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書】潛進深度學習
全球知名教育學者Michael Fullan及其團隊出版了《深度學習:參與世界改變世界》及《潛進深度學習:實用工具書》二書。《深度學習:參與世界改變世界》為教師、學校、學區和系統的能力建設提供了重要的路線圖,用以設計深度學習、衡量進度和評估所需條件,以激發和維持創新。《潛進深度學習:實用工具書》則是立基於《深度學習》的實用工具指南,提供深度學習的綜合方法、架構、工具和操作指引。本書也透過激勵人心的短文和真實案例,描繪學校轉向「深度學習」的新實踐作為,為學校、教師、學區及學習系統提供新的指引。
【電子書】施振榮Stan哥的王道人生:跟隨非我風格
★ 新收錄藍色經濟倡議家甘特.鮑利推薦序,側寫施振榮國際合作脈絡 ★★ 從開拓歐洲電腦市場到合資成立「零碳排」企業,看見台灣企業家的國際行動與視野 ★-台灣科技創業教父施振榮,退而不休的王道人生代表作,透過企業領導人的自剖,給予台灣產業與社會真摯建言。✓ 人生即創新,分享宏碁從技術創業到品牌化的關鍵思考。✓ 領導即溝通,以簡明口號傳達深刻內涵,凝聚共識必備。✓ 王道理論由內而外翻轉思維,落實ESG、跨領域創值不再困難!施振榮作為台灣第一代科技創業家,堅持以自己的王道心法開
【電子書】跨越185:原住民族與客家族群記憶書寫
➢ 原住民族懂得利用族群間的矛盾,保護生活領域? ➢ 跟日本人相比,漢人為何那麼喜歡向原住民購買東西? ➢ 被原住民養大的客家人,後來竟成為原住民族文化推動者? ➢ 客家先民在怕什麼?他們用石獅公擋住了什麼? 本書以臺灣南部高屏地區的一八五縣道沿線為背景,深入探討原住民族與客家族群的記憶書寫與文化交融。書中從學術視角出發,結合田野調查,穿梭於不同族群的記憶與文化實踐之間,以族群互動為主軸,呈現地理、歷史、文化與社會的交錯故事,在多元視角中揭示兩個族群在空間、經濟、社會及文化領域中的複雜互動,試圖重現一條文化、歷史與人群交織的動態軌跡。 研究族群書寫中的「再現」與「逆寫」 重新解構歷史與文化主體性 挖掘被忽略的集體記憶 ● 地理空間與歷史交錯:一八五縣道不僅是地理的邊界,更是文化的連接點。書中以一八五為軸線,追溯原住民族與客家族群如何在這片土地上共同塑造歷史與文化空間。 ● 族群記憶的動態書寫:透過地方志、歷史檔案與族群口述故事,呈現原住民族與客家族群如何在現代化進程中保留與重構自身的文化記憶。 ● 文化與社會的對話與衝突:案例研究包括內埔的「三層式族群空間體制」、六龜的跨族群交易網絡、以及排灣族跨族群收養等,展現多樣的社會實踐,從細微處揭示族群交融的複雜性。 ● 宗教信仰與物質文化:書中深入探討地方信仰如石獅崇拜的象徵意義,如何在跨族群的脈絡中反映權力與身分的協商。 ● 族群互動的當代意義:不僅局限於歷史的回顧,書中亦思考在現代化與全球化的壓力下,原住民族與客家族群如何重新定位自身的文化價值,並探討其未來的發展可能性。 全書透過多學科的視角與深入的田野研究,打破過往將原住民族與客家族群孤立研究的傳統框架,強調不同族群間的對話與協商。從文化、經濟到社會關係的多層次分析,本書不僅是高屏地區的族群研究,也是臺灣多元文化共存的縮影。 【本書特色】 ● 學術與社會實踐並行:以學術方法分析歷史文本與地方志,探討當代社會中的族群意識與互動模式。 ● 地域文化深耕:聚焦臺灣高屏地區,展現地理與族群關係的特殊性。 ● 多元聲音對話:透過歷史檔案、口述訪談與田野調查,還原多元族群的真實聲音。 ● 歷史與現代的多面共譜:作者群從人類學、歷史學與地理學等視角,帶領讀者重新審視臺灣族群關係的複雜性與未來的可能性。 ● 深刻書寫:這本書是對臺灣族群記憶與文化互動的深刻書寫,結合多位學者的研究成果,展示了臺灣南部的文化多樣性與族群動態。 ● 展現臺灣多元:本書引導讀者深入了解臺灣社會的複雜性,並激發對族群文化更多的尊重與關注。
【電子書】捷克、斯洛伐克:多元融合的文化藝術殿堂
在地理上,捷克位於中歐,北接波蘭,南鄰奧地利,西臨德國,東與斯洛伐克相接。兩國的歷史可以追溯到9世紀,當時它們是大摩拉維亞王國的一部份。20世紀初,隨著奧匈帝國解體,捷克人和斯洛伐克人於1993年和平分裂,成為兩個獨立的國家,歷史上稱為「天鵝絨分裂」。 捷克目前有14個世界遺產、3處跨境遺產、4個非物質文化遺產、1個保護登記冊與3個跨國界遺產入選。斯洛伐克目前有5個世界遺產、3處跨境遺產、4個非物質文化遺產。本書作者親歷二國共10處世界遺產,以圖文並茂方式介紹給讀者。
