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書】醒悟無常
眾生皆苦,佛法自然,心有大愛,善行人間。 證嚴上人於疫情之下,觀無常世事,道人間疾苦,用大智慧闡釋四十二堂佛法之道。 書中文章,證嚴上人運用寥寥數語便道出佛理,用大智慧喚起人們對命運的反思。透過四十二堂課引導眾人於疫情當前,眾生一體,心有大愛,便得以關懷蒼生,傳播正能量。 藉由將這份大愛返還給世人,達到「守志奉道,其道甚大」的精神,不只是懂佛法,還要把佛法身體力行在人間。 書中各章節獨立,分段明確,可以隨時隨地進行閱讀,內容由淺入深,層層道出章節主題。易讀的文字中,所蘊含的佛陀智慧與慈悲,值得我們反覆思索、一再回味。 「總是人間苦難多,但是需要的是菩薩在人間。佛陀來人間只有一個目標,我時常掛在口上說的,就是教菩薩法。」 證嚴上人坦言,只要心懷大愛,人人皆是菩薩。
【電子書】如何修證密法
金剛上師卓格多傑說:「寫作本書的目的,是讓讀者了解佛陀和衪追隨者的理念。他們所關懷的是甚麼?找尋的是甚麼?我會告訴大家修密法時正確的方法及不同境界中處理的技巧;如何避免困擾和障礙的方法,系統地描述一個密乘佛弟子成長的歷程。」這本書不從學術進路,而所說的話是來自一個證悟的心靈!這本書不是資訊的割裂鋪陳,而是具有判教理念的整合建構。還有,作為一個指導修行的上師,我希望讀者閱讀本書後,得到的是發自內心真摯的醒覺,從而踏入佛門,追隨佛陀,那麼本書就特別為你而寫了!
【電子書】大圓滿:佛陀的終極理念
大圓滿是密宗寧瑪派的法寶;大圓滿法的果,則是即身成佛的無上勝果。本書大致可分兩部份,前部份把心髓派幾個重要術語:密續、金剛、壇城、九乘、閉關、虹霓身和大圓滿的根據「內心本質的覺醒」闡述內涵或修持意義;接著後部份把自我解脫的「基礎」、「道路」和「果位」完整地披露出來。最後以大圓滿心髓蓮華生大師空行心髓的具體修持作結,其中有不少珠巴活佛親傳的口訣,不獨漢地未有,就算藏地一般小活佛也未曾聽聞。眾生都有如來藏,這就是大圓滿。金剛上師卓格多傑說:「大圓滿修行者要在任何時間保持安住於真實狀態下的放鬆,示現於無盡生起現量,才能事事依法而住,隨法而行。」學佛唯有達到這樣的境界,才能徹見自己的本來面目。
【電子書】般若波羅密多心經要釋
這部般若心經,在我們中國佛經流通方面觀之,可說是「風行天下」的,並且持誦者亦多,其普及程度確乎在「金剛」,「彌陀」之上。雖然言簡文略,只此二百餘字,但是含義卻極廣博而精深。它在一代聖教中的地位,總算是一部很重要而負有聲望的經典;六百卷般若經的當中,其最簡括切要、提綱契領者,當推現在所講的這部心經了。它是給一切眾生打破迷情妄執,啟示解脫法門;處處即色明空,層層破妄顯真,乃至廣闡諸法皆空之理,從世間有情的五蘊,一直空到出世間的無智無得。因為空得這麼徹底,所以能夠不取一切相,以其不取一切相,所以能夠即見實相。
【電子書】佛說彌勒大成佛經疏
彌勒當來住世說法,賅攝人、天、聲聞、緣覺、菩薩等五乘。凡「勤修功德、威儀不缺、掃塔塗地、以眾名香妙華供養、行正三昧深入正愛、讀誦經典」等六事,便可不即不離、往生同在娑婆、同在欲界之兜率陀淨土。為易行道中之最易行道,安隱處中之最安隱處。
【電子書】虛雲和尚開示錄
虛雲和尚世壽百二十,為民國四大師之一。一生苦行修學,而有種種方便示現,隨機度化。又復興禪門,於鼓山傳法曹洞,間祧臨濟,中興雲門,扶持法眼,延續潙仰,以一身而參與五宗法門,重光慧日。雲公上人晚境因護法而橫遭摧殘,仍無所退卻。民國四十八年捨世,往生兜率。本書蒐集老和尚的開示與講稿,句句真切,直指眾生痛病之處。我人閱後,當刻刻反躬自省,精進不懈。
【電子書】達賴喇嘛的貓(4):修得成就的四爪之書-改變你的心,才是更大的奇蹟
「達賴喇嘛的貓」重新回歸:沒禮貌、愛炫耀、還和以前一樣地叫你歡歡喜喜就腦洞大開! & 如果您想知道一隻身體有缺陷、心思又複雜(卻有驚人美貌)的貓是如何透過書頁來傳遞一個「開悟的存在」——菩薩的臨在,那麼請允許我坦白說:在此我唯一的工作就是給您一面鏡子。一種特殊的鏡子。這種鏡子所反射出來的並非是您鼻子的輪廓或眉毛的弧度,而是反射出您更深一層的真實身分及天命。 & 親愛的讀者,我們的命運是什麼? 在此貓生,以及未來生生世世當中要如何掌握命運? 我們的內心本質果真是光明、無限又尊貴的嗎? 我們平日裡要如何經驗到這個非比尋常的實相? & 以上,在我們好奇的所有主題當中,是最能令貓尾巴陡然立正、貓鬚明確抖動的,是與我們貓生的基本意義、最大福氣相關的主題囉。我們貓族可以從不同地方找出此類問題的答案。因為我日復一日坐在窗台上,聆聽尊者為無數訪客奉獻他的智慧,但他從來都不複雜的。賓客們離開尊者會客室時,手上不會緊抓著什麼人生處方箋,逐項列出這種的要六個,再加上那種的要七個,好似手上必得有個氣泡袋,裡面裝著每天要攝取的五顏六色膠囊似的。相反地,達賴喇嘛的建議通常都很簡單。正如某隻名貓(其實就是本貓)曾經說過的,「簡單,正是最極致的複雜」,不是嗎?七年過去了,我逐漸領悟,無論他們問尊者什麼問題,答案始終都是根據相同主題所衍生出來的變化。然而,我竟不覺得這些教導無聊,真相反而是:我越瞭解這些教導,我的觸動就越深刻。 每當我聽到達賴喇嘛以他獨特的男低音解說著「慈悲心」的價值時,我都覺得自己的確與這些特質有共鳴,就好像他在傳遞這個想法時,也讓這些特質顯化出來了。每當他仰頭大笑(他常這樣做),他也同時釋放出我內心的歡喜,無論房間裡還有誰,這都是可以明顯感受到的。 每當他解釋「滿足感」與「內心平靜」之道時,那種深刻的幸福感總令我無比驚喜,真希望這種幸福感可以像漣漪般擴及每一個擁有軟毛、羽毛或鰭的靈魂,也擴及我們這個星球上那些相對少數、無軟毛、羽毛或鰭的靈魂, 讓大家都能瞭解自己的真實本質正是一個具體且無所不在的真理。 & 「達賴喇嘛的貓」用她與來訪名流的邂逅,用她自己妙趣橫生的冒險故事,解釋了藏傳佛教四大關鍵主題的觀念,更強調的是其修行法門的具體實踐。過程中,她甚至還獲頒「治療貓」這個新頭銜。若您也在追尋藏傳佛教智慧的結晶,儘管本書信息來源是出自很不一般的「貓鬚之口」,但很可能就是會讓您也呼嚕嚕、嗚嚕嚕的那本書哦! & 【達賴喇嘛的「貓」角度觀察筆記】 為了自己,也為了別人,如果我們想要實踐有效的慈悲心,那就需要一顆平靜的心。 千里眼和其他神通並不是我們要去努力獲得的東西,是在我們放下後才會到來的。 「內心」於何處終結?「身外之物」又是從哪裡起算呢? 如果希望自己幸福,便應該設法給予他人幸福,這是一個普遍真理--給予,便有所獲。 改變你的心,才是比較大的奇蹟--只有你能讓事情發生。 若這世上一切傷害、恐懼與痛苦均源於要抓住自我,那麼這大幽靈於我何用? 那無邊無際的光與愛,是不會因身體枯瘦嬴弱而受限的。 學習做個觀察者。 你跟隨這份樸實的心時,平靜就會加深到一種恆常的幸福狀態。 智慧所傳遞的「洞見」具有改變我們的力量。 只要我們繼續練習慈愛,並為未來的正向結果創造緣由,就不必擔心會發生什麼事情。 教義被當作是獲得金錢、地位和愛情的方式在販售。這些東西本身並沒有錯,但不是幸福的真正原因,過了這輩子之後,也不會有什麼價值了。
【電子書】達賴喇嘛的貓 4 修得成就的四爪之書
「達賴喇嘛的貓」重新回歸:沒禮貌、愛炫耀、還和以前一樣地叫你歡歡喜喜就腦洞大開! & 如果您想知道一隻身體有缺陷、心思又複雜(卻有驚人美貌)的貓是如何透過書頁來傳遞一個「開悟的存在」——菩薩的臨在,那麼請允許我坦白說:在此我唯一的工作就是給您一面鏡子。一種特殊的鏡子。這種鏡子所反射出來的並非是您鼻子的輪廓或眉毛的弧度,而是反射出您更深一層的真實身分及天命。 & 親愛的讀者,我們的命運是什麼? 在此貓生,以及未來生生世世當中要如何掌握命運? 我們的內心本質果真是光明、無限又尊貴的嗎? 我們平日裡要如何經驗到這個非比尋常的實相? & 以上,在我們好奇的所有主題當中,是最能令貓尾巴陡然立正、貓鬚明確抖動的,是與我們貓生的基本意義、最大福氣相關的主題囉。我們貓族可以從不同地方找出此類問題的答案。因為我日復一日坐在窗台上,聆聽尊者為無數訪客奉獻他的智慧,但他從來都不複雜的。賓客們離開尊者會客室時,手上不會緊抓著什麼人生處方箋,逐項列出這種的要六個,再加上那種的要七個,好似手上必得有個氣泡袋,裡面裝著每天要攝取的五顏六色膠囊似的。相反地,達賴喇嘛的建議通常都很簡單。正如某隻名貓(其實就是本貓)曾經說過的,「簡單,正是最極致的複雜」,不是嗎?七年過去了,我逐漸領悟,無論他們問尊者什麼問題,答案始終都是根據相同主題所衍生出來的變化。然而,我竟不覺得這些教導無聊,真相反而是:我越瞭解這些教導,我的觸動就越深刻。 每當我聽到達賴喇嘛以他獨特的男低音解說著「慈悲心」的價值時,我都覺得自己的確與這些特質有共鳴,就好像他在傳遞這個想法時,也讓這些特質顯化出來了。