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可曾想過,中世紀的石匠們,他們既沒學過數學、物理,也沒有精密的量尺與結構力學知識, 為什麼他們蓋出來的宏偉大教堂,卻能屹立數百年不倒?他們掌握了哪種知識與祕密力量? 胡佛獎章|國家科學委員會「公共服務獎」|拉爾夫・科茨・羅獎章|美國科學作家協會「社會科學獎」|美國化學學會「格雷迪・斯塔克獎章」|美國物理學會「科學寫作獎」 屢獲大獎工程學專家/「工程人」百萬Youtuber 比爾.漢馬克 第一次揭露「工程思維」的祕密心法 嘗試錯誤╳承襲既有知識╳折衷取捨=解決當下難題 ★附多幀精采插圖與詳解★ ★這不僅是一本探索發明史的書,更是一部關於人類進步的宏大敘事★ ▎工程界最常被大眾誤判與低估:「如果成功,那就是科學奇蹟;如果釀成慘禍,那就是工程失誤!」 ▎工程學不等於應用科學,工程師必須馬上解決問題,甚至常常走在科學得出合理解釋之前 ▎工程方法動用了人類最高的創意表現,綿延千年至今,其成果始終代表了人類巧思的巔峰 ▎任何技術都不是中立的,技術本身承載著創造它的工程師做出的選擇與內建的偏誤,因此更需要多元化的人才加入 你是不是以為,歷史上每一個工程奇蹟都是一種科學突破?堪稱天才的發明,是不是都靠靈光乍現而一舉打破框架?其實,每一項發明都不過是無數次突破的總結成果,這裡面有令人矚目的壯舉,也包括看似簡單,實則艱辛的無盡歲月的累積。 本書作者比爾.漢馬克致力於向大眾普及工程學知識,曾獲得胡佛獎章及拉爾夫・科茨・羅獎章等多項大獎,也是擁有百萬粉絲YouTube熱門頻道「工程人」(engineerguyvideo)主持人。漢馬克一生癡迷於探究人造物的創造奧祕與製作智慧。如今他首度揭開所有發明背後的無形法則,帶領我們展開一場人類文明建造史的驚奇之旅。從中世紀大教堂的雄偉石拱,到日常平凡無奇的汽水罐設計,哈馬克闡釋潛藏在每個新建築技術、科技突破與創新方案背後的黃金法則——這些突破讓我們逐步邁向更美好、更實用的世界。 本書充滿了引人入勝的軼事和生動的敘述,超越了傳統歷史書籍的界限。橫跨數世紀與世界各地多元文化。漢馬克以睿智洞察的視角,展現人類在充滿挑戰的世界中如何匠心獨運地打造解決方案。他將科學、工程學和人類的聰明才智無縫融合,其富有洞察力的探索,揭示了我們經常視為理所當然的物品背後的卓越之處。我們可以看到身邊的世界是如何被一步步塑造成形的,並可能永久改變你我觀察周遭事物的方式。 ◆ ◆ ◆ 「幾乎所有人都誤以為技術就是應用科學……實際上,技術與藝術的關聯比其與科學的關係還更密切——不僅體現在物質層面,因為藝術必然在某種程度上涉及材料的挑選與運用;在概念層面上亦是如此,因為技術從業人員和藝術家一樣,都必須面對許多難以具體分析的複雜性。如今另一個常見的誤解,是認為技術本質上是醜陋和令人不悅的。但稍加思索便會發現,技術不僅是無數美好體驗的基礎,更是偉大藝術的根基──無論這些藝術的的表現形式是實物、文字、聲音還是環境。」 ──西里爾・史密斯(Cyril Stanley Smith),《結構的探索》(A Search for Structure) 【專業推薦】 洪靖|中正大學紫荊不分系助理教授、荷蘭技術哲學博士 洪瀞|成大教授/《先降噪、再聚焦》作者 超認真少年|Youtuber 陳瑞麟|中正大學哲學系講座教授 寒波|科普作家,「盲眼的尼安德塔石器匠」經營者 「我們常說理工學生需要具備人文素養,但我認為人文社會學生也要理解工程思維——它們都是看待和對待世界的方式。」 ──洪靖(中正大學紫荊不分系助理教授、荷蘭技術哲學博士) 「這本書揭開了人類最偉大傑作背後的神祕面紗。漢馬克不只是設計與建造的專家,更是一位天賦異稟的溝通使者。他充滿感染力的熱情躍然紙上,說明了即使不愛數學,你也能學會像工程師一樣思考。」 ——亞當・格蘭特(Adam Grant),《紐約時報》暢銷書《逆思維》(Think Again)作者及TED播客節目《關於思想》(Re:Thinking)主持人 「漢馬克的書是一趟迷人的旅程,探索工程師與發明家的實際工作方式,並證明無論是工程師、科學家,甚至你和我,都能藉由動手摸索創造出有用的事物。這是一本精彩的書,興味盎然的讀物。」 ——唐・諾曼(Don Norman),暢銷書《設計的心理學》(The Design of Everyday Things)和《讓世界變更好》(Design for a Better World)作者 「這本書從廣闊的歷史脈絡中生動驗證了工程學不等同於科學……漢馬克巧妙地闡明了試錯在人類進步發展中所扮演的角色,他還提出了一項強力的論據,主張完美理解世界並非創新的先決要件。這名符其實是一部充滿智慧並引人入勝的作品。」 ——《出版人週刊》(Publishers Weekly),星級評價 「本書生動地描述了工程師的工作方式,俯拾皆是出自工程歷史的有趣故事,這是本發人深省的讀物。」 ——羅蘭・艾諾斯(Roland Ennos),《木器時代》(The Age of Wood)作者 「這本精采的著述充滿了啟迪人心的故事,內容描述聰明、堅毅、有耐心但最終仍實事求是的人們。漢馬克肩起使命要重新改寫廣受採信的科學敘事。」 ——理查德・邁恩瓦林(Richard Mainwaring),《耳朵聽到的(與沒聽到的)》《What the Ears Hears (and Doesn’t)》作者 「這是一趟令人耳目一心的愉快導覽,引領我們探索工程師們在數個世紀以來設計出的巧妙解決方案。這本書充滿了令人著迷的歷史紀實,從古代榨取葡萄汁的裝置到精確控制的『蠟燭計時器』,同時讓我們以嶄新的視角來看待我們家中一些習以為常的不起眼日常用品——自行車、微波爐、洗衣精。」 ——蘿伯塔・郭(Roberta Kwok),獲獎科學記者
渥雷本將動物的心思化為文字,生命在其筆下洋溢著活力與熱情。「世界上所有對悲傷、痛苦和愛的感受都是一樣的,動物和我們並無二致。」─渥雷本 你知道公雞會對母雞撒謊,只為一親芳澤嗎? 你知道小馬遭到喝斥以後,在老馬面前會覺得丟臉嗎? 你知道羊媽媽為了讓小羊獨立,會故意把奶變苦嗎? 這些情感和行為是真實的嗎?還是這一切不過是動物愛好者的情感投射?國際暢銷作家渥雷本融合自身的實際經驗和最新的科學研究,用可愛睿智的筆觸描繪出森林與田野間時時上演的驚奇橋段,帶領我們細細傾聽動物的內心世界,感受牠們和人類一樣,懂得愛、有七情六欲,更懂得享受生活。 若你曾為吉米.哈利的《大地之歌》悸動不已,讚嘆萬物有情的無盡奧妙,就更不能錯過繼《樹的祕密生命》之後,渥雷本和動物們譜出的這段生命之歌。本書特色 德國《明鏡週刊》銷售冠軍、空降各國亞馬遜排行榜 全球 20 國語言授權,單月在德銷售突破 100,000 冊 感動全世界的生命之歌,渥雷本繼《樹的祕密生命》之後又一動人力作好評推薦 吳明益│國立東華大學華文系教授、作家、李偉文│牙醫師.作家.環保志工、阿潑│文字工作者、張東君│科普作家 蘇秀慧│國立屏東科技大學野生動物保育研究所副教授、鄭國威│PanSci泛科學總編輯 專文推薦 林青峰│生態愛好者、黃美秀│社團法人台灣黑熊保育協會理事長 感動推薦 「永遠令人驚喜連連的一本書。」