【電子書】求真無私:吳妍華的大學之道
從科學家到教育家, 見證臺灣生科成長, 推動高等教育銳變。 「我自認心無大志,凡事只要努力不懈,順其自然,便心安理得。我個人非常喜歡『豈能盡如人意,但求無愧我心』的座右銘;然而在因緣際會之下,意外從研究走向學術行政之路,人生變得越來越複雜,考慮的層面及問題更益發多元。我很慶幸這一生有非常多的機緣,能和一群志同道合的同事,為臺灣兩所頂尖大學(陽明大學及交通大學)打拚效勞。」──吳妍華〈自序〉 吳校長是臺灣有史以來最傑出的女性學術領袖,領導學術機構、教育青年學者、從事卓越研究,對臺灣學術發展貢獻極巨。這本書將她一生的寶貴經歷、卓越成果,清晰簡明地寫下來,是極為珍貴的歷史性書籍。 ──錢煦(中研院院士) 傳記中,詳實地記述了吳妍華的學術歷程以及她擔任兩所國立大學校長,為陽明大學與交通大學篳路藍縷及開創新猷的精彩回顧,筆力之下高潮迭起,觀來興味無限。 ──吳成文(國家衛生研究院創院院長) 我一路看她從一位研究病毒的傑出女科學家,到投入高等教育、培養人才,並促成兩所國立大學的合併,這一史無前例的成就背後可以看見她的理念、洞見、堅持的毅力。 ──翁啟惠(中研院前院長) 吳校長很「真」,這不單單是說她個性真摯,她處事更是認真,這些特質在她就任交大校長最是展露無遺。 ──曾志朗(教育部前部長) 吳校長之人格特質:光明磊落、不畏強勢,且行事果決、劍及履及、擇善無私,有古俠士之風。 ──張懋中(交通大學前校長) 吳校長的高瞻遠矚,讓交大逐步從台灣電子工業的搖籃,轉型為生醫研究的重鎮,為學校帶來了嶄新的發展契機。 ──鄧啟福(交通大學前校長) 這本書帶領我們重溫陽明、交大、宜蘭附醫的歷史,讓我們有機會了解那段具有里程碑意義的歷史。這不僅是吳妍華的回憶錄,更是台灣生醫發展與高等教育的回憶錄。 ──林奇宏(陽明交通大學校長) 她是我最尊崇的學者及校長,對每一件事情都秉持著非常認眞、有理想的態度堅持己念、一絲不苟的精神做事。 ──徐明達(陽明大學前副校長兼生化所教授) 吳妍華校長為人正直,做事中道,公正無私,只考慮學校利益,不會有灰色地帶,做事有明確的法則可遵循,因此往往能事半功倍。 ──林一平(陽明交通大學終身講座教授) 她始終堅信教育的力量是改變未來的關鍵,這分信念,也必將激勵我們不斷追求卓越,為更美好的明天而努力。 ──陳震寰(陽明交通大學前醫學院院長)
【電子書】劇透:北藝大學生劇本創作集2
本書收錄的四個年輕劇本,可能是因為初出茅廬,劇作家的情感、想法,或是所要反映的現實,都不是劇作中最顯眼的部分。相對地,它們像是四個介系詞:本身看似不起眼,卻有一種從零出發的姿態,努力在與這個世界建立關係,讓自己與世界能有所定位。寫作,是一種建立關係的方式。
【電子書】流動的界域:從在地、跨域到多物種
台灣曾經有一千多種稻米?毒魚的魚藤也能做農藥?義民祭的「聖火」和奧運有關?無國籍者如何在異地求生?以跨學科觀點探索人文與社會,重新思考群體、文化與環境間的關係!★ 22位人文學者的研究薈萃,開創新時代書寫觀點。★ 跨地域﹑跨族群﹑跨物種,以5大輯重新編纂對文化的深度思索。本書是國立陽明交通大學人文社會學系二十年的精華呈現,透過多位學者的研究,看見人文領域對於社會的關懷,並透過不同質地的書寫搭建對話橋梁──從理論思索走向實踐,也在實踐中看見文化的多元,並藉以思考跨域精神。書中研究包含人與環境的關係,如日治時期的米種政策、魚藤種植計畫,並闡述工業化如何一步步將土地改造為其剝削的對象;而人們又如何在面對氣候變遷與種種議題時,不斷地在行動中反思並凝聚集體意識,找回人與人、人與其建構的環境、人與環境中其他物種所共構的關係,達到尋求「多物種正義」的可能。同時,也藉由爬梳族群的遷徙、移動、甚至流亡的歷程,提供多視角的流離想像:從流亡藏人與戰後在日台人的處境,看見個體在無國籍狀態中的受限;亦從國家介入及界定族群的過程,觀察當族群認同受統治權力影響的同時,如何與其協商,保有流動與變化的可能。全書分五大輯共二十一篇的書寫,以眾聲喧嘩的方式,重新辯證、解讀關於族群、環境,以及身處其中的我們,是如何在流動的狀態中共構交織成生命之網,並以多元的觀點拓展、反思我們關於生命與生態的想像。
