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紐約時報》暢銷榜 TOP 1 銷售突破100萬冊 10週年10倍強勢回歸 廣受歡迎的xkcd網站作者蘭德爾.門羅的熱銷名著《如果這樣,會怎樣?》,出版歷時10年,銷售突破100萬冊!書中充滿各種奇思怪想的問題,以及作者一本科學的幽默正經回覆。10週年版《如果這樣,會怎樣?》內容全面更新,外加全新的一章,有更多趣味漫畫,還有10倍極限的情境設定,讓你對世界的理解與想像更加10倍開展!.開車撞到減速坡仍安然存活的最快車速是多快? 如果所有減速坡都變成10倍高,又會怎麼?.從多高的地方把牛排丟下,能讓牛排在著地時煮熟? 如果高度增加10倍,又會怎麼? .你想過1莫耳的鼴鼠有多大嗎? 如果是10莫耳,又會怎麼? 為了求出答案,門羅進行電腦模擬、挖出已解密的軍事研究紀錄、請教核反應器的操作人員、用碼錶為「星際大戰」電影的場景計時、打電話問他媽媽,還用Google搜尋一些看起來很恐怖的動物。在門羅筆下,科學變得無厘頭且逗趣。你將知道,以接近光速投出的棒球,可能會夷平整個城區;DNA憑空消失,可能是一種減重策略;電影「星際大戰」裡的尤達大師,可以用原力幫電動Smart車充電。從「遇見你的靈魂伴侶」到「以真正元素來建立週期表的種種死法」,門羅都以令人捧腹大笑、佩服不已的答案,為我們解釋一切。歡迎來到《如果這樣,會怎樣?》的異想世界,新版更是10倍有趣!樂讀推薦對科學家來說,進步的代價就是專業化。當每個研究者的目標,都是在擁擠的學科中占據一小塊領地時,對於真正重要的跨學科問題,一般人很難找到答案。比如,「往下發射的機槍,能不能用來製造噴射背包?」幸運的是,民眾可以向本書作者門羅尋求答案。門羅是xkcd網路漫畫的創作者,在網路文化中擁有許多鐵粉……多年來,門羅一直以清晰又機智的文筆,為他的網路漫畫撰寫說明,即使一個問題看似不可解,也無法阻止他尋求答案。――《華爾街日報》xkcd 是全球科技迷必讀的內容,以網路宅文化語言探討人際關係,同時尋求以電腦為中心的生活所具有的意義……網路也讓門羅和他的讀者之間,建立了非比尋常的連結。讀者會在現實生活中試著重演他漫畫中的奇妙點子。」――《紐約時報》靠著穩定產出的數學笑話、物理笑話,及反社會式的樂觀主義,曾為NASA機器人工程師的 xkcd 創作者門羅,吸引到的流量足可媲美NBC 或歐普拉的網站。門羅的漫畫成功關鍵在於他不只評論宅文化,它本身就是宅文化。――《連線雜誌》備受喜愛的網路漫畫 xkcd,有時以廣泛易懂的方式令人捧腹,有時令人心痛,有時極富社會洞察力,有時則需要程式設計師或科學家才能解釋的晦澀幽默。但它最極致的表現,是在極小的空間內塞入極大量的有趣知識,或是在媒體中進行令人屏息的實驗……與其說它是漫畫,不如說是一座創意工廠,或是讀者共同參與的體驗。――洋蔥報A.V. 俱樂部(ONION A.V. CLUB)《如果這樣,會怎樣?》是我在網路上必讀的內容,每一篇新文章我都充滿期待,總是讀得津津有味。――達托若(Cory Doctorow),知名網站BoingBoing 創辦人蘭德爾.門羅是國寶級人物。――普萊特(Phil Plait),科普部落格「壞天文學家」格主
繞遠路的人,會比走直線的人年輕一點?只要離地面愈近,時間就流逝得愈慢?黑洞其實不會把你吸進去,太陽才是要當心的?日本人氣天文物理學者BossB博士用最簡單的語言,帶你重新思考宇宙與「我」之間的關係。從恆星的誕生到時間的流動,從黑洞的祕密到人類存在的意義,她用幽默又深刻的方式告訴我們:理解宇宙,就是理解自己。 宇宙思考就是: 了解宇宙,視角就會擴展;視角擴展,事物的本質就會顯現。 ★日本人氣天文學家的宇宙思考術★在風趣又易懂的筆鋒下,帶領我們超越日常框架,從不同視角看見萬物本質。你不需要成為專家,也能用宇宙的尺度看待自己,當視野放大到星辰與銀河,生命中的困惑與煩惱,都將轉化為成長與自由的契機。 當你仰望星空,你看到的不只是光年之外的星體,而是存在於時間長河中的自己。宇宙不評斷、不給答案——它只是存在。而我們,能選擇用什麼視角去看待世界。 《宇宙思考》不只是一本談天文的書,更是一場打開思維邊界的旅程。它教你如何換個角度看待問題、理解情緒、突破框架,在變化與不確定的世界裡,在浩瀚星河中找到屬於自己的節奏與價值。 ★看見本質:突破經驗與偏見的限制,看清事物與自身的真實樣貌。 ★了解自我:認知你是繼承了無數恆星生命歷程的「繁星之子」,體內蘊藏著磅礴的能量與無限潛力。 ★創造未來:在宇宙的無窮可能性中,選擇成為你理想中的自己,擺脫社會框架與群體壓力的束縛。 當你學會用「宇宙的尺度」看待人生,你會發現:原來一切困惑都如此渺小,而你的存在,本身就閃耀著恆星般的光。宇宙無限寬廣,擁有近乎無限的可能性。你在人生中的任何選擇,將會創造屬於你自己的無限可能。 天文物理學者BossB,是一位擁有近70萬名追隨者的人氣天文學專家。她以幽默又淺顯易懂的方式解說宇宙奧祕,讓複雜的天文知識變得生動親切,也因此受到廣大粉絲喜愛。 這本書延續了她一貫的風格,用平易近人的語言帶你理解宇宙。每一篇都從一個具體的宇宙物理原理出發,並延伸出一段引人深思的「宇宙思考」,從科學現象中推導出貼近人生本質的洞見。 這不只是一本天文物理科普書,更是一部引導你自然掌握「科學式思考」的全新教養讀物,讓你在理解宇宙的過程中,也重新理解自己。Zen大|「敦南新生活」版主李昫岱|「屋頂上的天文學家」主理人黃貞祥|清華大學生命科學系副教授/GENE思書齋齋主曾耀寰|中央研究院天文及天文物理研究所研究技師閃耀推薦(以首字筆畫排序)