─《德國文化廣播電台》(Deutschlandradio Kultur) 「原來,動物就和人類一樣!」─《明鏡週刊》(Die Spiegel) 「毫不媚俗,本書是長期下來嚴謹研究和觀察的成果。」─德國《時代週報》(Die Zeit) 「繼《樹的祕密生命》後又一暢銷之作,彼得‧渥雷本直探動物的靈魂,讓我們能輕鬆了解動物的內心狀態。」─《法蘭克福匯報》(F.A.Z) 「森林的守護者再次觸動了時代的神經。」─《德新社》(DPA) 「渥雷本融合了科學新知與個人經歷,知識性與娛樂性兼具,喚起我們用全新的視角來看待動物。」─德國《西北日報》(Nordwest Zeitung) 「『人願不願意走入他者的內心?』比『人能不能走入他者的內心』這個命題還要重要。這是《動物的內心生活》如此迷人,而我願意透過閱讀,帶著它縋入自己心靈深處的根本原因。」—吳明益│國立東華大學華文系教授、作家 「《阿凡達》裡的納美人可以與載他們翱翔的動物心意相通,當代的我們是否能達到那種與大自然和諧相處的世界,或許就從閱讀《動物的內心生活》開始吧!」—李偉文│牙醫師.作家.環保志工 「我無法確知,動物與人類是否有類似的情感,但我知道,只要我們多理解牠們一分,願意將牠們視為「我們」的一部分,我們就能多保護這個世界一點,就能少傷害這個生態一點。」—阿潑│文字工作者 「我現在開始要來推動臺灣的龍貓森林,希望我們能夠替臺灣的野生動(植)物留下棲息地,讓各種環境中的生物都能有家可歸。」—張東君│科普作家 「《動物的內心生活》提供一個絕佳的途徑,讓我們看見動物的行為與習性與人的相似之處,也因此讓人更確定,我們與其他物種都是地球上的一分子,我們都與自然環境密不可分,福禍相依!」—蘇秀慧│國立屏東科技大學野生動物保育研究所副教授 「讀他的文章,不會讓你的生態焦慮發作,而是會讓你真心地、謙虛地,想要跟渥雷本一樣,用自己好奇的雙腳走進那片森林,向森林裡的萬物學習。」—鄭國威│PanSci泛科學總編輯
暗示可以減輕病症,還可以竄改記憶?暗示不只是心理作用,更是神經科學正在揭開的祕密🪄無形推薦(依姓氏筆畫排序) 張葶葶 國立政治大學心理系教授/心智、大腦與學習研究中心主任 曾明宗 國立臺灣大學腦與心智科學研究所副教授 蘇益賢 臨床心理師「暗示」是一種具有影響力的溝通方式,會在你心中悄悄種下一顆信念的種子,等到破土而出時,它將長成你深信不疑的「真實」。與此同時,「暗示」也具有生理學的基礎。本書作者阿米爾.拉茲是擁有豐富表演經歷的魔術師,同時是一名頂尖神經科學家,他透過妥瑞氏症、乳糖不耐症、哮喘等各種疾病的病例研究與實驗,描繪出魔術與科學的共同之處,說明暗示如何深入大腦、操縱行為,甚至影響身體機能,為醫學帶來新的可能性。你容易被暗示影響嗎?——可暗示性一個人遵從暗示影響行為的程度高低,稱作「可暗示性」。每個人皆帶有可暗示性,只是程度因人而異。1965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理查.菲利普斯.費曼曾記錄他在公開論壇接受了一連串繞會場一圈的暗示後,決定反抗最後的指令。當他逕直走回座位時,卻開始感到身體不適,最終繞了會場一圈。可見只要在正確的時機與場合,即便是物理學大師也有可能落入暗示的引導,從而內化想法並影響行為。