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書】臺灣高雄臺南地區寫真照片
本書收錄之照片、圖片,大致可分為兩類,一是攝影照,二是手繪圖片,其中攝影照又分黑白與彩色。攝影照片是本書收錄的重點,內容有名勝風景、街道建築、港口建設、人物活動、歷史文物等。手繪圖片則以風景名勝為主。本書收錄以高雄市街港的開發為主軸,臺南風景名勝為副,其他地區為最後。
【電子書】他與她的飛行:宮崎駿與日本動畫美少女的戰鬥情結
宮崎駿的少女如何帶領男人飛翔?戰鬥美少女文本的華麗登場!「美少女」作為一種鮮活的標誌,代表日本動漫的重要特色。但此概念並非日本所獨有,法國的聖女貞德、中國的花木蘭、白娘子(白蛇傳),美國的寶嘉康蒂等,都有類似的角色性質。唯獨日本動漫中的各種「戰鬥美少女」,皆以不同的天賦、技巧進行戰門,進而形成日本特有的作品類別,並創造令人驚異的市場價值。在這些日本「戰鬥美少女」登場的過程中,宮崎駿動畫作品扮演了關鍵的角色。是什麼因素令日本創作出「戰鬥美少女」?日本「少女」文本的起源從何而來?如何詮釋動漫文本中的性別意象?這些少女們又怎麼完成宮崎駿寄託在她們身上的飛行夢想?本書就以上的問題意識,分析宮崎駿電影從《未來少年柯南》、《魯邦三世:卡里奧斯特羅之城》到《風之谷》、《魔法公主》、《神隱少女》中大量出現的少女主角、細緻的女性形象描寫,以及她們為生命戰鬥的故事題材。探討日本「戰鬥美少女」符號與社會的連結,並與觀眾的目光互動。書中對宮崎駿各個時期代表作的細膩觀點,捕捉住我們鮮少探索的宮崎駿輪廓。◎本書特色1. 追尋日本「少女」意象的起源,構築戰鬥美少女文本的系譜。2. 從《未來少年柯南》到《風起》,解析作品中的少女群像。3. 以文本分析的研究方法,梳理宮崎駿動畫中的性別與敘事架構。
【電子書】伯公您好神
本書《伯公您好神》即是改編自客發中心106年製作的同名大獅兄家族人偶音樂劇,透過生動有趣的繪圖與文字,讓讀者跟隨著大獅兄家族返回阿公阿婆家遊歷的腳步,與獅兄家族一同認識客家人重要的信仰神祇──伯公(bagˋ gungˊ)」。
【電子書】109年國土防衛與安全學術研討會論文集:紀念一江山戰役65周年
為緬懷一江山戰役先烈成仁殉國與大愛情操,回顧國軍英勇事蹟,同時盱衡中共武統嚴峻威脅,主要就「野戰戰略」、「島嶼防衛作戰」、「軍人武德」之觀點,重新檢視1950年代臺海戰役之歷史背景、雙方戰略指導、作戰經驗教訓與對國際世局之影響,據以納入國軍防衛作戰指導與戰訓精進之參考。
【電子書】大原風情:鹿野鄉.瑞源、瑞隆、瑞豐、瑞和
鹿野鄉《大原風情》,以記錄大原客庄風土民情為旨趣,「大原」泛指鹿野鄉鹿寮溪以北的平原地區,包括今瑞源、瑞隆、瑞和、瑞豐四村,「風土」指的是景觀物產,「民情」指的是庶民生活。大原客庄的歷史,從客家東遷展開序幕,在未開鐵公路的時代,客家人挑擔牽牛,翻山越嶺,沿哲東岸懸崖險灘而行,有些地方還要趁退潮時「走水路」來到臺東,這趟家族大遷徙的歷史,就是一個驚奇。
【電子書】圳水生穗:豐原區.翁仔社
18世紀開始,來自唐山以潮州府大埔縣為主的客家族群,開始活躍在臺中盆地歷史的舞台上。19世紀中葉戴潮春事件為敘事軸線,族群矛盾與仕紳階級的爭鬥,這些家族的故事隱藏在聚落各個角落的祠堂而流傳著。信仰是文化的根本,廟宇更是凝具社區共同意識的源頭,也是庶民信仰最真實的一面,再印證大埔客家先民與平埔族人在這塊土地上的足跡。
