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書】文青這種生物,自古就有
★最年輕的歷史作家: 臉書粉絲頁「歷史說書人 History Storyteller」創辦人、當代最年輕歷史作家江仲淵全新力作, 講述17位特色各異的文青故事,挖掘隱藏在史籍和作品背後的奇葩人生! & ★文青是怎樣煉成的: 以輕鬆的筆調、略帶戲謔的口吻和深刻的同理, 讓讀者了解文青如何成為一代文青,以及他們各自的「極品」之處。 & ★凡事一體兩面或多面: 不論是奸臣a.k.a.一代書法名家、亡國之君a.k.a.瘦金體發明者、 壯志未酬的武將a.k.a.豪放派詞人,還是倒戈專業戶a.k.a.模範主管…… 了解人生長河底下的暗潮洶湧,更能讓人獲得新的觀點與視野。 & ★文青,他們都懂: 蔣竹山(中央大學歷史所副教授兼所長)、胡川安(中央大學中文系助理教授)、 黑貓老師(《歷史,就是戰》作者)、普通人(《非普通三國》作者)、 cheap(歷史YouTuber)、宋彥陞(時空偵探.專欄作家) & 「文青」並非現代產物,「奇葩」卻是共通特徵; 琴棋書畫不必完全精通,讓人印象深刻才能名留青史! & 不是擁有特定裝扮或行為的生物才叫「文青」。 雖然有時會歪樓,但愛好文藝、不願屈從世俗的他們, 其實都是不折不扣的歷代極品文青── & ◎ 唐伯虎一生困頓,不但沒點到秋香,還得為了保全性命和名譽露屁股? ◎ 面對仕途的不順遂,蘇軾決定用「吃」與世界對決! ◎ 傾國家之力蒐集歷代文物,乾隆a.k.a.「最狂印章boy」上線啦! ◎ 倪瓚的潔癖不但表現在生活與畫作中,也讓他成為廁所發明家? ◎ 辛棄疾一心想縱橫沙場,「豪放派詞人」的稱號其實收得莫名其妙? & 這些人,要不「不務正業」,要不「歪打正著」, 有些則莫名其妙點到奇怪的技能樹,還有難以歸類的非典型。 儘管這些曾引領風騷的歷代文青褒貶不一, 但透過史料爬梳+現代角度同理, 總能讀出隱藏在作品背後的各種心酸與堅強! & 對許多人而言,歷史人物就像證件照,平板、沒有表情、毫無生氣;古代的文學和藝術作品也都是早該棄舊迎新的老東西。但事實上,我們所面臨的人生困境,歷代文青早就遇過一輪,甚至有過之而無不及。 & 或廢或威,或功或過,或厭世或進取,儘管留待後人評價,但他們確實推動了一整個時代,所留下的許多作品甚至成為人類的無價之寶。 & 從詩詞書畫到樂舞工藝,4大類別、17位在各領域引領風騷的歷史人物,用作品訴說自己的真心、擴充文化的內涵,並形塑了今日文明的樣貌。本書將帶領讀者看見這些人獨特、出色和自負的一面,也讀懂他們內心的堅持、放達、哀傷與無奈。
【電子書】圖解大清時代更新版
「清」是中國最迷人、落差最大、但也最容易被誤解的朝代 & 清是一個相當迷人的朝代,但也是從興盛到衰亡,落差最大的朝代。它曾創下中國有史以來少見的百年盛世,其以外來民族之姿,在開國初時所展現氣度與智慧,可與漢、唐相媲美。但它在晚年時卻面臨到中國其他朝代從來沒有遇過的挑戰—遠從歐洲到來的國家侵略,這些國家自工業革命後國力迅速壯大,已非閉關自守的清朝所能應對。清朝雖也在這漸進的衰落過程中不斷掙扎,以試圖擺脫不利的局面,但仍在諸多因素下分崩離析,最後被中華民國取而代之,成為中國史上最後一個帝制朝代。 & 對這個離現代最近的皇朝,至今仍流傳著許多大大小小的誤解或猜測,如太后下嫁、順治與董鄂妃之間的愛情、慈禧掌政的經過、同治之死、光緒變法的前因後果……等,因此它也是最容易被誤解的朝代。 & 多年來,戲劇、小說、電影等雖為它披上色彩斑斕的外衣,特別是近幾年隨著網路影視平台的發展,以清朝宮廷為故事背景的戲劇作品再一次掀起熱潮,但從另一角度來說,卻也將它用層層面紗裹住,令人看不清其真相,更無法讓後人體會它所能帶給我們的啟示。因此,本書即是參照留下來的真實資料,盡可能還原當初的面貌,力求帶給讀者的是以更全面、更客觀的角度來分析當時人的所做所為是否缺乏智慧或是實屬無奈。 & 《圖解大清時代更新版》共分九個篇章,清楚講述清代從政治到經濟、文化、社會等各個層面的變化。要帶給你自十六世紀到二十世紀,橫跨中國將近三百年的清代,目睹中國如何從極致繁華到危機紛陳的過程,迎接了從古代到現代的變化。它歷經了從高高在上的天朝姿態,到意識自己技不如人,轉而調整方向、但最終不得不隨波逐流的艱苦過程。 & 歷史不是已死之事,當我們更能明白歷史發展的錯綜複雜與更多面向的分析當時時勢,相信會有助我們培養獨立思考的精神,正如唐太宗所說:「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而這正是歷史的意義之所在。
【電子書】摩石錄
構成中國古典學最基本特色的金石學, 特別是其中的碑刻墓誌研究,在20世紀非但沒有衰落, 反倒迎來了另外一次復興。 久居漢唐故都的李浩,利用地利之便,在摩挲耽玩片石之餘,也對新出文物及時跟進,鈔錄釋讀,並配合博物館將新入藏的墓誌集中整理刊布。收入《摩石錄》的主要成果,具體可分為兩組:一組是唐代士人知識分子的墓誌,另外一組則是中古時期少數民族和入華外族人的墓誌、塔銘,與史家陳寅恪所謂「塞表殊族」有關,屬於當代所謂中西交通、西域學或絲綢之路的研究。 李浩認為,墓誌研究涉及到古人對冥界立體多元的規畫設計和營造製作,其中既有觀念層面,也有技術層面和材料層面,還有藝文美術層面,與現代的醫養學、死亡學、宗教學、規劃學、建築學、美術學、社會科學、技術科學、材料科學等息息相關,關涉「古今學術史之通義」的「大事因緣」,是尚未被廣泛重視的學術富礦。書中的新文獻均為第一次公開發布,奇石共賞,疑義相析,李浩拋磚引玉,以期引起學術界、考古界等有識之士的科學挖掘和深入研究。
【電子書】被偷走的骨灰甕
這本書,談楊煉的血統——第一代可與漢族通婚的滿蒙祖母。 這本書,談楊煉的家世——吉祥戲院少東家的父親與上海電影世家的母親。 這本書,談楊煉在文革時的戀愛、階級鬥爭。 這本書,談楊煉在北京、在紐約、在紐西蘭、在德國,在世界各地的漂泊。 這本書,談楊煉與艾倫・金斯堡、蘇珊・桑塔格、阿多尼斯、高行健等當代大家的交流。 這本書,談楊煉不斷煉字煉意,不斷探察自我內在的幽暗。 這本書,談楊煉或許曾離散於中國,卻從未離散於中文的書寫、創作與生活。 & 本書特色 & 歷時一年多的訪談,近二十萬字,收錄詩人生活影像。 我把聽到我的詩被禁止的消息那天,作為正式開始流亡生涯的日子,詩代替詩人被殺死了。——楊煉 &
【電子書】英雄訓練手冊 三國志傳奇
~兼具智慧、勇氣與浪漫,由各路豪傑上演的壯闊史詩!~ 魏之曹操,蜀之劉備,吳之孫權, 三足鼎立,爭天下之一統。 各路英雄、豪傑、軍師逐鹿中原, 交織出充滿智慧、勇氣與志氣的熱血夢想與傳奇故事。 何謂真正的「義」、「信」、「忠」? 尋究人生意義的壯闊史詩! ◆◆以擬古文述說三國豪傑故事,讀來熱血沸騰◆◆ 本書亦以《三國演義》為基礎,匯集三國故事而成, 並以擬古文的口吻述說,希望讀者皆能樂在其中。 ►►關羽溫酒斬華雄 關羽緩緩起身,曰:「酒且斟下,我速去速回。」旋即上馬出陣。帳外兵士大聲吶喊,鼓聲大振,聲響轟鳴有如天崩地裂。 不久,隨著鑾鈴聲傳來,一匹駿馬抵達本帳,只見關羽手提華雄首級,擲於地上。而酒尚溫未涼。 ►►諸葛亮草船借箭 周瑜謂諸葛亮曰:「軍中正缺箭用,敢煩先生十日內造十萬支箭。」以此逼迫諸葛亮。諸葛亮爽快應諾,曰:「三日以內便可備齊。若此言未踐,甘受重罰。」周瑜聞言心喜,雀躍不已,確信諸葛亮自掘墳墓。 第三日深更,當長江升起濃濃重霧之時,諸葛亮便將調來的二十隻船以長索相連,駛船出航。兩側船舷堆滿乾草束,當船駛近曹操水軍本營時,便擂鼓吶喊以通知曹軍,曹軍以為敵軍來攻,大驚失色,盡向江中放箭,箭矢如陣風吹襲的雨滴般落下。 當日頭升起,江霧散去時,諸葛亮立刻下令收船返航。乾草堆上已插十萬多支箭。 ◆◆解析《三國演義》成書的經緯,以及讀三國必備的背景知識◆◆ 《三國演義》並非史書,而是於元末明初成書的章回小說,內容集結正史《三國志》和《三國志平話》等民間傳奇故事而成。 本書將從陳壽編寫的《三國志》開始,一路講解到《三國演義》成書時代的背景。原本以曹魏為正統的歷史觀,為何會逐漸轉變為以蜀漢為正統?在庶民之間流行的「說書」,對三國演義的情節產生了何種影響。 另外也會介紹三國時代的中央官制、地方行政、軍事制度等背景知識,解決各位讀三國故事時的困惑。 ►►我們現在讀的《三國演義》,其實不是羅貫中的原稿? ►►在正史《三國志》裡,正義的一方竟然是曹操? ►►東漢末年為何會出現「宦官專政」?「三公九卿」又是什麼? ►►州牧、刺史、司隸、縣令……官職傻傻分不清,到底誰比誰官大? 讓我們一起回顧1800年前的豪傑故事, 感受戰鼓隆隆、奔馳沙場的熱血! 本書特色 ◎以《三國演義》為基礎,並以擬古文的口吻重新述說三國故事。 ◎搭配多幅插圖,並圖像化戰事情況。 ◎專篇解說從《三國志》到《三國演義》的演變,以及三國時代的背景知識。
【電子書】公義觀念與中國文化
「公」與「義」都是傳統中國重要的觀念和價值。 「公」一直是中國思想中的核心價值; 「義」在學術思想中的地位先盛後衰,但在民間流行很廣。 世界很多地方也有類似的「公」「義」想法, 可說是具有普遍性的問題。 《公義觀念與中國文化》的主題除闡述「公」與「義」,也析論它們和中國歷史、現代華人文化的關係。隨著西方文化在近代進入中國,以及社會環境日趨國際化,當前華人意識中的「公」和「義」已經頗有西方public和justice的成分,但傳統的意識又還有力量。本書就是針對「公」、「義」問題各個方面進行深度探討的成果。 《公義觀念與中國文化》是由2005年聯經出版的《公共意識與中國文化》修訂而來,書的主題由集中於「公」,到「公」、「義」兼論,呈現出新的面貌。
【電子書】吳墉祥在台日記(1957)
中國近代歷史讀物,時代雖近,卻往往仍予人一股難以親近的距離感。現代讀者大多無法想像,在巨變頻生、戰亂進逼的時空環境,身為一個「人」的個體,究竟是如何去面對、看待,又如何真正生活其中。戰爭的爆發,哪股勢力推進到哪裡,只是一段記載;物價的漲跌,這個月米的價格多少,只是一個統計數據;交通線的推展,哪條鐵路銜接哪個港口,只是地圖上的一條線。這些與那些,是如何伴隨我們的曾祖父母輩、祖父母輩,甚或是父母輩的人生?在政府檔案裡找不到的解答,日記則提供了另一種更有「人味」的指引視角。 & 民國歷史文化學社出版一系列的民國日記,包括本次的吳墉祥戰後日記,就是為了要讓逝去的時代影像鮮活起來。為家屬留紀念,也為歷史留痕跡。 & 吳墉祥自1927年赴南京考取中央黨務學校起,便有記載日記的習慣,可惜於戰亂過程中,1944年以前日記亡佚不可得。本次出版雖取名為在台日記,實則起自1951年1月1日。吳墉祥自1949年來台後,除了初期短暫清算齊魯公司業務外,是以擔任會計師維生。在美援進入台灣的背景下,1956年起受聘為美國國際合作總署駐華安全分署高級稽核,主要任務負責美援項目的帳務查核,足跡遍及全台各地。1960年代台灣經濟好轉,美援項目逐漸減少,至1965年美援結束,改到中美合營的台達化學工業公司,擔任會計主任、財務長,直到1976年退休;國大代表的職務則保留至1991年退職。 & 吳墉祥長期服務於金融界,對銀行、會計及財務工作歷練豐富,這一點在《吳墉祥戰後日記》的價值中已充分顯露無遺。來台以後的《吳墉祥在台日記》,更是他親歷中華民國從美援中站穩腳步、再到出口擴張達成經濟奇蹟的各個階段,尤其遺留下來詳實精采的日記,成為回顧戰台灣後經濟社會發展的寶貴文獻。 & 專文導讀 & 國立中興大學歷史學系助理教授侯嘉星 &
