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書】紅塵是道場:智慧做人 高明做事
佛教經典卷帙浩繁,內容博大精深,不僅系統完整地記載和介紹了有關佛教的全部知識,而且其中有許多生動活潑、寓意深遠的故事,更是啟發人們智慧、指導人們行動的良師。佛教就如何處理好人際關係的問題,提出了一系列極富智慧、極有價值的方法和原則。這些方法和原則是指導我們為人處世的寶貴的精神財富。佛教認為因果是人生宇宙的規律,佛法宣教之根本,而善惡便是人造下的業。有情生命,緣起無常,善行必獲善報。淡泊明心,放下貪嗔痴,不絕望於人生的苦,亦不執著於人生之樂;無欲無我,生命層次得到提升,人生境界自然開闊。在佛經中,佛陀就像一位和藹仁慈、智慧無礙、澤被善眾、法力無邊的長者。他以淺顯的俗語,形象的譬喻方便說法,向普眾宣講一切可說不可說之佛理。人們能夠從中感悟人生善惡因果的哲思、離苦得樂的原理,從而發無上之善願,得圓滿之覺悟。佛經中的故事或以現實生活中的人、物、事為基礎,情節生動且語言極富人情味,或以動物寓言、民間傳說的形式出現,揭示和平、慈愛、平等、無私、善良、誠信、禁戒殘暴、克制貪欲等佛理佛法,教眾生做人做事的道理。如儒家勸導世人以仁、義、禮、智、信為做人的道德準則和做事的行動規範。其中仁,就是要有慈悲心;義,就是要有德行;禮,就是要循規蹈矩;智,就是要用智慧指導生活;信,就是要有信譽,要言行一致。與此相同,佛法中也有同樣的教導,要求人們遵循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不兩舌、不惡口、不綺語,不貪、不嗔、不痴,即以五戒十善比照自己的起心動念,作為自己做人行事的準則。《佛說做事》從各家佛家名典中,精選各類令人們智慧做人、高明做事的故事,以原始經典為基礎,結合現代科學和哲學,加以編譯和點評,精闢地闡釋了「處世之道,就是為人之道」這一佛教人際原則,使人耳目一新。書中所選故事均富含智慧與哲理、充滿幽默與詼諧,教您在喧囂塵世、紛擾人生裡更深地體味佛之精義,更多地吸取佛之智慧,活出清淨自在、暢明豁達的人生。
【電子書】慈悲沒有敵人,智慧沒有煩惱
讓你忘卻煩惱、找回自我的智慧小故事@人們不快樂,常生氣,有煩惱,常常是因為做事太計較得失,而忽略了自己的本來目的。如果你不給自己煩惱,別人也永遠不可能給你煩惱。@把自己當成別人;把別人當成自己;把別人當成別人;把自己當成自己。@高調之人,汲汲以求得名,然而名聲卻離他而去;低調之人,拒絕名聲放棄利益,把自己的光環讓給別人,卻往往能夠留得美名傳@有時候不自我表現,給別人機會,反而會顯得與眾不同;不自以為是,寬容他人,反而會超出眾人;不自誇成功,尊重對手,反而會進步。@包容天下事,就是要看得很開,放得很下,凡事都很隨緣,不生計較。@你不可能喜歡所有的人,你可以不欣賞、不喜歡他,但是你不能輕視他,他只是和你不同而已,你要尊重這種不同。@大多數的人在紅塵中出生,在紅塵中迷失,又在紅塵中結束。我們要破除一切執著凡塵,丟掉身外亂性的貪婪和物欲,找回自己。@凡事以對立的心態對待,嘮叨、抱怨就會永無斷絕,如此便難以寬容的心來原諒和接受他人的不同見解,於是就很難活得快樂、自在。
【電子書】忍辱的水牛王:寬容相待 以德報怨
