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書】潛進深度學習
全球知名教育學者Michael Fullan及其團隊出版了《深度學習:參與世界改變世界》及《潛進深度學習:實用工具書》二書。《深度學習:參與世界改變世界》為教師、學校、學區和系統的能力建設提供了重要的路線圖,用以設計深度學習、衡量進度和評估所需條件,以激發和維持創新。《潛進深度學習:實用工具書》則是立基於《深度學習》的實用工具指南,提供深度學習的綜合方法、架構、工具和操作指引。本書也透過激勵人心的短文和真實案例,描繪學校轉向「深度學習」的新實踐作為,為學校、教師、學區及學習系統提供新的指引。
【電子書】Echoing Footsteps of the American Military Presence in Taiwan: Taichung in the 1960s
《華美的跫音:1960年代美軍文化影響下的臺中生活》,以「美軍在臺中」為主題,敘述1960年代越戰及美軍協防臺灣期間,美軍駐軍清泉崗空軍基地對於臺中生活和文化帶來的影響,全書以模範村、清泉崗基地、大楊油庫、美僑新村、臺中美新處、五權路、CCK俱樂部和美軍足跡館等章節,透過相關史料收集、實地訪查與珍貴照片,回顧這段重要的歷史記憶和文化生活。
【電子書】施振榮Stan哥的王道人生:跟隨非我風格
★ 新收錄藍色經濟倡議家甘特.鮑利推薦序,側寫施振榮國際合作脈絡 ★★ 從開拓歐洲電腦市場到合資成立「零碳排」企業,看見台灣企業家的國際行動與視野 ★-台灣科技創業教父施振榮,退而不休的王道人生代表作,透過企業領導人的自剖,給予台灣產業與社會真摯建言。✓ 人生即創新,分享宏碁從技術創業到品牌化的關鍵思考。✓ 領導即溝通,以簡明口號傳達深刻內涵,凝聚共識必備。✓ 王道理論由內而外翻轉思維,落實ESG、跨領域創值不再困難!施振榮作為台灣第一代科技創業家,堅持以自己的王道心法開
【電子書】德國檢察實務
「德國檢察實務」編輯依我國刑事訴訟法章節排比序列,內容則為德國目前刑事實務運作,間或夾敘我國司法實務以利比較評釋。藉由各個作者在不同地區、對不同案型之實地觀審報告,使讀者彷彿親臨德國偵審現場,瞭解刑事訴訟法條文在兩國實務操作上「名同實異」之處,未來在國際法制援引比較之論述與辯證可更為精確的掌握,促進我國法制的嚴謹與周延。
【電子書】記憶鏡行事:走讀二二八事件遺址
喀擦!相機的快門收合,開啟,攫取了二二八事件遺址的景色,會是一輛腳踏車不經意地經過遺址建築旁,抑或能夠回到那個時代?當我們靠近這些遺址時,我們會看見什麼,感受到什麼?又是否還能發現任何二二八事件的隻字片語呢? 抱持這樣的嘗試與信念,本書在涵蓋全臺北中南東與離島的篇章中,讓在各地出生,成長,生活的作者之眼,以及知道「每天經過的地方,也曾是二二八的發生地」後所添上的歷史濾鏡,帶著讀者慢慢將處處遺址以當代人的腳步串起,並在跨越古今時空的影像裡相融後,將各篇之間串連,拼出事件當年的樣貌。 從臺北的私菸查緝走火下,抗爭在廣播和人群流動下蔓延全臺,演變成各地的槍聲,再隨著國軍的登陸「三月作大水」,最後在清鄉中,褪成籠罩整座島的綿延陰雨──本書的章節便藉由如此借喻來重述事件發展,勾勒出二二八事件中時序與地域的擴散。重新走訪二二八事件遺址不單是在追憶歷史,更是希望與過去的創傷對話──建築或許已被時間的洪流模糊,甚至被都市的快速發展掩蓋,但每一處仍然承載著無數未曾平復的記憶與傷痕。在本書作者群的尋訪下,只願當代的臺灣人還來得及回望自身與土地故事的連結,理解歷史傷痕對今日社會的深遠影響,才能讓那些似乎遠去的過往再度浮現,提醒我們:只有正視歷史,才能走向真正的和解。
【電子書】因海制宜:我國海洋空間規劃與海洋產業發展之競合影響