【電子書】吳墉祥在台日記(1956)
中國近代歷史讀物,時代雖近,卻往往仍予人一股難以親近的距離感。現代讀者大多無法想像,在巨變頻生、戰亂進逼的時空環境,身為一個「人」的個體,究竟是如何去面對、看待,又如何真正生活其中。戰爭的爆發,哪股勢力推進到哪裡,只是一段記載;物價的漲跌,這個月米的價格多少,只是一個統計數據;交通線的推展,哪條鐵路銜接哪個港口,只是地圖上的一條線。這些與那些,是如何伴隨我們的曾祖父母輩、祖父母輩,甚或是父母輩的人生?在政府檔案裡找不到的解答,日記則提供了另一種更有「人味」的指引視角。 & 民國歷史文化學社出版一系列的民國日記,包括本次的吳墉祥戰後日記,就是為了要讓逝去的時代影像鮮活起來。為家屬留紀念,也為歷史留痕跡。 & 吳墉祥自1927年赴南京考取中央黨務學校起,便有記載日記的習慣,可惜於戰亂過程中,1944年以前日記亡佚不可得。本次出版雖取名為在台日記,實則起自1951年1月1日。吳墉祥自1949年來台後,除了初期短暫清算齊魯公司業務外,是以擔任會計師維生。在美援進入台灣的背景下,1956年起受聘為美國國際合作總署駐華安全分署高級稽核,主要任務負責美援項目的帳務查核,足跡遍及全台各地。1960年代台灣經濟好轉,美援項目逐漸減少,至1965年美援結束,改到中美合營的台達化學工業公司,擔任會計主任、財務長,直到1976年退休;國大代表的職務則保留至1991年退職。 & 吳墉祥長期服務於金融界,對銀行、會計及財務工作歷練豐富,這一點在《吳墉祥戰後日記》的價值中已充分顯露無遺。來台以後的《吳墉祥在台日記》,更是他親歷中華民國從美援中站穩腳步、再到出口擴張達成經濟奇蹟的各個階段,尤其遺留下來詳實精采的日記,成為回顧戰台灣後經濟社會發展的寶貴文獻。 & 專文導讀 & 國立中興大學歷史學系助理教授侯嘉星 &
【電子書】吳忠信日記(1940)
日記是研究歷史人物的重要素材,不僅可以研究傳主一生經歷與思想,同時也可以研究相關人物的生平與過往。 & 吳忠信自1926年任國民革命軍總司令部顧問時開始逐日撰寫日記,至1959年因肝硬化逝世為止,共有34年的日記。期間貫穿了國民政府自北伐統一、訓政建國、抗日戰爭到國共內戰,以及政府遷台初期的幾個重要階段。 & 吳忠信曾任安徽、貴州省政府主席等方面大員,是蔣中正的重要左右手。也曾以蒙藏委員會委員長的身分入藏辦理第十四世達賴喇嘛坐床大典,後又出任新疆省政府主席,故對蒙古、西藏、新疆等邊政與邊事亦關注。他與桂系的關係頗佳,也多次擔任溝通中央(蔣中正)與桂系(李宗仁、白崇禧)間的橋樑。因此日記中除了個人私事,對地方建設、邊政、國民政府內部的勢力折衝也皆有提及。這批日記的出版,足以開拓民國史研究的新視角。 & 專文推薦 南開大學歷史學院副教授王文隆專文導讀
【電子書】吳忠信日記(1934-1936)
日記是研究歷史人物的重要素材,不僅可以研究傳主一生經歷與思想,同時也可以研究相關人物的生平與過往。 & 吳忠信自1926年任國民革命軍總司令部顧問時開始逐日撰寫日記,至1959年因肝硬化逝世為止,共有34年的日記。期間貫穿了國民政府自北伐統一、訓政建國、抗日戰爭到國共內戰,以及政府遷台初期的幾個重要階段。 & 吳忠信曾任安徽、貴州省政府主席等方面大員,是蔣中正的重要左右手。也曾以蒙藏委員會委員長的身分入藏辦理第十四世達賴喇嘛坐床大典,後又出任新疆省政府主席,故對蒙古、西藏、新疆等邊政與邊事亦關注。他與桂系的關係頗佳,也多次擔任溝通中央(蔣中正)與桂系(李宗仁、白崇禧)間的橋樑。因此日記中除了個人私事,對地方建設、邊政、國民政府內部的勢力折衝也皆有提及。這批日記的出版,足以開拓民國史研究的新視角。 & 專文推薦 南開大學歷史學院副教授王文隆專文導讀
【電子書】吳忠信日記(1926-1929)
日記是研究歷史人物的重要素材,不僅可以研究傳主一生經歷與思想,同時也可以研究相關人物的生平與過往。 & 吳忠信自1926年任國民革命軍總司令部顧問時開始逐日撰寫日記,至1959年因肝硬化逝世為止,共有34年的日記。期間貫穿了國民政府自北伐統一、訓政建國、抗日戰爭到國共內戰,以及政府遷台初期的幾個重要階段。 & 吳忠信曾任安徽、貴州省政府主席等方面大員,是蔣中正的重要左右手。也曾以蒙藏委員會委員長的身分入藏辦理第十四世達賴喇嘛坐床大典,後又出任新疆省政府主席,故對蒙古、西藏、新疆等邊政與邊事亦關注。他與桂系的關係頗佳,也多次擔任溝通中央(蔣中正)與桂系(李宗仁、白崇禧)間的橋樑。因此日記中除了個人私事,對地方建設、邊政、國民政府內部的勢力折衝也皆有提及。這批日記的出版,足以開拓民國史研究的新視角。 專文推薦 南開大學歷史學院副教授王文隆專文導讀
【電子書】吳忠信日記(1937-1939)
日記是研究歷史人物的重要素材,不僅可以研究傳主一生經歷與思想,同時也可以研究相關人物的生平與過往。 & 吳忠信自1926年任國民革命軍總司令部顧問時開始逐日撰寫日記,至1959年因肝硬化逝世為止,共有34年的日記。期間貫穿了國民政府自北伐統一、訓政建國、抗日戰爭到國共內戰,以及政府遷台初期的幾個重要階段。 & 吳忠信曾任安徽、貴州省政府主席等方面大員,是蔣中正的重要左右手。也曾以蒙藏委員會委員長的身分入藏辦理第十四世達賴喇嘛坐床大典,後又出任新疆省政府主席,故對蒙古、西藏、新疆等邊政與邊事亦關注。他與桂系的關係頗佳,也多次擔任溝通中央(蔣中正)與桂系(李宗仁、白崇禧)間的橋樑。因此日記中除了個人私事,對地方建設、邊政、國民政府內部的勢力折衝也皆有提及。這批日記的出版,足以開拓民國史研究的新視角。 & 專文推薦 南開大學歷史學院副教授王文隆專文導讀
【電子書】吳忠信日記(1930-1933)
日記是研究歷史人物的重要素材,不僅可以研究傳主一生經歷與思想,同時也可以研究相關人物的生平與過往。 & 吳忠信自1926年任國民革命軍總司令部顧問時開始逐日撰寫日記,至1959年因肝硬化逝世為止,共有34年的日記。期間貫穿了國民政府自北伐統一、訓政建國、抗日戰爭到國共內戰,以及政府遷台初期的幾個重要階段。 & 吳忠信曾任安徽、貴州省政府主席等方面大員,是蔣中正的重要左右手。也曾以蒙藏委員會委員長的身分入藏辦理第十四世達賴喇嘛坐床大典,後又出任新疆省政府主席,故對蒙古、西藏、新疆等邊政與邊事亦關注。他與桂系的關係頗佳,也多次擔任溝通中央(蔣中正)與桂系(李宗仁、白崇禧)間的橋樑。因此日記中除了個人私事,對地方建設、邊政、國民政府內部的勢力折衝也皆有提及。這批日記的出版,足以開拓民國史研究的新視角。 & 專文推薦 南開大學歷史學院副教授王文隆專文導讀
【電子書】朱元璋傳
現代明史研究的開拓者和奠基人吳晗 三十年嘔心瀝血 明史研究的經典之作 & 本書作者吳晗,中國著名歷史學家、社會活動家。曾與毛澤東多次來回討論《朱元璋傳》,三易其稿。文化大革命期間,吳晗因其劇作《海瑞罷官》招來全面批鬥與迫害,代表作《朱元璋傳》,因其借古諷今的寫作手法,亦難逃其罪…… & 對朱元璋的批判,就是對專制獨裁的批判 「專制獨裁的君主,用以維持和鞏固皇權的兩套法寶,一是軍隊,二是官僚機構。用武力鎮壓,用公文統治,皇權假如是車子,軍隊和官僚便是兩個車輪,缺一不可。」——吳晗 & 朱元璋收復了淪陷於外族四百多年的疆域,建立了漢族自主的大帝國。他是大明帝國的主人,幾十個屬國和藩國的共主,被後代人稱為「民族英雄」,也是有史以來權力最大、地位最高、專制獨裁、缺乏人性的大皇帝。 & ◎史上起點最低的皇帝 元順帝至正四年(1344),安徽淮河流域,旱災、蝗災、瘟疫爆發,17歲的農家少年朱元璋,家破人亡,為了混口飯吃,出家當了和尚,每天掃地上香、燒飯洗衣,還經常受老和尚的氣,不久淪為乞丐…… & ◎從乞丐到皇帝,只用了 15 年的時間 25歲投入郭子興麾下,從小兵直至元帥,四處打仗、南征北伐。41歲登基稱帝,為真正意義上的布衣皇帝。開創大明王朝,此後獨掌政權30年,史稱「洪武之治」,深刻改寫歷史走向,影響綿延至今。 & ◎新官僚,鞏皇權 成為帝王後他勤政愛民,而治吏的手段卻極其酷烈:廢丞相,文字獄,錦衣衛,把持皇權。其出色的軍事謀略與政治手段全靠自己領悟,讓整個官僚階層噤若寒蟬,影響了明清五百餘年的政治文化。 & 現代明史研究的開拓者和奠基人吳晗,三十年嘔心瀝血之作。吳晗用翔實的考據、生動的筆觸,刻畫了朱元璋從乞丐到皇帝、從「文盲」到「一國之主」跌宕起伏的一生。本書以一九四九年版本為底稿,尚未受毛澤東影響,註解詳盡,是至今明史研究的必讀書目,也是吳晗的代表作品。
【電子書】流轉的紫禁城
•萬歲爺請吃飯,外國使節卻口味不合,無福消受? •祥獅獻瑞,包藏禍心?——明清動物外交的故事 •朝鮮人最愛打聽明清易代的八卦消息,越南人熱衷尋訪儒家名勝古蹟;這些外國使節懷抱著各自的任務與心事,在紫禁城交織出豐富動人的歷史風景。 & 《流轉的紫禁城:世界史視野下的明清宮廷文化》從珍貴的域外文獻,爬梳出外國使節留下的豐富紀錄,嘗試由世界史的觀點,在各種流動與轉變的文化元素中,重新探索明清宮廷生活與歷史事件。 & 從皇家御宴上的雅緻菜色到京城百姓的日常點心;從來自歐洲的自動人偶到西域進獻的獅子;從高僧法骨串成的御用念珠到皇后親手縫製的刺繡荷包,王一樵以生動淺顯的筆觸,描寫古代旅人的所見所聞,以及他們對明清兩朝的深刻觀察。域外之人,往往提供了一扇窗口,讓我們可以透過他們的雙眼,找尋到這些發生在紫禁城中,令人神往不已的有趣故事。 & 名人推薦 & 胡川安(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系助理教授) 陳一隆(臺中市立臺中一中歷史科教師) 黃春木(臺北市立建國高中歷史科教師) 蔣竹山(國立中央大學歷史學研究所副教授兼所長) 蔡偉傑(深圳大學人文學院歷史學系助理教授) ——共同推薦(依姓氏筆畫排序) & 雖然我們現在比較關懷平等,但有些地方就是樞紐,不能否認,紫禁城即有這等舉足輕重的政治及文化地位。本書運用明清檔案及域外使臣記載,讓我們看到紫禁城曾經的日常與不凡。從宮廷轉身為博物館,其中所體現的平等精義,因紫禁城豐厚的歷史價值而更加彰顯。——黃春木(臺北市立建國高中歷史教師) & 本書視野開闊。雖以紫禁城為名,但是內容並不僅限於紫禁城,還納入了江戶幕府、朝鮮王室以及歐洲皇室的生活作為對照。此外還有詳盡的注釋與延伸閱讀。適逢紫禁城建城六百年紀念之際,對紫禁城及宮廷生活有興趣的讀者而言,相信本書不會讓你們失望。——蔡偉傑(深圳大學人文學院歷史學系助理教授) &
【電子書】曾國藩家書‧家訓(收錄信札手跡)
梁啟超譽為立功、立德、立言三不朽的聖人 一代名臣曾國藩的傳世經典! & ★李鴻章、梁啟超、章太炎、胡適、蔣介石,歷代名人大力推崇 ★參酌各家版本,重新以新式標點符號斷句,易於現代讀者閱讀 【特別收錄】曾國藩信札的手稿真跡,一窺其被功名掩蓋的書法成就 & 現代人自我修養‧讀書學習‧人際溝通‧打拼事業的絕佳指南 & 本書除了收錄「古今第一完人」曾國藩最知名、流傳最廣的《家書》和《家訓》,並附有《大事記》及《榮哀錄》,同時也選錄了曾氏的書法真跡,使讀者從不同側面,全面且多層次地了解曾國藩其人的思想。 & 全書內容極其廣博,上至經世濟民,中及進德修業、治學方法,下至人際應對和家庭生計,涵蓋了從修身、齊家、治國到平天下等主題,是曾國藩一生思想和智慧的具體寫照。不僅對今日為人兒女、兄弟姐妹、甚至為人父母者,深具借鑑和啟迪作用,也能作為研究曾國藩的重要學術參考資料。 & ▌全書結構── & 一、《家書》 為曾國藩平日與家人往來的書信集。為便於讀者閱讀,本書依祖父母、父母、叔父母及諸弟等四類受信者分類,並依年代先後排序。內容舉凡政治、軍事、待人、讀書、生計,無所不包,極為豐富。 & 二、《家訓》 為曾國藩寫給兩個兒子的書信彙編,也可視為曾氏家庭教育思想的展現。內容包括教導兒子為學、做人、學業及家風的建立等。語言醇厚,感情真摯。 & 三、《大事記》 曾國藩一生經歷了哪些大事?曾與哪些知名人物共事?大事記以時間先後的順序,簡要記載了曾氏在每個人生階段的主要活動。 & 四、《榮哀錄》 收錄皇帝、朝廷重臣、親友家人為紀念曾國藩逝世而作的祭文、輓聯、輓詩等,生動反映出曾國藩深受萬民景仰的形象,影響力甚鉅。 & 附錄、「曾國藩信札手跡」 曾國藩的書法在清代別具一格,結合了歷代書法家之長,主張「剛柔相濟」,將雄強、婀娜兩種不同風格融為一體。讀者可由手稿墨跡感受曾氏這種陽剛與陰柔兼容並蓄的美學,甚至於此中體會到外圓內方、剛柔並濟的處世智慧。