《佛說做人》從各種佛家名典中,精選各類令人們智慧做人、高明做事的故事,以原始經典為基礎,結合現代科學和哲學,加以編譯和點評,精闢地闡釋了「處世之道,就是為人之道」這一佛教人際原則,使人耳目一新。書中所選故事均富含智慧與哲理、充滿幽默與詼諧,教您在喧囂塵世、紛擾人生裡更深地體味佛之精義,更多地吸取佛之智慧,活出清淨自在、暢明豁達的人生。
【電子書】貧女施燈:有捨有得的人生哲學
佛教經典卷帙浩繁,內容博大精深,不僅系統完整地記載和介紹了有關佛教的全部知識,而且其中有許多生動活潑、寓意深遠的故事,更是啟發人們智慧、指導人們行動的良師。佛教就如何處理好人際關係的問題,提出了一系列極富智慧、極有價值的方法和原則。這些方法和原則,是指導我們為人處世的寶貴的精神財富。佛教認為因果是人生宇宙的規律,佛法宣教之根本,而善惡便是人造下的業。有情生命,緣起無常,善行必獲善報。淡泊明心,放下貪嗔痴,不絕望於人生的苦,亦不執著於人生之樂;無欲無我,生命層次得到提升,人生境界自然開闊。在佛經中,佛陀就像一位和藹仁慈、智慧無礙、澤被善眾、法力無邊的長者。他以淺顯的俗語,形象的譬喻方便說法,向普眾宣講一切可說、不可說之佛理。人們能夠從中感悟人生善惡因果的哲思、離苦得樂的原理,從而發無上之善願,得圓滿之覺悟。佛經中的故事或以現實生活中的人、物、事為基礎,情節生動且語言極富人情味,或以動物寓言、民間傳說的形式出現,揭示和平、慈愛、平等、無私、善良、誠信、禁戒殘暴、克制貪欲等佛理佛法,教眾生做人做事的道理。如儒家勸導世人以仁、義、禮、智、信為做人的道德準則和做事的行動規範。其中仁,就是要有慈悲心;義,就是要有德行;禮,就是要循規蹈矩;智,就是要用智慧指導生活;信,就是要有信譽,要言行一致。與此相同,佛法中也有同樣的教導,要求人們遵循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不兩舌、不惡口、不綺語,不貪、不嗔、不痴,即以五戒十善比照自己的起心動念,作為自己做人行事的準則。《佛說做人》從各種佛家名典中,精選各類令人們智慧做人、高明做事的故事,以原始經典為基礎,結合現代科學和哲學,加以編譯和點評,精闢地闡釋了「處世之道,就是為人之道」這一佛教人際原則,使人耳目一新。書中所選故事均富含智慧與哲理、充滿幽默與詼諧,教您在喧囂塵世、紛擾人生裡更深地體味佛之精義,更多地吸取佛之智慧,活出清淨自在、暢明豁達的人生。
【電子書】學佛的思路決定出路
佛法原本只是一個單純的思想,透過簡捷扼要的修習,持之以恆,即可洞察真理,脫離惡性循環的錯誤認知。而後來的人總喜歡增東添西,把理論越弄越龐大,弄到連自己都搞不懂。另外有一群人,則走向相反的極端,極度將理論簡化,並搞了許多外在的把戲,讓人更不容易進入佛法的核心。這本書的目的是希望所有接觸佛教的人,能開展獨立思考的能力,如佛陀在《葛拉瑪經》的開示,對所有理論與現象生起體察分析。佛陀常告訴弟子:「諦聽!諦聽!善思念之。」因為聽聞佛法之外,更需要善思佛法,有了清晰的思路,才能為生命找到出路。閱讀本書,重點在隨著書中種種事件與個案的演繹,獲得重新面對佛教的機會,詮釋自己與佛教的彼此關係。本書或許有一些與你相異的立場,然而這份差異可以帶來激盪,也只有透過沉澱與省思,才能使這份激盪具有正面的意義。
【電子書】包容的智慧