【電子書】泉湧豐饒:關山鎮.水井仔
本部村史從七個分別闡述,「水井開庄從頭講」介紹關山地區的歷史脈絡,水井仔的生成、庄頭地名及族群人口分布;「老古人言講庄頭」讓客家耆老述說記憶中的老庄頭;「依山傍水拓家園」敘述早期東遷移墾的家族故事;「看天絡食興農業」探討水井仔受歷史時局及地理環境影響的農業地景變化;「歷史風華老古道」敘說水井仔到紅石間老古道上的地方事業興衰;「敬天拜地求世和」闡述客家族群在地方信仰上的面貌;「老古文化傳世代」談自古至今在地方客家文化生活與傳承動力。
【電子書】東片山下:池上鄉.新開園
今池上鄉錦園、萬安興水墜一帶舊稱新開園,清末開山撫番之際,部分西拉雅族與阿美族人開始在此拓墾,部分漢人亦陸續移住開墾,由於係新闢之地,故名新開園。面對觀光產業的發展,小村生命史的記述仍不容忽略。這本村史在此關懷中誕生,帶領我們看見人們從移居拓墾到落地生根的歲月裡,所編織的地方面貌。
【電子書】二二八事件檔案彙編(27):高雄縣政府檔案(三)
本書係由檔案局所藏《高雄縣政府檔案》選編而成。本冊內分查報損失、撫卹救濟等兩單元,是瞭解當年二二八事件後高雄縣政府綏靖清鄉動態的原始材料。
【電子書】二二八事件檔案彙編(25):高雄縣政府檔案(一)
本書係由檔案局所藏《高雄縣政府檔案》選編而成。本冊內分法令與計畫、各區鄉鎮事件動態、案犯逮捕、山地綏靖與慰問及自首自新等五單元,是瞭解當年二二八事件後高雄縣政府綏靖清鄉動態的原始材料。
【電子書】二二八事件檔案彙編(26):高雄縣政府檔案(二)
本書係由檔案局所藏《高雄縣政府檔案》選編而成。本冊內分綏靖清鄉與宣慰工作、任免與獎懲等兩單元,是瞭解當年二二八事件後高雄縣政府綏靖清鄉動態的原始材料。
【電子書】第32屆梁實秋文學獎得獎作品集
1987年11月3日,梁實秋先生逝世。1988年起第1屆由中華日報與行政院建設委員會共同設置「梁實秋文學獎」,紀念大師梁實秋在散文與翻譯方面的貢獻。2008年至2012年再由九歌文教基金會承辦。2013年第26屆起,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接下這個重任。梁實秋文學獎是是少數獎勵翻譯(譯文、譯詩)文學的比賽,每年聘請名家評審、專論得獎作品得失,為國內優質文學獎之最好示範與指引,深受各界重視。本書乃是將第32屆梁實秋文學獎的徵件辦法、評審紀錄以及得獎作品集結成冊出版。
【電子書】傳奇人生:張俊彥傳
臺灣的第一顆IC,就誕生在張俊彥的實驗室張俊彥是臺灣首位工學博士、曾任教成大電機系、交大電機系,並擔任交通大學校長八年,推動首座國家級半導體中心成立,驅動臺灣IC設計產業的發展。他不僅為臺灣培育出無數半導體人才,包括科技部長陳良基、奇景光電創辦人吳炳昇等;亦為交大擘畫新局,像是提升學生人文素養、發展人文科系與推行通識教育等。更在其晚年推動國家矽導計畫,為IC設計產業注入更多活水,對半導體產業及學術的貢獻良多。回首他的一生,曾背負白色恐怖受難者家屬的身分,求學、就業皆受到阻礙,所幸在母親堅毅守護與其孜孜不倦的努力下,完成博士學業,從而以優異的學術實力揚名國際,為臺灣第一位以中華民國國籍獲得美國國家工程院頒發院士頭銜,使我國國旗首度飄揚在美國國家工程學院會場。本書如實呈現張俊彥的一生,從其人生歷程體會他勇於面對考驗的無畏精神;並特別收錄其婚姻及居家生活的日常面貌,讓我們對這位推動臺灣半導體研究的時代巨人,有深一層的瞭解。這位「愛因斯坦迷」相信,藉著精神的更高能量,可以破除命運羈束,而他也堅持這樣的信念,勇於戰勝每個挑戰與困境,成就了自己的傳奇人生。
