能夠走近孟子,了解更多的儒家文化。青少年閱讀國學名著不僅可以培養自身的古典文化底蘊和優雅情懷,還可以品讀文學中蘊涵的美學、哲學意境。《孟子》作為國學經典中的經典,說理透徹,言辭典雅,富於思辯色彩,論述層層推進,具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讀懂之後一定會受益終生。「四書」——國學經典入門書每一個生活在當代的人,不管願不願意承認,也不管是不是喜歡,我們每天都生活在自己民族的文化傳統中,並以自己的言談舉止顯示著這個傳統的或優或劣的特色。中華民族有文字記載的歷史已有3000多年,現在越來越多的人已經認識到,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有許多寶貴的遺產,值得學習和繼承,使之轉化為當代的資源。例如關於天人合一的觀念,關於憂國憂民的情操,關於尚善的態度和透過修身養性以達至高尚人格的追求,關於敬業樂群的意識,關於「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人生準則,以及關於整體思維的思想方法等等,都值得我們認真學習和思考。此外,還有豐富的歷史經驗和教訓,可以給我們深刻的啟示;還有眾多美不勝收的文學作品和藝術作品,可以陶冶我們的性情,淨化我們的心靈。 對待民族的傳統文化,也許有人會問:「傳統文化究竟有什麼用?」要說沒用也真沒用,既不能當飯吃,也不能教人如何投資賺錢。但其精華部分能開啟我們的智慧,豐富我們的精神生活,指導我們協調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人與自然的關係,以及促使我們把自己掌握的知識和技術用到造福於人類的道路上,這就是傳統文化的無用之大用。 試想,如果我們的心靈少了詩意、記憶缺席了歷史、思考沒有了哲理,生活還有什麼意義?我們若能將古人的智慧、古人的知識、古人應對各式各樣問題的辦法延續下來,就一定會在現實生活環境中走得更順暢,更容易實現人生的理想。從文明傳承的角度上講,弘揚和發展傳統文化,是每一個炎黃子孫,特別是青少年的歷史責任和義務。那麼,青少年該如何做才能使傳統文化薪火相傳呢?我們都知道,書籍是文化傳承的載體,青少年要想涉獵傳統文化,就要從學習國學經典開始。長期以來的應試教育,總是讓青少年學生圍著考試和教材轉,卻很少接觸國學原著。殊不知,優秀的教材固然有重要參考價值,不可不讀,但要提高人文精神的素養,必須直接閱讀國學原著。 我們所推出的《我的第一本論語讀本》、《我的第一本孟子讀本》、《我的第一本大學、中庸讀本》系列叢書,閱讀對象就是以青少年為主,引導他們國學入門。為了青少年更好的認知,本書在編排上,採取了將原文、注釋、翻譯和有趣的故事融合在一起的方式。青少年不僅可以結合注釋和翻譯完整地閱讀原文,還可以閱讀與之相關的故事。用這種輕鬆愉悅的方式來瞭解儒家經典,並得到實實在在的收穫,這也正是編者的目的。 孔子說過一句很值得玩味的話:「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進而道出了學習的三個層次:「知之者」,是獲得知識的層次;「好之者」,是從學習中引發了興趣,激發出研究的動力:「樂之者」則更進一步從學習和探討中實現思想的昇華,產生高度愉悅的心情,或對研究「欲罷不能」的迷戀狀態。希望讀者在閱讀本系列叢書時,可以達到「樂之者」這一境界。青少年不能不讀《孟子》《孟子》是中國儒家的經典著作,記錄了戰國時期著名的思想家孟子的治國思想和政治策略。是由孟子及其再傳弟子共同編寫而成。 這部書剛開始問世時,《漢書.文藝志》僅把它放在諸子略中,視為子書。南宋時,朱熹將《孟子》與《論語》、《大學》、《中庸》合在一起稱「四書」,正式把《孟子》提到了非常高的地位。元、明以後又成為科舉考試的內容,更是讀書人的必讀之書了。 做為青少年,閱讀國學名著不僅可以培養自身的古典文化底蘊和優雅情懷,還可以品讀文學中蘊涵的美學、哲學意境。《孟子》做為國學經典中的經典,說理透徹,言辭典雅,富於思辯色彩,論述層層推進,具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讀懂之後一定會受益終生。 如果把儒家的創始人孔子看做是一個敦厚睿智的長者,那麼做為學說繼承人的孟子則是一個積極進取的青年。 孟子生活在戰國時期,面對諸侯的暴政和百姓的哀號,激起了強烈的憂患意識。他將個人與社會緊密聯繫在一起,以解民倒懸為己任,抱著一種「當今之世,舍我其誰」的入世精神來「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在《孟子》一書中,展現了孟子治國安邦的策略和人格修養的原則。首先,在政治思想上,孟子在「仁」的基礎上將其形象化為「不忍之心」,並建立「性善論」來對其進行論述,進而提出「仁政」的理念。國學大師錢穆先生指出,孟子的「性善論」包含兩層意義:一是啟迪人們向上的自信;二是鞭促人們向上的努力。 此外,孟子還具有較強的民本主義思想——「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當然,這並不是說百姓的地位比國君高,而是說國君在治國時,如果不照顧到老百姓的利益,就很難維持自己的統治。這在客觀上緩和了階級矛盾,維護了底層民眾的利益。更難能可貴的是,孟子具有很強的戰鬥性。他認為如果君王違背人民意願,危害人民利益,不順應時代發展潮流,就要革他的命。雖然誅殺「獨夫」多了點殺伐之氣,卻表現出其朗朗正氣。 