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書盒.細膩:精細雕工,金漆更添光彩★ 封面.雅緻:富貴花團錦紋,引人入勝★ 內頁.莊嚴:藍紙金墨,牽引涓涓法意★ 字體.古典:文悅古典明朝體,譜出濃厚古韻★ 專屬榮耀典藏卡:讓每部經本都擁有一個善念編號(依序出貨,無法指定編號,敬請見諒)佛經是傳承佛法的智慧道場,在人間開啟化解煩惱的法門。為千年流傳的經典,精心打造護經盒,守護靜謐而神聖的傳世至寶。打開護經盒的瞬間,恍若走進佛寺大殿,耳邊鐘磬悠鳴,滌淨塵世喧囂,更能靜心領受法語,讓飄泊的心沉澱皈依。珍貴原木護經盒,守護百年,讓殊勝經典能常在佛前供養,陪伴每一次法音宣流,也陪伴每一個歲月靜好,將您的善念代代流傳,百世流芳。▌琉璃光明,除滅一切煩惱《藥師琉璃光如來本願功德經》,簡稱《藥師經》,描繪東方琉璃淨土種種清淨梵行,並宣說藥師佛的本願功德。藥師佛在過去世行菩薩道時,曾發十二大願,如:生佛平等願、開曉事業願、無盡資生願等,誓願為疾苦交加的眾生解除人生所有疑難雜症,使眾生沒有後顧之憂,安心修行,累積未來成佛資糧。藥師佛的光明如琉璃般透徹,以慈悲觀照人間,帶來富貴豐足、衣食無缺、消災延壽等世間利益。經文中更開示了三種皈依藥師佛的具體法門:聞名憶念、持咒治病、供養受持,引領眾生逐漸轉變心量,走上菩提之道,實踐自利利他的菩薩行。 ▌施無畏,健康財富都到位藥師琉璃光如來,又稱消災延壽藥師佛、大醫王佛、十二願王,是東方琉璃世界教主。藥師佛右手常結施無畏印或與願印,左手持藥罐,代表佛法兩大核心救度力量:安撫眾生恐懼,與療癒眾生病苦。《藥師經》中說,無論何人何地,只要至誠持誦或供養此經,便能得到無量福報,在現世與來世中皆得圓滿安樂,最終成就無上菩提:1. 凡有所願,所求皆得。2. 消除病痛,增益壽命。3. 增長智慧,心靈安穩。4. 衣食無缺,資財豐足。5. 遠離災難及牢獄之災。6. 遠離一切恐怖和怪事。7. 兒女端正聰明,少病壽長。8. 得菩薩護法庇佑,一切如意。9. 解冤解仇,淨化業障,增長福報。10. 臨終得菩薩接引,往生淨土。▌藥師法門殊勝功德,消災延壽隨願滿足藥師佛十二大願,願願皆為眾生:1. 一願 光明相好,如佛無異;2. 二願 見佛光明,悉蒙開曉;3. 三願 所受用物,皆得無盡;4. 四願 行者安立大乘;5. 五願 修行梵行,得不缺戒;6. 六願 聞名稱念,病苦除癒;7. 七願 身心安樂,乃至菩提;8. 八願 隨其所求,具丈夫相;9. 九願 皆生正見,習菩薩行;10. 十願 解脫一切憂惱苦楚;11. 十一願 飲食飽滿,法喜安樂;12. 十二願 隨其所好,莊嚴具足。▌特色介紹:◆ 原木護經盒,展現極致工匠藝術。◆ 自然形成的木質紋理,讓每個經盒都呈現獨一無二的美感。◆ 嚴選優質木料,由技藝精湛的職人以傳統工法,認真對待每一道細節。選材、整理木料、刨直、磨砂、裁切、榫接、膠合、組裝、雷雕,數十道繁複工序,只為給您匠心獨具的非凡存在。
