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書】觀音
>作者王薀老師繼《隱藏在心經背後的故事》、《這,也是金剛經的重點》又一本佛教大作,從許多顯密各宗派的名僧、法王處,交流及聽聞許多不同的觀音法門及故事,您絕對不可錯過! >王薀老師從師父處親聞的知名佛門人物的真實故事,弘一大師(李叔同)、豐子愷、夏丏尊、煮雲法師……。 >最真實修持觀音的感應故事,讓您更加了解修持觀音法門對現代人的重要性! 在本書中,作者詳盡地介紹了觀世音菩薩耳根圓通的法門,書中提及觀音證悟解脫的方法,主要是善用「能」和「所」而得到解脫;用大家最熟悉,從出生到往生片刻不相離的耳根方法,藉由返聞覺知,生起人人本具的根本智。如何能在這個充滿各式聲色的資訊社會,保有一份內在的和平及安寧,耳根圓通法門可說是最適合現代人的法門,長久薰習,自然可以看淡世間一切紛擾。 完整介紹觀世音菩薩的由來及相關故事 ◎很多人從小就聽過「家家有彌陀,戶戶有觀音」的說法。在佛教的許多經典中,觀音也是被介紹最多的菩薩之一,清涼大師根據梵文的翻譯,認為觀世音菩薩正確的意思是指「觀察娑婆世界所有一切眾生的聲音」。 ◎佛陀對除蓋障菩薩說:「這個咒語,我是在蓮花象王佛的足下求得此咒的。而蓮花象王佛當年非常地有心……最後阿彌陀佛請觀世音菩薩傳這位蓮花象王佛六字大明咒。」 顯教、密教不同觀音法門的修行方法及竅訣介紹 ◎淨蓮老尼師:「如果碰到有人身心有急難需要救助,便可在持誦大悲咒之前,先準備一個淨碗或茶杯,裡面準備乾淨可以飲用的水,用無名指置於杯緣,然後先用無名指沾水在水上……」 ◎一位我認識了將近二十年的上師甫從印度的關房出關……他用他有著濃厚康巴口音的國語告訴我說:「當你正在禪修時,如果心裡面屬於能取的部分漸漸地消失,這是你已經準備進入止的狀態。當你所取的意思也慢慢消逝時,表示你已經將要進入止和觀雙融的前行……。 最真實的佛門異聞錄 ◎這位上師是蒙古貴族之後,九歲便被認證進入寺廟之中,一生修持過無數的本尊,他看到有一鍋正在沸騰的鍋中烹煮的熱食,他卻不顧油燙,隻手便往鍋中如同探取何物一般,不顧那超過百度沸騰的油鍋,但上師的臉卻沒有露出任何的痛楚表情,後來上師伸出手掌,原來裡面有兩隻已經往生的蟑螂,早已支離破碎……。 ◎多次夜晚經過如梵法師的房間時,都見過毫光遍滿整個屋室的情境。曾經有一次小沙彌好奇地從門縫中窺視,發現如梵法師從口中到全身都充滿金黃色的霞光,令這小沙彌看傻了眼!遇到鄉民有疑難雜症等惱人的怪病,如梵法師只要大聲唸誦南無大慈大悲觀世音菩薩聖號,吹氣於水中令人服用,幾乎都立即痊癒……。 觀音菩薩的感應故事集 ◎她兒子和媳婦雖然也不是修行之人,但在母親醫藥無效的狀態,只能寧可信其有地聽從老和尚的指示。回到醫院之後,那一晚徹夜未眠地誠心禱唸「南無大慈大悲觀世音菩薩」,就這樣直到天明,奇蹟般地他的老母親睜開了雙眼,一直說口渴跟他們要水喝。 ◎幾年前有一位年輕人,因為小時候發燒,家人沒有照顧好而變成啞巴,他聽勸每天跪唸〈普門品〉,近來已經可以開始發音說話,旁邊的人都覺得奇蹟不可思議。 知名佛門人物事蹟 ◎……據我對李老師(弘一大師)的了解,他認為原本追尋的一切藝術都已經無法滿足他內心的需求,但自從讀誦了經文和唸誦了觀音菩薩的聖號之後,霎時之間突然有種頓悟的感覺,他說這種感覺超越了世界上一切藝術的領域……。 ◎煮雲老和尚很慈悲地舉了〈普門品〉裡面所說的,觀世音菩薩最經常示現在娑婆世界,可以救度一切眾生的七大難——火難、水難、風難、刀難、鬼難、刑難、賊難。
【電子書】三句擊要:以三句口訣直指大圓滿見地、觀修與行持
「三句擊要」是以 一、直指本來面目(直指本元) 二、唯於此中決斷(決定堅定) 三、對於解脫得把握(立定解脫) 此三句竅訣擊中關鍵要點,進而見到內心的實相! 《三句擊要》是大圓滿非常重要的核心教義,為大圓滿初祖極喜金剛所傳下的教法精華。當極喜金剛在涅槃化成虹光身時,弟子文殊友再三祈請賜教,於是他賜給文殊友一個珍寶做成的小盒子,寶盒裡留下了《三句擊要》,用三句口訣直指大圓滿的見地(見)、觀修(修)和行持(行),一切煩惱自然斷除,了悟自心本性! 作者大堪布徹令多傑仁波切,是寧瑪派白玉傳承南卓林寺培育畢業的5位第一屆優秀資深堪布之一。堪布逐步依據「根本誦」解釋,並穿插許多精采佛法故事、生動舉例,以及口訣,令聽聞及閱讀者生起信心,了悟力增長。 本書四大特色: .大圓滿不共見、修、行教法 .根據頂果欽哲法王註解教授 .現今寧瑪派大堪布親自教學 .講解阿底瑜伽更密口訣範圍
【電子書】三句擊要:以三句口訣直指大圓滿見地、觀修與行持
「三句擊要」是以 一、直指本來面目(直指本元) 二、唯於此中決斷(決定堅定) 三、對於解脫得把握(立定解脫) 此三句竅訣擊中關鍵要點,進而見到內心的實相! 《三句擊要》是大圓滿非常重要的核心教義,為大圓滿初祖極喜金剛所傳下的教法精華。當極喜金剛在涅槃化成虹光身時,弟子文殊友再三祈請賜教,於是他賜給文殊友一個珍寶做成的小盒子,寶盒裡留下了《三句擊要》,用三句口訣直指大圓滿的見地(見)、觀修(修)和行持(行),一切煩惱自然斷除,了悟自心本性! 作者大堪布徹令多傑仁波切,是寧瑪派白玉傳承南卓林寺培育畢業的5位第一屆優秀資深堪布之一。堪布逐步依據「根本誦」解釋,並穿插許多精采佛法故事、生動舉例,以及口訣,令聽聞及閱讀者生起信心,了悟力增長。 本書四大特色: .大圓滿不共見、修、行教法 .根據頂果欽哲法王註解教授 .現今寧瑪派大堪布親自教學 .講解阿底瑜伽更密口訣範圍
【電子書】與菩薩的對話
感謝讀者們對本人所著作的「與觀音的對話」產熱烈的回響,也深受其益,都能得到解惑與增長智慧的資糧。因此又讓我再度精進,著手著作「與菩薩的對話」。「與菩薩的對話」這本書,是由地藏王菩薩所講的「善惡業報占察經」從中加以整理,並用現代的語言重新註解合為33卦。為了考慮到現代都市人工作與家庭繁忙,並無有多餘的時間行儀軌或拜懺,就連非佛教徒或一般人都可以很簡單地來使用這支卦,來占卜自己的困惑。同時,更想讓更多的讀者,對「地藏王菩薩」有更深一層的了解。因為有大多數的人,都以為地藏王的菩薩是管陰間事物及鬼神或者是在送往生者才拜地藏王菩薩。其實祂的願力是無量無邊,就連觀世音菩薩也要護持祂的願力。而這部經是一個最方便的法門,其緣起是來自於「堅淨信菩薩」請示佛,他說:「在末法時代,因眾生困惑心相當重,又沒有智慧,造成有很多的問題自己沒有辨法解決,請一個方便說法,讓眾生能夠解惑」。佛就非常讚嘆堅淨信菩薩,並說:「你問這個問題實在是太好的,我們這個會中有一位地藏王菩薩,那你去問他吧!」。堅淨信菩薩就問:「佛是一位大智者,為什麼佛不說,而讓我去請問地藏王菩薩呢?」。佛只是一直在讚歎地藏王菩薩的功德。最後堅淨信菩薩就請示地藏王菩薩,並說了這部法,而這就是「占察善惡業報經」發起的因緣。其實學這部法,不限於僧團使用,其最終的目的在於你的那顆心可否能夠真正的與諸佛的心相呼應,也和諸大菩薩合而為一,當心能到達這種境界,就是一種「合一」的能量,一有了這種能量,才可以修定慧。其實當你決定做一位修行者,在修定慧的時候,一定會碰到許多的障礙,這時你可以使用這套菩薩卦來占卜一下。就連一般人所碰到日常生活的人事物的問題,也可以用這套卦,來占卜自己的問題。因為所有的問題都來自於我們那顆煩惱的心,一起煩惱,業障就會產生。而煩惱心也都起至於自己的十惡德,包括:殺生、偷盜、邪淫(身)、妄語、兩舌、惡口、綺語(口)、貪愛、嗔恨與邪見(意)。想法一有了惡德,其惡報也會跟著產生。具有善德的人,都是戎十惡的人,當然會累積福報的資糧,即善有善報,甚至還可福慧增長。這就好像吉人居吉地,惡人居惡地,如果吉人居惡地,還是吉人相;若惡人居吉地,當然還是惡人相,即所謂的「善德吉人相,惡德惡人相」。由此可見,德性的養成將會造就自己累積福報的資糧,因此每個人的業並不是一種「定值」,即心轉則業轉,而心轉就是如何把惡念轉成善念,再把惡德轉成善德。一旦有了惡念或惡德,還是有方法可以轉變----------那就是要「懺悔」,你可以選擇拜懺(如念本書的懺悔文、水懺或唸地藏經),甚至只唸「地藏王菩薩」的聖號,就不會墮入三惡道了。我寫這本書,除了已重新整理過「善惡業報占察經」呈現現代版的「與菩薩的對話」外,從占卜中學會觀照自己的念頭與障礙,同時更進一步能夠去研讀「地藏經」,了解地藏王菩薩那種無量的功德,更需產生對自己堅信不疑的精神,才能與地藏王菩薩屢屢相應。因此,為了讓讀者對地藏王菩薩有一種法喜的感受,才隨書附贈Q版的「地藏王菩薩」限量版的捷運卡一張,希望能廣結善緣與利益眾生,更感謝劉玉美女士與大德們發心發願募資並印刷捷運卡,隨喜功德不在話下,同時也感謝陳尚騏與李沁琳居士,用一位在家修行的身份,替本人寫序,可見佛法是可以應用在每天的日常生活裏,希望這本書也能夠幫助到你,替你解除疑惑,並增長智慧。Metta Wendy Lin