【電子書】盧炎音樂檔案
作曲家盧炎是臺灣近代音樂歷史上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也是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音樂系系友,他以音樂創作為一生的志業,寫下近百首作品。2008年辭世後,其手稿與資料在多位學者專家的協助下,已整理成冊,包括:105份作品手稿以及創作片段與素材、樂曲分析等若干、文字手稿、與家人親友之書信、親手繪製漫畫、照片、節目單、剪報、印刷資料與盤式錄音帶等這些文獻均是音樂創作研究與檔案典藏的第一手珍貴史料。2010年8月,盧炎遺孀程女士委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音樂數位典藏中心,將盧炎所有資料以現行國際通行標準進行整理、保存與數位化工作,並撰述《盧炎音樂檔案》檢索工具,將檔案內容完全呈現於世人面前。
【電子書】第十屆臺灣總督府檔案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本書收錄第十屆臺灣總督府檔案學術研討會發表的15篇論文,按其發表場次編輯。15篇論文稿都是中日雙方的學者專家針對國史館臺灣文獻館典藏日治時期臺灣總督府檔案研究利用,發表相關論文,於會後彙編專輯出版。內容含括含括日本統治臺灣時期的殖民活動、統治政策、警察律令、司法制度、公共衛生、文化教育、產業經濟、金融體制,及原住民政策等面向,相當豐富多元,都是從臺灣總督府檔案文書中所研究發展出來的主題,足以展現日治時期其複雜且多樣的時代風貌並提供學術界研究參考。
【電子書】飲食物語:陶瓷器皿與文化的日常
陶博館推出的「飲食物語-陶瓷器皿與文化的日常」特展以生活為基調,透過陶瓷器皿與飲食的日常事物來傳達各式情感與文化。展覽以繽紛的臺灣碗盤、匯聚各地食材的菜市場,及原住民陶揭示多元文化的臺灣,點出飲食與器皿是人們日日所需,可以如美食作家葉怡蘭,將日日三餐過得有滋有味;也可以如名廚江振誠將美食與器皿結合為一門藝術,陶瓷器皿兼具實用與生活之美。
【電子書】臺灣全志(卷首):總目錄
本篇旨在將《臺灣全志》各志篇經實際纂修出版後之篇、章、節、項等名稱,予以編輯成冊,俾利使用者快速查詢,全志包括卷首、大事記、土地、住民、政治、經濟、國防、外交、教育、社會、文化、職官、財政金融、人物及卷尾,共計13志、15卷、77篇,並附原訂凡例、綱目。
【電子書】臺灣全志:卷尾篇
本篇旨在將《臺灣全志》纂修計畫、纂修始末,以及自民國91年開始纂修至107止,各志篇纂修經過,作概述性敘述。內容主要包括重要之研商會議、諮詢會議紀錄,以及各篇撰稿人、撰稿字數及纂修使用經費等,俾利使用者知悉全志纂修過程概況。