孟子的戰鬥性來源於浩然正氣。他認為:「其為氣也,至大至剛,以直養而無害,則塞於天地之間。其為氣也,配義與道」。意思是說,這種氣,最偉大、最剛強,需要用正直的品格來培養它,這樣才能充盈天地之間。這種氣,要跟義與道相配合。如果不是這樣,就會缺乏力量。 看來,孟子養的氣,就是正氣。有了正氣,還需要在逆境中奮鬥,以此激發出強烈的進取精神——「故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如果僅從人格的塑造上來看,孟子的影響要遠遠超過了孔子,他所說的「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被無數文人墨客奉為經典,同時也滋養和潤育了一批又一批中華民族的精英。 孟子有很高的辯才。他的思維縝密,邏輯嚴謹,語言充滿著生機與活力。他的辯論很有文采,審事精微,闡發透徹,洞見深邃,並善用比喻,令對手不得不服。這些特點貫穿於《孟子》全書的始終,對我們的寫作有很好的借鑑作用。 我斗膽說一句話,就有利於青少年的成長而言,可以不讀《論語》,卻不能不讀《孟子》。書中所蘊含的「仁義禮智信」是我們民族文化中不可放棄的精髓,讀之可以使我們在接受優秀傳統文化薰陶的同時,養成良好的道德品格。走近《孟子》,了解更多儒家文化凡是一種文化,必然會有一種思想做為它的核心。其核心思想,又必然會有一到兩個人物做為代表。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是儒家思想,其代表人物是孔子。孟子繼承並且發揚了孔子的思想,成為僅次於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師,有「亞聖」之稱,與孔子合稱為「孔孟」。從這個角度上,也能夠很好地理解,儒家思想為什麼又被稱為「孔孟之道」了。 孟子(西元前三七二年~西元前二八九年),名軻,字子輿,戰國鄒(今山東省鄒城市)人。孟子生活的年代比孔子晚一百多年,他所處的戰國時代中期比孔子的時代更為混亂險惡,但是他熱愛儒家文化,了解孔子的思想,進而深刻的闡述,並且廣為傳揚,最終使儒家學說形成一個比較完整的系統。 《孟子》一書是孟子的言論彙編,是由孟子及其再傳弟子共同編寫而成,它記錄了孟子的語言、政治觀點(比如仁政、民本、民貴君輕等)和政治行動,屬於儒家的經典著作。孟子的學說出發點是性善論,他提出「仁政」、「王道」,主張德治。 《孟子》共有七篇十四卷傳世,它們分別是:《梁惠王》上、下;《公孫醜》上、下;《滕文公》上、下;《離婁》上、下;《萬章》上、下;《告子》上、下;《盡心》上、下。 南宋的朱熹把《孟子》與《論語》、《大學》、《中庸》合在一起,稱它們為「四書」。《孟子》有三萬五千多字,是「四書」中篇幅最大、部頭最重的一本。朱熹死後,朝廷便將他所編定注釋的《四書》審定為官書,從此《四書》盛行起來。元、明、清幾個朝代,「四書」一直是科舉必考內容。 雖然孟子生活的年代距離現在已有兩千多年,但是閱讀《孟子》可以了解孟子在人性論、修養論、教育觀、人生境界說等方面的觀點、思想。這些思想組合為一個結晶體,每一個側面都映現出核心理念的精彩。《孟子》能夠讓我們明白人類之所以偉大、人性之所以可貴,從而使我們加倍珍惜時光,堅持進行成就自我的修練。 本書在編排上採取了四位元一體的方式,即把原文、簡要的注釋、通俗的翻譯和有趣的故事融合在一起。青少年能夠結合注釋和翻譯完整地閱讀原文,還可以閱讀與之相關的故事。希望青少年在快樂閱讀的同時,能夠走近孟子,了解更多的儒家文化。
【電子書】世俗時代的意義探詢:五四啟蒙思想中的新道德觀研究
本書立足於近代中國世俗化轉型的歷史背景,透過對五四時期新道德觀的研究,試圖回應如下問題:第一,當功利與快樂成為這一時期新道德觀的基礎,五四時期是否提供了現代道德的價值標準?還是因為價值超越性的喪失,導致了中國社會的道德相對主義?第二,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如果說,新教改革以來的西方現代社會,透過分離德性倫理與規範倫理,以期應對世俗時代的價值多元化挑戰,那麼,在五四時期的新道德觀當中,德性與倫理之間又形成了怎樣一種關係?在五四過去將近一個世紀的今天,透過對近代中國思想史的「重新問題化」和對五四新道德觀的自我理解,或許有助於我們更深刻地把握世俗時代的價值命題,為多元現代性賦予更加豐富的內涵。
【電子書】圖解周易:成功人生的哲理解析
《周易》是什麼?《周易》的作者是誰?如何解讀卦象?何謂吉?何謂凶?什麼是卦形、卦名、經卦、重卦、互卦……?《周易》對於我們的人生有何意義?閱讀本書,你才能真正了解《周易》!本書重新編排六十四卦,依據人生的座標再建《周易》的卦序。詳解各卦卦形、卦名、卦辭大意,從根本出發認識《周易》。小知識、小詞典、六十四條名言,提供大量《周易》進階知識。仿真的情境設置,指導讀者靈活運用古典智慧。
【電子書】現象學與古典哲學的詮釋問題
二十世紀的「現象學運動」影響了存在哲學(存在主義)、哲學詮釋學、解構主義、現代美學、藝術哲學等等,以及所謂「後現代的文化思潮」之發展。二十一世紀的今日,我們對「中華古典哲學」的反思,似乎可以從歐洲的現象學運動之思潮中,找到一些足以對話和互為理解的可能。本書就試著嘗試這種互為理解與東西文化交涉的努力,希望提供給對這個話題有興趣的讀者們,開顯出一扇觀照內外在的哲學之門,而通過這扇門能夠走向人生的智慧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