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書】DLT 2021 數位生活科技研討會大會手冊暨論文摘要集
數位生活科技研討會(Symposium on Digital Life Technologies)是國內在數位生活科技領域規模最盛大的學術會議之一,本著「人本.創意.智慧」之核心理念,歡迎各界專家投稿與分享研究成果,以期達到數位生活相關之技術與創新應用的目的。
【電子書】聽種子的故事
本書為國立臺灣博物館特展「孩籽‧聽種子的故事」展覽手冊,展示內容由生活中的種子應用破題,接以種子生態故事及自然史上的演化為核心,最後收尾於機構型保種、藏種於民及土壤種子庫等物種保存觀點,提醒觀眾對植物資源和諧應用的全面思考,讓未來的孩子還有機會探索種子。
【電子書】原住民族與二二八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針對各地區的原住民族對二二八事件之角色與處境、事件前後原住民族動態、原住民族菁英心態轉折脈絡、相關新史料及事件前後原住民族與漢人之關係等議題,發表相關論文。內容涵蓋二二八事件中泰雅族的動態、臺灣原住民與「二七部隊」、原住民族觀點的二二八事件、卑南族精英在二二八事件中的角色、二二八事件對原住民之影響及其應變、戰後初期國家與原住民之互動、歷史創傷中的原住民族等。藉由發表人的觀點,以及設身處地的態度,彰顯原住民族在二二八事件中的角色及重要性,並能增進國人對原住民族歷史傷痕的理解,進而啟發更多的反省與思考。
【電子書】自以為在:衝動─創作心理動力.第二部
「自以為在」:是指一種在自我循環論證迴圈裡,以藝術表達抒情傳統中的身體感為中心;在表現性的抒情傳統在創作衝動的興發中,藉由不同材料的表達,進行人的生活世界建置,從無效到意義建立的自我認同位移運動。其中的細膩、多變、隱微,造就人類文明的繁多面貌。 這本書,作為其中一個位移運動的表徵,以從對自然的感物,對人體形貌(來自社會人際關係、權力階序、人情義理等對於他者個體人的感知判斷或直觀)的同理直觀身體感,藉由樹木造形的抽象發展,趨近表現抒情傳統中直觀的視覺表達語系——以「人」的完成為依歸,非以單純直接陳述外在物象的描摹,更像是一種文件,揣摩「非思」的語言符號鍛鍊遺物,離開對作品物件自律性自足的單一期待,以自身作為創作心理取樣的展示對象:一個以衝動作為創作心理動力源的心理編織機紵,以具表現性的身體感於抒情傳統中,於修養、規律的「氣」文化底蘊中,完成「人」的格度——「以樹寫塵」。
【電子書】創新創業密碼:施振榮Stan哥的王道心法
台灣科技創業教父 施振榮的王道經營哲學及實踐案例 「這一路走來,我都是由王道出發,要打造一個所有利益相關者可以攜手創造價值且利益平衡的機制,如此才能永續經營。」──施振榮 施振榮,宏碁集團創辦人兼榮譽董事長,目前擔任智榮基金會董事長,大家喚他Stan哥。身為台灣第一代創業家,Stan哥一路走來以王道心法面對客觀環境的變化與挑戰,不斷調整組織及經營策略,讓企業永續經營。2019年更以75歲高齡成為「最老的創業家」,持續投注心力在社會企業,藉由創新思維為社會開創更多的新價值。 本書由施振榮先生暢談自創的王道心法,分享領導人應具備的「創造價值、利益平衡、永續經營」三大基本信念,以及如何挑戰困難、突破瓶頸的心路歷程,希望有助於想投入創新創業的年輕朋友走出一條自己的路,為台灣開創新未來,為國家作出更多貢獻。 ■ 創新:不斷創新才能持續創值 ■ 創業:為社會創造價值 ■ 王道心法:創造價值、利益平衡、永續經營 ․創業與專業 組織要透過團隊來共創價值,這裡所說的價值是指「六面向的總價值」,在「有形、直接、現在」的顯性價值外,還要兼顧「無形、間接、未來」的隱性價值。此外,價值也有正價值與負價值,在創造價值的同時,要注意避免產生負面的隱性價值。 ․滾雪球滾出新未來 創業該如何成長擴張?我提出一個「滾雪球」策略。要產生滾雪球的效應,首先一定要有「長坡」。