【電子書】鐵馬神父聖心行
本書分成兩部份,第一部份以深度訪談法及文獻分析法,進行書寫。第二部份邀請吳偉立神父的親朋好友分享他們與吳神父的故事。第一部份:這部份的編排主要採用縱貫方式,將兩種研究方法所得資料,依時間軸呈現。首先以文獻分析法探究為到中國福傳而成立的修會—聖母聖心會,說明修會的成立、在中國內蒙的福傳,直到遭共產黨驅逐。接續以深度訪談法瞭解本書主人翁吳偉立神父的成長歷程、修會的培育。再以文獻探討聖母聖心會在台的福傳與建樹。最後,述說吳神父逾半世紀在台灣的福傳工作:分別以修士、司鐸身份,在光仁中學、懷仁勞工中心、主教團、堂區等領域服務。第二部份:這部份邀請吳神父26位親朋好友分享他們與吳神父相識、相知、相惜的故事。
【電子書】越邊vượt biển:難民神父阮文雄的口述生命史
為台灣移工、新住民人權奉獻三十餘年,美國國務院稱他是「結束現代奴隸制度的英雄」。難民神父阮文雄第一本口述傳記,細數自越南逃難至投身社會運動一路來的心路歷程。你要活的話,你不能只用你的心,你要用你的頭腦;所以你用毅力而活,不是感覺而活。──阮文雄本書是「難民神父」阮文雄的第一本口述生命史著作。他是因內戰而逃難的政治難民,本書首度完整披露他逃難之前的生命故事,以及他如何經歷多次嘗試,終於成功出海,卻又不幸遭遇颱風,在千鈞一髮之際,偶然地被貨輪所救起的奇蹟敘事。然而,他的難民身分展開的同時,也是他重新接受聖召的起點,於是他在難民之外,又長出了一個新的身分:神父。全書分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逃離」呈現阮神父的家族記憶與成長故事,以及在歷經了數次失敗之後,如何驚心動魄地成功逃離越南;第二部分「新生」,描述的則是他在日本與澳洲的難民營裡,如何在陌生的文化環境中,尋找到一種新生命的可能;第三部分「行動」則聚焦於其在台灣的神職生涯,看他如何結合社會運動的實踐,成為一個非典型的神父,積極地介入台灣在地與越南人有關的議題,並且在近年透過跨國串連,成功地集結力量為弱勢發聲。這樣一位經歷過多重流離的「難民神父」,在台灣度過了他生命中最精彩的四十年,也完成了許多台灣人自己無法完成的人權任務。他給台灣社會帶來許多美好的價值,台灣社會也給了他成就這些價值的空間與可能。這本書是第一本由阮文雄第一人稱視角所撰寫的「非虛構寫作」,第一手的素材以及一些未曾披露過的真實故事與深刻感受,引領我們看見──一個曾需要接受援助的難民,如何在多重流離的生命歷程後,成為能夠匯集力量的專業助人工作者。書名「越邊」源自於越南文vượt biên/vượt biển,既是「穿越邊界」也是「渡海」,以此為書名,不只指涉阮神父地理空間上的穿越,更隱含有身分上、認同上的轉變與思考。本書特色★阮文雄神父的第一本口述傳記★精選珍貴的歷史照片與文獻首度編輯成冊★收錄中南半島難民海路的逃難路線地圖★以年表整理爬梳個人生命及其對應的宏觀歷史事件★全書詳盡的註解與考證,補充重要的時代背景知識★針對越南難民的研究或出版,多半聚焦在北美與東南亞,本書為少數涉及東北亞歷史的著作。
【電子書】前沿與流動:重探冷戰的亞際連結
不論是「亞洲當下」的系譜編寫,或是策略指認之「亞際參照框架」,都必得是多向、重層,且對不同型態的劃界帶有高度自覺的實踐。受到亞際、跨太平洋與晚近冷戰研究的啟發,《前沿與流動:重探冷戰的亞際連結》是國立陽明交通大學冷戰研究學群的階段性成果,也是「重探亞際當代系譜」書系的首本論文集。第一單元「軍事主義與移動」收錄的四篇文章,探討主題涵蓋美國軍事部署在臺灣引發的司法管轄權爭議與交涉過程,及其如何成為我們理解美國帝國主義性質的視角;結合軍事介入與經濟發展的美援,在何種意義與程度上提供了臺灣與南越之間的交流介面;未曾稍歇的戰爭導致的「越南難民問題」,如何反映了解殖、內戰與冷戰的盤根錯節,以及人道主義表象下的地緣政治經濟考量。相對於第一單元涉及目前尚處研究起步階段的冷戰時期臺越交流與較為顯著的美國因素,第二單元「互相參照與想像」收錄的三篇文章,則多少受到晚近地緣局勢激發,即中國陰影下的臺港互動,來回看冷戰時期兩地的連結。以足球、電影及政論雜誌不同主題切入,探究冷戰緩解所引發的諸種文化政治變動,尤其是共產陣營的應對、國族主義的重構與文化工作者的跨域移動等等。