★ 封面 ‧ 雅緻:淡雅花草紋,映照淨土安然意境★ 內頁 ‧ 莊嚴:藍紙金墨,牽引涓涓法意★ 字體 ‧ 古典:文悅古典明朝體,譜出濃厚古韻★ 書盒 ‧ 樸實:原木雕琢,安穩承載永恆智慧佛經是傳承佛法的智慧道場,在人間開啟化解煩惱的法門。珍貴原木護經盒,讓殊勝經典常保莊嚴,陪伴每一次法音宣流,也陪伴每一個歲月靜好。將您的善念代代流傳,百世流芳。▌早晚課必誦的經典許多佛教經典都有極樂淨土的概念,其中《佛說阿彌陀經》流傳最為廣泛,又稱《小無量壽經》、《一切諸佛所護念經》等,與《無量壽經》、《觀無量壽經》合稱淨土三經。《阿彌陀經》全經共一卷,是佛陀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向智慧第一的大弟子舍利弗尊者宣說的法,為少數佛陀不請自說的經典。佛陀出於對眾生的大悲心,特別開示一個方便解脫的彌陀法門,顯示佛陀慈悲濟世的迫切。經文內容簡要,方便持誦修持,是佛教各宗派每日必持的修行功課,更是冥陽兩利關懷眾生的重要經典,為眾生介紹西方極樂世界的清淨莊嚴與美好。內容雖然簡單,但具足了《華嚴經》的奧妙寶藏,含攝了《法華經》的秘密精隨,一切諸佛之心要,是菩薩萬行的指南。▌往生極樂世界的捷徑《佛說阿彌陀經》前半段宣說西方極樂世界種種的莊嚴美好,以及阿彌陀佛佛號的來源與意義;其後說明勸導眾生持念阿彌陀佛之名號,以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最後以諸佛亦勸導眾生相信阿彌陀佛及其極樂世界的事跡作結尾。《佛說阿彌陀經》介紹的極樂世界,雖然美好到不可思議,但往生方法卻很簡單。只要相信阿彌陀佛,發願往生極樂世界,於一至七日一心不亂念佛,臨終時,阿彌陀佛就會前來接引,這也就是「帶業往生,橫超三界」,可說是「方便中之方便,捷徑中之捷徑」。▌最適合現代生活的清淨法門《阿彌陀經》的念佛法門,不但是修行方法,同時也能從念佛中認識佛法真理,得到殊勝功德。「自性彌陀,唯心淨土」,念佛讓心保持覺醒,一心安住在當下清淨的一刻,阿彌陀佛和淨土也就顯現在日常生活之中,就算每天面對千頭萬緒的工作,千變萬化的訊息,也可以在念佛聲中感到幸福和安穩,可說是最有效的「定心丸」。▌特色介紹:◆ 原木護經盒,展現極致工匠藝術。◆ 嚴選優質原木,以傳統工法、數十道繁複工序,認真對待每一道細節,為千年流傳的經典,精心打造護經盒,只為給您匠心獨具的非凡存在。打開護經盒的瞬間,恍若走進佛寺大殿,耳邊鐘磬悠鳴,滌淨塵世喧囂,更能靜心領受法語,讓飄泊的心沉澱皈依。
★ 封面 ‧ 雅緻:青色花草紋織錦,蘊含祥和靈韻★ 內頁 ‧ 莊嚴:藍紙金墨,牽引涓涓法意★ 字體 ‧ 古典:文悅古典明朝體,譜出濃厚古韻★ 書盒 ‧ 細膩:描金經題,精雕雲紋,華美莊嚴佛經是傳承佛法的智慧道場,在人間開啟化解煩惱的法門。珍貴原木護經盒,讓殊勝經典常保莊嚴,陪伴每一次法音宣流,也陪伴每一個歲月靜好。將您的善念代代流傳,百世流芳。▌法華經中的慈悲之光《觀世音菩薩普門品》是《妙法蓮華經》的第二十五品,流傳極廣,深受大眾喜愛。經文以清淨優美的文字,詳述觀世音菩薩於世間應化無數身形,救苦救難的慈悲願力。無論身處困境、災厄或煩憂,只要至心稱念觀世音菩薩名號,即能蒙受加持,轉危為安。這部經典不僅展現了大乘佛法「慈悲救世」的精神,也讓眾生能生起信心,修持善法,廣結善緣。誠心持誦《普門品》,如沐佛光,得無畏施,開啟內在智慧,步向自在安樂之境。