所謂的長坡,指的就是產業發展的「大趨勢」,順勢則興,逆勢則亡,像IoT、5G、AI 的未來發展都是大趨勢,只要順著趨勢,要滾大就不太費力了。 ․建構利益平衡的新機制 一個人如果只由利己的立場出發,往往追求絕對的平衡,但這是追求不到也無法實現的平衡。對於平衡,我們應該由相對的角度出發,看待平衡應由生態系統的整體平衡來看,才能創造更大的價值。 ․以王道價值系統觀翻轉思維 要創造價值,各行各業都要有「兼商」(兼著做商人)的觀念,不論是學界、藝文界、政治界等等,在做好自己的本業之外,要為社會創造價值就需要透過「商」的價值交換機制,才能滿足生活中各層面的需求。 ★本書特色 1. 由科技創業教父施振榮先生親自以企業生命循環觀點與跨域創新角度,暢談王道經營哲學的實踐之道。 2. 以許多非常珍貴的個案為例,科技與人文並重,涵括經歷不少成功與失敗才累積出來的重要觀念,可提供給有心投入創新創業的年輕朋友參考。 3. 對政府施政提出多項精闢建言,相信能作為政府提振經濟的一帖良方。
【電子書】臺灣工業教育搖籃:臺北工業學校
本書的內容除敘述日治時期臺北工業學校的發展歷程外,也就共學令引發的罷課事件、實施共學制前後台日學生教育的差別、學生日常生活、修業旅行及戰爭動員的情形予以剖析;也對日治後期在各州增設工業學校的情況多有著墨。在第一章〈共學令前臺灣人的工業教育〉中,說明設立工業講習所的始末,入學、課程與學習的情形,以及對舊制工業學校的就業作分析。第二章除了說明台北工業學校學生罷課事件外,也剖析1922年發生北師與台南商業學校的學生抗爭事件。第三章則就日台學生受教育與學習的差別說明。第四章和第五章分別描述工業學校學生的日常生活和修學旅行。在第六章中作者敘述二次世界戰爭動員下,中等工業學校的擴增情形以及學生動員與就職的關係。此外,本書添補不少附錄,例如臺灣人教職員人事資料,整理1920、1930年代臺北工業學校學科課程與使用之教科書,並將目前仍保存在國立臺北科技大學的日治時期各科教具,部分校友捐贈其學生時代使用的實習器具等,皆收附錄。期待對臺灣工業教育的源頭有興趣者,能藉由本書之描述,了解二十世紀初臺灣初邁入工業化社會時,如何透過井然有序的現代教育,培養第一批工業專業人才。
【電子書】IBDP國際文憑大學預科中文教學實踐與研究
《IBDP國際文憑大學預科中文教學實踐與研究》特邀十二位國內外華語教學領域之大學教授、專業學者及國際學校專任教師,針對IBDP國際文憑中文A與中文B的學習與教學,提出國際學校中文教學實務經驗與關鍵核心研究論點。本書共收錄九篇文章,每篇文章均結合研究理論深度與教學應用廣度。本書以「華語文教學新變」為引言,蔡雅薰教授博覽洞悉全球華語文教學趨勢,以IB國際文憑教育思維與教學方法,為華語教學與師培教育注入創新活水,開創國際文憑的華語文師培教育。第一部「IBDP中文教師教學能力分析」務實規範國際華語教師的教學能力指標,並實證分析海內外在職華語教師的教學知能素養。第二部「IBDP中文A教學實踐與研究」深度探討文學課程的學習方法、修辭教學,以及文學作品的意象基模。第三部「IBDP中文B教學實踐與研究」具體實踐探究式中文二語教學、國際關係融入三國課程設計,以及漢字教學教材分析。《IBDP國際文憑大學預科中文教學實踐與研究》與《IB國際文憑與中文教學綜論》(2019年三月出版)同屬「IB國際華語文教學及師培」系列叢書。冀望廣邀多方專家學者共襄盛舉,打造創新國際華語教學與培育華語教師的新里程碑,邁向IB國際文憑中文教育的全方位教與學的新風貌。
【電子書】歸來傳說故事集
本書由屏東大學中文系及心輔系等六位同學合著,訪談屏東市歸來社區的地方耆老在地傳說,歷經一年的時間記錄整理,將故事濃縮精華化為圖文並茂的故事集。
【電子書】野菜食堂:初心者料理30品
本書由屏大六位社發系同學合著,訪談紀錄長治頭前社區的耆老傳統野菜知識,而發想出三十道創意料理,附上精細手繪步驟及野菜辨識介紹。除此之外,本書特別考量農村長者的看護需求,特別翻譯印尼文,歡迎印尼朋友們觀看此書並動手實作。
