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書】日治時期中南部原住民族史料彙編
本書內容收錄臺灣總督府檔案中有關中南部地區蕃地綏撫之史料,摘取重要檔案,共分為五部分,依次為東勢角撫墾署、埔里社撫墾署、林圯埔撫墾署、蕃薯藔撫墾署、恆春撫墾署。日治初期仿清制設立撫墾署,從撫墾署的紀錄報告,可以瞭解當時的理蕃政策、蕃社概況及文化,也有與當地漢人、平埔族之間互動的關係。對於研究日治初期臺灣中南部地區原住民族的活動,具有參考價值。
【電子書】博物臺灣(中英文版)
本書為國立臺灣博物館常設展「博物臺灣」導覽手冊,展示內容呈現出本館百年來所累積的典藏精華,儘可能有機地且創意地結合臺博館人類學、地學、動物學,與植物學四大典藏主題,強調人文類學科與自然類學科的跨學門對話觀點,希望藉此帶給觀眾一個關於「臺灣是什麼」的新觀點。
【電子書】臺灣全志(卷13):人物志.政治與經濟篇
本篇旨在將民國34年至民國89年的臺灣,有卓然貢獻者予以立傳,俾傳諸久遠,引為價值垂範,選傳人物排除曾任總統、副總統及五院正副院長,其政務勛績,皆屬中央政府立傳權責,不列入本志載錄。且凡已收入《重修臺灣省通志.人物志》之傳主,原則不再重複予以立傳,惟有新發現之重要史實與突顯趨勢意義者,不受此限,再依照行政部門、民意機關、軍事、外交、農業、工業、商業予以分類撰述。
【電子書】臺灣全志(卷13):人物志.社會與文化篇
篇旨在將民國34年至民國89年的臺灣,有卓然貢獻者予以立傳,俾傳諸久遠,引為價值垂範,選傳人物排除曾任總統、副總統及五院正副院長,其政務勛績,皆屬中央政府立傳權責,不列入本志載錄。且凡已收入《重修臺灣省通志.人物志》之傳主,原則不再重複予以立傳,惟有新發現之重要史實與突顯趨勢意義者,不受此限,再依照社會運動、社會工作、社會福利、醫護、體育、宗教、教育、學術、文學、視覺藝術、大眾傳播、表演藝術予以分類撰述。
【電子書】臺灣省主席年譜:黃杰
黃杰字達雲,湖南長沙人,黃埔軍校第一期步科畢業,八年抗戰,歷任要職,對於穩定後方,貢獻良多。於民國52(1963)年出任臺灣省政府主席,六年任內,政績犖犖大者,諸如倡導治山防洪、實施都市平均地權,及興建曾文水庫、澎湖大橋、推動九年國教,至今猶口碑載道。
【電子書】臺灣省主席年譜:林洋港
林洋港先生,自民國61(1972)年即入省政府擔任4年建設廳長,後於67(1978)年6月12日接掌省政,至民國70(1981)年12月5日轉任內政部長止,在省府服務7年多。其公務生涯是從最基層的科員開始,於南投縣政府升任課長、秘書,後經過選舉成為南投縣長,之後任省政府建設廳長、臺北市長,獲提拔為臺灣省主席,再進入中央政府擔任內政部長、行政院副院長,最後在司法院長任內退休,長達43年。
【電子書】臺灣全志(卷11):財政金融志.總論、財政金融篇
本篇旨在將戰後臺灣財政金融體系,如何由混亂到安定、發展的建立與完成作整體概觀。首先介紹臺灣財政體系的建立與發展;其次為戰後臺灣經濟財政發展概況;在來,瞭解我國對經濟情況的變遷,如何制訂因應的財政政策,以及其負有的任務;最後,談及省虛級化後對臺灣整體財政的改變與影響,以及臺灣和國際與兩岸政治環境的改變,以及國內政黨輪替與重大天然災害的發生,都將是未來在財政問題方面必須持續正視與解決的課題。
