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寫這些小說,是為了讓一些來不及告別的事情,有一個名字。」愛人失聯、牙齒崩壞、蜜蜂死去、職場迷失──這不是災難片,而是我們正在經歷的人生。《婚姻失戀記》收錄五篇短篇小說,以愛情、身體、工作、自然為軸,細膩書寫中年人的孤獨與修補術。工程師出身的詩人古魯,用奇異、敏感又溫柔的語言,將日常的崩壞與荒謬寫得既可笑又可哭。這不是一本教你如何挽回的書,而是一本陪你學著「怎麼好好失去」。資深媒體人 李宜樺資深廣告人 謝捨智邦科技公司前董事長 黃安捷富瑜文教基金會執行長 朱玉昌──聯名推薦*******〈婚姻失戀記〉講述中年男子蔡克俊在歷經喪偶後,與麵店老闆娘阿玉邂逅、相戀,兩人逐步建立親密關係,並曾共遊巴黎。然而,這段戀情在阿玉突然失聯中戛然而止,蔡克俊陷入深刻的情感失落與反思。小說最後以一張未署名的明信片劃下句點,將愛情的無解與命運的懸宕拉至極致。〈時光之妻〉一對中年男女施爾德與李歐密,以「每周一次的約會」維持關係,從肉體交纏延伸出彼此對人生、愛情與身體的深層思索。故事橫跨日常、性愛、疾病與死亡,逐步揭露女性在情欲與身體變化中的孤獨與真實,也展現男性對浪漫與占有的矛盾需求。〈植牙〉以一名中年男子看牙、拔牙、補牙與植牙的經驗為核心敘事,鋪陳出現代人對身體損耗、醫療體系與生命意義的幽微感受。小說融合詩意幻想、醫療紀實與諷刺幽默,宛如一場長篇內心獨白,也是一則穿透城市醫療現場與人性幽暗角落的當代寓言。〈獵人〉是一篇寓言式職場小說,描述中年工程師林子厚從冷氣機工廠離職、挫敗、回返的歷程。他以「獵人」自喻,手持虛構的獵槍在制度與現實交織的工廠中尋找自我定位與生存意義。故事夾敘夾議,融合哲理辯證與黑色幽默,描繪當代工作者在體制困境中求生、撞牆、轉化的心理風景。〈採蜜〉透過一戶兄弟在山中野蜂採蜜的經驗,描寫一場從熱情到懺悔、從破壞到自省的過程。原本只是一次家庭活動,卻引發蜜蜂蜂群的崩潰與滅亡,引起對自然倫理與人類介入的深層反思。故事融合生態紀實、詩意敘述與寓言式對話,是一篇溫柔而痛切的自然與人類關係寓言。
失速急墜的白色巨塔裡、與病痛拉鋸後,透出的一絲曙光吳妮民(醫生/作家)、馬翊航(作家/學者)、陳柏煜(作家)、蔣亞妮(作家)──好評推薦(依姓氏筆畫排列)奔向病痛的他者,一場生命的循環在病房中央於焉展開只要循著病房中央最深處,來到護理站後方的角落,便可找到醫護專用的值班室。一套桌椅、幾張床褥,就是這裡的全部。一道門短暫隔絕病苦的夢魘,一開門就得滴水不漏地接住病人身上所有已知和未知的苦痛──身處其中的醫師,如何翻滾於工作、家庭與自身的徬徨?晨會、巡房、門診、巡房、急診、刀房……站在生死關頭的醫師,工時從「PM off」到「Day off」,選擇科別的戰場猶如南柯一夢;須深思熟慮方能鍵入電腦中的「order」,來到值班室的門後,卻又成了琳瑯滿目的套餐。工作中偶有輕鬆時刻,但生命的重量,依舊日復一日地回到值班室的床上。