【電子書】古今梵文佛說隨求即得大自在陀羅尼神咒經
《大隨求陀羅尼神咒經》是唐朝不空三藏法師譯,當時的官話是河洛語,從翻譯的漢字我們可以看得出來,譯師盡其可能以接近梵音的河洛語,做為咒語拼音的的用字。由於現代很少人能完全懂得河洛語發音,因此,本書以四種不同文字,並採六行對讀,第一行是悉曇體,第二行是天城體梵文,第三行是河洛語(唐朝官話)的漢字拼音是古德音譯資料,第四行為現代羅馬拼音(羅馬注音採用 Sanserif Pali 字體比較通用且不易變型),第五行是編者所注的漢音,第六行則是咒語的解釋,編者按莊錫慶教授所提供的解釋做為譯文,讓讀者更能掌握咒語的梵文原音與原義,尤其仔細聽編譯者讀誦的梵音,邊學著唸誦其效果會更好。唸誦時若有遺漏或唸錯,記得一定要以補闕真言來彌補,補闕真言唸七遍讓整個持誦功德圓滿。 《大隨求陀羅尼神咒經》非常珍貴殊勝,是三世諸佛經無量劫、大日如來自法界智中經歷恆河沙劫才求得。此咒為無數億恆河沙佛根本智,無量諸佛從此咒出。每個經文都有其獨特功德利益,《大隨求佛母》梵文名maha-pratisara,藏密稱為「梭章瑪佛母」,又稱為「隨求大明王」,是《普遍光明焰鬘清淨熾盛如意寶印心無能勝大明王大隨求陀羅尼》的本尊,此法門為唐密極重要的大法,功德廣大,贊不能盡;此咒等同於佛,威德力量罕見,主要體現在滅罪、成佛、滿願、除災、退敵等方面。書寫咒語戴在身上,能夠得到一切如來的神力加持,一切菩薩同心守護,一切聖眾隨逐加持,一切天、仙、善神、龍王、金剛、鬼神皆來護持,自身則成金剛堅固之身、等同佛身、等同一切如來藏身、成就如來熾盛光明身、是如來眼、是不壞甲冑、退一切怨敵、燒一切罪障、淨地獄道。——摘自《金剛頂瑜伽最勝秘密成佛隨求即得神變加持成就陀羅尼儀軌》。 本書特色 本書附持誦CD,是最接近梵音的印度口音教學,由編譯者黃力查親自唸誦。本書著重於實用性的梵文學習,是最適合大家研習與持誦的讀本,不同大專院校所開的梵文課,沿用歐西的古老方式教學,著重於文法。而坊間能找到的梵文書,也都較注重於學術性,總是讓初學者望而卻步。但克實而論,以現今的訴求而言,只要知道自己持誦的梵文經咒義理就夠了,並沒有必要用梵文做為溝通工具,除非您是要做學術研究,否則本書已足以讓您認識古今梵文經咒。 《大隨求陀羅尼》的功德: 1.成就一切真言法:也就是能成就其他的密咒,因為唸此咒後,等於入一切壇。「一切真言法,皆悉得成就,成入一切壇,得成三昧耶」、「若修密言時,此護最為勝,安樂修諸明,悉得無障礙,一切密言教,悉皆得成就,成入一切壇,速成三昧耶」 2.能滅除極惡的重罪。 3.鬥戰危險處,不被怨沮壞;他敵皆滅壞,終無怨敵怖畏。 4.壞滅諸魅鬼:猛惡吸精氣,常害有情類的魅鬼皆悉被滅除。 5.咒詛法無效,不被蠱毒中:別人作的黑法、降頭都被化解。 6.水火、刀杖(戰爭)、雷電、霜雹和黑風惡暴雨等災難皆得解脫。 7.所求願悉成:一切所希願,悉皆得如意。 8.若有女人懷胎,持此陀羅尼,都能使胎兒平安,生產安樂。 9.出言令樂聞,所至獲恭敬:所說的話,別人都能樂意聽;所到的地方,都能得到別人的恭敬。 10.惡夢不能侵:都能得到深熟甜蜜的睡眠。 11.拔救亡者生天:凡是罪惡眾生,死墮地獄,只要把此咒系放在亡者頸下,隨屍帶於身上。亡者所受的苦痛,悉得停息,地獄所有猛火,由於此陀羅尼威德力的關係,悉皆消滅。罪障也隨著消滅,得生三十三天(忉利天)。 12.能息一切諸天鬥諍言訟:代表著能息一切官司。 13.能除一切農作物的蟲害,一切苗稼,花果,藥草悉皆增長,其味香美柔軟潤滑。 14.氣候旱燥不調,由此陀羅尼威力,龍王會歡喜下雨,及時福澤百姓。 15.求子女:求男得男,求女得女。 16.能離種種障難魔業,能摧一切魔眾,能斷一切魔羅罥。 17.能斷一切習氣。 18.能令噁心眾生起大慈心。 19.能於一切處獲大供養,如佛大師兩足之尊。 20.日日誦持者,得大聰慧、大威力、大勤勇、大辯才成就。 21.當令精氣入身,增加威力,身心常得喜悅。 22.若有傍生禽獸,耳根所聞,彼等悉皆於無上菩提永不退轉。 23.證大涅槃。
【電子書】人間佛教見思錄
《人間佛教見思錄》一書,是滿義法師多年隨侍大師在世界各地弘法的見聞記實,及其對大師弘揚人間佛教的悲心宏願、精神理念之體會與感悟。 作者從各個面向,廣泛的探討人間佛教,有理有事;不但有系統的介紹佛光山各項弘化行事,及對當代社會人心所產生的影響與貢獻,尤其藉由各種實例,闡述大師的人間佛教思想精髓,佐以佛教經論理證,提供讀者深度閱讀。 藉由本書闡述,更能讓人體會人間佛教的真善美。 本書有十六章及附錄二篇。第一章至第五章,作者從星雲大師近年的著作《人間佛教佛陀本懷》、《人間佛教語錄》、《百年佛緣》及「人間萬事」等及從佛光山的宗風談及人間佛教如何安定人心,對社會的影響;第六章至第十一章是作者多年隨侍大師在世界各地弘法的見聞記實,將大師一生以「無我」的大悲、大智精神,傳弘人間佛教的盛況及攝受各界人士、感動人心的實況做詳實的報導;第十二章至第十六章介紹大師的出生、家庭、修學、性格等到一生弘傳人間佛教,對國際的影響及貢獻等。 附錄二篇是演講稿,編輯《星雲大師年譜》的心得分享及從大師推動人間佛教來談人生的意義。
【電子書】雜阿含經選集
《雜阿含經》為南朝劉宋求那跋陀羅在元嘉二十年(443年)於楊都祇洹寺口述,寶雲傳譯漢文,慧觀筆錄,共五十卷。其原本來源不明,《開元釋教錄》記載,此本就是法顯由錫蘭取回的雜阿含梵本;也有可能是求那跋陀羅由天竺或錫蘭帶來中國。現代在高昌及於闐發現梵文片斷,與現存《雜阿含經》一致,因此可以推斷它是由梵文本譯出,屬於根本說一切有部。(維基百科) 《雜阿含經》是禪修的經典,文章精簡雜錄,現存一千三百五十九篇經文,乃佛陀在世時對弟子所說的重要教理,以「五蘊」、「六入處」、「十八界」為禪觀,對「緣起」、「四聖締」的闡釋,了知一切法是「無常」、「苦」、「空」、「無我」,從而獲得真正的解脫。現代學者根據《瑜伽師地論》有關記載將其歸納為七誦:「五陰誦」、「六入處誦」、「雜因誦」、「道品誦」、「佛所說誦」、「弟子所說誦」和「八眾誦」。(維基百科)
【電子書】六祖壇經
= 每一部佛經,都記錄著一段隆重的法會現場 = = 走進《壇經》的世界,諦聽六祖惠能的大智慧 = 這是一場真實而盛大的法會,發生在千餘年前的唐朝,座上講經的高僧,是禪宗的惠能大師。他受韶州刺史的邀請在大梵寺說法,台下聆聽者不分僧俗,超過千餘人。 而惠能大師的弟子,將這場法會的內容記錄了下來,即為本書──《六祖壇經》。 透過講經的法會,惠能自述生平遭遇與學佛經歷,並闡述禪宗傳承之心法,其中心思想為「見性成佛」。所謂「性」,即指世間眾生本身皆具成佛的可能性。 《壇經》自唐朝問世以來,不僅是中國禪宗最重要的典籍,其影響力更超出宗教範疇,深入中國哲學、文學、藝術等各層面,深深影響了中國文化與中國人的生活與思想。影響之深,至今可見。 本書採用民初佛學研究者丁福保居士的《六祖壇經箋註》為本。丁氏箋註態度會通儒、釋、道三家,以漢儒註儒家經典的嚴謹態度,審慎求實,廣採古今註解為解說,是集大乘的箋註本之一。本書加以新式標點,輔以現代編排,俾使讀者容易閱讀、領會,感受惠能大師所說「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的深刻思想與底蘊。
【電子書】六祖壇經