當人受到暗示,會聽從任何要求嗎?20世紀的米爾格倫實驗,要求受試者對犯錯的學生施予電擊,而當電擊已經達到危險等級,多數受試者仍然順從指示,不顧他人痛苦地按下電擊按鈕,證明了比想像中更多的人在面對權威時,皆會乖順地對他人施以殘暴的行為。實驗過程中隱瞞受試者的行為引來非議,但也正是受試者深刻相信了身穿白袍、看起來相當專業的米爾格倫,實驗才得以完成。只靠「心理作用」就能改善症狀、調整生理機能?1927年,布魯諾.布洛赫將病患感染疣的手放入一個其實毫無療效的「電動機器」中,接著用無毒染料塗抹患者的疣,並告訴他們在顏色消失前不要觸摸患部。三個月後,在可追蹤的179名患者中,78.5%的人手上的疣完全消失。除了疣,阿米爾.拉茲也提出了濕疹、ADHD、妥瑞氏症等病症實際案例,說明只要正向暗示患者,讓患者「相信」自己正在痊癒,症狀就有可能消弭。捏造記憶、植入信念,暗示也能夠帶風向暗示造成的影響不只存於科學與醫療,在日常生活中,暗示也能夠藉由誘導式民調、對證人的偵查訊問與假新聞決定大眾輿論與認知,並形塑社會群體價值觀。假新聞已充斥於我們的生活,從報章雜誌到網路媒體,聳動的標題在閱聽人心中植入虛假信念,藉以操弄政治與社會議題,2018年愛爾蘭的一項研究顯示,在3000名受試者中,約半數「記得」研究人員提供的虛構醜聞,其中更有三分之一的人能夠具體描述醜聞細節。而在深偽技術興起後,低成本卻逼真的造假影片與圖像流竄在社群平臺上,人們愈來愈難以分辨真假,更加助長暗示以假新聞的形式影響社會的規模與威力。身兼魔術師與神經科學家的拉茲將暗示以魔術的娛樂性與嚴謹的腦科學研究,透過獨特的雙重視角,呈現人類如何輕易地接受暗示並改變認知與行為。🃏好評推薦坦白說,「催眠」一直是我在心理學課堂上,最感困惑、甚至會刻意跳過的主題。直到我讀了這本書才豁然開朗。作者結合魔術表演的經驗與科學證據剖析催眠、暗示、安慰劑效應。書中提供了大量的案例,例如,病人只要「相信」自己吃的是特效藥,即使只是安慰劑也能產生療效;或是受試者只要被告知正在享用高熱量食物,身體竟會產生真實的飽足感。作者甚至曾透過「暗示」,成功破解了連意識都無法控制的心理學史楚普效應(Stroop effect)。這些案例似乎指向一個核心:比起客觀事實,我們內心的「信念」具有強大的力量,足以改變生理、影響行為。然而我們內心的信念卻比自己想像的更容易被暗示!這是一本能顛覆你對於心智與大腦既有認知的書,誠心推薦!——張葶葶 國立政治大學心理系教授/心智、大腦與學習研究中心主任儘管我們常聽到「真相只有一個」,但這一個真相本身,是否真的如我們所想的那樣堅實、堅不可摧?還是說,其實我們信以為真的真相,本身就是脆弱的?在看完這本書之後,讀者或許會用另一種更謹慎的方式來思考「真相」這個詞。那些我們所「以為的」背後,很能在不知不覺中被「暗示」給形塑著。就像其他工具一樣,「暗示」這項工具可以帶來力量,也可以帶來破壞。而身處其中的我們,若能對相關概念有所掌握,就更有機會在「對的場合」擁抱暗示,讓蛻變的自己現身;在其他時刻,我們也能知道如何不被暗示操縱,而能在日益複雜的世界中,做出更明智的決策。——蘇益賢 臨床心理師