包容不是面對權貴時卑躬屈膝,低聲下氣,更不是畏懼高官而放棄對正義的追求。包容不是遷就,更不是縱容。包容別人的過錯,是為了讓別人更好地改過,而不是對他的放縱。笑對自己的不幸,包容別人的不足,品味與珍惜現在所擁有的一切。我們自己待人的態度往往決定了別人對我們的態度,就像一個人站在鏡子前,你笑時,鏡子裏的人也笑;你皺眉,鏡子裏的人也會皺眉;你對著鏡子大喊大叫,鏡子裏的人也會對你大喊大叫。【害尊賢者,猶仰天而唾,唾不至天,還從己墜。逆風揚塵,塵不至彼,還坌己身。賢不可毀,禍必滅己。】——《四十二章經》●將心比心,將心換心。你尊重別人,別人才會尊重你,你待人以愛,別人才會待你以愛。反之,你仇恨別人,別人也會仇恨你,你待人以惡,別人也會以惡來待你。●“我可以不同意你的觀點,但是我將用生命來捍衛你說話的權利。”這個世界正是因為有不同的聲音存在,才不會出現獨裁和霸權。●仁愛不是施捨,也不是可憐,而是一種犧牲,但這種犧牲是將自己的一切都奉獻給那些值得自己愛的人,同時你就會感到一種充實,這就是愛的回報,而誰都明白,這種犧牲和回報不是能用金錢買來的。●生活在這個世界上,我們時刻都在接受著外來的恩賜,而對於這些恩惠,有些人卻麻木不仁,熟視無睹,似乎這一切都理所當然。●凡是無理挑釁的人,一定有所依仗。如果在小事上不能忍耐他,那麼災禍就會立刻來了。●不求回報的給予才是真正的給予。生活中經常有這樣的人,幫了別人的忙,就覺得有恩於人,心懷一種優越感,這種態度是危險的。●我們不得不承認,被人誤解的確是令人痛苦的事。如果當真是“君子坦蕩蕩”的話,又何必在乎別人怎麼說呢?●“小善”、“大善”本質都是善,“小惡”、“大惡”本質都是惡,絕不能因為“小”就忽視了它的實質。●憤怒始於愚蠢,終於懊悔。因為狂怒會使謬誤鑄成大錯,會使真理變成粗魯。●人們內心充滿著各種雜念,也需要不停地修剪,根除雜念的最佳方法就是從心中排除惡念,在心中根植善念。●管理的根本是在“人”,只有把“人”管理好了,就能很好地利用“人”來做事。一個真正懂得管理的人,絕不會輕易去否定或忽略任何一個手下,因為任何一個人都有他們不可超越的價值和特質。●高明的管理者都允許衝突的存在,並且知道如何容納衝突,更知道如何解決衝突。●疾病雖是對手,也要治療它,甚至“與病為友”;煩惱雖是對手,也要面對它,更要“轉煩惱為菩提”;自己也是對手,也要面對它,更要“戰勝自己,征服自己”。
【電子書】常律法師說故事
三分鐘體會一個人生道理找到最有價值的心靈養分60篇故事-給您60個真實感動60篇故事-篇篇讓您受用一生 常律法師首次嘗試以說故事的方式成書,多採東西方經典名人故事,跳脫虛構之體裁,不單以佛教為主體,貫古今中外,以正道心,提振心靈,擴大視野,更多了西方人文思想,以印佛法不離世間之道,彰顯佛法之宏大,涵容入世出世等諸多義理,以悟佛法之精粹。 願讀者從故事中體悟處事為人之道,以匡人心,去除不當之習,找回淳樸自然天性,以長智慧,開發覺性,轉換內在,不造諸業,並發菩提,造福群生。學佛修行,要雕除不像佛的地方 師父於美國求學時,某日聽一位教授向同學講一個小小的故事,他說,有一天,他去拜訪一位專門雕刻人像很有名的雕刻師,他就問這位雕刻師,你為什麼雕刻人像,能雕得如此地精細傳神。 這位雕刻師有趣地回答教授說:「很簡單,只要將不像人的地方雕除掉,就可以雕刻出非常像人的人像。」教授聽雕刻師之言後,心若有所悟。 這位雕刻師,雕刻人像能如此的地精細傳神,就是將不像人的部位修飾掉,就可雕出莊嚴、栩栩如生的人像。雕刻師所講的這番話,其實,有說等於沒有說,因為,大眾皆知,只要將不像的地方修飾掉,就可以雕刻出莊嚴美麗的人像 但問題是,我們如何將不像的部份予以修飾掉呢?