●作者劉俊初是Podcast節目The LIUniverse with Dr. Charles Liu主持人,風格平易近人●用簡短的篇幅,呈現宇宙史各時期的重大事件●用一條獨特的時間軸貫穿全書,讓讀者一目了然,快速掌握自己在宇宙洪流中的位置邀你踏上波瀾壯闊的宇宙巡禮!讓《宇宙大解構》帶領你穿越時空長河,從大霹靂的瞬間一路走到今日,再望向宇宙的未來。隨著書頁,你會探索恆星和星系的誕生、太陽系的形成,了解地球上的生命如何演化出來,宇宙在遙遠未來的命運,每頁下方都有時間軸,讓你隨時知道自己來到哪個時刻。天文物理學家劉俊初教授用淺顯易懂的文字、簡單明瞭的插圖和瑰麗絢爛的天文照片,娓娓道出這部兼具宇宙歷史和宇宙科學的精采故事。現在就打開這本書,從時間的起點出發,一起探索我們這個不斷擴張的宇宙吧。
從〈如果雲知道〉到〈一首雲的時間〉 歌手 許茹芸 的第一本翻譯作品喚起好奇心、啟發自然之美成為一名小小的「觀雲者」英國「賞雲協會」創辦人蓋文.普瑞特─平尼+「凱特.格林威」童書繪本大獎插畫家威廉.葛里爾————共同獻上————兼具藝術與知識性的「雲」科普繪本!◎ 歌手 許茹芸 的第一本翻譯作品「從小我就喜歡躺在草地上,仰望天空,看著雲朵一朵朵變化——從形到影,從近到遠。那份飄浮不定的自由,彷彿呼應著內在的心與靈魂。願每個讀完的你,都能隨著心的流動與能量,像雲一般——在變化中飄浮,在流動中安靜。」———————許茹芸◎ 你可曾親眼見過一朵雲的誕生?雲朵有著千變萬化的形態與大小,從貼近地面的層雲,到高掛天際的卷雲,還有滾雲、旗狀雲,甚至龍捲風。本書以精美插畫搭配文字,揭示各種主要雲型的知識、祕密與故事,以及它們如何影響周遭的天氣、拉出天空的輪廓、與陽光共舞。我們將學習雲朵優雅的拉丁學名,探索它們喜歡停駐的天空角落,驚嘆於它們與陽光的互動方式——甚至延伸到其他星球上的奇異雲層,有時那裡的雲竟然是由酸所構成的?又或是木星上的雲是帶有氨冰晶?而土星的北極雲層竟聚集成一個神祕的六邊形?《天空尋寶記:初學者的雲朵冒險之旅》(Cloudspotting for Beginners)將啟發你好奇的心靈,帶來一輩子對氣象知識的驚奇與讚嘆。◎ 一本插畫精美的雲科普繪本,帶你探索雲的奧祕與壯麗之美。《天空尋寶記:初學者的雲朵冒險之旅》不只是一本詩意的雲與天空繪本,也是一本滿足讀者初探氣象知識的科普書,更是一本能帶領你進入「雲朵奇幻世界」的入門指南,喚起好奇心、啟發自然之美,任何對天空和雲朵充滿好奇心與想像力的大朋友和小朋友們,都會愛上這本兼具藝術與知識性的美麗圖文作品。由英國「賞雲協會」創辦人蓋文.普瑞特─平尼(Gavin Pretor–Pinney),與榮獲「凱特.格林威」童書繪本大獎插畫家威廉.葛里爾(William Grill)聯手打造,以深入淺出的文字敘述,為你解說各種變幻莫測的雲朵奧秘與知識,搭配以壯麗彩色天空與流動雲朵的色鉛筆插畫風格,營造出沉靜而引人深思的閱讀體驗。雲的存在需要極為精準的化學條件,卻又在日常中不斷生成與消散。本書以趣味的筆調,描繪這些常被你我忽略的天空生靈,提醒我們在無常之中,學會專注與觀察。這是一本結合知識、詩意與寧靜之美的雲朵之書,獻給所有熱愛天空與自然的讀者。
作品授權13國、百萬網友追蹤的神經科學家,教你如何與大腦並肩作戰,破解人生重重關卡!本書從實用的角度出發,結合最新的神經科學知識與作者的真實生命經驗,提出應對網路時代焦慮與分心挑戰的具體策略,帶領讀者一步步提升心智韌性,身心更穩定、生活更幸福!它總是在學習與調整,也總是在努力保護你——在不斷的變動中重組、開闢新的神經路徑,並展現出驚人的自我修復力。它,正是你的大腦。只是,它並不總是能與你站在同一陣線,幫助你安然度過各種危機。當你被資訊淹沒、注意力分散、陷入焦慮與自我懷疑,甚至在人際關係中感到孤立無援時,大腦有時反而會誤啟防衛機制,讓你更加疲憊不安。作者瑞秋.巴爾也曾走過這樣的低谷:在求學時因轉換領域而迷惘,因感情錯付而自信崩塌,在母親離世後陷入自責與悲傷的迴圈,也曾為了身材焦慮而過度自我要求……直到神經科學讓她明白,憑藉大腦近乎無限的神經可塑性,我們都有機會重塑自己的思考與行為路徑,學會專注,減輕壓力,修復關係,培養同理心,重新找回對生活的喜悅與好奇。無論你是想瞭解神經科學,想真正弄懂自己腦袋裡到底發生了什麼事,或是希望在閱讀中找到如同溫暖擁抱的陪伴,《讓大腦成為你的神隊友》都是一本結合科學實證與生活智慧的指南,幫助你更妥貼地照顧大腦——而它,也將能把你照顧得更好。