每當他仰頭大笑(他常這樣做),他也同時釋放出我內心的歡喜,無論房間裡還有誰,這都是可以明顯感受到的。 每當他解釋「滿足感」與「內心平靜」之道時,那種深刻的幸福感總令我無比驚喜,真希望這種幸福感可以像漣漪般擴及每一個擁有軟毛、羽毛或鰭的靈魂,也擴及我們這個星球上那些相對少數、無軟毛、羽毛或鰭的靈魂, 讓大家都能瞭解自己的真實本質正是一個具體且無所不在的真理。 & 「達賴喇嘛的貓」用她與來訪名流的邂逅,用她自己妙趣橫生的冒險故事,解釋了藏傳佛教四大關鍵主題的觀念,更強調的是其修行法門的具體實踐。過程中,她甚至還獲頒「治療貓」這個新頭銜。若您也在追尋藏傳佛教智慧的結晶,儘管本書信息來源是出自很不一般的「貓鬚之口」,但很可能就是會讓您也呼嚕嚕、嗚嚕嚕的那本書哦! & 【達賴喇嘛的「貓」角度觀察筆記】 為了自己,也為了別人,如果我們想要實踐有效的慈悲心,那就需要一顆平靜的心。 千里眼和其他神通並不是我們要去努力獲得的東西,是在我們放下後才會到來的。 「內心」於何處終結?「身外之物」又是從哪裡起算呢? 如果希望自己幸福,便應該設法給予他人幸福,這是一個普遍真理--給予,便有所獲。 改變你的心,才是比較大的奇蹟--只有你能讓事情發生。 若這世上一切傷害、恐懼與痛苦均源於要抓住自我,那麼這大幽靈於我何用? 那無邊無際的光與愛,是不會因身體枯瘦嬴弱而受限的。 學習做個觀察者。 你跟隨這份樸實的心時,平靜就會加深到一種恆常的幸福狀態。 智慧所傳遞的「洞見」具有改變我們的力量。 只要我們繼續練習慈愛,並為未來的正向結果創造緣由,就不必擔心會發生什麼事情。 教義被當作是獲得金錢、地位和愛情的方式在販售。這些東西本身並沒有錯,但不是幸福的真正原因,過了這輩子之後,也不會有什麼價值了。
【電子書】人間淨土與田園城市
淨土在哪裡?為什麼是在人間?什麼是理想中的美好城市?田園城市是一座幸福宜居的理想城市。 人間淨土與田園城市看似兩個不相干的主題,卻有著共同的理念「慈悲和無我」。人間淨土的追求,可借助田園城市的規劃而落實;田園城市的理想,可擷取人間淨土的智慧而豐富。 本書在如常法師與楊威博士的發想,透過合作方式出版,可說是一種嶄新的嘗試。書中不用專業和佛教用語,而以一般的語彙、淺近的筆調,讀來輕鬆流暢。另外,以雙封面設計為本書一大特色,並穿插許多插圖及小故事,增加閱讀趣味,提高閱讀效益。
【電子書】現代佛法十人(十)──臺灣佛教的先驅:慈航
改變近代佛教發展的十位大師, 若要了解他們的生平、他們帶來的影響、他們如何重振佛教, 必不能錯過的經典文選! 慈航──以師志為己志,修持立學,開創臺灣佛教新紀元的大師 慈航生於一八九五年,也習於太虛的門下。他家境貧寒,父母早逝,跟人學習縫紉, 因為常去寺院縫僧衣,羨慕出家人,因此起了出家的念頭 。之後發憤苦讀唐大圓編撰之《唯識講義》,自修多年終於精通唯識。 此後,慈航跟隨太虛至各處弘法,從中國而南洋各地。尤其一九三九年之行,太虛返國後,慈航繼續在南洋弘法十多年,所到之處,皆倡議創辦佛學院、佛學會。一九四七年太虛圓寂,慈航用「以佛心為己心,以師志為己志」來表達他對太虛「人間佛教」的追隨及實踐。 一九四八年,慈航決定來臺灣開辦佛學院,是當時來臺灣傳法的先行者。他的講學內容包括《楞嚴經》、《法華經》、《華嚴經》、《成唯識論》及《大乘起信論》等諸經論,使得彌勒內院成為一時最具影響力的佛學教育中心。 一九五四年,慈航於關房中安詳圓寂。他示寂前要求以坐缸安葬,五年後開缸。而五年後大眾遵囑開缸,見其全身完好,成就肉身菩薩。 本書除介紹慈航法師的生平之外,亦收集他的重要論述文章,能夠從中一窺「人間佛教」的實踐,以及漢傳佛教在近代普及化後,佛理如何走入生活。 【套書特色】 《現代佛法十人》套書:楊仁山、太虛、歐陽竟無、虛雲、弘一、印光、圓瑛、呂澂、法尊、慈航 ˙了解漢傳佛教如何從清末的衰頹至民國後的中興,再到現今的發揚光大,必不可錯過認識這十位佛學大師 ˙無論隸屬何種教派、任何修行程度,本書皆為理解漢傳佛學橫切面的經典鉅著 ˙民初四大師:虛雲、弘一、印光與太虛法師的精華文選皆收錄此中 ˙聖嚴法師、星雲法師、證嚴法師、惟覺法師等影響臺灣佛學的重要宗教家,皆與十位大師有所師承或因緣 ˙提供理解禪宗、臨濟宗、淨土宗、律宗在近代教義發展演變的途徑 ˙漢傳佛教如何進入西藏、且藏傳佛教在近代的漢譯路線為何,也在本套書中可覓得解答
【電子書】現代佛法十人(九)──漢藏文化一肩挑:法尊
改變近代佛教發展的十位大師, 若要了解他們的生平、他們帶來的影響、他們如何重振佛教, 必不能錯過的經典文選! 法尊──溝通漢藏文化,開創中國佛教研究新眼界的一代佛學大師 法尊本來只有小學三年級的學歷,出家後成為太虛創辦的武昌佛學院第一期學僧,之後他不畏艱險去西藏留學十二年,讓自己的藏文造詣登峰造極,經論也通達顯密,因而有「當代玄奘」之譽。 法尊對漢藏文化交流的貢獻,不僅只是單向的。他從藏文翻譯了重要著作如《菩提道次第廣論》、《密宗道次第廣論》、《宗喀巴大師傳》等書,同時,從一九四五年至一九四九年夏,他也完成了《大毘婆沙論》中譯藏的浩大工程,將譯稿運往康定。 晚年他居止於北京廣濟寺。由於早年赴藏求法的嚴峻環境,及畢生孜孜矻矻於譯經事業,身心過度耗用,導致晚年健康狀況快速惡化,至要手扶著牆壁,才能緩慢移動。即便此身已如風中殘燭,他仍燃燒綻放最後的光明,譯成了因明學的兩大巨著《集量論》和《釋量論》。若論及對漢藏佛法交流的巨大貢獻,法尊絕對是當代第一人。 本書除介紹法尊的生平之外,亦收集他的學佛、入藏自述,還有重要論述文章,以及與友人來往書信,可以體會他的修持與承擔。 【套書特色】 《現代佛法十人》套書:楊仁山、太虛、歐陽竟無、虛雲、弘一、印光、圓瑛、呂澂、法尊、慈航 ˙了解漢傳佛教如何從清末的衰頹至民國後的中興,再到現今的發揚光大,必不可錯過認識這十位佛學大師 ˙無論隸屬何種教派、任何修行程度,本書皆為理解漢傳佛學橫切面的經典鉅著 ˙民初四大師:虛雲、弘一、印光與太虛法師的精華文選皆收錄此中 ˙聖嚴法師、星雲法師、證嚴法師、惟覺法師等影響臺灣佛學的重要宗教家,皆與十位大師有所師承或因緣 ˙提供理解禪宗、臨濟宗、淨土宗、律宗在近代教義發展演變的途徑 ˙漢傳佛教如何進入西藏、且藏傳佛教在近代的漢譯路線為何,也在本套書中可覓得解答
【電子書】現代佛法十人(八)──當代佛學的泰斗:呂澂
改變近代佛教發展的十位大師, 若要了解他們的生平、他們帶來的影響、他們如何重振佛教, 必不能錯過的經典文選! 呂澂──承繼歐陽唯識,自修精通英、日、法、梵、藏語,當代佛學學力無出其右的佛學大師 呂澂生於一八九六年,是歐陽竟無的弟子。 一九一一年,當歐陽竟無擔任金陵刻經處編校出版工作時,當時就讀南京民國大學經濟系的呂澂常去購買佛書,因而結緣。後來呂澂退學之後,一度去歐陽竟無開設的研究部研讀佛法,再去日本短暫研讀美學後,回國擔任教職。 一九一八年,呂澂受歐陽竟無之邀,協助創辦支那內學院,從此遠離世俗,專心於佛學研究與教學。到支那內學院正式創立,歐陽竟無擔任校長,呂澂擔任學務主任,與當時太虛所創辦的武昌佛學院,成為兩大佛教教育中心。 呂澂智慧過人。他自修精通英、日、法、梵、藏、巴利語,研究佛學的視野寬廣,當時無人能及。也因此,呂澂的譯著和著作俱豐;不但能寫作入門書籍,也能有深入研究的專門論述,解決許多佛教遺留的歷史問題。他是繼楊仁山、歐陽竟無之後,依現代學術研究方法,在印度佛教《雜阿含》經典領域能超越日本乃至西方的研究型學者。早年他的研究跨足印度、中國、西藏,尤重唯識、因明,留下了可觀之成果給後世,可說是近代中國佛學研究無出其右,睥睨國際的大家。 本書收錄呂澂重要著述,分為中國佛學、印度佛學、西藏佛學以及雜論等,對於綜觀清末民初整體佛學研究,可說有著絕佳的切入角度。 【套書特色】 《現代佛法十人》套書:楊仁山、太虛、歐陽竟無、虛雲、弘一、印光、圓瑛、呂澂、法尊、慈航 ˙了解漢傳佛教如何從清末的衰頹至民國後的中興,再到現今的發揚光大,必不可錯過認識這十位佛學大師 ˙無論隸屬何種教派、任何修行程度,本書皆為理解漢傳佛學橫切面的經典鉅著 ˙民初四大師:虛雲、弘一、印光與太虛法師的精華文選皆收錄此中 ˙聖嚴法師、星雲法師、證嚴法師、惟覺法師等影響臺灣佛學的重要宗教家,皆與十位大師有所師承或因緣 ˙提供理解禪宗、臨濟宗、淨土宗、律宗在近代教義發展演變的途徑 ˙漢傳佛教如何進入西藏、且藏傳佛教在近代的漢譯路線為何,也在本套書中可覓得解答
【電子書】現代佛法十人(七)──傳統佛教的導航:圓瑛