就值得我們去省思箇中道理。 此道理反射到我們學佛者,其實,修行就應將隱藏在人心最深沉的原本不像佛性的部份予以修飾雕除,就能將我們身心雕修成像佛般的慈悲、智慧、覺悟、莊嚴與榮耀,我們才能與佛同在,將不像佛的那些貪、瞋、痴、貢高、我慢、邪見等等惡習雕除掉,假使說我們學佛者,仍存有太多不當的思想、言語、行為,則離佛遠去,我們永遠見不到佛性與佛光,心靈將長久處在這種陰暗的牢獄裡,煩惱不斷,不見光明。 假使我們學佛之後,行不如法,言不及義,貪、瞋、痴、貢高、我慢、邪知、邪見、煩惱仍舊充斥於心,這些不像佛的部份還不予修飾掉,則根本就枉費學佛,我們永遠無法將你的心靈雕飾成像佛那般的莊嚴與威儀,慈悲與智慧,你們說是不是呢
【電子書】佛陀的15個女人
*每個女人的靈魂中都蘊藏著一尊佛陀,每尊佛陀中都見得到所有的女人*閱讀的能量,不在玩索文字堆砌的迷宮城堡,而在踏著故事曲動的軌跡,尋回自己生命的藍圖被預知將孕育改變人類歷史的聖子,她是恐懼,還是茫然?為亡妹撫養遺腹子,最後連親身的兒子也離她而去,她該何去何從?與拋妻棄子的丈夫多年後重逢,她是選擇原諒,還是復仇?她只是施捨一個乞丐,全世界卻因而受益,她的意念,出於什麼樣的機緣?愛上不能愛的男人,她是決定佔有,還是決定付出?恨上不該恨的男人,她是執迷,還是悔悟?因意外而家破人亡,一無所有,她應該放棄一切,還是重新擁有一切?從尊貴的王后,到粗鄙的傭婦,從殘忍的女夜叉,到賢淑的家庭主婦,從天真無邪的姑娘,到歷盡滄桑的未亡人,從情竇初開的少女,到美豔妖嬈的名妓,當她們與同一個男人相遇的那一刻,不論是偶然,還是命運,她們的生命從此都註定要走上同一條不歸路。而這個男人也因為這些女人,獲得了無比璀璨豐富的生命。這是15個女人與佛陀的故事。你可以閱讀女人,發現女性存有的意義與能量,你也可以閱讀男人,重新為自己的角色定位。於是,弔詭的是,到底是佛陀的15個女人,還是15個女人的佛陀……
【電子書】圓滿佛法的五堂課
《至尊奧義書》祈禱文說:「那是圓滿,這是圓滿;圓滿來自圓滿。……」圓滿的梵文是purna,有充滿、豐富、完全、一切等意思,的確,生命在追求種種意義的圓滿,充滿意義的生命和生活才覺得活著有意思,不然的話,還不知道存在究竟是為了什麼。閱讀古今中外「聖賢之書」,目的無非是要找到生命的意義何在,《聖經》、《奧義書》、佛經,以至於儒家和道家的典籍都在告訴我們生命的意義在哪裡、怎麼樣做生命才會和諧圓滿。要了解生命意義的真諦是什麼,就必須了解佛性是什麼!作者將認識佛性的課程,分別以五堂課來說明,第一堂:圓滿佛性是什麼?一、佛性是什麼。二、印度佛性與中土佛性。三、常樂我淨。四、圓滿佛法。第二堂:圓滿佛法的內容。一、圓滿佛法的基本精神。二、圓滿佛法的建立。三、一念頭是三千大千世界。四、當體全是圓滿生命。第三堂:圓滿佛法的佛性。一、中道佛性。二、三因佛性。三、佛不斷性惡與無情有性。第四堂:如何圓滿佛性。一、三種止觀。二、六即之功夫歷程。三、教觀雙美之理境。第五堂:結語。一、大乘精神之極至。二、面對當代文化與哲學課題之挑戰。本書特色:我們內心深處總有一種說不出的不安定感,疑惑不知道生命的方向在哪裡?我們活著究竟為了什麼?生命的意義到底在哪裡?要給他賺很多很多的金錢,要住寬敞奢華的大房子,要子女都聽話孝順?……沒有錯,這些世間的福報利益幾乎人人都想擁有,甚至名聞利養、功名富貴也是人之常情,但生命的意義在這裡嗎?