【電子書】臺灣省主席年譜:陳大慶
本書譜主陳大慶先生為軍旅出身,經歷東征、北伐、抗日、戡亂等戰役,遷臺後仍任軍職,於民國58年7月5日正式上任臺灣省政府主席一職,至62年6月6日交卸職務。任內提出「重要施政分區實驗示範」構想,配合9年國教學生,力推建教合作,建設曾文水庫與澎湖跨海大橋等重大建設,省主席卸職後轉任國防部長,卒於任上。
【電子書】歌仔戲經典劇目教材《三趕呂洞賓》
將經典劇目《三趕呂洞賓》編著成教學教材,內容含蓋了劇本、劇情介紹、人物介紹、身段分析、曲譜整理,以及舞台走位圖等。以指導學生學習道具功法為目標,教導生行研習摺扇、旦行學習手絹,透過詳細的文字解說和圖像資料,使成為教師教學和學生學習的參考教材。劇中繁複而富變化的身段編排,讓學生可以專注在身段、唱腔和功法上的學習,透過劇中一生一旦你來我往、針鋒相對的表演節奏,以及機智雋永的對白唱段,和優美細緻的身段表現,來訓練演員開展藝術技巧,提昇表演能力。
【電子書】高賢治先生訪談錄
高賢治先生為資深出版人,其所創辦之「古亭書屋」整理出版臺灣史料既豐且深,孕育臺灣文化研究者。古亭書屋是早期蒐集、流通臺灣研究書籍之重要書店,從專營「臺灣關係」主題古書店,到臺灣文獻舊籍的翻印出版,為臺灣研究留下資材,也見證了解嚴前臺灣書店經營與出版不安環境。本訪談紀錄包含10個主題,分章敘述,包括:「我的家世」、「舊書店創業初期」、「同時期臺北書界」、「古亭書屋專業經營」、「收集整套期刊與套書」、「賣書惹禍與警總抄店」、「其他文獻人物」、「古地圖、契字與開發史」、「探討城隍及司法神信仰」、「為臺北府天后宮金面二媽尋根」與附錄等。
【電子書】第九屆臺灣總督府檔案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針對臺灣文獻館典藏日治時期臺灣總督府檔案研究利用,發表相關論文。內容含括日本統治臺灣時期的殖民活動、統治政策、警察律令、司法制度、公共衛生、文化教育、產業經濟、金融體制,及原住民政策等面向,相當豐富多元,都是從臺灣總督府檔案文書中所研究發展出來的主題,足以展現日治時期其複雜且多樣的時代風貌並提供學術界研究參考。
【電子書】舞台上的人生風景(一)電影素材改編舞台劇之《臺北好男好女》
以楊德昌七又四分之一部電影所延伸創作的舞台劇《臺北好男好女》(2014) 學年製作演出為例,說明作者藉由戲劇與人生相映襯的角度反思戲劇哲學的精神思維與現今時代/社會/觀眾連結。內容包含導演與編劇合作及導演創作過程與方法架構;從創作理念、劇本解析、舞台時空處理、場面調度乃至導演本等,呈現完整製作樣貌。以增強本校學生對製作演出之整體概念與技術實務教學相長之效能,亦提供對編導有興趣者參考。
【電子書】臺灣科舉家族軼聞與傳說
臺灣的科舉制度,濫觴於明鄭時代,至清領後的康熙26年丁卯科鄉試起,才正式開科取士,一直到光緒31年停止科舉詔令。鑒於科舉人物眾多,分布各地,也流傳著不少傳說,本書即以以故事性為主,再配合相關文獻史料,依次為進士、舉人及其他三大篇幅。歷史人物愈知名傳說愈多,許多傳說,虛實參半,即使是荒誕不經的人物傳奇,其實仍屬臺灣民間文學範疇,而若干文獻失載的史實,又可能在傳說中保存著蛛絲馬跡,有待抽絲剝繭,釐清真相!