【電子書】《一鏡到底 中港溪的流光溢影》返映折射4:林照相館
根據相館主持人的興趣鋪陳,有系統地整理每幀相片的時代背景,流瀉頭份林照相館的「家鄉素描」、「小鎮日常」、「幸福定格」、「相館開箱」,交集許多大家族的過往,其中也不乏小人物的精彩事蹟。
【電子書】《一鏡到底 中港溪的流光溢影》畫意流轉1:玉光照相館
根據相館主持人的興趣鋪陳,有系統地整理每幀相片的時代背景,流瀉玉光照相館的「山村生活」、「故里人情」、「蓬島仙境」、「原客一家」,交集許多大家族的過往,其中也不乏小人物的精彩事蹟。
【電子書】《一鏡到底 中港溪的流光溢影》逆光顯影2:南美照相館
根據相館主持人的興趣鋪陳,有系統地整理每幀相片的時代背景,流瀉南美照相館的「禪時慢味」、「箇中滋味」、「尋常風味」、「人生百味」,交集許多大家族的過往,其中也不乏小人物的精彩事蹟。
【電子書】《一鏡到底 中港溪的流光溢影》寫生影跡3:珊瑚照相館
根據相館主持人的興趣鋪陳,有系統地整理每幀相片的時代背景,流瀉珊瑚照相館的「銀鹽顯影」、「望鄉山日記」、「手工彩繪」、「膠卷映像」,交集許多大家族的過往,其中也不乏小人物的精彩事蹟。
【電子書】羅伯特玩真的?AI機器人時代的夢想進行式
跟機器人可以同居、訂婚,甚至可以婚變,這是真的嗎?你有沒有想像過,講台上授課的老師是機器人,球場上揮棒安打的也是機器人,枕邊人是「它」,甚至在醫院裡為你看診開刀的也是「它」?等等,這可不是幻想,也不是未來式,而是現在進行式!這個真相,是讓你驚喜,還是驚嚇呢?在AI技術飛快發展的今時今日,機器人已逐漸融入我們的生活當中,從工業用機器手臂到防疫機器人、料理機器人等,幫忙解決一些人類不能或不想做的事;而且因為AI技術的輔助,這些羅伯特先生/小姐也嘗試走進人們心房,法師機器人、談天機器人等機器人都在「提供服務中」,或許有朝一日,「它們」真的會成為你的知心朋友。本書跨出科幻電影裡對機器人的期望與想像,帶著讀者直擊AI機器人的真實研發及應用現場,從一個又一個的機器人進軍人類社會的案例,提出三個重要探問:․當機器人越來越來強大之後,是不是會全面取代人類的工作?․該如何找到新的立足點來確保人類的價值及意義?․面對這樣的衝擊,人類該有什麼樣的調適與準備?這次,羅伯特是玩真的!★本書特色1. 蒐羅各行各業的機器人實例,包括棋士、球員、醫生、法官、廚師、法師等,不僅觀看AI機器人走進人類社會的當下,更遠眺未來世界的可能變化。2. 帶進許多台灣相關領域學者的最新研究創見,讓讀者更具體地瞭解目前AI機器人的發展概況。3. 以「羅伯特小劇場」劇本為各單元引導,並搭配各篇延伸的關鍵字解答、饒富深意的思考與觀察,激發學生對未來科技的各種想像及應用,適合國高中作為提升科學素養的優質延伸教材。
【電子書】校園自造中心建置指南與課程示範
近年來自造者運動盛行,而這股風潮也走進了學校教育中,校園自造中心身為在學校推廣自造教育的最前線,是否建設完善也會直接影響到推廣成效。作者將建置自造中心的前期規劃、建置流程與心得成果整理成本書,並提供七種與數位自 造機具相關的應用課程示範,希望能幫助到同樣想於校園中建置自造中心的教師們,讓各地的自造中心成長茁壯,協助學生實現想法和夢想,將自造教育深耕於臺灣的校園中。
【電子書】鐵道技手:前畑彥太郎的攝影記錄-「建主改從」時期的臺灣鐵道
本書以臺灣日本時期宜蘭線及海岸線鐵道施工時所拍攝之160餘張工程照片為素材,拍攝者為原鐵道部技手前畑彥太郎,由多位學者撰文詮釋,除說明施工過程,另以專文討論鐵道部長新元鹿之助、小山三郎技師及相關之營繕單位,並以現代化及殖民觀點探討相關議題為結語。
【電子書】Siinˇ Mungˇ:Repositioning the Hakka in Contemporary Taiwan