稍為想一下便知道不是。在這個混亂的時代,欠一大堆債的人固然可能會燒炭自殺,但衣食無憂的北歐人的自殺率也不低,顯然問題的關鍵點不在這裡。所以,我們必須好好了解生命意義的真諦是什麼,身為圓滿生命覺悟者的佛陀告訴我們:「人人都有佛性!」佛性就是覺悟生命意義的根本。作者由於那份對內在生命意義的追尋,從求學時代至今,不曾間斷過,對如何圓滿佛性這門功課上下功夫,雖然生命並沒有馬上圓滿起來,然而,「圓滿佛法和佛性」的內容也帶給生命不少的啟發,使得他的生命旅程中,多了一分的準備,或許就是冥冥之中這一不可思議的因緣,引領著他往靈性生命更深層的道路繼續走下去。讓我們共同一起來參與這趟了解佛性的旅程吧!或許這就是你我圓滿佛性的因緣!本書特附天台宗「無住本」與海德格「同一性哲學」註釋給讀者參考。
【電子書】真愛
一本讓你究竟幸福,而非短暫滿足的好書 「問世間,情為何物?直教生死相許!」亙古至今多少英雄佳人對真愛熱切的渴求、永無止盡的追尋。那麼真愛是什麼?它究竟在哪裡?人們又如何尋覓愛與被愛的起點,修成愛情的正果呢? 一位科學家如何能洞悉真愛,自許為情聖第二?為什麼情侶希望不分彼此地融合成一體?為什麼以意志力不惜一切苦苦追求真愛,成功的卻不多? 本書作者梁乃崇教授以他專業的科學背景,以及多年精研佛法實修實證的心得,以簡鍊清楚的文字,貼切的譬喻,層層帶領我們揭開真愛深而廣的面向。他發現真感情要直接從直覺出來,從feeling生出的愛才是真愛。最純的真愛是沒有限制、沒有條件的,有著空靈、包容、永恆與源源不絕的性質。愛不是形式,不是擁有或佔據。人類感情的源頭是一種想要達到同體、無分別的清淨願力,情侶希望不分彼此地融成一體,就是這股願力在推動…… 梁教授看到真愛的心靈層次是在意志之上,真愛可以生出意志力,意志力卻生不出真愛。這一點很多情場中的男女都沒有弄懂,以為用意志力可以得到真愛,不惜一切苦苦追求,或許人得到了,但愛卻早已消失得無影無蹤了!嚴重者得不到愛,還可能帶來糾葛不清的仇恨與遺憾!那麼如何才能成功的找尋真愛,找尋真愛後又如何能保有最純摯、永恆、源源不絕的特質而不致進入婚姻後成為愛情的墳墓? 書中更提及真愛的擴展與昇華—慈悲喜捨,他們的本質、性質及如何在生活中實踐落實的方法。慈悲喜捨是菩薩大乘修行的重點,也是世間有志追求真愛真情者更上層樓的境界。實踐慈悲喜捨能拓展我們的生命,讓生命更加豐富、精采,人生更加圓融自在、生機盎然,更能享受人生,世界變得更美好。 這是一本讓你究竟幸福,而非短暫滿足的好書。邀請您一同探尋人類心中本有的瑰寶,與您一同溯源探尋真愛的原鄉,發現真愛與慈悲喜捨的本質和威力。
【電子書】數字易經:樂透寶典
從周朝迄今,都以《周易》來代表《易經》,歷經難以計數的朝代更迭,但均不改其原貌,歷代理學家、哲學家等學者,都有自己的著作問世,但大多離不開「象」、「數」、「理」三個領域。在歷代學者中,專攻「數」的領域者,作者首推宋朝哲學家邵雍(字堯夫,諡康節)先生,他所著作的《皇極經世》及《梅花易數》二書,均流傳至今而不墜,可見其研易功力之強,尤其《梅花易數》一書,最為膾炙人口,而且流傳民間非常深遠,另外一書《皇極經世》,因非常深奧難懂,能夠消化吸收者,可說是鳳毛麟角。在古代因為科學不發達,加上通訊不方便,所以,沒有像現代那樣可以用電視、報章雜誌傳達訊息的「數字遊戲」,如樂透、六合彩等是,不然的話,像邵雍先生那種研易功夫極強的人,怎會錯過使用《易經》來拖牌的機會呢!作者有鑑於此,把自己也推入「數」的領域裡面去探索,找尋「易經」與「數字遊戲」相關的版路,結果,發現《周易》裡面,可以找到與數字遊戲互動的「數字軌道」,於是,作者將這些軌道作一規律性的整理,附在「周易」六十四卦,每一個六爻卦的後面,總稱為「易經八卦版路」,專用來拖牌。該「易經八卦版路」,全部都是用「數字」串聯而成,其源頭來自《周易》,另外,作者多加入了一些拖牌理論、方法與實例驗證資料,合編成為一部新書—《數字易經》。
