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亞三國角力,七年戰火不息!豐臣秀吉的野心、明軍遠征援朝……一場侵略如何徹底改變東亞秩序?▎戰火揭幕:東亞風雲再起 本書聚焦於明朝萬曆年間爆發的「壬辰之戰」,這是一場自1592年至1598年,橫跨中國、朝鮮與日本三國的大規模戰爭。豐臣秀吉在統一日本後,懷抱征服中國的野心,率領十餘萬大軍先行入侵朝鮮,企圖以半島作為進攻明朝的前哨。書中描述了日軍以「閃電戰」迅速攻陷朝鮮的重要據點,朝鮮國勢瀕臨崩潰,在此危急時刻,明朝毅然出兵援助,由此拉開了七年持續戰火的序幕。▎明軍角色:血與火中的抉擇 本書以詳實的史料與細膩的筆觸,重現明軍在戰場上的真實處境。不同於韓國影視劇中將明軍描繪為「強盜或小丑」的形象,也有別於部分中國史書過度神化明軍,作者強調了明軍在朝鮮半島作戰時所面對的嚴酷挑戰:惡劣環境、盟友支援不足,以及訓練精良、裝備精良的日軍。透過這樣的對照,讀者得以了解明軍將士如何以鮮血和犧牲,支撐起這場跨國抗戰的艱辛歷程。▎歷史詮釋:多重視角的拉鋸 作者在書中強調,日、韓、中三方對壬辰之戰的詮釋長期存在極端分歧。日本史料往往誇大戰果、諱敗為勝;韓國則淡化甚至抹黑明軍的貢獻;中國部分作品則將明軍描寫得近乎「摧枯拉朽」。因此,本書嘗試以紀實文學結合歷史研究的方法,從原始史料出發,力求客觀重現事件全貌。這種寫法既保留了歷史的嚴謹,也增添了戰場的臨場感,使讀者在閱讀時彷彿身歷其境。▎記憶與警醒:從戰史到啟示 書中不僅呈現了戰爭的血腥殘酷,也反覆提醒世人:歷史不能被遺忘,尤其那些遠赴異鄉、犧牲於朝鮮土地的明軍將士,更值得後人銘記。壬辰之戰帶來的影響深遠,不僅改變了東亞三國的歷史走向,也揭示了錯誤戰爭所造成的巨大代價。作者期望透過這本書,讓讀者理解戰爭背後的真相,並以歷史為鑑,思索國族存亡與和平的意義。【本書特色】:本書以紀實筆法重現東亞三國七年血戰,全景式描寫日本侵朝、明軍援韓的真實過程。作者突破日、韓、中三方偏頗的歷史敘述,融合大量史料,既還原戰場殘酷細節,也突顯明軍將士的犧牲與堅韌。本書不僅是戰史,更是一面映照人性與國族興衰的鏡子,提醒後人銘記歷史、反思戰爭,具有深刻的警示與啟發價值。
─2024年美國政治學會賈維斯-施羅德最佳書籍獎──2024年威靈頓公爵軍事史獎章得主─ 宗主國大清 vs 維新的日本 vs 東擴的俄國 朝鮮半島的處境,牽動著整個東亞的命運! 吳政緯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博士後研究員周雪舫 輔仁大學歷史學系兼任教授長谷川正人 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助理教授曾寶滿 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助理教授廖敏淑 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副教授兼人文中心主任──專業推薦 外交攻防╳軍事分析╳敘事史,再探現代東亞與帝國爭霸的新視角 作者席拉・賈格以十九世紀中期至二十世紀初期的朝鮮半島為舞台,講述了一場規模不亞於英俄大博弈的「東亞大競逐」。