「承蒙」,是客家人說謝謝、表示感激、誠心致意的幾種方式之一。本書以承蒙為標題,所表達的是客家族群對臺灣社會的謝意,因為,後者充沛地滋養了客家文化。展示臺灣客家文化,事實上就是試圖呈現客家文化和社會人群互動的成果,客家文化如是豐富,當係承蒙廣體臺灣長期又細膩的滋潤給養。從另外一個方面來看,客家人群作為臺灣社會的重要組成,其文化實作,特別是與周邊人群的互動往來,一起建構了島嶼國度的人文歷史特色。因此,客家臺灣、臺灣客家、客家臺灣文化及臺灣客家文化等的創詞,其意義格外深遠。展示,作為介紹客家與臺灣的一種方式,期許如其所如的從臺灣認識客家、從客家認識臺灣。客家的源起,以及客家與臺灣相互建構過程的歷史,容或有多種解釋,我們認為,應本於學術研究的基礎,如其所如的展示。客家委員會客家文化發展中心臺灣客家文化館的新常設展,即是基於此一理念的產物。歷史客家、全球客家、常民客家、文化客家及公民客家等五個展示主題,及其相互呼應之架構的提出,源於客發中心多次諮詢會議的決定。常設展主軸即定位於客家與臺灣社會的關係,而整合起五個主題的宏觀視野,正是得以通過認識客家來認識臺灣並再造自若自信的客家。
【電子書】恁久好無,安娜?
《恁久好無?安娜!》繪本故事是從「世界記憶」的角度發想,以「現代」與「過去」交錯,從客家小孩的視角來描繪20世紀初西方傳教士於客家聚落因傳教而保留客家語料的歷史背景;故事從阿公與孫子一起出國旅行開始,透過阿公與孫子的對話,側寫在「世界記憶」的概念下,早期客家語料的保存不只表現「語言是文化學習、交流的key」及對母語研究的價值,也是客家在多元文化交流歷史的再發現,更可藉以將客家文化與世界連結、推向國際。
【電子書】特定時空環境下的詩禮之教:《詩》教體系的萌芽與定型.分論篇
孔子為何要說:「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又為何要對獨子伯魚說:「不學《詩》無以言,不學禮無以立」?孔子以「思無邪」來概括《詩》,朱熹為何偏說〈國風〉多〈淫詩〉?──閱讀本書上編,可以讓你豁然開朗!孔子說:「祭如在。」請看──在宗廟祭禮的雅樂歌舞與齊聲頌讚中,祖先德澤依次浮現!從詩、禮、樂的交織融合,與會者已油然興發崇德報功的感人情懷!祭禮後的合族共食,更是凝聚族人情感的最佳時機!君臣宴飲與其他鄉飲酒禮等活動,其詩、禮、樂,又如何融合?──閱讀本書中編,將可進一步理解!地不愛寶!〈詩論〉問世了!〈詩論〉趕忙向大家招手,解《詩》不能單憑《詩序》呀!還有我呢!別忘了:從周初到《詩序》的時代已有千年,滄海桑田早已多有變化!閱讀本書下編,將可稍窺以〈詩論〉為中介的《詩》教思想變遷一隅!
【電子書】中華民國航空工業發展沿革
近代中國,戰亂頻仍,史料大多佚散,航空工業者以其多牽涉機密,收集尤為不易;今日不加整理,恐往後更難。 台灣大學應用力學研究所鮑亦興院土 工業乃民生之基礎,航空工業雖發軔較晚,但進展極速,所牽涉之技術面又為當代最尖端者,因此以之作為評斷一國工業之先進與否並不為過。 本書將台灣之航空工業概分為「初創時期」(清末至民國26年)、「抗戰遷台時期」(民國26至43年)、「重建時期」(民國56年至民國83年)、以及「展望時期」(民國84年迄今),帶領讀者以各章節的脈絡循序認識台灣的航空簡史。
【電子書】我國新冠病毒防疫政策之研究
自從2019年底、2020年初武漢發生新冠病毒肺炎大流行,經過一年半載的發展,新冠病毒的足跡已經飄過五大洋六大洲。隨著全球化以及交通工具的快速發展,原本只是侷限在一個地方的病毒,也有機會向外擴展。目前人類對於病毒的世界還很茫然,因為對於微小的世界還有很多未知東西。作者嘗試從我國新冠病毒防疫政策之研究,探討這未知的世界,知識的累積是要透過前人的努力,步舞前人追蹤新冠病毒疫情,一起參與人類合作對抗新冠病毒的盛事。本書《我國新冠病毒防疫政策之研究》共計七章,分別是第一章導論、第二章理論基礎與文獻探討、第三章決策者或決策機構、第四章決策環境、第五章決策目標與政策產出、第六章政策執行與後果評估、第七章結論。謹以本書獻給天下所有對抗肆虐全球新冠病毒第一線的醫護人員、中央及地方政府官員,帶領全國百姓共度難關。對中央研究院、各公私立大學醫學院校研究機構、民間企業配合政府,不眠不休研究、生產抗COVID-19檢測試劑、疫苗、藥品、口罩、消毒等戰略物資,以及所有幕後有功人員致以最高的敬意。尤其是,要為世界人類因新冠病毒確診致病7508萬人、死亡167萬人,致以最深沉的哀思和追悼。