= 每一部佛經,都記錄著一段隆重的法會現場 = = 走進《壇經》的世界,諦聽六祖惠能的大智慧 = 這是一場真實而盛大的法會,發生在千餘年前的唐朝,座上講經的高僧,是禪宗的惠能大師。他受韶州刺史的邀請在大梵寺說法,台下聆聽者不分僧俗,超過千餘人。 而惠能大師的弟子,將這場法會的內容記錄了下來,即為本書──《六祖壇經》。 透過講經的法會,惠能自述生平遭遇與學佛經歷,並闡述禪宗傳承之心法,其中心思想為「見性成佛」。所謂「性」,即指世間眾生本身皆具成佛的可能性。 《壇經》自唐朝問世以來,不僅是中國禪宗最重要的典籍,其影響力更超出宗教範疇,深入中國哲學、文學、藝術等各層面,深深影響了中國文化與中國人的生活與思想。影響之深,至今可見。 本書採用民初佛學研究者丁福保居士的《六祖壇經箋註》為本。丁氏箋註態度會通儒、釋、道三家,以漢儒註儒家經典的嚴謹態度,審慎求實,廣採古今註解為解說,是集大乘的箋註本之一。本書加以新式標點,輔以現代編排,俾使讀者容易閱讀、領會,感受惠能大師所說「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的深刻思想與底蘊。
【電子書】《三摩地王經》實修講記
「三摩地」 是心之確實了悟 達到三摩地的那一剎那 心無所起,捨棄重擔 貪欲變空了 瞋怒平息了 愚癡也被驅散了 & 「三摩地」一詞之意為「心之確實了悟」。三摩地的教法極其珍貴與重要。經由修習三摩地,能得到究竟的成果,生起覺悟者不可思量之身、語、意的證悟特質。藉由甚深三摩地,在一生之內即身成就金剛乘行者的圓融境界—全然開悟,是可能的。佛陀藉由三摩地的修持而完全覺醒,證得開悟的功德。由此可知,三摩地是一種極為重要、深妙及珍貴的心之境界。 《三摩地王經》是佛陀應月光童子菩薩的請求,於王舍城靈鷲山宣說一切諸法體性平等的三摩地王法門。月光童子是藏傳教噶舉派祖師岡波巴大師過去生的轉世之一。岡波巴大師曾廣泛引用《三摩地王經》,做為修持三摩地漸進次第及教授大手印的輔佐,直至今天,以此經為基礎之大手印教授傳承千年間從未間斷,是藏傳佛教的重要經典,也是修持大手印三摩地的典範。 第十六世大寶法王在錫金隆德寺創立那瀾陀佛學院時,也將此經定為佛學院的教本,做為大手印的輔佐性經典,重要性可見一斑。本書是第十七世大寶法王的總經教師創古仁波切以心要教法的風格,闡釋《三摩地王經》的精義開示,內容涵蓋大手印的要旨,是以經典為背景及個人實修為輔佐的典型,對希望修持大手印的行者而言,瞭解《三摩地王經》的意義至為重要,也是修持大手印的重要論注。 【創古文化】 FACEBOOK:thrangudharmakara 微信平台公眾號:Rain-of-Dharma 本書特色&& & ■秋吉尼瑪仁波切・特別推薦(噶舉寧瑪講修寺住持) 堪千創古仁波切是一位至為崇高的修行者,與慈悲合一不二,也是一位非常傑出的佛法上師,具足學問淵博、舉止清淨及心地高尚三種功德。 ■藏傳佛教噶瑪噶舉教派修習大手印主要教法的基礎 岡波巴大師引用《三摩地王經》作為修持的經典後,近千年來至今仍是噶瑪噶舉教派大手印修持的經典,第16世大寶法王亦將此經列為那瀾陀佛學院的教授經典。 ■三摩地的修持,能於一生內全然開悟 三摩地的教法極其珍貴與重要。經由修習三摩地,將會生起覺悟者不可思量之身、語、意的證悟特質,在一生之內即身成就金剛乘行者的圓融境界—全然開悟,也是可能的。 ■讀誦《三摩地王經》之四大功德 佛陀說如果能精通此經、恒常讀誦此經,並廣為他人解說此經,將能成就四種大功德。第一種功德是經由此種行持所累積的福德,將不可磨滅。第二種功德是大無畏,受怨敵攻擊時不為所壞。第三種功德是智慧無邊,智慧將無限量地增長。 第四種功德是成就無量無邊的辯才。
【電子書】一生吉祥的三十八個祕訣
什麼是真正的吉祥? 怎樣才能得到真正的吉祥? 所有的秘訣都寫在《吉祥經》裡! 這是風行全球近三千年的古老秘笈 更是佛陀親授的三十八種智慧方法 不僅僅要聽聞、要讀誦,更要依之而行 便無往不勝,無處不安,無時不順! 《吉祥經》是一部無比珍貴、締造幸福與吉祥的經典!佛陀以大智慧、用精簡文字,教導世人怎樣獲得世間的幸福吉祥,以及怎樣獲得出世間的究竟吉祥,內容豐富且寓意深奧,全面而詳細地闡述涵蓋事業、婚姻、財富、健康、人際交往、家庭教育、居住風水、心靈成長……等生命議題,前八段偈頌主要是對居家生活的指導,關於這部分可以在儒家、道家等聖賢教言裡找到相同或者相似的內容;而第九至第十段偈頌則是關於出世間證悟解脫的內容,更為殊勝! 這是一本適合在家修行的教言,更是幸福與快樂的指引!本書以淺顯易懂的文句,融合作者飽學的傳統文化,不離現代社會現象,加入不少可能就是發生在你我身邊的生活案例,精準又生動地闡釋經典之勝,引導讀者領略進而實踐三十八種智慧方法,必能消除所有痛苦的因,種下所有快樂的因,達到人生中真正的「吉祥如意」,得到最大的安穩與幸福!
【電子書】一生吉祥的三十八個祕訣
什麼是真正的吉祥? 怎樣才能得到真正的吉祥? 所有的秘訣都寫在《吉祥經》裡! 這是風行全球近三千年的古老秘笈 更是佛陀親授的三十八種智慧方法 不僅僅要聽聞、要讀誦,更要依之而行 便無往不勝,無處不安,無時不順! 《吉祥經》是一部無比珍貴、締造幸福與吉祥的經典!佛陀以大智慧、用精簡文字,教導世人怎樣獲得世間的幸福吉祥,以及怎樣獲得出世間的究竟吉祥,內容豐富且寓意深奧,全面而詳細地闡述涵蓋事業、婚姻、財富、健康、人際交往、家庭教育、居住風水、心靈成長……等生命議題,前八段偈頌主要是對居家生活的指導,關於這部分可以在儒家、道家等聖賢教言裡找到相同或者相似的內容;而第九至第十段偈頌則是關於出世間證悟解脫的內容,更為殊勝! 這是一本適合在家修行的教言,更是幸福與快樂的指引!本書以淺顯易懂的文句,融合作者飽學的傳統文化,不離現代社會現象,加入不少可能就是發生在你我身邊的生活案例,精準又生動地闡釋經典之勝,引導讀者領略進而實踐三十八種智慧方法,必能消除所有痛苦的因,種下所有快樂的因,達到人生中真正的「吉祥如意」,得到最大的安穩與幸福!
【電子書】了凡四訓
了凡四訓 明代創世之作,流傳百年至今 曾國藩、胡適、印光大師、淨空老法師、稻盛和夫等人推崇的人生寶典。 融彙了儒釋道三家的學問,展現中華傳統的智慧,傳統文化學者鐘茂森教授,詳細得解讀改造命運。 《了凡四訓》又名《命自我立》,是明朝袁了凡先生,結合了自己親身的經歷和畢生學問與修養,為了教育自己的子孫而作的家訓。 ◎欲改變命運,化凶為吉者,要讀此書。 ◎欲功名富貴,壽命增長者,要讀此書。 ◎欲轉病為健,轉夭為壽,轉窮為達,轉罪為福者要讀此書。 了凡先生在早期驗證了命數的準確性,後來進一步通曉了命數的由來,知道人可以掌握自己的未來,改造自己的命運;難得的是,他在下半生,又驗證了人完全可以自我「立命」,自求多福。在他智慧的人生經驗中,不僅僅是知命安命,更可貴的是教誡我們自強不息,透過修身積德,改造命運,給後世子孫留下積極有益的「立命之學」。 原著/袁了凡(明) 講述/鍾茂森教授 本書特色&& & 種德立命,修身治世的家訓名篇 改造命運,心享事成的勵志寶典
【電子書】正覺之道.佛子行廣釋
◆一語道破沉溺負面深淵的問題癥結! ◆在瑣碎、忙碌的時間縫隙中,也能確實修持佛法。 ◆短短三十七句偈頌,讓佛陀智慧開啟你的正覺之道。 當人們提到「佛學」時,總會抱持著排斥或懷疑的態度,覺得那已是過去迂腐的思想,但其實只是我們對宇宙人生真相的認識不清,不願正視內心的「煩惱」而透過忙碌的工作、華美的物質來滿足自己,藉由暫時且虛幻的現象來遮掩自己對生命的焦慮、孤獨與無助。 這樣深層且具體的不安,我們可以透過不限於時空、疆域的佛陀智慧來梳理,但在廣大深遠的佛海經典裡不知從而著手,而《佛子行》正是為這樣的你點亮一盞明燈。藉由闡釋、分析三十七句偈頌,說明偈語意涵的同時,也提出能具體落實的方法,以一種短小精悍、言簡意賅的方式連結修持道路。 《佛子行》將大乘佛法的教義濃縮在短短三十七句偈頌中,讓初學者能容易上手與理解,修持多年的人也能從中鑽研並受益,是任何想要解決內心終極恐懼,與了解宇宙生命真理的人都可以嘗試的一帖妙藥。 根讓仁波切所著的《正覺之道──佛子行廣釋》以解釋藏傳佛教高僧無著菩薩(1295~1369年)所著的論典《佛子行三十七頌》為主線,濃縮整個大乘佛法的修行原理和具體方法。本書開篇即介紹了佛子行的重要性及含義,是全書的縮影。 全書除了對《佛子行》進行細致深入的詳解,還系統地介紹了小乘和大乘佛法的框架,特別是針對人們如何在生活中運用佛法,在日常生活、工作中為人處事,與人和諧相處,提高自我修養,利益他人、造福社會等方面都作了廣泛闡述。
【電子書】正覺之道.佛子行廣釋