∥台灣海洋產業聯合會 企劃主編∥台灣四面環海,海洋資源豐富,海洋不僅是生態多樣性的寶庫,更是經濟發展與國家安全的重要戰略空間。隨著全球藍色經濟的興起,海洋空間規劃(Marine Spatial Planning, MSP)逐漸成為平衡生態保護與產業發展的核心治理工具。台灣在《海洋產業發展條例》與《海洋保育法》的基礎上,推動《海域管理法》的立法,這不僅是法制完備的需求,更是確保 MSP 成效、促進海洋產業永續發展的關鍵。三法相輔相成,可形成完整的「產業推動一生態保育一空間管理」治理架構,為台灣打造韌性海洋經濟、保護海洋生態系統奠定堅實基礎。本書匯集專家學者與產業界人士,共同透過論壇的交流與建議,集結成書,期待能為未來《海域管理法》的立法提供更具體的方向,實現藍色國土的永續願景。
【電子書】孟學思想史論(卷一)(新編)
本書是《孟學思想史論》(共3卷)的第1卷,探討孟子(371-289? BCE)思想內外交輝、顯微互滲的9個面向,第一部分分析孟子學的內在範疇,包括孟子的思維方式(第2章)、心性論(第3章) 、經典詮釋學(第4 章)、生命觀(第5章)。第二部分分析孟子學的外在範疇,包括孟子的群己觀(第6章)、義利觀(第7章)、政治論(第8章)與歷史觀(第9章)。在第1卷的基礎上,《孟學思想史論》第2卷與第3卷(2022年出版)分別析論中國孟子學與韓日孟子學的發展,構成對東亞孟子學的完整論述。
【電子書】跨越185:原住民族與客家族群記憶書寫
➢ 原住民族懂得利用族群間的矛盾,保護生活領域? ➢ 跟日本人相比,漢人為何那麼喜歡向原住民購買東西? ➢ 被原住民養大的客家人,後來竟成為原住民族文化推動者? ➢ 客家先民在怕什麼?他們用石獅公擋住了什麼? 本書以臺灣南部高屏地區的一八五縣道沿線為背景,深入探討原住民族與客家族群的記憶書寫與文化交融。書中從學術視角出發,結合田野調查,穿梭於不同族群的記憶與文化實踐之間,以族群互動為主軸,呈現地理、歷史、文化與社會的交錯故事,在多元視角中揭示兩個族群在空間、經濟、社會及文化領域中的複雜互動,試圖重現一條文化、歷史與人群交織的動態軌跡。 研究族群書寫中的「再現」與「逆寫」 重新解構歷史與文化主體性 挖掘被忽略的集體記憶 ● 地理空間與歷史交錯:一八五縣道不僅是地理的邊界,更是文化的連接點。書中以一八五為軸線,追溯原住民族與客家族群如何在這片土地上共同塑造歷史與文化空間。 ● 族群記憶的動態書寫:透過地方志、歷史檔案與族群口述故事,呈現原住民族與客家族群如何在現代化進程中保留與重構自身的文化記憶。 ● 文化與社會的對話與衝突:案例研究包括內埔的「三層式族群空間體制」、六龜的跨族群交易網絡、以及排灣族跨族群收養等,展現多樣的社會實踐,從細微處揭示族群交融的複雜性。 ● 宗教信仰與物質文化:書中深入探討地方信仰如石獅崇拜的象徵意義,如何在跨族群的脈絡中反映權力與身分的協商。 ● 族群互動的當代意義:不僅局限於歷史的回顧,書中亦思考在現代化與全球化的壓力下,原住民族與客家族群如何重新定位自身的文化價值,並探討其未來的發展可能性。 全書透過多學科的視角與深入的田野研究,打破過往將原住民族與客家族群孤立研究的傳統框架,強調不同族群間的對話與協商。從文化、經濟到社會關係的多層次分析,本書不僅是高屏地區的族群研究,也是臺灣多元文化共存的縮影。 【本書特色】 ● 學術與社會實踐並行:以學術方法分析歷史文本與地方志,探討當代社會中的族群意識與互動模式。 ● 地域文化深耕:聚焦臺灣高屏地區,展現地理與族群關係的特殊性。 ● 多元聲音對話:透過歷史檔案、口述訪談與田野調查,還原多元族群的真實聲音。 ● 歷史與現代的多面共譜:作者群從人類學、歷史學與地理學等視角,帶領讀者重新審視臺灣族群關係的複雜性與未來的可能性。 ● 深刻書寫:這本書是對臺灣族群記憶與文化互動的深刻書寫,結合多位學者的研究成果,展示了臺灣南部的文化多樣性與族群動態。 ● 展現臺灣多元:本書引導讀者深入了解臺灣社會的複雜性,並激發對族群文化更多的尊重與關注。
【電子書】捷克、斯洛伐克:多元融合的文化藝術殿堂