【電子書】潘惠森劇本集.昆蟲系列(1):雞春咁大隻曱甴兩頭岳
潘惠森的昆蟲系列劇作原創於1997年香港回歸前後,以五隻卑微卻堅韌的昆蟲為象徵,刻畫港人面對金融風暴及回歸等浪潮摸著石頭探索前路的處境。港式語言節奏穿透日常與荒誕,白湖、棚架和漫天星空等豐富意象,於香港饒富特色的天台、小巷及騎樓等空間穿梭,交織成一幅幅似虛亦實的寫意浮世繪。《雞春咁大隻曱甴兩頭岳》盡現城市草根的原生態實錄。夾縫中的一群,誓要衝上雲霄,暴走繁華!當全城慶祝回歸後首個國慶的日子,在鬧市中幾乎被遺忘的一角裡,一群普通市民仍生活得像昆蟲般低微。他們擁有曱甴般的生命力,在一個將被淘汰的舊式茶檔中,殺出血路,掙扎求存。※粵語、國語對照。
【電子書】潘惠森劇本集.昆蟲系列(3):三姊妹與哥哥和一隻蟋蟀
潘惠森的昆蟲系列劇作原創於1997年香港回歸前後,以五隻卑微卻堅韌的昆蟲為象徵,刻畫港人面對金融風暴及回歸等浪潮摸著石頭探索前路的處境。港式語言節奏穿透日常與荒誕,白湖、棚架和漫天星空等豐富意象,於香港饒富特色的天台、小巷及騎樓等空間穿梭,交織成一幅幅似虛亦實的寫意浮世繪。《三姊妹與哥哥和一隻蟋蟀》講述三姊妹和哥哥在父母相繼去世後,仍然生活在一起,大家相安無事。某日,家中的角落出現了一隻蟋蟀,從此四人的生活起了變化,時而水火不容,時而水乳交融,相生相剋,激發出一幕幕人間奇景,折射出世紀之交的香港。※粵語、國語對照。
【電子書】潘惠森劇本集.昆蟲系列(4):螳螂捕蟬
潘惠森的昆蟲系列劇作原創於1997年香港回歸前後,以五隻卑微卻堅韌的昆蟲為象徵,刻畫港人面對金融風暴及回歸等浪潮摸著石頭探索前路的處境。港式語言節奏穿透日常與荒誕,白湖、棚架和漫天星空等豐富意象,於香港饒富特色的天台、小巷及騎樓等空間穿梭,交織成一幅幅似虛亦實的寫意浮世繪。《螳螂捕蟬》講述「組織」派出兩個殺手執行任務。兩人潛入一間九流旅館的房間,等待「目標」出現,兩人成事不足敗事有餘,引爆出一連串的猜忌,誤會,矛盾,衝突,懸疑……所有不應該發生的事都發生了,但目標仍未出現。在過程中,二人各自闡述自己對生命價值和存在意義的看法,並建立濃厚的兄弟情誼。※粵語、國語對照。
【電子書】潘惠森劇本集.昆蟲系列(5):在天台上冥想的蜘蛛
潘惠森的昆蟲系列劇作原創於1997年香港回歸前後,以五隻卑微卻堅韌的昆蟲為象徵,刻畫港人面對金融風暴及回歸等浪潮摸著石頭探索前路的處境。港式語言節奏穿透日常與荒誕,白湖、棚架和漫天星空等豐富意象,於香港饒富特色的天台、小巷及騎樓等空間穿梭,交織成一幅幅似虛亦實的寫意浮世繪。在《在天台上冥想的蜘蛛》中,狹迫城市的建築物的天台,連結成一片荒原。荒原上,集結著四個居無定所的遊民。他們仰觀天象,鳥瞰人間,以最低標準的物質條件,追求最高定位的人生目標──由一個天台飛越另一個天台,由此岸跨越彼岸。他們竭盡所能,把人世的慾望還給人世,留給自己的,只是一隻蜘蛛,在天台冥想。※粵語、國語對照。
【電子書】臺灣鐵道旅館(1908-1945)特展專書
國立臺灣博物館2020年於北門館(鐵道部園區)策辦此特展,本書為彙整展示圖文並加邀學者撰文所編成。鐵道旅館為日本時代臺灣最高級的旅館,位於今臺北車站前新光大樓街廓,設施完全西化,成為殖民者展示國力之處,亦是回顧臺灣現代化歷史進程的重要入口。
【電子書】2018-2019 Biennial Report for Taiwan Hakka Culture Development Center of the Hakka Affairs Council
記錄2018-2019本中心肩負起臺灣客家文化傳承、深耕與推展之業務概況,另一方面更強化策略聯盟與多元學習,建立合作交流平臺,以求各面向業務能更精進、穩定發展。