改變近代佛教發展的十位大師, 若要了解他們的生平、他們帶來的影響、他們如何重振佛教, 必不能錯過的經典文選! 圓瑛──宗教兼通、保寺護教,勞苦功高傳統佛教的一代領袖 圓瑛生於一八七八年,於十九歲時因大病而發願,病癒出家。他博覽群經,禪淨雙修,沒有門戶之見,自稱「初學禪宗,後則兼修凈土,深知禪凈同功」,尤其對《楞嚴經》的修證與講解有獨到之處,有近代僧眾講《楞嚴經》第一人之稱,其深入禪淨教觀等宗派教法,打破了一宗一派的局限。在其主持中國佛教會的期間,亦積極推動佛教參與社會事業,鼓勵寺院開設慈幼院、醫院、工廠等分擔社會責任。民國建立後,兩次所謂「廟產興學」的風波,都因為圓瑛在其中扮演關鍵性角色而度過危機。 他一生為教為國,盡心盡力,在行事風格上,不同於太虛在傳統經教學習外還有祇洹精舍的新式教育薰習,主張銳進改革;圓瑛為諦閑、印光等佛教界長老傳統派所器重,代表著傳統派與改革派之間,緩和革新的中流砥柱。在一個全然創新的年代,他所扮演的角色,起了承先啟後的滑潤作用,也讓整個如高速列車奔馳的時代不會失控,在轉速與扭力上獲得平衡,得以順利開創未來的新局勢。 本書收納圓瑛眾多文章,包含弘法內容、開示、與友之書信往來,書籍之序跋,以及各式雜記,對於理解圓瑛的思想與理念,有極大的啟發。 【套書特色】 《現代佛法十人》套書:楊仁山、太虛、歐陽竟無、虛雲、弘一、印光、圓瑛、呂澂、法尊、慈航 ˙了解漢傳佛教如何從清末的衰頹至民國後的中興,再到現今的發揚光大,必不可錯過認識這十位佛學大師 ˙無論隸屬何種教派、任何修行程度,本書皆為理解漢傳佛學橫切面的經典鉅著 ˙民初四大師:虛雲、弘一、印光與太虛法師的精華文選皆收錄此中 ˙聖嚴法師、星雲法師、證嚴法師、惟覺法師等影響臺灣佛學的重要宗教家,皆與十位大師有所師承或因緣 ˙提供理解禪宗、臨濟宗、淨土宗、律宗在近代教義發展演變的途徑 ˙漢傳佛教如何進入西藏、且藏傳佛教在近代的漢譯路線為何,也在本套書中可覓得解答
【電子書】現代佛法十人(六)──淨土宗的一代祖師:印光
改變近代佛教發展的十位大師, 若要了解他們的生平、他們帶來的影響、他們如何重振佛教, 必不能錯過的經典文選! 印光──孤高梗介,萬眾信仰,常將死字掛心頭,淨土宗的一代祖師 印光有淨土宗第十三代祖師之稱。他不喜攀緣結交,不求名聞利養,始終韜光養晦,並且一生沒為人剃度出家,也沒有名定的弟子傳人。 印光相信念佛往生淨土法門,是「一法圓賅萬行,普攝群機」,所以一生專志念佛法門,開示常說的話就是「但將一個死字,貼到額頭上,掛到眉毛上」。一九二三年,江蘇省提出要以寺廟興學的政策,當時六十多歲的印光為了保教護寺,不遺餘力地奔走呼籲,扭轉危機。並且,印光一生省吃儉用,信眾給他的奉養,全都用來賑濟飢民,或印製佛書流通。先後在上海、蘇州創辦弘社,二十餘年來所印佛書有百餘種,數量約不下四、五百萬冊、百萬餘幀的佛像,因此受法益者眾多。 弘一曾說:「朽人於當代善知識中,最服膺者,惟光法師,前年嘗致書陳情,願廁弟子之列。」又指示弟子:「現今修持,求其機理雙契,利鈍咸宜。易行捷證者,是在淨土法門。可閱《印光法師文鈔》及《嘉言錄》,尤其是嘉言分類易閱,開端之處如覺難領會,不妨從中間較淺顯處先閱。」可見弘一對印光之尊崇。 本書除了簡介印光之生平外,亦大量收錄其書信、雜述、序言等,以及其詮釋法義之說及開示等,可以從中領略這位淨土宗大師之思想精華。 【套書特色】 《現代佛法十人》套書:楊仁山、太虛、歐陽竟無、虛雲、弘一、印光、圓瑛、呂澂、法尊、慈航 ˙了解漢傳佛教如何從清末的衰頹至民國後的中興,再到現今的發揚光大,必不可錯過認識這十位佛學大師 ˙無論隸屬何種教派、任何修行程度,本書皆為理解漢傳佛學橫切面的經典鉅著 ˙民初四大師:虛雲、弘一、印光與太虛法師的精華文選皆收錄此中 ˙聖嚴法師、星雲法師、證嚴法師、惟覺法師等影響臺灣佛學的重要宗教家,皆與十位大師有所師承或因緣 ˙提供理解禪宗、臨濟宗、淨土宗、律宗在近代教義發展演變的途徑 ˙漢傳佛教如何進入西藏、且藏傳佛教在近代的漢譯路線為何,也在本套書中可覓得解答
【電子書】現代佛法十人(五)──慧劍斬凡塵的勇士:弘一
改變近代佛教發展的十位大師, 若要了解他們的生平、他們帶來的影響、他們如何重振佛教, 必不能錯過的經典文選! 弘一──天才橫溢,出格奇才,終而安於平淡,興復律宗,民國以來最偉大的律宗大師 弘一俗名李叔同,一八八〇年生於天津。他的前半生風花雪月,造成出家後對自己修行的要求也異於一般。出家之後他「不收徒眾,不作住持,不登高座」,並且總是芒鞋破衲,飲食、起居上也是極其刻苦。中文「嚴以律己」,用在弘一身上是最好的例子。 本來出家後他準備拋棄一切文藝舊業,但接受了書寫佛語來為求字人種下淨因的建議,重新提筆,也因而有了自己弘法的無上利器。今天中文世界裡的人,無論是否學佛,總難免接觸、看過弘一留下或者與佛法直接相關,或者間接有關的偈語、對聯。 弘一是近代佛教大師中奇特的典範,亦是當代最出色的藝術天才;然而在他人生最輝煌的時候,他聞持了佛法,產生身心的體會,而希望能超克這一切,所以斷然出家修行。他的藝術才華在出家後轉化為清淨無染的覺性藝術,幫助世人趣悟入道。他臨終前所寫下的墨寶「悲欣交集」四個字,可說是他一生藝術最極至的境界,那是安住在最深刻悲心中的生命體悟。 本書除介紹弘一大師的生平之外,亦收錄其開示之文、重要論述文章,以及與夏丏尊、豐子愷的來往書信,希冀可以從中體會他的意境與修持。 【套書特色】 《現代佛法十人》套書:楊仁山、太虛、歐陽竟無、虛雲、弘一、印光、圓瑛、呂澂、法尊、慈航 ․了解漢傳佛教如何從清末的衰頹至民國後的中興,再到現今的發揚光大,必不可錯過認識這十位佛學大師 ․無論隸屬何種教派、任何修行程度,本書皆為理解漢傳佛學橫切面的經典鉅著 ․民初四大師:虛雲、弘一、印光與太虛法師的精華文選皆收錄此中 ․聖嚴法師、星雲法師、證嚴法師、惟覺法師等影響臺灣佛學的重要宗教家,皆與十位大師有所師承或因緣 ․提供理解禪宗、臨濟宗、淨土宗、律宗在近代教義發展演變的途徑 ․漢傳佛教如何進入西藏、且藏傳佛教在近代的漢譯路線為何,也在本套書中可覓得解答
【電子書】現代佛法十人(四)──禪宗的傳燈者:虛雲
改變近代佛教發展的十位大師, 若要了解他們的生平、他們帶來的影響、他們如何重振佛教, 必不能錯過的經典文選! 虛雲──修持功深,肩挑中國佛教四眾安危,不畏生死,具足祖師德範,民國以來最偉大的禪門大師 虛雲十三歲即萌生出家念頭,但早年受家中阻撓。他逃家兩次,到十九歲終於落髮為僧,進入山裡苦行十四年。接著遇見善知識,指點他苦行近於外道,這才走上真正依據佛法修行之路。 他曾參訪世界各地,不只行遍中國,進入西藏,還翻越喜馬拉雅山,到不丹、印度、斯里蘭卡、緬甸等地。若說太虛著眼推動的是整體僧伽制度的革新,而虛雲則是聚焦在自己親自住持的寺廟進行該有的重建和整頓,掃除當時寺廟迎合世俗的陋習,同時進行傳戒、參禪、講經,以正統佛法來培養弟子。 不忍聖教衰,不忍眾生苦,促使虛雲在動盪的時代中,終其一生不斷傳法、弘法,直到百餘高齡仍一肩扛起佛法復興的重任,在最艱困的時代,讓正法得以傳續。當年風雨飄揚的佛教能傳續至今,可說是虛雲的偉大貢獻,被譽為當代禪宗第一人。 本書除介紹虛雲之生平,並收集他的重要論述文章、講演、與友人來往書信及偈語,藉由他的精華文集,體會這位禪宗大師的思想與堅持。 【套書特色】 《現代佛法十人》套書:楊仁山、太虛、歐陽竟無、虛雲、弘一、印光、圓瑛、呂澂、法尊、慈航 ˙了解漢傳佛教如何從清末的衰頹至民國後的中興,再到現今的發揚光大,必不可錯過認識這十位佛學大師 ˙無論隸屬何種教派、任何修行程度,本書皆為理解漢傳佛學橫切面的經典鉅著 ˙民初四大師:虛雲、弘一、印光與太虛法師的精華文選皆收錄此中 ˙聖嚴法師、星雲法師、證嚴法師、惟覺法師等影響臺灣佛學的重要宗教家,皆與十位大師有所師承或因緣 ˙提供理解禪宗、臨濟宗、淨土宗、律宗在近代教義發展演變的途徑 ˙漢傳佛教如何進入西藏、且藏傳佛教在近代的漢譯路線為何,也在本套書中可覓得解答
【電子書】現代佛法十人(三)──宗師、人師、經師:歐陽竟無
改變近代佛教發展的十位大師, 若要了解他們的生平、他們帶來的影響、他們如何重振佛教, 必不能錯過的經典文選! 歐陽竟無──窮真究極、悲心澈髓,弘揚闡述玄奘系唯識學,復興佛教文化的不世大師 歐陽竟無幼年喪父,家境清寒。幸而叔父引領他求學,博覽經史子集,旁及天文數學。清廷甲午戰敗後,歐陽竟無在朋友的引介下,研讀《大乘起信論》、《楞嚴經》,步入佛學,從此決心以佛法來救治社會。 他一生孤苦,接連遭逢母、姊、子、女等親人死別之痛,因而自述「悲而後有學,憤而後有學,無可奈何而後有學,救亡圖存而後有學」。 歐陽竟無因為在祗洹精舍就學過,楊仁山去世時,把金陵刻經處的編校工作咐囑於他。後來國民革命軍攻南京,歐陽竟無在危城中艱苦守護經坊四十天,使經版一無損失。他不只奔走各方募資刻印經書,也在蔡元培、梁啟超、章太炎等人協助下成立支那內學院,與太虛所辦的武昌佛學院齊名,對近代中國佛教有著重大的影響。 聽歐陽竟無講學的名流士子不少,如梁漱溟、梁啟超、湯用彤等,皆曾問學於他。梁啟超曾言:「聽歐陽竟無講唯識,始知有真佛學。」足見歐陽竟無的影響力。 本書除介紹歐陽竟無的生平之外,並收集他的重要論述,以及他與友人來往之書信,可以從中體會他的思想與學養。 【套書特色】 《現代佛法十人》套書:楊仁山、太虛、歐陽竟無、虛雲、弘一、印光、圓瑛、呂澂、法尊、慈航 ˙了解漢傳佛教如何從清末的衰頹至民國後的中興,再到現今的發揚光大,必不可錯過認識這十位佛學大師 ˙無論隸屬何種教派、任何修行程度,本書皆為理解漢傳佛學橫切面的經典鉅著 ˙民初四大師:虛雲、弘一、印光與太虛法師的精華文選皆收錄此中 ˙聖嚴法師、星雲法師、證嚴法師、惟覺法師等影響臺灣佛學的重要宗教家,皆與十位大師有所師承或因緣 ˙提供理解禪宗、臨濟宗、淨土宗、律宗在近代教義發展演變的途徑 ˙漢傳佛教如何進入西藏、且藏傳佛教在近代的漢譯路線為何,也在本套書中可覓得解答
