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心靈全人治療權威許添盛醫師,引導讀者回溯自身成長經驗,透過自我覺察與深度對話,重新面對內在世界,理解自己的情緒模式與教育方式如何影響下一代。深入剖析青少年人格發展的關鍵因素,探討各種可能引發身心困擾的根源。幫助父母在陪伴孩子成長的同時,也能療癒自己的內在小孩,進而建立更健康、和諧的親子關係。陪伴孩子、療癒自己,建立健康和諧的親子關係現代人的身心困境層出不窮,憂鬱症、自殺、恐怖情人等社會事件頻傳,需要透過深度心理治療或精神分析,才能逐步探索自己是如何在成長過程中形塑成今日的模樣。身心靈全人治療權威許添盛醫師,在書中引導讀者回溯自身成長經驗,透過自我覺察與深度對話,重新面對內在世界,理解自己的情緒模式與教育方式如何影響下一代。所有父母和教育者,一定要從每個孩子獨特的天賦才能來看待他們,竭盡全力幫助孩子找出他們的優點。在教育上,我們要開始定出很多套價值標準,當孩子偉大的心靈天賦被看見、被賞識,就會覺得自己是獨特的、充滿自信心,各方面也會越來越往正向發展。在身心靈的觀念裡,一定要強調,把一個人的尊嚴跟他的行為、表現分開。在成長與學習過程中,如果尊嚴有被維護,將來就會尊重別人和自己。書中將深入剖析青少年人格發展的關鍵因素,探討各種可能引發身心困擾的根源,幫助父母在陪伴孩子成長的同時,也能療癒自己的內在小孩,進而建立更健康、和諧的親子關係。
從衝突現場,到理解彼此教養路上的理解與重生先生:「對啊,她們母女每天都在吵,我在旁邊也不知道怎麼辦。」太太:「我只是叫她把玩具收好或去洗澡,她也能氣成那樣,我才會生氣啊!」先生:「你就不要一直罵她啊,你一罵她就更火大。」太太:「我不罵,她根本聽不進去!」先生:「可是我用講的,她就會去收啊!」太太:「我也講過了,就是講不聽我才生氣啊!」夫妻看似是為了孩子的情緒問題前來諮商,結果卻演變成另一場夫妻爭執——這樣的場景,你熟悉嗎?類似這樣的情景,對很多家庭來說,可能都不陌生。表面上看似是夫妻在教養上的意見不同,背後卻藏著滿滿的情緒、誤解與「沒被支持」的委屈。本書,正是從夫妻再熟悉不過的日常場景出發,一步步帶領讀者看見教養背後的問題,並找到情感重新連結的可能。▍教養,是關係的照妖鏡曾經並肩築夢的伴侶,在孩子出生後,卻常變得像來自兩個星球的人。本書從夫妻親密的變化談起,說明為何教養會讓關係從「我們」變成「我和你」,也為什麼很多人覺得,自己在當父母的過程中逐漸失去了作為「伴侶」的角色。本書從高特曼理論出發,帶領讀者從「親密感消失的轉折點」出發,重新回到愛的地圖,練習再一次靠近彼此。▍不一定要吵贏,而是要聽懂要知道,爭吵的背後,是情緒;情緒的背後,是說出口的期盼。本書第二、三章聚焦於家庭裡的「情緒風暴」:你是否常常一句話就點燃對方的怒火?是否感受到「我們好像只剩下吵架的功能」?這些現象,其實都有心理學上的解釋。透過高特曼提出的「四騎士警訊」——批評、輕蔑、防衛與築高牆,帶讀者理解衝突的模式、學會如何拆掉家庭中的炸彈,進而找到更健康的溝通節奏。因為,好的衝突處理,正是深化彼此關係的開始。▍不見得有對錯,而是價值觀不同你覺得孩子要嚴格管教,他覺得孩子要快樂成長;你認為花錢要有計畫,他覺得偶爾犒賞一下也沒關係……這些常常爭不完的議題,其實是「永恆問題」。從理解吵架的情緒到幫助夫妻辨認這些無解卻必須共存的差異,並引導彼此傾聽對方背後的「夢想」與「意義」——當我們願意停下來問:「你為什麼這麼在意?」關係的風景,也將改變。▍就算不夠完美,也能一起向前走最後,本書作者張雅淳、邱惠振二位心理師將透過建立「家庭儀式」與「關係象徵」,讓教養不再成為夫妻爭執的戰場,而是生活的共同舞台。從「我也會在」到願意承認「我也可能會犯錯」,這些簡單的行動,都是愛的語言。本書不是教你如何成為完美父母,而是邀請你和伴侶重新成為彼此的神隊友。即使不同步、即使會受傷,但只要你們還願意理解、願意修補,關係就有重生的可能。▍專業推薦張瑞如 彰化縣國小退休校長盧永盛 前臺中律師公會理事長戴秉珊 樹德科技大學兒童與家庭服務系助理教授魏麗敏 國立台中教育大學退休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