▌救苦救難觀世音菩薩觀世音菩薩,又稱「千手千眼觀音」,曾發下弘深誓願,若有眾生遭受困厄,無論是水火災難、刀兵驚險,乃至鬼魅干擾,只要稱念聖號,菩薩便會隨機應化,尋聲救苦。《普門品》中詳述觀世音菩薩示現三十三種形象,救度眾生。菩薩所行,皆為令眾生離苦得樂,導引正法。《普門品》因此成為日常修持的重要經典,無論在家修行或寺院誦念,都能感受到菩薩的無盡慈悲與護佑。▌修持助印《普門品》六大功德利益1. 消災解厄,離苦得樂2. 增長福慧,圓滿所願3. 延壽增壽,身心康泰4. 淨化身心,消除煩惱5. 培養慈悲心,增進人際關係6. 功德回向,利益衆生▌特色介紹:◆ 原木護經盒,展現極致工匠藝術。◆ 嚴選優質原木,以傳統工法、數十道繁複工序,認真對待每一道細節,為千年流傳的經典,精心打造護經盒,只為給您匠心獨具的非凡存在。打開護經盒的瞬間,恍若走進佛寺大殿,耳邊鐘磬悠鳴,滌淨塵世喧囂,更能靜心領受法語,讓飄泊的心沉澱皈依。
★ 封面 ‧ 雅緻:金黃牡丹織錦,展現光明喜悅★ 內頁 ‧ 莊嚴:藍紙金墨網印,牽引涓涓法意★ 段落 ‧ 清晰:嚴謹校正分段,讀經輕鬆自在★ 書套 ‧ 雅趣:巧設如意開口,展露貴氣錦面★ 書盒 ‧ 細膩:描金經題,精雕雲紋,華美莊嚴佛經是傳承佛法的智慧道場,在人間開啟化解煩惱的法門。為千年流傳的經典,精心打造護經盒,守護靜謐而神聖的傳世至寶。打開護經盒的瞬間,恍若走進佛寺大殿,耳邊鐘磬悠鳴,滌淨塵世喧囂,更能靜心領受法語,讓飄泊的心沉澱皈依。珍貴原木護經盒,守護百年,讓殊勝經典能常在佛前供養,陪伴每一次法音宣流,也陪伴每一個歲月靜好,將您的善念代代流傳,百世流芳。▌點亮本心 離煩惱得福慧《大乘離文字普光明藏經》出自《大正藏》經集部,由唐代高僧地婆訶羅法師奉旨譯經,用心嚴謹,歷代持誦感應強烈。此經旨在超越文字與語言的局限,直接啟發本心,如六祖慧能所說:「諸佛妙理,非關文字」。經名「普光明藏」,寓意智慧反照自性,顯現清淨光明,涵攝般若智慧。若能依此經所說,從生活中斷除九種障礙,並做到「非己所安,不加於物」,定能轉凡成聖。▌持誦妙經 吉祥好運無窮《大乘離文字普光明藏經》是佛陀在靈山法會上,為諸佛菩薩供養的至高經典,也是九十億菩薩和四大天王的深切祝願。他們護佑眾生捨離貪欲、瞋恚、愚癡的束縛,拋開我執、懈怠、愛染等習氣,從而解開疑惑與無明的枷鎖。持誦此經,不僅能遠離內心煩惱,更可迎來財富、地位、健康與平安等世間福報,令智慧與聰明增長,好運源源不絕,直至臨終,蒙阿彌陀佛接引,往生淨土,與佛微笑相對。▌六大功德利益:一、九十億菩薩護持,四大天王滿足善願。二、滅除五無間罪在內的一切罪障。三、改變生命格局,世間財富,所求皆得。四、改變自身磁場,淨化家中風水。五、消除宿疾,病苦得癒。六、生生世世得諸佛灌頂,臨終往生淨土。▌特色介紹:◆ 原木護經盒,展現極致工匠藝術。◆ 自然形成的木質紋理,讓每個經盒都呈現獨一無二的美感。◆ 嚴選優質木料,由技藝精湛的職人以傳統工法,認真對待每一道細節。選材、整理木料、刨直、磨砂、裁切、榫接、膠合、組裝、雷雕,數十道繁複工序,只為給您匠心獨具的非凡存在。