【電子書】大唐帝國的遺產
「取塞外野蠻精悍之血,注入中原文化頹廢之軀」 唐朝並非純粹的漢人王朝 而是「胡漢統合」的多民族政權 其包容差異的建國精神,正是它留給後世的寶貴遺產! 近十年對唐朝最全面、系統性的經典權威之作 罕見以韓國史學界的觀點,重新解構你所不知道的大唐帝國! ============================== 綜觀中國史,有資格被稱為世界帝國的,排除了從內亞史或新清史的解釋體系下由蒙古人和滿洲人建立的元、清帝國並非純粹的漢人政權後,似乎盛世榮光就只剩下漢唐了。但是,本書作者朴漢濟認為,唐並非單純由漢人所建立的王朝,其本質必須用「胡漢體制」加以理解。事實上,有高達百分之七十以上的唐皇室成員具有胡人血統!而唐的多樣性、世界性和開放性也源自於此。 ■從「拓跋國家論」到「胡漢統合論」 中國人津津樂道的「強漢盛唐」,是指漢、唐兩個帝國文治武功的盛世榮景。中國史學界的主流看法,也都把唐視為和漢一樣是由漢人主導的中華帝國之巔峰。然而日本東洋史學界,例如杉山正明和森安孝夫均指出:以鮮卑拓跋部為主軸所形成的「代國—北魏—東魏—西魏—北齊—北周—隋—唐」雖是以中國風的王朝名來呈現,但實際上用「拓跋國家」來稱呼更為合適。他們承襲自匈奴以來的遊牧系武人的濃厚傳統及體質,其實是「異族們創造的新中華」。 韓國的資深唐史研究巨擘朴漢濟則提出了「胡漢統合」論。他認為結合胡人與漢人、武人與文人的「胡漢統合」勢力──「關隴集團」,是大唐帝國得以建立的關鍵,也是理解大唐的核心元素;正如同史家陳寅恪對關隴集團的敘述:「取塞外野蠻精悍之血,注入中原文化頹廢之軀,舊染既除,新機重啟,擴大恢張,遂能別創空前之世局。」 ■「漢化」(sinicization, han-hua)並無法解釋大唐的出現,真正的解釋是「胡族的華化」。而漢並不等於華。 胡族進入中國社會,對中國造成極大的影響。胡族並不執著於華夷之辯,不仇視中國固有的文化傳統,相反地,他們想要接受好的那一部分。為了統合、團結境內的所有人,自我改變是必要的條件。從前,胡族的這種態度被稱為「漢化」,但這樣的變化其實不只是單純「漢化」而已,而是更深的 「文明化」,最終產生「中華化」的結果;另外一方面,漢人的胡化也是一種真實的存在,二者形成「雙向同體渦旋互生」的交融模式。而這些以胡漢問題為軸心所產生的種種社會現象,他將之稱為「胡漢體制」。 美國哈佛大學的包弼德(Peter K. Bol)教授也認為,使用「文明化」(civilization)代替「漢化」(sinicization, han-hua)一詞時,意味著少數的胡族跟多數的漢族在中國土地上共存,其最終的目標是達到所謂的「統合」。但必須說明的是,主導這個統合過程的人是胡族,而不是漢人。「中華」或「中華主義」等詞彙的內涵,也不是固執於漢族之物。「中華」也不是民族。然而今天的中國創造出了所謂「中華民族」這個詞彙,是故意混淆「國民」與「民族」而創造出來的詞彙,它在邏輯上並不存在。 綜觀中國史,大唐帝國算是成功的帝國,雖然外族被賦予了相當程度的自治權和平等權,這在唐代以前是不可能看到的現象。但是唐代仍無法發展出像羅馬帝國那樣,漢族與外族同樣適用、一起參與的「市民權」(公民權)概念。和羅馬體制不同,唐代標榜「一君萬民」的皇帝體制是其根本上的弱點。所以,當胡(外國人)被排擠,胡漢之別被強調之時,統合力量自然變得薄弱,這正是安史之亂後出現的情形,也是中國日益邁向純粹漢人社會、強調華夷之辯的宋代的原因。而這也正是當今中國仍有待解決的問題。 ■皇帝-天可汗,精彩萬分的大唐帝國留給今日的遺產 皇帝,是南方農耕民(漢人)對於天子的尊稱;可汗,則是北方遊牧民(胡人)對於君主的尊稱。由此看來,接受「皇帝-天可汗」稱號的唐朝君主,其統治的大唐帝國毫無疑問是一個胡漢統合帝國——君主既是農耕民的皇帝,也是遊牧民的可汗。 & 在秦漢以後的歷代王朝中,除了開國國君,少有皇帝御駕親征,但對唐的皇帝來說,率兵打仗卻是日常的軍事行為,透過遊牧型君主「親征→掠奪→班賜」的領導方式,統御帝國子民。另外,朴漢濟也精闢分析了皇后、太子、太子妃制度,從而解答「為什麼中國唯一的女皇帝──武則天,出現在唐朝,而非其他朝代」?在一個像美國一樣富有多元性的「胡漢複合社會」裡,大唐帝國應該如何管理?「大唐帝國的治術和經營」提供了精彩的答案。 & 那麼,為什麼我們要翻轉傳統的漢人史觀,改從胡人的角度重新理解唐?大唐帝國留給後世的遺產又是什麼?答案是,這是一個「開放的帝國」、「開放的社會」。成為開放社會的必要條件是「機會均等」,而基本條件則是「不靠關係」,讓人民依據實力、技能獲得評價。像高句麗人高仙芝、波斯人阿羅喊,都是因其特殊身分或特殊才能而在唐朝廷中活躍的典型人物。 & 因為胡漢統合的唐朝廷具備包容差異、海納百川的開放態度,才能造就大唐盛世,這不僅是大唐帝國給予後人的啟示,也是本書的重要結論。細數中國土地上的歷代王朝,不難發現凡是一味追求「漢族正朔」者,終究會遭致覆滅,而強調「胡漢一家」者,則注定走向富強之路;在中國高呼「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此刻,大唐帝國的興衰存亡,更加值得我們借鏡省思。 & ■為何海外華人學者、日本學者、韓國學者可以理解唐的本質? 八旗文化曾推出華人學者陳三平的《木蘭與麒麟:中古中國的突厥―伊朗元素》和日本學者森安孝夫的《絲路、遊牧民與唐帝國》(講談社「興亡的世界史」系列之六)二書。陳三平熟悉漢語音韻訓詁學、精通多種歐洲語文和中、北亞語文,所以他能夠跳出像「木蘭」、「莫賀弗」這樣的漢字形體約束,而從語言上解讀隋唐中國的「伊朗」元素;而森安孝夫借助突厥語、粟特語史料的研究,大膽提出粟特絲路觀、拓跋國家論和「失敗的安史王朝」說,再次刺激讀者對唐代的全新理解。 這兩本關於隋唐的經典著作,與韓國學者朴漢濟的《大唐帝國的遺產:胡漢統合及多民族國家的形成》構成鼎足,讓學界和一般讀者感到驚艷。這三本書的共同特色都不是以華夷之辯、胡漢之別、中國民族主義的方式認識「中國史上的唐朝」,而是採用不同史料,以不同視角研究「世界史中的大唐帝國」。 朴漢濟更是藉由多民族帝國大唐的混血主義,反思和檢討了單一民族韓國的純血主義的狹隘。他更在本書「結論」中評價了中國政府把高句麗(Korea)解釋為中國地方政權的「東北工程」。他指出,實則「內蒙古—滿洲—朝鮮半島」是彼此接續的北方文明系統,但中國的主張斷絕了比中原黃河文明更早的「遼河文明」與朝鮮半島之間的連結。此外他也批判了主張現在「組成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民族們,其祖先全都是「中國人」,他們所走過的歷史就是「中國史」,「中華人民共和國=歷史上的中國」這種官方學說。 朴漢濟最後指出,習近平的中國夢如果要真的獲得成功,多元主義、開放社會的大唐是其最好的範本。不同的膚色、種族、宗教、語言等交雜在一起時,其結果就是形成一個熔爐,並產生出巨大力量。所謂的多樣性,只有在互相尊重彼此的差異時才得以維持,沒有沙子跟碎石而只有水泥的建築物,是不可能豎立幾百年的。
【電子書】悲歡離合四十年──白崇禧與蔣介石(上)
【中華民國輸到只剩台灣,是因為蔣白失和造成?】 【蔣白失和是因為戰略不同造成?】 【按兵不動與電報逼宮是怎麼回事?以史料證據和謠言抹黑直球對決!】 & 錯綜複雜的民國史,透過作者的生花之筆,活靈活現地呈現在讀者眼前。這是一部理解中華民國近代歷史的重量級佳作。 ──林孝庭(史丹佛大學胡佛檔案館東亞部主任) & 一九六六年十二月二日,陸軍一級上將白崇禧在台北松江路自宅溘然長逝。七天後,蔣介石總統親臨致祭,面容哀肅,然而隔天,同樣是蔣介石,卻在日記裡批評白是「黨國敗壞內亂一大罪人」。親往致祭的隆重哀榮,對照日記中「黨國罪人」的尖刻批評,形成一個巨大矛盾的謎團:既然白崇禧是功勳昭著的元勳宿將,為何投閒置散之餘,當局竟命特務跟蹤監視?而如果白氏真是「黨國罪人」,為何不公布罪狀、明正典刑?蔣氏內心又為何對曾擔任他最高軍事幕僚的白如此痛恨? & 謎團遲遲未解開,而時間已來到二十一世紀。戎馬一生的白崇禧將軍,連同萬千衛國奮戰、壯烈犧牲的廣西健兒,在海峽兩岸各自的扭曲忽略、隱善揚惡之下,他們的事蹟幾乎要湮沒遺忘在時光的塵埃中。 & 《悲歡離合四十年:白崇禧與蔣介石》要解開這個遺憾和謎團,同時要以政略戰略的高度,回答一個關係億萬人命運的大哉問:國民黨在大陸的失敗。 & 白崇禧一生可說是民國史的縮影。他親身參與民國的誕生,也經歷了民國在大陸的失敗。1949年12月30日,白崇禧毅然入台,與中華民國共存亡,引用他自己的話,便是「向歷史交代」。他在台灣度過十七年歲月,歸葬在台北六張犁回教公墓,中華民國的領土上。 白崇禧將軍一生的起伏與蔣介石總統息息相關,可以說蔣介石是影響他一生命運最關鍵的人物。自從一九二六年蔣介石力邀白崇禧出任北伐軍參謀長,兩人結識開始,一直到一九六六年白氏歸真台灣,長達四十年,蔣、白兩人之間恩怨分合,往往牽動大局,影響國家安危。 蔣、白兩人之間的恩恩怨怨,其實也就是中國歷代「雙雄不能並立,一山不容二虎」許多故事的翻版。北伐、抗戰以來,他們兩人在軍事戰略上漸趨分歧,最後在國共內戰時嚴重背道而馳,是國軍、國民黨政府的大不幸。 & 本書是白崇禧將軍之子──名作家白先勇與歷史學者廖彥博,協力寫作而成。兩人網羅海內外龐大檔案、函件、文電、日記、回憶錄等史料,從蒙冤含垢處入手,與汙衊構陷交鋒,和傳說扭曲正面對決,帶著溫情與敬意,讓史料證據說話,從歷史的縱深、人子的視角,重現一代名將白崇禧的戰略思想與生平事功。 & 對於蔣、白四十年分合的重大爭議事件,如所謂「徐蚌會戰白崇禧按兵不動」、「兩封電報逼宮」等,本書均進行深入的研究與辨析。《悲歡離合四十年:白崇禧與蔣介石》不僅是一部民國軍事史、更是一部白先勇以人子身分,為先人發聲的「家史兼信史」。 & 上冊〈北伐.抗戰〉從小諸葛白崇禧兩廣戰事獲捷講起,因戰略觀與蔣中正契合,獲拔擢總司令行營參謀長,舉兵北代。蔣和白都是行事強悍的人,然而白作風直接明快,不免令多疑雄猜的蔣暗生疑心,其後蔣中正被逼下野,白崇禧領兵入京,名聲響徹京華,桂系已然成為蔣介石最欲拔除的眼中釘,削藩已成定局。其後爆發湘變,桂系與中央對峙八年,白崇禧被迫逃亡。即至抗戰爆發,為共同抗日,白崇禧獨排眾議合談,入京就職副參謀總長,積極布署、四方鏖戰,八年抗戰白蔣之間雖曲折難數,尚屬融洽。
【電子書】悲歡離合四十年──白崇禧與蔣介石(中)