【電子書】臺灣全志(卷5):經濟志.總論、經濟成長篇
中華民國在民國38年(1949)撤退至臺灣,在民國38年至民國90年間,有關臺灣之經濟史事,作一全面陳述,就有關臺灣的經濟成長、農業水利、林業、漁業、礦業、工業、科技、商業、交通和國際貿易及對外投資等各個面向,做綜合性的述說,以明白臺灣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以下簡稱「戰後」﹚的半個世紀之間的經濟發展與變遷。 在經濟成長篇方面,有關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臺灣的經濟發展、經濟行政機構的變遷、國民所得與就業結構、經濟成長與社會公平(所得分配與社會福利)、從進口替代到出口擴張、外來援助(美援)與經濟成長、經濟突飛猛進的前因後果、臺海兩岸開放與全球化下的臺灣經濟、臺灣經濟成長的挑戰等面向,在本篇有所記述。
【電子書】臺灣全志(卷5):經濟志.林業篇
二次大戰後,主管臺灣林業之行政機構為林務局。根據民國35年11月核准的「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農林處林務局組織規程」,林務局任務包括林業調查,森林規劃及施業案編定;公私有林之營造、管理、利用、監督、指導及獎勵事項;木材檢驗及檢定、國有林野營林附帶之道路及軌道管理;其他有關臺灣省林業行政業務。 本林業篇記述內容包括林業行政機關與林業政策、造林事業及其成效、保林事業及其成效、林產物之處分等課題。
【電子書】臺灣全志(卷5):經濟志.漁業篇
二次大戰後初期,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農林處水產科主掌臺灣的漁業業務。臺灣省政府成立後,農林處改稱農林廳,臺灣漁業仍屬農林廳水產科管轄之。 臺灣省各縣市的漁政機構也歷經多次變革。民國34年「臺灣省縣政府組織」,漁業業務歸屬各縣市政府建設局(花蓮、臺東、澎湖是建設科)管轄。之後,臺灣省政府為因應社會環境的變化,將縣市政府調整組織結構,漁業相關業務由建設課水產課改隸屬縣府直轄的農林科,並改稱為水產股,負責各縣市內的漁業管理事項。 本篇主要著重於臺灣漁業及畜牧業的發展,分別從漁業機構與團體、漁港及周遭設施、漁業發展、水產品加工、畜牧業發展、水產試驗事業等等層面加以記述。
【電子書】臺灣全志(卷5):經濟志.礦業篇
有關臺灣礦產資源而言,臺灣現今探明的礦業資源約有200餘種,種類雖不可謂少,但是大多數的礦藏儲量不豐,已開採的礦產資源計有30餘種。 依據礦產的屬性或用途,臺灣的礦藏可分為「能源礦產」、「金屬礦產」、「非金屬礦產」和「砂石資源」4大類。除上述之資源外,臺灣尚有鹽和寶石等非金屬礦產。 本志之礦業篇主要就礦業環境、礦業政策與機構、礦業資源的開發及礦產的進口等層面加以陳述。
【電子書】臺灣全志(卷5):經濟志.農業水利篇
有關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臺灣的農業水利史事,諸如:農業行政機關與農業政策、農民組織、農業生產(作物栽植與生產)、農耕技術(機具與肥料)、農業經營、農業經濟與經濟成長、水利行政組織與水利政策、水資源的規劃與開發、水利設施及其效益等諸多面向,在本志之農業水利篇有所記述。
【電子書】臺灣全志(卷5):經濟志.科技篇
根據民國60年代初期政策擬訂的優良工業投資。很多具有良好條件的工業中,所能選擇發展的工業,取決於技術水準與國家所得。政府擬定各業優先發展的順序為:(1)石油化學工業,(2)電子工業,(3)機械電機工業,(4)基本金屬工業,(5)運輸工具工業。而政府既選電子產業為重點發展工業,其最相關之單位為行政院經濟部,故於經濟部工業局擬定民國64-73年間的長期經濟建設計畫製造部門計畫中,電子工業列有發展重點及措施,以配合電子工業發展。 本科技篇,所述及的內容,包括科技產業政策、積體電路與晶圓代工產業、資通訊產業與產業群聚、電力能源產業、綠能產業等課題。