【電子書】現代佛法十人(二)──佛教的改革者:太虛
改變近代佛教發展的十位大師, 若要了解他們的生平、他們帶來的影響、他們如何重振佛教, 必不能錯過的經典文選! 太虛──提倡人生佛教,發揚菩薩精神,開創思想新境界,允為當代最偉大的佛教大師 自幼父親去世,母親改嫁,和外祖母一起生活長大的太虛,家境非常清苦。他在十六歲時出家。但出家的源起,並非對佛法的渴望,而是因為當學徒的時候看了許多章回小說,仙佛不分,想要求神通。幸好出家後得有親近善知識的機緣,走上真正佛法修行之路,終於在有一天閱讀《大般若經》的過程中,大徹大悟。 他實踐了自己立下的「中國佛教亦須經過革命」的宏願,接續楊仁山辦祗洹精舍的風氣,持續佛學研究;創辦武昌佛學院,帶動佛教舉辦僧學的風氣;創立「世界佛教聯合會」,首開佛僧去歐美弘法的紀錄。 太虛教化僧俗,桃李滿天下,門下四大弟子有印順、法尊、葦舫、塵空等。而大醒、大勇、東初、慈航法師等也都師志於他。印順更將其人生佛教思想轉為人間佛教,在臺灣佛教成為主流傳教弘化的思想。 本書除介紹太虛的生平之外,亦收集他的修行自述、重要文章,以及與友人來往書信,可以體會他的修行要訣、視野與氣魄。 【套書特色】 《現代佛法十人》套書:楊仁山、太虛、歐陽竟無、虛雲、弘一、印光、圓瑛、呂澂、法尊、慈航 ˙了解漢傳佛教如何從清末的衰頹至民國後的中興,再到現今的發揚光大,必不可錯過認識這十位佛學大師 ˙無論隸屬何種教派、任何修行程度,本書皆為理解漢傳佛學橫切面的經典鉅著 ˙民初四大師:虛雲、弘一、印光與太虛法師的精華文選皆收錄此中 ˙聖嚴法師、星雲法師、證嚴法師、惟覺法師等影響臺灣佛學的重要宗教家,皆與十位大師有所師承或因緣 ˙提供理解禪宗、臨濟宗、淨土宗、律宗在近代教義發展演變的途徑 ˙漢傳佛教如何進入西藏、且藏傳佛教在近代的漢譯路線為何,也在本套書中可覓得解答
【電子書】現代佛法十人(一)──現代中國佛教之父:楊仁山
改變近代佛教發展的十位大師, 若要了解他們的生平、他們帶來的影響、他們如何重振佛教, 必不能錯過的經典文選! 楊仁山──現代中國佛教之父,開創了當代佛教研究新紀元的劃時代大師 楊仁山出身於官宦世家,科舉功名一蹴可幾的他,因為偶遇一部《大乘起信論》走上終身護持、推廣佛法的路。他沒有出家,卻以自己的人脈和資源,在國內融會譚嗣同、章太炎等一時之選的學者參與佛法討論;在國際進行佛經的交換出版,以及佛教文化的國際交流。 他的「祇洹精舍」雖然只辦了短短兩年時間,就學的人數也只有僧俗十來人而已,但其中太虛和歐陽竟無兩位,分別為清末民初的出家學僧和在家佛教學者打開了新路,對接下來佛教的發展有決定性的影響。楊仁山對於現代漢傳佛教的發展,可說起了關鍵的影響作用。 本書除介紹楊仁山的生平之外,並收錄他的重要論述文章、以及與友人來往書信,可以體會這位影響現代佛教甚深之修行者,其思想與氣魄。 【套書特色】 《現代佛法十人》套書:楊仁山、太虛、歐陽竟無、虛雲、弘一、印光、圓瑛、呂澂、法尊、慈航 ˙了解漢傳佛教如何從清末的衰頹至民國後的中興,再到現今的發揚光大,必不可錯過認識這十位佛學大師 ˙無論隸屬何種教派、任何修行程度,本書皆為理解漢傳佛學橫切面的經典鉅著 ˙民初四大師:虛雲、弘一、印光與太虛法師的精華文選皆收錄此中 ˙聖嚴法師、星雲法師、證嚴法師、惟覺法師等影響臺灣佛學的重要宗教家,皆與十位大師有所師承或因緣 ˙提供理解禪宗、臨濟宗、淨土宗、律宗在近代教義發展演變的途徑 漢傳佛教如何進入西藏、且藏傳佛教在近代的漢譯路線為何,也在本套書中可覓得解答
【電子書】現代佛法十人:楊仁山、太虛、歐陽竟無、虛雲、弘一、印光、圓瑛、呂澂、法尊、慈航 (全十冊)
改變近代佛教發展的十位大師, 若要了解他們的生平、他們帶來的影響、他們如何重振佛教, 必不能錯過的經典文選! 今天在臺灣,佛教大興,是宗教信仰的主流。各門宗派,都有信眾扶持。 從兩千五百年前釋迦牟尼說法,到一千四百年前達摩東來,很容易以為今天佛教在臺灣有如此興盛局面,是自然發展出來的,理當發展出來的。 事實則不然。 佛教在中國,固然有唐代的大放光明,然而自宋、元、明、清以來,成長已成停滯,甚至每況愈下。佛教的傳承,似乎已逐漸失去了隋唐佛教的氣魄、學問、人格、修持及創新的精神;尤其明、清以降,只知固守傳統,失去了佛法的開創精神。進入清朝中葉,佛教的萎靡與俗化,益發嚴重。 到了清末大時代變局之際,佛教已經頹廢至極,甚至成為藏污納垢的代名詞。進入民國,尤其在五四運動前後,佛教更淪為應為時代淘汰的腐朽象徵;寺產也成為各方或是覬覦侵奪,或是倡議充公另用的對象。佛教遭到時代海嘯的摧殘,幾至崩解。 然而,也就在這風急浪高的暗黑之中,有一些人物燦然登場。 他們以各自堅持的修為、對佛法透徹的認知、對推廣佛法的熱情,力挽狂瀾,在黑暗中大放光明,改寫了過去數百年佛法不振的軌跡,也打開了佛法在二十世紀中國、亞洲以及世界的傳播。 《現代佛法十人》就是介紹其中代表性十個人的生平,以及他們思想的文集。 楊仁山:被譽為「現代中國佛教之父」,開創了當代佛教研究新紀元的劃時代大師。 太虛:提倡人生佛教,發揚菩薩精神,開創佛教思想新境界,允為當代最偉大的佛教大師。 歐陽竟無:窮真究極,悲心澈髓,弘揚闡述玄奘系唯識學,復興佛教文化不世出的大師。 虛雲:修持功深,肩挑中國佛教四眾安危,不畏生死,具足祖師德範,民國以來最偉大的禪門大師。 弘一:天才橫溢,出格奇才,終而安於平淡,興復律宗,民國以來最偉大的律宗大師。 印光:孤高梗介,萬眾信仰,常將死字掛心頭,淨土宗的一代祖師。 圓瑛:宗教兼通,保寺護教,勞苦功高傳統佛教的一代領袖。 呂澂:承繼歐陽唯識,自修精通英、日、法、梵、藏語,民國以來佛學學力無出其右的大師。 法尊:溝通漢藏文化,開創中國佛教研究新眼界的一代佛學大師。 慈航:以師(太虛)志為己志,修持立學,開創臺灣佛教新紀元的大師。 《現代佛法十人》的首版,在一九八七年由洪啟嵩和黃啟霖編輯出版,當時,他們就有感於臺灣佛教承受這些大師開創的因緣,而有了極大的發展,希望能回顧這些大師走過的路程、他們留下的論述文章、來往書信,期許新一代對佛法有信仰的人,能受到啟發,並在內義與實證上再開創出新的格局。 時間過去了三十三年,來到二十一世紀,由於時代劇變,人類的生存環境和方法也都面臨與過去截然不同的挑戰,面對更新且更快速變異的環境,我們相信回顧這十個人波瀾壯濶的路程有助於開展我們自己的視野與勇氣,決定重新編輯、出版這一套書。 新版除了由編者洪啟嵩重新撰寫總序,每本書並新加入十人生平介紹,每篇文章、每封書信都註明原始出處,並統一重新設計、排版、標點。我們希望這套不只是對實踐佛法、研究佛法的讀者有益,更希望也能有助於對佛法感興趣的人當作入門指南。 【套書特色】 《現代佛法十人》套書:楊仁山、太虛、歐陽竟無、虛雲、弘一、印光、圓瑛、呂澂、法尊、慈航 ․了解漢傳佛教如何從清末的衰頹至民國後的中興,再到現今的發揚光大,必不可錯過認識這十位佛學大師 ․無論隸屬何種教派、任何修行程度,本書皆為理解漢傳佛學橫切面的經典鉅著 ․民初四大師:虛雲、弘一、印光與太虛法師的精華文選皆收錄此中 ․聖嚴法師、星雲法師、證嚴法師、惟覺法師等影響臺灣佛學的重要宗教家,皆與十位大師有所師承或因緣 ․提供理解禪宗、臨濟宗、淨土宗、律宗在近代教義發展演變的途徑 ․漢傳佛教如何進入西藏、且藏傳佛教在近代的漢譯路線為何,也在本套書中可覓得解答
【電子書】拴馬索