【電子書】臺灣全志(卷11):財政金融志.證券與票券篇
證券與票券是企業長期資金(1年以上)及短期資金(1年以下)的2大籌資管道,分別代表的是證券市場及貨幣市場。臺灣的資本市場證券業務交易制度化及貨幣市場票券業務交易制度化,起步及發展皆較先進國家晚且慢,乃因臺灣特有的歷史因素,及經濟發展脈絡。本篇對臺灣證券及票券的撰述,從有制度的交易市場設立前之民間市場運作狀況開始剖析,探討政府決定建立制度化的交易市場過程,以及其後證券市場及票券市場的運作情況、管理規章辦法和市場成長發展之情形,再以實際數據分析市場規模的演進與變遷、產業的營運概況、以及臺灣市場和國際上同類市場的比較。
【電子書】臺灣全志(卷11):財政金融志.銀行與保險篇
近代臺灣的銀行與保險事業始於日本統治臺灣時期;至民國40年代後期,政府在美國的壓力下逐步放鬆經濟管制,才使得中央銀行等在臺復業。民國50年左右,政府開放人壽保險與產物保險的營運執照。民國64年銀行法的修正,使臺灣的金融部門重整,且建立較為完善的中長期信用體系與貨幣市場。民國78年推動公營事業民營化政策。臺灣保險業市場的開放,是在美國三O一條款的壓迫下實施。臺灣的銀行與保險業歷經國際化和自由化後,所需面對的考驗為「市場過小、競爭者過多」的局面。對過去受到政府保護設立的保險業與銀行業相繼進行營運上的調整,政府也透過設立金融控股公司的政策來鼓勵合併,以發揮規模綜效
【電子書】臺灣全志(卷11):財政金融志.外匯、期貨與金融衍生商品篇
臺灣是開放的經濟體(open economy),因此很自然地會與世界經濟發生密切的往來。本篇嘗試以現代的觀點,詳實回顧臺灣自民國34年8月15日至民國89年間,外匯市場、期貨市場、與金融衍生商品市場的發展歷程。臺灣戰後的外匯市場主要歷經結匯證制度、複式匯率制度、固定匯率制度、管理浮動匯率制度、外匯市場成立、與金融自由化等階段;民國67年7月,固定匯率制度正式轉換為管理浮動匯率制度,是臺灣鬆綁外匯管制的重要變革。而就期貨與金融衍生商品的發展歷程,民國50年代之前,幾乎不見有關臺灣的期貨與衍生性金融商品的文獻資料;因為,期貨與衍生性金融商品的觀念是近半世紀來,才引入臺灣。
【電子書】臺灣全志(卷11):財政金融志.財稅篇
財政問題是國家發展動態過程中,整體國家資源調整與分配的重要環節,亦是一國經濟、社會與政治等結構變遷問題的綜合體現,因此,自來即有「財政為庶政之母」的不變鐵律。本篇撰述,第一章闡述我國自民國34-90年(1945-2001)間的財政狀況,包含中央及地方政府財政收支狀況;第二章由賦稅制度、賦稅收入結構、租稅減免措施等方面說明賦稅概況;第三章闡述自民國34-90年間的幾次重要賦稅改革背景與主要改革內涵;第四章財政收支劃分與稅捐稽徵體系著手撰述;第五章說明戰後臺灣在稅務行政救濟制度的沿革。
【電子書】臺灣總督府檔案學習入門
為了讓讀者能快速瞭解臺灣總督府檔案的歷史、內容、典藏及應用情形,並提供讀者在排除日文解讀上的障礙後,在閱讀檔案時應該具備的基礎知識。這包括以案例解說的方式,介紹檔案中一件「案件」的組成,公文格式、簽辦流程及內容等。另外,總督府檔案畢竟是日本統治臺灣時留下的「行政文書」,要能正確解讀這些史料,勢必要對當時日本的憲政體制、法令架構,以及臺灣總督府的組織、文書管理制度,有所瞭解。在結語部分,作者以其長期閱讀、使用檔案的經驗,提供利用檔案時的小訣竅,以及相關工具書。