整體而言,本書雖然聚焦於冷戰時期不同階段、不同領域的臺美、臺越、越日與臺港連結,然而,不同文章皆指出,雙邊交流並不限於兩地,往往是受到多邊互動牽引,彼此的連結也發生在殖民與冷戰更迭交錯的宏觀結構之中。這些文章更提醒我們,在宏觀結構之外,個人能動性及事件的不可預期性也會對既有社會關係帶來衝擊,並塑造新的關係。我們期望,本書有限的涵蓋範圍、議題與運用的檔案,能激發起更多研究,聚焦宏觀結構、亞際連結與個人能動性之間的碰撞,重新梳理冷戰的多元系譜。本書特色1. 探討主題涵蓋美國在臺軍事部署的司法管轄權爭議、美援對臺越交流的影響,以及「越南難民問題」如何反映解殖、內戰與冷戰的盤根錯節。2. 以足球、電影及政論雜誌不同主題切入,探究冷戰緩解所引發的諸種文化政治變動。3. 聚焦宏觀結構、亞際連結與個人能動性之間的碰撞,重新梳理冷戰的多元系譜。
【電子書】電影與文化冷戰:美國外交與亞洲電影網絡的起源
《電影與文化冷戰》探索了在冷戰政治高峰時期,新興獨立國家和殖民國家之間的跨國合作和競爭,如何形塑了二戰後的亞洲電影。李順真在對亞洲電影文化和產業的分析中,同時採用了全球和區域取向的研究方法。亞洲地區的新經濟格局和早期電影創業家間共通的戰後經驗,受到冷戰政治、美國文化外交,以及在1950年代和1960年代期間更加旺盛的文化流動所影響。作者詳細審視此混亂時期的文化現實,並根據冷戰時期因「不結盟」運動的影不斷擴大而形成、破裂和重建的國際關係,在此脈絡下全面重建亞洲電影史。作者闡述了當時東亞和東南亞電影界高層、創意人員、政策制定者及學者力求將他們受好萊塢啟發的體系產業化,進而擴大市場,並提高其文化產品的競爭力。為此,他們成立了亞洲電影製片人聯盟,共同主辦亞太影展,並聯合製作電影。《電影與文化冷戰》闡明,亞洲戰後最初密集形成的電影製片人網絡體系,很大程度上是冷戰文化政治的結果和美國霸權的產物。在東京、新加坡、香港、吉隆坡等眾多城市舉辦的亞太影展,是冷戰期間電影人才一年一度的展示場合,而中央情報局也藉此機會,建立並維持美國與亞洲之間在文化、政治和制度各方面的聯繫。《電影與文化冷戰》以躍然紙上的筆觸,高度還原了這段幾乎被遺忘的亞洲劇院和電影產業史。
【電子書】翻轉人生的真善美聖領導:從領導看世局
傳統的領導思維已無法因應快速變化的時代,不僅團隊需要優質領導,個人也需要。優質領導能力的養成,要從領導自己做起,再應用到家庭、職場及更高階的場域。本書旨在提供一套優質領導模式,幫助讀者自我審視和自我學習,優化自己的領導能力,享受更充實且多采多姿的人生。
【電子書】Victoria in My Memories
Historical memory has a particular value in analyzing events and characters that give life to stories from the past. Jorge Edwards specifies that the story’s description is nothing more than the literary success of a writer who navigates the vicissitudes of life and history, as he rightly points out. History must be observed carefully and as a “conjecture” that points, in the first place, to an experience of “memory” and that keeps alive, despite time, the unique reality of a country and its people. Like Edwards, we attempt to wander through reminiscences and recollection. Our narrative experience is simple. However, it is an observation and representation of history with a testimonial value in its approach. As the novelist points out, the