【美國國家戶外圖書獎】【西北太平洋圖書獎】【薩羅揚國際寫作獎】書評譽為足以與《槍炮、病菌與鋼鐵》賈德.戴蒙比肩,獲選多家媒體、眾多類別的年度最佳書籍。(本書第一版名為《路:行跡的探索》,內容無增修,請避免重複購買)******歷史、昆蟲學、地質學、物理學,甚至系統理論……一趟健行如何引領他踏入眾多知識領域的祕境,從而窺見各種「路徑」背後蘊含的深奧智慧?「路,從何而來?為什麼有些路與時俱進,有些日漸凋零?是什麼讓我們走既有的路?又是什麼,讓我們開創新徑?」那年,摩爾獨自在阿帕拉契山徑健行,看著腳下的路不斷往後退去時,心中生起這些疑問。在大量閱讀各領域文獻,發現當中密密麻麻的「路徑」後,他重新踏上旅途。在接下來的七年,他走訪各種地形、探訪各界專家,希望從各種專業領域中,找到共同的真理。.他造訪紐芬蘭島,探訪地球上最古老動物留下的移跡化石,希望揭曉「動物最初為什麼開始移動」,從而解答:遠古異世界如何轉變成今日的大自然?・他調查單細胞生物乃至螞蟻和天幕毛蟲等昆蟲的研究,搞清楚這些生物如何藉由打造道路網絡,來彼此溝通,進而提升群體行動的智慧。・他藉由實際觀察、放牧和打獵,跟隨大象、綿羊、鹿等的腳步,了解牠們的行動模式,以及人類對牠們的獵捕、圈養與研究如何形塑人類自身的發展。・他探究古代人類社會如何利用步道網連接地貌,這些步道又如何跟語言、傳說和記憶等文化絲線緊密交織。・他追溯到歐洲人最初殖民美洲的年代,探尋阿帕拉契山徑與其他現代山徑的曲折起源,並探究這類「非我」世界為何深深吸引著現代人。・他從現代交通系統與通訊網絡如何取法古道,到國際阿帕拉契山徑的概念提出與進展,探討我們對於與土地、與他人之連結的需求與困惑。「我的心靈之路,如果有的話,就是這條山徑。我在山徑上經常有這種感覺:我可以同時相信一個觀念的正面與反面——路的結構孕育了這樣的思維。」(本書前言)這本書是累積多年研究與長途行走的成果,結合作者的冒險與科學、歷史和哲學等面向的紀錄,深入探索「路徑」如何幫助我們理解周遭世界。(更詳盡的內容介紹可參閱目錄引文)
訓練奧運選手的腦神經外科權威教你活化大腦日本暢銷55萬冊系列增訂新版總是提不起勁、忘東忘西、想不出好點子?工作效率低落,常常一邊滑手機一邊分心,心情越來越煩躁?以為自己沒天分、沒意志力,或是「年紀大了」?其實,你只是需要培養大腦好習慣!日本腦科學權威林成之醫師以多年救治重症患者、研究大腦的第一線經驗,提出一套讓大腦輕鬆發揮更多潛力的好方法。藉由淺顯易懂的文字和生動活潑的插圖,教我們改掉消耗腦力的12種壞習慣,培養提升腦力的12種觀念,讓大腦越用越聰明、越活越有力!◆保持好奇心:活化大腦本能,自然越轉越靈光。◆不要「嫌麻煩」:負能量少一點,大腦活力多更多。◆主動設定計畫:積極完成目標,讓大腦成就感滿點。◆別再長時間滑手機:把專注力還給自己,讓大腦重拾深度思考能力。◆效率不必擺第一:適度運用直覺,擺脫僵化思考。◆在任務中找樂趣:找到思考的切入點,讓資訊真正留在大腦裡。◆還沒做之前別放棄:專注當下就好,大腦會給你意外驚喜。◆將心比心:培養同理與溝通力,讓大腦升級成社交高手。◆動身體就是動腦:每天運動,也能一起活化大腦。◆維持良好姿勢:體態良好,大腦也會有精神。◆挑食OUT,養腦飲食IN:均衡飲食八分飽,大腦能量不可少。◆年齡不是問題:勇敢接觸新鮮事,大腦永保年輕。全書以圖解方式呈現大腦的機制與習慣,腦力的潛能其實藏在我們日常最基本的感受與選擇中。你不需要超強意志力,只需要了解大腦的運作邏輯,懂得避開會讓大腦退化的行為模式,自然就能讓大腦靈活有精神。讀完這本書,你會發現——◆原來大腦也喜歡讚美和鼓勵,不喜歡抱怨或否定。◆記憶力不好,不是老了,是太快為事物貼上「我沒興趣」的標籤。◆每天練習一點點「主動思考」、「正面語言」,就是對大腦最好的運動。◆面帶笑容不只可以交到朋友,還能讓前額葉皮質變得超有活力!◆面對不擅長的工作、合不來的人,反而是活化大腦潛能的絕佳機會!無論是上班族、學生、樂齡族,或是正在為人際關係煩惱、想要提升學習效率的人,或是單純想讓自己生活得更聰明、更有餘裕,都能在這本書裡找到提升腦力的小撇步!
~時間偷不走的東西,叫腦力~不管幾歲,都能重新升級,把三分鐘熱度,練成一輩子的續航!【本書特色】◎以臨床腦科學為基礎,提出「大腦基礎體力」概念,揭示行動力與學習力的核心關鍵!◎系統化介紹大腦八大腦區功能,並搭配實用練習,幫助強化記憶、理解、專注與執行能力!◎提供成人也適用的高效學習法,如分段式學習、餘韻學習、超慢速學習,讓任何年齡都能持續進步!你是否也曾在年初立下「今年一定要考過證照」的決心,卻在幾個月後熱情熄火,讓教材靜靜塵封在一旁?或者,明明很努力學習,卻總覺得成果不如預期?我們常把原因歸咎於體力下降或心力不足,但加藤俊德醫師提醒我們──真正的關鍵,其實在於「大腦的基礎體力」。《最強大腦養成術:打造超越年齡的腦力優勢》以腦科學為依據,帶你認識大腦八大腦區的分工與合作,並揭示讓大腦「暖身」的必要性。從活化記憶力的實用技巧,到提升專注力與執行力的日常習慣,書中提供許多簡單卻有效的方法,幫助我們在任何年齡都能保持學習動能。更令人振奮的是,研究指出,大腦在中年不會走下坡,反而將迎來黃金全盛期。只要懂得正確使用,就能在70、80歲時依舊持續成長。這意味著,每個人都可以透過日常訓練,重新找回「說做就做」的自己,打造一顆真正強大、持久的腦。在資訊量爆炸、變化快速的時代,我們最需要的不是更多的意志力,而是一顆能持續進化的大腦。把這本書當作送給未來自己的禮物吧!因為當你擁有足夠腦力,就能活得更隨心所欲,勇敢實現那些一直想做卻尚未完成的夢想。