〈普賢行願品〉的修行與實踐核心願力,讓生命充滿無限的可能從想要改變,到真正改變,需要的是行動與魄力。普賢行願又稱「十大願王」,即是把願心化為力量、化為行動!人生事業有一時榮枯,菩薩道業卻是無盡大願,與其追求功利的個人成就,不如追隨眾生成佛的普賢行願,在有限的一生,成就無盡的功德。普賢十大願王指引我們學佛、成佛具體可行的方法,不但能實踐於生活,也能視為生命的軸心。只要依願而行,點點滴滴的善因善緣,一定功不唐捐。看似簡單的十願,實則為菩薩成佛的關鍵功課。能真正理解和實踐普賢願王,必入《華嚴經》不思議解脫境界。寬謙法師在本書以層次分明的傳統講經結構,帶我們從根本認識〈普賢行願品〉的成佛心法,了解普賢大行的特色,十大願王的意義、內容和修行要領,學習菩薩行願如何由人成佛。只要聽聞「十大願王」四字便獲福無邊,修持更必親蒙阿彌陀佛授記成佛,而能發願滿願。虛空有盡,行願無盡。實踐普賢願王,你我皆能在菩薩道上勇往直前,永不疲倦!
細品〈生命真相〉諸則之後,掩卷深思,受益匪淺。學佛的目的,最根本之一就在於追求生命真相。生命如何而來?為何而來?如何而去?為何而去?這恐怕是我們生生世世要追尋和求證的答案,而不僅僅是理論。明白這些道理,才不至於陷入宗教情緒,也不至於盲修瞎練;才會在世間出世間,為人演說也好,為己求證也罷,「不取於相,如如不動」。而這些問題的答案,盡在〈生命真相〉之中。「三緣和合融命門」。有關報導說:二〇一六年五月,美國科學家發現人類的精子和卵細胞結合,誕生受精卵的同時會釋放大量鋅原子,同時會出現發光現象。這是通過科學試驗證明,生命是由父精母血,加上發光的神識三緣和合而成,在「和合」的一刹那,也開啟了「生命之門」││命門!故道家認為:命門乃先天一炁。為何會有「三緣聚會」?這就牽涉到佛法的基礎——三世因果、六道輪迴。為何會有與父親、與母親的親因緣?皆是前生做者是,是還債還是討債,一切皆是因果。至於自己的神識,更是「阿陀那識甚深細,一切種子如瀑流」,「受熏持種根身器,去後來先做主翁」。身體是高是胖,是全是殘,是白是黑,是聰是笨…根據《佛說入胎經》所講皆是自己往昔種子業力所現。以至於入胎、出生後,遇到的諸增上緣,進一步「種子生現行,現行生種子」,由所緣緣到等無間緣,導致生生世世輪迴不已。所以,我們為了要「好好生」,或者說能「好好死」,必須好好參究《生命真相》,其核心在「三綱十要證三身」,其要義則是「三身和合融命門」。法身者,則要體會「無念念命門」;報身者,則要體會「六根融命門」;化身者,則要體會「行願化命門」。法身者,則要多讀《金剛經》《心經》《壇經》等,細細參究「般若慧觀三緣融」「六根和合慧日明」,須知「佛說一切法,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報身者,唯有「脫胎換骨真修證」,一分耕耘一分收獲,應勤加體會「五行臟腑六根合」「耳門圓照攝六根」。然「了即業障本來空,未了先須還宿債」,有時宿債未還完,亦無福報修證耳。化身者,唯須發起普賢菩薩之勇猛力,廣結善緣,廣度有情,在行願中破除內心五毒,培養大慈大悲之心,切實「清淨一切善業力,摧毀一切煩惱力,降伏一切諸魔力,圓滿普賢諸行力」。如此才能「慧觀八識成四智」,把八識田中的種子全部轉化成清淨無漏,於三界六道中任意往來,如來如來,如去如去,無來亦無去。