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書內容主講馬鳴菩薩摘抄、編撰自金剛乘諸經續之《事師五十 頌》。 2.這是一部關於如何看待、依止金剛上師的論典。主要講述在拜師入門後如何正確地向上師學習。 3.佛家之《事師五十頌》,猶如儒家之《弟子規》,教導日常生活的言談舉止準則,貫徹於師徒互動之中,從此進退有據而有所成就。 本書內容主講馬鳴菩薩摘抄、編撰自金剛乘諸經續之《事師五十頌》,是一部關於如何看待、依止金剛上師的論典。佛家之《事師五十頌》,猶如儒家之《弟子規》一樣,教導具體,條文細緻,易學易行,學人只要依此而行,便能夠在日常生活的言談舉止之間,將其貫徹於師徒互動之中,從此進退有據,方圓可成。 (《事師五十頌》出自大藏經/經論部冊32經文。此經文為馬鳴菩薩所說之法,屬於金剛乘佛法,講述如何依止金剛上師,意指在拜師入門後如何正確地向上師學習。)
1. 《普賢上師言教》,也即「大圓滿前行引導文」。 2.這是一部佛法的基礎論典,是修學大圓滿之前的必修課程,分為義理和實修兩部分,且在此基礎上誕生了數量眾多的大成就者。 3. 作者對本書進行「去宗教化、去神秘化、去庸俗化」的講解,適合生命科學踐行者及對佛法有興趣者。 本書為「生命科學系列著作」之一。主要內容為潘麟先生講授之《普賢上師言教》,亦即「大圓滿前行引導文」。 《普賢上師言教》是一部佛法的基礎論典,是修學大圓滿之前的必修課程,分為義理和實修兩部分,為無數修行人奠定了大圓滿的堅實基礎,在此基礎上誕生了數量眾多的大成就者。然自誕生兩百多年來,論典一直深陷於宗教領域,教法也越來越僵化教條。潘麟先生將其納入生命科學體系,對其進行「去宗教化、去神秘化、去庸俗化」的講解,既使生命科學體係得以完整,也做了以適應現代人修行的諸多更改,如徹底改變其僵化教條的實修內容為苦讀聖賢經論,尤其要學透儒學等。潘麟先生透過本次講授,既揭示了佛法的基礎,又講授了最高大法──大手印大圓滿,換言之,本書既包含九乘佛法前八乘(有為法)的基礎知識,更包含第九乘(無為法)的甚深教授。本書適合生命科學實踐者及對佛法有興趣者。
蓮花生大士的珍貴心語,為後世修行者所留的伏藏寶藏索達吉堪布最新藏文直譯作品,帶你親近伏藏的本來樣貌《蓮師修法心語》是蓮花生大士在西藏親自傳授給親近弟子的教導。多數內容是回應明妃伊喜•措嘉的提問,全面囊括了顯密兩大方面的教法。為了利益後世修行者,伊喜•措嘉將這些珍貴的智慧記錄並伏藏起來,數世紀後,由大伏藏王釀•尼瑪哦色取出。此伏藏教法直接源自蓮師,既有解疑釋惑的口訣,也有直指心性的深法,是為每一位真誠修行者留下的實修百科,也是蓮師深刻的祈願——祈願此教法可以在未來與因緣具足、根器相應的人們相遇!․與佛陀無二無別的蓮花生大士蓮花生大士,被尊為第二佛陀,是佛法傳入西藏的奠基者與守護者。他在西元八世紀應藏王赤松德贊的邀請入藏弘法之後,為眾多具緣弟子傳授內密三部等無數殊勝不共的法教,並主持將大批佛經、密續與論典譯成藏文,不僅開創了佛法盛世,更以伏藏教法的願力,讓後世世代都能直接親近佛法,獲得解脫之道。․以問答方式記錄的實修心法《蓮師修法心語》是蓮花生大士在西藏親自傳授給親近弟子的教導,共分為二十三類,合計超過三百六十個問答。內容從皈依發心、如何調伏內心煩惱、如何生起信心、擁有最上見解、密法如何修心,到中陰度亡、斷絶輪迴等等,從顯到密、從世俗到勝義,完整涵括,是蓮師為了後世修行者的利益留下的完整修行指引。․至今最完整的的漢文譯本此一伏藏雖曾有其他語言的片段譯文,但始終未有完整的漢文本。《蓮師修法心語》以協慶新版與喇榮五明佛學院的版本為底本,由喇榮五明佛學院大堪布、大圓滿上師索達吉堪布親自翻譯,成為目前最完整的譯本,讓讀者得以真切親近這部珍貴的伏藏。