【電子書】臺灣全志(卷5):經濟志.國際貿易及對外投資篇
二次大戰後臺灣經濟之發展,大抵經過幾個時期:(1)民國34-47年:第一次進口替代時期(2)民國48-57年:出口擴張時期(3)民國58-69年:第二次進口替代時期(4)民國70-90年:貿易自由化暨參與世界貿易組織時期。 民國48年政府開放對外投資,由於因為政府以推動貿易為主要對外經濟政策,因此對外匯嚴格管制,且以出口為賺取外匯之主要目標,對於對外投資政策則保守不鼓勵,且對對外投資的資金加以限制。民國70年代起,由於台灣在50、60年代累積了可觀的外匯存底,與美國的貿易順差也引起美國的抗議,為了平衡國際貿易,且使國內資金有出口,政府積極展開對企業輔導,推動對外投資政策。 本志之國際貿易及對外投資篇內容主要針對戰後至民國90年間,臺灣在進出口貿易及對外投資情形作一總體性敘述,內容包括:國際貿易及對外投資環境及政策、國際貿易及對外投資相關機構,以及對亞洲之貿易與投資、對美洲之貿易與投資、對歐洲之貿易與投資、對非洲之貿易與投資、對大洋洲及其他地區之貿易與投資等課題。
【電子書】臺灣全志(卷5):經濟志.工業篇
二次大戰後初期,臺灣工業行政機關系統複雜。先是有資源委員會,負責管理國營基本重工業和動力事業,並接收臺灣的工礦事業,進行復原工作。民國38年6月,政府成立臺灣區生產事業管理委員會,取代資源委員會大部分職權,管理臺灣的各項企業,工業是其中的一項。 有鑒於工業政策制定與執行權責向來沒有統一,民國59年,中央政府整併國際經濟合作發展委員會生產小組,以及經濟部工業司、工礦技術室、機械工業發展小組、石油化學工業發展小組、紡織工業發展小組、汽車工業督導小組等業務,成立經濟部工業局,成為戰後第一個專責掌理工業發展的行政機關。 本工業篇內容相當豐富,有關工業行政機關、工業政策、工業生產、各類工業發展、工業團體和工業區等課題,都有所記述。
【電子書】臺灣全志(卷5):經濟志.商業篇
臺灣不僅自身商業發展快速,1990年代全球化浪潮開啟後亦未缺席,成為國際企業在東亞的主要據點,商業交易行為的規範有其必要性,若不加以限制,則容易衍生問題,據現行商業登記法規定,臺灣商業主管機關在中央為經濟部、在直轄市為直轄市政府、在縣 (市) 為縣 (市) 政府。然而,商業行政主管機關實則兼負管理與推廣之責,為推動經濟發展,商品展覽一直是政府商業輔導的重點項目。 商業秩序,主要分為三類,一是交易秩序,二是公平交易與消費者保護,三是商品檢驗。 為了加速經濟自由化,臺灣對外經貿也愈加熱絡,對於交易行為之規範的需求也日益加深,為使商業交易活動回歸正常化,經濟部在接受行政院指示研擬公平交易法草案後,終在民國80年1月31日正式通過立法。 本志在商業篇方面,記述有關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臺灣的商業組織、商業行政管理、商業團體、商業秩序、商業活動和服務業等課題。
【電子書】臺灣全志(卷5):經濟志.交通篇
交通事業涵蓋有通信(含郵政、電信)、運輸、氣象、觀光等四部門,交通建設屬專門事業,可見交通事業範圍甚大,內容極為龐雜。臺灣的交通部門分屬由交通部統籌管理。 地方交通行政機關有:臺灣省政府交通處(民國87年12月配合臺灣省政府功能業務與組織調整,原有交通處業務由交通部統轄辦理,並成立中部辦公室,其所屬機關,則改隸屬於交通部,如鐵路局、公路局、基隆、臺中、花蓮、高雄等港務局等單位)、臺北市政府交通局、臺北市政府捷運工程局、高雄市政府建設局、高雄市政府捷運工程局等單位。 本志交通篇裡,有關二次世界大戰後臺灣鐵路營運與高速鐵路的規劃、公路監理與客運業管理、港灣建設與航運業、都市運輸與大眾捷運系統、航空業與機場建設、郵政與電信、觀光與氣象等課題,有所記述。