【電子書】寒山資料類編
本書集編與寒山詩集有關之序跋、敘錄;禪宗祖師語錄;文人詩話、文集;歷代擬、和寒山詩之作,俾研究寒山者有脈絡可尋;對寒山詩有興趣者更增上乘。本書的分類與選材,目的不在於提供還原寒山真實身份的可能(實際上也不能),而在於提供不識寒山子的讀者,一個尋得清涼地的可能。書中收錄有鍾玲〈寒山在東方和西方文學界的地位〉一文,其文指出唐代詩人寒山「在國際文壇上,是一個突出的特例。」鍾玲認為自1958年起,寒山詩在美國大學校園的流行,使得披頭一代(The Beat Generation)奉寒山為精神領袖;而在同時期的臺灣,一個中文系出身的大學生「也不見得讀過一首寒山的詩。」1985年,臺灣天一出版社把鍾文發表後,自民國55年至69年,大陸以外地區所引起的「寒山熱」,集文共三百餘萬字,編為七冊,定名為《寒山子傳記資料》。《寒山子傳記資料》中,十之八九的作者,對記載寒山生平事蹟,署名為唐貞觀年間的閭丘胤,所作的〈寒山子詩集序〉一文,幾乎深信不疑;余嘉錫《四庫提要辨證》卷二十〈寒山子詩集二卷附豐干拾得詩一卷〉(1974年),在證明閭丘胤的〈寒山子詩集序〉為偽作之後,並未引起《寒山子傳記資料》作者群的高度的共鳴;而大陸學者錢學烈《寒山拾得詩校評》(1998年),以及項楚《寒山詩注》(2000年),均認同余嘉錫所證明的,〈寒山子詩集序〉為偽序的看法,二書是近年來研究寒山詩之力作。把寒山稱為文殊轉世;拾得是普賢再來;豐干是彌陀化身,流傳了一千多年,
【電子書】佛教與素食
一提起佛教,自然就聯想到素食,對中國人而言,所謂的「出家人」就是「吃齋」的人,這是天經地義的事;除了濟公等少數傳說中的人物外,「酒肉和尚」一直到現在還是罵人的話。然而,佛教僧侶是否一定得吃素,實際上的情況似乎並非如此;除了中國佛教(以及直接從中國傳入的臺灣佛教)外,其他如藏傳佛教、東南亞一帶的南傳佛教、日本佛教等等,並不忌諱吃葷。 其實,即使是中國佛教,僧侶的全面素食(禁斷酒肉)也是在佛教傳入中國將近五百年以後的事,而一手導演此一佛教史上劃時代事件的關鍵人物則是南北朝時的梁武帝(502-549)。梁武帝的動機何在?此一事件的歷史意義如何?本書將告訴您答案。
【電子書】活著真好:佛教的生命觀和生死觀
眾生直以無明故,妄認緣生虛幻法;以為自身之實相,故於長夜漂輪迴。緣生之法有生滅,於「相」則現「代謝相」,迷倒執相之凡夫,枉受長劫諸生死。了生脫死是佛法生命觀的核心,他的意義是人類對生死現象的超越,對生命及生命中一切事務的不執著,及人類對自我牢籠的突破。能了生脫死的人,可以一顆更真實的心面對生命,更喜悅的心面對世界,更慈悲的心面對他人。探索生命、了達生死,除了要分明了解活著的目的,更要清楚生前死後的何處來及何處去。佛教以緣起法洞澈眾生生死輪迴的因果,並明白指出如何覺照生死之道,而發用善念、行善業,終至於成就善果,使眾生能在肉體壞滅之後,法身仍因修證而在法界中任運自在。