【電子書】日治時期臺灣煙草史料選編
煙草業開發在臺灣可謂邁向基礎產業之初步,亦可視為臺灣產業轉型的先端。本研究涵蓋臺灣「煙草」發展沿革、煙草賣捌人業態調查、煙草原料輸入、紙卷煙草場規劃、煙草栽培及耕作、生產、消費數量調整、配銷運送、專賣取締、賣捌事業及零售狀況等相關產業發展脈絡。除可知悉臺灣由原料及人力資源運用,轉為自給自足發展之濫觴,窺探當時臺灣民生工業生產、供應及運輸配銷狀態。亦可概略瞭解臺灣總督府面對物資需求的態度及落實民生供給的調整模式,以特許統制的管理總攬煙草配給之營運,不僅肩負滿足人民基本嗜好需求,又須兼顧實際供應狀況進行有效調整配銷體制,此對研究日治時期臺灣煙草業發展相信會有所助益。
【電子書】聚珍藏秀:文物收藏的故事(2)
《聚珍藏秀—文物收藏的故事2》訪問臺灣民俗文物收藏家魏德文、劉世光、陳緯一、邱裕元、林于昉、李景暘等,記錄其投入收藏機緣、鍾情物件、收藏過程、專業知識之充實、文物推廣與交流,及對於政府之期許等等。希望能引領民眾瞭解與體會臺灣文物之美,為文物藏家的熱情與使命感給予鼓勵,匯聚民間能量,深耕文化。
【電子書】日治時期臺灣舊有寺廟史料選編(3)
本主題選編,係由「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檢選與宗教有關之臺灣舊有寺廟重要檔案史料編纂而成,計24篇。主要探討日本統治臺灣後,對臺灣舊有寺廟之管理,諸如全臺官廟調查、寺廟祭祀募款等。其中,全臺官廟調查,因僅此一次而具代表性,尤其針對官廟「建立之由來、建立以來迄今之沿革及目前之狀況」調查內容詳實,特具參考價值。
【電子書】臺灣總督府律令史料選編(明治39年)
本書所收的律令當中,按擬案課(簽辦單位)區分,總務局法務課有2項;財務局有3項,其中財務局主計課1項,財務局稅務課2項;殖產局有2項,其中殖產局權度課1項,殖產局?務課1項;通信局海事課1項;警察本署有2項。重要者有: 臺灣土地登記規則部分條文修正之件、臺灣輸出稅及出港稅規則部分條文修正之件、臺灣度量衡規則臺灣礦業規則修正之件、明治35年律令第8號臺灣汽船職員懲戒規則部分條文修正之件、臺灣浮浪者管理規則、臺灣種痘規則、臺灣彩票相關之件等。
【電子書】日治時期師範教育史料選編
從本書中,當可瞭解日本人來臺之初,如何規劃及推展師範教育,早先設立總督府國語學校,在該校開設師範部及語學部,而師範部主要是為了培養未來國語傳習所、師範學校教員,及小學校校長或教員者,但師範部的招收對象,卻為18歲以上30歲以下之內地日本人而非本島臺灣人。迨至明治31(1898)年8月,總督府基於「公學校訓導以任用將來擬設立之師範學校畢業生為方針」,認為有設立專門培養本島人教員之師範學校必要。明治32(1899)年3月31日,日本中央公布「臺灣總督府師範學校官制」(敕令第97號),依據此敕令,總督府隨後在臺北、臺中、臺南各開設一所師範學校,成為臺灣師範教育的濫觴。
【電子書】日治時期北部抗日史料選編(3)