【電子書】博雅教育新取向
不同於坊間的師資培育用書、課程設計匯整或教學實務心得,本書一開始即定位為具學術規格的知識性書籍。 綜觀而言,本書特色有二: 1.以一門通識課做引介,用「說故事」的方式呈現主要知識。全書均用淺顯易懂的文字來論述,知識點引用皆標示出處,可端見每位作者備課的後設智慧,讀完將可獲致清晰的博雅理念。 2.由於書寫不像研究論文那樣艱澀,因此深具親近性,可供一般社會大眾、關心大學通識教育的人士閱讀與典藏。 我們期待的讀者是:不只對書中主題有興趣的師生,更是對未來尚有盼望的公共知識分子。
【電子書】博物臺灣(中文版)
本書為國立臺灣博物館常設展「博物臺灣」導覽手冊,展示內容呈現出本館百年來所累積的典藏精華,儘可能有機地且創意地結合臺博館人類學、地學、動物學,與植物學四大典藏主題,強調人文類學科與自然類學科的跨學門對話觀點,希望藉此帶給觀眾一個關於「臺灣是什麼」的新觀點。
【電子書】博物臺灣(中英文版)
本書為國立臺灣博物館常設展「博物臺灣」導覽手冊,展示內容呈現出本館百年來所累積的典藏精華,儘可能有機地且創意地結合臺博館人類學、地學、動物學,與植物學四大典藏主題,強調人文類學科與自然類學科的跨學門對話觀點,希望藉此帶給觀眾一個關於「臺灣是什麼」的新觀點。
【電子書】博物臺灣(中日文版)
本書為國立臺灣博物館常設展「博物臺灣」導覽手冊,展示內容呈現出本館百年來所累積的典藏精華,儘可能有機地且創意地結合臺博館人類學、地學、動物學,與植物學四大典藏主題,強調人文類學科與自然類學科的跨學門對話觀點,希望藉此帶給觀眾一個關於「臺灣是什麼」的新觀點。
【電子書】話語:申榮福的最後一門課
申榮福在獄中的20年,因為讀書資料的不足和限制,重複閱讀中國和東方古典,並學習書法和繪畫,從而形成了獨特的人文思想體系和教育實踐風格。本書將他最後一門課的內容整理而出版,由兩個部分構成:1)從古典中閱讀到的世界認知,2)理解人與自我省察,兩部分共有25個小主題。他在此書,橫跨經濟學、哲學、文學,以及中國和韓國古典哲學與西方哲學,提示了作為21世紀文明論之「關係論」。
【電子書】五四運動與中國宗教的調適與發展
本書討論五四運動、五四新文化運動對中國各宗教教派的衝擊與影響,以及各宗教教派對於五四的看法與回應。全書除導論外,共有18章,分別討論佛教、道教、孔教、民間教派、天主教、基督教、中國伊斯蘭教的情形,以及知識分子的宗教觀。
【電子書】返鄉的妹仔們
美濃客家女兒們轉身, 踏上挑戰傳統父權家族體制、重建地方認同, 建立自我主體的歸鄉之路。 本書作者芷筠回到故鄉美濃,遇到了一群與自己類似,帶有都市性格、思想解放的美濃女兒們,追隨著自我意識及社會理想性回來,與長年盤踞在美濃的父權家族制度磨合。地方性別結構所造成的壓迫,在她們追尋自我的返鄉行動過程中,隱約且漸進地重新塑造了地方與家族的關係。 在這裡,女兒們雖以各自以多元的方式忙碌生活著,但故鄉美濃是她們的最大交集;她們面對著不同也相同的家庭、家族與地方課題,訴說著彼此獨立卻又不時交會的生命故事。
【電子書】Official as Teacher:An investigation on the Newly Excavated Document of Legalist school in Qin China(以吏為師:新出土法家教材新探)
這是一本在教材史理論框架的視角中,運用新出土文獻和傳世文獻雙重證據研究法,並遵照先秦和秦「以法為教」和「以吏為師」兩大法家政策,重塑先秦和秦教育教材狀況的探究書籍。本書將半個世紀以來考古挖掘發現的秦漢新出土文獻對比傳世文獻,對當時的法律教材/語文教材/數學教材和官吏道德教材進行了歸納、對比和梳理,並用英文呈現,希望本書能讓對這個研究領域感興趣的國內外讀者有所收穫。
【電子書】臺灣工程教育史(第壹篇):臺灣工業教育與工程教育發展歷程概要