二十世紀最偉大的禪修導師,闡述金剛乘佛教與禪宗的異同。 兩者的目標一致,但呈現方式卻極為不同──禪如同神祕月光,而金剛乘則散發著陽光的絢爛色彩。禪宗對待生命的態度是黑白分明的準確,而密續則是一份對實相直接了當的見地。 一九七四年,邱陽創巴仁波切於北美弘法初期,舉辦了兩場名為「禪與密續」的研討會,這些講稿成為本書內容。在這場東方智慧與西方世界碰撞的時代,創巴仁波切以獨特的視角,為我們梳理禪宗與密續之間的異同。兩條道路,直達一個核心邱陽創巴仁波切深入揭示禪與密續的核心精神:禪,如茶杯,像身著華服的貴族,洗練而優雅,導向明晰、開放、崇高的心境,以嚴謹精確的紀律逼近智慧。密續,如顱器,也如同蓬頭垢面的失業武士,直白而狂放,無須表述,以坦率直接的方式直探實相。雖然兩者風格迥異,仁波切指出它們並非對立,而是能彼此借鑑、互相補足。邱陽創巴仁波切屬於密宗傳統,但他也承認受到禪宗的影響而獲得力量與修持。透過這些談話,你可以看到他對禪宗傳承的尊重,以及這如何導致他在公開的禪堂儀式中使用某些禪宗形式。他討論了兩種修行方式在風格、感覺和重點上的差異,並指出兩者可以互相學習的地方。本書適合所有探索佛法深邃智慧的讀者,帶領我們穿越表象,直抵修行的精要。好評推薦「這本闡釋性的合集是哲學、現象學思維以及佛教修行史上獨一無二的里程碑。《茶杯與顱器》充滿學術性與詩意,展現了二十世紀最偉大的禪修導師之一無與倫比的才華,他的『蘇格拉底式辯證』和對學生的寬容是無與倫比的,帶著機智、美學的優雅、深刻而微妙的洞察力。我非常感激。」──安妮‧沃爾德曼Anne Waldman「多年來,邱陽創巴仁波切在不同場所中,以他的金剛智慧令我們目眩神迷。我們喜愛他對禪的藝術,以及其與密法關係的見解。整整一代佛教徒就這樣得到滋養。現在,《茶杯與顱器》巧妙地將這位非凡大師的心法提供給新一代的修行者。這本書應該放在每一位認真的佛學學生的書架上。」──約翰‧戴多‧洛里John Daido Loori「邱陽創巴仁波切對於禪與密的驚人解讀,就像是從另一個星球傳來的演講。我們在《茶杯與顱器》中所看到的,與其說是一部解釋與闡釋的著作,不如說是一場精采的表演──一場狂野、怪異的智慧膽識展示,以及令人震驚的靈性視野。」──諾曼‧費雪Norman Fischer「《茶杯與顱器》是一個寶盒,裡面裝滿了精闢的見解、機智的幽默和嚴肅的天才。每一位創意藝術家和冥想者都應該閱讀這本書。」──麥可‧麥克盧爾Michael McClure
★ 完整實修導引──從理論到生活,教您如何轉煩惱為菩提、化障礙為道用。★ 古譯新釋權威──龍德嚴淨仁波切深入淺出講釋,融會漢藏佛法核心精神。★ 四大教派必修──格魯、薩迦、寧瑪、噶舉一致奉為核心教材,修心必讀。★ 唯一解脫遺囑──尊者臨終將《佛子行》視為畢生修證精華,流傳七百載。★ 修行者的鏡與鼓──失意時的戰鼓,得意時的警鐘,時刻警醒自心。在動盪的時代,找到內心真正的安定力量。當代社會變化劇烈,人心浮動不安。面對情緒內耗、人際衝突與生活困境,我們需要的不只是暫時的安慰,而是一條能深度轉化內心、安頓身心的解脫之道。