其以敘事史筆法展開書寫,將各國對於朝鮮及自身利益的打算梳理得淺顯易懂,加上對歷史人物性格與動機的生動側寫,以及別具真實感的敘事方式,令人彷彿置身外交辭令齊發、勾心鬥角的談判桌上。而在軍事行動方面,則仔細考證了當時報章雜誌、記者與駐外人士之紀錄,致力於還原戰場前線,闡明每場戰役的發展都牽動著國際情勢變化,更從戰爭的角度看見各國面對東亞局勢時的軍事實力與策略運用。 彼時的大國衝突,延伸出一系列二十世紀初迄今的國際紛爭:美蘇冷戰、千島群島主權問題、釣魚台列嶼主權問題、中國與俄羅斯為了「重返榮耀」再度擴張的野心……透過本書,我們得以回溯這些議題的開端,從朝鮮半島跌宕起伏的命運,洞見當今東亞地緣政治的複雜糾葛究竟如何成形。▎朝鮮半島的困境──內部主政者無力、派系分裂,外部面臨列強虎視眈眈 一八六三年,哲宗駕崩。由於其膝下無子,神貞王后趙氏便遴選王族中的幼子繼承王位,是為高宗。數度干政的父親興宣大院君,以及手段強硬的妻子閔妃,兩人互相掣肘,使得高宗難以掌握政事主導權,即便親政後一改先前父親的排外態度,轉而與列強來往,卻也接連簽下多項不平等條約。 朝鮮當局除了要面對國內的不滿聲浪與派系分裂,還有宗主國大清的反覆、日本的強勢叩門,以及俄國蠶食宮廷內部的企圖,內外問題接踵而至,令其進退維谷。▎中國、日本、俄國有何盤算──介入內政、強推改革、滲透宮廷……無所不用其極 大清是朝鮮的宗主國。起初表示「兩國雖為宗藩關係,但朝鮮仍保有其自治權」,但這般態度卻為日本大開方便之門。雖曾在壬午兵變後試圖加強對朝鮮的控制,未料日後爆發東學黨之亂,中日聯合出兵鎮壓,隨之而來的衝突最終導致甲午戰爭。戰敗後於《馬關條約》中承認朝鮮完全獨立自主,就此喪失宗主權。 正值維新時期的日本,此時走在成為帝國的路上。起初推派使節前往朝鮮,望其承認明治新政權,然而當時朝鮮鄙夷日方「稱皇」的要求及穿著洋服的姿態,於是對朝鮮的態度便轉向「征韓論」。此後先以《江華島條約》實施經濟滲透,再藉《馬關條約》行主權干預,最後於一九一○年殖民朝鮮,將整個半島納入版圖。 俄國亟欲東擴國界,因而意識到朝鮮的戰略地位之重。當日本的影響力日益增大,俄國也藉由商務與外交手段進入朝鮮,獲得宮廷人士的信任。一八九五年閔妃遇刺身亡,高宗逃往俄國公使館尋求保護,期間他任用俄國軍事顧問,並給予商業特權,俄國勢力逐漸掌控朝鮮宮廷,直到日俄戰爭再度翻轉局勢。▎其他列強爭相出手──為維護自身在東亞的權益,英、美、法三國也加入戰局 由於興宣大院君下令鎮壓天主教勢力,並處決九名傳教士與數千名教徒,法國在一八六六年向朝鮮發起懲罰性遠征,卻吃了敗仗。 英國擔心朝鮮若受俄國控制,則俄國將入侵滿洲。為保障其在東亞的權益,遂於朝鮮南部的巨文島成立臨時據點以阻斷俄國海軍補給,日後又為此進一步形成英日同盟。 美國則與朝鮮簽訂《朝美修好通商條約》,將朝鮮拉進大國的權力遊戲之中。日俄戰爭時更出面調停,促使雙方簽下《樸茨茅斯條約》,削弱俄國在遠東的勢力。★各界好評★ 《東亞大競逐1860-1910》獲得最新一屆(2024年)威靈頓公爵獎章可謂實至名歸……將一個長期受忽視的研究領域,成功納入了塑造今日東亞格局的帝國歷史主流敘事之中。──英國知名國防研究學者/威靈頓公爵軍事史獎章評審 麥可・克拉克(Michael Clarke) 席拉・賈格為現代東亞帝國競爭寫下了一段宏大的敘事,成功展現出朝鮮對該區域的重要性遠超過以往認知。