書寫的鏡頭,也從診間的軼事、生死的兩難,一路延伸向腹腔鏡下不斷變化的視野,還有醫院裡待解鎖的隱藏角色──放射師、藥師、專科護理師……在新冠疫情中畢業的菜鳥醫師,將想方設法覓得的臨床生存之道,寫成一篇篇如醫療口袋書的散文,記錄台灣醫療場域的黑話與難題:值班on call,該怎麼化解各種突發且迅速惡化的病情?若治療疾病只是無謂地延長痛苦,身為醫師,又該以何種姿態介入?-新一代醫師寫作者劉昌豪的《值班室的床》,側寫了這個急墜之世的氣味、氛圍,也用文字封存收藏了自己的初心。時代可能會更壞,醫業的榮光也逐步黯淡,唯有自己保有靈魂中的一點天真,方能支撐生命度過所有不盡理想的時刻。──吳妮民(醫生/作家)他學習、他體驗、他記錄,他關心醫生與病患以外的醫療角色。他在場,卻隱隱洩漏對自我的「不自在感」――對「身分我」的、對「書寫我」的忸怩。我以為這是寫散文的絕佳體質。──陳柏煜(作家)這本書裡,最動人的底色,其實就是一種由科學變形出的印象派式的光影,比如書中不斷出現各種命名與書寫的隱喻——他利用醫用姓名學裡一連串專有名詞、「tiny note」筆記文化,再將各種常用術語如「Golden criteria」(黃金準則)、Order(醫囑),甚至本土性的諧音梗用語(比如常用來處理深部褥瘡的濕式換藥,取其wet dressing英文的諧音,在診間被叫作「威追」)……一面呈現了醫療知識如何被命名、抄寫、更新並傳承,更注入進自己的新意與心意。──蔣亞妮(作家)
本書由台灣文學館及印刻文學生活雜誌出版股份有限公司共同出版思想與文學的先驅,劃時代的先行者──楊逵重磅出擊 深入文學與抵抗的精神全貌回想楊逵近八十年的歲月,為邁向臺灣自治與自由、民主、均富的烏托邦,身體力行〈送報伕〉中不分族群團結被壓迫者的理念。惜解嚴之前與世長辭,無緣得見臺灣人以直接民選實現自治政權,建設東海花園為文化藝術村的遺願亦有待實踐。今年(2025年)適逢這位前輩作家逝世四十周年紀念,即使政府推動各項福利政策,逐步尋求社會問題的改善,楊逵筆下的貧富差距、勞資對立、土地糾紛等爭議依然層出不窮,臺灣人猶在帝國主義與國際霸權的威脅下奮力前行。期待閱讀《新編楊逵全集》,透過這位自稱「人道的社會主義者」的文字紀錄,學習從世界性的視野思索國家前途,臺灣人得以重塑共同體的想像,進而落實楊逵構築自由民主、和平快樂新樂園的夢想。──全集主編 黃惠禎楊逵大量戲劇作品的出土,不僅促使我們重新認識他的創作版圖,從廣域的台灣文學史視角來看,也深具意義。臺灣歷經戰爭期的烽火連天、戰後白色恐怖的監控噤聲,歷史記憶長期被抹除禁錮,乏人問津,導致文學史料佚失情況嚴重,臺灣文學的容量與質量,應該都超出目前所知。以楊逵的戲劇作品為例,單是他生前曾提及、列入著作目錄的篇章,如〈駛犁歌〉、〈漁家樂〉、〈國姓爺〉等,目前都未見任何手稿遺留。雖然出土作品不完整,但楊逵戲劇作品的景觀,已然相當程度改寫我們對「作家楊逵」的既定認知,也為臺灣文學史添寫一抹新彩。──分集主編 楊翠-1920年代,左翼浪潮席捲,以寫實之筆成名的作家楊逵,其筆下描繪臺灣青年在殖民體制與資本主義社會交逼壓迫的罅縫中,從掙扎求存走向覺醒反抗的蛻變歷程。