在地理上,捷克位於中歐,北接波蘭,南鄰奧地利,西臨德國,東與斯洛伐克相接。兩國的歷史可以追溯到9世紀,當時它們是大摩拉維亞王國的一部份。20世紀初,隨著奧匈帝國解體,捷克人和斯洛伐克人於1993年和平分裂,成為兩個獨立的國家,歷史上稱為「天鵝絨分裂」。 捷克目前有14個世界遺產、3處跨境遺產、4個非物質文化遺產、1個保護登記冊與3個跨國界遺產入選。斯洛伐克目前有5個世界遺產、3處跨境遺產、4個非物質文化遺產。本書作者親歷二國共10處世界遺產,以圖文並茂方式介紹給讀者。
【電子書】阿美族貓公部落歷史研究
本書主要在探討部落領域、勢力與民族關係、氏族遷移與部落形成、國家進入與區域發展、舊俗、祭儀與宗教、文化復振的意識與行動。 貓公部落現所在行政村為豐濱鄉豐濱村,位於貓公溪與一尾匯合口南岸一處弧形河階上,是豐濱鄉人口最多而密集的一個部落。地理範圍北接望東山,南緣八里灣山,境內有丁仔漏溪與八里灣溪匯流成豐濱溪,流域範圍有貓公、八里灣、丁仔漏等部落。 貓公部落成員組成並非僅只一系,多氏族於不同時期的遷入,讓部落的呈現出包容以及多元性。
【電子書】布農族馬遠部落歷史研究
本書主要在探討部落起源與遷移擴散、親屬關係與社會網絡、傳統領域與尋根維護、生態知識與狩獵文化、從傳統信仰到基督宗教、族群與互動、經濟與就業、重大歷史事件、教育與永續,內容豐富而精采,是一本忠實呈現布農族馬遠部落史料專書。 馬遠部落屬布農族丹社群,原居深山,與漢人接觸較晚,為清末才開始逐漸向東移居,最後形成現居地花蓮縣萬榮鄉馬遠部落。統整了丹社群布農族在南投丹大地區相關史實及舊社分佈,內文收集很多清領、日本時期所記錄下來的文獻。
【電子書】求真無私:吳妍華的大學之道
從科學家到教育家, 見證臺灣生科成長, 推動高等教育銳變。 「我自認心無大志,凡事只要努力不懈,順其自然,便心安理得。我個人非常喜歡『豈能盡如人意,但求無愧我心』的座右銘;然而在因緣際會之下,意外從研究走向學術行政之路,人生變得越來越複雜,考慮的層面及問題更益發多元。我很慶幸這一生有非常多的機緣,能和一群志同道合的同事,為臺灣兩所頂尖大學(陽明大學及交通大學)打拚效勞。」──吳妍華〈自序〉 吳校長是臺灣有史以來最傑出的女性學術領袖,領導學術機構、教育青年學者、從事卓越研究,對臺灣學術發展貢獻極巨。這本書將她一生的寶貴經歷、卓越成果,清晰簡明地寫下來,是極為珍貴的歷史性書籍。 ──錢煦(中研院院士) 傳記中,詳實地記述了吳妍華的學術歷程以及她擔任兩所國立大學校長,為陽明大學與交通大學篳路藍縷及開創新猷的精彩回顧,筆力之下高潮迭起,觀來興味無限。 ──吳成文(國家衛生研究院創院院長) 我一路看她從一位研究病毒的傑出女科學家,到投入高等教育、培養人才,並促成兩所國立大學的合併,這一史無前例的成就背後可以看見她的理念、洞見、堅持的毅力。 ──翁啟惠(中研院前院長) 吳校長很「真」,這不單單是說她個性真摯,她處事更是認真,這些特質在她就任交大校長最是展露無遺。 ──曾志朗(教育部前部長) 吳校長之人格特質:光明磊落、不畏強勢,且行事果決、劍及履及、擇善無私,有古俠士之風。 ──張懋中(交通大學前校長) 吳校長的高瞻遠矚,讓交大逐步從台灣電子工業的搖籃,轉型為生醫研究的重鎮,為學校帶來了嶄新的發展契機。 ──鄧啟福(交通大學前校長) 這本書帶領我們重溫陽明、交大、宜蘭附醫的歷史,讓我們有機會了解那段具有里程碑意義的歷史。這不僅是吳妍華的回憶錄,更是台灣生醫發展與高等教育的回憶錄。 ──林奇宏(陽明交通大學校長) 她是我最尊崇的學者及校長,對每一件事情都秉持著非常認眞、有理想的態度堅持己念、一絲不苟的精神做事。 ──徐明達(陽明大學前副校長兼生化所教授) 吳妍華校長為人正直,做事中道,公正無私,只考慮學校利益,不會有灰色地帶,做事有明確的法則可遵循,因此往往能事半功倍。 ──林一平(陽明交通大學終身講座教授) 她始終堅信教育的力量是改變未來的關鍵,這分信念,也必將激勵我們不斷追求卓越,為更美好的明天而努力。 ──陳震寰(陽明交通大學前醫學院院長)
【電子書】劇透:北藝大學生劇本創作集2
