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書】護生畫集圖文賞析(三):同盟鷗鷺
《護生畫集》是弘一大師和豐子愷「以畫說法」的佛教勸善之作,自一九二九年畫集流布以來,除了在護生戒殺、長養慈悲心方面發揮莫大功效,更讓許多閱畫者因此開始素食。《護生畫集》可說是弘一法師和豐子愷遺愛人間、教化人心的珍貴資糧。本書內容為豐子愷送弘一大師的七十歲壽禮,由當代書法名家葉恭綽題詩,共計七十篇。畫集內容著眼於物我的感應同情、萬物自得之趣,充滿了惜物、護生、祥和、慈愛之氣,可能是因為豐子愷遭逢抗日戰爭爆發,舉家逃難歷經戰火,了解驚慌奔走之苦,也深深體會身為動物之一的人類,瀕臨死亡時的驚恐心情,因而對其他有情識的動物,被抓拿及被屠殺時的情緒反應,也能感同身受。故而無一般勸善之書淒慘罪過的景象。林少雯居士承繼原創精神,以白話圖文賞析原作的體相用之美,讓大小朋友能夠更清楚了解自己和護生、戒殺、惜物、長養慈悲、種下善根種子……等生命教育觀念的關聯性,進而觸發對生命存在及和諧共生的思考,並在心靈境界上得到提昇。本書特色1.將書法家所寫的詩文還原成楷體字,無古今文字障礙,更顯古詩入畫的文學價值。2.為《護生畫集》的白話賞析及精闢導讀,文圖並茂傳達善美情義,為近百年首創。3.具佛理及生態倫理觀,含宗教、民俗社會、文學藝術等,為人類學研究珍貴資料。
【電子書】佛陀告訴你 活出真實的自己
遭遇到苦惱,陷入虛無感、不明白生存的意義、遭遇意想不到的災難,到這個時候,知識與觀念已不能解決,甚至起了死的念頭。 無論是誰,都希望活出人類的真實性,實現人生。這也將是人類永遠的目標。 大部分的苦惱,都是自我意識強烈、汲汲追求名利所致。有人說「現代人自我意識過度膨脹,缺乏自覺」,只是把自己的心一昧地向著外側,卻忘了覺悟出真正的自己。執著於自我而生活,自己撒下了痛苦的種子,妄想不斷地擴大,終至背負不了的苦惱。這正是作繭自縛的痛苦。 如果想真正的思考人生、求取真正的幸福,就應該學習道理、捨棄自我的執著、致力於自己的修練(無我的大我)、自覺到自己,以及全心全意的活在人類的真實道路上。 佛教,就是一條學習為人、生活的道路。希望讀者能將佛教的教義活用到實際生活中,過著開發、創造自己無窮潛能的生活。
【電子書】願力的財富
小我的願力到大我的願力,不管大小,不管凡聖,都是一心之間。心量有多大,慈悲就有多大;慈悲有多大,福報就有多大。所以我們學佛,要學習大心量、大願力、大慈悲。──心道法師觀念,是真正的財富,也是世俗財富的關鍵!觀念對了,就有好運氣、好善緣,就有好的開始。願力,就是好的觀念。就是一念之間。 小我的願力到大我的願力,不管大小,不管凡聖,都是一心之間。心量有多大,慈悲就有多大;慈悲有多大,福報就有多大,所以我們學佛,要學習大心量、大願力、大慈悲。我們可以學習聖者怎麼變成聖者,他是怎麼去發願、怎麼去愛心、慈悲、照顧眾生,做到鍥而不捨的生命關懷,所以他們得到群眾的信任與愛戴,成為一個守護眾生、守護心靈價值的聖賢。眾生都是很現實,要看到好處才要,沒有好處不會走,所以現實沒有不好,但是重點是要看徹徹底底的好處,才是「真現實」。學佛才會看到「真現實」,讓我們體悟到「你的生命要做什麼?」當你體悟到你與眾生生生世世密切相關連的一切,這一切記憶的連結網絡變成一個生命共同體,就是因果。因果連結就是彼此輪迴善惡好壞的一種意識現象,這就是世界。你要怎麼了解這因果的基因學,生命網絡環扣生命記憶,形成生命的大輪迴,所以當你瞭解到,一念善惡都會牽連到生生世世無盡的生命關係的好壞,總歸自己在受用,所以,你只有「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就是要找到慈悲的價值,普遍以大悲水去灌溉一切緣起,要有大願力。「自淨其意」就是如何修心養性,如何明心見性,從明心見性到遍智的緣起,成就佛道這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不可思議的境界,也就是成就心靈與物質共生、一如、不二的真如世界。願力就是善的財富,學佛就是種植、耕耘善的財富。「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就是願力的財富。這本書,希望把我的願力故事供養給大家。──心道法師心道法師十願:第一願:願,世界遠離戰爭第二願:願,緬甸保持佛陀傳承第三願:願,人心知恩感恩第四願:願,生活不離般若第五願:願,與自然和諧共生第六願:願,工作種福田、生活即是禪 第七願:願,回歸佛陀的圓滿教育第八願:願,逆境中時時處順第九願:願,宗教作和平橋梁第十願:用禪,釀造和平的DNA
【電子書】遨遊喜馬拉雅:喝一杯開悟的下午茶
一位酷愛滑雪如生命的美國大學生,在尼泊爾的衝雪奇遇中,領悟到人生中的真諦,如釋重負地解脫世間煩惱,一路敘來高潮迭起。故事從做夢開始,隱喻人生如夢。夢中一切歷歷分明,似假還真,唯待醒來之後才發覺「空空無大千」。年輕的弗利德立克.蓮茲,帶著滑雪板來到尼泊爾的加德滿都,雄心勃勃想挑戰喜馬拉雅的雪浪。就在那晚,他作了一個夢--夢見他正在享受滑雪,突然間冒出一位身穿土黃色衣服的佛教僧人。左閃右躲,就是避不開他,眼看就要撞上了,蓮茲驚醒,這時天已泛白...... 早餐後,蓮茲登上山頂,打算一圓滑雪夢。踏上滑雪板,蓮茲由山頭疾馳而下,突然間,憑空竄出一位穿著土黃色衣服的佛教僧人,彷若夢境重現...... 本書藉由作者蓮茲與法波師父的對話,引領讀者由靈性的觀點了解生命的本質、自我的價值與萬物存在之意義,進而釐清東西思想上的差異,帶領我們毫無障礙的遨遊於心靈之海。這是一本半自傳體的小說,Frederick是個熱愛滑雪的年輕人,在征服了北美的高山後,決定挑戰喜馬拉雅山。就在這裡他改變了他的一生。這個改變要從他的兩個夢開始。他到尼泊爾的加德滿都,第一天晚上就作了一個很怪異的夢︰夢中他正在從高山往下滑時,突然冒出一位僧人,他躲也躲不掉,不僅撞倒僧人,而且自己也從懸崖上摔落,他在驚慌中聽到聲音告訴他,「飛起來!