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是否要到了最極致的險境才能更徹底認識自己?在世界最寒冷最神祕的地理邊界他撬開了自己心靈最深沉的冰層⋯⋯★金獎導演楊力州,首度以書面形式完整發表珍貴南極影像★是地理的、科學的極地探測,也是冰山下未知的心路歷險★敘事富含鏡頭語言,交織南極史、探險家手稿、宇宙科學之謎★南極點、羅斯冰棚、聯合冰川、時速300公里風雪暴、狂嘯天險,帶你身歷其境進入世界最神秘的邊界★凍結各國野心之《南極公約》將在2048年到期,本書亦是寫給未來世代的備忘錄金獎導演楊力州,隨行台灣「前進南極點長征隊」前往南極的極地之旅——這支長征隊肩負科研使命,護送宇宙天文望遠鏡所需零件到位於「南極點」的科考站。在這一趟挑戰身心極限的旅程中,楊力州拍下台灣首見的完整珍貴南極影像;在世界最寒冷最神祕的地理邊界,他也撬開了自己心靈最深沉的冰層。「在冒險家眼中,極地探險是最潔淨、最孤獨的受苦方式。在風雪中一切歸零,沒有依賴、無法期待。」白茫茫風雪、360度「尖叫風暴」中,楊力州的情緒風暴無預期的到來。舉目四望,無邊無際的永晝南極讓人心慌,內心深藏的憂鬱情緒,開始轉化為異常清晰的記憶、痕跡、夢境甚至神諭而出現⋯⋯他感受到兩股趨力的拉扯:一端是生之欲望,以及探尋未知的冒險DNA;一端是自身的憂鬱症,與壓抑的家族創傷。猶如冰障下不可見的90%冰山,楊力州以薩提爾「冰山理論」為喻,映照自己潛意識中隱藏的恐懼、執著與傷痕——年屆50、走過人生中場的金獎導演,心中有很多遙遠的枯寂之地,憂鬱症、家族創傷、創作低谷⋯⋯在極地風暴的肆虐中,這位善於紀錄他人人生的導演,第一次將目光轉向了自己。「南極歸來,我從全新角度看待創傷與情緒。更多新生的我,要規劃自己的時區,走自己的道路。」當楊力州終於站在南極點上,三百六十度經緯線終極匯聚在此,四面八方不同的三十六時區,也悄然無聲地在此合而為一。他領悟到,終點就是下一個起點,只要再跨一步,一切都會「向死而生」:——「渺小的我,如果能繼續記錄這個世界,是否能轉換視角重新看待世界?我要用我的鏡頭,用一種溫柔的方式看待世界,安慰她。」——「勇敢面對未知,去尋找每個人心中的那個南極!希望這本書能作為一個示範,讓其他和我一樣有情緒困擾的人了解:比起療癒,『明白』更重要。」這趟南極之旅,也成了冰山下未知的心路冒險、向內的自我探尋——楊力州與南極共振,經歷了一場深刻的心靈轉化。「謙卑走過已知、勇敢探尋未知,我嘗試呈現一個迴蕩在宇宙之間、立體的全景南極」書中重現1911年首抵南極點的「阿蒙森路線」,探討阿蒙森(Roald Amundsen)的挪威探險隊,如何以靈活策略、先進輕便裝備、募集充沛資金與技術,後來先到,成功插旗南極成爲世紀英雄,被視為開創現代探險的里程碑。而吞敗的史考特上校(Robert Falcon Scott)英國探險隊,回程時體力資源耗盡,卻仍堅持以人力拉迁帶回重要化石與取樣,不幸全員犧牲。他們找到證明達爾文進化論的舌羊齒化石,以及地磁觀察、地質鎚、經緯儀、氣象百葉箱、浮游生物網等數十項研究,為後世科研帶來巨大貢獻,這何嘗不是「向死而生」的偉大精神。從過往神祕傳說的岡瓦納大陸、古文明與古地圖之謎,到地球黑盒子、宇宙中微子探測、科研競賽、末日冰川、未來能源之爭⋯⋯全書交織歷史、冒險、生態、科學探測的生動敘事,更富含鏡頭語言與影像思維。帶著「向死而生」的感悟歸來,楊力州找回內心秩序與創作動力,經歷勇敢且深刻的自我梳理後,獻給讀者這本結合極地冒險與心靈探索的生命書寫。【與南極共振:精彩摘文】#宇宙運行的兩兩:十年前的北極邀約,十年後的南極邀約,讓我的生命狀態也拉出一條更有力量的直線 生命軸線一旦拉直,即使不安上下震盪,人生必然會發生劇烈的改變。#冰山下的恐懼:是自身憂鬱症與創作低谷、母系家族憂鬱症與自殺陰影、理想父親的投射⋯⋯人為什麼要到生病了才想到靠近自己的心?你又要如何靠近你的心?#大地之母:冰雪大地萬物包容,沒有聲音,靜看世間變化,就像母親一樣,無邊、無際、無聲卻存在著。在南極這無邊之境,我彷彿聽到了母親的聲音。#南極點:南極點冒險,是世界最艱困的一哩路。