本書中探討日治初期抗日運動如火如荼地興起時,日人對於「土匪」的定義、策略以及形成的原因,並涉及?竹頭窩客家地區的抗日,以及後期灣潭的討伐。從檔案中可以發現,至明治32(1899)年抗日熱情已逐漸冷淡,民心趨於順從而不再激烈抗爭。民兵領袖亦於歸順後,率部下入山致力於開墾、製腦等產業,或從事道路修築事業。原本應可相安無事,但由於歸順後的民兵領袖,劃界自立,宛如封國一般,為官民忌恨。一有風吹草動,便成為討伐的目標。林李成渡臺後,盧錦春首先遭難,接著林火旺、鄭文流、徐祿等先後殞落,似乎唯有陳秋菊得以倖免身退。
【電子書】書與我:鄭喜夫先生訪談錄
鄭喜夫先生對於臺灣史、臺灣文獻史料、譜牒及方志等鑽研甚深,研究成果豐碩。他長期投入文獻工作,在臺灣省文獻委員會任職編纂及委員計17年餘,後調升內政部專門委員亦辦理文獻業務,並參與《地方志書纂修辦法》第四次修正之全部過程。先生學識豐富,飽覽群書,尤其識書、愛書,每每涓滴購書終至滿室書香。在本書中,先生分享其與書的不解之緣,介紹其獨創之分類方式,也分享他的藏書目錄。
【電子書】探索台語白話字的故事
書中收錄了老、中、青三代對台語白話字的投入與追求,書中還附上英文翻譯,就是希望現已喪失白話字能力的外國人,也能夠一起閱讀這本書。
【電子書】臺灣總督府律令史料選編(明治38年)
本書收錄臺灣總督府於明治38 年(1905)發布有關臺灣菸草專賣、土地登記規則、民事訴訟特別程序、刑事訴訟特別程序、法庭管理規則等律令,解說探討各該項法令規範制定、研議、增修及決定的過程。
【電子書】日治時期初等教育史料選編
1896年日本中央公布「臺灣公學校令」,臺灣總督府除將原先臺灣各國語傳習所乙科生全部轉為公學校本科生外,又命令各地方縣廳積極招收臺灣學童就讀。日本設公學校主要目的是「對本島人子弟實施德教、傳授實學,以培養國民性格同時使其精通國語(按:日語)為主旨」,可瞭解日本統治臺灣之初,如何規劃及推展日語教育。
【電子書】日治時期臺灣燐寸史料選編(2)
本書主要探討臺灣「燐寸」販賣及營業狀況、戰時統制概況及對應策略、進出口轉運及配銷模式、島外燐寸統制、賣捌 (按:批發商) 事業的營運、從事燐寸賣捌事業的臺灣人,以及相關產業發展脈絡。
【電子書】日治時期北部抗日史料選編(2)
從本書中,可瞭解日治初期抗日陣營在彈盡援絕的情況下,不得不屈居山林,委身草莽。絕大多數民軍受不了殖民政府的威逼利誘而歸順,但其中亦有始終如一、不變初衷之人,如林李成毅然拋棄在廈門的安逸生活,偷渡回臺號召同志,準備與日方做最後一搏。
【電子書】日治時期臺灣舊有寺廟史料選編
本書主要在探討日本統治臺灣後,臺灣舊有寺廟之發展,諸如寺廟之重建或建立或廢止、寺廟申請所屬財產處分出售、捐贈,或提出財產異動報告、廟宇興建紀念碑、寺廟祭祀募款、廟宇臺帳報告、寺廟相關之法令規範等。
【電子書】霧峰林家文書集:田業租谷
本書主要收錄霧峰林家下厝林朝棟系的土地相關文書,其中糧銀、租簿等類別,罕見於坊間古文書集。下厝各少爺及林本堂及戶下芸圃、荊庭等業戶或公業名號土地的佃戶清冊、所收租谷及繳納錢糧情況,均可由本書略窺一二,對下厝在清光緒年間的田業分布、土地經營方式,以及以小租戶身分累積財富的情形,提供了基本輪廓。
【電子書】日據時期臺灣舊有寺廟史料選編
本書係由「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檢選與宗教有關之臺灣舊有寺廟重要檔案史料編纂而成,計32篇。主要探討日本據臺後,臺灣舊有寺廟之發展,諸如日本統治當局以法令規範寺廟之廢止或請願歸還或重建或興建或遷移或合併、捐輸或捐地、申請所屬財產處分或提出財產異動報告、修繕募款及臺帳報告等,皆具研究參考價值。