◆一語道破沉溺負面深淵的問題癥結! ◆在瑣碎、忙碌的時間縫隙中,也能確實修持佛法。 ◆短短三十七句偈頌,讓佛陀智慧開啟你的正覺之道。 當人們提到「佛學」時,總會抱持著排斥或懷疑的態度,覺得那已是過去迂腐的思想,但其實只是我們對宇宙人生真相的認識不清,不願正視內心的「煩惱」而透過忙碌的工作、華美的物質來滿足自己,藉由暫時且虛幻的現象來遮掩自己對生命的焦慮、孤獨與無助。 這樣深層且具體的不安,我們可以透過不限於時空、疆域的佛陀智慧來梳理,但在廣大深遠的佛海經典裡不知從而著手,而《佛子行》正是為這樣的你點亮一盞明燈。藉由闡釋、分析三十七句偈頌,說明偈語意涵的同時,也提出能具體落實的方法,以一種短小精悍、言簡意賅的方式連結修持道路。 《佛子行》將大乘佛法的教義濃縮在短短三十七句偈頌中,讓初學者能容易上手與理解,修持多年的人也能從中鑽研並受益,是任何想要解決內心終極恐懼,與了解宇宙生命真理的人都可以嘗試的一帖妙藥。 根讓仁波切所著的《正覺之道──佛子行廣釋》以解釋藏傳佛教高僧無著菩薩(1295~1369年)所著的論典《佛子行三十七頌》為主線,濃縮整個大乘佛法的修行原理和具體方法。本書開篇即介紹了佛子行的重要性及含義,是全書的縮影。 全書除了對《佛子行》進行細致深入的詳解,還系統地介紹了小乘和大乘佛法的框架,特別是針對人們如何在生活中運用佛法,在日常生活、工作中為人處事,與人和諧相處,提高自我修養,利益他人、造福社會等方面都作了廣泛闡述。
【電子書】直指明光心:《大手印指導教本:明現本來性》釋論
看啊!看著你的心! 看著那無生的根基, 看著它無滅的展現, 在明空的廣境中,放鬆。 這赤裸直觀、本然無作、寬坦放鬆的方式, 就是最甚深的大手印修持法。 大手印實修者的聖典 西元十六世紀卓越的大師──達波札西南嘉所著作的《明現本來性》,以其實修體驗而宣說的精闢訣要,數百年來,一直在噶舉傳承中備受珍視,是許多行者視為閉關修持,以及將日常生活與大手印結合的重要依據。 深廣的空性引見實相 大手印中教導:「空性的智慧」即是自心的本質及一切現象的本性,它含括了我們全部的經驗,當我們認出自己經驗中那流動、開闊、寬廣而放鬆的特質,即使只有那麼短短的一剎那,那就是對空性智慧中「空」的面向的一種體驗。 瞭解萬千變化,只在一心 心雖不可言喻,但卻可以體驗得到。好比我們的念頭和情緒是如此地鮮明,但是當你去看它的時候,什麼都找不到,然而當你不去看的時候,又體驗得到。在我們的世界中所經驗的一切,純粹是自心創造的產物。 妄念是明光心的變動 心的體性,無法用言語去說它是像什麼樣子,也無法去思維它是如何。心遠離一切的認定,明而無礙,是自己覺知自己的明晰之心。 這是一本直接在「心」上修持的教導。 《明現本來性》是廣受尊崇的大手印成就者達波札西南嘉(1511-1587)依自身修持體驗而著作的大手印教本,由被譽為「當代密勒日巴」的堪布竹清嘉措仁波切來闡釋。他融合了佛陀三次轉法輪的心要精髓,有部、經部、唯識、中觀等四部宗派的空性見地,與成就者之王密勒日巴的甚深道歌,以及薩惹哈、戈倉巴、臧巴嘉惹等大手印傳承祖師的精要口訣。當空性的深廣教義,加上大手印「直指」的甚深訣要,就能讓修學者直接在心上有所領悟,並開啟對自心實相的深刻體驗。 書中一開始指出心的本質就是回歸它原本的狀態,其中有四個面向:它超越了修整造作;它是萬法的本質──空性,超越了有與無;它是甚深空性與自性明光無分別的法界;它是自然任運而成,不是新製造出來的,是樂空無別的本體。為了培養對自心本性這些面向的確信,透過「止」、「觀」兩種方式,讓心安住在當下的覺性及體驗中,同時去觀照外在顯相、妄念及心的狀態,然後經由指引的階段,斷除概念的虛構增益,直到確認顯相、妄念及各種內心狀態皆是俱生本智。 藉由這些過程,我們會發現無須向外去尋求證悟,在我們自心──念頭、情緒和感知的經驗當中,就存在著證悟的根本狀態。
【電子書】品讀那先比丘經
《那先比丘經》,略稱《那先經》,又名《彌蘭陀王問經》,約譯於東晉年間,譯者佚名,收於大正藏第三十二冊。全經共二卷,分為序文、本文和結文三段。 本經記錄那先與彌蘭陀王相見論議的情形,以及雙方就佛教教理和有關事項所作之問答,解說緣起、無我、輪迴、業報、泥洹道等五十條佛教基本教義。內容雖僅涉及小乘學說,然其中略談印度原始佛教教法,在佛教文學史上亦頗受重視。 此經先後有漢譯三種,現存二卷本及三卷本,譯者皆不詳;另有巴利文本《彌蘭陀王問經》,為南傳三藏外重要的巴利語經典,有數種寫本,內容略有差異。 本經文體流利簡潔,譬喻淺顯易懂,適合學佛之人品讀,以領會佛法妙義。
【電子書】品讀維摩詰經
《維摩詰經》,全名為《維摩詰所說經》,譯自後秦鳩摩羅什,收於大正藏第十四冊,共三卷十四品。 & 本經記載文殊菩薩前往探望生病的維摩詰居士,雙方展開一場精采對話,針對大乘教法進行深入廣泛的探討。內容闡述佛法不離世間法的要旨,提倡積極入世的人生觀,並點明在家居士雖身處居家,亦應心存慈悲,教化眾生,行持菩薩道。 & 在佛教譯經史上,《維摩詰經》曾有七種譯本,如今僅存三種:一是《佛說維摩詰經》,二卷,三國時吳國支謙譯;二是《維摩詰所說經》,三卷,後秦鳩摩羅什譯;三是《說無垢稱經》,六卷,唐玄奘譯。其中公認最流暢易讀者是鳩摩羅什本。 & 經中以生動有趣的故事為譬喻,說法淺近,引發大眾信仰,是大乘經典一大特色。若靜心閱讀,必能對大乘教法體悟更深。
【電子書】品讀南傳法句經
《南傳法句經》為南傳上座部巴利文的傳本,收於經藏五部的《小部》之中,分成二十六品,四百二十三偈,於南傳佛教國家如斯里蘭卡深受喜愛,亦有著崇高的地位。 法句,或譯法跡,意為佛法的語句、佛法之道,在梵語則稱為「曇缽」。此經記載佛陀在約三百零五個場合中為眾生說法的內容,主要開示人生的現實體驗,教授大眾離苦得樂的秘訣,並點明修行要踏實耕耘,如此始能成就聖果。 《法句經》除了南傳巴利文本之外,於中國還存有四種漢譯,皆屬北傳佛教。其中只有東吳維祇難等人所譯的北傳《法句經》初本之品次內容與南傳巴利文本相近。 常朗誦閱讀本經,當可了解佛法精髓,並以此啟發人心,教化大眾心向善道。
【電子書】百喻經:洞悉方圓處事的行事法則
閱讀古代人的經典,啟迪現代人的智慧! 千百年來被人們做為為人處世的經典讀物。 寓言中描述了諸多幽默可笑之事, 在虛幻的人物中反映寫實人生,極具諷刺又蘊含哲理。 不求在此濁世中超脫,但求在這物欲橫流的世界中有一片平和與泰然。 當你的心被繁雜瑣事所困擾,在人生旅途中遭遇困惑時, 不妨翻開本書進行一次智慧之旅,卸下自己心靈的包袱!
【電子書】品讀佛遺教經
《佛遺教經》,全名為《佛垂般涅槃略說教誡經》,譯自後秦鳩摩羅什,收於大正藏第十二冊,有序、正宗、流通三分。 垂,為垂示之意,般涅槃則指圓寂,教為言教,誡為訓誡。內容記載釋尊在拘尸那羅的娑羅雙樹間入涅槃前的耳提面命。 釋尊教導徒眾,在他滅度後應以戒條為師,制御五根,遠離世間六塵染著,保護戒法之根本;亦再三叮囑須修清淨法,教誡眾生要精勤修習禪定,才能得無上智慧力,了生脫死,離開輪迴。字句中不厭其煩的諄諄告誡,足見釋尊欲度眾生的大慈大悲,讀來扣人心弦,令人感動萬分。 《佛遺教經》為佛陀最後遺留的教誡法則,可說是佛陀一生弘法言教的總結。佛教徒應遵循其道,奉行不悖,以免辜負釋尊的慈悲盼望。
【電子書】品讀圓覺經
《圓覺經》,全名為《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譯自唐代佛陀多羅,收於大正藏第十七冊,全經共一卷,分作序、正宗、流通三分,有十二章。 圓覺,即圓滿菩提,證悟佛果;修多羅則為貫穿法相攝持所化之義;了義,指佛說之教法透徹究竟。本經由佛陀開示六道眾生皆具圓覺本心的妙義,強調若能除去六塵生起的無明妄念,便可得自性真如的要旨。 最早提倡《圓覺經》的是唐代宗密,留下注疏《大方廣圓覺經大疏》三卷、《圓覺經大疏釋義鈔》十八卷、《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疏注》四卷及《大方廣圓覺經略鈔》十二卷等。 本經總持一切法,包含無量義,能解決煩惱,得菩提心。修習佛道者若細心參究,必能有所體悟。
【電子書】品讀六祖壇經