這部被視為「一切佛法精髓總結」的不朽名篇──《菩薩道:佛子行三十七頌》,由 龍德嚴淨仁波切以中文深入講釋,融會漢藏佛法核心精神,為現代人開啟由煩惱轉為菩提、由迷惑歸於覺醒的究竟修行指南。修心寶典——四大教派共同尊崇近七百年前,大成就者 無著賢尊者將畢生修學菩薩道的深刻體悟,凝鍊為三十七則精要頌文。尊者圓寂前親口開示:「我的遺書就是《佛子行》!」此頌遂成為金剛乘佛教格魯、薩迦、寧瑪、噶舉四大教派共同尊崇的修心寶典,亦為各大佛學院學子入門必修的根本課程。實修導引──從理論到生活的菩薩道次第本書不僅闡述理論,更引導行者於日常中實踐,是修行者的心靈寶典。• 直面情緒內耗:當貪、瞋、痴、嫉妒、焦慮湧現時,依偈頌實修,使自心平靜無諍。• 化解人際衝突:以菩提心轉化對立,將逆緣化為修行資糧。• 消解一切障礙:凡讀誦、聽聞、實修其義,一切障礙自然消解。跟隨 龍德嚴淨仁波切,開啟菩薩道究竟修行。龍德嚴淨仁波切以現代語言開顯諸佛菩薩的究竟智慧與慈悲法要,文字精要、條理分明,初學與進階行者皆能立即受益,於生活中實踐菩薩行的真義。您的生命,值得成就無上覺悟!翻開此書,您將獲得一份能在亂世中安定身心的智慧地圖,一條將煩惱轉為菩提、將凡心化為覺性的解脫之路。這不僅是一部經典,更是一場回歸清淨本心的修行。
◆到古西藏聖地,與真實蓮師相遇一探蓮花生大士在藏區的22個生活與修行聖地,啟動您與蓮師的連結!當詳述我的生平故事,會讓你充滿激勵。當你見到我的功德和領悟,深刻的信心會從你的內在生起。當此信心成為不可動搖之確信,我的加持將進入並轉化你。當你的心從一切疑惑中解脫,你所期許的任何事都會達成。——蓮花生大士西藏是蓮花生大士開展佛行事業的主要聖地。當藏王赤松德贊心念轉向佛法,便是迎請蓮師入藏的吉祥緣起。當穿越雪域連綿不絕的千山萬壑,蓮師調伏占據山頭和低谷的強大非人勢力,以誓言繫縛鬼神。當不可思議的桑耶寺落成,成為證悟身、語、意之所依,蓮師建立起僧團,培養譯師,將佛典翻譯為藏文。當遭到驅逐之時,蓮師遊歷西藏每一個地方,傳法及閉關修持,並在許多神聖石窟的牆壁、岩石、天然泉水和虛空中,埋下伏藏。蓮師在西藏的影響力無遠弗屆、無處不在,不論是以文字或口語形式記錄,或是聖地本身,都是蓮師託付給西藏子民的豐厚饋贈,而如今他們也將這份甚深的遺教分享給全世界。藉由尋訪這些蓮花生大士在藏域的聖地,我們也能亦步亦趨,加入這趟非凡的覺醒之旅。【關於本書】 《蓮師在西藏》呈現了蓮師在廣大藏區佛行事業的聖蹟。蓮師應西藏法王赤松德贊迎請入藏後,調伏境內鬼神,興建桑耶寺並為其開光,培養藏文譯經師,將顯密佛法翻譯成藏文,給予王臣弟子灌頂,開啟《教法總集法海》並將之埋藏。他所曾造訪、修持、親臨加持的地方,難以計數。可以說整個雪域藏地,在在處處,都充滿了蓮花生大士的加持。本書分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以秋吉德千林巴掘藏的蓮師簡傳《滿願樹》作為開端,涵蓋了蓮師從出生到離開藏地前往銅色吉祥山淨土的一生。第二部分參照《蓮花遺教》,精選蓮師入藏後所發生的主要事件與聖地,因著這些事件,佛法得以廣傳於廣義藏區。第三部集結了藏、中、英三種語言的祈請文和發願文。書中同時收錄當代藏傳大師涅頓.秋林仁波切和帕秋仁波切的開示,以及描繪聖地風光的精美圖片。回顧蓮花生大士在西藏波瀾壯闊的生平故事及解脫行傳,深入瞭解他開展佛行事業的主要聖地,並領會到他的影響遠比我們所想像的更為廣大。藉由這次旅程,衷心期盼這些加持充滿我們的身、語、意,並祈願與蓮師永不分離!