本書收錄的四個年輕劇本,可能是因為初出茅廬,劇作家的情感、想法,或是所要反映的現實,都不是劇作中最顯眼的部分。相對地,它們像是四個介系詞:本身看似不起眼,卻有一種從零出發的姿態,努力在與這個世界建立關係,讓自己與世界能有所定位。寫作,是一種建立關係的方式。
【電子書】清代臺灣張丙事件研究
本研究在探討清代臺灣張丙事件的歷史與社會意義,與常民歷史記憶有著深化的情感,而與事件相關的歷史場域,至今仍然在臺灣的鄉鎮角落可以見到其遺存。尤其張丙事件有平埔族屯番、閩粵義民參與平亂的事蹟,以及地方社會歷史記憶,對於地方家族的勢力與地權遞嬗影響甚鉅,如王得祿家族效力朝廷,協助平亂,家勢得以翻漲為最具代表性的顯例。再者,張丙事件對地方土地移墾及族群互動的影響,凸顯出臺灣糧政無措,倉廩平時積貯、買補不實的問題,致使荒年搶糧事件不斷重複發生,其在歷史層面與地方鄉土記憶方面,有其特殊的意義和影響。
【電子書】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職員輯錄(三)
國史館臺灣文獻館典藏「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檔案」,是研究戰後臺灣初期1945至1947年期間,官員任免情形的重要史料。而本輯錄係包含民政處所屬的衛生局以及相關醫療院所,諸如省立醫院、檢疫所、衛生試驗所、救濟院、療養院、戒煙所等醫療單位,其曾任職過之職員(含雇員)動態履歷資料彙編而成,組織龐大,人員眾多,從中一窺長官公署的政治體制、人員編制、法規章程及社福組織。
【電子書】流動的界域:從在地、跨域到多物種
台灣曾經有一千多種稻米?毒魚的魚藤也能做農藥?義民祭的「聖火」和奧運有關?無國籍者如何在異地求生?以跨學科觀點探索人文與社會,重新思考群體、文化與環境間的關係!★ 22位人文學者的研究薈萃,開創新時代書寫觀點。★ 跨地域﹑跨族群﹑跨物種,以5大輯重新編纂對文化的深度思索。本書是國立陽明交通大學人文社會學系二十年的精華呈現,透過多位學者的研究,看見人文領域對於社會的關懷,並透過不同質地的書寫搭建對話橋梁──從理論思索走向實踐,也在實踐中看見文化的多元,並藉以思考跨域精神。書中研究包含人與環境的關係,如日治時期的米種政策、魚藤種植計畫,並闡述工業化如何一步步將土地改造為其剝削的對象;而人們又如何在面對氣候變遷與種種議題時,不斷地在行動中反思並凝聚集體意識,找回人與人、人與其建構的環境、人與環境中其他物種所共構的關係,達到尋求「多物種正義」的可能。同時,也藉由爬梳族群的遷徙、移動、甚至流亡的歷程,提供多視角的流離想像:從流亡藏人與戰後在日台人的處境,看見個體在無國籍狀態中的受限;亦從國家介入及界定族群的過程,觀察當族群認同受統治權力影響的同時,如何與其協商,保有流動與變化的可能。全書分五大輯共二十一篇的書寫,以眾聲喧嘩的方式,重新辯證、解讀關於族群、環境,以及身處其中的我們,是如何在流動的狀態中共構交織成生命之網,並以多元的觀點拓展、反思我們關於生命與生態的想像。
【電子書】文化資產的耕耘者:周宗賢訪談紀錄
人類文明發展過程除文字紀錄外,口述歷史仍為重要傳承形式之一。近年來歷史研究領域日益廣泛,傳統檔案史料無法全面呈現紛繁複雜的歷史萬象,透過歷史事件見證人的親身經驗與詮釋,為許多隱諱不彰的史事,尋得根探證據,不僅豐厚歷史的內涵,更增添歷史新意。 & 本書探究周宗賢家世、成長歷程、學術經歷、古蹟保存維護、研究著作等,見證近代文化資產變遷軌跡,希冀藉以提供各界參考。
【電子書】鐵馬神父聖心行
本書分成兩部份,第一部份以深度訪談法及文獻分析法,進行書寫。第二部份邀請吳偉立神父的親朋好友分享他們與吳神父的故事。第一部份:這部份的編排主要採用縱貫方式,將兩種研究方法所得資料,依時間軸呈現。首先以文獻分析法探究為到中國福傳而成立的修會—聖母聖心會,說明修會的成立、在中國內蒙的福傳,直到遭共產黨驅逐。接續以深度訪談法瞭解本書主人翁吳偉立神父的成長歷程、修會的培育。再以文獻探討聖母聖心會在台的福傳與建樹。最後,述說吳神父逾半世紀在台灣的福傳工作:分別以修士、司鐸身份,在光仁中學、懷仁勞工中心、主教團、堂區等領域服務。第二部份:這部份邀請吳神父26位親朋好友分享他們與吳神父相識、相知、相惜的故事。