testimony of history is the most creative thing that the writer has. In the same way, our effort is neither more nor less the rescue, through these short stories and their language, of facts and characters that are part of realities, in which their protagonists make time pass and tell us things from the past.Edwards is an inspirational source, like other novelists, whetting our appetites in his search for history, facts, and experiences that give us a unique opportunity to delve into the process of history in an endless dialogue that enriches and continues giving life to the past, in an infinite invention of it. It is ultimately the feeling that we have of things that happened and that we can continue learning from them. These memories and lived experiences are stories that perpetuate characters, intellectuals, writers, works, teachings, and places that express an essential part of life through readings, reflections, and significant looks at chronicles that resist oblivion and disappearance. From each of these short stories, we gather a vital part of the search for the truth and the real meaning of life.
【電子書】設計思考,不只14堂
自2019年至2023年,輔大苗圃計畫自設計思考人才培育中心、區域種子教師培育基地,發展至今成為教育部苗圃計畫分區資源中心,堅持初衷,持續發揮健康照護醫療+設計校特色,結合ESG;延續上屆「宅運動X通用設計」、「銀髮運動傷害預防X機能性服飾」基礎,呼應後疫情時代產業趨勢,聚焦「後疫情智慧醫療生活空間」、「運動表現X未來智能衣」;回應苗圃計畫「跨計畫合作」(iLink 計畫) 之宗旨,舉辦7場社會人文溝通相關議題「Prompt─個好問題:AI 繪圖X世代溝通」、「AI時代的對話與溝通─同理差異走向溝通:AI人機互動實作」工作坊,透過跨領域教學在年輕世代的落實,協助他們面對青年危機,看見時代需要,突破自我設限,勇於探索與解決問題。
【電子書】順天樂命:阮大年口述歷史
臺灣教育史上最年輕的大學校長奉行80分主義的樂活典範阮大年生於兵馬倥傯的中國上海,見證對日抗戰和共產黨統治,幾經輾轉遷臺後赴美取得博士學位。學成之際受時任中原理工學院韓偉院長感召,毅然返臺赴中原理工學院任教並獲聘校長,卸任後受李國鼎先生邀請出任科技顧問組執行秘書,推動八大科技政策,繼為教育部延攬擔任政務次長,負責鬆綁髮禁等重大政策。交大校長任期中,以國家級視野與標準規劃校務建設,積極引進人文藝術與通識教育,並規劃設立人文社會學院,為交大成為綜合性頂尖大學鋪路。而後憑藉「飲水思源」與「有教無類」的熱忱,陸續接任東海大學與臺中商專校長,並成功促成臺中商專升格技術學院。阮大年不僅創下最年輕的大學校長紀錄(中原任期),也是第一位由國立大學出任私立大學的校長(交大轉任東海),同時率先提出院校合併構想(如建議臺中四校合併為臺中大學);任內並促成中原與中商升格,以及四中五校聯誼賽、清交梅竹賽、臺中四大學競賽聯盟、私立大學校院協進會等校際聯誼與合作,為臺灣樹立開放、合作、全人平衡的前瞻教育典範。這位一生奉獻教育的「超級校長」,直言不諱的性格讓他在官場中屢屢被推上風口浪尖,人事爭鬥也讓自己飽受攻訐傾軋,但這些皆遠不如么女飽受病苦折磨的錐心之痛,所幸信仰讓阮大年對上天所有安排無不感恩順從。然而「順天」不代表消極無為、隨波逐流,除了讓人生出力量直視苦難,也更懂得珍惜幸福;這無疑是阮大年向吾人演示、無止境且最寶貴的一堂生命教育課程。