本書對於宗喀巴《菩提道次第廣論》中種種背離佛法正理的邪說與謬誤,依其「傳承、道前基礎、下士道、中士道、上士道、別學後二波羅蜜多」所說之次第與內涵,一一詳加平議辨正,期使修學《廣論》之學人能確實了知宗喀巴所說乃外道邪論,證實其中所有法義自始至終落入五陰(特別是識陰)境界中,不曾外於五陰境界;依之修學,永遠不能脫離五陰我見範圍,而且同於譚崔雙身法外道,加重沈淪於欲界法中。期待佛法學人認清此事實後,速遠離密宗歧途,回歸真藏傳佛教覺囊巴的第八識佛法正道。本書作者徐正雄曾在弘傳《菩提道次第廣論》的新竹廣論團體中修學、護持、任教長達八年,深感藏密邪說毒害眾生之甚,是發悲願悟後造此《廣論之平議》以救護眾生、續佛慧命。
世人雖修三摩地,然彼不能壞我想,其後仍為煩惱惱,如增上行修此定。至尊宗喀巴大師於1402年完成千古巨著──《菩提道次第廣論》,開闡從凡夫位直到成佛所有次第,盡顯無遺。大師有鑑於修學空性之士雖多,能正確抉擇清淨正見者少,於是將精研中觀應成見過程中,容易產生重大歧途之處一一指明,詳加辨析以顯正義。歷來對《廣論》注疏不鮮,其中最為權威者即是《菩提道次第廣論四家合註》。從西元十五世紀起,巴梭法王、語王堅穩尊者、妙音笑大師、劄帝格西等四位祖師,在不同的時代背景下為《菩提道次第廣論》撰寫箋註,彼此互為補充、交相輝映,完成通篇的釋論。如今在眾多善緣匯聚下,大慈恩.月光國際譯經院已圓滿《菩提道次第廣論四家合註白話校註集6?毗缽舍那》(上) 的翻譯和註解。針對《廣論》原文部分,譯經院依據《法尊法師文集》所收錄之法尊法師於1948年重新修改《廣論?毗缽舍那》章的譯文,同時參照各種版本的藏文原典,進行詳細校訂。並且將原文及箋註重新翻譯為白話文,冀使現今的讀者,讀起來倍感親切,藉此細細聞習祖師著作中的密意。由於《廣論》博引三藏,論文中亦有不少法相及難解之處,皆列出詳加考據及註釋;對於論中具有辯論性的議題,譯師特別撰寫「說明」,引用經論與師長教授深入辨析,令欲詳究教理者得以參閱。1982年起,日常老和尚於美國發心弘揚《廣論》,經過多年努力,《廣論》學修漸漸拓展至海內外各地。2000年,真如老師值遇了老和尚,殷重地祈求老和尚能詳講《廣論》的止觀二章,然因眾弟子因緣尚不成熟,始終未能廣講。老和尚曾數數讚許真如老師深體般若真義,最後於晚年將宣講《廣論》止觀章之重任囑咐老師。20年後,真如老師在2020年10月15日正式開講「廣論止觀初探」,依循《四家合註》及五大論等教理,帶領僧俗弟子逐字逐句研討《廣論》止觀章的內涵。在《廣論》中,宗大以三分之一以上的篇幅撰述止觀二法,〈毗缽舍那〉章伊始,大師再再強調為引發無倒勝慧而修毗缽舍那的重要性。「應於實性義,引發無倒決定之勝慧,而更修習毘缽舍那。若不爾者,僅三摩地與外道共。唯修習彼,如外道道,終不能斷煩惱種子,解脫三有。」故《菩提道次第廣論四家合註白話校註集6?毗缽舍那》(上)一書的出版,是日常老和尚、真如老師的重大心願。希望藉此獻給所有志求菩提道的人們,善巧駕馭寂止奢摩他的駿馬,手持中觀正見的鋒利寶劍,出征輪迴之城,摧破一切邊執所執境,奔赴那無死空性的光明國城!