【中華民國輸到只剩台灣,是因為蔣白失和造成?】 【蔣白失和是因為戰略不同造成?】 【按兵不動與電報逼宮是怎麼回事?以史料證據和謠言抹黑直球對決!】 & 錯綜複雜的民國史,透過作者的生花之筆,活靈活現地呈現在讀者眼前。這是一部理解中華民國近代歷史的重量級佳作。 ──林孝庭(史丹佛大學胡佛檔案館東亞部主任) & 一九六六年十二月二日,陸軍一級上將白崇禧在台北松江路自宅溘然長逝。七天後,蔣介石總統親臨致祭,面容哀肅,然而隔天,同樣是蔣介石,卻在日記裡批評白是「黨國敗壞內亂一大罪人」。親往致祭的隆重哀榮,對照日記中「黨國罪人」的尖刻批評,形成一個巨大矛盾的謎團:既然白崇禧是功勳昭著的元勳宿將,為何投閒置散之餘,當局竟命特務跟蹤監視?而如果白氏真是「黨國罪人」,為何不公布罪狀、明正典刑?蔣氏內心又為何對曾擔任他最高軍事幕僚的白如此痛恨? & 謎團遲遲未解開,而時間已來到二十一世紀。戎馬一生的白崇禧將軍,連同萬千衛國奮戰、壯烈犧牲的廣西健兒,在海峽兩岸各自的扭曲忽略、隱善揚惡之下,他們的事蹟幾乎要湮沒遺忘在時光的塵埃中。 & 《悲歡離合四十年:白崇禧與蔣介石》要解開這個遺憾和謎團,同時要以政略戰略的高度,回答一個關係億萬人命運的大哉問:國民黨在大陸的失敗。 & 白崇禧一生可說是民國史的縮影。他親身參與民國的誕生,也經歷了民國在大陸的失敗。1949年12月30日,白崇禧毅然入台,與中華民國共存亡,引用他自己的話,便是「向歷史交代」。他在台灣度過十七年歲月,歸葬在台北六張犁回教公墓,中華民國的領土上。 白崇禧將軍一生的起伏與蔣介石總統息息相關,可以說蔣介石是影響他一生命運最關鍵的人物。自從一九二六年蔣介石力邀白崇禧出任北伐軍參謀長,兩人結識開始,一直到一九六六年白氏歸真台灣,長達四十年,蔣、白兩人之間恩怨分合,往往牽動大局,影響國家安危。 蔣、白兩人之間的恩恩怨怨,其實也就是中國歷代「雙雄不能並立,一山不容二虎」許多故事的翻版。北伐、抗戰以來,他們兩人在軍事戰略上漸趨分歧,最後在國共內戰時嚴重背道而馳,是國軍、國民黨政府的大不幸。 & 本書是白崇禧將軍之子──名作家白先勇與歷史學者廖彥博,協力寫作而成。兩人網羅海內外龐大檔案、函件、文電、日記、回憶錄等史料,從蒙冤含垢處入手,與汙衊構陷交鋒,和傳說扭曲正面對決,帶著溫情與敬意,讓史料證據說話,從歷史的縱深、人子的視角,重現一代名將白崇禧的戰略思想與生平事功。 & 對於蔣、白四十年分合的重大爭議事件,如所謂「徐蚌會戰白崇禧按兵不動」、「兩封電報逼宮」等,本書均進行深入的研究與辨析。《悲歡離合四十年:白崇禧與蔣介石》不僅是一部民國軍事史、更是一部白先勇以人子身分,為先人發聲的「家史兼信史」。 & 中冊〈國共內戰〉從1946年國共東北之爭說起。這場「失去的勝利」,令蔣、白兩人晚年頓首跌足、嗟嘆不已。白崇禧擔任國防部長,是蔣肯定白的才幹,然而卻不讓其參與作戰決策,白以部長出陣大別山,對戰劉伯承、鄧小平。其後白崇禧助桂系李宗仁當選副總統,擊敗孫科,蔣白關係發生重大改變。蔣免去白國防部長,命其轉任華中剿總,襄樊保衛戰後白對蔣越級干涉指揮公開批評,徐蚌會戰兩人戰略看法分歧,白拒絕指揮,蔣將戰敗之因諉過於白拒絕領兵營救。國軍連番失利,民心動搖,白連發蔣「亥敬」、「亥全」電報,敦促向美尋求調停,一番以國為重的慷慨陳詞,被蔣解讀為桂系陰謀奪權,蔣白關係已無可彌補。林彪百萬大軍破關南下,白崇禧回戈一擊,在青樹坪大破四野,但西南保衛戰損失慘重,廣西雄軍覆滅,白崇禧毅然赴台,與中華民國共患難。
【電子書】悲歡離合四十年──白崇禧與蔣介石(下)
【中華民國輸到只剩台灣,是因為蔣白失和造成?】 【蔣白失和是因為戰略不同造成?】 【按兵不動與電報逼宮是怎麼回事?以史料證據和謠言抹黑直球對決!】 & 錯綜複雜的民國史,透過作者的生花之筆,活靈活現地呈現在讀者眼前。這是一部理解中華民國近代歷史的重量級佳作。 ──林孝庭(史丹佛大學胡佛檔案館東亞部主任) & 一九六六年十二月二日,陸軍一級上將白崇禧在台北松江路自宅溘然長逝。七天後,蔣介石總統親臨致祭,面容哀肅,然而隔天,同樣是蔣介石,卻在日記裡批評白是「黨國敗壞內亂一大罪人」。親往致祭的隆重哀榮,對照日記中「黨國罪人」的尖刻批評,形成一個巨大矛盾的謎團:既然白崇禧是功勳昭著的元勳宿將,為何投閒置散之餘,當局竟命特務跟蹤監視?而如果白氏真是「黨國罪人」,為何不公布罪狀、明正典刑?蔣氏內心又為何對曾擔任他最高軍事幕僚的白如此痛恨? & 謎團遲遲未解開,而時間已來到二十一世紀。戎馬一生的白崇禧將軍,連同萬千衛國奮戰、壯烈犧牲的廣西健兒,在海峽兩岸各自的扭曲忽略、隱善揚惡之下,他們的事蹟幾乎要湮沒遺忘在時光的塵埃中。 & 《悲歡離合四十年:白崇禧與蔣介石》要解開這個遺憾和謎團,同時要以政略戰略的高度,回答一個關係億萬人命運的大哉問:國民黨在大陸的失敗。 & 白崇禧一生可說是民國史的縮影。他親身參與民國的誕生,也經歷了民國在大陸的失敗。1949年12月30日,白崇禧毅然入台,與中華民國共存亡,引用他自己的話,便是「向歷史交代」。他在台灣度過十七年歲月,歸葬在台北六張犁回教公墓,中華民國的領土上。 白崇禧將軍一生的起伏與蔣介石總統息息相關,可以說蔣介石是影響他一生命運最關鍵的人物。自從一九二六年蔣介石力邀白崇禧出任北伐軍參謀長,兩人結識開始,一直到一九六六年白氏歸真台灣,長達四十年,蔣、白兩人之間恩怨分合,往往牽動大局,影響國家安危。 蔣、白兩人之間的恩恩怨怨,其實也就是中國歷代「雙雄不能並立,一山不容二虎」許多故事的翻版。北伐、抗戰以來,他們兩人在軍事戰略上漸趨分歧,最後在國共內戰時嚴重背道而馳,是國軍、國民黨政府的大不幸。 & 本書是白崇禧將軍之子──名作家白先勇與歷史學者廖彥博,協力寫作而成。兩人網羅海內外龐大檔案、函件、文電、日記、回憶錄等史料,從蒙冤含垢處入手,與汙衊構陷交鋒,和傳說扭曲正面對決,帶著溫情與敬意,讓史料證據說話,從歷史的縱深、人子的視角,重現一代名將白崇禧的戰略思想與生平事功。 & 對於蔣、白四十年分合的重大爭議事件,如所謂「徐蚌會戰白崇禧按兵不動」、「兩封電報逼宮」等,本書均進行深入的研究與辨析。《悲歡離合四十年:白崇禧與蔣介石》不僅是一部民國軍事史、更是一部白先勇以人子身分,為先人發聲的「家史兼信史」。 & 下冊〈台灣歲月〉從桂系李宗仁赴美,白崇禧與蔣介石關係緊張說起。渡海來台後,白崇禧既無兵權,亦無政權,僅有閒職在身。後無端捲入黃鐵駿投共案,白自1938年即擔任回教協會理事長一職,也因蔣忌其「挾外自重」被迫辭去,國民大會中,「白崇禧華中按兵不動」的流言再起……二十四小時的特務跟監從未停過,白家全家對此戒慎恐懼,壓力沉重,但白仍舊淡泊自處,與台灣民間人士交流,享受天倫。在台十七年,於1966年歸真,一生功績卓越,身受不平待遇,少有怨言,然而蔣介石最終還是未能與白崇禧和解,兩人念茲在茲的復國大業,徒留千古遺憾。
【電子書】從馬可波羅到馬戛爾尼
是內亞的遊牧民族將東亞及中國帶入世界史的舞台?是內亞的政治勢力主導中國史的發展歷程?馬可波羅和馬戛爾尼能夠見證「元—清內亞帝國」的繁華和世界性嗎?還是割裂二者而單獨做出解釋?內亞史研究權威「蔡偉傑」,集結數十篇書評深入日本「東洋史」和美國「新清史」等最新研究完整呈現世界史觀點下的內亞與中國!*****本書《從馬可波羅到馬戛爾尼》集結內亞史研究權威蔡偉傑的數十篇書評,以曾經造訪大元帝國的馬可波羅(Marco Polo)與出使大清帝國的馬戛爾尼(George Macartney)的中國經驗作為討論切入點,引介多種新近學術觀點──主要為日本的「東洋史」和美國的「新清史」,探討自蒙古時代以來的騎馬遊牧文明如何影響和支配歐亞大陸(包括中國)的歷史,並梳理相關學術脈絡及爭議,呈現世界史視野下內亞與中國的歷史整體性,為讀者提供更加開闊及多元的視野。▉世界史上的內亞、遊牧民與絲綢之路在歷史研究上,「中國」和「西歐」通常被視為是更重要的文化、地理和政治單元。然而二十世紀初以來的學術對話,越來越多探討及界定「內亞」的地理疆域及文化邊界,及其在世界史上扮演的積極角色;並進一步討論起源自內亞的各種騎馬遊牧民——如古代的斯基泰人、對漢人造成巨大壓力的匈奴人,中古時代的鮮卑和突厥人,近代的蒙古人、滿洲人——他們的生活方式、文化傳統和政治結構,其中杉山正明的《遊牧民的世界史》可謂是這一塊領域的集大成之作。而從內亞的角度重新審視絲綢之路的歷史發展,劉欣如認為絲路隨著蒙古時代的結束而衰微消逝;但米華健(James Millward)則認為絲絡並未衰微,至今仍然維持著繁榮的景象。▉蒙古時代的先聲與其歷史遺產第二單元深入日本學者,如杉山正明與岡田英弘的「東洋史」觀點,以及美國學者如梅天穆(Timothy May)與魏澤福(Jack Weatherford)為代表的「西方」觀點,專門討論自十三世紀以來蒙古帝國的建立、征服及統治的歷史意義,在於促進不同宗教及文化民族之間的融合,塑造現代世界及全球化的起源,並使「世界史」的書寫成為可能,其代表事件如推動東西文化交流的「成吉思大交換」及多方爭議的「馬可波羅造訪中國」。日本東洋史家岡田英弘認為,蒙古帝國統治歐亞大陸的時代,即是世界史的開端。日本京都大學教授杉山正明更主張在蒙古治世(Pax Mongolica)之下,經由「內亞海洋」交流的歐亞世界逐漸趨向一體化,是當代以美國為主的全球化時代的起源。日本學界認為,應該跳出中國的角度而從內亞看蒙古和大清國的關係,即一二六○年後,蒙古帝國分裂為四個獨立政權,分別是金帳汗國、察合台汗國、伊兒汗國,以及統治中國地區的大元帝國。十四世紀之後,被大明國擊敗並失去中國統治權的大元帝國退回蒙古草原,開始了「北元」時期。一六三五年,後金大汗皇太極征服北元、使蒙古諸部臣服,便將後金國號改為大清。本書作者認為,在此意義上,大清可被視為大元的政治繼承者,並持續將以蒙古為代表的內亞文化引入中國。因此,即便在蒙古帝國崩潰後的後蒙古時代,也就是十七世紀以降,蒙古帝國的歷史遺產仍持續影響著歐亞大陸歷史的發展。▉後蒙古時代的明清帝國第三單元透過日本學者如神田信夫與平野聰的研究,及哈佛大學的新清史權威歐立德(Mark C. Elliott)教授的《滿洲之道》,詳細梳理美國「新清史」學派的觀點,討論大清帝國如何以少數滿人統治廣大漢人的同時,維持「滿洲」身分認同且避免被「漢化」;傳統的中國史解釋認為,滿清成功統治中國的原因是因為它已經漢化,從而走出野蠻,但新清史學者強調了保持滿洲認同和統治中國之間的複雜關係。這一單元進一步討論清代皇帝如康熙、乾隆的統治策略及清王朝的世界觀,其代表如象徵著統治蒙、回、藏等民族的多元帝國之統治策略的「承德」存在的意義;及滿清對外關係轉捩點的「馬戛爾尼使團」。本書以深入淺出的語言,引介各種外國新近研究著作,深入其學術討論脈絡,呈現出內亞與遊牧民的起源、傳統、及像蒙古人與滿洲人那樣如何影響世界及中國的歷史;同時介紹相關的爭議,尋求不同觀點之間對話與交流的可能。而最終在世界史的格局和多元視野下,彰顯出內亞傳統的重要性與如何影響中國的歷史。
【電子書】關鍵年代:空軍一九四九年鑑(一)
本書收錄國史館藏「陳誠副總統文物/文件/軍事國防/參考資料與研究調查」項下之「三十八年度空軍年鑑」,自第一篇第一章至第四篇第十七章。 & 中華民國空軍,可以追溯自1920年11月29日,國父孫中山先生在廣州大沙頭成立直隸於大元帥府的「航空局」,首任局長朱卓文,開創了我國空軍的第一個組織。1928年北伐完成後,軍政部航空署下轄航空隊四隊,並由張靜愚擔任中央陸軍軍官學校航空隊隊長,空軍在這時候略具雛形。而後空軍不斷擴充,肩負剿匪、討逆(福建中華共和國人民革命政府)、對日作戰等任務。1937年8月14日八年抗戰初期,由第四大隊大隊長高志航領軍,攔截日軍木更津、鹿屋兩海軍航空隊轟炸機,擊落敵九六式轟炸機二架,是八一四空軍節的由來。 & 經過抗戰期間的損失與整補,戰後配合國防部的籌建與早期運作,空軍於1946年8 月16日實行改編,以八又三分之一大隊的兵力,襄助陸軍遂行作戰任務,至1949年4月23日總司令部遷台。 & 本書為空軍記錄自身1949年的人事、情報、作戰訓練、補給等項目,呈現空軍在1949年的關鍵年代裡,如何一面撤遷、一面整訓、一面作戰的全貌。 & 在空軍建軍百年「榮耀輝煌一世紀」的現在,本社特別選取1949年,讓讀者一睹關鍵年代空軍健兒的英烈歲月。 &