【電子書】臺灣文學的來世
延續「傳承」的思索與實踐 一起看見臺灣文學來世的動人風景文學的來世指向未來,是一種複數的想像,不同的方法學有助於拓展新的論述空間。期盼本書能居於承上啟下的位置,邀請大家啟動討論的契機,及觀察與關心臺灣文學來世的起點。全書共十三章,區分為三輯,分別從文本內緣與外緣分析,全面性勾勒臺灣1980 世代作家的各種創新形式、美學、主題、創作環境、跨媒介改編、政治關切與自身認同。輯一「新興主題與美學形式」(詹閔旭主編)從作品內緣角度出發,探討此一世代文學作品所揭示的嶄新主題、人物、場景與美學形式。輯二「媒介與文學環境」(謝欣芩主編)從跨媒介角度出發,探勘文學作品改編成電視、電影、遊戲等媒介背後蘊含的意義與議題。輯三「新主體與身分認同」(王鈺婷、陳芷凡主編)從作者與作品裡的人物認同的角度出發,闢拓當代認同政治、寫作主體與位置(positionality)的新變貌。無論是形式美學、跨媒介敘事或寫作主體的演繹,本書結合文本內外緣的考察,探問並創生臺灣文學的多重未來性。本書特色1. 從臺灣解嚴後的新世代文學創作切入,再現千禧世代作家如何理解存在於世界以及之於世界的關係,並揭示他們在新千禧年代的文化景象中,自我書寫的重要與可能性。2. 從歷史書寫、妖怪書寫、空間書寫、自然導向書寫等文類勾勒千禧世代作家文學作品裡出現的新興主題與美學形式。3. 從電視劇、紀錄片、遊戲與跨界出版,探討不同媒介的改編、轉譯、創作與傳播過程,聚焦媒介與文學環境的發展等外緣因素,如何激發跨媒介創作與共生,並揭示四種展演臺灣文學來世的策略。本書研究文本●《新寶島》,黃崇凱著。●《文藝春秋》,黃崇凱著。●《臺北城裡妖魔跋扈》,新日嵯峨子著。●《帝國大學赤雨騷亂》,新日嵯峨子著。●《金魅殺人魔術》,新日嵯峨子著。●《花開時節》,楊双子著。●《花開少女華麗島》,楊双子著。●《臺灣漫遊錄》,楊双子著。●《綺譚花物語》,楊双子著。●《花甲男孩》,楊富閔著。●《準台北人》,陳又津著。●《藍莓夜的告白》,連明偉著。●《不測之人》,陳育萱著。●《泥地漬虹》,陳怡如著。●《馴羊記》,徐振輔著。●《天橋上的魔術師》,吳明益著。●《作家身影系列I、II》,春暉影業出品。●《他們在島嶼寫作》,目宿媒體出品。●《日曜日式散步者》,黃亞歷導演,目宿媒體發行。●《小封神》,許丙丁著。●《許丙丁作品集》,臺南市立文化中心出版。●《小封神藏寶圖》城市文學解謎遊戲,臺文館承辦、北地異工作室執行。●《帶著你的雜質發亮》,馬尼尼為著。●《我不是生來當母親的》,馬尼尼為著。●《餘地》,顧玉玲著。●《山地話/珊蒂化》,馬翊航著。●104年~109年《臺灣原住民族文學獎得獎作品集》,山海文化雜誌社編輯。●《殖民地之旅》,佐藤春夫著。●《殖民地之旅》,瀟湘神著。●《橫斷記》,高俊宏著。
【電子書】醫院藥學實習:實習指導藥師培訓課程手冊(學員版)
本書共分四大主題:主題一、成為稱職的實習指導藥師;主題二、有效的臨床教學與實習評估;主題三、藥事執業技能:藥物相關問題之解決;主題四、臨床指導藥師的執業倫理。2005以課程講義方式首次付梓,歷經七次修訂,首度以紙本及電子書的形式問市。內容累積數十位輔導員藥師的教學心得與經歷,加上數十年的醇釀,融合了以能力為導向的醫學教育(competence-based medical education, CBME)、可信任專業活動(entrustable professional activities, EPAs)及學習里程碑(milestone)的觀念與要旨,編修教案、註記參考文獻,也增加更多的實例。醫院藥學實習指導藥師是帶領藥學生學習藥師專業與臨床實務中最重要的角色,本書將引導藥師們體驗實習指導的責任與價值,相信也是協助新入職場藥師自我學習的指引!