【電子書】臺灣總督府律令史料選編(明治36-37年)
蒐整館藏《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中當時臺灣總督府的重要公文書,總督府重大政策過程亦收錄其中,尤其明治時期的各項律令制定相關文書頗為完整。本書即以明治36、37年各項律令制定過程中相關文書,並輔以日本國立公文書館「亞洲歷史資料中心」網路上公開的相關文書和臺灣總督《府報》的律令發令公告等史料,以圖文兼具方式撰述而成,深具參考價值。
【電子書】日據時期初等教育史料選編
本書依據《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臺灣總督府報》、《臺灣日日新報》及日文舊籍等,以日據初期之初等教育為主,挑選出32個研究子題以解說圖檔的方式撰述而成,希冀提供對日據臺灣教育有興趣之讀者參考引用。從本書中,當可瞭解日本人來臺之初,總督府學務部的當務之急便是計畫編輯會話教科書及開設學堂,依據明治29年(1896)3月31日公布的「臺灣總督府直轄諸學校官制」規定,先後開設臺灣總督府國語學校及其下3所附屬學校、內地人小學校及14所國語傳習所。在各地國語傳習所開設之後,陸續有各地區民眾請求開設國語傳習所分教場,分教場的設置等同於日後設置公學校的一顆顆風向球,而於各地區陸續設立的國語傳習所分教場基本上可說已經真正具備了公學校的雛型,眾多分教場的順利開設也正是之後能夠大幅撙節公費轉型為公學校的強力保證。
【電子書】日據時期臺灣燐寸史料選編(1)
本書依據《臺灣總督府專賣局公文類纂》、《臺灣總督府報》、《臺灣日日新報》及日文舊籍等,以臺灣「燐寸(火柴)」進行基礎研究所得到研究子題35篇,內容涵蓋臺灣「燐寸」產業之發展、配給統制之規劃、生產製造及販賣配銷之整合、產業基礎之奠定、配銷運送之沿革、燐寸相關企業發展之脈絡,此對研究日據時期臺灣燐寸產業形態相信會助益良多
【電子書】日據時期北部抗日史料選編(1)
本書以《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有關《臺北縣舊縣公文類纂》為主,進行基礎研究所撰述28篇成果,此外又旁徵《臺灣總督府府報》、《臺灣日日新報》、日文舊籍以及當代學者之研究論文等,頗具參考之價值。從本書中,可瞭解日據初期日本軍警佔領臺灣後,臺灣人頓時出現「玉碎」與「瓦全」兩派,各有其堅持之理念與支持的群眾,而大多數人民則陷入複雜,不知所措的觀望態度。隨著抗日運動的情勢惡化以及外援的斷絕,抗日民兵所獲得的資源逐漸減少,在糧餉不足的情況下,不得不屈居山林,委身草莽。但從歷史的角度看來,他們在大多數選擇沉默接受的社會裡,勇敢表達出臺灣人反對異族統治的意見,這就可以算是值得誇耀的事了。
【電子書】文心雕鳳:簡榮聰先生口述傳記