【電子書】客家採茶戲文生教材精選:山伯英台
此教材劇目是改編自中國古代東晉時,浙江上虞祝家有一女祝英台(又名:祝九妹),女扮男裝到杭州遊學,途中遇到會稽來的同學梁山伯,兩人便相偕同行。同窗三年,感情深厚,但梁山伯始終不知祝英台是女兒身。後來祝英台中斷學業返回家鄉。梁山伯到上虞拜訪祝英台時,才知道三年同窗的好友竟是女紅妝,欲向祝家提親,此時祝英台已許配給馬文才。之後梁山伯在鄞當縣令時,因過度鬱悶而過世。祝英台出嫁時,經過梁山伯的墳墓,突然狂風大起,阻礙迎親隊伍的前進,祝英台下花轎到梁山伯的墓前祭拜,梁山伯的墳墓塌陷裂開,祝英台投入墳中,其後墳中冒出一對彩蝶,雙雙飛去。
【電子書】臺灣省主席年譜:魏道明
光復初期,百廢待舉,省政府致力於穩定政局、改革幣制、土地與糧政改革等任務,奠定未來經濟發展的厚實基礎。魏道明為中國首位留法博士,並為當時最年輕之部長,迭膺南京市長、行政院秘書長、駐法及駐美大使,立法院副院長等要職。因臺灣發生二二八事件,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改組為臺灣省政府,並任命魏道明擔任首任省主席,任內提出「安定中求進步,進步中求繁榮」的口號,使政制走向常軌,並從事各項省政建設工作。卸任後擔任外交部長,在聯合國為國發聲。
【電子書】臺灣省主席年譜:周至柔
光復初期,百廢待舉,省政府致力於穩定政局、改革幣制、土地與糧政改革等任務,奠定未來經濟發展的厚實基礎。周至柔歷任航空委員會主任、空軍總司令及參謀總長等重要軍職,自民國46年接掌省政,任期超過5年,其卓越的省政建設,亦留下輝煌的紀錄。強調「說到做到」,辦理省府南遷、義務勞動等業務,並次第完成「八七水災」後各項重建工作。
【電子書】臺灣省主席年譜:俞鴻鈞
光復初期,百廢待舉,省政府致力於穩定政局、改革幣制、土地與糧政改革等任務,奠定未來經濟發展的厚實基礎。俞鴻鈞歷任上海市政府秘書長、上海市長、財政部次長、中央銀行總裁,民國42年4月17日擔任臺灣省主席,爾後並升任行政院長。經歷八一三事件、黃金運臺、米價高漲、中美防禦條約簽訂、金門砲戰、大陳撤退等近代史上重要事件。俞氏在事件中,沉著應付,井然有條,穩定當時政情。
【電子書】臺灣全志(卷7):外交志.外交政策篇
民國38年中華民國政府遷到臺灣之後的50年間,為了中華民國政府的生存及國民黨政權的存續,外交政策實為關鍵要素;同樣的在民國60年10月中華民國喪失在聯合國的席位以後,如何確保臺灣在國際外交上的地位,俾得以參與國際外交活動則外交政策仍為關鍵要素。本篇章撰寫的面向包括國內政治及國際因素的事實面及影響,以外交部地域司的劃分,將涵蓋美洲、亞洲、歐洲及非洲等重要國家的外交關係及國際組織之參與等層面的陳述。
【電子書】臺灣全志(卷7):外交志.國民外交篇
所謂「國民外交」其特點有三:第一,民眾成為外交上的主體;其二,有影響力的民間人士或團體配合政府的對外政策,間接成為國家外交之一員,充分顯現出半官方的特質;其三,交往的主體是民間人士或團體,因此不受正式的外交禮儀或層級所約束,而多了一分靈活度與多樣性。本篇是從民國38年中華民國政府遷至臺灣之後,有關國民外交活動的情形分為:「國民外交」一詞的意義與源流、戰後國民外交的分期、政府支助之國民外交、非政府組織與國民外交等四大課題來探討敘述。
【電子書】臺灣全志(卷7):外交志.國際組織篇
國際組織篇乃在敘述民國38年中華民國政府撤退至臺灣後的50年間,參與國際組織的情形。為此,全篇針對有關參與國際組織對臺灣各方面發展的重要性、退出聯合國前參與國際組織狀況、聯合國席次保衛戰、退出聯合國後參與國際組織之障礙與因應對策和務實外交暨參與國際組織等四大課題有所陳述。