【電子書】醫院藥學實習:實習指導藥師培訓課程手冊(教師版)
本書共分四大主題:主題一、成為稱職的實習指導藥師;主題二、有效的臨床教學與實習評估;主題三、藥事執業技能:藥物相關問題之解決;主題四、臨床指導藥師的執業倫理。2005以課程講義方式首次付梓,歷經七次修訂,首度以紙本及電子書的形式問市。內容累積數十位輔導員藥師的教學心得與經歷,加上數十年的醇釀,融合了以能力為導向的醫學教育(competence-based medical education, CBME)、可信任專業活動(entrustable professional activities, EPAs)及學習里程碑(milestone)的觀念與要旨,編修教案、註記參考文獻,也增加更多的實例。醫院藥學實習指導藥師是帶領藥學生學習藥師專業與臨床實務中最重要的角色,本書將引導藥師們體驗實習指導的責任與價值,相信也是協助新入職場藥師自我學習的指引!
【電子書】飛鴻踏雪泥:中華民國前駐教廷大使杜筑生回憶錄
中華民國政府自1949年遷台後.無論國內、國外均面臨生死存亡的挑戰。在外交上.我國自退出聯合國後.邦交國銳減。為維護我國在國際社會的生存空間.作者從法國留學回國後.決心從事外交.報效國家.並在大學擔任教職.培養後進。作者想藉本回憶錄向年輕學子敘述個人不避艱辛.放棄國內優渥工作.負笈海外.半工半讀完成學業的歷程。獻身外交工作後.如何在每一個崗位努力不懈.特別在艱苦的非洲地區.在大使館及農技團同仁通力合作下.改善塞國民生.我們的努力贏得塞國朝野的肯定及尊重。教廷是一個極為特殊的國家.也是我國在歐洲唯一的邦交國。在風風雨雨中.我國與教廷各界維持良好的關係.獲致對方充分信任.並成為教廷在人道關懷及協助上.最緊密的合作夥伴。作者在教廷皈依天主教是他工作之外的最大收穫。作者有幸周遊列國.藉此也與讀者分享各地的風土民情。磅推薦外交部前部長、蔣經國基金會董事長-錢復.天主教台北總教區榮休總主教-狄剛.天主教輔仁大學校長-江漢聲.天主教輔仁大學前校長-黎建球.天主教輔仁大學文學院長-陳方中.常春藤解析英語雜誌前總編輯-吳惠珠.【作者介紹】杜筑生.1942年在貴州貴陽出生.1963年台灣大學法律學系法學組畢業.從事教職等工作。1968年前往法國巴黎留學.1975年取得巴黎第二大學國際公法學博士學位後回台。1976年進外交部.在歐洲司服務.從基層做起。1986年通過甲等公務人員特考.取得公務人員任用資格。1988-1989年在美國哈佛大學國際事務中心研習.擔任研究員。在外交部先後擔任專員、科長、條約法律司副司長、禮賓司司長、北美司司長、常務次長。在駐外機構.先後擔任駐比利時代表處副代表、駐希臘代表、駐美國芝加哥辦事處處長、駐西非塞內加爾大使。在教廷大使任內辭卸公職後.擔任天主教輔仁大學講座教授。曾在東吳大學及淡江大學歐洲研究所任教。現任輔仁大學兼任講座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