然而要做到「一切無漏」,必須在心行上一絲一毫未有餘漏,否則有朝一日「三緣和合」即是惡緣和合、墮入輪迴。在《一個學佛者的基本信念》一書中,記錄了南太老師讚歎師父上人行願堅固的話語:「這個禪堂也是一個刹土,不離因緣和合之理,其中一個大因緣便是從智法師一心要為佛教做點事的願力,幾年來一直堅持不變,他這一念心就是普賢行」。書中,南太老師亦懇切教導:「所謂修行,其實就是徹底地修正自己的心性行為,由裡至外,巨細靡遺,完全加以確確實實的檢點與改善,此即是作為一個修行人至死不渝的生命主題,必須永遠追求達成的生命事業」;「智慧要修成,非得功德的圓滿與之配合不可,不但須徹底地諸惡莫作,更應絲毫不漏地眾善奉行,發大心,行大願,百千萬劫鍥而不捨,雖做種種利生事業,內心清淨毫無所著。」每每讀到此句,心中慚愧萬分,痛悔不已,默默祈禱:祈佛加庇我,堅固此一念;修行恒無倦,餘習盡無餘;勤修清淨行,一切皆成就。
虛雲和尚為民國以來,傳法曹洞,兼嗣臨濟,中興雲門,匡扶法眼,延續溈仰,以一身而繫五宗法脈之禪宗大德。綜其一生,凡淨、苦、孝、忍、定、捨、悲、異、方便、無畏、不放逸諸行,無不奉持。因嘆宗風淪墜,道場廢圯,律教無聞,乃發願振興十方叢林,重建古剎,所重建之大小寺院庵堂共八十餘處,每處皆於竣工時,覓一住持任之,然後悄然退隱。虛雲和尚雖為禪宗巨匠,然亦每教人老實念佛,惟其所撰《楞嚴經玄要》、《法華經略疏》、《遺教經註釋》、《圓覺經玄義》、《心經解》等書,於「雲門事變」時,盡被奪去,今僅存法語、開示、書問、詩歌等文字,後人編為《虛雲和尚法彙》一書。
中國佛教史上影響最深遠的拔山扛鼎論典,學習大乘佛法的必讀著作 在中國佛教史裡,《大乘起信論》是獨樹一幟而絕無僅有的論典,它融會各家宗風,成立一家之言,氣象萬千而思路縝密;在教理上結構完備、論旨簡明,在修行次第方面頓漸齊收、三根普被,不管是華嚴宗、天台宗、禪宗、淨土宗或是真言宗,莫不受到它的啟發。隋代大德淨影寺慧遠盛讚道:「大乘起信論者,蓋乃宣顯至極深理之妙論也。摧邪之利刀,排淺之深淵,立正之勝幢,是以諸佛、法身菩薩皆以此法為體,凡夫、二乘此理為性,改凡成聖,莫不由之。」《起信論》以短短萬餘言,攝取一切大乘經論之旨,其中尤其契入《楞伽經》,深入淺出,行解兼重;它以「一心二門三性四信五行」為思想框架,以體相用的觀點,闡述真如緣起觀、本體(真如)和現象(生滅)的實相論,以布施、持戒、忍辱、精進和止觀「五行」為修行法門,更為初學者提示念佛法門以為彌陀易行,優游在哲學與佛法、理論和實踐之間。本論自出世以來,歷代注釋者有兩百多家,直至現代,各家講義、注疏輩出,更由鈴木大拙譯為英文,而讓西方學界驚豔不已。日本學者湯次了榮深研華嚴宗以及如來藏思想,以賢首的《起信論義記》為論據,加上現代哲學思考的觀點,寫成《大乘起信論新釋》(1914),使用淺顯流利之現代語詞,溝通淵文奧旨,使學者易於揣摩領悟,並由民初大文學家豐子愷翻譯為中文刊行。《新刊大乘起信論新釋》重新編輯豐子愷的譯作,修改不合時宜的標點符號,並且隨處加上注釋以方便讀者理解,期待這部優秀的注疏得以流傳百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