神經心理學家深信:人類總有一天會研發出人造大腦。表觀遺傳學教授認為:可怕的親身經歷會改變人類的基因組。精神病醫生發現:腸道就像大腦的感覺器官。大腦簡直是上帝創造的奇蹟!在我們活著的每一刻,大腦都在幫助我們完成大大小小的任務;有時候很困難,有時候完全憑直覺……大腦約有1000億個神經細胞及超過100萬億個突觸正忙碌著,大腦利用它們接收的信息來創造一個世界;然而,它們是怎麼辦到的?!腦電波是什麼?錯誤的記憶是怎麼創造出來的?你的直覺來自於大腦嗎?我們能夠選擇性地遺忘嗎?每個人在出生時,大腦都是一樣的嗎?為什麼我們的記憶只能追溯到三歲?做白日夢的時候,大腦在幹什麼?男人與女人的大腦有區別嗎?電腦打字的便利性取代手寫字的麻煩,卻也影響了大腦的某種功能?!大腦可以優化嗎?如何優化我們的大腦?大腦需要什麼才能存活?大量的糖。因為大腦不能儲存能量,它必須不斷接收新糖。它的神經遞質和突觸還需要水、氧氣和蛋白質。它渴望刺激。我們的大腦很好奇,喜歡接收各種形式的輸入。大腦無法忍受無聊,閒置而未受到任何刺激對大腦不利。人類大約只使用了大腦的百分之十,其餘部分有待開發。這種說法到底對不對?這是謬誤。我們始終在使用整個大腦,但並非百分之百意識到這一點。例如,開車時我們的大腦有許多功能正在運作,但我們根本不會察覺。我們的大腦是如此運作的:這次多用一點這個區域,下次多用一點那個區域,依熟練度而定,有些人腦中的特定區域,會比其他人更發達更突出。一名長跑健將,會比四體不協調的人更常用到腦中與腿對應的區域,並因此讓它更機敏靈活。同理,經常閱讀與寫作的人,也會比幾乎不閱讀寫作的人,更常使用與此對應的腦區。此外,有一種情況也會反覆發生,某些腦區突然必須接手其他部位的任務。例如,在那些因故失明的人身上,本來一直掌管視力的大腦視覺皮質,現在會被指派其他任務。什麼任務呢?例如,觸摸印象。試想盲人如何透過指尖的敏銳觸覺來閱讀點字。為什麼會彈奏樂器的人更有「腦」?因為他們鍛練了聽力。這對語言發展非常有利,不論在發音或字句腔調、語調、速度及韻律等各方面,他們都更能區別其中的差異。此外,會彈奏樂器的人,因為擅長分辨聲音語調,學起外語也更容易。他們通常比較自律,而且專注在事物的本質。最後一點:能讀樂譜的人,辨識空間關係的能力也較好。學習讀譜時所使用的大腦區域,與發展空間概念時所使用的區域相同。因此,具有音樂專長的人,在需要運用幾何概念的任務上,通常表現優秀。最關鍵的是:學音樂的人不止受益於上述所有的好處,尤其重要的是,還學會了演奏一種樂器!第六感是由大腦來掌控嗎?沒錯。所謂的第六感就等同於直覺,它是由我們的右腦來掌控。人類的右半腦負責警惕小心以及產生恐懼感這類的負面情緒。當直覺浮現時,經常是為了向我們發出「應該留意某種場合或某種人」的訊號。第六感要表達的是「小心!」我們的大腦是強制性地需要他人,還是它其實也可以自給自足?人類是社會動物,這是深植在我們身上的屬性。與他人產生社會連結,是人存在的基本動力之一。在某些情況下,人類當然有可能對人性深感失望,並選擇離群索居,不與人來往。不過這是例外。齋戒禁食的人總說自己的腦袋變得更清楚。為什麼?我們的腦不是需要很多能量,而齋戒時幾乎完全得不到嗎?當我們飢餓時,身體是處在一種蓄勢待發的狀態。因為我們最根本的需求之一無法得到滿足,所以,齋戒期間的大腦會比平常更專注,而這讓我們覺得自己更理智、更清醒。本書作者為了探索人類的大腦,訪問了17位世界頂級的神經科學家,提出300個具有挑戰性且充滿驚奇的問題;透過這300個問題的答案,本書帶領我們了解最先進的大腦研究結果:包括人工智慧、長期疼痛、記憶力、表現遺傳學、老年痴呆、大腦老化、意識、毒品、夢境、睡眠及學習等議題。
你可曾想過,中世紀的石匠們,他們既沒學過數學、物理,也沒有精密的量尺與結構力學知識, 為什麼他們蓋出來的宏偉大教堂,卻能屹立數百年不倒?他們掌握了哪種知識與祕密力量? 胡佛獎章|國家科學委員會「公共服務獎」|拉爾夫・科茨・羅獎章|美國科學作家協會「社會科學獎」|美國化學學會「格雷迪・斯塔克獎章」|美國物理學會「科學寫作獎」 屢獲大獎工程學專家/「工程人」百萬Youtuber 比爾.漢馬克 第一次揭露「工程思維」的祕密心法 嘗試錯誤╳承襲既有知識╳折衷取捨=解決當下難題 ★附多幀精采插圖與詳解★ ★這不僅是一本探索發明史的書,更是一部關於人類進步的宏大敘事★ ▎工程界最常被大眾誤判與低估:「如果成功,那就是科學奇蹟;如果釀成慘禍,那就是工程失誤!」 ▎工程學不等於應用科學,工程師必須馬上解決問題,甚至常常走在科學得出合理解釋之前 ▎工程方法動用了人類最高的創意表現,綿延千年至今,其成果始終代表了人類巧思的巔峰 ▎任何技術都不是中立的,技術本身承載著創造它的工程師做出的選擇與內建的偏誤,因此更需要多元化的人才加入 你是不是以為,歷史上每一個工程奇蹟都是一種科學突破?堪稱天才的發明,是不是都靠靈光乍現而一舉打破框架?其實,每一項發明都不過是無數次突破的總結成果,這裡面有令人矚目的壯舉,也包括看似簡單,實則艱辛的無盡歲月的累積。 本書作者比爾.漢馬克致力於向大眾普及工程學知識,曾獲得胡佛獎章及拉爾夫・科茨・羅獎章等多項大獎,也是擁有百萬粉絲YouTube熱門頻道「工程人」(engineerguyvideo)主持人。漢馬克一生癡迷於探究人造物的創造奧祕與製作智慧。如今他首度揭開所有發明背後的無形法則,帶領我們展開一場人類文明建造史的驚奇之旅。從中世紀大教堂的雄偉石拱,到日常平凡無奇的汽水罐設計,哈馬克闡釋潛藏在每個新建築技術、科技突破與創新方案背後的黃金法則——這些突破讓我們逐步邁向更美好、更實用的世界。 本書充滿了引人入勝的軼事和生動的敘述,超越了傳統歷史書籍的界限。橫跨數世紀與世界各地多元文化。