飛就是了…。」當他鎮定下來,發覺真的可以飛起來,回到安全之處。當他第二天上山滑雪時,真的出現了一位僧人,Frederick閃避不及撞上他,然後Frederick發現正是夢中的僧人。僧人說:他是法波上師,他們的相遇是注定的,他的老師曾告訴他今日的相遇。法波上師一路和Frederick聊下山,並邀請他明日到寺廟去。Frederick心想自己是為滑雪而來,根本沒有去的意願。當天晚上的第二個夢卻徹底改變了他的想法。第二個夢境是他走在風雪中,看到一間寺廟透出金黃色的光,他走了進去,看見大廳裡有人跏趺而坐。他覺得很面熟,那人睜開眼睛對他說:我就是未來的你,你明日一定要去見法波上師,不然你就犯下最大的錯誤。…然後在書中就以和法波上師對話的方式探討:業、開悟、涅槃、空性以及無形次元的能量等等。法波上師有一次示範如何完美的滑雪,法波上師優雅地滑下山,在懸崖邊飛起而回到山頂,落在目瞪口呆的Frederick身旁。「當你明白你就是滑雪板時,你的滑雪技巧便能達到完美境界」「我們密宗,將生物及非生物所具有的固有知識稱為空性。佛教的信仰是萬物、個人的體驗及眾人的本性皆是空。這樣的說法表示,一切物質性及非物質性事物都具有另一個層面,而這層面是感官無法覺察、思考中的心念無法觸及的。唯有對生活及運作方式進行思索、判斷和固守先入為主之見的心念成空,個人才能直覺地知曉並體驗這一個層面。」「在空性的境界裡,你即是行動,而不是行動的執行者。」
【電子書】崇高之心:由內而外改變世界
在本書中,我們可以透過作者的分享,來認識自己和世界的相互依存性,以及我們自心本有的豐富資源,並以這樣的認識為基礎,在日常生活中運用作者介紹的想法和方法,從改變自己開始,創造更有意義的人生,和更美好的世界:■有意義的人生是什麼讓人生變得更有意義?我們的人生還有什麼樣無限的可能性?我們現在所享有的資源是自己製造出來的嗎?還是需要靠很多人,包括地球這大地之母的提供?■健康的人際關係沒有了貪執與希求回報的愛,我們的人際關係還會成立嗎?在複雜的人際關係中,我們如何擁有健康的人際關係?■性別的認同我們可能從小就安於社會規範給我們貼上的標籤與制約,個人的無限可能性是否就這樣被侷限在特定的角色中,難以發揮?■環保保護我們與地球的關係是什麼?我們從地球恣意索取濫用的資源,其結果最終會回到我們下一代的身上。我們對這個地球之「家」,可曾付出過什麼?■社會行動身為社會的一份子,我們是否真的認識到我們與社會的關係?我們是否明白對他人的關愛並非可有可無? ■食物正義我們的食物體系應該是讓有需要的人可以獲得食物,但是現今的食物體系,卻成了製造饑餓的原因,這是為什麼?■化解衝突小至個人之間的衝突,大至國家與國家之間的衝突,其發生的根源是什麼?要化解自己與他人的衝突,或調停他人之間的衝突,最好的立基點和有效的方法是什麼?本書特色本書所談的,並不是佛教,而是透過一位啟迪人心的藏傳佛教領袖的智慧之眼,提供我們一個看待世界和看待自己生命的觀點。噶瑪巴讓我們見到,在面臨許多挑戰時,我們仍然具有以善意和關愛來面對一切的能力。由於將我們所有人連結在一起的相互依存性,讓我們可以藉由自己的態度和行動,來改變社會和環境的問題,這是我們實際上可以透過每一天所做的選擇來進行的:要買什麼,吃什麼,如何與他人相處。一群美國大學生,遇上年輕卻充滿智慧的宗教領袖,激盪出本書的內容,詳細審視這個世代面臨的個人、社會,甚至整體地球迫切需要解決的議題。噶瑪巴指出了一個可以透過我們的努力去創造出來的世界,而我們運用的,就是自己本具的豐美資源──我們的崇高之心。■這是心靈的分享:本書不是在教導大家和佛教有關的知識,而是和大家分享在佛教的幫助下,作者對生活和世界有什麼樣的領會和認識。■這是生活的邀請:邀請我們為共同的未來一起努力。■這是一本手冊:書中提供了讓我們能夠藉以回歸到崇高之心,連結我們與這個世界不同而多樣的生活方式。
【電子書】阿含經正見:佛說成佛之道
生活不外生老病死,就是生活苦厄,我們不堪生活苦厄,所以希望解脫生老病死,願一切有情生活美滿。這世間生活美滿自在者,唯有自覺知的如來,因為如來發現生活真相。佛陀開示我們,生活中的一切身心現象,無不是苦的聚合。只是凡夫癡迷,總不能了悟諸法實相,得自在解脫。比丘釋從信,為使得人們能嚐得佛法原味特於《阿含經》中摘取要義,指出「因緣法便是原味,緣生法本來無生」。原來生活能圓滿自在,乃在於生老病死不憂悲惱苦,雖身受而不生心受,這便是成佛之法,也即是阿含經正見。
【電子書】用菩薩的智慧處理心理問題3:教你做個明白人
教你做個明白人,做個覺悟人佛說:如果你不給自己煩惱,別人也不會給你煩惱。世上的煩惱都是自找的。要想活得快樂,就不要沒事找事,自尋煩惱。佛說:用最少的悔恨面對過去,用最少的浪費面對現在,用最多的夢想面對未來。過去的已過去,未來的還未來,過去不可忘,未來需去想,但在過去、現在和未來之間,我們唯一能做的就是把握好現在。在各種慾望和各種誘惑面前,許多人已經迷失了自己。如何才能讓疲憊的心靈找到可以休憩的家園?如何才能在慾望與誘惑面前不失去自我?如何才能得到真正的幸福與快樂?……佛家思想博大精深,其中有很多對於人生的論述更是句句經典,字字珠璣。本書秉承佛家思想,針對人生中的常見問題,尤其是心理問題,進行了翔實的論述與講解,更指出了解決問題的方式方法,相信讀者能夠從中得到有益的啟示。
【電子書】用菩薩的智慧處理心理問題 3:教你做個明白人
教你做個明白人,做個覺悟人佛說:如果你不給自己煩惱,別人也不會給你煩惱。世上的煩惱都是自找的。要想活得快樂,就不要沒事找事,自尋煩惱。佛說:用最少的悔恨面對過去,用最少的浪費面對現在,用最多的夢想面對未來。過去的已過去,未來的還未來,過去不可忘,未來需去想,但在過去、現在和未來之間,我們唯一能做的就是把握好現在。在各種慾望和各種誘惑面前,許多人已經迷失了自己。如何才能讓疲憊的心靈找到可以休憩的家園?如何才能在慾望與誘惑面前不失去自我?如何才能得到真正的幸福與快樂?……佛家思想博大精深,其中有很多對於人生的論述更是句句經典,字字珠璣。本書秉承佛家思想,針對人生中的常見問題,尤其是心理問題,進行了翔實的論述與講解,更指出了解決問題的方式方法,相信讀者能夠從中得到有益的啟示。