唐代文人雅士愛點香,皇帝竟然還為此在年度中設有「鬥香」這檔事? 為什麼武則天如此鍾愛降真香? 崇尚藝術文物的宋徽宗使用的亞悉香,又有什麼特別? 木槵子是何方聖物? 心香代表的意思又是什麼意思? & & 拴馬索 人的心緒變化無方,就像連自己也不知道目的地的野馬奔騰一般,紛亂的雜念,無時無刻都會產生,沒法止息,從而衍生出無數的紛亂思想。而收攝的方法自古眾多,如果能讓心念聚集一處,宛如能夠拴住起伏心念的套索,自能凝聚起生命蛻變的力量。 & 品香 是唐代以來即在中國文人雅士間盛行的風雅情事,幾乎都成了所有的文人雅士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雅品,更是心靈尋找求慰藉,長養平撫身心很重要的吉祥物。活血化瘀、開通心竅的降真,開脾安胃、陽明驅邪的奇楠,無論是爇香或是雕件把玩,都是古人遊心安神的妙方。 & 香並非僅是用於靈祀、供聖或禮佛、祭拜之用,不但可以用於禱誠其仙,並且也可以祛疫、辟邪,同時又可以有調氣、助行之效,自古即有用以入藥的驗方,經過科學家的研發,亦有以安息香做為美化皮膚使其細緻的途徑。在東方文化圈中,無論是否為佛道中人,數千年來的香道文化早已潛移默化於萬民之中,品香、賞香,並配合香所帶來的開心解脾妙用,用以調養性情,於現代人應接不瑕的生活中,更可善加運用。 & 念珠 是文人雅士,無論僧、俗均會用以調復身心的器物文玩。每一串念珠和人之間都會有各自不同的法緣產生,尤其是唸佛的行者要擁有一串可以安心唸佛的念珠,都是非常地不容易。念珠可能都是行者生命當中某一段求法、修法歷程中各自不同的因緣! & & ◎武則天,愛不釋手的降真香! 據說武則天在某次的齋醮儀式中,主法的高功道士沿用一種淡紫褐色的香末,沒想此香即便是在風擺飆舉之中,奇特的是香煙仍然扶搖直上,有別於它香隨風搖弄,無法停歇。武則天在一旁看得嘖嘖稱奇,從此便愛上了降真,幾乎每日不可無它,此後降真的地位更是賽比黃金,也蔚為清雅之物,以及達顯之人用來彰顯格局重要的奢侈品。 & ◎《本草經疏》:「香為開竅之方!」 「香者,辟邪之物也,沉香更是如此。從唐宋以來,貴比黃金,並非虛言,更是佛道中人供養、驅邪之聖品,我並非迷信之人,對中醫也素有興致,後來略知吾人身上難免會因七情六慾而導致七竅堵塞,這也算是邪氣入侵的一種。而這沉香,《本草經疏》中也有明說本是開竅之方,所開之竅就是眼、耳、鼻、舌等處,所以只要身上陰氣或虛重者所引起之疾,沉香本有的陽明、驅邪之氣便會發揮,同時也可以獲得開脾安胃之效……」光是一件佩飾,從黃公口中就如汪洋大海般傾瀉不息地講了許多……。 & ◎念珠的濫觴之始! 當時道綽大師領導人們念佛時,竟然是用豆子計算自身念佛號總共多少聲!例如如果有上等精進念佛者,念佛號可以累積到豆子總數八十石到九十石。如果依照漢朝時一石大約是三十一公斤左右,那依此計算,每天如果很用心念佛的,在道綽大師的座下最好的學生,他計算豆子的數字大概一天可以累積到八十石或九十石之多,這應該是念珠最早的由來和濫觴之始……。 & ◎弘一大師李叔同也熟悉的木槵子! 和尚笑笑地回答:「木槵子,是老件,從我師公傳承下來……」 後來進一步了解,木槵子是何方聖物?恰好居住在新店的方老居士也有一串,不過沒有先前和尚的那麼多,和尚胸前經常佩掛的那串木槵子念珠據說有一千零八十顆,難怪可以在胸前繞圈圈,頗為醒目,再加上有些年代了,原本如黑漆色的珠質,乘以數代人的持唸,早已形成厚厚的一層漿膜,更增添些許的神秘能量。方老居士家中的那串木槵子念珠,說是早年用一位日本畫家竹久夢二的作品與其交換所得,老居士很珍惜這串念珠,據說弘一大師也熟悉這串木槵子念珠。 & 本書特色 && & ★本書帶你一窺各式珍稀異品背後的故事! ★本書帶你認識古代名人們也愛不釋手的藝術文物。 ★本書除有豐富的歷史知識,更有啟發人心的內涵。
【電子書】拴馬索
唐代文人雅士愛點香,皇帝竟然還為此在年度中設有「鬥香」這檔事? 為什麼武則天如此鍾愛降真香? 崇尚藝術文物的宋徽宗使用的亞悉香,又有什麼特別? 木槵子是何方聖物? 心香代表的意思又是什麼意思? & & 拴馬索 人的心緒變化無方,就像連自己也不知道目的地的野馬奔騰一般,紛亂的雜念,無時無刻都會產生,沒法止息,從而衍生出無數的紛亂思想。而收攝的方法自古眾多,如果能讓心念聚集一處,宛如能夠拴住起伏心念的套索,自能凝聚起生命蛻變的力量。 & 品香 是唐代以來即在中國文人雅士間盛行的風雅情事,幾乎都成了所有的文人雅士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雅品,更是心靈尋找求慰藉,長養平撫身心很重要的吉祥物。活血化瘀、開通心竅的降真,開脾安胃、陽明驅邪的奇楠,無論是爇香或是雕件把玩,都是古人遊心安神的妙方。 & 香並非僅是用於靈祀、供聖或禮佛、祭拜之用,不但可以用於禱誠其仙,並且也可以祛疫、辟邪,同時又可以有調氣、助行之效,自古即有用以入藥的驗方,經過科學家的研發,亦有以安息香做為美化皮膚使其細緻的途徑。在東方文化圈中,無論是否為佛道中人,數千年來的香道文化早已潛移默化於萬民之中,品香、賞香,並配合香所帶來的開心解脾妙用,用以調養性情,於現代人應接不瑕的生活中,更可善加運用。 & 念珠 是文人雅士,無論僧、俗均會用以調復身心的器物文玩。每一串念珠和人之間都會有各自不同的法緣產生,尤其是唸佛的行者要擁有一串可以安心唸佛的念珠,都是非常地不容易。念珠可能都是行者生命當中某一段求法、修法歷程中各自不同的因緣! & & ◎武則天,愛不釋手的降真香! 據說武則天在某次的齋醮儀式中,主法的高功道士沿用一種淡紫褐色的香末,沒想此香即便是在風擺飆舉之中,奇特的是香煙仍然扶搖直上,有別於它香隨風搖弄,無法停歇。武則天在一旁看得嘖嘖稱奇,從此便愛上了降真,幾乎每日不可無它,此後降真的地位更是賽比黃金,也蔚為清雅之物,以及達顯之人用來彰顯格局重要的奢侈品。 & ◎《本草經疏》:「香為開竅之方!」 「香者,辟邪之物也,沉香更是如此。從唐宋以來,貴比黃金,並非虛言,更是佛道中人供養、驅邪之聖品,我並非迷信之人,對中醫也素有興致,後來略知吾人身上難免會因七情六慾而導致七竅堵塞,這也算是邪氣入侵的一種。而這沉香,《本草經疏》中也有明說本是開竅之方,所開之竅就是眼、耳、鼻、舌等處,所以只要身上陰氣或虛重者所引起之疾,沉香本有的陽明、驅邪之氣便會發揮,同時也可以獲得開脾安胃之效……」光是一件佩飾,從黃公口中就如汪洋大海般傾瀉不息地講了許多……。 & ◎念珠的濫觴之始! 當時道綽大師領導人們念佛時,竟然是用豆子計算自身念佛號總共多少聲!例如如果有上等精進念佛者,念佛號可以累積到豆子總數八十石到九十石。如果依照漢朝時一石大約是三十一公斤左右,那依此計算,每天如果很用心念佛的,在道綽大師的座下最好的學生,他計算豆子的數字大概一天可以累積到八十石或九十石之多,這應該是念珠最早的由來和濫觴之始……。 & ◎弘一大師李叔同也熟悉的木槵子! 和尚笑笑地回答:「木槵子,是老件,從我師公傳承下來……」 後來進一步了解,木槵子是何方聖物?恰好居住在新店的方老居士也有一串,不過沒有先前和尚的那麼多,和尚胸前經常佩掛的那串木槵子念珠據說有一千零八十顆,難怪可以在胸前繞圈圈,頗為醒目,再加上有些年代了,原本如黑漆色的珠質,乘以數代人的持唸,早已形成厚厚的一層漿膜,更增添些許的神秘能量。方老居士家中的那串木槵子念珠,說是早年用一位日本畫家竹久夢二的作品與其交換所得,老居士很珍惜這串念珠,據說弘一大師也熟悉這串木槵子念珠。 & 本書特色 && & ★本書帶你一窺各式珍稀異品背後的故事! ★本書帶你認識古代名人們也愛不釋手的藝術文物。 ★本書除有豐富的歷史知識,更有啟發人心的內涵。
【電子書】來果禪師開示語錄
末法時代的禪,每因學人悟入沒個是處,除盲修瞎練、不得要領外,甚且成為談助的話柄。凡此不但使自己因沉迷於迷妄而自誤,還要因逞能強解而壞了他人參究的正途。 來果禪師是一位覺性復甦、佛性圓滿的大禪者。讀他的開示語,連連吃驚他那般勇猛的道心,那般透徹的見地。言語間活活潑潑、懇切叮嚀,直如在耳,每每令人讚嘆擊掌,世間幸有如是禪者,領我們前行;同時也慚愧自己放逸心性,錯失大好光陰。來果禪師的開示,是我們迷轉退墮時的當頭棒喝。
【電子書】入中論講記
「入中論」之組織,依於「華嚴經.十地品」。龍樹菩薩著有「十住毗婆沙論」以釋經,此土所譯,只有前二地之文。空宗著述,多釋般若深見,釋般若廣行甚少。龍樹菩薩所造,只有「集經論」、「法界讚」、「寶鬘論」,指示修行次第,不但談空。本論於空宗正見,及修行次第,甚深廣大二種教門,均有解釋。自初地乃至佛地,依次排列。每一地中,敘菩薩修行成就之功德已,復配以初發心修行法,指學者以修行次第。二空之理,則在般若度中廣釋。云何學「中論」?學般若者,應具清淨信心,則雖聞四句一偈,亦有無量功德,故應先培信心。生信之法,常觀三界輪迴流轉不息,無纖毫之樂可以貪著。次觀眾生,若知求出離,發菩提心、修菩薩行,無上佛果亦終有成就之一日。若醉生夢死,作生死業,則一期報盡,隨業受生,或往人天,或墮惡趣,自無主宰。應及此未至臨命終時,自有智慧、能力、自在,將此生死大事,作一解決。勿待臨時,手忙足亂,一墮三塗,欲求正法,不可得矣。次當思惟有暇圓滿人身難得,佛法難聞。五濁惡世聞大乘法,尤為希有。「般若經」云:學般若者,從生至生,受用無盡。生生得生有大般若之處,得遇善知識為說般若法門,具足一切學般若之增上緣,自然喜近善士,樂聞正法,樂修菩薩行。
【電子書】蓮池大師:禪教兼重融性相