【電子書】田開銓赴美接艦日記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兼任研究員張力 專文導讀 & 田開銓先生(1925 -1949),湖南大庸人,曾就讀長沙雅禮中學,後入南遷的國立交通大學輪機系半年,1944年投效海軍,成為赴美接艦的一員。本書所載,即田開銓先生赴美接艦之經過。赴美接艦時他是學兵,自四川啟程,經過印度、澳洲一路到了美國邁阿密,與戰時赴英、美接艦多是從軍官的觀點不同,他以廣大士官兵的經驗寫下的紀錄,正是本日記的可貴之處。 &
【電子書】唐宋吃喝玩樂文化史
唐宋上層人士從事什麼休閒活動? & ◆白居易:唐代卓絕一時的生活達人,留下大量參訪各大園林的記遊詩作。 ◆裴度:擁有兩座超級豪華的園林。「兼六」的評園準繩即來自他的私園。 ◆歐陽修:愛上京師館子的饕家。《洛陽牡丹記》記錄了百花之王牡丹花的花譜和花會的流行文化。 ◆李格非:《洛陽名園記》勾選出前十九座名園的排行榜。 ◆唐宋大文學名家的「送別序」:一窺飯館餞別文化、雕版印刷的興起,以及中國式的勵志話語。 & 唐宋文化是延續一體的,中國美食餐館不但比西方早八百年,唐代士族生活上的享受,還不只飲饌一項而已,他們對宅第高規格的需求,更是所費不貲,但瘋狂追求不已,才有園林豪宅居住文化的產生,它還附帶有牡丹花文化。 & 本書談唐宋搢紳人士在園林、飯館以及牡丹花會的文化,研究這一群文化/政治菁英在文化品味上屬於大傳統,他們以追求住有園林豪宅,吃有飯館珍饈美食,以及自家園中擁有一株極品牡丹花,好在花季時驕其友朋等,為其人生目標。 & 園林文化不同於過往學者研究的建築美學,而是注重園林主平日起居生活的日常性,以及園林空間關連到政壇權門所產製的文化政治意涵。而園林中擁有一朵嬌豔無匹的極品牡丹花,要價五千錢!進門賞花的門票則從數十錢到上百錢不等。園林主要投資栽植一棵極品牡丹,需要僱用數名花探子入山採集異種牡丹花樹,數名嫁接農藝專家,還有若干位園丁,以及一小隊護院安全人員。光是這樣的人事開銷,帝國中唯有少數權勢者才有可能。 & 飯館文化則是作者重讀唐宋八大家文集中有關「送別序」各文,發現有飯館的踪跡,破解了中國美食誕生地的飯館所在。八世紀八○、九○年代,唐長安、洛陽兩京,加上汴梁城,這三城的統治菁英為改變胃口,不以在家中吃家常菜為已足,改而到新興商店街新開的飯館去大啖美食。此前貴族比起平民在用餐上,只是菜色豐富和餐食量多,烹飪方式大同小異。現在,飯館的食物在味覺上大為講究,這是中國高級美食誕生伊始。 & 這群統治菁英在食、住、以及花文化上如此講究,自然造就了唐宋時代貴族生活品味的高潮。我們可以想像,這一群人是園林豪宅主,也是城中名餐館的座上賓,更是每年花季炫富的極品牡丹花擁有者。 & 本書特色 & ◎以白居易紀實詩、唐宋人士的亭/園記文本,重構唐宋園林主生活的日常軌跡。 ◎重現唐宋三百年洛陽牡丹花文化熱的盛況 ◎從唐宋大文學名家的送別序文,破解飯館文化的踪跡,以及文士使用雕版印刷術,改寫了中國印刷史。 &
【電子書】吳墉祥在台日記(1955)
國立中興大學歷史學系助理教授侯嘉星專文導讀 & 中國近代歷史讀物,時代雖近,卻往往仍予人一股難以親近的距離感。現代讀者大多無法想像,在巨變頻生、戰亂進逼的時空環境,身為一個「人」的個體,究竟是如何去面對、看待,又如何真正生活其中。戰爭的爆發,哪股勢力推進到哪裡,只是一段記載;物價的漲跌,這個月米的價格多少,只是一個統計數據;交通線的推展,哪條鐵路銜接哪個港口,只是地圖上的一條線。這些與那些,是如何伴隨我們的曾祖父母輩、祖父母輩,甚或是父母輩的人生?在政府檔案裡找不到的解答,日記則提供了另一種更有「人味」的指引視角。 & 民國歷史文化學社出版一系列的民國日記,包括本次的吳墉祥戰後日記,就是為了要讓逝去的時代影像鮮活起來。為家屬留紀念,也為歷史留痕跡。 & 吳墉祥自1927年赴南京考取中央黨務學校起,便有記載日記的習慣,可惜於戰亂過程中,1944年以前日記亡佚不可得。本次出版雖取名為在台日記,實則起自1951年1月1日。吳墉祥自1949年來台後,除了初期短暫清算齊魯公司業務外,是以擔任會計師維生。在美援進入台灣的背景下,1956年起受聘為美國國際合作總署駐華安全分署高級稽核,主要任務負責美援項目的帳務查核,足跡遍及全台各地。1960年代台灣經濟好轉,美援項目逐漸減少,至1965年美援結束,改到中美合營的台達化學工業公司,擔任會計主任、財務長,直到1976年退休;國大代表的職務則保留至1991年退職。 & 吳墉祥長期服務於金融界,對銀行、會計及財務工作歷練豐富,這一點在《吳墉祥戰後日記》的價值中已充分顯露無遺。來台以後的《吳墉祥在台日記》,更是他親歷中華民國從美援中站穩腳步、再到出口擴張達成經濟奇蹟的各個階段,尤其遺留下來詳實精采的日記,成為回顧戰台灣後經濟社會發展的寶貴文獻。
【電子書】吳墉祥在台日記(1953)
國立中興大學歷史學系助理教授侯嘉星專文導讀 & 中國近代歷史讀物,時代雖近,卻往往仍予人一股難以親近的距離感。現代讀者大多無法想像,在巨變頻生、戰亂進逼的時空環境,身為一個「人」的個體,究竟是如何去面對、看待,又如何真正生活其中。戰爭的爆發,哪股勢力推進到哪裡,只是一段記載;物價的漲跌,這個月米的價格多少,只是一個統計數據;交通線的推展,哪條鐵路銜接哪個港口,只是地圖上的一條線。這些與那些,是如何伴隨我們的曾祖父母輩、祖父母輩,甚或是父母輩的人生?在政府檔案裡找不到的解答,日記則提供了另一種更有「人味」的指引視角。 & 民國歷史文化學社出版一系列的民國日記,包括本次的吳墉祥戰後日記,就是為了要讓逝去的時代影像鮮活起來。為家屬留紀念,也為歷史留痕跡。 & 吳墉祥自1927年赴南京考取中央黨務學校起,便有記載日記的習慣,可惜於戰亂過程中,1944年以前日記亡佚不可得。本次出版雖取名為在台日記,實則起自1951年1月1日。吳墉祥自1949年來台後,除了初期短暫清算齊魯公司業務外,是以擔任會計師維生。在美援進入台灣的背景下,1956年起受聘為美國國際合作總署駐華安全分署高級稽核,主要任務負責美援項目的帳務查核,足跡遍及全台各地。1960年代台灣經濟好轉,美援項目逐漸減少,至1965年美援結束,改到中美合營的台達化學工業公司,擔任會計主任、財務長,直到1976年退休;國大代表的職務則保留至1991年退職。 & 吳墉祥長期服務於金融界,對銀行、會計及財務工作歷練豐富,這一點在《吳墉祥戰後日記》的價值中已充分顯露無遺。來台以後的《吳墉祥在台日記》,更是他親歷中華民國從美援中站穩腳步、再到出口擴張達成經濟奇蹟的各個階段,尤其遺留下來詳實精采的日記,成為回顧戰台灣後經濟社會發展的寶貴文獻。
【電子書】冰人與白塔:抗戰末期被遺忘的作戰計畫
抗戰末期,中國除了持續抵抗日軍的進攻,也有駐印軍、遠征軍聯手打通印緬到雲南的交通線。而在美軍逐步反攻西太平洋之際,中國戰區美軍總部戰區設計科開始草擬由中國大後方反攻日本在華佔領區的計畫。 & 1945年3月的〈冰人作戰計畫〉(Rashness),經魏德邁將軍核定,打算在日軍自貴州撤退後,尾隨進攻,給予日方壓力,奪回長沙、衡陽一帶的產糧地區,並且伺機攻下武漢。主要目的在太平洋美軍反攻時,可以牽制日軍兵力,並且提供空軍基地協力作戰;其次,也可以藉由大規模反攻恢復或提高中國陸軍之士氣及戰鬥力。 & 後來成案的〈白塔作戰計畫〉(Beta),則是因應日軍從華南逐漸撤軍,而美國占領菲律賓,補給線可以延伸至中國沿海,讓補給不必再透過危險的駝峰航線,或是蜿蜒的中印公路,可以直接從廣州一帶港口上陸,因而成為中國戰區最終的總反攻計畫。這個計畫不只奪取出海口,也著力在占領粵漢線南段,以切斷日軍的大陸補給線。一來一往,日軍補給困難,而國軍獲得充分補給,便可在對日作戰中發揮更大貢獻。 & 中日戰爭的研究,學界多集中在討論抗戰初期的盧溝橋事變、淞滬會戰,或其他諸多重要會戰,抗戰末期軍事反攻的討論相對較少。當然,美軍重點是太平洋戰區,並沒有打算依靠中國戰區做為主力來反攻擊敗日本,後來美國的原子彈與蘇聯參戰使戰爭迅速結束,更讓國軍反攻的作用相對黯淡。但是如果沒有中國戰區牽制了超過百萬的日軍,美軍在太平洋方面的進展,恐怕只會更加艱苦。本書所收錄的的兩份總反攻計畫,便具體呈現了美軍與國軍的協同,與美軍對國軍反攻的期待。
【電子書】世紀中國
著名史學家史景遷與金安平首度合作撰書 英文版出版逾二十年後,中文版首度面世 「本書提供一個具說服力的榜樣,說明圖像與文字如何結合起來,構成一個截然不同而引人入勝的巨著。書中的文字自有脈絡,而且前後連貫,為照片提供了良好的說明。」──前中央研究院院士余國藩 在二十一世紀,中國是世界舞台上最大的疑問號。今日的中國已不再是沉睡的巨人,但也不是西方世界可靠的盟邦。從經濟上來說,中國是一個新興強權;從政治上來看,它在經濟自由市場與軍事獨裁之間維持著一個不穩定的均勢局面。從實際地理上的距離及未來可能的走向來看,了解中國的歷史,現在正是時候。 《世紀中國》精選了三百張以上珍貴而富故事性的照片,述說1894-1996中國百年歷史。這些照片選自中國、台灣與西方的檔案館、圖書館和私人收藏,許多是之前從未見過的。這些歷史照片像是時光機,帶領我們「親眼」見證許多在此之前只存在於史書字裡行間的歷史事件:從晚清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期間鄉間農民與權勢階層菁英的生活、西方殖民強權在華設立「租界」的富麗堂皇與骯髒汙穢──這些「租界」是專供歐洲人在華居住的城市。透過書中珍貴罕見的照片,我們見證了庚子義和拳亂、南京大屠殺、大躍進和文化大革命。另外還有一些古怪的歷史鏡頭,像是二次大戰期間在華美軍士兵使用筷子食用他們的「K口糧」軍用罐頭,以及悠哉地在江水裡游泳後、身上沾滿淤泥的毛澤東私人生活照片。 與這些珍貴照片搭配的,是令人驚嘆的歷史敘事書寫,作者是在西方漢學界備受尊崇的史景遷,這是他頭一次與妻子金安平合作撰述。本書的文字追尋近代中國在內戰、世界大戰與共產革命當中四分五裂的經過,及其緩慢崛起成為軍事與經濟超級強權的始末。本書既著眼於平民百姓的生活,也重視像蔣介石、毛澤東這樣的高層人物,而編織出一段錯綜複雜又引人入勝的社會、政治與軍事史。
【電子書】湯姆生鏡頭下的晚清中國