【電子書】放下 才能自在
佛說,一切空幻如花。但一切皆空的境界,生在凡塵中的我們是極少能夠做到的。因為我們無法完全擺脫塵世的煩擾,無法目空一切,我們的內心還有糾結不斷的情感。世人忙碌、愁苦不堪,多為名利二字。無論有多麼高的名、有多麼豐厚的利,終究也都會化為浮雲,生不帶來,死不帶去。唯有快樂知足和內心的寧靜,會與我們相伴一生,讓我們終生受益。當我們面對矛盾而自我掙扎、無法抉擇和捨棄時,大師告訴我們,快樂源自於放下、自在,不為旁人一句話而惱,不為他人一件事而怒。對名利不執著,對權位不執著,對人我是非能放下,對情愛欲念能放下,才能享受隨緣隨喜的解脫生活。
【電子書】大乘絕對論
黯黯黑闇深坑,實可怖畏!」禪宗祖師是這樣形容「無始無明」的。當我們極力滿足感性與理性的諸多要求時,卻不知早已深陷於「一念無明」所形成的「相對世界」中…………「黯黯黑闇深坑,實可怖畏!」禪宗祖師是這樣形容「無始無明」的。當我們極力滿足感性與理性的諸多要求時,卻不知早已深陷於「一念無明」所行成的「相對世界」中,縱使我們能自省,並開始修持,一旦面臨破一念無明、見無始無明之際,我們便徬徨了。何以絕對境界竟如此遙遠、無法把捉?月溪法師有感於這種茫昧之苦,於是發心為文,揀別要義。觀其文,讀者當能體悟絕對本體之旨。
【電子書】我和佛陀有個約
我們生來是為了和世間的人相聚團圓?是為了在出生的時候聽到他人的歡喜大笑,在死的時候聽到別人為自己痛哭流涕?不是。來到這人世間,我們是要發揮自己的價值,雖然與整個世界相比,「我」是如此微薄,但仍能夠主宰自己的命運,成全又一份人生價值。生命路途的兩岸總是有太多的不如意,一顆豐裕、淡然的心卻能豐富生命的旅程,讓人欣然安住。慧忠禪師在深山裡苦修了四十年,與世人隔絕,沒有任何煩惱與欲念,終於見到了清明的境界。一天,有個僧人問他:「怎樣可以成佛?」慧忠微笑說:「放下,忘掉。」「怎樣才能物我兩忘?」「超越一切,無欲無求。」「佛是什麼?」慧忠揚眉大笑:「佛就是你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一想一念,你就是佛。」真正的佛法,都是從自我的智慧裡透露出來的,佛在每個人的心中,不在別處,往自己的內心深處去尋找,你便能找到真正的自己,也能找到自己身上的佛性。
【電子書】倉央嘉措塵封三百年的祕密:解開六世達賴生死之謎
還倉央嘉措真實而完整的本來面目。第六世達賴--倉央嘉措,是藏傳佛教格魯派的轉世活佛,也是西藏有史以來最具爭議的人物。他流傳後世、膾炙人口的不是佛法義理,而是如情詩般的文學作品。他的生死尤其神秘……有人說他23歲時死於戰爭;也有人說他在戰爭被押解途中逃脫,隱居直至63歲圓寂。第六世達賴的後半生,是迄今三百年來懸而未決、難下定論的「懸案」!本書根據清代第六世達賴的親傳弟子阿旺倫珠達爾吉(即達爾吉諾門罕)所著《一切知語自在法稱海妙吉祥傳記——殊異聖行妙音天界琵琶音》(簡稱《倉央嘉措傳》或《六世達賴喇嘛傳》)漢譯本為藍本,並依最近的史料及相關文物資訊,及參考各種資料編撰而成。從詳實可信的歷史脈絡,還倉央嘉措真實而完整的本來面目。本書特色解開六世達賴生死之謎有人說倉央嘉措23歲時死於戰爭;也有人說他在戰爭被押解途中逃脫,隱居直至63歲圓寂。
【電子書】靜倚晴窗笑此生-南宋僧淮南元肇的詩禪世界
「靜倚晴窗笑此生」一語,出自南宋禪僧淮海元肇的〈春日書懷〉一詩,其下句為「出遊歸隱兩無成」。元肇之詩以此二句為首,表達他在寺院歸隱與朝市優遊兩者間意欲兼顧而難作抉擇的無奈;倚窗之笑,是自嘲兩者兼顧而致兩事之皆無所成。儘管如此,這位以「肇淮海」之號知名於南宋叢林的文學僧之生涯,富有「出遊」與「歸隱」之情趣,蘊含出世與入世意識之激盪與整合,也塑造了「山林」與「朝市」相呼應而不相對立的詩禪世界。這個詩禪世界,展現於其詩集《淮海拏音》及其文集《淮海外集》中。本書作者檢視詩集中之三百五十餘首詩,及文集裡一百五十餘篇文,闡述元肇所扮演文學僧之角色,及他對南宋文學禪之成立所發生的作用。說明肇淮海之文學禪,上繼曇橘洲與簡敬叟,下開珍藏叟、觀物初與璨無文,不容佛教史家所輕忽。本書是筆者研究南宋禪文化的成果之一,書中對南宋文學僧淮海元肇(或稱原肇)的詩文作了一番詳細的析論,說明元肇的詩文有助於南宋禪文化之走向文學禪。與筆者近著《無文印的迷思與解讀》及《文學僧藏叟善珍與南宋末世的禪文化》兩書一樣,本書也是為探討南宋個別禪僧詩文集而作,此類個別詩文集之存在,足以體現文學禪之形成與發展。合觀三書,可以對南宋若干禪僧「文字不離禪」之共識獲得更具體之印象。也可以對他們「隱心不隱跡」、「朝市亦山林」的認知有更深的理解。
【電子書】護生畫集圖文賞析(二):蝴蝶來儀
《護生畫集》是弘一大師和豐子愷「以畫說法」的佛教勸善之作,自一九二九年畫集流布以來,除了在護生戒殺、長養慈悲心方面發揮莫大功效,更讓許多閱畫者因此開始素食。《護生畫集》可說是弘一法師和豐子愷遺愛人間、教化人心的珍貴資糧。本書內容為豐子愷送弘一大師的六十歲壽禮,共計六十篇。內容著眼於物我的感應同情、萬物自得之趣,充滿了惜物、護生、祥和、慈愛之氣,可能是因為豐子愷遭逢抗日戰爭爆發,舉家逃難歷經戰火,了解驚慌奔走之苦,也深深體會身為動物之一的人類,瀕臨死亡時的驚恐心情,因而對其他有情識的動物,被抓拿及被屠殺時的情緒反應,也能感同身受。故而無一般勸善之書淒慘罪過的景象。林少雯居士承繼原創精神,以白話圖文賞析原作的體相用之美,讓大小朋友能夠更清楚了解自己和護生、戒殺、惜物、長養慈悲、種下善根種子……等生命教育觀念的關聯性,進而觸發對生命存在及和諧共生的思考,並在心靈境界上得到提昇。書籍特色:1.將書法家所寫的詩文還原成楷體字,無古今文字障礙,更顯古詩入畫的文學價值。2.為《護生畫集》的白話賞析及精闢導讀,文圖並茂傳達善美情義,為近百年首創。3.具佛理及生態倫理觀,含宗教、民俗社會、文學藝術等,為人類學研究珍貴資料。
【電子書】因果,怎麼一回事?