【電子書】明治、大正時期《詩經》學諸面向
本書可以說是上承江戶時期的傳統《詩經》學研究,下接昭和戰亂及和平時期《詩經》學的關鍵時代,就宏觀上而言,可以觀察在日本、中國與西方學問衝擊下所形成的《詩經》學內部演變,及其相互關係。就微觀上而言,可以究明在此時期的《詩經》學學者的《詩經》觀及其所呈現出來的諸面向。書中所研究之對象都是學界至今尚未研究或重要的學者,所討論議題都是學界未發之說,因此,本書的出版具有原創性及其重要性。
【電子書】越邊vượt biển:難民神父阮文雄的口述生命史
為台灣移工、新住民人權奉獻三十餘年,美國國務院稱他是「結束現代奴隸制度的英雄」。難民神父阮文雄第一本口述傳記,細數自越南逃難至投身社會運動一路來的心路歷程。你要活的話,你不能只用你的心,你要用你的頭腦;所以你用毅力而活,不是感覺而活。──阮文雄本書是「難民神父」阮文雄的第一本口述生命史著作。他是因內戰而逃難的政治難民,本書首度完整披露他逃難之前的生命故事,以及他如何經歷多次嘗試,終於成功出海,卻又不幸遭遇颱風,在千鈞一髮之際,偶然地被貨輪所救起的奇蹟敘事。然而,他的難民身分展開的同時,也是他重新接受聖召的起點,於是他在難民之外,又長出了一個新的身分:神父。全書分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逃離」呈現阮神父的家族記憶與成長故事,以及在歷經了數次失敗之後,如何驚心動魄地成功逃離越南;第二部分「新生」,描述的則是他在日本與澳洲的難民營裡,如何在陌生的文化環境中,尋找到一種新生命的可能;第三部分「行動」則聚焦於其在台灣的神職生涯,看他如何結合社會運動的實踐,成為一個非典型的神父,積極地介入台灣在地與越南人有關的議題,並且在近年透過跨國串連,成功地集結力量為弱勢發聲。這樣一位經歷過多重流離的「難民神父」,在台灣度過了他生命中最精彩的四十年,也完成了許多台灣人自己無法完成的人權任務。他給台灣社會帶來許多美好的價值,台灣社會也給了他成就這些價值的空間與可能。這本書是第一本由阮文雄第一人稱視角所撰寫的「非虛構寫作」,第一手的素材以及一些未曾披露過的真實故事與深刻感受,引領我們看見──一個曾需要接受援助的難民,如何在多重流離的生命歷程後,成為能夠匯集力量的專業助人工作者。書名「越邊」源自於越南文vượt biên/vượt biển,既是「穿越邊界」也是「渡海」,以此為書名,不只指涉阮神父地理空間上的穿越,更隱含有身分上、認同上的轉變與思考。本書特色★阮文雄神父的第一本口述傳記★精選珍貴的歷史照片與文獻首度編輯成冊★收錄中南半島難民海路的逃難路線地圖★以年表整理爬梳個人生命及其對應的宏觀歷史事件★全書詳盡的註解與考證,補充重要的時代背景知識★針對越南難民的研究或出版,多半聚焦在北美與東南亞,本書為少數涉及東北亞歷史的著作。
【電子書】前沿與流動:重探冷戰的亞際連結
不論是「亞洲當下」的系譜編寫,或是策略指認之「亞際參照框架」,都必得是多向、重層,且對不同型態的劃界帶有高度自覺的實踐。受到亞際、跨太平洋與晚近冷戰研究的啟發,《前沿與流動:重探冷戰的亞際連結》是國立陽明交通大學冷戰研究學群的階段性成果,也是「重探亞際當代系譜」書系的首本論文集。第一單元「軍事主義與移動」收錄的四篇文章,探討主題涵蓋美國軍事部署在臺灣引發的司法管轄權爭議與交涉過程,及其如何成為我們理解美國帝國主義性質的視角;結合軍事介入與經濟發展的美援,在何種意義與程度上提供了臺灣與南越之間的交流介面;未曾稍歇的戰爭導致的「越南難民問題」,如何反映了解殖、內戰與冷戰的盤根錯節,以及人道主義表象下的地緣政治經濟考量。相對於第一單元涉及目前尚處研究起步階段的冷戰時期臺越交流與較為顯著的美國因素,第二單元「互相參照與想像」收錄的三篇文章,則多少受到晚近地緣局勢激發,即中國陰影下的臺港互動,來回看冷戰時期兩地的連結。