本書是本館「文獻人物」口述歷史專案成果。簡榮聰先生曾任臺灣省文獻委員會主任委員、臺灣省政府顧問,其推動臺灣文獻工作、加強臺灣文物不遺餘力,成果斐然,其對民俗文物的研究出版亦多。透過本書的紀錄,我們看見一位文獻人的努力身影,足為後人學習。 訪談紀錄計有10章:家世源流、童年篇、學童篇、少年篇、青年篇、壯年篇、中年篇、文心雕鳳、老年篇與附錄,傳主早年生活的生動描述,是躍然紙上的民俗材料,而壯年以後對於文獻與文物的長期耕耘,累積豐碩的行政與研究成果。
【電子書】臺灣科舉家族:新竹鄭氏人物與科名
臺灣重要家族的形成,科舉的登科及第是重要因素之一。新竹鄭氏家族,在臺灣的科舉考試上,有重大成就,是臺灣最著名的科舉家族。鄭家文獻浩瀚,其家族發展史,牽涉至為廣泛,本書論述限於題旨,以鄭家科舉人物為主軸,並及旌表藝文文等各方面,其他略焉。
【電子書】臺灣漁業推手:闕壯狄
本書為闕壯狄先生之訪談錄。先生1933年生於臺北南港, 基隆水產學校畢業後,任職於經濟部漁業增產委員會、臺灣省農林廳漁業管理處,並於1959年進入農復會工作,從助理一職做起,長達二十年,在工作中不斷自學,藉由研習與觀摩歷練,提升知能與見識,終獲遴選為漁業組組長;1979年農復會改組為農發會後,離開政府部門,轉職於民營的大輝貿易公司與漁業技術顧問社,深耕臺灣漁業五十餘年。在農復會漁業組組長任內培育人才、鼓勵研究、推動沿海、近海、遠洋與養殖漁業,並參與多項國際漁業合作協定之簽訂;離開農復會後從事漁產貿易、漁港工程、水產種苗協會與栽培漁業等,仍繼續為臺灣漁業盡心盡力,其全面性的經歷,娓娓述說相關人、事、物,宛如臺灣漁業發展的縮影。
【電子書】臺灣大事年表
臺灣在史前時代即有人類活動,而在歷史上經歷各個政權:荷蘭、西班牙、南明與鄭氏、清王朝、日本國、中華民國等,帶著軍隊、文官體制、移民等,來此拓墾、開發,呈現多元的文化面貌,並留下大批的文獻資料。文獻浩繁,亟需有一提綱挈領的大事年表,引領社會大眾認識臺灣歷史。本館職司臺灣文獻之採集、整理與編纂,為讓國人簡明瞭解臺灣的發展歷史,由館內同仁,就其研究專長,編纂《臺灣大事年表》,全書近三千條,共22萬餘字。
【電子書】中華民國抗日戰爭史料彙編:中國遠征軍
太平洋戰爭爆發,中國與美、英等國結成軍事同盟,於民國31年3月與33年4月兩次組成中國遠征軍,聯合盟軍在緬甸與日軍作戰,支援盟軍防守緬甸,也維持中國西南的物資補給線,同時也拖住日軍部隊,間接於側翼協助美軍在太平洋戰場上的進攻行動。本書選自國史館庋藏之《蔣中正總統文物》與《陳誠副總統文物》之中與中國遠征軍相關之史料,精選重要文獻,編輯成六個部分,完整呈現中國遠征軍的組成、征戰、轉進、反攻勝利等過程。今年適逢抗戰勝利七十週年,國史館將於104年7月7日出版抗戰叢書.希望能成為:過去歷史的紀錄與時代的見證、現在與國內外學界對話和交流的平臺,以及未來更多新研究、新著作的踏腳石。
【電子書】臺灣總督府律令史料選編(明治34-35年)
館藏《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蒐整當時臺灣總督府的重要公文書,總督府重大政策過程亦收錄其中,尤其明治時期的各項律令制定頗為完整。本書即以明治34、35年各項律令制訂過程中相關文書,並輔以日本國立公文書館「亞洲歷史資料中心」網路上公開的相關文書和《臺灣總督府報》的律令發令公告等史料,以圖文兼具方式撰述而成,深具參考價值。
【電子書】日據時期大溪史料選編