世上真有因緣果報嗎?可以用科學證明因果的存在嗎?或者因果不過是民間信仰的一種迷信?因果和報應有什麼關係?如果不是廟裡的神,不是全知全能的上帝,也不是佛陀主宰我們的報應,那又是誰來決定?用神通可以改變因果嗎?我們常聽到一些跟「因果報應」有關的話題,譬如:遇人不淑,一定是上輩子欠他的?因為祖上沒積德,後代子孫的運勢才會不順?上輩子「造孽」,今生才殘障?久病不癒是業障病,要多作功德才會康復?若什麼事情都扯上因果,會不會太宿命論了?因果的真相究竟是什麼? 就如作者所言,如果你認為「因果」根本不存在,對它不屑一顧,你可能會與真理擦身而過,因為因果本身即蘊藏著深奧的人生哲學。如果你把「因果」看成一個通俗的話題,認為沒什麼大不了,那麼你可能喪失一個增長智慧、提升心靈境界的機會,因為認識因果,能為你打開生命的另一扇窗。如果你認為「因果」只是宗教勸人向善的教條,不想接近、被它限制,那麼你可能永遠只能停留在原地,因為「因果」告訴我們的,不只有這些。 本書作者從各種面向,帶領讀者一同發現因果、解讀因果,釐清世俗對「因果」可能會有的迷惑與疑問。正確認識因果是怎麼一回事,你就能更了解生命所含藏的底蘊有多麼深刻。
【電子書】因果,怎麼一回事?
世上真有因緣果報嗎?可以用科學證明因果的存在嗎?或者因果不過是民間信仰的一種迷信?因果和報應有什麼關係?如果不是廟裡的神,不是全知全能的上帝,也不是佛陀主宰我們的報應,那又是誰來決定?用神通可以改變因果嗎?我們常聽到一些跟「因果報應」有關的話題,譬如:遇人不淑,一定是上輩子欠他的?因為祖上沒積德,後代子孫的運勢才會不順?上輩子「造孽」,今生才殘障?久病不癒是業障病,要多作功德才會康復?若什麼事情都扯上因果,會不會太宿命論了?因果的真相究竟是什麼? 就如作者所言,如果你認為「因果」根本不存在,對它不屑一顧,你可能會與真理擦身而過,因為因果本身即蘊藏著深奧的人生哲學。如果你把「因果」看成一個通俗的話題,認為沒什麼大不了,那麼你可能喪失一個增長智慧、提升心靈境界的機會,因為認識因果,能為你打開生命的另一扇窗。如果你認為「因果」只是宗教勸人向善的教條,不想接近、被它限制,那麼你可能永遠只能停留在原地,因為「因果」告訴我們的,不只有這些。 本書作者從各種面向,帶領讀者一同發現因果、解讀因果,釐清世俗對「因果」可能會有的迷惑與疑問。正確認識因果是怎麼一回事,你就能更了解生命所含藏的底蘊有多麼深刻。
【電子書】生活隨緣,放下自在
派一種意念去與大地來往,遣一種恬淡去與流雲交融,帶一種靜默去與小草對話,攜一種溫馨去與自然共覓神性。瀟瀟灑灑坦坦誠誠……將紛至沓來的聲音拒於門外,冷笑與熱諷便不會再來打擾你幽美的夢境。心想事成,萬事順遂,只是一種美好的願望而已。苦難同樣是人生的必含內容。一個人透過承受苦難而獲得的精神價值,同樣是一筆特殊的財富……感激所有使你有堅定成就的人:感激傷害你的人──因為他磨煉了你的心志。感激欺騙你的人──因為他增進了你的見識。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常自認為怎麼樣才是最好的,但事與願違,使我們意不能平。我們必須相信:目前我們所擁有的,不論順境、逆境,都是對我們最好的安排。若能如此,我們才能在順境中感恩,在逆境中依舊心存喜樂。
【電子書】我是愛,我是喜
當你想尋找喜樂,你就開始不快樂其實你本來就快樂,自己就是「喜」關鍵是如何找到「我是喜」的秘密讓你的人生是愛是喜讓愛找上你讓喜找到你當你向外找愛,愛卻離你更遠其實你本來就有愛,自己就是「愛」重點是如何找到「我是愛」的密碼當你想尋找喜樂,你就開始不快樂其實你本來就快樂,自己就是「喜」關鍵是如何找到「我是喜」的秘密讓你的人生是愛是喜「你是否非常在意別人如何看待你?你是否能夠做自己的主人?你到底是誰?為什麼你會活在這個世上?問了這一連串問題的人到底是誰?為什麼需要知道這些問題的答案?我們的存在是否意味著某些任務正等待我們去執行?我們的生存到底是命運還是純屬偶然?」當我們看著別人的故事,便能夠反映出自己的經歷,並更深入地認識自我。我們可以從觀察任何事物的表層實相著手,慢慢地去瞭解其更深層的含意,或許你就能夠從中體悟到自己存在的價值。這本書是無關乎宗教的,但有好幾個有趣的啟示來自不同宗教。有些是科學的實證、個人經驗談,或與靈界接觸的事件,還有對人生目標不同層次的體悟。本書將逐步探討邁向證悟的步驟,與你分享一些與「覺悟」有關的經驗和故事。這本書將逐步探討邁向證悟的步驟,與你分享一些與「覺悟」有關的經驗和故事。儘量以客觀的角度,呈現故事中的每一個角色,揭示每一個人物的真性情。接著,開始理解和學習生命的目標,分享物質世界、精神世界,闡述這兩個世界是如何與我們緊緊相連。並將探討吸引力的法則,同時談一談與我們周遭能量相關的有趣經驗,另外還有高靈的故事,以及祂們嘗試教導我們的課題。當我們完全覺醒之時,就可以開始探索夢境,這個心的潛意識狀態。當徵兆顯現時,我們就可以練習如何在夢中覺醒。我很幸運能夠成為故事中的一份子,能夠分享這些在我生命歷程中所發生的故事。讓我們與我們的潛力接軌,重新回到我們原來的面貌。因為你對愛與喜肩負使命,所以才自願投生娑婆,所以請跟隨你的心,邁向覺醒,自我反照,了解意識的目地--我們自身就是愛與喜。
【電子書】佛佗告訴你 感悟人生的智慧
擁有財富的人,不如擁有智慧的人。一個人,不能瞭解生命,生命對他來說是一種懲罰。人之所以痛苦,在於追求錯誤的東西。我們內心的平靜和我們在生活中所獲得的快樂,並不在於我們身處何方,也不在於我們擁有什麼,更不在於我們是怎樣的一個人,只在於我們的心靈所達到的境界。在這?,外界的因素與此並無多大的關係。願你能靜下心來,反複品味書中的故事和哲理,逐漸將禪的精神、佛的智慧、道的精髓融入生活、工作當中,以出世的思想,做入世的事業,把握時代脈搏,昇華人生的意義。本書以中國文化的精髓為基礎,以佛家感悟人世的高超智慧為核心,融合了儒家和道家思想的精華,透過富有禪意和哲理的故事、濃縮的東方傳統智慧精華,全方位展示了佛的智慧和道的真諦,並與時俱進地引發了相關的人生哲理,以更貼近生活,滿足讀者的精神需求。