《六祖壇經》,全名為《六祖大師法寶壇經》,由六祖惠能大師口述,弟子法海集錄而成,全經共一卷,分為十品,收於大正藏第四十八冊,是研究禪宗思想淵源的重要依據。 惠能大師於曹溪弘揚禪宗,主張頓悟,其學派與北方主張漸悟的神秀禪師分庭抗禮,有「南頓北漸」之稱。本經闡述其佛性本有、見性成佛的中心要義,並強調禪法須以定慧為本,於行住坐臥間皆可妙悟,並不限於一法。 傳世的《壇經》有多種版本,然後人多所節略,元代德異乃探求諸方,得其全文,世祖至元二十七年於吳中休休庵上梓;次年,宗寶校對三種異本並增編弟子請益機緣,而予印行。 本經為中國佛教著作中唯一被稱為「經」者,其地位不容忽視。讀者如耐心參讀,必能有歡喜收穫。
【電子書】品讀地藏經
《地藏經》,全名為《地藏菩薩本願經》,譯自唐代實叉難陀,收於大正藏第十三冊,全經分為十三品。地,指土地,所有生物皆依存於它;藏,謂寶藏,可供養一切有情無情眾生欣欣向榮、繁衍不息。本經旨為強調孝道之精神,尤其是出世間的孝道,可超脫任何宗教。地藏菩薩共有三經,一是《地藏十輪經》,十卷八品,玄奘譯於西元651年;二是《地藏占察經》,二卷,隋朝菩提燈譯於西元581至618年間;三是《地藏菩薩本願經》,二卷十三品,實叉難陀譯於西元695至704年間,是目前流傳最廣、讀誦受持者最多的譯本。本經又稱為「佛門孝經」,除了弘揚孝道,並告誡世人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誠心誦讀,必能深有感悟,受益良多。
【電子書】品讀藥師經
《藥師經》,全名為《藥師琉璃光如來本願功德經》,譯自唐玄奘,收於大正藏第十四冊,為大乘佛教重要經典之一。佛教以出世為主,視涅槃得道為目標。但《藥師經》在追求解脫之餘,亦不離世間法,致力於打造人人安住的「東方淨土」。是以本經以藥師琉璃光如來在因地修行菩薩道時所發的十二大願為主旨,強調眾生皆能獲其妥善照護。《藥師經》傳入中國後,先後有五種譯本,現存以下四種:一是《佛說灌頂經》,十二卷,東晉帛尸梨蜜多羅譯;二是《佛說藥師如來本願經》,一卷,隋達摩笈多譯;三是唐玄奘本,一卷;四是《藥師琉璃光七佛本願功德經》,二卷,唐義淨譯。其中,以玄奘本最為通行。本經揭露「現世樂」的美好,值得有心向佛者潛心研究。
【電子書】品讀法華經
《法華經》,全名為《妙法蓮華經》,譯自後秦鳩摩羅什,收於大正藏第九冊,為大乘佛教重要經典之一,共計二十八品。妙法,係指所說教法微妙無上;蓮華,比喻經典完美潔白。本經主旨認為小乘佛教各派過分重視形式,遠離教義真諦,為掌握佛陀的真正旨趣,乃採詩、譬喻、象徵等文學手法,來讚歎永恆的佛陀。西元150年前後出現的《法華經》,在中國共被人譯過六次,現存的有:《正法華經》,十卷二十七品,竺法護於西元286年譯;《妙法蓮華經》,七卷,鳩摩羅什於西元406年譯;《添品妙法蓮華經》,八卷,闍那崛多與達摩笈多譯。其中的《妙法蓮華經》,文辭優美,流傳最廣,一般所誦即為此本。本經被譽為「諸經之王」,敬盼讀者們耐心咀嚼,好好受用。
【電子書】梵文常用咒語彙編
書豐富收錄日常生活最常實用咒語。獨家採悉曇、天城體、羅馬拼音、漢字對讀。可輕鬆讀懂兩種梵文字體,並且藉由當今普遍使用的天城體,直接得知悉曇之古梵文,這是學習梵文必要的方法,也是梵文咒語最新的編譯法。本書特將梵文翻譯為中文義理,讓修持咒語者,直接契入佛法。本書收錄最常實用咒語有三皈依三種,常用咒語六十七種,基本咒語二百六十八種,共計三百三十八種。詳細如下:三皈依三歸依真言、皈依三寶、趣三皈依。常用咒語出生供養真言、淨法界真言、一字大悲乳海真言、文殊菩薩護身真言、三字明、普禮真言、淨三業真言、淨身業真言、淨口業真言、淨意業真言、淨業障真言、懺悔滅罪真言、安土地真言、地藏菩薩滅定業真言、觀世音菩薩滅定業真言、成就種種功德真言、加持念珠或淨法界真言、淨念珠真言、千轉念珠真言、三摩耶戒真言、六字大明咒、金剛手真言、地藏菩薩咒、甘露咒、甘露乳海真言、發菩提心真言、大虛空藏菩薩真言、供養真言、普供養真言、普供養真言、妙色身如來真言、普集餓鬼真言、開地獄門及咽喉咒、普施一切餓鬼印真言、施食真言、甘露法味真言、施餓鬼甘露真言、寶勝如來真言、妙色身如來真言、甘露王如來真言、廣博身如來真言、離怖畏如來真言、三摩耶戒真言、發遣咒、法身偈、般若波羅密多心經心咒、光明真言、佛部三昧耶真言、菩薩部三昧耶真言、金剛部三昧耶真言、獻閼伽香水真言、獻寶座真言、白衣觀音大士靈感神咒、十一面觀自在菩薩心密言、心咒、大白傘蓋佛母咒、心咒、金剛般若無盡藏真言、金剛般若無盡藏真言、寶髻如來兆轉真言、補闕真言、迴向陀羅尼、大輪金剛陀羅尼、大佛頂首楞嚴王真言咒心、毘盧遮那佛大灌頂光真言、佛頂尊勝陀羅尼心真言、佩帶解脫咒輪。十小咒如意輪陀羅尼、大心陀羅尼、小心陀羅尼、消災吉祥神咒、功德寶山神咒、準提神咒、藥師灌頂真言、聖無量壽決定光明王陀羅尼、觀音靈感真言、七佛滅罪真言、甘露咒、吉祥天女咒、大寶廣博樓閣、善住秘密陀羅尼、警覺陀羅尼、根本陀羅尼、心真言、隨心真言、大悲咒、心咒、千手千眼觀自在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大悲咒心咒、楞嚴咒、般若波羅密多心經、一切如來心祕密全身舍利寶篋印陀羅尼。基本咒語菩提心真言、菩提行真言、成菩提真言、涅槃真言、不動尊真言、無動尊真言、虛空眼真言、法界真言、大勤勇真言、水自在真言、耶輸陀羅真言、寶手真言、寶手真言、白傘蓋佛頂真言、勝佛頂真言、最勝佛頂真言、光聚佛頂真言、除障佛頂真言、地神真言、烏婆計設尼真言、質多羅童子真言、財惠童子真言、哀愍惠真言、除一切熱惱真言、不可思議真言、安惠真言、淨居天真言、羅剎婆真言、摩羅伽真言、大日如來種子心真言、普通種子心真言、灑淨真言、持地真言、持地真言、持香水真言、略奉持護摩真言、大力大護明妃真言、入佛三昧耶真言、法界生真言、法界生真言、金剛薩埵真言、金剛薩埵真言、金剛鎧真言、如來眼真言、塗香真言、華供養真言、燒香真言、飲食真言、燈明真言、閼伽真言、如來頂相真言、如來甲真言、如來舌真言、如來圓光真言、無礙力真言、彌勒菩薩真言、虛空藏真言、除蓋障真言、除蓋障真言、除蓋障真言、觀自在真言、觀自在真言、得大勢至真言、得大勢至真言、多羅尊真言、多羅尊真言、毘俱胝真言、毘俱胝真言、毘俱胝真言、白處尊真言、白處尊真言、何耶揭嘌真言、何耶揭嘌真言、地藏菩薩真言、文殊師利真言、文殊師利真言、金剛手真言、金剛手真言、金剛手真言、金剛手真言、忙莽計真言、金剛鎖真言、金剛月靨真言、金剛針真言、一切持金剛真言、一切奉教真言、釋迦牟尼真言、釋迦牟尼真言、毫相真言、一切諸佛頂真言、無能勝真言、無能勝真言、無能勝妃真言、地神真言、毘紐天真言、伊舍那天真言、風神真言、六美音天、羅剎主真言、四閻魔真言、三死王真言、黑夜神真言、七母等真言、釋提桓因真言、嚕拏龍真言、五梵天真言、日天真言、月天真言、十諸龍真言、難陀跋難陀真言、虛空眼明妃真言、不動主真言、降三世真言、降三世真言、聲聞真言、緣覺真言、普一切諸佛菩薩心真言、普世明妃真言、一切諸佛真言、不可越守護門真言、相向守護門真言、大結界真言、寶手真言、光網真言、三佛頂真言、世明妃真言、計設尼真言、計設尼真言、除疑怪真言、施一切眾生無畏真言、除一切惡趣真言、大慈生真言、大悲纏真言、地藏旗真言、地藏旗真言、寶處真言、寶處真言、寶印手真言、寶印手真言、堅固意真言、堅固意真言、虛空無垢真言、虛空無垢真言、虛空惠真言、虛空惠真言、清淨惠真言、清淨惠真言、行惠真言、行惠真言、諸菩薩所說真言、淨居真言、諸荼吉尼真言、藥叉女真言、諸毘舍遮真言、諸部多羅真言、諸阿修羅真言、諸摩囉伽真言、諸緊那羅真言、諸人真言、元無所不至真言、虛空藏明妃真言、滿足一切金剛字句真言、無礙力明妃真言、救世者真言、無能害力明妃真言、置字句、元等力三昧、法界生、法輪、大惠刀、法螺、蓮花、金剛大惠、如來頂、毫相、大缽、施無畏、施無畏、與願、怖魔、悲生願、如來索、如來鉤、如來心、臍如來、腰如來、如來藏、大結界、無堪忍大護、普光、如來甲、如來舌、如來語、如來牙、如來辯說、如來十力、如來念處、平等開悟、如來昧、慈氏菩薩、虛空藏、除蓋障、觀自在、多羅菩薩、白處尊、何耶哩婆、曼珠室哩、光網菩薩、無垢光、烏波計始、地惠幢、請召童子、不思議童子、大愛樂亦名除疑怪、除惡趣、救護惠、大慈生、悲施潤、除一切熱惱、不思議惠、持地真言、蓮花印真言、安住惠真言、執金剛真言、金剛拳、金剛拳、無能勝、阿毘目佉、釋迦牟尼缽、一切佛頂、阿修羅、乾闥婆、藥叉、藥叉女、毘舍遮、毘舍即、一切執曜、一切宿命、諸羅剎娑、諸荼吉尼、大真言王、大威德生、金剛不壞、蓮花藏、萬德莊嚴、一切支分生、世尊陀羅尼、法住真言、迅疾持真言、百光通照、加持句真言、出罪方便真言、歸依方便真言、施身方便真言、隨喜方便真言、迴向方便真言、入佛三昧耶明、金剛王、金剛愛、金剛喜、金剛寶、金剛光、金剛幢、金剛法、金剛護、金剛牙、甲冑真言、無堪忍真言。本書特色本書附持誦CD,是最接近梵音的印度口音教學,由編譯者黃力查親自唸誦。本書著重於實用性的梵文學習,是最適合大家研習與持誦的讀本,不同大專院校所開的梵文課,沿用歐西的古老方式教學,著重於文法。而坊間能找到的梵文書,也都較注重於學術性,總是讓初學者望而卻步。但克實而論,以現今的訴求而言,只要知道自己持誦的梵文經咒義理就夠了,並沒有必要用梵文做為溝通工具,除非您是要做學術研究,否則本書已足以讓您認識古今梵文經咒。本書前半部是常用的真言咒語,大都帶有咒文解釋。並且附有各咒出處及誦持該咒功德,但如果大藏經中找不到者不在此限。至於後半部取材自大藏經中的「胎藏真言」,乃是為了讓想學習者能依序學習而做。