本書以《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有關日據時期桃園大溪地方之資料進行基礎研究所撰述37篇成果,引用檔案達450餘件,此外參考《臺灣總督府報》、《臺灣日日新報》、「亞細亞歷史資料中心」檔案、日文舊籍及當代學者研究論文等,頗有參考價值。當可瞭解日據初期日本軍警入駐大溪後,大溪住民為順應新統治者而充分配合的情景,以及大溪街逐漸發展的面貌。希能彌補讀者在面對浩瀚檔案難以入門及搜尋疏漏之缺憾。
【電子書】中華民國政府遷臺初期重要史料彙編:中美協防〈三〉
本書以1950年代美軍協防臺灣為主題,由蔣中正及蔣經國兩位總統文物史料中,蒐集整理近500幀檔案數位影像。內容區分1.對臺軍援與亞洲共黨問題、2.兩岸停火暨中美共同防禦協商、3.外島防務及大陳撤軍、4.美國對遠東態度與反攻大陸立場等類重要史料,經重新摘由編目後出版。藉由披露總統蔣中正接見美國特使與軍政要員的重要談話紀錄,理解此一時期中美雙方高層意見溝通過程。
【電子書】中華民國政府遷臺初期重要史料彙編:臺海危機〈一〉
民國三十八年美國發表〈對華關係白皮書〉,中華民國政府面臨國際孤立無援、自生自滅的處境。是年十二月中央政府遷抵臺北,其軍事防衛僅能依恃從中國大陸各地輾轉來臺凌亂待整的殘部,國際方面普遍認為中華民國政府無法守住臺灣,即如中央大員陳誠,也認為當時臺灣「內無糧草、外無救兵」,情勢岌岌可危。翌年六月二十五日爆發韓戰,為防堵共黨勢力,美國派遣第七艦隊宣布臺灣海峽軍事中立化,穩定了當時中華民國風雨飄搖的情勢。但美國的策略是臺海中立化,以及劃分中國大陸與臺灣為兩個區域,同時牽制雙方的軍事行動;此際的中共政權不曾停下消滅中華民國殘存政權的念頭,在民國四○年代中,先後爆發兩次重大的臺海危機,分別是九三砲戰和八二三砲戰的大規模攻擊行動,中共正是為了以砲擊我方外島作戰,挑釁並試探美軍協防下臺灣的軍事力量;而中華民國政府生聚教訓,戮力整軍、備戰、動員,甚至隨時盤算利用國際局勢的變化圖謀「反攻復國」,而美國侷限在防衛性質的援助,雖然保障了臺灣的安全,卻也反而牽制了中華民國的反攻計畫。
【電子書】中華民國政府遷臺初期重要史料彙編:臺海危機〈二〉
民國三十八年美國發表〈對華關係白皮書〉,中華民國政府面臨國際孤立無援、自生自滅的處境。是年十二月中央政府遷抵臺北,其軍事防衛僅能依恃從中國大陸各地輾轉來臺凌亂待整的殘部,國際方面普遍認為中華民國政府無法守住臺灣,即如中央大員陳誠,也認為當時臺灣「內無糧草、外無救兵」,情勢岌岌可危。翌年六月二十五日爆發韓戰,為防堵共黨勢力,美國派遣第七艦隊宣布臺灣海峽軍事中立化,穩定了當時中華民國風雨飄搖的情勢。但美國的策略是臺海中立化,以及劃分中國大陸與臺灣為兩個區域,同時牽制雙方的軍事行動;此際的中共政權不曾停下消滅中華民國殘存政權的念頭,在民國四○年代中,先後爆發兩次重大的臺海危機,分別是九三砲戰和八二三砲戰的大規模攻擊行動,中共正是為了以砲擊我方外島作戰,挑釁並試探美軍協防下臺灣的軍事力量;而中華民國政府生聚教訓,戮力整軍、備戰、動員,甚至隨時盤算利用國際局勢的變化圖謀「反攻復國」,而美國侷限在防衛性質的援助,雖然保障了臺灣的安全,卻也反而牽制了中華民國的反攻計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