漢馬克以睿智洞察的視角,展現人類在充滿挑戰的世界中如何匠心獨運地打造解決方案。他將科學、工程學和人類的聰明才智無縫融合,其富有洞察力的探索,揭示了我們經常視為理所當然的物品背後的卓越之處。我們可以看到身邊的世界是如何被一步步塑造成形的,並可能永久改變你我觀察周遭事物的方式。 ◆ ◆ ◆ 「幾乎所有人都誤以為技術就是應用科學……實際上,技術與藝術的關聯比其與科學的關係還更密切——不僅體現在物質層面,因為藝術必然在某種程度上涉及材料的挑選與運用;在概念層面上亦是如此,因為技術從業人員和藝術家一樣,都必須面對許多難以具體分析的複雜性。如今另一個常見的誤解,是認為技術本質上是醜陋和令人不悅的。但稍加思索便會發現,技術不僅是無數美好體驗的基礎,更是偉大藝術的根基──無論這些藝術的的表現形式是實物、文字、聲音還是環境。」 ──西里爾・史密斯(Cyril Stanley Smith),《結構的探索》(A Search for Structure) 【專業推薦】 洪靖|中正大學紫荊不分系助理教授、荷蘭技術哲學博士 洪瀞|成大教授/《先降噪、再聚焦》作者 超認真少年|Youtuber 陳瑞麟|中正大學哲學系講座教授 寒波|科普作家,「盲眼的尼安德塔石器匠」經營者 「我們常說理工學生需要具備人文素養,但我認為人文社會學生也要理解工程思維——它們都是看待和對待世界的方式。」 ──洪靖(中正大學紫荊不分系助理教授、荷蘭技術哲學博士) 「這本書揭開了人類最偉大傑作背後的神祕面紗。漢馬克不只是設計與建造的專家,更是一位天賦異稟的溝通使者。他充滿感染力的熱情躍然紙上,說明了即使不愛數學,你也能學會像工程師一樣思考。」 ——亞當・格蘭特(Adam Grant),《紐約時報》暢銷書《逆思維》(Think Again)作者及TED播客節目《關於思想》(Re:Thinking)主持人 「漢馬克的書是一趟迷人的旅程,探索工程師與發明家的實際工作方式,並證明無論是工程師、科學家,甚至你和我,都能藉由動手摸索創造出有用的事物。這是一本精彩的書,興味盎然的讀物。」 ——唐・諾曼(Don Norman),暢銷書《設計的心理學》(The Design of Everyday Things)和《讓世界變更好》(Design for a Better World)作者 「這本書從廣闊的歷史脈絡中生動驗證了工程學不等同於科學……漢馬克巧妙地闡明了試錯在人類進步發展中所扮演的角色,他還提出了一項強力的論據,主張完美理解世界並非創新的先決要件。這名符其實是一部充滿智慧並引人入勝的作品。」 ——《出版人週刊》(Publishers Weekly),星級評價 「本書生動地描述了工程師的工作方式,俯拾皆是出自工程歷史的有趣故事,這是本發人深省的讀物。」 ——羅蘭・艾諾斯(Roland Ennos),《木器時代》(The Age of Wood)作者 「這本精采的著述充滿了啟迪人心的故事,內容描述聰明、堅毅、有耐心但最終仍實事求是的人們。漢馬克肩起使命要重新改寫廣受採信的科學敘事。」 ——理查德・邁恩瓦林(Richard Mainwaring),《耳朵聽到的(與沒聽到的)》《What the Ears Hears (and Doesn’t)》作者 「這是一趟令人耳目一心的愉快導覽,引領我們探索工程師們在數個世紀以來設計出的巧妙解決方案。這本書充滿了令人著迷的歷史紀實,從古代榨取葡萄汁的裝置到精確控制的『蠟燭計時器』,同時讓我們以嶄新的視角來看待我們家中一些習以為常的不起眼日常用品——自行車、微波爐、洗衣精。」 ——蘿伯塔・郭(Roberta Kwok),獲獎科學記者
我們有多理解這顆距離我們最近的恆星?◎泛科知識長鄭國威盛讚,身歷其境的太陽科學之旅我們每天都看得見太陽,但是你有沒有想過它為什麼會發光,陽光又為什麼會讓我們感覺如此溫暖(或燥熱)?太陽是一顆火球嗎?在很多古代傳說裡,太陽都代表著火與力量,是一顆「單純的大火球」。但這顆火球有多大?能燒多久?從十九世紀開始,一代代的科學家試法猜想、計算,但直到核子物理出現,我們才知道太陽以核融合放出光,核心更有一千五百萬度。要能以核融合的方式產出這麼多能量,太陽本身又大又重:不僅容納得下130萬個地球,還占據了太陽系99%以上的質量!太陽風與極光太陽對地球的影響不只在於它放出的光和熱。太陽風可不是太陽底下溫和的暖風,是這顆瞬息萬變的核融合大球表面投射出來的帶電粒子流,讓整個太陽系都受到電磁波轟炸。還好,地球也有磁場,可以幫我們擋下大部分的太陽風侵襲,美麗的極光就是最好的見證。偶爾吹出的太陽風也形成了這個星系的「太空天氣」,如果我們有一天要離開地球,就得先摸清這顆陰晴不定的太陽。穿越十七萬年的光光從太陽表面到達地球,只需要八分鐘。但從太陽內部產生的光子,卻得要歷經十七萬年的隨機衝撞才有機會逃脫!但奇怪的是太陽表面有時會出現一些「黑點」——神出鬼沒的太陽黑子究竟代表著什麼?又是怎麼來的?就在人類越來越理解太陽的過程中,太陽仍不時發出突襲的怪招,更加令人迷惑卻也感到無比新奇。本書回顧幾千年的肉眼觀測、幾百年的望遠鏡觀測,還有幾十年的太空觀測歷史。帶給我們從太陽內部到地球表面、從太陽系成形之初到現在,關於太陽的一切謎題與美妙解答。推薦人鄭國威 泛科知識長