蓮池袾宏(1535年-1615年),浙江仁和(今杭州市)人,俗姓沈,法名袾宏,字佛慧,法號蓮池,故常稱為蓮池大師,又因常在雲棲寺居住而稱為雲棲蓮池,是中國佛教淨土宗的第八代祖師,與紫柏真可、憨山德清、蕅益智旭等並稱明末四大高僧,後提倡禪宗淨土宗兩者兼修的理論。
【電子書】天心月圓:聽弘一大師講鹹淡人生
李叔同是關注世事,卻又遠離世事的人,他在繁華之外看繁華。所以,他多關注於人自我的精神世界。精神富足的人才是真正的富足;否則,即使富如國王,也會貧如乞丐。讀弘一大師李叔同,我們的內心會獲得一種空靈的美感,那是一種久遠的自然力量。他使我們低下頭,開始審視自身,重新關注已被遺忘很久的自我的真實性。所謂看破紅塵,對有些人來說只不過是不入紅塵而已。我們大多數人對紅塵都是很留戀的,即使會有很多傷痛、痠楚、不盡如人意,然而,我們熱愛著俗世的生活。愛是最大的智慧。因為有愛,我們可以從他們豐富淵博的人生閱歷,和清新平實的話語中,捕捉到智慧之光,探求人生真諦。
【電子書】九會毘盧:華嚴圓教啟示錄
在芸芸佛法弘揚者當中,當今你能遇上精通佛教博大義理,並且一直在孜孜不倦、有教無類地將佛祖《般若經》系列,以現代語言文字演繹的慈悲與智慧皆圓滿的大導師未有?金剛上師卓格多傑這部《九會毘盧-華嚴圓教啟示錄》經典著作,就最適合現代鑽研「空」和「有」等殊妙宇宙真諦之學者細閱。若你能進一步將一直以來所學的深奧佛教哲學,如一真法界、真實性、一心、二門、法身等等等等正確地理解,不只是口頭上得益,而且還能有效地、善巧地貫徹履踐,令自己提升成為高質素的佛學修道者;這書是你圓通義理和實修的啟示錄,解開你對很多見的細微錯謬之處,因為自始你將對人生的意義有另一番豁然的見解。
【電子書】來自普陀洛伽的信念
普陀洛伽是觀音菩薩的道場。觀音信仰不論是藏傳佛教或漢傳佛教,都是極為殊勝的法門,因此它的弘揚不但數千年來綿延不輟,更是普遍的深入人心,誠如今剛上師 卓格多傑所說,觀音菩薩「慈眼悲憫,衽席群生」,無時不以眾生苦為念,因而發願倒駕慈航,普渡眾生。特別是在台灣,觀音菩薩的聖號,總是在三寶弟子的心、口、意之間念念不絕;因為我們相信修觀音法門,肯定可以在世間締造佛國淨土。
【電子書】圓覺經講義
清涼云:大以曠兼無際,方以正法自持,用則稱體而周。具此三義,故名圓覺。修多羅,此云契經。謂契理、契機故。契經中有了義、不了義。如來為人天二乘說不了義教,以器小不堪擔荷大法故。唯佛一人,獨得覺性。為菩薩乘,說了義教,以根大能擔荷大法故。一切眾生皆得作佛,然對機說教,雖各不同,而契理契機,實無有二也。此經直顯一切眾生,本來成佛,名為圓覺。直截分明,毫無隱覆。此則契經中,了義之契經,非不了義契經也。 圭峰曰:余心宗圓覺,但以競辨屈於妙義,龍藏倦於靈文,顯性之教沉埋,名相之宗鼓舞,由是革舊風規,成新教化,黜權抑小,立頓張圓,使第一義天,星辰羅列,大圓鏡智,影像昭彰。況復偏宗此卷,誓廣弘宣,二十餘年,三復玄致。輪王髻寶,大雲心傳,長者家珍,清涼手授。所以內依觀智,外託誠文,冥己身心,隨應解釋。 今我瑛兄,始契楞嚴三觀,次精圓覺三身,造茲講義,普被上根,諸輪綺互,單復圓修,四相潛神,非覺違拒,四病出體,心華發明。慈願追隨末後,長中下期,克念攝念而加行。別遍互習,業障惑障而消亡,成就慧身,靜寂覺遍,百千世界,佛境現前。是以聞五種名,超剎寶施福,說半偈義,勝河沙妙門,實由無法不持,無機不被者也。如善財不出道場,遍歷百城之法,猶海幢常冥寂定,廣開佛事之門。圓覺宗通,第一義諦,大悟而豈假他求,內證而應須自決:似冰含水,融通而豈有凡聖等殊;如金與鐶,展轉而更無佛生差別矣! 公元一九五二年仲冬 拈華老人應慈 謹撰
【電子書】怎麼連結
無法覺察苦、恐懼和憤怒背後的成因, 我們就無法與自身連結。 【跟一行禪師過日常】 怎麼連結 ◆忙碌的現代人往往忘記日常生活中行、住、坐、臥是什麼滋味。本系列用不囉唆卻發人深省的簡短段落,讓人在紛擾世界中,隨時隨地,念念清明。全套完整收集,體會一行禪師的日常禪法。 ◆一行禪師的方法非常直觀,從聆聽、感受下手,講的是一般人都能體會、理解的方法。尤其是被忙碌生活節奏拉著走的都市人,更能在一切回歸簡單的過程中,找到自己,碰觸生命的肌理,實實在在感受生活的喜悅。 ◆繁體中文版佐以台灣知名插畫家王春子的作品,陪伴你重新體驗「觀看」的單純與美好。 *** 「我們應該從彼此互不相干的錯覺中覺醒。」──一行禪師 本書主張,我們與大自然、彼此之間,以及和祖先、自己的連結,都是與生俱來的,而我們可以恢復這些連結,重新憶念那根本的天賦──歸屬感。我們所在的世界正深深經歷著孤獨、環境疏離、數位過載。一行禪師以簡潔與慈悲的風格,用智慧的禪修練習帶領讀者,在任何時刻重拾我們本就具足的歸屬感。《怎麼連結》談論的不只是在空間上與外物、他人、環境、社會連結,還有向內與自己深層的需求、情緒連結,更破除時間的限制,往前回溯,與祖先及源頭連結,讓生命更立體、廣闊、安然地存在。 《怎麼連結》是【跟一行禪師過日常】系列的第八本,提供簡單明瞭的指導,任何想要探索正念禪修的人都能深受啟發。書末「連結的練習」列出實際可行的步驟,讓你感受何謂「在當下統一身心,重新與生活連結」。 繁體中文版佐以台灣知名插畫家王春子的作品,陪伴你重新體驗「連結」的單純與美好。 *** 對一行禪師的禪法有興趣者,請洽: 亞洲應用佛學院(Asian Institute of Applied Buddhism) 以一行禪師及梅村承傳的應用佛學及修習中心 pvfhk.org/ 地址:蓮池寺 香港大嶼山昂坪村 電話:(852) 2985-5281 *** 【跟一行禪師過日常】系列 《怎麼坐》 《怎麼吃》 《怎麼愛》 《怎麼走》 《怎麼鬆》 《怎麼吵》 《怎麼看》 忙碌的現代人往往忘記日常生活中行、住、坐、臥是什麼滋味。本系列用不囉唆卻發人深省的簡短段落,讓人在紛擾世界中,隨時隨地,念念清明。全套完整收集,體會一行禪師的日常禪法。 一行禪師的方法非常直觀,從聆聽、感受下手,講的是一般人都能體會、理解的方法。尤其是被忙碌生活節奏帶著走的都市人,更能在一切回歸簡單的過程中,找到自己,碰觸生命的肌理,實實在在感受生活的喜悅。 本書賣點 ◆現代人往往忘記日常生活中行、住、坐、臥是什麼滋味。【跟一行禪師過日常】系列用發人深省的簡短段落,讓人隨時隨地念念清明。 ◆一行禪師的方法從聆聽、感受下手。在一切回歸簡單的過程中,找到自己,碰觸生命肌理,實實在在感受生活喜悅。 ◆繁體中文版佐以台灣知名插畫家王春子的作品,陪你體驗「連結」的單純與美好。
【電子書】一行禪師講《心經》
《心經》是「佛陀給予我們最珍貴的禮物,一份無畏勇敢的禮物。」——一行禪師 & 本書一開始,一行禪師即用「雲=紙」點出何謂「相即(互為緣起)」。沒有雲,就不可能有雨;沒有雨,樹木無法生長;沒有樹木,我們無法造紙。雲,是造紙所必須;所以,雲跟紙是互為緣起。相即的智慧幫助我們能更加容易理解《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接下來談及「空性」,《心經》所強調的「空性」指出世間的一切並無恆久不變、獨立存在的現象。許多人聽到空便會與空無聯想在一起,進而生起惶恐的心,而這正是因為二元思想等固有認知所導致。佛陀希望修行者能通過《心經》的教導,破除二元思想、分別心等既定思想,消除內心的不安與所有煩惱,了悟何謂空性的核心概念。 & 一行禪師曾在梅村多次講解與教導《心經》,他首次教導《心經》是在西元1998年,最近幾次關於《心經》的教授則是在西元2014年,這幾次的教導也收錄在本書裡。本書除了是一行禪師對經典的闡釋,也是他幾十年來學習與實修的成果。 《心經》是佛法的精隨,兩千多年不斷被傳誦,字數最少,最具啓發性,句句直指生命的實相!
【電子書】一行禪師講《心經》
《心經》是「佛陀給予我們最珍貴的禮物,一份無畏勇敢的禮物。」——一行禪師 & 本書一開始,一行禪師即用「雲=紙」點出何謂「相即(互為緣起)」。沒有雲,就不可能有雨;沒有雨,樹木無法生長;沒有樹木,我們無法造紙。雲,是造紙所必須;所以,雲跟紙是互為緣起。相即的智慧幫助我們能更加容易理解《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接下來談及「空性」,《心經》所強調的「空性」指出世間的一切並無恆久不變、獨立存在的現象。許多人聽到空便會與空無聯想在一起,進而生起惶恐的心,而這正是因為二元思想等固有認知所導致。佛陀希望修行者能通過《心經》的教導,破除二元思想、分別心等既定思想,消除內心的不安與所有煩惱,了悟何謂空性的核心概念。 & 一行禪師曾在梅村多次講解與教導《心經》,他首次教導《心經》是在西元1998年,最近幾次關於《心經》的教授則是在西元2014年,這幾次的教導也收錄在本書裡。本書除了是一行禪師對經典的闡釋,也是他幾十年來學習與實修的成果。 《心經》是佛法的精隨,兩千多年不斷被傳誦,字數最少,最具啓發性,句句直指生命的實相!