人是否也要到了最極致的險境,才能更徹底認識自己?#有色眼鏡:永晝令人雪盲,必須戴上紅色雪鏡才能看見的「南極白」以紀錄片視角,嘗試看見世間更多不同光譜、還原各種真相。#冒險DNA:為什麼人類要冒險?是什麼基因讓他們勇往直前?科學研究顯示,冒險者腦中的多巴胺分泌暢旺,心生冒險之心,但還有深藏在血脈裡的DNA讓他們勇往直前。#向歷史上最著名的南極冒險家致敬 以紀錄片手法挖掘阿蒙森的策略何以成功,失敗的史考特當年探險文件、日記與遺書手稿,探索「極限」「成敗」「信念」的人性與價值。#向死而生:死亡真的只是生命的終結嗎,還是有另一種哲學上所謂「死亡的高貴」,可以讓精神穿越死亡而得以重生 既然人終將一死,為什麼不向死而生(Born to Die)?#「全景效應」:我想起當初冒險的初衷,為弄懂宇宙大爆炸的起源,我試圖以「全景效應」用宇宙視角看全景南極。當痛苦焦慮看似無限延伸,一旦放在宇宙中,是多麼微不足道的一粒塵埃人類的精神世界的浩瀚,是自癒困境的一條路,因為關心的視野不同了。#自訂時區:三百六十度經緯線終極匯聚在此。站在從不設限的南極點上,我開始認真思考,什麼才是時間存在的意義? 從現在開始,我要自訂我的時區,走自己的路。#明白:四十八天,天天行走在三千公尺冰覆的白色大地上,我終於明白了我的「明白」勇敢面對未知,去尋找每個人心中的那個南極!#神祕南極與古地圖之謎:為何十五世紀的羊皮古地圖上,竟已精準繪製出當代南極大陸的樣貌?神話、古文明、宇宙入口⋯個種懸疑、傳聞與推測,交織在神祕白色大陸上。#地球黑盒子與科研競賽:科學家以冰芯鑽探追溯數十萬年前的地球樣本,南極是氣候記憶與宇宙微粒樣本的倉庫。數十個國家爭相在此建立科考站點,觀測天象、探索宇宙未知。#冰與火之爭:蘊藏豐富石油、天然氣、礦產、太陽能、地熱⋯⋯南極早已為各國覬覦。凍結各國野心之《南極公約》將在2048年到期,本書亦是寫給未來世代的備忘錄。
王浩一與王曙芳首部共筆之作跨越時空、東西合璧的雙聲旅行書寫她在異國的靈光中寫下靈魂的震盪他在島嶼的霧氣裡記述山色的蒼茫文字作為生命座標,標示永恆的愛情海拔他們在人生暮色中相遇,在書頁裡永遠同行在跨過生死之交的瞬間,浩一是否曾經腳步踟躕、有所眷戀,這一切,只有等我們再相聚時,才能問他。——王曙芳看著我們擁有的,不要想像我們失去的。我們彼此交換了,以為絕不會交託的自己。我很喜歡你住進我生命裡,我知道你也是。——王浩一雙作者 x 雙封面 x 雙敘事,風景軌跡交錯,經緯交織的東西方經歷,添上深邃幽遠的山水底色。《她從遠方來,他向山色去》是王浩一與王曙芳在人生中後段相遇相戀後,首部共筆之作,記錄兩人截然不同的旅行風格與生命經歷。各自獨立書寫,展現兩種節奏、風景與視角,一人從遠方雲遊歸來,一人向山色瀟灑而去,他們透過文字與對方並行,填補未能共同經歷的時光,在書中深刻且真摯地交會。本書採雙封面(雙頭書)設計,內文編排既能左看,也能右閱,象徵一對靈魂伴侶向左走、向右走的生命與性格,既能各自精采,也能合作無間。遺憾書稿完成、即將付梓之際,作者王浩一猝然離世,交錯的風景軌跡,成為生命珍貴的見證,與最後深情的凝望。***王曙芳「她從遠方來」——以長年旅居歐陸、異國的「漫遊者」視角,透過樂音、藝術與神祕學的帶領,寫下遠方的生活細節、風土人文、情感流動與靈性探索。她的文字靈動、神祕、詩意且溫柔,彷彿遊牧者的漂流筆記,自由不羈。行經歐洲城鎮、峽灣與草原;非洲叢林與沙漠;紐西蘭山川與湖泊⋯⋯,她在古堡摺下新月,感受大地的湧動與召喚,受音樂與靈性領路而建構內在地景,也在文化邊界的縫隙中細膩地書寫奇遇、歷史、旅行見聞與哲思感悟。王浩一「他向山色去」—— 以多年深耕地方書寫的「慢遊者」之姿,步入島嶼山林與村落,時而揉入浪漫情懷的筆觸,時而謹慎梳理旅遊資訊、人文知識與史料,在湖光流轉與山色蒼茫之際,湧現對土地的熱愛與思索。以嶙峋壯麗的山景為敘事主軸,輔以動人質樸的土地故事,從山城失落的礦業或林業、原民部落興衰與文學地景,寫到曠闊山巒、飄渺霧氣、植被或農產⋯⋯,他聽見山林每一處心跳與聲息,細數在地變遷、記憶、飲食、風景、語言與人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