以足球、電影及政論雜誌不同主題切入,探究冷戰緩解所引發的諸種文化政治變動,尤其是共產陣營的應對、國族主義的重構與文化工作者的跨域移動等等。整體而言,本書雖然聚焦於冷戰時期不同階段、不同領域的臺美、臺越、越日與臺港連結,然而,不同文章皆指出,雙邊交流並不限於兩地,往往是受到多邊互動牽引,彼此的連結也發生在殖民與冷戰更迭交錯的宏觀結構之中。這些文章更提醒我們,在宏觀結構之外,個人能動性及事件的不可預期性也會對既有社會關係帶來衝擊,並塑造新的關係。我們期望,本書有限的涵蓋範圍、議題與運用的檔案,能激發起更多研究,聚焦宏觀結構、亞際連結與個人能動性之間的碰撞,重新梳理冷戰的多元系譜。本書特色1. 探討主題涵蓋美國在臺軍事部署的司法管轄權爭議、美援對臺越交流的影響,以及「越南難民問題」如何反映解殖、內戰與冷戰的盤根錯節。2. 以足球、電影及政論雜誌不同主題切入,探究冷戰緩解所引發的諸種文化政治變動。3. 聚焦宏觀結構、亞際連結與個人能動性之間的碰撞,重新梳理冷戰的多元系譜。
【電子書】嘉義雙溪口庄曾家古文書
嘉義雙溪口庄(今之嘉義縣溪口鄉)曾氏家族原籍廣東省潮州府饒平縣,於清雍正年間8 世祖曾元拱渡海來臺,覓得雙溪口庄土地並帶領族人拓墾,經4~5代人之經營與積累,至清咸豐、同治年間12世祖屬頂大房之曾海持一脈即可見有相當的發展,再傳至13世曾老彭(1855~1917)無論家族財力與參與地方事務之影響力已達鼎盛。 & & 本書所收錄之古文書即為曾家所收藏者,時軸橫跨自清代乾隆至日本明治年間,計有清代至日本明治年間契字133件,書信2件,執照167件,土地相關公文書2件,全書依時序編排,總計收錄古文書304件。這些家族收藏的古文書保留先民墾拓臺灣的種種歷程,有助於經濟史、社會史、區域史的建構,為深化臺灣史研究的重要素材。
【電子書】臺北州警察衛生展覽會寫真帖
1895年臺灣作為日本新領地,社會穩定及衛生條件是臺灣總督府施政重點,為了達成這樣的目標,扭轉臺灣社會進入現代文明治理之下,具有強制執行力的警察制度,就被應用到臺灣的各個層面。1925年11月21至25日在臺北州舉辦警察衛生展覽會,正是總督府期盼普及警民共同防範意識,提高人民對於警察工作及衛生知識的理解,以及施政成果的展現。之後,為此出版《臺北州警察衛生展覽會寫真帖》及《臺北州警察衛生展覽會記錄》兩書。臺北州警察部籌辦此次展覽會,竭盡所能向臺灣島內與日本內地蒐集了許多有關警察業務的展品,包括實物、照片、模型、海報等共6千多件。寫真帖以展示館為主題,呈現從交通安全、預防災害、戶口、治安、生活習慣改善、犯罪防治、消防安全、電器瓦斯、政治思想、忠君愛國、國民精神、度量衡、電影娛樂,到原住民族戰爭及教育經濟生活發展,以及各種傳染病防治與衛生知識宣導。內容豐富的圖片,對於研究臺灣近現代發展變化,可謂絕佳的參考資料。
【電子書】臺北州警察衛生展覽會紀錄
1895年臺灣作為日本新領地,社會穩定及衛生條件是臺灣總督府施政重點,為了達成這樣的目標,扭轉臺灣社會進入現代文明治理之下,具有強制執行力的警察制度,就被應用到臺灣的各個層面。1925年11月21至25日在臺北州舉辦警察衛生展覽會,正是總督府期盼普及警民共同防範意識,提高人民對於警察工作及衛生知識的理解,以及施政成果的展現。之後,為此出版《臺北州警察衛生展覽會寫真帖》及《臺北州警察衛生展覽會記錄》兩書。展覽會紀錄則是記載此次展覽從籌備階段的準備措施、相關規定、參與機關單位民間團體到開幕典禮,各會場展示內容的介紹、文宣,展覽期間每日活動情形,以及經費運用、展品清冊、工作人員名單,還有各媒體對於展覽會的報導等。這對於未來策劃類似博覽會或展覽活動而言,無論從展覽目標設定、籌備經過、展示內容、經費籌措、主協辦單位、參訪民眾回饋及媒體報導,都是值得借鏡的經驗。
【電子書】翻轉人生的真善美聖領導:從領導看世局