【電子書】佛學次第統編
佛學,名相浩繁、義類奧博,往往令一般讀者望而興嘆,感到學之難所適從。雖然前有《佛學大辭典》、《佛爾雅》、《大明三藏法數》、《教乘法數》、《諸乘法數》等書,但其或僅僅解釋佛學名句,或僅將次第錄列部帙之名題,或僅略序部類少提綱要,不便於一般人閱讀。本《佛學次第統編》的編撰者明代佛教居士楊卓有感於此,於是綜括佛學之歷史、教義及有關名詞,匯成一編,並做詳細解說,為佛學法義之匯總,總結一切佛學之名詞、要義,全面闡述佛學之法統。既綜合,又列舉,有顯有密。為人們了解,研究佛教提供了一個比較系統而又通俗適用的讀本。太虛法師謂之「但貫攝編次,使法義有一系統,而不加批判焉」,「將大有功於佛法之宏明」。
【電子書】大成就者傳奇:54位密續大師的悟道故事
獵人、賭徒、妓女也會修行?也能成就? 國王在寶座上修,農人在田地裡修,陶匠在燒窯中修, 鰥夫在火葬場修,低能兒可以躺著修…… 54則印度佛教大師故事,古老卻顛覆傳統,直指證道的核心所在。 且看人類靈性高度發展的一抹驚奇! 源於印度《84大成就者傳》的故事集流傳久遠,描述了密法的本質與密續大師的修行。本書《大成就者傳奇》藏文譯本則針對其中重複、不相干、隱晦難解等部分做了調整,變成54則故事,但每則故事的核心────關於神聖上師給予弟子教授的意義則盡可能保留。龍樹、聖天、寂天、帝洛巴、那洛巴等眾人耳熟能詳的祖師生平多收錄在內。 這些成就者來自各行各業,不乏高貴出身,更有賤民階級,代表整個人類所經驗的範圍。他們與密法的業緣,讓他們遇見上師,接受灌頂,領受傳承教授,並且加以實修。修道過程中,每個看似瘋狂離奇的行徑,皆隱含著純真直爽的心性,精進不懈的修持,以及利益眾生的誓願。 他們共同印證了「一切眾生皆有佛性」,無關階層人格,無關性別年齡,無關是僧是俗;也展現了「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就在平凡生活裡,在尋常日用間,體察不二與空性的神奇之道。那些困擾人心的種姓規則與社會定律,以儀式為目的的宗教信仰,都被成就者們所示現的自在生活型態所瓦解。 本書的另一特色是一幅幅值得珍藏,由羅伯特‧比爾所繪的插圖。完成本書的插畫,總共需要超過四千小時,身為插畫家,他自述這段歷程的艱辛與自身成長的故事。這些作品彰顯了驚人的技巧及忘我的精神,更增添本書光采。
【電子書】大成就者傳奇
獵人、賭徒、妓女也會修行?也能成就? 國王在寶座上修,農人在田地裡修,陶匠在燒窯中修, 鰥夫在火葬場修,低能兒可以躺著修…… 54則印度佛教大師故事,古老卻顛覆傳統,直指證道的核心所在。 且看人類靈性高度發展的一抹驚奇! 源於印度《84大成就者傳》的故事集流傳久遠,描述了密法的本質與密續大師的修行。本書《大成就者傳奇》藏文譯本則針對其中重複、不相干、隱晦難解等部分做了調整,變成54則故事,但每則故事的核心────關於神聖上師給予弟子教授的意義則盡可能保留。龍樹、聖天、寂天、帝洛巴、那洛巴等眾人耳熟能詳的祖師生平多收錄在內。 這些成就者來自各行各業,不乏高貴出身,更有賤民階級,代表整個人類所經驗的範圍。他們與密法的業緣,讓他們遇見上師,接受灌頂,領受傳承教授,並且加以實修。修道過程中,每個看似瘋狂離奇的行徑,皆隱含著純真直爽的心性,精進不懈的修持,以及利益眾生的誓願。 他們共同印證了「一切眾生皆有佛性」,無關階層人格,無關性別年齡,無關是僧是俗;也展現了「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就在平凡生活裡,在尋常日用間,體察不二與空性的神奇之道。那些困擾人心的種姓規則與社會定律,以儀式為目的的宗教信仰,都被成就者們所示現的自在生活型態所瓦解。 本書的另一特色是一幅幅值得珍藏,由羅伯特‧比爾所繪的插圖。完成本書的插畫,總共需要超過四千小時,身為插畫家,他自述這段歷程的艱辛與自身成長的故事。這些作品彰顯了驚人的技巧及忘我的精神,更增添本書光采。
【電子書】西藏正念書
「每個人都想要更好的生活。而更好的生活,從心開始,也從心結束。」 真正自發性的心念,潛藏在每一個人心中,乃是最具威力的能量泉源之一。 其存在於我們內在及外在的世界,具有改變、創造與療癒的功能。 千百年來,西藏傳統文化推崇、教導我們如何汲取、修持心念,以使心靈充實、情緒平和、生活富足。然而,大多數人都不知道怎麼修持心念、創造嶄新的生活方式,以享有生命蛻變的種種甘美。 在《西藏正念書》這本深具啟發性的書裡,自幼便接受西藏本教心靈與醫學傳統訓練的修行者克里斯托弗‧漢沙德,傳授本教中駕馭心念的方法,讓為各種困擾所苦的人們得以透過心念練習── ◆消除負面心念、把壞狀況變成好狀況 ◆淨化羨慕、忌妒、貪婪、憤怒、欲望、傲慢、漫不經心、自私等八大心念汙染 ◆找到適合自己的工作、遠離過度工作、職場不順遂與霸凌 ◆認清金錢的本質、破除對貧窮的恐懼、創造財富與富足 ◆強化、療癒人生中的各種關係,廣泛傳送愛的心念 ◆釋放身體的心念能量,與器官共同創造特殊共鳴,調節健康 ◆發展財務、情緒、知識、遠離負面人物、相信自己能如願改變人生等14種自由 經由一系列簡單的觀想與練習,人人都能與心念能量連結。而將此一融合了實用智慧與心靈體悟的獨特能量,運用到生命中的每一個領域,你會發現,既有的困境不再,打造真正想過的人生並非妄言,世界都在一念裡。 認識西藏傳統生活智慧,自在修持、駕馭心念,以個人內在的智慧為師,重新領略樂天知命的圓滿人生。
【電子書】西藏正念書
「每個人都想要更好的生活。而更好的生活,從心開始,也從心結束。」 真正自發性的心念,潛藏在每一個人心中,乃是最具威力的能量泉源之一。 其存在於我們內在及外在的世界,具有改變、創造與療癒的功能。 千百年來,西藏傳統文化推崇、教導我們如何汲取、修持心念,以使心靈充實、情緒平和、生活富足。然而,大多數人都不知道怎麼修持心念、創造嶄新的生活方式,以享有生命蛻變的種種甘美。 在《西藏正念書》這本深具啟發性的書裡,自幼便接受西藏本教心靈與醫學傳統訓練的修行者克里斯托弗‧漢沙德,傳授本教中駕馭心念的方法,讓為各種困擾所苦的人們得以透過心念練習── ◆消除負面心念、把壞狀況變成好狀況 ◆淨化羨慕、忌妒、貪婪、憤怒、欲望、傲慢、漫不經心、自私等八大心念汙染 ◆找到適合自己的工作、遠離過度工作、職場不順遂與霸凌 ◆認清金錢的本質、破除對貧窮的恐懼、創造財富與富足 ◆強化、療癒人生中的各種關係,廣泛傳送愛的心念 ◆釋放身體的心念能量,與器官共同創造特殊共鳴,調節健康 ◆發展財務、情緒、知識、遠離負面人物、相信自己能如願改變人生等14種自由 經由一系列簡單的觀想與練習,人人都能與心念能量連結。而將此一融合了實用智慧與心靈體悟的獨特能量,運用到生命中的每一個領域,你會發現,既有的困境不再,打造真正想過的人生並非妄言,世界都在一念裡。 認識西藏傳統生活智慧,自在修持、駕馭心念,以個人內在的智慧為師,重新領略樂天知命的圓滿人生。
【電子書】一本書讀懂所有佛經
佛法甚深難懂?!本書精選《巴利文大藏經》白話解釋,解除所有疑惑! & 【本書簡介】 ◎末法時代,眾說紛紜,附佛外道更是橫行無阻,唯有聆聽佛陀親說,才能保持正道! ◎所有佛經都是佛陀後才誕生的,但《巴利文大藏經》被視為最親近佛陀的教法。 ◎本書挑選《巴利文大藏經》精華185篇,讓你一本書就能讀懂所有佛經! & 佛陀涅槃後,大迦葉尊者率五百阿羅漢至王舍城坐雨安居, 由阿闍世王主持第一次結集,此次結集 由阿難尊者誦出經藏,並由優婆離尊者誦出律藏, 之後佛陀的聖弟子們口口相傳集結成《巴利文大藏經》。 & 錫蘭上座部所傳的《巴利文大藏經》,是早期佛語的結集, 與北傳的《阿含經》內容不盡相同,被認為更接近佛陀所講。 佛陀的本懷,如同大海般深廣的智慧, 您可藉由本書,一探佛法的奧妙和真諦。 & 本書挑選《巴利文大藏經》精華185篇, 進行白話解釋翻譯,明白曉暢,契合真義, 是佛學入門與奠基的最佳參考書。 & 死後什麼都不存在了嗎?衰老死亡來臨的時候怎麼辦? 如何除滅生死的輪回?如何到達解脫的彼岸? 甚麼是煩惱和痛苦除滅的方法?證悟解脫果位後會有神通嗎? …… 您的疑惑,本書都有答案! & ◎代理經銷:白象文化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 http://www.pressstore.com.tw/freereading/9789865488819.pdf
【電子書】達賴喇嘛談心經
達賴喇嘛唯一開示 流傳最廣的佛教經典── 藏傳《心經》最權威注疏 & 以《心經》印證人生 用生活詮釋《心經》 幫助你去煩解憂 了解生命的真義 & 生活就是生存與死亡、快樂與痛苦、繫縛與解脫、生死和涅槃等彼此相依的過程, 煩惱源自內心升起的苦,但一切苦樂只是內在的經歷。 如果你常感到煩躁、充滿困惑,或是充滿強烈欲望或憤怒, 何妨跟著達賴喇嘛一起讀誦《心經》,深入思考, 讓生活充滿法的自在與禪的和諧,解決生命中的難題。 & ◎達賴喇嘛的《心經》智慧◎ ★有意追求精神成長的我們,必須不斷地自我檢視,看看我們在每個時刻是如何生活的。 ★因苦產生的各種情緒,源自對「我」的貪執,而把境界視為「我的」。 ★煩惱升起時,立刻干擾我們的心念。真正的行者,在遭遇逆境時,都能像樹一般堅毅不拔。 ★心的特質,能把聰明才智轉變成強大的積極力量,讓心更為寬廣,甚至當意外或災難發生時,我們才能不受影響、維持鎮定。 ★生氣與仇恨會破壞我們內心的平靜。慈悲、寬恕、手足情誼、知足和自律則是我們外在與內在平靜的基礎。唯有強化這些內在特質,才可能擁有真正而持久的平靜。
【電子書】達賴喇嘛談心經