★最受歡迎「萌寵行為百科」系列書★歡迎光臨,兔兔的「傲嬌」世界……看起來總是一號表情,腦內活動其實超豐富!◆「人生奉獻給兔子的兔子專家」×「想溺死在兔子堆中的插畫家」跨界合作◆ 兔兔博士親自指導!兔寶貝的第一視角,道出主人聽不見的角落心聲有時不理人,有時超黏人……好想知道兔兔到底在想什麼!►我家兔寶動不動就跺腳,難道是脾氣暴躁?►噗噗!嘰嘰!這些聲音,是想跟主人講什麼?►快要被兔兔盯出一個洞……是我做錯事了嗎?►一打架就拚上「兔」命,該怎麼阻止?►好吃的青菜水果,卻對兔兔的消化系統不好?►大白天居然在睡覺,是身體不舒服嗎?兔子的事,當然問兔子才清楚!▍本書精心收錄26則新知專欄 × 5篇兔言兔語四格漫畫 × 2次兔學隨堂考▍6大主題,全方位解密兔子的心事/兔子的謎之行為/兔子的日常須知與兔子共度生活/兔子的身體祕密/兔子小知識親愛的主人~快聽聽兔兔的真心話:●嗶嗶!地盤、主人、伴侶……這些都是我的●偶爾鬧鬧小脾氣,只是想要主人更懂我一點●躺在懷裡,像個小嬰兒?仰躺其實不太舒服●雖然整天都在嚼嚼嚼,但才不是因為貪吃咧●別看我可愛,敢打擾我,就讓你知道厲害!●莫名其妙的行為,其實只是為了「保住小命」翻開本書,找到你和兔兔之間的最佳默契!※適用於以下所有(和更多)可愛兔兔✔侏儒兔 ✔海棠兔 ✔雷克斯兔 ✔獅子兔✔垂耳兔 ✔迷你兔 ✔安哥拉兔 ✔大白兔 ……
什麼是元素週期表?這份最廣為人知的科學圖表從何而來?表上的元素是如何發現?怎麼命名?什麼樣子?這些排列又代表什麼?週期表問世後,百年來出現了上千種形式,包括螺旋、同心圓、樹狀等等,為什麼這麼多種?是否有最理想的版本?關於元素,又有哪些最新發現?打開牛津大學出版社最受歡迎通識讀本,用最簡明的方式了解科學史上最重要的圖表。元素週期表,是所有人最熟悉的一張科學圖表,它是化學研究的核心,也是人類掌握化學知識的重要工具。週期表不僅幫助科學家不斷發現新元素,使元素得到合理的分類,奠定了近代原子理論的重要基礎,也讓我們得以預測元素的化學與物理性質,以及可能的結合方式,成為現代各種科技突破的關鍵指引。這張影響人類科學進展的重要圖表從何而來?表上這些元素是怎麼被發現的?它們是什麼樣子?科學家是如何找到元素之間存在的規律性與週期性?什麼決定了元素在表上的順序?哪些新技術被用來尋找空缺的元素?相對論與量子力學又在哪些層面上影響週期系統?本書簡要介紹元素的發現與分類、週期系統的建立與演變,以及相關的重要科學家與軼事,並收錄了包括1871年門得列夫發表的第一版等多種具代表性的週期表版本,也討論一百五十多年來出現了近千種週期表,是否有最理想的版本?透過本書,你將全面認識週期表的重要性,了解週期表不僅是枯燥的背誦,還蘊藏了豐富的價值與無限的可能性。【好評推薦】自門得列夫發表週期表後,一百五十多年來有許多人撰文介紹化學領域中最具代表性的系統。然而,唯有艾瑞克‧希瑞能以如此簡明扼要的方式,介紹元素週期表的來源、意義與最新發展。──菲力普•鮑爾(Philip Ball),《自然》(Nature)雜誌編輯、英國科普作家【你是知識控嗎?關於牛津通識課】用最簡明直白的方式,了解現代人最需要知道的大問題。牛津通識課(Very Short Introductions,簡稱VSI)是英國牛津大學出版社(Oxford University Press)的系列叢書,秉持「為所有讀者提供一個可讀性強且包羅萬千的工具書圖書館」的信念,於1995年首次推出,多年來已出版近700本讀物,內容涉及歷史、神學、藝術、哲學、文學、醫學、自然科學、政治等數十多種領域。每一本書對應一個主題,由該領域公認的專家撰寫,篇幅簡潔精煉,並提供進一步深度閱讀的建議,確保讀者讀完後能建立該主題的專業級知識框架。
探索基因科技對未來的啟示與挑戰! 本書不講枯燥的專業術語,也不要求你有生物學的背景,而是用最通俗的語言,把你帶進基因的世界,讓你明白原來你從出生那一刻起,就已經隨身攜帶了一整套複雜的訊息系統,它們不僅定義了你的模樣,還可能影響你的思維方式、情緒反應、健康走向,甚至戀愛偏好。歡迎你,走進基因的世界。我們將從這裡,重新認識我們自己。 認識基因如何影響外貌、健康、疾病與進化,探索基因科技對未來的啟示與挑戰!• 基因是生命藍圖,決定外貌特質、健康狀態與生理反應。• 個體基因差異導致疾病風險不同,影響藥物療效與治療結果。• 基因學研究揭示人類起源、進化歷程,解答生命本質的奧秘。• 基因編輯與療法帶來醫學突破,同時引發倫理與命運思考。本書不講枯燥的專業術語,也不要求你有生物學的背景,而是用最通俗的語言,把你帶進基因的世界,讓你明白原來你從出生那一刻起,就已經隨身攜帶了一整套複雜的訊息系統,它們不僅定義了你的模樣,還可能影響你的思維方式、情緒反應、健康走向,甚至戀愛偏好。【本書精彩內容】第一章 不可思議的基因基因是生命的基本單位之一,它不僅決定了生物的許多特徵,也關乎著生物的繁衍和進化。第二章 基因與遺傳從科學角度來看,遺傳是指生物的特徵或資訊,如何透過世代的繁衍而延續下去。第三章 基因與疾病許多疾病與基因密切相關。有些基因突變會導致罕見的遺傳病,而常見的癌症、糖尿病等慢性病,也可能和基因有一定的關聯。第四章 基因與治療從基因檢測、精準醫療到 CRISPR 編輯技術,基因不再只是診斷的工具,更可能成為治療的關鍵。第五章 基因與進化從達爾文的自然選擇,到現代基因組學的證據,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基因如何推動生物的多樣性與演化。第六章 基因與食物基因與食物的關係,不僅是農業與科技的結合,也牽涉到人類健康與未來糧食的永續。第七章 基因與人生基因影響的不只是生理,更與我們的人生經歷緊密相連。從天賦、個性到壽命長短,基因在其中都扮演角色。基因從來不是命運的「鎖鏈」,而是人生的「劇本」。而這本書,帶我們拿到那本劇本,翻開它、理解它、甚至在某些時候——重寫它。歡迎你,走進基因的世界。我們將從這裡,重新認識我們自己。