傳統的領導思維已無法因應快速變化的時代,不僅團隊需要優質領導,個人也需要。優質領導能力的養成,要從領導自己做起,再應用到家庭、職場及更高階的場域。本書旨在提供一套優質領導模式,幫助讀者自我審視和自我學習,優化自己的領導能力,享受更充實且多采多姿的人生。
【電子書】電影與文化冷戰:美國外交與亞洲電影網絡的起源
《電影與文化冷戰》探索了在冷戰政治高峰時期,新興獨立國家和殖民國家之間的跨國合作和競爭,如何形塑了二戰後的亞洲電影。李順真在對亞洲電影文化和產業的分析中,同時採用了全球和區域取向的研究方法。亞洲地區的新經濟格局和早期電影創業家間共通的戰後經驗,受到冷戰政治、美國文化外交,以及在1950年代和1960年代期間更加旺盛的文化流動所影響。作者詳細審視此混亂時期的文化現實,並根據冷戰時期因「不結盟」運動的影不斷擴大而形成、破裂和重建的國際關係,在此脈絡下全面重建亞洲電影史。作者闡述了當時東亞和東南亞電影界高層、創意人員、政策制定者及學者力求將他們受好萊塢啟發的體系產業化,進而擴大市場,並提高其文化產品的競爭力。為此,他們成立了亞洲電影製片人聯盟,共同主辦亞太影展,並聯合製作電影。《電影與文化冷戰》闡明,亞洲戰後最初密集形成的電影製片人網絡體系,很大程度上是冷戰文化政治的結果和美國霸權的產物。在東京、新加坡、香港、吉隆坡等眾多城市舉辦的亞太影展,是冷戰期間電影人才一年一度的展示場合,而中央情報局也藉此機會,建立並維持美國與亞洲之間在文化、政治和制度各方面的聯繫。《電影與文化冷戰》以躍然紙上的筆觸,高度還原了這段幾乎被遺忘的亞洲劇院和電影產業史。
【電子書】Victoria in My Memories
Historical memory has a particular value in analyzing events and characters that give life to stories from the past. Jorge Edwards specifies that the story’s description is nothing more than the literary success of a writer who navigates the vicissitudes of life and history, as he rightly points out. History must be observed carefully and as a “conjecture” that points, in the first place, to an experience of “memory” and that keeps alive, despite time, the unique reality of a country and its people. Like Edwards, we attempt to wander through reminiscences and recollection. Our narrative experience is simple. However, it is an observation and representation of history with a testimonial value in its approach. As the novelist points out, the testimony of history is the most creative thing that the writer has. In the same way, our effort is neither more nor less the rescue, through these short stories and their language, of facts and characters that are part of realities, in which their protagonists make