本書介紹臺灣工業職業學校以上各級工業教育與工程教育發展歷程。首先對臺灣工業教育與工程教育的發展及政策的演變,分日治時期、戰後初期、美援時期和經濟發展後四期作詳細的解析。第一章是就臺灣工業教育的發軔及其後的變化作詳細解說;在第二章中,說明戰後初期政府的因應措施和變革;在美援時期專章中,說明美援對中等工業教育及大專工程教育的效果;而在經濟發展後的大專工程教育一章中,則就經濟和科技發展對各級的工業教育及工程教育的發展作較詳細的介紹和解析。接著對課程的變革、工程類研究所的設立、國科會與教育部的加持、教育政策與新興科技之衝擊、工程教育評鑑作說明,最後作綜合分析。在文末,附上工程教育年表及條列工程教育大事記供參考。
【電子書】臺灣工程教育史(第參篇):日治時期大專工業教育—臺南高等工業學校、臺北帝國大學工學部(1943-1945)
日治時期臺灣有兩個屬於大專程度的工業教育機構,分別是臺灣總督府臺南高等工業學校以及臺北帝國大學工學部。本書討論臺南高等工業學校創校及臺北帝國大學工學部之成立的歷史。依據成立時間先後,前篇先討論臺南高等工業學校,後篇再討論臺北帝國大學工學部,從歷史的角度,以檔案、校史、新聞報導、回憶錄等資料,討論創設經過、師資與教育內容,以及畢業生的就業狀況等,解析日治時期臺灣大專工業專門教育的歷史經驗以及重要意義。本書從創校、課程與師資、學生入學、學習、戰爭動員就業等角度進行討論。也討論所培育的技術人才與臺灣工業化的關係。後篇說明臺北帝國大學工學部之設立背景與過程、設計與教育方針,以及組織、師資與學生修讀情形。
【電子書】臺灣工程教育史(第陸篇):技術學院、科技大學工程教育
本書分為五章,第一章內容是敘述臺灣技職教育的發展歷程,説明臺灣的經濟發展與教育政策,以及經濟發展與技職教育發展的關係與演變。第二與第三章敘述「技術學院」與「科技大學」的工程教育發展,分別從演進、工程系所成立、招生與入學考試、課程、評鑑等面向,審慎切入,羅縷紀存。之後,第四章記錄實習、建教合作、就業、畢業生情況。因為實習與建教合作是促進技職教育發揮務實致用的重要教育策略。在此章,詳細整理教育部策劃技職工程教育在實習與建教合作方面的教育政策、補助計畫及激勵措施等。最後一章是整理說不清教育部規劃技術學院與科技大學工程教育在產學研發方面的策略、計畫與執行績效。為編撰本書,作者由政府部門、教育部及國家教育研究院等網站,以及《中華民國教育年鑑》與《臺灣工業技術學院建校十年專輯》等搜集許多資料,整理後呈現並予以分析,難能可貴,頗值得參考。
【電子書】中國農村的副業、市場與共產革命,1900-1965
副業與市場活動的收入,在中國農家生計中佔有相當重要的地位。但是,對於政府來說,如何管理零散的農村副業與市場活動,卻是一個相當大的挑戰。本書將探討從清末至1960年代,特別是在共產黨政權下,中國政府管理農村副業與市場時所採取的政策,以及面臨的困境。For peasants living in rural China, income from side businesses and marketplace activities played a significant role in their livelihoods. However, from the government’s perspective, regulating side businesses and markets in rural areas presented a great challenge. This book explores state policies towards rural side businesses and market activities from the late imperial era until the 1960s in China, and especially under the Communist regime, focusing on specific programs and the dilemmas they faced.