紀實攝影先驅約翰.湯姆生經典代表作 四、五千哩的跋涉,兩百餘幅珍貴寫實影像 替動盪的年代,留下永恆的瞬間 1868-1872年之間,英國攝影師湯姆生帶著笨拙的相機和設備,闖蕩中國大江南北,用鏡頭記錄了自己在中國、香港、臺灣各地的居遊生活。他挑戰當時中國人民對於鏡頭的排斥之心,翻山越嶺、跋山涉水,以濕版攝影技術替各地的人民、村落、建築及活動留下彌足珍貴的影像。 湯姆生的鏡頭下除了當時的顯赫人物、朝廷重臣如李鴻章、奕訢、瑞麟等人,更多的是販夫走卒、尋常百姓,他不僅以照片記錄所到之處的山水風光、所遇之人民樣貌,家庭聚會、消遣娛樂、商賈買賣等常民生活也是他拍攝的重點,他並以帶有溫度的文字,寫下當時所見的藝術、習俗及風土民情,精確傳達彼時的生活景象,帶領讀者一窺社會各階層的日常樣貌。湯姆生後來將這些照片與文字整理出版成書,即為《湯姆生鏡頭下的晚清中國:十九世紀末的中國與中國人影像》。 原書於十九世紀出版時,湯姆生力求以照片搭配文字,帶給讀者最寫實的異地旅遊體驗,因此與出版社商議,採用當時最新、效果最優異的珂羅版印刷法呈現照片,再插入另行印製的文字,於 1873-1874 年間分為四冊出版。這套巨著如今罕有狀態良好又齊全的副本留存。此次譯本由影像專家麥可・葛雷掃描魏延年先生所藏完整套書配圖,搭配作家葉伶芳所譯文字,按照現代讀者習慣重整圖文,以一冊四部之方式,將原來的四冊大書合一出版,力求再度為讀者帶來最新穎又真實的古國文明風光。
【電子書】宋氏三姊妹與她們的丈夫
《鴻》《毛澤東》《慈禧》暢銷傳記作家/張戎& 暌違七年最新重磅巨作 現代中國從慈禧到今天, 宋氏三姊妹與她們的丈夫,正是完整串連中國百年史的關鍵人物! 跨越三個世紀& 走過三大陸& 多場革命 三位家喻戶曉的女子& 三段鮮為人知的傳奇人生 & 親訪宋、孔、蔣、孫家親屬與專家學者見證人 遍覽臺港英美俄五地共14家檔案館 收錄三姊妹個人生命與大歷史交織的珍貴照片64幀 ★足以理解中國現代樣貌的歷史巨作★ & 「我還特別希望弄清一個問題:中國為什麼會從慈禧走向毛澤東?一九○八年慈禧去世前,她已經準備實行君主立憲,給中國人以投票權,有關程序、規則都已經制定。可四十年後,毛澤東上台,中國陷入最嚴酷的專制極權。這四十年到底發生了什麼事?…… 像毛傳和慈禧傳一樣,書中觀點也會讓一些讀者感到震驚。但是,中國現代史被改竄百年,早就應該重新書寫。我能夠做的,是發掘史料,從而提供新鮮視野。這三部傳記合起來,算是我的《中國現代史及其核心人物三部曲》吧。」──張戎 =本書特色= ◎《慈禧:開啟現代中國的皇太后》、《鴻:三代中國女人的故事》、《毛澤東:鮮爲人知的故事》,傳記作家張戎暌違七年最新巨作,重量級登場! ◎繼描寫影響中國現代化起步的女人慈禧後,張戎再度下筆出版撰述影響中國20世紀的三位女性!揭露宋氏三姊妹不為人知的史料、她們的榮光與爭議,無論在北京或莫斯科,宋氏三姊妹影響之深,足以為當代再次理解。 ◎《出版人週刊》評論:張戎豐沛的文筆追尋著三姊妹的致富之路、擁有龐大的影響力,又能抓住千載難逢的世局轉變的機會,如何影響了中國與台灣。她秀異的文筆將能滿足讀者對於政治史、國際局勢、宋氏家族的期待。 =內容簡介= & 蔣介石在西安事變後平安歸來,其中的關鍵人物是宋美齡? 宋慶齡愛孫中山到要為他去死,為什麼後來說「我沒有愛上他」? 宋靄齡對蔣介石的影響超過任何人? 為什麼政治風暴的核心常有宋氏三姊妹的身影? 為什麼她們一生的故事,正好形塑現代中國的一連串重要事件? 所謂「軍閥混戰」的民初十六年,乃是中國的民主時期、黃金時代? 當中國現代史被改竄百年,二十一世紀如何回首真正的歷史? 宋氏三姊妹跌宕起伏的人生,以及與她們的丈夫充滿感情糾結的關係,正是重新理解中國的關鍵角度。 人人都熟知宋氏三姊妹,卻並不真正認識她們──宋藹齡是中國最有錢的女人之一,是影響蔣介石與國民黨政治事務至深的人,卻因以國家之名行中飽私囊之實而備受譴責。宋慶齡嫁給首倡共和的孫中山,成了「國母」,婚後卻對丈夫心寒意冷,後半生雖貴為共產黨中國副主席,卻飽嘗恐懼的折磨。宋美齡嫁給多年元首蔣介石,人稱「永遠的第一夫人」,卻因這一身分多次與死亡擦身而過。三姊妹一生榮耀無數,卻危機不斷。曾是相親相愛的手足,卻因分屬敵對陣營,關係錯綜複雜,極具戲劇性。 寫過掌控中國命運的毛澤東與慈禧之後,暢銷傳記作家張戎開始思索:開啟中國現代化的慈禧生前原本已計畫賦予中國人投票權,為何短短四十年後就走進毛澤東的專制極權?為了尋找主宰這段歷史的風雲人物,作者再度下筆撰述影響二十世紀中國至深的三位女性和她們的丈夫。 本書既是個人史、家族史,也是中國波濤洶湧的現代史。從民初的中華民國政府、蔣介石的國民黨中國、毛澤東的共產黨中國,到中國大陸的改革開放、臺灣的民主轉型,三姊妹親眼見證三個世紀,跨越中國百年。作者遍訪宋、孔、蔣、孫家親屬與專家學者、走過臺英美俄四地檔案館,選擇捕捉了三姊妹人生重要場面的六十四幀珍貴照片,以其一貫的「秉筆直書」精神,再度寫下一部足以重新理解中國現代樣貌的歷史巨作。 ▍延伸閱讀 ◎鴻:三代中國女人的故事 ◎慈禧:開啟現代中國的皇太后
【電子書】歡樂宋
尬電!宋朝原來這麼潮! 超人氣國文老師李純瑀帶你體驗全方位的宋朝幸福生活! 吃、玩、買、看,樣樣都有趣, 想要快意生活,就要去宋朝! ●宋朝就有情人節,還有「把妹聖典」教你如何脫單? ●美食外送超方便,連皇帝都對夜市小吃上了癮? ●八卦雜誌很風行,每個月還有瘋狂購物節? ●夜生活超精采,讓你通宵達旦嗨整晚? ●找工作免費心,「人力銀行」自動幫你篩選最佳職缺? ●社會福利一級棒,從搖籃到墳墓,政府都幫你顧好好? 在一般人的印象裡,總認為宋朝積弱不振、民不聊生,最後搞到皇帝被俘、國家淪亡,但其實宋朝不僅是人文薈萃的「文青和他們的產地」,也是全民都擅長品茶品酒的「美食王國」,而我們現在習以為常的許多制度和習俗,從圍爐守歲、春節賭博到端午粽子,從圖書館、職業運動到全民健保,更都是在宋朝奠基成型的,宋朝堪稱是中國歷史上最幸福的朝代! 對於宋朝一向情有獨鍾的李純瑀老師,便透過輕鬆幽默的文字,從節慶、飲食、藝術、娛樂等各方面來解讀宋朝的庶民生活和文化,帶領我們一起穿越時空,重新感受宋朝風華絕代的魅力,讓你大歎:原來宋朝的人過得這麼爽!
【電子書】百分之五最幸運的人
他是百分之五最幸運的人! 暢銷書《毛澤東私人醫生回憶錄》一書英譯者戴鴻超 ★從一度淪落為白日挨餓夜宿街頭的難民,到家產淨值晉升美國最高百分之五的頂級階層★ ★從少時疾病叢生,歷經戰亂、顛沛流離,以六種養生之道,達到今日的九十歲高齡★ 在這本書中,和他一起從對日抗戰、國共內戰,見證中美歷程; 聽他述說在大陸生長、逃難香港,台灣成長求學,美國晉升頂層階級,走過人生四季; 細說《毛澤東私人醫生回憶錄》翻譯過程,分享他如何奮進, 對投資、養生,熱愛生活的智慧,給予這一代年輕人激勵。 .從1929年至今,戴鴻超從對日抗戰、國共內戰,到見證美國劃時代社會變遷,經歷中國、香港、臺灣和美國,戴鴻超用他的人生見證了世界的改變。 .本書描述如何從一個懦弱無能和受盡欺凌的頑童,在經過空前戰亂,流離顛沛,從中國、香港、台灣、美國,一路輾轉後,演變成堅毅進取的青年,進而任教美國大學,並在哈佛及史丹佛從事研究,專業有成,成為美國最幸運的百分之五的人。 這樣的經歷或許值得年青人參考,如何避免錯誤,能在學業、健康和財務獲得成功。 這樣的離奇際遇,也供同樣年代的人思索,回顧走過的歲月,為大時代留下一些歷史印記!
【電子書】南昌行營:參謀團大事記(一)
1932年初,蔣介石復出擔任軍事委員會委員長,1933年2月開始籌設「軍事委員會委員長南昌行營」,5月成立,熊式輝擔任行營主任。這個以新生活運動發起地為人所知的南昌行營,就是國民政府對中國共產黨進行大規模圍剿的總司令部。 & 這個機關不但管轄範圍廣闊,所管轄的事務也不限於軍事,包括各省的黨務、政務都在內。事實上,江西、福建、浙江、湖南、湖北、安徽、河南、江蘇、山東、陝西十個省,上海、南京、漢口三個特別市,以及軍事委員會所屬的軍政部、參謀本部,都受到南昌行營的管轄。 & 南昌行營經過一年多的運行,監督指揮對中國共產黨第五次圍剿,迫使共軍於1934年底退出贛南井岡山根據地,往西南「長征」。國民政府隨後在12月組織「軍事委員會委員長行營參謀團」隨著追剿進入四川,運籌、指導、督察四川剿共各軍作戰,以原南昌行營第一廳廳長賀國光出任參謀團主任,可以說是南昌行營的延伸。 & 「南昌行營」系列,以國民政府行營設置史上最重要的南昌行營為核心,本集收錄「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委員長行營參謀團大事記」(以下簡稱「參謀團大事記」),共三冊。 & 「參謀團大事記」是南昌行營參謀團入川期間(1935年)的史料集,由參謀長賀國光本人編輯。內容包括蔣介石之手令、剿匪軍事、各省政治建設等,不僅記錄國民政府軍政力量延伸的過程,也是「三分軍事,七分政治」之體現。因此可以增進對南昌行營的軍事與政治地位,以及民國中央與地方的關係,甚至國民政府如何建構現代國家等課題的認識。 專文導讀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蘇聖雄助研究員
【電子書】南昌行營:參謀團大事記(二)
1932年初,蔣介石復出擔任軍事委員會委員長,1933年2月開始籌設「軍事委員會委員長南昌行營」,5月成立,熊式輝擔任行營主任。這個以新生活運動發起地為人所知的南昌行營,就是國民政府對中國共產黨進行大規模圍剿的總司令部。 & 這個機關不但管轄範圍廣闊,所管轄的事務也不限於軍事,包括各省的黨務、政務都在內。事實上,江西、福建、浙江、湖南、湖北、安徽、河南、江蘇、山東、陝西十個省,上海、南京、漢口三個特別市,以及軍事委員會所屬的軍政部、參謀本部,都受到南昌行營的管轄。 & 南昌行營經過一年多的運行,監督指揮對中國共產黨第五次圍剿,迫使共軍於1934年底退出贛南井岡山根據地,往西南「長征」。國民政府隨後在12月組織「軍事委員會委員長行營參謀團」隨著追剿進入四川,運籌、指導、督察四川剿共各軍作戰,以原南昌行營第一廳廳長賀國光出任參謀團主任,可以說是南昌行營的延伸。 & 「南昌行營」系列,以國民政府行營設置史上最重要的南昌行營為核心,本集收錄「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委員長行營參謀團大事記」(以下簡稱「參謀團大事記」),共三冊。 & 「參謀團大事記」是南昌行營參謀團入川期間(1935年)的史料集,由參謀長賀國光本人編輯。內容包括蔣介石之手令、剿匪軍事、各省政治建設等,不僅記錄國民政府軍政力量延伸的過程,也是「三分軍事,七分政治」之體現。因此可以增進對南昌行營的軍事與政治地位,以及民國中央與地方的關係,甚至國民政府如何建構現代國家等課題的認識。 & 專文導讀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蘇聖雄助研究員
【電子書】國民政府抗日戰場中的反細菌戰(一)
1937年七七蘆溝橋事變爆發前後,日本軍隊就已經開始試驗各類疫菌的威力,企圖在中國戰場上發動細菌戰。到了1940年,日軍為了突破僵局,調整在華作戰策略,細菌戰因為具有強大的殺傷力,成本低,能夠重創中國軍民士氣,有效降低國軍戰鬥力,更可以折損國民政府威信,使日軍不惜違反1925年《日內瓦國際公約》,在浙江、湖南、江西、雲南等地發動細菌戰。 & 日軍在不同區域散播毒菌,策動細菌戰,直接威脅民眾生命安全、耗損國軍作戰能力、混亂中國社會秩序,甚至嚴重污染生態環境,導致傳染病不斷復發,影響非常深遠。 & 這其中,又以鼠疫傳播速度最快。日本軍機載運米、麥、粟、棉花,混雜鼠疫桿菌、跳蚤,從上空撒落。當老鼠接觸毒物發病,迅速透過寄生的跳蚤,將疫病導向人體,進而引爆鼠疫大流行。鼠疫毫無預警地現蹤,讓國軍在抵抗日軍攻擊時,還得嚴防鼠疫的隱形威脅;各省民眾飽受戰火迫害之際,也要留意鼠疫的無情殘害。 & 作為抗戰領導中樞的國民政府,迅速啟動了防疫機制,將人力、物力投放到鼠疫凌虐的地區,掌握鼠疫疫情、落實防疫工作、分配醫療資源、宣傳防疫知識、指導防疫作業,從而存續中國抗日整體戰力。 & 在新冠肺炎(COVID-19)肆虐全球的當下,本書詳實記錄八年抗戰時期的防疫作為,或許可以作為現今防疫工作的參考。 &