【電子書】一次讀懂梁皇寶懺:白話圖解,輕鬆了解梁皇寶懺解冤的秘密
凡是過去世冤業現前,身心不安,或是遭逢惡緣, 親友眷屬互相欺惱時,加修此法,可轉惡緣為善緣。 & 我們到底做錯什麼事?為什麼要拜懺? 又為什麼要拜《梁皇寶懺》? & 有人說,我這輩子都沒做錯, 敢問您從小到大都沒犯錯嗎? 生活中不小心踩了多少螞蟻! 踏在草皮上傷了多少昆蟲! 說謊更是家常便飯!不信回想一下, 翹班、翹課、翹家的理由! & 連孔子都要吾日三省吾身, 更何況我們不是聖人,更需要反省。 就算您是聖人,也有過去世犯錯的報應。 您說,有誰能不拜懺? & 《梁皇寶懺》是中國歷史最早的懺本,也是流傳最久的一部懺法。由於佛法深遂感應不可思議,被稱為懺悔滅罪的「懺王」,功德力威盛,一千多年來助人無可計數,是冥陽兩利的重要法寶。 & 拜懺是最省錢省力、淨化身心的排毒療程,可幫助自己觀察到內在的盲點,消除無始劫來的惡習氣,提昇個人的生命品質,將視野拓展到無限寛闊,轉化內心的騷亂,消弭業習的障礙。 & 修習梁皇寶懺的三大好處 好處一:藉助覺悟的法語,超度亡靈親友,具有不可思議的感應力 好處二:藉助佛陀的智慧,讓你生活幸福,事事順心如意 好處三:修習慈悲法門,不只自利利他,還可成就自己的道業
【電子書】中觀
迷惑與不滿,希望與恐懼的原因,只有一個: 看不清事物的真相。 中觀就是深觀,用智慧之眼辨證萬物的存在。 一旦明白萬物的虛實,無執、無滯的空性智慧, 便能清除內在的成見、枯寂、不滿足及痛苦。 & ●中觀論師龍樹的「八不」中道及其論證方法,照見萬法的真相:無有自性,它不僅破除凡人的我執、外道的常見、斷見和小乘學人的法執,同時更進一步彰顯「諸法皆空」的論點。 ●中觀不只是高明的論證,更是一條直觀實證的道路,唯有透過《中論》「緣起性空」的修證,才能不再固著在某種觀點上、某種經驗模式,而能如實了知當下的真相。 ●本書彙整當今最重要的四部論注:《無畏論》、《佛護注》、《般若燈論》、《淨明句論》的精華詳解,澈見《中論》每個論證背後的脈絡與理路,是般若智慧的極致詮釋。 & 錯誤的見地一旦斷除, 輪迴不需捨棄,涅槃不需他求,當下即解脫! 印度佛教論師龍樹菩薩以「八不」中道為思想核心,提出「27觀」來論證萬物的真假虛實,將小乘佛教,乃至其他學派對「究竟真實」所持的假設及見解各個擊破,確立佛教核心「緣起」的深義。「八不」中道指出一切萬法「緣起性空」,是「不生不滅」、「不常不斷」、「不一不異」、「不來不去」。這四組相對的概念:生滅、常斷、一異、來去,正是阻擋我們看凊事物真相的罩門。 & 本書詳解龍樹菩薩《中論》27道題的論證,彙整當今最重要的四部論注:《無畏論》、《佛護注》、《般若燈論》、《淨明句論》的精華詮釋,清楚闡述了龍樹的思想背景,以及每個論證背後的脈絡與理路,讓複雜的思辨系統及佛法要義背後的哲學論點深入心髓。
【電子書】心安了,路就開了:讓《佛說四十二章經》成為你人生的指引
身處滾滾紅塵、渴盼順流至海, 你得學會調適你的心,讓「欲」合理、有分寸── & 敏銳地覺察自身、環境、人事的互動變化因緣, 在每一念、每一個當下,反省、節制、修訂、選擇…… 事業、家庭、修道、理想無不在此「覺知」當中! 儘管字數不多,它教導的卻是最直捷的道路! 它是──《佛說四十二章經》 & 從「欲」入手,把「我」看破放下,心哪還會不安呢? & 欲壑難填──人對權力、美色、金錢的追求,每個時代都是很一致的。佛法的修行是要將智慧融入生活當中,而「欲」就是影響我們判斷力、蒙蔽心智的重要因素。其實,「欲」不是好壞問題,牽涉更多的,是人情與人性。 & 《佛說四十二章經》短短42則語錄,就有18則是關於「欲」的對治,與「欲」相關的「愛」、「情」也輪番出現,是修行的重要入手處。經文中所談「斷欲去愛」、「道人見欲,必當遠之」、「當捨愛欲」,要斷除欲望、要遠離誘惑,甚至還要「慎勿視女色,亦莫共言語」——不跟異性說話往來——這對古今社會來說都不算容易吧。難道佛教要大眾過起與世隔絕、茅棚深山的生活? & 作者長年從事佛陀教育的推廣,有許多處理與回應人們修行、生活問題的經驗。她主張,宗教是一種信仰,也是一種生活型態。佛法要有益於人,首要有不急求證果解脫,不急往淨土極樂;應先具備正確的知見,在紛擾的紅塵中,安定自己的心、增長智慧與慈悲,善待一切因緣。 & 東漢傳入中土,宋代以後成為禪門人手一冊的日用經典 經文簡要,融通佛教精義,實踐者能得佛法修行概要! & 《佛說四十二章經》是佛教傳入中國的第一部經典,傳入時間在東漢明帝時期。其體裁從形式上看來,像是佛陀在同一時間內所講的,其實是由後人從佛經裡一段一段、一則一則摘錄蒐集而成。 & 全經共42章,文體簡潔不冗長。內容包括原始佛教和大乘佛教,涵蓋佛法的大綱。特色是強調實踐,經文精簡扼要,掌握了佛教最主要的內容。 & 《佛說四十二章經》經題7字,便含蘊了這樣的意義:以42段佛陀講述的經文,總攝佛法大義。若能通曉此經,並且照著去實踐,也能得佛法修行的概要,是佛教重要的教典之一。
【電子書】心安了,路就開了:讓《佛說四十二章經》成為你人生的指引
身處滾滾紅塵、渴盼順流至海, 你得學會調適你的心,讓「欲」合理、有分寸── & 敏銳地覺察自身、環境、人事的互動變化因緣, 在每一念、每一個當下,反省、節制、修訂、選擇…… 事業、家庭、修道、理想無不在此「覺知」當中! 儘管字數不多,它教導的卻是最直捷的道路! 它是──《佛說四十二章經》 & 從「欲」入手,把「我」看破放下,心哪還會不安呢? & 欲壑難填──人對權力、美色、金錢的追求,每個時代都是很一致的。佛法的修行是要將智慧融入生活當中,而「欲」就是影響我們判斷力、蒙蔽心智的重要因素。其實,「欲」不是好壞問題,牽涉更多的,是人情與人性。 & 《佛說四十二章經》短短42則語錄,就有18則是關於「欲」的對治,與「欲」相關的「愛」、「情」也輪番出現,是修行的重要入手處。經文中所談「斷欲去愛」、「道人見欲,必當遠之」、「當捨愛欲」,要斷除欲望、要遠離誘惑,甚至還要「慎勿視女色,亦莫共言語」——不跟異性說話往來——這對古今社會來說都不算容易吧。難道佛教要大眾過起與世隔絕、茅棚深山的生活? & 作者長年從事佛陀教育的推廣,有許多處理與回應人們修行、生活問題的經驗。她主張,宗教是一種信仰,也是一種生活型態。佛法要有益於人,首要有不急求證果解脫,不急往淨土極樂;應先具備正確的知見,在紛擾的紅塵中,安定自己的心、增長智慧與慈悲,善待一切因緣。 & 東漢傳入中土,宋代以後成為禪門人手一冊的日用經典 經文簡要,融通佛教精義,實踐者能得佛法修行概要! & 《佛說四十二章經》是佛教傳入中國的第一部經典,傳入時間在東漢明帝時期。其體裁從形式上看來,像是佛陀在同一時間內所講的,其實是由後人從佛經裡一段一段、一則一則摘錄蒐集而成。 & 全經共42章,文體簡潔不冗長。內容包括原始佛教和大乘佛教,涵蓋佛法的大綱。特色是強調實踐,經文精簡扼要,掌握了佛教最主要的內容。 & 《佛說四十二章經》經題7字,便含蘊了這樣的意義:以42段佛陀講述的經文,總攝佛法大義。若能通曉此經,並且照著去實踐,也能得佛法修行的概要,是佛教重要的教典之一。
【電子書】楞嚴貫心