──美國漢學家 裴士鋒(Stephen R. Platt),《華爾街日報》 在時間跨度與多國視角的架構下,本書對無數政治辯論、外交談判與軍事衝突的細節掌握極為到位,是這些事件的重要資料庫。同時,將朝鮮的競爭重新置於俄國擴張,以及由此引發的利益衝突之中……無論以何種角度閱讀,賈格的敘事都是一部鉅作。──德州大學亞洲研究與人類學教授 羅伯特・奧本海姆(Robert Oppenheim),《世界史亞洲評論》 在東亞歷史中,韓國的角色長期以來一直被忽視。賈格以精彩的分析與縝密的研究,揭示韓國的命運其實對於十九世紀的亞洲格局,以及一路延續至二戰的動盪區域政治具有關鍵性影響。這是東亞歷史與地緣政治讀者不可錯過的重要之作。──《正義之戰:中日戰爭激發中國新民族主義》作者 芮納・米德(Rana Mitter) 精湛的敘事……無與倫比地呈現了朝鮮地緣戰略位置的歷史意涵。本書達成了興許只有敘事史才能完成的事:擁抱歷史瞬間的偶然與變數,為塑造東亞現代性與轉型的過程中,所有理應被納入的行動者發聲;同時深入探究個人、社會、政治與國際現實的情感與苦難,展現全景式的深度理解。──美國大學韓國研究教授 Ji-Young Lee,《H-Diplo》 《東亞大競逐1860-1910》勾勒出從一八五○年代至一九一○年間朝鮮在亞洲所處位置的問題,這六十年間歷經多場戰爭與一連串規模較小的衝突與起義……本書細節豐富,出色地處理了不斷更替的談判與談判者,同時掌握住軍隊行動與戰略失誤。──卡地夫大學東亞史高級講師 伊恩・拉普利(Ian Rapley),《亞洲書評》 雄心勃勃且視野廣闊……是一部描繪東北亞巨變時代、全面而發人深省的歷史著作。──加拿大外交官 馬丁・拉弗拉姆(Martin Laflamme),《日本時報》
★亞洲史研究巔峰.集英社創社95週年紀念鉅獻★人物如星,交織燦爛歷史星空構築出籠罩全亞洲的歷史全景知識激盪開拓視野、改革思潮塑造國度、亞洲型態交織成形焦點人物傳記:•羽地朝秀與雨森芳洲:鎖國時代的知識人,開展東亞外交與世界觀。•德川綱吉與荻生徂徠:儒學治理與學術革新,重塑近世日本秩序。•李瀷與乾隆皇帝:從儒學復興到帝國治理,東亞政治文化的縮影。•阮惠與海德爾.阿里:以軍事崛起撼動帝國,越南與印度的反抗之聲。•拉姆.莫漢.羅伊與米德哈特.帕夏:宗教改革與憲政實驗,探索現代國家的可能。•克涅薩熱與容閎:教育先鋒走向世界,連結亞洲與近代思想。•慈禧太后與袁世凱:在清帝國末路中掌權,掙扎於保守與改革之間。「亞洲人物史」第八卷聚焦於十七至十九世紀亞洲的轉型人物,他們生於帝國秩序即將崩解之時,站在傳統與現代、東方與西方交會的歷史十字路口。有的在強勢統治中尋求變革,有的從邊陲出發擁抱世界;有的反抗殖民,有的則在制度內部追求改革。他們的思想與行動不只回應當時困境,也開啟了亞洲各國探索「國家」、「社會」、「人民」的新篇章。本卷呈現的不是單一國族的歷史,而是一張涵蓋整個亞洲的歷史網絡:在清朝與鄂圖曼帝國調整治理策略的同時,日本、朝鮮、越南、印度與東南亞也面對貿易擴張、軍事衝突與思想激盪的挑戰。這些交錯的經驗,編織出「亞洲型態」逐漸成形的脈絡。《亞洲型態的完成》探討近世亞洲如何在全球化初潮與西力東漸的壓力下,逐步形成各自的現代政治文化與社會樣貌。