【電子書】西藏苦難兩代人
「西藏苦難兩代人」是一本橫跨半世紀,訴說境內藏人苦難的書。書中的兩位主人翁丹巴索巴與慈望頓珠,一出生在三十年代、一在七十年代;一是聖城拉薩人、一來自遙遠的康區;一為忠心耿耿的西藏政府公務員、一是與世無爭的樸實農民。兩人雖然身分、背景南轅北轍,但在中共管控的一甲子時光中,幾代藏人所經歷的苦難都是相同的,丹巴索巴成為階下囚,在獄中嚐盡了種種毫無人性的待遇,在沒有麻醉下被活生生地拔出腿骨,甚至曾餓到發昏想吃一口獄友的屍首;而另一主角慈望頓珠因搶救僧人而被中國軍警追捕,身上的槍傷在無法就醫的情況下化膿長蟲,不想拖累同伴的他一心絕食求死,最後在同伴的鼓舞下,逃亡異鄉,身上的兩處槍傷成為2008年抗議事件的歷史見證。兩人的經歷,是西藏民族六十年來的苦難,本書既為亡者言,也為生者書。它更昭明世人,西藏人永不放棄信仰與懷抱自由的堅韌意志。
【電子書】改變心態煩惱就是菩提
為了使緊張忙碌的現代人,在生活裡能得到心靈上的調適,將禪宗的智慧融入生活,乃輯錄祖師大德的禪詩禪語,以筆記的方式,用生活裡的一些事物來闡述禪理,無非是希望您能從中得到啟示,在生活裡重新思索,賦予生命全新的意義,不思善、不思惡,這不是道德的意識,而是貫通相對認識的境界。相對的認識必須把一切事物相對在是非、善惡,如要執著一方,一定要拋棄另一方。此二元性對立,會令人產生迷惑,所以禪者要為絕對的認識而生,只有不偏不執的心,才是禪心。佛教從漢朝時傳入中土,到達摩西來,開啟了中國的禪宗,以「不立文字,教外別傳,直指人心,見性成佛」立教。透過生活裡的各種現象,不斷的自我修證和禪師的隨機接引,在彼此的機鋒相對之際,迸出了禪的火花。 為了使緊張忙碌的現代人在生活裡能得到心靈上的調適,將禪宗的智慧融入生活,乃輯錄祖師大德的禪詩禪語,分成四卷,按四季景象之不同與內心之感受,以筆記的方式,用生活裡的一些事物來闡述禪理,無非是希望您能從中得到啟示,在生活裡重新思索,賦予生命全新的意義,讓我們能增長智慧見識,寬廣我們的心靈空間。
【電子書】有一種智慧叫活在當下
禪是一種生活,是喧囂塵世中的一道清泉,身處俗世中的一道靈光。禪是探究生命的極高智慧,是悟道的精髓,是打開心靈解脫之道的一扇門,能幫助我們尋覓到心中所失去的樂園。人的心大多是從浮動處失去純真的本性。如果任何私心雜念都不產生,只是自己靜坐凝思,那一切念頭都會隨著天際白雲自然消失。隨著雨點的滴落,感受心靈被清洗的感覺。聽到鳥的呢喃,就會有一種喜悅的意念。看到花兒飄落,就會有一種開朗的心情。這樣,任何地方都有真正的妙境,任何事物都有真正的玄機。只要心能澄清寧靜,生活中的一切足以引出無限佳趣,讓人愉快,這就是「心砥菩提亦空明,靜坐凝思天地空」。
【電子書】護生畫集圖文賞析(一):生的扶持
日常生活中,是否曾有凌虐無反擊力的小小生命,甚至無情剝奪生物的脆弱生命呢?作者透過栩栩如生的畫作及詩文註腳,從多重觀點解讀「眾生圖」,普勸世人愛惜物命,勿貪口腹之欲或頑皮好奇而恣意殺生!《護生畫集》是千百年來戒殺、護生思想延續發展的經典作品,也是集佛陀、杜甫、白居易、蘇軾至弘一大師、豐子愷迄今的生命教育之大成。現今全球因為生態失衡導致災難頻傳,最大病灶就是漠視「生命教育」,自詡為萬物之靈的人類應當覺醒:要與自然界相互依存,要謙卑的尊重生命,要平等的對待一切存在。《護生畫集》是由弘一大師題字、 豐子愷作畫,1927年起共創作四百五十幅,以戒殺、護生、善行的題材廣受世人重視。時隔八十五年,獲獎無數的現代奇人林少雯居士,也是全面研究《護生畫集》的第一人,用心將護生畫一則一則加以賞析,讓更多人可以了解內容,細膩勾牽出潛藏人心的一念慈悲,增長善種、護念善心,體會同體共生的善美。本書特色1. 從大自然及動物世界中取材,借物喻情的擬人化內涵,傳達尊重自然、護愛生命。2. 將書法家所寫的詩文還原成楷體字,無古今文字障礙,更顯古詩入畫的文學價值。3. 為《護生畫集》的白話賞析及精闢導讀,文圖並茂傳達善美情義,為近百年首創。4. 具佛理及生態倫理觀,含宗教、民俗社會、文學藝術等,為人類學研究珍貴資料。 人類肉食,每一秒鐘就有一個足球場面積大小的森林遭砍伐而用於畜牧,全球除了提倡「減碳救地球」、「素食救地球」運動,國內也鼓勵「週一無肉日」的新生活運動。當我們在實現自我生命意義的同時,如何與宇宙眾生、自然環境同體共生、共存共榮呢?請一起聽聽地球人為動物、為大自然請命的呼籲───˙愛因斯坦:我們需要擴大同情的圈子,包容所有的生靈和美妙的大自然。˙史懷哲:有思考能力的人一定會反對所有的殘酷行徑,應避免其他動物受苦受害。˙康德:人必須以仁心對待動物,因為對動物殘忍的人,對人也會變得殘忍。˙蕭伯納:動物是我的朋友,我不會去吃我的朋友。˙甘地:當心靈發展到某個階段時,我們將不再為了滿足食欲而殘殺動物。
【電子書】佛陀大放光明的關鍵:解密基礎發趣論之24緣,洞悉生命運作的規則
我們內心究竟是如何運作?這本書將幫助你更認識你自己的心我們如何善用心念元素來創造幸福樂土,阻止痛苦蔓延的可能。彩圖版乃是增添重新繪製的緬甸古畫24張,圖解說明24緣,有助於大眾藉由圖像迅速瞭解佛陀體悟的智慧。此論是佛陀一切種智的最佳證明。當佛陀證悟了《發趣論》的真理,智慧和力量徹底的展現之後,才開始為眾生說法。《發趣論》是七論最後一部,也是「論王」。佛陀在思惟前六論時,因為智慧太強,論典的義理範圍不夠廣,以致光明無法顯現,佛陀的智慧還無法全然暢遊其中,就像水的深度不夠一樣。一直到思惟《發趣論》之時,由於可用各種角度來看一切法的各種可能性,所以盡情暢遊其中,佛陀才大放光明。佛陀在《發趣論》裡頭清楚地告訴我們,生起這個法以後,接著就會生起那個法,生起那些法以後接著又會生起什麼法,什麼心生起以後接著生起什麼樣的心。這些心的前後相互關聯的各種情形,都有詳盡的說明,我們將這些過程稱作「心路過程」,佛陀就這樣地一路教導下來。除了佛陀以外,再也沒有其他人能夠釐清這些道理了。