【電子書】南昌行營:參謀團大事記(三)
1932年初,蔣介石復出擔任軍事委員會委員長,1933年2月開始籌設「軍事委員會委員長南昌行營」,5月成立,熊式輝擔任行營主任。這個以新生活運動發起地為人所知的南昌行營,就是國民政府對中國共產黨進行大規模圍剿的總司令部。 & 這個機關不但管轄範圍廣闊,所管轄的事務也不限於軍事,包括各省的黨務、政務都在內。事實上,江西、福建、浙江、湖南、湖北、安徽、河南、江蘇、山東、陝西十個省,上海、南京、漢口三個特別市,以及軍事委員會所屬的軍政部、參謀本部,都受到南昌行營的管轄。 & 南昌行營經過一年多的運行,監督指揮對中國共產黨第五次圍剿,迫使共軍於1934年底退出贛南井岡山根據地,往西南「長征」。國民政府隨後在12月組織「軍事委員會委員長行營參謀團」隨著追剿進入四川,運籌、指導、督察四川剿共各軍作戰,以原南昌行營第一廳廳長賀國光出任參謀團主任,可以說是南昌行營的延伸。 & 「南昌行營」系列,以國民政府行營設置史上最重要的南昌行營為核心,本集收錄「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委員長行營參謀團大事記」(以下簡稱「參謀團大事記」),共三冊。 & 「參謀團大事記」是南昌行營參謀團入川期間(1935年)的史料集,由參謀長賀國光本人編輯。內容包括蔣介石之手令、剿匪軍事、各省政治建設等,不僅記錄國民政府軍政力量延伸的過程,也是「三分軍事,七分政治」之體現。因此可以增進對南昌行營的軍事與政治地位,以及民國中央與地方的關係,甚至國民政府如何建構現代國家等課題的認識。 & 專文導讀 &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蘇聖雄助研究員 &
【電子書】南昌行營:政治工作報告(一)
1932年初,蔣介石復出擔任軍事委員會委員長,1933年2月開始籌設「軍事委員會委員長南昌行營」,5月成立,熊式輝擔任行營主任。這個以新生活運動發起地為人所知的南昌行營,就是國民政府對中國共產黨進行大規模圍剿的總司令部。 & 這個機關不但管轄範圍廣闊,所管轄的事務也不限於軍事,包括各省的黨務、政務都在內。事實上,江西、福建、浙江、湖南、湖北、安徽、河南、江蘇、山東、陝西十個省,上海、南京、漢口三個特別市,以及軍事委員會所屬的軍政部、參謀本部,都受到南昌行營的管轄。 & 南昌行營經過一年多的運行,監督指揮對中國共產黨第五次圍剿,迫使共軍於1934年底退出贛南井岡山根據地,往西南「長征」。國民政府隨後在12月組織「軍事委員會委員長行營參謀團」隨著追剿進入四川,運籌、指導、督察四川剿共各軍作戰,以原南昌行營第一廳廳長賀國光出任參謀團主任,可以說是南昌行營的延伸。& & 「南昌行營」系列,以國民政府行營設置史上最重要的南昌行營為核心,本集收錄「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委員長南昌行營處理勦匪省份政治工作報告」(以下簡稱「政治工作報告」),共二冊。 & 「政治工作報告」是南昌行營處理剿共省份政治工作的報告。一般認為國民政府不重視基層社會,才會被共產黨乘機坐大,其實蔣介石在南昌行營秘書長楊永泰的輔佐之下,對這些政治工作都有留意。在幾次圍剿共軍的過程中,蔣介石體認到單純以軍事力量無法剿滅共軍,必須配合政治工作,爭取民心,也就是「三分軍事,七分政治」的基本方針,力求整飭剿共區域內的政治措施,完成攘外必先安內的國策。 專文導讀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蘇聖雄助研究員
【電子書】國民政府抗日戰場中的反細菌戰(二)
1937年七七蘆溝橋事變爆發前後,日本軍隊就已經開始試驗各類疫菌的威力,企圖在中國戰場上發動細菌戰。到了1940年,日軍為了突破僵局,調整在華作戰策略,細菌戰因為具有強大的殺傷力,成本低,能夠重創中國軍民士氣,有效降低國軍戰鬥力,更可以折損國民政府威信,使日軍不惜違反1925年《日內瓦國際公約》,在浙江、湖南、江西、雲南等地發動細菌戰。 & 日軍在不同區域散播毒菌,策動細菌戰,直接威脅民眾生命安全、耗損國軍作戰能力、混亂中國社會秩序,甚至嚴重污染生態環境,導致傳染病不斷復發,影響非常深遠。 & 這其中,又以鼠疫傳播速度最快。日本軍機載運米、麥、粟、棉花,混雜鼠疫桿菌、跳蚤,從上空撒落。當老鼠接觸毒物發病,迅速透過寄生的跳蚤,將疫病導向人體,進而引爆鼠疫大流行。鼠疫毫無預警地現蹤,讓國軍在抵抗日軍攻擊時,還得嚴防鼠疫的隱形威脅;各省民眾飽受戰火迫害之際,也要留意鼠疫的無情殘害。 & 作為抗戰領導中樞的國民政府,迅速啟動了防疫機制,將人力、物力投放到鼠疫凌虐的地區,掌握鼠疫疫情、落實防疫工作、分配醫療資源、宣傳防疫知識、指導防疫作業,從而存續中國抗日整體戰力。 & 在新冠肺炎(COVID-19)肆虐全球的當下,本書詳實記錄八年抗戰時期的防疫作為,或許可以作為現今防疫工作的參考。 &
【電子書】南昌行營:政治工作報告(二)
932年初,蔣介石復出擔任軍事委員會委員長,1933年2月開始籌設「軍事委員會委員長南昌行營」,5月成立,熊式輝擔任行營主任。這個以新生活運動發起地為人所知的南昌行營,就是國民政府對中國共產黨進行大規模圍剿的總司令部。 & 這個機關不但管轄範圍廣闊,所管轄的事務也不限於軍事,包括各省的黨務、政務都在內。事實上,江西、福建、浙江、湖南、湖北、安徽、河南、江蘇、山東、陝西十個省,上海、南京、漢口三個特別市,以及軍事委員會所屬的軍政部、參謀本部,都受到南昌行營的管轄。 & 南昌行營經過一年多的運行,監督指揮對中國共產黨第五次圍剿,迫使共軍於1934年底退出贛南井岡山根據地,往西南「長征」。國民政府隨後在12月組織「軍事委員會委員長行營參謀團」隨著追剿進入四川,運籌、指導、督察四川剿共各軍作戰,以原南昌行營第一廳廳長賀國光出任參謀團主任,可以說是南昌行營的延伸。& & 「南昌行營」系列,以國民政府行營設置史上最重要的南昌行營為核心,本集收錄「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委員長南昌行營處理勦匪省份政治工作報告」(以下簡稱「政治工作報告」),共二冊。 & 「政治工作報告」是南昌行營處理剿共省份政治工作的報告。一般認為國民政府不重視基層社會,才會被共產黨乘機坐大,其實蔣介石在南昌行營秘書長楊永泰的輔佐之下,對這些政治工作都有留意。在幾次圍剿共軍的過程中,蔣介石體認到單純以軍事力量無法剿滅共軍,必須配合政治工作,爭取民心,也就是「三分軍事,七分政治」的基本方針,力求整飭剿共區域內的政治措施,完成攘外必先安內的國策。 專文導讀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蘇聖雄助研究員 &
【電子書】王貽蓀戰時日記(1941)
日記、書信是研究人物及其時代最重要的一手材料,它不只透露著作者的真性情,而且展露那個時代的訊息。與檔案文書、報刊、方志等資料相比,書信、日記類史料別有意味。私人日記一般是當天所寫,也有數日後補寫的,經過逐日、逐月、逐年記錄,累積而成。這種在光陰流轉中逐步形成的編年體文獻,將作者的言行、見聞、思想乃至情緒,隨時定格、固化。日記的「原始性」也因此而與眾不同。 & & & 王貽蓀(1918-2009),出生於江蘇省江陰縣的祝塘鎮。父親在鎮上開設雜貨店,販售五穀雜糧。初中畢業後,王貽蓀在江陰縣的民眾學校任職,從事民眾教育工作。不久抗戰爆發,他跟著父親向西遷徙,抵達長江中游的武漢。他在鄉政訓練班受訓後,擔任鄉政助理員,輔導湖北省鄉政建設。隨後在四川綦江考入戰時幹部工作訓練團,以優異成績畢業後,先派湖北見習,數月後調回四川工作。經數年輾轉,最後在重慶落腳,在後方勤務部特別黨部任職。 & & & 1941年,正是王貽蓀戰幹團結訓,開始投入新工作時。他在本年中,先是派駐湖北恩施實習,被指派到部隊中為指導員(職務類似於今日輔導長),而後又調第六戰區司令部政治部任職。在部隊中,他詳細記下所見所聞,以及與士兵對談之內容與心得。派任政治部後,他也對工作與生活有詳盡的紀錄。 & 這些點點滴滴的記載,讓人對抗戰時期的政工、士兵及一般平民的生活有極其生動與出乎意料的認識,拼湊出各階層的圖像。 &
【電子書】倉皇辭廟:副主計長冉鵬日記(1949-1950)
前國史館館長、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兼任研究員呂芳上推薦 & 冉鵬(1906-1978),字勺庭,湖南常德人。於1931年(民國20 年)國民政府第一屆高等文官考試,以第三名優等錄取,分發行政院任科長、分組主任、簡任秘書、參事、副主計長,側身中樞二十年,歷經十任院長。1949 年12月隨行政院遷居台灣,留下妻子皇甫道安及六名子女在大陸。在台先後任職經濟部顧問兼商業司長、外貿審議會主委兼法制組長,新竹玻璃公司常董總經理。1978年1月病逝台北。 & 冉鵬日記自1931年起,至1977年終,共四十七年。現留存1949年至1977年,共二十九冊。本書所選日記,是1949年全年(12 月9日前在大陸),加選1950年前三個月(在台灣),共計十五個月。這段時間正值國民政府內戰失利,步步撤退,自南京而廣州,最後從成都抵達台北。冉鵬身居行政中樞,見證繫於存亡的艱苦歷程。 & 1950年3月因蔣介石復職總統、閻錫山內閣總辭,冉鵬也隨之辭職,離開行政院。1949年1月至1950年3月的經歷,是他全部日記中最重要的部分,也是他服務行政院最後階段的完整紀錄。 & 中國1949 年的大變局及其闡釋,影響至大。冉氏家族繁衍已逾三代,物換星移,人事全非。特在日記逐月的註釋後,以〈冉鵬自撰年譜〉,作為附錄,期盼對閱讀者有所疏引。
【電子書】吳墉祥在台日記(1952)
國立中興大學歷史學系助理教授侯嘉星專文導讀 & 中國近代歷史讀物,時代雖近,卻往往仍予人一股難以親近的距離感。現代讀者大多無法想像,在巨變頻生、戰亂進逼的時空環境,身為一個「人」的個體,究竟是如何去面對、看待,又如何真正生活其中。戰爭的爆發,哪股勢力推進到哪裡,只是一段記載;物價的漲跌,這個月米的價格多少,只是一個統計數據;交通線的推展,哪條鐵路銜接哪個港口,只是地圖上的一條線。這些與那些,是如何伴隨我們的曾祖父母輩、祖父母輩,甚或是父母輩的人生?在政府檔案裡找不到的解答,日記則提供了另一種更有「人味」的指引視角。 & 民國歷史文化學社出版一系列的民國日記,包括本次的吳墉祥戰後日記,就是為了要讓逝去的時代影像鮮活起來。為家屬留紀念,也為歷史留痕跡。 & 吳墉祥自1927年赴南京考取中央黨務學校起,便有記載日記的習慣,可惜於戰亂過程中,1944年以前日記亡佚不可得。本次出版雖取名為在台日記,實則起自1951年1月1日。吳墉祥自1949年來台後,除了初期短暫清算齊魯公司業務外,是以擔任會計師維生。在美援進入台灣的背景下,1956年起受聘為美國國際合作總署駐華安全分署高級稽核,主要任務負責美援項目的帳務查核,足跡遍及全台各地。1960年代台灣經濟好轉,美援項目逐漸減少,至1965年美援結束,改到中美合營的台達化學工業公司,擔任會計主任、財務長,直到1976年退休;國大代表的職務則保留至1991年退職。 & 吳墉祥長期服務於金融界,對銀行、會計及財務工作歷練豐富,這一點在《吳墉祥戰後日記》的價值中已充分顯露無遺。來台以後的《吳墉祥在台日記》,更是他親歷中華民國從美援中站穩腳步、再到出口擴張達成經濟奇蹟的各個階段,尤其遺留下來詳實精采的日記,成為回顧戰台灣後經濟社會發展的寶貴文獻。 &
