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劇本到舞臺,深度解析六大藝術元素如何共構當代表演美學聲、光與步伐──一場跨越文本、聲音、肢體與空間的舞臺藝術美學對話▎立足專業視角:重新理解音樂劇 本書不同於一般介紹性或歷史性質的音樂劇讀物,作者以極為專業、系統的方式,將音樂劇視為一門高度整合的舞臺表演藝術。書中不僅跳脫時間線與劇目導讀的形式,反而從音樂劇的藝術本體出發,詳細拆解劇本、臺詞、歌詞、音樂、舞蹈與舞臺設計六大要素,逐一剖析各自的美學邏輯與創作原則。這本書所建構的觀察視角,兼具理性分析與美感體察,是為音樂劇從業者與深度觀眾量身打造的理論指導讀物。▎六大元素剖析:深掘藝術構成 本書以「劇本為根、歌詞為幹、音樂為果、舞蹈為葉、舞臺設計為花」的比喻結構展開論述,將音樂劇視為一棵有機生長的藝術之樹。劇本篇探討敘事框架與角色建構,歌詞篇則分析各類唱段(如敘事曲、動機曲、抒情曲)在戲劇中的功能性。音樂篇則揭示音樂劇風格從美聲、爵士到饒舌的多元涵容性;舞蹈篇著重於編舞語彙對於情感與人物的強化;而舞臺設計篇則從燈光、布景到聲效,說明了視覺與聲音在空間中的戲劇性擴張。這六個面向共同建構出音樂劇表現的全貌。▎產業與歷史脈絡:百老匯與西區的雙核心 書中深入分析全球音樂劇的產業中心──美國紐約的百老匯與英國倫敦的西區。百老匯被定位為商業性音樂劇的極致展現,製作成本動輒數千萬美元,演出形式講求視聽娛樂與劇目普及性;相對之下,外百老匯與外外百老匯則代表著藝術實驗與創作自由的場域。倫敦西區則以其歷史悠久與藝術傳統,與百老匯形成平行發展的全球雙核體系。書中不僅詳列劇場空間、經典劇目、票房數據,更從商業模式與製作邏輯,揭示音樂劇如何成為現代文化產業的重要一環。▎獎項制度與審美判準:音樂劇的榮譽標竿 本書也詳盡介紹音樂劇界的權威獎項,如東尼獎、奧立佛獎與普立茲戲劇獎等,剖析其評選機制與藝術標準,並說明這些獎項如何形塑全球音樂劇創作的方向與觀眾的審美眼光。除了獎項制度外,書中亦提到「戲劇桌獎」、「露西爾.羅特爾獎」等專業評選如何鼓勵新銳創作與實驗劇場發展。透過這些內容,讀者可更清晰地理解音樂劇的藝術評價標準與專業生態,也能培養更敏銳的觀劇視角。【本書特色】:本書以專業視角系統剖析音樂劇的六大藝術元素:劇本、臺詞、歌詞、音樂、舞蹈與舞臺設計,跳脫傳統時間線與劇目賞析的寫作方式,深入探討各元素在創作與表演中的美學功能與整合關係。書中融合產業實務、創作邏輯與經典案例,兼顧理論深度與實用性,是一本專為音樂劇從業者與愛好者量身打造的專業導讀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