達賴喇嘛唯一開示 流傳最廣的佛教經典── 藏傳《心經》最權威注疏 & 以《心經》印證人生 用生活詮釋《心經》 幫助你去煩解憂 了解生命的真義 & 生活就是生存與死亡、快樂與痛苦、繫縛與解脫、生死和涅槃等彼此相依的過程, 煩惱源自內心升起的苦,但一切苦樂只是內在的經歷。 如果你常感到煩躁、充滿困惑,或是充滿強烈欲望或憤怒, 何妨跟著達賴喇嘛一起讀誦《心經》,深入思考, 讓生活充滿法的自在與禪的和諧,解決生命中的難題。 & ◎達賴喇嘛的《心經》智慧◎ ★有意追求精神成長的我們,必須不斷地自我檢視,看看我們在每個時刻是如何生活的。 ★因苦產生的各種情緒,源自對「我」的貪執,而把境界視為「我的」。 ★煩惱升起時,立刻干擾我們的心念。真正的行者,在遭遇逆境時,都能像樹一般堅毅不拔。 ★心的特質,能把聰明才智轉變成強大的積極力量,讓心更為寬廣,甚至當意外或災難發生時,我們才能不受影響、維持鎮定。 ★生氣與仇恨會破壞我們內心的平靜。慈悲、寬恕、手足情誼、知足和自律則是我們外在與內在平靜的基礎。唯有強化這些內在特質,才可能擁有真正而持久的平靜。
【電子書】空行母事業:證悟之路與利他事業的貴人
修行,是為了利他,為了證悟以開展利他事業,你需要和外內密的空行母相應,開啟外內密的力量和守護。 「上師是加持的根本,本尊是成就的根本,空行與護法是事業的根本。」 爲了成功展開利他「事業」,我們需要「加持」與「成就」。而為上師和本尊進行事業的,就是空行母;換言之,加持和成就的功德就是事業,也就是空行母。 我們為什麼要進行包括空行法門在內的所有修行呢?我們的目標首先是調伏自己散亂的心,然後才有能力將自心以息、增、懷、誅之力,轉化內、外一切顯相使之更爲增上。修持空行法門,能讓我們與作明佛母的心聯繫起來。因為儀軌的本質不是表相的執行,而是融合見地的證悟;將作明佛母的心與你的心,由此融合無二,以此更純熟地利益眾生。 這些空行伏藏法,是蓮花生大士的真實語, 由伏藏師:蔣揚欽哲旺波與秋吉德千林巴,共同取出, 生起信心實修這樣的空行教法,加持大、成就快! 加上具德上師的講解,是行者修行的法寶。 ■智慧空行,最好的護法與嚮導 只要有正確的見、修、行,我們將發現沒有比「智慧空行」更好的護法與嚮導了,她們是我們開展法行事業的管道,將在今生、中陰及來世不斷地給予我們支持。因此,「智慧空行」就像護法一樣,是既能帶來廣大的利益,也能帶來傷害的力量,這取决於我們作爲修行者的資質。 ■修行動機,不忘是為證悟利生 我們是爲了佛法的目的而融入本尊,以作明佛母的修持爲例,爲了佛法和眾生的利益,而去攝集上師、教法、信受奉行的能力、財富以及一切的善緣。如果只是爲了自利,我們再怎麽努力打鼓搖鈴,空行母也不會被召請而來,不會行持她們的事業。包括空行教法在內的所有修行,動機都只是爲了獲得證悟,以及更純熟地利益眾生。 ■三寶三根本的救護 要認出佛性,你需要有佛、法、僧三寶與三根本的護持:上師是加持的根本,本尊是成就的根本,空行是事業的根本。他們擁有遍知的智慧、周遍的大悲、利生的事業以及救護眾生的能力。空行與護法是事業的源頭,事業有五種:息災、增益、懷愛、誅降以及殊勝事業。空行與護法的修持,體現了行持這些事業的主要方式。 ■修行路上全程陪伴 智慧空行與護法會在你的修行道地全程護佑你,在你的身前加以庇佑與護衛,在你背後除障與守護,並在今生、中陰以及來世,成爲你的三時助伴,直至證悟,因此他們非常可貴。
【電子書】與大日如來的對話
只有光明才能破除一切的黑暗, 大日如來如同太陽神能量一般, 學習祂的法門,皆能成就出世、入世的世業,消除一切障難。 & 筆者在2021年4月間著作這本書「與大日如來的對話」時,covid-19的疫情並沒有減緩的現象, 甚至來到了第三波, 連疫苗是不是全面有效, 大家都抱著一種懷疑的態度,也可以說, 黑暗力量是延續著2020年所殘餘下來的負面能量。在春假休假的第一天, 也發生歷年來最慘重的台鐵意外事件及死亡人數, 難道黑暗力量有如此巨大嗎?連今天2021年5月20日,台灣也籠罩在covid-19疫情全境擴散的侵襲,確診人數這幾天都在200~300人上下之間,似乎模範生的光芒已不在了,連印度的疫情簡直像世界末日一般。 & 一般而言, 當黑暗力量一直再增大增加時,光明的力量就會出現, 這是一種宇宙法則, 也是我寫這本書的目的, 最後一定是光明戰勝黑暗。 大日如來是釋迦牟尼的法身佛, 又如西方太陽神的能量一般, 祂的能量可以遍照所有的一切, 連黑暗處也能感受到祂光明的力量,更是一種殊盛又除障的法門。 & 你可以藉由此書, 一籤一籤地了解大日如來的法門, 最重要的是學會根除自己煩惱, 因為煩惱是一切業障的根源。一旦學會了大日如來的智慧, 就能事事無礙, 吉祥光明圓滿。 & Metta,& Wendy Lin 2021.5.20 &
【電子書】心經:超越的智慧
佛教大乘教典中,文字最少、詮釋佛理最深奧微妙的經典。 兩百六十字濃縮六百卷大般若經要義, 攝盡佛法的大智慧精華,闡明宇宙人生緣起性空之理。 & 本書是堪仁波切密格瑪策天在美國麻州劍橋薩迦佛學院,教導了多月的課程,由《心經》般若智慧從生死此岸度到達涅槃彼岸,含攝五蘊、三科、四諦及十二因緣、十八界等思想,破除從凡夫、二乘、權教等我執,以說明萬法本性皆空,最終趣入「無所得」,借般若度一切苦厄,達到究竟解脫與證得無上菩提之境界,透過討論、復習及學生與密格瑪喇嘛的原始問答集結而成。 & 密格瑪堪布喇嘛認為,現今雖已發展成一個高度文明的社會,卻失去了某些重要的東西。我們的生活扭曲,不符合自然法則,甚至忽略了業感緣起、因緣果報的定律。以致我們無法壓抑和忽視痛苦的根源,讓痛苦潛藏在生活裡,如果不去深層療癒,就會終日感到焦慮與不安。 & 但其實無論我們在生命裡體驗到什麼,所有的情緒都是因時因地而變,並非永久性的,一如天空裡的雲來來去去,而我們的真正性質則應像那些雲朵上面永遠清明的虛空。虛空永遠是清淨的,虛空就像「超越的智慧」一樣,它超越了所有的雲——所有錯誤的觀念和所有的妄想。
【電子書】心經──超越的智慧
佛教大乘教典中,文字最少、詮釋佛理最深奧微妙的經典。 兩百六十字濃縮六百卷大般若經要義, 攝盡佛法的大智慧精華,闡明宇宙人生緣起性空之理。 & 本書是堪仁波切密格瑪策天在美國麻州劍橋薩迦佛學院,教導了多月的課程,由《心經》般若智慧從生死此岸度到達涅槃彼岸,含攝五蘊、三科、四諦及十二因緣、十八界等思想,破除從凡夫、二乘、權教等我執,以說明萬法本性皆空,最終趣入「無所得」,借般若度一切苦厄,達到究竟解脫與證得無上菩提之境界,透過討論、復習及學生與密格瑪喇嘛的原始問答集結而成。 & 密格瑪堪布喇嘛認為,現今雖已發展成一個高度文明的社會,卻失去了某些重要的東西。我們的生活扭曲,不符合自然法則,甚至忽略了業感緣起、因緣果報的定律。以致我們無法壓抑和忽視痛苦的根源,讓痛苦潛藏在生活裡,如果不去深層療癒,就會終日感到焦慮與不安。 & 但其實無論我們在生命裡體驗到什麼,所有的情緒都是因時因地而變,並非永久性的,一如天空裡的雲來來去去,而我們的真正性質則應像那些雲朵上面永遠清明的虛空。虛空永遠是清淨的,虛空就像「超越的智慧」一樣,它超越了所有的雲——所有錯誤的觀念和所有的妄想。
【電子書】廣海明月:道次第廣論講記淺析(第四卷)
善知識清淨的心續,承載著諸佛菩薩的諦理 成為一個具足條件的弟子 你想要的一切,全部都在《廣論》裡 & 宇宙中有兩大現象──痛苦的輪迴與極樂的涅槃。佛陀覺悟了究竟的真理,其所宣說的殊勝教授,經過歷代祖師清淨地講說與修持,傳承至今,無有間斷。 & 佛陀針對眾生的八萬四千煩惱宣說了八萬四千法蘊;龍猛菩薩、無著無薩二大車軌師傳持至尊文殊與至尊彌勒的學說,因應不同所化機,形成深見、廣行二種傳承,令大乘教法長久流傳、光顯弘揚。 & 宗喀巴大師(1357-1419)依阿底峽尊者《菩提道炬論》為基,著作了曠世巨著──《菩提道次第廣論》(以下簡稱《廣論》)。此論總攝了一切佛語的精髓扼要,並且完整包含龍猛菩薩、無著菩薩所宣說的道軌,其中上、中、下三種士夫一切行持的次第,沒有任何遺漏缺少。透過菩提道次第的引導,每位具足善根因緣的修行者,都能夠邁向佛陀的圓滿果位。 & 關於講說正法的方式,有「那蘭陀寺」及「止迦摩囉室囉寺」二派的傳規。那蘭陀寺的智者,以三種清淨的方式解說佛法──「軌範語淨、學者相續淨、所說法清淨」。軌範師除了對教理有圓滿認識及確定不疑的證悟外,更應以真實利益他人的動機而說法。學習者則需具備相應的資糧與根機,虔誠求法令心續清淨,方能領納善知識萬千示現的殊勝功德。而所謂清淨正法,必定能夠調伏學者的煩惱,令相續中生起功德,並且依此引導趣入佛道。 & 宗喀巴大師在《廣論》中,是依循著止迦摩囉室囉寺的傳規來宣說正法──「造者殊勝、正法殊勝、如何講聞彼法軌理」三者。正法流傳在世間,不僅需要功德圓滿的師長、傳承清淨的正法,學的人也一定要準備好相對應的條件。當教的人和學的人二者完美融合,圓滿教法方能流傳。 & 《廣海明月》第四卷,收錄第183至226講,共44講真如老師的開示。老師依照傳承師長的解說,結合廣泛的教理,並且增添動人的譬喻,深入淺出地闡釋上述《廣論》中的內涵。 & 《廣論》是一本心靈成長最佳的教科書,而《廣海明月》正是它完整的廣說。古今聖賢對內心思考的解答,就在書頁、文字和每個聽聞佛法當下,頃刻間,你將收穫廣闊思考的喜悅。 & 星月不墜,廣海朗然,當月光灑下,你也將成為那最皎淨的倒影。 & 本書特色 & 1. 完整宣講《菩提道次第廣論》的佛法開示全集,學習《廣論》的必備參考書。 2. 以極為親切的方式,清晰講授轉變內心的步驟與方法,手把手帶領,將佛法實踐於平常生活之中。 3. 緊貼《菩提道次第廣論》原文以及日常老和尚的解說,確保傳承清淨無誤。 4. 廣引《廣論・四家合註》等諸經論及祖師嘉言,滿足每一顆好學的心。 &
【電子書】藏傳佛教密宗奇觀:虹化之光
本書旨在探究藏傳佛教密宗的特色。密宗是藏傳佛教中的一大特點,佛教在印度沒落之後,只剩藏傳佛教保留並發展了密宗四部修習的完整型態。 本書詳述藏傳佛教密宗各派的傳承,法脈和傳規,以及所據經典,修習次第,儀規,制度等方面具鮮明特色的內容。
【電子書】禪堂的生活與規約
坐禪不論在大乘、小乘,不論在佛教界的各大宗派之中,都被視為一門必須修持的功課,也因此足見其重要性。江都高旻寺乃禪宗之重鎮,故佛教教界有言云:「天下叢林不止單,守禪制者,獨有高旻寺耳。」同時,寺中之坐禪規約為近代禪宗的大成就者來果法師手訂,已成為習禪之定則,於今已不復多見,本社有鑑於此,特輯錄精印,使後之學人得見禪之真面目與禪之真法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