除了小說的寫作外,楊逵在詩文、戲劇、評論等,以幽默詼諧、或樸實平和的筆觸,展現了與小說沉鬱憤慨不同的氛圍。除了以寫作作為反抗外,楊逵還積極投入社會運動者,更因為發表〈和平宣言〉而為此繫獄多年。《新編楊逵全集》整理楊逵過往作品,包含:小說、詩文、戲劇、翻譯等,全方面蒐羅。首部出版的《戲劇集》,收入楊逵創作的十五部戲劇,有以台語書寫可深入群眾中表演的街頭劇、或有雙人相聲劇。有內容描繪底層人民在面對權勢的無奈與挫敗,或仗勢欺人的無賴嘴臉,或有嫌貧愛富、冀求富貴的心態。藉由重新整理編輯的過程中,讓世人重新認識楊逵,以及其作品中的反抗精神。
☆跨類型魅力將都市懸疑與同志文學巧妙融合,懸疑推理的刺激緊張與同志敘事的細膩感性並存,創造出獨樹一格的閱讀體驗。☆現實映照情節融入身份制度、數位監控等當代社會元素,真實刻畫都市生活的冰山一角,使故事懸疑更具現實說服力與時代意涵。☆文學質感筆鋒細膩且富詩意,營造出獨特的氛圍美學。懸疑張力與情感深度交融,不僅滿足懸疑愛好者,也為嚴肅文學讀者帶來思索空間。「在《男人的賞味期》當中那份「若隱若現卻並不特化的『性』」何以值得關注。要言之,集子裡的各篇在「將一切性化」與「全然去性化」之間找到了絕佳的平衡,並以此呈現出當代男同志最典型的生活與情感樣貌。」——盛浩偉.專文推薦在高樓與霓虹交織的城市夜色中,《男人的賞味期》刻畫出隱沒於日常縫隙裡的秘密與孤獨。全書收錄五篇都市懸疑短篇,如五面鏡子映照出都會生活的不同側影——從身份認同、網路社群到制度監控,每個故事都縝密編織出屬於同志生命經驗的情感迷宮。懸疑與慾望、愛與寂寞在這些篇章中交錯:表面的案件疑雲背後,是親密關係的暗湧與禁忌渴望。作者以優雅細膩的筆觸,在推理破案的緊湊節奏裡滲入深刻的人性與情慾描寫,營造出撼動人心的敘事魅力。同時,同志視角為懸疑故事注入獨特的溫度與深度,呈現都市叢林中愛與恐懼、渴望與孤獨的交織。看似平凡的租屋處、捷運車廂、社群平台,轉眼成為潛伏危機的陌生場景,現實與夢魘在此交疊。五則獨立故事彼此遙相呼應,交織成一幅當代都會的情感懸疑地圖。讀者將隨劇情起伏,一面追尋真相,一面窺見城市現實的冷峻與人心深處的暗傷。這是一部既驚險刺激、又深情感性的小說集,帶領讀者走入都市暗夜,感受每個孤獨靈魂深處燃燒的微光。〈第22個吻〉在這段關係裡,承諾被明碼標價,金錢成了情感的度量衡。每一次親密都隱含著交易與籌碼,換取內心片刻的踏實。在看似均勢的關係中,兩個男人的地位卻悄然易位。付出與索取難分彼此,安全感反而成了最奢侈的報酬。都市霓虹下,他們遊走於真情與算計之間,懸疑氛圍中暗藏著人性翻轉的伏筆。當最後的吻落下時,誰在這場情感博弈中真正掌握主導?〈有效期〉午夜的城市,陌生人相擁取暖,愛情似乎不設有效期限。然而黎明醒來,人去樓空,曖昧隨夜色蒸發,只剩下手機螢幕上的空白對話框。一夜之間,阿澔曾以為找到了填補孤獨的良藥,孰料清晨揭示那不過是幻夢一場。