傳譯《菩提道次第廣論》清淨傳承依循宗喀巴大師止觀的教授以智慧善修真實以毗缽舍那正斷諸障出征輪迴之城 唱響無死之歌《菩提道次第廣論》,為藏傳佛教格魯派開派祖師宗喀巴大師所造。是一部將佛法三藏十二部的扼要攝集為一,依循深見、廣行二大車軌的宗規,編為學者修習成佛次第的?作。內容詳述了從凡夫到成佛之間,完整、無缺的修行次第,是一切學者行持的指南,被譽為藏傳佛教最重要的論典之一。宗喀巴大師在《廣論》後二波羅蜜多開展出〈奢摩他〉及〈毗缽舍那〉二章(即寂止與勝觀,簡稱止觀),依《解深密經》、《瑜伽師地論》與《中觀修次》等諸大教典,解釋令內心寂止的方法;並以龍樹父子、佛護論師、月稱論師之論典深入探索諸法的本質,破斥錯誤的見解及修法。其中〈毗缽舍那〉章,大師詳釋抉擇空性正見,必須善悟緣起之真實義,如何去除抉擇路上謬見之擾,進而正確理解實相空性,依照經論所說修毗缽舍那之法獲得止觀雙運,結合菩提心為中心的修持,圓具大乘智慧方便合修扼要,獲得佛陀所喜之道。20世紀初,法尊法師入藏求法,溝通漢藏,並翻譯《菩提道次第廣論》、《入中論善顯密意疏》與《辨了義不了義善說藏論》等藏傳佛教重要論典,開啟漢藏佛教經典傳譯的重要篇章。因由法尊法師的恩德,《廣論》中最艱深的〈止觀〉章得以廣被漢土,大慈恩.月光國際譯經院方能在此基礎上,翻譯《菩提道次第廣論四家合註》並完善法尊法師的《廣論》譯文。譯經院在原來的譯文上,針對較微細的藏文字句、義理稍作刪補,盡可能呈現出宗喀巴大師論述的原貌,圓滿尊法師弘揚佛教的事業。因此進行詳細校訂,反覆討論而後改譯。如今在殊勝的因緣匯聚之下,已完成《菩提道次第廣論四家合註》之〈毗缽舍那〉章前三分之一內容翻譯及註解,重新校訂之《菩提道次第廣論‧奢摩他校訂本》業已於2023年出版。配合真如老師持續宣講「廣論止觀初探」之緣起,為利大眾更好的學習,《菩提道次第廣論四家合註》之〈毗缽舍那〉章的翻譯及註解已正式啟動,並於2025年完成《菩提道次第廣論 》〈毗缽舍那〉章之譯文校訂,正式出版《菩提道次第廣論?毗缽舍那 (上) 校訂本》,期能成辦自他之殊勝善根,速疾證得止觀雙運之果位。如宗喀巴大師於《功德之本頌》所祈禱:「於顛倒境散亂能止息,且於正義如理起尋思,由是引發止觀雙運道,速疾相續生起求加持。」
◤《達賴喇嘛的貓》全系列套組!◢一隻傲嬌的毛茸茸小貓,究竟能教導我們什麼東西?從「心念」到「天命」,從「活在當下」到「吸引力法則」「尊者貓」的諄諄教誨,陪你喚醒心中純粹的幸福 達賴喇嘛的貓──又稱「尊者貓」、「小雪獅」,她是隻高貴、傲嬌又充滿智慧的毛小孩。在大衛.米奇筆下,她宛如一位靜默睿智的導師,帶著毛茸茸的魅力,喵聲拂過心靈,喚醒人們內在的慈悲與喜悅。 這六冊套書,從「活在當下」到探索心念力量、成就、熱情,再到吸引力法則,以「貓的視角」溫柔凝視我們的生活,寫出最日常卻也最深刻的智慧。●達賴喇嘛的貓:又稱小雪獅,是來自天堂的、不受限的幸福,是美麗、珍貴的提醒,叫人要活、在、當、下。(好評改版) 本書中,你將跟隨「尊者貓」,看她如何與名流周旋、如何在佛教大師們的腳邊分享她所領悟的人事,並跟著她學習二十一世紀的菩薩如何面對人生挑戰。你也將領悟到,針對全人類共有的美麗與脆弱,為什麼一隻「貓」會有如此獨到而深入的見解。