藉由《發趣論》的法義,我們可以知道沒有一個「我」,沒有一個不變實體的存在,沒有眾生,只有身和心的前後連貫互動過程,純屬法性的生滅現象,以及這些現象發生的主因與助緣。雖然說身心都是生滅現象,但是這些生滅並非毫無章法可言。由於有這個原因才得到這樣的果報,因為有這樣的心才產生這樣的色法等等,用因緣觀條理清晰地告訴我們。我們若能跟隨著佛陀的智慧,思惟並理解這些道理,也能像古聖先賢一樣證得阿羅漢果。本書特色一、唯一獲得緬甸寺院正式授權版本,最完整最專業的翻譯。二、被南傳佛教界公認將《發趣論》二十四緣講述得最深入淺出的寶藏。長老非常善巧地將《發趣論》結合生活經驗所作的通俗演講,藉著許多本生經內的故事來說明阿毗達摩的法義,故事淺白易讀,蘊含深刻的佛法哲理於其中,十分吸引人。三、最貼近人性現實、不高談闊論的切入。看似嚴肅的長老,善用方便法,對出家比丘說嚴格的梵行;鼓勵在家居士做好五戒十善,夫妻之間要恩愛。他舉了本生經的兩個故事說明不善心成就善業之例,也就是佛陀和耶輸陀羅的前生。也藉此反駁佛教界的誤解陋習——女人罪過大,而讚嘆女人的慈悲和智慧,對佛陀歷劫來累積波羅蜜的幫助甚大。四、《發趣論》的威德力。可以從三個明顯的方面來看:第一,它所闡述的法義非常殊勝奧妙;第二,是有威德力的天人及梵天們禮敬的法義;第三,它是佛法住世的第一支先鋒部隊。
【電子書】觀音的幸福力
以觀音妙智力,開啟無限幸福力!融合繪畫藝術、心靈啟發、佛法智慧,開啟覺性,福至心靈。觀世音菩薩,可以說是最廣為人知的菩薩。觀世音菩薩的名號,主要有「觀世音」,及「觀自在」。觀世音也是代表眾生心靈最深處的內在覺性,不是來觀照他人的音,而是讓每個人觀照自己的音,如果能覺察到自己內在的覺性時,自己就是觀世音。「觀自在」是指每一個生命能不被任何的束縛、煩惱所糾纏而得到大自在。本書結集國際禪學大師、禪畫名家洪啟嵩老師恭繪觀音近二十幅,加上人生箴言,深入探索觀音菩薩的慈悲、智慧、願景、精進等十二種幸福力,在觀音的慈目注照下,守護您邁向光明幸福的圓滿人生!
【電子書】觀音的幸福力
以觀音妙智力,開啟無限幸福力!融合繪畫藝術、心靈啟發、佛法智慧,開啟覺性,福至心靈。觀世音菩薩,可以說是最廣為人知的菩薩。觀世音菩薩的名號,主要有「觀世音」,及「觀自在」。觀世音也是代表眾生心靈最深處的內在覺性,不是來觀照他人的音,而是讓每個人觀照自己的音,如果能覺察到自己內在的覺性時,自己就是觀世音。「觀自在」是指每一個生命能不被任何的束縛、煩惱所糾纏而得到大自在。本書結集國際禪學大師、禪畫名家洪啟嵩老師恭繪觀音近二十幅,加上人生箴言,深入探索觀音菩薩的慈悲、智慧、願景、精進等十二種幸福力,在觀音的慈目注照下,守護您邁向光明幸福的圓滿人生!
【電子書】佛家教你調適快樂心靈:36招快樂人生心理調適法
佛教教你做最快樂的人,最幸福的人佛說:你認命比抱怨還要好,對於不可改變的事實,你除了認命以外,沒有更好的辦法了。雖然我們不能控制際遇,卻可以掌握自己;我們無法預知未來,卻可以把握現在;我們無法預知自己的生命到底有多長,但我們卻可以安排好當下的生活;我們左右不了變化無常的天氣,卻可以調整自己的心情。在各種慾望和各種誘惑面前,許多人已經迷失了自己。如何才能讓疲憊的心靈找到可以休憩的家園?如何才能在慾望與誘惑面前不失去自我?如何才能得到真正的幸福與快樂?……佛家思想博大精深,其中有很多對於人生的論述更是句句經典,字字珠璣。本書秉承佛家思想,針對人生中的常見問題,尤其是心理問題,進行了翔實的論述與講解,更指出了解決問題的方式方法,相信讀者能夠從中得到有益的啟示。
【電子書】心生慈悲,處處都是快樂
「但願眾生得離苦,不為自己求安樂」 人們的煩惱與痛苦,大多來自於“我”,因為我執深重,因此養成了自私的習氣,心念常在比較中,生活便有許多是非與煩惱。什麼時候才能放下“我”?唯有把別人看得比自己更重要的時候!世間一切山河大地、日月星辰,終有時至歸盡的一天,我們的色身也有無常吞滅的時候。然而這個有限的色身行善造惡,卻有截然不同的果報。來世一遭,我們是否該思量如何利用這短暫的人生……
【電子書】有一種禪心叫認真
一杯淡泊悠遠的心靈之茶,一部處世安身的塵世經書,品李叔同,看透世間繁華,直達精神家園;悟南懷瑾,智享人間百態,收穫塵世幸福。如果一個人想學習適應社會的手段,那麼,守護精神的家園才是最好的出發點。為了活得好一些、更好一些,為了在塵世獲得幸福,讓我們仔細聆聽兩位大師的叮嚀……精神富足的人才是真正的富足,否則,即使富如國王,也會貧如乞丐。讀李叔同,我們的內心會獲得一種空靈的美感,那是一種久遠的自然的力量。他使我們低下頭,開始審視自身,重新關注已被遺忘很久的自我的真實性靈。而南懷瑾,身在繁華又笑看繁華,他是繁華世間的智者,得享繁華卻又不被繁華所累。於是,他講述人生種種人情世故,講處世哲學、講生存策略,這一切,都是為了使我們更好地生活在人與人的世界裡。
【電子書】佛家教你開啟智慧人生:34招智慧人生心理調適法
佛家教你做最尊貴最有智慧的人佛說:幸與不幸,皆由心而生;心以為樂,則是境皆樂;心以為苦,則無境不苦。這世上幸運的人有,不幸的人更多。無論幸運與否,我們都無需羡慕別人,更不能自暴自棄。羡慕別人和自暴自棄都是一種罪過。在各種慾望和各種誘惑面前,許多人已經迷失了自己。如何才能讓疲憊的心靈找到可以休憩的家園?如何才能在慾望與誘惑面前不失去自我?如何才能得到真正的幸福與快樂?……佛家思想博大精深,其中有很多對於人生的論述更是句句經典,字字珠璣。本書秉承佛家思想,針對人生中的常見問題,尤其是心理問題,進行了翔實的論述與講解,更指出了解決問題的方式方法,相信讀者能夠從中得到有益的啟示。
【電子書】給大忙人的禪思智慧