《楞嚴經》──唐代傳入中國,明清後獲高度推崇, 是時曾有:「自從一讀楞嚴後,不看人間糟粕書!」的詩句! 真心本來就是存在的,真心也時時刻刻都在作用。 只是我們不知道:起作用者原是「真心」,但都被「妄識」所扭曲了…… 可曰:「我心未寧,乞師與安。」 祖曰:「將心來,與汝安。」 可良久曰:「覓心了不可得。」 慧可禪師雖修行了很久,但心還是不能安。達摩祖師說:很簡單啊,你把心拿來,我就替你安。慧可禪師思忖良久,對曰:「覓心了不可得。」這「良久」是什麼意思?慧可禪師想了又想,本來很多人都認為很簡單,因每個人都自認為有心。但真問到你:心在哪裡時,就張口結舌,答不出心在哪裡?因為,既眼耳鼻舌身都不是,受想行識也不是……想來想去,竟沒有一個是的。所以最後只能說:覓心了不可得。找了老半天,卻找不到我的心啊。 慧可禪師修行了老半天,最後遇到達摩祖師時,還說我心未安。 真心是性,而非相。建立「正知見」才可能開悟! 就《楞嚴經》的宗旨來看,見到真心後,在修行的過程中,才算找到真正的方向跟門路。在未見真心前,雖很認真修行,卻起起落落,有的時候比較清楚;有的時候又渺渺茫茫。所以在修行上,總不能落實。 「未有正知見做基礎,一個人單憑參一個話頭就能開悟的話,那滿街都是禪師了。所以,如果不能先以正知見來消除邪知邪見,就算你打坐、修定、參禪,都不可能開悟。」果煜法師透過講《楞嚴經》,作出這樣提醒。 佛教各派必讀經典!今果煜法師以白話講述的精要版本 全名《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的《楞嚴經》,唐代後才傳入中國。隋朝的智者大師很早就聽說有這部經典,也確認它的義理非常崇高、深妙,但是這部經典卻一直沒能傳到中國。那是因為當時印度把這部經典當作國寶,禁止外傳。直到後來有人發心、偷渡成功,才於唐代傳入中國。明清後更被佛教人士高度推崇,曾有:「自從一讀楞嚴後,不看人間糟粕書!」的詩句。 經文中反覆辯證「真心」究竟為何?又在何處?雖然因篇幅廣大而常被學習者延後研讀的時間,但事實上,其「明辨真心」、「建立正知見」的宗旨,學習者如能越早嫻熟、便越早受惠。 果煜法師早年研讀《楞嚴經》時也曾輾轉難明,講經時融入許多個人的修正經驗。本書中,果煜法師透過最白話易懂、最貼近現代人心的用語,佐以妙語如珠的生動比喻講述經文,是讀者一探此重要典籍之智慧、奧祕不容錯過的版本。
【電子書】楞嚴貫心
《楞嚴經》──唐代傳入中國,明清後獲高度推崇, 是時曾有:「自從一讀楞嚴後,不看人間糟粕書!」的詩句! 真心本來就是存在的,真心也時時刻刻都在作用。 只是我們不知道:起作用者原是「真心」,但都被「妄識」所扭曲了…… 可曰:「我心未寧,乞師與安。」 祖曰:「將心來,與汝安。」 可良久曰:「覓心了不可得。」 慧可禪師雖修行了很久,但心還是不能安。達摩祖師說:很簡單啊,你把心拿來,我就替你安。慧可禪師思忖良久,對曰:「覓心了不可得。」這「良久」是什麼意思?慧可禪師想了又想,本來很多人都認為很簡單,因每個人都自認為有心。但真問到你:心在哪裡時,就張口結舌,答不出心在哪裡?因為,既眼耳鼻舌身都不是,受想行識也不是……想來想去,竟沒有一個是的。所以最後只能說:覓心了不可得。找了老半天,卻找不到我的心啊。 慧可禪師修行了老半天,最後遇到達摩祖師時,還說我心未安。 真心是性,而非相。建立「正知見」才可能開悟! 就《楞嚴經》的宗旨來看,見到真心後,在修行的過程中,才算找到真正的方向跟門路。在未見真心前,雖很認真修行,卻起起落落,有的時候比較清楚;有的時候又渺渺茫茫。所以在修行上,總不能落實。 「未有正知見做基礎,一個人單憑參一個話頭就能開悟的話,那滿街都是禪師了。所以,如果不能先以正知見來消除邪知邪見,就算你打坐、修定、參禪,都不可能開悟。」果煜法師透過講《楞嚴經》,作出這樣提醒。 佛教各派必讀經典!今果煜法師以白話講述的精要版本 全名《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的《楞嚴經》,唐代後才傳入中國。隋朝的智者大師很早就聽說有這部經典,也確認它的義理非常崇高、深妙,但是這部經典卻一直沒能傳到中國。那是因為當時印度把這部經典當作國寶,禁止外傳。直到後來有人發心、偷渡成功,才於唐代傳入中國。明清後更被佛教人士高度推崇,曾有:「自從一讀楞嚴後,不看人間糟粕書!」的詩句。 經文中反覆辯證「真心」究竟為何?又在何處?雖然因篇幅廣大而常被學習者延後研讀的時間,但事實上,其「明辨真心」、「建立正知見」的宗旨,學習者如能越早嫻熟、便越早受惠。 果煜法師早年研讀《楞嚴經》時也曾輾轉難明,講經時融入許多個人的修正經驗。本書中,果煜法師透過最白話易懂、最貼近現代人心的用語,佐以妙語如珠的生動比喻講述經文,是讀者一探此重要典籍之智慧、奧祕不容錯過的版本。
【電子書】四念處內觀禪修法(2):你從未正確知道的身念處
內觀大師公認最適合現代人的法門隨時實踐,隨處奇蹟,每一刻,每個動作都蘊含解脫因子。 「由於不多修行四念處,如來滅後,聖教不能常存...」(相應部、大品) 「對於凡夫只有一條路可以導致清淨,克服憂愁哀傷,怯除苦楚悲痛,得到正當行為的準則,體證涅槃,這條路就是四念處。」(長部,四念處經) 如果四念處是一切實修法門的基礎,方便中的直接;那身念處就是基礎中的入門,直接中的直接。 身念處之所以為入門,是因為這門一開,你踏進去就是涅槃城內了。 所有人都大誤解了!四念處,不是同時觀身、受、心、法,而是只需選擇一個對象作為入手。阿姜念推薦身念處為普遍現代人實修,因為現代人少有耐心和敏銳,色身這般粗顯的物質,反而更容易覺察無常、苦、無我、不淨。 身念處並非只有觀身不淨,從阿姜念的教導中,即可形成「止觀雙運」,直接斷除根本煩惱。你會發現,佛法的偉大不在於龐大難解的教理,而是精練清楚的知見,可簡單操作的實踐。否則,在千年前知識未普及的印度,怎會有如此多的聖者成就。 備註:本書前半部曾收錄於《內觀禪修》。本書特色 一、精簡扼要。維持原始佛教簡單明瞭的特色,沒有冗言,沒有談玄說妙的龐大理論,直接說明該認識什麼?該做什麼。 二、次第明顯。從理論確認正見,再從身念處實修的準備和操作,之後指出成就的階段狀態,最後從他人實修經驗中反觀問題。建立一套反饋的系統,相當一本嚴謹的指導手冊。 三、無副作用上手。身念處異於其他靈修方式,不需觀想,沒有外靈干擾或走火入魔之虞。也因為不是專注念頭於一處,所以並不會不察外在,反之,能清楚知道外在,做出及時反應。
【電子書】因緣經智慧直解:隨順因緣的智慧
之一 佛陀的世間情、世間行 & 佛陀不只是佛法的導師,他也是人子、人夫、人父……, & 你想知道佛陀如何使妻子放手,讓寶貝兒子剃度修行嗎? 你想知道佛陀的兒子對父親所說的童言童語嗎? 你想知道佛陀怎麼引導自己年幼好玩的兒子學佛嗎? 你想知道累世跟著佛陀出世入世的哥兒們是那些人嗎? & 請看智崇上師講述的《因緣經智慧直解》── 一部很像電影的感人佛經 & 之二 心靈捕手──釋迦牟尼佛 & 有學生坐不住不想聽課了 有學生想要退學了 有學生冥頑不靈 有學生對功課討價還價 有學生很會問問題…… & 哎!人師難為 & 你想知道佛陀如何吸引學生留下來聽課? 如何處理五花八門的學生問題嗎? & 請看智崇上師講述的《因緣經智慧直解》── 一部生動活潑、絕不嚴肅的精彩佛經 & 之三 佛陀的前世今生 & 你知道佛陀也曾墮入三惡道嗎? 你知道佛陀做了什麼事而墮入地獄嗎? 你知道佛陀有什麼魅力,使得身為賤畜的他,卻讓尊貴的天帝前來求教嗎? 你想知道佛陀是用什麼方法脫離三惡道的苦海嗎? 你想知道佛陀所指出的成佛之道有那些步驟?那些方法嗎? & 請看智崇上師講述的《因緣經智慧直解》── 一部以故事教化眾生的佛經
【電子書】家家有本難唸的經
般若心經的生活智慧如果心靜不下來,那一切的言行只是在掩飾內心的焦慮不安。我們的心愈想靜,卻愈難靜;所以只好往外攀緣、尋找刺激,追求所謂的快樂。佛在我們心中,不在外面空性是進入佛法的鑰匙,當我們能深入了解《心經》時,就能夠更深入地了解佛法。作者將佛法的神秘面紗完全揭開,採用生活語言,直指人心的方式,導引現代人如何提昇生活的智慧,超越時空的藩籬,開創真正幸福快樂的人生。 本書與《當孫悟空遇到唐三藏~修心七要新解》一書,堪稱佛法雙璧-一解一行。讀者若能同時閱讀,要在生活情境中滌除煩惱,心無罣礙則指日可待矣!我們一直透過更多的「要」,來填塞內心的空虛,以至於表面上看起來很快樂,但結果卻是不幸福。本書教您如何認識生命、如何營造生活、如何追求真正幸福快樂的人生;所以值得您好好閱讀與珍藏!