【電子書】愛恨帝王家
身處政治權力頂端, 卻也是血肉之軀的宮廷女性們如何愛,如何恨? 她們的愛欲情仇, 對她們自己和他人,以及天下局勢會造成何種影響? 從中國宮廷八卦,洞悉春秋戰國的政治局勢與人性糾葛 【壹】史上最著名的兄妹亂倫通姦事件:為什麼齊宮兄妹通姦,合謀殺死妹夫魯君,魯、齊兩國的關係卻沒有因此惡化? 【貳】在「華夏、夷狄」分明的春秋時代,周襄王為何娶狄人為后?這位「外籍新娘」居然還跟王弟通姦?這起王室醜聞如何演變成嚴重的政治事件,對全中國產生怎樣的影響? 【參】晉文公的女人們為什麼不會爭寵互鬥,反而為家庭與國家和諧而讓位?是他的個性太迷人?還是存在著其他原因?他的妻妾們又有何個人與時代背景,才造成她們如此鮮明而特殊的個性? 【肆】夏姬以美色、放蕩與交際手腕著稱,可稱為春秋時代第一交際花。傳統歷史一向以「淫蕩」、「不祥」等批評她,認為只要沾上夏姬,莫不走上絕路。但真相確實如此嗎?究竟是夏姬製造了八卦,還是八卦吞噬了夏姬? 【伍】戰國時代最偉大,也是最悲劇性的君主趙武靈王,如何因為愛上一個女人而奮發圖強,又如何因為失去深愛的女人而方寸大亂,做出致命的錯誤決策? 【陸】中國歷史上曾有三位女性掌控國家大政四十年以上,其中之一正是戰國時代秦國的宣太后,亦即電視劇中的「羋月」。她的八卦不只一樁,其中最著名的一次帶著外國色彩,橫跨三十多年,以溫柔纏綿開始,以凶險謀殺告終。這堪稱戰國第一國際政治性八卦,如何影響秦國的發展與國運? 【柒】秦始皇真的是呂不韋的私生子?如何從戰國時代的人力市場與政治風氣,甚至善用現代科學常識,抽絲剝繭,找出歷史的真相? 權力導致八卦,權力愈大的人愈可能出現八卦,這些人擁有的權力,又使他們的八卦產生巨大影響,可能波及千千萬萬的其他人,可以稱為絕對的八卦。大人物真正的八卦,往往被層層遮蓋;一般人眉飛色舞,口耳相傳的小道消息,也可能是有人故意放話造謠。 幸好我們還可以經由歷史研究,將歷史上當權者真實的愛慾情仇還原。對於古代帝王家的愛、慾與恨,八卦之餘,我們應該注意其歷史的背景、發生的原因、造成的影響與值得借鑒之處。——葉言都 深宮妃后意纏綿 往事滄桑豈化煙 一部情仇恩怨史 女人撐起半邊天
【電子書】躁動的亡魂
日常中斷,死難兩千萬,熟悉世界毀於一旦 生而為人,如何面對史上最慘烈內戰? 掙脫教科書與民族主義的太平天國 ■■■& ■■ 挑戰官方的歷史詮釋,第一本從民間視角認識太平天國戰爭的歷史著作 十九世紀中葉,大清帝國歷經長達十五年的太平天國戰爭,超過兩千萬人喪生、更多老百姓流離失所,堪稱世界近代史上最慘烈內戰。 師承最會說故事的漢學家史景遷,本書作者梅爾清大膽跳脫傳統教科書裡的成王敗寇與民族主義,不再將焦點放在洪秀全、曾國藩和帝王將相背後的政軍角力,反而關注那些受到戰爭直接影響、其心聲卻被官方紀念與國家記憶所遺忘之人。 對地方上失去愛人、生計與生命的幾百萬老百姓來說,太平天國戰爭到底意味著什麼? ■■& ■■■ 挖掘被遺忘的聲音,捕捉地方老百姓眼中的動盪時代 「世人做錯什麼,才得遭受天譴?」 當太平軍攻陷南京城,家鄉就在附近的一位慈善家發出了天問。他將眼前的殘酷戰爭,描寫成老天爺勸人為善的象徵。他振筆疾書、積極向鄉民佈道,為了替地方團練籌措經費,也為了導正世間的道德秩序。 除了這位以道德解釋災難的慈善家,本書還記載著一段段備受劫難的人生故事,包括用日記描述戰爭慘況的揚州詩人、被太平軍俘虜與剃頭的讀書人,以及透過書寫喪母之痛,學著與悲傷共處的孝順兒子。藉由從未揭露過的民間視角,讀者得以窺見長期被官方所遺忘或扭曲的故事,認識太平天國戰爭的實際影響。 ■& ■■■■ 透過躁動的亡魂,看見太平天國戰爭在人心中的刻痕 戰爭如何中斷日常?人們如何面對失序與動盪?如何處理遍地屍骨與紀念逝去親人?如何重拾內心的確定感,重建被戰爭粉碎的世界? 躁動的亡魂,反映出躁動的人心。太平天國戰爭讓成千上萬人成為亡魂,並在無數生者心中烙下刻痕。 本書透過方志、傳記、詩集、外交文獻與傳教士報告,帶領讀者看見這些刻痕,看見當時人們最切身的經歷:失親之痛、對官府失能的憤怒,以及摻雜腐臭氣息與夢魘畫面的可怖回憶。
【電子書】沒有歷史的人
力抗唐帝國軍隊的河北人,被消音達千年之久, 成了「沒有歷史的人」。 面對帝國百年來的文攻武嚇,河北人是怎麼挺過來的? & ◆安史之亂後,分裂的帝國江山 & 唐朝安祿山領軍譁變,殺向洛陽和長安、皇帝出逃。從此,帝國軍與安祿山軍周旋了八年。安祿山死後,安軍換了三位頭領,仍與唐軍互打不已。但雙方攻守易勢,安軍主力從河南退守河北,忙了八年只獲得帝國十餘道行政區中的河北道。而唐軍也制服不了安軍,形成僵局。最後唐方主動罷兵,並撤離河北,河北從此成為安祿山死後餘生部眾的勢力範圍。同時,八年戰爭期間,有兩塊唐土也落到安軍部眾之手:一塊是今日的山東省,另一塊是今日河南省西南部的蔡州一帶,當時稱作「淮西地」。於是乎,內戰後的帝國,有三處地方管治不了。特別是河北這一塊,成為亂後七位皇帝的夢魘所在,亟思光復。 & ◆河北自治體制的「河朔故事」 & 此後的唐廷與河北三鎮,就處在一種關係不穩又曖昧的狀態。唐廷視河北為失地,而河北諸強人們則以河北主人自任,將這塊地盤視為八年內戰的戰利品,府主可以傳之子孫,唐廷只能被迫保證河朔子孫世襲帥職的特權。這無疑是河北自治體制,用當時的術語叫「河朔故事」,成了政治文化慣例。「河朔故事」下的自治體制,除了指河北人自行選帥之外,還意味著自行募兵、賦稅,以及命官之權,獨立於唐廷之外,唐廷不得干預。 & ◆醜化河北人的「帝國文化工程師」 & 唐中晚期的河北人,在政治上採取抵抗唐廷的立場,而橫遭兩京士大夫的醜化,甚至污名化,讓忠於帝國的人對反抗者心生反感,而煽起一股以軍事解決反抗者的鷹派風潮。再加上寫史的權力操縱在唐代兩京士大夫及其後代心儀者手中,於是兩京士大夫對河北人的歧視意見被後代史家當事實看待,因而被消音長達一千二百年之久。本書稱這批粉飾、醜化又試圖馴化河北人的志工隊伍為「帝國文化工程師」。這些文化菁英旨在形塑河北人作為異族的集體形象,並在有裂縫的社會中製造內部敵人,然後在應付失據後又不負責任地一哄而散,如韓愈、元稹、劉禹錫、杜牧,以及權德輿等人。 & 作者以新文化史的素養,以出土的石碑史料為依據,講述唐河攻守雙方拉鋸的過程,並從不同的角度看待這場軍事與文化衝突。在帝國百年的文攻武嚇下,仍無法瓦解河北人抵抗帝國的意志,並重現這段消失千年的歷史。故事就從雙方傷亡最慘烈的七八三年「薊城戰雲布、萬戶釘棺聲」拉開序幕…… & 本書特色 & ◎本書原名《飛燕驚龍記:大唐帝國文化工程師與沒有歷史的人》,此為全新修訂版。◎沈睡千年的河北人,他們在強權底下的生活、情感與鬥魂,在史家筆下一一甦醒呈現。 & ◎歷史循環不已,唐帝國的文化菁英為帝國粉飾,並且想方設法打壓河北人、使之消音,於今豈非相當雷同?
【電子書】唐秉玄台幹班日記(1944-1945)
接收台灣=陳儀‧台灣行政長官公署? 請看一位中層官僚如何準備接收台灣 1944年末,重慶中央訓練團開辦台灣行政幹部訓練班,為即將到來的接收台灣做準備。 台幹班以陳儀為班主任,學員來自各部會推薦,籍貫多半為華中、華南地區,亦有來自台灣的「半山」,如柯台山、連震東等人。他們分為民政、教育、司法等六組,學習台灣歷史、現況、法規等課程,並擬定未來接收台灣後的計畫。 這些台幹班學員們(相當於今日的儲備幹部)原本在結訓後應分發台灣實習與工作,但當時抗戰尚未勝利,因此訓練完畢的學員們大都先回原單位服務,待日本正式投降後,才匆促來台。他們有些進入中央機關,或者分發地方服務,是第一批國民政府為台灣訓練的行政人才。 本書收錄唐秉玄先生1943年12月25日至1945年8月16日在台幹班受訓時的日記與筆記,再加上主編劉明憲教授以此為主題的研究論文〈日記中的歷史:唐秉玄《日記簿》中的台灣行政幹部訓練班〉與相關檔案。我們可以藉由第一手的日記、檔案,以及延伸研究,瞭解少為人知的台灣接收歷史。
【電子書】爆料商周
給臺灣人的商周史 穿越3000年! 商周時代,是孔子心目中的理想國, 是他一輩子奮鬥想回到的黃金年代。 曾經邊緣的「小邦周」,吸取「大邑商」的優點, 結合本土文化和制度,走出了自己的道路, 上古文明的商與周,離臺灣那麼遠,又那麼近。 本書以商周史為本, 結合最新出土史料與考古新發現, 撰成有趣又紮實的異聞錄。 中研院院士 杜正勝審訂‧推薦 「我可以坦誠告訴讀者,本書作者提供很多新資訊,以具體而有情節的人、事、物為主角試著講生動的故事,不像一般印象中的史書,只是乾巴巴的框架而已……本書寫作多利用出土資料,化繁為簡,行文興趣,兼帶詼諧,多少可以把時間隧道遠端朦朧的人和遙遠黃土地發生的不相干的事與你連繫在一起,值得一讀。」~~杜正勝教授 顛覆你的「商周印象」, 邊緣力量才是歷史走向的決定者! 從殷商到周朝的異聞錄, 全新解讀西元前十一世紀到八世紀的物質文明、精神生活。 投映當代政治社會,令人不禁含笑思索。 「談起古文明,大家會興奮地說起埃及、希臘、馬雅等奇事異聞。但同樣是上古文明的商與周,對多數人而言卻很陌生。遙遠的商朝與周朝,大概除了酒池肉林跟睡覺夢見的周公之外,就沒有令人印象深刻的事了。但在古書單薄的記載之外,我們何其有幸能從考古專家手上拿到當時人們留下的第一手資料:他們的紀念獎盃、祭禱文書、占卜文字,甚至是打贏官司的判決書。他們留下了憑證,我們看到了歷史。」~~ 野蠻小邦周 本書以商周史為本,結合最新的出土史料與考古新發現,選錄有趣的題材與異聞,寫出一本適合臺灣人閱讀的商周史。作者野蠻小邦周用接地氣的方式闡述截然不同的上古史,讀者評其「論述紮實,卻又淺顯易懂;言談幽默又不失知識之傳遞」,讓人讀得開心又具有滿滿的知識量,是史上最萌的商周史。 搶先爆料~~ *與神同行、別讓祖先不開心——商人信仰大解密 商朝人拜上帝!上帝與他的歡樂夥伴五介臣和商朝人有著什麼樣的糾葛?而商王又為什麼要拜別人家的祖先,是仁心愛民還是高明的籠絡手段?看商王怎麼用「拜拜」來廣結善緣,凝聚向心力。很熟悉吧?逢選舉必上宮廟拜拜的臺灣政治文化是否也是如此? *西周也吹厭世風——西周貴族的超前部署 古代人也懂超前部署?讓西周貴族來示範面對國家災難時,如何做好超前部署!金錢應該往哪存?物資應該怎麼屯?還有,不動產要如何處理才完善?就讓周人來教你最安全跳船策略。 *商代也有奇皇后——婦好傳奇 古裝劇看太多,以為皇后只會裝賢慧或內鬥嗎?商代奇皇后——婦好告訴我們,有實力最重要,認真練武比裝可愛有用,女人撐起的不只半邊天。
【電子書】近代中日關係史料彙編:抗戰時期封鎖與禁運事件
在中日戰爭發生後,可注意者有三,一是受戰爭影響的敵境及海外華人權益維護問題、敵僑處理及外僑保護,二是敵人對鄰近地區的禁運、控制,三是盟國以自身利益出發的措施如何影響中國。大抵言之,國民政府與同盟國結盟,提升了國際地位,也保障戰後國際角色的演出。不過,同盟關係也有摩擦和困擾,例如美國中立法案(1939-1941)、英國封鎖緬甸運輸通路(1940)對中國造成的損害。本集資料內容即包括:一、戰時中國政府的護僑、護產措施;二、日本對東南亞的控制,如越南禁運、封鎖緬甸、控制泰國;三、美國中立法案、禁運法案及與日使野村談判;四、1940 到1945 年間日蘇關係的轉變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