前言 平常生活平常心 / 0071.滾滾紅塵,走過不要錯過 / 0132.怒是地獄,容是極樂 / 0193.別為自己添麻煩 / 0274.誘惑面前心要淨 / 0325.心在三界外,身在五行中 / 0406.人人心中有天秤,辨別是非要公正 / 0487.越是草根,人越要誠實 / 0548.善有善報 / 0619.忍一時風平浪靜 / 06910.欲多必苦,貪是毒蛇 / 07611.禪心就是一棵樹 / 08312.是非只為多開口 / 08913.草根成功經:求人不如求己 / 09514.要的就是堅持 / 10415.人無遠慮,必有近憂 / 11116.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鐘 / 11817.把握現在 / 12418.出頭法門:百樣通不如一事精 / 13219.說到不如做到 / 14120.幫別人就是幫自己 / 14721.以德報怨,以德服人 / 15422.辱人者必將自辱 / 16223.冤冤相報何時了 / 17024.保持平常心 / 17825.英雄莫問出處 / 18726.不要騎驢找驢 / 19427.兒孫自有兒孫福 / 19828.有目標才能少走彎路 / 20529.吃苦是一種財富 / 21130.選擇了就堅持下去 / 21631.困難都是紙老虎 / 22232.懷抱感恩的心 / 22933.成功後不炫耀 / 235
【電子書】佛教的見地與修道
【關於本書】陳冠中的推介序在中文世界生活的人,對佛教是既熟悉又陌生的。一方面,佛教是大家周邊最爛熟的現象,例如眾多的佛寺、佛堂、滿街碰到的出家人、流行文化裡的佛偈禪理、武俠小說中用佛教名相改編的武功招式和變成日常用語的佛學術語,如“方便”、“緣起”、“因果”、“化身”、“無常”……幾乎每個人都會認識一些佛教徒,或碰到手腕系著佛珠的人——佛教就在大家的身旁;但是,佛教卻不一定是大家生活和文化的一部分。大多數中文世界的人,對佛教的接觸都是偶發的、片面的,對佛教的理解也是被動的、零碎的。有人鄙視佛教;有人好奇;有些人對佛教沒有深究,卻有自己的見解;也有人覺得與佛教互不相干,認為佛教是佛教徒的事,是異國情調;也有人想學佛,但卻不得其門而入。學佛的途徑有萬千種,其中一種補充的方法就是看書——佛教不認為文字能說明一切,但是並不排斥文字。書和人一樣,是要講緣分的。在書海中,哪一本書你會真的看進去呢?《佛教的見地與修道》這本好書,既適合初學者,也能使資深的佛教學者感到驚心動魄、充滿挑戰;非佛教徒的讀者,看了也可以激蕩腦力。本書為深入淺出、精簡而全面的佛教通論,對於佛教的義理、歷史和各種傳承有一個精確的綜觀。如果你認為自己對佛教已經有了一定的成見,說不定本書會讓你完全改觀;如果你是佛教徒,請已本書印證你的修行。
【電子書】北京伽藍記
以北京寺院之緣起、地理方位、歷史脈絡、宗教演進、建築特色、文物傳奇、出入名人等開展出同《洛陽伽藍記》般的美學呼喚。重拾書架上的《洛陽伽藍記》,展讀一千五百年前一個因官派而回到洛陽古都的那位南北朝後魏撫軍司馬楊衒之,當他撫視落日餘暉下的洛陽城所發出的千年一嘆!他明著寫洛陽寺院,卻是一部活生生的南北朝興衰史。作者以《洛陽伽藍記》作為導師,在北京展開一段段寺廟行腳之旅,將歷史、文化及佛教意涵帶入,讓每間寺院。寫作手法上隱藏了踏查寺院後的個人情緒針砭,以散文的筆觸,統一以「寺院緣起、地理方位、歷史脈絡、宗派演進、建築特色、文物傳奇、出入名人等」的格式,書寫北京城的佛教歷史。 這是一個長期從事佛教文化工作的比丘尼,繼《走過臺灣佛教五十年》後,單純地「想為北京佛教留下歷史」的使命,讓這本書也如王文進教授對《洛陽伽藍記》的最佳詮釋:「兼具地志的正確,歷史的批判和文學的優美三種性格」。
【電子書】雪陽,虹人,轉經道:讓觀音落淚的地方
讓觀音落淚的地方,究竟存有何種奇險與感動呢? 雪陽:這裡的陽光竟會「透心暖」! 虹人:所謂「亂世出英雄」,那…這裡就是「險地出奇人」! 轉經道:傳說這裡不單純…還有六世達賴喇嘛與情人幽會的愛之小屋! 布達拉宮:為什麼這裡傳說是用數不盡的金銀珠寶堆起來的宮殿? 旃檀觀音像:此木只應天上有,人間難得再次求。 刀與佛經:他們一手拿佛經,一手握刀,為什麼在這裡是常態? 湖上的神聖寶城、世尊十二歲等身像、可能是世界最高的書店、最天然的經書、千年宮殿、西藏特有的茶道、醫藥、舞蹈…等。 一片魔女仰臥的奇地,一群虹人在此誕生與圓寂,一位漢藏國家文字記者,為何來到觀音落淚之地? 他,又看見什麼了? 在這裡,他不是要員,不是男人,只是「存在」。 沒有道理,沒有人能理解他,為何要捨下舒適的城市公職,志願到一個偏遠又寒冷的高地去任職。連他自己也不甚明瞭,但他只知道── 有些事,現在不去做,有可能,永遠不會做。他拾起文人的勇氣與筆,決定找出比標準答案更重要的事…… 古代傳說中,西藏這裡是極險極惡之地,被諸神視為生活條件最差的地方,物質匱乏,妖魔肆虐,並非當今大家流傳的這麼美好。對於愛好方便與重視物質享受的人而言,這裡確實不適合人居住。不過,對嚮往自然、熱愛生命的人來說,任何時候──都意味著一種撼動心靈的誘惑。 本書收錄作者駐藏多年,近達百篇的手札日誌,與超過百幅珍貴的精彩照片!擁有人文、宗教、精神、藝術……各層面細膩且深刻的觀察紀錄。本書特色 全方位西藏深度探索 如果觀察紀錄不僅僅只是一種紀錄,那會是什麼? 文人李學愚對西藏歷史與文化下過深厚的認識,在駐藏時,每個地方的探索與冒險紀錄,他都將這豐富的學識與情感,以優美的文筆融入。 這裡面有太多的東西,是一般台灣介紹西藏書籍中所無法窺知的。透過本書,我們不必閱讀生硬的藏史、地理、文學、宗教、藝術、風俗等,即可全方位認識西藏。 我們不必經歷翻山越嶺的辛苦,只要放鬆自己,很舒服優雅地享受這份盛宴。
【電子書】無事就是貴人:身心自在的智慧
能體悟每天都是生命中最好的一刻,才可說是真正瞭解人生的人。如果執意生命操縱在自己手裡,就不可能客觀的看清事物。所以,凡事要全力以赴、認真去做,不計較得失毀譽,以光明坦然的態度,接受人生的悲喜,日日就是好日。佛教從漢朝時傳入中土,到達摩西來,開啟了中國的禪宗,以「不立文字,教外別傳,直指人心,見性成佛」立教。透過生活裡的各種現象,不斷的自我修證和禪師的隨機接引,在彼此的機鋒相對之際,迸出了禪的火花。為了使緊張忙碌的現代人在生活裡能得到心靈上的調適,將禪宗的智慧融入生活,乃輯錄祖師大德的禪詩禪語,分成四卷,按四季景象之不同與內心之感受,以筆記的方式,用生活裡的一些事物來闡述禪理,無非是希望您能從中得到啟示,在生活裡重新思索,賦予生命全新的意義,讓我們能增長智慧見識,寬廣我們的心靈空間。