從教育改革到宗教振興,從軍事動員到外交實踐,這些人物的抉擇與經歷,塑造了今日亞洲的雛形,也為理解當代亞洲困境與希望提供關鍵視角。【本卷主要人物】羽地朝秀/雨森芳洲/德川吉宗/荻生徂徠/李瀷/乾隆皇帝/阮惠/海德爾.阿里/拉姆.莫漢.羅伊/米德哈特.帕夏/克涅薩熱/容閎/慈禧太后/袁世凱叢書特色:• 跨越地域,從東亞到西亞,涵蓋整個亞洲的歷史長河。• 突出「交流」視角,深挖和平與衝突中的文化碰撞。• 匯聚現代亞洲史研究權威,打造精緻的評傳與分析。歷史不僅僅是故事,而是對人性的深刻關照。開啟您對亞洲文明的全新理解。
★亞洲史研究巔峰.集英社創社95週年紀念鉅獻★人物如星,交織燦爛歷史星空構築出籠罩全亞洲的歷史全景戰亂洗禮催生覺醒、思想奔流激盪時代、亞洲現代性浴火而生焦點人物傳記:• 金性洙與金天海:在殖民體制下追尋民族與藝術的可能性。• 蔣介石與宋氏家族:近代中國政權轉型的推手與象徵。• 胡適與毛澤東:從文化改良到革命實踐,近代中國思想光譜的兩端。• 翁山與甘地:亞洲民族解放運動的精神象徵。• 摩薩台與昭和天皇:帝國秩序的挑戰者與見證者。• 岩生成一與尾崎秀實:東亞政治轉折中的異見與行動。• 中野重治與林達夫:知識人如何在時代的縫隙中堅守思考與書寫。• 李香蘭與山代巴:女性身影在民族、性別與國家敘事中的複雜交錯。本卷描繪二十世紀前五十年間的亞洲風景,一個飽經兩次世界大戰與殖民體制劇變的年代。西方帝國權力崩解之際,亞洲各地開始思索現代化方向。民族主義席捲各地,與之共生或對立的是革命運動、社會改革、甚至殖民地內部的知識激盪。亞洲各國透過獨立運動、語言運動與思想實踐,形塑出屬於自己的「國族自我」,並在民主與專制、自由與秩序之間拉鋸。這一時期的歷史人物,不再僅是帝王將相與宗教聖者,而是更多身處邊緣與中心交界的行動者——既是民族運動的領導者,也是思想觀念的實驗者。他們留學、抵抗、譯介、寫作,跨越殖民母國與本土之間的知識邊界,挑戰語言、階級與性別的枷鎖。共同面對的,是如何在混亂與痛苦中為亞洲社會尋找出路、重構人我關係、思索未來政治體制與文化樣貌。透過這些人的軌跡與選擇,本卷不僅描寫亞洲如何從戰爭廢墟中站起,也呈現亞洲現代性誕生時的矛盾與困境。他們的思想與實踐猶如一面鏡子,映照我們今日仍持續面對的問題:民族與國民的界線、個人與共同體的張力、民主理想與現實政體的距離。回望這段歷史,不只是理解過去,更是在追問今日與未來的可能。【本卷主要人物】金性洙/金天海/高橋 亨/岩生成一/蔣介石/宋氏一族(宋美齡等)/胡適/毛澤東/翁山/甘地/穆罕默德.摩薩台/昭和天皇/尾崎秀實/中野重治/林達夫/李香蘭/山代巴叢書特色:• 跨越地域,從東亞到西亞,涵蓋整個亞洲的歷史長河。• 突出「交流」視角,深挖和平與衝突中的文化碰撞。• 匯聚現代亞洲史研究權威,打造精緻的評傳與分析。歷史不僅僅是故事,而是對人性的深刻關照。開啟您對亞洲文明的全新理解。
【重點特色】★最完整的東亞發展史本書講述自元帝國的分裂到近代東亞的局勢發展,帶領讀者看見我們所生活的這片區域發展進程。★精美彩圖96張收錄相關人物及器物畫作或照片,讓讀者從中身歷其境,感受那些影響東亞歷史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