【電子書】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史料彙編.回復國籍篇
本彙編為有關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史料之回復國籍篇,係以國史館臺灣文獻館典藏「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檔案」為主,時間主要集中在民國34(1945)至36(1947)年5月止,依時間序列,有系統地羅列回復國籍相關檔案資料彙編而成。希冀吸引更多讀者投入光復後臺灣人之回復國籍與國家認同之研究,進而開發不同使用者的創新發展,使檔案史料所蘊藏的歷史得以產生活化與再利用效果,同時對臺灣史研究提供更多的資源與研究課題。
【電子書】臺灣全志(卷7):外交志.條約及協定篇
本篇內容在敘述民國38年政府遷至臺灣,在國際舞臺上做為中國的代表地位,先遭到中共及其友邦的挑戰,繼而在國際情勢轉趨不利的狀況下,遭到嚴重的打壓。特別是民國60年,政府失去了聯合國中國代表權之後,不僅邦交國迅速減少,參與國際事務或者在國際外交的舞臺空間上也遭明顯緊縮,致使條約、協定的簽訂與一般正常國家不同,有時出現非由正式的政府機關簽訂之狀況。至於參與國際公約協定的締結,甚至無法自行在負責的國家或是國際組織存放批准,而必須透過邦交國或者是其他友好國家的協助,有時更會發生中止批准而無法存放的問題。另有關國與國之間雙邊的條約、協定締結,無法用正式國名或正式的政府名稱進行締約的狀況也不少,是以政府涉外簽訂條約、協定或是國際公約與國際協定上會產生比較特殊的狀況。
【電子書】臺灣全志(卷7):外交志.對外關係篇
中華民國自民國38年(1949)以來,對外關係的演變大致可分為幾個階段:民國39至67年的零和外交時期、民國68年至民國77年的彈性外交時期,以及民國77年以後的務實外交時期。每個時期各有其外交政策之基本理念,也因此呈現出不同的特色,本書係對我國上列各個階段的對外關係,加以探討敘述。
【電子書】臺灣全志(卷7):外交志.總論暨外交行政篇
外交行政篇,其內容分為外交部組織與職掌、駐外單位及機構、外交人才之培訓和外交經費預算及執行等四大課題,分別就38年中華民國中央政府遷至臺灣,以迄民國89年之上述四大課題,分別敘述。
【電子書】日據時期臺灣工業鹽史料選編
本書依據《臺灣總督府專賣局公文類纂》、《臺灣總督府報》、《臺灣日日新報》及日文舊籍等,以臺灣「工業鹽」進行基礎研究所得到研究子題39篇,內容涵蓋臺灣「工業鹽」之鹽田用地之收購、開設之規劃、生產計畫之衍生、產業轉型之調整、配銷運送之沿革、工業鹽相關企業發展之脈絡,此對研究日據時期臺灣工業鹽的產銷形態相信會助益良多。
【電子書】日據時期初等教育史料選編
本書依據《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臺灣總督府報》、《臺灣日日新報》及日文舊籍等,以日據初期之初等教育為主,挑選出32個研究子題以解說圖檔的方式撰述而成,希冀提供對日據臺灣教育有興趣之讀者參考引用。從本書中,當可瞭解日本人來臺之初,為推行近代新式日本教育,設立臺北縣立日語學校及總督府直轄國語傳習所,又因臺灣人對漢文的堅持及欲攏絡民心,臺灣總督府將漢文增列為國語傳習所乙科生的教學科目。在日後施行公學校教育時,也同樣將之列入正式教學科目,諸多類似這般日本人在臺灣施行初等日本語教育的實際樣貌,在文獻檔案中重新被發掘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