time pass and tell us things from the past.Edwards is an inspirational source, like other novelists, whetting our appetites in his search for history, facts, and experiences that give us a unique opportunity to delve into the process of history in an endless dialogue that enriches and continues giving life to the past, in an infinite invention of it. It is ultimately the feeling that we have of things that happened and that we can continue learning from them. These memories and lived experiences are stories that perpetuate characters, intellectuals, writers, works, teachings, and places that express an essential part of life through readings, reflections, and significant looks at chronicles that resist oblivion and disappearance. From each of these short stories, we gather a vital part of the search for the truth and the real meaning of life.
【電子書】數位教學設計攻略
數位學習專業職能必讀寶典 迎接5G高速網路時代來臨,透過網路多媒體及各式虛實整合形式的教學越趨廣泛,身為數位時代的教師與培訓人員必須將數位教學設計列入個人專業職能。不僅藉此教學革新,更確保教學品質。 本書的誕生即是因應現今社會的需求,不只針對教學者,只要是對於數位教學有興趣並且想要更進一步嘗試數位課程者,本書為其必讀寶典。 本書內容著重在教學設計的基本架構、理論基礎、發展流程,並以具體作法提供設計框架。對於甫接觸教學設計者,本書是一本快速入門的指南,對已有教學經驗者,亦可說是教學上數位轉型的推手。希望透過本書的引導,讓「數位教學設計」這門專業在臺灣普及化,以精進數位課程與教學之品質。 &
【電子書】設計思考,不只14堂
自2019年至2023年,輔大苗圃計畫自設計思考人才培育中心、區域種子教師培育基地,發展至今成為教育部苗圃計畫分區資源中心,堅持初衷,持續發揮健康照護醫療+設計校特色,結合ESG;延續上屆「宅運動X通用設計」、「銀髮運動傷害預防X機能性服飾」基礎,呼應後疫情時代產業趨勢,聚焦「後疫情智慧醫療生活空間」、「運動表現X未來智能衣」;回應苗圃計畫「跨計畫合作」(iLink 計畫) 之宗旨,舉辦7場社會人文溝通相關議題「Prompt─個好問題:AI 繪圖X世代溝通」、「AI時代的對話與溝通─同理差異走向溝通:AI人機互動實作」工作坊,透過跨領域教學在年輕世代的落實,協助他們面對青年危機,看見時代需要,突破自我設限,勇於探索與解決問題。
【電子書】花東交通開發與重大事件調查研究
東臺灣歷史發展長期受到國家力量的主導,交通建設成為國家、地方與人群交會的場域,本書由東臺灣交通建設切入,探討其與發生在東臺灣之重大事件的關聯性,並且進一步探索其對東臺灣的區域與族群發展的影響,由此提供思考理解東臺灣歷史發展的一個新面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