★限量手繪昆蟲透卡★ 5款隨機贈送1款 地球上每4隻動物,就有1隻是昆蟲 牠們數量龐大、充滿令人驚奇的祕密 更是支撐起地球上生命運轉的隱形力量 美國亞馬遜讀者五星推薦「解剖書」系列 最值得收藏的昆蟲科普圖文書 【本書特色】 ★美國高人氣暢銷圖文書作家最新力作 ★圖解+圖表+插圖,快速理解昆蟲科普知識 ★結合科學繪圖比例與手繪風格,全書滿版全彩,畫風溫暖繽紛 ★內容深入淺出,涵蓋主題廣泛,適合作為認識昆蟲的入門科普書 【這本昆蟲解剖書適合……】 ★孩子:精美的插圖風格,讓孩子易於理解、閱讀 ★親子共讀:內容深入淺出,父母易於講解說明 ★課外讀物:清楚的圖解與圖表,搭配豐富而且充實的知識與背景 ★關注生態、喜歡昆蟲和大自然的你:從科普到人文關懷等主題,涵蓋全方面知識 ◆◆◆ ★目前全世界已鑑定的昆蟲就超過了100萬種,占了所有已經發表物種的一半以上,但科學家估計,我們發現的昆蟲種類,僅僅是全部的20%左右。 ★1隻瓢蟲一生最多可以吃掉5,000隻昆蟲。 ★步行蟲的腹部腺體會噴出一種爆炸性的有毒氣體,甚至能夠殺死小型哺乳類動物。 ★蜻蜓不僅可以倒著飛,而且飛行速度高達每小時53公里。 ★比起螞蟻,白蟻其實與蟑螂、螳螂的關係更為密切。 ★蜜蜂會透過搖擺的舞蹈來向同伴傳達食物來源的位置…… 還有身體最長、速度最快、叫聲最大、 最強壯、最重、最迷你、最可愛的昆蟲, 你最想知道,最有趣的蟲蟲知識,都畫在《昆蟲解剖書》裡。 ◆◆◆ 地球上有數以十億計的昆蟲在我們身邊飛翔、爬行、挖掘並且不斷進食著。這些小小的身影不僅在數量上稱霸地球,更串連起了一張細細密密的網,全方面照顧著我們的生活。 茱莉亞.羅思曼是美國非常受歡迎的科普圖文書作家,手繪「解剖書」(Anatomy)系列是她最暢銷的作品。她擅長拆解知識結構,以深入淺出的文字,搭配色彩豐富、充滿溫暖手感的手繪插圖,將科普知識轉化為繽紛討喜的圖文書,廣受各年齡層讀者喜愛。 《昆蟲解剖書》是羅思曼繼自然、海洋、動物生態等主題後的最新作品,從基礎知識開始,談昆蟲的習性、構造、翅膀、眼睛、食物、進食方式、棲地,接著再分門別類談甲蟲、蝴蝶等等,充滿各種知識,本書同時也蒐羅了新奇或有趣的案例,讓讀者在享受精彩的視覺呈現時,也能滿足知識的渴望。 讓這本書成為我們的放大鏡, 帶著你的捕蟲網與好奇心, 一起探索這個小小的、千變萬化的昆蟲世界。
暗示可以減輕病症,還可以竄改記憶?暗示不只是心理作用,更是神經科學正在揭開的祕密🪄無形推薦(依姓氏筆畫排序) 張葶葶 國立政治大學心理系教授/心智、大腦與學習研究中心主任 曾明宗 國立臺灣大學腦與心智科學研究所副教授 蘇益賢 臨床心理師「暗示」是一種具有影響力的溝通方式,會在你心中悄悄種下一顆信念的種子,等到破土而出時,它將長成你深信不疑的「真實」。與此同時,「暗示」也具有生理學的基礎。本書作者阿米爾.拉茲是擁有豐富表演經歷的魔術師,同時是一名頂尖神經科學家,他透過妥瑞氏症、乳糖不耐症、哮喘等各種疾病的病例研究與實驗,描繪出魔術與科學的共同之處,說明暗示如何深入大腦、操縱行為,甚至影響身體機能,為醫學帶來新的可能性。你容易被暗示影響嗎?——可暗示性一個人遵從暗示影響行為的程度高低,稱作「可暗示性」。每個人皆帶有可暗示性,只是程度因人而異。1965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理查.菲利普斯.費曼曾記錄他在公開論壇接受了一連串繞會場一圈的暗示後,決定反抗最後的指令。當他逕直走回座位時,卻開始感到身體不適,最終繞了會場一圈。可見只要在正確的時機與場合,即便是物理學大師也有可能落入暗示的引導,從而內化想法並影響行為。當人受到暗示,會聽從任何要求嗎?20世紀的米爾格倫實驗,要求受試者對犯錯的學生施予電擊,而當電擊已經達到危險等級,多數受試者仍然順從指示,不顧他人痛苦地按下電擊按鈕,證明了比想像中更多的人在面對權威時,皆會乖順地對他人施以殘暴的行為。實驗過程中隱瞞受試者的行為引來非議,但也正是受試者深刻相信了身穿白袍、看起來相當專業的米爾格倫,實驗才得以完成。只靠「心理作用」就能改善症狀、調整生理機能?1927年,布魯諾.布洛赫將病患感染疣的手放入一個其實毫無療效的「電動機器」中,接著用無毒染料塗抹患者的疣,並告訴他們在顏色消失前不要觸摸患部。三個月後,在可追蹤的179名患者中,78.5%的人手上的疣完全消失。除了疣,阿米爾.拉茲也提出了濕疹、ADHD、妥瑞氏症等病症實際案例,說明只要正向暗示患者,讓患者「相信」自己正在痊癒,症狀就有可能消弭。捏造記憶、植入信念,暗示也能夠帶風向暗示造成的影響不只存於科學與醫療,在日常生活中,暗示也能夠藉由誘導式民調、對證人的偵查訊問與假新聞決定大眾輿論與認知,並形塑社會群體價值觀。假新聞已充斥於我們的生活,從報章雜誌到網路媒體,聳動的標題在閱聽人心中植入虛假信念,藉以操弄政治與社會議題,2018年愛爾蘭的一項研究顯示,在3000名受試者中,約半數「記得」研究人員提供的虛構醜聞,其中更有三分之一的人能夠具體描述醜聞細節。