揮之不去的空虛與不安讓他開始懷疑:昨夜的真情究竟是真實擁抱,還是不過一場稍縱即逝的幻覺?〈戒斷〉他痛失所愛,身心陷入戒斷般的煎熬:顫抖、失眠、幻聽,冷汗浸透長夜,一如癮君子在戒毒。然而,看似純粹的情傷背後竟隱伏著秘密暗影。一場精心隱瞞的罪行正在暗處虎視眈眈。愛恨糾纏間,他在痛苦的迷霧中分不清現實與幻覺,卻從零碎記憶裡隱約嗅出血腥的氣息。當真相步步逼近,他將如何自救,並面對愛情裡暗藏的罪與罰?〈失蹤者〉親密的戀人離奇失蹤。報案時,他震驚地發現對方的名字彷彿被從所有官方記錄中刪除。個人情慾就此撞上冷峻的國家體制:監控無所不在,愛與渴望竟成了一種危險。在高壓監視之下,他每一步都如履薄冰。每一雙無形的眼睛都緊盯著他的舉動,稍有異動便可能引來無聲的制裁。這場孤身追尋,究竟能否找回消失的愛人,抑或他自己也將淹沒在無形的巨網中?〈男人走失了〉家庭的溫暖對他而言亦是無形的枷鎖。在父母眼中,他依舊是那個乖順的孩子,卻不知他內心早已千瘡百孔。為了扮演好兒子,他將同志身份深埋心底,將真心鎖在沉默之中。每一次壓抑都在親情之間劃出裂痕,他也在自我否認中一點點走失。人雖未離家,心靈卻早已流浪在孤寂的角落。當多年偽裝的平靜終於被打破,還有人能把他尋回嗎?在燈火通明的城市裡,愛情看似自由,卻依舊夾帶著身分的困境與認同的矛盾。《男人的賞味期》收錄五篇都市懸疑短篇:有人在金錢與欲望的遊戲中尋找安全感;有人在速食曖昧裡體驗失落;有人在戒斷之痛中揭開隱藏的黑暗;有人追索失蹤愛人的同時直面制度的冷漠;有人在家庭裂縫中尋回自我的名字。這些故事以懸疑推理的張力,映照男同志情感世界的細膩與不安。愛與慾望、謊言與真相,在字裡行間彼此交錯。它不僅是一本小說集,更是一面照見當代都會孤獨的鏡子。翻開書頁,你將與他們一同經歷──親密的試探、謎團的追索、以及愛情最深處的陰影。
北京音樂廳裏琴音錚錚,舞台上的追光匯聚一點,演奏正進入高潮。人們屏氣凝神,觀眾席連聲咳嗽都不敢輕易發出。台下前後四個不同的位置上,坐著四位容貌姣好、各懷心事的年輕女子。十五年後,她們都已人到中年,命運又讓她們在異鄉相遇。只是,她們始終渾然不覺。「港漂」在香港是一個獨特的群體,泛指近年來通過各種方式來到香港生活定居的「新移民」。但其實「港漂」又是一個普遍存在的群體,多年來,一代又一代的「港漂」們來到香港、建設香港,他們,是香港不可或缺的發展基石,也是香港都市色彩中的絢麗一筆。香港的變化很快。尤其疫情後,舊的以金融、地產為主導的經濟走向式微,而新的生活形態,如網購、北上購物方興未艾。此一書稿完成於疫情前,描寫的是一群來自內地的「港漂」面對新生活,如何逐步認識香港、愛上香港,並最終將這裏作為自己長久棲息的「家」。電子信息時代,信息多、記憶短。偶一回首,驚流年似水。即使眼下社會環境總在變化中,但作者認為,前疫情時代,這一群「港漂」經歷的掙扎和錘鍊,仍然值得被看見被了解。感謝身邊港漂朋友們的激勵,也感謝這個跌宕起伏的年代,讓我們得以紀錄生活、描寫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