命名是人為萬物加冕的神聖儀式,知道事物的名稱,就能掌握它們的靈魂。阿美族的泛靈信仰,發展出深遠且複雜的多神系譜,萬物皆有靈,大自然的神靈掌控世間禍福。對神話和宗教的情感來說,自然是一個巨大的社會──由眾多生命組成的社會。對阿美族而言,植物由神靈創化並受到不同的神明呵護,例如檳榔是 Ripa'(檳榔神)踩踏的梯子,荖葉是 Miri(荖葉神)的耳朵等,不同的神靈有不同的職掌和能力,甚至各類植物各有專屬神靈,負責其生長與豐收。植物是物質的存在,更是文化與精神、信仰的具象。在傳統社會中,語詞的力量來自於神聖化的命名,命名則讓天地神人透過植物,以「誰」(who)的姿態現身,而不是以「什麼」(what)的形態呈現給自己。「誰」與「什麼」相比,更能根本性顯現出阿美族人看待世界的整體性。全書以名字貫穿各個章節。命名是對植物的標記,也是對其靈魂的召喚。理解它們的名字,也就理解其自然形態,以及植物如何深植於阿美族的信仰、祭儀、社會結構與日常生活。 一旦植物的名字被遺忘,其靈魂便難以再與人產生共鳴。當植物的命名被我們了解時,名字一如靈魂,已然融入了人的生命。當我們對待或運用植物時,也會因此意識到內在心靈的喜悅和肉體的疼痛,並回應生命作為祝福或犧牲的意義。本書以價值體係、神話信仰、祭儀禁忌、符號實踐的文化五大元素,作為書寫鋪排。以神靈的植掌、植物與神話傳說、植物與祭儀、植物與名字開展,並在最後章節植物介紹中,一一列出阿美族俗名,用語言符號呼應宗教、生活與日常實踐,讓神靈儘量現身。當名字被說出的那一刻,事物的奧祕與使命便得以展現。讓日常語言自身發聲,體會神靈如何賦予植物生命,以及植物又如何透過它們的名字和人類對話。本書特色1.神話是追溯起源的最終處,深入阿美族泛靈信仰核心,尋覓人與自然間失落的一體性關係。本書特色2.無論族群如何擴散遷徙,每一種阿美族植物俗名皆與自然物密不可分。當名字被說出,記憶將被召喚,連結植物外形、特徵、語音和語意,展現人、地、物密不可分的關係。本書特色3.鄭漢文校長走入部落,汲取珍貴傳統知識,透過豐富案例,記錄植物如何深植於阿美族的信仰、祭儀、社會結構與日常生活。呈現阿美族感知、回應和思考世界的方式,猶如閱讀一部深邃而廣博的民族誌。
當代最會說故事的數學家&英國皇家學會成員:伊恩.史都華運算、觀測、相互的挑戰與傳承;古往今來的科學家們,創造出17條方程式,聯手翻轉了地球的中心,也改變了現代世界的樣貌! ★英國亞馬遜科普數學類Top 1!五顆星滿分評鑑! ★「一位闡述數學的大師……趣味橫生又具權威性。」--《BBC焦點》(BBC Focus) ★「當今英國最偉大、最多產的數學家……」--《衛報》(Guardian) 從牛頓的重力定律到釐定期權定價的布萊克休斯模型,從電子學到全球通訊、雷達、雷射、太空載具及原子彈,數學方程式無所不在,更可說是每日生活的根本。被等號分隔的兩組數字或符號,真的能夠改變世界?是的!不只是這樣:它們揭露了自然的法則以及宇宙的祕密! 英美最負盛名的數學科普作家伊恩.史都華,揭示了數學方程式如何開啟人類經驗,從古希臘時期開始,敘述橫跨2500年,帶領讀者看見一個時代的創見如何在之後的歲月發揮影響,像畢氏定理激發了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十六世紀一位賭徒的蹩腳計算,奠定了量子物理學的基礎。 計算三角形邊長和角度的畢氏定理,促使了全球定位系統與衛星導航系統的誕生;對數讓科學家計算出繁複的行星軌道;虛數促成了數位相機的發明;波動方程式讓建造摩天大樓不再只是夢想;這一切究竟是如何辦到的呢? 史都華從每個方程式出現的歷史時刻開始說起,闡明其背後的數學與哲學思考。作者挑選出影響人類世界的17個數學方程式,含括畢氏定理、對數、微積分、牛頓的重力定律、統計上的常態分布、波動方程式、馬克士威方程、混沌理論等,藉由方程式的出現串連起人類文明的發展史。每一個方程式都為接下來的數學、科學與科技進展鋪好道路。 史都華的敘述易讀、迷人、有趣,且時時能啟發人心。我們經常忽略了數學、物理與科技發展的歷史連結,但此種連結對於了解人類歷史來說,卻又不可或缺。翻開本書,史都華將帶領讀者進入這趟趣味盎然、驚奇處處,又能增廣見聞的方程式發現之旅。