【電子書】大梵彌羅:中古時期道教經典當中的佛教
本書由不同的角度分別探討中古時期佛道交流的不同議題,焦點集中在靈寶經當中的佛教概念。大乘佛典譯介進入中國後,其中的觀念開始滲透並被借用到中國本土的經典,最明顯的就是古靈寶經。本書即在佛道的脈絡下探討佛教觀念在靈寶經中的借用與轉化,試著去了解在四世紀到五世紀的中土佛教與道教如何去詮釋與運用印度佛教概念,這種考察不但可以幫助我們理解中世紀的中國如何理解印度中亞的宗教概念,更可以幫助我們了解這些概念如何被中國人所吸收與轉化,進而滲透到佛教以外的宗教,從而建立一種新的觀念。此研究議題也開展了當代佛道交涉研究的新面向,使我們可以從這些案例來重新思考佛教的「漢化」與佛道「融合」的議題。
【電子書】用菩薩的智慧處理心理問題 2:教你做個快樂的人
教你做個快樂的人佛說:你認命比抱怨還要好,對於不可改變的事實,你除了認命以外,沒有更好的辦法了。雖然我們不能控制際遇,卻可以掌握自己;我們無法預知未來,卻可以把握現在;我們無法預知自己的生命到底有多長,但我們卻可以安排好當下的生活;我們左右不了變化無常的天氣,卻可以調整自己的心情。在各種慾望和各種誘惑面前,許多人已經迷失了自己。如何才能讓疲憊的心靈找到可以休憩的家園?如何才能在慾望與誘惑面前不失去自我?如何才能得到真正的幸福與快樂?……佛家思想博大精深,其中有很多對於人生的論述更是句句經典,字字珠璣。本書秉承佛家思想,針對人生中的常見問題,尤其是心理問題,進行了翔實的論述與講解,更指出了解決問題的方式方法,相信讀者能夠從中得到有益的啟示。
【電子書】楞嚴經咒威德力的科學觀:輕鬆快速背誦楞嚴咒
《楞嚴經》素有經中之王的美譽,更是行者的修行手冊。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楞嚴經》的宗旨在於「破妄顯真」!經中以多聞第一的阿難為發起眾,其用意如阿難言:「今日乃知,雖有多聞,若不修行,與不聞等,如人說食,終不能飽。」呼籲行者們當解行並重,理論與實踐合一,不可偏一而行,如鳥之雙翼,偏一即不能飛翔。經中 世尊諄諄教誨,不厭其煩地運用種種地善巧方便,循序漸進地告知大眾,真妄之別與種種境界相。破妄才能顯真,修行有其次第性,但本具佛性,始終是不生不滅。故經云:「理則頓悟,乘悟併銷;事非頓除,因次第盡。」,而因應根機之不同,故廣開八萬四千法門,如二十五圓通中所明。而行者在修行過程中,會遇到的種種境界, 世尊更是在五十陰魔中,揭櫫昭然,令諸魔眾無所頓形。因諸魔恐懼故,末法時代,《楞嚴經》也是最早消失不見的經典!就修行法門而言,《楞嚴經》在二十五圓通中列舉一例,也是時下最為普遍的行持法門:唸佛。大勢至菩薩唸佛圓通章,教示唸佛法門,一心不亂,淨念相繼,念念分明,方可直超生死,當下往生西方極樂世界證得阿羅漢果,甚至直入菩薩道果位,最後一定成佛。佛之慈悲,《楞嚴經》既為經中之王,楞嚴咒更是咒中之咒,為了讓所有的眾生,在修行回家的路上(這條路大家遲早要走,只是早與晚而已),有藍圖循,不會走遠路、走錯路乃至迷路,因此,佛陀慈悲地宣講了楞嚴咒,藉由此咒之功德力,讓行者們更有力量與信心,去克服各種修行過程中的所有挑戰,讓大家得增大無畏力,在修行路上更添助力。又楞嚴咒高達約2620字,約554句,是佛咒當中最長的咒,總共五會,這五會內容,主要是包含,咒請一切諸佛菩薩羅漢聖賢、佛教五大部族(諸佛部族、諸菩薩部族、諸龍天部族、諸法寶部族、諸陀羅尼神咒部族)、天神,護脫諸難,鎮懾降伏諸天神魔鬼,一切魔擾遠離,一切鬼害、一切天災、一切人禍通通遠離,斷盡一切其他咒法,令使一切菩薩大力保護,勝破一切主神、天神、天魔,破除一切鬼害、全身病痛,摧破一切障難,功成圓滿。本書教您如何輕輕鬆鬆將554句的楞嚴長咒,以最短的時間能達到快速背誦。這是作者長時持誦楞嚴咒所獲得的秘訣,只要您集中精神按步就班一個步驟一個步驟照著做,一定能毫無負擔的快速背誦楞嚴咒。本書特色史上第一本教您 輕鬆快速背誦楞嚴咒【輕鬆背誦 毫無負擔】許多人在發心背誦楞嚴咒的過程中,一見冗長的咒文就望之怯步。本書提供邏輯的科學背誦方式,將楞嚴咒分析歸納,把同音、接近音,或同質性的字詞特別標示出來,一眼望去馬上攝住咒句,可不費力氣的背誦。另為了讓讀者在短時間內快速記憶,作者將每段咒句的主要字詞,排序為順暢易讀的口訣,簡單輕鬆背誦毫無負擔。本書特別附贈背誦CD,增強您的輕鬆快速背誦功效。【科學楞嚴 一目瞭然】用科學的論點,從具體物質到夸克,分析到最後地、水、火、風的空性,來印證《楞嚴經》中所闡述的世界實相之理。佛法是非常科學的學問,它是啟發瞭解宇宙生命奧秘的科學。過去因為科學不夠發達,無法揭開佛法的奧秘,如今科學越來越發達,反而可以把佛法的奧秘一一解開。正是因為我們還不夠科學,才不能瞭解這門科學,知道它的重要,甚至誤解了這門科學,以為它是迷信。如果借助科學,更能夠讓人深入瞭解與信服。
【電子書】用菩薩的智慧處理心理問題
佛家教你做有智慧的人如何才能讓疲憊的心靈找到可以休憩的家園?佛說:如果你不給自己煩惱,別人也不會給你煩惱。世上的煩惱都是自找的,要想活得快樂,就不要沒事找事,自尋煩惱。佛家思想博大精深,其中有很多對於人生的論述更是句句經典,字字珠璣。本書秉承佛家思想,針對人生中的常見問題,尤其是心理問題,進行了翔實的論述與講解,更指出了解決問題的方式方法,相信讀者能夠從中得到有益的啟示。
【電子書】用菩薩的智慧處理心理問題
佛家教你做有智慧的人如何才能讓疲憊的心靈找到可以休憩的家園?佛說:如果你不給自己煩惱,別人也不會給你煩惱。世上的煩惱都是自找的,要想活得快樂,就不要沒事找事,自尋煩惱。佛家思想博大精深,其中有很多對於人生的論述更是句句經典,字字珠璣。本書秉承佛家思想,針對人生中的常見問題,尤其是心理問題,進行了翔實的論述與講解,更指出了解決問題的方式方法,相信讀者能夠從中得到有益的啟示。
【電子書】倒空自己的杯子
在漫漫旅途中,失意並不可怕。艱難是人生對你的另一種形式的饋贈,坎坎坷坷也是對你意志的磨礪和考驗。落英在晚春凋零,來年又燦爛一片;黃葉在秋風中飄落,春天又煥發出勃勃生機。這何嘗不是一種達觀,一種灑脫,一份人生的成熟,一分人情的練達。人生苦短,且世事多變,但不同的人對此卻有不同的人生態度。其實,用不著怎樣的鼓勵,絕大多數人,特別是年輕人,都抱有積極的人生態度。關鍵是對於倏忽變化的世態人情,應有足夠的心理準備,從而能正確處之。特別是遇到災變時,想想宇宙之瞬息萬變,眼前的這點意外,又算得了什麼呢?天空收容每一片雲彩,不論其美醜,所以天空廣闊無邊;高山收容每一塊岩石,不論其大小,所以高山雄偉無比;大海收容每一朵浪花,不論其清濁,所以大海浩瀚無邊。
【電子書】菩提樹的心木:輕鬆讀懂佛法的空性
「不執著,即證涅槃。」多簡潔的修法!大家又何苦在「空」的文字相上打轉呢?本書一語道破佛法的重心在緣起性空,學佛就是要解粘去縛、□脫根塵、放下一切。「不執著,即證涅槃。」多簡潔的修法!大家又何苦在「空」的文字相上打轉呢?佛使比丘以日常用語解釋空性,菩提樹象徵八萬四千法門,心木則是覺悟的核心思想:空性。佛使比丘說,佛法的「心木」或精髓、要素,就是不執著,也就是心住於空,不要有「我」和「我所有」的感覺。他辯才無礙,巧妙地解釋這種修行的方法,並且強調只要把「空」當作基本原則,就可以掌握佛法的觀念和權巧方便。他靈活運用巴利文經典和中國禪師的開示,把相當抽象的名詞和觀念,解釋得淺近易懂而實用。
【電子書】大圓滿椎擊三要演義:輕鬆讀懂大圓滿密要
見,就是對法的認知;修,就是對法的演練;行,就是將法運用在日常生活中。藏傳佛教寧瑪巴派最高的法門是無上瑜伽續,即大圓滿法。巴楚仁波切(1805-1889) ,也就是《西藏生死書》中的貝珠仁波切,將大圓滿法分為「見、修、行」三要件,寫成《椎擊三要訣勝法》,本書係根據此訣勝法而做的講釋紀錄。本書第一章,從外而內而密,詮釋「大」、「圓」、「滿」三字的含義。外,就是可以見聞覺知的現象,也就是色、聲、香、味、觸;內,就是相應外在現象的內心,也就是心意識的作用;密,是非常隱密幽微、難解難證的本覺佛性,也就是一切萬法的根源。因此,無論是漢傳佛教的圓教,或是藏傳佛教的大圓滿法,都是從密的角度去修行的。第二章簡介三要,並將原文呈現。第三章至第八章,解釋原文。第三章解析根本頌,禮敬諸佛,並時刻恭敬、感恩上師。第四章是有關「見」的部分。大圓滿見,就是性相不二。法性廣大遍一切,只要因緣和合,自然會生起一切現象。第五章是有關「修」的部分,不離心性,全然放鬆、休息在心性當中,時刻不離大圓滿見,建立不動搖的信心。第六章是「行」的部分,行六度乃至十度,也就是行菩薩道,日常行為要如同菩薩。
【電子書】解深密經
《解深密經》是唯識宗的六部經典中最重要的一部佛教經典。許多唯識學重要理論,如諸法唯識、一切種子心識、三性三無性、三時判教,及瑜伽禪觀等都淵源於此,是學習唯識宗的必讀經典。漢譯有四個版本,其中最為完善的本子是唐朝玄奘大師的譯本。《解深密經》解釋大乘境、行、果的深義,一共八品:第一《序品》是序分,講述以如來為主,具足十三種功得的諸大聲聞眾及具足十大功得的諸菩薩眾參加解深密會。第二《勝義諦相》以下七品是正宗分。其中初四品明所觀境,次二品辨能觀行,後一品顯所得果。《勝義諦相品》、《心意識相品》、《一切法相品》,及《無自性相品》分別闡明遍在一切法中平等一味之諸法實相、八識的體相,以及遍計所執、依他起、圓成實三種性相和三種無自性境。其中三性三無性思想是唯識宗的核心理論。《分別瑜伽品》說明修瑜伽行中止觀的義相,顯示唯識止觀的妙行,證明諸法乃唯識所變。《地波羅蜜多品》則敘說菩薩道的過程,解釋佈施、持戒、忍辱、精進、靜慮、智慧(般若)六波羅蜜。《如來成所作事品》則敘說如來法身及化身的圓滿功德。由於《解深密經》正宗七品的全文為《瑜伽師地論》整篇引用,《成唯識論》也一再引用此經,顯示《解深密經》受瑜伽行派之推崇。此外,《解深密經》對大乘禪觀的奧義進行系統化、細緻的分析,也是要深入禪觀者重要的經典依據。
【電子書】梵網經
《梵網經》是大乘菩薩戒重要且基本的經典,隨著大乘思想興起後,千百年來流行的一部菩薩戒律,於後秦弘始年間,鳩摩羅什譯出,中土得以傳授大乘菩薩戒。它顯示了大乘佛教的基本理論和根本精神,主要說明菩薩修道之階位(發趣十心、長養十心、金剛十心和體性十地),以及應受持的菩薩戒律(十重戒和四十八輕戒)之戒相。在佛教「三藏」中屬「律藏」,是大乘戒律之一,在中國佛教大乘戒律中,《梵網經》的影響最大。對大乘佛教在中國盛行,起了積極的作用。此外,經中把孝與戒相融通、「孝名為戒」的思想頗富中國特色。《梵網經》因其言簡易賅、行文雋永,義理、戒律兼具且意蘊深長,能概括地闡述大乘佛教的思想和主旨,因而廣受僧俗兩界的重視,對大乘菩薩戒的推動具有重大影響。本書《梵網經》開本大方,編排清晰疏朗,共分題旨解說、原典、譯文、注釋,以深入淺出的文字重新詮釋和解析佛經旨意。讀者可透過此書輕鬆運用《梵網經》的心法,當作讀經的誦念本,同時清楚了解《梵網經》的文句涵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