【電子書】明末清初劇作家之歷史關懷:以李玉,洪昇,孔尚任為主
劇作家個人在創作時的意志,由於劇作家的意志加諸作品,使作品的內容對人生有所發掘與闡揚。而劇作家所挖掘出來的,不外乎人生中的種種面貌。劇作家生活在歷史之中,其思想與社會文化息息相關,以其對社會、人生的觀察,通過其思想的貫串,表現其人生哲學。因此作者的研究旨趣,即擬由劇作家為出發點,探討劇作家對應於歷史變動劇烈時期,內心所感於時變而產生普遍關注歷史的情懷,如何表現在其創作思想與實踐之中。作者鑑於中國古典戲曲領域具有豐富的文化資產,故將研究主題置於此領域之中,更對劇作家之創作意識甚有探究興趣,故又以劇作家為中心,選定明末清初歷史變動劇烈時期之李玉、洪昇、孔尚任三人為代表,對他們的歷史關懷做一番探討。此處所謂歷史關懷,是指他們於歷史反思中,對現實社會中人事活動的關注,由於正是鼎革之後,他們的生命存在感讓他們的關注較偏重於現實政治活動上面,試圖尋索治亂興衰的根源,尤其是人事傾軋對朝綱的影響,如忠奸勢力的消長等。他們的終極目標是希望能找出一長治久安之法,用以垂鑑後世。劇作家秉著對「史」的使命感,欲借創作來表達其寓褒貶、興教化的思想,就如姚一葦〈戲劇意志論〉所云,劇作家創作戲劇的目的,在於表現他們對人生的看法,對人生有所發掘,有所闡揚;有所褒、有所貶。此闡揚褒貶,即寓有劇作家個人的價值判斷思想在,他們透過場上人物對於人生的模擬,來表現他們的創作意識。 大凡歷史興替時期,政治上多動盪不安,社會上亦呈紛擾狀態,處在此種無奈的歷史情境中,知識份子多感的心靈,常藉文學以發出喟嘆。有明一代,政治上採絕對之君主專制,成祖首啟宧官弄政之端,閹禍遂與明祚相始終,最後因整個官僚體係出現嚴重弊病;又有東林黨與非東林黨的黨爭及遼北用兵、流寇侵擾等問題,終致三百年基業崩頹拱手讓於滿清異族。作者將劇作家的時代斷限於明崇禎到清康熙之間,劇作家方面則以李玉、洪昇、孔尚任三人為主。李玉、洪昇、孔尚任三人那些具有歷史反思之作,基本上也是對他們所處時代提出他們的看法。歷史是一個不斷演進的生命體,所有詮釋者對於歷史進行詮釋,都難免染上個人所處時代的色彩,每一個時代的詮釋者有其特定的歷史條件,因此詮釋本身亦有其持續不斷的歷史性,故永遠都只是暫時的和有限的,須待後人在其基礎上,進一步豐富它、深化它。就狄爾泰的解釋學原理而言,李玉、洪昇、孔尚任三人對於歷史的詮釋,亦是暫時性、有限性的,還有待後人加以豐富、深化,筆者即試圖以此為進路,在他們的作品中,再進行詮釋。作者在前面揭示,李玉、洪昇、孔尚任以「尋求興衰治亂根源」為觀察點,由此將歷史上發生過的人事活動,透過其創作意識在劇中加以演伸、推進。作者即就其作品之呈現,提出劇作家「於教化觀中凸顯嚴辨忠奸」及「援史入劇,以劇為史」之創作意識。他們認為「朝綱不振」是一個很重要的關鍵,因此在劇中著力於忠奸兩股勢力抗衡的描述,一方面對顛覆朝綱的奸邪力量予以嚴厲批判,一方面對維繫綱常的正義力量予以頌揚。本論文的章節安排如下:第一章緒論,第一節首先說明本論文的研究旨趣、範疇與研究方法、進路。第二節闡釋明中晚期,此類與歷史反思主題相關傳奇之蝟興背景。 第二章主要是對劇作家生平、著作等做一番論述,尤其著重於劇作家的存在感受。第三章則由劇作家的歷史關懷抉發其創作意識,第一節探討劇作家如何於傳統教化觀中凸顯「嚴辨忠奸」的創作意識;第二節探討劇作家「援史入劇,以劇為史」的創作意識,闡發他們對史的自覺與使命感。第四章、第五章則探討劇作家在作品中對其創作意識的實踐,第四章主要針對劇作家對製造動亂的歷史人物(即代表顛覆力量的一方)進行的批判,做一番評析;第五章則針對劇作家維護倫理綱常的歷史人物(即代表穩定力量的一方)進行的頌揚,做一番評析。第六章探討劇作家處理正邪衝突或邦國興亡時,如何表現他們的救贖觀念。最後為結論,檢討劇作家創作意識與其實踐之間的問題,及後續研究的展望。