卵的演化史,就是動物的演化史◎第一本卵的演化史◎2024年亞馬遜最佳科學圖書 從魚類、爬蟲類、昆蟲到人類本身,物種的繁衍都需要經過「卵」的階段:保護胚胎,供給營養,確保水分,讓幼體成長再面對世界。雖然卵是動物繁衍、基因存續的重要過程,我們談論生物演化的時候,卻很少真正把焦點放在它們身上。各式各樣的卵,各式各樣的生活環境 堅硬的蛋殼讓爬蟲、鳥類得以離開水源,開始探索寬廣的陸地。胎盤讓受精卵直接在母體內孕育成長,解放了哺乳類的行動範圍。卵隨著動物生活的環境,包括水源、溫度,甚至行動的方式而改變,成為動物演化史的重要推力。卵的演變不僅記錄了生物的演化,更提供了我們地球環境變遷的線索。胎生一點也不「進步」! 人是胎生的哺乳類動物,也常認為胎生是最成功、最能保證族群存續的生殖策略,因此也應該是演化後最終的結果。但胎生也在鯊魚的演化中反覆出現,泥盆紀的盾皮魚化石也赫然顯現出連接胚胎和母體的臍帶!實際上,哺乳類的胎生有明顯的壞處——它是一場豪賭。要是受孕後遭到變故或環境變差,母親幾乎沒有中止懷孕把養分留給自己、留給明天的方法。甚至,胎盤釋出的賀爾蒙,還有可能讓媽媽產生姙娠糖尿病與危險的高血壓。生存策略能夠留存至今,就代表他們是演化中的倖存者,沒有高下之分。推動演化的卵 世界上有超過90%的動物從卵中出生,卵也以各種形式存在深海火山到沙漠,有時甚至飄到太空……但提到演化,我們常常更關心那些從卵中誕生的動物,而不是卵本身。本書帶我們從生命的開始到進入人類世的現代,追溯卵在演化中占有的重要地位。各界推薦地球上最趣味的現象-兩性各自拿出一半的遺傳物質,包在小小空間之後,孕育出具有雙方共同特徵的下一代!本書運用饒富趣味的大量案例,引領您進入這個眾人都該知道,但是卻鮮少被介紹的奇幻旅程!——林思民,台灣師範大學生命科學系特聘教授從埃迪卡拉花園至人類的誕生,生命也逐漸由簡入繁,我們將回顧經年累月堆砌而成的演化遺跡,見證由每一顆卵創造出的無限奇蹟。 ——曾文宣,泛科學專欄作家這是卵的勝利,也是一場浩瀚生命史的逆襲。從星塵到生命,從囊體到胎盤,從埃迪卡拉的迷霧到寒武紀的狂歡,卵成為演化舞台上最頑強、最靈巧、也最具潛能的主角。我們都是那顆卵的奇蹟——生命之詩,卵來譜寫。——黃貞祥,清華大學生命科學系副教授我們似乎會忘記你我都是從一顆容易被忽視的受精卵所開啟一生的歷程,又或是日常生活中會享用的獸腳類恐龍蛋(雞蛋)其實有著迷人的演化史才來到我們的餐桌上。朱爾斯・霍華這一本《無限可能的卵》細膩的述說出這一部分容易令人忽略、但極為重要的生命史,是一本不容錯過的科普書。——蔡政修,台灣大學生態學與演化生物學研究所副教授本書有潛力改變你對地球歷史的觀點。這是一段會激發你好奇心、開拓思維的旅程,讓你重新認識地球上所有生命的奇蹟。——《科學》期刊霍華以優美生動的語言描繪橫跨數億年的物種演化,帶領讀者展開一場蛋的演化之旅。——《自然》期刊朱爾斯‧霍華在這本詼諧、睿智又通俗易懂的書中讚頌不起眼的卵。文風輕鬆自然,帶領讀者穿越數十億年,從最早的細菌一路到現代人類。這是一部充滿趣味和吸引力的科普作品,讀完之後,你會驚嘆於自己對生命史的了解之深厚。——史蒂夫‧布魯薩特,愛丁堡大學教授、古生物學家、暢銷書《恐龍一億五千萬年》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