【電子書】當暴風雨來臨時天空還依然存在:從離婚到佛教徒之路
作者加佰列歌韓(Gabriel Cohen)從來沒有想到他自己會與佛法結緣。但他的婚姻面臨失敗時,發現到佛學哲理對自己很受用,提供一個正確的道路來面對生氣、憤怒、喪失親人的傷痛及哀痛。這是他的第一本佛學著作,提到佛法與離婚之間的關係,也提供讀者在兩性關係失敗後所得到的傷痛如何再站起來。〝當暴風雨來臨時天空還依然存在〞這本書提到:● 從佛教徒修行者身上得到智慧● 訪談其他人如何處理情傷● 從科學實証中驗證快樂的重要性及如何改變自己頭腦內的想法● 循序漸進的指引如何改善離婚的過程—包括所有人際關係的品質這是一個危機處理及自我蛻變可讀性非常高的故事。〝當暴風雨來臨時天空還依然存在〞這本書更能吸引想要從傷痛中走出來的讀者們。
【電子書】煩惱是人生的菩提:妙明真心的故事
禪也不是理性的文字和概念所能傳遞的。禪家常說「言語道斷」,意思是說,光是用語言文字來討論禪是行不通的。但是,中國禪宗的發展,卻留下一疊疊浩瀚的公案,而這些公案又是不可思議的難懂,特別是公案中師生的對話,絕大部分不能用邏輯來了解。「參禪悟道」才是它的學習方法。頓悟,就是指經過長久的修行,突然醍醐灌頂的那一刻。學禪的路程就好像登高樓觀風景:在還沒上樓之前,先想知道樓上有什麼東西,什麼景致,是不是值得一看,那是無法享受到登高望遠的樂趣的。若是真正想要看到美麗的景致,了解禪的真意,不用問那麼多的問題,只需要努力的攀登,認真的體悟。
【電子書】心地清淨方為道:定慧等持的故事
禪也不是理性的文字和概念所能傳遞的。禪家常說「言語道斷」,意思是說,光是用語言文字來討論禪是行不通的。但是,中國禪宗的發展,卻留下一疊疊浩瀚的公案,而這些公案又是不可思議的難懂,特別是公案中師生的對話,絕大部分不能用邏輯來了解。 「參禪悟道」才是它的學習方法。頓悟,就是指經過長久的修行,突然醍醐灌頂的那一刻。學禪的路程就好像登高樓觀風景:在還沒上樓之前,先想知道樓上有什麼東西,什麼景致,是不是值得一看,那是無法享受到登高望遠的樂趣的。若是真正想要看到美麗的景致,了解禪的真意,不用問那麼多的問題,只需要努力的攀登,認真的體悟。
【電子書】當和尚遇到鑽石2
古老智慧+成功之道+成功故事=美夢成真業力管理法則教你美夢成真之道,要做什麼夢,由你決定!本書是《當和尚遇見鑽石》作者麥可.羅區格西最新力作!《當和尚遇到鑽石》講的是紐約市史上最成功的一家公司的成功故事,現在《業力管理法則》將告訴你成功之道。作者麥可.羅區格西與事業伙伴一起建立的安鼎國際鑽石公司,受到投資之神巴菲特的讚賞,在2009年5月宣佈以高價將安鼎國際鑽石公司,加入巴菲特波克夏的事業體旗下…承認吧,生命是由一長串的工作組成的。我們需要一個把工作做好的方法,需要一個必能獲得成功的訣竅。我們當然希望事業飛黃騰達──這就是本書的主題。但是同時,我們也要做人成功:當個好人、真正快樂的人、身心健康的人。如果我們做得正確,也會同時幫助到周圍所有人,也就是全世界。這本小書將教導你一個全新的方法來完成任務和計畫。你以前從沒聽過這種方法,但是很有效,屢試不爽,請試試看。你所要投入的,只是一個小時。我們相信一個想法若是正確,簡單幾句就能解釋清楚;至於要不要身體力行,就看你了。我們會讓你瞭解業力管理學的八大法則,證明在事業和生命這兩方面,的確是「做善得福,做惡得禍」。每項法則的一開始,我們都會引用古老智慧典籍的一句話。這些典籍是業力管理學的源頭,來自許多不同的地方,但是最終都流傳到西藏,一千年來幫助西藏建立無價的智慧文化。我們教導的是一個歷經千年考驗而依然存在的嶄新經商之道。~引自本書內文
【電子書】當和尚遇到鑽石2:善用業力法則,創造富足人生
古老智慧+成功之道+成功故事=美夢成真業力管理法則教你美夢成真之道,要做什麼夢,由你決定!本書是《當和尚遇見鑽石》作者麥可.羅區格西最新力作!《當和尚遇到鑽石》講的是紐約市史上最成功的一家公司的成功故事,現在《業力管理法則》將告訴你成功之道。作者麥可.羅區格西與事業伙伴一起建立的安鼎國際鑽石公司,受到投資之神巴菲特的讚賞,在2009年5月宣佈以高價將安鼎國際鑽石公司,加入巴菲特波克夏的事業體旗下…承認吧,生命是由一長串的工作組成的。我們需要一個把工作做好的方法,需要一個必能獲得成功的訣竅。我們當然希望事業飛黃騰達──這就是本書的主題。但是同時,我們也要做人成功:當個好人、真正快樂的人、身心健康的人。如果我們做得正確,也會同時幫助到周圍所有人,也就是全世界。這本小書將教導你一個全新的方法來完成任務和計畫。你以前從沒聽過這種方法,但是很有效,屢試不爽,請試試看。你所要投入的,只是一個小時。我們相信一個想法若是正確,簡單幾句就能解釋清楚;至於要不要身體力行,就看你了。我們會讓你瞭解業力管理學的八大法則,證明在事業和生命這兩方面,的確是「做善得福,做惡得禍」。每項法則的一開始,我們都會引用古老智慧典籍的一句話。這些典籍是業力管理學的源頭,來自許多不同的地方,但是最終都流傳到西藏,一千年來幫助西藏建立無價的智慧文化。我們教導的是一個歷經千年考驗而依然存在的嶄新經商之道。~引自本書內文
【電子書】心念一開 智慧就來:明心見性的故事
禪也不是理性的文字和概念所能傳遞的。禪家常說「言語道斷」,意思是說,光是用語言文字來討論禪是行不通的。但是,中國禪宗的發展,卻留下一疊疊浩瀚的公案,而這些公案又是不可思議的難懂,特別是公案中師生的對話,絕大部分不能用邏輯來了解。 「參禪悟道」才是它的學習方法。頓悟,就是指經過長久的修行,突然醍醐灌頂的那一刻。學禪的路程就好像登高樓觀風景:在還沒上樓之前,先想知道樓上有什麼東西,什麼景致,是不是值得一看,那是無法享受到登高望遠的樂趣的。若是真正想要看到美麗的景致,了解禪的真意,不用問那麼多的問題,只需要努力的攀登,認真的體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