【電子書】享受修行:慈悲明白自在
第二個標準是「明白」:我們也要觀察自己是不是愈來愈明白。如果對很多事情都不懂,有很多的疑惑存在,那就是不明白!這樣的狀況,就像《金剛經》裡所說的:「如人入闇,則無所見」。當你心中一有所住,那就是卡住了、執著了,於是眼睛就被矇住了,黑漆漆的,什麼都看不清楚,這樣就不對了。所以只要覺得自己愈來愈明白,這樣就是走對了。所謂明白,就是代表有智慧;不明白、看不清楚,就是愚癡。所以只要心無所住,即如《金剛經》所說:「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見種種色」,就像在太陽光的照耀下,什麼都看得清清楚楚,這樣就是明白、就是有智慧。所以只要愈來愈明白,就是做對了,就是在享受修行了。因此明白與否,也可做為一個檢查的標準。第三個標準是「自在」 : 我們還要觀察自己是不是愈來愈自在、愈來愈輕鬆。如果覺得放不開、擔子很重,那就不對了;如果覺得輕輕鬆鬆、自自在在的,那就對了。所以是否自在,也可以做為一個檢查的標準。
【電子書】改善體質新革命:21世紀反璞歸真飲食運動
解悟是開悟的基礎,也是對佛法得以如實把握的前提。學人一旦如實的把握了佛法並如法修持,必能行止得宜,進而依法證悟。 而在信解的過程中,學人首先要解悟的便是緣起法,並用以證實四締、三世因果、「此有故彼有,此無故彼無」的正理。 這正理教人在二六時中,明覺觀照、對境不染,得盡諸漏。且在徹透無明之際,當下穎然大悟,了得究竟解脫。學人雖知學佛的目的在開悟,但如何開悟?悟些什麼?卻往往不甚了然。 賈題韜居士深諳如來應世的「一大事因緣」,就是「為開示眾生、悟入佛之知見」,因此以其慈悲攝生的願心,為我們說大法音,解眾生於倒懸之苦。
【電子書】懷感的淨土思想
以專修往生阿彌陀佛之西方極樂世界的行業為宗旨的中國淨土教門,自南北朝時代形成,經曇鸞(476-約542)、道綽(562-645)、善導(613-681)諸大師弘揚,在唐朝初葉教勢日益隆盛。善導有弟子懷感,長於義學;其為淨土教門所牽涉諸觀念與行法,提供全面解說,是早期中國淨土系著作最具理趣的一種。懷感基本上承襲了善導師的觀點,但因其有義學的深厚背景和興趣,又受到法相教學的影響,在一些重要關節上違背其師的取向,這正是「懷感的淨土思想」最耐人尋味的地方。本書共分六章,對懷感的淨土思想作出全面探討,舉凡從懷感的生平、思想背景到對各中國淨土教學、中心課題的議論、及對彌勒信仰、三階教的批評等諸方面,皆有詳細析述。
【電子書】百花春至為誰開
為了使緊張忙碌的現代人在生活裡能得到心靈上的調適,將禪宗的智慧融入生活,乃輯錄祖師大德的禪詩禪語,分成四捲,按四季景象之不同與內心之感受,以筆記的方式,用生活裡的一些事物來闡述禪理,無非是希望你能從中得到啟示,在生活理重新思索,賦予生命全新的意義,讓我們能增長智慧見識,寬廣我們的心靈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