而在深偽技術興起後,低成本卻逼真的造假影片與圖像流竄在社群平臺上,人們愈來愈難以分辨真假,更加助長暗示以假新聞的形式影響社會的規模與威力。身兼魔術師與神經科學家的拉茲將暗示以魔術的娛樂性與嚴謹的腦科學研究,透過獨特的雙重視角,呈現人類如何輕易地接受暗示並改變認知與行為。🃏好評推薦坦白說,「催眠」一直是我在心理學課堂上,最感困惑、甚至會刻意跳過的主題。直到我讀了這本書才豁然開朗。作者結合魔術表演的經驗與科學證據剖析催眠、暗示、安慰劑效應。書中提供了大量的案例,例如,病人只要「相信」自己吃的是特效藥,即使只是安慰劑也能產生療效;或是受試者只要被告知正在享用高熱量食物,身體竟會產生真實的飽足感。作者甚至曾透過「暗示」,成功破解了連意識都無法控制的心理學史楚普效應(Stroop effect)。這些案例似乎指向一個核心:比起客觀事實,我們內心的「信念」具有強大的力量,足以改變生理、影響行為。然而我們內心的信念卻比自己想像的更容易被暗示!這是一本能顛覆你對於心智與大腦既有認知的書,誠心推薦!——張葶葶 國立政治大學心理系教授/心智、大腦與學習研究中心主任儘管我們常聽到「真相只有一個」,但這一個真相本身,是否真的如我們所想的那樣堅實、堅不可摧?還是說,其實我們信以為真的真相,本身就是脆弱的?在看完這本書之後,讀者或許會用另一種更謹慎的方式來思考「真相」這個詞。那些我們所「以為的」背後,很能在不知不覺中被「暗示」給形塑著。就像其他工具一樣,「暗示」這項工具可以帶來力量,也可以帶來破壞。而身處其中的我們,若能對相關概念有所掌握,就更有機會在「對的場合」擁抱暗示,讓蛻變的自己現身;在其他時刻,我們也能知道如何不被暗示操縱,而能在日益複雜的世界中,做出更明智的決策。——蘇益賢 臨床心理師
渥雷本將動物的心思化為文字,生命在其筆下洋溢著活力與熱情。「世界上所有對悲傷、痛苦和愛的感受都是一樣的,動物和我們並無二致。」─渥雷本 你知道公雞會對母雞撒謊,只為一親芳澤嗎? 你知道小馬遭到喝斥以後,在老馬面前會覺得丟臉嗎? 你知道羊媽媽為了讓小羊獨立,會故意把奶變苦嗎? 這些情感和行為是真實的嗎?還是這一切不過是動物愛好者的情感投射?國際暢銷作家渥雷本融合自身的實際經驗和最新的科學研究,用可愛睿智的筆觸描繪出森林與田野間時時上演的驚奇橋段,帶領我們細細傾聽動物的內心世界,感受牠們和人類一樣,懂得愛、有七情六欲,更懂得享受生活。 若你曾為吉米.哈利的《大地之歌》悸動不已,讚嘆萬物有情的無盡奧妙,就更不能錯過繼《樹的祕密生命》之後,渥雷本和動物們譜出的這段生命之歌。本書特色 德國《明鏡週刊》銷售冠軍、空降各國亞馬遜排行榜 全球 20 國語言授權,單月在德銷售突破 100,000 冊 感動全世界的生命之歌,渥雷本繼《樹的祕密生命》之後又一動人力作好評推薦 吳明益│國立東華大學華文系教授、作家、李偉文│牙醫師.作家.環保志工、阿潑│文字工作者、張東君│科普作家 蘇秀慧│國立屏東科技大學野生動物保育研究所副教授、鄭國威│PanSci泛科學總編輯 專文推薦 林青峰│生態愛好者、黃美秀│社團法人台灣黑熊保育協會理事長 感動推薦 「永遠令人驚喜連連的一本書。」─《德國文化廣播電台》(Deutschlandradio Kultur) 「原來,動物就和人類一樣!」─《明鏡週刊》(Die Spiegel) 「毫不媚俗,本書是長期下來嚴謹研究和觀察的成果。」─德國《時代週報》(Die Zeit) 「繼《樹的祕密生命》後又一暢銷之作,彼得‧渥雷本直探動物的靈魂,讓我們能輕鬆了解動物的內心狀態。」─《法蘭克福匯報》(F.A.Z) 「森林的守護者再次觸動了時代的神經。」─《德新社》(DPA) 「渥雷本融合了科學新知與個人經歷,知識性與娛樂性兼具,喚起我們用全新的視角來看待動物。」─德國《西北日報》(Nordwest Zeitung) 「『人願不願意走入他者的內心?』比『人能不能走入他者的內心』這個命題還要重要。這是《動物的內心生活》如此迷人,而我願意透過閱讀,帶著它縋入自己心靈深處的根本原因。」—吳明益│國立東華大學華文系教授、作家 「《阿凡達》裡的納美人可以與載他們翱翔的動物心意相通,當代的我們是否能達到那種與大自然和諧相處的世界,或許就從閱讀《動物的內心生活》開始吧!」—李偉文│牙醫師.作家.環保志工 「我無法確知,動物與人類是否有類似的情感,但我知道,只要我們多理解牠們一分,願意將牠們視為「我們」的一部分,我們就能多保護這個世界一點,就能少傷害這個生態一點。」—阿潑│文字工作者 「我現在開始要來推動臺灣的龍貓森林,希望我們能夠替臺灣的野生動(植)物留下棲息地,讓各種環境中的生物都能有家可歸。」—張東君│科普作家 「《動物的內心生活》提供一個絕佳的途徑,讓我們看見動物的行為與習性與人的相似之處,也因此讓人更確定,我們與其他物種都是地球上的一分子,我們都與自然環境密不可分,福禍相依!」—蘇秀慧│國立屏東科技大學野生動物保育研究所副教授 「讀他的文章,不會讓你的生態焦慮發作,而是會讓你真心地、謙虛地,想要跟渥雷本一樣,用自己好奇的雙腳走進那片森林,向森林裡的萬物學習。」—鄭國威│PanSci泛科學總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