【電子書】明代心學的文獻與詮釋
書包括兩個主題,前四章是對陽明學派初起時的一些觀察。陽明心學在明代中期出現的意義,是在功名、詩文、程朱理學籠罩之中,高唱身心性命之學,為浮華而形式化的學術環境注入一股清流。然而在陽明所來往的程朱理學家之中,為己之學已是共同的方向,陽明只是走的更遠而已。徐愛有經世之志,董澐以詩為生涯,錢緒山則從事朱子學,皆在身心性命的關懷下成為陽明弟子。王龍溪早慧脫俗,直承陽明之學而發展其精髓。後六章是關於蕺山學派的,近年蕺山學派研究的重點包括蕺山身後解釋權之爭,與明清學術轉型等問題。一般認為黃梨洲較得蕺山真意,但多數弟子則傾向朱子學,並影響到蕺山嗣子劉汋對蕺山著作的編輯與刪改。本書認為劉汋從工夫論的立場理解蕺山,對蕺山著作的整理足以作為客觀研究的依據。對蕺山思想的詮釋,本書本於牟宗三先生「以心著性」說,並略有修正。梨洲融鑄與簡化蕺山思想,而展開經史學術的創造,思想上的貢獻是發展格物說。惲日初同時受到高景逸與劉蕺山影響,其格物思想的背景是節義與藝術。
【電子書】港灣.記憶:跨越時空的雙港故事
本書以臺灣南北雙港─高雄港與基隆港的發展為題,精選自1913-2004年近百年間共84件檔案,透過這些檔案,娓娓述說雙港的蛻變,以及在地記憶與動人故事。
【電子書】台北城內寫真老照片
本書之資料係楊蓮福多年來搜集之珍貴照片與文獻書籍,為呈現百年來台北城內外的街景建築古蹟之變化,特別整理成《台北城內寫真老照片》並附台灣視察報告一書,希望能將1895~1940年代台北城內的變化,呈現在各位讀者面前。
【電子書】臺灣高雄臺南地區寫真照片
本書收錄之照片、圖片,大致可分為兩類,一是攝影照,二是手繪圖片,其中攝影照又分黑白與彩色。攝影照片是本書收錄的重點,內容有名勝風景、街道建築、港口建設、人物活動、歷史文物等。手繪圖片則以風景名勝為主。本書收錄以高雄市街港的開發為主軸,臺南風景名勝為副,其他地區為最後。
【電子書】他與她的飛行:宮崎駿與日本動畫美少女的戰鬥情結
宮崎駿的少女如何帶領男人飛翔?戰鬥美少女文本的華麗登場!「美少女」作為一種鮮活的標誌,代表日本動漫的重要特色。但此概念並非日本所獨有,法國的聖女貞德、中國的花木蘭、白娘子(白蛇傳),美國的寶嘉康蒂等,都有類似的角色性質。唯獨日本動漫中的各種「戰鬥美少女」,皆以不同的天賦、技巧進行戰門,進而形成日本特有的作品類別,並創造令人驚異的市場價值。在這些日本「戰鬥美少女」登場的過程中,宮崎駿動畫作品扮演了關鍵的角色。是什麼因素令日本創作出「戰鬥美少女」?日本「少女」文本的起源從何而來?如何詮釋動漫文本中的性別意象?這些少女們又怎麼完成宮崎駿寄託在她們身上的飛行夢想?本書就以上的問題意識,分析宮崎駿電影從《未來少年柯南》、《魯邦三世:卡里奧斯特羅之城》到《風之谷》、《魔法公主》、《神隱少女》中大量出現的少女主角、細緻的女性形象描寫,以及她們為生命戰鬥的故事題材。探討日本「戰鬥美少女」符號與社會的連結,並與觀眾的目光互動。書中對宮崎駿各個時期代表作的細膩觀點,捕捉住我們鮮少探索的宮崎駿輪廓。◎本書特色1. 追尋日本「少女」意象的起源,構築戰鬥美少女文本的系譜。2. 從《未來少年柯南》到《風起》,解析作品中的少女群像。3. 以文本分析的研究方法,梳理宮崎駿動畫中的性別與敘事架構。
【電子書】「華盛頓神話」與近代中國政治文化
本書探究孫中山被尊崇為國父的緣由。華盛頓為美國開國元勳之一,且有國父之稱。嗣後,孫中山先生被尊崇為國父,經作者探究,似仿華盛頓的先例,由此引述晚清知識分子對華盛頓的認識,為中國民主思想發展史之重要一章,並對孫中山先生的歷史意義提供新視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