喵語錄1.|有時候,我們的本能反應、我們受制約的負面反應,那力量可說是壓倒性的強大。之後我們會非常懊悔自己所做的事。但是,這並不是說要放棄自己。諸佛,他們不曾放棄你啊。所以,要從錯誤中學習,要繼續前進。喵語錄2.|我們快樂或不快樂,不是生活環境使然,而是我們看待事物的眼光。●達賴喇嘛的貓 2:我會告訴你快樂的真實原因,那是只有給你的專屬訊息!(好評改版) 尊者貓再次喵喵低語,那些只為你量身訂做的啟示與訊息──帶給別人快樂,也是自己最豐盛的獲得。透過日常的小細節,她教我們如何在物質世界中品味意義與快樂。喵語錄1.|即使我們真的得到了想要的東西,通常這個東西也沒辦法給予我們所要的那種快樂。喵語錄2.|受苦(suffer)一詞出自拉丁文,原義是『攜帶』。痛苦(pain)有時是難以避免的,受苦則不然。譬如說,我們和某人有段非常幸福的關係,後來失去了對方,這樣當然會覺得痛苦:這是很自然的。然而,我們若繼續攜帶著這份痛苦,總是感覺一無所有,那就是『受苦』了。●達賴喇嘛的貓3:心念的力量(好評改版) 尊者貓以喵聲提醒:我們的念頭,有多強大的能量?她邀請你靜觀自己的內心,理解心念如何形塑現實。喵語錄1.|如果我們因壓力而受苦,如果我們缺乏心靈的平靜,靜坐就變得更為重要了。對於我們所有眾生都是這樣的。喵語錄2.|壓力並不是從『外界』而來。壓力主要是從我們自己的『心念』而來。●達賴喇嘛的貓 4 修得成就的四爪之書:改變你的心,才是更大的奇蹟 本書帶領你踏入「修得成就」之路。透過有時沒禮貌、愛炫耀的尊者貓,直接問你:你知道你的真實身分與天命嗎?要掌握命運,就去改變你的心,這才是最大的奇蹟。喵語錄1.|執著就是我們認為某人、某事物或某種結果對我們的幸福是必要的。在那一個當下,我們就是把某人、某事物或某種結果變成未來痛苦的來源。喵語錄2.|我們的想法就像爪子。如果我們把心思轉為具體事物,爪子會很有幫助。可以發展出想法,設立目標,表達情感。但是,如果不謹慎的話,同樣的這顆心也可能讓我們孤立自己,而成為最大痛苦的根源。這樣的心就無法幫助我們採取果斷的行動,反而成為造成自己受苦的原因。無論是貓還是人,都是一樣的。●達賴喇嘛的貓5:喚醒內在小貓,點燃生命熱情,找回最純粹的幸福 本書像是一封溫暖的生命之信:「了解無常是一份珍貴的禮物」不是去避免無常,或假裝沒這回事,是要真正地珍惜無常。即使是霧霾天,也要珍惜每一個日子。這樣我們就可以滿懷熱情地活著,像小貓一樣。用心感受生命每一刻的價值與美好。喵語錄1.|我們會成為自己所想像的人。無論身處何地,何種情境,我們還是有自由按照自己的意志去思考。最重要的是,有自由去選擇如何看待自己。喵語錄2.|放下無止境的內省,而專注於當下的時候,你就會發現更多快樂。●達賴喇嘛的貓6-吸引力爪則 本書以「吸引力法則」為題,提出對「豐盛」的理解,並引導讀者思考如何將靈性成長與真正的內在滿足結合,而非僅僅追求物質上的成就。喵語錄1.|如果我們一直渴望尚未能擁有的物質,那麼,快樂將永遠與我們有一段距離。喵語錄2.|我們的執著和厭惡,伴隨著我們的意識之流,正是推動我們進入未來經驗的東西。我們的執著和厭惡,就是事物為何在我們眼中是那樣的原因。那就是吸引力之爪。